王翰《凉州词》简析

王翰《凉州词》简析

王翰《凉州词》简析

王翰

凉州词①

葡萄美酒夜光杯②,欲饮琵琶马上催③。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解】

①凉州词:乐府曲名。

②葡萄美酒:自古新疆一带多以葡萄制酒。夜光杯:上等玉石制成的酒杯,光可照夜。

③“欲饮”句:正要饮酒,琵琶却在催促人上马。一说奏琵琶催饮,古人有奏乐劝酒之俗。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将士宴饮情态的诗,是唐代边塞诗的名篇。首句写盛宴的豪华气派,美酒玉杯,征人互相斟酒劝饮,这时琵琶催征,

征人依然尽醉而走,豪迈地表示即使醉卧沙场,也不悲伤,显示了勇士们的英雄气概和旷达的胸怀。但在乐而忘忧的豪饮后面表现了将士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悲愤。

凉州词王翰教案

凉州词王翰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凉州词王翰教案 【篇一:凉州词王翰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正确,读通,读有节奏,即字正腔圆的读好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想象画面,体会戍边战士的思乡但不能回乡的情感以及戍边将士豁达的情怀。读出诗意境,唱出感受,达到自然成诵。 3课外拓展王翰《凉州词》,渗透两首《凉州词》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 感受王之涣的《凉州词》的古诗意境,读出自己对这首古诗蕴涵的情感(感受诗悲中不失其壮的基调)。 教学过程 一、教学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颠峰时期.盛极一时的边塞诗,确乎前无古人,这其中当首推王之涣的《凉州词》。板书:王之涣《凉州词》。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么? 预设:生提问:凉州在哪儿词是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为什么两首诗一样(师及时鼓励学生会动脑筋,想问题.) 1出示唐代地图(标注:黄河,凉州)。师随机介绍凉州:地名,指墩煌附近,今甘肃武威。地处西北,十分荒凉。 2词呢?唱词。 3释题:(可以先请学生说)预设:其实凉州词准确的说,不是诗题。它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为它填词,便有许多首凉州词了。 4作者简介:师:你们了解诗人王之涣么? 预设:(1)可以随机指名,请学生说, (2)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或没有查好资料,师介绍。 【篇二:凉州词王翰教案】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原文+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原文+赏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赏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

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

凉州词·其一 唐·王之涣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万仞:形容山之极高。 杨柳:指《折杨柳曲》。 【赏析】 《凉州词》又名《听玉门关吹笛》《凉州歌》《出塞》。 这首诗通过描写塞外苍茫荒凉的景象,表现征人孤独、凄清的心境和思乡的哀怨,也寄寓作者对其深切的同情。诗作信笔写来,不假雕饰,先勾勒出白云、黄河、孤城、高山的奇险而又凄清的画面,铺设一种极为壮阔旷远的背景,然后一转写闻笛的感受,从而自然归结到抒发“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感慨。 本诗情调悲壮,景象萧森,寓情于景,语言含蕴,寄意宏深。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卷二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从一个方面表露出这首诗伤时刺世的寓意。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遥望黄河迷茫旷远,犹若悬挂在白云之间。近视孤城一片荒凉,周围尽是耸入云霄的高山。通过水天相接的黄河、矗立万仞山上的古城,表现西北边境的高旷辽远和荒凉。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转写征人的心理,羌笛何须吹奏哀怨的《折杨柳曲》呢,应知道在荒漠的玉门关外连春风也吹不到那里啊!这里写春风不到,既是写实景,表现塞外苦寒;同时也含有怨恨君王恩泽不及于边塞之意。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

王之涣《凉州词》翻译及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翻译及赏析 凉州词其一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赏析】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王之涣的凉州词全文及赏析

王之涣的凉州词全文及赏析 凉州词前者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 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 悲壮的情感。 后者以豪放的风格写了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 具有浓郁的边塞 军营生活的色彩。王之涣 的凉州词全文及赏析,一起来看看。 【年代】:唐【作者】:王之涣 ——《凉州词 》【内容】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译文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 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 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赏析】: 据唐人薛用弱 《集异记》 记载: 开元间, 王之涣与高適、 王昌龄到酒店饮酒, 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 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 下。 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 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 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 。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 篇。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 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 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 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 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 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 句不同。 “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 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 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 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 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 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 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

凉州词王之涣翻译赏析

凉州词王之涣翻译赏析 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凉州词王之涣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原文】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①这是一首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的边塞诗。 ②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③羌笛:西汉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④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翻译】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

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赏析1】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

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赏析

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赏析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的组诗作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赏析,希望对 您有所帮助! 《凉州词》原文: 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凉州词》翻译: 【其一】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 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 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其二】 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 北望自己的领土, 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 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但现 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凉州词》注释 ⑴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郭茂 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 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 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⑵远上:远远向西望去。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河”一作“沙”, “远”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 八尺(约等于 213 厘米或 264cm 厘米)。 ⑷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

乐。何须:何必。杨柳:《折杨柳》曲。古诗 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经 ·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 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⑸度:吹到过。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 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 双塔堡附近。 ⑹单于: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拂云堆:祠庙名,在今内 蒙古五原。 ⑺来:语助词,无义。 《凉州词》赏析/鉴赏 其一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 713—741 年)间, 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 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 高适也有一首 诗被唱到, 王之涣接连落空。 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 她所唱则为“黄 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 。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首句抓住自下 (游) 向上 (游) 、 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 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 汹涌澎 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 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 是自上而下的目送; 而李白 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 句不同。 “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 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 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 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 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 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 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 “画卷”的主体部分。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 “万仞山”是它靠 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

初中语文文言文王翰《凉州词》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王翰《凉州词》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原文: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 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 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赏析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诗中的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乐器则是胡人用的琵琶;还有“沙场”、“征战”等等词语。这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傭说诗》)这话对我们颇有启发。为什么“作悲伤语读便浅”呢?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吧: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①这是一首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的边塞诗。②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③羌笛:西汉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④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①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____;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__;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_的手法。(3分) ②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2分) 4、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5.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 答案: ①自下而上或由近及远;上;反衬。(3分) ②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 ③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4、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这首诗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5、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阅读练习二: 7. 诗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的是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 8.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 A. 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 B. 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 C. 诗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情感抒发。 D. 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 9、对王之涣《凉州词》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描绘了塞外荒凉寒冷壮阔的景象。 B、第三句透露出征人久戍思家的哀怨。 C、第四句一语双关,显得委婉含蓄深刻。 D、全诗描写了远征将士慷慨激昂的气概。 阅读练习三: (1)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第三句写所闻: (均用诗中词语回答)。 (2)后人称此诗为边塞诗中的绝唱,请以诗的后两句为对象,分析诗歌是如何写出征夫离愁之情的。 参考答案 (1)黄河白云孤城万仞山杨柳 (2)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关外春

凉州词王之涣古诗诗意

凉州词王之涣古诗诗意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 不是诗题, 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下面, 即是凉州词王之涣 古诗 诗意,请看: 凉州词王之涣古诗诗意 凉州词 ① 黄河远上②白云间, 一片孤城③万仞④山。 羌笛⑤何须⑥怨杨柳⑦, 春风不度⑧玉门关⑨。 ——唐·王之涣 注释 ①凉州词:是唐大乐府《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 曲调名。原是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的歌曲,唐代诗人多用此调作歌词,描写 西北方的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 ②黄河远上:黄河的尽头。 ③孤城:孤零零的戍(shù)边的城堡,这里指玉门关。 ④万仞(rèn):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万仞:形容极高。 ⑤羌(qiāng)笛: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后常作军乐。羌:我国古代西 北 的 一 个 少 数 民 族 , 主 要 分 布 在 今 天 的 甘 肃 、 青 海 、 四 川 一 带 , ?a href='/wenxue/zawen/' target='_blank'>杂文 廖郎 何须:有什么必要。 ⑦杨柳:指古代的一种歌曲《折杨柳》,其中提到行人离别,常常折柳枝相 赠,因“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 ⑧度:越过。 ⑨玉门关:古代西北边关名,汉代建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是古代通
1/7

往西域的要道。 解读翻译 黄河之水汹涌奔腾,仿佛来自云端, 孤零零的凉州城外是万仞高的群山。 羌笛何必要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 春风他从来没有吹到过这遥远的玉门关。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守卫边疆的将士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 委婉的批评了朝廷对于他们缺乏关怀和呵护的冷漠做法。 诗人没有从戍边将士的 生活状态入手, 而是在第一句远眺黄河上游, 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端直泻 而下,渲染了恢弘的气势,烘托了开阔的意境。第二、三句描写了边疆将士的生 存环境是在群山峻岭之中的一座孤城, 以及在这孤独寂寞的环境中, 传来了如泣 如诉的《折杨柳》这首曲子,让人心碎。最后一句中的“春风”比喻“封建统治 者”,尽管将士们的生活环境很不好,离开家很久,非常思念家乡,但是统治阶 级根本感受不到这些,诗句 控诉了封建统治者对于边疆将士疾苦漠不关心的社会现实。全诗苍凉悲怆 (chuàng),深沉含蓄,打动人心。 凉州词(其二) (唐)王之涣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注释】: 1、单于:汉时匈奴人对其君主的称呼。泛指外族首领. 诗例: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唐· 卢纶《塞下曲》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汉书·李广苏建传》 2、 拂云堆: 古地名。 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北。 唐时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 河北岸有拂云堆神祠,突厥如用 兵,必先往祠祭酹求福。 张仁愿既定漠北, 于河北筑中、东、西三受降城以固守。中受降城即在拂云堆,故拂 云堆又为中 受降城的别称。 唐 ,李益 《拂云堆》诗:“ 汉将新从虏地来,旌旗半上拂云 堆 。” 金 ,元好 问 《醉中送陈季渊》诗:“ 陇 头地寒无草芽, 拂云堆边 春更晚。” 清 ,纳兰性德 《沁园春 》 词: “ 碎叶 城荒, 拂云堆远, 雕外寒烟惨不开。 ”参阅 清 顾祖禹 《读
2/7

王之涣《凉州词(其一)》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其一)》古诗原文意思赏 析 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凉州词(其一)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人介绍】: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他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诗用词十分朴实,但是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王之涣的个性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还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凉州词在唐代是乐府的常见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3、“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7、羌笛:古羌族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评析】: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像一条丝带蜿蜒飞上云端。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

《凉州词》赏析

《凉州词》赏析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共二首,“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一首,近人岑仲勉认为它与高适《塞上听吹笛》(一作《和王七听玉门关吹笛》)是互相唱和之作,唐薛用弱《集异记》记载有与此诗有关的旗亭听歌画壁的故事,可见此诗之负盛名,由来已久。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 首句“黄河直上”,有人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看见“白云”?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 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 遥望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在水天相接处突起“万仞山”,山天相连,这是竖向描写。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一片孤城”,隐约可见。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 “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这“孤城”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久住“孤城”,能无思家怀乡之情?这就引出了三四句。 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愁杀行客见”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乡之情已明白可见。妙在不说思家怀乡,而说“怨杨柳”。“怨”甚么呢?从结句看,是怨杨柳尚未发青。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对这个“怨”字的理解。诗意很婉曲: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城”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诗意如此委婉深厚,而诗人意犹未足,又用“不须”宕开,为结句蓄势,然后以解释“不须”的原因作结。意思是: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 黄生《唐诗摘抄》云:“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与此并同一意,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含蓄深永的诗是可以从多方面理解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此诗言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李锳《诗法易简录》进一步指出:“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

王之涣《凉州词》拼音版

王之涣《凉州词》拼音版 王之涣的《凉州词》这首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接下来小编搜集了王之涣《凉州词》拼音版,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凉州词 王之涣 huáng hé yuǎn shàng bái yún jiān,yī piàn gū chéng w àn rèn shān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qiāng dí hé xū yuàn yáng liǔ,chūn fēng bù dù yù mén guān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赏析 王之涣的这一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

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一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 王之涣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拓展:《凉州词》唐代曲调名背景 凉州在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是丝绸之路自东而西进入河西走廊和新疆的东大门。位于北纬36°29′~39°27′,

凉州词王翰

凉州词 教学目标:①学习本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 ②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读懂诗意,体会是人的情感。 ③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将士们的豪情。 ④了解更多的边塞诗,体会其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诵读,想象画面,边读边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 这是一首边塞诗,边塞诗在唐朝时期尤为兴盛,进入它发展的黄金时代,《全唐诗》中所收录的边塞诗就有两千多首。 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把目光拉回到遥远的唐代去看一看——(配乐,师朗读) 2. 这些都是唐代的边塞诗歌,他们有的倾诉离别的思念,有的描写边关的风光,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 二、读题.解题 1. 生齐读课题 2. 通过预习,你对诗题“凉州词”和诗人王翰有了哪些了解呢?(指名回答) 3. 师补充:凉州词是一种曲调名,是为唐朝很流行的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 王翰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性格豪爽,无拘无束,他的诗大多都豪放壮丽。而最有名的就是他的《凉州词》,我们赶快去读读吧! 三、初读古诗 1..打开书,自由读诗,把字音读准确。 2.指名读(出示全诗),相机识字“琵琶”“葡萄”“催” 3.读诗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得有板有眼,读出节奏,谁再来试试? 四、理解诗意 1. 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要想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指名答出示:①多读②先理解字词再理解一句话③查工具书④结合注释 2. 现在请大家结合课后的注释试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如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和同桌交流或请教老师都可以。 五、品读感悟 1. 一、二句(出示图画及一、二句) ①师:有人说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而诗词更多的时候是一幅画。那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答(出示: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战马、将士)。 ②把这些事物联系起来,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指名描述 ③这样的画面使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板书:热烈) ④指名读一、二句,把这种气氛读出来。 ⑤出示音乐琵琶声,——你们听,琵琶声传来了,此刻,军旗烈烈,战马

王之涣《凉州词》全诗翻译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全诗翻译赏析 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翻译】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译文1: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译文2: 黄河自天边奔腾而下,在高山脚下,一座孤单的城池坐落在那里。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就算是春风也吹不过玉门关外的。 译文3: 黄河浩渺直上高高的白云天际,一座孤城兀立在万仞的丛山之中。

凄楚的羌笛何必吹弄《折杨柳》的哀怨,那暖暖的春风都不愿吹过寒苦的玉门关。 【词语解释】 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1、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 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

王翰《凉州词》的意思及赏析

王翰《凉州词》的意思及赏析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1,欲饮琵琶2马上催3。 醉卧沙场4君5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它和葡萄酒都是西北地区的特产。 2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乐器。 3催:催人出征。 4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5君:你。 甘醇的葡萄酒装满了华贵的夜光杯,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传来琵琶的促催声,仿佛在催促我上前作战,如果我醉倒在沙场上,请你不要见笑,自古以来,奔赴沙场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

【豪迈之美】 《凉州词》描写在艰苦荒凉的边塞举行的一次盛宴,描摹了边防将士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抒发了将士们的豪迈不羁之情。第一句描写的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突出了一个“丽”字;第二句用“欲饮”两字,进一步极写热烈场面,随着宴外音乐的响起,气氛得到进一层的渲染;后两句写将士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诗中前后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悲壮但不悲观绝望,“醉卧沙场”更凸显示出了豪迈的气概。 【赏析】 本首诗在遣词上采用了倒置的手法。按照常理,正常的次序应该是“欲饮——夜光杯(中的)——葡萄美酒——琵琶——马上催”。但诗人在作文组织材料时,故意将这几种一精一美的东西,即葡萄、美酒、夜光杯放在诗的第一句里面,从而使全诗在起首时就呈现出一种光芒四射的辉煌氛围,给读者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的感觉,为接下来

抒发豪情奠定了基调。我们在写文章时,不外乎是人、物、情,平铺直续会让人感觉平然无奇。像本诗中情景的倒置,能够渲染一种别致的气氛,让情更自然的表现流露出来,会给文章添色不少。 【启示】 诗人笔下的边防将士豪放、开朗,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勇气。勇气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一习一惯。在生活中,我们要敢作敢为,做错了事情,要敢于承认错误;遇到没有做过的,要敢于尝试;对于学一习一中的困难,要有勇气去面对;对于生活中的困苦,要有勇气去体会。凡事能够勇敢地走出第一步,成功也就离你不远了。

关于王之涣的《凉州词》赏析

关于王之涣的《凉州词》赏析 开元中、所期,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诗人 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下面 是王之涣 的《凉州词》赏析。 《凉州词 》 年代: 唐 作者: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作品赏析 关于这首诗,唐人薛用弱的《集异记》曾记载着这么一桩趣事:开元中,王 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天,天寒微雪,三人一起到旗亭小饮。适逢梨园伶 官十多人会宴;席间,有四名美貌歌妓演唱,唱词都是当时著名诗人的作品。三 人私下相约说:我们三人的诗名常常分不出高低,现在且看这些歌妓讴歌,“若 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结果,第一人唱的是王昌龄的诗,第二人唱的是高 适的诗,第三人唱的还是王昌龄的诗。王之涣不服气,“自以得名已久”,就指 着“诸妓之中最佳者 ”说:“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 矣。”四人中之“最佳者”结果果然唱了一首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 间??。”大家于是大笑。四歌妓问明情况后竞拜。并请“俯就筵席”,“三人 从之,饮醉竟日”。后明清戏剧家将此事编成剧本 ,其中以《旗亭记》为名的就有多本。 诗句 中, “一片”为唐人习惯用语, 常与“孤”连文, 即今之“一座”。 “孤城” 指玉门关。将玉门关作“孤城”,显然与征人的离情别绪联结在一起 。仞,古 长度单位,七尺为一仞。“黄河远上”,也有作“黄河直上”的。叶景葵认为: “诗句有一字沿讹为后人所忽略者,为《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古今 传诵之句也,前见北平图书馆新得铜活字本《万首唐人绝句》,‘黄河’作‘黄
1/7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及诗文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及诗文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该诗又名《出塞》,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边塞战士的同情和对朝廷不满的愤慨之情。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中心思想: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荒凉寂寞的景象。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5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 12 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译文1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 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 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译文2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诗意赏析: 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全诗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