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厂设计教学大纲

发酵工厂设计教学大纲
发酵工厂设计教学大纲

发酵工厂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该门课程为工科实践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使得学生了解工厂工艺设计过程, 了解如 何将所学知识集成在一起来完成一项工程设计工作。

三、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绪论 (1 学时)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工厂设计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意义、 生产工艺设计在总体设计中 的重要性、工厂设计工作原则 (1 学时 了解)

第一章 基本建设程序 (1 学时)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基本建设程序、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的任务、意义和深度 第一节 概述

(1 学时 理解) 一、 规定基本建设程序的必要性 二、 基本建设程序内容 第二节 项目建议书

一、 项目建议书的任务和意义 二、 项目建议书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可行性研究

一、 可行性研究的任务和意义 三、可行性研究深度和审批程序 第四节 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任务书的内容 第五节 初步设计阶段

二、初步设计阶段的内容

课程编码 : 13032

课程名称: 发酵工厂设计

课程英文名称 先修课程 : : Process design in fermentation factory 发酵设备、生化工程、发 酵工程、化

工原理、物理 化学、材料力学、结构力 学、电

子电工学等

适用专业 : 生物工程 总学时 : 40

讲课学时 30 实验学时 10 实习学时 0 总学分 :2.5

、教学目标及要求: 通过该课程使学生了解发酵工厂工程设计的流程和

工艺设计的全过程; 料解工艺设计专业在工艺设计中的重要性及其与辅助工程设计之间的关系; 学习工艺计算中基本的计算方法:物料衡算及热量衡算; 学习设备、管道的选型及计算、设计; 学习工程图纸绘制

方法和表达规范; 1、

2、

3、 4、 5、

四、初步设计阶段的深度 第六节 施工图设计阶段

一、 施工图阶段的内容

三、施工图阶段的深度 第二章 厂址选择 (1 学时)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厂址选择

的重要性和选择原则 第一节 厂址选择的重要性和原则

一、 厂址选择的重要性

二、 厂址选择的一般原则 第三章 工厂总平面设计( 1 学时)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总平面设计的内容、原则和步骤、工厂组成与厂区的划分 第一节

二、

建、构筑物的布置位置 第

四章 工艺流程设计 (2 学时)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工艺流程设计的重要性、生产方法的选择和工艺流程的设计原则 第

一节 概述

(2 学时 理解)

第二节 生产方法的选择和工艺流程的设计原则 一、 生产方法的选择

二、 工艺流程的设计原则 第三节 工艺流程的设计步骤 第五章 工艺计算( 10 学

时)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 蒸汽冷凝量与蒸发量的计算、 抽真空量的计 算 第一节 物料平衡计算 一、 物料衡算的意义、方法和步骤

三、计算实例 第二节 热量平衡计算 一、 热量衡算的意义、方法和步骤 二、 计算实例 第三节 水平衡计算 一、 水衡算的意义、方法和步骤 二、 计算实例 第四节 耗冷量计算 一、 耗冷量计算的意义、方法和步骤 二、 计算实例 第五节 无菌压缩空气消耗量计算 一、 无菌压缩空气消耗量计算计算的意义、方法和步骤 二、 计算实例 第六节 抽真空量计算

1 学时 理解)

总平面设计的内容、原则和步骤 总平面设计的基本内容 总平面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总平面设计的步骤 发酵工厂总平面布置的形

式 、 工厂组成与厂区的划分 1 学时 理解)

第二节 3 学时 掌握) 3 学时 掌握)

2 学时 掌握)

2 学时 掌握)

一、 抽真空量计算的意义、方法和步骤

二、 计算实例 第六章 设备的设计与选型( 4 学时)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设备的

分类及各自的设计与选型原则、 的选型依据、非标准设备的高径比

第一节 概述

一、 设备设计与选型的任务

二、 设备设计与选型的原则 第二节 专业设备的设计与选型 一、 专业设备设计与选型的依据 二、 专业设备设计与选型的程序和内容 三、 专业设备设计与选型的特点

四、 专业设备设计与选型实例 第三节 通用设备的设计与选型 一、 液体输送设备选型 二、 气体输送设备选型

四、通用设备选型注意事项 第四节 非标准设备的设计 一、 起贮存作用的罐、池(槽)设计

二、 起混合、调配、灭菌作用的非标准设备设计

三、

起计量作用的非标准设备设计 第七章 车间布置设计( 2 学时) 本

章的重点和难点:车间布置的原则、车间布置的内容、车间布置设计的有关技术 第

一节 概述 (2 学时 理解)

一、 车间布置设计的目的和重要性 、 车间布置设计的依据

、 发酵工厂生产车间组成 车间布置的原则 车间布置的内容 车间布置设

计的步骤和方法 车间布置设计的有关技术与参数 、车间布置设计的有关技术

第八章 管道设计与布置( 2 学时)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管道材料与管件的选择、管道直径、壁厚、压力降的计算、管道 布置原则及内容、发酵工厂管道布置

的特点

第一节 概述

、 管道布置设计的意义

、 管道设计与布置的内容和步骤

第二节 工艺管道的设计计算

一、 管道、管件和阀门的选择 二、 管径计算 三、 管子壁厚计算

四、 管道压力降计算 第三节 管道布置设计

专业设备的设计、

通用设备 3 学时 掌握) 1 学时 理解)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2 学时 掌握)

一、 车间管道布置设计的任务和原则

二、 车间管道布置设计的内容 三、 发酵工厂车间管道布置的特点 第十四章 工艺设计图( 6 学时)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工艺流程图、 设备布置图和管道布置图的绘制规范及不同阶段的 绘图深度 第一节 工艺流程图 一、 概述 二、 带控制点工艺流程图的绘制

第二节 设备布置图 一、 概述 二、 设备布置图的绘制

第三节 管道布置图 一、 概述

二、 管道布置图的绘制 四、教学方式及课程考核办法:

教学方式: 2 学时 2 学时 2 学时

考核办法: 掌握) 掌握)

掌握)

在课堂完成理论科的教学。 在实验室完成 10 个学时的工厂设计实验 根据平时表现( 20%),设计计算说明

书、 工程图的质量 (20%),考试成绩(60%) 三者来综合评分。 五、参考书目:

1、 2、 3、

张康达 ,洪起超 主编 压力容器手册 劳动人事出版社, 1987 国家医药管理局上海医药设计院编 化工工艺设计手册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89 马瑞兰 化工制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

酒精生产工艺知识题纲

酒精生产工艺知识题纲 一、酒精的主要用途和加工方法 酒精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广泛地应用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在食品工业中,酒精是配制各类白酒、果酒等酒类饮品的原料;在化工行业,利用酒精可以加工乙醛、乙醇、冰醋酸、乙醚等化工产品;在医药工业中,用酒精配制消毒剂和提取医药制剂;酒精是一种很好的有机溶剂,可应用在油漆和化妆品生产行业中。 随着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和环境状况的日益恶化,酒精作为燃料替代品,其潜在的价值不可限量。以发酵法生产的燃料乙醇,具有和矿物燃料相似的燃料性能,但其生产原料为生物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能源。燃料酒精具有环保效应(相对于其它汽油合成物,加10%酒精的乙醇汽油,可减少污染微粒、一氧化碳和氮化物的排放量,减少温室效应),形成一个稳定的粮食转化市场(能利用不能食用的粮食作原料),可解决能源安全问题。 目前酒精生产工艺主要有化学合成法和发酵法两大类。发酵法是世界上酒精生产的主要方法。我们讲的酒精生产工艺就是指发酵法酒精生产工艺。 所谓发酵法,就是利用微生物--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转化为酒精的生产方法。 发酵法又分为固体发酵法、半固体发酵法和液体发酵法三种。目前,固体发酵法和半固体发酵法在我国主要是用于生产白酒。一般产量较小,生产工艺较古老,劳动强度大。而在现代大生产中,都采用液体发酵法生产酒精,它与固体发酵法相比,具有生产成本低、生产周期短、连续化、设备能自动化,大大减轻劳动强度等优点。 不论是固体、半固体、液体发酵法,都是利用淀粉作原料,经过微生物发酵转化为糖。再由糖转化为酒精。在转化过程中发生一系列极其复杂的生化反应。 在转化时原料中的可溶性淀粉。在糖化酶的作用下,将可溶性淀粉转化为可发酵的糖,再在酒化酶作用下,将糖水解成酒精并放出二氧化碳。 发酵法酒精生产的主要化学反应式 (C5H10O6)n+n H2O 水解 n C6H12O6 n C6H12O6发酵 2C2H5O H+2C O2+热量 二、酒精生产的主要原料 糖质原料:糖蜜、甜菜、甘蔗等 淀粉质原料: (1)、谷物原料:玉米、高粱、小麦、大米、黑麦等。 (2)、薯类原料:甘薯、木薯、马铃薯等。 纤维质原料:农作物秸秆及下脚料、木材加工下脚料、城市生活垃圾。 其它原料:亚硫酸盐废液、乳清等。 三、玉米主要化学成分、加工利用及其酒精生产工艺概述 在世界人类作物中,玉米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和水稻而居第三位,平均单产则居首位。以北美洲最多,我国玉米的栽种面积和总产量均世界第二位(美国为玉米第一生产大国,年产2亿多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0%多)。 玉米子粒就干玉米而言,含淀粉60~65%、蛋白质8~10%、水份14%、脂肪3.5~4.5%、灰分1.5%、纤维素2.5%、半纤维素5%、糖分2.5%。 玉米的深加工产品主要为:(1)、利用玉米中的淀粉糖化可生产麦芽糖、变性淀粉、

年产一万吨味精发酵工厂设计讲课教案

年产一万吨味精发酵工厂设计 摘要:味精是一种家常调味品,它采用面筋或淀粉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制成。别名又叫:味素、味粉、谷氨酸钠。味精又称味素,是调味料的一种,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 一.设计的任务及主要设计内容 1.生产工艺阶段 味精生产全过程可划分为四个工艺阶段:(1).原料的预处理及淀粉水解糖的制备(2).种子扩大培养及谷氨酸发酵(3).谷氨酸的提取(4).谷氨酸制取味精及味精成品加工 2.设计内容 主要设计内容包括(1).工艺流程设计(2).物料衡算(3).设备的设计与选型(4).车间布置设计及物料管道设计 二.工艺流程设计

三.物料衡算 1.计算指标 主要技术指标见下表 (1)主要原材料质量指标 淀粉原料的淀粉含量为80%。含水14% (2)二级种子培养基(g/L ):水解糖50m ,糖蜜20,磷酸二铵钾1.0,硫酸镁0.6,玉米浆8,泡敌0.6,生物素0.02mg ,硫酸锰2mg/L ,硫酸亚铁2mg/L 。 (3)发酵初始培养基(g/L ):水解糖150,糖蜜4,硫酸镁0.6,氯化钾 0.8,磷酸0.2,生物素2μg ,泡敌1.0,接种量为8%。 2.物料衡算 首先计算生产1000Kg 纯度为100%的味精需耗用的原材料及其他物料量。 (1)设发酵初糖和流加高浓糖最终发酵液总糖浓度为220kg/m 3,则发酵液量为: 31 6.55m 122% 99.8%95%60%2201000 v =????= (2)发酵液配置需水解糖量 以纯糖计算:)(1441220m 11kg V == (3)二级种液量)(312m 0.5248%v v ==

(4)二级种子培养液所需水解糖总量)(kg 26.250v m 22== (5)生产1000kg 味精需水解糖总量)(kg 1467.2m m m 21=+= (6)耗用淀粉原料量 理论上,100kg 淀粉转化生成葡萄糖量为111kg ,故耗用淀粉量为: ) (淀粉kg 1529.9111% 108%80%1467.2 m =??= (7)液氨耗用量 发酵过程用液氨调pH 和补充氮源,耗用260-280kg ;此外,提取过程耗用160-170kg ,合计每吨味精消耗420-450kg 。 (8)甘蔗糖蜜耗用量 二级种液耗用糖蜜量为:)(kg 10.4820v 2= 发酵培养基耗糖蜜量为:)(kg 26.24v 1= 合计耗糖蜜36.68kg (9)氯化钾耗量)(24.58.0m 1k cl kg v == (10)磷酸镁用量)(kg 0.5241.0V m 23== (11)硫酸镁用量)()(kg 4.24v v 0.621=+ (12)消泡剂(泡敌)耗用量)(kg 6.551.0V 1= (13)玉米浆耗用量(8g/L ))(kg 4.198V m 24== (14)生物素耗用量)(g 0.02360.002V 0.02V m 125=+= (15)硫酸锰耗用量)(g 1.0480.002V m 26== (16)硫酸亚铁耗用量)(g 1.0480.002V m 27==

发酵厂设计任务书

一.啤酒工厂设计 (重点为糖化,发酵车间) 基础数据:生产规模:50,000吨/年(或100,000吨/年) 产品规格:12度(或10度)淡色啤酒 生产天数:300天/年 原料配比:麦芽:大米=70:30 原料利用率:98% 麦芽水分:6%;大米水分:12% 无水麦芽浸出率78%;无水大米浸出率:90% 啤酒损失率(对热麦汁):冷却损失:7%; 发酵损失:1.5%;过滤损失:1.5%: 装瓶损失:2%;总损失:12% 糖化次数:生产旺季(150天) 8次/天 生产淡季(150天) 4次/天 工艺指标:由具体指导老师下达。 设计内容:1.根据以上设计任务,查阅有关资料、文献,搜集必要的技术资料,工艺参数与数据,进行生产方法的选择,工艺流程与工艺条件的确定与论证。 2.工艺计算:全厂的物料衡算;糖化车间的热量衡算(即蒸汽耗量的计算);水用量的计算;发酵车间耗冷量计算。 3.糖化车间、发酵车间设备的选型计算:包括设备的容量,数量,主要的外形尺寸。 4.选择其中某一重点设备进行单体设备的详细化工计算与设计。 设计要求:1.根据以上设计内容,书写设计说明书(以《发酵工厂工艺设计概论》P.254车间初步设计说明书的编写要求书写)。 2.完成图纸两张(1号图纸):全厂工艺流程图(初步设计阶段),重点单体设备总装图。 二、酒精工厂设计 (重点为蒸煮糖化车间) 基础数据:生产规模:20,000吨/年(50,000吨/年) 产品规格:国标食用酒精 生产方法:以薯干为原料,双酶糖化,连续蒸煮,间歇发酵;三塔蒸馏 副产品:次级酒精(成品酒精的3%)杂醇油(成品酒精的O.6%) 原料:薯干(含淀粉68%,水分12%) 酶用量:高温一淀粉酶(20,000U/m1):10 U/g原料 糖化酶(100,000U/m1):150 U/g原料(糖化醪) 300 U/g原料(酒母醪) 硫酸铵用量:7kg/吨酒精 硫酸用量:5kg/吨酒精 蒸煮醪粉料加水比:1:2.5 发酵成熟醪酒精含量:11%(V) 酒母醪接种量:糖化醪的10%(V)

发酵工程试卷(1)

南京理工大学课程考试试卷(学生考试用) 课程名称:发酵工程学分: 4 教学大纲编号: 试卷编号:考试方式:满分分值:考试时间:分钟组卷日期:年月日组卷教师(签字):审定人(签字):2.发酵过程中合理的微量使用的促进剂和抑制剂的共同作用是(2')。 3.为了保证纯种生产,稳定生产和提高产量,通常要把在出现退化现象群体中的少量变异细胞除掉,以保持群体的纯正,这种操作叫做。(2') 4.若右图为酵母菌从摇瓶对数期接种到发酵罐后测得的生长曲线,请回答: (1)图中曲线AB形成的最可能原因(2'),试举一基 因表达调控的例子(2')。 (2)衰亡期对应图中的(1')段,其主要特点是 (3')。 (3)在生产上,要想扩大培养需选用BC段菌体;如要获得 较多的产物,则应该注意缩短BC段时间,延长CD段时 间,延长方法是进行(1')(填发酵培养方式)培养, 采取的主要措 施。(2') (4)假定测得酵母菌消耗糖中,98.5%形,成了酒精和其他发酵产物,其余1.5%则用于用于 (2')。 三.简答题(25分) 1.比较一般情况下孢子培养基和种子培养基成分及其C/N的区别。(5') 2.简述连续发酵的优缺点。(10') 3.分批发酵中不同时间,染菌对发酵有什么影响,染菌如何控制?(10') 四.计算题(35分) 1.在一定培养条件下,培养大肠杆菌,符合Monod方程,测定实验数据如下: S(mg/L)100 120 153 170 220 μ(h-1)0.667 0.706 0.754 0.773 0.815 (1)计算在该培养条件下,大肠杆菌的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饱和常数K S (2)比生长速率为μMAX时的倍增时间τd。 (3)说明Ks值的大小与该菌种对培养基营养物质的亲和力的关系。(15') 2.以葡萄糖为碳源,NH3为氮源进行酵母厌氧培养。培养中分析结果表明,消耗100 mol葡萄糖和12 molNH3生成了57 mol菌体、43 mol甘油、13 mol乙醇、154 molCO2和 3.6mol H20。 (1)求此培养条件下酵母的经验分子式。 (2)求Y X/S。(10') 3.在理想条件下用CSTR反应器串联进行酶反应S→S1→P。假设当有底物流入反应器便会有产物流出,且进入反应器的底物都会完全反应为产物。底物S的进料浓度随时间变化恒定,料液的体积流速为F,两个反应器的体积均为V,设t为反应时间。 试求:(1)先用示踪剂对反应器进行测试,在dt时间内加入浓度为c0的示踪剂,其他条件同上,试求单个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 (2)当开始进料后F=0.5 m3/min,V=1m3,物料浓度恒定为c0=1mol/L,求第二个反应器终产物的浓度变化函数。(10分) 一.选择题(2×10=20) 1.放线菌作为工业生产常用菌种的最重要价值在于() A.作为真核表达载体 B.产生抗生素 C.作为食用菌 D.酒精发酵 2.常作为生产菌种和科研材料的细菌群体,应该是代谢旺盛、个体形态和生理特性比较稳定的。 所以应选择在它的( ) A 稳定期 B 衰亡期 C 对数期 D 延滞期 3.农副产品在发酵工业培养基中广泛使用,下列对于农副产品的作用说法错误() A.提供生长因子 B.作为氮源 C.作为磷源 D.为一般菌种提供微量元素 4.分批发酵的优点不包括() A.菌种不易变异 B.不易染菌 C.设备成本要求低 D.劳动强度大 5.流加补料是发酵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一般情况下,通过补料维持发酵液中高含糖量的目的是(B) A.增加目标代谢产物 B.菌体数目迅速增加 C.抑制杂菌生长 D.有利于溶氧 6.发酵法生产酵母菌时,正确的措施是() A、密闭隔绝空气 B、用萃取、离子交换获得产品 C、在稳定期获得菌种 D、使菌体生长长期处于稳定期 7.下列物质中,不能为异养生物作碳源的是() A.蛋白胨B.含碳有机物C.含碳无机物D.石油、花生饼 8.发酵接种量最大的是哪一种菌体() A.大肠杆菌 B.酿酒酵母 C.产抗生素放线菌 D.黄青霉菌 9.酿酒过程中,要使产量提高,必须要有足量的酵母菌。在扩大培养阶段,相应的条件及酵母菌 所处的生长期是() A.无氧条件,调整期 B.无氧条件,对数期 C.有氧条件,调整期 D.有氧条件,对数期 10.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已成功的培育出生产干扰素的酵母菌。某制药厂引入该菌后进行生产研究。 下表是在一固定容积的发酵罐内培养该酵母菌,并定时取样测定培养基的pH及菌体数量(万个/ 毫升)几次取样结果如下: 样品代号 a b c d e f g h 菌体数量32 56 127 234 762 821 819 824 pH 6.0 4.7 5.9 4.9 5.7 5.3 5.1 5.6 由于取样时技术员的粗心,忘了标记取样的时间。下面对该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取样次序:a→c→b→g→f→h→d→e B.g样时次级代谢产物已有相当的积累 C.如果要扩大培养,可在c样时期选取菌种 D.d样时培养基中的养分几乎被耗尽 二.填空题(20分) 1.在工业生产上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过程称为淀粉的(1'),其原因是 (2')。 第 1 页共 1 页 时 间细菌数目对 数 A B C D E

年产1000吨色氨酸发酵工厂的设计毕业论文

年产1000吨色氨酸发酵工厂的设计毕业论文 第一章绪论 色氨酸的分子式为:C11H12N2O2分子量为214.21,含氮13.72%,仅一氨基氮6.86%。色氨酸有三种光学异构体,L-色氨酸呈绢丝光泽、六角片状自色晶体,无臭,有甜味,水中溶解度1.14 g/l(25℃),溶于稀酸或稀碱,在碱液中较稳定,强酸中分解,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氯仿、乙醚。 色氨酸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它是人体和动物生命活动中必需的氨基酸之一,对人和动物的生长发育和新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被称为第二必需氨基酸。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饲料等方面。在生物体从L-色氨酸出发可合成4 一羟基色胺等激素以及色素、生物碱、辅酶、植物激素等生理活性物质。可预防和治疗糙皮病。同时具有消除精神紧、改善睡眠效果等功效。另外,由于色氨酸是一些植物蛋白中比较缺乏的氨基酸。用它强化食品和傲饲料添加剂对提高植物蛋白质的利用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继蛋氨酸和赖氨酸之后的第三大饲料添加氨基酸。 1.1 设计项目概述 (1)设计课题:年产1000t色氨酸工厂初步设计 (2)厂址:皖南地区 (3)重点车间:提取车间 (4)重点设备:发酵罐 (5)需要完成的设计图纸:全厂工艺流程图、全厂平面布置图、重点车间平面布置图,重点车间侧视图。 1.2 设计依据 (1)学校下达的毕业设计任务书和相关可行性报告,以及可靠的设计资料; (2)我国现行的有关设计和安装设计的规与标准; (3)其他氨基酸的发酵工艺及色氨酸的特性发酵。 1.3 设计围 (1)厂址选择及全厂概况介绍(地貌、资源、建设规模、人员); (2)产品的生产方案、生产流程、及技术条件的制定; (3)重点车间详细工艺设计、工艺论证、设备选型及计算; (4)全厂物料、能量衡算; (5)车间布置和说明; .专业.专注.

生物工程发酵工厂设计概论

生物工程工厂设计概论(考试题) 一、名字解释 柱网:柱子的纵向和横向定位轴线垂直相交,在平面上排列所构成的网格线,称为柱网 柱距:柱距是由横向定位轴线间的尺寸表示的 跨度:跨度是由纵向定位轴线间的尺寸表示的,跨度在18m和18m以下时,应采用3m的倍数,跨度在18m以上时,应采用6m的倍数。设备布置图:设备布置图是用来表示设备与建筑物、设备与设备之间的相对位置,并能直接指导设备的安装的重要技术文件。 相对标高:相对标高是把室内首层地面高度为相对标高的零点,用于建筑物施工图的标高标注。 GMP:药品生产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和原料药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公称直径:管子的公称直径是指管子的名义直径,即不是管子内径,也不是它的外径,而是与管子的外径相近又小于外径的一个数值。公称压力:通称压力,一般应大于或等于实际工作的最大压力。 清洁生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它彻底改变了过去被动的、滞后的污染控制手段,从根本上扬弃了末端治理的弊端,强调在污染产生之前就予以削减,即在产品及其生产过程并在服务中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二、填空题 1、生物工程工厂生产车间一般由、、等部分组成。 2、厂房的框架结构是由和组成。 3、生物制药的车间布置设计必须达到对洁净厂房的要求。

4、空气洁净的含义,其一是指,其二是指。 5、生物工程工厂建筑物按厂房的层数分类,可分为,和厂房三类,主要由生产工艺特点和工艺设备布置要求所决定。 6、生物工程工厂厂房外形一般有、、、和型等数种。 7、生物工程工厂常用的管材有、、、。 8、管道布置设计的主要依据是带控制点的、、、等。 9、按锅炉燃用的燃料可分为:、和。 三、简答题 1、车间布置设计的任务 (1)确定车间火灾危险类别、爆炸和火灾危险性场所等级、GMP洁净度等级、卫生等级等 (2)确定车间的结型式及主要尺寸,并对生产区、辅助区、行政生活区位置进行布局; (3)确定车间所有设备在车间建筑平面和空间的相对位置。 2、车间布置设计的内容 (1)厂房整体布置和轮廓设计 厂房边墙的轮廓、车间建筑的轮廓、跨度、柱距等;门窗楼梯的位置;吊装孔、预留孔、地坑等位置尺寸;标高 (2)设备的排列和布置 设备外形的几何轮廓;设备的定位尺寸;操作台位置及标高

《工业发酵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工业发酵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 2.课程名称:工业发酵分析 3.学时/学分:34学时/2学分 4.开课系(部)、教研室:生命科学系生物工程教研室 5.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实验、发酵工程、发酵食品工艺学、氨基酸工艺学 6.面向对象:生物工程专业 二、课程性质与目标 1. 课程性质:专业能力培养课程 2. 课程目标:工业发酵分析为工业发酵专业、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独立应用物理的和化学的分析方法,对工业发酵中有关的原料、半成品、成品和副产物进行分析测定,同时初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了解新型的、现代化的分析仪器应用到工业发酵中以及工业分析的发展方向。 工业发酵分析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验部分是体现其实践性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基本的操作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验也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了解工业发酵分析的应用及发展动向,通过介绍我国发酵工业分析的方法的改进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 (二)教学具体内容 1. 概述 2. 工业发酵分析的应用及发展动向 3. 我国工业发酵分析方法的改进、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工业发酵分析方法的改进、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第二章化学分析(6学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化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操作要点。熟悉样品的采集与处理,了解相关化学物的作用和测定意义,了解相关试剂的制备,掌握相关化学物测定的原理,熟悉操作步骤掌握计算方法和公式。 (二)教学具体内容 1.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水分的测定 3.糖类的测定 4.含氮量的测定 5.酸的测定 6.白酒中总酯的测定 7.白酒中总醛的测定 8.原料中粗脂肪的测定 9.原料中粗纤维素的测定 10.啤酒花中单宁的测定 11.酒石酸的测定 12.原料中磷的测定 13.酿造用水的硬度测定 14.废糖蜜中总胶体的测定 15.废糖蜜灰分的测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水分,糖类,含N量,酸,醛,酯等含量的测定,通过实验加深理解水分、糖类、含氮量、酸等的测定方法。 (四)思考题 1.水分、糖类测定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三章比色分析与分光光度分析(5学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比色分析与分光光度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操作要点。了解比色分析与分光光度分析的影响因素,掌握相关化学物测定的原理,熟悉操作步骤和计算方法。 (二)教学具体内容 1.比色分析与可见光分光光度分析 2.紫外光分光光度分析

《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1)

《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药-0801-X 适用对象:全校各专业的必修课 一、前言 《药学概论》是概要地介绍药学各学科的历史沿革、学科范畴、基本概念、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主要成就,以及药学领域未来发展前沿的一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1.绪论;2.药物化学;3. 中药、生药与天然药物化学;4.药理学;5.药物分析学;6.药剂学;7.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与生物制药;8.药事管理学等药学各分支学科的基本应用领域及其学科关联。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药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了解药学领域的基本概况,对所属各学科的地位、研究内容及其未来的发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开阔眼界,明确专业方向,为深入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奠定基础。 总学时为32。学分2.0。 教材选用吴春福主编《药学概论》(第四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年出版。 本课程是全校各专业的必修课。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基本内容] 药和药学的概念与范畴。药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和国内外药学发展的现状。药学的发展简史、药学二级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药学在自然科学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基本要求] 掌握:药和药学的概念;药学的主要任务。 熟悉:药学的发展简史以及各二级学科之间的联系。 了解:国内外药学发展的现状,药学在自然科学中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第二章药物化学(4学时) [基本内容] 药物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药物化学和药学其他学科的联系。药物化学课程的基础。药物化学在药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药物化学研究的国内外状况。 [基本要求] 掌握:药物化学的定义;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 熟悉:药物化学和药学其他学科的联系;药物化学课程的基础。 了解:药物化学在药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药物化学研究的国内外状况。

食品工艺学知识点总结

食品工艺学知识点总结 食品工艺学是根据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原则,研究食品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加工过程和方法的一门应用科学。 食品工艺学研究内容 ①食物资源利用②食品科学原理③食品工艺生产④食品安全 ⑤废弃物利用、“三废”处理 食品按原料来源分类:植物性、动物性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填空/简答) ①微生物污染是引起食物原料变质的第一因素 食品中的高分子物质被分解为各种低分子物质,使食品品质下降,进而发生变质和腐败; 有些微生物会产生气体.使食品呈泡沫状; 有些会形成颜色,使食品变色; 有少数还会产生毒素而导致食物中毒。 ②酶会引起食品品质的严重下降 酶是食品工业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在食品工业上具有两重性:利用和抑制 使食品中大分子物质发生分解,为细菌生长创造条件。 果蔬类等蛋白含量少的食品,由于氧化酶的催化,促进了其呼吸作用,使温度升高,加速了食品的腐败变质。 ③化学反应 油脂与空气直接接触后发生氧化酸收。 维生素C易被氧化脱氢,并进一步反应生成二酮基古洛糖酸,失去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 类胡萝卜素因其有较多的共轭双键,易被氧化脱色并失去生理功能。 △食品保藏中的品质变化 1、脂肪酸败 2、褐变(酶促褐变、非酶褐变) 3、淀粉老化 4、食品新鲜度下降 5、维生素的降解 食品的保藏方法/途径(填空/简答) 1、维持食品最低生命活动的保藏方法(此方法在冷库的高温库中进行) 2、抑制食品生命活动的保藏方法 3、利用生物发酵保藏的方法 4、利用无菌原理的保藏方法 食品干藏:脱水制品在它的水分降低到足以防止腐败变质的水平后,始终保持低水分进行长期贮藏的过程。 干燥是在自然条件或人工控制条件下促使食品中水分蒸发的工艺过程。 脱水是为保证食品品质变化最小,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促使食品水分蒸发的工艺过程。 干制过程中食品的变化(填空/简答)P43 物理变化:干缩与干裂,表面硬化,多孔性,热塑性,溶质的迁移 化学变化:营养成分损失(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与焦化,油脂的氧化与酸败,蛋白质的凝固、分解,维生素的损失),风味与色泽(褐变)

发酵工厂设计概论

现代生物制药工厂设计理念 姓名:许忠福学号:201011805125 班级:生工101班 1、我国生物制药工厂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后,制药工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绩,1980年全国制药工厂共有800家,到1996年增至8000多家,2004年通过GMP达标的制约工厂有5000多家。尤其是生物制药异军突起,发展迅速。1953年青霉素在上海第三制药厂正式投产,1958年中国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厂华北制药厂建成,随后全国各地陆续建成一批抗生素生产厂,主要品种都能生产,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能实现出口创汇。改革开放后,各地又建设了一批高新生物制药工厂,开发生产重组乙肝疫苗、痢疾疫苗、甲肝疫苗、狂犬疫苗、干扰素、重组人生长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白细胞介素—2、各种诊断试剂等产品。 我国生物制药企业可分为如下三大类型: 1.1 中小型生化制药企业 在20世纪50--60年代逐步建成和发展起来,主要生产脏器制品和生化药物,如从猪胰脏中生产胰酶和胰岛索,从猪脑垂体中生产后叶针、缩宫素和加压素等。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生物分离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这类企业逐步壮大、整合、发展成为现代生化制药企业,如生产肝素钠和各种治疗酶的常州干红生化制药公司、生产胰岛素及其制剂的徐州万邦生化制药厂和生产玻璃酸钠及其制剂的山东正大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 1.2 大型微生物制药企业 应用发醉工程和晦工程技术生产抗生素、有机酸、维生素和氨基酸类药物,如生产青霉素v甲、7—氨基—3—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7—ADCA)和万古霉素等的华北抗生素制药厂,生产7—氨基头抱烷酸(7—ACA)、辛伐他汀和美伐他汀的浙江海正药业,生产大观霉素和头孢地嗪的山东鲁抗制药,以及中国维生素产业“四大家族”:东北制药总厂、江苏江山制药、维尔康药业和维生药业。氦基酸工业年生产能力已达20多万吨.其生产企业近百家,如湖北八峰氨基酸公司、浙江亚美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昌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安徽科苑股份有限公司等。 1.3 现代生物工程制药企业 国内目前至少有3000多家单位从事生物工程研究,有200余家现代生物医药企业,50多家生物工程技术开发公司,已上市近30种生物技术药物,主要有基因工程药物、疫苗和单克隆抗体,并开始步人自主创新研发阶段。企业格局正向群落化、集约化转变,形成生物谷、生物城、生物岛等新模式。这类较大型的生产企业有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成都科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海南新大洲药业有限公司、长春长生基因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微安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深圳海王药业有限公司、珠海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四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等。 2、现代生物制药工厂设计理念 生物制药工厂工艺设计是指工艺工程师在一定工程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对拟建工程的要求,采用科学方法统筹规划,制定方案,对生物制药工厂进行扩建与技术改造时,从事的一种创造性工作。生物制药工厂工艺设计,不仅要具有一般制药工厂工艺设计知识.如生产工艺流程设

(涂绍勇)发酵工程与设备实验教学大纲

《发酵工程与设备实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实验名称:发酵工程与设备实验 学时:32学时 学分:2学分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生物工程 执笔人:程爱芳 审定人:黄芳一 一、实验的性质与任务 实验课程作为发酵工程教学的重要部分,一直是课程建设的重点,建立一整套的实验管理体系,形成了我们学校实验教学的特色。另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掌握基本实验方法且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使学生实验基本操作掌握扎实,熟悉发酵工程实验技术方法,了解发酵工艺生产基本流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 四、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实验准备知识和基本操作训练(4学时) 目的要求 了解发酵工程实验室技术的基本内容,掌握发酵工程实验室技术的基本操作。 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试管、移液管、平皿、接种环、烧瓶、涂棒、棉花 掌握要点 几种棉塞的制作和基本的发酵工程实验室技术操作。 实验内容

1、观看30分钟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录像。 2、几种棉塞的制作 (1)试管棉塞的制作 (2)锥形瓶棉塞的制作 (3)发酵瓶棉塞的制作 3、几种器皿和用具的包扎 (1)培养皿的包扎 (2)移液管的包扎 (3)其它用品的包扎:试管口、锥形瓶口、发酵瓶口 4、发酵工程实验技术基本操作 (1)平板操作:到平板、划线、涂布 (2)斜面操作:斜面制作、划线、接块、穿刺 (3)摇瓶操作:接块、接菌苔、接斜面孢子、移液等 5、几种接种用具的制作 (1)接种环的制作 (2)涂棒的制作 (3)接种铲的制作 (4)接种针的制作 (5)酒精灯的制作 6、实验室10L小型发酵罐的系统组成及其使用讲解。 实验二产植酸酶黑曲霉的分离(4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从自然界分离目的菌种的基本方法。 2、从土壤中取样分离产植酸酶黑曲霉菌株。 方法原理 植酸即肌醇六磷酸酯。植酸及其盐类是植物中磷的主要贮存形式,其贮存着植物总磷的60%~90%。在营养研究中,发现植酸具有比较明显的抗营养作用,且不被人和单胃动物所利用,最终绝大部分从粪尿中排出体外,造成环境的磷污染。 植酸酶是催化植酸及其盐类水解成肌醇与磷酸的一类水解酶的总称。植酸酶可将饲料或食品中的植酸及其盐分解成肌醇和磷酸,增加可利用磷的含量,抑制植酸对矿物质和蛋白质的亲和力,解除植酸的抗营养作用。 植酸酶广泛存在于小麦、大麦、玉米等植物的种子中,但含量较低。细菌、酵母和丝状真菌等也是植酸酶的重要来源。 本实验利用选择培养基(透明圈法),从土样中筛选分离植酸酶的黑曲霉菌种。 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1、土壤样品 采集自稻米加工厂堆积米糠或谷壳处的土壤,或将少量谷壳和麸皮埋入土壤中2个月后取土样。 2、培养基 (1)1%脱氧胆酸钠溶液。 (2)氯霉素注射液或氯霉素眼药水。 (3)筛选培养基0.2%植酸钙(没有植酸钙,可用0.14%植酸代替,用氢氧化钙溶液调pH5.5即可)、3%葡萄糖、0.5%NH4NO3、0.05%KCl、0.05%MgSO4·7H2O、0.003%MnSO4·4H2O、

酿造学基本知识

自考酿造食品工艺学串讲资料:问答题作者:高考学历类来源:高考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10-4-28 - 问答 发酵与酿造工业和化学工业最大的区别?1,安全简单2,原料广泛3,反应专一4,代谢多样5,易受污染6菌种选育 发酵的研究对象可分为四个方面?1生物代谢产物发酵2,酶制剂发酵3,生物转化发酵4菌体制造 生物代谢产物包括:初级代谢产物,中间代谢产物,次级代谢产物 曲的生产也可以看成是复合酶制剂的生产 微生物菌种选育的理论基础是微生物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 菌种选育的内容:基因突变的突变型菌株的识别和筛选 菌种选育的方法:1自然选育2诱变育种3微生物杂交育种4原生质体融合5基因工程技术 遗传:亲代和子代生物学特征的传递过程,亲代的特征在子代中重现 变异:在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遗传性会发生变化,子代的特性如形态,代谢等与亲代有可观察到的,有时甚至是明显的变化 微生物的遗传性与变异性在本质上与高等生物的区别?1微生物由于繁殖快递,生活周期短,在相同时间内2微生物由于个体小,其比表面积大,环境可以直接影响细胞,易于引起细胞变异3,微生物大多以无性繁殖或以无性繁殖为主 自然选育:是利用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自发变异,通过分离、筛选,排除劣质性状的菌株,选择出维持原有生产水平或具有更优良生产性能的高产菌株 导致菌种退化变异的原因?1遗传基因型的分离2自发变异的产生3人工诱变导致的退化变异 自然选育的目的:是为了保持菌种优良性状的稳定性,尽量减少变异或降低变异退化速度,就要注意保持菌种的纯度,也就是说将具有高产性状的微生物从混杂的群体中分离出来,建立高产菌株占优势的群体 原生质体融合:通过酶解作用将两个亲株的细胞壁去除,在高渗透条件下释放出只有原生质膜包被着球状原生质体。然后将两个亲株的原生质体在高渗条件下混合,使它们相互凝集,通过细胞质融合,促使两套基因组之间的接触、交换、遗传重组,在适宜条件下使细胞壁再生,在再生的细胞中获得重组体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的方法?1标记菌株的筛选2原生质体的制备3原生质体的再生试验4原生质体的融合5融合子的选择——融合子的遗传分析6优良菌株的筛选 生产菌种的衰退表现方面:产量降低目的代谢产物减少原料转化率下降生长速度缓慢 菌种保藏与复壮工作:为菌种创造良好条件,减缓菌种衰退 菌种保藏的目的:利用菌种生理生化特点,人工创造条件使种子生长或代谢降到最低 菌种保藏的目标:把菌种的优良性状保存下来,防止退化、死亡或杂菌污染 菌种保藏最好的方法:用其分生孢子或芽孢等休眠体,在其休眠和停止生长的条件下保藏低温、干燥、无氧和缺乏营养的条件下,就可以使菌暂时处于休眠状态或停止生长 菌种的保藏有?1低温保藏法2低温定期移植法3石蜡油低温保藏法4干燥保藏5甘油管保藏法6真空冷冻干燥法7液氮超低温保存

发酵工厂设计

发酵工厂中空气净化工艺的合理选择 无菌空气是通气发酵过程中的关键流体。它用于细菌的培养、发酵液的搅拌、液体的输送以及通气发酵罐的排气。在通气发酵过程中,空气系统的染菌一直被列为发酵生产的第一污染源。据报道,由于空气系统纰漏而导致发酵染菌,在总染菌数中比率高达19.96%,而我国的生产现状还远远高出这一数据。为了防止压缩空气染菌给发酵液造成污染,进入发酵罐的空气必须达到(0.5μm)100级净化标准,即每立方英尺空气中含有≥0.5μm的微粒数应≤100个。目前,空气净化的主要方法是通过介质过滤达到除菌目的。为了保证过滤后的空气达到净化标准,过滤前的空气要进行降温、除水、除油、减湿的预处理。据文献记载,只有当压缩空气的相对湿度φ≤60%,高效过滤器内的过滤介质保持干燥时,空气通过高效过滤方能达到过滤的期望值。因此,发酵空气净化实际上包括两部分:一是空气的预处理;二是选择性能优良的过滤介质和过滤设备。怎样使科学合理、经济实用的工艺与完善的工程设计有机地结合,使空气系统在优化条件下运行,是发酵行业工程设计者不懈努力的目标。 1 发酵工厂常用的空气预处理路线 1.1 标准路线(流程1) 该流程系80年代初由华东化工学院等单位提出。其工艺成熟,操作方便,适应各种气候条件,不受大气的绝对湿含量和相对湿度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理论和处理方法不断完善,特别是近年来空压机的技术有了突飞 猛进的发展。由于空压机选型不同,空气预处理的流程也不同。传统的活塞式机型容量小,规模生产时需要多台组合,且要用空气贮罐来消除排气产生的脉冲。目前发酵工厂多选用出气稳定、容量大的涡轮式或螺杆式机型,不必设置空气贮罐。改进后的流程增加丝网除沫器,加强了除雾滴能力。 1.2 混合型路线(流程2) 此流程适用于中等湿含量的地区,其特点是将部分来自空压机的热空气不经冷却,而直接 与大部分经降温除水的冷空气混合进入过滤器,可省去加热器;气体进过滤器的控制指标与 流程1相同;流程比较简单,冷却水用量相对节省。流程控制的关键是:空气的冷却温度和空气分配比的关系会随采风口所吸取空气的参数而变化。 该流程的特点是经降温除水的冷空气进换热器与来自空压机的热空气进行热交换,将冷空气温度提至30~35℃后去过滤器过滤,省去加热蒸汽;热空气经换热后降低了进冷却器的温度,节省了冷却水用量。其不足是空气的传热系数小,传热面积需要很大。 1.4 热空气路线(流程4)

(完整版)生物工程概论教学大纲

《生物工程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物工程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Bioengineering 课程编码: 学分:2 总学时:36 理论学时:36 学时 实验学时:0 学时 适用专业:非生物类本科专业 执笔人: 审核人: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生物工程概论是生物类院校一些非生物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20 世纪以来生命科学的研究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农业、林业、工业、医药卫生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本课程介绍各项生物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使非生物专业的学生能够了解生物工程的基本知识框架,促进其他学科的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关注,为他们了解生物工程相关的基础知识提供平台,对促进学科交叉、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高科技意识和创新思维方式,增强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及择业机遇,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为全校非生物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与日常生产、生活的关系。掌握五大生物工程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并对生物工程的学科发展情况有初步的认识。 三、教学学时分配表

第一章 绪论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生物工程的概念、学科发展情况的基本内容,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了解本学科学习的大致内容。 重点: 1. 生物技术的概念; 2. 生物技术的种类及其相互关系; 3. 传统生物技术与现代生 物技术的区别。 难点:生物技术的概念及其包含的内容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基因工程的概念、主要步骤和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基因工程诞生的三大理论 和三大技术) 。了解常用工具酶的催化反应机制及主要用途,三种常用基因克隆载体(质粒、λ 噬菌体和粘粒)的一般生物学特性、结构及其应用,目的基因的制备方法,重组体的构建及导 入受体细胞的方法,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方法。通过学习为进一步掌握生物技术相关知识和从 事基因工程工作打下基础,并对基因工程的发展动态有初步的了解。 重点:基因工程的主要操作步骤,主要工具酶的催化机理和用途,三类常用载体的特点和 主要用途,目的基因克隆的主要方法,重组 DNA 的导入受体细胞的途径,重组克隆的筛选与鉴 定方法。 难点:目的基因的克隆策略,基因表达载体构建的策略和方法,重组克隆筛选鉴定方法。 教学内容: 、 DNA 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的含义 第二节 生物技术的产生 一、传统生物技术 二、近代生物技术 三、现代生物技术 第三节 生物工程的基本内容 一、基因工程 二、细胞工程 三、酶工程 四、发酵工程 五、蛋白质工程 六、五大生物工程技术之间的联系 第 四节 生物技术涉及的学科及其技术 第 五节 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与产业化 一、 生物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二、应用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及其基本特 征 第六节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 0.25 学时 0.25 学时 0.5 学时 0.25 学时 0.25 学时 0.25 学时 第七节 现代生物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社会生存的重要影响 第二章 基因工程 第一节 基因工程的概念 第二节 DNA 的结构与功0.5 0.5 学时 学时 0.25 学时 4 学

发酵基础知识题库

发酵工程 一、名词解释 1、分批发酵:在发酵中,营养物和菌种一次加入进行培养,直到结束放出,中间除了空气进入和尾气排出外,与外部没有物料交换。 2、补料分批发酵:又称半连续发酵,是指在微生物分批发酵中,以某种方式向培养系统不加一定物料的培养技术。 3、絮凝: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的作用下,溶液中的较小胶粒聚合形成较大絮凝团的过程。 二、填空 1、生物发酵工艺多种多样,但基本上包括菌种制备、种子培养、发酵和提取精制等下游处理几个过程。 2、根据过滤介质截留的物质颗粒大小的不同,过滤可分为粗滤、微滤、超滤和反渗透四大类。 3、微生物的育种方法主要有三类:诱变法,细胞融合法,基因工程法。 4、发酵培养基主要由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组成。 5、青霉素发酵生产中,发酵后的处理包括:过滤、提炼,脱色,结晶。 6、利用专门的灭菌设备进行连续灭菌称为连消,用高压蒸汽进行空罐灭菌称为空消。 7、可用于生产酶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酵母菌。常用的发酵液的预处理方法有酸化、加热、加絮凝剂。 8、根据搅拌方式的不同,好氧发酵设备可分为机械搅拌式发酵罐和通风搅拌式发酵罐两种。 9、依据培养基在生产中的用途,可将其分成孢子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发酵培养基三种。 10、现代发酵工程不仅包括菌体生产和代谢产物的发酵生产,还包括微生物机能的利用。 11、发酵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菌种的选育、发酵条件的优化与控制、反应器的设计及产物的分离、提取与精制。 12、发酵类型有微生物菌体的发酵、微生物酶的发酵、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发酵、微生物转化发酵、生物工程细胞的发酵。 13、发酵工业生产上常用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 14、当前发酵工业所用的菌种总趋势是从野生菌转向变异菌,从自然选育转向代谢调控育种,从诱发基因突变转向基因重组的定向育种。 15、根据操作方式的不同,液体深层发酵主要有分批发酵、连续发酵、补料分批发酵。 16、分批发酵全过程包括空罐灭菌、加入灭过菌的培养基、接种、发酵过程、放罐和洗罐,所需的时间总和为一个发酵周期。 17、分批发酵中微生物处于限制性的条件下生长,其生长周期分为延滞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衰亡期。 18、根据搅拌的方式不同,好氧发酵设备又可分为机械搅拌式发酵罐、通风搅拌式发酵罐。 19、下流加工过程由许多化工单元操作组成,通常可以分为发酵液预处理和固液分离、提取、精制及成品加工四个阶段。 20、当前发酵工业所用的菌种总趋势是从野生菌转向变异菌,从自然选育转向代谢调控育种,从诱发基因突变转向基因重组的定向育种。 21、微生物发酵产酶步骤为先选择合适的产酶菌株、后采用适当的培养基和培养方式进行发酵、微生物发酵产酶、酶的分离纯化、制成酶制剂。 三、判断 1、微生物发酵的最适氧浓度与临界氧浓度的概念是完全一样的(×) 2、从微生物中发现

年产1.5万吨味精工厂发酵车间设计说明书

年产1.5万吨味精工厂发酵车间设计 说明书 1 2020年4月19日

年产1.5万吨味精工厂发酵车间设计说明书 引言 味精是人们熟悉的鲜味剂,是L—谷氨酸单钠盐(Mono sodium glutamate)的一水化合物(HOOC-CH2CH(NH2)-COONa·H20),具有旋光性,有D—型和L—型两种光学异构体。味精具有很强的鲜味(阈值为0. 03%),现已成为人们普遍采用的鲜味剂,其消费量在国内外均呈上升趋势。1987年3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专家联合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宣布取消对味精的食用限量,再次确认为一种安全可靠的食品添加剂[1]。早期味精是由酸法水解蛋白质进行制造的,自从1956年日本协和发酵公司用发酵法生产以后,发酵法生产迅速发展,当前世界各国均以此法进行生产。 谷氨酸发酵是通气发酵,也是中国当前通气发酵产业中,生产厂家最多、产品产量最大的产业[2]。该生产工艺和设备具有很强的典型性,本文对味精发酵生产工艺及主要设备作简 2 2020年4月19日

要介绍,以期有助于了解通气发酵工艺和主要设备的有关知识。 设计内容为,了解味精生产中的原料预处理、发酵、提取部分的生产方法和生产流程,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发酵工段合适的生产流程,并对流程中的原料进行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及设备的选择。最后,画出发酵工段的工艺流程图和平面布置图。 整个设计内容大致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味精生产的工艺和设备选择;第二部分包括发酵罐、种子罐及空气分过滤器的设计与选型;第三部分是工艺流程和平面布置图。 由于我的水平有限,加之对先进设计的了解甚少,设计中有好多不足的地方敬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 1 味精生产工艺 1.1 味精生产工艺概述 3 2020年4月19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