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问题

对策问题

文化传承的保护措施

文化传承的保护措施 一、重视传统文化应从政府做起 文化部向社会公示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这标志着一场“民族文化保卫战”从政府层面开始打响,令人振奋。要保护传统文化首要的是创造环境和条件,来唤醒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传统文化虽然是历史形成的,但是作为一种民众的生活文化,它是自然形成的东西,像滚雪球一样,从原来得很简单的文化逐渐演变发展,最后形成固定的模式与内容。“国家应该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起到积极的调和甚至挽救的作用,以立法的形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位置”。 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充满着浓厚的人伦亲情,是人的一种认同感、归属感、亲和力的情感需要,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充满人情味的、相对休闲的传统文化,将会是人们生活与情感的一种内在调节机制。作为时间的管理者,国家应该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起到积极的调和甚至挽救的作用,以立法的形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位置。以立法形式将传统文化固定下来,以制度化的形式来确定传统文化,久而久之会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进而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使其内化成一种习惯,最终连接起传统文化的这根千年文脉。 在近年的两会上,不少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呼吁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让群众有充裕的时间隆重过节,有充裕的时间去继承传统、光大传统,这是保护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官方的支持,一味地强调民间保护缺乏支撑力。据悉,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许多的传统节日便都被列为法定假日。既使是香港政府,几十年来也一直在扮演主导角色,拨款资助各社团举办中秋节游艺晚会,从迎月至追月,到场的人皆可免费享受娱乐节目。因而,政府应从袖手旁观到主动参与,积极引导,着力打造保护平台。以立法带动市场作用的积极发挥。

历史科作业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历史科作业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一、现状分析 通过对学生历史作业情况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95%的学生认为作业是有必要做的。最不喜欢做的作业是机械的抄写,尤其是罚抄性的作业。学生们心目中的作业首先要符合自己的年龄特点,其次是可以自由选择性的作业,具有多样性和趣味性,能体现学生个性的,而且能让学生有成就感的;第三作业要适量。 从问卷调查结果反映出目前的作业存在着很多弊端,学生做课外作业的兴趣不高,作业质量可信度不高,作业的效果不令人满意。可喜的是,大多数的历史教师也已经开始反思。课外作业是巩固历史知识、形成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些弊端与新课程改革是格格不入的,所以我们必须反思其弊端并研究探索新模式作业的特点。 综上我们可以做出对当前作业现状的分析和思考: 长期以来,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内容日趋封闭僵化,仅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实际活动和社会生活。作业方法、手段、技术日趋单一,注重作业程式规范统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作业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传统作业的典型代表就是“题海”作业,作业成了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沉重负担。作业目的与内容越来越注重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注重重复与模仿,而学生的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实

践能力则被冷落了。作业的过程越来越注重作业本身的客观性,轻视人的主观作用,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的情感态度的真实互动。有的教师追求作业的千篇一律、工整规范,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作业过程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问题、困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兴趣需要等应是作业的生长点。学生在主体实践中消除困惑、解决或生成问题、满足需要、创新知识以及展示自我的过程应是作业过程的本质所在。在应试教育下作业演变为“教的补充”、“教的强化”,自然也就成了学生的沉重负担,无助于学生的真正成长,失去了作业应有的教育意义。 伴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传统作业的缺陷也明显地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 1.作业偏重书面形式,不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和提高综合能力。 2.作业的形式性大于实用性,或是简单“拿来”,缺乏研究和筛选。 3.作业本身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缺乏趣味性。 4.作业没有弹性,缺乏层次。 5.学生对作业的态度欠严谨认真,认识角度有偏差。 6.作业评价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缺乏激励性。 二、走出困境的应对策略 新课程标准在作业的要求中指出: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掌握运用学习的

就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进行对话

李迎新——中国人民大学——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前段时间表姐结婚,我请假回家参加婚礼,婚礼举办得喜庆、热闹。但一件事情却让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记得小时候,每次哪家有红白事时,都会邀请村里或邻村的“乐鼓队”前来,但最近几年我发现,传统的由唢呐、箫、笙等组成的乐队被现代的架子鼓、音响等取代了。那些被我们小时候熟知的家伙什儿渐渐不见了踪影。 不得不承认,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一点一点从我们身边悄悄消失,在我们为此而感到遗憾和惋惜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做才能流传我们宝贵的传统文化? 我们应该看到,政府为此已经做了一些努力。比如成立非物质文化保护组织,通过行政力量挽救、保护传统文化。另外,我认为政府还应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给掌握传统艺术的民间艺人以资金鼓励。其次,我建议在中小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让我们的下一代学习,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再次,政府还应放宽政策,鼓励民间艺术走向市场,通过市场炒作扩大传统艺术的影响力。 媒体作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传统文化白虎山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首先,我认为应扩展文化宣传渠道,利用电视广播,平面媒体以及新兴网络媒体等多种手段进行科普式的宣传和推广,也可以组织相关比赛来增加受众。其次,政府出资和媒体合作,拍摄相关影片进行宣传,对于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遗产号召全社会有能力人士进行重点保护等等。 保护传统文化是我们全社会没一个人的责任,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什么都可以丢,但我们的传统文化一个也不能丢,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承担起一点责任,从身边做起,为传统文化保护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侯思成——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在挽救传统艺术上,政府与媒体在不同角度上各自具有关键性作用,只有两者形成的合力才能最有效地支持和挽救传统艺术。 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其官方权威性,从政策角度给传统艺术提供支持。如相关机构为该艺术形式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荣誉,让人们充分意识到其可贵与重要;此外,对传统艺人予以政策性支持。既然大学生创业都有相关优惠政策,已经被认可、证明了的传统艺术、艺人实在不应不闻不问,对相关从业人员颁发头衔(“如XX级艺术家”)并给予津贴补助,对相关行业给予税收、管理费上的削减都极大帮助传统艺术,并让更多的人有更大的理由去学习、继承、传播传统艺术;其三,政府文化产业部分应吸引企业赞助,适当进行评比类活动,在活动中让人们了解已近消亡的传统艺术,发掘其新的价值,并扩大企业自身知名度,一举多得、 从媒体来看,更是有巨大的机会与发展空间。在今日传媒力量巨大的背景下,一次成功的造势(抑或“炒作”)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媒体宣传的方式也很多。其一,寻找传统文化与潮流文化的结合点,为什么传统文化日薄西山:因为它们所体现的价值观、文化内涵已不被主流大众所接受。京剧、白局被年轻一代认为“no fashion”,但又有多少媒体试图从根本扭转其特征而非一些痛心疾首的现状报道?同样是传统艺术,书法不但没有没落,反而日益流行。君不见李宁、耐克等体育品牌中的书法元素?许多新生代艺术家也进行了大胆

关于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调查报告

关于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依旧挂在嘴边,但效果却常常不尽人意。因此需要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将其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更好地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关键词】原因意义解决 我想我要做这个报告的主要原因是从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其意义来考虑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最具代表的是中国精神。从小悦悦事件,我开始怀疑我们是不是很好的传承了中国精神;从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我不得不怀疑我们国人的诚信观念;从一条条外国人在他们国家用中文打出的标语(禁止随地吐痰、扔垃圾…),我开始怀疑我们所提倡的道德素质;从外国人见面的热情,我在想我们真的是礼仪之邦吗?当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有:传统节日、文学、手工艺、饮食文化、科学技术…可是,我们看到这些优秀的文化受人们的追捧力度似乎还不及外来文化。国家将几个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人们在某种程度上的不重视,这也就有提上法制日程的必要。对于传统文学,感兴趣的很少。至于,传统科学感兴趣的更是少矣。也许,传统文化中发展势头最好的要数饮食文化了,可是我们看见还是有很多人愿意花高价吃肯德基、麦当劳… 传承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科技、工业、农业的现代

化建设离不开前人积累的优秀经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经济的发展需要经验和良好的环境。继承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不仅可以用经验更好地应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而且可以促进诚信交易,从而为经济发展建造一个稳定的环境。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打造良好的经济秩序时促进了经济发展,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打下了经济基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需要汲取传统文化中有关经济、政治、文化的经验。传承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能够不断地完善我们的人格;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更和谐地与人交往… 我想,通过调查来证实一下自己的想法,同时找到有效对策。对象、内容:我这次调查的对象是不特定人群,我想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的,所以未对对象进行限制。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和找出解决方案及避免答卷者的疲劳,我设计了十一个短小的问题,主要是关于对方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及对传统文化历史、现状、未来发展的看法。当然还有一些附加性的问题,如教育水平,我想这在某种程度上将会影响人们的态度。经过调查,我发现结果与我预料的几乎差不多,只是少一些偏激性的想法。 这次调查的过程与结果大体上是:首先,为了感受一次全新体验,我尝试了网络调查,不过并不是很顺,粘贴问卷总是粘贴不了。后来,

中学生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现状分析和对策

中学生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现状分析和对 策

中学生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现状分析和对策 团山子乡第一中学孙铭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实施教学,要注重历史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历史教学形式及手段呈现出多样化,重在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理解能力。本文根据对所在学校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调查分析,发现了教学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对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理解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起到指导作用,算是抛砖引玉。 关键词:初中学生历史阅读理解调查分析对策 目前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国家还及时修订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高效课堂已成为共识,各个学校都在践行新课改理念,而我们历史教师也应该围绕新理念、新课标实施教学,历史教学形式及手段呈现出多样化,更加注重历史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然而我们所在地区的许多学校的学生,包括领导,甚至历史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仍然不能跟上课改步伐,教学中仍以传统的教师“教”,学生简单粗糙的背记为主,忽视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学局限于知识目标。 新课程界定历史学科的学习目的从宏观上讲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目标包括历史事件,人物等,毋庸赘述;情感目标即培养学生爱国主义,人生观和世界观,人格教育等即所谓“学史明智,学史做人”,然而这两方面都建立在历史技能教育目标的基础之上,技能就是学习技能,包括阅读技能,历史思维能力,

理解和运用等能力,而历史阅读能力是这些方面的基础。知识的来源是多渠道,多途径的,因此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学应突破单一的知识传授,重点教会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应用历史知识,体会其人文精神,形成学生成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对历史史料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回顾近年来的中考,自历史学科参与到中招考试中后,由最初的客观性试题占主导,已过渡到以史料为载体的主观性试题为主导,包括选择题,几乎每一题都以非原始甚至拓展性的原始材料作为背景,减弱了对教材的依存度,着重考察学生能力。许多历史老师对此束手无策,对于学生为什么总答不好,错误给出审题不清的笼统因素,究其根源是学生历史阅读能力欠缺所致。 我调查了本校100多名学生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状况,发现80%以上的学生对历史资料阅读感到无所谓,或者说学习历史与阅读何干?许多学生认为阅读是语文的事情,因为只有语文考试才有阅读题,历史学习只要能够记下就可以了,40%左右的学生对于课堂老师分析历史资料则没有兴趣,课外阅读更谈不上,学生对历史材料阅读缺乏兴趣,并且所谓“兴趣”的来源是被逼的;做题时,约有70%的学生看到材料题,常常忽略材料或走马观花,不能有意仔细阅读,更不能正确理解;学生平时做历史材料阅读题少,而且缺乏交流;60%的学生认为材料没有阅读的必要,它只是每天做作业的需要抄写的题目而已,做题全凭记下的知识点,很盲目;30%学生有做好历史材料阅读题的愿望,学生平时做历史材料阅读题方法

企业传承面临的困境、原因及对策分析

武汉工程大学 (硕、博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名称企业传承面临的困境、原因及对策分析 学科专业 学号 姓名

企业传承面临的困境、原因及对策分析 --以常州市家族企业为例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私营经济与私有制经济30年间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而对于民营家族企业而言,企业的传承是企业成长、壮大的关键。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多处在第一代企业主权力交接的阶段,而多数民企正面临在传承时缺少前人的经验借鉴和系统全面的理论支持。本文将逐一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对策。 关键词:家族企业;企业传承;困境;原因;对策 引言 根据2008年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08年我国民企企业达650多万家,实际注册资金11.7万多亿元,全国民营经济总产值约5.18万亿元,全年销售总额超9.23万亿元,实现就业岗位超过1.4亿个,就业人数约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18%。通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民营家族企业对国家GDP持续平稳增长、增加就业率和提高社会福利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等多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由此可见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个人问题,更是关系到全社会甚至全球的社会问题,国家、社会应当给与足够的关注、重视及适时、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改革开放初期,一大批敢于冒险、具有吃苦耐劳、不怕失败的企业家在摸爬滚打中成立民营企业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将自己的企业发展壮大,而如今被称为“富二代”的年轻一代却有很大可能不能带领这些民营企业继续发展壮大,甚至有可能导致破产。当然,通过分析国外大量家族企业的传承历史及经济学家对企业传承的研究不难发现企业传承本身就是一个难题,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思(Ichak Adizes)提出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就分析发现一般家族企业很难将企业顺利传承至第三代之后。据美国一知名家族企业研究学院的研究显示,只有30%的家族性企业能够传顺利将企业传承到下一代,12%的企业成功传至第三代,最后仅有不到3%的企业在第四代及以后仍在继续经营。相比国外家族企业,我国家族性民企的发展时间更短,尤其是民营企业最发达的江浙一带,

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摘要]: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开放程度将进一步加大,为了社会的稳定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积极地从中吸取优秀成果,努力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近年来,“洋节”盛行,而对于我们的传统节日,例如端午节,清明节等等民族传统节日却被冷落,不知城市里现在还有多少人自己包粽子,去看赛龙舟?不单在城市,就是在农村,这些节日也在渐渐退去取往日的色彩。因此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不惜余力的进行保护,以避免其他国家对我们文化的套用和侵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呼唤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文化,如何促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文化的影响下达到一定的高度,进而以此推动我们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并加以着手解决才行。 [关键词]:传统文化侵袭保护呼唤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中我国的传统文化作为最为宝贵的财富,经过长期的积淀,深深扎根在中国这块广袤的大地上,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这就是有名的”诸子百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①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的文化,注重道德修养,重视感性,追求的往往是一种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境界,这与注重理性的西方文化有着明显的不同。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伴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的价值观念大量涌入;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由原先的一元价值观念即集体主义转向价值实现的多元化,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腐蚀着一部分人的心灵,导致他们渐渐走上歧途。一个社会价值实现的多元化,还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基础上,否则基础的动摇必然导致价值实现上的混乱。市场经济中的假冒伪劣现象,不仅仅与制度上的漏洞,法律上的不健全有关,同时也是他们价值观的扭曲的表现,只为追求利益,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讲究诚信也是直接相违背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开放程度将进一步加大,为了社会的稳定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积极地从中吸取优秀成果。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doc

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浅谈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保护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日趋淡化、不断异化的趋势,这是目前我国传统文化节日亟需解决的问题。而本文将反思现状并提出保护传统节日的有效策略和途径,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关键词:传统节日,问题,文化,传承,保护。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Heritage Protection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ccelerating, China's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has become the tendency of making light of alienation, and constantly, this is the holiday for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is article will reflect on the status quo and put forward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protecting traditional festivals and the way, worthy of our careful study. Key words: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heritage and protection. 传统节日是一项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如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它的未来发展命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传承与保护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是社会许多研究学者一直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 一、传统节日所面临的问题 1、传统节日日趋淡化 从社会发展历史角度来看,城镇化、城市化建设悄悄地改变了沿袭几千年的社会结构,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和人际关系,很多与农业、农村,与那种熟人社会相关联的传统节日,也随之失去了以往依托的节日背景,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阡陌交通的充满田园气息的节味淡了。 而从过节形式来看,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和活动仪式逐渐被人们所摒弃,许多已面临失传。尤其是在现代化高节奏生活压力下,特别是作为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许多讲究不甚了解。加之有的节日传统仪式复杂,无法满足他们对高效率的要求,所以这加速了传统节日淡化的趋势。虽然有时我们依然会在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包粽子,但除了吃的形式不减,节日的文化内涵却越来越枯萎,人们参与的热情与日俱减,近乎名存实亡。 从过节的内容来看,文化总是要发展的,传统文化必须适应现代生活的发展,才能够得到延续和发展。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传统春节一些倾向于物质消费方面的习俗和功能已经不能和人们的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了。 2、传统节日不断被异化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问题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金凌 来源:《大观》2016年第03期 摘要:在我国悠久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农村一直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农村地区多样化的人文环境和广袤的地理范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成、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笔者力求通过分析当前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农民自身素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及文化传统关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多样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当前伴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城镇化的加速,农村原有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面临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传承数量巨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笔者力求通过分析当前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对策。 一、当前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农民自身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受到历史发展、地理位置、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较为落后,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自身素质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从教育层次、文化修养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此外,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和影响力。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不便于管理。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强烈的多样性。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面临的挑战是不同的,需要分门别类的进行甄别后,确定保护开发策略。此外,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存在较为浓厚的民间信仰传统,这些信仰中的仪式是文化传统的重要表现,有的可以纳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东南沿海地区的妈祖文化等。但是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封建迷信,如果将这些内容纳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必然引发负面的影响,这一点也是传承中需要重点关注的。 再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背景彼此人为的分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是其凝聚和承载的文化,但当前很多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忽视其文化背景和传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变为纯粹的商品。 二、对策建议 首先,培养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体。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广大的农民群体。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前提是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体系,严格落实义务教育,不断拓宽职业技术教育,加大科技文化培训的投入,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人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对策知识讲解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对策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中国的节日文化有日趋淡化不断异化的趋势,创新传统节日文化应本着以人为本、整体保护与活态传承的原则深入挖掘与升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汲取世界各国节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大胆创新并自觉为传统节日注入新质。 传统节日是一项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面临着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它的命运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如何在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对之进行当代重构与创新就成了当代中国人必须完成的一项重大课题。 近年来国家和民众对传统节日重视起来,2005年中宣部等发出《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意见》提出我国教育发展战略。2007年清明端午中秋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中国传统节日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从制度层面确立,民众从民间自发过节发展为制度性过节。 一、节日文化异化透视 1.节日文化西洋化之提示 “洋节”在中国存在,是多元文化交流的表征。然而,一个不可忽视的倾向在于,社会包括年轻人,对“洋节”的陶醉热情与对传统节日的冷漠平静形成较大的反差。据调查,在大学生中,对“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节日熟悉程度与认同程度非常高,对传统节日,除熟悉“春节”、“元宵”、“清明”、“中秋”等节日之外,对如“七夕”、“腊八”等节日了解甚少。虽然,我们不能单纯评价现代社会里中国人过西方节日是崇洋媚外,但需引起我们足够反思的是他们对我国许多传统节日的陌生程度和轻视程度。

2.节日文化商品化之醒示 在越来越繁忙的市场社会里,一切被烙上经济的痕迹。然而,与此同时,在多年的社会文化导向中,节日文化的内在精神品质受到了很大冲击。较为突出的是大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参与节日的简单化,只求热闹,求吃玩。如相当多的未成年人把春节压岁这一具有深刻的民族传统意义的习俗演变为一种形式拜年、鞠躬、磕头之后即伸手要红包。同时,商家也把节日看成单纯的赚钱机会,只重经济,不问其它,商业化的操作缺少更多的习俗依据与传承,节日文化有不正当商品化的倾向。 二、节日文化理念重塑 1.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先进性 传统节日总是与宗教、祭祀、庆典、聚会等联系在一起,通过约定俗成的团聚与沟通,人类需求合群、亲情、友爱的心态得以满足。传统节日是民众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如中国传统节日展示了儒家文化的传统观念,鲜明体现出“重人伦、重血缘关系”的“礼乐”文化特点。在“礼”中透视文化精神,在节日中蕴涵着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审美情趣。 节日文化通过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人文、民族色彩来展示民族的人情世故、忠奸善恶、民族伦理、民族风格及强烈的民族意识。就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组成部分,节日文化中的乡土情结、亲情情结是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是民族的根本。中华优秀的先进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特定性及个性特点,局部勾勒出世界文化的无穷魅力。代表西方文化的“洋节”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埃菲尔铁塔上的“中国红”、迪斯尼乐园的“中国年”等,在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双重变奏中,再一次证明了民族节日文化是世界性先进文化。因此,要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先

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

论文题目: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戏曲的简要介绍和北桥街道地方特色的锡剧的发展史和艺术特点的具体介绍,让大家更好的了解戏曲文化,了解北桥街道“戏曲之乡”的特色戏曲文化,并对当今中国戏曲的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借以对北桥街道“戏曲之乡”的特色文化在保护、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遇到和将要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解决方案。提出了保护、传承和发展北桥街道“戏曲之乡”特色文化的意见和建议。 第1章中国戏曲的简介及锡剧的具体介绍 1.1 中国戏曲的简介 中国戏曲,在中华民族文艺艺术史及世界艺术宝库里,占有独特的地位。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戏曲的曲调,主要取材于民间音乐,像民歌、词曲歌体、诸宫调等音乐成分,均被广泛吸收。宫调音律不拘一格,民间词曲、新兴的村坊小调,只要相互协调,便可联缀起来。演出时,各行角色都可以唱,其演唱形式亦丰富多样,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念白既有韵文式的朗诵,也有口语化的散白,它与歌唱相互搭配,彼此穿插,形成唱念结合的音乐架构。 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锡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1.2 锡剧的具体介绍 1.1.1 锡剧的简述 锡剧,俗称”无锡滩簧”,(据文学记载: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1736-1820),无锡、江阴、武进等地城乡已盛行滩簧。)在苏南地区极为流行。解放后,从原有的太湖地区逐渐流传至长江三角洲。五、六十年代,是锡剧“黄金时代”,上海的嘉定、金山、青浦、奉贤等县及浙江的嘉兴、安徽的郎溪等地,有锡剧团四十余个。跃为华东三大剧种之一,列为江苏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目前,江苏省内有锡剧团十多个。锡剧在民国时期称“新戏”,抗战时期称“文戏”,建国前后称“常锡剧”,至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后,始统称“锡剧”。 1.1.2锡剧的发展演变 锡剧是在太平天国前后由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合并发展而成的。在滩簧阶段,一般以它经历的三个重大演变过程来划分的。清乾隆以后,吴语滩簧已盛行。在常、锡一带乡村传唱的男女叙事对唱山歌,逐步与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而形成的滩簧调,系吴语滩簧的一支,后来又吸收苏南一带“采茶灯“中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为滩簧小戏,先有小旦、小丑,后又有小生,并从坐唱变为在田头广场作简单动作表演的走唱,化妆极为简单,男角色身穿长衫或短衫,头戴瓜皮小帽或毡帽,手拿折扇(短衫者不拿);女角色身穿短袄、长裙,脸上略施脂粉,头戴假发髻,插绢花,手持方帕,都以“小生、小丑”、“小生、小旦”、“小旦、小丑”为主的“对子戏”,也叫“三小戏”。演出剧目,以反映农村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为主,反抗封建婚姻和旧礼教的居多,也有一部分是对地主阶级进行嘲讽的,表现朴实、真挚,生活气息浓厚,语言生动风趣,女角色均由男子扮演。声腔仅有[簧调],一把二胡伴奏(有时是扮演者自拉自唱)。此时既无班社,也无班主和职业艺人,纯属农民及乡镇小手工业者自演自娱活动。艺人们称这时期为“对子戏”阶段。道光年间,开始出现了半职业或职业滩簧艺人,

森林公园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对策

2018年第8期现代园艺 森林公园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对策 郭晓敏 (太原市森林公园,山西太原030003) 摘要:森林旅游是使人放松和休闲的主要途径,还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对太原市森林公园自身具备的功能和森林公园建设过程中的发展现状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森林公园管理的具体策略,希望能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帮助。 关键词:森林公园;发展历史;现状;问题;对策 1森林公园发展历史 太原市森林公园主要以高大的阔叶林为主,是集休闲、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城市公园,位于市区西北方向,西部与滨河东路相接,东部与大同路相邻,交通十分便捷,占地面积约200hm2,水面面积25.73hm2。虽然是北高南低的地势,但从总体上看还是比较平坦、土壤透水性较强、保肥能力差,原来的树木主要是以小叶杨、刺玫、白皮松为主的针阔树种为主,小气候特征比较明显。 2调查方法及结果 主要调查太原市森林公园的绿化树种,并研究乔木、灌木分布以及树种配置情况和景观效果。采用实地调查和文献查阅方法,对5个景区,即园路、百鸟园、景观林、树木园、东门树种和配置情况展开调查分析。 首先,对森林景观林来说,该景区是由景观防护林区和景观核心区共同构成,防护林区位于整个园区西北部,主要是以针阔混交林为主。同时,园区林分密度大,可能在稍微稀疏的地区分布有草坪和苜蓿等植被。景观核心区域位于南部,紧挨水景,该区域的主要绿化植物有松科、木犀科、壳斗科等。在园中游客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温馨和惬意,森林景观林具有较强的防风固沙作用和改善大气质量,吸附一些污染物,还具有一定的科普功能。 树木园中位于公园东南方位,主要树种为银杏科、木犀科、槭树科等,大部分是山西乡土树种,也有一些稀有树种,比如,槲树、梓树、栓皮栎树等。另外,还从山东地区移植过来一些树种,树龄长达百年。东门位于公园中部景区,共栽植13科15属16种植物,主要有合欢、白皮松、栾树等阔叶乔木,还有一些花草、灌木,比如,丁香花、金银木等。园路西侧栽植国槐树,树冠相连,形成林荫大道,贯穿公园的东西和南北2条主干路。公园道路两侧分别栽种了白蜡、银杏、白皮松、松柏等常青树。同时,还混杂着丁香、连翘、碧桃等灌木和小乔木,构成花季与景观林带。百鸟园中的绿化树木主要有针叶阔叶和灌木,比如,油松、云杉等。 3目前森林公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进一步完善绿地生态效益 当前太原森林公园还需引进一些适宜的绿色植被和树种,相比乡土树种来说,要引进的树种需要考虑安全因素和经济因素。虽然目前公园已经构建了多层次、多树种乔灌木复层结构。但总的来看,树种单一、抗逆性差。在森林公园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与森林绿色建设自然生态化理念相背离。 3.2合理配置树种 太原市森林公园目前内部的景观树种配置还需完善,主要表现为草坪过多,而乔木少。没有合理分配树种,因而森林的生态效益低。有些地方的树种配置,常绿树占比小,而冬季公园中绿色植物问题比较突出。 3.3树种色彩单一 森林公园中有些区域缺乏观赏类和彩叶树种,园林色彩能够丰富园林景观效果,也可以为附近市民提供更好的娱乐休闲场所。在公园树种配置中,忽略了观赏类花果植物以及彩叶树种的种植。 3.4加强树种维护和管理 公园道路两旁树种单一,而且稳定性差,公园内部管理人员没有及时进行维护管理。由于游客肆意破坏,导致部分树木频繁发生死亡现象,影响了公园的整体景观感和形象。4对森林公园景观建设的思考 从森林公园生态学角度来看,需要进一步完善生态效益,可以在公园的一些区域种植碧桃、海棠、腊梅、玉兰等树种。其次,需要因地制宜,公园内部绿化主要做到合理配置、科学管理,根据公园的实际条件和位置合理配置树种,强调生态适应性,根据植物特性搭配种植。此外,不可采用以草代树的方法,由于太原市是一个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城市,草坪用水量相比普通树种要多,导致公园绿化成本提高。针对公园缺乏冬季绿色的现状,部分区域应增加常绿树种比例,乔灌木和普通树种配置比为3∶2,落叶与常绿树种配比为3:2,草坪和地被植物比例为2∶8,慢速植物和快速树种比例为1∶1。 针对森林中部分杨树出现老化现象,应及时清除枯萎的植被和腐树、死树。为了改变公园内部树木单一的情况,可以在园林周边栽植一些灌木,丰富立体结构。同时,在各区可以间隔种植针叶树种,丰富植物多样性,进一步提高森林群落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成方斌.太原市森林公园绿化树种的调查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7(20) [2]李进军,李玉萍.太原市森林公园绿化养护管理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 生产力,2008(11) [3]赵敏燕,陈鑫峰.中国森林公园的发展与管理[J].林业科学,2016(1) (责任编辑张芝) 园林应用 139 --

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保护问题

文化发展与创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徽风皖韵,源远流长,革故鼎新,潮起江淮。安徽,这片底蕴深厚而生机勃勃的土地,拥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底蕴,安徽山川与文脉齐秀,地灵与人杰竞辉:道家学说、建安文学、徽剧、黄梅戏、花鼓灯等艺术瑰宝具有特殊的风貌和意蕴,需要我们予以重视。整体而言,文化的发展需要我们文化部门践行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的思想,用好市场的力量,创新思想,管放结合,树立服务政府的理念,做好依法行政,做好简政放权工作,具体来说: 1完善文化管理体制。从政府管文化转向政府办文化,健全完善相应的文化体制机制,做到管理上的有法可依,同时要健全正确舆论导线的体制机制,健全网络舆论的引导,构建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文化氛围。 2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公平的市场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企业的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水平。鼓励非公文化企业和中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推出更多文化精品.作为安徽来说,要提炼文化精华,运用新媒体,扩大宣传。提升老百姓的参与度,激发群众文艺热情。比如湖南卫视《偶像来了》其中有一期安徽的节目,就很好的宣传了安徽呈坎

的饮食风俗文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3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直接体现文艺为人民服务的一项重大举措,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协调机制,统筹建设,促进基本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推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惠民项目的建设,探索流动文化服务方式,建设数字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农民文化乐园”“文化惠民消费季”“送戏进万村”“书香安徽全民阅读”等文化品牌的策划、打造、传播,但是建设一定要与群众的文化需求有效对接,使文化服务向城乡基层末梢延伸,要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管理,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4提高文化的开放水平。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引导文化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工程。积极借鉴吸收国外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文化发展的人才,基数和经营管理理念,同时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企业到境外去开拓市场,交流学习。

当前民族文化传承面临挑战及对策

土投入到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有人迷失了,有人忘记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以此为契机,推出以民族文化、民俗旅游为主要特色的旅游项目,在有的省份、有的地区更是将民族文化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但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满足游客好奇的心理,民族文化旅游往往忽视了民族文化的精髓,甚至有些项目与民族文化内涵背道而驰,从而导致民族文化失去了许多原滋原味的元素。 改革开放带来的挑战首先,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流行文化、都市文化进入民族地区,很多民族地区的年轻人对都市文化、流行文化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再加上近年来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近距离的接触流行文化、都市文化,淡化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这样的结果便是民族文化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不断流失,许多重要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急功近利的开发手段也加剧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破坏与流失。其次,文化体制改革既使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

承带来了生机,同时也带来极大的困难。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的绝大多数文化团体,在管理体制上进行了深度的改革,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打破大锅饭,有的自找发展门道,有的解体了,民族文化艺人自找活路,分散各方;年轻人对流行文化的关注度远远超过了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度,许多民间技艺无法传承。最后,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同化的步伐也在加快,主要表现:语言上,部分少数民族年轻人不会讲民族语言;建筑风格上,砖混结构的房子逐渐代替了原来具有民族特色的楼房;服饰上,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逐渐被汉族服饰所取代等。 上述表明,在现代化进程加快、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三大浪潮的冲击下,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及其严峻的挑战,如何迎接挑战,采取积极的应对举措是当务之急。 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对策在中国文化发展繁荣来临之际,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其重要内容。而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果离开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将会残缺不全。因此,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应该树立科学的文化传承观,建立家庭、社区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共同推

侗族文化传承与保护资料讲解

搜索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首页 简介 新闻 学术科研 论坛 经典展演 服务保障 民族文化研究 首页 > 民族文化研究 > 民族文化研究 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及其传承与保护 中国侗族网 2014.08.15 [摘要] 侗族传统节日是侗族人民世代传承下来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侗族人民在劳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也是侗族人民和自然生态和谐共处的产物。但是,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受到了多方面的不断影响和全面冲击,使得侗族传统节日文化正面临着被遗忘和淡化的危险。本文就以黎平侗族传统节日文化为窗口,对其价值和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里如何的传承与保护,才能永葆其文化特色,唱响本土民族文化的主旋律。 [关键词] 侗族;传统节日;传承保护 侗族是一个神奇的民族,如今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伴随着现代化的浪潮,传统的民族文化正经历着历史的变迁,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也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洗礼和考验。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传统节日也不例外,其命运亦岌岌可危。长期以

来,侗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资源藏于深山人未知,就连许多地道的黎平人也知之甚少,确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憾。 1.侗族分布状况 中国侗族聚居于黔、湘、桂三省交界的毗邻区域,被誉为中国侗乡。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侗族总人口有296.03万人。贵州省黎平县就位于这方钟灵毓神奇疆域的中心腹地,其侗乡府级建制历史最早,(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至今已有595年的历史。聚居的侗族为全国之最,规模最大,又最有特色,侗族传统文化保存得最为完好,故被誉为“侗乡之都”。 神奇侗乡黎平位于贵州省东南边缘,全县辖25个乡镇,面积4441平方公里,东西宽94公里,南北长112公里,总人口50余万人,其中,侗族人口33.7324万人(2006年黎平县公安局人口年报数据)。是全国最大的以侗族为主体的民族地区,被称为“中国侗族第一县”。它的神奇之处,在于以丰富的生态资源、旅游资源、民间文学艺术文化和区位优势,而成为侗乡腹地。 2.侗族主要传统节日及其价值分析 民族传统节日是一种具有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无形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种文化遗产称为“Traditional and Folk Culture”、“Intangible Heritage”或“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我国分别把这些译为“传统与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目前侗族地区的节日影响力较小,还不被世人知晓和认可,也还没有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即便如此,侗族的传统节日文化也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侗族人民经过在几千年的劳动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一种精神文化,是侗族人民共同创造、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在一个民族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凝聚力,在本民族区域和本土文化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2.1侗族主要传统节日 黎平侗族特别以节庆活动的丰富多彩而著称全国,每年的节日集会上百次,大的节日集会多达20余次,月月有节,是“百节之乡”。影响较大的节日主要有:正月的“祭萨节”(侗文:多堂[注音:dangc]),二月的“赶社节”,三月的“花炮”、“摔跤节”(侗文:相白[注音:xangl begx]),四月的“乌饭节”(四月八),五月的“端五节”,六月的“天赐节”,七月的“祭祖”,八月的“赶歌坪”、“芦笙节”(芦笙:侗文为“轮”[注音:lenc]),九月的“鱼冻节”,十月的“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