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千年错误,重建《黄帝内经》经脉循行图

纠正千年错误,重建《黄帝内经》经脉循行图
纠正千年错误,重建《黄帝内经》经脉循行图

纠正千年错误,重建《黄帝内经》经脉循行图

导言:十年前出版的《古典经络学与现代经络学》,因为书中照片图印刷质量太差,一直成为心病。我前些年将那些图发到网站后,效果好了许多。近来由于华南虎事件,发现这博客用处更大,很适合交流讨论问题。由于可用彩色大图,还不受版面限制,有生以来第一次享受到这种一分钱不用花却最快最好的文章发表方式,真是莫大自由与快乐啊。近来一些同行发手机段信讨论学术问题,太局限了。故此,将专业研究的学术园地逐步移到博客里来,增加一个自由发表与自由讨论的渠道。同时,也是对拙作读者朋友们的一点补偿。

纠正千年错误,重建《黄帝内经》经脉循行图

摘要:当今使用的经脉循行图或经络图,与《黄帝内经》严重不符,从而严重影了针灸的疗效和经络实质的研究。其错误始于西晋的《针灸甲乙经》,超过千年岁月。本文严格按《黄帝内经》的经脉走行路线和穴位描述,重新绘制经脉循行路线图,以恢复经典本来面貌,促进经络实质研究和针灸临床治疗。

《黄帝内经》是成书于两千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其中有完整的经络理论和详细的经络循行路线等,但内容分散。我们重新整理了其中有关经络理论的全部内容,发掘了许多新的认识。特别重要的成果有2项:一是严格按照《黄帝内经》重新绘制了经脉循行图,另一个是认识到两大经络类型的区分。

经络给人的印象就是挂图上的线条,不少研究者就是依此按图索骥,寻找经络的实质。早期的许多目标都集中在身体内是否存在与那些线条一致的生命结构,这些结构包括血管、神经、淋巴管,甚至还包括了间隙结构。这里有一个假设,如果那些图线的位置是错误的、并非本源的经脉循行线,那么,所有找到的有关经脉线的证据都是错误的,而找不到任何可靠的证据都是自然的,由此无论承认经络或否定经络都变得毫无意义。不幸的是,实际的情况正这样。有人已经在说,现在的经脉图只是穴位连线,而不是经脉线,不可轻信。但穴位位于经脉线上,经脉线当然经过穴位,二者是统一的。问题的真正原因在于沿袭性的历史错误——穴位错误,现在的经脉图基本上都是沿袭明.张介宾的《类经图翼》。张介宾及其前后的所有针灸经络学中的穴位分类都沿袭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后者是首部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归纳出来的针灸经络学专著,其各经穴位分类非常明确。问题就出在这里,《内经》中的穴位散见于各篇之中,当皇甫谧进行归类整理时发生了多处严重的错误。

在头面部,《内经》中明确属于某一经的穴位,在《甲乙经》中却归入别的经中,一穴之差常常使各经脉都不得不偏离原来位置。现在的胆经在头部有好几道折弯,但《内经》中并没有这样的描述,只一条线绕头下行,其余为分支。而现在胆经在头部所连的近10个穴位,在《内经》中却是胃经或手少阳经穴。

在上肢的手太阴尺泽穴,《内经》明确指出位于肘中之动脉,当然只能在肱二头肌腱的内侧凹陷中,现在却在外侧凹陷中;天府在腋内动脉处,《甲乙经》定在腋下三寸动脉处,现在定在上臂前侧。如此一来,手太阴这段经脉就由《内经》中的腋下至肘内侧,变成由肩至肘外侧。此经一变,其它经脉全移动位置,整个上肢经脉都与《内经》严重不符。

《内经》中足三阴经从大腿根部即深入体内,并无胸腹外的走行,更无相应穴位。《甲乙经》中却为足三阴经都增加了好几个胸腹部的穴位,以至于现行的

经脉图中胸腹部密集排列着足三阴经的线路。本来《内经》中在胸腹部属于冲脉的位置和穴位,在《甲乙经》为冲脉和肾经共有,现在全由肾经取代。

此外,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将主脉与支脉混淆,如膀胱经的背外侧线和下肢部分都是支脉;手厥阴经的整个上肢部分都是支脉。这些在现在的经脉图中都没有任何标识。而完全走行在体内的经别――正脉,更缺乏明确的认识。

总之,现行的经脉图与《内经》经脉循行比较,严格而言有70%不符。由引可见,经络研究按图索骥,有多么危险。在现代的针灸经络学中,对于经脉的循行,一方面全文引用《内经》的文字描述,另一方面,经脉图上的走行却与文字严重不符,二者竟并行“不悖”。

当我们严格按《内经》的穴位和经脉循行重新绘制出经脉循行图时,经脉是不是血管一目了然。另一方面,按错误的分类和定穴治疗疾病,其效果也可想而知。

在这样的经脉图上,经脉与血管的关系显而易见,很容易看出经络和动静脉血管的巨大一致性。

------------------------------------

以下是严格按照《内经》经脉循行途径的论述和穴位的位置,绘制尽能接近《内经》原旨的经脉循行图。详细内容参见《古典经络学与现代经络学》

一、手太阴肺经

《灵枢·经脉篇》肺手太阴之脉,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灵枢·本输篇》手太阴肺经五腧穴:

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

鱼际者,手鱼也;

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

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

尺泽肘中之动脉也。

《灵枢·邪客篇》手太阴之脉,出于大指之端,内屈循白肉际,至本节之后太渊留以澹,外屈上于本节之下,内屈与阴诸络会于鱼际,数脉并注,其气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于寸口而行,上至于肘内廉,入于大筋之下,内屈上行阴,入腋下,内屈走肺,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

二、手厥阴心包络经(手厥阴心包经)

即所谓手厥阴心包经,按《内经》原文简称,应为手厥阴心包络经或手厥阴心主经。

《灵枢·经脉篇》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入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灵枢·邪客篇》心主之脉,出于中指之端,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掌中,伏行两骨之间,外屈出两筋之间,骨肉之际,其气滑利,上二寸,外屈出行两筋之间,上至肘内廉,入于小筋之下,留两骨之大会,上入胸中,内络于心脉。

《灵枢·本输篇》手少阴心经五腧穴:

中冲手中指之端也;

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

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

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

曲泽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

三、手少阴心经

《灵枢·经脉篇》手少阴心经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 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四、手阳明大肠经

《灵枢·经脉篇》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间,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盆缺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素问·气府论》手阳明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 鼻空外廉项上各二,大迎骨空各一,柱骨之会各一,骨之会各一,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

《灵枢·本输篇》手阳明大肠经六府穴:

商阳大指次指之端也;

本节之前二间;

本节之后三间;

合谷在大指歧骨之间;

阳溪在两筋间陷者中也;

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

五、手太阳小肠经

《灵枢·经脉篇》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素问·气府论》手太阳脉气所发者三十六穴: 目内眦各一,目外各一,鼽骨下各一,耳廓上各一,耳中各一,巨骨穴各一,曲掖上骨空各一,柱骨上陷者各一,上天窗四寸各一,肩解各一,肩解下三寸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

《灵枢·本输篇》手太阳小肠经六府穴:

少泽小指之端也;

前谷在手外廉本节前陷者中也;

后溪者在手外侧本节之后也;

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

阳谷在锐骨之下陷者中也;

小海在肘内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

六、手少阳三焦经

《灵枢·经脉篇》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素问·气府论》手少阳脉气所发者三十二穴: 鼽骨下各一,眉后各一,角上各一,下完骨后各一,项中足太阳之前各一,侠扶突各一,肩贞各一,肩贞下三寸分间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

《灵枢·本输篇》手少阳三焦经六府穴:

关冲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

液门小指次指之间也;

中渚本节之后陷者中也;

阳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

支沟上腕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也;

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屈肘乃得之。

三焦下腧,在于足大(小)指之前,少阳之后,出于中外廉,名曰委阳。

《灵枢·经脉篇》

循指内侧白肉际

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灵枢·本输篇》

隐白者足大指之端内侧也;

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

太白腕骨之下也;

商丘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

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

八、足厥阴肝经

《灵枢·经脉篇》

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

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灵枢·本输篇》

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行间足大指间也;

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中之中也;

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摇足而得之;

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

九、足少阴肾经

《灵枢·经脉篇》

邪走足心,

以上踹内,

其直者,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灵枢·本输篇》

涌泉者足心也;

然谷然骨之下者也;

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

复留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

阴谷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

《素问·水热穴论》

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

十、足阳明胃经

《灵枢·经脉篇》

于鼻之交中,

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

气街中

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

《素问·气府论》

六十八穴

空各一,

一,

一,

胃脘各五,侠齐广三寸各三,

二寸侠之各三,气街动脉各一,

菟上各一,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

《灵枢·本输篇》

厉兑者足大指次指之端也;

内庭次指外间也;

陷谷者上中指内间上行二寸陷者中也;

冲阳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

之;

解溪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也;

下陵膝下三寸外三里也。

复下三里三寸半为巨虚上廉,

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

十一、足太阳膀胱经

《灵枢·经脉篇》

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中;其支者,从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素问·气府论》

发者七十八穴

发至项

三寸,其浮气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项中大筋两傍各一,风府两傍各一,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五藏之俞各五,六府之俞各六,委中以下至足小指傍各六俞。《灵枢·本输篇》

六府穴

至阴者足小指之端也;

之前外侧也;

者也;

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

中央。

十二、足少阳胆经

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素问·气府论》

发者六十二穴

直目上发际内各五,耳前角上各一,

一,

一,

各一,

胁下至八间各一,髀枢中傍各一,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腧。《灵枢·本输篇》

府穴

窍阴者足小指次指之端也;侠溪足小指次指之间也;临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

陷者中也;

之前,及绝骨之端也;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

一、任脉

《素问·骨空论》

以上毛际,

循面入目。

《素问·气府论》

寸胃脘,

腹脉法也。下阴别一,目下各一,下唇一,交一。

《灵枢·五音五味篇》

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

任脉循行路线

任脉者,

际,循腹里,上关元

寸胃脘

中骨陷中各一,

任脉,缺盆之中,名曰天突

交一

《素问·气穴论》

二、督脉

《素问·骨空论》

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

贯脊属肾,

入络脑,

入循膂络肾。

其少腹直上者,

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素问·气府论

项中央二,发际后中八,面中三,

下至尻尾及傍十五穴。到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也。

督脉循行路线

1.

系廷孔。

三、冲脉

《素问·骨空论》

少阴之经,侠齐上行,至胸中而散。

《素问·气府论》

侠鸠尾外各半寸至齐寸一,

至横骨寸一,腹脉法也。

《灵枢·动输篇》

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

内廉,邪入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廉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

《灵枢

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

冲脉循行路线

冲脉者

五分至横骨寸一

穴论》

陷骨间灸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