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同质化分析及其治理策略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同质化分析及其治理策略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同质化分析及其治理策略

圆园18年第11

期一、引言

摩尔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随着互联网信息

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网络信息传播出现了新的形式和特

点,新媒体的兴起是其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新媒体的兴起为

网络舆论的大众化和同质化提供了可能。据统计,微博、微信

等社交媒体是新媒体网络舆论传播的主要渠道。这些新平台

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捷,信息圈子几乎成为严格意义上无缝

对接的平台。但由于现代信息传播者的身份更加隐蔽,信息

传播时间和地点的虚拟化,从而导致其在网络舆论的情绪传

染方面肆无忌惮,对社会的影响比传统的信息传播更为显

著。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将舆论视为

一种社会意识,反映了公众心理的一般状态。在新媒体时代,

诉诸情感的信息比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诉诸情感的信息

是指为迎合某些群体,与客观事实相比相对片面的信息。而

为了迎合这种非理性的情感逻辑,新媒体平台通过制造舆论

来使情绪泛化。当前大量的官方信息都是经过新媒体的发布

而得以传播。人们的政治态度受到两方面的直接影响:一是

接收到的信息,二是受众个人深层次的心理观念。一方面,政

治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官方、新媒体平台向社会发布的

信息直接影响到受众对信息的判断;另一方面,公众对舆论

议题的态度及心理观念也影响着网络舆论的走向。本文主要

从网络舆论同质化的负面影响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网络

舆论同质化的负面影响提出合理化建议。二、新媒体实现电子乌托邦新媒体环境下,“电子乌托邦”思想逐渐兴起。“乌托邦”一词来自古希腊,指的是“无有之乡”,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电子乌托邦”是“乌托邦”的延续,这种思想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其主要观点是认为大众传媒因其传播渠道的双向性和网络的实时互动性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社会。这种思想立基于对新媒体某些技术特性的高度乐观期待。然而,新媒体这个虚拟空间不全是“乌托邦”,因为人们会不知不觉地将现实习性带到网上,并通过议程设置、强势挤压对话等方式,使得信息呈现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笔者认为,纯粹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确保理想社会的产生。新媒体有力量转移或改变公众的注意力,但公众的态度会使一些偶然事件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影响,也会激发大众舆论的争论与对立。所以简单地断言某种传播技术或工具的进步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形态的观点显然是过于肤浅的。经济学上同质化(homogeneous )是指同一大类不同品牌的商品在性能、外观甚至营销手段上相互模仿,以致出现趋同现象。网络舆论的同质化是指网民以自己的意识形态立场或心理特质为基础对事件产生习惯性的看法,外在信息在决定其对议题的态度上变得不再重要,个体的心理状态在众多社会政治议题上是高度相关的。网络舆论的同质化影响正越来越凸显。由于群体的内部交往大大超过了群外交往,这一情形如果得不到遏制并加以改善,就会导致社会秩序的紊乱。换言之,网络舆论同质化不仅减少了跨群体的交流,造成意见的分裂,而且也加剧了调和多元化利益和世界观的困难程度。三、舆论同质化给政府治理带来的挑战从现有的角度来说,新媒体时代舆论治理对于维护网络安全、社会安全与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新媒体时代舆论同质化却存在显而易见的问题。例如,舆论表达的失范、社

会群体分裂、相互封闭甚至对抗、破坏社会和谐等。其具体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了舆论表达的失范性。舆论的表达是群体现实利益诉求在网络空间的能动性反映,它也是社会情绪的折射。

例如,弹幕作为一种网络语言方式,它的一些暴力语言和攻

击性的言语导致网络表达失范现象日益严重。新媒体言论的

匿名性特点降低了言论主体的责任感,同时环境的相对自由

性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责任感的缺失。这种责任感的缺失

引发诸多社会问题,败坏社会道德、侵犯公民隐私,有的甚至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同质化分析及其治理策略

马俊英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新媒体时代舆论同质化呈现出泛化的态势,使得诉诸情感的信息比描述客观事实的信息更能影响社会舆论。舆论同质化是网民群体基于意识形态立场而对发生的一些政治、社会事件产生的意见一致的看法。舆论的同质化意味着事件本身的真实性已变得不太重要,而公众自身内在的意识形态或心理特质却成为决定舆论态度的关键变量。此种现象若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就极易形成舆论危机,产生“塔西佗陷阱”效应,最终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因此,政府正确认识和有效治理舆论的同质化就显得刻不容缓。网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抓手。有效应对新媒体时代下的舆论同质化现象,不仅具有现实的紧迫性,而且更具有新时代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网络舆论;新媒体;同质化;网络治理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管理荟萃

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