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概论

中医学概论
中医学概论

中医学概论

导论

一、什么是中医学?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了理论体系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扁鹊.《难经》《伤寒论》(外感病)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内伤病)

(4)《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

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2)西晋.王叔和《脉经》24种脉法,最早的脉学专著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李杲(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养阴派)

(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协调统一)

(2)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

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征—体征;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和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3)恒动观念

恒动观念—是指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

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的生命过程、气升降出入、血循环不息)

“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如生、长、壮、老、已是生命活动的全过程。

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中、有一定阶段性、处于恒动中)

四、中医学体系的主要构建方法

(一)取象比类(运用形象思维);(二)司外揣内;(三)揆度奇恒(对比);(四)推演络绎;(五)试探与反证;(六)心法与顿悟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气一元论

一、气的基本概念

“气”指构成自然界万物而十分活跃的极微细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

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1)气是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本原

(2)气具运动、变化的特征

气机:气的运动(升、降、出、入)

气化:通过气的运动产生的宇宙中的各种变化。

(3)气是天地感应的中介(天人合一)

三、气一元论对中医学的影响

(1)说明人体生命的物质性(人是天地精气交感的产物);(2)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4)知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5)知道养生与康复(“精气神学说”)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交感(阴阳关系的基本前提):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2)阴阳对立制约(阴阳最普遍的规律,并决定消长平衡)

“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3)阴阳互根互用(是对立制约、消长转化的前提)

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互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阴阳消长平衡(阴阳运动的形式)

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失调:此长彼消,此消彼长

(5)阴阳相互转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从功能: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从部位: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

(4)

(5)

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一、

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二、

五行的生克制化

(1) 相生:指五行中某一行的事物对另一行的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等作用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母子关系)

(2) 相克:指五行中某一行的事物对另一行的事物具有克制、制约作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三、五行的生克异常

(1)相生异常:母病及子,子病犯母 (2)相克异常

相乘:乘,即乘虚侵袭之意,指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相侮: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一行进行反克 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阳偏胜

阴偏胜

阳偏衰

阴偏衰

滋水涵木法——滋肾阴以养肝阴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

相生治法益火补土法——温肾阳以补脾阳相克治法培土制水法——补脾利水

培土生金法——健脾气以补肺气佐金平木法——泻肝清肺

金水相生法——养肺阴以滋肾阴泻南补北法——泄心火滋肾阴

第二章藏象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述

一、藏象的概念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二、脏腑的分类及特性

五脏:心、肝、脾、肺、肾(特点:化生、贮藏精气)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特点:受盛、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主藏阴精)

第二节五脏系统

三、心系统(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主体功能: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

?联署功能: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与小肠相表里

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的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心为阳脏而恶热

四、脾系统(脾为仓廪之官)

主运化: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运化水谷

运化水液(汗、尿)

主体功能主升清①脾气上升,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②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防止内脏下垂

主统血: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其逸出脉外的作用

联署功能:开窍于口,在体合肌(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脾与胃相表里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为后天之本

促进男子排精、女子排卵、月经来潮(肝主疏泄肾主闭藏)

联署功能: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开窍于目,在液为泪

肝与胆相表里;胆:中正之官

六、肺系统(相傅之官)

主体功能:1、主气司呼吸(肺为气之主):主呼吸之气、主一身之气

2、主宣发肃降:通过宣发,排出体内浊气,将津液、卫气宣散输布至皮毛,将代谢后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通过肃降,将

津液向下向内布散,促进尿液的生成,使全身的血液汇聚于肺。

3、主通调水道

4、朝百脉、主治节:治节,治理调节。

联署功能: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在液为涕

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传导之官,主传导、燥化糟粕

七、肾系统(作强之官,肾为先天之本)

?主体功能: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精作用:化生肾阴肾阳、化血);

2、主水液(肾阳的气化功能关系到尿液的生成);

?联署功能:在体合骨、其华在发、在志为恐、开窍于耳及二阴、在液为唾

?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第三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气为血之帅

二、心与脾:心主血,脾统血,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三、心与肝:血液的运行和情志活动;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条畅情志。

四、心与肾:表现为上下、阴阳、水火之间平衡协调、互制互用的关系

五、脾与肺: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肺主气,通调水道;脾运化水谷精微与水液

六、肺与肝:肺主肃降,肝主升发,表现在气机的升降方面

七、肺与肾:肺主气,通调水道;肾主水,主纳气,表现在水液的代谢和呼吸运动两方面。

八、肝与脾: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表现在水谷运化和血的贮藏、运行两方面

九、肝与肾:肝藏血,肾藏精,表现在精和血之间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

十、脾与肾: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相互资助,相互促进、

第三章气血津液

第一节气

1、气的概念:气是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自然万物的原始材料。

2、气的生成:①先天精气(肾藏精);②自然界清气(肺主呼吸);③水谷精气(脾胃运化)

3、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

4、气的生理功能:①推动作用;②温煦作用;③固摄作用;④防御作用;⑤气化作用

5、气的分类

①元气:通过三焦循行全身。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激发和调节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为生命活动的

原动力。

②宗气:积聚于胸中。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相关。

③营气:运行于脉内。化生血液;营养全身。

④卫气:运行于脉外。温养脏腑组织;调节腠理开合,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的恒定;抗御外邪。

第二节血

1、血的循行:推动力和固摄力,动力是气的推动,体现在心主血脉,肺主气而助心行血,肝的疏泄;气的固摄体现在脾统血与肝藏血方

面。

2、血的生理功能:营养和滋润全身;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第三节津液

1、津液的概念: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分泌物。

4、津液的输布:①脾主运化;②肺通调水道;③肾主水;④肝主疏泄;⑤三焦决读

5、津液的功能:①滋润和濡养作用;②化生血液;③载气宁气;④调和阴阳;⑤运载与排泄代谢产物

第四节气血津液的关系

1、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指血对气的滋养与运载作用)

2、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3、血与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相互化生

第四章经络

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1、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官窍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脉:主干,循行于深部,有固定的循行路径,多为

纵行;络脉:经脉的小分支,可循行于浅表,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2、经络系统:经脉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络脉包括十五别络、孙络、浮络;

3、经络的功能:①联络脏腑器官沟通内外上下;②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③感应传导;④调节机能平衡

第二节十二经脉

2、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十二经脉分为六条阴经、六条阳经。阴经属里,阳经属表。十二经脉中的一条阴经与一条阳经配合关系,即为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3、十二经脉表里关系的意义:不仅加强了相为表里两经的联系,而且使相为表里的脏与腑,在结构上通过经脉加强了联系,在生理功能

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可以相互影响,在治疗上可以相互利用。

第三节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概念: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2、奇经八脉的功能:①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②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③与某些脏腑密切相关。

第五章病因与病机

第一节病因

1、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2、致病特点:

3、水湿痰饮、淤血:是人体受某些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其形成后,又可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疾病,故又称致

病因素。

第七章诊法

第一节望诊

1、望神: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狭义的神是指人体的精神、意识、神志、思维活动。望神主要是指医生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综合外在表现以判断整体病情的方法。

2、望神的要点:要注意观察面部的气色和目光、表情和动态

3、望神的辩证意义:①得神(是精充体健神旺的正常表现);②失神(是精亏神衰的病理表现);③少神(轻微失神);④假神(是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征象)

4、望色:观察患者体表的颜色和光泽。

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主色: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色泽;客色:随生活条件、外界环境和气候因素的变化,面部色泽也相应的引起改变的色泽。

病色:即因病而发生异常改变的面色。特点是晦暗(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或暴露(病色外现或真藏色外露)

5、五色主病:青色(主寒证、痛症、瘀血和惊风);赤色(主热证:白虎汤);黄色(主脾虚、湿证);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黑

色(主肾虚、水饮、瘀血、痛证)

6、

中医学概论重点

中概复习提纲 中医学就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得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得医学理论体系。 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得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得建立 (2)扁鹊、《难经》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4)《神农本草经》最早得一部药物学典籍 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2)西晋、王叔与《脉经》24种脉法,最早得脉学专著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 (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得第一部专著 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 (3)温病理论得创立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中医理论体系得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就是一个有机得整体(结构上得整体联系、功能上得相互协调、病理上得相互影响、诊断上得整体诊察、治疗上得整体调节)、人与环境得协调统一(人与自然界得统一性,人与社会关系密切) (二)辨证论治 病: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与转归得一种完整得过程。症:疾病得外在表现。征:体征 证: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得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得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得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得性质(如寒、热等)与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得全面情况。 辩证-将四诊所收集得资料、症状与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得原因、性质、部位与正邪之间得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辩证得结果,确定相应得治疗方法。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疾病发展阶段不同或病人得机体得反应性不同,其病理变化就会不同,治法不同 异病同治:不同疾病,有时会出现相同得病机变化,采用相同得治法 (三)恒动观: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与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运动得、变化得,发展得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得静止得、僵化得观点。 1、生理上得恒动观“动而不息”就是自然界得根本规律 2、病理上得恒动观(疾病处于不停得发展变化中、有一定阶段性、处于恒动中) 中医学得学科性质与特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得交叉性、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得双重性、中国传统文化得综合性 中医学体系得主要建构方法:取象比类、司外揣内、揆度奇恒(对比)、推演络绎、试探与反证、心法与顿悟 气:指构成自然界万物而十分活跃得极微细物质,就是构成宇宙万物得本原或本体。 气一元论得基本内容:1、气就是构成自然界万物得本原 2、气具运动、变化得特性气机:气得运动(升、降、出、入)气化:通过气得运动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中医学概论概论习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1 (一)A型题 1.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构成本原是:E A.水 B.天 C.地 D.风 E.气 2.气的根本属性是:D A.上升 B.下降 C.外出 D.运动 E.静止 3.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C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合和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4.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指:D A.生殖之精 B.后天之精 C.自然界之清气 D.肾中所藏之精 E.水谷精微 5.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A A.气 B.气机 C.气化 D.彼此感应 E.神 6.精气神学说中的“神”主要指:B A.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 B.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 C.一切生物生命力的外在表现 D.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E.以上均是 7.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C A.精的作用 B.气的作用 C.神的作用 D.精气互化的作用 E.精气生养神的作用

8.阴阳属性的征兆是:B A.动静 B.水火 C.上下 D.晦明 E.寒热 9.阴阳比较完整而简要的概念是:E A.事物的对立 B.事物的对立统一 C.事物的一分为二 D.事物内部的一分为二 E.事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10.阴阳交感是指:D 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 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 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 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E.阴阳二气的对峙 11.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发生和变化的:B A.结果 B.根由 C.形式 D.物质 E.现象 12.“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B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13.“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E: A.制约 B.交感 C.消长 D.互根 E.互用 14.“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说明阴阳的:C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15.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的脏是:C A.心

中医学概论

中医学概论 导论 一、什么就是中医学? 中医学就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了理论体系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扁鹊、《难经》《伤寒论》(外感病)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内伤病) (4) 《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 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2)西晋、王叔与《脉经》24种脉法,最早的脉学专著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李杲(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养阴派) (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近代与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就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协调统一) (2)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与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与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病—就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与转归 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 征—体征; 证—就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与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一文读懂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西医药开始对中国医学产生影响是在19世纪初,至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而此前的数千年间,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华数千年绚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早在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日常饮食劳作和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就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人们发现食用了某些动、植物后具有减轻或消除病痛的功效,这就是认识中药的起源。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和“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人们在烘火取暖时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逐渐形成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劳作时发现身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其他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初步形成了原始医学。 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中医理论的奠基人,被后人誉为“医祖”。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问世。全面系统阐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治疗的原则与方法,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理观念,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标志着中医从单纯的临床经验积累发展到系统理论总结阶段,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 秦汉后期,随着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 《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对于合理处方、安全用药、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瘟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被中医界称为“医圣”。 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实收剂269首,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东汉末年,“外科鼻祖”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较西医的麻醉药提早了1600多年。

中医学概论复习题.中医学

中医学概论复习题 1 根据阴阳的可分性,前半夜为(阴中之阴) 2 “罢极之本”是指(肝) 3 “内燥”病变,多见于(肺) 4 “太仓”是指(胃) 5 “胃之关”是指(肾) 6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因为(心藏神) 7 “阳盛则阴病”,主要是指阴虚阳亢而言是否正确(错) 8 与宗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肺脾) 9 足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什么(从足走腹) 10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阴阳之间什么关系(互根) 11 按五行生克规律肝之“母”是(水) 12 被称为“仓廪之官”的是(脾胃) 13 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建立的着作是(皇帝内经) 14 表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兼有鼻塞、流涕、咳嗽、喷嚏、 痛等证。 15 不分布于下肢的经络有B任脉 16 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是(肺脾肾) 17 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之后,有一支脉与何经相并而夹脐上行足少阴经 18 大汗之后形成气脱的病理是(血能载气) 19 肺气肃降能清洁呼吸道,且有助于大肠之传导是否正确(正确) 20 肺主呼吸之气,依赖于肺气宣发与肃降的协调运动是否正确(正确) 21 肺主一身之气,取决于什么(肺的呼吸功能) 22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淫是否正确(正确) 23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走串,易袭阳位等) 24 肝的藏血功能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B.调节血量D.贮藏血液E.防止出血) 25 肝是最容易出现气逆病变的脏之一是否正确对 26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所制定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壮水之主,以治阳光) 27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的特点有(疼痛、收引等) 28 滑脉的主病有(食积、妊娠等) 29 患者日间经常汗出,活动后更甚,此为(气虚,自汗) 30 火、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伤津) 31 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与“气”的哪些作用有关(升降出入) 32 津液耗损可以导致血瘀病变是否正确(正确) 33 具有慓悍滑疾特性的气是(卫气) 34 具有协调气机升降关系的两脏是(肺肾) 35 疠气最主要的致病特点是(易流行) 36 两侧头痛属(少阳) 37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季节性、地域性等) 38 咯痰白而清稀者属(寒痰) 39 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 40 面目肌肤俱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属于(阴黄) 41 得神的表现“有神”。其临床表现为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含蓄不露,神志清晰,表情自然,肌肉不削,反应灵敏

中医学概论新选.

中医学概论 导论 一、什么是中医学?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了理论体系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扁鹊.《难经》《伤寒论》(外感病)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内伤病) (4)《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 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2)西晋.王叔和《脉经》24种脉法,最早的脉学专著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李杲(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养阴派) (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协调统一) (2)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 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征—体征;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和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中医药学发展史

中医药学发展史 摘要: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它既古老又充满生机,千百年来一直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和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中医药学的起源、中医药学理论的确立、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回眸百年中医药的历史长河,我们或许更能深切认识此次中医中药中国行的意义和价值。伴着中华民族近代百年的跌宕起伏,刻着中华文化烙印的中医药也走过坎坷多艰之途。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医药遭受质疑之声始终不曾断绝,2006年一度为全社会关注的所谓“取消中医”论调,再次给中医药发展投下阴影。 《诗经》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涉及药物的书籍,仅植物药就有杞(枸杞)、艾(艾叶)、桑椹等50多种。《尚书》中已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的记载,这可能与当时多用大剂量且副作用较大的药物治病有关。同时也说明人们当时对药物的性能及副作用已有一定的了解。《礼记》中关于“孟夏月也……聚蓄百药”,则反映了人们已注意到在一定的采集季节广泛采集贮存药物。到了西周、春秋时期,药物品种增加,人们的用药经验也日益丰富。此时虽还没有出现药物学专著,但在很多文献中都有关于药物的记载。如《周礼·天官》中述的“五药”,可能是对药物的初步分类;书中还有对胆矾、丹砂、雄黄、礐石、磁石这“五毒”炼制的外用腐蚀药,这可能成为中国古代使用化学药物的最早记录。《诗经》中也有关于药物的丰富记载,书中记录了大量的动植物,虽然没有明确指明这些动植物的药用作用,但是许多都是后世所使用的药物,如芣苢(车前)、藚(泽泻)、葛(葛根)、薇(白薇)、芩(黄芩)、虻(贝母)、荑(白茅)、壶(葫芦)、木瓜、枣等。《诗经》中对一些植物的采集、采地及食用的效果也有一些记载。《山海经》是在先秦文献中记载药物最多的,其中还明确指出了药物的功

为何神童长大后会变平庸

为何神童长大后会变平庸?如何让孩子成才 2014年03月06日 07:45 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了,从0岁开始教育,即便是在起跑线上也要认真对待,每一刻都不能含糊。有特长一定要努力挖掘,没有明显的特长家长就会用心观察、培养,所以如果谁家的小孩真的是天才,几乎没有被埋没的可能。 为何神童长大后会变平庸?(图片来源:东方IC)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爱情结晶是个不寻常的“神童”,在极尽挖掘之后,失望地发现自己家里的其实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正常孩子。 为何神童长大后会变平庸? 每当我们在各种媒体上看到有关“神童”自杀或者自闭,还有些沦落成寻常人的消息后,很多人的神经猛地兴奋起来。当年的“神童”多年后也不过如此,于是人们的某种心理得到了极大地满足。因为自己家里没有“神童”或者自己小时候也不是“神童”,所以看到别人家的“神童”没有小时候那样的巨大光环或者最终变成了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人,难免就有些小开心,于是在心里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其实这就是那种“酸葡萄”的阴暗心理,自己没有吃到葡萄,就想那葡萄是酸的,甚至满心期待那些吃不到口的葡萄都变成酸的。 通过媒体,我们看到了太多“神童”不再“神”的例子,古代最有名气的“神童”就是王安石笔下的一个名叫“仲永”的孩子,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因后天自己不

要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成一个普通人。近代我们所熟知的“少年班”的天赋秉义的神童宁铂,两岁半时已经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几乎一夜之间,这个戴眼镜的神奇少年为整个国家所熟知。后来顺利进入中科大少年班,19岁那年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讲师。然而他以后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学业不顺,婚姻失败,最终出家为僧。 他的这段经历很多人都清楚,有人因为这个不成功的“神童”案例来质疑少年班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其实少年班很多同学最终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过这些不被人们熟知罢了。当时和宁铂同班的秦禄昌同学当时在那个著名班级里不受瞩目,如今则在美国北卡大学物理系和材料系担任教授,因其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而被称为“纳米博士”。还有如今供职于旧金山议价金融机构的裴益川、成为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的张亚勤都是科大少年班的同学,他们是少年班的精英和骄傲。 其实一个人的人生路程有非常多的变数,好比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有的人起跑很快,但是没有后劲;有的人起跑平常,后来居上;也有那么一类人,很不一般,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处于领先位置。“神童”也一样,他们是属于起跑快的典型,但是有的人中途落下,和普通人速度一致,但有那么一类人始终都超出普通人很多。我们不得不承认,个体差异之大。 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神童”,因为他们也是普通人。 那么家长应该采取怎样的教育方式来培养智力超常的"神童"呢? 首先,家长要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早期教育。 人的智力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各种智力因素的发展也有所区别。幼年的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和模仿力远远高于成年人,这段时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绝好时机。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前是儿童视觉发展的关键期;5~6岁是儿童掌握数的概念的关键期。如果家长能够在相应的关键期根据儿童的生理和智力发展状况给予相关的有引导性的教育,就会激发孩子的兴趣,快速而有效的发展孩子的智力。 其次,家长不要视孩子为神童。 即使你的孩子真的是"神童",你也应该认识到虽然他们的智力超于常人,但始终保留着孩子气,爱动、好玩、喜欢听故事等是孩子的天性。所以,父母不要为了将其培养成"神童"而对其"严加管教",命令孩子只准学习,不许玩耍。要根据孩子的智力水平,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采用科学的教育手段,给予启发诱导,激发孩子的求知兴趣和欲望,使孩子的身心

中医基础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中医学概论 一,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治疗 整体观念:1,把人作为整体,内脏五官皮肤经络都是一体的,通过气血津液完成统一的功能2,天人合一,人受四季和昼夜地区的影响 辨证治疗:1,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钢辩证 2,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二,中医治病三大原则:审查内外,辨证求因,四诊合参 第二章:脏象 脏是内脏,象是内脏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形象。 脏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府。 五脏:心肺脾肝肾 六腑:小肠大肠胃胆膀胱三焦 奇恒之府:脑,骨与髓,脉,胆,女子胞 第一节五脏 一,心 位于胸腔之上,两肺之间,偏左,形似倒垂之莲蕊,外有心包护卫。 心的功能:主血脉,主神明,在体合脉,开窍于舌耳,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小肠互为表里,互为表里就是相互传导作用的意思。在五行属火。 1.心主血脉:心是血液的起动泵,通过血管(脉)向全身输送血液供给各个器官。 心的正常有赖于心的气血充盈和血管的通畅。 心健康的表现: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均匀有力,舌淡红,心胸无不适感。 心病的表现:面色苍白,脉象无力,舌淡白,心悸,甚至血脉淤阻导致面色灰暗,唇舌青紫,脉象结代,心胸部憋闷刺痛。 2,心主神明 神明就是人的精神,思维等 心主神明正常表现为: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 异常表现为:精神亢奋(失眠,多梦,神志不清,狂躁)和抑制(健忘,萎靡,昏迷) 3.人的五志(情绪):喜怒忧思恐 心在志为喜 喜则气缓,过喜可以使心神涣散,精神不敛。 我们小学就有个乐起来没完的人,上着课没人搭理他就乐,估计他就是心的问题。 喜伤心,恐胜喜,内经文字简练,里面讲的喜伤心意思是过喜伤心。 由于过喜可以导致心气四溢,精神涣散,所以用恐则气下的办法可以收敛涣散的心气,当然还要看病人的承受能力。 内经阴阳别论篇:阳加于阴谓之汗。 晚上睡觉出汗是盗汗,阴虚的表现。

健康管理师考试科目

健康管理师需要考几个科目,都考一些什么内容呢,健康管理师和让其它考试不一样,一年考四次,一般为4月、6月、9月、11月中旬 健康管理师考试内容: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共15章。介绍了健康管理理健康管理师证书参考图片论基础、健康管理实践操作、健康管理技能应用等知识。对营养与健康、心理与健康、运动与健康、环境与健康、康复医学、中医养生、安全合理用药进行系统阐述。在进行健康管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个体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健康咨询与指导。使人群或个体在健康方面达到最佳状况。本书内容全面丰富、语言精练。可作为健康管理师的培训教材,也适合广大关注养生者参阅。 【两大模块】 客观题题库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 主观题题库包括(简答题、论述题) 健康管理师考试试题共分为:单选题、多选题、案例分析题3种题型。 【考试科目】 健康管理师所需掌握的技能有:

1、健康管理概论 2、营养学基础知识(7大营养素、各类食物营养、膳食指南、膳食平衡宝塔) 3、健康相关产品的安全与卫生(食品、饮用水、化妆品) 4、身体活动评价与干预(身体活动测量、运动处方) 5、心理学概论(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中老年人心理问题与卫生、心理评估) 6、预防医学概论(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策略、流行病学、统计学、循证医学) 7、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相关知识(临床医学、体格测量、常用检验指标临床意义、健康与疾病、药物知识、家庭医疗器械) 8、中医学概论(中医哲学、中医基本特点、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诊法辩证、中医体质辨识、中药学、中医养生预防与康复、常用保健中药、中医药膳) 9、健康风险评估与干预 10、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服务与营销 11、健康信息收集与管理 12、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1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管理(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症、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冠心病、脑血管病、脂肪肝、骨质疏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恶性肿瘤) 以上就是中华考试网小编整理的健康管理师的考试科目了,还没有报考的考生们可报考2019年考试,2019年健康管理师报名正在进行中,想要报名2019年健康管理师考试的考生,可登录中华考试网咨询报名时间!

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

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公共事业管理(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类) 学历: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培养掌握公共事业管理基本理论、知识以及现代公共管理基本技能,具备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等职业素养、运用公共事业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相应的经济学与医药学基本知识,具有医院管理与卫生事业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专业相关的政策法规,综合素质高而能力强,可以在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政部门等公共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性组织等领域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组织行为学、会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基础医学概论、中医学概论、医院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统计学、社会医学、卫生法学等。 就业去向:卫生管理类、医院类、医药类、公共事务管理类、咨询培训类等企事业单位。 劳动与社会保障 学历: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系统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在医疗保障、健康保险和养老管理等相关领域内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能在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医疗保险机构、医疗机构、商业保险公司、养老服

务机构等从事相关管理、教学、培训和服务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中医学概论、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含应用软件)、财政学、社会学、公共政策学、保险学、社会保障概论、保险精算、保险统计学、社会保险学、医疗保险、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医院管理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健康管理等。 就业去向:社会保障管理类、医疗保险类、医院类、证券银行保险类等企事业单位。

中医发展史

中医发展史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该书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结合当时的其他自然科学成就,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成书于汉之前,相传系秦越人所著。其内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 秦汉以来,内外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从而丰富人们的药材知识。《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公元三世纪,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深入钻研《素问》、《针经》、《难经》等古典医籍的基础上,广泛采集众人的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该书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实为112首,因其中的禹余粮丸有方无药),

2019年广东暨南大学中医学概论考研真题

2019年广东暨南大学中医学概论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同病异治 2.天癸 3.体质 4.正治 5.阴阳格拒 6.盗汗 7.郑声 8.相兼脉 9.主诉 10.既往史 11.喘脱 12.怔忡 13.中经络 14.不寐 15.噎膈 二、单项选择题(在4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适合的答案,每题2分,共90分)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战国至秦汉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被称为“攻下派”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李杲 C.朱震亨 D.张从正

3.按照《素问·金匮真言论》的脏腑阴阳属性划分,以下属于阴中之阴的是() A.心 B.脾 C.肝 D.肾 4.下面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的是() A.饮食 B.瘀血 C.六淫 D.七情 5.内湿的产生与哪一脏的关系最为密切() A.肾 B.肝 C.脾 D.肺 6.下列哪一项是“夺血者无汗”的理论依据() A.失血伤津 B.失血伤气 C.失血伤营 D.失血伤精 7.六腑之中,具有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功能的是() A.胃 B.大肠 C.小肠 D.三焦 8.肾在液为() A.汗 B.泪 C.唾 D.涎 9.以下各器官,既属于六腑之一,又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胆 B.膀胱 C.三焦 D.脑 10.六淫之中,被称为“百病之长”的是指()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燥邪 11.精血同源,是指的哪两个脏之间的关系() A.心与肾 B.肝与脾 C.肝与肾 D.肺与肾 12.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 A.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B.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 C.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 D.少阳在前,太阳在中,阳明在后 13.思则气()

内科护理实习鉴定(自我鉴定)

内科护理实习鉴定 江西中医学院(本院) 中医系 该系共有教师192人,其中正高12人,副高83人,中级59人,初级39人。 我院中医系专业为全省唯一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医学本科专业,以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学、国际交流等为主,使祖国传统医学特色与现代医学新知识新理论相结合,把中医学科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科学相融合,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拓展专业口径,优化培育计划。有较宽的学术领域和良好的科研基础,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分呼吸.肾病.消化.心脑.血液.内分泌.脑瘤及中西医结合急诊等7个三级临床学科,其中呼吸.肾病.中西医结合急诊等三科室为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 中医内科学为江西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中医专业是____(省、市、区、县)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 科研项目共194项,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8项,省级14项,厅级65项,院级83项。获得省卫生厅技术创新一.二.三等奖各1项,____(省、市、区、县)科技进步奖1项。 中医学(国际交流方向):(五年制、文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公共英语,医学英语,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著,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等。

2、特色与优势:中医学是祖国传统医学,为人类提供了健康的保障,具有独立的、科学的医疗体系和行之有效的诊疗技术。该专业既继承保留了传统医学的理论方法,又教授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随着中医药学被世界各国所瞩目和接受,顺应中医药进入世界医疗主流体系的趋势,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西医理论的同时,着重加强对英语的学习。 3、就业前景: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在各级医疗机构、医药研究所、医药情报所从事医疗诊治及对外交流工作或在高、中等医药院校任教。 中医学:(五年制、理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著,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等。 2、该专业经历了4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形成了独到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博士研究生导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3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本专业教师60%。加入wto后,中医学已被世界各国所瞩目和接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就业前景:学生毕业后,具备扎实的中医学理论知识及特殊的中医医疗方法,能够到医药卫生行业从事医疗、科研、教学、社区保舰卫生防疫、卫生行政事业管理等工作。 中西医临床医学:(五年制、理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中医学概论重点

中概复习提纲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着;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扁鹊.《难经》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4)《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 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着 (2)西晋.王叔和《脉经》24种脉法,最早的脉学专着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 (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的第一部专着 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 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 (3)温病理论的创立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一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一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上的整体联系、功能上的相互协调、病理上的相互影响、诊断上的整体诊察、治疗上的整体调节)、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与社会关系密切) (二)辨证论治 病: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征:体征 证: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和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辩证-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正邪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疾病发展阶段不同或病人的机体的反应性不同,其病理变化就会不同,治法不同异病同治:不同疾病,有时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采用相同的治法 (三)恒动观: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 1.生理上的恒动观“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 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中、有一定阶段性、处于恒动中)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性、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性、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性中医学体系的主要建构方法:取象比类、司外揣内、揆度奇恒(对比)、推演络绎、试探与反证、心法与顿悟气:指构成自然界万物而十分活跃的极微细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1、气是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本原 2、气具运动、变化的特性气机:气的运动(升、降、出、入)气化:通过气的 运动产生的宇宙中的各种变化。 3、气是天地万物感应的中介 阴阳: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具有普遍性与相对性(阴阳的无限可分性、相比较而分阴阳、阴阳具有相互转化性)

中医学概论复习题中医学

精心整理 中医学概论复习题 1 根据阴阳的可分性,前半夜为?(阴中之阴) 2 “罢极之本”是指?(肝) 3 “内燥”病变,多见于?(肺) 4 5 6 7 8 9 10 ) 11 12 13 14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兼有鼻塞、流涕、咳嗽、喷嚏、咽喉痒 15 16 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是?(肺脾肾) 17 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之后,有一支脉与何经相并而夹脐上行?足少阴经 18 大汗之后形成气脱的病理是?(血能载气) 19 肺气肃降能清洁呼吸道,且有助于大肠之传导是否正确?(正确) 20 肺主呼吸之气,依赖于肺气宣发与肃降的协调运动是否正确?(正确)

21 肺主一身之气,取决于什么?(肺的呼吸功能) 22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淫是否正确?(正确) 23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走串,易袭阳位等) 24 肝的藏血功能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B.调节血量D.贮藏血液E.防止出血) 25 肝是最容易出现气逆病变的脏之一是否正确?对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 40 面目肌肤俱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属于?(阴黄) 41 得神的表现?“有神”。其临床表现为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含蓄不露,神志清晰,表情自然,肌肉不削,反应灵敏 42 哪些脏与气的生成关系最为密切?(肺、脾) 43 哪些属心脾两虚?(心悸、便溏)

44 怒则:(气上) 45 女子胞的生理主要与哪些脏腑关系最密切?(肝、脾肾) 46 脾统血作用的实现,实际上是取决于?(B气的固摄) 47 七情致病不一定直接伤及脏腑是否正确?(正确) 48 气的固摄作用就是固护体内的阴液是否正确?(正确)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错) 60 61 62 风邪的特性?1.风为百病之长,善合他邪。2.风为阳邪,其性开泄。3.善行数变。4.风性主动。 63 相生即是指五行之间有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是否正确?(正确) 64 泄泻初期采用“利小便而实大便”方法的根据是?(小肠主分清别浊) 65 心主神志的物质基础是?(血液) 66 虚实病理的形成,取决于感邪的轻重是否正确?(错)

中医学概论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器、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保持协调平衡。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要靠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要靠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生理平衡。人体各个部分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因此,中医认为,人体局部的病理变 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诊断时,可以通过外在的变化,判断内脏的病变。治疗时,对于局部的病变,也从整体出发,确定治疗方法。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因此,人要主动地适应环境。在治疗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成为重要原则。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正邪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 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就是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病首先着眼于证,而不是病的异同,因此,同一疾病 的不同证候,治疗方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证候相同,便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种针对疾 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第二章 (一)整体观念 1.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 客观世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要素以一定方式构成的统一整体。整体是由其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一般说来,各组成部分(元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本质的联系称之为结构关系。具有一定结构关系的整体谓之系统。整体性就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整体性表现为整体联系的统一性,即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联系的统一性。人类对整体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中国古代朴素的整体观念,是同对世界本源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把自然界看成是由某些要素相辅相成组成的有机整体,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整体性及辩证的层

中医学发展简史

发展简史 中基 一、战国秦汉时期四大经典著作: 1《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后分为《素问》和《灵枢》) [作者] 集体创作(非一时一人之作)[成书年代] 公元前1世纪西汉中后期 [学术价值]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最早提出制方理论的医书,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后世尊为“医家之宗”。 2《难经》(全名为《黄帝八十一难经》) [作者] 秦越人(扁鹊)[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学术价值]该书宗《内经》要旨而补其不足。提出独取寸口诊脉法。 3《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 [作者] 张仲景[成书年代] 东汉末年 [学术价值]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并继承和发扬了汉以前的汤液疗法,为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奠定了重要基础,具有很大实用价值,后世尊为“活人之书” 4《神农本草经》 [作者] 神农(托名)[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学术价值]我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共收载药物365种。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药物分类。在方剂学方面,提出了“四气五味”、“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等理论。奠定了中药学和方剂学的基础。 二、晋、隋、唐时期: 晋?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经络学专著 晋?王叔和著《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唐?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三、金元四大家: 刘李张朱—凉脾攻滋 中诊 《阴阳脉死候》最早的诊断专书 西汉淳于意(仓公)创诊籍最早的病案(开始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以及方药等)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对天行发斑疮(天花)、麻风等传染病, 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 王超《水镜图诀》食指络脉诊法(小儿指纹诊法)的创始人 宋陈无择(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三因学说” 南宋崔紫虚《崔氏脉诀》是以浮沉迟数为纲,分类论述24脉 施发《察病指南》诊法的专著,并绘脉图33种,以图来示意脉象 元 敖氏《点点金》《金镜录》分12图,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后经清·杜清碧增补为36图,即为现在所见的《敖氏伤寒金镜录》 金元之世 戴起宗《脉诀刊误集解》对脉学颇有贡献 滑寿《诊家枢要》为脉诊的专著,载脉29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