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康复评定

脑卒中的康复评定
脑卒中的康复评定

脑卒中的康复评定

脑卒中的康复评定是对脑卒中患者所存留的或丧失的功能进行识别和测定,以鉴别患者存在的功能障碍,判断其严重程度,估计功能恢复的潜在能力,以制定科学的康复计划;同时监测患者的功能变化,以判断康复治疗的效果,对患者的疾病结局做出合理的评价。因此,脑卒中康复评定的组成部分有两个方面,一是识别问题所在,二是确定问题的严重程度。

按照WHO通过的国际功能分类(ICF)的定义,由于损伤‐活动受限‐参与的局限性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三者之间虽然有因果关系却并无程度上平行存在的关系,因此,必须从三个不同水平按不同需要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定。

阶段性的评定对患者的康复有指导意义,可以随时判定康复医疗的效果,修订康复计划。最终通过康复评定的结果,确定患者的康复后果,同时有利于控制康复医疗的质量。

在脑卒中的康复评定(特别在进行临床研究)时,按照WHO脑卒中康复的专家委员会的建议,有几点需要注意:

1 、时间的起点

应把发作的当天作为起点。其他时间可以作为辅助,但绝不能代替发病当天作为评定的起点,例如:绝不能把进入医疗单位或康复机构的时间作为唯一的记录时间。

2 、脑卒中的次数除特殊要求外,为了研究而评定应仅限于第

一次发作者。对于复发病例,应另行记录,并说明既往发病的情况。对一般临床工作,则不论发作次数,均应在恰当记录后予以评定。

3 、病侧的说明

对完全性脑卒中病侧的说明应以脑的损伤侧为准,而不是以外周的神经功能缺损的表现侧(如左侧或右侧偏瘫)来描述。

4 、影像学资料

用影像学资料进行分类研究时,应使用同一种影像学技术,即CT或MRI。而只为临床诊断时,则任何影像学资料均可。

5 、记录

除记录人口学资料外,还应当记录患者的并发症以及废用、误用的情况。

6 、观察的时间间隔

为了便于比较性研究,建议的最小间隔为发病当天和第28天。长期观察应记录3、6、12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仅为临床需要则不受以上限制。

美国国立研究院脑卒中评定表

项目评分标准得分

1a意识水平:

即使不能全面评价(如气管插管、语言0=清醒,反应敏锐1=嗜睡,最小刺激能唤醒病人完成指令、

障碍、气管创伤、绷带包扎等),检查者也必须选择1个反应。只在病人对有害刺激无反应时(不是反射),方记录3分。回答问题或有反应2=昏睡或反应迟钝,需要强烈反复刺激或疼痛刺激才能有非固定模式的反应

3=仅有反射活动或自发反应,或完全没反应、软瘫、无反应

1b意识水平提问:(仅对最初回答评分,检查者不要提示)

询问月份,年龄。回答必须正确,不能大致正常。失语和昏迷者不能理解问题记2分,病人因气管插管、气管创伤、严重构音障碍、语言障碍或其他任何原因不能说话者(非失语所致)记1分。0=都正确

1=正确回答一个

2=两个都不正确或不能说

1c意识水平指令: 0=都正确

要求睁眼、闭眼:非瘫痪手握拳、张手。若双手不能检查,用另一个指令(伸舌)。仅对最初的反应评分,有明确努力但未完成也给评分。若对指令无反应,用动作示意,然后记录评分。对创伤、截肢或其他生理缺陷者,应给予一个适宜的指令。1=正确完成一个2=都不正确

2凝视:

只测试水平眼球运动。对自主或反射性(眼头)眼球运动记分。若眼球恻视能被自主或反射性活动纠正,记录1分。若为孤立性外周神经麻痹(Ⅲ、Ⅳ、Ⅴ),记1分。在失语病人中,0=正常

1=部分凝视麻痹(单眼或双眼凝视异常,但无被动凝视或完全凝视麻痹)

2=被动凝视或完全凝视麻痹(不能被眼头动作克服)

凝视是可测试的。眼球创伤、绷带包扎、盲人或有视觉或视野疾病的患者,由检查者选择一种反射性运动来测试。建立与眼球的联系,然后从一侧向另一侧运动,偶能发现凝视麻痹。

3视野

用手指数或视威胁方法检测上、下象限视野。如果病人能看到侧面的手指,记录正常。如果单眼盲或眼球摘除,检查另一只眼。明确的非对称盲(包括象限盲),记1分。病人全盲(任何原因)记3分,同时刺激双眼。若人濒临死亡记1分,结果用0=无视野缺失

1=部分偏盲

2=完全偏盲

3=双侧偏盲(全盲,包括皮质盲)

于回答问题11。

4面瘫:

言语指令或动作示意,要求病人示齿、扬眉和闭眼。对反应差或不能理解的病人,根据有害刺激时表情的对称情况评分。有面部创伤/绷带、经口气管插管、胶布或其他物理障碍影响面部检查时,应尽可能移至可评估的状态。0=正常

1=最小(鼻唇沟变平、微笑时不对称)2=部分(下面部完全或几乎完全瘫痪,中枢性瘫)

3=完全(单或双侧瘫痪,上下面部缺乏运动,周围性瘫)

5上肢运动

上肢伸展:坐位90°,卧位45°。要求坚持10秒;对失语的病人用语言或动作鼓励,不用有害刺激。评定者可以抬起病人的上肢到要求的位置,鼓0=上肢于要求位置坚持10秒,无下落1=上肢能抬起,但不能维持10秒,下落时不撞击床或其他支持物

2=能对抗一些重力,但上肢不能达到或维

励病人坚持。持坐位90°或卧位

45°,较快下落到床

3=不能抗重力,上肢

快速下落

4=无运动

9=截肢或关节融合

5a 左上肢

5b 右上肢

6下肢运动

下肢卧位抬高30°,坚持5秒;对失语的病人用语言或动作鼓励,不用有害刺激。评定者可以抬起病人的上肢到要求的位置,鼓励病人坚持。0=于要求位置坚持5秒,不下落

1=在5秒末下落,不撞击床

2=5秒内较快下落到床上,但可抗重力

3=快速落下,不能抗重力

4=无运动9=截肢或关节融合

6a 左下肢

6b 右下肢

7共济失调:0=没有共济失调

目的是发现双侧小脑病变的迹象。实验时双眼睁开,若有视觉缺损,应确保实验在无缺损视野内进行。双侧指鼻、跟膝胫试验,共济失调与无力明显不呈比例时记分。如病人不能理解或肢体瘫痪不记分。盲人用伸展的上肢摸鼻。若为截肢或关节融合,记录9分,并解释清楚。1=一个肢体有

2=两个肢体均有如有共济失调:

左上肢1=是2=否9=截肢或关节融合右上肢1=是2=否9=截肢或关节融合左下肢1=是2=否9=截肢或关节融合右下肢1=是2=否9=截肢或关节融合

8感觉:

用针检查。测试时,用针尖刺激和撤除刺激观察昏迷或失语病人的感觉和表情。只对与卒中有关的感觉缺失评分。偏身感觉丧失者需要精确检0=正常,没有感觉缺失

1=轻到中度,患侧针刺感不明显或为钝性或仅有触觉

2=严重到完全感觉缺失,面、上肢下肢无触觉

查,应测试身体多处部位:上肢(不包括手)、下肢、躯干、面部。严重或完全的感觉缺失,记2分。昏迷或失语者可记1或0分。脑干卒中双侧感觉缺失记2分。无反应及四肢瘫痪者记2分。昏迷病人(1a =3)记2分。

9语言

命名、阅读测试。要求病人叫出物品名称、读所列的句子。从病人的反应以及一般神经系统检查中对指令的反应判断理解能力。若视觉缺损干扰测试,可让病人识别放在手上的物品,重复和发音。气管插0=正常,无失语

1=轻到中度:流利程度和理解能力有一些缺损,但表达无明显受限。

2=严重失语,交流是通过病人破碎的语言表达,听者须推理、询问、猜测,能交换的信息范围有限,检查者感交流困难。

管者手写回答。昏迷病人(1a=3),3分,给恍惚或不合作者选择一个记分,但3分仅给哑人或一点都不执行指令的人。3=哑或完全失语,不能讲或不能理解

10构音障碍:

不要告诉病人为什么做测试。

读或重复附表上的单词。若病人有严重的失语,评估自发语言时发音的清晰度。若病人气管插管或其他物理障碍不能讲话,记9分。同时注明原因。0=正常

1=轻到中度,至少有一些发音不清,虽有困难,但能被理解

2=言语不清,不能被理解

9=气管插管或其他物理障碍

11忽视症:

若病人严重视觉缺失影响双侧视觉的同时检查,皮肤刺激正常,则记分为正常。若病0=没有忽视症

1=视、触、听、空间觉或个人的忽视;或对任何一种感觉的双侧同时刺激消失

人失语,但确实表现为关注双侧,记分正常。

通过检验病人对左右侧同时发生的皮肤感觉和视觉刺激的识别能力来判断病人是否有忽视。把标准图显示给病人,要求他来描述。医生鼓励病人仔细看图,识别图中左右侧的特征。如果病人不能识别一侧图的部分内容,则定为异常。然后,医生请病人闭眼,分别测上或下肢针刺觉来检查双侧皮肤感觉。若病人有一侧感觉忽略则为异常。2=严重的偏身忽视;超过一种形式的偏身忽视;不认识自己的手,只对一侧空间定位

总计

确定治疗目标

近期目标

预防脑卒中后可能发生的压疮、肺部感染或吸入性肺炎、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改善受损的感觉、运动、语言、认知和心理等功能,改善或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远期目标

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脑卒中患者重返社会。

物理治疗

物理因子治疗

可以应用功能性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以调整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促进肌肉收缩和使肌肉张力趋于正常。

当肌张力低下时

治疗时的电极放置在关节活动的主动肌群上,诱发肌肉收缩,产生关节活动。

1 治疗目的是改善偏瘫肩的半脱位,诱发肩部肌群的活动,电极可以放在偏瘫侧的冈上肌、三角肌的前部和中部;

2 治疗目的是诱发上肢的伸肌活动,电极放在肱三头肌、前臂的伸肌;

3 治疗目的是改善下肢的屈膝、踝背伸,电极放在下肢的屈膝肌群(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和胫前肌上。

当肌张力增高(痉挛)时

治疗时的电极放在关节活动的拮抗肌上,产生反方向活动。

1 上肢屈肘肌群张力增高时可以将电极放在伸肘肌群(肱三头肌)上;

2 下肢伸肌肌张力增高时,电极可以放在屈膝肌群(腘绳肌)和踝背屈(胫前肌)上。

上述电极的摆放方式可以对抗上肢的屈肌痉挛和下肢的伸肌痉挛模式。

近十余年来,基于运动控制理论的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整合了多关节、多组肌群的协同运动,比较好地体现了功能导向治疗,越来越受到临床的关注和应用。

运动治疗

以主、被动活动关节和肌肉,鼓励患者主动参与为核心。强调的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治疗体位从卧位、坐位到站立位。典型代表包括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和PNF技术,目前国外将这一类技术称之为脑卒中治疗的传统神经发育治疗。

基于运动控制理论的治疗技术

20世纪90年代,“脑的十年”研究为脑卒中康复提供了更新理

念,基于运动控制理论的康复治疗技术不断出现,如运动再学习、强制性使用、想象疗法、镜像治疗、机器人等。

更有一些将几种技术结合起来运用到脑卒中的临床康复治疗,如机器人结合功能性电刺激技术。这些基于运动控制理论的新技术将是未来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发展方向。

作业治疗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穿衣活动穿脱衣服、鞋袜等,穿衣时先穿患肢,脱衣时先脱健肢的顺序练习,同时反复练习拉上裤子和脱下裤子动作,以便独立如厕。

进食活动利用握筷或匙进食,手持杯子饮水,削苹果皮后食入。

居住活动利用房间设备,如床、车、浴缸、厕所、轮椅等,整理房间,物品的摆放,物品的移动。

行动变化改变体位、移动身体、翻身、坐起、躺下、卧位左右翻身、坐位转移、站立、坐下、步行或利用轮椅。

个人卫生应用自助具刷牙、洗脸、洗手、洗毛巾、修剪指甲、剃须等整容动作,练习自己。洗浴,用厕等基本技能,可以带支具或利用特殊工具进行,逐渐练习到生活自理。

职业技能训练进行适当的基本劳动或逐渐掌握工作的技巧训练,如打字、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装配机械设备、烹调、文件归档、

报纸分类、绘画、书法等,使患者达到重新就业的需要。作业治疗应侧重进行应用性训练。

结构性作业训练按照要求完成一件成品,如进行编织毛衣、泥塑、制陶、雕刻等作业训练。

娱乐性治疗组织患者参加棋牌、音乐、舞蹈、游戏,观看书画或球赛,以及力所能及的文艺、体育活动。

言语与吞咽治疗对于存在言语障碍和(或)吞咽障碍的患者应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康复辅具助行器、轮椅可帮助患者出行,增加患者的活动范围,有利于患者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活动。

矫形器可以矫正痉挛和畸形,如矫正腕关节、指关节的屈曲畸形,足下垂和足内翻畸形等。

康复机器人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类设备。由于此类设备是基于运动控制理论,将高科技应用到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康复治疗中。

药物治疗

1 治疗脑梗死常用药物在发病的早期或急性期药物治疗的作用比较明显:

●血小板功能抑制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噻氯匹啶。

●钙通道阻滞剂:尼卡地平、尼莫地平、氟桂利嗪。

●脑代谢活化剂:ATP、细胞色素C、辅酶A、胞磷胆碱、

吡乙酰胺等。

2 治疗脑出血常用药物甘露醇、山梨醇、复方甘油注射液、尿素、高渗葡萄糖、血清白蛋白等。

中医治疗

按照中医理论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针灸和中医的手法按摩都可以应用于脑卒中康复,但应根据肢体恢复的不同阶段进行选择。

弛缓阶段以提高肌张力为主要目标。如可以通过一些兴奋或强刺激的针灸或按摩手法,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刺激肌肉,提高肌张力。

痉挛阶段以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为主要目标。如采用平和的针刺手法或轻柔缓慢的按摩手法,使痉挛状态逐渐得到松弛,有利于功能训练。此外,也可以在做运动治疗和作业治疗之前,给予舒适的按摩,增加功能训练的协调性。

心理治疗对存在焦虑、抑郁的患者,医生、治疗师和护士为患者实施治疗或交流时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对已经形成心理疾病的患者要及时请精神科或心理科会诊。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又称中风、急性脑血管病。大多发生在中老年人,其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均高,约10~14%患者死于急性期,抢救成功后的致残率为80%,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吞咽困难、认知障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常伴有精神忧郁、焦虑等心理障碍。中风后及时采取正确的康复措施,通过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可以改善和恢复肢体运动功能、言语功能等,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部分人能恢复工作。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资料统计,中风患者经正规康复治疗后,第一年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高达60%,在复杂活动中需要别人帮助者仅占20%,需要较多帮助者15%,完全依靠只占5%,另外在工作年龄患者中,在第一年有30%的患者可以恢复工作。脑卒中后是否进行康复治疗后果是大不相同的,康复介入时间的早晚效果也完全不同,早期康复治疗可使恢复进程加快,在缺血性脑卒中时,只要病人神志清醒、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是安全、可靠、有效和可行的,临床实践证明3个月内康复效果最好,1年内康复训练仍然有效,关键在于方法正确。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张巧俊 国内外临床实践均证明,康复治疗对降低卒中患者的残疾率十分重要,如果患者没有进行规范的康复治疗,在自然恢复过程中因缺乏正确的肢体运动模式的指导,患者不仅有肢体瘫痪,重者合并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畸形,长期卧床者合并肺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压疮等;常产生各种误用、废用综合症,不仅恢复时间长,而且给后期的康复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一些不正规的治疗、训练使患者学会了错误的运动模式,给正规的康复训练带来困难,不仅造成了经济浪费又错过了治疗时机,真是令人痛惜。因此,患了中风偏瘫的患者宜尽早到医院康复科,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进行治疗、训练。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分为卧床期、离床期和步行期3个阶段,通过综合、灵活运用各种康复治疗手段,可以使病人的肢体功能恢复到最佳效果,能显著缓解精神、言语、社会交往的障碍。这3个阶段的治疗一般都必须在医院康复科进行。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关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存在很多误区,严重的影响了患者康复效果。那么,患者及其家属应该避免哪些认识误区呢? 误区1:患者已有药物治疗,只要休息好、营养好,可以逐渐恢复,不需要康复治疗。康复治疗与药物治疗有根本区别。康复治疗的目的不是治愈疾病,而是想方设法恢复患者或残疾者的功能。也就是说,疾病后能百分之百恢复的患者,不存在康复的问题,只有病后达不到百分之百的恢复,像脑卒中后遗留下不同程度的偏瘫,才有康复治疗的问题。康复治疗的方法不是药物和手术,而是以运动疗法为代表的各种功能恢复训练方法。正因为从治疗目的、方法上均与临床医学不同,才形成了独特的、有鲜明特色的医学专业。 误区2:寻找所谓的“灵丹妙药”,盲目跟着广告走。卒中后,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强康复锻炼,进行包括肢体功能,言语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只有凭借努力训练和坚强的毅力,脑卒中患者才有可能康复,才有可能实现生活自理。任何想凭借“灵丹妙药”而康复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误区3: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治疗就是针灸和按摩。在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针灸和按摩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康复治疗更具中国特色。但是,针灸和按摩不能代替康复治疗。 误区4:家庭对患者的关爱和支持越多,患者的恢复越快。其实不然,已有的证据显示,在人口多的家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较差,相反,在人口较少的家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较好。由于家庭成员多的原因,子女们争着尽孝心,

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完整版)

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完整版) 脑卒中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中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1]。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卒中后进行有效的康复能够加速康复的进程,减轻功能上的残疾,节约社会资源。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根本目的是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地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规范的康复流程和康复治疗方案对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本指南旨在根据脑卒中康复评定与治疗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参考2012年《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简化版》[3]的主要内容,面向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医师,按照简单实用性的原则,推荐临床评价和治疗的共识性意见,以便于在我国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推广普及脑卒中早期康复。证据水平(A、B、C、D)和推荐强度(4级)参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的相关标准[4]。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组织管理

脑卒中患者一般入住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进行救治。脑卒中康复管理应采取多学科、多专业人员的团队工作方式,除常规的脑卒中抢救治疗外,还应该能够为卒中患者提供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生活活动训练、认知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全面的管理和系统康复。脑卒中早期康复管理团队需要以神经内科医生或神经康复医生为治疗组组长,由肢体康复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康复护士等成员参加,共同完成脑卒中的早期抢救治疗和康复任务[2]。 卒中单元(stroke unit)是脑卒中有效的组织化医疗和康复管理模式,注重早期康复是其特点,受到各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的普遍推荐。卒中单元模式包括急性期卒中单元(acute stroke unit)、综合卒中单元、卒中康复单元(rehabilitation stroke unit)等,系统评价已证实卒中单元至少能降低20%的脑卒中患者致死率和残疾率[5]。因为脑卒中早期病情不稳定以及需要进行早期康复,所以早期康复住院时间至少需要25d。 推荐意见: (1)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入住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或卒中单元后,应立即给予全面的身体状况评估,成立由多学科组成的脑卒中康复治疗小组(I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护理 摘要:综述对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时机,心理康复护理、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吞咽障碍的护理予以总结。阐述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介入尤为重要。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康复训练;生存质量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主要是指脑动脉系统病变引起的血管痉挛、闭塞或破裂,造成急性发展的脑局部循环障碍和以偏瘫为主的肢体功能的损害[1]。其发病急,病程长,致残率高,复发率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卒中发病趋向年轻化,20-40岁都可发生,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多项研究认为脑卒中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2]。它不仅使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而且还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因此脑卒中早期康复介入显得极为重要。在积极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同时,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可最大限度发挥患者残存肢体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现将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综述如下。 1 早期康复的时机 脑卒中后肢体功能康复的最佳时间是在发病后3个月以内,只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既可进行康复。一般脑梗塞患者病后2-3天,脑出血可稍推迟1周左右。也有认为康复时间越早越好,从发病至24小时内是采取被动与主动相结合的功能锻炼的最佳时间[3]。但卒中急性期病人病情变化快,对护理技

术要求高,既要求对生命体征的护理,也要求较多预防性和对症性康复护理。 2 心理康复护理 2.1 急性期的心理护理 脑卒中患者突然瘫痪,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表现为抑郁、焦虑、自卑[4]。急性期患者由于对疾病缺乏了解,神志清醒患者对突来的生理功能障碍产生恐惧、消极和悲观的心理情绪,担心预后不理想。因此,医护人员要做好健康宣教,为患者提供有关疾病、治疗及预后的可靠信息,关心尊重病人,避免刺激和损伤病人自尊的言行,指导病人正确的面对疾病,克服急躁心理和悲观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更好的配合治疗。 2.2 恢复期的心理护理 脑卒中致残率高,功能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在脑卒中偏瘫恢复期,对患者情绪影响最大的瘫痪问题,应给与较大的关注。患者多为年老体弱,消化功能差,要协助做好生活护理,如翻身、擦澡、洗脚、喂饭、喝水等,学会看懂患者的手势来代替语言表达;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怀,尽量满足患者心理、生理上的需求;反复强调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指导患者主动或被动运动,循序渐进,以达到生活能力的早期重建,增加患者自信心;鼓励患者尽自己最大能力完成日常生活,如洗脸、漱口,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督促和教育其亲属多探视,帮助其摆脱孤独的境地,消除焦虑抑郁心

脑卒中的康复评定

脑卒中的康复评定 脑卒中的康复评定是对脑卒中患者所存留的或丧失的功能进行识别和测定,以鉴别患者存在的功能障碍,判断其严重程度,估计功能恢复的潜在能力,以制定科学的康复计划;同时监测患者的功能变化,以判断康复治疗的效果,对患者的疾病结局做出合理的评价。因此,脑卒中康复评定的组成部分有两个方面,一是识别问题所在,二是确定问题的严重程度。 按照WHO通过的国际功能分类(ICF)的定义,由于损伤‐活动受限‐参与的局限性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三者之间虽然有因果关系却并无程度上平行存在的关系,因此,必须从三个不同水平按不同需要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定。 阶段性的评定对患者的康复有指导意义,可以随时判定康复医疗的效果,修订康复计划。最终通过康复评定的结果,确定患者的康复后果,同时有利于控制康复医疗的质量。 在脑卒中的康复评定(特别在进行临床研究)时,按照WHO脑卒中康复的专家委员会的建议,有几点需要注意: 1 、时间的起点 应把发作的当天作为起点。其他时间可以作为辅助,但绝不能代替发病当天作为评定的起点,例如:绝不能把进入医疗单位或康复机构的时间作为唯一的记录时间。 2 、脑卒中的次数除特殊要求外,为了研究而评定应仅限于第

一次发作者。对于复发病例,应另行记录,并说明既往发病的情况。对一般临床工作,则不论发作次数,均应在恰当记录后予以评定。 3 、病侧的说明 对完全性脑卒中病侧的说明应以脑的损伤侧为准,而不是以外周的神经功能缺损的表现侧(如左侧或右侧偏瘫)来描述。 4 、影像学资料 用影像学资料进行分类研究时,应使用同一种影像学技术,即CT或MRI。而只为临床诊断时,则任何影像学资料均可。 5 、记录 除记录人口学资料外,还应当记录患者的并发症以及废用、误用的情况。 6 、观察的时间间隔 为了便于比较性研究,建议的最小间隔为发病当天和第28天。长期观察应记录3、6、12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仅为临床需要则不受以上限制。 美国国立研究院脑卒中评定表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流程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流程 一、PT: 早期康复:床上正确体位、PRO M、各种并发症的预防。 后期康复:床上活动训练(床上肢体主动、被动活动、床上转移)一-做坐位平衡一-床边转移(站起训练、坐下训练)一-站位平衡(静态平衡、动态平衡)一-> 平行杠内行走训练一-相对独立步行训练 恢复期康复:一-家庭步行训练一-社区性步行一-正常步行。 RE (康复工程)一-矫形器应用一-步态分析和纠正。 二、OT后期康复: 1、日常生活训练:穿衣训练一-二便训练一-进食训练一-个人卫生训练一-> 入浴训练一-转移训练一-步行训练一-日常交流训练 2、功能训练法:自助具训练、病手强迫利用、利手交换训练、手精细活动训练。 3、失认失用症评定失认失用症治疗 三、ST: 失语症、构音障碍、言语失用的评定一-言语障碍治疗一-日常生活交流一-社会活动交流。 吞咽障碍评定一-吞咽障碍治疗。 四、认知康复: 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功能的评定一-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一-无认知障碍。 五、PSY(心理治疗): 焦虑或抑郁的评定一-情绪障碍的治疗一-无情绪障碍。 六、VC (职业咨询): 就业咨询一-就业能力评定一-就业前训练。 七、SW(社会工作): 社会问题调研一-社会问题分析一-重返社会计划制定一-计划实施一-顺利重返社会

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流程 、急性期: 1、脊髓损伤骨科治疗(骨折复位、内固定)一-正确体位放置一-> ROM训练。 2、并发症的预防:压疮、肌肉萎缩、泌尿系感染、呼吸道感染等预防。 二、中期 1、四肢瘫:ROM残存肌力训练、起立床训练。 2、截瘫:ROM 、上肢肌力训练、下肢残存肌力训练。 三、后期 1、PT: ROM残存肌力训练、体位转移训练(床上、床—轮椅、轮椅—坐厕、轮椅一浴池)站立架训练穿支具平行杠内站立训练平行杠内步行训练 扶助行器步行训练一-扶拐行走训练一-治疗性步行一-家庭步行训练一-社区性步行。 2、OT日常生活训练:穿衣训练一-二便训练一-进食训练一-个人卫生训练 入浴训练一-转移训练一-交通工具使用。 3、膀胱、直肠训练: 4、PSY(心理治疗): 焦虑或抑郁的评定一-情绪障碍的治疗一-无情绪障碍。 四、恢复期 ①生活不能自理-f训练家属进行护理-f回归家庭或公共机构。 ②生活能自理-f进一步强化-f就业能力评定-f就业训练-f庇护性工厂或重返工作岗位。 家庭功能性步行:能够穿戴支具,独立完成坐—站,椅子—地板转移,在家中,工作场所、学校及室内场所不用轮椅。 社区性步行:完全独立行走,大部分时间不需要轮椅。

康复习题(一)脑卒中康复治疗概论

2014年全院康复培训习题(一):脑卒中康复治 疗概论 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32分) 1. 脑卒中早期康复是指患者在患病后,只要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神经系统不再恶化(C),即可进行康复。 A. 12小时后 B. 24小时后 C. 48小时后 D. 72小时后 2. 脑卒中肢体功能康复的最佳时间是?( B ) A. 一周 B. 三个月 C. 六个月至一年 D. 发病后一年以上 3. 为脑卒患者穿脱衣服应(D ) A. 先穿健侧,后脱患侧 B. 先穿健侧,后脱健侧 C. 先穿患侧,后脱健侧 D. 先穿患侧,后脱患侧 4. 为加强对偏瘫患者患侧的刺激,护士在护理工作中错误的是( C ) A .在患侧洗漱 B. 在患侧进食 C. 在患肢静脉输液 D. 在患侧测量血压、脉搏 5. 偏瘫病人上下楼梯应(B ) A. 上楼先迈健侧,下楼后迈患侧 B. 上楼先迈健侧,下楼后迈健侧 C. 上楼先迈患侧,下楼后迈患侧 D. 上楼先迈患侧,下楼后迈健侧

6.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目的不包括( B ). A.预防关节活动受限 B. 预防咔血 C.预防肌肉萎缩 D.预防深静脉血栓 7. 肩关节的被动活动形式有:( B ) A. 外旋 B. 尺偏 C. 外展 D. 屈曲 8. 脑卒中康复治疗不包括( D ) A.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B.针灸 C.心理治疗 D.行为观察 三、名词解释。(8分)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中风。是一组急性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疾病,以起病急骤,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 四、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 一.脑卒中的康复原则? 尽早进行早期康复,主动参与持之以恒,促进患者全面康复不同阶段不同方法。 二.脑卒中康复影响因素? 1.脑卒中发病类型、发病部位、发病严重程度是不可控因素。 2.脑卒中患者开展康复治疗的时机、方法、持续时间、主动参与程度、心理状态、基础疾病控制质量、并发症和合并症的预防和处理等是可控因素,直接影响脑卒中的康复预后。 3.开展康复治疗晚,康复结局差,合并症多。一般说,3月内,神经

脑卒中康复操作规范

脑卒中康复操作规范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脑卒中一级康复流程图

一级康复(早期康复)二级康复(恢复期康复)三级康复(后期康复-社区康复) 三级康复流程 1.总流程 2.住院康复医疗流程(1、2级康复) 3.社区康复医疗流程(3级康复) 脑卒中的三级康复程序 第一阶段早期康复 神经内科病房或康复病房 Team:神经科医师,康复科医师、康复治疗师 功能评定 运动疗法 主要是以床旁治疗为主(正确姿势、被动活动、翻身、坐骑,站立,移动训练等) 言语训练 早期康复软瘫期康复 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瘫痪,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会出现联合反应,集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一期主要康复问题 一侧肢体瘫痪 肌张力、肌力低下 躯干控制差 平衡功能障碍 关节活动障碍 高级脑功能障碍(言语、认知、心理) 吞咽障碍

并发症 一级康复治疗目标 改善对躯干和近端关节的控制能力,达到床上翻身、卧坐转移、坐位静态平衡。 保护关节保持肩胛、肘、腕、手和髋、膝、踝的活动范围 采用兴奋性促进手法提高瘫痪肌的张力和力量 改善日常活动能力,加强非受累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和自理防止各种并发症和二次损伤的产生 常用运动治疗方法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加强健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和肌力训练 躯干控制和转换 脑卒中的康复 一、概述 脑卒中(stroke)亦称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accident,CVA),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症候群。它包括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cerebralthrombosis)、脑栓塞(cerebralembolism)和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stroke)。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我国城乡脑卒中年发病率为200/10万,年死亡率为80/10万~120/10万,存活者中7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40%为重度残疾,脑卒中复发率达40%。 WHO提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①可调控的因素,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②可改变的因素,如不良饮食习惯、大量饮酒、吸烟等;③不可改变的因素,

浅析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

浅析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 发表时间:2013-02-22T13:50:21.1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4期供稿作者:李娜[导读] 目前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已得到共识,但在具体操作中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和随意性 李娜(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450003)【摘要】综述了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康复护理方面取得的进展.重点介绍对临床有指导意义的早期康复体位、早期训练时问、运动功能康复及影响因素的应用。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功能康复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4-0232-02 脑卒中发病率、病死率高,可能导致大多数存活者遗留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障碍。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脑卒中后约3/4的存活者有残疾,而且康复时间长,效果慢,愈后差,造成患者及其家庭的诸多痛苦和经济负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但近年来,随着康复治疗和护理的发展,大量的研究表明,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认知功能,预防各种并发症。 1.康复训练时间 脑卒中病人的功能恢复情况与康复介入时间有关.李康增认为急性期如果忽视正确的体位、体位变换和适当的运动。将会发生关节挛缩、肌肉萎缩、压疮等。给患者带来整体方面的功能障碍。康复治疗是否及时是判断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早期介入的时间。目前还没有定论。有的在发病24h内介入。如重症脑出血病人,在监测、维持病人生命体征的同时介入康复护理(保持良肢位),也有的提倡脑梗死后.脑出血后3~5d介入,多数意见认为只要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48h内无加重,即可介入康复,脑卒中急性期病人病情变化快,对护理技术要求高,既要对生命体征的护理,也要求较多的预防性和对症性康复护理。 2. 康复护理的目标 抢救生命,配合救治工作进行必要的护理处置是康复护理的前提。在临床护理中,预防第2次脑卒中及偏瘫患者并发症和废用综合征的发生是康复护理的关键。促进偏瘫肢体功能的自然恢复,对病残肢体功能的矫正,强化残存功能训练,提高偏瘫患者的13常生活活动能力,是康复护理的主要内容。教会患者及家属各种自我护理技术,强化主动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是康复护理的最终目标。 3.康复体位 (1)健侧卧位。健侧上肢放置随意:患肢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前曲,拇指外展,四肢伸展,上肢垫一厚枕,使上肢稍高于身体,健侧下肢自然伸直。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90度。放在枕头上,背后放一厚枕,有利于患肢的血液循环,顶防上下肢浮肿,并可抑制肌痉挛。偏瘫患者以健侧卧位最适宜。(2)患侧卧位。患侧肩关节屈曲、外旋、外展,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曲,四肢伸展:健侧上肢随意活动。患肢髋、膝关节伸展:健侧髋膝关节屈曲90°放在枕头上,背部放一厚枕。(3)仰卧位。健侧上下肢随意活动:患侧肩脚骨下方垫一小枕,防止肩胛带后撤,上臂内侧放一小枕,防止肩内收,上肢垫在长枕上,维持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曲,手心向下或患手握一毛巾卷使手指处于半握拳位,手略高于身体,患侧臀下垫一小枕,防止骨盆后倾,大腿、小腿的外侧中段各垫一毛巾卷,膝关节下方垫一小枕,防止膝关节过度伸展及足外翻。(4)俯卧位。患者俯卧,头偏向一侧,健侧上下肢随意放置:患侧肩关节外展,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曲,四指伸展,腋下放-4,枕,大腿、小腿的外侧中段各垫一毛巾卷,踝关节下放一小枕,此体位可抑制伸肌的痉挛,但时间不宜过长,不易被患者接受,适用于病情较轻或病情稳定后的患者。(5)体位变换。翻身可改变血管内压,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发生压疮、关节挛缩及静脉血栓形成,可改善呼吸功能,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一般日间健侧卧位及仰卧位每2h翻身1次;患侧卧位每1 h翻身1次,俯卧位每30min或更短翻身1次。夜间翻身时间可相对延长。翻身时动作应轻柔,禁止牵拉患肢,尤其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注意保护头部,以防再次出血。早期患者翻身时可在护理人员或家属的协助下进行,待病情稳定情况允许下,可训练患者自主翻身,如向健侧翻身时,患者用健手抓住患手从胸前移过,健腿置于患腿下面,然后用健手抓住床沿或床栏,将肩部和上部躯干移动,同时移动臀部,并将腿翻向健侧。 4. 康复护理的内容 1)心理康复 脑卒中患者在疾病的各个时期都有可能出现某些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其中以抑郁、焦虑、自卑为多。脑卒中病变、内源性抑郁机制及卒中后生活功能的缺失均对患者的情感变化造成影响。卒中后情感障碍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营养状态及治疗的有效性。为此,护理人员要将心理护理贯彻始终,及时调整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以心理康复促进功能康复。脑卒中发生后,患者恢复肢体原有功能的欲望较强烈,适时给予心理支持能消除抑郁情绪,促进主动锻炼。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感受,加强护患沟通,提供有关脑卒中的宣传资料,介绍相关注意事项,结合患者实际制订早期康复训练计划,解决具体问题,不仅使患者获得了迫切需要的信息,解除了思想顾虑,并对护士产生了信任感,从而促进护患之间的有效互动。 2) 语言障碍的康复护理 脑卒中失语的患者,有25%在3个月内能恢复语言能力及功能水平,另外有25%的患者在1年之后能恢复使用语言的能力。语言康复训练也是越早越好,先要进行舌肌、面肌、软腭和声带运动训练,使语言肌肉的功能得以恢复。对于发音训练,一般先从单音、双音节逐渐过渡到句子,交流时要有耐心,给患者足够的时间去回答,而不要使其感到精疲力竭,必要时鼓励他们使用手势帮助交流。 3)认知障碍的康复护理 有研究表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发生率为35.2%,以记忆、定向力、语言及注意障碍突出。认知障碍曾被认定为不可逆损害,但目前研究发现,卒中后部分脑细胞及神经网络可因刺激而再生。因此,康复护理对认知障碍恢复有益。 4)记忆障碍的康复护理 ①视觉成像术:向患者讲述系列图片,让其复述。②数字记忆:将较长一串数字先分段记忆,然后连续记忆。反复练习,并逐渐增加内容。③记日记:通过回忆每日经历,训练记忆力。④贴字条:将室内各种物品贴上名称,经常阅读,帮助记忆。 5)失认失用的康复护理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2020版】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 本指南旨在根据脑卒中康复评定与治疗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参考2012年《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简化版》的主要内容,面向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医师,按照简单实用性的原则,推荐临床评价和治疗的共识性意见,以便于在我国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推广普及脑卒中早期康复。证据水平(A、B、C、D)和推荐强度(4级)参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的相关标准。 一、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组织管理 二、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开始时机和康复强度 三、脑卒中早期良肢位摆放、体位转移和关节活动度训练 四、脑卒中早期站立、步行康复训练 五、脑卒中后的肌力训练和康复 六、脑卒中后肌张力变化和痉挛的康复 七、脑卒中后早期语言功能的康复 八、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康复 九、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和营养管理 十、脑卒中后心脏功能和呼吸功能康复 十一、脑卒中后肩痛、肩关节半脱位和肩手综合征的康复 十二、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预防和康复 十三、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 脑卒中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中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卒中后进行有效的康复能够加速康复的进程,减轻功能上的残疾,节约社会资源。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根本目的是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地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回归

家庭,回归社会。规范的康复流程和康复治疗方案对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组织管理 脑卒中患者一般入住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进行救治。脑卒中康复管理应采取多学科、多专业人员的团队工作方式,除常规的脑卒中抢救治疗外,还应该能够为卒中患者提供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生活活动训练、认知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全面的管理和系统康复。脑卒中早期康复管理团队需要以神经内科医生或神经康复医生为治疗组组长,由肢体康复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康复护士等成员参加,共同完成脑卒中的早期抢救治疗和康复任务。 卒中单元(stroke unit)是脑卒中有效的组织化医疗和康复管理模式,注重早期康复是其特点,受到各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的普遍推荐。卒中单元模式包括急性期卒中单元(acute stroke unit)、综合卒中单元、卒中康复单元(rehabilitation stroke unit)等,系统评价已证实卒中单元至少能降低20% 的脑卒中患者致死率和残疾率。因为脑卒中早期病情不稳定以及需要进行早期康复,所以早期康复住院时间至少需要25 d。 推荐意见: (1)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入住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或卒中单元后,应立即给予全面 的身体状况评估,成立由多学科组成的脑卒中康复治疗小组(Ⅰ级推荐,A级证据)。 (2)建议在发病/入院24 h内应用NIHSS评分评价卒中的功能缺损情况,并启 动二级预防措施(Ⅰ级推荐,A级证据)。 (3)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应尽可能首先收入卒中单元进行急性期溶栓等药物治 疗稳定病情,再经过康复科或康复中心评估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全面的康复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4)建议应用标准有效的量表来评价患者卒中相关的障碍和功能情况,决定适 当的护理水平,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实施康复治疗。评价结果和预期结果都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照顾者,获取家庭支持(Ⅱ级推荐,B级证据)。 二、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开始时机和康复强度

关于脑卒中的康复护理

关于脑卒中的康复护理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关于脑卒中的康复护理 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之中也称之为脑卒中,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具有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等特点,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康复治疗对针对脑卒中患者出现的认知障碍、卒中后抑郁以及肢体瘫痪等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新的康复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发展[1]。而如何促进患者各项功能恢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1分析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本质目的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运用医学手段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言语、运动、认知和其他受损功能,以便使其生理、心理以及认知、社交等恢复至最佳状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 2分析脑卒中康复护理的具体方面 认知障碍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绝大多数的脑卒中患者发病之后都会发生认知障碍。脑卒中后发现认知障碍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针对失语症患者,可采用认知记忆试验以及Wechsler记忆量表等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康复效果直接关系到患者认知障碍严重程度,认知障碍情况越严重,预后效果则越不理想。所以,认知障碍康复护理主要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给予患者感知觉刺激,同时辅助一定的药物治疗,强化运动学习,以改善患者记忆能力[3]。 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对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而言,应采用综合康复护理的措施,通常先进行运动训练,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发育,同时辅助功能电刺激、肌电反射刺激以及药物治疗等。运动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以

及不同时期病情变化给予按摩、主动或者被动性的运动锻炼,具体包括准确进行坐、卧训练,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运行训练、体位训练以及走路训练、保持平衡训练等。在训练过程中,应该安排一些穿脱衣服、个人卫生、餐具使用以及淋浴、如厕等ADL训练,训练中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对于情况比较特殊的患者采用与之相符的促进技术,安排科学合理运动量。在运动训练的同时,要给予患者服用去甲丙咪嗪、百解忧等药物,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4]。 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具体措施所谓的吞咽障碍,主要是指患者食道上括约肌、咽喉、双唇、舌以及食道功能遭受损伤之后,导致的进食障碍现象。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康复训练主要是对其口面肌群进行的感本人系天天论文网就职11年的资深论文编辑;工作中与各大医学期刊杂志社进行学术交流过程中建立了稳定的编辑朋友圈,系多家医学杂志社的特约编辑,常年为医学期刊杂志供稿,负责天天论文网医学论文·分检·编校·推送· 失语康复护理具体措施脑卒中损伤发生在患者言语中枢时,就会导致患者失语,相关资料显示5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都会出现失语症状,严重影响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失语主要包括运行性、命名性和感悟性失语等几种。失语可能会自然恢复,但若进行语言训练则可加快言语训练的速度和进程。语言训练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的失语类型、程度等选择不同的训练方式,在护理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口型示范的重要作用,实施面对面教授,通过实物配合手势增强患者理解能力,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语言能力。 心理障碍康复护理具体措施一半以上的脑卒中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焦虑和抑郁是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护理人员要积极鼓励患者勇敢面对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基本目标和康复内容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基本目标和康复内容 早期康复的基本目标是: 防止废用综合征产生,防止肢体痉挛产生,防止误用综合征及过用综合征,防止并发症,如肌肉痉挛、关节挛缩、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等,为以后的系统康复打下基础 早期康复的内容主要包括:良好肢位的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动作转移训练,适度的主动、被动运动及基本的ADL训练,必要的床边语言、吞咽、构音训练、心理支持等。注意瘫痪迟缓期肩关节的保护,防止上肢下垂过久致肩关节半脱位,防止肩手综合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同时积极处理大小便功能障碍。 运动疗法:是通过不同的运动或锻炼,改善机体的功能障碍,促进身体的健康和预防疾病的一种治疗手段。 按运动方式分类: 1、被动训练:由外力作用于人体的某一部分肢体,所引起的关节运动。 2、主动-辅助运动:虽是主动运动,但必须由医生或家属帮助进行。 3、主动运动:此种疗法用在肌力在3级以上,即病人能够控制自己的肢体在空间的位置。 4、阻抗运动:在病人进行主动运动时,由医生或家属对其患肢施加外力(或利用器械),让病人抵抗此外力进行运动。 适应范围 1、神经系统:脑卒中、脑外伤、帕金森综合症等; 2、关节疾病:关节痉挛、腰痛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脊柱侧弯等; 3、软组织损伤:肌肉拉裂伤及肌腱断裂术后、肌萎缩等 4、全身及脏器官机能低下

四肢联动训练器 产品介绍: 该仪器解决了偏瘫或截瘫患者零肌力的早期主动康复训练,可用上肢带动下肢,健侧带动患侧,一肢带动三肢,帮助病人做早期功能性动作的主动运动训练,上肢是伸够的运动模式,下肢是蹬踏模式,有利于脑卒中重建运动程序。 产品特点: 1、液晶显示屏,可显示步频范围、功率范围、梅脱、累积计步、10级阻力调节级别、卡利路消耗、步速等。 2、可用上肢带动下肢,健侧带动患侧,一肢带动三肢 3、可通过髋膝关节腿部支撑系统带动零肌力患侧在下肢屈伸运动伸直位时,防止膝过伸的发生和避免了下肢不稳定的偏斜 4、手部握套可帮助上肢零肌力的患者在运动时保持抓握位,扶手长度可以调节,可满足早期患者上肢不同关节活动范围的屈伸训练 5、用自身的肢体带动运动,安全的主动运动,保证患者的训练安全,不会引起痉挛,并可加快本体感觉的恢复 6、可帮助病人做早期功能性动作的主动运动训练 7、上肢是伸缩的运动模式,下肢是蹬踏的运动模式 8、可让上下肢一起联动的协调性的运动设备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 发表时间:2011-12-19T14:26:19.3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3期供稿作者:刘明成[导读] 脑卒中(stoke)又称急性脑血管意外(CVD),是一组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循环障碍疾病。 刘明成(湖北省汉川市血吸虫病防治专科医院湖北汉川 432300)【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3-0325-02 脑卒中(stoke)又称急性脑血管意外(CVD),是一组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循环障碍疾病。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甚至伴发意识障碍,是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患者的康复治疗尤为重要。 1 康复的原则 1.1康复应尽早进行。 1.2康复实质是“学习、锻炼、再锻炼、再学习”,调节剩余脑组织的重组和功能。 1.3除运动康复外还应注意言语、认知、心理、职业与社会康复等。 1.4脑卒中的特点是“障碍与疾病共存”,故康复应与治疗并进,同时进行全面的监护与治疗。 1.5在急性期,康复运动主要是抑制异常的原始反射活动,重建正常运动模式,其次才是加强肌肉力量的训练,防止并发症。 1.6要严密观察脑卒中患者有无抑郁、焦躁等情况,以免影响康复的进行和功效。 1.7约40%的脑卒中患者可复发,对此应加强相应预防措施。 1.8已证实一些药物对肢体运动和言语功能的恢复有效,可选择使用;可乐定、哌唑嗪等对急性期运动恢复产生不利影响,应少用或不用。 1.9强调康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重视社区及家庭康复的重要性。 2 适应症 2.1神志清楚,没有严重精神、行为异常。 2.2生命体征平稳,没有严重并发症、合并症。 2.3发病1~2周内,受累肢体的症状不再继续发展。 3 禁忌症 3.1病情过于严重,伴有深昏迷等。 3.2伴有严重的合并症。 3.3严重系统性合并症心绞痛、房颤、急性肾衰、严重精神病和风湿病。 4 康复方法 4.1卧床姿势脑卒中患者卧床姿势正确并经常变换体位可以预防褥疮的发生、瘫痪肢体的挛缩畸形或足下垂,还可预防呼吸道的并发症及肌肉劳损。脑卒中患者卧床姿势以侧卧位为主;也可平卧,但平卧时间要短些。 4.2早期肢体锻炼 (1)被动运动。 (2)保健操。 (3)患肢主动运动训练。 (4)健肢主动运动带动患肢一起活动。 4.3练习起坐、站立与走路脑卒中患者长期卧床,不能突然起坐站立,否则会造成体位性低血压。应先抬高床头或者从半卧位慢慢开始。开始起坐可由家属扶助,以后患者可拉住系在床尾的绳带练习,继而练习双腿下垂坐在床边,并逐渐站立;开始站立时将身体重心放在健侧肢体上,然后慢慢把重心移到瘫痪一侧。脑卒中患者在经过站立训练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开始练习走路。首先让患者坐在椅子上,两足踏在圆的棍棒上,两腿摆动使棍棒在地上前后滚动;第二步让患者坐在椅子上提腿踏步,当患者能扶杖站立或独自徒手站立后应进行迈步训练。 4.4康复期怎样进行肌力训练病情稳定后,早期进行肌力训练对患者神经系统的功能恢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根据瘫痪肌的肌力与全身情况选择训练的方式方法。对于瘫痪重、肌力在2度以下者(肢体不能抬离床面),可做被动运动锻炼肌力。当患肢已有部分功能恢复,就应多做主动运动来锻炼肌力。 4.5失语患者康复训练对于完全性运动性失语的患者,即完全不会讲话的患者,应从学发音开始,以后练习数数和汉语拼音,然后说简单的句子、日常用语、简单对话,逐步扩大语言范围。训练时说话与视觉刺激结合起来,看图识字或与实物相结合起来练习,这样效果较好。主要是耐心地教患者学会更多的词汇和锻炼语言肌肉的运用技巧。 4.6卒中后遗症的中医药治疗 (1)中药治疗 风痰血瘀,痹阻脉络:治宜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方用化痰通络汤。气虚血瘀:治宜益气活血,扶正祛邪。方用补阳还五汤。阴虚风动:治宜滋养肝肾,潜阳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针灸治疗:半身不遂者,取肩髃、曲池、合谷、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除病宜泻,久病宜补。口眼歪斜者,取地仓、颊车、合谷、内庭、承泣、阳白、攒竹、昆仑、养老。初起单取患侧,久病可取双侧,先针后灸。 (2)推拿治疗 适用于卒中半身不遂的患者,尤其是半身不遂重者,此方法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和经脉,利于患肢功能恢复。患者先取自然平卧位,对患肢采用推摩等手法,由轻渐重,由肢体远端到近端,平稳地推拿5~10min。对肢体强痉屈伸不利者,推拿动作注意平稳,作用力不需很深,随患者对推拿手法的逐渐适应而逐渐增加强度。对患侧瘫痪无力者,推拿手法可重些,使作用力深达肌肉,也可用搓法。 4.7转诊指征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计划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计划 脑卒中是一种致残率很高的疾病,其预后有着不同程度的偏瘫、智能减退、眩晕、失语等症状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脑卒中患者要尽早采取脑卒中的康复训练。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在减轻脑卒中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现制定如下康复训练计划: 1.脑卒中患者卧床期间,定时翻身,进行关节活动训练,健侧肢体被动运动,防止肌肉萎缩,卧床期间在床上完成进食、穿衣等日常生活运动训练。 2.循序渐进进行站立和步行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坐位耐力持久、起立、站立平衡、步行、慢跑、日常生活作业,逐步加大强度,为重新恢复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康复组进行6-7周训练,训练强度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具体如下: (1)由康复医生指导患者家属按摩腿部肌肉,做床上肢体伸展运动,一日2~3次,每次10分钟。 (2)利用下肢功率车及骑马训练器进行患侧下肢肌力训练,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10~15分钟。 (3)利用平衡板与肋木或平行杠配合使用,用于训练患者的平衡功能,时间视患者的忍耐力而定。 (4)利用复式墙拉力器或肩关节回旋训练器或滑轮吊环训练器进行患侧上肢肌力训练,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10~15分钟。

(5)利用阶梯完成上下楼梯训练,或进行户外行走,每日2次,每次40分钟左右。 脑卒中康复训练时要注意活动量应逐渐增加,掌握时间,不宜过度疲劳。同时还可做患侧上肢平举、抬高、上举等运动,以改善血循环,消除浮肿,平卧床可主动屈伸手臂,伸屈手腕和并拢、撑开手指,手抓乒乓球、小铁球等。在能自己行走后,走路时将腿抬高,做跨步态,并逐渐进行跨门槛、在斜坡上行走、上下楼梯等运动,逐渐加长距离;下肢恢复较好的脑梗塞病人,还可进行小距离跑步等。对上肢的锻炼,主要是训练两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如自己梳头、穿衣、解纽扣、打算盘、写字、洗脸等,以及参加打乒乓球,拍皮球等活动,逐渐达到日常生活能够自理。,

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

DOI: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7.06.002 通信作者:张通,100068北京,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神经康复中心,Eamil:zt61611@sohu.com;刘鸣,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Email:wyplmh@hotmail.com;蒲传强,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Email:pucq30128@sina.cn?指南? 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脑卒中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中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1]。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卒中后进行有效的康复能够加速康复的进程,减轻功能上的残疾,节约社会资源。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根本目的是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地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规范的康复流程和康复治疗方案对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本指南旨在根据脑卒中康复评定与治疗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参考2012年枟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简化版枠[3]的主要内容,面向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医师,按照简单实用性的原则,推荐临床评价和治疗的共识性意见,以便于在我国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推广普及脑卒中早期康复。证据水平(A、B、C、 D)和推荐强度(4级)参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的相关标准[4]。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组织管理 脑卒中患者一般入住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进行救治。脑卒中康复管理应采取多学科、多专业人员的团队工作方式,除常规的脑卒中抢救治疗外,还应该能够为卒中患者提供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生活活动训练、认知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全面的管理和系统康复。脑卒中早期康复管理团队需要以神经内科医生或神经康复医生为治疗组组长,由肢体康复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康复护士等成员参加,共同完成脑卒中的早期抢救治疗和康复任务[2]。 卒中单元(strokeunit)是脑卒中有效的组织化医疗和康复管理模式,注重早期康复是其特点,受到各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的普遍推荐。卒中单元模式包括急性期卒中单元(acutestrokeunit)、综合卒中单元、卒中康复单元(rehabilitationstrokeunit)等,系统评价已证实卒中单元至少能降低20%的脑卒中患者致死率和残疾率[5]。因为脑卒中早期病情不稳定以及需要进行早期康复,所以早期康复住院时间至少需要25d。 推荐意见:(1)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入住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或卒中单元后,应立即给予全面的身体状况评估,成立由多学科组成的脑卒中康复治疗小组(Ⅰ级推荐,A级证据)。(2)建议在发病/入院24 h内应用NIHSS评分评价卒中的功能缺损情况,并启动二级预防措施(Ⅰ级推荐,A级证据)。(3)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应尽可能首先收入卒中单元进行急性期溶栓等药物治疗稳定病情,再经过康复科或康复中心评估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全面的康复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4)建议应用标准有效的量表来评价患者卒中相关的障碍和功能情况,决定适当的护理水平,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实施康复治疗。评价结果和预期结果都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照顾者,获取家庭支持(Ⅱ级推荐,B级证据)。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开始时机和康复强度 脑卒中早期康复一直是康复领域专家推崇的理念,康复的目的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和独立,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尽早康复。关于康复治疗开始的最佳时间尚无统一认识[2]。2015年Bernhardt等[6]关于超早期康复的多中心系列研究统计结果表明,卒中发病后24h开始进行运动康复是安全有效可行的,可以促进患者的移动能力的恢复,进一步同标准卒中单元治疗的大样本、多中心研究正在实施中,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