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课程介绍

拓展课程介绍
拓展课程介绍

(完整word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一、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以及常用工具、手段、技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理解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基础入门为标志,以感悟信息文化为目标;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以迁移应用为标志,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高中阶段强调领域应用,以多样化的应用技术领域的能力训练为主,既可以强调学生在不同领域方向上的个性化能力塑造,又可以强调某特定领域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即以个性化能力培养为标志,以内化信息文化为目标。 二、课程内容架构 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方式进行设计。小学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其中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72课时,适宜在三、四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和“机器人入门”,各36课时,适宜在五、六年级开设。初中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36课时,适合在七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各36课时,适合在八、九年级开设,也可以在七年级开始开设。基础模块是各地各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模块是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的内容。不同学段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互衔接、各有侧重。以“算法与程序设计”为例,小学阶段以体验为主,强调借助积木式编程工具,通过对对象、模块、控制、执行等概念及作用的直观操作体验,感受编程思想;初中阶段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通过尝试设计与实现基本程序结构,将实际问题解决与算法思想形成联结;而高

杨浦高级中学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

杨浦高级中学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 一、课程定位: 拓展型课程是按不同需求夯实不同基础的课程;是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是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是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是必须修习与可供选择相结合的课程;是拓展基础型课程并为研究型课程作准备的课程。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基本掌握所选择学习领域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学习习惯,具有自主学习、定向选择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能动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具有个体的学习经历、经验和体验,并获得某一方面方面的定向发展,形成自身的兴趣爱好或特长并使其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或深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有兴趣爱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责任感和报效祖国的神圣使命感,形成健康的个性特长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三、设置原则: 1、基础性:以基础型课程为出发点,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和生存发展发展需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2、多样性:课程内容具有多样性,提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的需要有更多的选择,以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个性发展需要。 3、开放性:强调学习与生活及社会发展的联系,加强知识系统的开放性、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开放性、知识的来源的开放性。

4、时代性: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利用最新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及国内外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课程内容的编制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根据现代科学及学科发展的新变化,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并不断加强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5、综合性:加强课程学科知识的再组合,重视学科内知识的相互渗透和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重视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整合;重视民族性和国际性的整合;注重科学原理的认识和掌握;注重态度、方法、精神的综合培养。 四、课程设置: (一)学科拓展型课程: 1、分层拓展课程:与基础型课程领域(学科)相同、内容层次不同的课程。 相关课程:各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和高一、高二年级物理、化学学科中的分层内容。由国家设置,学生限定选择。 2、分科拓展课程: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不同设置不同类型的课程。 相关课程:高三年级自然科学学科领域中的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学科领域中的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由国家设置,学生限定选择。 3、分项拓展课程:在学科领域设置平行的项目。 相关课程:体育与健身学科中设置不同的项目。根据国家要求和学校实际进行设置,教师可以跨年级开设,学生限定选择。 4、自主拓展课程:为发现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满足学生兴趣爱好而设置的课程。

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2课认识计算机课外拓展素材苏科版精编版

第 2 课认识计算机 一、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 现代的计算机面对用户的不再是简单的、由电子线路组成的机器,而是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的计算机系统。 1. 硬件 计算机硬件从外观上看主要有主机箱、键盘和显示器;从逻辑功能上看,可以分为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个部分,一般地又把运算器和控制器合称为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 ,简称CPU。判断一台计算机的性能主要看两个指标,第一是CPU的型号与主频,第二是总线类型。 打开计算机主机箱,里面有一块印刷电路板,这就是计算机的主机板(简称主板),一般地,计算机 的重要控件都做在计算机的主板上。主板的类型和品种很多,从类型上来说,它们都是以CPU来分 类的,CPU芯片在主板上是可以插拔的。主板上还许多部件,如ROM RAM总线槽、插座、电池等。(1) CPU CPU是计算机的运算控制中心,是计算机中集成度最高、最贵重的一块芯片。它是由几千?几千万 个晶体管组成的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芯片。计算机所有数据的加工处理都是在CPU中完成的。CPU 还负责发出控制信号,使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协调一致地工作。 (2)存储器 ①内部存储器 内部存储器简称为内存,计算机要执行的程序、要处理的信息和数据,都必须先存入内存,才能由 CPU取出进行处理。 内存一般可以分为随机读写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两种。 充当内存的集成电路芯片是做在一小条印刷电路板上的,称为内存条。内存条可以很方便地插在主 板上,其容量有128MB 256MB 512MB 1GB等。在选择内存条时,要考虑容量稍大一些的,但不要插满槽口,为今后的升级及内存的扩充留有余地。 ②外部存储器

小学拓展型课程方案

小学拓展型课程方案 一、背景与理念 1、学校概况 我校创建于1958年,1988年起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爱满天下,活学活教。自主自理,动手动脑,培育真人”为办学宗旨,以生活教育为基础,以关注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生活为理念,以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在加强基础型课程的同时,实施拓展型课程的建设。 学校有教学班35个,学生1290人。全校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特长教师,在市、区拓展型学科教学评比中多次获奖。目前形成了桥牌、儿童诗、少儿辩论等学校特色课程,在区域乃至上海市享有一定的声誉。 此外,近年来,游泳也成为了我们学校的一个亮点,在体教结合背景下,我们除了普及课程以外,还落实了高一层次的培养和选拔。 2、课程理念 (1)拓展型课程建设以“基于学生生活,发展学生个性”为宗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积极开发每个学生潜在的发展能力,提高智力水平,发展认知情感,力求使每个学生的个性优势得到彰显,成为善学习、会选择、能合作、多特长、有创新的学生。 (2)充分整合社区、学校及各种课程资源,使学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为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健全的人格及社会化的形成开辟渠道。 (3)通过拓展型课程与基础型课程的衔接与融通,丰富的课程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助推力。 二、课程目标 1、激发学习兴趣,鼓励主动学习。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特长。 2、进一步掌握动手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科学态度,丘疹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增强热爱生活、适宜社会的意识,提高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三、课程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建议102学时;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 四、课程教学内容小学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1)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如录音机、电话机、传真机、电视机、磁盘、光盘、照相机、雷达、计算机等。(2)从外观上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作用。(3)比较熟练地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4)初步了解承载信息的几种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5)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培养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1)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方法。(2)学会一种汉字输入方法。(3)学会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1)学会使用基本的绘图工具;(2)学会绘制图形。(3)学会给图形着色。(4)学会编辑修饰图形。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1)掌握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2)学会文章编辑、排版和保存的基本方法。(3)学会插入图片、艺术字(美术字)和表格。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1)了解有关网络的基本常识。(2)学会使用浏览器浏览信息、下载并保存有用信息。(3)学会收发电子邮件。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1)了解多媒体素材类型。(2)学会一种常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制作、编辑简单的多媒体作品。(3)学会展示多媒体作品。*模块七LOGO绘图(1)学会用LOGO基本绘图命令绘制基本图形;添加颜色;并组成组合图形。(2)

一年级小学 拓展型课程

目录 一、导言 二、科目与活动设计体例说明 科目设计 三、学生参加活动情况 四、教学活动方案 五、学期总结 六、活动成果 七、活动评估 一、导言 1.课程定位 拓展型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选择学习的能力为宗旨,体现不同基础要求的、具有一定开发性的课程。 拓展型课程着眼于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个体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拓展型课程是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型课程的拓宽与延伸,是为学生学习研究型课程积累更宽泛的知识与经验、能力与方法,养成良好个性品质。拓展型课程与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有机结合,共同为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服务。 2.课程理念 ⑴关注个体差异,培养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个体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 ⑵拓宽课程内容,提高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适应性 ⑶拓宽学习渠道,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能力 ⑷加强课程建设,提升学校和教师的课程能力 ⑸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 3.课程目标 ⑴拓展和加深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识和体验。 ⑵发展主体意识,形成自主选择学习、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⑶拓宽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⑷具有学习兴趣和爱好,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形成诚信意识、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的精神。 ⑸适应身心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为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二、科目与活动设计体例说明 ⑴科目设计体例说明 ①科目目标:阐述科目三维目标。科目目标设计需体现本科目的核心价值与独特定位。 ②科目内容:阐述科目内容组织形式、内容框架。内容框架可以以单元或活动为单位,说明教学要点、教学过程、教育价值。 ③科目实施:阐述科目实施的阶段性要求、教学组织的基本方式、实施的软、硬件条件。 ④科目评价:阐述科目评价原则、内容、方法。科目评价设计需指向科目的主要目标。

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稿的说明

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 指导纲要试行稿的说明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稿)》的说明 拓展型课程是上海中小学课程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建设和实施拓展型课程是上海中小学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重点。什么是拓展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包括那些内容,拓展型课程对孩子的成长有那些好处等等,这是许多家长和社会所关心的。现就拓展型课程的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 1.为什么要设置拓展型课程?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肩负着时代的历史使命,这就决定了它应该具有超前的培养意识,要随时根据当代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对未来教育作出的预测,调整培养目标,并设置相应的课程。教育要着眼于未来,而未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人的终身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一个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拓展型课程正是着眼于这一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确定“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宗旨,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开发作为重点,努力改变学校教育“千人一面,万人同一张课程表”的培养模式,改变基础教育课程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脱离学生实际,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状况。 在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新的理念的指导下,拓展型课程为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础人才设置了学习通道。拓展型课程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兴趣和爱好、需要和追求。学校通过三类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既有最基本的的知识技能,又拥有广博的视野,既有共同的基础,又有发展自己个性特长的不同基础,既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又具备坚实的实际操作的能力,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课外拓展活动探索与思考

信息技术教学课外拓展活动探索与思考 发表时间:2015-11-18T13:52:58.11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10月总第221期供稿作者:柯于迎 [导读] 广东省中山市南头镇初级中学很多老师、家长认为,信息技术这样的学科不就是让学生学会打打字、画个图、听听音乐、QQ一下。 柯于迎广东省中山市南头镇初级中学528400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上的45分钟仅仅能让学生掌握它的基本操作和方法,怎样用来它解决实际问题,还要一个熟练和综合应用的过程。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笔者通过开展课外拓展活动的形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思维的误区须端正 很多老师、家长认为,信息技术这样的学科不就是让学生学会打打字、画个图、听听音乐、QQ一下,还有更可恶的玩手机、上网、玩游戏!现在还要他们利用课外的时间,这绝对是“不可以”的事情。 进入21世纪,对于学生来说只是掌握现有的知识已经不足以生存和发展,必须掌握21世纪的技能,在学习与创新、信息媒体与技术、生活与职业等技能方面进行学习。信息技术不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确切地说,应该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更像一把钥匙,可以为你打开通向问题答案的大门。 二、活动的选择是关键 1.合理选择课外拓展活动。 课外拓展活动的正确选择在整个活动中是关键的第一步,一个好的拓展活动应该是在结合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外延、扩展的,活动不应脱离生活,而是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活动的设计要尽量与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习目标一致,作为学习结果,关注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老师在指导学生选择活动时要围绕学习目标,详细分析评价,最好能让学生自主设计活动,必要时也可提供一些好的活动主题让学生选择参考。 2.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好的活动应该是开放式的,能够让学生自己作出决定,并把他们的兴趣和热情一直保持到最后。学生在整个活动中扮演主角,老师只是指导者和促进者。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已经很少有机会进行自由的发挥,到了课外老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主角的戏让他们去唱,我们只要做好导演就行。 3.多学科联动,拓展学生的知识横向发展。 知识的拓展应该是横向的,在选择活动项目时要注意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使之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特别是信息技术学科在中小学学科教育中,它不属于考试的科目,若让学生过多地把时间花在它的身上,必然会取得反效果。笔者认为应该多学科联动,把各科知识进行综合的活动。 三、合理的组织与实施是保障 1.活动要有计划。 计划就是活动实施的时间线,它能够指引学生按既定的目标逐步前行。无论那个学科的活动都必须有计划。如何制定计划?你的计划是怎样的?这时“第二主角”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可通过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思维导图”、幻灯片、时间规划图等手段把它展示表达出来。 2.进度要跟踪。 既然设计的这个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如何跟踪指导,如何把握进度,要求老师要有合适的管理策略。老师以观察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小组开设专题的博客空间,学生使用有效的电子档案袋、活动时间线实施计划管理……这些都为老师对学生活动的进度提供了跟踪的线索。 3.分组要灵活,分工要明确。 分组活动是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不同的分组策略的应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活动的分工要明确,每个成员要有一定的任务,要体现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组织、沟通、分享、整合的能力,也让参与的每个成员有了锻炼的机会。 4.教师要导向。 课外活动并不是放羊式的,老师要适时引导,参与到学生的小组活动中,相机点拨。也可以进行小组间的比武、互动、互补、对抗、答辩,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够进行反思、促进。这时就可以让学生把信息技术知识用在其中,如比赛的海报、宣传的网站、计分的程序、展示的博客…… 四、评价与成果一样重要 1.评价可多样。 评价可以采用多种策略,有测定学生需要的评价、鼓励有策略学习的评价、证明学生理解程度的评价,还有活动刚开展时的评价、活动过程的评价以及活动结果的评价等等。评价的实施可以是多种形式,如要求学生做计划、写日志、作反思。 2.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成果的展示是一个交流、合作与学习的平台,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表达与总结的过程,它也是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整合的结果。展示的形式可多样化,小电影、幻灯片、主题网站都是很好的方式。在活动结束时可根据需要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给学生,博客、交流会、科技节都具有良好的交流空间。 五、反思与总结 1.教师必须有较强的学科整合能力。 学科知识的横向综合是今后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多学科合作和整合的能力,如何进行多学科合作教学,如何在课堂上把多学科知识整合进行,这也是教育工作者正在深入探索研究的一个重点。 2.如何进一步提高活动的质量。 课外拓展活动是以学生为主的,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跟踪,给教师带来极大的挑战。行动指南作为活动的指南针给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方法可提高活动的质量呢?这给我们带来了思考。

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稿)的说明

《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稿)》的说明 拓展型课程是上海中小学课程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建设和实施拓展型课程是上海中小学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重点。什么是拓展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包括那些内容,拓展型课程对孩子的成长有那些好处等等,这是许多家长和社会所关心的。现就拓展型课程的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 1.为什么要设置拓展型课程?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肩负着时代的历史使命,这就决定了它应该具有超前的培养意识,要随时根据当代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对未来教育作出的预测,调整培养目标,并设置相应的课程。教育要着眼于未来,而未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人的终身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一个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拓展型课程正是着眼于这一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确定“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宗旨,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开发作为重点,努力改变学校教育“千人一面,万人同一张课程表”的培养模式,改变基础教育课程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脱离学生实际,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状况。 在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新的理念的指导下,拓展型课程为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础人才设置了学习通道。拓展型课程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兴趣和爱好、需要和追求。学校通过三类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既有最基本的的知识技能,又拥有广博的视野,既有共同的基础,又有发展自己个性特长的不同基础,既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又具备坚实的实际操作的能力,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什么是拓展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选择学习的能力为宗旨,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 拓展型课程着眼于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并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和学习经历,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同时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3、拓展型课程有那些特点? ⑴拓展型课程扩大了课程范围,具有广域性。 在新科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在缩短,职业选择的变化周期在缩短的情况下,拓展型课程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传统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扩大了课程范围:更注重提供与先进文化、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实践相适应的课程内容;更注重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广泛接触科学、技术、社会与人文等多方面的知识;更注重密切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满足学生的需求。 ⑵拓展型课程是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主渠道,具有选择性。 以往学生学习的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无需学生选择,学生也无法选择,而且课程的设置较少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展型课程的开设给了学生有较充分的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通过一系列自主选择修习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在选择中,学会认识自我与社会,认识自我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形成自主选择学习的能力。 ⑶拓展型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具有层次性。 拓展型课程的宗旨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拓展型课程设置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凡是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均有相应的课程内容供学生选择,以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发展,并逐步形成健康的个性。 4.学生不学拓展型课程行吗? 上海市中小学课程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组成。

大学英语拓展课程介绍

2018级大学英语拓展课程介绍 实用英语类: 一、商务英语视听说(Business English—Viewing, Listening & Speaking>b5E2RGbCAP 1、课程简介 课程以《商务英语视听说教案大纲》为依据,是《大学英语》地拓展课程.该课程以现代语言教案理论及专门用途英语教案理论为指导,以各种商务活动中地英语运用为学习和研究对象.通过该课程地学习,可以培养在各种商务环境下熟练运用英语知识与技巧地能力.适合学习本门课程地对象包括:1. 对商务英语感兴趣地学生;2.以后有意从事国际贸易及相关工作地学生;3.希望提高英语听说能力地学生.p1EanqFDPw 2. 教案内容 本课程从语言知识、交际技巧、商务实践三个层面,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技能,操练商务交际技能,了解相关商务知识.以多样化地输入手段,通过学习有关商务活动地实用材料,听录音磁带或CD,看视频,使学生获得生动、丰富、效果好地语言形式、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与信息地输入,熟悉并掌握主要地商务语言和用法,提高对文化差异地敏感性.同时,通过模拟各种商业口语活动,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中正确理解并恰当使用英语地能力.学习内容涉及日常问候、接听电话、约会安排、招聘面试、会议组织、产品描述、价格谈判等商务活动.DXDiTa9E3d 3. 教案目地 本课程以视,听,说综合技能训练为主要教案目地,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正规地,严格地听说技能训练,有计划地、逐步地提高学生地听说水平,学生通过商务英语视听说语言要点,商务情景实践以及综合技能训练,逐步获得商务英语交际能力和操作能力.RTCrpUDGiT 4.课时数:每周2课时,共15周 5.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 6.考试方式:口试 二、商务英语口译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上的拓展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上的拓展 发表时间:2019-04-10T15:22:04.080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1月作者:赵雪峰[导读] 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开动脑筋,拓展思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赵雪峰富裕县逸夫学校摘要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开动脑筋,拓展思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拓展应用教学当代儿童喜欢在实际动手中、动脑中、游戏中学习知识,而小学信息技术课就是一门既动手又动脑的课程。在几年的教学当中,我始终认为: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专心看老师的演示,用心地上机实践就能够把信息技术学好,其实不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明显。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程度参差不齐,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比如:有的同学刚刚学会如何正确地使用 鼠标、键盘,而有的同学已经能够简单地掌握Word、Excel的应用。若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明显不符合实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开动脑筋,拓展思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在课堂拓展方面,我们总结了以下几方面: 一、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不同,分层教学,扩大知识面。 记得有一次,在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后,学生们在上机操作,有两个同学在我用的电脑上研究什么,我过去一看才知道:原来我刚才给学校做视频短片时,我用的电脑上Premiere没关,这两个同学也在研究呢!于是,我问他们俩:用过这个软件吗?有兴趣吗?看着他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的样子,我也很高兴!于是,教他俩怎么用这个软件,一会儿我周围的学生越聚越多,他们对这个软件都很感兴趣,并且都要求学。我告诉他们,必须完成这节课的作业,下节课我就教你们用这个软件。于是,我把下节课的上机实践改成了premiere的初步了解,并且告诉他们在哪里可以下载此软件,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回家试一试。上了3节课后,我给他们留下了作业,回家后或课余时间给任何人(包括自己)做个视频短片,内容不限,要求:有音频特效、视频特效,时间不超过3分钟。过了一周后,同学们陆陆续续把作业交了上来,有动画片、连续剧、还有歌曲等等,花样繁多,目不暇接。 可能有的老师觉得对于6年级的学生,我们这是在揠苗助长,但事实证明,学生是具有的潜能。只要我们有耐心,有一定的方法,我们的学生不仅可以学,而且可以学得很好。回过头来想,其实所谓的信息技术的教学大纲并不应成为我们教学的瓶井。因为《大纲》的对象是全国各地的小学生,目前我国信息技术教学的情况是有很大的地区差异的,作为一个纲领性的文本它必须照顾到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因此大纲的标准对于发达地区来说要求偏低。特别是由于计算机软硬件发展更新速度非常快,软件一般在一年半就会有一次大规模的更新,硬件平均每六个月就要提升一个档次,这样的发展速度下《教学大纲》更新的速度明显滞后。因此,所谓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只是让我们的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动一动就有所收获,不被《教学大纲》所束缚,所以,在保证《教学大纲》的要求后为什么不能拓展呢?谁又能保证这个班的学生不会出现一位电影、电视的剪辑大师呢? 二、英语课堂渗入: 我校是一所中小一贯制学校,教师们已经把信息技术渗透到了各个学科,英语课、语文课、数学课、音乐课、体育课等。在教学中,以英语语言技能为工具,以信息科技为载体,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和英语的整合,可帮助学生实现探究学习、发现学习,主动地建构知识。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还可促进学生间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实现小组协同学习。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是信息社会所需的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通过英语课堂的渗入,正好可以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例如:有一次在用powerpoint做新年、圣诞节贺卡时,他们问我关于“Christmas Day”的事宜,我与他们一起上网查询,从基督教“圣诞节”的历史由来到传统文化以及外国其它节日的起始时间、历史由来,比如复活节、感恩节、愚人节等,激起了同学们了解西方知识文化和民族习惯的兴趣。 进过一段时间探索与实践,我们觉得使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和保证。网络环境下小学生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学生能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挥个性,培养情感。这种学习方式,不但让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策略,而且通过广泛的课内外交往,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协调能力;不但给学生探索活动以极大的自由和发挥余地,为发展创造潜能提供可能,为儿童后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源泉。同时也给学校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机遇,为我们创建了新型的教学结构,优化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 通过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总结,我们发现:在结合当代教育发展特点的前提下,大胆地倡导和探索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新思路——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已成为必然。探索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新规律,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结构,为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而不懈努力。

【优质文档】初中地理拓展课程实施方案

初中地理拓展课程实施方案 一、课程开发实施背景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 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地理课程是当前的迫切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 初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仅限于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初一年级主要侧重于自然地理与世界地 理的学习和了解,初二地理主要侧重于中国地理地理要素和区域地理的学习.近年来由于中考会考的压力导向,初中地理课程学习更多的把重点放在了地理知识掌握与读图识图能力的 训练与培养,却忽略了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以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关注区域发 展和以主人公思考解决问题意识.我校作为经区最大学校,3100名学生70%属于外来务工子弟,应该说作为学校主体的务工子弟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家庭教育背景复杂异常,基于此学校把“生命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旨在关注学生的身心状况,促进学生的德智发展,挖掘孩子内在强大的生长力,重要举措就是课程体系建设与完善,也就应运有了初中地理拓展课程的实施。 二、课程开发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 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视野和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 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 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三、课程开发的目标

基于体验学习圈的小学信息技术拓展课程实践研究.doc

基于体验学习圈的小学信息技术拓展课程 实践研究- Scratch是由麻省理工学院(MIT)开发的面向青少年的图形化简易编程软件,可以让使用者通过色彩丰富的积木方块进行组合来创作出多媒体程序、互动游戏、动画故事等作品。笔者将Scratch与体验学习圈理论相结合,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拓展课程中进行了实践。 一、体验学习圈 体验学习圈理论是大卫?库伯(Davidkolb)在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库尔特?勒温和皮亚杰经验学习模式的基础之上提出的经验学习模式。其核心是将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构成的环形结构,即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主动实践具体经验……。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现状 课程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有师资建设、教材选择、资源建设(包括硬件设备和信息资源)、教学评价、学校的重视程度等。本文仅从学校的重视程度、师资及教材(课程设置)等三方面对课程现状进行简述。 (一)学校的重视程度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长期受到冷遇。不少小学的校级领导对信息技术课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即使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也只是为了应付所谓的素质教育,根本没有给予其作为一门基础类工具学科应有的重视。 (二)师资建设

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不重视,导致信息技术教师的水平也参差不齐。一些小学甚至没有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而只是让略懂一些信息技术的其他学科教师来兼教信息技术课程。 (三)教材选择 在教材选择上,笔者所在地区使用的主要是两种教材,中国地图出版社的《信息科技》(小学版)教材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小学信息科技》。两本教材难易适中、各具特色,都能满足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根据一份河北省2011年的调查,该省11个地区的18所中小学的调查结果中,18所学校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就有四种,而且据了解,有的学校每年还在不断改变所使用的教材。众所周知,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引导性作用,它对教师和学生都是重要的参考。而教材的不统一严重制约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另一份安徽省合肥市内19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调查报告显示:教师普遍认为部分教材偏难,教学任务偏重。一些课程结构设计不合理,计算机作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适当压缩教材内容,增加学生上机时间。这份调查还发现该省现有的教材安排不符合教育部门规定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70%的相关要求,如果严格按照教材内容授课,学生的上机课时将得不到保证。 另外,我国地域辽阔,城乡、地方差异很大,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设备较先进,师资力量也比较雄厚,而有着大部分人口的农村和西部地区却是设备落后、师资薄弱,在软硬件缺乏的农村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很难开展。 此外,在课程设置上,以笔者所在的地区为例,笔者执教的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信息技术(笔者所在地区称为信息科技)

奉教院附小拓展型课程期末评价方案之令狐文艳创作

奉教院附小拓展型课程期末评价方案 令狐文艳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全面课程、校本特色”为指导,认真务实地开展“快乐星期五”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学习活动,进一步完善课程日常管理、评价机制,进一步深化课程内涵。 二、领导小组及分工 组长:何哲慧 副组长:汪莲华何春秀谭东华 组员:丁莲娟沈玉琴胡建群曹阳王琴杨勇兵俞易各年级组长各家长代表 组长全面负责学校“快乐星期五”活动管理,副组长制定相应的管理与评价方案,各组员参与活动管理与评价全过程。 二、评价内容与方法 1、学生评价: (1)学生本学期参加拓展课程的内容,学生成长档案、活动记录册有所记录。 (2)教师依据“快乐星期五”各活力60分课程的不同内容及要求,在成长档案、记录册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的评价,分成“优”、“良”、“合格”。这些记录作为期末“优秀学

生”评比的依据之一,同时各个课程评定出活力之星、乐学之星、希望之星各一名。 (3)学生参与各“活力60分”活动课程的学习成果、作品等学校在期末进行考核,优秀作品、成果进行展示和评奖。 2、教师实施指导评价: (1)教师围绕课程设计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达到学校统一规定的课时数,并合理规范记录活动记录册。中途因病、事假等客观因素缺上20%课时的教师,不参加期末评优。 (2)教导处根据每周快乐星期五检查反馈表统计教师授课情况,评出一二三等奖优秀授课教师。对于检查过程中出现3次或以上违规者(放羊、批改作业、迟到等),视为考核不合格。以此作为教师学期考评的依据之一。 (3)教师在活力60分课程活动的基础上,期末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成果、作品展示,形式自报,评出一二三等奖优秀成果奖。不参与展示的课程视为考核不合格。以此作为教师学期考评的依据之一。 (4)教师教学要有科目设计。期末进行评价一二三等奖优秀科目设计奖。不参与科目设计的课程视为考核不合格。以此作为教师学期考评的依据之一。 (5)教导处通过对所承担学科教师的资料积累、课程设计的可行性及学生评价对教师进行考核,以此作为期末考评依据之一。

五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五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一、课程性质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臵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基本学习领域之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促进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增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强调基本功,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二)注重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使学生在学习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三)重在实践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与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并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三、课程定位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臵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允许有独立的课时。

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

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 一、开设背景 按照“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要求,我校以二期课改理念“学生发展为本”为指导思想,整合学校优质资源,将学生的需求与教师的能力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选择性课程和主动学习平台。经讨论,现对我校拓展型的课程实施制订以下方案。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基本掌握所选择学习领域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学习习惯,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能动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具有个体的学习经历、经验和体验,形成自身的兴趣爱好或特长并使其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或深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个性特长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为祖国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的安排 基于学校师资、现有资源的评估分析,在以下几个主要领域开设拓展课程:

其中,“文学欣赏、我手写我心”等课程是要求全体学生选修的课程,保证了基本素养的落实,体现学校对人文知识的重视。而“自然科技、音乐、体育、美术领域”等的课程完全由学生自主选修,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实行走班制,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发展智能。 四、课程实施的条件 (二)实施流程 教师申报----教务处审定----课程介绍----学生选课----教导处编班调整----课程开设----常规管理----学期考核 (三)实施过程 1.发挥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 拓展型课程的开设是教研组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和帮助教师撰写校本教材和开好课目。组长、骨干教师带头、示范,提高本组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并深入课堂听课,指导和研究教材、教法。定期向教务处反馈教学信息。 2.教务处负责审定、汇编和指导校本教材的编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