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电网智能运检体系构建及应用

省级电网智能运检体系构建及应用
省级电网智能运检体系构建及应用

省级电网智能运检体系构建及应用

发表时间:2019-03-27T16:22:47.977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30期作者:张健季坤甄超李坚林丁兆硕[导读] 摘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以实现电网更安全、运检更高效、服务更优质为目标,国网安徽电力以“大云物移智”与运检业务融合发展为主线,围绕“运检管理、设备感知、现场应用、成果评估”四个维度,构建由现场应用层、业务管理层和指挥决策层三层集约管控的智能运检体系,应用“大云物移智”新技术,打好运检信息化“攻坚战”,开展“一中心两平台”建设,建立“2+N”业务管控应用,实现运检

管理“两个转变”,从“分散现场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00)摘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以实现电网更安全、运检更高效、服务更优质为目标,国网安徽电力以“大云物移智”与运检业务融合发展为主线,围绕“运检管理、设备感知、现场应用、成果评估”四个维度,构建由现场应用层、业务管理层和指挥决策层三层集约管控的智能运检体系,应用“大云物移智”新技术,打好运检信息化“攻坚战”,开展“一中心两平台”建设,建立“2+N”业务管控应用,实现运检管理“两个转变”,从“分散现场管控”向“集约生产指挥”的转变,从“传统人工驱动”向“数据智能驱动”的转变,实现运检资源优化配置和工作方式创新发展。

关键词:大云物移智;智能运检;两个转变

引言

国网安徽电力坚持安全、优质、经济、绿色、高效的电网发展理念,提高电网本质安全水平,建设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的坚强智能电网,打造世界一流现代化配电网。十三五以来,电网和设备规模快速增长,密集通道运行要求越来越高,三大直流保电压力逐年提升,运检管理信息化水平与电网快速发展不匹配。设备状态感知自动化、数字化,管理手段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高,难以实现设备状态可知可控。设备故障预警、预控,管控决策科学高效,需大量人员投入,工作效率较低,难以满足精益运检和优质服务的要求。迫切需要探索和积极应用智能运检技术,构建智能运检体系,推动运检业务转型升级,促进电网和公司高质量发展。

1. 明确四维管理路径

1.1 运检管理方面

依托PMS2.0、生产实时管控平台两个核心系统,面向输电、变电和电缆作业现场,获取设备信息和作业生产信息,以“数据流”促“业务流”,实现运检业务全过程精益管控。全面融合新技术、新装备应用,获取现场设备三维仿真画面和现场实时视频,全面掌握设备缺陷、异常及电网运行状态信息,实现作业现场的全景可视。构建运检大数据模块开展专业管理数据分析、挖掘工作,充分发挥数据资产价值,为智能化指挥决策提供依据,实现管理可控。

1.2 设备感知方面

搭建电力运检物联网感知设备状态及运检资源,应用智能装备推进业务数据的自动采集、智能分析与共享。从设备运检角度提出设备设计、制造、基建等环节智能化需求,深化在线监测装置、环境监测装置、物联网感知设备、配电自动化装置等应用,实现电力运检信息可测、可视、可控。规范现有无人机、机器人、激光清除异物、SF6红外捡漏等智能装备在巡检作业中的应用,实现环境(巡检)数据的高精度、高时效、全方位采集,实现设备能控。

1.3 现场应用方面

深入开展智能技术、智能装备在现场作业和安全管控中的融合应用,全面掌控现场信息,开展现场安全实时监督,实现作业方式智能化。将图像识别技术、定位探测技术、电子声光警示技术等应用于作业现场,普及移动作业终端及智能装备,全面掌握设备缺陷、异常以及电网运行状态信息,提升作业效率。基于人工智能开展输变电通道环境、设备和作业行为安全预警管控,识别生产现场环境风险、设备异常和人员作业行为违章,提高电力生产作业现场的安全管控能力,实现现场在控。

1.4 成效评估方面

针对每个任务和项目,围绕管理精益化、设备智能化程度、装备应用水平、现场安全效率四个方面,常态化开展智能运检建设评估。客观评价智能运检体系建设和应用成效,明确考核具体内容和考核指标,突出重点特色,督促引导公司上下全面推进智能运检体系建设。通过评估结果发现体系建设及应用过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今后智能运检体系深化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指明发展方向,切实发挥智能运检的作用。

2. 构建“三层集约”管控体系

2.1夯实现场应用层,推动一线作业优化升级

在电力设备运检各环节,依托RFID、二维码、智能芯片等智能识别技术,打造泛在运检物联网,全面感知设备状态;通过视频图像采集技术、智能传感技术等在输电、变电及配电专业的深化应用,实现对运检资源即时信息全方位采集;做实智能装备三部曲,规范应用机器人、无人机等智能装备的应用,建立人机协同机制,加大智能装备配置,逐步实现机器代人;全面应用APP和移动作业终端,实现输、变、配电业务全过程各环节信息与管控平台联动贯通,利用图像智能识别、机械臂等新技术、新装备,优化传统运检现场工作方式。

2.2深化业务管理层,推动管控手段优化升级

全面梳理运检数据结构及关联问题,强数据源端治理,提高业务管控精准度;集约融合PMS2.0、OMS、生产实时管控、在线监测、变电站智能管控、输电灾害监测预警、配电自动化等各类生产业务系统的数据信息,打破数据壁垒,提高运检资源利用效率;开展设备台账、电网模型、业务信息、设备状态等多源数据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工作,依托管控系统实现数据自动上报、分析、诊断,提高在线诊断分析水平。

2.3转变指挥决策层,推动决策模式优化升级

汇集设备记录台账、在线监测、故障缺陷、环境预警、生产计划、现场作业、业务管理等信息,深化大数据融合分析,建立主设备状态评价和趋势预测模型,支撑辅助决策;建立基于智能装备的生产现场与运检管控中心互联互通体系,向上支撑智能运检管控和供电服务指挥平台,向下集约各类业务应用系统,打通各层级信息通道,实时连接指挥与现场。

3. 融合N个智能运检技术应用

3.1建设“一中心,两平台”,打造智能信息“中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