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环境监测信息(精)

云南省环境监测信息(精)
云南省环境监测信息(精)

云南省环境监测信息

第三期

[王玉庆副局长在我省进行环境统计工作调研]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王玉庆近日在昆明召集云南、广东、新疆、四川等省区,我省昆明、玉溪、曲靖、个旧等城市及昆明钢铁公司、昆明发电厂等企业就新时期环境统计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研讨。王副局长在听取了各省及企业对环境统计工作的汇报和建议后,在总结发言中表示,环境统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各部门要总结工作在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配合总局搞好环境统计改革工作。

[杨志强副局长到省站检查财务工作]6月8 日杨副局长一行到省站检查指导工作,对省站财务基础规范、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给以高度肯定。按照杨副局长指示,站财务认真总结财务管理经验,报规划财务处,准备在全局推广省站固定资产的管理经验。

[2004年云南省环境状况公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2004年云南省环境状况公报已经于6月3日向社会发布。2004年云南省环境状况公报作为公众了解环境保护工作的一扇窗口,反映

了全省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状况,体现了2004年全省环保系统开展的工作内容和所取得的成绩。2005年云南省环保局将公报的编纂工作全面下放到省监测中心站后,综合室相关工作人员经过近2个月的辛勤工作,配合省局出色的完成了公报的编制和发布工作,受到领导的好评。

[全国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研讨会在昆明召开]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财务司主办,云南省环境保护局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规划院承办的全国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研讨会于2005年5月19日-21日在昆明召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王玉庆副局长、云南省环境保护局杨志强副局长等领导参加了会议。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承上启下阶段,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做好环保工作的关键时期,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各种突出的环境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而“十一五”规划作为“十一五”期间环保工作的指导材料,其编制工作将极其重要。会议期间,王玉庆副局长就规划编制问题作了重要讲话,各地代表还分组就规划编制的各种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此次工作研讨会为“十一五”规划编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全省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工作稳步进行]由省环保局下发了《云南省环保局关于开展全省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复审工作的通知》(云环发[2005]82号),要求全省16个州市的22个市县进行当地城市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该项工作自2005年年初开展以来,稳步进行,

到目前为止省技术组已出2期工作简报,各州、市正按省局布置积极开展此项工作。目前“区划”工作已基本完成各州市编写阶段,按照省环保局的要求将于7月中旬在昆明召开云南省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审核验收工作会议,组织相关专家对各地“区划”报告进行审核、验收。

[开展《珠江流域水环境监测“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由珠江流域环境监测网9省区共同开展的《珠江流域水环境监测“十一五”规划》工作已经开展。我省作为珠江源头所在地,进行该项工作的意义十分重大。根据2004年监测结果,我省境内珠江流域水质污染严重,是全省六大水系中污染最严重的水系,因此正在开展的珠江流域环境监测“十一五”规划工作具有紧迫性、及时性等特点。目前“规划”的编制工作正按计划顺利开展,预计6月底完成。

[2004年度《云南省环境质量报告书》完成]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和《环境监测报告制度》的有关规定,省站综合室有关人员在云南省环保局和省站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于2005年6月份完成了2004年度《云南省环境质量报告书》的编辑工作。2004年度《云南省环境质量报告书》是全省环境监测工作的综合成果,通过对2004年全省环境监测工作获得的14多万个的环境监测数据和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的统计和分析说明,全面反映了我省2004年环境监测工作和环境质量情况及年度变化情况,为环境决策和环境管理,促进我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省站对参加“2005年度全国环境监测质控考核”的监测站进行了现

场考核监督]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总站质管字[2005]37号文》的要求和参考单位的时间安排,我站于5月11日、5月25日、5月30日和6月15日派出人员,对我省参加“2005年度全国环境监测质控考核”的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和曲靖市环境监测站的工作进行了现场考核监督。省站从监测分析方法、仪器到质控措施,监督了考核的整个过程。

各站考核项目均采用国家标准监测分析方法,考核所用仪器除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BOD快速测定仪是自校验以外(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目前还不能检定),其它仪器都经过云南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检定且在有效期内,仪器运行正常,并贴有计量检定合格标识;检测人员操作认真、规范、熟练,考核中每个项目都采取了相应的质控措施。由于考参单位的积极配合和检测人员准备工作充分,整个考核工作有条不紊,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测试,体现了我省环境监测工作的实际操作水平。

[昆明市站完成云南马龙产业集团安宁分公司泥磷泄漏污染事故应急监测]2005年5月12日凌晨,位于安宁县草铺镇的云南马龙产业集体股份有限公司安宁分公司发生泥磷泄露事故,近10余吨泥磷自沉降浓缩槽底部排污管泄露,引发火灾。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对7个空

气监测点位、5个排水口及河流监测点位进行了为期7天的现场监测。监测结果显示,除安宁市城区空气一次浓度值和日均浓度达标外,位于污染事故区域东、南、西、北的村庄空气均受到污染,主要超标物为五氧化二磷和PM10。由于事故发生时无降雨,对消防水进行封堵、回抽事故水池等措施,个别监测点水质除少量指标短时超标外,其他监测点大部分指标均在国家规定标准范围内,未对外环境造成重大危害。由于事故处理及时,采取措施得当,至5月17日,周围空气、水的各项监测指标均恢复到正常水平,污染解除。

[昆明市开展化学事故应急演练]2005年6月13日,昆明市政府组织首次化学事故应急演练,由副市长陈鹰担任总指挥。包括昆明市环境监测站在内的19个单位参加了此次演练活动,目的是为了防止突法重大化学事故的发生,提高昆明市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综合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云南省固定源排气中污染物监测技术培训班” 在香格里拉举办]为了提高我省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规范我省固定源和无组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监测工作,增进监测人员相互间的学习和交流,贯彻好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测人员合格证制度”的有关规定,由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组织,迪庆州环境监测站承办的“固定源排气中污染物监测技术培训班”于6月19日至23日在香格里拉举办。共有38个单位

的107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其中地方环保部门二级环境监测站8个23人、三级环境监测站24个66人,企业监测站(室)6个18人。培训班由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老师分别讲授了环境标准概论、有关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固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监测技术与质量保证等。全部参考人员通过培训、基本操作技能考核和理论考试,均取得了合格证。本学习班在迪庆州环保局和州环境监测站大力支持下获得了圆满的成功,受到了广大学员的好评。

[省站参加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云南省环保局与昆明市环保局联合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积极参与并选派大气监测室对部分居民居室中空气进行质量检测。检测的项目分别为PM10、甲醛、苯、甲苯、TVOC。

[省站党委组织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4周年活动]6月30日省站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前往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昆明地区中国近代史和国情教育基地云南陆军讲武堂。参观为夺取革命胜利起了重要贡献的共和国元帅朱德、叶剑英等老一辈共产党员的英雄事迹,举行了新党员入党宣誓。

[省站对外创收取得好成绩]省监测站在站领导班子的领导下,全面开

展对外监测服务工作,经过全站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可喜成绩。今年省站对外服务收入,至五月底,已完成全年计划上数的80%,创历史最好成绩。

[云南省环境监测网ICP/IP备案审批已经顺利完成]我省于2004年初建立了“云南省环境监测网”,用于向全省环境监测系统发布有关环境监测信息,并采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全省环境监测系统的信息交流。“云南省环境监测网”属于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类别(指通过互联网向上网用户无偿提供具有公开性、共享性信息的服务活动,见<<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292号))。按照信息产业部的规定,我站已经向信息产业部ICP/IP地址信息备案管理中心申请,通过审批,成功完成IPC/IP地址信息备案工作。并按信息产业部的要求,将IPC备案编号信息置于云南省环境监测网主页上。[楚雄州环保局举行“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2005年的“六.五”世界环境日期间,楚雄州环保局按照省环保局有关通知精神,围绕“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这一主题,举办了以“提倡公众参与环保”为主要内容的系列宣传活动,纪念“6.5”世界环境日。

[楚雄州站参加检定员培训班]2005年5月12日至14日楚雄州技术监督局在楚雄举办了常用玻璃量器计量检定员培训班。楚雄州站积极安排人员参加培训,州站参加学习培训的11人通过考核,取得玻璃量器计量检定员的合格证书。为今后开展工作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奠定了基础。

[红河州召开监测站长会议]2005年6月1日红河州环境监测站长会

议在个旧召开。个旧、开远、弥勒、蒙自等8个三级站站长及州监测站主要负责人、各科室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上总结了2004年全州环境监测工作完成情况,部署了2005年监测工作,并对2004年全州环境监测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进行了表彰。

[红河州监测站举办建站30周年座谈会]2005年6月10日红河州站举行了红河州环境监测站成立30周年座谈会。会上赵建忠站长作建站30年工作总结,州环保局纪检组长张泽华同志到会讲话,并为到站工作三十周年同志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

[文山州站黄功跃站长到富宁、广南、砚山三县监测站检查指导工作]2005年6月22日至24日文山州环境监测站站长黄功跃深入到富宁、广南、砚山三县环境监测站,就近期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指导,针对各县监测站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确保各县监测站能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对文山州环境监测工作的整体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005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确定]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这是国家环保总局17日在此间公布的。据介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已确定2005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为呼应这一主题,展示中国政府和人民创建绿色家园、营造和谐社会的决心与行动,国家环保总局

确定了中国主题,旨在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积极投身建设生态省、环保模范城、生态工业园区、绿色社区等环保实践活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家园。近年来,中国各地蓬勃开展环保创建活动,探索循环经济之路,已有8个省开展了生态省建设。目前,全国共有14个生态工业试点、44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166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79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与此同时,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的创建活动也取得进展。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表示,环境保护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中国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把环境保护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而且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政治保障。环保总局将不断建立健全环保公众参与机制,公开各类环境信息,维护公众的知情、监督、参与权利,携手社会各界共同推进中国的环保事业。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环境保护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 总体设计方案 - 1 -

目录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引言------------------------------------------------------------------------------------------------ - 5 - 1.1设计思想 -------------------------------------------------------------------------------------5- 1.2设计背景 -------------------------------------------------------------------------------------5- 1.3参考文献 -------------------------------------------------------------------------------------6- 2 系统概述 ----------------------------------------------------------------------------------------- - 6 - 2.1系统设计原则 -------------------------------------------------------------------------------6- 2.2系统目标与运行环境 ---------------------------------------------------------------------7- 2.3需求分析 -------------------------------------------------------------------------------------8- 3 系统总体设计---------------------------------------------------------------------------------- - 10 - 3.1 系统物理结构 ------------------------------------------------------------------------------- - 11 - 3.1.1 系统流程图 -------------------------------------------------------------------------------- - 11 - 3.1.2 技术要求 ---------------------------------------------------------------------------- - 13 - 3.1.3 系统体系结构---------------------------------------------------------------------- - 14 - 3.2子系统功能描述及实现---------------------------------------------------------------- -14- 3.2.1 系统总体结构---------------------------------------------------------------------- - 14 - 3.2.2 子系统结构 ------------------------------------------------------------------------- - 14 - 3.3各子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 -21- 3.3.1信息输入模块 ---------------------------------------------------------------------- - 21 - 3.3.2 信息修改模块---------------------------------------------------------------------- - 21 - 3.3.3 信息查询功能---------------------------------------------------------------------- - 21 - 3.3.4 信息分析功能---------------------------------------------------------------------- - 22 - 3.3.5 信息输出功能---------------------------------------------------------------------- - 22 - 3.3.6 其它功能 ---------------------------------------------------------------------------- - 22 - 3.4软件结构图 ----------------------------------------------------------------------------------- - 24 - 3.4.1应用软件的设计思想 -------------------------------------------------------------- - 24 - 3.4.2软件系统总体架构 ---------------------------------------------------------------- - 25 - 4 开发过程--------------------------------------------------------------------------------------- - 26 - 4.1系统开发环境----------------------------------------------------------------------------- -26- 4.2总体进度计划 ----------------------------------------------------------------------------- -26- 4.3经费预算 ----------------------------------------------------------------------------------- -27- 5 软件设计标准 -------------------------------------------------------------------------------- - 27 - 5.1 用户界面-------------------------------------------------------------------------------------- - 27 - 5.2 硬件接口-------------------------------------------------------------------------------------- - 28 -

云南省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资格认定和管理办法及方案

(试行)云南省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资格认定和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社会监测机构的环境监测行为,提高环境监测服务环境管理的能力,根据《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是指具备相应的环境监测能力,获得省级以上计量资质认定的,自愿向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资格认定,并经认定为合格的非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的监测机构。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云南省行政区域内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的资格认定和管理。 第四条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的资格认定和管理。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在本辖区开展业务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实施日常监督管理。 第五条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资格认定技术规范和管理标准。 第六条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公布资格认定、变更登记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名录以及监测业务范围、有效期等相关信息。 第七条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的资格认定分为监测甲级、监测乙级、监测丙级三个等级。鉴于本省行政区内的社会环境监测尚未具备省级监测站的能力和水平,暂时仅开展监测乙级和监测丙级的认定工作。社会监测机构的认定条件见《云南省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资格认定评审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评审技术规范》)。 第八条取得《云南省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资格认定证书》(以下简称《认定证书》)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可在认定的业务范围内从事环境监测业务。《认定证书》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发放,有效期三年,每年进行年检。 第九条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的所有环境监测人员,应通过上岗考核,取得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云南省环境监测人员上岗合格证》(以下简称《合格证》),方可从事规定项目的监测业务工作。《合格证》有效期为五年。 第十条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对《认定证书》和《合格证》持证单位和人员进行检查和考核。 第十一条受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承担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资格认定现场评审和监测人员上岗考核以及其他技术支持工作。 第十二条满足认定条件的社会监测机构,可向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资格认定。认定程序分申请、预审、现场评审和发证。

工业园区VOC在线监测管理系统

工业园区VOC在线监测管理系统 深圳市圣凯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背景介绍 1、项目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污染源的种类日益增多,特别是化工区、工业集中区及周边环境,污染方式与生态破坏类型日趋复杂,环境污染负荷逐渐增加,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同时,随着公众环境意识逐渐增强,各类环境污染投诉纠纷日益频繁,因此对环境监测的种类、要求越来越高。 在“十二五”期间,政府着力打造以空气环境监测,水质监测,污染源监测为主体的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形成了我国环境监测的基本框架。“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已经明确“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从目前环保部力推的“气,水,土三大战役”的初步效果来看,下一步对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则是对于现有治理设施和治理手段的检验。而对于三个领域治理效果的检验,依赖于全面有效的环境监测网络。 国务院印发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提出建设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根据调研大部分企业具备简单治理技术,即将生产车间内生产工艺所产生的VOCs污染物通过管道集气罩收集后通过活性炭吸附装置处理以后进行排放,但园区内存在着有组织排放超标和无组织排放的问题,为督促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和治理装置,减少无组织排放,建议园区部署网格化区域监控系统。 系统部署可提高各工业工园区污染源准确定位能力,同时快速直观的分析出污染源周边的相关信息,通过整合各类地理信息资源和环境保护业务资源,建立统一的环境信息资源数据库,将空间数据与动态监测数据、动态监管数据、政策法规数据等业务数据进行无缝衔接。为管理者提供直观、高效、便捷的管理手段,提高环保业务管理能力,综合管理与分析的决策能力。同时根据业务应用的不同,对数据进行横向的层次划分,通过应用人员层次的不同,对数据进行纵向的层次划分,明晰信息的脉络,方便数据的管理。 2、建设依据 2.1相关政策、规划和工作意见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1〕42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 《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环发〔2013〕61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应急体系重点项目建设的实施意见》(国办函〔2013〕3号) 《关于印发<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环发〔2013〕20号) 《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环发〔2011〕112号) 《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纲要(2010-2020)>的通知》(环 〔2009〕156号) 《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化工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环发〔2012〕54号) 《关于印发<全国环保部门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的通知》(环发〔2010〕146号) 《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环发〔2009〕130号) 《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2013年全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环办〔2013〕10号) 《中央财政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7〕67号) 《中央财政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07〕67号) 2.2相关技术标准规范 《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2/524-2014)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总局公告2007年第4号)

物联网智能化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传感器与物联网技 术》 综合报告 题目:智能环境与物联网技术 专业: 学号: 姓名: 提交日期:二О一六年六月 摘要

环境与所有人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而物联网技术也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开始被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本文主要针对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环境监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智能环境利用各种传感器技术,移动计算,信息融合等技术对空气环境,海洋环境,河,湖水质,生态环境,城市环境质量进行全面有效地监控,通过构建全国各地环境质量的检测实现对全国范围内的环境进行实时在线监控和综合分析,建立全国性的污染源信息综合管理系统,为采取环境治理措施和污染预警提供更客观,有效的依据。 关键字:智能环境物联网技术传感器

目录 1引言 (4) 1.1 物联网简介 (4) 1.2智能环境研究的目的和背景 (4) 2需求分析 (4) 2.1智能环境功能需求分析 (5) 2.2各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2.1大气污染监测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2.2海洋污染监测子需求分析 (5) 2.2.3水质监测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2.4生态环境检测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2.5城市环境检测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3其他非功能需求分析 (6) 2.3.1可靠性需求 (6) 2.3.2开放性需求 (6) 2.3.3可扩展性需求 (6) 2.3.4安全性需求 (6) 2.3.5应用环境需求 (6) 3详细设计 (6) 3.1各环境监测子系统解决方案 (6) 3.2智能环境监测系统结构图 (5) 3.2.1各子系统环境监测拓扑结构图 (6) 4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c3274034.html, 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贾延波 来源:《科技传播》2012年第24期 摘要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深深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环境监测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现阶段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的应用成就、存在的不足及解决措施,以便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监测;应用 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1-0097-01 0引言 信息技术,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而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1],指的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是环保局下设置的一个支柱性部门,并且是环境管理和规划等其他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几乎每个省市县(区)都有环境监测站,环境监测的最终目的是环境保护。近年来,我国的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推广和应用的显著成效,促使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为我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技术平台,主要体现在管理、利用、发布环保数据,不仅提高了环保工作效率,而且为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成就 环境监测可谓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千里眼”,很多时候要依托环境监测为环境保护出谋划策。为了用好这个“千里眼”,环保局不断提高环境监测的现代化水平,环境监测现代化的体现之一就是信息技术运用于环境监测。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应用中成就显著,主要表现在:1)目前环保局下设的各个环境监测都开发了相应的信息技术(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指导下的业务系统,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市三级环境信息管理体系,并且软、硬件设备都得到更好的配置,为环境监测奠定了良好的工作环境;2)将多种信息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提供给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实现了数据共享,促进了业务交流和沟通;3)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的提高工作效率,自动化连续采样、大型仪器自动分析、远程监控、电子报表等信息技术都运用到环境监测,促进了环保政务和业务工作的开展;4)环境监测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的培养。国家提供政策标准,培养了一支专业专门的信息人才队伍,保障了环境信息化的良性循环发展;5)我国在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给予制度上的支持。国家环保总局信息中心已经持续发布了《环境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环境信息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部分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概况

第一部分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简况 一、主要职能 (一)主要职能 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建于年,是全民所有制社会公益性科研技术事业单位,隶属于云南省环境保护厅,业务上受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指导,是国家环境监测一级站和国家环境监测网成员单位。是云南省环境监测工作的业务技术中心、资料信息中心、网络中心和培训中心。主要承担云南省行政管辖范围内的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突发性污染事故及社会委托监测;编写全省环境质量报告等各类专题技术报告;全省环境监测网络的业务组织协调、技术交流和监测人员培训。 (二)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介绍 、以技术支撑气、水、土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为核心,全力做好各项专项工作。 一是努力提升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水平,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在开展全省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小时至小时环境空气质量多模式集合预报的基础上,完成可视化会商系统建设,加强对重污染天气过程的分析研判。 二是加大对全省重点流域水质调度、分析研判力度,全力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对抚仙湖、洱海等重点水体开展加密监

测,及时并研判水质变化趋势,预警水质变化情况。进一步加大对各级监测站的现场指导,提升全省各级监测站饮用水源地的全分析能力。 三是密切配合、全力以赴,启动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编制完成《云南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并获省政府批准,实施了临时样品库和流转中心租赁改造,组织开展样品采集工作。 四是全力做好环境统计、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和云南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技术支持工作。强化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实现总量控制与排污许可工作的衔接。创新环境统计审核模式,完成年度环境统计年报编报及国家重点监控企业环境统计数据直报工作。抽调技术人员参与了云南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 五是做好应急监测工作。将应急值守日常化和常态化,加强角管理,有效提升了应急快速反应能力。较好地完成了年月“”会泽油罐运输车翻落毛家村饮用水源地水库应急监测工作。 六是配合完成国家地表水监测事权上收工作。按照环保部要求,配合省环保厅完成对个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的采测分离工作,并积极推进水质自动站建设。 七是加强数字化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完善“云南省环境监测数据综合管理系统”,对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管理、地表水水质调度分析系统等模块进行集成,实现环境监测数据从单一的人工化管理向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转型。

无线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唐山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无线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 学生 22222 指导教师姜丽飞讲师 年级 2008级 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系别物理系 唐山师范学院物理系 2012年5月

郑重声明 本人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指导教师姜丽飞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如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的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各种后果,直至法律责任,并愿意通过网络接受公众的监督。特此郑重声明。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年月日

目录 标题 (1) 中文摘要 (1) 1 引言 (1) 2 系统硬件设计 (1) 2.1 设计目标 (1) 2.2 方案选择 (1) 2.3 系统结构 (2) 2.4 电路设计 (3) 3 系统软件设计 (6) 3.1 通信协议 (6) 3.2 系统软件 (7) 4 系统性能测试方法及测试结果 (7) 4.1 温度测量 (7) 4.2 光照测试...................................... (7) 4.3 主机与各从机通信距离及响应时间测试 (8) 5 结束语........................................... . (8) 参考文献................................. . (9) 致谢....................................... ...... .. (10) 附录.................................................................................................... (11) 外文页........................................... .. (12)

环境自动监测及信息管理系统_运维管理操作手册

省环境自动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运维管理模块 操 作 手 册 省环境保护局监测信息处 省环境保护局信息中心 2011年7月

目录 1.前言 (1) 1.1目的 (1) 1.2围 (1) 1.3运行环境 (1) 1.4如使用本手册 (2) 2.概述 (2) 3.操作手册 (2) 3.1系统登录 (2) 3.2在线监控 (4) 3.2.1首页 (4) 3.2.2实时信息 (5) 3.3运维管理 (8) 3.3.1 运维单管理 (8) 3.3.2日常运维 (13) 3.3.3比对数据 (19) 3.3.4汇总查询 (21) 3.3.5消息转发 (24)

1.前言 1.1目的 省环境自动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是对全省污染源在线监控进行统一管理的系统操作平台,实现了省、市、县(区)三级联动,数据整合交换,为环境执法人员及管理者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支撑与管理平台,提高了操作人员及管理者的工作效率,为改善全省环境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本操作手册详细介绍了《省环境自动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各种服务程序、应用功能、具体操作法及相关问题解答,为使用人员实际操作提供指导。 1.2围 本手册的编写对象:《省环境自动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等。 1.3运行环境 本系统运行环境要求如下 系统使用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操作系统 浏览器版本:IE7.0、IE8.0 系统安装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 server2003操作系统(含:.netframework2.0,IIS6.0)数据库:oracle10g 发布平台:tomcat5.5

1.4如使用本手册 1)按顺序阅读每一章。 2)根据目录中的索引词条选择性阅读。 3)建议您完整阅读本手册,以便整体把握与操作。 2.概述 《省环境自动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是原在线监控系统的升级改造版本,解决了之前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系统缺陷,操作不便及人工耗时等问题,并针对新的用户需求进行研发,如:环境质量和数据统计的信息化处理,有效性数据审核等。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办公效率,加强了省、市、县(区)三级部门的信息联动,为管理者的有效考核与管理提供了支撑。 3.操作手册 3.1系统登录 (1)在浏览器中输入相应的网址,启动系统时,显示登录页面如图3.1.1。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发展方向及建议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发展方向及建议 发表时间:2018-12-02T12:24:57.06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9期作者:陈顺平孙向东谢辉王亚东刘星 [导读] 摘要:环境监测信息化管理过程中,通过有效的信息化建设,对环境监测进行工作技术的结合,明确环境监测的质量规范和效率水平,不断对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发展状态的分析,对运营成本进行管控,尽可能的避免人为因素的发生和发展,合理的控制环境监测的质量和效率,提高综合管控水平。 四川炯测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1137 摘要:环境监测信息化管理过程中,通过有效的信息化建设,对环境监测进行工作技术的结合,明确环境监测的质量规范和效率水平,不断对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发展状态的分析,对运营成本进行管控,尽可能的避免人为因素的发生和发展,合理的控制环境监测的质量和效率,提高综合管控水平。 关键词: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发展 1信息化技术及其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分析 1.1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一项信息化技术,它在环境检测中的数据采集、分析与整理等环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在检测对象周围区域设置相应的监测点后,将监测到的相关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登记审核,最终形成一份规范的检测报告,进而移交给相关环境管理机构。此外,利用互联网技术还可在线实时查询环境中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及水污染情况的统计数据,并将相关采集信息及时分享给相关的监测站以及科研机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传统人工检测的工作效率,而且实现了监测点的在线实时监测及检测数据的精准化,极大推动了我国环境检测工作的发展进程。 1.2生物技术的应用 信息化技术实现生物信息的快速采集、存储、对数据进行准确的审核分析,明确远程办公标准原则。按照协助移动的方式,对监测现场进行数据判断分析,采用合理的现场采样方式,控制坐标采集情况。通过检测照片、视频的传输,对环境监测情况进行判断,确定大概监测标准和方式。借助移动信息,提升生物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实现土壤、水源、微生物的准确监测,及时分析周围环境情况。 2环境监测信息化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对信息采集的处理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和很多发达国家一样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要对环境进行治理和保护,现在工业化造成了很多的污染物如废气废水和废料,环境监测工作的信息采集要多方面的多角度的对接受的信息进行处理。找到偷排的工厂对这些没有进行净化装置的工厂进行严厉的处罚。把全国的空气质量,水质量和土壤质量都进行统一的监测,这些信息要数字化在一个统一的系统中可以让各个环境监测部门可以共享。获得地信息需要进行分析才能得到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环境监测部门使用以时间序列分析技术为核心的多种分析方式为辅助的分析方式。在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后,初步形成了一套有系统有效的分析模式。时间序列分析技术是以时间为基础,将各个不同时段的的环境质量进行分析,利用回归统计的方法等专业统计方法来对环境的质量进行分析。 2.2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建设中,环境监测部门往往缺乏有效的沟通,因各自系统不同,信息转化存在困难,这严重的影响信息系统的配套处理,造成沟通障碍,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管理,导致整个工作的信息化沟通效果下降。 3加强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3.1环境监测部门信息化从细节做起 在环境监测信息化时很多的信息都是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自主生成,这样就提高了环境监测的工作效率。同时要注重这些信息的正确性加强对对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工作。除了计算机的自主生成还有很多信息是通过监测人员的实地考察获得的信息,这些信息庞大而又杂乱,要严格的进行处理分类再输入进入电脑,用大数据的新的技术来帮助统计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环境监测的信息化要在这些细节上多注意。 3.2建立有效的部门之间的信息化管理 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管理,对各类信息设备、技术操作方式进行统一培训,提升信息化技术操作的统一性,根据计算机网络、环境监测水平进行结合,不断提升工作效率水平和质量管控标准,提升环境监测技术之间的有效资源共享。 3.3注重信息化人才培养 当前,我国各个领域之间的竞争逐渐加剧,行业之间的竞争,说白了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对于环境监测工作来说也不例外。随着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对技术性人才需求量不断增长,因此,相关部门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首先,应该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大量招收高端技术性人才。通过引进高质量人才,发挥其应有的技术优势,来提升现有工作队伍技术水平;其次,还应该重视对现有工作队伍的培训教育。要结合现阶段信息化建设进程实际情况,为本部门技术人员制定完善的培训方案,保证本部门的技术人员能够充分掌握,并了解环境监测工作中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要求;最后,为了进一步提升整个工作队伍的积极性,应该制定完善的激励措施和考核政策,通过对技术人员一系列业务水平进行科学考核评价,对表现优异的人员给予奖励,对表现较差的工作人员进行惩处,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3.4建设环境监测的网络规划方案 我国监测数据和网络覆盖上存在一定的盲点问题,区域划分标准不合理,不适合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准确的判断监测位置,明确实际经济、自然、社会发展的情况变化,分析采集数据的综合规模,盲点交叉问题,从而保证综合数据的有效互通,完善数据的管理建设体系水平。 3.5改变传统观念,切实抓好制度落实 科技水平在不断进步,思想观念也应当随之不断进步。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接收新的技术理念和思想观念,学习成功的经验,将所见所学融入到实践当中,避免传统观念带来的影响。例如使用在线监测技术来代替传统的手工监测来监测污染源,虽然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但已经大大减少了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浪费。使用信息系统平台对污染排放量进行检测,节约了人力

水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项目建议书

水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项目建议书 文章出处:北京安恒测试技术有限公司 作者:万众华 引言 水环境是对应于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地质环境而言的陆地水域环境,是河流、湖泊、水库、河口湾和天然地下水体的总称,水资源是水环境的主体,管理、配置和保护水资源,必须放眼于宏观水环境。 我国目前面临的水环境恶化的情形十分严重,甚至已经威胁了人类的生存、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河流枯萎、河口淤积、水土流失、水体污染、水质型缺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海水入侵等等水环境问题,大多是人类违反自然水循环规律的活动,长期处于失控状态而造成的。 水利部门作为国家水行政的主管部门,一方面要继续执行传统的水利任务:防汛、抗旱、水利水电建设与运行、河道整治、水资源配置等与自然水旱灾害作斗争,兴水利,避水害;另一方面,更要勇于进取、与时俱进,研究、关注、解决人为因素造成的诸多水环境问题,这是国家赋予水利部门负责统一管理和保护水资源的职能。 为依法行政、监督、管理水资源、保护水环境、预防水旱灾害,水利水文部门必须执行统一规范、质量控制、计量认证等程序在严格的技术质量管理条件下收集、掌握水资源基本信息,主要包括: 1.水量:水位、流速、流量 2.降水:降雨量、蒸发量 3.泥沙:底质、悬浮质、输沙量 4.水质:地表水、地下水、降水水质,沉降物、水生物、主要排污口的水质、入河口的水质 在诸多的水环境状况的要素中,首先就要客观、科学、公正地监测、评价水资源质量这个首要表征,同时做到水质水量同步监测、资料配套,水文部门要为国家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快速、准确地提供水质动态信息,提出保护和改善的建设意见,其次,根据社会需要,采用多样方式面向社会展开全方位服务。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水文部门作为国家水信息的收集、分析、管理的主管机构,制定了全国水质监测规划、完成了水环境监测中心的国家计量认证、监测能力建设不断加强,监测手段优先提高水质监测系统的机动、快速反应和自动测报能力,在站网布局上加强了省界水体、入河排污口、大型引水工程、重要供水水源地的水质监测,基本形成了历史长久、样本代表性典型、系统完整、水量水质配套、数据准确可靠、资料可比的水环境监测信息体系,为国家、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实施监督管理、做好水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目前,水利部门已经建立了以251个水环境监测中心为核心、3240个水质站为基础、覆盖全国江、河、湖、库的水环境水质监测网络体系:(见附表1) 如何将现有条件下的水环境水质监测系统得到的实时、巨量的监测数据及时、有效地采集、存储、分析、报告、预测、公布,真正使之成为为国家、水行政主管部门决策的考量、执法的依据、管理的标准,这就成为了水文部门的当务之急。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云南有限公司环评监测技术规范书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云南有限公司环评监测技术规范书 1

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云南有限公司 已建通信基站环评监测 技 术 规 范 书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云南有限公司 二0一0年五月 技术规范书 1. 概述 1.1 本文件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云南有限公司(下称建设单位))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云南有限公司已建移动通信基站项目环评工 1

作向环评机构(下称投标方)提出的工程技术规范书。 1.2在本规范中各种要求的含义如下: 必须/应(该):表示该条目是本规范必须。违反这样的要求是原则性错误。 不允许(不能够):表示该条目绝对禁止。 建议(宜):表示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存在忽视该条目的理由,可是忽视或违反该条目时必须仔细衡量。 不建议:表示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存在所描述行为可接受或有效的理由,但实现该行为时必须仔细衡量。 能够:表示该条目确实可选,但该条目的存在会提高设备的功能/性能比较的指标值。 1.3 在未签订合同之前,建设单位保留对本技术规范书进行修改权利;建设单位保持有对本技术规范书的解释权。 2. 对投标方的基本要求 2.1.具有法人主体资格和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商业信誉,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能够承担履约中应承担的全部责任与义务。 2.2.具备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乙级(含乙级)以上资质(业务范围应包括输变电及广电通信),并在云南省环境保护厅进行登记备案,有能力提供本次招标项目及所要求的售后服务。 2

2.3.具有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的设备及技术服务能力,担任本项目环评主编责任人,必须具有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和同类项目成功组织实施的经验。 2.4.近两年内有电磁辐射相关项目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业绩(提供合同、验收证明或者中标通知书等有关证明材料)。 3. 相关法律法规 3.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年12 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9 月1 日起施行); (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3号,1998 年11 月29 日起施行); (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国家环境保护部, ); (5)<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局第18 号令,1997); (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13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 2月1日起施行); (7)<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8 号, )。 (8)国家环保总局<关于电磁辐射项目环境管理有关问题的复函>(环函[ ]75号)。 3.2地方相关法规 3

智能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说明

智能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 Design on the intelligent system of monitoring environment

摘要 系统主要由数据采集端和移动监控终端两部分组成。采用16位单片机SPCE061A为处理核心,在数据采集端,利用两片CD4067BE分别挂接16只DHT11温湿度传感器和16只光照强度传感器;采用10位ADC实现对环境声音的实时录制,加入OV7670摄像头进行实时拍照监控,最后把所采集到的数据帧通过NRF905无线传输模块传送到移动监控终端。在移动监控终端,通过NRF905接收数据,将处理后的环境参数数据进行显示,接收到的语音压缩编码通过10位DAC进行解码播放,通过按键切换进入全屏环境参数显示模式或全屏监控照片显示模式,并将接受到的环境参数、声音、照片存储到SD卡中。本文以SPCE061A超低功耗单片机为核心,设计了通用智能终端和智能温湿度传感器,重点介绍了该终端和传感器的任务、硬件、软件以及控制算法的设计与实现。硬件方面,介绍了系统各个部分的设计思想、原理电路以及,并给出了系统总硬件原理图;另外,为了实现系统的低成本和低功耗,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了价格低廉和低功耗的元器件。软件方面,采用了时间触发的混合调度器模式设计,对系统各个任务进行了设计,并给出了系统软件低功耗设计方法。 关键词:SPCE061A;多节点;无线传输;HMI Abstract The system is designed for two parts of data acquisition terminal and mobile monitoring terminal. Its processing core is SPCE061A which is a 16 bits mcu. In the data acquisition terminal, 16 DHT11 of single bus temperature, humidity sensor and 16 light intensity sensor are hung on two CD4067BE. The environmental sound is recorded to coding and compression with 10 bits ADC which is built in the mcu at any time. Add OV7670 which is a camera module to monitor at anytime. ALL collected data is transmitted to the mobile monitoring terminal through NRF905 of wireless transmission module. In the mobile monitoring terminal, the data is received through NRF905.The environmental parameter data is displayed after dealing with and the compression coding of speech is decoded to play with 10 bits DAC.We can switch to full-screen environment parameter display mode or full-screen picture display mode with the keys. At last, the environmental parameter, sound and photos are stored to the SD card.Based on the SPCE061A ultra low power microcontroller as the core, a general intelligent terminal and intelligent temperature and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目录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 1 - 1 引言------------------------------------------------------------------------------------------------ - 1 - 1.1设计思想 -------------------------------------------------------------------------------------1- 1.2设计背景 -------------------------------------------------------------------------------------1- 1.3参考文献 -------------------------------------------------------------------------------------2- 2 系统概述 ----------------------------------------------------------------------------------------- - 2 - 2.1系统设计原则 -------------------------------------------------------------------------------2- 2.2系统目标与运行环境 ---------------------------------------------------------------------3- 2.3需求分析 -------------------------------------------------------------------------------------4- 3 系统总体设计----------------------------------------------------------------------------------- - 6 - 3.1 系统物理结构 -------------------------------------------------------------------------------- - 7 - 3.1.1 系统流程图 --------------------------------------------------------------------------------- - 7 - 3.1.2 技术要求 ----------------------------------------------------------------------------- - 9 - 3.1.3 系统体系结构---------------------------------------------------------------------- - 10 - 3.2子系统功能描述及实现---------------------------------------------------------------- -10- 3.2.1 系统总体结构---------------------------------------------------------------------- - 10 - 3.2.2 子系统结构 ------------------------------------------------------------------------- - 10 - 3.3各子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 -17- 3.3.1信息输入模块 ---------------------------------------------------------------------- - 17 - 3.3.2 信息修改模块---------------------------------------------------------------------- - 17 - 3.3.3 信息查询功能---------------------------------------------------------------------- - 18 - 3.3.4 信息分析功能---------------------------------------------------------------------- - 18 - 3.3.5 信息输出功能---------------------------------------------------------------------- - 18 - 3.3.6 其它功能 ---------------------------------------------------------------------------- - 19 - 3.4软件结构图 ----------------------------------------------------------------------------------- - 20 - 3.4.1应用软件的设计思想 -------------------------------------------------------------- - 20 - 3.4.2软件系统总体架构 ---------------------------------------------------------------- - 21 - 4 开发过程--------------------------------------------------------------------------------------- - 22 - 4.1系统开发环境----------------------------------------------------------------------------- -22- 4.2总体进度计划 ----------------------------------------------------------------------------- -22- 4.3经费预算 ----------------------------------------------------------------------------------- -23- 5 软件设计标准 -------------------------------------------------------------------------------- - 23 - 5.1 用户界面-------------------------------------------------------------------------------------- - 23 - 5.2 硬件接口-------------------------------------------------------------------------------------- - 24 - 5.3系统架构 ----------------------------------------------------------------------------------- -24- 5.3.1 B/S/D架构的优势 ---------------------------------------------------------------- - 2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