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习题

马克思习题
马克思习题

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资本关系是以劳动者和劳动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为前提,即少数人拥有大量的货币财富和生产资料,多数人成为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这两个条件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结果,而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过程就是征服、奴役、掠夺、杀戮过程。

(1)雇佣工人的形成过程。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促使他们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迫使他们屈服于资本统治,成为雇佣工人。最典型的是英国的“圈地运动”(2)资本的形成过程。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的封建贵族为了筹集更多的资本来发展资本主义工业,采取了强制和暴力手段:采取国债制度、现代税收制度和包含关税制度等,对国内劳动人民进行大肆搜括;对殖民地的血腥掠夺;商业战争。

资本原始积累始的血腥史充分证实:“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答:商品经济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即商品二因素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即劳动二重性从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其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它决定着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和商品二因素的矛盾。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能直接进行量的比较的,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如果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为社会所接受,则这种私人劳动就被承认并转化为社会劳动,则可以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得到了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得到了解决。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

商品的价值量就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衡量的,因而商品价值的大小也就取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但是,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实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决定,这是因为:

第一,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不同,他们生产同种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也就不同。如果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实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决定,同种商品就不会有同一的价值量,不利于交换的进行。

第二,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不利于技术进步。如果那些生产技术差、生产工具落后、工作懒惰、劳动熟练程度低的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因为消耗的个别劳动时间长,所生产的每件商品的价值量就大,而且消耗的劳动时间越长,每件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而那些生产技术好、生产工具先进、工作勤勉、劳动熟练程度高的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因为消牦的个别劳动时间短,所生产的每件商品的价值反而小,那么,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在鼓励落后,显然是极不合理的,商品的价值不可能这样来决定。

所以,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取代劳动价值论?

(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3)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么?

(1)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2)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来研究的,因而揭示了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本质是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这是资本的特殊性。

而从辨证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特殊性与一般性的统一,资本也不例外。事实上,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也考察了“资本一般”问题。他指出:“资本一般,这是每一种资本作为资本所共有的规定,或者说是使任何一定量的价值成为资本的那种规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22页。)根据马克思的论述,这种“资本所共有的规定性”,即资本共性,可以概括为:

第一,资本的功能在于增殖,资本是一种能自行增殖的价值。利用资本从事商品生产、经营和信用等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或利息,这是资本和货币的本质区别。

第二,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它是一种处于不断运动中的价值。资本只有运动才能增殖。第三,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以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为前提的。投资者通过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二者结合生产出新的产品,实现价值增殖。

为什么说资本要实现连续循环资本的不同职能形式的循环必须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

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一是产业资本循环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二是产业资本循环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产业资本空间上的并存性是指全部产业资本不能同时处在一种职能资本形式上,而必须按一定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个部分。只有这样,当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同时,又有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同时商品资本再转化为货币资本,使生产连续不断地进行。

产业资本时间上的继起性是指,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都必须顺利地进行各自的循环,不断完成职能形式的转换。不论哪一种职能形式的资本,在各自循环的哪一个阶段上停顿下来,都会使产业资本循环发生中断。

在产业资本运动的过程中,资本循环的并存性和继起性二者是互为前提且互相依存的。一方面,空间上的并存性是时间上相继转化的前提,没有并存性,就没有继起性;另一方面,并存性又是由相继转化引起的 ( 是相继转化的结果 ) ,没有时间上的继起性,也就没有空间上的并存性。

结合历史和现实的事例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1929到1933的大萧条就是一次最典型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大爆发

也是资本主义国家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国家里,生产一直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生产的盲目性就导致,生产的产品的多少和人民的实际购买能力不符,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没有人能买,导致了巨大的浪费。如面包,牛奶倒进河里等等

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的。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马克思早在一个半世纪之前就一做了深刻的分析,得出了明确的结论;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政治经济矛盾的总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集中体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经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经济危机,又称“经

济恐慌”。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

乱。生产相对过剩是这种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就生活资料来说,是相对

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的。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是资本

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里,由于各种原因,

也曾出现过社会经济的极大恐慌和混乱,但那是一种生产严重不足的危

机,而不是生产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早在简单商品生产中就已经存在了。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以后,危机的可能性才变成了现实性。从1825年英国发生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差不多每隔10年左右,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就发生一次经济危机,故称作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后来,还发生过几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其中,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席卷了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有两种表现形式直接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13页)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化的大生产使各企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空前地加强了,整个社会生产结成一个统一的

有机体。这种社会化的大生产要求按照社会的需要而由社会统一管理生产。但是,由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形式的存在,生产过程由资本家私人管理,这就把整个社会生产的联系割裂开来,各个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由一个企业的资本家决定。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计划、无政府状态。个别企业生产是有计划有组织的。上述情况使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比例关

系失调,特别是生产和需要的比例关系失调,这种比例失调以尖锐的形式爆发出来,就表现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还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和千百万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

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资本家为了追逐高额利润,不断改进技术和扩大生产规模,产品越来越多。但由于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工人的购买力相对缩小。这一矛盾是产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马克思指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48页)。经济危机造成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社会化的生产力之间存在着对抗性的矛盾。危机的加深和日益

频繁,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愈来愈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

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列宁科学地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和

历史地位,他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这种特殊性分三个方面:(1)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2)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3)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第883页)垄断是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它必然引起停滞和腐朽的趋

势。在规定了垄断价格的情况下,技术进步的动因,就会在相当程度上消失,而且有可能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随着垄断统治的加强以及由此而产

生的寄生性或腐朽性的加深,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各种矛盾日益加剧。

从竞争变为垄断,使生产社会化有了巨大的发展,而社会化了的生产资料

仍旧是少数人的私有财产。私有经济关系和私有制关系已经变成与内容

不相适应的外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化。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大矛盾空前激化。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了。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和不断

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榨取超额利润,由于工人阶级的斗争,资产阶级

采取了一些改良主义措施,无产阶级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有了一定的改

善。但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加强了,剥削率大大提高,资产阶级占有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比资本主义上升阶段高得多。其次,帝国主

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之间的矛盾尖锐化。由于帝国主义对殖民地、

半殖民地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迫使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起来反抗帝国主

义统治。半个多世纪以来,虽然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先后取得独立,但这些不发达国家长期遭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经济文化落后,并未因

政治上的独立而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仍以各种形式,保留其在原殖民地、

半殖民地的特权,并利用经济技术优势,通过贸易和资本输出,控制这些

国家的经济命脉,加重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剥削和政治渗透,使矛盾进一

步尖锐化。最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趋于尖锐化。帝国主义各国经

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垄断资本主义在全

世界为争夺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的斗争,是无法调和的,

帝国主义战争不可避免。本世纪已经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于帝国

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引起的。三大矛盾的尖锐化,使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

日益成熟。这一切表明,垄断资本的统治决定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帝

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

夜。但是,列宁又指出:“帝国主义是衰朽的但还没有完全衰朽的资本主

义,是垂死的但还没有死亡的资本主义。”(《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9 卷第479页)“如果以为这一腐朽趋势排除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那就

错了。不,在帝国主义时代,某些工业部门,某些资产阶级阶层,某些国家,不同程度地时而表现出这种趋势,时而又表现出那种趋势。”(《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7卷第436页)

马克思主义概论考试题库(带答案)

第 1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答案: A 第 2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是()。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其继承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理论体系 答案: A 第 3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是()。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 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 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互相斗争的科学 答案: B 第 4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19世纪20年代 19世纪30年代 19世纪40年代 19世纪50年代 答案: C 第 5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是()。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资本论》的发表 《反杜林论》的发表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答案: D 第 6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政治经济学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阶级斗争学说 答案: C 第 7 题(单选): 促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辛亥革命 十月革命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成立 答案: B 第 8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大同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 首先,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现实的、不是抽象的,它是由人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社会关系所决定 的。(2 分)其次,人的本质不是由他所处的某一种社会关系所决定的,而是由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决定的。其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关系。(2分)最后,人的本质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 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是具体的历史的。(1 分) 2、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什么?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1 分)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1 分)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1 分)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 分)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能动的方 面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他们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1 分) 3、简述对“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这一论断的理解。 这句话是说旧唯物主义立足于对市民社会的直观,市民社会是指将私人利益关系作为总和的社会。 (1 分)旧唯物主义以它为基础,用关于个人功利的观点来说明结成政治社会的必要。(1分)新唯物主义不仅承认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且认为人既在国家这个政治共同体中过着社会生活,又在社 会关系中生活。( 1 分)因此,“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1 分)其涵义是指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社会,或是一定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从事实践活动 的人。( 1 分) 4、简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以未展开的形式第一次将实践作为哲学理论的基本范畴,(1 分)提出了新世界观,特别是新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些基本观点,(1 分)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1分)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 分)贯穿《提纲》的中心线索是实践观点,它是《提纲》的核心思 想和灵魂。(1 分) 5、如何理解“宗教上的自我异化”? “宗教上的自我异化”是指一切宗教都把整个世界分成两部分:一是人们生活其中的人间世俗世界,( 1

马克思课后思考题题目及答案

马克思课后思考题题目及答案 1、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以马 克思主义为指导? 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还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坚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念?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观点是错的,经济性与科学性无必然联系,两者可以相容,代表某一阶段利益的理论,只要符合人类发展规律,也是符合的。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5)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实践将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如何理解物质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评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答: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就是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中国梦的实现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道路和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只有我们人人从自己做起,又能紧密团结,万众一心,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中国梦才能实现。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考试练习题

(A)简答题: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思考题: 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答: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科学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认识方法,它贯穿于科学的整个过程。科学研究方法论则是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它是一门思维科学,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具有反思性、普适性、经济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答: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首先,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其次,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再者,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最后,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思考题: 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答: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应做到: (1)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因为它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是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一种科学而完备的方法论。 (2)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坚持辩证法以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并对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借鉴,切忌拿来主义,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3)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有现实的对象性基础和实践性条件,而对象世界、人的实践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要想保持并发展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就必须使其与对象的发展演变保持同步的更新。 (B)简答题: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需对你的立场进行展开说明。) 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你如何理解?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需对你的立场进行展开说明) 答: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客观性所决定的。真理的客观性,不仅在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且在于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客观标准。实践成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应该是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的东西。而唯一能够满足这个要求的,便是人们的社会实践。因此,通过实践检验人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实在相符合,才能使真理具有客观的确定性,经得起反复检验。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直接地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同实践产生的客观结果相比较对照,使真理获得现实的证据。 此外,作为检验理论是非实践的标准,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我们应当辩证地加以理解。要追本溯源。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对实践检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总的来说,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起来。凡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就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凡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认识,就坚决及时地加以纠正;凡尚未被实践证实或证伪的东西,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既要防止主观盲目性,又要防止思想僵化。因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你如何理解? 答:这句话可以总结为,理论指导实践,马克思对“改变世界”的推崇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这是马克思的哲学理想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握了整个世界以后就起来反对现象世界。这里的反对既不是逻辑的反对,也不是道德的反对,而是“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因为“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马克思的哲学理想就是在这种实际的批判中实现哲学的世界化或在现实中实现哲学。 其次,这也是马克思从事意识形态批判的需要。意识形态批判乃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个十分重要也十分突出的特点,这也正是其真正的优势之所在。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实践哲学是区别于其他实践哲学的。它提出了不同的实践范式,既反对形而上学的理论至上观,也反对了实用主义之理论与实践的完全和一观。 最后,马克思之所以推崇“改变世界”,是正确揭示人的本质的诉求。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存在及其本质乃是生成着的,这种生成性只有通过改变世界的实践本身对人的存在的塑造才能被表现出来并得到确证。就此而言,实践乃是哲学把握人的本质的唯一可能的视野和途径。这样,马克思就同过去的实践哲学家们区别了开来,这也是马克思哲学不同于也优越于以往哲学的地方。 (C)一、思考题: 1.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曾经说,人的生命就像牛或昆虫的生命一样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吃饭、睡觉、活过一段时间、生殖,别的动物也是如此,生命没有任何最终的目的。你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来分析和反驳这种观点? 答:这段话引自罗伯特·所罗门的《大问题》开篇,其观点从整体上颇显片面,首先人存在是有价值的,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作为一个人,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和态度,或者将决定了你的生活会成为什么样子,其中隐藏着传统关于主观客观的关系。 其次,我们要明白作为一个人生活的意义,而非像动物一样。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2. 如何理解“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答:题中所阐述的主要是以“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相互作用为基础,进一步表现了人与自然通过对象性关系建立起来的相互依存的整体关系,“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都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生产实践活动实现的。 其中,第一句话说明的是人的感觉意识的存在,是要以某个具体的参照物来说明抽象的感觉存在。人的感觉和感觉的人性是要通过它的具体对象而表现出它的存在,是随着人类社会出现而出现的。而第二句则是从五官感觉跟实践的关系出发,这里讲的感觉应该是社会中人的意识,这种意识是有别于动物的意识的。它是人类不断实践过程中形成,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而且随着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是以往所有实践的总结和积累。 二、案例题: 1. 请举例说明对下段话的理解“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答:空想社会的灭亡及苏联解体等都充分论证了上述观点,在资本主义尚未完全发展的时代,强行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行不通的,而资本主义又终将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但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下,其取代资本主义又是一个曲折蛮长的历史过程,却是必然的历史走向。现今社会里就存在是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相信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是社会主义,之所以现在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可以与资本主义并存,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所能够容纳的全部生产力没有完全爆发出来。 (D)一、概念题 1. 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 答: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二思考题 1. 如何理解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答: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而言是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则是经济基础。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这样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推动着人类社会从较低级向较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由此可见,“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三、案例题 1. 马克思曾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请用社会矛盾的研究方法来解释。 答:这句话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其所创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表述。其中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与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是竖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三)社会、政治,乃至精神生活属于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的领域。按照这个科学的理论,政治、精神都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属于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属于社会意识的领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及答案

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题库及答案 一、基本知识填空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年代 2、20世纪初,()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概括。 3、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初,完成于()初期。 4、()年10月俄国革命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5、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 6、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罗伯特·欧文)、(沙尔·傅立叶)、(昂利·圣西门) 7、(19世纪7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 8、(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起义并建立了巴黎公社。 9、马克思在(《歌达纲领批判》)中,把未来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10、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11、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 12、经济全球化趋势萌芽于()阶段,()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了。 13、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初,完成于()初期。 14、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与()。 15、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与()。 二、解释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 2、唯心主义先验论 3、社会意识形态 4、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5、辩证否定观

6、哲学 7、真理 8、社会意识 9、英雄史观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三、区别基本范畴 1、原因与结果 2、主观唯心论与客观唯心论 3、必然性与偶然性 4、内容与形式 5、唯物论与唯心论 6、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四、简答基本问题 1.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那些? 4、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有那些? 6、简述实践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7、简述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的作用。 8、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是什么? 9、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 1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2、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13、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题 一、单选题(共79题,79分) 1、(C)认为马克思主义还很年轻,几乎处于童年时代。 A、德里达 B、吉登斯 C、萨特 D、罗森贝格 2、当前国际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的纽约中心每(D)年召开一次大会。 A、四 B、三 C、二 D、一 3、首届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于(B)召开。 A、 1994年 B、 1995年 C、 1996年 D、 1998年 4、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侧重点是(D)。 A、揭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 B、把马克思的理论同当时德国流行的其他理论区分开来 C、从德国实际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 D、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及与时俱进的品质 5、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是批判()和(D)的错误观点。 A、米海洛夫斯基、卢卡奇 B、米海洛夫斯基、李卡克内 C、卢卡奇、倍倍尔 D、李卡克内西、倍倍尔 6、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指的是(C)。 A、马克思主义思想 B、马克思主义信仰

精选文库 C、马克思主义方法 D、马克思主义结论 7、(D)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纲领。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C、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8、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是(C)。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无产阶级 D、资产阶级 9、马克思主义被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B)。 A、在时间上的开放性 B、在空间上的开放性 C、是封闭的 D、具有阶级属性 10、下面著作中提到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人物的是(C)。 A、《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B、《共产党宣言》 C、《青年恩格斯的思想形成》 D、《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11、下面不属于科拉科夫斯基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存在的分歧的是(D)。 A、自然主义进化论与人类中心说的分歧 B、知识的技术观和实践的认识论之间的分歧 C、无限进步论与革命末世说之间的分歧 D、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 12、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反对青年马克思的代表人物是(C)。 A、考斯基 B、郎兹胡特 C、阿尔都塞

马克思主义原著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著复习题及答 案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马克思主义原著复习题 一、简答题: 1.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答:1、细胞学说 2、生物进化论3、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2.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思想 实践就是指人类的各种行为,是具体的行为不是精神上的行为。社会生活当然也包括在人类的各种行为当中,所以本质上就是实践。 3.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上如何论述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 答: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对立统一规律既是普遍的客观规律,也是认识规律;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的发展观与形而上学的发展观根本对立的标志。 4.资本循环正常进行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1.空间上的并存性。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分为三个部分,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并使之在空间上并存于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 2.时间上的继起性。产业资本的每种形态要依次从一个阶段转到另一个阶段、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 5.解析《资本论》中“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答:(1)在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的前提下,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2)资本必然追求价值的增殖。(3)资本为实现增殖必然展开竞争。(4)竞争必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从而客观上发展社会生产力。(5)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为更高的社会阶段创造条件,推动着资本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 6.什么是虚拟资本其典型形式有哪些 答:虚拟资本是与现实资本相对而言的想象中的资本。根据马克思的论述,虚拟资本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的内容:狭义的虚拟资本是指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并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广义的虚拟资本是指银行的借贷信用(期票、汇票、存款货币等)、有价证券(股票和债券等)、名义存款准备金以及由投机票据等形成的资本的总称。 其典型形式有: 国债券、股票 7. 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二十五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段话里包含着怎样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概论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填空 1.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 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有机统一的。 2.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即德 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 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应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 特性,即客观实在性。 5.物质的绝对静止是理解相对运动的条件。√ 6.动则衡动,静则衡静。× 7.时空的本质和特性。(选择:对时空的看法哪些是正确的?)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空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 8.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强调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 物质手段。 9.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 征。 10.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 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11.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3.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4.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15.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16.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改造世界。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 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更为重要的飞跃。 17.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8.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正确答案:A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正确答案: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正确答案: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正确答案:B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正确答案: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8、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正确答案:A

马克思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解答: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获得新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这些科学成果,为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从总体上把握的马克思主义。 3、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运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要求。 要努力做到: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应用。大学生必须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三,不断增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绪论部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A、德国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试题

期末考试试题(时间:120分钟共100分)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类别:A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 A.实事求是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2.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 ) A.社会理想B.道德理想C.生活理想 D.职业理想 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C )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D.逻辑性 4.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B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 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知觉到表象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C) A.真理的相对性B.真理的绝对性C.主观真理论D.客观真理论 15.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

马克思课后习题及答案

绪论:3、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运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要求。要努力做到: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应用。大学生必须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第一章5、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是世界的普遍状态。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7.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第二章2.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 (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二)从认识到实践。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意义更重要。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第二,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4.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坚持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的活动。缺乏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唯物而又辩证的性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能动的反映的特点是:反映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 7.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对相关真理的正确把握为前提才能成功。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8.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即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我们的亿万莘莘学子,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受住磨炼和考验,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卓越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练习答案

(一) 单选题 1.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剥削,是由于它()。 (A) 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 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 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D) 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表现形式 参考答案: (A) 没有详解信息! 2. 当代资本主义的国有制主要存在于()。 (A) 知识经济行业之中 (B) 高度垄断行业之中 (C) 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部门 (D)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巨型公司中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3.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A) 是矛盾的 (B) 是两回事 (C) 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 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4.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做是()。 (A) 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 (B) 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

(C) 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D) 耗费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实质上说就是()。 (A) 生产不足的危机 (B) 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C)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 买卖脱节的危机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6.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 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 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 它具有计量单位 (D) 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参考答案: (B) 没有详解信息! 7. 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 (A) 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 (B) 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C) 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 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习题与答案

导论 1.什么是社会?社会科学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社会观认为,社会是以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的相互交往和运动发展的社会关系体系。 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说明和合理评价。具有以下特点: 1)复杂性,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事物(或社会历史现象)一般都是非常复杂的;2)依赖性,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往往涉及众多自然科学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状态;3)主观性,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要受到众多主观因素影响,因而很容易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和阶级性;4)难验证性,社会事物一般有较长的运行周期,且在时间上具有不可逆性,难以进行重复性实验,因而难以验证。 2.什么是方法?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论? 今天我们所说的方法,就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活动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于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有所差异,它所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因此这里所说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上包含了人文学科的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有哪些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的前提。 2)主体性原则。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3)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待人个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精神,注意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4)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5)发展性原则。这就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而不是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合理性发现合理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