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当代中国社会对科技发展的导向性研究

姓 名:

学 号:

任课教师:

上课地点: 主M101

完成时间: 2015年 5 月 5 日

摘要

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既受社会政治的深刻影响,也能反作用于社会政治的发展。寻找到科学技术和政治文化的良性互动点,对于社会总体进步是至关重要的。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进入深水期的时刻,我们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如何去引导,国家应如何营造适合技术创新的环境土壤,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关乎全局发展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科技发展;政治文化;当代中国;科技体制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活动的职业化以及社会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传播与应用已经形成了一种完整的社会秩序。科学技术的体制化结果,就是成为相对稳定的社会模式的一部分,与社会其他模式相整合,行使其特定功能,并因此得到社会的承认与支持。

在人类社会中,技术的创新与社会中的政治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因为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还必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改变,是科技与诸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在这诸多的因素中,我们必须考虑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社会政治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创新既可以用来为不断变化的社会政治目的实现服务,同时,技术创新也必然会受到社会政治的影响和制约。

我国对科学技术及科技发展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视的,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当着眼于社会政治和科技发展的相互关系时,尤其是当前中国环境走在政治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该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和拓展。透过科技发展与政治文化的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的持续进步与中国公民的生存发展,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状况,而且给社会文化特别是政治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科学技术与政治文化的交互作用,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也关系到中国公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基于和谐社会价值观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新要求,对当前社会发展,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个总体布局意味着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从局部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从不大协调的现代化到全面协调的现代化。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纳入,科技创新主体有必要调整价值导向,不断地将新的价值观嵌入科技创新的价值体系之中,使得科技创新本身适应这种发展的脚步。

本文试图探讨对科学技术和政治文化间的关系,总结出当代中国社会对科技发展的导向性因素,为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新的视角。

一、科技发展和社会政治的关联

科技发展同社会政治之间有着交互关系。科技发展具有双重属性和双重作用,政治文化对科技的发展又具有双重的影响,保障科学技术和政治文化等呃协调发展,就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政治文化

从历史考察来看,科学中心的转移是先于经济政治中心的转移,并且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也就是说科学中心有先验性,但是实现中心的转移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知识于发展总是正作用的,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渗透在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之中,可以物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着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内涵性增长。其次,科学技术影响着生产要素的组合,构成生产过程的整合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着生产要素组合的不断创新,导致社会生产体系的结构性调整。最后,科学技术影响着社会基础结构的状况,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着经济环境的改善,导致经济系统运行状态的改变。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来看,科学技术很早就参与了政治文化的形成。人类社会早起的生产技术革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进而促进了阶级的形成和国家的兴起。有了阶级和国家,就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国家机器及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都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政治文化。例如,二战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了适应经济形势的需要,对政治文化作了局部的调整。主要表现是政治文化日益强化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职能。英国著名物理学家贝尔纳说:“任何时期的生产技术水平限制了社会组织的可能形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会导致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2、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政治的倒逼作用

除了科技发展对政治文化的塑造作用,科技发展还推动了政治文化的变革。这里说的变革,更多的是指社会政治制度的改进。政治文化是具有缓变性的,它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现实基础的变更和政治社会化的变迁而改变。首先,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社会政治制度和社会自身管理方式的改进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发展推动了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社会管理方式的改进。18世纪60年代开始对呃第一次科技革命是一场防治机械的革新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以电力的

广泛应用为主导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改造了有的工业部门,促进了电力工业、通讯工业、石油工业、高层建筑和军火、铁路等工业部门的建立。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发生了以计算机为应用为核心的第三次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涉及到电子、宇航、合成材料、原子核能、生物技术等许多新的科学技术及产业部门,这就促使政府必须对社会政治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革新,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要。

其次,科学技术发展促使政府对科技政策进行调整。比如,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科技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它也极大地激化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矛盾,甚至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如战争。人类社会只有对技术的可能性和限度作一番清醒的调查之后,才会作出公正的评价。不论是为了促进科技发展或是遏制科技“过度”的危害,科技政策都需随之发展而不断调整。

(二)政治文化对科技发展的制约和推动作用

政治文化对科技发展的制约和推动作用,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政治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相悖时,会限制其发展进程;良好的科技政策会有利于科技良性发展。

3、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

政治文化是一种影响历史进程的上层建筑,它对社会政治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必然会深刻影响政治领袖们的政治信仰、政治态度和领导方式等,这些都将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包括科技发展。比如在中国古代,为了彰显身份,大兴土木,修建宫廷楼阁,劳民伤财,为了讲究排场,就织绫罗彩缎,铸金尊器皿,这种社会政治主体的需求就使得冶金技术、建筑技术、纺织技术、陶瓷技术得到开发和利用,是政治制度对技术发展的一种推动,但是这是以破坏农业生产,是农业技术得不到发展为前提的,所以当时与农业相关的技术发展较为缓慢。中世纪的欧洲,宗教和政治的结合达到了巅峰,代表统治阶级的行为主体将基督教的《圣经》看做真理,并且以政府的名义成立了宗教裁判所,用宗教的教义作为束缚人们政治思想的手段,并对那些技术开发者进行迫害。所以当布鲁诺、哥白尼的新学说出现后,统治阶级及其愤慨,对这种新的理念进行了封杀。这就造成这一时期欧洲技术发展的停滞和空白。到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抬头,各国的政治制度开始为同志阶段的扩张欲服务,在德国以希特勒为主的纳粹分子,开始把技术开发的方向转向军事领域,首先是大规模地发展军事武器,特别是在坦克和飞机上投入了大量的技术力量资源,其次是开始研究重铀,研究新式武器,这就抑制了德意志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使技术发展在社会

政治制度的影响下开始出现畸形。

社会自身的管理方式会制约科学技术发展的规模、速度。此处的管理方式指的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所采取的的政治管理模式、经济管理模式和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它是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不同的管理手段。资本注意的到来建立了心得社会管理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得以迅速发展的直接原因是科技发展的全面展开。马克思向我们揭示了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机制:新产生的资本家和大企业主为了能够在经营中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就必须依靠新的科技成果来推动生产力,因此不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又使得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这样形成了良性的循环。从社会主义社会的管理方式来看,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始着手科技体制建设,在当时,由于制度的支持,中国在尖端技术方面(如两弹一星)取得了伟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科技体制上进行了很大的改造,以使社会管理方式与科技发展相协调。如回复和整顿科学研究和科学管理机构,在科技人才的使用上,国家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建立培养、考核、晋升和奖励制度,尽最大可能地使社会的管理更适合科技的发展。

4、政府的科技政策制约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

总的来看,政治介入或者影响科技发展的方式是通过科技政策来调控社会资源分配和科技计划指导科技发展的方向。科技政策是国家权力机构为发展本国科学技术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包括科技发展的长期战略、政策性指导、经济发展计划中科技所占的比重、科技发展的倾向性法令等等,它反映着一个国家统治阶级对科技发展的具体要求,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在一定历史时期维护本阶级利益和完成科技发展的任务而制定的指导性方针和准则。

当科技政策制定合理、科学时,就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如英国在工业革命期间,大胆采用了技术引进政策,欢迎外国学者、工匠、航海家到英国工作、生活,允许并鼓励外国人向他们申请专利,这就使外国的科技人才和科技发明源源不断地涌入英国,最终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科技发展的中心。当科技政策与科技发展方向背道而驰时,则会延缓科技发展的进程。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过科技政策失误的事例,表现最为明显的是“文革”期间,人们不但排斥科技发展而且歧视迫害知识分子,这就使当时国内的科技发展处于停滞状态,整个社会各方面的事业也受到了极大损失。所以,一个政府的科学政策的制定必须客观、公正、科学,才能有利于科技的良性发展,反之则会严重制约科技发展的动力和条件。

(三)政治文化和科技发展的良性互动

从之前的分析来看,科学与政治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较为复杂的,如何找到

一种政治文化和科技发展的良性互动状态,对社会进步,科技发展都能起到正的作用使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1、科学与政治结合的复杂性

科学与政治结合的复杂性具体可以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政治因素介入,可能危及科学发展的相对自主性。之前提到的中世纪欧洲的政教合一对科学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就说明了这一点。其次,政治与科学的结合,有使得科学官僚科层化的危险。前苏联列宁农业科学院的李森科,为了取悦迎合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不惜制作伪造假的科学证据,否定基因学说,凭借政治投机利用政治手腕和行政力量活跃在科学界,打击与自己科学观点相左的科学家,导致了前苏联遗传学在这一时期的衰落。再次,科学与政治的结合,有可能使科学家成为权力的呃附属品。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来看,去行政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前进的共识。高校的去行政化就意味着教授治校、学术之上,承认教学、科研第一线的老师、教授代表着学校学术发展方向。在高校形成崇拜知识和作为,而不是崇尚权力和地位。去行政化就是要避免科学家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属品。

2、科学与政治良性互动状态

科学与政治结合确实具有复杂性,而且很可能催生出一些学术自由问题,学术不端的问题,但科学和政治在一起并非洪水猛兽,也有可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从历史上来看,政治文化与科技发展的良性互动,在推进民主建设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政治和科学的发展,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促使公民全面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提高了公民对社会监督的能力,增强政府行政的透明度。比如,媒体时代,网络时代,公众对于信息的获取和掌控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电子政务的应用和普及,促进了政府政务的透明度,使得打造“阳光政府”有了现实基础,提高了政府形式行政管理职能的效率。

政治文化与科技发展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要走上生产发展、生态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事实表明,如果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不和谐,就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甚至会损害人与社会的关系。历史资料表明,从资本主义社会开始,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就变得日益严重,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剧了它的严峻性。科尔伯恩等在《我们偷走的未来》的一文中指出,“在20世纪,人类和地球的关系进入了史无前例的新阶段。空前巨大的科技力量,迅速增长的人口已经把我们对环境的影响从局部和区域扩展到星球。”美国女生物学家卡森在上个世纪60年代出版的《寂静的春天》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这也是标志着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揭示了科技发展带给环境的不良影响。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人类社会必须加强对科学技术的调控,努力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就是要达到一个良性互动的状态。

二、当代中国社会对科技发展的导向作用

探讨科技发展的结果,我们都要回到具体的技术创新上。社会政治对技术创新的控制和影响,作为一种进步、开明的政治必然会促进当下社会技术的进步与创新,相反,保守的社会政治必然会影响、制约当下社会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在分析我国当前技术创新的土壤环境的时候,必须先由当前社会政治氛围,制度条件出发来看待这一问题。

(一)技术创新的制度导向分析

1、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

技术创新在经济学上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经济生活中引入新的投入产出关系或新的要素组合方式是缓解稀缺性的根本手段,简单来说,就是提高生产竞争力获得更多剩余价值的根本手段。马克思揭示了技术革新的原动力,资本家、企业依靠技术创新活动作为竞争工具时,通常是建立内部的研究和开发部门的形式。从社会来看,科学技术活动自发形成了一套以非盈利组织(如大学)为基本载体的自治共同体的制度。此外,政府的规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政府通过知识产权(包括商业秘密、专利、商标、版权等)方面的努力,保护技术创新的激励。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多伟大的发明,却未产生重大的经济影响,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了不起的学说,却没有形成科学传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家李约瑟作为文化交流学者来到中国,却从此迷恋上了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终其一生致力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成就了其煌煌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彻底改变了世人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认识。奇特的是,当中国的很多发明辗转传入欧洲,大大影响了欧洲的进程,可在发源地中国,这些发明却没有引起根本性的变革,这也成为了著名的“李约瑟之谜”。目前,众多学者形成的共识是,一是中国的官僚封建主义阻碍了后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二是欧洲近代科学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这二者的差别源于两种文化历史的求知观念的差别,此处不表。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扩展对低效率的科学技术体制带来巨大冲击,科学技术人员下海经商一度成为热点话题,这既促进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的产生,又对中国的研究和开发带来不利的影响。

2、中国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在论及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时,人们往往首先想到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意义。由于技术创新的独特经济性质,保护知识产权对于鼓励创新确实是非常重

要的,但是如何把握知识产权的度的问题,也值得讨论和商榷。结合中国国情,就专利保护而言,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保护期过长或范围过宽时,技术的传播无疑会受到影响,但保护期果断或范围过窄,国内的技术创新活动可能会受到损害,并且会引起更为严重的贸易摩擦。这里存在着重要的权衡,需要理论上和经验上更为充分的考虑。

除了建立和实施知识产权,中国政府还进行了大量的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的投资,这主要表现为国家主持的指导性计划以及遍及全国的省级以上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在企业研究和开发投资不够积极的条件下政府投资的大量介入,暂且不论这种投资的收益和推动作用,至少在社会资源调配方面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政府对科学活动的支持必不可少,但这并不是说全部由政府兴办,吸收多方面的资金是必要的,政府可以对兴办教育和研究机构放松管制,鼓励私人投资兴办教育和创立研究组织。在西方,这是通过自发演进行程单呃以优先权竞争为中心的一套制度予以解决的。借助于优先权竞争,研究成果得到很好的筛选和累积,研究人员的素质和研究成果可以得到评价,并且重复发现被降到最低的程度,降低了研究和开发成本。中国目前的制度在这方面要落后于西方,也正是我们科学技术体制效率低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根源。

(二)当代中国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

1、建设“两型社会”的科技创新价值取向

产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凭借日新月异的科技手段,资本主义世界的人们以征服者的姿态在高消耗、高污染中复制着财富梦想,因此寻求新的生产力更新、社会发展道路是迫不得已的。我国从21世纪以来,逐步确立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这标志着着我们国家社会发展观的价值改变的开始。十八大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意味着我们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更是我们对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的反映。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我们必须要立足自身,寻求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一定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从本质上讲,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史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通过对自然地开发、转换、利用来实现和维持的。但是,地球的资源毕竟有限,许多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节约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就成为维系人类永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再这样的条件下,当前社会的科技创新应有以下的导向:第一、它倡导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指导原则的循环经济发展李奶奶,摒弃粗放

式的经济增长方式。第二、破除“人类中心主义”,重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双向互动。第三、摒弃以往唯GDP是论,唯经济增长数据是论的错误发展观,它通过发展价值取向的调整化解经济、人口增长与环境恶化、资源耗竭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发展要质与量并重。

2、当下社会技术创新的政治审视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国家作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决策,这其中就必然绕不开政治因素的作用。伴随全球化浪潮的日益推进,我们必须站在国际政治的角度去看待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意义,在当今世界格局下,我们面对的全球化是一场以多元化经济为形式、以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以野心称霸世界为政治目的的全球化。我们必须提高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意义和政治意识。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诸多的科技成就,显著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但是我们也不能够松懈。必须构建合理有效自主创新战略格局和体制,扩大与世界交流与合作,改革国内科学技术教育体制。凡此种种,都需要从政治角度考虑问题,通过政治手段结合相关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在正常科学技术创新之外,建立明确的政治机制,以确保自主创新的有效格局和体制的形成和运作。

三、结论

关于科技发展的讨论最直接的落脚点都回到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上,因此,科技发展仍然是发展问题,这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一样,政治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同时又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治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政治取向模式,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良好的政治文化可以引导科技发展的方向,加速科技发展的进程;而科技的发展又可以促进社会政治制度和管理方式的改进和完善,推动政治文化的进步。我们应在社会运行中促使二者协调发展,使之共同推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本文在讨论了政治文化和科技发展的互动之后,联系中国当前的政治导向探讨了我国为促进技术创新的体制化答案,当然最为正确的答案是不存在的,每一个方面都需要理论上的深入分析和对中国经验的充分了解,另外重要的还需要实践来检验。但我们仍可得到一些概念性的建议。

首先,我们当前的知识产权制度是不够的,或者仅仅靠知识产权是不够的,政府建立和实施有利于市场扩展的制度框架对于技术创新来说更为迫切。其次,如何找到一个适度的知识产权方案,即实施范围和实施强度需要慎重地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来确定。再次,科学界以优先权竞争为中心的一套制度需要建立和完

善,资源分配应由科学界的“市场”来决定。

参考文献

[1]范世涛.技术创新的制度分析.南京农业大学.2001.

[2]潘双华.基于两型社会的科技创新价值取向研究.长沙理工大学.2010.

[3]吴虹.技术创新的社会政治引领与控制问题研究.沈阳工业大学.

[4]张承友,曹增友.欧洲科技发展战略探讨(一).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9年,第10卷,第3期.

[5]陈永刚.政治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0.

[6]任丽梅.科学发展与科学共同体的体制创新.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3卷,第6期.

[7]赵亮.论社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异同.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

[8]杨庆余.法兰西科学院:欧洲近代科学建制的典范.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第6期.

[9]肖锋.信息时代与技术官的转型.华南理工大学.

[10]张玉涛.“吹”不是科学——李森科的教训.2003.

自然辩证法结课专业论文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论文题目:我对自然辩证法的看法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研究生课程中一门必修的课程,这门课程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使我们学到了如何运用哲学的眼光以及辩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也使我们知道怎样的科学态度才是一名真正的科研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对于在研究课题时所遇到的问题以辩证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的眼光去看待。面对生活我们应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乐观积极的生活。也了解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改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哲学辩证发展创新 Abstract: Natural dialectics is a compulsory course in the course of study. This course has a vital role in our future study and research. It not only makes us learn how to use philosophy and dialectical thinking, but also makes us know how scientific attitude is a real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ers should have. For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study of the subject of dialect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ve vision to look at. In the face of life, we should take the righ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world outlook to positive life. Als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people to the natural transformation, people and natural harmony. Key words:Natural dialectics Philosophy Dialectical Development Inn ovation 一、自然辩证法的概述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通过各个自然领域的特殊自然规律和个别过程表现出来;自然界和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一般的规律,对自然科学内容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历史做出哲学概括。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同自然科学的发展紧密联系着,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扩大和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工科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必要性

2012年12月25日

工科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必要性 摘要:自然辩证法的发展进程、学科定位和社会需要都表明当代自然辩证法就是科学技术学。对于工科研究生来说,自然辩证法是认识客观自然界的一种重要理论思维方式,它可以培养工科研究生感性认识、训练工程思维、激发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人文素质。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感性认识;工程思维;创新能力;人文素质 “自然辩证法概论”是国家教委规定的理工农医科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主要是为了培养品学兼优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对研究生继续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的道德教育,帮助研究生解决好政治方向、人生方向和其他品德问题。 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工程技术中的哲学问题的讨论,自然辩证法在我国成为科学技术学,是高等工科学校培养研究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感性认识是的主要课程之一。在工科学生的学习与科研过程中,如果缺乏辩证思维的指导,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再所难免,因此,工科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是十分重要的。 一、自然辩证法可以树立工科研究生科学事实的感性认识方法 1.1 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 科学事实作为科学认识的初步成果,是已进入科学研究领域,被科学工作者掌握和确认的事实,它已不是纯客观的了,而是包含人的主观认识因素在内;客观事实是指一切尚未进入科学研究领域,与科学认识主体尚未发生联系,但在时间和空间中实际存在着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它是纯客观的,无正确与错误之分,在人类未认识它之前,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于:客观事实是科学事实的基础,科学事实的每一次修正与完善都是向客观事实的逼近。 1.2工科研究生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途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实践—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即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经抽象思维达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加以检验发展的过程,这与大多工科研究的基本过程(实验—回归模型—实践检验—模型修正)一致,而实验前的感性认识是实验过程的起点,是获取回归数学模型的必经阶段。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及外部联系的认识,它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以直接性为其特征。 法拉第曾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中,观察,包括实验中的观察,是搜集经验事实的活动。传统的经验主义科学认识论认

清华大学自然辩证法-期末论文

论道家自然观对于现代科学的启发 摘要:道家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学派,而其自然观在中国古代也独树一帜,流传广泛,甚至于对两千多年后的现在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阐明道家自然观的深刻内涵,解释了道家这种“道法自然”的自然观对于人工智能以及生态科学的启发。 关键词:道家;自然观;人工智能;生态科学 1引言 自然观,指的是人们对于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和观念,也可以说是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1]。不同的学派、国家和宗教,一般会有不相同的自然观。譬如在基督教教义中,自然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上帝经过六天分别创造出了光、空气、陆地、飞鸟、野兽以及人类,这是唯心主义的自然观[2]。而在古希腊哲人眼中,事物是由单一的物质本原构成,这个物质本原,泰勒斯认为本原是“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是“无定”(一种虚拟物质),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是“气”,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是这种物质本原“浓聚”或“稀散”的结果,这是另一种自然观[3]。 纵观人类自然观的发展,可以说,自然观和自然科学发展水平是密切相关的。在人类文明的初期,由于科学发展水平落后,最先出现的自然是神话中的自然观。之后自然科学发展,出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对垒现象。其中,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朴素的哲学自然观、形而上学自然观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到现在,自然科学相比于之前,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于是唯物主义自然观也成为了共识,而这种自然观反过来也在影响着科学的发展。[4] 在中国古代的自然观中,道家作为一个代表性学派,其思想影响深远,流传于后世,本文就主要论述道家的自然观对于现代科学的启示。 本文第二章介绍了道家自然观的内涵,第三章分析了道家自然观对于现代的

自然辩证法概论结课论文 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社会的影响

2016秋《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期末论文 班级__ 学号__ 姓名__ 开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任课教师_ 成绩________

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社会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由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提出,突破瓶颈的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各大科技公司也纷纷布局。人工智能逐渐融入人们生活,并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发展,同时其飞速的发展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未来与人类关系的忧虑。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类未来 一、人工智能的发展 今年全球最热门的词汇,“人工智能”无疑是其中之一。前不久谷歌AlphaGo与李世石的围棋人机大战,是继1997年IBM计算机“深蓝”战胜人类国际象棋冠军之后,人工智能领域的又一重大里程碑。提到人工智能,因为受科幻小说或电影的影响,大多数人会想到屠杀人类的机器人大军,但就其本质而言,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现代人工智能主要依靠数据和算法。1956年夏季,以麦卡赛、明斯基、罗切斯特和申农等为首的一批有远见卓识的年轻科学家在一起聚会,共同研究和探讨用机器模拟智能的一系列有关问题,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它标志着“人工智能”这门新兴学科的正式诞生。随后,人工智能与众多学科产生融合并飞速进展,但在90年代暴力破解需要的呈指数增长的计算量使人工智能发展陷入僵局。直到2006年“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提出,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深度学习算法体现出来的高性能,掀起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革新浪潮。“近年来,谷歌、微软、IBM、 百度等拥有大数据的高科技公司相继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深度学习技术研发,在语音、图像、自然语言、在线广告等领域取得显着进展。”[1] 二、人工智能对现代人类社会的影响 人工智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已是随处可见,例如,大多数智能手机上都有的语音助手,使用搜索引擎时跳出的快捷项等。人工智能也对社会生产产生众多影响,例如,富士康每年计划打造1万台机器人同时裁掉6万员工,报社使用人工智能进行简单的新闻编辑,甚至有机构在研发已在研发能写药物处方的算法。“技术的社会价值可以表现为积极的正面价值,推动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幸福,但也可以表现为消极的负面价值,给社会带来诸多风险。”[2]人工智能在初步发展阶段会极大的造福人类,这也正是人类研发其的原因,但也有人担心现阶段人工智能带来的问题,如失业,对科技的依赖等。首先,对于失业,新闻编辑,富士康员工,药师等人员所做的重复性工作由人工智能代替可以把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生产生活的效率和质量。被替换掉的人力资源可以进行更高级的生产,促进社会进步。当年工业化刚开始的时候也曾出现过这样的忧虑,现在看来那时的忧虑完全没有必要,现在情况依旧如此。当然让人们放弃熟悉的事物做出改变是比较困难的,却也是无法违背的。其次,对科技的过分依赖,生活中经常听到不要过度的使用手机这类“善良”的劝告,但在我看来,经常使用手机是必须的。手机是当前人与人连接最高效的方式,在信息时代线上生存是大势所趋,如有必要,时刻保持在线。现在只是处于过渡阶段,虽然人们已经通过手机连接,但线下生活依旧是主流,所以在习惯于线下生活的较年长人的眼里,花费大量时间看手机是不务正业。认识趋势,看到趋势,顺应趋势才是明智得做法。所以老师们不应徒劳的去劝说同学们上课不要看手机,而应积极地结合趋势寻找新的传授知识的

自然辩证法—期末论文

自然辩证法在汽车发展领域的体现 作者姓名邢壮 学院名称机械与车辆学院 学号 2220160219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教学班名称 4 授课教师刘丹鹤 日期 2016年10月

自然辩证法在汽车发展领域的体现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的出行交通工具有了很大的发展。从古代的马车,到19世纪的蒸汽机车,再到20世纪的内燃机车,然后到了今天的多功能现代汽车。汽车行业经历了飞跃式的发展。但我们无法忽视的是,在汽车行业繁荣发展的同时,所带来的能源短缺、污染和交通问题。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利用科技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还要注重环境污染问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不能去蓄意伤害她。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清洁能源的,大大减少尾气排放以及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 本文利用自然辩证法的思维,分析了汽车发展过程中,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弊,并指出了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汽车;双刃剑;自然辩证法

目录 第1章汽车行业的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2章汽车发展带来的能源短缺、污染和交通问题 . (2) 第3章我们的反思 (5) 第4章汽车的未来发展方向 (5) 第5章总结 (5) 参考文献 (7)

第1章汽车行业的发展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出行基本依靠脚力。一些稍微远点的地方,走过去需要好多月,这也限制原始社会人类的出行,人类的一些活动都是在部落之内完成的,社会发展缓慢。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学会了驯养家禽,鸡、鸭、鹅、牛、马。这些家禽一部分进入了人类的餐桌,而另一部分,则发展成了人类社会早期的交通方式——骑马、马车、牛车。马和牛等动物的脚力远胜人的脚力,大大加快了人们的生活交流。人们出行不再单纯依靠自己的脚力,骑马出行,使得距离很远的两地人们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通信交流。但是,这种交通,还是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一些紧急消息,比如:皇帝下的圣旨和家人病逝的消息,并不能及时通知到人。运输行业也是靠着镖局,安全性以及效率性很低。 到了1776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制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在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他开辟了人类利用能源新时代,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814年,英国人乔治·斯蒂芬森发明了第一台蒸汽机车,从此开始,人类加快了进入工业时代的脚步,蒸汽机车成为这个时代文化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关键工具。极大地给人类的出行提速。 图1 瓦特与他的蒸汽机

自然辩证法期末论文.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 论文摘要: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科技改变历史,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增强了理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发展 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的 从我们的祖先在进化时选择了发展,选择了进步开始,历史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科技每时每刻都在发展。20世纪自然科学的新成果的大量涌现和广泛应用,使得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也显示出新兴科技无比恢宏的发展前景。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力量,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马克思认为,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起源上看,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是变天然为人工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调节、控制的手段。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三个方面: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科学的辩证法,自然科学研究的辩证法。具体地说:作为自然观,自然辩证法要根据各门自然科学的丰富内容,阐明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层次结构和基本属性,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揭示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辩证过程,从而概括出整个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描绘出整个自然界的发展图景。作为科学观,自然辩证法要研究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阐明自然科学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它包括有:自然科学的性质、特点、分类和作用,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自然科学发展的内部根据,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等等。作为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既要从“战术”方面进行研究,又要从“战略”方面进行研究,既要研究观察、实验、科学抽象以及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等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又要从整体上考察这些方法相互联系及其规律性。同时还要研究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的新发展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浅谈结构工程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一、摘要 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各个学科领域的普遍存在的科学技术理论、规律、方法。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自然科学技术方法论也属于哲学范畴,而结构工程属于实际应用工程范畴,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结构工程中存在的关于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哲学思想,以及怎样利用哲学思想来促进结构工程未来的发展的问题,另外,也有一些衍生的问题。 关键字结构工程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方法论信息交流规律建筑物发展 二、自然辩证法以及科学技术方法论 (1)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它是研究自然界存在的普遍的客观规律的哲学,同时它又是探索、改造自然途径的方法论,根据所发现的自然科学理论创造处能完成既定任务或者改造自然的具体方法理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包括如下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与此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有: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科学技术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准确的说,科学技术方法论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的重点发现规律与理论,而技术重在研究如何改造自然的具体技术理论,最终的目标是要把所发现的理论物化为方案、方法、工具、设备等,以实现对自然的直接改造。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二者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以致于在有些领域或者方面无法区分到底是技术还是科学。现在我所要谈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大部分是关于技术的方法论,其中也有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的内容。因为在结构工程中,大部分内容是关于技术层面的东西,是关于结构设计理论、模型构造、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学科。 三、结构工程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1)技术认识的基本程序之结构工程体现 结构工程是一个研究各类建筑物受力特性及对其进行结构设计的学科。包括分析一个建筑物的受力体系,分析各种荷载对建筑物结构的作用特点,根据力学理论和建筑材料的受力性质对结构进行合理设计以满足结构在各种环境作用下的安全性要求。人类早期的建筑设计主要依赖于人们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技术,基本上没有理论支持。随着人类自然科学的进步,数学、力学理论、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力学学科的不断进步为结构受力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使得建筑结构设计走向理论化、技术化。因为结构工程主要是研究结构内部内力、变形的分布规律及其发展规律,而力学正是研究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力和变形的学科,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关系到人类命运走向的两个重要课题。回顾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竞争,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但是不可否认,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对社会起到了不可逆转的消极作用。 自然辩证法把科学和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都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其还主张正确看待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仅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还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来。 马克思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是已被人类历史反复证明过的朴素真理。时至今日,科学仍然不断渗透改变着生产力,发挥着推动社会进步、丰富人类精神的强大杠杆作用。 人们一般总是把科学与技术联系在一起,称为“科学技术”。科学包含科学知识和科学活动,是一种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是一种思想体系,属于意识形式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而技术则是将科学应用在具体人类生产中,用来探索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技巧、技能和工艺等的总和,包含物质形态和知识形态。社会早期发展中,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总是分别平行发生。而从19世纪以来,尤其是当代社会,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一体化,达到“科学技术革命”这一崭新的统一。因此我们暂且不考虑科学与技术的具体区别,将其归纳为一项综合的社会活动形式。 然而,如果不认清科学技术的善恶本质,毫无限制地加以利用,反而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利的阻碍,甚至带来灾难性的打击。因此,对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应该从正反两面辩证地看待。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正面促进作用。 社会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向前推进的过程,而科学技术是一直贯穿于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中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科学技术总是在各个不同的方面、层次上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在为《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一书的作序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社会生产力诸要素。 首先,科技进步使得生产工具发生了飞跃性变化。生产工具的状况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客观尺度。而科技发展带来的直接变革就是生产工具的改善和提升。其次,科技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突破了传统的劳动对象的束缚。 例如,在科技落后的古时代,人们所能劳动作用的对象只是自然界的天然物品,受到极大限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有物质的用途得到极大的扩展,劳动对象从原来的天然矿物等发展为一些人工合成新的物质,如合金、塑料、合成纤维等,创造出更多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东西。 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社会经济、阶级结构。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将导致工业革命的发生,人类历史上的数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的改造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远超出政治革命,只是在形式上更显温和,不似政治革命那样冲击强烈、时局动荡。其中最为全面深刻的社会改造之一,就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随之,社会结构、阶级结构都发生了变化,最终导致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形成。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随着新世纪新阶段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代自然辩证法的范式正在进行一次新的转变,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哲学的新范式。从自然辩证法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创新精神是其题中之义。因为它本身是创新的产物、创新的结晶,而且正处在不断的创新之中;从自然辩证法的功能来看,它既包含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功能,又包含以创新机理为核心的方法论功能。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创新精神也是自然辩证法之显著特征和突出功能的充分显现。因此,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对于加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原本是19世纪中叶由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自然辩证法由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三部分组成。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自然科学的高度分化与综合的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交融,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的经验材料和理论思想,使当代自然辩证法被拓展为包括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在内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哲学的新范式。 首先,自然辩证法始终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贯穿研究全过程的中心线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界是客体,主体要反映和改变客体。人类要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就需要借助于科学和技术的中介,正是由于人是通过科学技术作用于自然界的,因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间还包含着人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与自然的关系;第二,当代自然辩证法研究的自然并不是抽象的、与人相分离的自然,而是现实的人化了的自然。所谓人化自然,就是被人的实践活动所作用过的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化了的自然界,是纳入了人类社会活动之中的自然界。这种人化了的自然界也是进入人的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它构成了人类文化或文明的一部分;第三,自然辩证法虽然是在科学地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无不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因此,如今它已不再单纯地、一般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而是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具体地联系在一起考察的;第四,随着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当代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对象已经不完全是纯粹的科学技术,而是扩展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上。 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变化相适应,当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也拓展成 第1页

自然辩证法结课报告

学科专业: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任课教师: 结课时间:2014-5-6 年级:2013级 研究生学号: 研究生姓名: 成绩: 摘要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科技进步改变了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科技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技化已是一种趋势。当前,科学技术正在向社会的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渗透,并为社会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的这种变迁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带来了巨大影响,在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新的机遇的同时,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对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工作带来无法避免的负面影响,使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当代大学生是我们民族百年复兴的重要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未来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中坚力量,因此,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和怎样培养大学生,怎样根据新时期的要求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怎样全面推进新时

期大学生教育工作使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成了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重大任务和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针对新时期的历史特点,明确新时期对大学生教育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人感;提升科学素养,实施通才教育;强化社会实践,增强适应能力;创新教育方法,如此,才能适应科技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新时代的人才。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大学生教育;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的研究问题,自然会引起、吸引我国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但大多数研究是从我国高校内外环境问题出发,反映出研究者高度的责任感,表现出了很强的忧患意识,但对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研究整体水平并不如意,多为经验性的研究,也过多地囿于大学生单方面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范畴,很少或者根本没有以全球化时代视野和科技与社会发展的视角,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解析、解读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内涵,更无法实现理论创新和突破。 大学生教育工作肩负着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环境与文化可持续发展都面临一系列紧迫性问题,就突显出需要大力发挥高校的导向性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以适应科技、社会发展的要求,并进一步推动科技与社会的发展。 在本世纪初,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已经正式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之中。因此,我国高校学生教育工作必须立足全面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三大国家战略的全局,主动适应科技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多方面需要,从全球视野的高度上,去思考高等教育如何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问题,去帮助当代大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学习能力、创新潜质、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这也是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教育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适应科技社会发展,加强大学生教育要做到一下几点: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社会责任感 “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1]。“过去我们党无论怎么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2]。新时期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是十分重要的。大学生教育,首先是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养他们健康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的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认识自己的社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浅谈自然辩证法对工科研究生的指导意义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联系自然科学与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桥梁。自然辩证法作为法定的研究生必修学位课程,对改善和完善工科研究生知识结构、更新思维方式、开拓眼界等方面起到了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作用。本文联系所学知识和研究方向具体探讨自然辩证法对工科研究生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自然科学;哲学;工科研究生;指导意义 纵观历史,伟大的自然科学家都是伟大的哲学家。自然辩证法是联系自然科学与哲学的桥梁,处于自然科学与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中介地位,是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对改善和完善工科研究生知识结构、更新思维方式、开拓眼界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因而,自然辩证法是法定的研究生必修学位课程,也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欢迎。 一、《自然辩证法》的形成和对自然科学的指导意义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之一,他对19世纪自然科学的最重要成就就是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进一步发展了唯物主义辩证法,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给自然科学的研究和探索指出了正确的方向[1]。 恩格斯指出,科学的发生与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在生产力的推动下,自然科学普遍得到了快速发展。自然界中的事物不是孤立的、静止的,是普遍联系的不断发展的。恩格斯写到:“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砾到太阳,从源生物到人,都是出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2]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最一般的规律,自然科学必

定要受到哲学思想(辩证法)的支配。 当代自然辩证法除了以自然为研究对象,还以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个别的过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个别领域或者科学技术个别学科的特殊规律。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 科学与哲学的内在融合,科学学科之间只存在普遍理性的普遍程度上的差异,而不存在普遍理性有无的区别。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科学的指导。哲学对科学实施方法论指导;科学是哲学的具体材料。科学对哲学的改造,哲学对科学的批判。科学通过普遍理性的层次跃迁改造哲学;哲学将科学中的普遍理性选择性的吸收。进入20世纪,科学技术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自然科学需要高度的人文关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范围大大拓宽了。围绕着科学技术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正在形成科学技术学这一广阔的研究领域。因此,自然辩证法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方面,研究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自然辩证法对工科学生的重要性 工科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会进行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工作中指导实际工程和进行科学研究。因此,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与该专业有关的基础科学与技术,初步参加一些科研项目是学习的主要任务。但是,仅仅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不足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和科技工作者。因为一方面在现代教育中,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另一方面现在技术问题有越来越综合化,而且需要相关学科知识的配合。在一个大型水利工程的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对科学技术方法的认识 学院: 机电工程 姓名: 王华阳 学号: 2220150072 日期: 2016/4/25 1 对科学技术方法论的认识 摘要:本论文通过结合自己在学习实践中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和体验,以及对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学习进行了总结,并梳理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了自己对科研工作的认识,有助于将来能够更好的进行科研工作,提升工作能力。 关键词:科学技术,方法论,科研工作 正文: 科学技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科技。科学是用来解决理论问题的,技术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可以理解为分科而学的意思,也可以认为是将各种知识进行分类归纳细化成各种学科(如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进行研究,形成了越来越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人类对宇宙中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的知识的总称。技术,是指人们改变现有的事物的功能的方法,形成新事物。技术的使用范围明确,且必须有能被其它人认识的形式和载体,如工程中输入的原材料,工艺,设备,使用的工具,图纸规范,标准,计量方法,输出的成品等。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从自然中已经发生的事实和现象之间寻找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且建立起能够联系事实和现象的理论。技术则是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中去,将理论变成实际中对人类有用的产品服务等等。科学主要是和研究新的未知领域,它的进步,尤其是重大突破是

难以预料的;技术则是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内工作,也就是将科学领域内成熟的理论 转换为具体使用价值。可以做出准确的规划。 “方法”这个词来自于古希腊文,它的原意是指“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在 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方法”象征着取胜之道。现在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 的而采取的手段或行为方式。也就是解决问题的门路,程序等。“方法论”在辞海 中注释为“研究治学方法之学问”。从当前意义上讲,方法论是指以方法作为自己 的研究对象的学科,它对方法的性质、条件、作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研 究。“科学技术方法论”就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变革自然的过程中, 的有计划、有目的地使用科学的手段和方式的理论体系。 本文就科研工作中的科研选题;科学实验方法和实验观察,科学思维方法,包 括逻辑思维方法和非逻辑思维方法等展开讨论,并使用数学方法、系统论、控制论 和信息论的方法,建立假说和理论的方法等技术方法,得出科研工作的一般规划流程,理论方法。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就是运用前人已经总结出的科学理论、科学 方法和仪器设备去探索未知规律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如图1所示: 或利将建提选思提实假立逻用观收出择出践科准察集维说一辑公科科科检学的 备实科加上与理学研学验理方阶验学工升历化问课假阶论法段阶事阶到史的题题说 段体段实段理相方系论统法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提出科学问题,选择和确定科研课题。那么 什么是科学问题呢,所谓科学问题是指认识主体,也就是我们自己,基于一定的科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

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 xy 摘要: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是相辅相成的,本文由芝诺悖论引出哲学对科学的促进作用。继而提出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科学技术所体现出的自然辩证法。指出了科学技术要想发展就要依靠哲学的指导。 关键词:芝诺悖论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 一、引言 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三者之间相互促进,有着微妙的关系。科学指导技术的发展,发展的技术又促进科学的发展,当前的自然辩证法起到了指导科学与技术的作用,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使得我们的认知得到了提高,又有助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二、芝诺悖论与量子力学 芝诺悖论是古希腊数学家芝诺(Zeno of Elea)提出的一系列关于运动的不可分性的哲学悖论。这些悖论由于被记录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一书中而为后人所知。芝诺提出这些悖论是为了支持他老师巴门尼德关于“存在”不动、是一的学说。这些悖论中最著名的两个是:“阿基里斯跑不过乌龟”和“飞矢不动”。 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神话中善跑的英雄。在他和乌龟的竞赛中,乌龟在前面跑,他在后面追,但他不可能追上乌龟。因为在竞赛中,追者首先必须到达被追者的出发点,当阿基里斯到达乌龟在某时所处的位置时,乌龟已向前移动一些;阿基里斯再到达乌龟的那个位置时,乌龟又往前跑了一段;……因此,无论阿基里斯到达乌龟曾处的哪个位置,乌龟都会在他前面。所以,无论阿基里斯跑得多快,他永远追不上乌龟。 由于运动的物体在到达目的地前必须到达其半路上的点,若假设空间无限可分则有限距离包括无穷多点,于是运动的物体会在有限时间内经过无限多点。 用微积分的概念来解释“动得最慢的物体不会被动得最快的物体追上。”只是在数学上给出了抽象的解。实质上用数学的微积分来解不完全让人信服。因为数学上的微积分的定义是:将曲边形划分为许多的小矩形,再将这些小的矩形的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自然辩证法概论结课论文 用自然辩证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摘要: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大自然。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几千年来人们一直致力探寻的问题。19世纪以来,随着马克思原理的发展,辩证的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渐被人们接受,它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较为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自然界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观点与看法。近年来,伴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自然的开发和改造力度在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平衡问题的出现,正是这种不平衡关系的表现。本文采用自然辩证的观点来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新时期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Nature is the basis for all the survival of human life activities and activities of human life is inseparable from nature. How to tre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a problem which people have been looking for answer for thousands of years.Since nineteenth Centu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x principle,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t view of nature is gradually accepted by people. It is built on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science technology researches and it could more scientific, system, comprehensive, objectively reflect the nature of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understanding .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growth of popul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hina's demand for resources is more and more high, the development and rehabilitation efforts in nature gradually increased. This damaged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o a certain extent.The appearance of energy problem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ecological balance problems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unbalanced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y using natural dialectical point of view, combined with the problem in the new period, further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how to ensure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Key word:man and nature,ecological environment,harmon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答案

1、“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恩格斯《自然辨证法》 材料反映了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内容: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恩格斯指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在这里,恩格斯不仅说明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还说明自从有了人,便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自然对于人的这种母体性无疑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逻辑起点,也是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前提。 2.人与自然是依赖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首先,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其次,人还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界,这一点也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人类在对自然界进行能动改造的同时,使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高,人类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人类开始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地趋向了统一。 3.人类变革自然引起后果的多元性 恩格斯认为人类变革自然引起后果的多元性不仅表现在自然方面的结果,还表现在它在社会方面的后果。 4.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恩格斯提醒人们:损害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要防止自然界对我们的报复,就是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必须和自然和谐相处、协调一致。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是恩格斯对人类历史特别是近代史演变过程一种有分量的科学总结。这个总结严肃地告诉我们,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自然界本身的发展是有序的即有理性的,人类在向大自然谋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时,只能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否则,必然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同时还告诉我们,人类在现实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必须摒弃“人定胜天”即人统治自然、征服自然的价值观,因为这种价值观将人与自然摆在对立或对抗的地位;而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的价值观。应当说,后种价值观,正是我们目前所奉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相应的一切策略的哲学基础。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真正视人类

【完整版毕业论文】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从环境问题角度谈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教师姓名 研究生姓名 研究生学号 研究生专业 所在院系 类别:硕士 日期: 2014年12月28日

从环境问题角度谈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摘要:20世纪之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对自然界的巨大冲击带来了事关人类命运的大问题,即生态危机问题。目前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所引起的人类生存的危机,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基于科学自然辩证法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因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在现代生态自然观模式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下从环境科学的角度出发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问题。 【关键字】环境问题自然观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自从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自然界才进入了人的对象领域。人类对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从自然支配人、人是自然的奴隶的采集渔猎时代到原始农业的产生,人从自然的奴隶逐渐成为自然的主人,出现产业革命即创造农业生态系统、农业文明和创造工业生态系统的工业文明时期,人类与自然抗争,并逐渐取得对自然的支配地位。现代生产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引起了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时至今日,才认识到人既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的主人,而是共存共荣的伙伴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对客观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有显著的不同。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史。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如果说以工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