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艺术课程发展历史沿革

装饰艺术课程发展历史沿革
装饰艺术课程发展历史沿革

装饰艺术课程发展历史沿革

二十一世纪以来,装饰艺术已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并在生活中得到了普遍应用,成为社会进步与高质量生活水平的象征。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艺术审美情趣也愈加广泛,从一定程度上更新了人们对生存方式和生活质量的追求,逐步形成了一体化的供求市场,也必将成为大有发展前景的综合性艺术的新专业。

现代装饰艺术,无论从设计的观念、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模式,明确地向传统意义的装饰艺术提出了挑战,正经历着一场变革并日渐成熟。我们将历史的轨迹比作一条不断延伸的曲线,就会发现每个历史时期,装饰的风格和语言都会同当时的自然环境,社会人文、审美情趣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出现与之相对应的艺术形式。

1、装饰艺术设计的传统渊源

装饰艺术起源于人类造物活动之初的艺术形式。我国的原始装饰艺术历史悠久、分布辽阔、类型繁多、数量巨大,一直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成为东方艺术的一块绮丽的瑰宝。“装饰”这个词,在中国最早出现于5—6世纪:指修饰、打扮。这是一个广阔的造型艺术领域。从属性、工艺性、装饰性是它的主要性质与特点。在造型艺术领域中,一直存在着两大主要的风格类型:写实风格与装饰风格。它们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写实风格偏重于对客观物象的再现、写实;强调客观真实、三维空间、崇尚现实主义;多表现为客观时空。而装饰风格则偏重于表现和写意,强调主观感受、二维空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多表现为主观时空。两者相互融合,互为依存,长期以来,在这两类风格的互补、互助的基础上,使现代造型艺术得以极大的发展,所引发的装饰潮流也更加丰富多彩。

作为中国造型艺术发展源头的彩陶,为传统装饰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想象力丰富、逻辑思维强。将复杂的事物概括成简练的符号形式,反映了夸张、表现、省略等形象演变的过程,并推动了写实、变形、分解、组合、同构、抽象等造型装饰法则的形成,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先民的智慧与才能。为现代平面构成学的形成提供了最本质的构架,奠定了深厚的形式美基础,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遗产。

2、现代装饰艺术的兴起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装饰艺术”运动,产生了较为进步的设计思想和理念,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思潮,具有更为广泛的影响力。涉及到建筑、室内、家具、工业产品、印刷、服装、纺织业等方面。无论从设计形式上,还是从设计材料的运用上,都与以往有着很大的差异。尤其是这个运动与欧洲的现代主义运动几乎是同时发生和发展的,带有浓厚的现代主义色彩。加之它的形式原理与现代艺术的精神合拍,因此也就具备了双重身份。

现代主义的设计,以标新立异的姿态,明确地向传统观念和现实主义挑战,弘扬理性的思维以及对新形式的探索。不再回避精神和物质上的矛盾;把传统的设计方向,转换成为大众服务的设计原则;努力创造一种大众化的、普及的设计风格;大大强化了它的功能性,使装饰绘画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传统。

3、现代装饰艺术的多元化趋势

随着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兴起,现代装饰艺术设计,无论从设计理念还是表现形式,都与以往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理念上它改善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适应了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它缩短了装饰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强调了大众化的设计理念;使设计更加接近个人的生活和个性化的心灵,更加符合个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生存环境,将艺术转变为生活,又将生活升华为艺术。两者在互换中,更加紧密而贴切,进而提高了人的审美境界,让装饰艺术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重新焕发了活力。

由于设计观念的转变,对装饰材料的选择和利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过去被人们忽视或者不被认

为有价值的材料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甚至光、声音、动作、自然物本身,都成为装饰艺术设计的一部分,成为体现艺术观念、设计思想的重要载体。装饰艺术设计还具有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表现出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极大关注。面对二十世纪人类生存状态的急剧恶化和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关系,设计不能仅考虑到人类的现实处境,而更多的是考虑到人类的未来;使装饰艺术设计的重点由物质化的设计转到人的精神世界上来。从此装饰有了新的意义,而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审美形式。

纵观当今的艺术格局,无论是高雅的纯艺术,还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装饰设计,都在传达着这样的信息:装饰绘画已无处不在。随着人们对绘画原创、手绘艺术的了解,装饰绘画以其唯美、抒情的风格,迅速发展为室内外装饰艺术的主流。它融汇了绘画和装饰两方面的长处,把绘画专业拓展到一个新层面。

4、现代装饰绘画的新理念

装饰绘画是技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相互融合的产物,是现代装饰艺术设计精神的一个标志。

它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装饰概念”,消除了艺术与设计之间的界限,使绘画、设计、工艺美术等更加靠拢。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既满足了人们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审美需求又以其独特的装饰韵味和艺术语言陶冶心灵,美化生活。使绘画艺术和设计以一个综合型的、立体的专业体系出现。

5、装饰绘画课程成为装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主干课程

高职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正是符合这种教育功能的。我院于2005年正式开设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并将装饰绘画作为主干课程,就是要培养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熟悉各类装饰艺术技能,有动手能力的专业人员。

理论课和理论实践课教学内容

一、课程在本专业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装饰绘画集绘画、设计、工艺、技术、材料等为一体,是装饰艺术设计的主干课程,它为装饰艺术奠定了构图、造型、色彩的构成原则,及工艺制作的手段。特别在当今的时代,装饰绘画更显现出众多的形式结构和表达方式,体现着新型的知识内涵和体系,集绘画、设计、工艺、技术、材料为一体化的概念更新与拓展的综合性专业课程,成为多种层面知识的汇集点。

装饰绘画课程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要,侧重于提高学生对装饰绘画的特点、性质、风格、类型及形式法则的明确认识。培养学生对传统的、民间、现代的装饰绘画的认识鉴赏力,掌握传统与现代的装饰绘画的制作技能,具备一定的创作各类装饰绘画作品的能力。

二、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第一章绪论(含练习)4学时

第二章传统的装饰艺术(含练习)8学时

第三章装饰艺术与现代艺术(含练习)8学时

第四章装饰绘画设计的基本规律(含练习)16学时

第五章黑白装饰画(含练习)8学时

第六章装饰画的色彩表现(含练习、考试)20学时

第七章民间装饰绘画(含练习)16学时

第八章外国装饰绘画(含练习、考试)20学时

三、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了解装饰绘画的构图、造型、色彩的原理,掌握画面构成的要素、形式法则、设计规律,熟悉中外各主要流派的风格特点、表现技法,及不同装饰工艺的设计制作方法。

难点:1、不同类型装饰绘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中外装饰绘画主要流派的风格特征及表现技法;

3、装饰绘画构图、造型、色彩的设计应用。

解决办法:通过实例分析,解读装饰绘画的基本规律;思考题讨论,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课堂练习,进行单项目标课题训练;作业讲评,对所学知识点融会贯通。

四、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装饰绘画专业在教学中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已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合理的实践教育模式。在平时的训练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对传统、民间、现代的装饰语言的运用;对各种装饰题材的把握、控制能力;对各种装饰工艺制作过程的实际操作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使学生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装饰画设计的过程中,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知识体系。尽量使学生能想到就能设计;能设计就能制作;用语言表达出来;形成立体式的知识结构。在训练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优秀的作业。如:漆画装饰画、掐丝装饰画、画像砖、瓦雕刻、手工彩绘各类装饰产品,编织装饰画、纸艺装饰、扎染、蜡染等,都显示出学生良好的创意和较高的制作水平。其中,由03级毕业生团队创作的掐丝彩泥装饰组画——《粉红女郎》系列获首届中外高职教育艺术设计大赛铜牌奖;获钟山学院毕业设计一等奖;并被学院选为申报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04级王艾荣同学毕业设计《棒槌彩绘》系列作品获教育部高职艺术教育首届优秀毕业设计展“优秀奖”。05级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江南燕同学主持的“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吉祥物设计制作项目获得2007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立项,05级冯婷获教育部高职艺术教育第二届优秀毕业设计展“银奖”,指导老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多位同学在全国、省级展览中获奖。还有部分设计作品获全国第四界推新人艺术展并获包括一等奖在内的各种奖项。此外,还获得“江苏之星”、“金陵之星”“全国大学生设计大师奖”“金箔金线应用创意设计大赛”等赛事奖项,为他们走向社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狠抓毕业设计的质量关,是优秀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学生对社会、学校、家庭和自己的一份答卷,是三年来专业学习的“期末总结”,对学生专业水平的集中展示和评比。也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检验和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在主题的选择上:强调绘画性、实用性、工艺性、创造性等多维的综合性艺术的特点,发挥纯朴、自然、手工感强的特点,广开思想,大胆创新,力求设计出既有优良传统又具时代特色的设计作品。确定选题后,组织学生对各种装饰工艺技法为研究对象并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从中汲取各种构成要素为自己的毕业设计服务。在实物制作阶段,对市场中的原材料的色调、材质进行筛选、处理、加工并尝试各种新材料的制作工艺。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及时了解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设想,拓展其思路、确定主题并对设计草图的不足之处进行调整修改;进入实物制作阶段后,对材料的选择,各种新工艺、新技法的尝试,以及示范与指导,并对制作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在毕业设计制作后期,对作品整体的疏密关系、色调把握、局部细节进行修正处理以及对展示效果的最后调整。

毕业设计的种类包括:掐丝装饰画、瓷板装饰画、编织壁挂、家纺设计、纸艺装饰画、瓷板装饰画等等。运用的材料有:各类装饰材料如:颜料、喷漆、金银粉、石膏粉、麻绳、布料、纸浆、铜丝、瓷板釉料等,而各种新工艺的使用,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又开创了许多新工艺、新产品,这些都让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特别是通过2006年的“教学评估”使装饰专业在教学上又上了新的台阶,开拓了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新思路,在毕业设计中贯穿立足本省旅游市场,进行各类工艺品的研发设计。让学生亲临社会实践,参与具体项目,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通过用这些不同方式的教学尝试,使学生产生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积极性。对学生而言,他们又得到了一次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对我们老师而言,在装饰绘画专业的教学中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把江苏省、学院大学生创新项目引入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中干在,在干中学,培养、提高了学生自主创新和实际应用能力,学习效果优良。

教学条件

装饰绘画是装饰艺术设计的主干课程,它为装饰艺术奠定了构图、造型、色彩的构成原则,及工艺制作的手段. 特别在当今的时代,装饰绘画更显现出众多的形式结构和表达方式,体现着新型的知识内涵和体系,集绘画、设汁、工艺、材料为一体化的概念更新与拓展的综合性专业课程。,成为多种层面知识的汇集点。这既是时代的所需,同时又是高职艺术教育中的突破口。具体到实践教学中,开创了装饰绘画教学工作室,实施了边教、边学、边动手的实训式教学模式。这门课有正式教材是2000年,以前都把它归结为民间传统装饰里,但它是本科教材,对高职教学来说难度较大。为了满足教学需求,针对此专业一直没有高职教育专用教材,在总结了多年的教学经验,自编《实用装饰绘画》教材,对课程的知识结构上进行了相关知识的补充及合理搭建,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并大量启用学生作业,实用效果良好。同时在实训课上大胆实验,开设了《传统装饰工艺技法》、〈专业彩绘〉、〈旅游工艺品设计〉等新课程,并编写了相关讲为本专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鉴于本专业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了手绘与计算机两种能力的培养。装饰绘画教学充分启用了各种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教学课件的准备中,从选题教学作品指导及后期的配音的制作,都花费了许多心血,达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

依据装饰绘画在当今时代的新概念,统筹了绘画、装饰、设计为一体的知识结构,形成了多种知识层面汇集的特点,这既是社会的需求,同时又是高职艺术教育中的突破口。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如在课程的知识结构上进行了相关知识的补充及合理搭建,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横向与纵向的比较,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及市场的发展趋势。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了组织教学方面的改进,在教学的程序安排上划分课程的知识层次。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式等。

通过这些方面的改进,使课堂讲授纲目清晰、重点突出,便于学生掌握。

1、树立全新的模块化教学指导思想,打造综合性知识结构

在装饰绘画设计教学中,始终贯彻“课程内容模块化,能力培养项目化,实践指导个性化”的新型教学指导思想。针对培养目标,强调“宽专业,重能力,强实践,求实、求新、求真”。

以课程内容模块化、教材建设模块化、教学环节模块化、教学方法模块化、教学手段模块化等方式,根据装饰绘画专业的特点,设置有本专业特色的课程模块化教学,严格按照知、能、技的目标要求推进专业教学。

装饰绘画设计是综合性的、实用性的,较多强调的是设计与实践的契合、设计与大众的沟通。所以,必须把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在教学过程进行模块化组合,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系统化的训练,做到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既要解决好局部各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又要兼顾好整体专业的发展,使各个局部协调地统一在整体之中。

2、大胆尝试研究性教学,强化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心是研究性教学的心理基础。好奇心、探究心不仅是学习的巨大动力,而且能满足人们精神上极大的愉悦。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究性教学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也为学生日后继续独立学习、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

研究性艺术教学的选题是多样化的,目标也是开放性的,非标准答案的。教师不再“大包大揽”,如下乡写生、作社会调查,每个学生在面对徽洲派古建筑群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视角和切入点。此时,教师更多的是承担“教练”的角色,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指导学生确定调研选题,找到切入点。怎样形成假设、查找资料、展开论证,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而不再要求得到什么标准答案。

3、教学理念突出丰富的变式,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启用教育心理学中的变式原理,将概念中的正例加以改变,它有助于排除无关特征,突出本质特征。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大量引证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的实例来充实授课内容,把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的审美观和感兴趣的时尚生活结合起来,来分析和阐述其中艺术的概念和审美法则,使原本抽象的理论一下子变得活生生的,看得见、摸得着,起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做用。

4、充分运用项目式教学,深化和检验课堂教学成果

选择的教学内容既要有逻辑性,又要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选择的课题要有系统性。提出的问题要使学生能独立解决。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始终应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进行。将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吉祥物设计项目引入教学中, 对学生的系统理论、综合专业知识、动手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检验和训练。参赛作品达到507份,居江苏省高校之首,荣获世博会事物局“优秀组织奖”,为钟山职业技术学院赢得了荣誉。

5、建立师生交流平台,推动互动式教学

“当学生完成了作业,需要意识到自己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老师要重视反馈,以强化其学习的动机。”这是加涅信息加工学习论中提出的反馈效益。因此,批改作业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工作过程,而是一个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从作业中可以分析、调整教学的侧重点,及时引导学生良好的发展势头;找出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不断修正。要把讲评学生作业,作为检验授课效果和学生听课效果的师生交流的平台。把每次的作业都挂起来,采用各种方式进行讲评。着时间的推移,讲评作业成为师生“互动”的一个重要交流平台。

6、探索新的创造领域,大胆尝试新材料

结合现代装饰设计的要求,探寻一些新的材料的应用。在以往,装饰画多是在各种纸张上进行创

作的,比较单一。现在我们尝试在一些新的材料上进行创作,比如掐丝彩泥,是在传统景泰蓝工艺基础上进行改良的,用铜丝和特制的彩泥材料来代替,降低了成本和工艺制作技法,使这一优秀的传统工艺走进了平民百姓之家。那么充分开动脑筋,利用废旧铜丝和纸浆等材料,与学生共同完成研制掐丝彩泥装饰画制作材料的过程,大大增强了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我们还利用泡沫的特质和纹理来仿石刻、青铜器、拓印的效果,极大的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一些废弃的边角材料也可以用来制作装饰画,达到的效果也很别致。增加这些新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能灵活运用学过的基础造型能力来创造有特色,有时代感的作品。

7、为创造性而教,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

“为创造性而教”是教学的目的,但相当一部分学生总是把作业与应用分割开来,不懂得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拘泥于课本的教学。要求学生要把自我的形象设计当作自己的第一件作品,让他们用所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服饰装扮。并对装饰绘画的设计法则及色彩造型的展示表演课提出设想。这样做,学生通常都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性提高。通过展示表演作业,师生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往是老师主讲,变为同学积极行动、不断提出新问题,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不仅拓展了思维空间,还掌握了实际运用的规律。

8、结合时代需求,努力打造传统工艺与现代高科技的应用技能

现代装饰绘画的设计需要传统工艺与现代高科技的两种应用技能,在教学中注重两种知识的合理搭建和培养,充分发挥综合知识素质的潜能,从而体现高职艺术教育的特色。

1马克思主义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在我校走过了近60年的发展历程。 1、课程初步建设。早在20世纪前半期,李大钊、李达等皆先后在北京高师讲授马克思主义。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北京师范大学在全校开设了联共布党史课程,其中包括第四章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最初模式。1953年学校建立政治教育系,建成哲学教研室,承担本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教学,同时也承担全校公共哲学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1956年、1960—1962年两次举办了由苏联专家莫洛佐夫主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生班,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逐渐形成了一支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深学者石盘教授为带头人的教学科研队伍。 2、课程体系初步形成。1979年哲学系成立,设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原著教研室、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研究室、苏联哲学研究室。1981年、198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先后被批准为硕士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体系建设得以展开,教学内容广泛而深入,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教学和课程设置方案,编写了大量的课程讲义和课程资料,翻译了苏联的一些相关教材,形成了由齐振海、彭万春、曲家齐、王卫国、杨镜江、刘继岳、陈仲华、马润青等组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的队伍。特别是认识论的专题与教学研究取得显著成就,齐振海教授主编的《认识论新论》(1988年)在认识论的基本理论、体系结构、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重要探索和创新,该书的出版,引起哲学界强烈反响,被当时国家教委选定为高校哲学教材。

3、课程体系逐步完善。1990年底,本学科被批准为博士点,1992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相关教研室合并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建设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在加强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学术研究发展的新趋势,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哲学、价值哲学、管理哲学等一批新兴的相关课程;编写出版了北京市师范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袁贵仁主编)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人的哲学》、《价值学引论》等一批教材;袁贵仁、唐伟教授等一批中青年教师成为教学骨干,实现了教学队伍的年轻化;围绕课程体系,到1999年学科成员先后承担了“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价值观建设”等9项国家或省部级重点课题;培养了毕业硕士研究生78人,毕业博士研究生16人,1 篇博士论文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博 士学位论文。 4、迈向精品课程行列。 自21世纪初开始,杨耕、张 曙光教授的引进,一批年轻教 师的选留,使马克思主义哲学 教学队伍有了新的结构性变 化。2002年1月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 年在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名列前 茅。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有计划、 分步骤地将该课程作为一门 精品课加以建设。在本课程的 指导思想的确定、课程模块的 设置、教师队伍建设、教材体 系建设、教学方法的探索等方 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学科人员作为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研究与编写课题组的首席专家和核心成员,积极主持着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课教材的改革与制定。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积累,本课程已经具备了成为一门精品课程的基本条件。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1、简述体育课程的新特点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1、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形态、机能、体能) 2、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重点) 3、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重点) 4、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学校体育中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重点) 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1、学校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竞赛;健康教育 2、制定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及四种取向(次重点) 3、学校体育的目标(次重点) 4、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重点) 第四章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 1、体育课程;体育课程设计;体育课程评价 2、体育课的学科基础——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哲学(了解) 3、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重点) 4、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思路(重点) 第五章体育课程的实施 1、体育课程实施; 2、实施体育课程改革策略的取向及应注意的问题(次重点) 3、正确处理体育课程实施与计划的关系(了解) 第六章体育教学 1、体育教学;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方法;语言法;讲解;动作示范;自主学习;教案 2、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次重点) 3、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注意事项(重点) 4、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和基本要求(次重点) 5、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过程(重点) 6、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次重点) 7、运用讲解法时应注意的问题(重点) 8、语言法、直观法、完整法与分解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游戏与竞赛法(了解) 9、自主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发现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领会学习法(了解) 10、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概念及优缺点(次重点) 11、体育课组织与管理的基本要求(重点) 12、体育课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次重点) 13、编写体育课教案应考虑的问题(重点) 14、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理念及目的(重点)

装饰艺术运动的设计风格的分析

装饰艺术运动的设计风格 摘要: 装饰艺术运动的设计风格是综合性的,在折衷主义立场的影响下, 既具有传统的形式美,又追求工业化的技术美;既承继欧洲自古以来的装饰式 样,又开创出新世纪装饰艺术典范,成为20世纪主要的设计思潮之一,也将给 21世纪的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装饰艺术运动;风格 本世纪初的欧洲新艺术运动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一样,对现代化的轻视和工业化形式 的漠视使得人们越来越走向强调工艺生产和手工艺行会的泥淖:否定机械,反对批量生产,远离传统艺术,远离古典文化,矫饰过度的自然主义。这一切终于引起了一大批艺术 家与设计家们的反抗,他们把眼光投向当前将来,认识到现代化和工业化已经无可阻挡, 必须适应并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同时,他们又把眼光投向古典艺术甚至原始艺术,从历 史的废墟中,从古典法式中,去寻求突破现行窠臼的契机。从二十年代初开始,西方设计 界采用了手工艺和工业化结合的双重手法,把艺术家单纯的手工艺制作和代表未来的工业 化特征合二为一。这一风格,后来被称为装饰艺术 1 从单一风格到综合风格的演变 装饰艺术运动自发生、发展到鼎盛、衰退历时将近30年,影响范围极大,以英、 法、美最具代表,其中法国不仅是装饰艺术的发源地,同时也是装饰艺术运动的中心,其 风格演变也自法国始,遍及世界各地。它从最初单纯的简洁风格发展到1935年前后,形成了风格各异和混杂各种文化、各种艺术的综合风格特征。从风格特征的意义上看, 装饰艺术风格不是单一的不变的,而是丰富的、复杂的、多样的甚至是冲突的、非整体的。下面概要叙述其演变过程。 早在巴洛克时代,法国设计极尽奢华、奔放,其装饰繁琐复杂达到了顶峰,进入新艺 术运动时期,设计家开始寻求一种传统的、单纯的形式来对抗繁琐的形式,采取自然主义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会计学专业是铜陵职业技术学院最早创立的专业之一,我校前身为铜陵市第一高级职业中学,从1986年至今已有20年的发展历史。《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学及相关专业中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入门课程,也是学好会计学及相关专业的一把钥匙。该课程在我校的发展有着与会计学专业一样悠久的历史,可以说,《基础会计》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也是本学院会计学专业调整、改造与建设的历程,是我校会计学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革历程,是我校会计学专业师资队伍与学术梯队的建设历程,是我校会计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历程。 1、1986年~1992年:教学内容以簿记核算原理的基本内容为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相对陈旧,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名为“会计学原理”,并以现代会计应涵盖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依据,调整和改造了原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会计学“三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上。 2、1993年~1999年:为充分体现该课程在所有专业课中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将该课程的名称由“会计学原理”更名为“会计学基础”,并在我国会计改革风暴的背景下,充分吸收和借鉴中、外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最新成果,大胆调整和改造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与方法,对该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建设要求和更明确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教学实践环节—会计学手工模拟实验与会计电算化实验,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使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3、2000年~至今:在全面建设和完善我国会计核算规范体系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会计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以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全国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为契机,围绕会计的国际化和国家化问题,在全面调整二十一世纪会计人才培养战略的背景下,进一步调整和改革《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式与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加充实和完善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以科学化、规范化的课程建设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目标明确的课程建设规划,从构成课程建设诸要素入手,实现了新一轮的课程建设目标,使该课程的建设达到了一定水平。 教学内容(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基础会计》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构成:一是讲述会计的基础概念与理论,具体包括会计概念、会计对象、会计假设与会计原则、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等内容;二是讲述会计信息是如何通过传统的簿记系统生成的,具体包括账户与复试记账的应运、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循环与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等内容;三是讲述会计信息的报告系统,具体包括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与编制原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等内容。具体分为以下11章内容: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 第三章? 复式记账 第四章? 账户和复式记账的应用 第五章? 会计凭证 第六章? 账簿 第七章? 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第八章? 帐户分类 第九章? 财产清查 第十章? 会计报表 第十一章?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第十二章? 会计工作组织与管理 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教学目的: 在教学方法上,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xx与思想演变 前事之鉴,后事之师! 从一定意义上讲,认识与把握学校体育发展的过去与现状,把握学校体育思想嬗变的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是正确开展学校体育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学习目标: 1.了解学校体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 2.了解学校体育发展中的人文主义传统和科学主义传统及其历史地位。 3.掌握xx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脉络。 第一节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思想基础: xx的文艺复兴、xx、启蒙运动; 学校体育产生的条件: 由工业革命发端的一系列巨大社会变革。 一、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 回顾: 体育的内涵(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谈谈自己的理解) “骑士七艺”: 在11-15世纪的骑士教育中,骑马、游泳、投枪、击剑、狩猎、下棋和吟诗,是其主要内容和形式。

14-16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自己的旗帜和纲领。哲学、科学、文艺、教育乃至神学,纷纷把人、人体和人体运动,作为自己注意的中心。 16世纪的宗教改革,批判灵肉二元论,批判中世纪教会学校的“重灵魂、轻身体”的教育传统,并将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xx·路德(xx的先锋): “灵魂与肉体不是矛盾的,只有健康的肉体才能为宗教理想服务”,“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驱散人们烦恼、苦闷,而且使四肢得以充分发展”,“保持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人的天职之一”。 “快乐之家学校”: 意大利的维多利亚创办的学校,将学生按年龄及兴趣分组,并组织学生每天到户外跑跳、骑马、游泳、射箭、击剑或玩球类游戏,因此被尊称为“第一个新式的学校教师”。 小结: 从“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到“灵肉一致”的转变,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重视对人和人体的研究。 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 1.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 启蒙运动后,现代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学校体育逐渐完成了从“活动”向“课程”的转变。 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夸美纽斯:

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

---------------------------------------------------------------最新资料推荐------------------------------------------------------ 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第八章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基本知识体系: 一、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一) 20 世纪 20 年代至 30 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 20 世纪 20 年代至 30 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在理论上确认了儿童的主体性,认定了课程应来源于儿童的生活,课程应包括儿童在幼儿园的一切活动,提出了课程的编制应依据儿童的心理水平。 (二) 20 世纪 50 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 50 年代,在教育全面学习前苏联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也全盘接受前苏联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教育部于 20 世纪 50 年代邀请两位苏联的幼教专家赴中国讲学,并在中国推广苏联的经验,主要表现为引进了作业,教学大纲为作业规定了内容和时间,通过作业对幼儿进行系统的教学。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的学前教育虽然不再使用课程一词,实际上反映的是苏联教育学对课程的狭义的理解,即把课程看作是学科,通过幼儿园各科的教学对幼儿实施教育。 (三)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中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以幼儿园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展开了大规模的幼儿教育改革运动。 来自国外的各种儿童发展和教育理论,诸如蒙台梭利、杜威、布朗芬勃伦纳、布鲁纳,特别是皮亚杰等人的思想开始广泛传播; 1/ 10

我国近现代教育家们的思想,特别是陈鹤琴的思想再次受到重视,这些都为80 年代以来的幼儿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背景。 80 年代初开始的幼儿园课程是从各地自发进行的试验开始的,这些试验从单科扩展到了整体,从城市扩展到了农村,对幼儿园课程改革起了推动作用。 在这些试验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幼儿园综合主题教育。 可以说,这些试验所针对的问题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学科课程过分强调系统的单科知识和技能,忽视各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忽视儿童的实际活动和直接经验。 这场改革最具影响力的举措是国家教委 1989 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简称《规程》),这项法规在试行七年以后,经过修订,正式颁发。 二、当代中国著名的幼儿园课程和教育方案(一)陈鹤琴的五指活动课程 1、五指活动课程的含义: 陈鹤琴打破了按学科编制幼稚园课程的方式,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形成他所谓的五指活动:陈鹤琴以 5 个连为一体的手指比喻课程内容的五个方面,虽有区分,却是整体的、连通的,以此说明他所谓的五指活动课程的特征。 2、陈鹤琴的儿童观: 认为儿童不是成人的综影,而是有自己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的。

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制的历史考察与当代发展

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制的历史考察与当代发展 班主任工作思考2007-08-21 16:43 阅读122 评论0 字号:大大中中小小摘要:“班主任”不是国内教育学中的一个普遍概念,是现当代学校教育中随着班级授课制的传入国内而产生和设置的一种岗位。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制从无到有逐步建立、完善起来,班主任工作也成为我国中小学的重要教育力量。进入当代以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改革曾一度出现了价值观模糊和实践迷茫的徘徊,而当前班主任工作改革又呼唤专业自主的内涵。因此,非常有必要探讨其去向如何。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制班主任工作改革班主任专业化范式转型 自从“班主任”这一岗位在中小学设立以来,我国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几经演变,总体上满足了基础教育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由于国内基础教育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使中小学班主任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专业挑战和巨大的社会压力。面对新形势,非常有必要建构新的班主任工作。 一、考古: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制的历史沿革 现代意义上的“班主任”岗位的正式设定是在1942年,迄今已有六十多年了。短暂的制度建设实践后,我国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制从无到有逐步稳定下来。 (一)借鉴模仿别国办学实践,学生管理初步具备现代机制的一些特征 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立,首次采用“编班”、“分级”的教学组织方式,班级授课制移植到国内。当时同文馆内设“正提调”与“帮提调”,履行对生员的管理职能。“帮提调”必须“轮班在馆管理一切”。虽然“帮提调”的管理对象是同文馆的全体学生,但履行的职能与今天的班主任岗位职责已有一些交叉之处。笔者以为,这可以看作是我国“班主任”岗位的设置源头,也是现代学生管理机制创立的重要标志之一。 1878年,张焕伦创办的正蒙书院的教学方法采用班级授课制,把学生分为数班,每班设一班长,每斋设一斋长,斋长上有学长。“学长、斋长、班长”呈金字塔形垂直监督并统一于教员,今天的班主任工作制在工作流程上与这种学生组织管理体制基本相似。 1904年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小学“各学校置本科正教员一人”,“任教授学生的功课,且掌所属之职务”。同年颁布的《各学堂管理通则》规定各校设“监学”或“舍监”,专门负责学生管理。今日的“班主任”的职责范围与这里的“正教员”、“监学”、“舍监”有些就与有些相似了,只不过职能不如今日的“班主任”明确、细致。 笔者以为,这三项重要的办学举措,尽管有的是以政府行为推行的,有的是以私人兴办私学的形式面世的,但都足以代表国内当时在学生管理上向西方借鉴学习的意图。 (二)探索在不断积淀中前行,并逐步建立了现代学生管理机制的雏形

课程的历史沿革-复旦大学精品课程

课程的历史沿革 (1961-2003) 历史沿革表明,本课程历史悠久,梯队、年龄结构合理,代代相传,环环相扣。 1961年初,全增嘏先生以“现代外国资产阶级哲学批判”的名义率先在国内独立开设“现代西方哲学”课程。1961年下半年—1965年,刘放桐接替全增嘏先生承担整个课程的教学,并编写出了较为系统的教学大纲和相当一部分流派的讲义。1966年—1977年由于十年动乱教研工作停顿。1977年起,西方哲学史和现代西方哲学课程得到恢复。全增嘏在尹大贻、陈京璇、黄颂杰等辅助下酝酿主编《西方哲学史》(含现代西方哲学),刘放桐重新着手编写现代西方哲学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1979年,为了加强现代西方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刘放桐、黄颂杰、张庆熊等从西方哲学史教研室分离出来成立了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吸收了原在马哲的陈学明参加(他于2002年才重返马哲教研室)。本课程的教学和研究由此得以更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1980受教育部委托分别开设了“全国现代西方哲学教师进修班”(义务性),为一些兄弟院校培养本课程第一批师资。1986年再次开办。 198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刘放桐主编的我国第一部《现代西方哲学》教材。它最早为我国本课程的开设提供了一份虽并不完善、但较完整的教学框架和较系统的材料,它在80年代一直是国内本学科使用最广的教材。同年全增嘏获准设立国内第一批西方哲学史博士点。1983和198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分别出版了由全增嘏主编的《西方哲学史》上下册(大部分统稿工作由黄颂杰担任),其中下册有一半以上的篇幅属“现代西方哲学”。 1985年起,文革后研究生毕业留校的俞吾金、张汝伦、王新生、汪堂家、莫伟民、佘碧平等继刘放桐和黄颂杰、张庆熊、陈学明等人之后先后开始参与现代西方哲学课程的教学(由辅导到主讲)。他们逐渐成了本学科教学和研究的主力,使本学科始终能生气勃勃。

最新体育课程的沿革历程只是分享

一、体育课程的沿革历程? ?) 必修作业模版内容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3.教学内容分析 4.教学目标 5.教学难点分析 6.教学课时 7.教学过程 8.课堂练习 9.作业安排 10.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11.自我问答

体育课程的沿革历程 一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现代体育的思想基础。由工业革命发端的一系列巨大社会变革,则造成了对体育特别是学校体育的现实需要和条件。 一、现代体育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 “体育”一词在汉语里既被用于专指学校体育(Physical educati。n),也被用来指更大范围内的与人体发展有关的身体活动(physicaleducad。nandsp。n)。这里所说的“现代体育”兼指二者,因为现代体育最初主要是在学校教育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现代体育的雏形在中世纪后期已初显端倪。在11—15世纪的骑士教育中,骑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狩猎、下棋和吟诗)的内容和形式,与现代体育已十分相似。 现代学校体育形成的时代背景赋予早期学校体育以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人们开始关心身体的娱乐与发展,一些民间游戏和军事训练活动开始被人文主义者用来作为培养绅士的手段。在意大利的维多里诺创办的“快乐之家”学校中,按年龄及兴趣分组组织学生每天到户外跑跳、骑马、击剑、游泳、射箭或玩球类游戏,因此他被尊称为“第一个新式的学校教师”。 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有用”的、能“获取个人幸福”的知识;通过体育获得健康的身体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这是对于幸福人生的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述。”“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劳苦,要能出人头地,也必须先有强健的身体。”虽然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但体育活动的人文教化作用更重要。他认为:跳舞“使儿童在思想上和姿态上具有丈夫气概的作用比什么都强”,“击剑与骑马既然被认为是一个绅士的教养所必备的,要使任何绅士完全不去具备这种特色当然是很困难的。”跳舞、骑马、击剑等,可以令人动作“优雅”和有“教养”。②显然,对于未来上流社会的绅士们说来,教育只是使他们的思想和言语行为能与其绅士身份相称的最好准备,体育的作用同样如此,人文价值而非单纯的增强体质或健康是绅士教育的基本取向。

学校历史沿革

学校历史沿革 篇一 历史沿革:1959年6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晋中专区行署批准,晋中专区文化艺术学校在祁县成立,后定名为晋中专区戏剧学校。1960年至1965年,根据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的政策,结合1962年省政府文件精神,学校实行“压缩编制、减少经费、适当补贴”的原则办学,以实践教学为主培养了第一批学生,1965年学校撤销。1975年9月,经晋中地区革命委员会批准,学校重新组建,更名为晋中地区“五七”艺术学校。学校重建初期,坚持边教学边建设,先后借居于榆次市郊聂村、车辋、省轻工业纺织学校等地,1977年初择校址于榆次市安宁村南(即现址迎宾街282号)。1978年6月,学校新校址正式落成,同年,学校更名为山西省戏曲学校“晋中文艺班”,学生编制纳入省统一招生计划,办学经费有了保障,学校业务活动受省文化厅统一指导。1981年,学校归属晋中地区,更名为“晋中地区文艺班”。1984年10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定名为山西省晋中地区艺术学校,1985年4月,晋中地区编制委员会批准学校为县处级建制,校党支部升格为校党委,学校各项工作逐渐走向正规化、系统化、科学化。2021年随着晋中地区撤地设市,学校更名为山西省晋中市艺术学校,面对国家招生并轨政策,学校实行“面向基层、面向社会、培养和造就实用型中等艺术人才”的办学方向。

2021年更名为晋中市艺术学校至今,简称“晋中艺校”,是一所全额事业单位学校,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66平方米。 学校现状:晋中艺校是山西省中等职业教育首批管理“四星级”学校,戏曲表演专业为“全省重点示范专业”。学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本着“传承民族文化,培养艺术人才”的办学理念,秉承“自立、自爱、勤学、苦练”的校训,沿着“以人才求突破,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求效益,以创新求发展”的路径,坚持“遵循办学规律,健全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提高办学水平”思路,按照“思想围绕学校转,工作围绕教学转,教职工围绕学生转”的工作方法,朝着“努力把艺校打造成为转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园地、传承革命文化的熔炉、发展先进文化的窗口;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艺术潜质、技能过硬、素质优良、德艺双馨、富有创造力的艺术人才”的目标,开展教学与管理工作,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主动适应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篇二 琴潭实验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期间曾几度更名,有过重建、合校的多次变革,依然屹立在这座青山绿水环绕的城市中不倒。她的前身分别为祝圣庵私塾和秀峰农中,经过了几十年的历史变迁,学校于2021年合并,取名桂林市琴潭实验学校。她在曲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第一节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现代体育的思想基础。由工业革命发端的一系列巨大社会变革,则造成了对体育特别是学校体育的现实需要和条件。 一、现代体育地向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 “体育”一词在汉语里既被用于专指学校体育(Physical educati。n),也被用来指更大范围内的与人体发展有关的身体活动(physicaleducad。nandsp。n)。这里所说的“现代体育”兼指二者,因为现代体育最初主要是在学校教育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现代体育的雏形在中世纪后期已初显端倪。在11—15世纪的骑士教育中,骑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狩猎、下棋和吟诗)的内容和形式,与现代体育已十分相似。 14—16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自己的旗帜和纲领。哲学、科学、文艺、教育乃至神学,纷纷把人、人体和人体运动......作为自己注意的中心。在彼特拉克和薄伽邱等人笔下,充满了对新人和人的现世生活的热情讴歌。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以及拉斐尔等人用他们那神奇般的手,将人体的健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们对大师们的杰作、也对健康美丽的人体和人的创造力不可遏制地燃烧起热情向往的火。 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口向。宗教改革的先锋马丁·路德第一个喊出了“依靠信仰可以获救”而无须教会作为中介的口号,并且公开宣称“人是一种特殊的被造物,是为了分享神性和不死而被创造出来的,因为人是比天地间所有一切东西更好一些的一种被创造物。”加尔文继承了路德的“信仰自由”的学说,鼓励信徒用勇敢的行动来体现自己的信仰。 宗教改革者被称为新教徒以区别于天主教徒。新教各教派批判灵肉二元论,批判中世纪教会学校的重灵魂、轻身体的教育传统,而将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马丁·路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真正的宗教信仰”以及“具备世俗生活知识和能力的人”;他指出“灵魂与肉体不是矛盾的,只有健康的肉体才能为宗教理想服务”,“保持身体健康是每一个基督徒的天职之一”。身体健全结实才能参加生产劳动,获得并保持财富,才可以救济贫困。他还认为:参加体育活

课程研究及其历史发展

课程研究及其历史发展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 1918年,博比特出版《课程论》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1924年,博比特出版《怎样编制课程》,将课程开发理论进一步完善。1923年,查特斯出版《课程编制》,强化了课程编制理论。由此,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最早在美国比较完整地确立起来。 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启动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 背景是20世纪初期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1911年,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的原理》一书,详尽地介绍管理理论,这就是“泰罗主义”。其基本假设是:人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因而是可控的;效率即是科学;科学管理就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对人及其工作进行有效控制。“科学管理”的基本理路是:选取从事某项工作的正确动作流程以及所使用的相应的生产工具;对每一个动作的时间进行研究,以将一项工作分析为细小的操作单位,并确定每一操作单位的效率标准;根据一项工作的效率标准,将工人配置于相应的岗位,并利用经济利益的诱因,使工人处于自己的最高效率和最大生产能力。 由此,“泰罗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把科学等同于效率,把人视为生产工具。 (二)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 博比特是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包括三个方面: 1.教育的本质 第一,教育是为成人生活做准备。教育主要是为了成人生活做准备,而非为了儿童生活。其职责是为准备50年的成人生活,而不是为了20年的童年及青年生活。因此,学校中的儿童生活只是手段,未来社会中成功的成人生活才是目的。所以,学校教育终究是社会取向的,学校乃社会的代理机构。 第二,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是为成人生活做准备,它并不是一个在儿童心智中储存成人生活所需要的诸种知识的过程。人在本质上并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的储存器,而是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的活动者。因此,教育应是促进儿童恰当地从事生活中诸种活动并取得相应经验的过程,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应是“行动者”而不是一个接受者。博比特的“教育准备说”与强调知识技能接受的“准备说”是有差异的。 第三,教育即生产。教育是一个塑造,如同钢轨的制作一样。经由这种塑造过程,人格将被塑造成所需要的形态。当然,人格的塑造要比钢轨的制造更为精密,而且包含更多的非物质成分。由此,学校变成了“学校工厂”,学生就是“原料”,教师则是“教师工人”,教育正是为了获得理想成人这个“成品”而对学生这个“原料”不断加工制作的过程。 2.课程的本质 既然教育是为成人生活作准备,那么课程自然指向于完美的成人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既然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那么课程内容自然是儿童的活动与经验。所以,在博比特看来,课程就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而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法

教育发展历史沿革

教育发展历史沿革 一、原屈原农场八分场小学教育发展历史沿革 1978年至1983年屈原农场八分场共有小学学校8所,分别命名: 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一小学,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二小学。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三小学,屈原农场八分场第四小学,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五小学,屈原农场八分场第六小学,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七小学,屈原农场八分场第八小学。 1983年8月撤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二小学,师生并入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三小学,并更名为屈原农场八分场团湖小学。 1983年8月撤屈原农场八分场第四小学,师生并入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五小学。 1985年8月撤屈原农场八分场第八小学,师生并入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七小学。 1986年8月撤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五小学和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七小学师生并入屈原农场八分场第六小学,并更名为屈原农场八分场北区联校,1990年下学期再次更名为屈原农场八分场菱湖学校。2000年设立屈原管理区,学校正式命名为屈原管理区白鱼歧办事处菱湖小学。 1990年8月撤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一小学,师生并入屈原农场八分场团湖小学,并更名为屈原农场八分场中心小学。2000年设立屈原管理区,学校正式命名为屈原管理区白鱼歧办事处中心小学。

2003年8月白鱼歧办事处与营田镇合并,撤菱湖小学和中心小学,并入屈原管理区白鱼歧中学,命名为屈原管理区白鱼歧小学。

二、原屈原农场八分场初中、高中教育发展历史沿革 1978年屈原农场八分场有中学一所,前称为汨罗江农场永红中学,1978年原汨罗江二分场行政区划分,沉凤路以南设立汨罗江农场八分场,学校授名为汨罗江农场第八中学。1978年至1980年期间开设了初中部和高中部。1980年8月全场高中分批撤并而撤销高中部,后改名屈原农场第八中学。2000年设立屈原管理区,学校更名为屈原管理区白鱼歧中学。2003年全区乡镇合并,白鱼歧办事处与营田镇合并,仍称屈原管理区白鱼歧中学。2004年8月撤校,初中教师分流乡镇学校,学生分流琴棋中学,屈原一中。屈原二中。

课程介绍历史沿革建设规划

课程简介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是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或机械为主的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机械制造过程概述、机械加工工艺系统、表面成形和金属切削过程、机械加工方法和装备(含车削、铣削、钻削、磨削、齿形加工、精密与特种加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含机械加工精度的实现、机械制造工艺设计、加工误差分析、加工表面质量和夹具设计)。前导课程为《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等,同时开设《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等技术基础课,后续课程有《模具制造工艺》等专业课程。 2004年学校升格为大专,生源是高中毕业生或中职对口单招生,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改革,在原《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基础上,将原机械专业主要专业课程按照重基础、多图表、知识新、重实用的原则将《机床夹具》、《金属切削刀具》整合而成目前的新《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该课程与其它技术基础课(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和专业课(数控加工与编程、模具制造工艺)衔接紧密,是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参加工作所必需的机械制造理论与知识的技术基础。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对制造活动有一个总体的、全貌的了解与把握,能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能选择加工方法与机床、刀具、夹具及加工参数,具备制订工艺规程的能力和掌握机械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备

分析解决现场工艺问题的能力。了解当今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制造模式的发展概况,初步具备对制造系统、制造模式选择决策的能力。 历史沿革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原名湄洲湾工业学校)创建于1985年,机械类专业随着学校成立而诞生。主要开设专业有数控、模具、机电、机修、计辅、工业设计等,覆盖面较广。所开设的相关课程包括《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内容重复,而且总学时偏多,新技术新工艺知识偏少。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机械系除数控、机电等专业,又增设了、模具、机修、计辅、工业设计等多个相关专业。对机械制造类课程的知识需求也有了很大变化。课程组以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为要求,对机械制造系列课程进行全面改革,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技术、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整合了传统机械制造类课程《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制造工艺学》和《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等课程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专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删了部分课程内容。并将其作为机械制造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在我校从原来的中专、五年制大专教育向三年制大专教育及三年制高职教育转变过程中,在课时被大幅压缩的情况下,为了达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提出了以机械工程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在课程体系上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在课程内容上以“必须、够用”为度,使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高职的培养目标,符合了专业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 近年来,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对该门课程的体系结构、课程内容等进行了一定的优化和进一步的整合,陆续选用了高职高专多个版本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材。 几年的实践表明,对机械制造类课程的改革体现 增强了机械制造系列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消除了重复的内容,压缩了学时; ②符合实践—认识—实践的认知规律(先金工实习,后讲授课程,再进行生产实习、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

课程的历史演变

我国课程的历史演变 一、我国的课程体系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古代人文课程体系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人文课程体系是以“明人伦”、教化天下为课程目标,以倡导人文精神儒家经学课程为主体,射、御、律、算等艺能学科为两翼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它起源于西周的“六艺”,奠基于孔子的“六经”。主体课程确立于西汉,结构体系形成于唐代。经宋元明清的发展,逐渐丰满和完善。在两千年的古代教育史中它始终发挥着服务政治、关怀人生的现实价值,但终因知识体系和思想的局限而成为近代教育改革的焦点。 1.起源时期——夏商周时期的“六艺”课程 夏、商、西周的学校皆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的教学科目,这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专门化的课程体系——“六艺”。其中“礼乐”承担着政治宗法及伦理道德规范教育,为“六艺”之首;“射御”为射箭和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属军事教育范畴,也含身体锻炼成分;“书数”为识字和计数教育,属基本常识范畴。这是一种文武兼备、知能兼求的课程设置体系,是中国古代人文课程体系的渊源。 2.奠基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六经”课程 中国古代人文课程体系的奠基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是课程设置的多元化时期。诸子百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著书立说,办学收徒,传授各自的教学内容。儒家教礼乐,墨家教生产和军事技术,法家以法为教。由于汉初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后世中国古代人文课程体系演变成为儒家人文课程体系,孔子也就成为中国古代人文课程体系的奠基人。 孔子尊崇周礼和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并编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孔子的基本教学内容,也是中国第一套较完整的教科书。除《乐》经亡佚外,其余五经自汉以后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也是最基本的教学科目,它作为中国古代人文教育体系中的主体课程一直延续至清。“六经”的课程体系具有偏重社会人事、敬鬼神而远之,重人文轻自然、又于人文中见自然,轻视劳动教育、排斥手工业技术和农业技术三个特征。 3. 形成和确立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孔子从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上为中国古代人文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汉初的董仲舒和汉武帝则将孔子的课程内容及设置以教育制度的形式确定了下来。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获得汉武帝的采纳。 这一政策表现在教学内容上就是确立儒家经典为学校教育的唯一教材。同时这标志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也标志着儒家经学在中国古代人文课程体系中主体地位的确立。但是“独尊儒术”的政策不仅罢黜了除儒学以外的百家学说,而且也将周孔的艺能学科排除在学校教学计划

毛中特精品课程建设状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状况 一、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我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势,从而有力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人才辈出。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活动50多年来从未间断。 按照教育部1998年《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以下称“98方案”)的规定,我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即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三门课程,作为全体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后,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具体规定,将《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充实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2005上半年,中宣部、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对“98方案”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其明确规定:高职高专开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由于我校承担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研究《高等职业院校思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问题研究》的任务,作为课题研究的内容之一,编写和出版了针对高职院校使用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材,经湖北省教育厅的同意,我校于2006年春季在全体05级学生中开始实施该课教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开课前,由资深教师对全体该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了培训。本课程于2006年4月被列为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根据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统一要求,全国所有高校从2007年春季开学,在2006级学生中开始实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教学,并一律使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编写的新教材。为使教师明确新教材的体系结构、特点、重点,全面、准确领会中央关于开设这门课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明确中央关于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指导方针,使

装饰艺术运动

装饰这个词在西方最早出现于17-18世纪,泛指艺术修饰;在中国最早出现于5-6世纪,指修饰、打扮。“女求作布衣麻履,织作筐绩之具。乃嫁,始装饰入门。”(《后汉书·梁鸿传》)。依附于某一主体的绘画或雕塑工艺。使被装饰的主体得到合乎其功利要求的美化。装饰艺术与人的日常生活联系广泛,结合紧密,如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日常用品装饰。 装饰艺术运动是一个装饰艺术方面的运动,但同时影响了建筑设计的风格,它的名字来源于1925年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当其在1920年代初成为欧洲主要的艺术风格时并未在美国流行,大约1928年,快到现代主义流行的1930年代前才在美国流行。ArtDeco这个词虽然在1925年的博览会创造,但直到1960年代对其再评估时才被广泛使用,其实践者并没有像风格统一的设计群落那样合作。装饰艺术这一术语,实际所指的并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设计风格。和新艺术运动一样,它包括的范围相当广泛,从20年代的色彩鲜艳的所谓爵士图案,到30年代的流线型设计式样,从简单的英国化妆品包装到美国纽约洛克菲勒中心大厦的建筑,都可以说是属于这场运动的。它们之间虽有共性,但是个性更加强烈。因此,把装饰艺术单纯看作一种统一的设计风格是不恰当的。 Art Deco演变自十九世纪末的Art Nouveau(新艺术)运动,当时的Art Nouveau是资产阶级追求感性(如花草动物的形体)与异文化图案(如东方的书法与工艺品)的有机线条。Art Deco则结合了因工业文化所兴起的机械美学,以较机械式的、几何的、纯綷装饰的线条来表现,如扇形辐射状的太阳光、齿轮或流线型线条、对称简洁的几何构图等等,并以明亮且对比的颜色来彩绘,例如亮丽的红色、吓人的粉红色、电器类的蓝色、警报器的黄色,到探戈的橘色、及带有金属味的金色、银白色以及古铜色等等。同时,随着欧美帝国资本主义向外扩张,远东、中东、希腊、罗马、埃及与马雅等古老文化的物品或图腾,也都成了Art Deco装饰的素材来源,如埃及古墓的陪葬品、非洲木雕、希腊建筑的古典柱式等等。 总之,Art Deco的装饰有下列几个主要的特征: 1.放射状的太阳光与喷泉形式:象征了新时代的黎明曙光。 2.摩天大楼退缩轮廓的线条:二十世纪的象征物。 3.速度、力量与飞行的象征物:交通运输上的新发展。 4.几何图形:象征了机械与科技解决了我们的问题。 5.新女人的形体:透露了女人赢得了社会上的自由权利。

颜店镇中心小学历史沿革

本校始建于清末,那时,该校只有一个教学班,有学生7人,教师1人。校名称为学堂,后改为乡农校,当时,教学班增至2个,学生有20余人,教师2人,校院分前院和后院两部分。前院柏树林立,浓荫蔽日,气氛清幽,院内建筑有东西两廊房各6间,屋内都有泥塑数个;后院有娃娃殿6间,座落在校院最后,殿内有男女娃娃数人(泥塑),院中间大殿称三官庙,内有三官爷,泥塑一墩,置正中央,两边有数衙役(泥塑)。 一九四三年日伪时期,该校有一至三年级三个班,由区文书杨孝石兼任校长,学生80余人。一九四五年,日本鬼子投降期间,学校停办,一九四六年底复学,张维贵为校长,吕迎芝任主任,有教师9人,学生150余人。这以前的教室均利用了娃娃殿、东西廊房、三官庙作办公室。一九四八年,由于国民党还乡团骚扰破坏,学校又被迫停学。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了,学校又复学,刘廷奎任校长,只有一、二年级两个教学班的规模,有教师3人,学生50余人。一九五0年,随着打土豪分田地的伟大革命运动的的开展,农民一举拉倒了所有殿房的全部泥塑,教学班增加了三、四年级。宋成芝任校长,有教师7人,学生200余人。一九五六年高级社成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思想觉悟有了更大的提高,渴求文化日渐强烈, 学校在区政府的关怀下,又拆除了原土墙教室共12间,全部盖起 了砖墙教室。远村的走读生亦能食宿在校了。这期间钱德龙、杨建 生任校长。到一九五八年,又来了新校长王敬先,领导全体师生一 面学习,一面参加大兵团作战,并渡过了三年暂时的困难时期。一 九六一年中心校建立,陈立德任校长,张太春任教导主任,教职工 27人,学生600多人。 一九六八年,教师下放回家后,学校添办了初中班六个,先后由颜 士昌、张秀岩、吴成谓、于祥伦、宣茂柱等校长。一九八二年七月 刘瑞轩接任校长至一九八五年,共翻盖教室18间,校内有九个初 中班,办起了颜店联中(小学下放到各村自办)共有教职员工17 人,学生500余人。 一九八五年,初中班迁移镇中学(新建中学),此后,该校即命名 为颜店镇中心小学。由刘长春任中心校长,先后由吴加启、张宜珠、 颜廷珠任副校长。在各级政府领导和关怀下,学校紧跟校改步伐, 不断对校舍进行维修改造。一九九一年,建筑面积1050平方的教 学楼成功建造,为教育教学开拓了新局面。1995年为进一步改善办 学条件,在镇政府的支持下,与南阁村委协商证原校门前(现在学 校的南端)土地3.078亩,作为操场。同年建高标准校门一座,高 标准传达室三间,假山一座,厕所10间,校墙120余米。1997年 4月,经学校领导田正锋、许洪真校长的多次商议,决定拆除比较 破旧的幼儿教室,重建八间新教室。后经各方努力,得到了颜店镇 颜店管区书记张慎良的大力支持,投资26000元,建起了占地面积 247.625m2,建筑面积为232.965m2的8间教室,比原建筑增加了 98.207m2,校舍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从而结束了低矮光暗教室的历 史。 2005年,拆除假山,修建篮球场、体操场及200米炉渣跑道的田径 场、48座语音室,同年学校成功申办济宁市规范化学校。2008年 10月,危房改造时将学校的破旧的旱厕重建为现在的水冲式厕所。 2009年,教体局加大投资,为学校建造标准实验室及45座微机室, 并为学校13个班级安装多媒体,实现了网络班班通教学。2010年 10月,校舍改造时成功将3、4号房进行重建,自此学校面貌焕然 一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