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行看门道_外行看热闹_中学历史新课改中的几点反思_符一群

内行看门道_外行看热闹_中学历史新课改中的几点反思_符一群
内行看门道_外行看热闹_中学历史新课改中的几点反思_符一群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中学历史新课改中的几点反思

符一群

(无锡市西新中学 江苏无锡 214031)

[摘 要] 历史教学要有针对性、灵活性、实效性。切不可让外行看着挺热闹,内行看着挺担忧。希望通过此文呼唤广大教师的人文意识,切实有效地推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关键词] 合作性学习;创新教育;开放式教学

[中国图书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144(2004)03-0061-0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改就像这春风一样,吹遍大江南北,吹进了每一个课堂,改变了原来教学工作中“繁、偏、旧、难”的现象。如今无论你走进哪所学校、哪个教室,教师一言堂当演员、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正在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导、学生演。从学习中感悟到的快乐萦绕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可是在观摩了数节历史教学公开课后,总觉得热闹有余、内涵不足。如果说新课改被人为地曲解为作秀、多媒体课件……甚至于学生可以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话,那就真正是误入歧途了。

一、合作学习不等于小组教育

新课改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其核心就是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合作性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 )。不要以为我国近两年来才把它作为一种新策略、新方式加以引进推广。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无锡市西新中学就在南京师范大学的帮助下,在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课范围内开展了试点实验。由于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教材、教学设备,限制了其推进的速度与广度。从2002年开始的全国性新课改,就是从改革教材体系结构做起,同时辅以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应当兼顾教育对象的个体性与集体性特征,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个人独立思考为主体。其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小组教育只是其中一种形式。但我们不难发现如今的公开课,每课必分组讨论,似乎不讨论就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只见课堂上教师把讨论题一出,一声令下,众同学便热烈讨论,大家纷纷作交头接耳状,惟恐人家怀疑自己没有与别人探讨与交流。然后每组代表各抒己见,好一派热闹景象。岂不知有些题目的难度哪是初中学生经过短短的一两分钟讨论就能解决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仅是前后同学分组讨论,你会发现有的小组人人抢着回答,且观点各不相同,有的小组没有一人响应。其实这就是真实。因此分组就有大学问,小组成员要异质组合,每个小组都要有一两个对历史感兴趣、知识面较广的同学(不一定成绩好),让他们来带动小组同学共同思考。其次,并不是每课必讨论,即使讨论也要求教师预先精心设计,既在书上找不到现成答案,还应该让学生有思维的空间,同时符合教学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时甚至要求教师临场应变,学生有探究的愿望时再提问。所以合作学习并不能简单地与小组教育划等号,只要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有效的互动,达到教学目的,就能取得实效。

二、创新不等于弃旧

“创新教育”这个名词现在在中国是妇孺皆知,谈到教育必是创新。当然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探索新的途径、方法、手段,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固然有利;但若简单地把创新与否定传统教学模式中所有教学要素等同,那就从一个极端又走上另一个极端。要知道世界上最早运用启发式教学、最早提出因材施教理论的是中国大教育家孔子。我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由于初一、初二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到初三学习世界历史时,要让他们对比9~12世纪西欧封建社会与同时期的中国有何不同?连9~12世纪时中国是哪一个朝代都不知道又怎么来探究呢?这不好比是无根之木、无米之炊吗?因此创新教育非但不能忽视基础知识,反而要强化,否则创新只能是空中楼阁。

其次在教学手段上也不能把是否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创新的惟一标准。君不见教师为上一节公开课花上一周时间准备多媒体课件,上课时影像资料、课件轮番上阵,更有花哨者当文字飞出时,还要配以刺耳的声音,不把学生搞得眼花缭乱不罢休。如果说教学手段与内容没有得到优化,没有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那教师至多充当了点击鼠标的机器,由此可见创新的实质是内容而不是形式,关键是如何找到“新”与“旧”的最佳结合点。

【收稿日期】2003-11-04

【作者简介】符一群(1968—)女,江苏省无锡市西新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

61·第18卷第3期2004年3月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ENGDU COLLE GE OF EDUCATION

Vol18.No .3

M ar .2004

DOI :10.13627/j .cn ki .cdjy .2004.03.030

三、开放不等于无序

开放式教学即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使之个性充分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发展的教学模式。其关键在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如果单纯地认为只要学生动起来,课堂变操场,越闹越好,那就大错特错了。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多样地调控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活动有序进行。

同时教师始终要将自己的思维与学生保持同步,既不能越俎代庖,否则有伪造之嫌;也不能放手,否则一节课下来学生一无所获。人教社新版历史课本中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有些题目经过思考能得出惟一正确答案,那就一定要敲死,因为它恰恰是用来论证本课基础知识的。如七年级上册中提到:吕后为避战祸躲进尼姑庵中,学生经过思考后认为: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佛教要到东汉时才传入中原。碰到有些题目答案不是惟一的,怎么办?如八年级上册中对谭嗣同之死提出质疑,同学们的观点肯定各异,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哪一种,而首先要对他们精彩的发言表示赞赏,同时要引导学生把谭嗣同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评价。不然好几种观点,听得学生迷迷糊糊,不知所以然。如果能在运筹帷幄中演绎开放与有序,那定会使教师教得有效,学生学得愉快。

四、教师导学生演不等于作秀

新课改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那是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得益彰。有人却把它曲解为“作秀”,只见教师不断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回答到位。接下来一会儿一个学生充当记者当场采访,一会儿几个学生合作演出小品,课本内容全无的台词,却从学生口中慷慨激昂地说出。外行看着可谓高潮迭起、热闹非凡,内行一看只能一笑置之,此种做法与作秀何异?

教学过程本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连看书的时间都没有,何来思考与探究?这种舍本逐末的探究不要也罢!反之为何不能在提供时间、空间保障下做些真实有益的能力培养?如许军老师开设的“宋朝繁荣的社会生活”一课,就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她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反映宋代社会生活中衣、食、住、行的资料,是建立在学生教室里拥有电脑和具备上网条件,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后,他们已掌握上网搜索和下载资料,以及具备制作Power Point 能力的情况下的真实再现,这才是真正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只有在教学中脚踏实地地推进课程改革,才能使学生既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又拓展了能力和人文素养。外行看热闹之风不可长。

(上接第54页)许多人文墨客都曾经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春天的美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朱自清的散文《春》,看一看,他是怎样写春的?他对春天赋予了什么样的情感?寥寥数语,便可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情感,把他们带入朱自清笔下的明媚春天,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3)人格熏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挖掘并展示出课文所表现的古今中外许多杰出人物的精神美、心灵美,就可以用它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他们的美好感情。如屈原始终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蔺相如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气度;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的手枪拍案而起的气概。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民族的精神和人类的正义。用这些杰出人物的美好情感来教育学生,就能健全他们的人格,优化他们的个性品质,激发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

2.协调师生情感,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师爱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也是教师做好育人工作的重要前提。叶圣陶先生说:“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最强烈、最深刻的。这种情感,具体表现为以孜孜不倦的态度去钻研业务,以细致入微的情怀去关心每一个学生,以生动活泼的形象去组织课堂教学,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会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动机,还会增长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使学生得到最

大的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并转化为接受教育的内动力,成为积极学习、勤奋向上的推动力。

课堂教学中,情感是协调师生关系的纽带。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将自己的情感融于教学内容之中,并结合学生实际,增强他们对教材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思考力和判断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还要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感到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从学习中享受快乐。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应总是严肃、高高站在讲台上,应多与学生交流,善于亲近学生,使他们感觉你和蔼可亲,可敬可信。教师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会给课堂带来和谐的音符,激发出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展示教师风采,用人格力量感染学生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一种为学生示范的形象。我们一定要修身乐教,通过展示自己的思想风采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产生灵魂深处的情感体验。

青少年具有眼光敏感、模仿性强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爱学生,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行为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学生常把教师看作理想之人,教师的文化素养、业务水平、工作作风、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言谈举止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学生的终身。教师的为人师表,能够成为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转化为学生终身行为的动力源泉;教师的风采,则将成为学生今后人格魅力形成的重要基石。“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进一步体现了情感教育深刻而长远的意义。

·

62·第3期2004年3月 符一群: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No .3

M ar .2004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教育文档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 1997 年国际组织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此后多国家、多地区纷纷 开展教育改革,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在多国逐渐形成。反观中国的教育体系,自2003 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历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来,我们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以三维目标为导向的历史教学模式,可是这种教学目标“一是三维目标作为中学课程总目标,并没有真正突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要求;二是在能力要求的层面上,现行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都在一个层次上,缺少明晰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段梯度层次” [1] 。因此,新的一轮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可喜的是2014 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课程改革新要求,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改革的方向,成为今后我们国家培养新世纪面向未来的新人才和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杆。 那么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由哪些内容组成呢?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 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拟着重从高中历史教. 学核心素养的提高策略作探讨。 一、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素养的组成

素养是一个人品德、品格、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由出生以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自我学习等综合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素质,至于学科素养往往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不同的学科对学生的具体学科素养要求不同,但指向相同,即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实现一种学习目标,即以学科知识为依托逐渐形成一种具有本学科鲜明特征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价值观导向及学科品质等因素构成的素质。抛开学科界限,“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 品格与‘关键' 能力,是思想、品性、知识、技巧、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高度融合” [2] ,核心素养体现了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要求,这是未来人才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育部2016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3] 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要求不仅进一步体现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度,而且体现了对以往三维目标的综合化及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而做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同时是贯彻落实十八大以的反映, 来“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具体体现。 二、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有了明确的课程改革目标和方向,接下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结合近几年教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集锦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集锦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时候,坐在下面的学生却没有应有的积极性,或者埋头写作业,或者昏昏欲睡,究其原因,并不是学生对学习历史没有兴趣,而是教师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上的参与性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今天,初中教学正处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不断进行着教育改革的尝试,那么,大胆解放思想,突破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健全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以培养个体自学与创新能力为宗旨的历史教学模式,是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初一历史教学主要讲述是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时间间隔长,学生了解不多,尤其是其中中一些古文材料,初一学生的能力看不懂,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是教师“一言堂”,这其中古人的思想问题的教学更是许多老师的难题,讲深了学生不易理解,讲浅了学生没有掌握。所以在教学思想问题时更需要教师灵活应用教材,结合背景材料,最好能应用计算机课件,积极创设

教学情景,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学习。我发现造成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动机和机会,学生的学习缺乏必要的成功激励;(2)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少悬念和情景,没有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让他们进行分析与探究;(3)不能灵活使用教材,缺乏培养学生自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教学设计;(4)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体现不够。作为教育者应该掌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动向,学生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不大时,尤其是心理感到负担,受到压抑时,便处于抑制状态。相反,热烈的学习氛围会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思维活动也会处于最佳状态,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将得到极为充分的激发。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师生对所教、所学的知识都会产生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这一状态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论文怎么写?许多人并不是很清楚了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范文,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论文一 摘要:本文论述了历史典故和成语对历史教学的帮助,解读了多媒体省时增效的价值,改变了教学历史的方法,诠释了诸多细节,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历史典故多媒体改变观念 一、用好历史典故和成语非常关键 1.运用成语典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初一课本中的如军事成语典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退避三舍”、“围魏救赵”、“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把浩大的威武雄壮的古战场充分体现出来。这些成语典故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从而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历史知识,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 2.运用成语典故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比如孟子的“民贵君轻”和唐太宗的“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明确提出君的地位和君民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辩证法思想。一个典故一句成语就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如“指鹿为马”一句能看出赵高颠倒黑白的丑恶嘴脸,“莫须

有”三字能使学生体会秦桧那种奸臣的形象,学生自然能体会其全部内涵,成语典故在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借助多媒体省时增效 历史学科特点决定了这门课文字内容多、图片多,如果让学生全面阅读课文(包括小字材料内容)和课本插图,就很费时,借助绥江一中教室里现有的设备: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电子笔、音响等,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既能增强教学直观性,又能节约学生阅读材料的时间,节约以前教师上课在黑板上板书的时间,还能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插播与历史有关的视频。例如我在教学《文化大革命》一课时就插播了《周恩来苦撑危局》的视频,掌握了邓小平及周恩来等在“文化大革命”中作出的贡献,又让学生深刻了解“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危害。这样做既达到了省时增效的目的,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在使用多媒体时反对“放影片”式,不是把一节课搞得热热闹闹,看电影式的娱乐,而是要根据历史教学的需要,是为了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三、破臼除窠教学历史 1.改变观念: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所以人的观念是很重要的。改变“历史是副科”的思想观念,改变“我对历史没兴趣,所以我不(想)学”的思想观念,从心里重视历史――一门培养素质的学科。我们可以不喜欢历史,但不能不了解历史,祖国的历史与外国的历史,都需要了解。可以说,了解历史是现代人的一项基本素质,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

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王秀英 当前的课程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而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与教学以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新时代合格的公民为根本目的他们向往与追求真、善、美,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或者说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其中,科学精神主要表现为坚毅、严谨、求真、求实,怀疑、批判、创新精神;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能和谐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为本、热爱生命,尊重人格、人权,讲究人性、人道。体会最深的是,一旦接触到教学实际,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一组组关系错综复杂,真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无疑,坦然面对、正确理解、尽快理顺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就成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那么,哪些关系是首先要去理顺的呢? 我通过学习《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历史课程研修标准》,高中历史教学的灵魂在于:通过师生共同体验、探讨、领悟历史,从而大力提升师生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这是搞好历史课改与教学需要抓住和理解的关键问题,也是广大历史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认识中摆脱迷惘、走出困惑的指路明灯。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人们的操作有可能是充满个性、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但只要是符合我们培养人的根本目的,其行为就应该肯定,否则,就应当反思与改进。 一:领会课程理念,改变旧观念。 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体验和学习经验,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和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创新意识。课程的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论文题目: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作者姓名:蔡高峰 作者单位:广东番禺中学 学科:历史

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够获得愉悦的情绪情感体验,能够拥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表明历史课程改革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于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现有的高考制度和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之下,历史教学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窠臼,历史教学中往往都是以认知目标取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如何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把情感目标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真切实在地帮助学生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成为历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本人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浅探究。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理论依据 1.“以人为本”教学观。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理解行为者所知觉的世界,即要知道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罗杰斯在《自由学习》一书中倡导的意义学习观,注重人本主义的、以人为中心和以过程定向的学习方式;他强调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影响;强调学生应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为学习评价的主要依据;涉及学习整个人(包括情感和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在现代社会中最有用的学习是了解学习过程、对经验始终持开放态度,并把他们结合进自己的变化过程中去。这种理论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研究学习者的情感需求、学习过程,激发学习者的自我评价,促进学习者主动参与。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革命的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主要命题是: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因为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的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通过活动和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天

初中历史课改总结

初中历史课改总结 段小利八年级是初中教学的最重要的阶段,又是初中生身心发展独具特色、至关重要的阶段。所以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工作的探索必不可少。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的探索,我觉得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如下几大特点: 一.“问题教学”成为主旋律 传统的历史教学一般是教师满堂灌,把结论和答案告诉学生。课堂上为节省时间,教师很少提问题。学生几乎没有质疑的时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培养都不同程度受到遏制。而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为了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许多历史老师根据教学目标、每课“动脑筋”、“活动与探究”和学生实际设计问题。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活跃了同学们的思维,不断培养同学们的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学生也可以在课堂或课后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提问题。例如:我在讲《洋务运动》一课时,就特别重视问题教学的方法。在课堂上不仅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出适量的有价值的问题。而且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问题问老师、问同学。同时学生还可以有选择地回答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感悟历史的激情,是学生逐渐形成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升华。 二.探究式学习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初中历史新教材每课后都有“活动与探究”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时间和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课上或课后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使探究学习成为历史新课程改革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例如: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有“戊戌变法为什么没有成功?”。第10课有“为什么要进行北伐战争?中国共产党对北伐军的胜利进军起了怎样的作用?”《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有“党中央为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平反昭雪的事实说明了什么?”第11课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等等问题。通过这些探究式学习,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学习研究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学习历史的价值。从而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重视历史活动课教学,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 在川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新课程实验课本中,每一册都有3节活动课。活动课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同学们的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加强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使同学们的历史课堂与课后学习活泼起来。历史活动课教学越来越受到历史老师的重视和同学们的喜爱。每学期我根据和班级学生情况,每个班有重点地准备和组织两次活动课。每一次活动课后,我和同学们都及时总结得与失。同学们都一致认为历史活动课收获很大,锻炼和培养了他们多方面的能力。比如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分析说理能力,团结协作和创新能力。历史活动课拉近了历史与现实,历史与同学们的距离。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全体同学在活动中得到了经验的积累,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在活动中各抒己见,各尽其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渐成气候 近年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逐渐运用到教学之中。前几年,只是在上公开课时,才用多媒体,平时教学基本懒得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多媒体技术能为历史学习提供更方便、快捷和丰富的信息来源,发挥历史教学的更大效益,提供课堂教学质量。现在,我们学校都是使用多媒体教学。 五.以人为本,进行个性化教学 传统的历史教学,封闭性较强,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个性发展又是历史教学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吴文娟 历史是中考科目,虽然只有50分,但是也足以决定学生的中考命运。在历史教学中,怎样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成为了我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了教学: 一、认真备课。在学生眼里,教师都是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著名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的论断也说明了教师具有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性。在备课环节,我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到精心安排,认真写好教案,做到每一课都“有备而来”。在本学期的历史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情境,着眼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借助网络资源,拓宽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不至于陷入鼓噪乏味。课后及时对课堂教学作出总结。 二、课堂教学注重激发学生思维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指导学生学会确定学习重点。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今后需要努力的方面: 1、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历史教学反思15篇

历史教学反思15篇 历史教学反思(一): 新课程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见丰富。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进取性调动起来,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从而得到锻炼,已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是每个新老教师苦苦思索、探索、甚至头疼的事情。经过历史教学,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头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仅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学生仅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乏味,所以缺少学习兴趣。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向坚持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例如讲到炮烙之刑时,我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把‘犯人’的身体贴在铜柱上,‘犯人’刚贴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

声,‘犯人’的身体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几乎都是被活活的烫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明朝君权的加强时给学生讲述露马脚故事的由来,这样既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如在学习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讲到戚继光抗倭时,给学生讲述体育课的口号稍息、立正的由来及光头饼的由来等等,使学生听了以后十分感兴趣,由此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浓了。 其次,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此刻应当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明白,读史能够明志,学史能够鉴身此刻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理解式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理解教育影响,从而到达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在上导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本事,设计了科举制的创立这个资料,先由教师接任了一个自我一点也不了解的新班,要选几位品德好、关心团体、办事本事强的班干部,用什么办法选举呢?而引出话题,再结合本课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想象如果自我是古代的封建帝王该如何选拨官吏呢?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学生真正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的许多疾病得到了根治,健康状况大为改善。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形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们逐渐接受了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都保持良好状态的观念。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至关重要,而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精神制订的。在学生达到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的基础上,《标准》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体现课程的整体健康观和育人功能,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建立较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以及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它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和健康素养,为学生终身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奠定基础的课程。本课程强调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形成敢于迎接挑战的积极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健康体魄;初步具备规划健康人生的能力。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本课程关注学生在全面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它强调课程的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本课程在关注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精神。

(完整word版)中学历史教学法 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 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 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 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 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是一门常教常新的学科,面对异于通史体例的专题式模块内容,更是对教师的“教”和学 生的“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可 以说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然而,教法陈旧、知识老化、观念僵化的现象在中学历史教学 中仍普遍存在。为此,历史教师应切实转变课程观念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打造历史魅力课堂,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就此,本人结合几年来的 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同仁。 一、采取科学灵活的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牢固的历史知识体系 首先,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要使学生感知历史,首先就要狠抓 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关系。 其次,在教学中要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 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 在关系,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势。 第三,要树立国际意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整体发展的过程,我们要从整体出发,把中国或世界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发展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来考察,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一个科学的认识。以《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如果不把它置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的国际大背景之下,联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工业革命促进英国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世界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为满足资产阶级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而积 极进行海外殖民扩张等世界历史知识,就无法理解:地理距离相隔万里的中英两国为何会在 此时发生这场战争?它对中英两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不同的影响?满清王朝的失败为什 么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二、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 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 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 和探究历史。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天朝田亩制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布 置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编写活动剧本——三个农民谈《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获得土地的 喜悦、上交剩余产品的无奈用活动剧的形式展示出来,揭示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其直观感受远远超过了教师的平铺直叙。 三、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 造性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 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其表现欲得到发挥、好胜心得以实现,深刻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推 动其不断进步。其次要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 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面对创新之路的艰难险阻,只 有那些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并始终如一地坚持创新的人,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历史学科的优势,这方面的历史事实可谓数不胜数。 四、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历史教师素质的要求 首先,要全面更新教育理念。如果说“旧”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知识学习”为中心,进而要以 教师的“教”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的话,那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成长”为 中心,进而要以学生自主地、体验地、快乐地学习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我任教初三年级的历史,本次期中检测成绩不理想。从检测的状况来看,在选取题上得分相对较好,说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是在后面的综合题部分失分较多,明学生的理解分析潜力较差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综合题训练不够。 反思前阶段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备课不充分。虽然自我已任教初三历史有几年,有了必须的基础,但是每节课前还都就应进行认真备课,个性是背的科目,去年教的有些资料此刻已经忘了,自我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每节课只是去上课,有的没有认真备课,课堂上讲了一些过多的资料,低效重复性的东西比较多,造成整体课堂质量的低下。 二是教学抓得不紧。对时光抓得不紧,包括双休日,没用在教学上。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状况,到此刻连一半的学生姓名都叫不上来。对学生学习状况了解也不够,针对性的辅导也没实施。对学生日常学习状况虽然进行了必须的过问,但是没有认真研究制订具体的有效的措施,或者只是提出了一些要求,但是缺乏进一步的落实措施,使这些要求流于形式。对各种习题集没有进行深入综合归纳,基本没有推给学生高质量的精品练习题目。 为在今后工作中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要改善课堂教学。规范办学秩序以来,课时数量得到了规范,课堂上的时光很有限,平日又不允许副科布置作业,并且主科老师教学抓得很紧,平日学生课余时光很少,有时连作业也写不完,根本没时光来学习其他科。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务必将精力集中在课堂上。为此就要认真备课,提高课堂效率,既要将该讲的讲到,又要让学生有时光掌握。 二是要抓好部分学生的课外辅导。透过检测发现,有的学生偏科现象严重,历史科分数很低,而且这种现象不在少数,班级达十余人。对此,今后计划透过加强思想教育要求、利用中午进行个别辅导等方法来促进他们提高。 三是要加强对各类题目的分析。要对各类习题集的题目进行分析挑选,选出优秀题目推给学生,让学生用少时光学生多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四是要加强对学生问题的有效解决。对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及时发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解决,并且大力抓好落实。 五是要采取更有效的管理办法,主要是发挥好小组长的作用。 六是要做好复习计划,并认真实施。在复习期间,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备课和复习,争取使复习得到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抓紧每一天的时光,用心研究和加强教学工作,争取在以后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特点及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特点及教学反思 一、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特点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形式构建了历史教学的新体系。它不苛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不求面面俱到。这无疑有助于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养成,有助于教师改变以往不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的某些教学方式,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途径,也有助于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某一专题的历史知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设置,古今贯通、中外相连的专题学习,能较好地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辨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在联系。归纳起来有如下特点: 第一、课程目标的创新:新课程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三维目标。 第二、课程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学科本位,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 第三、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目标。 第四、注重学生体验和知识更新:改变过去课程容“繁、难、偏、旧”和强调注重课本知识的情况,加强课程容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学生未来发展必备的知识。 第五、课程的实施: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和简单适应,强调学生反思性、创造性实践以构建智能和人生意义的活动。 第六、学习方法的变革: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关注体验性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和积极探索,提倡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推进信息技术的运用。 第七、课程评价的改变:评价由重结果变为重过程,侧重学生发展,注重教师的成长。

第八、课程管理的创新:改变过去管理过于集中的情况,强调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 总之,新课程注重以“人”为本,突出人文素养,具有强烈的亲切感,为促进人的生命整体和谐发展这一终极目的服务,努力实现学生养成学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经验,培养学生根据历史的经验思考和认识现实问题,营造和谐氛围,以激发探究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树立宏观的历史观念,即所谓的“大历史观”。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和新课程的实施,原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围和过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的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实施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通过教学实践和实地调查,现就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实施策略谈一些认识。 第一、问题。 1、初高中历史教育现状和知识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而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由于中考不考或只考政、史、生合卷,课时安排少,又缺乏专业教师,往往是其他学科的专业教师代课或兼课,完全没有正规的教学、学习和训练环节。这就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成为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的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而在激烈的高考竞争和沉重的升学压力下,学校又非常自然地将语、数、英三门高考必考科视为“宠儿”,客观上理科专业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优越性,主观上重理轻文观念的沉淀,必然导致重理轻文的教学管理机制,数、理、化便也成为“嫡系”学科,而包括历史在的其他学科便当然沦为“庶族”,在这样的氛围中,有学文科意向的学生和属于历史学科的课时,以及学生予以历史学科的重视、时间和精力便都属于“少数派”。因此学生初中基础薄弱已成为高中新课程推行的一大障碍,而高中课时紧任务重,新课程不得不负重前行,这可能是新课程实施者所始料未及的。 2、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问题。

新课标下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及教学组织对策

新课标下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及教学组织 对策 【摘要】本文以目前的普通高中教学实践为切入点,指出了新课标下中学历史的教学现状,并针对现状及提出的问题,从教学组织入手提出了解决新课标下中学历史教学现状的对策及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历史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4-0112-01 一历史教材教学现状 1.学生的知识基础 对于高考,考试范围主要是必修一政治史、必修二经济史、必修三文化史三本书加任意一本选修。教材内容以专题史出现,对原有的高中教材进行了强力度的整合,大大区别于原来的高中教材和现在的初中教材,编排更为科学。但是在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特别差,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的初中历史基础就特别差,其作为是以初中教材为基础整合后的高中专题史教材的接受能力就更差,这给教学带来了潜在的困难。 2.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的教材几乎每一堂课都设有知识链接、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活动建议、课中练习题几个环节,特别突出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其中解析与探究要求学生的能力水平更高一些。这个环节和历史高考中的材料题相似,有益于提高学生读取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有利于高考实战能力的提高,但是由于学生的基础太差,这种能力的练习,很多普通高中高一基本不涉及,高二分了文理班级之后能有一点点提高,高三才开始大量地接触和练习,才开始靠近高考。 3.学生的课堂纪律 普通高中学生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稍差于重点高中分数线的学生,其余大部分都是初中的落后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别差,还有一部分学生纪律性特别差,另有一小部分是学生想上学、但是家里不让读书、没等毕业就会辍学的学生。面对这些学生、这样的生源,历史老师负担很重。 4.学生的分数 目前以某普高高三文科生为例,已经进行到了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满分100分,单科成绩最高分可达80分以上(但只是极个别的学生)还有一小部分尖子生分数在60分以上,而班级平均分数则在34~50分。有近一半的学生属于应付了事、不学习,从而影响了班级总分。 二从教学组织角度提出相应对策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发表时间:2014-07-23T16:33:05.840Z 来源:《现代教育学导论》2014年第6期供稿作者:徐景会[导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教师已经不再是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和方法的被动执行者。 河北省藁城市丘头学区丘头中学(052160)徐景会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考虑这些问题是必须的,也是很实现的。特别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老师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但这些又都涉及到有关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技术性、技巧性的问题,而且体现了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问题。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比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教学;在论及教学方法时,主要是在说教师教的方法,甚至是教师教知识、教教科书的方法;组织观摩教学,也多是留意教师在怎样教,引了什么材料,用了什么方法;即使是搞一些教学实验,也难免从教师工作的角度出发,把学生作为被试,来探寻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总之,习惯使我们从教育者的角度去观察教学的实际问题,把教师看作是教学这个舞台上的主角。从这样的层面上来思考问题,似乎也没什么错,这难道不是教师力求做好本职工作的一种体现吗? 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问题。这就是要把教师职业这一角色,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中来定位,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转而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从教师教得如何这一角度,转变为学生学得如何的角度上来,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 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首先是要具有以下的理念:①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②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态度、价值观等;③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④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⑤教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以及就业。上述这些理念,实际上就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我们在当前及今后搞好教学工作重要的指导思想。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历史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基本理念,应该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第二,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 第三,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第四,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第五,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有些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实物和模型来进行直观教学,其效果比运用图片资料更好。例如北京人的体态特征,教材中有一幅北京人的头像复原图,这虽然能给学生一种直观印象,但还不足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如果能在课堂上展示北京人的头像模型,其效果便大不相同了。学生们不仅会兴趣盎然地听教师讲解,甚至会用自己和头像模型比较,从而加深对北京人体态特征的认识。 我们还要注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使之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重要阵地。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依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活动。它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是一种模仿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利用专题史、乡土史、人文景观等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探讨,撰写历史小论文。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培育自信。 历史学科的性质是对人类历史进程的认识和解释,历史学习的性质则是学生对过往的人类社会的把握、理解和认识。所以学生心中的历史如何生成,他们对历史怎样认识,就是历史教学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历史科的教学实验和方法的探索,应围绕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来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