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教学策略初探

调整教学策略初探
调整教学策略初探

调整教学策略初探

上一篇 | 下一篇作者:南开实验学校韩燕日志分类:教学反思发布时间:2013-06-09评论/阅读:2/14

通常情况下,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在提前设计好的程序下进行的。但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意识愈发增强。所以教师应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洞察他们的学习心态,并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对自己的教学策略做出相应调整,以获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以下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际,浅谈一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自我调节艺术。

一、灵活机动,因势利导。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他们已经有了对人生的初步思考。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语文教学中就应该注重人文性,即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给学生以指导,而这种指导并不同于政治说教,它是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自主体现出来的,是学生认知达到一定程度后反映出来的。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就应该随着学生的需要及时进行调整。

例如,在学习《五柳先生传》一课时,课堂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讨论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其实施步骤为“归结五柳先生形象——回忆陶渊明生活经历——学生讨论归纳主题”。

在授课时,刚刚归结完形象,学生就提出疑问:他不慕荣利究竟对不对?我就势发挥,根据你们的理解来谈,学生们有的肯定、有的否定,并且肯定的占绝大多数。我随即改变策略,学生分为两派,开一场辩论会,9比29,相当悬殊的比例。

辩论问题由“不慕荣利”引入,逐渐扩展为对奋斗目标的追求,扩展到领导人应有的雄心壮志,扩展到学生应有的学习追求,甚至有学生说到这是逃避现实的做法,并不可取,于是,我立刻将讨论的问题变为“既然陶渊明的做法不可取,为什么还要学习他的文章?”从而告诉学生在古文的学习中更重要的是体验作者的思想境界,用他们高尚的情操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让自己多读书、读好书,成为思想底蕴深厚的人。

课后反思时,我感到非常欣慰,因为他们不仅在课堂教学方式转变之后积极参与了课堂教学,还提高了辩论能力,提高了思想认识,我觉得这是我此次课上最闪光的地方,学生在这种方式下的语文学习也应该是最为有效的。

二、顺势引导,把握写法。

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新奇的或是超前的想法,这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重要表现。此时,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学设计,顺着学生的思考往下走,这样,他们不仅可以很快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还可以较好地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在讲授《马说》一课时,由于是自读课,我的教学设计为:学生读——译——讲。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在译完文章时,学生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在后面两段只写“食马者”,却没有写“伯乐”?

问得太好了,也太及时了,于是,我改变了设计好的过程,引导学生猜测一下,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他肯定是自己不如意,被埋没;再猜,作者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联系收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噢,怀才不遇,重点出来了,中心明确了,写法也出来了——托物寓意,课文内容还能不明白吗?

这种授课的方式,比起细致地讲解“托物寓意”,效果要好得多,因为这是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得出的结论,可谓是水到渠成。

三、群情激荡时,锦上添花。

学生的学习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在心境良好,情绪高涨的状态下学习,学生就会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接受知识的速度就会很快。教师如果抓住这一时机,锦上添花,就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

初中阶段,古诗文背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学习要求背诵的诗歌、课文时,我的设计一般都是:读——讲——背——写。其中背诵环节为小组或男女生口头背诵比赛。

办法刚一开始实施,学生兴致极高,生怕自己给集体丢分,效果非常好。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总有少数人没有参加比赛的机会,时间长了,学生积极性有所下降,开始变得不在乎起来。

在学习《赠从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学生们还是习惯性地读——讲——背,气氛调动不起来。赶快变,男生女生比比看,五分钟准备,全员参加,背写第一首,看哪个组满分多,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声音一浪高过一

浪,同学之间还互相提醒:“写写易错字,别出错!”时间到,开始比赛,同学们奋笔疾书,效果非常好。

结果出来后,第一首得到满分的同学非常兴奋,没得到满分的学生,第二首背写时更加卖力了,一堂课下来,两首诗背写满分率达93%。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学生参与的程度,这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监控技能,灵活的应变能力。实践证明,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方法。要提高课堂效率,做到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教师策略的变化不可小觑,“以不变应万变”似乎应改为“以变制变”了。

(完整)小学语文散文教学初探(最新)

追寻本真的语文课堂 ——小学语文散文之教学策略初探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体裁。它在小学教材中占有不少篇目,而且每篇课文在它所在的年级和单元都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散文的种类繁多,概括地说,有叙事散文、写景散文、状物散文和说理散文四类。我们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描述和感悟,又要认真品评作者表达这种感悟所用的形式。只有通过广泛深入的实践,通过对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等多种阅读方法的体验,通过多多接触各种不同的散文作品,多多磨练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才能体会得深透。如何教好散文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一、情境导入,牵动心灵 众所周知,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场白预示着成功的到来。当散文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等待教师引领学生去寻幽探秘时,就特别需要教师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成功的导语,如同刚刚拉开的大幕,让学生看到了精美的置景一角;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散文文质兼美,教师应该利用好各种资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牵动学生的心灵,快速地走进文本之中。比如教学《草原》一课,导入新课时,教师可先用幻灯播放一望无垠的草原风光及富有草原民族风情的画面,配以草原风情的民族乐曲,听录音朗读课文。生动的画面,优美的语言,悠扬的乐曲,很快把学生带入了情境,让

他们仿佛身临其境,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这样,不仅能让学生领略到秀丽的自然风光,而且能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激发学生欣赏文本的热情。再如教学陈益写的《麦哨》一课,在作家的笔下,这是一方沃土,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孕育着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可是我们县城的孩子们未必见过这样五彩缤纷的田野,更不用说产生如此丰富、喜爱的情感。没有生活体验,单单靠纯美的文字如何能使孩子披文入情?所以课始揭题时,我选用了一首简单、质朴的儿童诗歌《乡下孩子》,配上清新的乡村画面和舒缓的钢琴曲,师生配合朗读诗歌,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们与乡村的距离,为整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整体阅读,理清文路 散文的基本特征是以情动人。所谓“形散”,是指内容散、章法散、笔法散;而“神不散”,则是说题旨鲜明,意蕴通达。不论内容怎样“散”,总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不管结构笔法如何散,总有内在韵味、情趣笼罩着全篇,或清新、或隽永、或华美、或古朴,情趣虽异,归旨却为一。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所以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我们应教给学生整体阅读法,让他们抓住文章线索,并顺着线索层层领会。 1、抓文眼,牵一发而动全身。抓文眼就是抓点,目的是以点带面。要抓准文眼,需“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自己安置在“情动而辞发”的“点”上,引导学生顺着文路揣摩,循着笔意思索。例如在教学《麦哨》一课时,导入新课之后,我让学生初读课文,找出形容麦哨声音特点的两个词语,学生迅速地找出了“欢快”、“柔美”两

教学计划与策略的调整对策

三、教学计划与策略的调整对策 针对学生的音乐学习现状,通过原因探寻和问题剖析,我做了以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调整: 1、调整教学计划 (1)增加乐理知识的部分内容。这些乐理知识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唱歌曲、欣赏音乐、学习简单的乐器演奏等。 (2)增添部分流行音乐及通俗音乐。加入了这部分内容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学生求知的需要,可以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3)增补学生自己的演出欣赏。通过欣赏、分析身边人的作品,缩小他们与音乐的距离,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2、改进教学策略 (1)加强师生互动。学生最怕的是教师的“一言堂”,音乐课也是如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很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如在学习节奏时:我会加一些节奏练习让学生加上身体动作拍奏,通过身体的动作让每位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强了对节奏的掌握。在音乐欣赏时:我加进让学生模仿表演的机会,通过学生的自身的表演体会作品的内涵。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也经常听听学生的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满足学生的需要。 (2)加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为了让音乐欣赏更加吸引学生,我常常加入很多多媒体手段,如寻找VCD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件制作中插入很多视频,即满足了学生的欣赏需要,又增强了上课的效果。欣赏课的情境也在优美的多媒体教学中建立,有一些本来不爱上音乐课的学生也渐渐被吸引,欣赏课的教学效果也越来越好。 5 (3)拓展音乐教学的空间。我校根据职业中学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秉承着“天天小活动,周周中活动,月月大活动”的原则,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一年一度的艺术节比赛(包括合唱比赛,主持人大奖赛,校园歌手比赛,器乐比赛,舞蹈比赛,小品相声等),还有每天下午6:00-7:00开展的社团活动、每天大课间开展的文艺表演、每月一次的专业部文艺展演以及学校团委组织的演讲比赛、文明礼仪大赛,还有校园广播等等。在课堂中我常常结合这些活动进行有针对性地宣传和动员,还为个别参赛学生进行辅导。使学生的课堂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加满足了他们的需要。 著名教育家肖川教授曾说:“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爱;有爱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音乐教学是自由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重视音乐教学的育人作用以及加大音乐教学的改革力度是教育改革的必然需要。我相信:只要我们职教人用心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生一定能提高音乐素养,会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P9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来之际,讨论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一一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何谓"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 1.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 2.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 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4.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有效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二、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如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一般说来,它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下列这些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1. 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争辩能力"等,这些写法都是不规范的,因为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2. 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如有位教师在写《海燕》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写了"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评价"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学生的写作技巧"到底"进步"了多少。 3.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如"根据地图,指出我国的首都北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的道理。"或"在10分钟内,学生能完成15道简单计算题。"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就提供的某一道应用题学生至少能写出3种解题方案","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至少能记住4个单词"等。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理想)。 如有一位高中教师上一课时的"克隆技术",他写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 (1)理解克隆的概念 (2)了解克隆技术的一般过程 (3)认识克隆技术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4)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一、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1.发展性 所谓发展,简单地说,就是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取得的进步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就是每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这种收获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从不想学到想学、从想学到学好的变化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上。有效教学设计体现在学生个体身上,还应充分考虑个体的差异,不硬性规定“步子”大小,不强求全班同步行进,允许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需求、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选择各自的发展目标和目标达成的先后。有效教学设计要体现适合于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异步运行”的学习环节。 2.开放性 有效教学设计立足于课堂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教学内容以教材为范例,从单一的书本知识向学生的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拓展,将学生的个体知识、直接经验以及学习环境看做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方法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提倡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与心灵对话,让学生多一些感悟、体验的机会,多一份参与的激情和动力;问题解决从答案唯一、解法唯一向条件、问题、解法和结果的适度开放转变。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习能力。 3.生成性 有效教学把预设看做是生成的前提,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预期的生成。对于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传统课堂看成是

一种意外收获,有效教学则当成一种价值追求;传统课堂看成一种教学机智,有效教学则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因此,有效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要多一些弹性灵活的成分,以便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涌现的各种信息,及时修正原有的教学设计,灵活机智地选择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有效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 4.反思性 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构思于课前,展开于课堂,调整于过程,完善于课后,环环相扣,动态发展。反思是修正、完善教学设计的前提,是提高后续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必要环节。教学设计只有适合的,才是有效的。 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 1.教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对教学过程具有指导和定向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有效教学要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目标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期待和达成学习目标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有效地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反思与校正,从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2.知识呈现情境化 情境对于教学的作用论述颇多。其中,德国一位学者的比喻,十分精辟。如果将几克盐放在你面前,你无论如何难以下咽。但是,当将这几克盐加在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人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生机活力,

哲理散文阅读指导(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哲理散文阅读指导(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 设计 蕲春四中陈仕明 [教学目的] 读懂哲理散文,提高现代文阅读得分。 [教学设想] 了解散文特点,掌握散文阅读规律,把握散文中心,提高答题准确率。 [教学过程] 一、散文特点 散文是表达作家对人生的一种感悟的,这种感悟往往由眼前某物或身边某事触发,从而悟出某种人生的真谛和哲理。 大体来讲,散文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形象和情感、感悟、哲理。当然散文的形象是广义的,包括人、事、物、景等等,一切客观存在都属于形象。哲理散文就是用优美的语言塑造出特定的形象以寄托自己的感悟。 二、哲理散文的解读步骤 既然哲理散文是通过具体的形象(寓意物)传达作者某种感悟、哲理,那么阅读它便要披形入里,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找出寓意物(形象),把握寓意物特征。 第二步:依据寓意物特征概括作者感悟、哲理。 示例如下: 例一荷塘月色 形象特征感情 荷塘月色静谧--------------------------------内心的不宁静 朦胧柔美-----------------------淡淡的哀愁 例二我的空中楼阁 寓意物特征感悟 空中楼阁充满活力对自由生活、独立 轻灵自由人格的向往 开放 例三独坐夕阳里 寓意物:夕阳大理菊 女孩 色彩丰富盛放青春形象 蓬勃的生命

特征:庄严祥和火红热烈 凝思期待 平淡色彩缤纷倔强高傲 哲理 太阳辉煌、壮烈---------平淡 (1)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新 生辉煌、展示生命力走向衰亡的过程 一切事生命展开的 (2)只要曾献出过自己的热 物都有花草 -------萎落飘零力,展示过自己的热爱,可 相似的一刻的灿烂 以毫无遗憾地面对自己的 一面女孩可傲的青春-------------衰老 一生 总之,哲理散文的阅读,要弄懂作者写了什么哲理、感悟,就必须仔细分析作者缘什么而写,即必须遵循寻找“理缘”,把握“理义”的步骤。 三、哲理散文常用表现手法———象征

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1.分析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区别的与联系? 教学模式:指的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分析学情,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简单来说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与任务、组织与调控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谋划。 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教学手段:是师生运用教学辅助工具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也指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教学手段可以是视听,也可以是实践活动,现在以多媒体为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五个使用阶段。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1)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都是以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支撑的,辅助教师进行教和学生进行学的一系列方法、步骤、程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区别: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既是教学理论的应用,对教学实践起直接引导作用,又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化、简约化概括,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所以教学模式是比较具有逻辑性的,相对稳定的一种结构,指向的是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笼统的指导性的结构框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教学策略则比较细化具体与灵活,往往指向单个的或局部的教学行为(可以指向具体的一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甚至是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师在选定了一堂课的内容并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要考虑怎样去讲授这一节课,怎样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怎样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怎样提高学生的能力等等,对一具体实施过程的谋划就是教学策略。)。 (2)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二者都是师生为了某种教育教学目的,所采用的各种手段、方法的总和,都是教学论要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别:每一种教学模式都反映了一定的教学思想、教育目的、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原则、和一系列的完整的操作程序和体系等。教学模式是对多种教学方法的提炼和组合,而教学方法常常表现为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侧面的一系列操作活

(整理)教学策略 题

名词解释 1偶发事件:仅限于课堂中产生的意料之外的有效问题或现象 2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一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双边合作的关系。课堂中学生是主角,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师由学生的管理者变为合作者。 3未来课堂知识将由三部分组成:教科书及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 4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双边互动的关系。课堂中学生是主角、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 5学情的特征:第一学情客观存在;第二学情复杂多样;第三学情可以改变。6学情特征给我们的启示:一要针对学情备课;二要灵活调整学情 7“强迫式”教学:强迫式教学的基本特征就是学生的活动都在教师备课预料之中,这些活动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课程过程的完善,而不是学生的学习。8教学目标的操作度: 9行为指导法:在课堂管理中实行奖优罚劣的措施,激励积极的行为,减少消极的行为,要长期坚持并形成制度。10、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往往存 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 效”的现象 11、分层教学设计: 是指教师改变大一统的教学设计模式,分层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问题设置等,根据不同层次完成相应任务 12、教学目标的“三度”: 1适宜度:看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是否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操作度:指新知目标的滚动是否有效,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是否与教学目标的指向一致。 3达成度:看学生对新知的学习效果,任务活动的完成效果及在活动中的进步与发展。 13.营造环境:教室内外要谢绝吵闹和嘈杂、布置教室、移走无关物品 14.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指对课堂教学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15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有三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志向;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16课堂教学机智: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理有关教学的偶发事件的能力,即应变能力,教学机智的实质是一种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教学技巧。 17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构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也是国家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 18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双边互动的关系。课堂中学生是主角、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 19学情:是学习者在某一单位时间内或某一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它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学习过程、学习等诸多要素。 20狭窄化:把“基础”具体理解为学好学校开设的主要科目,它们往往是那些要考试的、知识性强的,如英语、数学等,或是当前社会上较重视和强调的,而对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的其他课程却随意丢弃。21短期化:强调基础教育对近期的,可测量的考核,评比标准的满足,行推了中小学教育更为根本和长远的价值――对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发展的奠基性价值。 22课堂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的方案编写阶段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它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以及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写,教学方案的形成等方面。 23集智备课:主要是指教研组或片组集体备课,它必须建立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它重在研讨:1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和学科特点;2现实条件;3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设计。24课堂教学资源:指课堂教学信息的来 源或指一切对教学有用的物力和人力。 25课堂管理:是指以一种有序的方式进 行计划和引导活动,使学生积极地投 入到课堂学习中,使捣乱行为和各种 纪律问题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26合作: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 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 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27合作学习:它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 用最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合作 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 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 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 式,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 生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 28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 价,目的为了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 但它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评价。 29口头评价:老师口头评价是区别于局 面评价而言的,重要指教师在与学生的 日常教学的接触、互动过程中,通过观 察和交流,了解学生相关情况,以口头 语言的形式作出判断和反馈,是一种区 别于规范的评价程序的非正式评价。 30、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实 现课堂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 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简答 1、课堂教学预设太多,生成不够的问 题主要表现: 1教案管理过于死板,导致教师形式 主义抄写教案;2教案设计过于详尽, 导致教学过程规定太死;3教学目标设 计以偏概全;4教师课堂问题设计不能 真正启发学生思考;5课堂教学成为不 折不扣的教案执行过程;6不善于挖掘 学生本身所蕴含的教学资源。 2、平衡预设与生成冲突的五个策略 1教学设计与管理突破常规:(A从思 维狭窄、负担繁重的个人独立备课到集 中智慧、同伴互助的集体备课,B从形 式主义的抄写教案到注重实效的思考 教学结构);2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契机, 产生新的教学生长点;3挖掘学生本身 所蕴含的教学资源;4探索课堂提问策 略(A问题设计要拓展课程领域,调动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B问题设计要揭 示矛盾,引起思考);5创设情景,创造 生成。 2、教学设计与管理突破常规的集体备 课制的具体做法 1固定备课时间、地点、人员; 2 固定备课内容;3固定人员管理;4固 定修改;5固定反馈 3、教学设计与管理突破常规的做法 1从思维狭窄、负担繁重的个人备课 到集中智慧、同伴互助的集体备课;2 从形式主义的抄写教案到注重实效的 思考“教学结构” 4、探索课堂提问的策略 1问题设计要拓展课程领域,调动学 生已有的知识经验;2问题设计要揭示 矛盾,引起思考 5、新课改要求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机智 的原因 1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课堂教学更 灵活更开放,这需要教学机智;2师生 关系的变化,课堂教学更注重互动探 究,这需要教学机智;3多元化的文本 理解,增加了课堂中质疑的可能,这也 需要教学机智;4课堂结构的变化,不 断动态生成的课堂更需要教学机智 6、教师遇到偶发事件时常出现的问题 1忽视偶发事件的价值,只顾追求与 预设的一致;2只管教不管学,无视学 生的情绪与反应;3无视学生问题的价 值,对其避而不谈或生硬拒绝。 7、教师遇到偶发事件时不能灵活运用 教学机智的原因: 1忽视了学生的主 体地位,没有充分考虑学情;2教师自 身知识和能力结构存在缺陷 8、教学机智中的教学策略 1难度过大,交换角度;2难以抉择, 活动缓冲。不妨让学生进行讨论、辩论、 课后查找资料等教学活动,老师以此赢 得思考、调控的时间和资源;3实事求 是,不文过饰非;4灵活利用课堂评价 的激励转化功能 9、新课程改革,对课程机智提出了怎 样的新要求 1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课堂教学更 灵活更开放,这需要教学机智;2师生 关系的变化,课堂教学更注重互动探 究,这需要教学机智;3多元化的文本 理解,增加了课堂中质疑的可能,这需 要教学机智;4课堂结构的变化,不断 动态生成课堂,更需要教学机智。 10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教学机智 1珍视并挖掘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 (A将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B做一个 敏锐的倾听者和发现者,把偶发事件的 价值最大化);2设计弹性方案,拓展自 主空间;3增加文化底蕴,积蕴教学智 慧、灵活驾驭实施过程:(A难度过大, 变换角度B难以抉择,活动缓冲C实事 求是,不文过饰非D灵活利用课堂评价 的激励转化功能。) 11、新基础教育的价值观(教师应该确 立的价值观)1基础教育应为社会发展 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2学校应把每 一个学生的潜能开发、健康个性发展、 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之初 步形成,为祖国为人民奉献、创造的意 向之确立,作为最根本的任务 12、对“学情”的认识误差主要表现 1对学生认识能力评价过高,以为物 理学在某个问题上不会出问题,预设时 不在意;2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估计不足, 个别学生的回答或发问远离主题,不看 边际;3对学生求异思维活跃,提出许 多矗知识体系范畴的问题。 13学情有以下几个特征:1学情客观存 在;2学情复杂多样;3学情可以改变; 14学情的这几个特点给我们的启示: 1针对学情备课,2灵活调整学情。 15课堂教学中紧张师生关系的表现: 1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2强 迫式课堂教学设计,学生扮演配角;3 思维缺席,问题肤浅,学生难以有砥砺 思维的机会;4放任的课堂,缺乏主体 性灵魂。 16、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教师) 1基础教育的价值观错位,教师一叶 障目;2传统教育的教学观压抑学生发 展;3传统的课程观框束学生的学习内 容;4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单调。 17、影响新型师生关系重建的传统教学 行为和模式有哪些表现 1教学目标设定中认识性目标唯一 主要目标,2知识目标要求讲深讲透; 教师备课很少研究学生或研究课程资 源的开展、研究的重点是教材;3许多 老师喜欢滔滔不绝、独占课堂,很少听 学生看法;4教师常以权威者身份出现、 以长者自居、缺乏对学生应有的信任和 平等的态度。 18、如何缓解紧张师生关系/转化师生 关系的措施或行动策略/如何建立新型 的师生关系 1根据课堂上学情的变化及时调整 自己的教学;2巧妙地将课堂还给学生; 3教师要做一个敏锐的倾听者;4为学 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情境(合作学习方 式);5学生评价要多用激励,慎用批评 19、从学生方面讲,不利于新型师生关 系建设的因素/影响新型师生关系重建 的因素: 1独生子女的修改缺陷;2学生家庭 条件越来越优越,自我意识越来越强; 3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知识 面越来越宽等。 20、价值观错位的表现 1狭窄化(把“基础”具体理解为学 好学校开设的主要科目)2短期化(强 调基础教育对近期的、可测量的考核、 评比标准的满足) 21、学生学习失去兴趣的主要表现 1被动学习型,没有自己的学习目 的;2浅尝辄止型,没有深入思考的习 惯;3兴趣杂乱型,容易转移注意力;4 事不关己型,如课堂学习的旁观者;5 无可奈何型,象机械学习的苦行僧。 22、学生学习失去兴趣的原因 1课堂无魅力;2学生性格,人格 偏差;3学习任务对学习生动型的挤压; 4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畸形的评价 机制。 23、针对学生学习失去兴趣、教师采取 的措施有哪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造性使用教材,重建魅力课堂; 2 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缓解学习的 压力;3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4教学活动要灵活多样;5寻找学科 魅力;6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7巧用情感评价,使学生充满自信; 8保护和引发学生好奇心。 24、学生性格、人格偏差的原因 1独生子女的孤独感,这是学生产生 厌学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2部分学生 心理调控能力差;3没有目标,对自己 的学习很茫然;4由于学生来自不同文 化、经济和涵养的家庭,性格有很大差 异,有些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差,会 孤立自己或将自己孤立出来 25、教师忽视个体差异的表现 1总体发问次数过多:学习思考时间 不足,不利于学习个性化的学习,体现 不出差异性;2提问只让举手的学生回 答:没有面向全体,导致学生在学习中 出现的问题暴露不够,个体差异未被充 分关注。 26、教师忽视个体差异的原因 1教师存在理念误区,默许分化现象; 2教师上课为完成既定任务赶进度,顾 不上关照全体;3备课时忽略学情和差 异【教案存在的问题:实际上课与教案 设计基本不符:教案详细却没有结合学 情作灵活处理;照搬他人的教学实录】 27怎样做到在课堂中关注个体差异 1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备课;2分 层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A分层设 计教学目标B精心设计教学环节);3因 材施教,及时调整和改变教学方法;4 根据学情改变学习方式,根据学习状态 分层引导(A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B提倡学 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C 老师根据不同学习状态,分层指导。) 28、人的智力组成 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 逻辑-数理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 -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 29、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 分层设疑-看书自学-尝试练习-教师 分类指导-归纳小结-分层作业 30、老师怎样针对不同学习状态的学 生,进行分层引导:1.对积极参与型学 生的引导:对他们鼓励质疑并参与设 计,引导自我评价2.对自由游离型学 生的引导:对他们要强化诱因作用, 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交由他们做 答;小组中合作发挥其作用,从中认 识自己在小组中的作用;另外也要老 师和同学及时提醒3.受暗示参与型 学生的引导:对这类学生要及时予以 激励性评价;课堂中要给一定的机会 展示自己的成果,体验成功 31、课堂教学目标中出现的偏差表现 1教学目标叙写不当;2活动的实 效性差;3教学任务完不成;4教学 一味跟着预设跑;5三维目标的落实, 顾此而失彼;6教学一味跟着学生跑; 7教学一味跟着考试跑。 32、出现教学目标偏差的原因 1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内涵 还缺乏理论上观念上的认识;2一些 教师缺乏教育机智等。 33、教学目标的叙写应反映哪些方面的 问题 1要求学生做什么;2据什么标准做; 3做到什么程度算合格。 34、关于“教学目标”确定、叙写、组 织和实施的有效方法(如何纠正教学目 标的偏差) 1.了解“课堂教学目标”叙写的新要求 2.教学目标确定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 的关系3.课堂通过访谈、集智备课、单 元整体教学目标设计等形式提高教学 目标设定的有效性4.采用“课例研究” 和“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来提高教学 目标的实施的有效性5.采用访谈、反思 和议课的形式来调整具体的教学目标。 35、课堂教学目标叙写的规范/规范的 教学目标应该有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学生化 2.行为状况动词 多样化3.行为条件情景化4.行为标 准表现具体化 36、集智备课重在研讨 1.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和学科特点 2. 现实条件3.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设计 37.当前教师教学方案的编写存在诸多 不良倾向的表现: ①教学目标设计以知识目标为主,忽 略三维目标落实②教学过程设计注 重知识传授,忽略方法渗透③照办现 成的教案,对学情分析不够④教学过 于详尽,过程预设过死⑤缺乏整体规 划,平均用力现象普遍⑥问题意识薄 弱,缺乏问题解决方案设计。 38.教师编写教案存在不良倾向的原因 ①教师过分看重教育活动的目的性、 计划性和预设性②教师习惯于按统 一的标准衡量学生,忽略学生的差异 性③教师习惯于独立备课,未形成集 体备课的机制④教师缺乏对某一教 学问题进行持续追踪的意识。 39、教师如何编写教案 1正确定位教学目标;2在认真分 析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案设计; 3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注意方法渗透: (a在新受的基础上总结学习方法;b 设计思维的发散点)4编写解决某个具 体问题方案;5编写单元整体教学方案。 39.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方面的问 题有哪些(表现和原因):①只知有教 材,不知有课程②只知有老师,不知有 学生③只知要有多媒体,不知怎样用多 媒体④只知有应试,不知有素质⑤只知 有教不会的学生,不知有不会教的教师 ⑥只知临渊羡鱼,不知退而结网。 40.课堂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原则: ①优先性原则②适应性原则③科学 性原则④兴趣性原则⑤广泛性原则 41、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课堂教学资源: 1提供发展空间(A教师精心开源B 学生积极投入C广阔的设计思维);2 抓住即时信息;3在交流中闪光;4开 启社会的百科全书;5开发教材的第二 生命6开发实验室的课堂资源(1、开 放实验室,为科学探究创设条件2、让 学生都动手,发挥实验室课堂资源的 效益3、提供用日常器具做实验,丰富 是暗示的课堂资源)⑦开辟现代技术 的广泛天地。 42.新型的教学活动和平等的师生关系 又衍生出一个新的问题:1学生的注意 力不那么集中了,学习不够专心了, 2一些教学媒体转移了学生对学习内 容的注意,3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 思维天马行空,行动不受拘束,传统 的教学规范失去了作用。

高效课堂下小学高年段散文教学策略浅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c8715072.html, 高效课堂下小学高年段散文教学策略浅谈 作者:王倩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35期 摘要:散文文辞优美,富有旋律,类似诗歌,画面感强。小学高年段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阅读的基本规律,但是由于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点,重视文体教学就一定要侧重于对应的策略指导。小学阶段选入的散文都是堪称经典的作家作品,小学高年段的散文教学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可以更科学的号一号散文教学的“脉络”。 关键词:小学高学段;语文;散文教学;内容;选择 在倡导高效课堂的今天,明确语文教学的文体意识,有利于增强小學语文阅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因为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阅读教学策略。 一.小学高年段学生学习散文的现状。 (一)散文特点 散文是一种语言优美的文学体裁,它具有音律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画面描摹绘声绘色,引人联想。我个人比较喜欢散文,也感受到散文多数是一些作者生活经历中的独特体验。往往写作者思想细腻,情感丰富,对生活富有想象,语言文字清新。 (二)学生学情分析 作为一名小学高年段语文教师,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散文的教学策略简单的谈几点粗浅的见解。由于生活阅历不够丰富,阅读量积累少等原因,学生不能领会散文的神韵。所以背诵的时候就是死记硬背,无法形成长期记忆,更谈不上有感而发自然应用到写作当中去,毕竟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写作,所以抓住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研究教学策略才能让学生在散文阅读学习和写作中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归纳语言风格,总结行文规律,做到举一反三。 (一)经典作家,经典作品是最好的学习范例。 针对教学实践中如何统一,“本色语文”鲜明地指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工具性价值”,工具性价值是人文性价值的基石。统一的方法只能是“在工具性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实现人文价值”。[1]教学时应紧盯围绕每篇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引导学生学会表达。

浅谈散文教学的策略

浅谈散文教学的策略 【摘要】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文情并茂的文学题材。散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谓“神不散”,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散文的这一主要特点进行教学,帮助学生体会散文的真挚情感,揣摩散文优美、清新、流畅的语言。 【关键词】散文教学引导揣摩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文情并茂的文学题材。题材广泛,可以写真人真事,也可虚拟加工。行文自由,任意挥洒,如行云流水;结构布局,不拘一格,分合自如。注重文采,或质朴清新,或斑斓绚丽,给人以艺术的美感。散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难点。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教学好散文呢? 一、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散文时,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语文教师该采用怎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散文教学中,教师的激情导入,一幅优美的图片,一个有悬念的问题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利用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课前播放与课文有关的音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朱志清的《背影》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我们爱用优美的文字来歌颂伟大的母爱,写父爱的文章大都是严厉,那么,在朱自清先生的父爱又是怎样的呢?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背影》。这样的导入,不仅很自然的进入文本,还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线索,理清文章的思路 散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所谓“ 神不散”,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放笔纵情,东西南北,古今中外,精神的,物质的,现实的,幻想的,都可以信手拈来。但这些材料都是为一个中心服务的。这个中心就是神,就是线索。通过它把零散的材料连串起来。线索是散文的脉络,散文中的线索,为我们掌握和理清散文的情感脉络提供了依据。例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作者描绘了一幅秀美的济南城冬天的图画,老舍先生描绘了济南的天空,济南的大地,济南的山,济南的,绘制了一幅完整的济南冬天的图画。全文写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壮”而着眼于“秀”。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济南的冬天是温暖的”。作者在寒冷的冬季里所见的是山的秀美,水的碧绿,突出一个“暖”字,这是本文的最大特点。再如萧乾先生的《枣核》一文,“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如获至宝寄托切切思乡之意,说枣

教学策略五要素

教学策略所包含五方面的策略要素 教学策略包含五方面的策略要素: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学习内容的传递顺序和教学媒体。 教学活动程序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要科学地影响学习的内部过程,所以,合理地组织和安排外部的教学事件,优化教学活动的程序,是教学决策的主要内容。 一、我国历史上较有影响的教学程序 1、传递-接受程序 这是我国学校教育实践中普遍采用、广为人知的一种教学程序,主要适用于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它的基本过程是: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 2、引导-发现程序 这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程序,也比较适用于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它主要是根据杜威、布鲁纳等人先后倡导的问题→假设→推理→验证→结论的过程而提出的。 3、示范-模仿程序 这种教学程序历经久远,也是教学中最基本的程序之一,特别适用于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它的基本过程是: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 4、情境-陶冶程序 这种教学程序最具代表性的是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G。Lozanov)首创的暗示教学,它主要适用于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基本过程是:创设情境、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 二、国外较有影响的教学程序 1、概念获得 这是以布鲁纳等人的研究为导向,一种教授与学习比较复杂的概念的程序。根据创设条件和教学目标的差异,又分有接受程序和选择程序两种变式。它的基本过程是:呈示资料和确认属性,验证获得的概念,分析思维策略。

2、先行组织者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一种适合认知领域目标的教学程序。奥苏贝尔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利用适当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即所谓的“组织者”。由于这些材料通常是在呈现教学内容本身之前介绍的,目的在于用它们来帮助确立意义学习的心向,使学生在“已经知道的”与“需要知道的”之间架设起桥梁,因此又称先行组织者。它的基本过程是:提出先行组织者,逐步分化,综合贯通。 奥苏贝尔还区分了两类组织者,一类是"说明性组织者",它提供适当的类属者,与新的学习内容产生一种上位关系,适合于学生对所学材料完全是新的和陌生的情境。另一类是"比较性组织者",既可用于新观念与认知结构中基本类似观念的整合,又可用于增强本质不同而貌似相同的新旧观念之间的可辨别性。它更适合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有一定的经验基础的情境。 3、掌握学习 这是由布卢姆等人提出的一种教学程序,旨在把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个别需要和特征联系起来,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掌握所教学的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完整版)有效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上个星期我们听了关于肖川教授<<有效教学策略>>的演讲报告,我的感触很是深刻,现将心得体会做一小结。 一、谈理解。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无效还是负效?它是实施教学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即“立足课堂教学抓效果”。实施有效教学,有效备课是基础和前提,有效课堂教学是重点,有效课后反思是创新。而上好每一堂课又是基础,在一堂课中导入这一阶段往往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那么有效的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又该怎样去创设呢?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一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做到具体、明确,不能一味笼统地问“你发现了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及时从生活情境地中提炼出语文教学素材,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不能把情境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2)情境内容应从学生的生活和现实背景中提出。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而且使学生能够加深记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炼事物本质的能力。 (3)教学情境应具有时代性、新颖性。我们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上课导入如果总是“猜年龄”,学生就会感觉“厌”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