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基础知识

环境工程基础知识
环境工程基础知识

1.在()的情况下,可采用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

A.废水中主要含溶解性有机物

B.由于原有系统的污泥回流能力不足,影响了处理效率

C.在不增大曝气池的情况下提高现有系统的处理能力

D.废水水质波动较大

2.下列关于气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气浮法去除的对象是密度接近于 1 的固体、液体颗粒

B.亲水性颗粒较疏水性颗粒易于去除

C.气浮分离的时间小于沉淀

D.浮选剂一般都具有两亲结构

3.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代表性活性基团有(),其pH 值适用范围为()。A.磺酸基,1~14

B.磺酸基,5~14

C.季氨基,1~14

D.季氨基,1~ 7

4.砂子在沉砂池的沉淀接近()沉淀。

A.自由

B.絮凝

C.拥挤

D.压缩

5.下列构筑物属于生物膜法的是()。

A.生物转盘

B.曝气池

C.化粪池

D.离子交换器

6.一般城市污水在曝气池中正常运行,其()为宜。

A.SVI<50

B.S0

C.SVI>150

D.SVI 越小越好

7.混凝处理过程中,反应阶段所需时间大致为()。

A.20~30s

B.3~5min

C.15~30min

D.1~2h

8.下列平流沉淀池设计参数不正确的是()。

A.长宽比以1~3 为宜

B.污水在池中的停留时间为1~2h

C.沉淀池水平流速不大于5mm/s

D.沉淀池表面负荷一般为1~3m3/(m2.h)

9.下列有关活性污泥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通常活性污泥系统中BOD:N:P 应为100:5: l

B.曝气槽中溶氧至少应维持在4mg/L 以上

C.SVI 值小于50 表示有污泥膨胀现象

D.传统活性污泥系统的曝气时间为12~24h

10.高负荷生物滤池具有()的特点。

A.生物膜主要靠水力冲刷脱落,更新快

B.滤池更容易堵塞

C.滤料尺寸与普通生物滤池相当

D.同时具备硝化与反硝化功能

11.污泥含水率从(),体积减小约一半。

A.98%降至95%

B.96%降至94%

C.98%降至94%

D.98%降至96%

12.下列关于离子交换法处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离子交换树脂一般由树脂母体和具有活性的交换基团构成

B.阳离子交换树脂内的活性基团是酸性的,阴离子交换树脂内的活性基团是碱性的C.离子交换法适用于处理含盐浓度较高的废水

D.交换和再生是离子交换工艺流程的两个关键步骤

13.下列污染物处理,无法用混凝法处理的是()。

A.细小颗粒

B.色度、浊度

***

C.N、P 等污染物

D.酸碱污染物

14.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熟污泥是指()。

A.初沉池中所排出的污泥

B.二沉池中所排出的污泥

C.污泥消化池中所排出的污泥

D.经脱水及干化后的污泥

15.()不宜直接用于高浓度的氨氮废水处理。

A.折点氯化法

B.气提法

C.吹脱法

D.A/0 法

16.下列废水适合用单一活性污泥法处理的是()。

A.镀铬废水

B.有机氯废水

C.食品生产废水

D.合成氨生产废水

17.电渗析透过膜的物质是()。

A.水

B.微粒

C.离子

D.溶解性气体

18.一般混凝剂的投量范围是:普通的铁盐、铝盐为(),聚合盐为普通盐的1/3~1/2,有机高分子混凝剂为()。

A.10~100mg/L ;1~5mg/L

B.1~5mg/L;10~100mg/L

C.1~10g/L;10~100mg/L

D.10~100mg/L ;1~10g/L

19.活性炭对有机酸的吸附容量的次序是()。

A.甲酸>乙酸>丙酸>丁酸

B.甲酸<乙酸<丙酸<丁酸

C.甲酸=乙酸=丙酸=丁酸

D.无法判断

20.电渗析不可用于()。

A.重金属回收

B.有机物的分离

C.回收酸碱

D.苦咸水淡化

21.初沉池和二沉池存功能上最大的差异在于()。

A.沉淀处理的对象不同

B.沉淀池的结构不同

C.沉淀池个数不同

D.沉淀池的处理效率不同

22.下列对厌氧生物处理的描述,正确的是()。

A.厌氧生物处理适合于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而不适于处理城市污水

B.厌氧生物处理的去除率高,出水水质优于好氧生物处理

C.厌氧反应器与好氧反应器一样,一般需连续运行

D.相比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的能耗低,剩余污泥量小

23.下列描述反应二沉池的是()。

A.去除易沉物如砂粒

B.进入生物处理设备前对悬浮固体的初步处理

C.生物处理后用以分离生物膜、活性污泥等

D.污泥的进一步浓缩脱水

24.如果废水中各种有机物的相对组成没有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OD>COD>BOD20>B0D5

B.COD>TOD>BOD20>BOD5

C.BOD20>TOD>COD>BOD5

D.BOD5>BOD20>COD>TOD

25.斜板沉淀池提高了沉淀效率,()不是其提高沉淀效率的原因。

A.斜板增加了沉淀面积

B.斜板降低了沉淀高度

C.斜板使沉淀池水在层流条件下

D.斜板增加了沉淀颗粒的碰撞机会

26.下列水处理工艺不属生物膜法的是()。

A.生物滤池

B.生物接触氧化

C.生物转盘

D.SBR

27.A/A/O(A2/O) 法中,第一个 A 段是指(),其作用是(),第二个 A 段是指(),其作用是()。

A.厌氧段,释磷,缺氧段,脱氮

B.缺氧段,释磷,厌氧段,脱氮

C.厌氧段,脱氮,缺氧段,释磷

D.缺氧段,脱氮,厌氧段,释磷

3

28.有一含氰有机废水,最大流量为0.1m /s,CCN=-10mg/L ,欲排人一条属于V 类水体的可流,河水的最小流量为0.9m3/s,则估计废水需处理( )。(已知V 类水体氰化物质量标准勾0.2mg/L ,二级排放标准为0.5mg/L ,取混合系数α=0.75)

A.95%

B.97%

C.98%

D.99.5%

29.在城市污水处理厂里,常设置在泵站、沉淀池之前的处理设备有()。

A.格栅

B.筛网

C.沉砂池

D.上述三种

30.悬浮物在沉降过程中,质量、沉速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的沉淀类型是()。A.自由沉降

B.絮凝沉降

C.拥挤沉降

D.压缩沉降

31.铝盐和铁盐作为混凝剂在水处理中可发挥()。

A.脱稳凝聚作用

B.桥连絮凝作用

C.网捕絮凝作用

D.上述三种作用

32.能实现水和药剂的混合、反应以及泥水分离的设备是()。

A.竖流式沉淀池

B.斜板沉淀池

C.澄清池

D.二沉池

33.混合和絮凝过程中对搅拌的要求是()。

A.混合过程中剧烈,反应过程中适当

B.混合过程中适当,反应过程中剧烈

C.全过程剧烈搅拌

D.与搅拌关系不大

34.()的效果可用GT表示。

A.过滤池

B.斜板沉淀池

C.澄清池

D.二沉池

35.我国目前的城市给水是用()方法消毒的。

A.氯消毒

B.紫外线

C.臭氧消毒

D.Fe3+消毒

36.活性污泥去除水中有机物,不经过()阶段。

A.吸附

B.氧化

C.絮凝

D.脱附

37.为了保持厌氧菌的浓度,厌氧消化设施一般不采用的措施是()。A.形成颗料污泥

B.采用泥水分离装置

C.采用污泥回流措施

D.不断添加活性污泥

38.臭氧氧化处理的主要任务是()。

A.杀菌消毒

B.去除氮、磷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物质

C.去除溶解性无机物

D.去除重金属

21.我国污水排放标准控制形式可分为浓度标准和总量控制标准,下列关于排放控制标准的

描述正确的是()。

A.浓度标准可保证受纳水体的环境质量,总量标准指标明确统一,方便执行

B.浓度标准规定了排出口的浓度限值,总量标准规定了与水环境容量相适应的排放总量或

可接纳总量

C.浓度标准和总量标准都可以通过稀释来达到相应标准

D.地方标准一般都是浓度标准,便于执行;国家标准一般都是总量标准,便于控制流域水

环境质量

40.河流自净作用是指河水中的污染物质在向下游扩散时浓度自然降低的现象,水体自净作用中的生物进化是()。

A.污染物质因为稀释、沉淀、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作用,而使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

B.污染物质因为水中的生物活动,特别是微生物的氧化分解而使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C.污染物质因为氧化、还原、分解等作用,而使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D.污染物质因为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等作用,而使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41.污水处理系统中设置格栅的主要作用是()。

A.拦截污水中较大颗粒尺寸的悬浮物和漂浮物

B.拦截污水中的无机颗粒

C.拦截污水中的有机颗粒

D.提高污水与空气接触面积,使有害气体挥发

42.厌氧消化是常用的污泥处理方法,很多因素影响污泥的厌氧消化过程,关于污泥厌氧消化的影响因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烷化阶段适宜的pH 值在6.8~7.2 之间

B.高温消化相对于中温消化,消化速度加快,产气量提高

C.厌氧消化微生物对基质同样有一定的营养要求,适宜C/N 为(10~20): 1

D.消化池搅拌越强烈,混合效果越好,传质效率越高

43.曝气池混合液SVl 指数是指()。

A.曝气池混合液悬浮污泥浓度

B.曝气池混合液在1000mL 量筒内静止沉淀30min 后,活性污泥所占浓度

C.曝气池混合液静止沉淀30min 后,每单位重量干泥形成湿污泥的体积

D.曝气池混合液中挥发性物质所占污泥量的比例

44.为保证好氧生物膜工艺在处理废水时能够稳定运行,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应减缓生物膜的老化进程

B.应控制厌氧层的厚度,避免其过度生长

C.使整个反应器中的生物膜集中脱落

D.应加快好氧生物膜的更新

45.污泥进行机械脱水之前要进行预处理,其主要目的是改善和提高污泥的脱水性能,下列方法中最常用的污泥预处理方法是()。

A.化学调理法

B.热处理法

C.冷冻法

D.淘洗法

46.()不宜直接用于高浓度的氨氮废水处理。

A.折点氯化法

B.气提法

C.吹脱法

D.A/O 法

47.下列沉淀过程分别属于的沉淀类型为()。

①造纸废水处理的混凝沉淀过程:②高浊度水源水的预沉处理过程。

A.絮凝沉淀、压缩沉淀

B.絮凝沉淀、拥挤沉淀

C.拥挤沉淀、絮凝沉淀

D.絮凝沉淀、压重沉淀

48.某地采用普通活性污泥法处理城市污水,水量为20000m3/d,原水BOD5 为300mg/L ,初次沉淀池BOD5 去除率为30%,要求处理后出水的BOD5 为20mg/L 。a=0.5,b=0.06,θC 10,d MLVSS=3500mg/L ,则曝气池容积及剩余污泥量分别为()。

A.1697m3、1187.5KgVSS/d

B.1697m3、2375KgVSS/d

C.3393m3、1187.5KgVSS/d

D.3393m3、2375KgVSS/d

49.在常温和低温浓度时,各种树脂对离子的选择性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50.用Ca(OH) 2 处理含Cd2+废水,欲将 C 蠢抖降至0.1mg/L ,需保证的pH 值以及此时的Ca2+浓度分别为()。(已知Cd 的原子量为112,KCd(OH2)= .2×10 -14)

A.8.7mol/L 、1.1×10 -6mol/L 。

B.8.7mol/L 、2.5×10 -6mol/L 。

C.9.2mol/L 、1.1×10 -6mol/L 。

D.9.2mol/L 、2.5×10-6mol/L

1.C。解析: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的吸附池与沉淀池之和,仍小于传统活性污泥法曝气池

的容积;反之如果池容不变,曝气量不变彰;话。可以提高处理能力。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

适用于处理含悬浮物和胶体物较多的有机废水,面对于溶解性有机物较多的废水不宜用此

法。处理效率不如普通活性污泥法,因排除的活性污泥中含有许多尚未氧化的有机物。

2.B。解析:表述意思反了。

3.A 。解析:注意各种类型的交换树脂的有效pH 值范围不同。

4.A。解析:一般情况,沉砂池中的沉淀为自由沉淀;给水处理的混凝沉淀池为絮凝沉淀;

高浊度水的沉淀为拥挤沉淀;污泥斗或沉泥浓缩池的沉淀为压缩沉淀。

5.A。解析:B 项曝气池是活性污泥法; C 项化粪池为沉淀和发酵作用; D 项离子交换器为离子交换作用。

6.B。

7.C。解析:混凝过程的水利条件要求为:混合阶段20~30s,最多不超过2min 反应阶段一般为l5~30min,使小絮体继续长大形成具有良好沉降性能的絮体。

8.A 。解析:长宽比以4~5 为宜。

9.A。解析:BOD 的范围应在2~4mg/L 之间;SVI 值小于50 表示污泥无机物多,缺乏活

性和吸附能力,SVI 值大于150 表示有污泥膨胀现象;传统活性污泥系统的曝气时间为4~8h,延时曝气活性污泥系统的曝气时间为20~48h。

10.A。解析:高负荷生物滤池提高了滤池的负荷率,因此,微生物代谢速度加快,生物膜

增长速度加快。由于大大提高了水力负荷,对滤池的冲刷力加大,使生物膜加快脱落,减少了滤池的堵塞。但产泥量也增加。

11.D。

12.C。解析:离子交换法是处理硬水、除盐以及去除废水中的金属离子的一种方法。 C 项答案过于片面。

13.D。解析:D 项应该用中和法处理。

14.C。解析:初次污泥、腐殖污泥和剩余污泥经过消化处理后,即为熟污泥或消化污泥。

15.D。解析:A/O 法是以除磷为目的的工艺,严格控制好氧硝化的发生位置,保证磷的去

除。所以高浓度氨氮废水在厌氧段是不会有任何去除,后续好氧段的硝化作用也有限。

16.C。解析:对于活性污泥法,铬、有机氯在好氧处理中对微生物有抑制和毒害作用,成

为有毒物质;合成氨废水中的营养物质不够,可能会需要补充碳源或者磷、硫等其他营养物

质。故而C正确。

17.C。

18.A。解析:有机高分子混凝剂的相对分子质量巨大,混凝效果大大高于普通混凝剂,投

药量相对较少。有机物混凝剂应较无机高分子混凝剂(为普通盐的1/3~1/2)还要少。19.B。解析:活性炭易吸附分子量较大的饱和化合物。

20.B。解析:电渗析利用的是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使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发生迁移。而有机物不是阴、阳离子,不能用电渗析处理。

21.A。

22.D。

23.C。

24.A。

25.D。

26.D。

27.A。

28.A。解析:二级排放标准为0.5mg/L,污水的浓度CCN-=10mg/L,则(10—0.5)×100%/10=95%。注意此题与水体自净练习的区别。

29.D。

30.B。

31.D。

32.C。

33.A。

34.C。

35.A。

36.D。

37.D。

38.A。解析:臭氧氧化的主要任务是去除水中残留有机物,脱除污水色度和杀菌消毒。

39.B。解析:浓度标准只是规定了污染物的浓度限值,而总量标准与水环境容量相关。

40.B。

41.A。解析:格栅是污水处理流程中的预处理方法,一般用来拦截污水中颗粒尺寸较大的

悬浮物和漂浮物杂质。

42.B。解析:正确的说法为高温消化相对于中温消化,消化速度加快,产气速率提高。

43.C。

44.C。解析:好氧生物膜工艺处理废水时,为保持生物膜的活性,应控制厌氧层的厚度,

避免其过度生长,并使得生物膜不断生长、脱落和更新。

45.A。解析:污泥机械脱水之前预处理的目的是改善污泥脱水性能,提高机械脱水效果与

机械脱水设备的生产能力。预处理的方法包括化学调理法、热处理法、冷冻法及淘洗法等。

但最常用的方法是化学调理法,以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

46.D。解析;提示:A/O法是以除磷为目的工艺,严格控制好氧硝化的发生位置,以保证

磺的去除。所以,高浓度氨氮废水在厌氧段不会较好地去除,后续好氧段的硝化作用也有限。47.B.

48.C。

49.C。

《环境科学基础(乙)》考试大纲.doc

《环境科学基础(乙)》考试大纲 《环境科学基础(乙)》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资源、环境科学和自然地理学等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环境科学基础(乙)》是环境科学的入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过程以及半前人类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等。要求考生认识环境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方法;系统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典型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 了解环境污染的基本生物净化过程,并具有综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的概念、功能、属性与分类 第二节地球环境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节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四节环境保护 第二章大气环境及其保护 第一节大气环境的结构和组成以及气象和气候灾害 第二节大气污染类型及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和性质 第三节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节大气污染的危害 第五节大气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 第三章水环境及其保护 第一节水环境及水资源 第二节水体污染物来源及水体污染类型 第三节主要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与转化

第四节水污染的危害 第二节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 第四章土壤环境及其保护 第一节土壤环境和土壤的组成和性质第二节土壤环境污染物来源及其危害第三节土壤环境保护和土壤污染防治 第五章生态系统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类型 二、食物链与食物网 三、营养生态金字塔 四、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二节生态平衡 第六章其他环境污染 第一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第二节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第三节化学品污染及其危害 第七章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 第一节环境监测 第二节环境质量评价 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节环境风险评价 第八章环境规划与管理 第一节环境规划 第二节环境管理

小学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小学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一、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 (一)信息 我们身边充满各种各样的信息,并且每天都要接收大量的信息。如:读书、听广播、看电视、、与家长、老师、同学谈话使我们获得了大量的信息。此外,用口尝,用鼻闻,用手摸也能获得一些信息。 (二)信息处理 我们随时在接受(输入)信息、处理信息和输出信息。例如老师读: “ ”,同学们通过耳朵,输入这些声音信息,从大脑的记忆中,知道这是“我是个文明的小学生”九个字,把这九个字写(输出)在纸上。这就是一个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 (三)电脑是信息处理机 物质、能量和信息是三种重要资源。 轧钢机、缝纫机等是加工物质材料的机器;蒸汽机、发电机是转换能量的机器;电脑是处理信息的机器。 我们给电脑输入各种数据,经过电脑的处理,输出各种有用的信息。 (四)各种各样的计算机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年月诞生,它的名字叫埃尼亚克(),学名是“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它由多支电子管组成,重达多吨。它的运算速度是每秒次。 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年,运算速度是每秒千次。现在我们使用的电子计算机,体积小巧,运算速度却比埃尼亚克快了成千上万倍。 电子计算机有很多种,根据它的外观,可以分成微型机、便携式计算机和大型计算机等;根据计算机的用途可以分为专用计算机和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一般用来处理一种数据;超级市场用的收款机,记考勤用的打卡机,以及比较流行的游戏机、学习机等都属于专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只能做一件或几件工作,而办公和家庭用的计算机基本都属于通用计算机。 目前家庭最常用的是多媒体通用计算机,它除了具备普通计算机具有的文字

处理、数据计算等功能外,还能够听音乐、看影碟、玩游戏和漫游网络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电脑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五)电脑的组成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硬件是构成计算机的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软件是计算机工作时需要的各种程序和数据。 从外观上看,一台计算机主要由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存储设备等组成。 .主机:主机是电脑的核心,由许多精密的电子器件组成。它决定了电脑的运算速度和性能。主机主要由中央处理器和内存储器两部分组成。我们常常听说的“”就是中央处理器。的型号通常决定了整个计算机的型号和基本性能。 .显示器:显示器的样子很像电视机,它把电脑工作的结果显示给我们。 .键盘:我们通过敲键的方式,指挥电脑工作。 .鼠标:通过拖动鼠标和点按鼠标上的按键,指挥电脑工作。常见的鼠标有双键鼠标和三键鼠标。键盘和鼠标都是电脑的输入设备。 .打印机:打印机是输出设备,它的作用是将输入的内容打印到纸上。打印机可以打印文字,也可以打印图形。根据打印的色彩,打印机可以分为黑白打印机和彩色打印机。 .外存储器:外存储器通常有“软盘”、“硬盘”和“光盘”。软盘是由一张圆形软磁片制成,外面套一个塑料外壳。软盘插在软盘驱动器里进行工作。很多人习惯把硬盘划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区域,分别用:、:、:、:……表示这些区。这样,光盘盘符最后一个硬盘符号依次向后推,如硬盘划分至盘,则光盘符号为盘。表示存储器存储容量大小的常用单位是、和。;。英寸软盘存储容量一般是,一般光盘存储容量为,硬盘容量常为几~十几。常用的内存有、、、等。以上硬件设备中,键盘、鼠标器是把信息传入计算机的设备,它们都叫做“输入设备”。还有一些设备也属于输入设备。例如:扫描仪——用来把图片、照片和文稿等按照原样输入到计算机中;话筒——连接在计算机上的话筒可以把各种声音输入到计算机中。

环境保护基础知识点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表现有哪三类? ①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废热污染、放射性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等; ②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破坏等; ③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 2.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思路一: 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②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人口压力; ④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⑤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思路二: ①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原因); ②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③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④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3.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①危害的不可预见性: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 ②过程的不可逆性:如地面下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已经灭绝的物种等。 ③规模的全球性: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问题等。 4.为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国唯一必然的选择? 我国面临着: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严重的资源短缺、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5.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基本思想、原则和实施途径分别是什么?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

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内涵:包括三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①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②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③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3)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全面进步。 (4)原则:①公平性原则;②共同性原则;③持续性原则。(5)实施途径:发展循环经济。 6.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原则和实施途径分别是什么? (1)概念: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注意:物质而非能量!) (2)内涵:①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②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③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3)原则:①资源输入减量化原则;②资源再利用原则;③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原则。(4)实施途径:工业——清洁生产;农业——生态农业。 7.发展清洁生产的好处有哪些?(清洁生产的核心是从源头削减污染以及对生产和服务的全过程实施控制) (1)环境效益: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大部分污染,可以大大减少末端治理的污染负荷,节省大量环保投入,提高企业防治污染的效果。 (2)经济效益:能改善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通过循环或重复利用,使原材料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 (3)社会效益:可以改善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促使企业不断改进工艺和设备,改进操作技术和管理方式,改善员工的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 二、环境污染与防治 (一)全球变暖问题 1.导致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的原因 (1)人为因素:①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等温室气体; ②毁林等。(主导因素) (2)自然因素:太阳活动、火山喷发等。(次要、不确定因素)

(完整word)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环境科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概念: 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的是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环境法中的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其目的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其原因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环境的复杂多变性。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第二章大气环境 概念: 干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主要成分是氮气(78.09%)和氧气(20.94%)。其次是氩气(0.934%体积)和二氧化碳(0.033%体积)。空气中水的体积百分含量在0.1-0.5%之间,其余的大气成分为稀有气体。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的污染源。)人为源(指人类的生产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 大气污染物: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毒影响的物质。气溶胶体:是空气中的固体和液体颗粒物质与空气一起结合成的悬浮体,它的粒径在1微米以下,可以悬浮在大气中。 总悬浮颗粒物(TSP):D(粒径)在100μm以下,其中多数在10μm以下,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 可吸入粒子(IP):大于10μm的颗粒物能被鼻腔的鼻毛吸留住,而小于10μm的飘尘却能长驱直入侵蚀肺泡,叫“可吸入因子”。在可吸入微粒中80%可沉积于肺泡,且沉积时间可达数年之久,导致肺心病等一系列病变。 一次污染物:又称原发性污染物,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后其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次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指进入大气的一次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或一次污染物与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线的参与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新的污染物。 光化学烟雾:是在一定条件下(如强日光、低风速和低温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发生化学转化形成的高氧化性的混合气团,是一种带刺激性的淡蓝色烟雾。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

信息技术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1.1 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无处不在 1.物质、能源和信息(information)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P2 2.相同的信息,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载体来表示和传播。不存在没有载体的信息。P3 信息的五个特征 1.信息的表示、传播、储存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P3 2.信息是可以加工和处理的。信息也可以从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P3 3.信息可以脱离它所反映的事物被存储和保留和传播。 P3 4.信息是可以传递和共享的。信息可以被重复使用而不会像物质和能源那样产生损耗。P3 5.信息具有时效性。P3 1.2 信息的编码 1.信息的代码:把用来表示信息的符号组合叫做信息的代码。 2.计算机只能识别和处理由“0”、“1”两个符号组成的数字代码。或称计算机只能识别机器语言。 3.?诺依曼经典性建议:数据和程序都应采用二进制代码表示。 4.基本单位:字节,Byte简写“B”;最小单位:位,bit简写“b”。 5.1B=8b;1KB=1024Be;1MB=1024KB;1GB=1024MB。 6..进位制标识:二进制(B),十进制(D),十六进制(H) 7.二进制转换为十进制:按权展开。如(110101)2=1*25+1*24+1*22+1*20=53 8.十进制转换为二进制:除2取余法。如26=(1101)2 1.2.2字符编码: 1.计算机的英文字符编码采用ASCII码,即美国国家信息交换标准码(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该编码使用一个字节(byte)中的后7位二进制数,最左用“0填充”,可以表示27=128种编码。2.具体请见书本P6页。其中控制字符有34个,编码0-32和127;图形字符包括26个大写英文字母65-90、26个小写字母97-122、10个数字符号、32个标点及其他常用符号。 3.如(1)已知“A”的ASCII值为65,问“C”的ASCII值为多少? 答:“C”的ASCII值为65+2=67。 1.2.3汉字编码 1.汉字编码:汉字与西文字符一样,也是一种字符,在计算机也是以二进制代码形式表示的,这些代码称为汉字编码。2.汉字输入码:将汉字输入计算机的编码称为输入码,又称外码。 3.常用的输入码:音码、形码、音形码、形音码。 4.1个汉字占2字节,2字节=2*8位=16位;能提供216=65536个代码。1个字符(包括英文字符)占1字节。 5.汉字的编码按照GB2312-80标准,使用2字节编码。 6.会观察码:如用16进制显示了“PC个人电脑”这几个字的码:50 43 B8 F6 C8 CB B5 E7 C4 D4,问“个”字码是什么? 答:因为英文占1字节,中文占2字节,所以“PC个人电脑”占10字节,1字节=8位,所以总共80位,每4位二进制转换成1位十六进制,所以对应的“个”字码是:B8F6 1.2.4多媒体信息编码 1.声音信号是通过采样和量化实现模拟量的数字化。这个过程称“模数转换(A/D转换)”,承担转换任务的电路或芯片称为“模数转换器”简称ADC。 2.数模转换(D/A转换):即将数字化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 3.采样:就是按一定的频率,即每隔一小段时间,测得模拟信号的模拟量值。如CD采用的采样频率为44.1KHZ,即每秒钟要采样44100次。 4.采样频率越高,量化的分辨率越高,所得数字化声音的保真程度也越好,数据量也越大。 5.像素(pixel):图像数字化的基本思想是把一幅图像看成由许多彩色或各种级别灰度的点组成的,这些点按纵横排

环境检测相关基本知识

绪论 1. 环境监测的目的:1)评价环境质量是否符合国家制定的环境质量标准。2)根据污染物或其他影响环 境质量因素的分布,追踪污染路线,寻找污染源。3)确定污染源所造成的污染影响,它在时间和空间上 的分布规律,及其发展、迁移转化情况。4)研究污染扩散模式和规律,为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控制环境 污染和环境治理提供依据。5)收集环境本底及其变化趋势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保护人类健康和 合理使用自然资源提出建议,为制订和修改环境标准提供数据。 2. 环境监测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3. 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同一污染源在不同时间对同一地点造成的污染物浓度可能相差很大,在环境中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分布不是均匀的。2)空间分布性:不同污染物的稳定性和扩散速度与污染物 的性质有关,因此不同位置上的污染物的浓度和强度分布是不同的。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 有害物质引起毒害的两与其无害的自然本值之间存在一界限4)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环境是一个由生物 和非生物组成的复杂体系,因此存在各种因素的综合效应。 4. 单独作用:机体中某些器官只是由于混合污染物中某一组分对其发生危害,没有因为污染物共同作用而加深危害的,称为污染物的单独作用。 5. 相加作用:混合污染物各组分对机体的同一器官的毒害作用彼此相似,且偏向同一方向,混合污染物对机体的毒害相当于各种污染物毒害的总和,称为污染物的相加作用。 6. 相乘作用:混合污染物对机体的毒害作用超过个别毒害作用的总和,称为相乘作用。 7. 拮抗作用:混合污染物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对机体的毒害作用彼此抵消大部分或一部分时,称为拮抗作用。 8. 环境监测--为某种特定目的,按照预先设计的时间和空间,间断或连续地,对环境质量的代表值进行测定,并观察、分析其变化及其对环境影响的过程。 9. 环境要素:环境整体中,各自独立的,性质不同但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 10. 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 的适宜程度 11. 环境污染按环境要素分类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12. 按污染物的性质分类: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 13. 环境监测的特点: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 14. 从众多有毒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害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经过 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对优先污染物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15. 环境标准的作用:1)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的工作目标:它是只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的重要依据2)是判断环境质量和衡量环境工作优劣的准绳3)是执法的依据:环境问题的诉讼、排污费的收取等的依据都 是环境标准4)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准备手段和条件:通过实施可以促使企业对污染进行管理和治理,更 新设备等。总之,环境标准是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16. 环境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 水和废水监测 1. 水质监测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环境水体包括地表水(江河湖海)和地下水;水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

初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要点

初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要点 1、信息、物质、能源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2、信息技术包括信息的采集(获取)、传递、存储、处理(加工)、发布、交流等技术。 3、信息技术的五次技术革命:①语言的使用;②文字的使用;③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应用; ④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应用;⑤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 4、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信息社会的重要技术支柱。 5、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名叫埃尼阿克(ENIAC),它于1946年诞生于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 6、按所使用的主要元器件划分,计算机经历了①电子管②晶体管③集成电路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代。 7、“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简称PC机)。 8、计算机由原来的单纯的数值计算发展成同时具有文字、绘图、表格、音像处理以及数据通讯等多种功能。多媒体计算机的诞生,各种形式的信息都能由计算机进行处理。 9、计算机今后发展的总趋势是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新一代的计算机将是智能化的多媒体计算机。 10、计算机的主要特点:①运算速度快②运算精度高③具有存储记忆能力④具有逻辑判断能力⑤具有自动控制能力。 11、计算机的应用主要领域有:①数值计算②数据处理③自动控制④计算机辅助设计⑤计算机辅助教育⑥人工智能⑦计算机网络。 12、信息包括文字、数字、声音、图像、图表等。 13、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简称CAD;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sted Instrction)简称CAI; 计算机管理教学(Computer Managed Ins trction)简称CMI。 14、人工智能主要包括专家系统、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以及机器人等。 15、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资源共享、数据通信。 16、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能否有效、迅速地获取并处理信息,已成为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及其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将成为整个世界的巨大的神经中枢。 17、从外观看,计算机主要由显示器、主机、键盘和鼠标组成。

环境基础知识点(仅供参考)

说明:题后有页码的,其内容均摘抄自书本,题后没有页码的,内容来源为百度或个人总结。所有内容,只做参考。 一、简答题 1.消毒与灭菌的区别(p61) 消毒与灭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消毒一般指消灭病菌和有害微生物的营养体,而灭菌是指杀灭一切微生物的营养体、芽孢和孢子。 2.水在微生物体内的作用(p53) 水是微生物营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物质。这并不是由于水本身是营养物质,而是因为水是微生物细胞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营养物质和代谢的良好溶剂,是细胞中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得以进行的介质,并参与许多生物化学反应。水的比热容高,又是热的良好导体,保证了细胞内的温度不会因代谢过程中释放的能量骤然上升。水还有利于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稳定,例如DNA结构的稳定,蛋白质表面的极性(亲水)基团与水发生水合作用形成的水膜,使得蛋白质颗粒不至相互碰撞而聚集沉淀。 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存在,结合水没有流动性和溶解力,所以微生物不能利用它。3.什么是鉴别培养基(p57) 鉴别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而鉴别某种微生物的培养基。 补充内容: 选择培养基:根据某种或某类群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要或对某种化合物的敏感性不同而设计的培养基。 培养基的类型:⑴按培养基组分的来源分,可分为天然培养基和合成培养基;⑵按物理状态分,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⑶按用途分,可分为基础培养基、加富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⑷按生产目的分,可分为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 培养基满足的条件: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水、无机盐。 4.原(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划分特点(p53) 光能自养型、化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异养型。 5.原核真核的区别(p10,p21) 原核微生物是指一大类具原始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它们没有真核微生物中所有的核仁、核膜和细胞器,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黏细菌、蓝细菌等类群。 真核微生物是指细胞核核仁和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有线粒体等细胞器的微小生物,主要包括酵母菌、霉菌、微型藻类、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 6.原生动物在净水中的作用() 作为污水处理效果的指示生物。 鞭毛虫喜在有机质丰富的水体中生活,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活性污泥培养初期或处理效果差时鞭毛虫会大量出现,因此,可作污水处理效果的指示生物。肉足虫类广泛分布在各类水体中。有些种类,如变形虫、螺足虫、表壳虫磷壳虫多喜欢生活在有机质较丰富的水体中,在污

中科院考纲840环境科学基础

中科院考纲840环境科学基础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环境科学基础》考试大纲 《环境科学基础》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和自然地理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环境科学基础》是环境科学的入门课程,也是报考环境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生入学考试主要科目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与保护、环境污染的净化过程、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等。要求考生认识环境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方法;系统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典型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了解环境污染的基本净化过程与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 基本知识 1)环境的概念、功能、属性与分类 2)地球环境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3)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研究对象和任务 4)环境保护 二. 大气环境及其保护 1)大气环境的结构和组成以及气象和气候灾害 2)大气污染类型及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和性质 3)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影响因素 4)大气污染的危害 5)大气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 三. 水环境及其保护 1)水环境及水资源 2)水体污染物来源及水体污染类型 3)主要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与转化

4)水污染的危害 5)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 四. 土壤环境及其保护 1)土壤环境和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2)土壤环境污染物来源及其危害 3)土壤环境保护和土壤污染防治 五. 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2)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类型 3)食物链与食物网 4)营养生态金字塔 5)生态系统的功能 6)生态平衡 六.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1)固体废物来源、分类及特点 2)固体废物的环境问题 3)化学品及有害废物对人类的危害 七. 其他环境污染 1)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2)电磁污染 3)光污染 4)热污染 八. 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 1)环境监测 2)环境质量评价 3)环境影响评价 4)环境风险评价 九. 环境规划与管理 1)环境规划 2)环境管理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课程性质:XXX 总学时:64 学分:4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开课单位:XXX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微生物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与环境、给水与排水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具有重大影响。 按监测对象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等内容。按测定项目学习,包括汞、镉、铬、铅、砷等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含氮化合物,水中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酚类、油类,大气中SO2、NO X、TSP、PM10、CO、O3、烃类等气态污染物,光化学烟雾等二次污染物,颗粒物,多环芳烃类、二噁英类等重要有机污染物,以及酸雨项目监测等。按监测程序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各类环境监测的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及测定,数据的处理及信息化,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等的内容。 按监测方法学习,主要讲述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以及生物方法;主要为标准方法和正在推广的新的常规监测技术,还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简易监测技术,及迅速发展的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等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相关法规,监测方法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关键、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掌握监测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和分析测定、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数据处理与分析评价的基本技能;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后期课程和将来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环境保护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主要知识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及分类。 2.掌握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或程序。 3.掌握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的概念。 4.了解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及制订环境标准的作用、分类、分级情况。 5.掌握大气、水、土壤等最新的环境质量标准及其应用范围;了解各类污染物的控制或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复习资料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1、载体依附性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按载体不同可分为(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频)。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2、价值性 ☆信息是有价值的,人类离不开信息。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 ☆另外,信息又是可以增值的。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3、时效性 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如果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了。 4、共享性----信息不同于物质、能量的主要方面 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1、2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2、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但一些古老的信息技术仍在使用,不能因为出现了新的信息技术就抛弃以前的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人性化)和(大众化),其中人性化是大众化的基础,大众化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人性化)。.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图形用户界面使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内容在可视性和操控性方面大大改善。 (1)、虚拟现实技术:3D游戏等。 (2)、语音技术:语音识别技术(ASR)和语音合成技术(TTS)。 (3)、智能代理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Office助手、电子商务(EC)等。 GUI:图形用户界DOS:磁盘操作系统CPU:中央处理器EC:电子商务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环境工程基础知识

1.在()的情况下,可采用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 A.废水中主要含溶解性有机物 B.由于原有系统的污泥回流能力不足,影响了处理效率 C.在不增大曝气池的情况下提高现有系统的处理能力 D.废水水质波动较大 2.下列关于气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气浮法去除的对象是密度接近于1的固体、液体颗粒 B.亲水性颗粒较疏水性颗粒易于去除 C.气浮分离的时间小于沉淀 D.浮选剂一般都具有两亲结构 3.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代表性活性基团有(),其pH值适用范围为()。A.磺酸基,1~14 B.磺酸基,5~14 C.季氨基,1~14 D.季氨基,1~7 4.砂子在沉砂池的沉淀接近()沉淀。 A.自由 B.絮凝 C.拥挤 D.压缩 5.下列构筑物属于生物膜法的是()。 A.生物转盘 B.曝气池 C.化粪池 D.离子交换器 6.一般城市污水在曝气池中正常运行,其()为宜。 A.SVI<50 B.S0150 D.SVI越小越好 7.混凝处理过程中,反应阶段所需时间大致为()。 A.20~30s

B.3~5min C.15~30min D.1~2h 8.下列平流沉淀池设计参数不正确的是()。 A.长宽比以1~3为宜 B.污水在池中的停留时间为1~2h C.沉淀池水平流速不大于5mm/s D.沉淀池表面负荷一般为1~3m3/(m2.h) 9.下列有关活性污泥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通常活性污泥系统中BOD:N:P应为100:5:l B.曝气槽中溶氧至少应维持在4mg/L以上 C.SVI值小于50表示有污泥膨胀现象 D.传统活性污泥系统的曝气时间为12~24h 10.高负荷生物滤池具有()的特点。 A.生物膜主要靠水力冲刷脱落,更新快 B.滤池更容易堵塞 C.滤料尺寸与普通生物滤池相当 D.同时具备硝化与反硝化功能 11.污泥含水率从(),体积减小约一半。 A.98%降至95% B.96%降至94% C.98%降至94% D.98%降至96% 12.下列关于离子交换法处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离子交换树脂一般由树脂母体和具有活性的交换基团构成 B.阳离子交换树脂内的活性基团是酸性的,阴离子交换树脂内的活性基团是碱性的C.离子交换法适用于处理含盐浓度较高的废水 D.交换和再生是离子交换工艺流程的两个关键步骤 13.下列污染物处理,无法用混凝法处理的是()。 A.细小颗粒 B.色度、浊度

(环境管理)环境科学基础知识要点

环境科学原理知识要点 1.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 然要素及其总体。 2.自然环境指的是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长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 3.次生环境问题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 4.人类生存的环境由自然环境、工程环境、社会环境共同组成。 5.人工环境的特点:人类作为主导因子,环境人工化明显;多样化;脆弱性;环境污染严重; 危害人类健康的因素增多。 6.环境问题的分类: 原生环境问题:火山、地震、台风 次生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泽化、物种灭绝等 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水、大气、土壤污染; 环境干扰——噪声、震动、电磁波干扰、热干扰 7.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标志着人类寻求社会与环境协调 发展的新阶段,环境与发展成为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主题。 8.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9.1979年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 10.现代环境问题的特点:已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性问题;已从局部扩展到区域甚至全球,从 地表延伸到高空及地下,呈立体态;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已严重损害人类的健康与福利,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 11.二十个世纪50年代前后出现的“八大公害”事件中,有五个为大气污染事故,分别为:马斯 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 12.“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及SO2。 13.富山事件(骨痛病)主要由镉污染物造成的。 14.日本发生的水俣病事件主要由甲基汞污染物造成的。 15.过氧乙酰硝酸酯为二次污染物。 16.根据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和反应,可将大气污染划分成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 特殊型。 17.降尘一般将粒径大于10μm的粉尘,它们可以在重力作用下降落下来。 18.粒径小于10μm的烟气、煤烟及雾在内的颗粒状物质,称为飘尘。 19.还原型(煤炭型)大气污染发生时,其天气状况中,逆温类型为辐射型逆温。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 复习题 环境监测中心 二○○六年七月 目录 一、国家标准及技术规范基础1-4页 二、实验室基础、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4-7页 三、水质监测实验室基础8-21页 四、空气和废气监测基础21-26页 五、金属类监测基础26-31 六、有机物监测基础31-36页

一、国家标准及技术规范基础 1、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对) 2、建设项目建成投入生产或使用后,必须确保稳定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对) 3.为了推动我国火电行业对SO2的治理工作,实行SO2排放总量与排放浓度双重控制。(对) 4、噪声的来源主有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噪声。人耳开始感到疼痛的声音叫做痛阈,其声级为120分贝(dB)左右。(对) 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对) 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三类。(对) 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规定,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方法为测定方法为红外分光光度法。(对) 8、我国1983年颁布了第一个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测试方法标准。(对) 9、监测工业废水中的一类污染物应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布点采样。(对) 10、建设(包括改、扩建)单位的建设时间,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的批准日期为准。(对) 11、新污染源的排气筒高度一般不应低于15米。若某新污染源的排气筒必须低于15米时,其排放速率标准值按外推计算结果再严格50%执行。(对) 1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挥发酚指能与水蒸气一并挥发的酚类化合物。(对) 13、锅炉排放二氧化硫浓度应在锅炉设计出力70%以上时测定。(对) 14、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中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是一定高度的排气筒任何1h排放污染物的质量不得超过的限值。(对) 1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以标准分布时所规定的实施日期为界,划分为两个时段。即1997年12月31日前建设的单位,执行第一时间段规定标准值;1998年1月1日起建设的单位执行第二时间段规定标准值。(对) 16、建设项目试运行期间,污染物排放达不到规定排放标准的,负责验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要求建设单位限期达到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在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地方,还应达到当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对) 17、危险废物腐蚀性鉴别,当pH大于或等于12.5,或者小于或等于2.0时,则该废物是具有腐蚀性的危险废物。(对) 18、我国的环境标准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对) 19、烟尘的排放量主要受到燃烧方式、锅炉运行情况和煤的性质,还有锅炉负荷的影响。(对) 20、产污和排污系数的物理意义是指单元活动所产生和排放的污染物量。(对) 21、排污系数是指产污系数条件下经污染控制措施削减后或未经削减直接排放到环境中污染物的量。(对) 22、排污系数的物理意义是:每耗用1t煤产生和排放污染物的量。(对) 23、浸出液中任何一种危害成分的浓度超过其标准中所列的浓度值,则该废物是具有浸出毒性的危险废物。(对) 24、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错) 25、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分综合性排放标准和行业性排放标准两大类。(对) 26、低矮排气筒的排放属有组织排放,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造成与无组织排放相同的后果。(对) 27、工业废水样品应在企业的车间排放口采样。(错) 28、新污染源的排气筒高度一般不应低于15米。(对) 2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I~Ⅳ类标准的水质pH值为5~6。(错) 30、排放污染物的烟囱是污染源,而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建筑构造(如车间等)不能算是污染源。(错) 31、排气筒高度的计算是指自排气筒(或其主体建筑构造)所在的地平面至排气筒出口的高度。(对) 32、烟度标准中拟控制的是柴油车运行中的平均烟度。(错) 33、柴油机车排放的碳烟比汽油机车大40倍左右。(对) 34、柴油机排放的SO2明显比汽油机浓度值高。(对)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要点

必修信息技术基础 主题1 信息的获取 一、信息及其特征 1、信息的基本概念 “信息”一词通常是指数据、信号、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 2、信息的基本特征 a)载体依附性: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信息的表现载体:图片、声音、动作、表情、文字等 信息的实物载体:CD、U盘、硬盘、纸张等 b)信息是可加工处理的 c)信息可以脱离它所反映的事物被存储、保存和传播 d)价值性:信息是有价值的,而且可以增值 e)时效性:信息反映事物某一特定时刻的状态 f)共享性:信息可被多个信息接受者接收且多次使用 1.下列情形可能引起信息丢失的………………………………………()(A)载体的损坏(B)共享范围扩大(C)获知人数增加(D)有效期限延长 2.李斌发现按照车上的GPS导航仪规划的路线驾驶经常出错,他更新了导航软件的地图文件后,出现错误的概率大大降低,该事例反映出信息具有……………()

(A)载体依附性(B)时效性(C)共享性(D)传递性 二、信息技术及其发展简史 1、信息技术:简称IT 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称之为信息技术。 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四大基本技术,其中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两大支柱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机器人、数字地球、虚拟现实、云技术、物联网等。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虚拟现实技术 ?语音技术 ?关键技术有自动语音识别技术(ASR)和语音合成技术 (TTS) ?智能代理技术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信息技术产品走向了个性化和集成化的发展方向 (3)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 成本的降低和性能的提高

环境保护基本知识

环境保护基本知识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环境保护包含三个层面: 1、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为了防止自然环境的恶化,对青山、绿水、蓝天、大海的保护。这里就涉及到了不能私采(矿)滥伐(树)、不能乱排(污水)乱放(污气)、不能过度放牧、不能过度开荒、不能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不能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等等。这个层面属于宏观的,主要依靠各级政府行使自己的职能、进行调控,才能够解决。 2、对地球生物的保护 包括物种的保全,植物植被的养护,动物的回归,维护生物多样性,转基因的合理、慎用,濒临灭绝生物的特殊保护,灭绝物种的恢复,栖息地的扩大,人类与生物的和谐共处,不欺负其他物种等等。 3、对人类生活环境的保护 使环境更适合人类工作和劳动的需要。这就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玩的方方面面,都要符合科学、卫生、健康、绿色的要求。这个层面属于微观的,既要靠公民的自觉行动,又要依靠政

府的政策法规作保证,依靠社区的组织教育来引导,要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齐抓共管,才能解决。 历史发展 环境保护(简称环保)是由于生产发展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过于严重,首先引起发达国家的重视而产生的,利用国家法律法规约束和舆论宣传而逐步引起全社会重视,由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兴起的一个保卫生态环境和有效处理污染问题的措施。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一本书,名为《寂静的春天》,书中阐释了农药杀虫剂DDT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作用,由于该书的警示,美国政府开始对剧毒杀虫剂进行调查,并于1970年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各州也相继通过禁止生产和使用剧毒杀虫剂的法律。由于此事,该书被认为是20世纪环境生态学的标志性起点。 1972年6月5日至16日由联合国发起,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是环境保护事业正式引起世界各国政府重视的开端,中国政府也参加了这个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也是从1972年开始起步,北京市成立了官厅水库保护办公室,河北省成立了三废处理办公室,共同研究处理位于官厅水库畔,属于河北省的沙城农药厂污染官厅水库问题,导致中国颁布法律正式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和使用DD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