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问句、反问句变陈述句句式

设问句、反问句变陈述句句式

设问句、反问句变陈述句句式

疑问句、反问句和设问句练习

疑问句、反问句和设问句练习 一、请判断下列句子是疑问句、反问句还是设问句,并把答案写在括号里。 1、你认为明天会下雨吗?() 2、难道我不能高声赞扬白杨树吗?() 3、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4、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5、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 6、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 7、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8、是我打扰你了吗,小伙子?() 9、不知道同学们到齐了没有?应该都到齐了。() 10、浪费食物难道不是可耻的行为吗?() 二、请按要求改写句子。 1、好一个惹人喜爱的小天使!(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少年不能没有理想。(改为设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祖国是非常美丽、富饶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孩子的嘴里飞出婉转的夜莺般的歌声。(改为疑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是他的书吗?(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难道有一个人不关心这件事吗?(改为疑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白茫茫的大雪笼罩着山川、田野和村庄。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设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疑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问句、设问句认识及练习资料

问句的认识 1、疑问句是一种句式,在向对方发问,不知道答案,需要对方来回答。 例如:你今天几点起床的?你认识他吗?你几岁了? 小红,这是你的笔吗?今天几号了?你会做这道题吗? 2、反问句是一种修辞方法,是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也就是明知故问。这类句式常和“难道”、“怎么”等反问词联接。 例如:你怎么能这样呢?(意思是你不能这样。) 3、为了引起别人注意,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就叫做设问句。 例句1、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 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区别? 一、设问句重要的不在于前面的提问,而在于后面的回答。 先提出问题,是为了引起注意和思考,使后面的回答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文章的标题或开头用设问句,能够启发读者思考,便于读者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 相关例子 1、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2、他真的很坏吗?不是的,是你没有看透他! 3、为什么小鸟会飞呢?因为它有翅膀。 4、难道这件事很难办到吗?不,是你自己心不在焉! 5、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6、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我把课本借给他了。 7、这瓶饮料是谁买来的?原来是妈妈买来的。 8、这是什么东西?这是玩具赛车。 9、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 二、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 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强,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

1. "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 "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 3."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并没有这么难。 4."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5.难道我们能浪费时间吗?——强调要珍惜时间,突出时间的重要性。 6.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 ——强调要保护环境。 7.你们怎么能不承认错误呢?——强调要勇于承认错误。 8.你们怎么能不回家呢?——强调不能不回家。 判断是什么句 1、甚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2、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3、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 4、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 5、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 6、为什么不去问问神奇海螺呢? 7、这道题真的那么难做么?我看很好做。 8、这道题真的那么难做么?我看很好做。 9、这是多么深刻的教诲啊!难道不值得我们永远牢记吗? 10、你去过北京看枫叶吗? 11、鱼儿是靠什么呼吸的? 12、这是什么地方?这是北京故宫。 13、是谁的本子?是张昊的本子。 练习 一、指出下面的问句是什么类型的问句(指是疑问句,反问句,还是设问句): 1.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及练习题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 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3、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 4、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练习题 1、花生的品质很高尚。 2、这件事让人很感兴趣。 3、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不会忘记。 4、泪珠是人类内心纯真感情的升华。 5、你们都在忙忙碌碌地干活,我不能袖手旁观。 6、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7、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我们不能忘记。 8、我的时装展不得不推迟了。 9、信赖,往往能够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0、这清白的梅花是不能玷污的。 11、外公,这是您最宝贵的画。 12、梅花的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13、每一个中国人都爱自己的祖国。 14、我买不起这么贵的书。 15、我们都喜欢看闲书。点此查看参考答案 练习二:把下面的句子改成反问句 1、这活泼的小孩是我的好朋友。 2、六小开展的师生才艺表演活动很好看。 3、顽强拼搏的运动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4、现在的条件这么好,我们应该好好学习。 5、这件事大家都同意。 6、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们也能做到。 7、这件事大家会同意。 8、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不会忘记。 9、这是祖国母亲对我的期望。 10、不劳动,连棵花叶养不活,这是真理。 11、你不能这样蛮横无理。 12、孙悟空的本领可真大。 13、听了老师的一席话,小刚脸红了。 14、我不会忘记我俩的友谊。 15、这场报告会使听众们感动得热泪盈眶。 练习三:请将下面的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1、这幅画是我们班蔡颖画的。

反问句 设问句

就是把答案藏在问题里,且答案是唯一的,也是肯定的(明知故问)。 反问句结尾时正常情况下用问号,而有些特殊的句子也可以用感叹号。 反问句分为肯定反问句和否定反问句。肯定反问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否定反问句表示肯定的意思。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例句 1."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 3."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4."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5.难道我们能浪费时间吗?——强调要珍惜时间。 6.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 ——强调要保护环境。 7.你们怎么能不承认错误呢?——强调要勇于承认错误。 8.你们怎么能不回家呢?——强调不能不回家。 9.在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穷人》这篇文章中“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意思就是说同死人待在一起不行,感叹号表示极度强调。 10.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 11.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迟到》(林海音) 12.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的吗? 13.这是多么深刻的教诲啊!难道不值得我们永远牢记吗? 14.你如果上课不认真,作业会做吗?——强调上课不认真你不会做作业。 反问句的特点 通常反问句是陈述句的改版,是为了强调语气。 如: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这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就是:那是不一样的。相比之下,前一个句子语气就强烈多了。 除此之外,一些反问句还要有反问词,如:难道怎么这么……除了反问词,还要在最后加上语气词如:呢吗……而且为了表示与陈述句的区别,还要在最后加上问号(?)。 且通常都要把句子(判断句)的意思倒过来后,再加上反问词。 反问和设问的区别: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是有明显的区别: 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 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 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答在问外;反问寓答于问,有问无答。 目的:加强语气,更明显的表达出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

陈述句与反问句转换

反问句变陈述句方法一 第一步:有“不”去“不”,没“不”加“不”。 第二步:去除疑问词。 第三步:把问号改为句号。 第四步: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步,把句子整理通顺。比如:“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改成:“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 反问句变陈述句的方法二 第一步:“去” 即去掉反问词和语气词“难道……吗?”、“怎么…呢?”。 第二步:“改”即把“?”改成“。”。 第三步:“反”即把原句子的意思反过来。 第四步:“查” 即检查修改后的句子意思应和原来是否一样。

反问句转化为陈述句 7.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8.马跑得越快,离蜀国不就越远了吗? 9.把羊圈修好,不就不会再丢羊了吗? 10.对浪费能源的现象,我们怎么能容忍呢?

1.这活泼的小孩是我的好朋友。(改为反问句) 2.我家在图书馆附近住。(改变此顺序,意思不变) 4.我把他送我的小刀还给了他。(改为被字句) 5.钟子期去世了,俞伯牙很悲痛。(改为反问句) 6.我们应该面对这个现实。 7.你认为小白兔是最可爱的动物。 8.这幅画是我们班蔡颖画的。 9.不好好学习,自然不能取得好成绩。 10.那奔驰的列车正是我们祖国奋勇前进的象征。 11.难道这不是报答吗? 12.难道这不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吗? 13.难道今天你不快乐吗? 15.我的车子坏了,难道您不能帮帮我吗? 16.大晴天怎么会下雨呢? 17.你们看,这石头一层层的,不就像本厚厚的书吗?

18.刘伯承不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吗? 19.难道2008年的奥运会不是在北京举行的吗? 20.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 21.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22.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忘返呢?23.这点小事,难道还要妈妈担心吗? 24.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呢? 25.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干我走吧? 26.这有什么关系呢? 27.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他们吧? 28.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29.对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搞一个不是成衣的时装展呢? 30.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呢? 31.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32.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33.在人类古老的历史长河中,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书法瑰宝? 34.看着这些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的字词,怎能

疑问句__设问句__反问句

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 一、疑问句 疑问句是从句子的用途角度来说的,它是用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是有疑而问,是向别人询问一件事,解除自己的疑团的,它是有疑而问,是己问他答,答在问后(即:由一方发问,由另一方作答,回答句紧跟在疑问句的后面)。 二、设问句 设问是一种修辞手法,先提出问题,接着再把答案说出来,这种自问自答的句子叫做设问句。 其实提问者本来完全知晓问题的答案,是明知故问且又自问自答的一种问句形式,它不需要别人来回答,它只是作者为了引起读者注意或者引发读者思考而故意提问的。所以,通常情况下,在设问句的后边,紧接着的是作者本人的答语。这种修辞效果不是肯定的句式所能及的。如: 1、春天在哪里?春天在花朵里…… 2、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 3、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4、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5、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 三、反问句 反问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句又叫反诘句,它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反问句是作者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增强某种语气、强调某种确定的意思而有意采用的一种问句形式。是无疑而问,作者自问自答,答在问中。 1. "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 "(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 3."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4."那什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5.“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末尾用的感叹号。 总之,疑问句是己问他答,答在问后;设问句是自问自答,答案在问句之外,反问句则不用回答,答案包含在问句之中,已经暗示了出来;设问句末一般用问号,反问句可以用问号,也可以用叹号。

小学语文句式变换之陈述句和反问句的转换

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互换 一、陈述句和反问句的定义 1、陈述句:是对客观事物或现象加以说明的句子。它包括肯定陈述句和否定陈述句两种,肯定陈述句是对事物进行判断的句子,而否定陈述句都会有否定词“不、没有”等,它的主要目的是用来否定整个句子。 如: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喜欢。 2、反问句: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陈述句的观点,句上常常含有“难道、怎么”,句末有“吗、呢”等语气词,它的语气比陈述句更强烈,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它虽然是疑问的形式,但不需要回答,答案已经隐含在句子中了,一般句子字面上是肯定的,它的意思就是否定,而字面上是否定的,它的意思就是肯定。 如:这不恰好能说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二、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1、判断句式,先看句子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肯定的要在句子中加上否定词“不”,是否定的要把句子中的“不”字去掉。 2、在句子前加上“难道”(怎么),在句末加上“吗”(呢),再把句末句号改成问号 3、读句子是否通顺,和原句的意思是否一致。 如:这样肮脏、零乱的地方,不会让人觉得舒服。(改为反问句) ○1句中有“不”字,句子的意思表示肯定,所以要把“不”字去掉。 ○2、在句首加上“难道”,句末加上“吗”。或者在能愿动词前加上“怎么”,在句末加上“呢”把句末句号改成问号。 句子就变成了:(难道)这样肮脏、零乱的地方,会让人觉得舒服(吗)? 这样肮脏零乱的地方,(怎么)会让人觉得舒服(呢)? ○3、读句子,看是否通顺,和原来的意思是否相同。 又如:像她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值得赞扬。(改为反问句) ○1、句中没有“不”字,它的意思就是否定,所以要加上“不”。 ○2、在句首加上“难道”,句末加上“吗”。或者在能愿动词前加上“怎么”,在句末加上“呢”把句末句号改成问号。

陈述句改反问句微课教案

陈述句改反问句微课教案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互换。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互换是小学语文中常见的句子训练内容,也是一个难以掌握的的内容,有不少同学都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而常常做错。只有学习得法,才能更好地掌握互换的方法,并做到举一反三。今天老师来教大家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相信你一定能学会! 二、认识陈述句与反问句 1.分辨陈述句与反问句这两个不同的句子。 2.陈述句是陈述一个事实或者说话人的看法的句子。在书写时句末用句号。 它包括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两种:如:今天下雨了。(肯定形式)我不喜欢这幅画。(否定形式) 3.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答案就在问句之中,也就是明知故问。它的句末一般用问号,如:“难道我会不知道?”特殊的反问句句末也可用感叹号。如:“你这样做怎么能行!” 反问句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强,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 三、遵循原则 两种句式的互换应该遵循“在不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

的情况之下。 四、学会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1.学习怎样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老师送给你们四个小锦囊,让我们一起打开看看吧。这个锦囊就是“变、加、改、读”。 2.下面我们以“我喜欢这本书”为例进行说明。“我喜欢这本书”这是一个肯定形式的陈述句,将它改为反问句:首先,一变:将“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肯定词“是、能、会、有”等,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没有”等)。这是一个肯定句,句子中没有否定词,于是我们要加上否定词“不”,句子变成了“我不喜欢这本书。” 二加:在句子的合适位置加上反问词“怎、怎么、难道、岂”等,在句末加上“呢、吗”等疑问词。句子变成了“我怎么不喜欢这本书呢。” 三改: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句子变成了“我怎么不喜欢这本书呢?” 四读:把改好后的句子读一遍,看是否和原句意思一样,是否通顺。如果不通顺,还要适当调整词语。把改好的句子读一读“我怎么不喜欢这本书呢?”准确地表达了“我喜欢这本书”的肯定意思。 经过刚才的四步,陈述句就改成了反问句。掌握了这个方法,改句子就不难了。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及练习题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及练习题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 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3、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 4、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如:雷锋叔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改反问句时,将肯定词“是”改为否定词“不是”,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这样,改成的反问句是:难道雷锋叔叔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又如:我们不能浪费时间。在改反问句时,将否定词“不能”改为肯定词“能”,再在“能”前加上“怎么”,句尾加上“呢”,句号改为问号。改成的反问句是:我们怎么能浪费时间呢? 一、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练习。 1、这幅画是我们班蔡颖画的。 2、不好好学习,自然不能取得好成绩。 3、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不能不闻不问 4、那奔驰的列车正是我们祖国奋勇前进的象征。 5、功课没做完,不能去看电影。 6、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7、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 8、没有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9、小玲取得的优异成绩正是她勤奋学习的结果。 10、我们不能被困难吓倒。 12、你们没看见过这样的总理。 13、我的心绷紧紧的,这无法忍受。 14、这潮湿冰冷的地面不能睡。 15、我们是学生,应该遵守学校的纪律。 16、那平静的“湖面”就是被它踩碎的。 17、小姑娘天真的心灵,正像一个含苞欲放的花蕾。 18、这些树叶就是从这棵树上飘落下来的。 19、咱们早就分好了。 20、游览了长城,我受到了教育。 21、我们没有近道,和你们走的是一条道。 22、这个世界上应该有您最想要的东西。 23、人的身躯不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来。 24、这本书真好看,叫人喜欢。 25、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 26、对于浪费能源的现象,我们不能容忍。 27、网络丰富多彩,让我们大家恋恋不舍。 28、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29、我们都爱自己慈爱的母亲。 30、犯了错误就不敢向老师、同学承认,这不是一个少先队员应有的态度。 31、作为少先队员应该讲文明,有礼貌。

设问句与反问句的区别

设问句与反问句的区别: 设问句应与反问句分别开 设问句式是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 反问句是疑问句,实际上说话者是在强调某种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也就是明知故问。这类句式常和“难道”等词联接。通常答案就在句子当中。 例:"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疑问句:自己提出问题让别人回答。反问句:只问不答,答题就在问话里。设问句:自问自答。 疑问就是不清楚的问题 设问就是知道答案,出一个问题 反问就是以别人的问题加上否定问回去 设问:例句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花朵里……” “什么是生物?生物就是有生命的物体…………” 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 这瓶饮料是谁买来的?原来是妈妈买来的. 是谁的本子?是张昊的本子。 这是谁的房间?这是我的房间 反问:例句 1. "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 "(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 3."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4."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5.难道我们要浪费时间吗?——强调要珍惜时间 6.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 ——强调要保护环境 反问句结尾时正常用问号,而有些特殊的句子也可一用感叹号。 如:“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意思就是说同死人待在一起不行,感叹号表示极度强调。 反问句的特点:通常反问句是陈述句的改版。如: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这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就是:那是不一样的?除此之外,反问句还要有反问词,如:难道怎么这么…… 除了反问词,还要在最后加上反问字,如:呢吗…… 而且为了表示与陈述句的区别,还要在最后加上问号(?)。

二年级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转换

第五课时 一、课前导入 作业讲解 二、知识点讲解 (一)反问句与陈述句 1.概念 陈述句:是指陈述一个事实或者说话人的看法的句型。陈述句又分为肯定的陈述句和否定的陈述句,简称肯定句和否定句。 一、肯定句: 肯定句例句:儿子是我一生的牵挂。 二、否定句: 1、一般否定句 即含有“不、没有、完全不是,完全不”等否定意思的词的句子。 例:没有什么是他做不到的。 2、双重否定句 含有两个否定词的句子,例如:含有“没有.....不......”“,非.....不可......”等词语的句子 如:每天下午,我非做作业不可. 双重否定句表示肯定。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语气来表达肯定的意思。 例:难道他说的不对吗?

★转换方法 1.陈述句变反问句 1.先加上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 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 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 上。 3. 反问语气词加上“。”变“?”。 2.反问句变陈述句 1. 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 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 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 反问语气词删去“?”变“。”。 三、例题分析 【例一】:“难道他承认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变换陈述句:“他不承认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若变换为“他承认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就与原反问句的意思不一致了,答案就是错的,因为否定词“不”放的位置不当。 同样,肯定句变反问句,在变换后的反问句中,必须在适当的地方加一个否定词,才与原句意思一致。 【例二】:“你应该去看他。”变为:“难道你不应该去看他吗?”

反问句改陈述句及答案

反问句改陈述句及答案

一、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有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没有等). (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没有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有等). (3)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么、难道”等反问语气词. (4)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例1】:雷锋叔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例2】:我们不能浪费时间. 难道雷锋叔叔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我们怎么能浪费时间呢? 二、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 (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有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没有等). (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没有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有等). (3)在反问句上删除反问语气词“怎么、难道”和句尾疑问助词“呢、吗”. (4)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 【例1】我们怎么能言而无信呢?我们不能言而无信. 【例2】欧阳海舍身拦惊马的英雄事迹,怎么不令我们感动呢?

16、春天一到,冰不就化开了吗? 17、别人能办到的事,难道我们就不能办到吗? 18、生活富裕了,难道我们就能铺张浪费了吗? 答案 1、字典正是我无声的朋友和老师。 2、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 3、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4、作为少先队员不能不讲文明,有礼貌。 5、我们是学生,不能不遵守学校的纪律。 6、功课没做完,不能去看电影。 7、你们应该见过这样的总理。 8、这本书真好看,真叫人喜欢。 9、天上的星星不能数得清。 10、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就看到不同的形状。 11、这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 12、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 13、把羊圈修好,就不会再丢羊了。 14、它一听到弦响,心里不能不害怕。 15、对浪费能源的现象,我们不能容忍。 16、春天一到,冰就化开了。 17、别人能办到的事,我们应该能办到。 18、生活富裕了,我们应该不能铺张浪费。

教学设计-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区别

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区别 教学设计 德江县煎茶镇中心完小胡仕容 教学目标: 1.了解是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定义。 2.了解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不同点。 3.通过句式练习,分清楚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区别。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不同点。 教学难点:区别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 教学方法与设计: 1.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 2.精选典型例句,让学生把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区分开来。 3.课前准备:PPT课件;练习巩固题; 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区别,要弄清楚它们的区别,首先要弄清楚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末尾都有问号,都以问的形式作标志,它们的形式十分相像,但它们也有很大的区别。疑问句是从句子的用途来说的,而设问句、反问句是从修辞的角度来说的。 1.疑问句是一种句式,在向对方发问,不知道答案,需要对方 来回答。 例如: 1)你在干什么 2)你的作业做完了吗 3)你吃饭了吗 由此可见: 疑问句是从句子的用途角度来说的,它是用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是有疑而问,是己问他答。 2.反问句是一种修辞方法,是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 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也就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这类句式常和“难道”、“怎么”等反问词联接。 (1)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如: 难道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意思是这是伟大的奇观。) (2)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如: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意思是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不会一天一夜不回家。) (3)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如: 你不为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自豪吗(意思是你应该为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自豪。) 由此可见: 反问句:一般只问不答,答案就在问话之中。而且都带有较浓厚的感情色彩,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3.设问句是为了突出强调,启发引导或抒发情感而有意提问,是根据需要提出问题后随即作答。 例如: 1)这道题真的这么难吗我看不是。 2)蟋蟀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 3)这是伟大的奇观吗是的。 由此可见: 设问句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和思考,先提出问题,然后加以回答,即自问自答。这样可以引起读者兴趣,加深印象。 总之,疑问句是己问他答;设问句是自问自答;反问句是只问不答,答案就在问话之中。

反问句与陈述句的转换讲解

玩转语文十分钟—— 反问句与陈述句的转换 在语言表达时,反问句和陈述句是我们常用的句型,他们是各有各的特色的。陈述句:表意平和,不带感情色彩;反问句:肯定有力,能够表达比较强烈的感情。但是在语言基础训练中,我们总会遇到反问句和陈述句的转换,许多孩子总会因为知识点掌握得不够牢固,而出现小问题,今天愚豆带领大家去解决这个问题,跟我一起出发吧! 一、反问句变陈述句的规则: 1、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反问语气词删去“?”变“。” 练习范例: 1、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 (我们不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 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那浪花所奏的正是一首欢乐的歌。) 3、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 (这里的景色这么美,使我们流连往返。) 二、陈述句变反问句的规则 1.陈述句包括肯定陈述句(简称“肯定句”)和否定陈述句(简称“否定句”)。

2.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回等)改为肯定此(是能会等);在肯定此或否定词前加“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 3.根据句子需要在结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有时也不用加),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练习范例: 将下列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1 、白衣天使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白衣天使无私奉献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2、没有比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更重要的事了。 (难道有比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更重要的事?) 3、你一定会想到白杨树的质朴、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难道你就不会想到白杨树的质朴、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转换微课设计

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转换 知识点:句型转换练习 一:自然导入 由园地中反问句与陈述句导入 出示课题:《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转换》 二:整体感知 一、什么是陈述句? 陈述句是陈述一个事实或者说话人的看法,也就是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它包括肯定句和否定句两种。陈述句在书写时句末用句号。 二、什么是反问句? 1、反问句就是把答案藏在问题里,且答案是唯一的,也是肯定的(明知故问:句子本身就包含着答案,是不需要回答的)。 2、反问句结尾时正常情况下用问号,而有些特殊的句子也可以用感叹号。 3、反问句分为肯定反问句和否定反问句。肯定反问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否定反问句表示肯定的意思。 4、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朗读时语调较高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三:句型练习 (一)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方法: 1、加疑问词:难道、怎么、怎能、哪里…… 2、找否定词:不,非,没有…… 3、加语气词:呢,吗 4、把句号改成问号。 5、读一读,句子的意思不能改变。 例如: 小玲取得的优异成绩正是她勤奋学习的结果。(陈述句) 小玲取得的优异成绩难道不是她勤奋学习的结果吗?(反问句)(二)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否定形式的反问句换陈述句:去掉反问词和语气词及问号, 还要去掉否定词,再加上句号。 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那浪花所奏的正是一首欢乐的歌。 2、肯定形式的反问句换陈述句去掉反问词和语气词及问号,再加上否定词和句号。 这点小事,难道还要妈妈担心吗? 这点小事,不要妈妈担心。 四:重点小结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

反问句与陈述句的相互转换

反问句与陈述句的相互转换 一.反问句与陈述句 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把陈述句变为反问句,也可以把反问句变为陈述 句,它们的意思相同,语气有所不同。 二.出示:两个句子主要掌握反问句 (1)我爱我的爸爸妈妈。 (2)难道我不爱我的爸爸妈妈吗?我怎么不爱我的爸爸妈妈呢? 反问句:就是把答案藏在问题里,且答案是唯一的,也是肯定的(自问自答)。 注意:反问句结尾时正常情况下用问号,而有些特殊的句子也可以用感叹号。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三.反问句和陈述句之间的转换 (一)陈述句改成反问句的方法和步骤: 1加:即加上反问词和语气词(“难道+吗”或“怎么+呢”) 例如:(难道)改革开放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吗)。 2、反:即把原句的意思反过来(有“不”去“不”,无“不”加“不”) 例如:难道改革开放(不)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吗。 3、改:即把“。”号改成“?”号 例如:难道改革开放不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吗(?) 4、查:即检查修改后的句子意思应和原来的是否一样. 总结陈述句改成反问句的方法步骤:一加,二反,三改,四查 做练习巩固方法步骤: 1、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 _________________

2、这幅画是我们班丽丽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我们不应该伤他们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反问句变陈述句的方法步骤 例句:我们怎么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呢? 1、删:先删去反问词(怎么….呢、难道….吗,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如:我们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2.反: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不”去“不”,无“不”加“不”)。如:我们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3、改:把“?”改成“。” 如:我们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4. 查:检查修改后的句子的意思和原句意思是否一样。 总结反问句变陈述句的方法步骤:一删,二反,三改,四查。 与陈述句变反问句的方法步骤比较,看看有何异同 反问句变陈述句的练习: 1、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 1、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不能不闻不问。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及练习

专项复习一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及练习 课前——预习 回顾反问句的基本特征,感受反问句的作用,以及反问句与陈述句互改方法。 反问句的基本特征: 1、反问词2、语气词3、标点符号 作用:加强语气,表强调。 方法:简单回顾,课中总结。 课前预热 给句子归类: 1.花都是春天开放的吗不是的。() 2.文具盒是谁弄坏的呢() 3.难道我们不应该保护坏境吗()。 4.这件事怎么能这样做呢()

课中——展示 学路指航 反问句改陈述句 (一)方法: 1、去掉反问词和语气词:“难道……吗”或“ 怎么(能)……呢”; 2、把“”改成“。”; 3、把原句的意思反过来; 4、检查修改后的句子意思应和原来的一样。 (二)巩固练习: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小组研讨,展示成果,指误纠错。 1、游览了长城,我怎么不受到教育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着友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怎么不特别喜欢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看到那数不清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今天是中秋节,我出差在外,难道不想念亲人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难道革命者在狱中的顽强乐观的精神不让人感到钦佩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香港回归祖国,怎么不是全国人民的一件大喜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我们怎能不同情那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问句和设问句复习过程

反问句和设问句 反问句 反问句的意思 就是把答案藏在问题里,且答案是唯一的,也是肯定的(自问自答)。 反问句结尾时正常情况下用问号,而有些特殊的句子也可以用感叹号。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例句 1. "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 "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 3."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4."那什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5.难道我们能浪费时间吗?——强调要珍惜时间。 6.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 ——强调要保护环境。 7.你们怎么能不承认错误呢?——强调要勇于承认错误。 8.在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穷人》这篇文章中“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意思就是说同死人待在一起不行,感叹号表示极度强调。 9.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 10.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迟到》(林海音) 11.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的吗? 12.这是多么深刻的教诲啊!难道不值得我们永远牢记吗?

反问句的特点 通常反问句是陈述句的改版,是为了强调语气。 如: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这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就是:那是不一样的。相比之下,前一个句子语气就强烈多了。 除此之外,一些反问句还要有反问词,如:难道怎么这么……除了反问词,还要在最后加上语气词如:呢吗……而且为了表示与陈述句的区别,还要在最后加上问号(?)。 且通常都要把句子(判断句)的意思倒过来后,再加上反问词。 反问和设问的区别: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是有明显的区别: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答在问外;反问寓答于问,有问无答。 设问句 为了引起别人注意,自问自答,就叫做设问句。 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设问句强烈的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 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设问句与反问句的区别 设问句应与反问句分别开 设问句式是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 例:数学难吗?其实不难。 反问句是疑问句,实际上说话者是在强调某种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也就是明知故问。这

陈述句改反问句练习(方法指导及大量练习) 2

陈述→反问/反问→陈述综合练习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 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 。 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 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 3、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 岂”等反问语气词。 4、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 为问号。 如:雷锋叔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改反问句时,将 肯定词“是”改为否定词“不是”,在句首加上“难道”, 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这样,改成的 反问句是:难道雷锋叔叔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又如:我们不能浪费时间。在改反问句时,将否定词 “不能”改为肯定词“能”,再在“能”前加上“怎么”,句 尾加上“呢”,句号改为问号。改成的反问句是:我们 怎么能浪费时间呢? 一、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练习。 1、这幅画是我们班蔡颖画的。 2、不好好学习,自然不能取得好成绩。 3、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不能不闻不问 4、那奔驰的列车正是我们祖国奋勇前进的象征。 5、功课没做完,不能去看电影。 6、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7、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 8、没有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 福生活。 9、小玲取得的优异成绩正是她勤奋学习的结果。 10、我们不能被困难吓倒。
1

12、你们没看见过这样的总理。 13、我的心绷紧紧的,这无法忍受。 14、这潮湿冰冷的地面不能睡。 15、我们是学生,应该遵守学校的纪律。 16、那平静的“湖面”就是被它踩碎的。 17、小姑娘天真的心灵,正像一个含苞欲放的花蕾。 18、这些树叶就是从这棵树上飘落下来的。 19、咱们早就分好了。 20、游览了长城,我受到了教育。 21、我们没有近道,和你们走的是一条道。 22、这个世界上应该有您最想要的东西。 23、人的身躯不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来。 24、这本书真好看,叫人喜欢。 25、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正是伶俐可爱的小 燕子。 26、对于浪费能源的现象,我们不能容忍。 27、网络丰富多彩,让我们大家恋恋不舍。 28、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29、我们都爱自己慈爱的母亲。 30、犯了错误就不敢向老师、同学承认,这不是一个 少先队员应有的态度。 31、作为少先队员应该讲文明,有礼貌。 32、这样肮脏、零乱的地方,不会让人觉得舒服。 33、这场比赛不能让祖国再次蒙受屈辱。 34、像桑娜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值得赞扬。 35、为了把祖国建设得更强盛,我们应该努力学习。 36、 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 我们不能不闻不问。 37、我们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不能参加祖国建 设。 38、任弼时同志不同意搬进新房子,他说,不能以一 个人牵动一个机关。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