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文物活起来

浅谈如何让文物活起来
浅谈如何让文物活起来

浅谈如何让文物活起来

作者:李莹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01期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文章以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为例,从陈列展览、文物保护和研究、文创工作、互联网传播等方面就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进行了有关探讨。

关键词:文物;活起来;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探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他说:“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对文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標,也是对我们每一位文物工作者提出的殷切希望。

“把文物保管好、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是我们文物工作者的初心,更是我们的使命。中国已进入新的时代,博物馆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新时代下让文物活起来,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服务社会公众、传播科学知识、传承优秀文化的功能,更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让文物活起来,就是要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让更多沉睡在博物馆库房的文物藏品能与公众见面,有更多、更丰富的形式让其得到生动展示,让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在更大程度上为人们的现实生活做贡献,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要让承载中华灿烂文明的文物遗产更好地发挥传承中华历史文化精神的作用。本文以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为例,就如何让文物活起来从陈列展览、文物保护和研究、文创工作、互联网传播等方面进行有关探讨。

1 陈列展览是馆藏文物利用的重要方式

“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博物馆藏品是沟通博物馆与观众的桥梁,而举办展览正是实现这种沟通的有效方式。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文献资料共计6万余件(套)。该馆有基本陈列“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和专题陈列“风范长存——毛泽东遗物展”“大笔乾坤——毛主席诗文书法”“英烈忠魂——毛主席一家六烈士”“永远的缅怀”等,共计展出文物藏品1571件(套)。用于基本陈列等长期陈列的馆藏文物藏品,在数量上相对比较固定,仅会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更新或增减,受展览空间和展陈面积的限制,能在博物馆展厅展示的藏品数量也是有限的。要想大幅提升基本陈列馆藏文物的利用水平,只能在新建博物馆或博物馆进行改扩建时才能实现,但是对于大多数博物馆来说,改扩建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如何让“养在深闺人莫识”,沉睡在文物库房里的馆藏文物活起来,笔者认为除了基本陈列外,还可通过以下几种形式来实现:①举办临时展览。临时展览的更新频率快,主题明确,与公众文化需求结合紧密,时效性强。但临时展览不能光追求数量,更应重视质量,要注重突出

本馆特色,反映最新研究成果,从而达到更好的馆藏文物利用和传播效果。为此,韶山馆根据重要时间节点坚持每年推出1~2个临时展览。近年来推出的“毛泽东与反腐倡廉”“毛泽东与秋收起义——纪念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90周年展”“毛泽东家风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等临时展览,契合了时代主旋律,好评如潮。其中“毛泽东与反腐倡廉”得到湖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傅奎同志的批示,被列为湖南省委党校现场教学点。②加强馆际交流,联合办展、举办巡展等。馆藏文物要走出去,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采用联合办展和举办巡展、借展等形式,形成馆藏文物资源共享机制,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例如,韶山馆自2017年7月1日开始在黑龙江省推出“毛泽东家风展”巡展,先后在革命领袖视察过的黑龙江纪念馆、佳木斯市博物馆、双鸭山市博物馆举办展览,让更多的公众了解了毛主席是如何教育和严格要求家人的,公众为他崇高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所感动和折服,这为传承红色革命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7月,韶山馆与西部战区联合推出的“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展览在战区机关巡展,极大地提升了部队官兵的士气。当前,馆际交流方式日趋多元化、活跃化,联合办展和举办巡展等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新的时代,馆际交流展览的形式还应更加丰富和创新,合作机制还应更加成熟,未来在这方面还有更广阔的发展潜力和空间,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加强。③出境展览。文化交流是无国界的,文物是促进中外文明交流的最佳媒介,它不仅是沟通博物馆与中国公众的桥梁和纽带,也应走出国门,发挥博物馆与世界沟通交流的桥梁作用。对古文明的崇敬会使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产生共鸣。这是一个让中国与世界相互了解的最佳途径。目前,韶山馆与俄罗斯联邦列宁纪念馆就联合办展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未来3年内相互输出4个展览。2018年10月25日,由韶山馆和列宁纪念馆共同举办的“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展览在列宁纪念馆顺利开展并正式对外开放,这是韶山馆馆藏文物首次走出国门,在境外办展的重要尝试。

2 做好馆藏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讲好文物故事

文物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物的背后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所蕴含的宝贵历史文化精神。让文物活起来,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物保护重要论述精神,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力度,合理利用文物。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基础上,让承载着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的文物世代传承下去,更充分发挥其价值和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精神引领作用。文物作为研究不同时期历史文化的实物见证,它所承载的深厚内涵也需要我们去挖掘并深入研究。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我们要通过对征集者的采访和对与该文物相关的人和事的调查、了解、考证,深入挖掘文物内涵,做出专业解读。让文物说话,让文物活起来,关键是要求研究人员能弄懂文物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弄懂每件文物的流传经历、时代背景和蕴含的精神内涵等,将其合理利用、组合,这是在内容上保证精品展览的基础。每个精品展览,无一不是以珍贵的文物和引人入胜而通俗易懂的内容吸引着广大观众的眼球。我们要根据陈列主题,充分认识文物组合的相互关系,不但要将文物的美展现给观众,更要将文物与文物、文物与地域、文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告诉观众。有了精品展览,充分掌握了文物的信息和深刻内涵,通过宣传就能让文物说话,让沉默不语的文物讲好中华文明和历史文化故事。韶山馆工作人员依托馆藏资源,深入挖掘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通过宣讲人员的讲述,观众充分了解了文物背后一个个或感人或有趣的生动故事,沉默不语的文物顿时鲜活起来。同时,韶山馆还将文物研

究成果出版成书,《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故事》《毛泽东遗物故事》《毛泽东遗物事典》等书中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文物故事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了该馆文物和伟人毛泽东的崇高思想和精神。韶山馆还积极创新宣传形式,通过《李建国讲故事》(微课形式)节目进行宣传,该节目被省委组织部的红星云采用,供全省二百余万党员学习,在红星云的播放量已近百万次。

3 做好文创工作是让文物活起来的新途径

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不同于市面上的普通商品,它不仅精美、有创意,更有博物馆属性、地域特色和历史文脉,需要紧密结合博物馆的文物研究、陈列展览、宣传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可以说,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是历史文化与当代消费需求碰撞的火花,记载着一段段尘封的中国故事。它不仅是馆藏文物文化精髓的体现,更凝结着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成功的文化创意产品不仅可以让精品文化提升生活品质,更能让历史文脉代代相传。2016年5月,国务院转发了文化部等四部委出台的《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从国家层面肯定了博物馆文创事业的意义,让博物馆人对博物馆文创工作的观念产生了新的转变。《意见》指出:依托文化文物单位馆藏文化资源,开发各类文化创意产品,是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是增强文化文物单位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丰富服务内容的必然要求,对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物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陈出新、以文化人,具有重要意义[1]。

2008年12月韶山馆成立了文产公司,2016年11月被授予全国92家文创试点单位之一。韶山馆以“紧扣伟人精神图腾,让精品文化提升生活,让历史文脉代代相传,让文创商店成为最后一个展厅”为服务宗旨,开发了系列文化创意产品,涉及馆藏品衍生品、仿制精品和创意生活用品等多个方面,种类日渐丰富,涵盖馆藏仿真、主题元素、贵金属、塑像、瓷器、车饰、服装配饰、文化出版物、其他产品等十大系列,近400种文创产品1000余款。一个个看似简单的纪念品,饱含着韶山馆馆藏文物的文化精髓。韶山馆研发的文创产品制作精良,设计不断推陈出新,且以游客的需求为导向,极具实用价值和文化内涵,并多次获得国内行业大奖。例如,韶山馆自主研发的“毛主席语录”系列文创产品在第12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上获得创意设计奖,该产品同时受邀参加了第13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成果展”。该产品是精选馆藏文物《毛主席语录》中广为人知的经典名言警句而设计研发的,韶山馆抓住这一文化特色,针对不同产品的属性和功能植入毛主席语录里面最贴切的名言警句,如在便签本上植入“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多功能数据线上植入“光明在前”,邮票纪念章植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化妆镜上植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还有手表、怀表、手机壳、手机指环扣、书签等产品,让伟人文化以更亲和的姿态走近观众,以更平和的方式展示伟人文化、精神。“她在从中笑”系列产品创意来自毛泽东诗作《卜算子·咏梅》中的经典诗句,以女性为视角,意在通过“她在从中笑”展现当代女性温柔而不失高贵,美丽而不失个性的独特魅力。该系列产品荣获2017湖南旅游商品大赛金奖,一经推出便深受游客喜爱。

这些富有韶山特色的文创产品,走进了千家万户,是阵地宣传的有效延伸。韶山馆将珍贵的红色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用红色文创产品的形式,讲述好红色文化故事,让红色革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努力在文创工作创新实践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4 “互联网+”新时代,“变”是大势所趋

现今“互联网+”文物展示与传播的新时代已经到来,从理念上来说,传统文化展示与传播方式正在转型。文物的展示与传播呈现出从内容单一到内容多元、从知识灌输到兴趣激发、从单向传递到互动共享、从线下传播到综合传播的新趋势。“互联网+”新时代下的博物馆,就是要让公众能以更直观、更便捷、更喜闻乐见和更智慧的方式来更好地了解和接近博物馆,更好地传播博物馆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让博物馆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是无限扩大博物馆传播的更好、更有效的方式。

在新技术广泛应用和大众需求转变的冲击下,“变”是大势所趋。目前韶山馆也在不断积极探索实践,现已完成文物及参考品24625件(套)的数据库建设,4万多件资料、复制件的清账、调账、建账数字化建设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这为该馆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韶山馆还在毛泽东同志故居等核心景区打造智慧景区管控平台,作为建设的主体单位,韶山智慧景区管控平台建设正在实质性推进。与此同时,韶山馆不但进行了虚拟展厅的建设,积极推进建设数字化博物馆,还设立了“天下韶山”旅游官方微信平台。平台依托毛泽东主席红色文化品牌优势,运用新媒体技术,整合国内红色旅游资源,为游客参观韶山乃至国内主要红色旅游景点,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提供更为优质便利的服务。現今韶山馆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尚在起步阶段,未来将拥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在今后的工作中,韶山馆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新技术,推进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加强文物价值挖掘创新和数字化展示利用,通过添加新内容、改进展示技术、建立新渠道等多种方式,重点开展“互联网+”文物教育、文物文创、文物动漫游戏、文物旅游等工作。尤其是可利用3D数据扫描和打印技术,将韶山馆馆藏文物进行三维多源数据分析和保存,并结合VR、AR等技术,对不同类型的文物进行多维数字化的展示与利用、修复与保护。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作为文物工作者,我们应对文物怀有敬畏之心,牢记身上肩负的神圣使命,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合理利用文物资源,力争使文物真正活起来,让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进一步坚定全国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周劲思,秦静,穆蕾.让文物活起来,并且永远活下去——在工作中践行习总书记讲话,兼顾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J].博物馆研究,2018(1):3-8.

浅谈古建筑的保护及意义

浅谈对古建筑保护及其意义 ——以西安为例摘要:中华有着上下5000年文明史,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和品味。建筑作为一种物质文化来说有一种强大魅力,中国其特有的建筑风格更是有一种独特的美感,置身其中能给你不一样的感受。但是在科学与技术的高度发达的今天,大量的现代主义高楼大厦出现在我们周围,而独具特色的古建筑正在不断淡出我们的视野。下面就以西安为例来谈一下对于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意义;西安 一、西安对古建筑的保护 西安,古时也称其为长安。她坐落在黄河中游,北临渭河,南依秦岭。在这种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下,她成为了13朝代的古都,名列我国古都之首。可以说西安浓缩了中国史上的大量的精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与集是聚地。 之前的西安之行让我对这座古城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感。她既是一个历史文化古城又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它可以说是历史城市发展的一个代表。古建筑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遗,是有形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性文化,西安的古城墙、兵马俑、钟楼等。。 古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从这个角度看,那是应该完全的,无条件的保护。但是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在这期间必然会出现现代生活节奏与古建筑的矛盾;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古建筑的矛盾;人口增长与古建筑的矛盾;这些矛盾都是相互依存,

相互联系的。现代生活增加了许多现代化的设备,而古建筑与现代化的设备又存在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例如现代化的设备在古建筑中如何布置,安排;消防,水电等实施如何规范和布设。这些都成了古建筑发展保护的障碍。 从踏入西安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了古典的气息,虽然这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这里的古城墙虽几次被完善和修改,但这都是出于对其的保护所采取的措施,在大雁塔和钟楼这些古建筑的周围没有高于它们的建筑,尽管现在遍地都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这也是出于对古建筑的尊重和保护。古建筑是启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实物。就郑州来说,对古建筑的保护觉没有西安做的好,城中村的拆迁、以及房地产开发商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大肆破坏古建筑,这些都加速了古建筑的消亡。 古建筑是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随着生产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古建筑在新时期又担当起文化休闲娱乐场所这样一个历史使命。西安之所以被称为古城,就是古建筑旅游业非常好,兵马俑,钟楼等这些古建筑作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都会吸引众多的游客。这不仅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城市公共交通和服务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在发展古建筑旅游业的同时也应该加大对其的保护力度,不能只看到了旅游价值而忽略了古建筑本身的历史价值。

浅谈天津民俗文化

谈天津民俗文化 摘要:天津民俗文化简言之就是市民文化,其受到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社会结构的影响。其特征表现在历史性、传承性、融合性、多样性等。典型代表有天津话和天津小吃等。 关键字:民俗文化天津市民融合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同时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反映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文化现象。那么天津民俗文化就是在天津地区的人民生活的物质、精神文化现象。 1.天津民俗文化的形成过程 1.1开埠以前的民俗文化初步形成时期 大直沽是天津城市早期聚落,所以有“现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之说。元朝时期改直沽寨为海津镇,至此成为漕运转运中心。明建文二年,燕王朱棣在此南下打败了他的侄子惠帝做了永乐皇帝,在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在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渡口之意,于此同时天津开始筑城建卫,称天津卫。天津早期的居民是军人及其家属、还有周面的各省的农民、南方的商人,其成分复杂习惯各异,形成了具有天津特色的风俗习惯。在语言特色、性格素质、饮食习惯、婚丧风俗中各具特色,核心特点就是一个“杂”字。 1.2开埠以后的民俗文化融合时期 近代天津开埠通商,为西方异质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天津都市中的碰撞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形成新的社会风尚。比如:电车、电车、电影院、舞厅、跑马场、饭店、西餐厅、新式邮政等等。表明近代天津民俗文化特性发生了变化,最深刻的是市民的民俗特征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西方的文明生活习惯和西方公共事业的管理也渐渐融入了天津的生活习惯中,西方的娱乐比如:马戏、赛马、魔术等丰富了天津的民俗娱乐形式。 1.3改革开放新民俗文化时期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天津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成效,民俗文化有了新的表现形式。首先是民俗的改变,按照中国传统习俗年节有很多讲究,比如:祭灶、扫尘、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祭祖。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认为虽然天津地区过年时期的习俗基本保留了下来,但仍有部分变化比如现代化的通信手段运用成为拜年的主要形式。而像祭祖等形式繁琐而且有封建意味的活动会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民俗的出现体现了天津民俗文化的时代感,比如天津市民重视教育,人们望子成龙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每当放学小学幼儿园的门口汇聚许多家长,学生父母在一起谈论学习情况,这成为一道新的民俗风景线。 2.天津民俗文化成因 2.1自然生态环境 影响天津民俗文化形成的因素有许多方面,首先离不开的是自然生态环境,河海交汇是天津城市发展的最大优势。渤海和海河是天津民俗文化的源泉(天津文化最初又称码头文化),它的变迁是民俗文化的基础。天津地处九河下梢,形成了十年九涝的自然环境。如此频繁的水灾给天津造成许多灾难,这就是生态环境给天津民

浅谈文物鉴赏这门课

浅谈文物鉴赏这门课 1243825 许悦

一、文物鉴赏的定义: 文物的定义 目前,各个国家对文物的称谓并不一致,其所指涵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个对文物共同确认的统一定义。 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 当代中国根据文物的特征,结合中国保存文物的具体情况,把“文物”一词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的总称。 【词典释义】文物(wén wù):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人类文化遗物。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址、墓葬、建筑和碑刻;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以及生活用品;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史料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鉴赏的定义: 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

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二、文物鉴赏的方法: 赏析文物的方法很多,无论择何种方法,从何种角度来赏析,都能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愉悦或满足。我们不仅要熟悉掌握赏析文物藏品外观和表象的方法,更要学会赏析文物藏品的深刻思想内涵和内在信息的技巧和手段。 思维和联想是赏析文物的最基本方法。客观事物最早是经过人们的视觉而被人们感知的,这种感知直接作用于大脑,就会引发我们的思维和联想。我们就是要运用这一细致的思维和丰富的联想,形成对文物藏品的理性判断,从而给其下一个恰如其分的定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器物的表象的观阅,来达到探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内在信息的目的。 三、文物鉴赏的举例: 1、玉器的鉴赏: 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软玉,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欣赏玉器须领会十个字:山川之精英,人文之博大。山川之精英,讲的是材质美,每件玉器先要弄清它是角闪石还是翠玉,或是绿松石、玛瑙、蛇纹石、水晶等彩石玉,进一步还要探讨它的产地。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和雕琢美,以及影响

浅析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保护与发展

浅析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保护与发展 作者:普秀敏 来源:《丝绸之路》 2016年第8期 普秀敏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甘肃肃南 734400) [摘要]裕固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员,也是甘肃独有的三个少数民族之一,遗留有 很多的民族民俗文物。肃南县民族博物馆承担着对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的保护传承工作,在裕 固族民族民俗文物的保护、研究、宣传、教育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对裕固族民族 民俗文物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应对措施等加以浅述。 [关键词]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文物保护 甘肃张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于1954年,是全国唯一的裕固族集聚区,地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全县面积2.4万平方公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定环境,形成了游牧文化 和农耕文化的交汇地。历史上,以裕固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在这里相互交流、融合、发展,创造 了独具特色、底蕴丰厚的民族文化。 裕固族源于古代的回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直到1954年自治县成立之时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正式定名为裕固族,意为富裕、巩固。由于历史原因,分布在不同地区的 裕固族,他们的语言、服饰、生活习惯等都有所不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是现在唯 一的一个以裕固族民族民俗展览为中心的博物馆。作为裕固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基地,承担起了 保护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的重任。 一、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保护基本情况 文物纷繁复杂,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内容集合,内容之间又有相互补充,相 互重叠交叉。关于民族文物的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给出了如下描述:“它是反映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迹和遗物,具有本民族的特色。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一 个民族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按照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解释,民族文物是我 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并存留的具有民族历史、艺术、科学、文化价值的遗迹、遗物,是中华民族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肃南博物馆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协助下,通过征集、移交、捐赠、考古发掘、田野采集等多种途径,积极抢救了一大批民族文物、历史 文物和革命文物,现在馆藏文物已达30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33件,二级文物118件,三级 文物84件。少数民族文物1672件,整个馆藏文物品位较高。其中民族宗教文物、传统民族服饰、生产、生活用具、手工艺品等都具有较高的价值。尤其是馆藏的康熙皇帝赐给“裕固族大 头目”的龙袍,是由裕固族末代头人安官布什嘉于1958年交县政府后入藏的;馆藏元重修文殊寺碑,又名元太子碑,是元朝太子喃达失看到文殊寺破败不堪发愿重修文殊寺的记事碑刻。碑 正面阴刻的古回鹘文字尤为弥足珍贵。我们知道回鹘文字失传已久,关于回鹘文字的遗留更是 少之又少,至今为止发现的也只有六块回鹘文碑刻,所以这块碑至少说明在元代之前裕固族是 有文字的,更说明回鹘文是宋元时期河西地区的通用文字。 在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肃南县文博部门实地勘察各级各类文物点329处,其中国 家级文保单位2处,省级文保单位9处,县级文保单位90处,未定级的200多处。境内石窟寺、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如何才能做到?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以为,文化机构应该突破“循规蹈矩”的管理和活动方式,保护之余,要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用轻松、生动、亲切的方式展示和解读,与观众的期望互动,从而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 通过立体布展让陈列展览活起来、研发文化创意产品让历史文化活起来、借助新媒体力量让传播方式活起来——这是故宫博物院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近年轻人、走向未来的实践探索。 今年5月,《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出台,将文化创造、文化创新、文化创意提到了一个新高度,文化文物单位的文创产品研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与此同时,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开发的“康熙御笔之宝”“天下第一福”等品牌、国家博物馆的“国博衍艺”“文创中国”系列,也都日益深入人心。 在我国的广阔大地上,蕴藏着相当丰富精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我国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活态传承”“生产性保护”等一系列宝贵经验。 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关键是“人”。2014年起,文化部陆续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抢救性记录工作。全国已建传习所、展示馆8720余所,在把文化资源分享给公众的同时,带动了非遗传承人群队伍的迅速壮大。去年,文化部又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委托23所院校开展非遗研修和普及培训工作,帮助非遗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提高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 古籍的保护、揭示及利用工作也取得了重要成绩。2013年,我国开始组织推进全国2000余家古籍收藏单位全面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截至目前,累计完成200万部古籍的登记;启动了“中华古籍数字资源库”建设,开展了国家珍贵古籍数字化等项目,完成数字化古籍超过2万种。借力国家数字图书馆,人们可免费试用数字化古籍资源,感受古籍的深沉魅力。

浅论城市规划过程中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d11313101.html, 浅论城市规划过程中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作者:刘凤伟张凯航杨元强 来源:《报刊荟萃(上)》2018年第01期 摘要: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做好文物保护是当今城市建设的关注所在。城市在发展过程中 有很多值得我们吸收借鉴的管理经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失败的案例,只有吸取历史的教训才能避免城市规划工作与城市建设活动走弯路。本文主要介绍城市规划过程中文物保护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分析了当今城市规划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文物保护;城市规划;城市建设 文物古迹是一种特殊的不可再生资源,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精髓。文物保护与城市规划及城市建设两者之间并无冲突,较好地保护文物古迹对加速城市建设和发展可以起到推动作用。如何处理好城市规划过程中文物保护的相关问题已经成为当代城市建设主要任务之一。 一、城市规划过程中文物保护的必要性 历史文物古迹保护关乎文化认同心理的构建。在全球一体化趋势不可阻挡的背景下,文化领导权的争夺成为执政党必须应对的重大的问题。经济的迅猛发展在过去30多年时间里充分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并未与经济发展速度相匹配,加强文化建设工作势在必行。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历史街区、传统建筑等就像一部史书,贮存着城市的文化信息,见证着城市的历史足迹。通过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不仅可以更好地进行城市规划,而且可以在物化的层面立体地展示和维护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世界中的地位。 城市发展中留存古迹,其意义关乎未来。理解文化古迹,应该理解遗产背后蕴含着的深刻历史文化含义。在文化竞争激烈和群众普遍内心文化贫瘠的今天,文物古迹起到的作用愈发明显。进行准确有效的研究可以增强文化的影响力,保存好的古迹,可以提升城市文化底蕴,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同时能辐射到相关领域,促进旅游、教育等行业的发展,以一带多,更为重要的是实现科学发展,让城市发展与古迹保护协调发展,城市更有活力,文化生生不息。 城市发展与文物古迹的保护一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在现阶段若没有科学的处理方法,将会造成重大的损失,立即采取措施协调二者的关系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的发展时期国家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与时俱进,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保护好文物响应科学发展的理念,放眼未来,才会不盲目发展,因小失大。 二、文物保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的意义 (一)文物的经济价值

《文物鉴赏》教学大纲

《文物鉴赏》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文物鉴赏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34课时 开课单位:政史学院 授课对象:历史学本科 一、课程的性质、目标 课程性质:中国古文物鉴赏包括文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几种常见的古器物(陶瓷器、青铜器、玉器、古钱币等)的欣赏鉴定等几个组成部分,属于专业基础知识的拓展。它是师范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学习好这门课程,能够提高广大在校学生认识文物、收藏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并且可提升学生中文物爱好者的鉴赏能力,培养参与市场投资收藏能力,造就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文物鉴定人才。 教学目标:本课程是为历史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是学生在已修完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基础课后开设的历史教育类限选课程。其教学目的为:通过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和掌握文物学的基本知识,增强依法保护、管理文物的自觉性,基本上掌握陶瓷器、青铜器、玉器、古钱币等主要类别文物鉴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 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教育学原理、心理学基础、史学理论等知识和基本理论。 四、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绪论文物学概述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物含义的演变、文物学的研究范围、文物管理的内容与手段、文物管理的法规;理解文物学的特点、文物学的任务、文物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文物的价值和作用,掌握文物的概念、受国家保护的文物种类;理解并掌握文物分类的一般方法,不可移动文物、馆藏文物、民间收藏文物、文物出境进境管理和发掘管理等专项内容。 本章重点:文物的概念;受国家保护的文物种类;文物分类的一般方法;不可移动文物、馆藏文物、民间收藏文物、文物出境进境管理。 本章难点:文物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不可移动文物、馆藏文物、民间收藏文物、文物出境进境管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文物学及其研究范围 一、文物与文物学 文物含义的演变;文物的概念;受国家保护的文物的种类和条件;文物学的特点;文物学的任务;文物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二、文物学的研究范围 研究文物的价值和作用;研究文物的分类;研究文物的鉴定;研究文物古迹与古器物;研究文物管理;研究文物保护技术 第二节文物的价值和作用 一、文物价值的认识 二、历史价值 三、艺术价值 四、科学价值 五、文物的作用 文物的教育作用;文物的科研作用;文物的借鉴作用;文物开发为旅游资源的作用。 第三节文物的分类 一、文物分类的意义及要求 文物分类的意义;文物分类的要求 二、文物分类的一般方法 时代分类法;区域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功用分类法;存在状态分类法;价值分类法;来源分类法;社会属性分类法 第一章瓷器 教学目标: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陶瓷器的基本知识,理解陶瓷器鉴定的内容与方法,懂得古代瓷器的保养方法,掌握古代瓷器的艺术特征。使学生了解陶瓷器鉴定的内容与方法,初步掌握中国古代陶瓷器的基本特征,掌握陶瓷器鉴定的基本知识。 本章重点:什么是瓷器,陶与瓷的关系,瓷器的产生及发展。瓷器鉴定的内容,瓷器鉴定的方法,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特征,发展的不同阶段与种类,早期瓷器(东汉晚期以前)的特征,青瓷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瓷器的特征,“南青北白”(隋、唐、五代)时期瓷器的特征,“名窑林立”阶段(宋、辽、金)瓷器的特征,彩绘瓷阶段(元、明、清)瓷器的特征。以及陶瓷器文物的损坏,陶瓷文物的保护和修复。中国古代瓷器鉴定的内容与方法,古代陶瓷器的保养。 教学内容: 第一节有关瓷器的基本知识 什么是瓷器,陶与瓷的关系,瓷器的产生及发展 第二节瓷器鉴定的内容和方法 瓷器鉴定的内容,瓷器鉴定的方法,

2021年保护文物古迹的措施

文物古迹是古代文明的代表,一旦破坏了就不会再有了,所以参观文物古迹的时候,要注意好不要破坏这些古人留下的遗产。以下是给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保护文物古迹的措施 近年来,在省文物局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xx县文体旅局、文物局认真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十六字方针,不断夯实工作基础,积极推进文物执法,在文物抢救、保护、管理、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多方努力,加快xx县博物馆建设工作 xx县一直没有自己的博物馆,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建一座博物馆十分必要。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建设的需要,为展示我县的传统文化,提高全县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挖掘和保护文化遗产,2xx年政府投入5余万元兴建了博物馆,2xx年再次投入31万元用于博物馆的室内布展工作。xx博物馆位于城南新区,庄子大道与仁和路的交叉口,是xx的一项重要文化建设工程。博物馆与南侧的城市展览馆总占地面积44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其中博物馆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博物馆的造型取自于青铜方樽和汉阙,两馆之间用一脉斜坡缓缓相连,像一列正在行进中的高速动车,昭示着xx社会经济正以稳健的步伐向前更快更好的发展。两馆是xx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光明发展前景之间的对话,在时间和空间上表达了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xx博物馆分地上四层,地下一层(28平方米),布展面积约4平方米。负一层是库房区,一层是接待、服务大厅和临时展厅,二层、三层为固定展览区域。二层是被专家形象地誉为“中国原始第一村”的《尉迟寺遗址》展厅,系统介绍了原始先民生产和生活的场景,观众可体验到当时的原始风貌,领略和感知xx先民的广博智慧。三层是《古蒙神韵》展厅和《楹联之乡》,展示xx厚重的文化和馆藏的珍贵文物。 为弥补县博物馆展品的不足,县文物局邀请省博物院青铜器修复专家金学刚对馆藏的一批青铜器、象牙化石进行了修复,共修复青铜器26件、象牙化石2个。文物局还组织人员下乡征集民俗文物,共征集民俗四轮大车3辆,木制播种机1件,木犁子3件,纺车1件,这批展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研究价值,反映了xx淳朴敦厚的民俗风情。 xx博物馆陈列突破了通史展览的陈列结构,立足创新、科学选题、精心取舍,充分利用馆藏文物突出展示xx史前、春秋战国的辉煌。场景设计错落有致,新颖独特;陈列语言运用丰富和谐,文物展示富有节奏感,置身xx博物馆,给人以浓厚的历史气息和明显的时代精神。xx 博物馆的陈列在注重学术、艺术定位的同时,又能以人为本,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心理,寓教于美,寓教于乐,达到雅俗共的效果。xx县博物馆于今年4月对外免费试开放,接待了亳州市第一季度经济调度会和省、市领导以及县内、县各部门组织的参观近万人,社会反响巨大,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二、以文物普查为抓手,夯实工作基础 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夯实文保工作的制度。普查工作中

浅谈文物古迹的展示方法

浅谈文物古迹的展示方法 本篇文章来源于https://www.360docs.net/doc/dd11313101.html, 摘要: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而文物估计是一个国家历史底蕴、文化根基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是社会发展的见证。因此我们要保护好并且展示文物古迹。 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承文明,让人们能够走进历史,了解其所表达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因此我们要对文物古迹进行展示,而展示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按原状复原展示:是指按照文物古迹的特性对于其残缺的地方进行复原,或者对于地下遗迹发掘清理后按照原有的规模和形式重现那你。代写论文认为这种展示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真实展示文物估计所要表达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而不会对其所承载的历史信息造成破坏,而且能够再现它的宏伟气势,让人们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它要表达的东西。但是这种方法必须要依据严格的考古资料,对其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和工艺技术都要充分了解,这样才能恢复其真实性。 (2)揭露展示:这种方法可以分为保护厅展示、露天展示和露天原状展示三种方法。保护厅展示方法是指对一些不宜露天展示的文物估计进行覆盖保护并进行展示,如秦始皇陵兵马俑;露天展示是指在维持原状的条件下,对要展示的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并进行展示;露天原状展示是指在原址进行陈列展示,并且在其遗址上不能附加任何建筑设施进行展示。 (3)标识展示:是指对文物古迹的布局形式和分布进行重现,避免其遭到现代建筑的破坏,从而起到保护历史文化信息的作用。 (4)虚拟展示:是指使用三维动画等设计软件或者文物古迹的模型对其进行展示,这种方法可以让人们更加立体深入的感受到文物古迹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同时克服了其他方法展示过程中的枯燥乏味。 文物古迹指我国历史文化的积淀,因此我们要严格的保护它并且在保护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展示,以实现它的文化价值。

浅谈中国民俗文化研究论文.doc

浅谈中国民俗文化研究论文 民俗文化论文篇一:《浅析民俗文化环境的构建》 摘要:民俗文化环境创建,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加生动、真实的学习平台和空间,让民俗发挥其浓厚的文化价值,增进了孩子们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关键词:民俗文化;环境 我县是冀东文艺三枝花的发源地,素有评剧故里之称。蕴涵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因此,我们首先尝试以民俗文化为依托,构建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让孩子每天在自然的环境中时刻备受民俗文化的气息熏陶。 1.背景墙设计融入民俗元素。我们提取民俗文化中蕴涵的传统元素,在户外环境中加以运用和表现,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以剪纸为例,将墙面以回形纹剪纸纹样为二方连续图案,连续地出现在墙壁的上下两侧,中间设计一幅幅民间游戏剪纸,如舞龙、秧歌、抖空竹、跳绳、踢毽子等,让孩子们感受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强健人的体魄,还给人一种充满活力的美的享受。 2.楼道构建民俗长廊。我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们了解、欣赏、学习冀东文艺三枝花,我们在一楼的楼道内,把评剧、皮影、大鼓的创始人、发展史、道具的名称和使用方法,及制作材料、著名桥段等,均以图片注释的形式详细说明,以此增强孩子对家乡民俗艺术的了解与认知,也让孩子们以家乡的文化而自豪。 3.班级再现民俗个性美。班级以传统的节日、饮食文化为主题的环境创设,再现了民俗个性美。传统节日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应该让孩子们更好地体验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人情。我们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展现班级的主题文化特色,并将系列主题活动以互动墙饰的形式保存下来。民俗文化环境创建,为孩子们提供

浅谈中国铜镜鉴赏

浅谈中国铜镜鉴赏 铜镜概述 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在古代,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铜镜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在三代之初,监都是用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商周时期,虽然有铜鉴,但是瓦鉴依然通行。到秦朝时期,才开始铸造铜镜,因为镜的适用优于鉴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鉴了。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隋唐以来,还有带柄的、四方的,各种花纹应有尽有。直到明代末期,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直至民国初年,少数边远地区还有以铜为镜子的。 镜以秦为最古,然而秦镜流传到今天的,都是出土之物,传世的都不可得到。因为古代,死人用镜赠于殓者,即用镜殉葬,取其炤幽冥的意思,时代沿袭成为风气.因此古代的名镜大多入土。可

是古镜铜质好的,入土多年,都不会失去其良美的质地。因此几千年后,仍可以看到古人的伟器。 镜虽然开始于秦朝。但是真正的秦镜实际上却难以得到。因为秦朝短促,产物也有限,而且,殉葬的风气也不比后朝,所以现在所得到的最古的镜大多是汉朝的产物。汉镜的制作极为精巧,且多有嵌镶珠宝的。铭文大多为十二辰,大概是取其自我勉励的意思。尚方的御镜尤其多,所以出土的古镜,泽漆光明、花纹明丽、匀净无疵、字划清晰、笔势纵横。汉代的铜镜都有铭文,其铭文都是吉祥语句,如家势富昌、宜子孙、大富贵、大吉祥等。镜的名称则有日月镜、十二生辰镜、尚方御镜、辟邪镜、仙人镜、神人镜、宜官镜等,不可尽数。大概都用铭文或者作者为其取的名字。只有唐代时制有透光镜,镜背的字迎着太阳或灯光时,都可以明显地映射于墙壁之上。 综观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从四千年前我国出现铜镜以后,各个时期的铜镜反映了它的早期(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流行(春秋战国铜镜),鼎盛(汉代铜镜),中衰(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繁荣(隋唐铜镜),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等几个阶段。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时期。 铜镜的产地,以山东、河南、陕西、安徽为最多,现在各地均已挖绝,只有安徽亳州还不时有出土。

浅谈中国古建筑文化

审美活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每个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都会在其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艺术活动中表现出来,并且在该民族的文化习俗、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中得到解释和证明。泰勒对文化所作的权威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 1 ] ,审美作为一种“能力和习惯”,自然也应当与知识、信仰、道德、习俗等文化要素联系在一起,成为文化观念的具象化的表现之一。 对美的形态的特殊的感受,是每个民族审美观念的一个重要内涵,既表现了每个民族特殊的美的价值观,也浓缩了该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民族文化心理特质,是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对美的形态的这种特殊的感受,可以体现在民族艺术的创作风格中,也可以作为日常的风俗习惯、生活时尚、审美情趣甚至宗教信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 绚丽多彩,作为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审美感受,是对自然景象、社会生活现象和文学艺术创作的赞美之词,但在美学理论中却被排斥在美的基本形态之外。这是源于理论上的疏忽,还是出于观念上的偏见?本文拟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来尝试加以分析。 阴阳之道与美的形态的分类 美的范畴是意义的范畴,美学理论对美的范畴的规定,既是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的普遍特征的归纳与总结,也反映出人们对事物的美的属性的价值判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价值判断,既不是仅仅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评价艺术作品对鉴赏主体的价值关系,也不是仅仅立足于对审美对象超功利的“合目的性的形式”[ 2 ] 的感知,而是把审美活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把美的“合目的性形式”作为自然的和社会普遍规律的“道”来加以规定,从而建立起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关系。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根本原则;儒家则把“道”看作是调节社会关系的政治和伦理原则,是治理社会的道德准则。道家之道是自然,儒家之道是名教,从汉代的经学到魏晋玄学,又逐渐将道家之道和儒家之道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道解儒”或“以儒解道”的儒道互补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美学领域中的最重要的影响在于以自然美来比附社会美、道德美,从而建立起一种具有泛审美特征的美的基本形态的划分原则。 把对多元性的美的外部形态的分析,纳入“道”的思想体系,使美的形态研究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之上,把美的形态纳入“道”的“二元对立”的感性形态之中,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这两种形态的划分方法,就是这样形成的。中国古典哲学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世间的万事万物——乾与坤、天与地、阴与阳、刚与柔等等——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的二元对立关系,《周易》:“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系辞下),“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说卦),“乾坤刚柔,比乐师忧”(杂卦),“刚柔者,立本者也”(系辞下),既从观念上,也从方法上确立了美的形态分类的哲学基础。 而直接运用“道”的形态来解释美的形态,则是从清代的姚鼐开始的。作为古文家,姚鼐运用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来解释美的形态的二元对立的特点:“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自诸子以降,其为文无弗有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煗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复鲁絜非书》)以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刚柔观念来解释文学创作风格的差异,并以丰富的比喻来对文学风格的状态做生动的描述,表现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背景上对美的形态研究所

浅谈中国民俗文化研究论文

浅谈中国民俗文化研究论文 摘要:民俗文化环境创建,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加生动、真实的学习平台和空间,让民俗发挥其浓厚的文化价值,增进了孩子们对民 俗文化的了解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关键词:民俗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民俗文化;建筑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速,建筑的趋同化也越来越严重。小城镇建设是城市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城镇旅游、乡村旅游 对新农村建设有重要意义,而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建筑会提升地区 品牌效应,为地区旅游、建筑旅游、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产生积极 影响。本文,笔者从民俗文化建筑的概念出发,对民俗旅游建筑的 特征与要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目前在民俗文化建筑中应遵循的 设计和规划方向,以期对从事民俗文化建筑的设计和规划的同业人 员有所帮助。 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目前在我国小城镇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的趋同化十分严重,导致城市建 设缺乏个性,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不明显。建筑不仅是居住的场所,还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多种要素的综合体,具有明 显的地域性特征,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是民俗文化和活动的载体。我国地域宽广,民族众多,文化多样,为了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在城镇规划中,应该重视对民俗建筑的保护,使民族特色得到创新 与开发。若民俗文化建筑规划实施地好,会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发展当地旅游业、第三产业会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对带动经济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俗文化建筑概述

通常认为,民俗文化建筑是一种吸纳传统建筑及相关文化特征元素,采用相应的建筑材料和技术的特殊建筑类型,除满足旅游观赏 的功能外,更多的是以满足游客吃、住、娱、购等各种要素功能需 求为目标。民族文化建筑地大量建筑使用于民俗景区、主题公园、 民俗风情村寨、宾馆、工艺街等民俗型旅游场所地;山水风光等其他 类型景区的休憩、卫厕等附属建筑设施也常常采用这种风格。 城市建筑作为一种城市语言,是不同地域性的城市标志,是被展示出来的城市历史,代表城市精神的古建筑被拆毁,城市文化也在 随之流失。建筑的创作离开了历史和文化,就无从谈起,成为无源 之水;城市市区了古建筑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建筑是城市文化的 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综合型民俗文化表现形式,只有城 市建筑保持其历史传统风格的延续,才能使原有的城市形象和城市 性格得到传承。但是,快速的城市化破坏了老城区和老民宅,切断 了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方盒子建筑和新、奇、怪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城市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建筑,也就 失去了城市的文化,在中国的广大土地上,若建筑不再有地域特色,大江南北全是相同的建筑,将是十分可怕的景象。中国古代的民俗 建筑具有亲民性,城市院落的空间尺度被人们所认同,但是现今, 由于人口的增加,这种空间尺度的亲切感在消失,城市的原有特色 和文脉传承也逐渐消失。如,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以中国传统特色而 驰名中外,可是与十五年前的王府井再也找不到过去的记忆;北京的 四合院、上海的弄堂、重庆的吊脚楼如今已经成为稀罕物。人们在 现代高楼大厦生出自豪感的同时,不免又增添了一种生存的窒息感。 二、民俗文化建筑的特征与要素 1.民俗文化建筑的特征。无论是传统的民俗建筑还是现代建筑,只要具有独特之处,就能吸引游客;只要具备一定的规模,就具有一 定程度的旅游开发价值。有些民俗文化建筑正在向着既具有传统文 化特征又满足旅游建筑功能的转化,成熟的民俗文化旅游建筑应具 有以下的特征。

文物鉴赏论文(青铜器)

青铜艺术拾隅 ——关于青铜器的纹饰铭文的欣赏与研究 学校:上海财经大学 院系/专业:金融学院/10金融实验班 姓名:尹笑谈 学号:2010113318 【摘要】本文正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青铜器的纹饰的类别及各类别的特点,简要介绍了青铜器铭文在各个时期的不同特色与分类,并总结了隐藏在这些特色背后的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背景,是对本学期所学知识的整理;第二部分应用第一部分的知识描述和鉴赏了大克鼎的纹饰、铭文和构造;第三部分发表了笔者个人对古物鉴赏应用的一些见解。【关键词】青铜器纹饰铭文大克鼎应用文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青铜器大多不是光滑朴素的,它们大多都镌刻着复杂而精美的纹饰与铭文。其上的纹饰铭文之精美独特,让人不得不由衷赞叹古人想象力之丰富,雕刻技巧之高超,锻造技术之精巧成熟。其中的一些工艺,即使现在看来也是难于复制的。之前我就对青铜器的这些精美构造有些许肤浅的认识并常常感慨祖先之智慧,通过这学期对青铜器的更深层次、更系统的学习以及我针对自身知识要求而进行的实地考察与研究,我更发现青铜器原来还有这么繁杂的学问。在此,我将针对青铜器的纹饰与铭文,从审美与艺术角度,对我这学期的学习做个小结。 青铜器上的纹饰也不是这些器物生而就有的,它们始于夏代晚期,而且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是实心的连珠纹。虽然动物纹在器物上的表现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石器时代,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黑陶片中也有刻划,但在青铜器上出现却要更晚一些。早期青铜器的纹饰虽然是古代文明的产物及其重要的表现,但它不是崛然而起的,而是吸收了远古时代各种新石器文化,经过长期融合、选择而产生的。同样,铭文的产生和发展,与文字的发生发展、青铜器的锻造技术的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 青铜器表面的纹饰 青铜器表面的纹饰大致可以分为动物纹、人物画像纹、火纹等类型。 动物纹中也有许多小类别。兽面纹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类。兽面纹旧称饕餮纹,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有的还有眉或两耳或爪子。即使是同时代的兽面纹,也有详略之分,有的简略到只有一对兽目,这较多的出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但商中期更突出目纹一些也比较精细,具有更为强烈的神秘气氛,但图案仍是抽象的;有的形象具体,这主要出现在商代晚期,特点是扩大了角的部位,而兽目相对的缩小了,并且有平调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有的更是有了对原始图案的变形,这也是出现于日渐繁华与奢靡的商代晚期,他有着多种细化的分类,但总体来看没有之前那些兽面纹的工整,甚至有些失去整体感。虽然它们的形象是公式化的,但却有着纷繁复杂的角形,有牛角形、外卷角形、内卷角形等各种。龙纹也是在青铜器上比较“活跃”的一种纹饰。青铜器纹饰中凡是体型蜿蜒的动物都可以归之于龙类。按照图案的结构龙纹可大致分为爬行龙纹、卷体龙纹、交体龙纹、双体龙纹和两头龙纹。在此简单介绍一下前两者。爬行龙纹,顾名思义即作爬行状的龙,它们在青铜器上大都呈对称排列并由各种不同角形的兽头和蛇类的体躯组合而成,并且角形大部分与兽面纹相同,但也有取消了角直接代之以凤的长冠但保留兽头的;卷体龙纹是龙体躯蜷曲的形象,这种蜷曲是圆形的蟠曲或上部直立下部蟠坐,且显然这两种构

文物鉴赏学习心得

《文物鉴赏》选修课心得体会 我很高兴学校开展了文物鉴赏这节课,这一学期的课让我不仅了解到中国古老技艺的伟大,也了解到中国文化积淀的深厚。虽然我是一名新闻系的学生,但是从小却对历史和文化充满了热爱。学校开展的《文物鉴赏》选修课让我有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的讲述中,时常幻想着回到古代,去亲眼看看那些文物,去触摸那些文物,去感受那些文物。古代的文物是那么的华美,是那么的精致。毫无工业的影子,每件产品都充满了一个匠人的全部心血。 我认为学习文物鉴赏是非常有趣的事情。有句话叫作:“乱世买黄金,盛世兴收藏”。所以历来文人雅士喜爱的什么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等藏品就逐渐的变得日趋红火,所以文物的鉴赏也发展为一门很大的学问。 文物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迹。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所以对于文物的鉴赏有利于我们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更对于古代的文化有一定的学习和理解。一个国家,发展了数千年。最终剩下的文物一定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数千年发展的结晶。他对于整个国家,整个时代都有重大的意义。从文物身上,我们能够窥望过去,了解古代的文化,古人的审美,古人的生活。 《文物鉴赏》这门课,我收货了很多的知识,老师们用精心准备的ppt,讲述着古代优秀的文物,并且从他的历史发展与鉴赏方法不同的角度去讲解。文物是和艺术相关的,从人类文明刚开始起步到现在,只要有文明存在,就有文物伴随而来。西方有属于西方的文明,东方有东方的文明,不同时期同一地域也会有不同的文明存在。有的文明已经衰亡,有的文明正走向兴旺,有的文明却只是在萌芽。文物就是对这些文明的一种具体的表述。我们通过文物,对文明慢慢地进行了认识。虽然认识的范围有限,但是当你亲眼看着一个文明开始和发展,一个文明的没落,多少都会有一点感触。就像人要亲近大自然才能放松自己一样。当我们面对着先人的东西,走在先人住过的遗迹的时候,身体会自然而然的有一种亲切的感觉,这种亲切恐怕只有同为人类的我们才能感觉得到。同时,当我们惊于先人的旷世奇观时,相对于亲切,我们更有一种尊崇和膜拜。在很多地方,我们也会由于知道最后的结局,对于最后悲哀的场面的见证而感到遗憾和惋惜。 总之,学习鉴赏文物的心情是很复杂的。对于文物的鉴赏,有两方面的益处。一个是表象,一个是深层。在表象上,我们通过文物可以了解一个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没落。也可以更加深刻的明白很多伟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在深层上,在情感上,文物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文化价值,还有情感上的升华。有的宏伟,有的亲切,有的感伤,有的自豪。面对着多种复杂的情感,以及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

中国民俗文物学的创新与开拓

正当2007年底,中国文化界上上下下热情关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特大丰收,共同展望2008年再创辉煌的欢乐时刻,一部密切关联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著作《中国民俗文物概论》“俏”然问世了!我之所以没有用悄然形容这部书未经时下流行的隆重推出的炒作就出现在书市上,而是用了“俏”然一词形容它,那是因为它的蓦然出版犹如一朵鲜红的早春木棉花抢先开放在文化书林的残冬花枝上,使民俗文化、民俗文物界读者为之眼亮,感受到一种报春的文化清新和芳香!。 一、在民俗文物学学科建设中的全新立意 这部学术著作的理论创新特色,首先表现在学科建设的全新立意上。本书作者徐艺乙教授在开宗明义第一章之前,就单刀直入地对中国民俗学和文物学两大学科以往发展中的弊病,进行了无私无畏的科学透视和解剖,从而把中国民俗文物学的建设提升到高新的起点。他对当下文物学的研究在本书《引言》的开始就一针见血地指出:“长期以来,在传统的物质文化研究中,关于民俗文物的研究的确是有其名而无其实的”。“中国内地仅有的两本关于文物学的专著中,对民俗文物和民俗类的文物,只是在讨论文物之分类法时指出大概,并未列专门章节进行讨论”。他还尖锐地指出:“尤其是文物学的研究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就其倾向而言,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重视了古代的,而忽视了近代、现代的;重视了中原地区的,而忽视了边远地区的;重视了汉族的,而忽视了少数民族的;重视了经济价值高的,而忽视了经济价值低的;重视了王公贵族的,而忽视了民族民间的。······反映了文物学科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之不平衡”。他用一句话概括说:“民俗文物研究的 中国民俗文物学的创新与开拓 ———评《中国民俗文物概论》乌丙安2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