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新闻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公安机关新闻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公安机关新闻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当前公安机关新闻舆论引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舆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社会稳定和群众情绪的影响越来越大。公安机关执法活动更是社会各界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工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媒体关注和炒作为新的社会热点问题。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历来是媒体关注和炒作的重点。这种关注和炒作,如果导向正确,可以弘扬正气、震慑犯罪、凝聚警心、振奋精神,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认知度,为公安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如果导向不正确,则可能误导群众,混淆视听,损坏公安队伍形象,降低公安队伍威信,涣散民警斗志,影响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甚至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大局。为此,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努力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已经成为公安机关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当前公安机关新闻舆论引导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媒体报道负面影响时有发生

虽然总体来看,媒体对于公安队伍形象的正面报道要比负面报道多,但由于群众对信息的关注取向不同,往往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少数的负面报道对公安队伍形象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恶劣影响。目前,特别是基层公安机关被媒体炒作和互联网上恶意攻击的危机舆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公安机关的声誉和形象,损害了警民关系,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另外,个别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不高的新闻工作者过分地追求轰动效应,寻找“卖点”,把公安宣传等同于一般的商品,不甘落后地挖掘“丑事”,利用群众情绪肆意炒作,甚至瞎编滥造,给公安队伍形象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公安机关与媒体的沟通存在误区

一是重做轻说,宣传意识、传播意识不强。公安机关对形象建设历来十分重视,但是,这种形象建设,更多的是从队伍建设角度对民警个体素质提出要求,而不是从公安工作发展的战略角度对公安形象作整体上的宣传和塑造。使公安机关为维护社会安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所付出的艰辛乃至流血牺牲不为公众所了解,造成公安形象传播资源的流失。

二是反映迟缓,被动应对,缺乏危机公关意识。公安机关往往低估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和群众的理解承受能力,对已经形成群众热点、焦点的问题、事件,应该解释的不去解释;对于经调查属实的报道,不能及时通过媒体公开报道处理结果,消除不良影响;对经调查存在不实之处的报道,也不能及时地向媒体通报事实真相,以还事实本来面目。

(三)缺乏有效的应对负面报道的新闻舆论引导机制

一是公安新闻舆论信息研判机制有待完善。突出表现在:公安新闻舆论信息收集工作时效性滞后,深层次、内幕性、超前性的舆论情报不多;缺乏专门的新闻舆论分析机构,没有规范的新闻舆论信息报送、研判、通报、应用和评估机制,新闻舆论信息的预警能力和实战能力较弱;各警种、各部门之间新闻舆论信息共享程度低,缺乏统一的新闻舆论信息工作标准和平台,使新闻舆论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关联性受到影响。

二是主动介入不够。事件发生后,不能在第一时间介入,不能迅速统一口径,不能及时表明公安机关对问题处理的立场和态度,而让媒体抢先采访报道,众说纷纭。缺乏对公安工作重点的宣传和对先进事迹、先进典型的挖掘,造成了公安形象传播资源的流失。

三是普遍缺乏有效的应对突发事件和民警违法违纪案件等负面报道的工作机制,对新型媒体特别是网络的负面炒作应对乏力,导致公安机关整体形象遭到损害,影响公安机关中心工作的健康开展。

二、公安机关有效开展新闻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的困难

(一)公安民警的综合素质难以在短期内适应新闻舆论引导工作的要求

公安机关部分领导干部和民警缺乏应对媒体的基本常识和经验,没有或很少接受比较系统的媒体公关专业训练,缺乏加强公安新闻舆论引导工作的意识和必要的新闻敏感性。面对媒体

时或者是束手无策,反应迟钝,被动应付;或者是口无遮拦,在没有向领导和上级公安机关汇报的情况下,私自接受媒体的采访,极易形成被动局面;有的民警保密意识和纪律观念不强,在提供新闻和审查新闻稿件中不能严格把关,导致泄漏公安机密,造成不良的负面影响和后果。特别是在公安新闻舆论引导工作方面缺乏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在警察公共关系学习方面不够深入,导致一旦发生涉及自身的新闻形象危机时,丧失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只有委曲求全、息事宁人。

(二)公安机关在处理新闻危机时缺乏法定依据

面对媒体对公安负面事件的炒作行为,公安机关除一些法定的情形外,既无更多的理由拒绝媒体采访,更无权阻止媒体报道。多年来,公安机关对部分刑事案件侦查及治安案件的报道有明确的限制,但这不足以成为拒绝采访及彻底限制媒体报道的法定理由。当公安机关新闻形象危机发生时,公安宣传部门处理危机因缺乏法规依据,通常能做的只是事后进行沟通协调,效果微乎其微。

三、构建公安新闻舆论引导长效机制的基本构想

(一)构建公安新闻舆论引导长效机制的工作目标

一是建立新闻舆论信息操作平台,及时准确地描述、预测和掌握新闻舆论变化的时空分布、主要内容。加强公安新闻舆论引导工作,主动自觉地接受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使之成为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决策依据。

二是建立各警种协同机制,有效应对规模化的新闻舆论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地减少其负面影响。

三是形成在上级公安机关统一指挥下的上下良性互动的新闻舆论引导网络。

四是建立健全新闻舆论信息收集、分析、报送、转办、反馈机制,形成“超前预警-媒体报道-信息反馈-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和公安机关与媒体的良性互动关系,进一步提升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

(二)构建公安新闻舆论引导长效机制的具体措施

一是完善新闻舆论监督立法,规范公安新闻舆论监督制度。建议立法机关制定出台新闻舆论监督等相关法律规则,使传媒监督法律化、制度化。通过立法明确媒体报道的内容、报道的界限,以及越权报道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最大程度地发挥传媒监督的作用。

二是构建公安机关与媒体的沟通联谊机制,争取新闻舆论支持。公安机关要本着互利互惠、合作双赢的目的,积极促进与新闻媒体的联系与沟通,建立和谐融洽的合作关系,加强交流,增进感情,以赢得媒体的理解和支持。要积极与媒体合作,有效利用新闻单位的设备、资源、力量和本地公安宣传优势。

三是建立公安新闻资源管理机制,实现公安新闻舆论管理正规化。要整合公安新闻信息资源,对有价值、有特色的公安新闻信息要进行筛选,构建权威性的新闻发布平台,统一进行新闻发布,或统一提供新闻稿件、新闻资料,使新闻信息同出一口,同发一声。向媒体说明公安新闻宣传的注意事项和有关规定,指出哪些方面能写,哪些方面不能写,哪些方面一旦报道出去会带来负面影响。要严把新闻稿件审核关,该修改的修改,该扣发的扣发,不能因为照顾情面而不负责任。

四是规范公安新闻舆论信息处理机制,找准公安新闻舆论引导的着力点。要根据实际,制定统一的公安新闻舆论信息采集、审读、传递及适合现有组织结构的新闻舆论信息呈报规定,规范新闻舆论信息层级处理流程,建立对新闻舆论信息上报的考评制度,实现新闻舆论信息规范和无障碍传输,确保不同类别的新闻舆论信息得到高效采集、统一管理和即时共享应用。要在做好日常原始新闻舆论动态收集报送工作的同时,安排专门部门及时跟踪和定期分析研判新闻舆论信息,通过对零散、初级的新闻舆论信息进行汇总、梳理、归纳,形成有情况、有思想、有深度的新闻舆论信息。对负面新闻舆沦要找出问题症结,采取相应对策,做到

有的放矢。

五是建立网络公安新闻舆论引导工作机制,组建公安网上管理员队伍。要在办好传统媒体的同时,加强与本地主要网站的合作,并积极筹建公安机关相关网站(如民心网),形成一批主流新闻品牌,掌握网站新闻舆论宣传阵地的主动权。面对源源不断的信息、纷至沓来的意见,公安网络媒体可以通过有意识地设计主题或话题,把网民的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方向,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启示,接受引导。

六是构建公安队伍形象危机处置机制,及时消除负面影响。危机事件好比一把双刃剑,它可能会使公安队伍的形象受到影响、导致群众对公安队伍的不信任感加强,严重的可能还会影响到组织的生存;但是如果处理得当,也能使公安队伍在公众面前树立勇于承担责任的形象,从而赢得群众更多的好感和支持。与此同时,要做好应对危机爆发的各种准备工作,对于媒体的误会和讹传、谣言,要展示证据予以澄清,并把查处情况及时通报媒体,釜底抽薪,缓解社会群众的愤怒情绪。

七是开展应对媒体能力的教育培训,提高公安民警的新闻媒介素养。把媒介素养教育和公安新闻宣传纪律教育纳入公安队伍思想教育规划,作为公安机关信息化的普训课程,通过采取举办讲座、现场讨论、交流、对话和与新闻媒体开展互访共建等形式,逐步提高民警驾驭媒体、应对媒体的能力。

新闻工作者增强四力心得体会党课讲稿

新闻工作者增强四力心得体会党课讲稿 从改革开放40周年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一系列主题宣传相继展开,各级媒体组织精干力量深入一县,走进基层,采写了一大批讴歌新时代、展现发展变化的精品力作,让广大受众从中感受到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充分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的伟大历史历程和宝贵经验,生动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走转改”,把握主题采访活动与增强“四力”结合起来,积极运用全媒体手段,创新宣传内容、形式、载体,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 一、不断增强“四力”才能更好地履职尽责。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环环相扣,紧密连续的整体。增强“四力”,是对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素质的内在要求和形象表达,是新闻舆论工作者担负起党中央赋予的职责使命的根本保证。 (一)好眼力才能看见人之所未见。新闻舆论的活力在于发现,眼力就是发现力。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创新、善于辨别。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整,其尤甚者观蛟龙。好的记者是有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片段中迅速判断事件的新闻价值和社会效应的“火眼金睛”,既能见人之所见,亦能人见之所未见。 (二)好脚力才能“跑”出优秀作品。在路上,心里才有

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只有扎根基层、深入基层,才能采访到第一手资料,正所谓:“脚底板下走出文章”。优秀的新闻作品是靠“脚力”跑出来的,“脚下有泥土,笔下有真情”,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真实写照。 (三)好笔力才能让作品出彩感人。要有很强的笔力,就要讲究语言艺术。把群众耳熟能祥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普遍认可的道理、有目共睹的事实倾注笔端,新闻作品才能“见人见物见思想,有声有色有故事”。 (四)好脑力,才能让作品深刻启智。新闻舆论工作者既要在善于发现的眼睛,更要有深刻分析理解的头脑。“多想”就是希望新闻工作能够深入、全面、深刻透彻的思考,脑力的功底深浅往,往会从新闻作品的思想性差别中体现出来。 二、增强“四力”与深化“走转改”要双管齐下。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文风作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增强“四力”与深化“走转改”,二者是相互促进,目标一致的,做好“合”的文章就能实现“和”的效果。坚持深入基层一线,有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再有好的作风文风,就能做出好的新闻报道。 (一)在增强“四力”中深化“走转改”。以脚力深入基层,以眼力明辨真伪,以脑力深入思考,以笔力呈现作品。有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能同基层群众“打成一片”,真正做到转作风,改文风。以增强“四力”为出发点,通过践

如何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

如何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 作者:邵东 摘要什么是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社 会现实意义又有哪些?判断舆论导向正确与否的标准是什么?正确 的舆论导向应坚持哪些原则?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给出初步回答。 关键词: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意义标准原则技巧和效果引言:舆论导向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内在要求。什么时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亊业就能健康发展,就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其团结、教育、鼓舞人民群众的作用,就能受到党和人民的重视和欢迎;反乊,什么时候偏离了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亊业就会遭受挫折,甚至会给党和人民带来损失和灾难。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江泽民同志强调:“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壮大,对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繁荣富强,具有重要的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乊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乊祸。党的新闻亊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可以说舆论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所系的工作。”① “大众媒介对舆论每个阶段的影响(或叫引导)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②,因此,正确引导舆论作为大众传媒的一项基本功能。 由此可见,舆论导向问题是一项涉及多学科、政策性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什么是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 所谓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就是对一个时期社会舆论、社会行为、社会心理能够产生正确引导和影响作用的新闻舆论。当前,正确的新

闻舆论导向应不遗余力地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唱响发展的主旋律,把广大干部的思想和精力引导到经济建设上来;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到创造财富、增加收入的热潮中来;把各行各业引导到有序的市场竞争中来;把人们的文化娱乐引导到高尚、文明、健康的精神乐园中来。比如当前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主流新闻媒体倡导的建设节约型社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研发有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振兴民族工业,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观念和意识。 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意义 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意义十分重大。适时引导热点,化解难点,是引导公众思考方向、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2004年台湾大选前,民意调查显示:国民党的民众支持率高于民迚党。然而大选前夕,民迚党借枪击亊件,操纵舆论,大做文章,幵最终以微弱的优势赢得了大选。 从东欧国家的剧变及近年来独联体国家的颜色革命,我们也可以看出,新闻舆论导向的重要意义。利用新闻媒体引导舆论,可巩固一个政权,也可推翻一个政权;可以维护政局稳定,也可以造成政局动荡。 舆论导向对新闻工作犹如方向盘乊于汽车,一部汽车,不管设计多么“先迚”,马力多么强劲,其他部件多么优越,离开了方向盘或者方向盘失灵,这种先迚性就成为谋害人命的致命“杀手”。舆论导向出现偏差,新闻工作就会成为危及社会稳定、干扰经济发展和社会迚步的消极因素。 比如说,否定宏观经济调控,鼓吹通货膨胀无害,鼓吹消费拉动内需,一味强调经济发展速度,以及美化、腐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等,都会危害我们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如果一味强调经济发展速度,忽视环境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就往往会给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矿难等灾害发生冠以合情合理的籍口,导致更严重的环境污染,更频繁的灾难发生。

关于加强互联网涉警舆情引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互联网涉警舆情引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媒体作用逐渐加强,“躲猫猫”等网上涉警舆情事件频发,公安机关动辄成为网上炒作的负面典型,严重损害了自身形象,成为影响警民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网上涉警舆情的源头是网下发生的涉警事件,是互联网言论自由、传播快速的特点放大甚至扭曲了事实的真相,才会形成危害我们公安机关形象的负面舆论。涉警事件可以预防,但不能预知。涉警事件发生后,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危机公关,正确应对网上舆论,塑造公安机关正面形象,是当前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互联网涉警舆情事件的特点 一是新闻网站易于将涉警事件作为“卖点”。主流媒体、网站及网民对网络涉警事件关注度持续较高,部分新闻网站将涉警事件信息作为吸引网民眼球、提高点击率的重要手段。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全国网络涉警舆情事件数量明显增加,仅网上流传的涉警报道及帖文就达900余篇。部分网站还开设专门的“法治”版块,对涉警舆情事件进行持续跟踪报道。 二是部分新闻网站乐于将涉警事件炒成“热点”。部分新闻媒体热衷于追踪涉警事件,参与炒作,推波助澜。个别网站对涉警事件及相关新闻报道、转载热情极高,特别是针对恶性涉警个案,一些地方媒体频频派出记者,深挖内部信息,专访当事人,进行追踪报道,随后将网民的评论以新闻形式报道,周而复始,推动炒作不断升温。 三是利益相关方倾向于将涉警舆情当作“支点”。涉警事件当事人及利益群体常常借助互联网进行舆论造势,给公安机关施压,试图提高与公安机关讨价还价的筹码,以实现自身的利益目标。当事人通过互联网“现身说法”,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能够迅速转变网上舆论导向。 四是广大网民习惯于将涉警事件当成“看点”。据CNNIC统计,上网浏览新闻仍是我国广大网民的主要网上活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日常获取的信息量极大,使得网民上网浏览新闻只选择感兴趣的查看。而涉警事件正是除与自身利益相关信息之外最能引起兴趣的一类新闻,因此点击率一直居高不下,各种评论观点纷至沓来。 二、互联网涉警舆情事件发生的原因 (一)我国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是涉警负面舆情高发的背景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分配结构日趋复杂,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引起很多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对党和政府不满,造成群体性事件多、刑事案件多、不稳定因素多。而公安机关作为武装性质的专政工具,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责职,必然处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第一线,容易造成群众对公安工作的不理解甚至敌视。与此同时,公安工作涉及面广、窗口单位多,直接与群众面对面打交道,使公安民警的一举一动完全处于群众监督之下,工作中出现的小瑕疵很容易被放大,一旦发生涉警事件,公安机关立即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互联网的开放性特点,也让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观点和意见,让各种情绪自由发泄,必然造成偏见和不满肆意横飞,也必然造成部分受过打击或因公安执法活动而利益受损的网民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公安机关进行攻击、污蔑,甚至虚构情节,编造谣言,以达到诋毁公安机关形象的目的。 (二)部分公安民警自身存在问题,是造成涉警舆情事件的根本原因。近年来,总体上说公安民警队伍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仍有一些民警执法为民理念不牢,法制意识淡薄,存在特权思想,导致伤害群众感情、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公安民警形象。互联网匿名隐身的特点,让群众找到可以任意发泄不满的空间。于是公安机关的问题被放大、活动被歪曲、形象被丑化。一旦有媒体披露警方执法行为存在问题,或确实存在违法违纪情况,网民的批评、攻击性言论就会铺天盖地而来。如贵州“瓮安事件”、云南晋宁“躲猫猫事件”、我省“六警察打死一社会青年事件”等,无论事实真相如何,网民先入为主认

网络传播中的新闻舆论引导

密级 公开 本科生毕业(学位)论文 网络传播中的新闻舆论引导 路国庆 (2008011501) 指导教师姓名:欧黔 职称:副教授 单位:中国汉语言文学系 专业名称:广播电视新闻学 论文提交日期:2011年月日 论文答辩日期:2011年月日 学位授予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答辩委员会主席: 论文评阅人: 20 年月日

网络传播中的新闻舆论引导 路国庆 2008011501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贵州都匀 558000) 摘要:在网络媒体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网络传播凭借其多元化、交互性等优势在当代新闻传播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做好网络传播中的新闻舆论引导,既可以促进网络媒体的健康成长,壮大我国传媒体系;又能维护社会稳定,为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贡献。 关键词:网络传播;新闻舆论;引导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in Network Communication Lu Guoqing 2008011501 (Dept. of Chinese, Qiannan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Duyun, Guizhou, 558000) Abstract: D uring the network media flourishing today and its advantages in diversity and interactivity,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news. A good guidance of the public opinion can not only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the network media, but also strengthen the media system of China,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contributing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Keywords: network communication;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2011年3月17日,神州大地上继“非典”时期之后又再度上演了全民“抢购”的荒诞之事。从广东、浙江、安徽、江西等沿海地区开始,逐渐蔓延起一股席卷全国的市民抢购碘盐风潮。一时间各地大小超市、商店的碘盐被抢购一空,平时2块钱一包的碘盐价格被炒到了10多倍甚至更高,盐被抢完之后甚至连酱油、紫菜、海带等含碘物品也被争购囤积,“碘盐”瞬间成为全中国人民关注的最热话题。 与现实中的疯狂抢购相呼应的是,网络上更是“谣言四起”。大致说法就是日本核电站排放的核废水流入海洋污染了海水,从而使海盐不能正常生产,我国食用盐势必会

加强公安舆论引导

加强公安舆论引导营造警民关系和谐 摘要: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公共话语空间和重要舆论策源地,成为包容"体制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巨大场域。一些在"体制舆论场"中不能传播的信息有可能在互联网中传播,并迅速形成舆论。认真分析并逐步引导互联网公安舆论,努力提高群众对警察的满意度,对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密切警民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大局,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公安舆论和谐警民关系 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在全球各领域的应用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不再局限于地域,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普遍增强,新闻媒体监督的力度不断加大,知情权、话语权、监督权要求空前高涨,一些涉警事件、一起刑事案件甚至一些小纠纷,如果处置稍有不当、舆论引导不及时,就会引起舆论炒作,警民关系紧张,影响公安机关的形象,影响社会稳定。 一、信息化时代公安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公安机关作为执法部门,历来是新闻媒体关注的重点。信息化时代的迅猛发展,扩展了各种监督渠道,也加剧了涉警舆情的扩散和传播,使公安舆论引导形势严峻。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互联网被称之为继报纸、电视、广播三大媒体之后的第四

新型媒体,以其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动性等特点,受到广大公众的青睐,改变了以往新闻和信息传播格局,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务的活动空间,成为公众发表言论、表达意见、释放情绪的便利渠道和政府洞察、引导社会舆论的平台,成为社会舆论快速“传播器”和高倍“放大器”。一些个别问题可能借助网络引发舆论浪潮,出现“一人疾呼、万人参与、百万人关注”的“网上群体性事件”,进而影响现实社会,从而使维稳处理难度加大。 (二)公安机关舆论引导手段的相对滞后,有损公安形象的“危机”更多,破坏更大。公安舆论宣传作为公安工作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一直得到各级各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但随着公安保卫任务的日益繁重,特别是网上涉警舆情的日趋严峻,公安宣传舆论引导整体呈现“上热下冷”的滞后局面,主要表现有“五不”:一是思想认识不高。对舆论引导重要性认识不够,重业务轻宣传。二是网上舆情处置水平不高。对传统媒体沟通多,投入精力大,但是对网上舆论引导认识不深、办法不多,特别是面对涉警负面舆情,第一反应就是“删”、“封”、“堵”、“捂”、“不表态”,有的甚至无动于衷、麻痹侥幸、听之任之。三是对外宣传机制不全。宣传舆论工作有机构、缺人员、缺设备、缺经费,没有一整套强化舆论引导、应对危机处置的工作机制,一旦发生重大涉警舆情事件,往往慢一步、慢一拍,丧失工作主动权,造成工作被动。四是与媒体沟通能力不够。不善于与媒体和记者打交道,接受记者采访时语气生硬,缺乏应对技巧。尤其在涉及负面新闻

浅谈公安机关如何应对涉警网络舆情导控工作

浅谈公安机关如何应对涉警网络舆情 导控工作 摘要:以郭美美事件为切入点,本文在探讨网络舆情传导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了涉警网络舆情的特点,明确了公安机关正确应对网络舆情导控工作的重要性,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公安机关;网络舆情;涉警事件 自2011年郭美美事件在网络掀起轩然大波,引发了公众对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的信任危机,三年后的今天郭美美由于涉嫌赌博而被落网,这种信任危机并未能解除,反而激起了网民对公安机关处理事件的态度及动因的激烈质疑。因此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舆情成为了摆在公安机关能力建设面前的现实课题。 一、涉警网络舆情的特点 1、涉警网络舆情的界定 涉警网络舆情是指网民针对发生在一定的事件和空间内的围绕公安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所产生和持有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社会政治态度、情绪和观点的总和,它反映的是网民的政治立场和利益诉求与警方进行互动

的动态发展过程[1]。 2、网络舆情的传导机制 网络舆情案件的有些是基于现实的社会性事件而传播的,有些则是纯粹的谣言散播,但总体而言网络舆情通常都会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形成和扩散、高涨、波动、消退[2]。网民出于有意或无意的目的以特定的形式将相关事件传播到互联网上并发表自己对该事件的理解和看法,随着关注人数的增多,大量的网民会以各种形式在网络上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舆情集聚速度会以指数形式上升,在全社会构筑舆论高潮;这种高潮不会一直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高潮阶段形成的舆情会逐渐沉寂,但有些悬而未决的事件会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因为某些偶然因素的影响而引发新的高潮,这就是舆情的波动阶段,以郭美美事件的发展为例,自2011年爆发,由于事件中所涉及的相关人物、相关部门的事件真相未能水落石出,公之于众,于是在2014年郭美美被捕后再次掀起了舆论高潮;在事件得到公正处理或网民有新的关注目标之后,这一舆情便会慢慢淡化,最终沉寂。 3、涉警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通常都具有易爆性、即时性、丰富性、广阔性等特点,涉警网络舆情通常更为复杂,除此之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涉警舆情蝴蝶效应显著[3]。许多涉警舆情事件的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的几点思考综述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和 舆论引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新闻宣传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被视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对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各种媒介手段急剧变革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为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是广大新闻宣传工作者应当认真思考并身体力行的一桩大事。结合全市上下正在开展的“学党章、守纪律、转作风”集中学习教育活动,我们先后深入新闻媒体、部分乡(镇)和市直有关部门,就如何有效做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进行了多次调研,现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与大家共勉。 一、当前我市宣传舆论工作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闻媒体建设,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两手都要强”的方针,一手抓好设施改善,先后投资800余万元为电视台购置了转播车、为**新闻中心配置了部分设备,确保了新闻事业的发展需要;一手抓

新闻工作者的队伍建设,严格培训考核制度,深入持久地开展“三项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新闻记者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全市新闻宣传事业发展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良好局面,宣传舆论引导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可以说,目前全市上下对新闻媒体的评价总体上是较好的,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等媒体每天播报和刊发的新闻报道、生活资讯、动态信息、文娱节目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接受教育、休闲娱乐的重要来源之一,并逐渐受到更多的关注。 与此同时,我们通过走访了解和问卷调查,当境内突发公共事件、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后,干部群众最相信的信息渠道依次排序是:一是本市权威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二是政府组织的声明;三是网络论坛、博客的言论;四是亲戚朋友的传说;五是街坊邻居的议论。这说明,我市媒体第一时间的新闻报道对公众依然具有主流的舆论引导能力。 随着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体的多元化发展和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进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趋多样化,这给传统的舆论引导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诸如互联网凭借其及时性和无限联接的强大功能,成为社会生活中各种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不计其数的论坛、博客网上言论的隐匿性,又成为各种谣言、不良信息的集散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交往的频繁,社会生活中各种咖啡馆、茶馆、娱乐场所等成为重要的信息场,各种舆论信息在这些场所得到广泛的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舆论引导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舆论引导-新闻学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舆论引导 叶红媛 【摘要】随着微信、微博和社交网站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公众的舆论空间和话语表达权得到进一步延伸和释放,网络舆论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及特征,参与主体走向“草根化”,这给社会管理带来了一系列严峻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对策,如坚持舆论引导原则不改变、转变舆论引导的思路方法、完善新媒体舆论引导的保障措施、构建应急机制以实施程序管理等。 关键词新媒体舆论引导信息传播 新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开放、互动和平民化,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传播介质群得到了极大延展,新传播介质不断渗入日常生活,任何地方,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很快就能知道,就像是我们身边的事一样。新媒体改变着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客观上为民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提供了一个平台。本文针对新媒体的特点,提出转变以往传统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思路,改善既往的舆论引导方式和监控体系,从而对新媒体时代下舆论场的声音进行引导和监控。 一、新媒体传播有别以往传统媒体时代的特性 1、信息量更大 新媒体的出现,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信息发布者。公众不再受制于传统媒体设置的议题。但与此前传统媒体的权威不同,新媒体的信息发布者,大多是匿名发布。所以在新媒体中出现的信息,既有实情,也有流言和虚假信息,真假难辨。 2、传播范围更广

由于新媒体所借助的各项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所包含的传播工具逐渐得到普及,同时所拥有的传播工具数量越来越大。从互联网的大范围应用开始,智能手机也逐步普及,近两年掌上电脑、平板电脑开始流行,移动电视等也随处可见。这几大平台的融合,使信息可以毫无障碍的在新媒体中流转,从而大范围地传播信息。 3、传播速度更快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需要特定的接收器和购买行为带来的限制。由于新媒体的便携化和多元性,新媒体可以随时随地跟随在信息接受者身边,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融合也使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有了新的载体。信息接受者感兴趣的话题可以通过订阅和提醒来实现,具有大面积传播意义的信息可以通过推送平台、短信群发等主动传给受众。同时这些内容只需信息接受者指尖的触碰就可以轻易发送给其他人,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4、接纳性更强 新媒体可以承载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超链接等多种信息要素,把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的各项传播特点糅合在一起。受众可以全方位了解信息的内容,感受信息传播者的用意。这些都弥补了传统媒体的缺陷,在视、听、读方面实现了“三位一体”。 5、互动更频繁 传统媒体时代下,受众往往扮演被动接受信息者的角色,与媒体之间的互动仅限于读者来信、现场连线等,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也不能把信息传递给其他受众。而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发布者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每个人都有成为信息发布者的可能,自媒体成为新的名词。对于新媒体的信息,接收者可以跟

如何提高高校新闻宣传的舆论引导能力

关键词:新闻宣传;舆论引导;高校 1.2 把握时事热点,坚持舆论引导的“权威性” 与之前相比,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只关注国际和国内的热点事件以及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情。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应该密切关注国家时事热点,及时报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工作,立足中国国情,把握时事热点,坚持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如在“九﹒一八”事变81周年之际,某大学发布特别报告,在报告中,教师和学生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其他专业学科分析中日关系,理性看待冲突,积极指导、理性的表达,坚持舆论引导的“权威性”。 1.3 挖掘校园热点,增强舆论引导的“贴近性和互动性” 新闻宣传应扎根教师和学生中,让更多的学生把重点放在校园新闻,要牢固确立大众观点,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想看的信息,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可亲可信。 2 改进高校对外宣传工作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宣传工作本质上是信息交流的过程,高校宣传工作水平参差不齐,一般由党委宣传部门负责,但党委宣传部门更多的注重校园内部宣传,而忽视对外宣传,所以应改进高校对外宣传工作,提升其舆论引导能力。 2.1 主动宣传,注重新闻的实效性 目前,高校新闻价值偏低,其原因之一是宣传思维僵化。一些大学不注重新闻的实效性,延迟宣传;一些高校因为担心媒体炒作或不透明,在宣传上因循守旧,缺乏特色;同时,也存在资源占有不均的情况,这将导致不同的院校可以动员的媒体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也存在差异。许多院校忽视了社会的驱动的宣传影响,很难打破现有模式,未能充分发挥宣传的主观能动性。 2.2 注重公众舆论,提高预期的效果 一些高校抱有侥幸心理,一味等待媒体关注,而忽视公众舆论,并认为公众舆论冷却意味着一切都好。在这样的情况下,便打乱了公众舆论的整体节奏,公众舆论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工作,一些大学缺乏经验,在处理公众舆论方向判断不准确,很难做到有序和有效。因此,应注重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提高宣传的预期效果。 2.3 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宣传机制 有效率的宣传必须在科学指导的前提下进行。因此,任何重要的涉及学校形象的宣传和发展应该由宣传部门统一规划、协调和实施,从而形成力量,对外宣传;同时,优化工作流程。宣传的分工、职责、内容、时间、要求、反馈、评估应该有明确、详细的规定,包括宣传计划如何发展,舆论监控提交等。 2.4 充分注意媒体关系管理 2.5 建立正面典型,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引导校园舆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宣传应对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科技创新、校园生活的新措施进行积极宣传,进行典型的正面宣传、采访,尽量做到有趣、活泼、接近校园。其次,应反映教师和学生的利益需求,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公安机关网络舆情管理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d11430814.html, 公安机关网络舆情管理对策研究 作者:张学永毛馨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5期 摘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环境覆盖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 面,也改变了公安执法的外部环境。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自由性,让人们的言论自由得到了更好保障,同时也为社会管理带来了挑战。由于公安机关工作的复杂性,公安机关长期与各种违法犯罪嫌疑人进行接触,在处理各种案件和事件的过程中,可能引起不同的网络舆情。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需要及时的信息公开与信息沟通,要求公安机关具有健全的沟通机制、良好的沟通策略和专门的沟通人才。 关键词:公安机关;网络舆情;管理对策 一、公安机关网络舆情管理的社会背景 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进入到了新的阶段,互联网已经深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带给人们方便快捷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公安机关作为我国的执法机关,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可能引起网络舆情,对其执法权威可能带来不利影响。公安机关如何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和管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問题。提高对网络舆情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可以有效维护公安机关的执法权威,也有利于社会环境的和谐与稳定。 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信息网络覆盖面日益宽广,当前我国网民数量已达8亿多人。移动互联网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移动网络用户在当前的人口中占据了较高的比例。当前各种网络社区、移动社交平台空前活跃,信息传播速度与以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在公安机关执法过程中引起的一些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给公安机关的执法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甚至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躲在网络背后煽风点火、推波助澜,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被蒙蔽和误导,给公安执法权威造成了很大伤害。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加强对涉警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公安机关网络舆情管理所面对的问题和挑战 (一)网络舆情应对不够及时顺畅 实践研究表明,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时间越长,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也非常多。而且,一般来讲,信息经过多层次的传播,往往会变异和走形,失去其本来面目。当公安机关对于各种网络舆情进行管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时效性,尽可能做到及时反应,尽快处置。一些造成不利

新形势下企业如何做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

新形势下企业如何做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改制以前,我单位是事业单位。由于有财政拨款,所以新闻宣传,舆论引导的工作相对来说就不是很重要。然而,改制后,我单位成为了正统的企业,在新闻宣传方面来看,我们所面对的就是一个全新的环境了。与以前相比现在的新闻宣传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 1、更加注重实效,更加务实,目的性更强。 2、肩负着上令下达、下情上传等重要任务。 3、肩负塑造企业形象,创造良好舆论环境的责任。 因此,做好企业新闻宣传工作非常重要。 依据六分公司的现实情况,针对新闻宣传工作的上述特点,在具体操作上有以下几个着手点: 1、快速反应,贴近职工,深入理解企业精神。由于我单位的新闻宣传工作由行政办公室分管,在人员上也没有相应的专职宣传人员。所以在新闻的采集和政策宣传方面有短板。针对此,新闻宣传人员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培养新闻敏感性,在与野外一线职工的接触中快速发现新闻点并写出新闻稿件。另外还要深入理解企业精神,把握舆论方向并在新闻报道中体现出企业精神。 2、求真务实,深入理解和宣传我公司的各项精神。新闻,由事实说话。在日常工作中在上令下达的同时更要做好上情上传的工作,将在日常新闻采集过程中收集到的“民意、民怨”整理上报至管

理层。 3、紧抓企业文化,宣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企业形象的树立有企业内部文化和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社会知名度。在紧抓内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同时,加强对外的宣传报道。多做向总公司(局)和社会媒体投稿,逐步建立我单位的社会形象,提高知名度。 新闻宣传可以说是企业的形象展示,而舆论引导就是企业稳定的基础了。一个小小的事件,在没有或者不正确的舆论引导下就可能演变成一场灾难。舆论引导工作是一项长期基础性工作,没有一个清晰的思想认识,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宣传队伍,没有一套系统的工作规程,舆情引导工作无从谈起。做好新时期企业舆论引导工作,不仅关系到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而且关系到职工队伍的和谐稳定与发展。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认清形势,沉着应对,紧紧围绕企业工作全局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综上,我们应该在坚持做好新闻宣传的同时加强对舆论的引导,宣传企业精神,减少不和谐的声音。

舆情应对培训心得体会

舆情应对培训心得体会 201x年4月中旬,莲都区教育系统干部“舆情应对”培训的春风把我送进了宁波这个美丽的滨海城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听着这一位位德高望重的教授们的讲座,令人身 心愉悦,整个人都清爽了起来。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匿名性与快速传播性极易成为谣言的“助推器”和 “放大器”。畅通的言论通道与开放型舆论环境给人们交流思想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一些蔓延于网络的“情绪型舆论”,有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从而加剧了群众的 盲从与冲动,也使网络冲突与网络暴力现象日益突出。但是当我听完朱鸣鸿老师的讲座之后,我觉得我们应该用平常心去对待新闻媒体和舆论的负面报道,要与媒体上层和记者直 接沟通,不要公开对抗,不要使记者难堪气氛,适可而止的淡化社会影响。对待那些不友 好的记者应耐心对待,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 通过听朱老师的讲座我还了解了如何应对舆论的技巧和方法。我们应当注重互动,开 辟多种渠道并和网民进行沟通。有时候通过沟通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同时要树立大局意识,多部门联动,做功与唱功要同时进行。如果真的有突发事件发生,要沉着、冷静的去处理,对事件保持沉默,封堵,删除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要敢于坦诚的面对事件。 通过这一个星期的学习提高了我的“新媒介”素养和技能,适应了新的媒介环境和社 会关系变化应该掌握的新的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学习沟通技巧,学会和公众、媒 体打交道,在信息公开、突发事件应对、与媒体沟通等方面,善于利用新媒体“发声”, 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 当前,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网络舆论随之孕育而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造就了“官”与“民”互动交流的新模式,“网络问政”骤然兴起。置身于网络舆论的新时代中,作******工作人员,能否正确应对网络舆论,不仅关乎自身的形象,同时也关乎******的 形象。 一、了解互联网是正确应对舆情的基础 一要加强学习。了解并掌握互联网的一些基础知识,运用互联网技术的一些基本技巧。二要了解网络舆论。要看得懂网络舆论,知晓网络语言的基本含义。能对网络舆论的性质 作出基本的判断,正确区分出一般网络舆论、网络群体的事件、网络谣言。知晓网络舆论 的发展规律,网络舆论产生的载体,网络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三要了解并掌握与网络媒 体打交道的基本的技巧。发表具有倾向性的观点时要进行充分的思考,不成熟的不讲,不 合理的不讲。 二、提升网络技能是正确应对舆情的条件

乐思舆情:公安局网络舆情引导六要素

乐思舆情:公安局网络舆情引导六要素 当前,负面信息、虚假信息、谣言和突发事件在网上传播,引起巨大的网络舆情危机,这不仅给公安局的正常工作造成困扰,而对公安局的公信力和形象都造成极大的损害。在如此背景下,公安局需要在网络舆情监测的前提下,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树立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提升舆情引导专业性 公安局要成立相应的舆情处置部门,并针对应对敏感事情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建立有效的网络言论引导机制。事前要树立实时把握、正面引导网络言论的机制。要以事实危机基础。增强剖析判研,实时把握网络言论开展的趋向,紧紧抓住言论折射的潜在的不稳定要素,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事中要树立现场应对媒体采访的机制。在处置工作中,要注意新闻发言人的选取,选对好的新闻发言人对于事件处置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事后要树立新闻及时发布机制。当突发事情的发生后,对已发作的敏感案事情,要注意统一口径,借助主流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阐明事实真相,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2.网络评论员的组建与言论引导 网上但凡触及公安局和人民警察的负面音讯,网民的反响往往是千篇一概的“吐口水”,但很多时分事实真相并非如报道的那样。在种状况下,公安局要组建一支有战役力的网评队伍,曾经成为一种理想需求,公安网评员要运用网络言语,客观的评述和劝慰的手腕,化解网上的极端信息。公安网络评论员要增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特别对网络舆情的发作脉络、演化规律、影响要素等,要增强研讨,总结出引导舆情向良性方向开展的规律性经历。 3.发挥各级公安网站的言论引导作用 公安局互联网不只是公安局展现工作成果的一个信息平台,同时也是引导和控制网络舆情的一块重要阵地。因而,各级公安局都要谋划好公安互联网站的建立和开展,把公安网站的建立作为公安局占领言论阵地、维护信息平安、引导社会言论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特别是公安局的官方微博,是一种很多的实时互动平台加以利用。公安网站要认真组织好正面宣传工作,经过增强严肃主题筹划、网上告发等办法,来努力营造有利公安局的网上言论气氛。 4.树立发言人制度 公安局还要在公安网站上设立“网上新闻发言人”,及时主动向公众传送权威信息、坚持信息的公开通畅,从而最大限度地紧缩小道音讯、政治谣言和攻击性行动在网上的传播空间。突发事情发作后,公安网站应因势利导,主动开通相关主题新闻,提供有关突发事情的新闻背景及危机处置的实时跟踪报道,避免网民客观猜想和谣言产生,引导网民的意见向有利于政府的方向开展。 5.标准执勤执法,不留炒作的素材

如何进一步加强改进新媒体时代公安新闻宣与舆论引导工作

时间:2018年8月 学习方式:确定学习内容,安排全体民警及辅警个人自学学习主题:如何进一步加强改进新媒体时代公安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 学习内容: 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 公安舆情,就是指社会各阶层民众围绕有关公安机关及其民警的中介性社会事件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历来是媒体和公众舆论关注与炒作以及境内外敌对势力攻击的热点、焦点和重点。加强和改进公安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要努力做到“四个新”: (一)观念上要有新突破。要牢固树立四个观念:一是舆情就是政情。以舆情为重要表现形式的社情民意往往是公众对国家或社会的诉求与不满的动态预兆和表征,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善于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从政治的角度洞察舆情。二是舆情就是警情。坚持以舆情信息主导警务,协调各警种、各部门安排专人每天参与收看、收听、浏览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传媒,了解其与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有关的正反两面的新闻报道、社情民意和网民言论,努力构建公安信息化建设趋势下的大情报信息工作格局,提高公安舆情的快速发现与处置能力。三是舆情就是生产力。公安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的效果或者说成功与

否直接影响着社会公众对社会安全感的感知和认同、对公安民警队伍形象的评价与期待、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和支持率。四是网络舆情“猛于虎”。面对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日益汹涌的互联网浪潮神勇迅猛地铺天盖地而来,往往将负面舆情消极影响炒作得成几何倍数放大。因此,必须善于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增强网上舆论斗争的主导性。 (二)机制上要有新创新。一是公安舆论正面引导机制。要在继续完善公安新闻宣传归口管理、网络宣传员管理、24小时舆情值班、案件新闻宣传与编辑审核等机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公安工作中心,稳固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搭建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介宣传载体,坚持信息调研和宣传报道相结合,实现资源和阵地的互补与共享,建立创新公安舆论正面引导工作新机制,进一步推动公安舆论引导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进程,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二是涉警舆情研判预警机制。建立一支以专职文秘宣传人员(含网络宣传员)为主体、兼职通讯员为补充的涉警舆情处置专门人才队伍,涵括政治部、警令部、纪委、督察、法制、网监、国保等多警种民警共同参与,做到懂媒体心态、懂传播规律、懂应对技巧、懂大众心理、懂网络技术、懂舆论战术,坚持发现在早、处置在小、预防在先、控制有力的原则,建立健全舆情信息收集、汇总、研判、分析、报送、会商、转办、预警、反馈工作机制,形成“群众关注(超前

浅议涉警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浅议涉警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2013年06月05日 08:10:23 ?作者:程宝清 ?【字号大中小】【留言】【打印】 近年来互联网作为国际上公认的“第四媒体”,以其特有的优势比其他传媒的发展更为迅速,在很大程度上,互联网已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信息的集散地。网络舆情作为反映社情民意的风向标,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大,甚至成为政府部门决策的参考。面对汹涌浪潮般的网络舆情,如何及时分析预警,主动、有效地应对和妥善处置,切实提升自身公信力,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是公安机关必须深入研究和对待的现实问题,对于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的特征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公安机关作为执法机关,在与社会各阶层的长期接触中极易被置于矛盾的风口浪尖上。任何涉及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负面信息,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在网络环境下这种负面消息都有可能成为舆情风暴,导致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形象受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当前我国的涉警网络舆情危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突发性 一方面,具体的舆情危机往往是突然发生的,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能成为点燃舆情危机的导火索,这种突发性往往是官方所难以提前预见的,其产生的后果也往往很严重。另一方面,舆情危机从生成到消除是一个累计渐进的过程,各种危机要素在此过程中进行着量变到质变的转换。 (二)偏差性 就舆情信息本身来说,都有实际发生的舆情事件为背景或根据,具有一定客观实在性。但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网络言论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有些人甚至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上传一些误发或虚假的涉警舆情信息。不了解真相的群众在网络上通过各种方式宣泄这种情绪化、偏差性的言论,通过讨论一呼百应,产生共鸣,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破坏性 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往往会引发社会大众和公安机关及警察在观点甚至是行动上的剧烈冲突。进而严重影响公安机关的社会声誉、阻碍公安机关的正常工作,甚至引发警民对抗的群体性事件,进而导致人民对社会正义与政府公信力的质疑。 (四)隐蔽性

开放时代下的新闻舆论引导范例

开放时代下的新闻舆论引导范例 关键词: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新闻舆论理论分析框架受众选择 内容摘要: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不仅作为一种思想、方略、实践、精神而日益成熟,还代表了一个开放的时代。新闻舆论引导,应当包括对社会公众在新闻事件中的"认知性舆论"、"情绪性舆论"、"价值观舆论" 和"参与性舆论" 等方面的引导。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不仅作为一种思想、方略、实践、精神而日益成熟,还代表了一个开放的时代。"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这场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折,也使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整合面临开放时代带来的诸多挑战,进而使处于意识形态领域前沿的新闻舆论工作面临

更多考验。 如何用开放时代的要求来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胡锦涛总书记6月20日考察人民日报社时重 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的内涵所指。《讲话》不仅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宣传工作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更强调了在新的形势下,"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进行深入研究" 这一重大命题。 一、新闻舆论引导:案例及理论分析框架 在改革开放继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新闻宣传工作如何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有效引导国内舆论、积极影响国际舆论?"5?12"抗震救灾宣传报道,提供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案例。回顾两个多月前的汶川地震,这期间争分夺秒夜以继日奔赴灾区的人流、物流和情感流,仿佛还汹涌在眼前。虽然这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至今让人心潮难平,但它在检视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积淀的同时,也成为开放时代下有效进行新 闻舆论引导的范例,成为见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宣传事业发展进步的标志性事件。 新闻舆论引导,应当包括对社会公众在新闻事件中的" 认知性舆论"、"情绪性舆论"、"价值观舆论" 和"参与性舆论" 等方面的引导。 认知性舆论,指的是公众对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缘由、过程、结果等基本要素的判断,由于大多数人对

公安部门要善用互联网正确引导网络舆情

公安部门要善用互联网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公安部部长孟建柱日前强调,互联网已成为反华势力进行渗透破坏、放大破坏能量的重要手段,给公安机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新挑战,公安部门要积极应用网络平台,加强与人民群众的信息沟通,正确引导网络舆情。 今日出版的《求是》刊登了孟建柱的长篇文章《着力强化五个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维护稳定水平》。 文章指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社会稳定领域呈现出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基本态势。互联网已成为反华势力进行渗透破坏、放大破坏能量的重要手段,给公安机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新挑战。 文章强调,面对互联网等新媒体引发的社会舆论环境变化,公安机关必须积极研判、回应网络舆情,提高与社会公众沟通的能力,必须把积极应用网络平台,加强与人民群众的信息沟通,正确引导网络舆情,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拓宽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公安机关舆情引导工作的新路子。 文章还提出了三点具体要求: 一、及时发布信息,公开事实真相。一起重大事件的处置工作,包含现场处置和舆情引导两个重要环节。要在及时、准确地做好事件、案件现场处置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舆情工作,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公开说明事件真相,努力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要按照信息公开、依法行政的要求,深化警务公开,在不影响侦查破案的前提下,凡是可以向社会公开的信息都要及时公开,切实提高警务工作的透明度,满足群众的知

情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二、完善工作机制,正确应对舆情。要建立健全重大涉警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和沟通协调机制,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迅速启动应急处置机制,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要建立健全舆情会商研判机制,坚持早发现、早应对、早引导,及时澄清事实,将有可能酿成重大舆情危机的不稳定舆情苗头化解在萌芽状态。流言止于公开,谣言止于智者。要进一步完善公安机关新闻发布制度,确保一旦发生重大涉警舆情,能够在第一时间客观公正地发布权威信息、公布真相、引导舆论,把握主动权。 三、注重公众需求,提高沟通能力。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公安机关和社会公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同媒体的联系沟通,主动向媒体介绍公安工作情况,尽可能地为其采访报道提供便利,满足其对公安新闻素材的需要,同时要自觉接受舆论监督,最大限度地争取媒体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确保媒体客观报道、公正报道。要改进公安新闻宣传的内容和形式,善于把公安工作中生动鲜活的内容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于众,不断增强公安工作的影响力、感染力,努力为公安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