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物质的检验分离与提纯》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检验分离与提纯》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检验分离与提纯》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物质的检验分离与提纯》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的基础之一,与其它自然学科相比,化学与实验的联系更为紧密,化学原理、定律以及规律的发现都与化学实验密不可分。本节课重在让同学们在实验中亲身体验离子检验的方法,并在全课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情境设计、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物质分离的几种常用方法,达到对知识运用、迁移的能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学习任务分析

1、《化学学考考试纲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学会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学会常见的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过滤、蒸发、萃取、分液、蒸馏

2、教学重点:离子检验,过滤、蒸发、结晶、萃取、分液、蒸馏等常用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教学难点:离子的检验,萃取、蒸馏操作的掌握及应用

三、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化学基础非常薄弱。对已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弱,在设计实验方案对物质进行分离和提纯中存在一定困难。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较差。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巩固溶解、过滤、蒸发、萃取和分液、蒸馏等分离物质的实验技能,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操作。

(2)能根据混合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

2、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在对物质性质研究的同时设计实验方案。(2)初步尝试在实验探究中与人合作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提高科学素养。(2)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小组合作的乐趣,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引入]2015 年10 月,科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获得诺贝

4 4

4 4 尔医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1971 年屠呦呦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绞汁取,尽服之”的用药表述中得到启发,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在中国古代就得到了广泛应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 [提问]给一瓶未知溶液,如何检验某种离子的存在? [学生总结并 ppt 提示]取少许溶液于一试管中 滴加某种溶液 出现某种现象

得出某种结论

探究一:溶液中离子的检验

小组一活动:某溶液中可能含有 Na +、Cl-、K +、CO 32-,选择合适的试剂检验 Cl -的存在小组二活动:某溶液中可能含有 Na +、Cl-、K +、CO 32-,选择合适试剂检验 CO 32-的存在

小组三活动:某溶液中可能含有 Fe 3+、Cl -、K +、SO 2-,选择合适的试剂检验 Fe 3+的存在小组四活动:某溶液中可能含有 Cl -、Al 3+、K +、SO 2-,选择合适的试剂检验 Al 3+的存在[学生总结汇报结果] 探究二:固体中离子的检验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硫酸亚铁铵晶体(NH 4)2Fe(SO 4)2· 6H 2O 的成分中含有Fe 2+、NH +、SO 2-和

H 2O 。(可以用流程图表示出鉴定的方法和步骤) [投影展示学生的流程图]

[整合提升]检验离子的三种方法:沉淀法、气体法、显色法[变式练习一]

1. 有FeCl 2、MgCl 2、AlCl 3 三种溶液,只用一种试剂就可把它们鉴别开来,这种试剂是(

A .烧碱溶液

B .盐酸

C .氨水

D .KSCN 溶液

2. 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不同的无色溶液进行如下操作,判断下列说法正确与否

[过渡]自然界中的物质绝大部分以混合物的形式存在,单纯的混合虽然不会改变其中某组分的性质,但对于其中物质的性质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会受到影响。为此化学学科研究出了许多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法,常见的分离提纯操作有哪些?下面我们以海带提碘为例复习一下分离提纯实

操作

现象 结论

“√”或“×”

滴加 BaCl 2 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 SO 4 2- 滴加氯水和 CCl 4,振荡、静置 下层溶液显紫色 原溶液中有 I - 滴加 NaOH 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 Al 3+ 滴加稀 NaOH 溶液,将湿润红色石

蕊试纸置于试管口

试纸不变蓝

原溶液中无 NH 4 +

海带

带灰悬浊 浊液

加水溶解 验操作。

探究三:如何从海带中提取碘单质?涉及到了哪些分离操作?

[学生陈述]海带灰 烘干灼烧灰 海 [提问]如何把海带灰悬浊液分成含碘离子的溶液和残渣呢? [学生回答]过滤 [展示过滤装置图]

[提问]什么情况下用过滤操作?关于过滤操作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分离固体与液体互不相溶的混合物。 ①一贴: 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②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 ;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③三靠:上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棒末端紧靠三层滤纸处;漏斗末端紧靠下烧杯内壁 [实战演练]BaCO 3 固体中含有 NaCl ,请将其分离?

碳酸钡固体

[学生回答]样品

氯化钠溶液

[提问]由氯化钠溶液如何得到氯化钠晶体? [学生回答]蒸发结晶 [展示蒸发操作装置图]

[提问]关于蒸发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蒸发过程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出现较多固体时即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 【整合提升】

在溶解、过滤、蒸发结晶操作过程中都用到了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 [变式练习]

3. 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正确的是(

浸泡

过滤洗涤

A.点燃酒精灯

B.倾倒液体

C.过滤

D.稀释浓硫酸

4.蒸发结晶实验中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蒸发过程中要不断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体飞溅

B.当剩余少量溶液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发

C.蒸发皿要垫石棉网加热,防止炸裂

[回归到海带提碘继续提问]含碘离子的溶液中,如何把碘离子变成碘单质?加入什么物质把

碘单质从溶液中提取出来?(引出萃取分液)

[播放萃取分液的视频]

[提问]如何把碘单质与有机溶剂分离?(引出蒸馏,但是由于碘的升华,此处的常压蒸馏不是

很恰当,解释一下,换成四氯化碳与甲苯的混合溶液)

[提问]蒸馏操作中的主要装置及注意事项

[提问]蒸馏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概括整合]

[课堂练习]

1.用于分离或提纯物质的已学方法有:

A.萃取

B.分液

C.过滤

D.分馏

E.蒸发

F.蒸馏

下列各组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应选用上述哪种方法最合适?

(1)除去Ca(OH)2 溶液中悬浮的Ca(OH)2 颗粒()

(2)把饱和食盐水中的食盐提取出来()

(3)把溴水中的溴提取出来()

(4)用自来水制取医用蒸馏水()

(5)分离柴油和水的混合物()

(6)从石油中分离出汽油和煤油等成分()

2.(2015 年1 月.山东学业水平真题)在化学研究中,人们经常需要根据不同原子、分子或离子

的某些特征反应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下列有关物质检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以用BaCl2 溶液和稀硝酸检验Na2S03 是否变质

B.某溶液中滴入KSCN 溶液后变红,说明溶液中存在Fe3+

C.MnO2、CuO、Fe 三种物质的粉末都是黑色的,用稀盐酸能将它们区别开

D.向某溶液中加碱并加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证明溶液中含NH4+

3.要分离下列四组混合物:①食盐与沙子②除去NaCl 固体中的KNO3 杂质③水和汽油的混合物

④ CCl4 液体与甲苯液体的混合物(已知CCl4 与甲苯互溶,沸点分别为76.75 ℃和110.6 ℃)

(1)分离①、④的操作分别为、。

(2)分离③时所使用的仪器中有一种在其他组分离时无需使用,这种仪器是。

(3)上述四组混合物分离时需使用酒精灯的有和(填序号)。

高中化学必修一《化学实验基本方法》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湖南省湘乡市第四中学龙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2.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3.掌握物质过滤、蒸发操作的方法,能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除杂质方案。 4. 知道液体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蒸馏和萃取,能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案,并初步掌握其操作技能。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会对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操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2.能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 1. 过滤、蒸发操作的掌握及应用 2. 蒸馏和萃取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实验准备:(4人一组)烧杯(15)、玻璃棒(15)、过滤装置(15)、蒸发装置(15)、试管4×15、稀硝酸、氯化钡。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将P2及P3化学家做实验及实验室投影到教室前面,引导学生从思想意识中进入化学世界。 [讲述]故事:1774年,拉瓦锡在发现氧的著名实验中,经过科学分析得出了反映事物本质的结论:空气是由两种气体组成的。拉瓦锡通过严谨的化学实验拭净了蒙在氮元素上的尘土,人们终于科学地认识了空气的基本组成。 [引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规律的发现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反复观察、探究和验证逐步形成 的。化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方法,所以,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掌握实验方法以及完成实验所必须的技能,是学好化学的关键。 [板书]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2014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苯酚》说课 (湖南省湘潭市湘钢一中周洁)获奖作品

《苯酚》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来自湖南省湘潭市湘钢一中的周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酚。说课环节由这几个部分组成。而今天,请允许我先谈谈本堂课的设计流程。 都说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苯酚,是一堂传统的研究物质性质的内容;而研究性质的过程就好比一场旅行;感受过程中的艰辛和喜悦,享受达到终点的成就和满足;这终点不仅仅是了解它的性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利用所学知识来联系生活,甚至是改变生活或许才是真正的满足;于是我设计本堂课的思路,是从一趟学习之旅中拉开序幕的! 一个完美的旅行首先要有一个梦想的地方,从情境中提出课题便是第一步;整理行囊出发前,除了了解结构和物理性质外,还得有着对课题的困惑,方可借此设计旅行路线,便是探究苯酚性质的实验设计;旅途中,引导学生开展实验,并在思想驿站里,解决过程中延生出来的问题;回味全程,收获知识,学以致用。 新课引入的灵感来自于央视的一个热门节目《大魔术师》,其实学生对一些利用科学知识的障眼法极为感兴趣。我将氯化铁溶液伪装成“神奇的茶水”,倒入三个已分别用氢氧化钠、硫氰化钾、苯酚润洗过的“空杯”里,“茶水”呈现出了不同的颜色。从红褐色沉淀和血红色液体的特征现象中,学生猜出了那黄色的所谓的“茶水”很可

能含有三价铁离子,但却猜不出那特别的“紫色”如何而来,苯酚的课题就在这揭秘魔术的过程中提出来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引发了学生对本堂课极大的求知欲,同时也为其显色反应埋下了伏笔。 苯酚是酚类最简单的代表物,什么是酚?我设计让学生从常见事物所涉及到的分子结构特点中,去构建酚的定义;同时,水果变色的小知识也让学生领会了酚易被氧化的特点,这便顺理成章地理解了实物或呈粉红色的原因;如此巧妙地利用生活知识拉近了学生对于酚的认知和好奇;让他们有了想要继续进行性质研究的愿望。 我们的研究对象为苯酚。首先以球棍模型引导学生分析结构及空间构型,再由微观到宏观,展示实物,让大家直观地感受物理性质中的色态味;接着,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溶解性。从苯酚溶于乙醇的现象中,大家领会了其安全处理措施。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提出可以利用实验现象设计成“牛奶”变“清水”的小魔术,瞬间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的极大关注。显然,由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比老师简单传递更易接受和掌握。 研究化学性质前,我以苯酚的用途之一,合成阿司匹林作为情境;向学生展示了诺丁汉大学在实验室里自行合成阿司匹林的视频;这段视频除了引出课题外,更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极大热情;其中提到了合成的关键物质——水杨酸,截取文献了解到它可由苯酚在一定条件下制得,而从它的反应条件中,学生有了疑问,苯酚的酸碱性如何呢?如此,便为探究苯酚的酸碱性创设了情境。

(完整word版)化学教学设计范例

湖南省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参赛模板及范例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标题(化学课程标准主题或教材中规定的内容) 一、基本说明 ⒈教学内容所属模块:(注明: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基础》) ⒉年级: ⒊所用教材出版单位: ⒌所属的章节: ⒍教学时间: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针对本堂课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2.内容分析:(根据自己对化学课程标准理解和教材中有关内容的把握,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本班学生水平,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简要说明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3.学情分析:(简要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对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等,预设教学情景) 4.设计思路:(说明教学设计者是如何根据本教学内容及其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指导思想、设立教学程序和设计教学方法的) 三、教学过程 (采用下述的表格式描述,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描述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尽量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某些值得注意与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

四、教学反思 注意事项: 1.反思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同时要注意指出本次教学活动中的值得研究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特别关注在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生成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自己的分析与思考,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2.反思要突出重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建议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提点反思的几个方面,不宜太多。要注意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升,不要单纯罗列事实和现象。但理论的总结又要注意语言通俗简明,并利用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证据来论证,不要长篇大论地引用他人文章,或脱离具体教学活动做笼统的理论阐述。 附: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过程及典型成果(可选) 教学资源包括:学案、课件及其他教学相关资源。 学习成果包括:学生课前、课上或课后搜集的资料;学生活动过程的图片等;学生的典型作业或制作的各种作品。

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 教学设计 《甲烷》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人教版《化学2》第60至62页 一、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分析 1.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 对于《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的教学,《课程标准》要求了解甲烷的组成、结构、主要性质。通过对甲烷分子结构的认识,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江苏)将其进行了细化,知道甲烷的分子结构,了解甲烷的来源,了解甲烷的可燃性、取代反应等性质及主要用途。 人教版《化学2》让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认识到有机化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初步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教材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甲烷立体结构和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重点认识取代反应的特点,使学生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初步体会有机物分子结构的特点及其对性质的影响,让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初步学会对有机物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领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分析 学生在九年级化学学习中,已经学习了甲烷的物理性质和甲烷能燃烧的化学性质,在学习这一章有机化合物之前,又较系统地学习了无机化合物,初步了解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初步建立物质性质和用途间的关系,为学习有机化合物奠定了一定基础。有机化合物学习和无机化合物学习的不同点是:有机化合物更强调从结构角度认识机化合物的性质,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教学内容起点低,强调知识与应用的融合,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同学动手搭建甲烷结构模型,进一步深化认识甲烷的立体结构,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另一方面从科学探究甲烷和氯气的化学反应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并从结构角度提升学生对取代反应的认识,符合学生认知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word完整版)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原电池》课堂教学设计 高三化学孙永平 1、分析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为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的第四章电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内容学生在必修2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是该内容的加深,主要是增加了一个盐桥内容。掌握本节知识,对指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电池使用原理、金属腐蚀和防护,研究探索发明新电池有重要意义。 2、了解学情底码 已有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有更完整的认识。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电池的设计活动,感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体会过程与方法:通过Pb-CuSO 4 控制变量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计原电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原电池原理应用于化学电源开发的关键作用。 4、研究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分开在两极(两池)发生及盐桥的作用。 5、确定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自主分析设计”的学习方式学习。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不断深入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上的跨越。 6、教学设计过程和意图 (1)情境导课:让学生举一些手机、电子表等新型电池例子。联系生活,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2)回顾原电池:复习基本概念,温故而知新。 学生回忆原电池的有关内容,调动学生思考,回忆概念为后期探究作准备。

高中教育化学人教版必修1 郑洪开微课教案

专题四离子反应 [考纲要求] 1.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并能进行有关计算;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在离子共存问题上,常常设置一些“陷阱”,做题时应引起注意。 1.警惕“颜色陷阱” 若限定溶液无色,则Cu2+、Fe3+、Fe2+、CrO2-4、MnO-4等有色离子不能大量存在。 2.警惕溶液酸、碱性的几种表示方法 (1)表示酸性溶液的是①pH<7或c(H+)>c(OH-)或c(OH-)=10-(8~14)mol·L-1(25 ℃);②能使pH试纸显红色的溶液;③能使甲基橙显红色或橙色的溶液;④能使紫色石蕊溶液显红色的溶液。 (2)表示碱性溶液的是①pH>7或c(H+)7加酸或加碱抑制水的电离);③与NH4HCO3或(NH4)2CO3等反应放出气体的溶液。 3.警惕几种隐含情况 (1)含有大量Fe3+的溶液,隐含是酸性溶液,并具有强氧化性。 (2)含有大量NO-3的溶液,隐含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3)含有大量AlO-2的溶液,隐含是碱性溶液。 (4)含有大量S2-、SO2-3的溶液,隐含不是酸性溶液。 4.警惕相互促进水解的几种情况 (1)NH+4与CH3COO-、CO2-3,Mg2+与HCO-3等组合中,虽然存在相互促进水解情况,但水解程度较小,在溶液中仍然能大量共存。 (2)Al3+与CO2-3、HCO-3、AlO-2、HS-、S2-,Fe3+与CO2-3、HCO-3、AlO-2相互促进水解,生成沉淀或气体,不能大量共存。 5.警惕几种说法 (1)HCO-3可存在弱碱性环境中,HSO-3可存在弱酸性环境中。 (2)Al3+、Fe3+在中性条件下不能存在,在酸性条件下也可能不存在。

高中化学必修一实验讲课教案

必修1课本实验 1.实验1-1粗盐的提纯(过滤食盐和泥沙蒸发食盐水) 粗盐中含有较多的杂质,如不溶性的泥沙,可溶性的CaCl2和MgCl2 以及一些硫酸盐 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①“一贴”是指滤纸折叠角度要与漏斗内壁口径吻合,使湿润的滤纸紧贴 漏斗内壁而无气泡,因为如果有气泡会影响过滤速度. ②“二低”是指滤纸的边缘要稍低于漏斗的边缘,二是在整个过滤过程中 还要始终注意到滤液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这样可以防止杂质未经过滤而直接流到烧杯中,这样未经过滤的液体与滤液混在一起,而使滤液浑浊,没有达到过滤的目的。 ③“三靠”一是指待过滤的液体倒入漏斗中时,盛有待过滤液体的烧杯的烧杯嘴要靠在倾斜的玻璃棒上(玻璃棒引流),防止液体飞溅和待过滤液体冲破滤纸;二是指玻璃棒下端要轻靠在三层滤纸处以防碰破滤纸(三层滤纸一边比一层滤纸那边厚,三层滤纸那边不易被弄破);三是指漏斗的颈部要紧靠接收滤液的接受器的内壁,以防液体溅出。 原理:利用泥沙不溶于水来分离出来操作步骤及现象: 思考:你认为通过上述操作得到的是比较纯的氯化钠吗?可能还有什么杂质没有除去?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出它们?不纯CaCl2和MgCl2以及一些硫酸盐Ca2+用碳酸根除去,镁离子用氢氧化钠除去 2.实验1-2:粗盐提纯后SO42-的检验(除去食盐中的硫酸盐、CaCl2和MgCl2) 原理:利用碳酸钙是沉淀除去钙离子,利用硫酸钡除去硫酸根,利用氢氧化镁除去氢氧根 步骤:(加的试剂及化学方程式) 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除去Na2SO4:BaCl2+Na2SO4==BaSO4↓+2NaCl 然后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除去MgCl2:MgCl2+2NaOH==Mg(OH)2↓+2NaCl 然后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除去CaCl2和BaCl2(两个反应方程式):Na2CO3+CaCl2==CaCO3↓+2NaCl Na2CO3+BaCl2==BaCO3↓+2NaCl 过滤 最后滴加适量盐酸至恰好不再产生气体,除去NaOH和Na2CO3(可以用PH试纸检测酸碱度,也有两个反应方程式):HCl+NaOH==NaCl+H2O 2HCl+Na2CO3==2NaCl+H2O+CO2↑

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说课稿(黑龙江哈尔滨三中)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尤五洲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本节分为两个课时,今天我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本质的拓展和应用。初中化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在选修模块④将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奠定必要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融合了(1)氧化还原反应(2)能量的转换(3) 原电池原理的应用(4) 电解质溶液、金属的活泼性(5)物理中的电学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形成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物质的量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主要内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构成及应用。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学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二、学情分析 1、本阶段学生已经预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在必修一的第二章中学生已经学习

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懂得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得失,这样就有利于理解原电池中的电子转移问题。在必修一的第一章我们还学习了物质的量的计算,对电化学的有关计算应该比较容易入手。但由于相隔时间比较长,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遗忘的情况。 2、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电化学的内容,有些地方可能理解不你能很顺畅,比如,为什么金属不直接和电解质溶液发生,而要绕圈运动等。 3、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浓厚。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并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原电池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态度。 ②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法学法 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开了实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要求,为了凸显重点,突破难点,采用指导发现、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减少板书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1、实验探究 本节在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时,实验探究过程可以表示为: 在分析原电池的组成时,实验探究过程如下: 实验探究法的选择意在落实新课改“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理念。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构成条件。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并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关于基于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课堂《化学键》教学设计案例2

1关于基于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课堂《化学键》教学设计案例2

基于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化学键”(必修) 教学设计案例 平阳中学林勇林海量 325400 一、教材和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必修课程“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及化学反应规律”中的“3.2 化学键”。内容标准是,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结合典型实例认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建立化学键概念。知道分子存在一定的空间结构。认识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及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本部分内容是学生第一次在前一节原子结构的基础上,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的实质。学习内容较为陌生抽象、理论性强,涉及的化学概念多且容易混淆,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难点所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能够用具体的实验等宏观辨识入手,引导学生向微观探析过渡,利用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进行微观探析。 二、教学目标

(1)能从实验现象等宏观角度建构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等概念,根据物质在熔融状态导电这个事实,学会从微观角度推导该物质内部存在的微粒及其成键类型。 (2)通过实验数据等证据推理,过渡到模型认知,了解可以用球棍模型、比例模型表示分子结构,会用电子式、结构式等符号表征正确表示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的结构,并能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同时新键的形成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以此诊断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水平,发展学生对化学键的认识水平。 (3)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学会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分子构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及课时安排 教学重点: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电子式、结构式。

2020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说课大赛

2020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说课大赛 4年一届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暨教学改革研讨会,由中国教 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发起,是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展示风采的最高 舞台. 14年的大会于2014年10月22-24日在湖北武汉举行,本次会议 的主要内容有:高中化学有效教学课例现场展示、说课现场展示、微 课评比和总结表彰等.参加这次研讨会的代表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31个,参与现场观摩的来自全国 各地老师共有2000多人,参赛人数与观摩人数为历届之最. 研讨会分为三个会场,分别在湖北省重点中学武汉二中、武汉六 中和武汉育才高中举行,选手分别分配到相关会场,本次现场展示改 变了以往小班化教学场景方式,由会场学校提供完整的班级学生作为 教学对象,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更能体现参赛选手对课堂的实际掌 控水平和现场应变能力,也给观摩教师提供原汁原味的教学盛宴.现 场教学选手丰富的课程资源、精巧的构思设计、精彩的课堂导入、 优雅的课堂语言、新颖的实验改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活跃的课堂 氛围、融洽的师生互动、和谐的生生合作、优美的课堂板书、精美 的教学课件和精准的课堂小结,让听课老师受益非浅.教师课堂教学 形式多样化:联系生活、生产实际;采用实验创新改进和实验探究设计;整合先进的手持技术、多媒体展示技术、电子白板、在线测试 和知识网站等网络技术;融入化学史教育;精心创设自然和谐的情境;引入概念图、思维导图和维恩图等;问题引导,思维前行.学生 课堂学习方式多样化:模型动手联接、分组实验、交流讨论、合作共享、角色扮演、视频观看、实物展示等.说课比赛也体现了选手扎实 的教育教学功底.既有精妙的教学设计,也有强有力的教育理论支撑, 它是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在教学实际中的有效应用,充分展示了选手 深厚的教育涵养.

高中化学 原电池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说课稿 新人教版选修4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一节原电池(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深化认识和优化思维品质是选修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完成应基于学生已有的认识,这就是必修中建立起的相关知识系统。要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并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形成相应的程序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比较“原电池”这一内容在必修和选修课程中的不同,分析学生在必修课程中已经建立的认知框架,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围绕有一定难度的实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对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的认识得到逐层发展。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在人教版教材必修2中已经重点介绍了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并对实用电池进行了简单介绍。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第四章第一节中重点通过双液电池模型的构建,发展对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的认识。同时在第二节中应用深化发展的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进一步理解实用电池、电化学腐蚀和防腐原理。作为《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最后,承担着深入认识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的统一,理解原理对实际应用的指导价值,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和应用的功能。 从必修水平到选修水平,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需要进行一次较大的跨越。在这一跨越过程中,合适的模型是学习和理解原电池原理的重要工具,选修教材中呈现的带盐桥的双液电池模型与必修阶段的锌铜单液模型承载的功能截然不同。如何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完成跨越是在本节课教学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采用“实验探究—模型建构—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建构原电池模型,结合理论分析,不断深入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上的跨越。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三次理论分析使学生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产生更完整的认识。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高中化学教案醇的教学案例.doc

精品文档 高中化学教案醇的教学案例 篇一:高一化学醇类教学设计篇一:高一化学乙醇教案乙醇的探究式教学设计及案例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及作用在初中学生只是简单地了解乙醇的用途,没有系统的学习其结构和性质。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重要的烃的衍生物;对高一学生来说知识点较多,难度较大;因此,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力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关于乙醇的结构在初中学生没有接触,让学生在认识乙醇球棍模型的基础上,通过钠与乙醇反应的探究实验,明确羟基的官能团地位,加深对乙醇结构的认识。乙醇的催化氧化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生没有知识基础;因此,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做好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是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探究,学会由事物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1 / 23 精品文档 的表象解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通过动手实验,规范学生操作,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能

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解析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揭示问题,讨论释疑,动手实验,学习对比、推断等多种科学探究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3.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课的重点:官能团的概念,乙醇的组成和结构简式,乙醇的取代反应与氧化反应。(2)本节课的难点:使学生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反应。二、教学方法分析本节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提出问题:观察乙醇的物理性质→回忆乙醇的组成→观察乙醇的球棍模型→描述乙醇分子中原子的连接情况→实验验证: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进一步假设乙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断键方式→实验验证:乙醇的氧化反应→总结乙醇的结构和性质→课后活动三教学过程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2 / 23 精品文档 【背景动画】以古代有关酒的诗词导入新课。【展示】取一瓶无水乙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酒精的一些物理性质,如呈液态,易溶于水,特殊的香味等。【质疑】乙醇与前面学习的有机物(烃)的物理性质有何不同?为什么?让学生进行总结,同时引导学生从结构的角度去考虑性质不同的原因。【展示】展示乙醇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动手拆插乙醇分子模型,

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体会

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体会 很荣幸让我参加了全国化学优质课评比观摩评比活动。我感受了全国各省优秀教师上课时,他们幽默的语言,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上课思路的严谨环环相扣,实验探究设计的完美。让我受益匪浅。现谈谈我的体会: 一、教师要具备幽默的言语,调动学生关注你。 教学幽默是爱心和智慧的完善结合。一堂生动幽默富于磁力的好课,需要深厚的知识积累和充分准备,甚而需要教师花一辈子的心血。 1、反常 “反常”就是一种幽默,这种“反常”,表面看来,它违反了习以为常的生活逻辑,而实质上,它又遵从常性,受一定的生活情境的制约,因而说,它是“反常”的,但不是荒唐的。幽默大师卓别林在很多影片中的精彩表演就是如此。 2. 含蓄 适度地含蓄也是一种幽默,也能产生出幽默的奇效,令人回味无穷。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学习那种“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虑,寄正于馀”(刘勰《文心雕龙》)的含蓄而又幽默的方法,在课堂上尽量不要应用照本宣科,平庸呆板令学生乏味的教学方法,而应该去寻找一种含蓄而又幽默,妙趣横生而又余味无穷的教学方法。 3. 曲折 “曲折”也算是一种幽默。一般指在写文章时,注意婉转有致,变化多姿,让文章别开生面,异峰突起,达到动人风趣,开人视野的效果。 二、教师要具备课堂驾驭能力,让学生跟着你的引导走。 教师主要应具备三种能力,即更新自我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科学评价学生的能力。这三种能力都会集中表现在课堂教学中。 (一)、课堂教学要有“三声” 1、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 2、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 3、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

(二)、课堂教学要体现“六个度” 1、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主体的参与度 2、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心理的调适度 3、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思维的有效度 4、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情感的内化度 5、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语言的鲜活度 6、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能力的形成度 (三)、课堂教学要做到“三实” 1、课堂教学要做到真实 2、课堂教学要做到朴实 3、课堂教学要做到扎实 三、教师在上课时,教学的设计要严谨环环相扣,增强课堂的有效性。 (一)、烘托渲染——情景设置 在教学设计中安排的“情景设置”环节是从情景教学法演变过来的。(情景教学法是根据教材的立意,设置具体可感的情景,提出相应的要求来开展教学。其具体的教学程序分三步走:情景设置,揭示课题;情景展开,分析评价;情景反馈,巩固提高。这一方法使整个课堂教学在情景所营造的清新的氛围下进行,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情景的分析和评价。) (二)、环环相扣——问题探究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有效地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实现师生积极互动,问题教学法是最佳选择。(问题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由此获得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完成一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它以问题为一根主线,以问题引人,以问题归结,又以新的问题引入新的学习,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问题是问题教学法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设计中,设置“问题探究”这个环节,正是将问题教学法付诸实践的表现。

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分析

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分析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标志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微课作为一种新型在线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通过微课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使用及现实意义,阐述了微课未来的发展前景,同时分析了微课在教学应用中的实践引起的思考。 关键词:微课化学教学实际应用 微课是“微型视频课例”的简称,微课的主要呈现方式是以与教学相关的视频,以“微视频”的提供形式结合教学中的习题、例题、问题、难点和相关知识点,提供“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等内容。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学课件和课例为核心,所以传统教学方式具有单一性,灵活性不高。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微课是在其基础上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兴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知识点突出、资源容量少的特点。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实践为例,研究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的应用与思考。 1.微课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与深度 每个人理解能力和接受新信息的能力不一样,老师很

难让每位学生都理解教学难点,所以教学难点是让教师很头疼的一点。但借助微课这个线上学习平台,每位教师都能贡献出自己对教学难度的理解方式和解决方式,微课会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解决问题的角度。例如在微课上,关于氧化还原反应,其对相关概念、方程式、氧化性与还原性的理解都有不止一种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微课更深入细致多方面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难点的效果,从而顺利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根据科学研究,人们在五分钟到十分钟之内的学习效率是最佳的,人们的注意力保持非常集中,思考能力和记忆能力均处于最佳状态,对于一个化学知识点的讲解只需要不超过十分钟,通过这个最佳时间段进行授课,学生更容易吸收知识点。微课对于学生来说不会产生很大的精神压力。化学的特点就是有繁多的知识点,通过微课分散的知识点更能帮助学生记忆。同时教学难点不容易理解,微课上会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来自不同地方的优秀教师会用各式各样的方法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和突破教学难点,甚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更加有效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2.微课帮助学生培养实验能力和科学精神 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是实验教学,虽然实验教学受到师生的重视,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或者没有足够的学时,教师会舍弃实验教学选择教学录像或者直接口述讲解实验部

高中化学实验教案

高中化学实验教案 高 三 化 学 组

(一)浓硫酸的性质 目的:认识浓硫酸的一些特性。 用品:托盘天平、烧杯、量筒、验温器、酒精灯、玻璃棒。 浓硫酸、玻璃绒(或石棉绒)、硫酸铜晶体、脱脂棉花、铜片、锌粒、木炭、硫粉、蓝色石蕊试纸。 原理:纯净浓硫酸的溶解热在20℃时为43.6千焦,所以与水混和时有大量 的热释出,它的一系列水化物H2SO 4·H2O、H2SO 4 ·2H2O和H2SO 4 ·4H2O都很稳定, 是很好的吸水剂。浓硫酸还具有脱水性和氧化性。 准备和操作: 1.浓硫酸的密度展示一瓶纯净的浓硫酸,它是无色、粘稠的油状液体。把一瓶浓硫酸放在托盘天平的一边,把同样大小的两只瓶子盛水一瓶半放在另一边,发现一瓶浓硫酸比一瓶半水还重。98%浓硫酸的密度为1.84克/毫升。 2浓硫酸的溶解热将一支长约80厘米、厚壁细孔玻璃管的一端封闭后,吹成薄壁圆柱形成玻璃球。球内充满红色酒精溶液作为验温器。在一只500毫升烧杯里盛水200毫升,放入验温器后,慢慢注入100毫升浓硫酸,边加边用验温器搅拌。可以看到验温器玻璃管里红色的酒精液柱逐渐上升,表示浓硫酸溶于水有大量的热放出。 在一支小试管里盛98%的浓硫酸3毫升。取黄豆大小的玻璃绒(或石棉绒)吸足水后投入试管中。浓硫酸跟水相遇即放出大量的热使水沸腾而爆溅,并发出“嘶嘶”的声音。此实验说明稀释浓硫酸必须把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3.浓硫酸的吸水性往盛有3毫升98%浓硫酸的试管里投入少量硫酸铜晶体小颗粒,静置片刻。蓝色的硫酸铜晶体即变成白色无水硫酸铜,表示它的5个结晶水已被浓硫酸所吸收。 4.浓硫酸的脱水性往一支盛有3毫升98%浓硫酸的试管里投入黄豆大小的脱脂棉花一小块,用玻璃棒搅拌后微微加热,棉花即炭化变成黑色的絮状物。 5.浓硫酸跟金属的反应在一支试管里加铜片两小片,注入8∶3的浓硫酸2毫升,不发生反应。将试管微微加热,铜片开始变成黑色,生成硫化亚铜,并有硫酸铜生成。继续加热到沸腾,黑色物消失,溶液变成蓝绿色,这是因为硫化亚铜被继续氧化成硫化铜,直至全部转变成硫酸铜,同时放出二氧化硫。

高中化学优质课说课稿

高中化学优质课说课稿 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高中化学优质课说课稿,欢迎阅读。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二节内容。 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离子反应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上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上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之后离子方程式的引入和选修四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⑵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⑶能够分辨哪些物质是强电解质哪些物质是弱电解质; ⑷理解电离的概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的定义; ⑵通过独立思考探究碱和盐的定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⑵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及其电离 2、教学难点 电解质的概念;判断哪些物质是电解质,哪些物质是非电解质,哪些物质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探究碱和盐的定义。 二、说教法 本节在全书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概念多且抽象难懂,为避免枯燥,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微观粒子的分析,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概念。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有助于学生掌握离子反应。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1、用实验解决问题。新课引入,知识的巩固、升华均用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发挥化学实验最大作用,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上。 2、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未知到已知、由个别到一般。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目的。 四、说教学设计 1、课题引入: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化学实验基本方法》教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课程标准: 本章为高中必修模块的开篇第一章,从实验入手,重点介绍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包括化学实验应注意的安全事项、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检验等,让学生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另外,在做化学实验时,取用的药品都是可以称量的,但分子、原子、离子等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是难以称量的,为此,引入“物质的量”这一基本物理量,可将一定数目的原子、离子或分子与可称量物质联系起来。 物质的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单位是摩尔。物质的量及其由此导出的其它物理量如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是中学化学的计算核心,也是进行定量实验的计算依据。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1课时) ; 教学目标: 1.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并能识别一些化学品安全标识 2.通过识别一些化学品安全标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使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探究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树立实验安全意识,能识别一些化学品安全标识。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有关伤害的事件 非常多,你知道哪些哪些与化学 有关请你说出来与同学们共同 交流,并加以预防。 学生思考、讨论。 有一个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对化学实验,尤其要注意实验安 全,在初中化学学习中,你学习 了哪些实验安全问题对你有什 么启示 教师应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以 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回顾、讨论交流,让一个学生 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 新 知 ~ 学习 \ 新~ 知学 习~ 投影 有关一些典型的伤害实例和违 规实验操作所发生的伤害。 通过血的事实,告诉学生实验安 全的重要性。 学生观看,感受颇深。 归纳整理 % 化学实验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 学生总结,交流,相互补充。 ? 思考交流 : 思考交流 要做到实验安全,你认为应注意 哪些问题 学生思考、交流、整理,相互补充, 达成共识。 " 偶发事件的处理 练一练1.进行化学实验必须注意 实验安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水 洗,边洗边眨眼睛 B.不慎将浓碱溶液沾到皮肤上, 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 上硼酸溶液 C.不慎将酒精洒到桌面上着火时, 可用水将其扑灭 D.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 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下 慢慢加入浓硫酸 对于危险品,都有特殊的标志, 你知道哪些请说出来与同学们 共享。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相互补充,达成共识。 … 板书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一、化学实验安全 1.实验安全应注意的问题 ⑴遵守实验室规则 ⑵了解安全措施 ⑶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2.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 $ 巩固练习 1.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用手接触药品

教师资格证教学能力高中化学学科教案设计范例

教学能力之化学学科教案设计范例 课题1 空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 (2)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3)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白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对科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四、教学用具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空气的组成 设问1:人的生命活动中能缺少空气吗? 板书: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活动:播放光碟 学生讨论回答:你所知道的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二)讲授新课——板书: 1、氧气 2、氮气 3、稀有气体 设问2:为什么氮气和稀有气体能作保护气? 稀有气体在什么方面有特殊用途? 讲授新课——保护空气 1、空气污染 (1)粉尘 (2)有害气体: 设问3:有害气体主要有哪些?它们主要来自何处? 2、空气防治 设问4:如何使重庆的天空更蓝? (三)作业布置 七.教学反思:本课题内容涉及到全新的物理化学知识,特别是学生还不具备有关 压强的知识,想让所有学生理解实验原理非常困难,我认为可以加强实验教学,通 过实验现象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并且随着不断地练习和物理知识的学习,大部分 学习可以理解,但这个过程十分漫长,不能急于求成,应逐步铺开,并反复强调!

课题2 原子的构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三、教学难点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