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

导意见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普通高中2017级信息技术学科

教学指导意见

目录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为了贯彻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稿)》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确保2017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平稳有序推进,帮助学校及广大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结合实际落实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目标,创造性地实施教学,保证新课程的教学质量,特制定本教学指导意见。

遵照教育部统一部署,本意见以2017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为依据,充分考虑现有教材的实际情况,针对2017级高一新生,统筹安排、调整高中教学内容,实现旧教材与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和新高考方案的有效衔接。

一、课程开设建议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的学分为4学分,每个学分18学时,共72学时。建议必修课程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学习。必修课程是本学科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依据,学生学完必修课程后,可参加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鉴于目前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材的现状,建议针对2017级高中学生首先保证必修课程的开设。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待新教材正式出版后,按照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逐步开设选修课程,全面落实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结构如下表所示。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结构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是全面提升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强调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是每位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选修Ⅰ和选修Ⅱ课程学习的基础。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包括“数据与计算”和“信息系统与社会”两个模块。

二、必修模块教学内容要求与实施建议

(一)必修模块1:《数据与计算》

信息技术与社会的交互融合引发了数据量的迅猛增长,大数据对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凸显。本模块针对数据(包括大数据)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分析数据与信息的关系,强调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模块是信息技术课程后续学习的基础。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数据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合理处理与应用数据,掌握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根据需要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逐步成为信息社会的积极参与者。

本模块包括“数据与信息”“数据处理与应用”“算法与程序实现”三部分内容。

1.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建议

单元一:数据与信息

①教学内容及要求

②教学建议

此部分可参考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一、二单元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地区实际情况,设计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

此单元建议8课时。

单元二:数据处理与应用

①教学内容及要求

②教学建议

此部分可参考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二、三单元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地区实际情况设计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

此单元建议10课时。

单元三:算法与程序实现

①教学内容及要求

②教学建议

此部分可参考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相关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地区实际情况设计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

此单元建议18课时。

考虑到大多数学生在程序设计方面的基础较为薄弱,建议教师尽可能选用学生熟悉而有兴趣的例子,如猜商品价格游戏、破解傻瓜密码等。在学生初步了解算法的含义、算法的表示形式等基础知识后,可用一些实例来进行算法实现的教学。

建议教师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甚至通过设计简单的游戏程序,让学生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构建合理的数学模型,并选择适当的算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考试、评价建议

①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也是评价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应尽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

作品评价一般多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日常学业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学科优势,采用电子作品档案袋、学习平台记录表等技术手段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客观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态度,力求全面、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业状况。

终结性评价

可采用纸笔测试、上机测试相结合的形式。纸笔测试和上机测试各有所长,适合不同的评价内容和目标,应相互补充、综合运用。纸笔测试的效率较高,适于短时间内对大量学生进行集中考察,适于考察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但不适于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信息技术的纸笔测试,要控制选择题、填空题等客观题型的比例,适度设置和增加要求学生通过理解和探究来解决的开放性题目,如问题解决分析、作品设计等,以拓展纸笔测试在评价内容和评价目标等方面的广度和深度。上机测试是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机测试可以评价学生使用技术工具的熟练程度,能够考查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评价目标与内容

评价目标与内容应根据课程标准中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学业质量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确定。

设计试题内容时,要紧紧围绕信息技术学科的四个大概念: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试题的设计既要使测试内容富有时代气息,反映社会热点,也要使情境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问题的引出要自然贴切,渗透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能力的要求;问题解决过程中要突出对重点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在情境中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与应用。在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应融入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判断学生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必修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人、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信息系统在社会中的作用,合理使用信息系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理解信息安全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能安全、合法地应用信息系统。

在本模块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对典型信息系统的案例分析与实际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信息系统知识,合理使用信息系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理解信息社会的特征,具备信息社会责任意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可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观学校或其他机构中运行的信息系统,开展信息系统的综合实践活动,体验信息系统的行业应用,了解信息系统建设的全过程,包括设计、构建、运行、管理、维护等。

本模块的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对网络技术和参与创造性活动的兴趣;结合实际条件,把网络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整合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避免技术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展示网络技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教学中应尽可能在现有教学材料的基础上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四个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学科大概念的渗透。

1.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建议

单元一:信息社会特征

①教学内容及要求

①教学建议

建议本专题教学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信息系统应用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信息社会特征,感受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影响。此部分教学可参考现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

单元二:信息系统组成与应用

①教学内容及要求

②教学建议

建议本专题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实验室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信息系统设计规划到软硬件操作的实践体验机会,提高学生对信息系统价值的认识以及利用信息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部分教学可参考现行教材《信息技术基础》及《网络技术基础》。

单元三:信息安全与信息社会责任①教学内容及要求

②教学建议

建议本专题教学结合信息系统中个人信息泄露与数据安全隐患方面的案例,引导学生真实感受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性。通过信息系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安全防范的常用技术方法。此部分教学可参考现行教材《信息技术基础》及《网络技术基础》。

2.考试、评价建议

本模块教学评价应基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展开。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在教学中起到有效导向的作用。注重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的教学、完善课程方案设计方面的作用。评价方式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教学开展。评价内容要从关注知识技能向关注学生学业成就转变,同时还要关注现实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等多种能力的提升。通过评价的合理实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提升信息素养。

评价中要紧紧围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这两个学科大概念。试题的设计既要体现时代气息,反映社会热点,也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情境。问题的引出要自然贴切,渗透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能力的要求;问题解决过程中要突出对重点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在情境中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与应用。在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应融入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判断学生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对《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这门课程我收获很多。我学会了信息技术课件的制作,也学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我还知道了许多以前我不明白的理论知识,比如: 一、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其中,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 二、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这两个概念,有时候容易被人们混淆,因为这两者之间关系密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①联系:教育技术,有时候人们也称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 ②区别: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二者虽有较密切的联系,但却属于不同的学科,并有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与信息相关的技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传输与呈现;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顾名思义,它关注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其研究对象是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即教育技术关注的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或作为教学资源的技术。 具体说来,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而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

和呈现的一类技术。其中,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四>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区别 ①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两者属于不同的学科:信息技术属于信息学科,教育技术属于教育学科。 ②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两者达到的目的不同:信息技术学科目的是使培训者具有一种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教育技术目标是具有教育技术素养,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和道德,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手段。 ③二者的教材内容体系有很大差别;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手段、一个任务、只能是一个基础;而教育技术是围绕着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展开(当然要用到信息技术,但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五>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功能: 资源获取、加工、利用 知识创建、展示、演示 情境创设和实验模拟 交流、通讯、协作 练习、测试、评估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改革传统教学结构、深化学科教学、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 一、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解。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主旨是通过在各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学习效率。 首先,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有促进作用:它可提供多种媒体的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还可以提供网络传递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开放。其次,信息技术应该作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工具,有助于为每个学生提供尽可能的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实现分层次教学和个别化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还可以利用网络的特性让学生相互交流,实现学生的协作学习。再次,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教师应不再是权威的化身,应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或是合作者,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主探究学习的状态。此外,信息技术使师生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使师生间增加他更广泛、更民主、更有针对性的交流。它可以实现一名教师与多个学生之间的多元互动,学生也可以根据学情随时提问,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特点进行个别化的辅导。 二、整合课中教学模式的探索。

整合课程的教学模式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是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把电脑作为教学媒体使用,主要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演示。这种教学模式所需硬件少,能为全体学生的充分感知创造条件,也可以为学生学习概念规律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在新授课和复习课中,经常采用这种模式,目前农村中小学正广泛应用。比如:科学课上用课件演示水的循环、演示云、雾、雨的形成过程;数学课上演示时、分的关系;语文课上播放在漓江上荡舟观赏桂林山水的情景,感受开国大典的壮观场面;物理化学课上模拟微观粒子的运动,展示核能等高科技的成就,等等。 另一种是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可以利用学校的局域网进行有益的探索,把课件制成网页的形式,学生通过局域网网络进行学习,利用课件的交互性强的特点,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他们去自主地探究和发现,也可以组织他们在讨论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这种教学模式“以人为本”,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自主发展,可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实现分层次教学。但也有弊端,如果教师指导不得力,容易导致部分学生的无效学习。 郑红琳 2009.9.22

语文学科教学方案计划指导意见2017年度

普通高中2017级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目录 总述 (2) 1.指导思想 (2) 2.基本原则 (2) 3.教学建议 (3) 上篇必修课程 (4) 1.基本构成 (4) 2.学习任务群的教与学 (5) 下篇选修课程 (12) 1.基本构成 (12) 2.学习任务群的教与学 (13) 附: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暂定) (20)

总述 一、指导思想 根据新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修订课标”)和《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北京市、海南省、山东省、天津市)普通高中课程教学和考试招生制度等综合改革的深化,指导帮助广大教师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充分体现语文学科教育对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的独特价值,特制定“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语文学科指导意见”坚持以发展核心素养为纲,落实修订课标和高考改革的要求,根据教学中暂时使用现行教材(以下简称“旧教材”)的实际情况,对语文教学提出具体建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改革方向。落实修订课标的要求,体现修订课标的精神,认真探索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将多方面语文学习任务组合成“群”,注重语文学习活动的综合效应,促进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教师应把注意力从“讲解课文”转移到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点拨上来。 2.体现衔接性。适应新的高考方案,使旧教材的内容与修订课标对接,落实各个任务群的学习要求。 3.保持稳定性。保持现行旧教材(不限版本)的相对完整,对部分内容作出适应对接的重组和调整。 4.注意可操作性。调整后的课程内容清楚明白,简便易行,不增加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负担。在修订版教材问世前,教师要发挥创造性,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尝试设计学习专题,组合相应的材料,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设计、实施学习专题任务提出好用、管用、可行的策略。

听课评语及指导意见

听课评语及指导意见 1.通过对以前知识的回顾,鼓励学生独自发现新知中的意义,既有创新性,又有启发性,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逻辑严谨,课堂把控能力强,但启发时间太长,授课不够精炼 2.课堂教学呈现一个“整体---部分----整体”的学习过程。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交流初步感受,并提出问题,困惑,再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生字,感悟做人之道,再走出文本思考受到的启发,揣摩文章的写作方法值得其他老师引以学习。 3.重视了识字新词,用多种形式识字读词,帮助学生掌握生字新词,以识字写字为重点,是贯穿于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这是一篇诗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件理解词语的意思。课文读的非常充分,在朗读和字词的理解中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4.导入自然,过渡的简洁而不留痕迹,注重单词和句型的识读和书写,由于前面将基础知识都夯实了,后面的拓展学生进行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但要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性 5.评价学生的语言贴切,到位,运用“你最聪明”“你会更加努力”的等来鼓励学生,极大地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要注意对学生字音的纠正。

6.吃透了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7.老师的语文功底扎实,语文素养高,深入研读教材,对知识点把握准确,驾驭课堂能力较强,但也要注重互动 8.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位置与方向,在生活中寻找方向,并说一说,既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但若能让学生在课后和家长一起练习一下也许会更好 9.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灵活适用,课堂上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节奏较快,还应加强课堂的把控力 10.利用苹果,糖果等小朋友喜欢的东西来讲授知识点,学生易于接受,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东西分一分,将数学应用于实际,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11.要求学生将掌握的方法用于解题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解题方法的水平,课堂气氛活跃。老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习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12.教学设计思路清晰,语言富有激情和感染力且课堂教学实施较好,基本达到教学目的,有拓展,有延伸,完成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但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如何做笔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北京市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意见2013-5-8

北京市义务教育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意见 责任单位 (2)0(1)(3)年(5)月

目录 一、课程价值与意义 (1) 二、课程内容与能力要求 (1) (一)小学部分 (1) 基础内容 (1) 拓展内容: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 (3) (二)初中部分 (4) 基础内容 (4) 拓展内容:算法与程序设计 (7) (三)学习目标要求与行为动词 (8) 四、教学实施建议 (9) (一)课程开设 (9) (二)课堂教学 (9) (1).教学基本导向 (9) (2).课堂教学要求 (9) (3).体现学科特色 (10) (三)教学评价建议 (10) (1).过程性评价 (10) (2).总结性评价 (11) (四)教师发展 (11) (1).教师基本能力要求 (11) (2).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11)

一、课程价值与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素养课程目标的落实,不仅强调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基本工具及其基本操作与应用技术的掌握;也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更要强调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发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 二、课程内容与能力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内容按照基础内容和拓展内容的方式进行设计。基础内容均包含“信息技术基础”“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部分,小学适宜在三、四年级开设,初中适宜在七、八年级开设。小学拓展内容为“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适宜在五、六年级开设;初中拓展内容“算法与程序设计”,适合在八、九年级开设。不同学段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互衔接、各有侧重,小学阶段学习以体验为主,初中阶段则逐渐向解决实际问题过渡。 本意见中的基础部分是北京市各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部分是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的内容。鉴于拓展内容于学生成长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建议各学校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探索,进一步完善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 (一)小学部分 基础内容 基础内容的主要目标包括:((1))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大致组成,在具体操作中对文件管理形成初步的体验,形成负责、安全使用计算机的意识;((2))能够借助各种简单工具编辑多种媒体信息,并根据学习与生活的实际需要利用各种媒体来进行简单表达,实现有效的交流,在此过程中对多媒体及其应用形成初步认识;((3))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能够借助网络进行交流;通过体验网络的基本应用,感悟因特网魅力,在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体验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学习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何正确、科学、艺术地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及让这些技术完美地与课程整合在一起,是我们所讨论的热门话题,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会使语文课变得更美丽。 原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主要靠语言表达,许多内容无法在网络教学中得以完成,或者不借助网络也可以完成,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感到了网络的神奇,我领略了网络的魅力,因为信息技术既可以丰富视听感受,也可以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图象、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于一体,使用这一媒介,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语文课更富吸引力。下面以《美丽的武夷山》为例,谈谈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点滴体会。 片断1:美丽的风光,高涨的兴趣。 《美丽的武夷山》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虽然文字非常优美,但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远远比不上有趣的童话故事给他们带来的兴趣和快乐。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们,我们每年都有两次长假,你们在假期里都做什么? 学生有的回答写作业,有的回答读书,有的回答上各种辅导班,有的回答去旅游。 师:老师也和你一样,非常喜欢旅游,今天,我带大家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旅游好吗?好,现在我们出发。请大家打开“美丽的风光”,看看我们已经来到了哪里? (学生观赏武夷山的风光片,美丽的景色,优美的音乐,把学生一下子吸引住了。) 评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美丽的风光,优美的音乐,使学生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武夷山有个总体的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 片断2:多变的文字,良好的效果。 师:现在同学们自己来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用鼠标点一下,你会有意外的收获的。 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点一下,屏幕上马上会出现放大的这个字,并且带有拼音。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都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生字大家学会了吗?打开“认一认”,许多生字朋友正等着你去跟他交朋友呢。 学生点击,屏幕上出现带字的气球飞过,学生认读。 评析:传统的教学,靠粉笔黑板打天下,字体总是穿着黑底白花的“外套”,那种单调、冷漠让学生难以接受。此时,电脑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字体的设计可以是楷体、宋体,也可以是艺术字,字体呈现的方式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态的,字的颜色也可以多种色彩,再用漂亮的背景作衬托,文字的魅力尽情显现,可以唤醒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识字的兴趣。 片断3:生动的再现,深入的理解。 师:武夷山的山势非常险峻,尤其是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是神奇的自然景观。想不想去看一看?好,现在我们就出发。请大家打开“三十六峰”,屏幕上会出现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你想看什么形状的山峰,你就在这句话上点一下。 生:边读边欣赏。 师:同学们,通过游览三十六峰,你有什么体会? 生:这里的山太美了! 生:这里的山峰真奇特! 师:对,这里的确很美,那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种美表达出来呢? 在配乐声中,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课文。 评析: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增强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将学生的情感引入轨道,以其引起审美的共振,并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语文教学中种种情景的设置,可激发学生丰富的

2016_2017学年度小学音乐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6

2016-2017学年度小学音乐教学指导意见 指导思想 在2016--2017学年教学教研工作中,我们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我县小学音乐教学质量为中心任务,进一步加强学科教育教学管理,转变音乐教学质量提高方式,完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机制,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让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音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 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措施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和智慧,教师就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使他们获得直接的体验,并激发其创造的欲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需要,创设适于实际的教学情境,弓I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脑、动口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采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电教媒体能产生活跃的动态画面,使内容更充实、更形象、更生动、更具有吸引力,从而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

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条件。 2.利用教具,培养兴趣。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如:利用美丽的画面,动听的歌声去看、去听,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更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扩大音乐视野。教师随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心态,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营造音乐氛围, 引导学生抓住音乐特点,“读”懂音乐,感受音乐。 3.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思维能力弱,但感性认识相对较强,生动、鲜艳的教具格外被孩子们所喜爱。因此,在课堂教育中,运用与课文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直观教具,既形象直观,给学生留下清晰的表象,为感知、理解知识创造条件,又可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借助实物、图片、录音设备等现代教学手段,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认识从无声走向有声,从单调走向多彩,从单一走向多元,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心理活动,获得更为新奇、深刻的印象。 4.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勤思考、勤总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最主要的是抓住学生的兴趣,以兴趣为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二)精选教法,快乐学习,提高音乐教学实效。儿童如同一株花苗,要浇之以爱,灌之以鼓励,她才能绽放美艳的花蕾。因此,音乐教师应有意营造一种非常宽松、活泼、自由的氛围,以民主的态度,商量的口吻,指导学

新学期课堂教学指导意见

新学期课堂教学指导意见 1、备课: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必须把导学案的修改任务提前分工,导学案的修改要注意研究教材,分析学情,纠错补缺,制作课件,完善程序,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发现问题,课堂解决。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的导学案一定注意整理存放。特别是注意导学案的整理按照教学进度课时顺序每周三集体备课后上报,在教导处记录下进度并作简单评价。要在导学案上圈点设计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三维目标,教学过程(注重学生活动),板书设计,小结反思六个主要环节。所有课件编号和导学案编号相应一致上传到共享——电子备课夹中。每次集中检查都从导学案、课件两个方面去评估。 2、集体备课:我校规定每周二上午理科教师集中研讨、下午文科教师集中研讨。教研组长提前分工课时导学案,集体备课时间集中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在导学案中写出教学环节设计。教导处组织集体备课考勤,每周一次过关检查,教师把整改的导学案上交教导处确认。 3、作业及辅导:根据一些学校的做法和教育局的要求:七八年级仍然坚持统一使用作业本,作业量参考《教学常规要求及工作量指标》,课外辅导主要以《配套练习》为主,《初中生活》可作为双休作业布置检查。九年级使用导学案作为作业本,对每节导学案中的题目可以选择重点,典型题目重点评价批阅。注意批改的及时,纠错及时,适当的加以画线,圈注,语言批语。配套练习和双休作业的评价,可以小组批改,提出问题,重点讲评。课外辅导中一定注意连续性和持久性,有计划的指导学生完成,切忌期末突击。建议指导学生建立错题集,以便及时总结问题,加深理解,巩固完善。 4、检查评估:教导处业务检查每学期至少三次、分期分批的进行详细检查并进行反馈。第一次检查针对教师备课和学生作业。第二次针对备课、作业、听课。第三次期末考试前一周进行全面的常规评价。分期分类评价总课时数量,然后针对一节课详细检查教学环节的设计,修改补充的内容。教师工作手册和业务学习主要由教研组长按照一定进度组织学习评价。 5、网络教研:本学年对教师进行网络教研和信息技术培训,发动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网络研修,如学校教师QQ群(同志们群)可以经常地把教学中的问题提交在群中讨论;在学校网站建立个人空间或按照学校网站模块上传自己的作品、心得体会、教育叙事、教学资源等共享教育成功案例。在网上邻居上传导学案、课件、个人的备课、典型案例等,教导处对教师上传的课件和教案将进行分类整理。另外远程研修、教师博客、著名的教育网站可以长期的自由的登录学习。 6、校本教研:依托教研组经常性的开展校本教研,按照教师工作手册的计划进度各教研组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并做详细记录。依托教师专业成长学习笔记加强理论学习,特别是生本教育理论和尝试教育理论以及县教育局编写的《高效课堂学习材料》。 7、校本课程:今年我们将重新整理校本课程,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家乡文化作为重点。另外根据本地丰富的教育资源,以《潍河晨曦》文学社为依托,认真组织各种征文活动,通过校本教材——《文心之旅》,实践性作业《文心漂流》,黑板报《文心潮》,校园之声《文心朝露》等栏目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8、课堂教学:确立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学”,确定我校的教学模式是“导—学—点—练—评”五环节教学模式。为快速进入高效课堂教学新轨道,学校大

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广州市义务教育新课程 七~八年级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信息技术科 前言 广州市信息技术(计算机)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1994年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建立有广州特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计算机)教材从1995年秋季开始在广州市中小学全面使用,并结合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水平,多次进行了修订,并于2000年通过了广东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审定。2004年,广州市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结合广州市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具备的条件(教学环境、师资、设备等),制定了《广州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纲要》(修订),重新修订了广州市小学、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广州教育部门规定在初中一、二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每周一节),所有初二学生必须参加广州市初中信息技术结业考试。目前全市的小学、初中均使用广州市新编教材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初中开课率达100%,小学的开课率也达到71%。 随着2004年广州市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启动,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发展很不平衡,初中一年级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差异较大,不同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教学环境、教学水平也存在差异,给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一定困难。教师对开展初中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学还存在不少疑问和困惑。为了加强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教学指导,特别提出本指导意见: 一、准确理解广州市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 (一)广州市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理念 广州市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理念可以归纳为: 1、培养信息素养,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选择、保存、处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为主线组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综合实践活动和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理念设计学生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关注全体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充分考虑初一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认知水平与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面向全体学生,提倡自主学习。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3、加强合作交流,营造和谐的信息文化环境 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合作学习,交流思想、激发灵感、发展自我、互相促进,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广州市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目标 1.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摘要】:随着我区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信息技术已经与学科教学逐渐结合、并在教学实践中以其特有的图、文、声、像并茂特点,打破了“一言堂”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焕发出崭新的活力;但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结合,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仍旧是当前的重大问题。本文结合个人实践,就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作简单的论述。以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课程改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融合 在学生的成长中,课堂无疑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传统教学方式单调而枯燥,尤其是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学生们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了——见多识广的孩子们对于机械化课堂的感觉越来越乏味——一旦学生失去兴趣,课堂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如何让课堂实现他在教学生活中应该起到的作用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似乎为这个僵局带来了新的生机。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提倡的课程改革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改革。他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是由传统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的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转变的过程。 实现课程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令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过程。那么如何令学生从被动到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前人们早就为我们准备了答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发自本心的去努力把这件事情做好,学习更是如此。一个人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他自然就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燃烧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现有的教育方式显然不能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引入新的血脉——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学生的积极性。一副图画、一段声音、甚至一部视频短片,教师通过这些手段将某个情境在学生面前重现、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新的事物和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从而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主体变成课堂的主人、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写到底的单箭头授课方式。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教师授课效率 粉笔黑板的模式无疑曾为教育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弊端逐渐开始暴露出来。 记得曾经看过某位老师的一堂公开课视频记录。那真是相当的精彩有效的一节课,然而却有一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在课程开始、导入阶段结束的时候,教

学习《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指导意见》心得

学习《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指导意见》心得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指导意见》心得 这几天,仔细地阅读了《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指导意见》。《意见》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解读。针对第三项课堂教学建议的问题思考如下: 理念与适时、适度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发展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教师不是仅仅给学生传递知识,更多的是给学生创设一种情 境。自主不等于自学;自主不等于自流;个性不等于任性;合作不 等于分组、讨论、结论;探究不等于查资料、搞调查、探究思维; 活动不等于智慧、经验不等于知识的基本观点。 教师起到支架的作用,我们的教学更切合学生的需要,我们为 学生提供的是适时、适量、适当的支持与帮助,在教学支架中,支 架的状态是变化的,这就说明我们的支持要根据学生的生成。老师 不仅要思考怎么给支架,还要思考怎么把支架最快地撤出,达成搭 建支架与撤出支架的统一。 教师应该转变自我角色,作为一个支架,引导学生发展,在学 生已有的基础上,使他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自身素质,最终教师 从支架角色退出,学生有能力自由发展,而且会更好的发展。我认 识到,教师的“教”一定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认 知水平和知识基础上开展教学。只有这样关注学生兴趣的教学才能 产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效果。

结合自己的工作,我所任教的是一年级数学,一年级学生有年龄小、好动、自制力较差等特点,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教师在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流程时应注重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自主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同时,在组织学生学习时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如果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高昂的,态度是端正的,加上教师提供了充分的训练过程,学生又能运用适合自己学习的学习方式,那么知识就有可能转化为有实用性的能力。也只有学生在充满好奇心,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才会逐渐的掌握学习方法,才会感悟到实用性。也只有在感悟到实用性时才会对学习兴趣保持高度的热情,这股热情才会持久。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教学指导意见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教学指导意见 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浙江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便于广大教师更好地把握“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规范“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教学,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本文中用到的述语解释: 基本要求:全体学生应在本节学习时掌握。 发展要求:有条件学生可在本节增补;全体学生在本模块学习结束时掌握。 说明:主要注明不宜拓展(留待选修学习)的内容;超纲的内容、已删除的内容、限定深广度的内容等。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本章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等情况有总体的了解,由此让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高一学生身心渐趋成熟,逻辑思维趋于严密,并且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经验,只是对所学的内容欠缺系统的提炼、重组和内化。因此,在进行信息与信息技术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有层次、有选择地设计实例分析、讨论归纳、合作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分析和归纳问题,鼓励学生将自己形成的理解与专家或他人已有的定义相比较,加深理解,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意识到信息文化的形态和作用,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为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做好心理准备,逐步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一、课程标准内容 本章内容包含在“课程标准”的“(一)信息获取”中: (1)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二、教学要求 1.1 信息及特征

1.2 信息的编码 1.3 信息技术 三、本章教学建议 本章建议用3课时完成,可采用如下两种课时分配方案。 这一方案的教学基本按照教科书的编排顺序来进行。为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本章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学习、问题解决、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 在第1.1节的“信息及特征”中,理论知识较多,教师可以采用案例讲授法为主,辅以问题讨论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 贾戈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功能效益,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我校结合教育局下发的关于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示范课推广应用活动的通知,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破解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模式,以此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从而达到提升我校教育现代化水平的目的。 二、组织领导小组 组长:高友祥 副组长:鹿立华 成员:刘效志闫静赵良成及教研组长 三、参与对象 我校所有学科一线专任教师 四、活动开展步骤 本次活动分单位选拔推荐、带头人市级示范和抽取教师展示三个阶段进行。我校将于近日举行校级选拔推荐,具体为:校级选拔推荐时间从2月24日开始,先由各教研组按每学科3人的名额进行选拔,再

由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听取选拔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资料word . 合公开课,并参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评价标准将授课教师打分排队后,将每学科第一名的推荐上报作为镇级推荐人。同时学校的将制定出相关的评选方案及授课、选拔计划及其它相关材料,以备教育局将组织人员到学校检查、指导。 四、工作目标 1、成立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评选小组,筹划、组织和落实融合实施方案,完善融合评价机制和保障措施。 2、深化学科深度融合应用,进一步提高我校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覆盖率。 3、专任教师能够自制或运用多媒体课件、主题资源网站或网络资源进行教育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备课常态化。 4、探索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练习课、等课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模式,不断提高融合的质量与效益。 5、完善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服务于各学科融合教学及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优质资源全校共享。 6、组织指导教师合理运用数字化资源,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备课制度化、常态化。促进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环境的不断优化,培养专任教师参与学科融合的积极性。 7、完善考评激励机制,组织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优质课和课件评选

宜宾市义教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一、基本要求 认真研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深入领会课标精神,对照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分析学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达到减轻师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益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 本学年完成西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至六年级数学(上、下册)的全部教学内容。 三、教学规划 (一)一年级~六年级教学进度与检测范围 (二)期末检测时间 四、五、六年级参加上、下学期期末检测。 2017年秋期(上学期):2018年1月16日~1月18日。 2018年春期(下学期):2018年6月26日~6月27日。 (三)测试时间、分值与试卷结构 1.检测时间:80分钟。 2.全卷总分:100分。 3.试卷结构:分为基础知识版块、知识运用和能力检测版块。 基础知识版块: (1)填空题。本题包括大约20个空,每空1分,大约20分。 (2)判断题。本题大约5个小题,每小题1分,大约5分。 (3)选择题。本题大约5个小题,每小题1分,大约5分。 知识运用和能力检测版块:

(1)计算题(共40分)。本题包括:①直接写出答案大约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大约10分。②计算题(竖式计算、混合运算、简便运算、改错题等),大约10~15个小题,大约30分。 (2)操作题。本题包括画图、看图回答问题等,大约3个小题,大约10分。 (3)问题解决。本题大约5个小题,每小题4分,大约20分。 (四)检测与命题 4~6年级上、下学期由市教科所组织命制试题,县(区)根据情况选用。市抽测年级由市教科所统一组织阅卷并进行成绩分析;非市抽测年级由县(区)统一组织阅卷并形成成绩分析报告上报市教科所。 四、实施策略建议 1.研读《教学基本要求》,确保基本教学质量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较为宏观,如果没有对课标的进一步解读,教师们在教学时难以准确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要求。 为了帮助全市小学数学教师把握好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要求,更好地理解和贯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7年8月,宜宾市教科所组织专家对2011版课标进行解读,结合我市小学数学教学实际,重点参考西师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制定《宜宾市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简称《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基本要求》的内容及编写体例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按西师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内容顺序,以每一单元为一级主题,以单元中的每一小节为二级主题,针对每一主题的“课程内容标准”逐条进行细化分解,并从“基本要求、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三方面提出较为明确的、具体的学习要求,并给出适当的“教学建议”。 《教学基本要求》下发后,请各县(区)研训中心、各学校教研组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学习,要使《教学基本要求》成为教师备课重要依据,教学的重要参考,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把握同一基本要求,使得基本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2.以学术视野进行顶层设计,以学术研究开展主题研修 充分发挥县(区)教研员引领作用,组织好课程标准的培训会、每册教材的培训会、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培训会、数学专项课题的研讨会等。积极组织学校广泛开展校本研修,并组织骨干教师参加省、市级的培训和教学观摩活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尤为迅猛。信息技术作为学科重要辅助工具,对师生解决学科上的难点和重点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和重要。信息技术的运用,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促进了教师本身与外界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对自身素质的要求。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和理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问题已经是摆在广大我们面前的挑战。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融合 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只不过是教学形式的一种和教学手段的一种,语言文字的揣摩运用和深入挖掘才是最重要的内容和目的,将两者有机结合,灵活而有效运用,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我们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实践、交流、改进、提高。勇于实践是关键,不断学习是重点,使用恰到好处是核心。不可为运用而运用,也不可“好事多事”而舍近求远、本末倒置。现结合具体案例介绍本人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一些尝试和初步认识。 一、案例简述

本文将苏教版第十一册第十一课《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作为案例来简单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这一问题,也将结合本在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来抒发自己的观点。 这是一篇采用故事形式的书刊推介文章,题目本身就富有吸引力与感染力。作者选取这个题目,当学生看到这个题目时,会产生一下的疑问。首先,这个课题强调这本书是“必读”的。那么究竟是什么书,如此重要,列入了“必读”的范围?这是第一个疑问,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第一个地方。其次,“男孩子必读”。为什么单单指定男孩子必读?女孩子就不一定要读了么?作者是不是故弄玄虚?这就使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最后,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为题,写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要我们学习什么? 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已经深深的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阅读、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因为这篇文章已经包含太多的信息,作为教师该如何围绕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来构思、讲解这节课并且还要保持文章对学生的吸引力?这是一个难题。如果,我们不借助现在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只是运用老旧的教学方式,只是教师自己不断的在黑板板书,通过自己文字表述与学生就课本内容回答自己的提问来讲解课文,那样避免不了教学模式单一、枯燥,同时也会让学生感到毫无新意,也不能很直观的讲解课文,分析课文题目所包含的信息,也不能保持课文对学生持续的吸引。课堂

2016----2017学年度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2016——2017学年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2017.2 一、指导思想 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为主线,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体验获取、加工、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过程,从而能够学以致用,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教学指导意见。 二、课程实施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常规是对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教学过程规范化的基本要求,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外教学活动、检测与评价四个方面的内容。 (1)课前准备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充分的准备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教材及学校实际条件(包括学生机房设备的软硬件环境),确定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实施的步骤,不能把所有内容都讲解得面面俱到,要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的余地。 ①课前延伸,熟悉教学内容。保证不出现知识性、科学性错误。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新概念不断出现,教师绝不能凭主观感觉,必须认真阅读教材及相关材料,同时要把有关操作方面的内容在计算机上亲自操作,核实教材内容,如果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②确定教学过程。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确定讲解和演示等各个环节以及每个环节大体需要的时间,确定讲解详略的具体内容,确定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的循序渐进和递进性。 ③确定复习的知识。新旧知识是互相联系的,经常复习相关知识,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④确定练习内容和检查方法。信息技术学科要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合理地布置练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将会有很大的帮助。而检查是为了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根据检查的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 ⑤确定复习、预习内容。学生对本节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即使是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也要在课下及时复习,才能巩固;养成预习的习惯,可以提高课堂听讲的目的性,增加自觉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 (2)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课时少、内容多、操作训练多、知识更新快的特点,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上课这一环节,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自学能力和操作能力。 ①态度和蔼,态度严肃。教师的教态对学生的情绪影响很大,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态度和蔼、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乐意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学效果就好。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不能敷衍了事不懂装懂,必须认真解答,对于自己不能回答的问题必须给予学生合理的解释。讲课中的语言和示范,必须认真规范,不可以随便,不能做与教学无关的事。 ②语言清晰,富有启发性。讲解是为了学生,为了传授知识,使用准确、简洁、清晰的语言,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③示范准确。教师示范是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切忌随意性,不正确的示范操作将给学生留下错误的印象,以后纠正起来很难。 ④合理安排时间。备课时确定的时间往往与实际授课有一定的差距,不同班级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不同,课上及时调整讲解、示范和练习的时间,灵活掌握,及时变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