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课堂实录

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课堂实录

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课堂实录

学习目标:诵读领略诗歌雄浑开阔的意境,品味王维复杂的内心情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语。

盛唐时代,有一位诗人——

他工草隶,善画,精通音律,诗名享天下;

他笃信佛教,人称“诗佛”;

他的诗作天才妙悟、神韵悠然,与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交相辉映,成为中国古典诗坛最灿烂的景象。

他是谁?如何得之?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王维——王摩诘的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

二、读出诗味。

1.第一次读:齐读。

教师评价:读得很好,字正腔圆。可是要想读好一首诗,除了读准字音,还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回答:读出情感,读准节奏。

2.第二次读:请发言的同学读。

师:感觉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不好。

师:其实你读得还不错,你读准了节奏,但是没有读出情感。其实读出情感是对朗读的最高要求,要想读出情感,还得读出诗的韵律、诗的味道。老师给你,也是给大家朗读一遍,大家听听看,应该怎样读出诗的味道?你能发现老师是怎么处理声音的长短、高下、轻重和语速的快慢的?

3.第三次读:师范读,配音乐。

生:我发现老师读得比较慢。

师:对,诗歌是凝练的语言,只有读得慢一点,才能体会出诗的深长意味。比较而言,谁发现老师哪些字读得更慢一些、饱满一些,哪些又读得稍快一点呢?

生:诗的韵脚老师读得更慢更长。

生:我发现“大漠孤烟直”的“孤”和“直”和“长河落日圆”的“河”“圆”读得更慢更饱满,而“漠”“落日”读得就快了一点。还有“候骑”和“都护在燕然”的“护”和“在”也稍微快点。

师:为什么“孤”“直”“圆”要读得更慢?想想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

生:这些都是表示事物形状的形容词,读慢一点表示突出。

师:那从声音——诗的平仄方面呢?

生:这些都是一些平声字。

师:你说得很对,这是古诗朗读的一个规律:平长仄短,依字行腔。根据平仄和诗歌的内容含义调整声音。大家自由练习一下。

4. 第四次读:自由练习朗读。

5.第五次朗读:指名读。一男生,一女生,读出了韵味。

6. 第六次朗读:齐读,体会这首边塞诗的意味。

三、读懂诗心。

(一)但是仅凭技巧的指导,我们只能朦胧地感受到了诗歌的美,要想读好一首诗,我们还需要进入这首诗,细细品读,反复咀嚼。

请同学们默读全诗,静静思考,细细品味:你从词语/意象/诗句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二)学生自读品味、批注,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三)师生交流,点拨提升。

生:我从“单车欲问边”的“单”字中读出了作者的孤独。

师:你知道王维此去塞外是干什么吗?

生:是去慰劳刚刚打了胜仗的崔希逸军队。

师:是什么身份呢?

生:监察御史。

师:“属国”是什么意思?

生:属国是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指自己使者的身份。

师:老师上网查询了一下,发现监察御史相当于今天中纪委或最高检察院派出的官员,典属国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长之类的官。可是身为皇帝任命的特派大员,王维怎么连点排场都没有,却“单车”出行呢?

生:作者表面上是去慰劳崔希逸,实际上他是被排挤出了朝廷。

Ppt链接背景。

开元二十三年(735),王维在张九龄的举荐下,出任右拾遗。二十四年(736)张九龄被罢相,次年贬为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皇帝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师:那这么说除了孤独之感,其中怎样的情感?

生:心里有些苦闷。

师:一个“单”字让我们看到了王维心中的孤独落寞,还有几许苦闷、不得志的牢骚。其实这种情感在诗中的其他诗句中也有所体现,谁发现了?

生:我从“征蓬出汉塞”的“蓬”中读出了作者的这种

情感。

师:知道“蓬”是什么吗?

生:飘飞的蓬草。

师:我们看蓬草是一种怎样的草

Ppt链接蓬的介绍,指名读。

“蓬”,草名,外呈圆形,似草球,遇风卷起飞旋,枯后往往于近根处被风折断。又称“飞蓬”“飘蓬”“转蓬”“孤蓬”。

师:此时的王维和“蓬”有怎样的相似之处?

生:王维离开家乡,远赴塞外,就像蓬草断根,飞向远方。

师:他们都是漂泊无依。所以,在古诗中,“蓬”就象征着天涯游子。还记得我们在初一时学过的一首诗吗?李白的《送友人》。

生: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师:将我们还会学到白居易的《望岳有感》,借漂泊之蓬表达骨肉兄弟背井离乡流落异地的凄苦之情。我们一起读一读。Ppt呈现: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白居易《望月有感》

师:在这一联中还有一个和“蓬”类似的意象。谁说说?

生:是“归雁入胡天”的“归雁”。我们学过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里面有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归雁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师:你认为诗人入胡天,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有种思乡的落寞。那能将前两联连起朗读出王维的这种孤独落寞和苦闷吗?

生读。指导读。

生:我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读出了作者的开阔的心胸。大漠、长河这画面很开阔。

师:这一句,历代诗词评论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有人说,这是“神之笔”;有人说,这是千古名句,它最能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那么我们就从绘画的角度鉴赏一下,这一句好在哪里?

生:它的色彩很美,有沙漠的金黄、孤烟的青黑色、河水的黄白色、落日的殷红,甚至天空的深红、浅红、金黄、青色。

师:你描述得很丰富,注意诗中所说的“大漠”据考证是“戈壁沙漠”,而不是黄沙漫漫的沙漠,至于孤烟有人也说是灰白色。对此,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研究考证。

生:它的线条是富有变化的,孤烟是直线,长河是曲线,落日是圆的。

生:大漠是大块面的背景,孤烟是纵向的,长河是横向

的,落日悬在长河之上。

师:谁能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这雄浑开阔的画面?

生:苍黄的戈壁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蓝天没有一丝云影。极目远眺,只见天尽头有一缕灰白色的狼烟升腾,殷红的落日静静地悬于黄河之上,粼粼的河水闪着金色的波光。

师:透过这无限开阔、苍凉宏大、色彩瑰丽的画面,你感受到诗人拥有一颗怎样的心灵?

生:阔大的心灵。

师:尤其是在被排挤出朝廷之时,还能从容欣赏如此开阔、宏大的景色,真是令人叹服!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苍凉宏大的画面、作者开阔的胸怀。

齐读。

生:我从“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喜悦。因为他走了那么长路,看到了侦查的骑兵,知道马上就要到达目的地了,所以很高兴。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喜悦?

生:这是一种抵达的喜悦。

师:说得真好,但仅止于此吗?

没有学生回答。

师:燕然是什么意思?

生:燕然是山名,即现在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这里代指边防前线。

师:也就是说王维诗中的“燕然”是指前线,而不是真正的“燕然”,那我们改一改,改成“都护在前线”不行吗?

生:改了平仄不合了。

师:不止于此,这里还有一个典故,大家读这个典故,看有什么收获?

Ppt显示: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大将窦宪率兵大败匈奴,一直追到燕然山,刻石记功,纪汉威德而还。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的附属小国小勃律(即今克什米尔北部)。737年春,节度使崔希逸率大军战胜吐蕃军。

生:我感觉作者想说崔希逸率大军战胜吐蕃,就像大将窦宪大败匈奴一样,心里很自豪。

师:这是一种胜利的自豪喜悦感。我们一起读这一联,体会王维抵达的喜悦和胜利的自豪!

齐读。

5.小结全诗。

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庭之外时——他孤独苦闷;

看到边塞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时——他心胸开阔;

听到将士不畏艰苦驻守燕然时——他自豪喜悦。

学生串联全诗,教师板书:

自豪喜悦感

开阔宏大感

孤独苦闷感

6.齐背全诗,体会这流动在诗歌中的孤独苦闷、开阔宏大、自豪喜悦!

四、走近诗人。

这是壮年的王维,生活在盛唐时代的他,虽然抑郁不得志,但是并未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对政治的希望,所以才能为我们呈现如此奇丽壮美的画面。然而,被称为“诗佛”的他,诗中更多的却是这些充满“空”“静”“虚无”的人生妙悟。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汉江临泛》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

不过也正因如此,王维才称其为一个精通诗书画乐,深悟佛学禅理的伟大天才,李杜之后的又一位伟大诗人!推荐大家课后阅读《诗佛传》《王维孟浩然诗选》,下课!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案

范文 范例 指导 参考 word 版 整理 潦河坡镇中学课时计划 八 年级 科目 语文 教学内容 使至塞上 主备人 简怡乐 课型 新 教学目的 1.理解并背诵诗歌,品味诗中的佳句。 2.结合具体内容和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二次备课 教 学 过 程 一课前交流(3分钟) 1.你知道哪些边塞诗人? 2.你知道哪些边塞诗句?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 益)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 卢纶《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二 学习目标(1分钟) 1.理解并背诵诗歌,品味诗中的佳句。 2.结合具体内容和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初读 预习检测(5分钟) 导入语: 同学们,边塞诗是我国古代诗坛上一朵瑰丽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峰。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号角。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王维的《使至塞上》,继续感受边塞诗的魅力。(可省去) 板书题目作者 装 订 区 域

1、了解作者(2分钟) 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后世称其为“诗佛”。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熟诵诗歌(3分钟)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蓬(péng)塞 (sài)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骑(jì)燕(yān) 四再读自主探究理解诗意(8分钟)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小组内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歌的大意。(5分钟) 首联叙事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颔联抒情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学生代表诵读 注意易错字音 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播放音频 齐读 熟背诗歌 第页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解诗题使:出使至:到塞上:边塞 题目告诉作者此诗写于去往边塞的途中,是一首记行诗。交代了诗人去了哪里,暗示了本诗的内容为诗人在出使边塞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景色。 二、出示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出示三步读诗法 读诗韵、感诗情、悟诗境 四、读诗韵 师范读,生个别读、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五、感诗意 1.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附属小国小勃律(在今中亚的克什米尔以北)。737年春,节度使崔希逸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赴边途中。 2.我来问 师:在诗中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需要我们帮你来解决? (生质疑、对答) (附:每联的讲解和翻译)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翻译: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 飞入胡天。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讲解: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 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解诗题使:出使至:到塞上:边塞 题目告诉作者此诗写于去往边塞的途中,是一首记行诗。交代了诗人去了哪里,暗示了本诗的内容为诗人在出使边塞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景色。 二、出示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出示三步读诗法 读诗韵、感诗情、悟诗境 四、读诗韵 师范读,生个别读、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五、感诗意

1.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附属小国小勃律(在今中亚的克什米尔以北)。737年春,节度使崔希逸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赴边途中。 2.我来问 师:在诗中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需要我们帮你来解决 (生质疑、对答) (附:每联的讲解和翻译)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翻译: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 飞入胡天。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讲解: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 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翻译: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讲解: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翻译: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幻灯片出示下列问题)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样吗 (4)这里的“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诗人对这些“在燕然”的将士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 计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解诗题使:出使至:到塞上:边塞 题目告诉作者此诗写于去往边塞的途中,是一首记行诗。交代了诗人去了哪里,暗示了本诗的内容为诗人在出使边塞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景色。 二、出示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出示三步读诗法 读诗韵、感诗情、悟诗境 四、读诗韵 师范读,生个别读、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五、感诗意

1.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附属小国小勃律(在今中亚的克什米尔以北)。737年春,节度使崔希逸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赴边途中。 2.我来问 师:在诗中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需要我们帮你来解决 (生质疑、对答) (附:每联的讲解和翻译)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翻译: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 飞入胡天。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讲解: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 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翻译: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讲解: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翻译: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幻灯片出示下列问题)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样吗 (4)这里的“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诗人对这些“在燕然”的将士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完整版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 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解诗题使:出使至:到塞上:边塞 题目告诉作者此诗写于去往边塞的途中,是一首记行诗。交代了诗人去了哪里,暗示了本诗的内容为诗人在出使边塞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景色。 二、出示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出示三步读诗法 读诗韵、感诗情、悟诗境 四、读诗韵 师范读,生个别读、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五、感诗意 1.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附属小国小勃律(在今中亚的克什米尔以北)。737年春,节度使崔希逸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赴边途中。 2.我来问 师:在诗中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需要我们帮你来解决? (生质疑、对答) (附:每联的讲解和翻译)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翻译: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 飞入胡天。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公开课

新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 《使至塞上》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以朗读为线,运用释题法串讲诗歌内容--诗歌情感—诗歌气象(重点) 2、 通过赏析颈联领略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美感(重难点)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走近诗人 1、王维的山水诗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有一位诗人,他的诗歌世界美不可言,试读两首山水诗,品味其诗歌特点。 2、王维的边塞诗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人称“诗佛”,多才多艺,既能书善画,又妙解音律,有《王右丞集》。王维的边塞诗并不多,但《使至塞上》却是许多唐诗边塞题材选本必选的名作。到底这首诗魅力何在?今天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近它。 二、走进诗歌,《使至塞上》魅力何在? (一)感知《使至塞上》 1、自读诗歌,浅谈感知, 确定《使至塞上》中关于大漠壮美的画面感与苍凉的感情基调(配乐选择A--B)。 2、方法指导----三重读诗法:读通诗歌—读懂作者—读出诗兴 3、读出诗兴:感知五言律师的形式,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和韵律(可采用个别读、小组读、朗读比赛) 4、根据《使至塞上》释题: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要求结合注释,读懂地名与典故,读通诗歌。 A 、 B 、释题《使至塞上》:根据全诗内容,你读出了什么? 单车:使者的代词。李陵《答苏武书》云:“足以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原意是说使者,没有带许多人马,只用一辆车就前行了.后世诗文家就把“单车之使”简化为“单车”,作为使者的代词。 属国:是秦汉官名“典屑国”的省略,这个官掌管投降归顺的蛮夷部族。因此,“属国”就成为外交官的代词。 居延:古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酒泉一带,在汉代,此地与匈奴接境,“过居延”即“出汉塞,进入胡地”之意。 燕然山:今在蒙古国境内。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案

潦河坡镇中学课时计划 八年级科目语文教学内容使至塞上主备人简怡乐课型新教学目的 1.理解并背诵诗歌,品味诗中的佳句。 2.结合具体内容和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3分钟) 1.你知道哪些边塞诗人? 2.你知道哪些边塞诗句?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 卢纶《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二学习目标(1分钟) 1.理解并背诵诗歌,品味诗中的佳句。 2.结合具体内容和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初读预习检测(5分钟) 导入语: 同学们,边塞诗是我 国古代诗坛上一朵 瑰丽的奇葩,是后世 诗人可望而不可及 的高峰。边塞诗意境 高远,格调悲壮,像 雄浑的号角。边塞诗 人视野开阔,胸怀激 荡,充满了一往无前 的英雄气概。今天, 就让我们走进王维 的《使至塞上》,继 续感受边塞诗的魅 力。(可省去) 板书题目作者 装 订 区 域 第页

1、了解作者(2分钟) 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后世称其为“诗佛”。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熟诵诗歌(3分钟)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蓬(péng)塞(sài)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骑(jì)燕(yān) 四再读自主探究理解诗意(8分钟)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小组内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歌的大意。(5分钟) 首联叙事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颔联抒情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学生代表诵读 注意易错字音 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播放音频 齐读 熟背诗歌 第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