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交实验结果如何进行数据分析

正交实验结果如何进行数据分析
正交实验结果如何进行数据分析

正交实验如何数据分析

我们把在试验中考察的有关影响试验指标的条件称为因素(也叫因子),把在试验中准

备考察的各种因索的不同状态(或配方)称为水平。在研究比较复杂的工程问题中,往往都包含着多个因素,而且每个因素要取多个水平。

对于包含五个因素、五个水平的工程项目,理论计算必须进行55= 31 25次试验。显然,

所需要的试验次数太多了,工作量太大。实践告诉我们,合理安排试验和科学分析试验,是

试验工作成败的关键。

试验方案设计的好,试验次数就少,周期也短,这样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而且可以得到理想的结果。相反,如果试验设计安排的不好,即使进行了很多次

试验,浪费了大量材料、人力和时间,也不一定能够得到预期的结果。

正交试验法,就是在多因素优化试验中,利用数理统计学与正交性原理,从大量的试验

点中挑选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试验点,应用“正交表”科学合理地安排试验,从而用尽量少的试验得到最优的试验结果的一种试验设计方法。

正交试验法也叫正交试验设计法,它是用“正交表”来安排和分析多因素问题试验的一

种数理统计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试验次数少,效果好,方法筒单,使用方便,效率高。

由于试验次数大大减少,使得试验数据处理非常重要。我们可以从所有的试验数据中找到最优的一个数据,当然,这个数据肯定不是最佳匹配数据,但是肯定是最接近最佳的了。

用正交表安排的试验具有均衡分散和整齐可比的特点。均衡分散,是指用正交表挑选出来的各因素和各水平组合在全部水平组合中的分布是均衡的。整齐可比是说每一因素的各

水平间具有可比性。

最简单的正交表L4(23)如表-1所示。

记号L4(23)的含意如下:

“L”代表正交表;

L下角的数字“ 4”表示有4横行(简称为行),即要做四次试验;

括号内的指数“ 3”表示有3纵列(简称为列),即最多允许安排的因素个数是3个;

括号内的数“ 2”表示表的主要部分只有2种数字,即因素有两种水平I与2,称之为I

水平与2水平。

表L4(23)之所以称为正交表是因为它有两个特点:

1、每一列中,每一因素的每个水平,在试验总次数中出现的次数相等。表-1里不同的水平只有两个一一1和2,它们在每一列中各出现2次。

2、任意两个因素列之间,各种水平搭配出现的有序数列(即左边的数放在前,右边的数放在后,按这一次序排出的数对)时,每种数对出现的次数相等。

这里有序数对共有四种(1, 1), (1, 2), (2, 1), (2, 2).它们各出现一次。

1. 直观分析法:

根据正交表进行试验,可以得到就某一(单指标,也有多指标)考察指标的试验结果,通过直观分析或方差分析,就可以得出最佳的实验方案。

直观分析试验结果的步骤(以四因素三水平为例)如下,见表—2,根据实验数据分别计算出:

①分别对每次实验各因素的一水平的实验结果求和,即l j:

再对每次实验各因素的二水平结果求和,即II j:

对每次试验各因子的三水平的结果求

和,即Ill j :

②分别求出各因素各水平结果的平

均值:即l j/3, II j/3, Ill j/3,并填入正交表中;

③分别求出各因素的平均值的差值

(也叫极差),如果是三个以上水平则要找出平均值最大值或最小值之间的差值Rj。

根据极差数Rj的大小,可以判断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大小。

判断原则是:极差愈大,所对应的因

常见的正交表有:L4(23), L8(27), L16(215), L32 (231),…;L9 (34), L27 (313). . . ; L i6(4),…;

L25(5)……等。

此外还有混合水平正交表:各列中出现的最大数字不完全相同的正交表称为混合水平

正交表。如L8(41X 24),表中有一列最大数字为4,有4列最大数字为2。也就是说该表可以安排1个4水平因素和4个2水平因素。

选择正交表的原则,应当是被选用的正交表的因素数与水平数等于或大于要进行试验考察的因素数与水平

数,并且使试验次数最少。如我们要进行3因素2水平的试验,选用

3 3

L4(2 )表最理想。但是,要进行5因素2水平的试验仍用L4(2 )表,那么便放不下5个因素了。这时,应当选用L8(27)表,这样尽管只用了此表的5个因素列,还有两个因素列是空列,但这并不影响分析。

对试验结果(数据)的处理分析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直观分析法,又叫极值分析法;另一种方法是方

差分析。

素愈重要;由此可以确定出主、次要因素的排列顺序。

根据各因素各水平所对应指标结果的平均值的大小可以确定各因素取什么水平好。

确定的原则是:如果要求指标愈小愈好,则取最小的平均值所对应的那个水平;如果要

求指标愈大愈好,则取最大的平均值所对应的那个水平;如果要求指标适中(固定值),则取适中的平均值所对应的那个水平。

需要说明的是,最优的水平组合并不一定就在由正交实验设计所指定的实验当中。

所以,根据试验指标的数值要求所确定的各因素的最优水平组合,就可以筛选出最佳的试验方案条件、以及较好的试验方案条件。

表一2

X

i

对试验结果的直观分析法, 除了极差分析外。为了更形象直观的得出试验分析结果, 我

们还可以采用画趋势图(效应曲线图)的方法,得出正确的综合分析结论。

效应曲线图(因素指标分析)就是要画出各因素水平与指标的关系图, 它是一种座标图, 它的横座标用各因素的不同水平表示; 纵座标同为试验指标。 其实它就是根据极差分析数据 所绘出来的,可以一目了然看出各因素的哪个水平为最优(根据指标的具体数值要求)。

2. 方差分析法:

通过试验可以获得一组结果实验数据, 这组数据之间一般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即使在相 同的条件下做几次试验, 由于偶然因素的影响, 所得的数据数据也不完全相等, 这说明实验 数据的波动不仅与实验条件的改变有关,也包括实验误差的影响。

方差分析是用来区分所考察因子的由于水平不同对应的试验结果的差异是由于水平的 改变所引起还是由于试验误差所引起的,

以便进一步(在直观分析的基础上) 检验哪些因子

对结果有影响,哪些没有影响,并区分哪些是影响结果的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

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方差分析法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在研究某胶料的过程中, 为考察生胶的转动黏度对胶料压缩变形有无显著的影响, 进行

了试验,其实验结果如表-3所示:

我们把转动黏度记做因子 A ,这是单因子4水平的实验,每个水平都进行了 3次重复试验, 从这组试验数据,如何来判断

A 因子对压缩变形有无显著性影响呢?

首先从这组数据出发,计算出实验误差引起的数据波动及 A 因子水平的改变所引起的数

据波动。

可以观察到在A 的同一水平下,虽然试验条件没有改变,

但所得的试验数据不完全一样,

也就是说压缩变形值不完全一样。这是由于试验误差的存在使数据发生了波动。例如, A 勺

第一水平下(A1= 139)数据的平均数为:

— 1 x 1= ( 38.2+33.3+36.0 ) =35.8

3

数据的波动值是:

2 2 2

S 1 =(38.2-35.8) +(33335.8) +(36.0-35.8) =12.05

我们称S 为A 的第一水平下的偏差平方和。偏差平方和反映了一组实验数据的分散和集 中的程度,S 大表明这组数据分散,S 小表明它们集中。

类似地,可以按公式:

1

3

十X

j

3 j =1

3 — 2

S A 八(X j -人),i=1,2,3,4

j w

计算各水平下数据的平均值及偏差平方和:

x?二35.1 S 2=7.89

X3 = 34.2 S 3=3.93

x4= 33.2 S 4=8.96

将各因子A在各水平下的偏差平方和相加,得

4 3

S M= S计S+S3+S=、、(X ij 2

-X i) = 32.83

i 4 j=1

这完全是由试验误差引起的,它表征了试验误差在这组试验中引起的数据的总波动值, 我们称S误为试验的偏差平方和。

对因子A,可以注意到A的四个水平下的平均值为也各不相同。这种数据平均值的波动不仅与试验误差有关,还包括由于A的水平不同引起的数据波动。

A的第一水平下的平均值X1 = 35.8,这个平均值可代替各个1水平(共3个)对压缩变形的影响,对其它的水平亦可作同样地考虑,记做:

4

-1

x x i= 34.6

4 y

表示数据的总平均值,则A因子各水平平均值之间的偏差平方和为:

4 =

2

S=r (X j—X) =11.43

i =1

它刻划了A水平不同引起的数据波动值,称为因子A的偏差平方和,如果记:

4 3

S总=二.二(X jj -■ x)

i d j =1

表示所有的数据围绕它们的总平均值的波动值,则可以证明:

S总=S A+S误

从数据偏差平方和可见,数据个数多的,偏差平方和就可能大。为了消除数据个数的影响,我们采用平均偏差平方和S A/f A、S吴/f误,其中f A和f误分别表示偏差平方和S A和S误的自由度。

所谓自由度,就是独立的数据的个数。

与偏差平方和一样,自由度也可以分解为:

f总f A+ f误

f总=N— 1, N为同一水平的总试验次数;

f A= A的水平数一1;f误f总f A;

考虑比值:

S A/ f A s误/ f误11.43/3

32.83/8

=1.08

F比=^A L

L A

若F比近似等于1,表明S/f A与S吴/f误差不多,也就说明因子A的水平改变对指标的影响在误差范围之内,即水平之间无显著差异。

那么,当F比多大时,才能说明因子A水平改变对结果有显著影响呢?

这时要查一下F分布临界值表。F分布临界值表列出了各种自由度情况下F比的临界值。在F分布临界值表上横行f i代表F比中分子的自由度f A,竖行f 2代表F比中分母的自由度f误。查得的临界值记做F ..,这里的:是预先给定的显著性水平,若卩比_ F _,我们就有(1—:?)的把握说明因子A的水平改变对结果(指标)

有显著性影响,其几何意义见图- 1所示。

S-1

对我们所讨论的例子,有:

「总=12 —1= 11;

f A= 4-1=3 ;

f 误=11 —3= 8;

把有关数据带入F A的表达式,得:

我们给定显著性水平:=0.10,从F分布临界值表中查出:

F o.1o(3,8)=2.92

由于

Ftt= 1.08

因此我们大概有90%的把握说因子A勺水平改变对结果的影响无显著差异,也就是说我们有90%的把握,说生胶转动黏度水平的改变对压缩变形的影响无显著差异,试验结果所出

现的波动就主要是由试验误差造成的(有必要通过改变试验条件来减小试验结果数据的波

动)。

反之,当卩比_ F0.10时,我们大概有90%的把握说因子A的水平改变对结果的影响有显著影响。

显著性水平a,是指我们对作出的判断大概有1—a的把握。对于不同的显著性水平,

有不同的F分布表,常用的有:-=0.01, :- =0.05和〉=0.10三种。

为了区别显著性的程度,当F比〉F°.01(f 1, f2)时,就说该因子水平的改变对试验结果有高

度显著的影响,记做***;

当F c.01(f 1, f2)> F比〉F o.o5(f 1, f2)时,就说该因子水平的改变,对试验结果有显著的影响,记

正交试验设计的spss分析

上机操作6:正交试验设计的spss分析习题:有一混合水平的正交试验,A因素为葡萄品种,A1、A2、A3、A4,B因素为施肥期,有B1、B2,C因素为施肥量,有C1、C2,重复三次,采用L8(4×24)正交表,试验结果如下表,试进行分析 葡萄品种施肥时期及用量实验结果 解: 1.定义变量,输入数据:在变量视图中写入变量名称“产量”、“区组”、“施肥量”、“施肥期”、“品种”“处理”,宽度均为8,小数均为0。并在数据视图依次输入变量。 2.分析过程: (1)正态分布检验: 工具栏“图形”——“P-P图”,在“变量”中放入“产量”,“检验分布”为“正态”,“确定”。 (2)方差齐性检验: a.工具栏“分析”——“比较均值”——“单因素ANOVA”。 b.在“因变量”中放入“产量”,在“固定因子”中放入“品种”。 c.点击“选项”,在“统计量”中点击“方差同质性检验”,“继续”。 d.“确定”。工具栏“分析”——“比较均值”——“单因

素ANOVA”。 e.在“因变量”中放入“产量”,在“固定因子”中放入“施肥期”。 f.点击“选项”,在“统计量”中点击“方差同质性检验”,“继续”。 g.“确定”。在“因变量”中放入“产量”,在“固定因子”中放入“施肥量”。 h.点击“选项”,在“统计量”中点击“方差同质性检验”,“继续”。 i.“确定”。在“因变量”中放入“产量”,在“固定因子”中放入“处理”。点击“选项”,在“统计量”中点击“描述性”和“方差同质性检验”,“继续”。 j.“确定”。 (3)显著性差异检验: a.工具栏“分析”——“常规线性模型”——“单变量”。 b.在“因变量”中放入“产量”,在“固定因子”中分别放入“施肥期”、“施肥量”、“品种”“区组”。 c.点击“模型”,“定制”,将“施肥期”、“施肥量”、“品种”、“区组”放入“模型”下。在“建立项”中选择“主效应”,“继续”。 d.点击“两两比较”,将“施肥期”、“施肥量”、“品种”放入“两两比较检验”中,点击“假定方差齐性”中的“Duncan”。

正交实验结果如何进行数据分析57070

正交实验如何数据分析 我们把在试验中考察的有关影响试验指标的条件称为因素(也叫因子),把在试验中准备考察的各种因索的不同状态(或配方)称为水平。在研究比较复杂的工程问题中,往往都包含着多个因素,而且每个因素要取多个水平。 对于包含五个因素、五个水平的工程项目,理论计算必须进行55=3125次试验。显然,所需要的试验次数太多了,工作量太大。实践告诉我们,合理安排试验和科学分析试验,是试验工作成败的关键。 试验方案设计的好,试验次数就少,周期也短,这样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而且可以得到理想的结果。相反,如果试验设计安排的不好,即使进行了很多次试验,浪费了大量材料、人力和时间,也不一定能够得到预期的结果。 正交试验法,就是在多因素优化试验中,利用数理统计学与正交性原理,从大量的试验点中挑选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试验点,应用“正交表”科学合理地安排试验,从而用尽量少的试验得到最优的试验结果的一种试验设计方法。 正交试验法也叫正交试验设计法,它是用“正交表”来安排和分析多因素问题试验的一种数理统计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试验次数少,效果好,方法筒单,使用方便,效率高。 由于试验次数大大减少,使得试验数据处理非常重要。我们可以从所有的试验数据中找到最优的一个数据,当然,这个数据肯定不是最佳匹配数据,但是肯定是最接近最佳的了。

用正交表安排的试验具有均衡分散和整齐可比的特点。均衡分散,是指用正交表挑选出来的各因素和各水平组合在全部水平组合中的分布是均衡的。整齐可比是说每一因素的各水平间具有可比性。 最简单的正交表L4(23)如表-1所示。 表-1 记号L4(23)的含意如下: “L”代表正交表; L下角的数字“4”表示有4横行(简称为行),即要做四次试验; 括号内的指数“3”表示有3纵列(简称为列),即最多允许安排的因素个数是3个; 括号内的数“2”表示表的主要部分只有2种数字,即因素有两种水平l与2,称之为l水平与2水平。 表L4(23)之所以称为正交表是因为它有两个特点: 1、每一列中,每一因素的每个水平,在试验总次数中出现的次数

正交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正交试验设计对于单因素或两因素试验,因其因素少,试验的设计、实施与分析都比较简单。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需要同时考察3 个或3 个以上的试验因素,若进行全面试验,则试验的规模将很大,往往因试验条件的限制而难于实施。正交试验设计就是安排多因素试验、寻求最优水平组合的一种高效率试验设计方法。 1 正交试验设计的概念及原理 1.1 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概念 正交试验设计是利用正交表来安排与分析多因素试验的一种设计方法。它是由试验因素的全部水平组合中,挑选部分有代表性的水平组合进行试验的,通过对这部分试验结果的分析了解全面试验的情况,找出最优的水平组合。 例如:设计一个三因素、3 水平的试验 A 因素,设A、A?、A33个水平;B因素,设B、B2、B33个水平; C因素,设G、G、G 3个水平,各因素的水平之间全部可能组合有27 种。 全面试验:可以分析各因素的效应,交互作用,也可选出最优水平组合。但全面试验包含的水平组合数较多(图示的27 个节点),工作量大,在有些情况下无法完成。 若试验的主要目的是寻求最优水平组合,则可利用正交表来设计安排试验。 全面试验法示意图

三因素、三水平全面试验方案 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特点是:用部分试验来代替全面试验,通过对部分试验结果的分析,了解全面试验的情况。 正因为正交试验是用部分试验来代替全面试验的,它不可能像全面试验那样对各因素效应、交互作用一一分析;当交互作用存在时,有可能出现交互作用的混杂。虽然正交试验设计有上述不足,但它能通过部分试验找到最优水平组合,因而很受实际工作者青睐。 如对于上述3因素3水平试验,若不考虑交互作用,可利用正交表L9(34)安排,试验方案仅包含9个水平组合,就能反映试验方案包

正交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正交试验设计 对于单因素或两因素试验,因其因素少,试验的设计、实施与分析都比较简单。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需要同时考察3个或3个以上的试验因素,若进行全面试验,则试验的规模将很大,往往因试验条件的限制而难于实施。正交试验设计就是安排多因素试验、寻求最优水平组合的一种高效率试验设计方法。 1 正交试验设计的概念及原理 1.1 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概念 正交试验设计是利用正交表来安排与分析多因素试验的一种设计方法。它是由试验因素的全部水平组合中,挑选部分有代表性的水平组合进行试验的,通过对这部分试验结果的分析了解全面试验的情况,找出最优的水平组合。 例如:设计一个三因素、3水平的试验 A因素,设A1、A2、A33个水平;B因素,设B1、B2、B33个水平;C因素,设C1、C2、C3 3个水平,各因素的水平之间全部可能组合有27种。 全面试验:可以分析各因素的效应,交互作用,也可选出最优水平组合。但全面试验包含的水平组合数较多(图示的27个节点),工作量大,在有些情况下无法完成。 若试验的主要目的是寻求最优水平组合,则可利用正交表来设计安排试验。 全面试验法示意图

三因素、三水平全面试验方案 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特点是:用部分试验来代替全面试验,通过对部分试验结果的分析,了解全面试验的情况。 正因为正交试验是用部分试验来代替全面试验的,它不可能像全面试验那样对各因素效应、交互作用一一分析;当交互作用存在时,有可能出现交互作用的混杂。虽然正交试验设计有上述不足,但它能通过部分试验找到最优水平组合,因而很受实际工作者青睐。 如对于上述3因素3水平试验,若不考虑交互作用,可利用正交表L9(34)安排,试验方案仅包含9个水平组合,就能反映试验方案包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试验报告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试验报告 正交试验设计 1.为了通过正交试验寻找从某矿物中提取稀土元素的最优工艺条件,使稀土元素提取率最高,选取的水平如下:

需要考虑交互作用有A×B,A×C,B×C,如果将A,B,C分别安排在正交表L8(2)的 1,2,4列上,试验结果(提取量/ml)依次是1.01,,1,33,1,13,1.06,,1.03,0.08,,0.76,0.56. 试用方差分析法(α=0.05)分析实验结果,确定较优工艺条件 解:(1)列出正交表L8(27)和实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 试验号 A B A×B C A×C B×C 空号提取量(ml) 1 1 1 1 1 1 1 1 1.01 2 1 1 1 2 2 2 2 1.33 3 1 2 2 1 1 2 2 1.13 4 1 2 2 2 2 1 1 1.06 5 2 1 2 1 2 1 2 1.03 6 2 1 2 2 1 2 1 0.8 7 2 2 1 1 2 2 1 0.76 8 2 2 1 2 1 1 2 0.56 K1 4.53 4.17 3.66 3.93 3.5 3.66 3.63 K2 3.15 3.51 4.02 3.75 4.18 4.02 4.05 k1 2.265 2.085 1.83 1.965 1.75 1.83 1.815 k2 1.575 1.755 2.01 1.875 2.09 2.01 2.025 极差R 1.38 0.66 0.36 0.18 0.68 0.36 0.42 因素主次 A A×C B A×B B×C 优选方案 A1B1C1 SS J 0.23805 0.05445 0.0162 0.00405 0.0578 0.0162 0.02205 Q 7.7816 总和T 7.68 P=T^2/n 7.3728 SS T 0.4088 差异源SS df MS F 显著性 A 0.23805 1 0.23805 19.5925 9259 * B 0.05445 1 0.05445 4.48148 1481 A*B 0.0162 1 0.0162 1.33333 3333 C 0.00405 1 0.00405 0.33333 3333 A*C 0.0578 1 0.0578 4.75720 1646

正交试验方差分析(通俗易懂)

第十一章正交设计试验资料的方差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需要同时考察3个或3个以上的试验因素,若进行全面试验,则试验的规模将很大,往往因试验条件的限制而难于实施。 正交设计是安排多因素试验、寻求最优水平组合的一种高效率试验设计方法。 第一节、正交设计原理和方法 (一) 正交设计的基本概念 正交设计是利用正交表来安排多因素试验、分析试验结果的一种设计方法。它从多因素试验的全部水平组合中挑选部分有代表性的水平组合进行试验,通过对这部分试验结果的分析了解全面试验的情况,找出最优水平组合。 例如,研究氮、磷、钾肥施用量对某小麦品种产量的影响: A因素是氮肥施用量,设A1、A2、A3 3个水平; B因素是磷肥施用量,设B1、B2、B3 3个水平; C因素是钾肥施用量,设C1、C2、C3 3个水平。 这是一个3因素每个因素3水平的试验,各因素的水平之间全部可能的组合有27种。 如果进行全面试验,可以分析各因素的效应,交互作用,也可选出最优水平组合。 但全面试验包含的水平组合数较多,工作量大,由于受试验场地、经费等限制而难于实施。 如果试验的主要目的是寻求最优水平组合,则可利用正交设计来安排试验。 正交设计的基本特点是:用部分试验来代替全面试验,通过对部分试验结果的分析,了解全面试验的情况。 正交试验是用部分试验来代替全面试验,它不可能像全面试验那样对各因素效应、交互作用一一分析;当交互作用存在时,有可能出现交互作用的混杂。 如对于上述3因素每个因素3水平试验,若不考虑交互作用,可利用正交表L9(34)安排,试验方案仅包含9个水平组合,就能反映试验方案包含27个水平组合的全面试验的情况,找出最佳的生产条件。 一、正交设计的基本原理 表11-1 33试验的全面试验方案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方法总述及总结 王亚丽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08统计1班 081120132) 摘要: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是研究如何经济合理安排 试验可以解决社会中存在的生产问题等,对现实生产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根据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进行了总述与总结,以期达到学习、理解、掌握的以及灵活运用的目的。 1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基本知识总述 1.1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基本思想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是数理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概率论、数理统计及线性代数为理论基础,结合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研究如何经济、合理地安排实验方案以及系统、科学地分析处理试验结果的一项科学技术,从而解决了长期以来在试验领域中,传统的试验方法对于多因素试验往往只能被动地处理试验数据,而对试验方案的设计及试验过程的控制显得无能为力这一问题。 1.2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作用 (1)有助于研究者掌握试验因素对试验考察指标影响的规律性,即各因素的水平改变时指标的变化情况。 (2)有助于分清试验因素对试验考察指标影响的大小顺序,找出主要因素。(3)有助于反映试验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情况,即因素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4)能正确估计和有效控制试验误差,提高试验的精度。 (5)能较为迅速地优选出最佳工艺条件(或称最优方案),并能预估或控制一定条件下的试验指标值及其波动范围。 (6)根据试验因素对试验考察指标影响规律的分析,可以深入揭示事物内在规律,明确进一步试验研究的方向。

1.3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应遵循的原则 (1)重复原则:重可复试验是减少和估计随机误差的的基本手段。 (2)随机化原则:随机化原则可有效排除非试验因素的干扰,从而可正确、无偏地估计试验误差,并可保证试验数据的独立性和随机性。 (3)局部控制原则:局部控制是指在试验时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方法减少非试验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用图形表示如下: 2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方法总述和总结 2.1方差分析 (1)概念:方差分析是用来检验两个或两个以上样本的平均值差异的显著程度。并由此判断样本究竟是否抽自具有同一均值的总体。 (2)优点:方差分析对于比较不同生产工艺或设备条件下产量、质量的差异,分析不同计划方案效果的好坏和比较不同地区、不同人员有关的数量指标差异是否显著时,是非常有用的。 (3)缺点:对所检验的假设会发生错判的情况,比如第一类错误或第二类错误的发生。 (4)基本原理:方差分析的基本思路是一方面确定因素的不同水平下均值之间的方差,把它作为对由所有试验数据所组成的全部总体的方差的第一个估计值;另一方面再考虑在同一水平下不同试验数据对于这一水平的均值的方差,由此计算出对由所有试验数据所组成的全部数据的总体方差的第 二个估计值。比较上述两个估计值,如果这两个方差的估计值比较接近就说明因素的不同水平下的均值间的差异并不大,就接受零假设;否则,说明因素的不同水平下的均值间的差异比较大。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分析大作业(正交试验)

枣果皮中酚类物质提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1.实验数据背景叙述。 一:实验关于枣果皮中酚类物质提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分析。酚类物质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莽草酸和丙二酸途径合成,广泛分布于植物界。许多的酚类物质具有营养保健功效。现代流行病学研究证明,经常食用富含酚类物质的果蔬能够预防由活性氧导致的相关疾病如癌症、糖尿病、肥胖症等的发生。 二:实验问题:为提高枣果皮中的酚类物质的提取效率,该文以马牙枣为试验材料,对枣果皮中酚类物质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同时分析枣果皮提取物中酚类物质的抗氧化活性。 三:实验目的:要通过实验得到枣果皮中酚类物质提取的最优条件。并对提取物中酚类物质清除DPPH,2,2'-连氮基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及铁还原能力进行探讨,同时与合成抗氧化剂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的抗氧化能力进行比较。 2.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选择及论述。 一:单因素试验(获得数据,将数据输入excel中,使用excel绘制图表,以便直观感受影响因素对实验的影响趋势。)

以冻干枣果皮为材料,分别以甲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料液比和提取时 间作为因素,分析不同的提取条件对枣果皮中酚类物质提取效果的影响,检测 指标为提取物中总酚含量。 二:正交试验(设计正交试验以便获得到枣果皮中酚类物质提取的最优条件, 用excel进行结果直观分析,见表2。) 以冻干枣果皮为材料,以提取溶剂浓度(A)、提取温度(B)、料液比(C)、和浸提时间(D)作4 因素3水平的L9(34)正交设计(见表1),检测指标为 提取物中总酚含量。 表1 枣果皮中酚类物质提取因素水平表 三:统计分析 所有提取试验均重复3 次,每次提取液的测定均重复3 次。结果表示为平 均值±标准偏差。应用excel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3. 实验数据的处理的过程叙述。 一:在单因素试验中,将每次试验结果输入excel中,选中表格,点击“插入”柱形图。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讲义及举例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讲义及举例 第5章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5.1 试验设计方法概述 试验设计是数理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多数数理统计方法主要用于分析已经得到的数据,而试验设计却是用于决定数据收集的方法。试验设计方法主要讨论如何合理地安排试验以及试验所得的数据如何分析等。 例5-1 某化工厂想提高某化工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对工艺中三个主要因素各按三个水平进行试验(见表5-1)。试验的目的是为提高合格产品的产量,寻求最适宜的操作条件。 对此实例该如何进行试验方案的设计呢? 很容易想到的是全面搭配法方案(如图5-1所示): 此方案数据点分布的均匀性极好,因素和水平的搭配十分全面,唯一的缺点是实验次数多达33=27次(指数3代表3个因素,底数3代表每因素有3个水平)。因素、水平数 愈多,则实验次数就愈多,例如,做一个6因素3水平的试验,就需36=729次实验,显然难以做到。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合适的试验设计方法。 试验设计方法常用的术语定义如下。 试验指标:指作为试验研究过程的因变量,常为试验结果特征的量(如得率、纯度等)。例1的试验指标为合格产品的产量。 因素:指作试验研究过程的自变量,常常是造成试验指标按某种规律发生变化的那些原因。如例1的温度、压力、碱的用量。 水平:指试验中因素所处的具体状态或情况,又称为等级。如例1的温度有3个水平。温度用T 表示,下标1、2、3表示因素的不同水平,分别记为T 1、T 2、T 3。

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有:正交试验设计法、均匀试验设计法、单纯形优化法、双水平单纯形优化法、回归正交设计法、序贯试验设计法等。可供选择的试验方法很多,各种试验设计方法都有其一定的特点。所面对的任务与要解决的问题不同,选择的试验设计方法也应有所不同。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只讨论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5.2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的优点和特点 用正交表安排多因素试验的方法,称为正交试验设计法。其特点为:①完成试验要求所需的实验次数少。②数据点的分布很均匀。③可用相应的极差分析方法、方差分析方法、回归分析方法等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引出许多有价值的结论。 从例1可看出,采用全面搭配法方案,需做27次实验。那么采用简单比较法方案又如何呢? 先固定T 1和p 1,只改变m ,观察因素m 不同水平的影响,做了如图2-2(1)所示的三次实验,发现 m =m 2时的实验效果最好(好的用 □ 表示),合格产品的产量最高,因此认为在后面的实验中因素m 应取m 2水平。 固定T 1和m 2,改变p 的三次实验如图5-2(2)所示,发现p =p 3时的实验效果最好,因此认为因素p 应取p 3水平。 固定p 3和m 2,改变T 的三次实验如图5-2(3)所示,发现因素T 宜取T 2水平。 因此可以引出结论:为提高合格产品的产量,最适宜的操作条件为T 2p 3m 2。与全面搭配法方案相比,简单比较法方案的优点是实验的次数少,只需做9次实验。但必须指出,简单比较法方案的试验结果是不可靠的。因为,①在改变m 值(或p 值,或T 值)的三次实验中,说m 2(或p 3或T 2 )水平最好是有条件的。在T ≠T 1,p ≠p 1时,m 2 水平不是最好的可能性是有的。②在改变m 的三次实验中,固定T =T 2,p =p 3 应该说也是可以的,是随意的,故在此方案中数据点的分布的均匀性是毫无保障的。③用这种方法比较条件好坏时,只是对单个的试验数据进行数值上的简单比较,不能排除必然存在的试验数据误差的干扰。 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不仅兼有上述两个方案的优点,而且实验次数少,数据点分布均匀,结论的可靠性较好。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是用正交表来安排试验的。对于例1适用的正交表是L 9(34),其试验安排见表5-2。 所有的正交表与L 9(34)正交表一样,都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 在每一列中,各个不同的数字出现的次数相同。在表L 9(34)中,每一列有三个水平,水平1、2、3都是各出现3次。 (2) 表中任意两列并列在一起形成若干个数字对, 不同数字对出现的次数也都相同。

正交数据处理例题(Excel)

正交(全面)设计实验结果的直观分析: 1、看一看找条件。指标最好的点对应的实验条件为最佳条件 根据正交(全面)设计数据可比的特点,表中指标最好的点为A3B3C2, 所对应的条件即为实验范围内的最佳工艺条件。 2、算一算极差确定主次因素。极差大小顺序为因素主次顺序 K ij—第j个因素第i个水平的所有试验结果指标值的均值; K11=(31+54+38)/3=41 K12=(31+53+57)/3=47 K23=(54+53+64)/3=57 MAX= MAX (K1j,,K2j,K3j) MIN= MIN (K1j,,K2j,K3j) 极差R= MAX-MIN 表中计算结果显示极差的大小顺序为A>C>B,则实验范围内的主要影 响因素为A,其次为C,因素B影响最小。

Q j—均方和 Q j因素均方和,Q j=(K1j-K2j)2+(K1j-K3j)2+(K2j-K3j)2 Q1=(41-48)2+(41-61)2+(48-61)2=618 Q T总均方和,Q T=∑Q j,(如果不设计误差列,Q T=∑(y2)-(∑y)2/n)Q误差误差均方和,Q误差= Q T-∑Q j f—自由度 f j:因素自由度,f j=因素j的水平数-1 f T:总自由度,f T=实验个数-1 f误差:误差自由度,f误差= f T-∑f j MS—方差估计值 MS j因素方差值,MS j= Q j/ f j MS误差误差方差值,MS误差= Q误差/ f误差 F值—统计检验量 F j因素检验量,F j= MS j/ MS误差 F0.1(f1,f2)标准检验量,根据检验水平和自由度查F表得到 (0.1为检验水平α,f1,f2分别为因素自由度和误差自由度,)显著性判断 F j > F0.01(f1,f2),高度显著因素 F j > F0.05(f1,f2),显著因素 F j > F0.1(f1,f2),较显著因素

正交实验计算方法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1)(2008-12-17 12:59:39) 标签:正交设计杂谈分类:其他 5.1试验设计方法概述 试验设计是数理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多数数理统计方法主要用于分析已经得到的数据,而试验设计却是用于决定数据收集的方法。试验设计方法主要讨论如何合理地安排试验以及试验所得的数据如何分析等。 例5-1某化工厂想提高某化工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对工艺中三个主要因素各按三个水平进行试验(见表5-1)。试验的目的是为提高合格产品的产量,寻求最适宜的操作条件。 表5-1因素水平

对此实例该如何进行试验方案的设计呢 很容易想到的是全面搭配法方案(如图5-1所示): 此方案数据点分布的均匀性极好,因素和水平的搭配十分全面,唯一的缺点是实验次数多达33=27次(指数3代表3个因素,底数3代表每因素有3个水平)。因素、水平数愈多,则实验次数就愈多,例如,做一个6因素3水平的试验,就需36=729次实验,显然难以做到。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合适的试验设计方法。

图5-1 全面搭配法方案 试验设计方法常用的术语定义如下。 试验指标:指作为试验研究过程的因变量,常为试验结果特征的量(如得率、纯度等)。例1的试验指标为合格产品的产量。 因素:指作试验研究过程的自变量,常常是造成试验指标按某种规律发生变化的那些原因。如例1的温度、压力、碱的用量。 水平:指试验中因素所处的具体状态或情况,又称为等级。如例1的温度有3个水平。温度用T表示,下标1、2、3表示因素的不同水平,分别记为T1、T2、T3。

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有:正交试验设计法、均匀试验设计法、单纯形优化法、双水平单纯形优化法、回归正交设计法、序贯试验设计法等。可供选择的试验方法很多,各种试验设计方法都有其一定的特点。所面对的任务与要解决的问题不同,选择的试验设计方法也应有所不同。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只讨论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5.2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的优点和特点 用正交表安排多因素试验的方法,称为正交试验设计法。其特点为:①完成试验要求所需的实验次数少。②数据点的分布很均匀。③可用相应的极差分析方法、方差分析方法、回归分析方法等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引出许多有价值的结论。 从例1可看出,采用全面搭配法方案,需做27次实验。那么采用简单比较法方案又如何呢

(完整word版)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第5章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5.1 试验设计方法概述 试验设计是数理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多数数理统计方法主要用于分析已经得到的数据,而试验设计却是用于决定数据收集的方法。试验设计方法主要讨论如何合理地安排试验以及试验所得的数据如何分析等。 例5-1 某化工厂想提高某化工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对工艺中三个主要因素各按三个水平进行试验(见表5-1)。试验的目的是为提高合格产品的产量,寻求最适宜的操作条件。 对此实例该如何进行试验方案的设计呢? 很容易想到的是全面搭配法方案(如图5-1所示): 此方案数据点分布的均匀性极好,因素和水平的搭配十分全面,唯一的缺点是实验次数多达33 =27次(指数3代表3个因素,底数3代表每因素有3个水平)。因素、水平数 愈多,则实验次数就愈多,例如,做一个6因素3水平的试验,就需36=729次实验,显然难以做到。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合适的试验设计方法。 试验设计方法常用的术语定义如下。 试验指标:指作为试验研究过程的因变量,常为试验结果特征的量(如得率、纯度等)。例1的试验指标为合格产品的产量。 因素:指作试验研究过程的自变量,常常是造成试验指标按某种规律发生变化的那些原因。如例1的温度、压力、碱的用量。 水平:指试验中因素所处的具体状态或情况,又称为等级。如例1的温度有3个水平。温度用T 表示,下标1、2、3表示因素的不同水平,分别记为T 1、T 2、T 3。 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有:正交试验设计法、均匀试验设计法、单纯形优化法、双水平单纯形优化法、回归正交设计法、序贯试验设计法等。可供选择的试验方法很多,各种试

验设计方法都有其一定的特点。所面对的任务与要解决的问题不同,选择的试验设计方法也应有所不同。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只讨论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5.2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的优点和特点 用正交表安排多因素试验的方法,称为正交试验设计法。其特点为:①完成试验要求所需的实验次数少。②数据点的分布很均匀。③可用相应的极差分析方法、方差分析方法、回归分析方法等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引出许多有价值的结论。 从例1可看出,采用全面搭配法方案,需做27次实验。那么采用简单比较法方案又如何呢? 先固定T1和p1,只改变m,观察因素m不同水平的影响,做了如图2-2(1)所示的三次实验,发现m=m2时的实验效果最好(好的用□表示),合格产品的产量最高,因此认为在后面的实验中因素m应取m2水平。 固定T1和m2,改变p的三次实验如图5-2(2)所示,发现p=p3时的实验效果最好,因此认为因素p应取p3水平。 固定p3和m2,改变T 的三次实验如图5-2(3)所示,发现因素T 宜取T2水平。 因此可以引出结论:为提高合格产品的产量,最适宜的操作条件为T2p3m2。与全面搭配法方案相比,简单比较法方案的优点是实验的次数少,只需做9次实验。但必须指出,简单比较法方案的试验结果是不可靠的。因为,①在改变m值(或p值,或T值)的三次实验中,说m2(或p3或T2)水平最好是有条件的。在T≠T1,p≠p1时,m2水平不是最好的可能性是有的。②在改变m的三次实验中,固定T=T2,p=p3应该说也是可以的,是随意的,故在此方案中数据点的分布的均匀性是毫无保障的。③用这种方法比较条件好坏时,只是对单个的试验数据进行数值上的简单比较,不能排除必然存在的试验数据误差的干扰。 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不仅兼有上述两个方案的优点,而且实验次数少,数据点分布均匀,结论的可靠性较好。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是用正交表来安排试验的。对于例1适用的正交表是L9(34),其试验安排见表5-2。 所有的正交表与L9(34)正交表一样,都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在每一列中,各个不同的数字出现的次数相同。在表L9(34)中,每一列有三个水平,水平1、2、3都是各出现3次。 (2)表中任意两列并列在一起形成若干个数字对,不同数字对出现的次数也都相同。在表L9(34)中,任意两列并列在一起形成的数字对共有9个:(1,1),(1,2),(1,3),(2,1),(2,2),(2,3),(3,1),(3,2),(3,3),每一个数字对各出现一次。

正交试验结果的极差分析法

正交试验结果的极差分析法 正交试验方法能得到科技工作者的重视,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原因之一是不仅试验的次数减少,而且用相应的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引出许多有价值的结论。因此,在正交试验中,如果不对试验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并明确地引出应该引出的结论,那就失去用正交试验法的意义和价值。 下面以L4(23)表为例讨论正交试验结果的极差分析法。 表4-13 L4 (2 3)正交试验计算表 在表4-13中: I j——第j列“1”水平所对应的试验指标的数值之和。 Ⅱj——第j列“2”水平所对应的试验指标的数值之和。 (第j列有“3”,“4”水平时)

k j——第j列同一水平出现的次数。等于试验的次数(n)除以第j列的水平数。 ——第j列“1”水平所对应的试验指标的平均值。 ——第j列“2”水平所对应的试验指标的平均值。 D j——第j列的极差。等于第j列各水平对应的试验指标平均值中的最大值减最小值,即 用极差法分析正交试验结果应引出以下几个结论: ①在试验范围内,各列对试验指标的影响从大到小的排队。 某列的极差最大,表示该列的数值在试验范围内变化时,使试验指标数值的变化最大。 所以各列对试验指标的影响从大到小的排队,就是各列极差D的数值从大到小的排队。 ②试验指标随各因素的变化趋势。 ③使试验指标最好的适宜的操作条件(适宜的因素水平搭配)。 ④对所得结论和进一步研究方向的讨论。 例4-5要求对例4-4的试验问题,写出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的全过程,用极差法分析正交实验的结果。 解:试验目的:提高磺化反应的乙酰胺苯的收率。 试验指标:乙酰胺苯的收率 表4-14因素水平表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大作业2017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大作业2017 篇一:《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大作业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大作业及答案 班级:姓名:学号: 1、用Excel作出下表数据带数据点的折线散点图: (1)分别作出加药量和余浊、总氮T-N、总磷T-P、COD的变化关系图(共四张图,要求它们的格式大小一致,并以两张图并列的形式排版到Word中,注意调整图形的大小); (2)在一张图中作出加药量和浊度去除率、总氮T-N去除率、总磷T-P去除率、COD去除率的变化关系折线散点图。 2、对离心泵性能进行测试的实验中,得到流量Qv、压头H和效率η的数据如表所示,绘制离心泵特性曲线。将扬程曲线和效率曲线均拟合成多项式。(要求作双Y轴图) 流量Qv、压头H和效率η的关系数据 序号 1 0.0 15.00 2 0.4 14.84 3 0.8 14.56

4 1.2 14.33 5 1. 6 13.96 6 2.0 13.65 Qv(m3/h) H/m η 序号 0.0 7 2.4 13.28 0.385 0.085 8 2.8 12.81 0.416 0.156 9 3.2 12.45 0.446 0.224 10 3.6 11.98 0.468 0.277 11 4.0 11.30 0.469 0.333 12 4.4 10.53 0.431 Qv(m3/h) H/m η 3、用荧光法测定阿司匹林中的水杨酸(SA),测得的工作曲线和样品溶液的数据如下表: (1)列出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求出相关系数,并给出回归方程的

精度;(2)求出未知液(样品)的水杨酸(SA)浓度。 4、对某矿中的13个相邻矿点的某种伴生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得到如下一组数据: 试找出某伴生金属c与含量距离x之间的关系(要求有分析过程、计算表格以及回归图形)。 提示:⑴作实验点的散点图,分析c~x之间可能的函数关系,如对数函数y=a+blgx、双曲函数(1/y)=a+(b/x)或幂函数y=dxb等;⑵对各函数关系分别建立数学模型逐步讨论,即分别将非线性关系转化成线性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相关系数:如果R≦0.553,则建立的回归方程无意义,否则选取标准差SD最小(或R最大)的一种模型作为某伴生金属c与含量距离x之间经验公式。 5、在玻璃防雾剂的配方研究中,考察了三种主要成分用量对玻璃防雾性能的影 响,三个因素的水平取值如下: 因素 PVA x1/g ZC x2/g LAS x3/g 试验结果y 1 0.5 3.5 0.1 3.8 2 1.0 4.5 0.5 2.5 3 1.5 5.5 0.9 3.9 4 2.0 6. 5 1.3 4.0 5 2.5 7.5 1.7 5.1

正交试验设计常用正交表分析

选用正交表。根据提供的因素和水平进行正交表的选择, 选择的方法为试验的水平作为正 交表的水平, 试验的各个因素小于或等于正交表的列数,表格中没有数据的项空掉即可。 可以数据公式分析影响因子,也可以软件表征结果 (1) L 4(23) 任意两列间的交互作用为另外一列 (2) L 8(27) L 8(27)二列间的交互作用表 1 2 3 1 1 1 1 2 1 2 2 3 2 1 2 4 2 2 1 1 2 3 4 5 6 7 1 1 1 1 1 1 1 1 2 1 1 1 2 2 2 2 3 1 2 2 1 1 2 2 4 1 2 2 2 2 1 1 5 2 1 2 1 2 1 2 6 2 1 2 2 1 2 1 7 2 2 1 1 2 2 1 8 2 2 1 2 1 1 2 1 2 3 4 5 6 7 (1) 3 2 6 4 7 6 (2) 1 5 7 4 5 (3) 7 6 5 4 (4) 1 2 3 (5) 3 2 (6) 1 (7) 列 号 试 验 号 列 号 试 验 号 列 号 列 号

L 8(27)表头设计 1 2 3 4 5 6 7 3 A B A ×B C A ×C B ×C 4 A B A ×B C ×D C A ×C B ×D B ×C A ×D D 4 A B C ×D A ×B C B ×D A ×C D B ×C A ×D 5 A D ×E B C ×D A × B C ×E C B ×D A ×C B ×E D A × E B ×C E A ×D (3) L 8(4×24) L 8(4×24)表头设计 1 2 3 4 5 2 A B (A ×B)1 (A ×B)2 (A ×B)3 3 A B C 4 A B C D 5 A B C D E 1 2 3 4 5 1 1 1 1 1 1 2 1 2 2 2 2 3 2 1 1 2 2 4 2 2 2 1 1 5 3 1 2 1 2 6 3 2 1 2 1 7 4 1 2 2 1 8 4 2 1 1 2 列 号 因 子 数 列 号 试 验 号 列 号 因 子 数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试卷

山东科技大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考试试卷 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 在正交实验设计中,试验指标是(A) A. 定量的 B. 定性的 C. 两者皆可 2. 在正交实验设计中,定量因素各水平的间距是() A. 相等 B. 不相等 C. 两者皆可 3. U7(74)中括号中的7表示(B ) A. 最多允许安排因素的个数 B. 因素水平数 C. 正交表的横行数 D. 总的实验次数 4. 以下不属于简单比较法的缺点的是() A. 选点代表性差 B. 无法考察交互作用 C. 提供信息不够丰富 D. 实验次数多 5. L8(27)中的7代表(A) A. 最多允许安排因素的个数 B. 因素水平数 C. 正交表的横行数 D. 总的实验次数 6. 在L9(34)表中,有A,B,C三个因素需要安排。则它们应该安排在(D)列 A. 1,2,3 B. 2,3,4 C. 3,4,5 D. 任意3列 7. 三水平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在正交表中需占用()列。 A. 5 B. 4 C. 3 D. 2 8. 交互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C) A. 增强 B.减弱 C.两者皆可能 D.无影响 9. 在一个正交实验中,因素A和B的水平数都为3,那么A和B的交互作用的自由度为(C ) A. 6 B. 1 C. 4 D. 2 10. 用L8(27)进行正交实验设计,若因素A和B安排在第1、2列,则A×B,应排在第(A)列。 A. 3 B. 4 C. 5 D. 6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 在确定工艺条件时,对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均选取最优条件。(X) 2. 某列算出的极差的大小,反映了该列所排因素选取的水平变动对指标影响的大小。(√) 3. 在正交试验中,为了便于分析试验结果,凡遇到定性指标总把它加以定量化处理。(T) 4. 要考虑的因素及交互作用的自由度总和必须不大于所选正交表的总自由度。(T ) 5. 正交实验中,若某号实验根据专业知识可以肯定其实验结果不理想,则可以略去不做。(F ) 6. 多项式回归分析中,阶数越高,回归方程的精度越高。(F) 7. 在多元线性回归中,偏回归系数本身的大小直接反映了自变量的相对重要性。(F ) 8. 对于拟水平正交试验,即使没有空白列,误差的离差平方和与自由度也不为零。(T ) 9. 在同样的误差程度下,测得数据越多,计算出的离差平方和就越大。(T ) 10. 拟水平法既可以对一个因素虚拟水平,也可以对多个因素虚拟水平。(T )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数据6.0×104μm的有 2 位有效数字,测量仪器的最小刻度单位为cm 。 2. 误差根据其性质或产生的原因,可分为随机误差、系统误差和过时误差。 3. 用正交表安排试验具有均衡分散和整齐可比的特征。 4. 多指标正交实验的分析方法有两种:综合平衡法和综合评分法。 5. 单因素试验方差分析中,组间离差平方和反映了各组内平均值xi之间的差异程度,组内离差平方和是反映各水平内,各实验值之间的差异程度。 6. 在一元线形回归分析中,回归平方和表示的是,残差平方和表示的是。 7. 某试验考虑A,B,C,D四个因素,每个因素取3个水平,并且考虑3个交互作用A×B,A×C,A×D,则应选择的合适正交表为L27(313),误差自由度为 6 。 8. 在因素数为3,水平数为5的试验中,若采用正交设计来安排试验,则至少要做25 次试验,若采用均匀设计,则只需做 5 次试验,若采用全面试验法,则需做5^3 次试验。 9. 精度为1.5级,量程为0.2MPa的弹簧管式压力表的最大绝对误差为6kPa,今用其测得大约8kPa (表压)的空气压力,则其最大相对误差为0.75 。 四、计算题(共60分) 1. 一种物质吸附另一种物质的能力与温度有关,在不同温度下测得吸附的重量及相关计算值如表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作业----333333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题目正交实验方差分析法确定优方案 学院名称化学化工学院 指导教师范明舫 班级化工081班 学号20084540104 学生姓名陈柏娥

2011年04月20日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的收获与体会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具有公式多、计算多、图表多等特点,涉及较多概率论基础知识,课程本身的繁杂性决定了理解和掌握起来难度较大。一开始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这一门课会学不好,因为我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知识基础薄弱,可能会对里面的内容产生难以理解的心理,有点感觉他是郁闷枯燥乏味的课程。不过,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否认了之前的观点。 这门课的安排很合理,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思维发展规律,现将单因素试验、双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均匀实验设计等常用实验设计方法及常规数据处理方法、再讲误差理论、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数据处理的理论知识、最后讲得出的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结论和处理方法直接应用到实验设计方法。老师也让我们先熟悉实验设计方法,并掌握常规数据处理方法,使我较早的感受到应用试验设计方法指导实践的“收获”,从而激发并维持学习兴趣。 通过学习,我初步认识了这一门课。这门课是研究如何合理而有效地获得数据资料的方法。讨论如何合理安排实验、取得数据、然后进行综合的科学分析,从而达到尽快获得最优方案的目的,即实验的最优设计。实验设计方法是数据统计学的应用方法之一。一般的数据统计方法主要是对已获得的数据资料尽可能精确的判断。如果试验安排得好且分析得当,就能以较少的试验次数、较短的试验时间、较低的费用,得到较满意的实验结果;反之,如果试验安排的不得当,分析不得当,则试验次数增加,试验时间延长,浪费人力、物力、财力,难以达到预期的结果,甚至导致实验失败。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是我对误差理论、方差分析、正交试验设计与应用、回归分析都有了一个很好的理解,并且将它们做了笔记。 比如方差分析的理解:方差分析市实验设计中的重要分析方法,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将不同因素,不同水平组合下的实验数据作为不同总体的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对实验结果影响大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对于单因素试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对试验指标影响大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对于单因素试验的方差分析,主要步骤如下:1,建立线性统计模型,提出需要检验的假设。2,总离差平方和的分析与计算。3,统计分析,列出方差分析表。对于双因素试验的方差分析,分为两种,一种无交互作用的方差分析,另一种有交互作用的方差分析,对于这两种类型分别有各自的设计方法,但是总体步骤都和单因素试验的方差分析一样。 我们又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合理安排实验,他是尽快有效的获得最优方案的一种设计方法。了解了他是避免做全面试验,再多因素多水平实验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搭配。否则花费时间过长,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太多。尤其是一些长周期、高费用或破坏性试验,更不要做全面性试验。 我觉得学习了这门课我得到了很大的收获,特别是在分析方面。我学习到的科学方法相对于以前高中学到的观点有了很大的进步,扩展了我认识的视野。而且从这一门课程中,

正交试验设计原理

正交试验设计法 1.正交试验设计法的基本思想 正交试验设计法,就是使用已经造好了的表格--正交表--来安排试验并进行数据分析的一种方法。它简单易行,计算表格化,使用者能够迅速掌握。下边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正交试验设计法的基本想法。[例1]为提高某化工产品的转化率,选择了三个有关因素进行条件试验,反应温度(A),反应时间(B),用碱量(C),并确定了它们的试验范围: A:80-90℃ B:90-150分钟 C:5-7% 试验目的是搞清楚因子A、B、C对转化率有什么影响,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从而确定最适生产条件,即温度、时间及用碱量各为多少才能使转化率高。试制定试验方案。 这里,对因子A,在试验范围内选了三个水平;因子B和C也都取三个水平: A:Al=80℃,A2=85℃,A3=90℃ B:Bl=90分,B2=120分,B3=150分 C:Cl=5%,C2=6%,C3=7% 当然,在正交试验设计中,因子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而

定量因子各水平间的距离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 这个三因子三水平的条件试验,通常有两种试验进行方法: (Ⅰ)取三因子所有水平之间的组合,即 AlBlC1,A1BlC2,A1B2C1,……, A3B3C3,共有 33=27次 试验。用图表示就是图1 立方体的27 个节点。这种试验法叫做全面试验法。 全面试验对各因子与指标间的关系剖析得比较清楚。但试验次数太多。特别是当因子数目多,每个因子的水平数目也多时。试验量大得惊人。如选六个因子,每个因子取五个水平时,如欲做全面试验,则需56 =15625次试验,这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应用正交实验法,只做25次试验就行了。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讲,这25次试验代表了15625次试。 (Ⅱ)简单对比法,即变化一个因素而固定其他因素,如首先固定B、C于Bl、Cl,使A变化之: ↗A1 B1C1 →A2 ↘A3 (好结果) 如得出结果A3最好,则固定A于A3,C还是Cl,使B变化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