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一含答案word版本

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一含答案

高二《哲学生活》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一)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运动 B.客观存在性 C.客观实在性 D.规律性

2. 下列现象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①月亮绕地球转②新陈代谢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④生物体自然选择,

适者生存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⑧苹果落地⑨市场商品的价格时涨时

落⑩水往低处流

A. ①②⑥⑨

B. ②③④⑧

C. ⑥⑦⑧⑩

D. ②④⑥⑦

3.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哲学上物质的概念是指A.具体的物质形态 B.无法被人感知的客观实在

C.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D.在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客观实在

4.有人认为:“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这个观点

A.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能消灭或创造规律

B.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C.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认为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D.否定了规律的客观性,认为规律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5.“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C.自然物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D.物质就是指树、风等自然物6. 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

依据是

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

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①④

7.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伟大设计》中表示:宇宙并非上帝所造,现代科学可以解释宇宙的起源。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②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人类能够积极地认识世界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8. 2012年8月8日,甘肃举行纪念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两周年活动。专家称,当地树木被大量砍伐、耕地扩展,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是此次发生特大泥石流的重要原因。这警示我们

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②人类活动必将引起自然灾害的

发生

③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④改造自然务必要尊重和保

护自然

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

9.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这说明:A.物质和运动是一样的 B.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恒动无静的 D.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10.“刻舟求剑”这一成语的哲学寓意是

①物质是运动的②要注意相对静止

③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④不能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动”。从生活

与哲学角度看,这首诗说明了

A.运动是相对的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C.静止是相对的

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12.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是因为

A.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事物的发展都是主观和客观的

统一

C.认识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规律是客观的,但能被人利用和

改变

13. “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两寓言反映同一哲理是

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

B.人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C.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1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C.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 D.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15.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此次地震造成2万多人遇难。

残酷的事实再一次表明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A.物质性B.能动性 C.实践性D.规律性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从() A.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 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C.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D.万事万物的总和 3.目前人们已经知道,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地球的诞生距今也有46亿年之久,由此可见,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居住的天国,所有天体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可见 A.生物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4.海啸与平常可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啸时掀起的海浪,高度可达十多米,形成“水墙”。海啸可以传播几千千米而能量损失很小,如果“水墙”冲上陆地,会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这说明 A.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 B.反映客观实在的意识是客观的

D.物质是各种具体物的总和 5.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要引导规范和约束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行为,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度有序利用资源,优化资源开发利用结构,深入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提高国土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和水平。这是基于 ①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我们正确对待自然的前提 ②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会随人的意识而改变 ③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④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才能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 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 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7.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该诗所蕴涵的哲理是: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C.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D.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8.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哲学基础——探究世界的本质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知识点整合: (一)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原理 1、内容: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都是物质的)(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总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2、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3、物质的含义:哲学上的物质是 例1、如果不顺应自然规律仅凭人们的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新的生态系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而且最终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生态系统是自然形成的,人们如果仅凭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生态系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是因为() A.人与自然界是难以和谐相处的 B.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D.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例2、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反物质的存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 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 B.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C.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例3、我们应这样认识物质概念() ①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它是在概括万事万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客观实在这一共 同根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③它是世界的本质④它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二)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原理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反对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例4、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这一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二)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 1。(2015·成都考前热身)3D打印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今天3D打印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于多个领域。倘若将来能应用于医疗,那么器官移植将会变得非常简单,因为只要在患者身上取一些干细胞培养成为打印原料,就可打印出一个一模一样的器官进行移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 A。自然物的存在及其属性是改造活动的基础 B.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改造世界 C。认识对实践活动具有促进作用 D.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就能正确改造客观世界 2.(2015·东城期末)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B。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 C.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文化生活 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3.放眼周围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森林、原野……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探究这些事物的属性和本质,这些事物() A。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B。不存在共同的属性和特征 C。都具有主动创造性 D。不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4。(2015·淮安5月信息卷)即使蒙住了眼睛,也不等于世界漆黑一团。这是因为( )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C。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5。(2015·郑州三模)近来,“时间都去哪儿了"成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人们纷纷感慨时间易逝、岁月无情。这说明( ) 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②事物的性质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③时间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人们对时间的感慨取决于主体的心理感受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探究世界的本质测试题及答案

高二政治 探究世界的本质测试 一、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下 面的空格内。每小题 2 分。共计 2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选项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选项 1.2006年 6月3日《人民日报》报道,湖北省随州市的兰草生长面广量大,品种繁多,品 位较高, 被誉为继日本、 韩国之后的第三大兰草产地。 兰草资源虽然让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 的道路,可自身却面临巨大的危机。 “地毯式”的扫荡,掠夺性的无序滥采,使兰草资源遭 受到毁灭性的破坏。这个事实说明 A .自然资源是多种多样的 B .人类的破坏活动使自然界失去了客观性 C .发展经济不可避免地要牺牲自然 D ?自然界及其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2. 2006年 7月 2日《深圳特区报》报道,由于在非洲相继出土了被认为是最早的人类遗骸 化石,人类“走出非洲”说一度占了上风。最近几年,亚洲和欧洲考古所发现的人类化石的 年代并不晚于在非洲发现的那些化石。 大量化石和文化遗物证明, 人类起源于动物界, 人类 的进化演变是从古猿、直立人、智人到现代人。这表明 A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互依存 B .人类产生前的自然界才具有客观性 C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有区别的 D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 2006 年 7 月 18 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因地制宜,区分 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根据当地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科学制定规划, 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 上述观点的哲学 依据是 A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B ?农村的生产力比较落后 C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 D .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并形成了社会关系 4.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笨手笨脚去西天取经的猪八戒已经是过时的老黄历了,现在的八 戒未必不会打猴拳,未必不会教授猴拳。这是因为 B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 D .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6. 在高速运行的神舟六号轨道舱内,航天员聂海胜与费俊龙的身体对于飞行中的轨道舱来 说,其位置是保持不变的。这说明 A ?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运动 B ?在特殊情况下,静止不一定是有 条件的 C .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D .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7. 2006 年 6 月 20 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客观地说,有的领导干部也确实 把问题的症结认清了, 把解决问题的思路理清了, 在认识的层面展现了应有的领导水平。 但 要求了不等于落实了,规划了不等于实施了, 指出了不等于解决了。求真了还要务实。 从唯 物论的角度看,材料中的“求真”是指 A .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 .看到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A .运动是物质在运动 C .事物的静止是不存在的 5.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主要说明 A .运动离不开物质 C .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B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 .运动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哲学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选择题答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易错点一:混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 提醒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 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表明( ) ①物质具有可知性②物质就是物质的具体形态③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感觉是 物质存在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含义、特性。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表明物质具 有可知性,①符合题意;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表明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③ 符合题意;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抽象、概括和总结,②错误;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 ④说法错误。 易错点二:混淆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提醒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 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而 客观存在是相对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 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以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客观实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抽象概括, 但不等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A、C、D排除,B是对“客观实在”的正确理解,当选。 3.步入21世纪,人类不仅能通过转基因技术制造出各种各样的转基因产品,如棉花、大豆、木 瓜,而且还能利用动物的细胞复制出大量相同的生命个体,如猪、奶牛等。这些成果的哲学意义在 于( ) ①证明了自然界不具有物质性②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③证明了人类进入随意 创造自然物的时代④为自然界的物质性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转基因技术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证明了自然界 的物质性,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②④正确、①错误;创造自然物的前提是承认自然 界的客观性,③错误,故选D。 4.由于人们大量捕杀猫头鹰、蛇等野生动物,失去天敌的田鼠便大量繁殖,洞庭湖地区就爆发了 “鼠患”。这提醒我们( ) ①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规律②认识和改造自然必须以保护自然为前提③受人 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界已经失去客观性④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④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材料体现了违背自然界的客观性必然遭到自然界的 惩罚,要求我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必须以保护自然为前提,必须尊重自然规律,②④符合题意。自 然界是客观的,规律也是客观的,人不能改变自然规律,也不能改变自然界的客观性,①③说法错误。 5.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我国于2013年至 2015年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这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主要是完成对我国陆地国 土范围内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普查。普查的这些要素( ) ①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②在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③它们具有的客观性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④它们是创造人类社会的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人类社会的客观性。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属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精品源自中考试题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 自然界的物质性 物质的含义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运动的含义 静止的含义 规律的含义 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 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 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 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方法点津】: 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五、【课文导语】: 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哲学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选择题答案

易错点一:混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 提醒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表明( ) ①物质具有可知性②物质就是物质的具体形态③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感觉是物质存在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含义、特性。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表明物质具 有可知性,①符合题意;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表明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③符合题意;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抽象、概括和总结,②错误;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④说法错误。 易错点二:混淆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提醒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 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而客观存在是相对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以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客观实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抽象概括, 但不等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A、C、D排除,B是对“客观实在”的正确理解,当选。 3.步入21世纪,人类不仅能通过转基因技术制造出各种各样的转基因产品,如棉花、大豆、木 瓜,而且还能利用动物的细胞复制出大量相同的生命个体,如猪、奶牛等。这些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 ) ①证明了自然界不具有物质性②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③证明了人类进入随意创造自然物的时代④为自然界的物质性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转基因技术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证明了自然界 的物质性,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②④正确、①错误;创造自然物的前提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③错误,故选D。 4.由于人们大量捕杀猫头鹰、蛇等野生动物,失去天敌的田鼠便大量繁殖,洞庭湖地区就爆发了“鼠患”。这提醒我们( ) ①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规律②认识和改造自然必须以保护自然为前提③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界已经失去客观性④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④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材料体现了违背自然界的客观性必然遭到自然界的 惩罚,要求我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必须以保护自然为前提,必须尊重自然规律,②④符合题意。自然界是客观的,规律也是客观的,人不能改变自然规律,也不能改变自然界的客观性,①③说法错误。 5.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我国于2013年至2015年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这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主要是完成对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普查。普查的这些要素( ) ①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②在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③它们具有的客观性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④它们是创造人类社会的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人类社会的客观性。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属 于地理环境,是构成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具有客观性,①③说法正确。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习题 3.美国科学家宣称,已经在一个废弃的地下铁矿中捕获到暗物粒子。几十年来,暗物质 一直是困扰科学界的一个难解之谜。普遍的理论认为,在宇宙中只有四分之一的物质是可 见的,而那四分之三的不可见神秘物质就是所谓的暗物质。如果这一发现最终得到证实,它将成为近百年来物理学领域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从哲学上看,暗物质的存在再次证明 A ?暗物质是客观世界的本原 B.物质世界不是永恒不变的 C.不同事物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D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答案】D 4.关于哲学上的物质,恩格斯如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 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所说的“物质” ①它包括现实世界中的所有现象,它们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②它是现实世界里各种形态的物质直接相加和积累的结果 ③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④它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A .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D 6. 10.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该诗蕴含的哲理是( ) ①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②自然界的事物按自身固有的规律发展③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④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是说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这说明自然界的事物按自身固有的规律发展,②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是说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这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 ③符合题意, ④说法错误。 答案C 2018 年6 月8日,美国公布“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30 多亿年前形成的沉积岩钻探到了有机分子,这可能是火星存在古生命的证据。上述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自然界中的事物( )①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②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③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④具有可知性,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7.在哲学讨论课上,一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 , 另一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 是)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③少数与多数的关系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 ①“枯”与“荣”都是“原上草”一种存在方式 ②“枯”与“荣”的转换其实是一种概念的运动 ③“枯”与“荣”的变化离不开特定的物质实体④“枯”与“荣”是物质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 A ?①②B?②④C?②③ D ?①③ 【答案】D 3.《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说风动,一僧说幡动,议论不已。能进说:“不是风动,不是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教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物质的含义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运动的含义 (5)静止的含义 (6)规律的含义 (7)运动是有规律的 (8)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1)世界的物质性 (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 (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8)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 (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 (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方法点津】: (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五、【课文导语】: 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1)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物质的含义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运动的含义 (5)静止的含义 (6)规律的含义 (7)运动是有规律的 (8)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1)世界的物质性 (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足上帝和神创造的 (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8)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 (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 (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单选题 1.我希望,有朋自远方来,岁月不改其性,红尘不染其心;我希望岁月无痕,大地不老。一201路最美寄语际遇充满诗情和画意。但从哲学角度看() 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 ②物质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岁月无痕”只能是美好的祝福 ③物质决定意识,人在红尘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不染其心”是不可能存在的 ④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不存在“大地不老”的现象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2.40多年的实践证明,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必须顺应历史逻辑与时代潮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与时代同行,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这一论断的依据是 ①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只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③认识和利用规律需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人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改革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9年我们将迎来澳门回归20周年。20年来,“一国两制”构想下的澳门愈加繁荣,同时基本法承诺的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仍然保持不变。这体现的哲理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B.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D.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过程 4.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即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本质是一致的,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是完全一样的 ②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具有物质性 ③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一切活动无需人的意识的参与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客观物质过程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5.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这一要求的哲学依据是( ) ①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不可解决的矛盾,只有国家才能缓和 ②自然界具有客观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保护环境

14知识讲解 探究世界的本质

探究世界的本质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1.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 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 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一、世界的物质性 (一)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 (1)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________________。 (2)从本质看:人类社会本质上是__________________。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二)物质的含义 1.物质概念:不_________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二、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 探 究 世界 的本 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1)物质是_________,运动是物质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运动是________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___________。 (3)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___________;离开物质谈运动会陷入_________________。 3.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静止的概念: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____________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相对于_____________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区别:运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统一。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哲学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 (1)客观性 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__________,又不能被_________。 (2)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是有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人必须_________,按_____________。 4.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是,在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参考答案: 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依赖于所反映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变化过程运动的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存在方式物质承担者形而上学唯心主义根本性质某一参照系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绝对运动相对静止固有的本质的必然创造消灭遵循规律客观规律办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要点精析】 要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理解: 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是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或者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 ③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从物质与意识相区别的角度来把握物质,区别于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 (2)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不同。 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高考政治一轮专题:第二十四讲 探究世界的本质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高考政治一轮专题:第二十四讲探究世界的本质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20题;共40分) 1. (2分)形者,状况也;势者,趋势也。解读中国经济,看形,更要看势,这是因为() ①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④事物在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是有规律的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2. (2分) (2017高二下·河北期中) 工匠精神是一种沉稳求进的操守和情怀。面对时代与市场的变化,工匠们既要传承好传统文化元素和核心技艺,也要巧妙地植入现代元素和生活气息,在坚持独创性、艺术性的同时,提升实用性,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永葆生机。这要求工匠们在技艺传承中要() ①把握好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实现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使质变的发生 ④实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3. (2分) (2020高二下·南澳期末) 2019年4月,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张黑洞照片诞生。科学家通过分布全球的8个观测点组成一个口径如地球大小的虚拟望远镜—黑洞事件视界望远镜,历时10余年,成功“捕获”黑洞影像,使100多年前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得到了实验验证。这说明:() ①对黑洞的深入认识验证了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 ②对黑洞的认识已实现从假想到本质规律的飞跃 ③科学实验活动的内容和水平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追求真理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的过程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4. (2分) (2019高二上·合肥月考)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表明()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物质世界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③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5. (2分)“相对时空观”认为:当物质运动达到一定的速度时,时间会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变慢。

探究世界的本质知识点

教学科目:政治·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是由古猿转化而来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运动: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5.物质和运动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6.静止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区别: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②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8.规律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1 / 1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 1.总结以前的4000多年,人类的自然观是把大自然奉为神灵。从15世纪,人类开始主宰自然界。但是实践证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朋友与伙伴的关系,人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在合乎自然的前提下,改造利用自然。这是因为() A.人类社会是客观的B.自然界是客观的 C.人与自然始终是和谐统一的 D.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改造着自然界的客观性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也是客观的,因为( )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社会地理环境是客观的③人口因素是客观存在的④社会思想、意识形态是客观的⑤生产方式具有客观性⑥生产力要素是客观的,而生产关系则是主观的 A.①②④⑥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⑤⑥ 3.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一客观实在性是( )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4.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共同性表现在( ) A.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相同 B.运动的规律相同C.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D.构成因素相同5.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 ) A.物质运动的绝对性B.世界的物质 C.自然界的物质性 D.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 7.有人断言:“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创造出来。”这种观点( ) ①认为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②属于神创论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③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④否认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属于唯心主义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没有虚空,世界充满着相互差别的存在物,运动就发生在这些存在物的相互关系之中。这说明( )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B.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运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9.苏东坡《赤壁赋》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 ) A.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D.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 10.《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一观点( ) A.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政治一轮复习课后达标检测:必修4 第二单元 1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课后达标检测[学生用书P241(独立成册)] 一、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写T,错误的写F) 1.(2020·浙江9+1联盟联考)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T ) 2.世界是意志的表象。( F ) 3.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F ) 4.自然界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F ) 5.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F ) 二、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6.(2020·杭州余杭检测)有科学家提出,人类的灵魂就是“超弦”——一种比中微子更小的物质。这一发现进一步佐证了( )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超弦是世界统一的基础 C.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D.物质与意识是不可分割的 答案:A 7.中国高度重视绿色增长,努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道路。这一发展道路的哲学依据是( ) A.自然界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社会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 D.世界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解析:选D。自然界和社会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A、B说法错误。材料未体现意识,C排除。 8.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下列对物质认识正确的有( ) ①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 ②物质是对一切现象共性的反映 ③物质是运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①② 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选C。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①④正确。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②错误。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错误。

高二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试题(有答案)

高二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试题(有答案)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3分,共60分) 1.(海南卷)达尔文发表于1859年的《物种起源》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认识。尽管人们对其进化假说一直存在争议,但他的基本观点还是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不断被科学的发展所证实,例如() ①生物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②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根本内因③人类的起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否定了上帝造人说④劳动在从古猿向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相关知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体现了人类社会是物质性的。②说法错误,错在“根本内因”;④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不选。 答案:A 2.下列对哲学上所讲的物质,认识正确的是() 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物质的具体形态③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④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⑤无法被人感知的客观存在 ⑥是对万事万物共性的反映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解析: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共性的概括,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故选D项。 答案:D 3.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宣布,在长岛上演的一次微型“大爆炸”创造了一种新型反物质。这种新发现的粒子被称之为“反超氚”,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重的反物质。从哲学上看,“反超氚”这种反物质的发现表明() A.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B.物质是无法被感知的客观存在 C.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解析:此题以“反超氚”的发现为实例背景来考查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反超氚”的发现表明了世界的物质性。A、B两项表述错误,C项表述与材料关系不大。 答案:D 4.恩格斯说:“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中的生产和再生产。”这句话说明() 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B.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是生产和再生产 C.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D.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与自然界没有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材料强调,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故选C。A与题意不符,题目说的不是自然界;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故B、D表述错误。 答案:C 5.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只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对黑格尔这句名言的理解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