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朝鲜族传统丧祭礼仪

中国朝鲜族传统丧祭礼仪
中国朝鲜族传统丧祭礼仪

中国朝鲜族传统丧祭礼仪

2015年12月24日

历史渊源:14世纪末,高丽国士大夫改革派们从中国引进儒教礼书《朱子家礼》(也称《文公家礼》),佛教的国教地位开始动摇。李朝成立后,太宗12年(公元1412年)下令全国效仿《朱子家礼》,成宗16年(公元1485年)正式颁布《经国大典》,全面实行推崇儒教,排斥佛教的政策。从此,包括丧祭礼仪在内的国家的一切礼仪,都推行中国儒家的礼仪。在实行儒家丧祭礼仪几百年的历史过程中,还掺和朝鲜民族很多传统习俗和理念,逐步形成朝鲜民族自己的丧祭文化。朝鲜族丧祭制度的沿革,按时代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史前到统一新罗时代,以本土理念为主,特点是土葬为主,火葬为副;第二阶段是高丽时代,以佛家思想为主,特点是火葬;第三阶段是李朝时代,以儒家思想为主,特点是土葬;第四阶段是近代到现代,进入西方的宗教思想,东西方的各种丧祭制度并存。古代的朝鲜族先人们很崇拜人骨,认为人骨有灵气,人死只要保存好其骨,就可以和死人继续同气感应。统一新罗时期的寺刹文书中,有“纳骨墓”和“骨壶”的记载,可以看出,那个时代佛教火葬制度中,有的骨灰还是要埋葬保存的,那以后的儒家土葬制度的全面实施,与要完整地保存人骨的理念不无关系。随着儒家思想的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认为:祖先是根,子孙是枝叶;根安于地下,枝叶才茂盛;根被烧焦,枝叶就枯死。这是古人反对火葬,提倡土葬的基本理由。朝鲜族传统丧祭礼仪的基本理念是儒家的“孝道”思想,认为:父母去世,虽死如生,倍加行孝。由此,实行了一系列严格的丧葬制度和祭祀制度。中国朝鲜族的先民,多是在1850年以后,自朝鲜半岛迁入到中国东北地区定居的,经过100多年的历史沿革,逐渐发展成为当代中国的一支少数民族。中国朝鲜族在朝鲜半岛的本源地比较广泛,他们带到中国来的丧祭习俗,也按地方大同小异,他们在中国特定环境下共同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朝鲜族丧祭礼仪文化。文革以前,中国朝鲜族基本上还是实行从朝鲜半岛带过来的传统丧祭制度,村村有“香徒月”、“丧舆契”之类的民间相助治丧组织,座上大人(村里最高年长者)严格监督村里举行的每次丧祭仪式,以此,治理家风、端正族风,保证民族传统代代相传。文革开始,朝鲜族传统丧祭文化中最先遭殃的是丧舆(朝鲜族传统葬礼中的运柩工具,别名:香徒),各地的丧舆都被当地的造反派当成“四旧”烧毁(后来以简陋的运柩牛车来代替),丧祭制度也大为简化,禁止一切所谓迷信色彩的程序。此后,在当时落后的经济条件下,各地的朝鲜族居民们,逐渐习惯上了一切从简的这种丧祭制度。文革结束以后,80年代开始,国家提倡火葬制度。初期,大部分朝鲜族人在感情上很难接受这种殡葬制度。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朝鲜族人还是接受了火葬制度。实施火葬制度是时代进步的象征,中国朝鲜族传统丧祭礼仪完全可以与新的“殡葬管理方法”结合,发挥出更积极的作用。但是,中国朝鲜族传统丧祭礼仪没有得到社会的应有的重视。可是,中国朝鲜族的尊重父母,崇拜祖先的理念是根深蒂固的。改革开放已经30年有余,中国朝鲜族在城镇的居民还是顽强的保存下来了一些可行的传统丧祭习俗,有的山村葬礼中已经恢复使用丧舆,很多传统丧祭习俗正在逐渐恢复当中。基本内容:本材料以父母丧为例,按照传统丧祭礼仪的基本程序,分段进行说明。说明中尽量避免了烦琐的程序和深奥的理论,采取了简单易行的、曾经普遍习俗化的程序。中国朝鲜族传统丧祭礼仪主要包括:(一)初丧;(二)安葬;(三)祭祀。(一)初丧(1.1)属纩:病人临终时,家人守护在其身边,注意听取其遗言,病人弥留,将一小块棉絮放在病人鼻底,若棉絮不动,断定病人已死亡。现在,病人死亡,由医生诊断

确认,开具一份死亡证明书。(1.2)收屍:病人已经死亡后,由亲人用手轻轻抚摩死者的脸部,让死者安然闭上眼睛。而后,医生用消毒的棉花球堵塞死者的口、鼻孔、耳孔和肛门,盖上面帛。在上房间的西墙边靠南的地方安放屍床(俗称“七星板”,是用170多厘米长、30多厘米宽的木板做成,因木板上绘有如同北斗七星的七个圆圈,故得此名),把遗体移置在屍床上(头部朝南),用被子铺盖遗体,拉上一道屏风遮蔽遗体。屏风前面摆设小灵座,上面树立死者神位或遗像,摆上简单的酒和饭食,并且点燃蜡烛和香火。现在,农村依然保持此习俗,病人在医院死亡,不设屍床和灵座。(1.3)使者饭:在一个大盘子上放置三碗使者饭、三杯酒、三只草鞋和三枚硬钱币,把这个大盘子放在上房门外台板上,意义在于慰劳前来认领死者的“冥府使者”。三碗使者饭,一日三恭。现在,农村依然保持此习俗。(1.4)皋復:也叫招魂,由一名平时与死者的关系比较亲近的男子,站在院子或屋顶上,双手持着死者的上衣,朝西北方向挥动着衣服,先呼喊死者姓名或俗称,再喊声“袄-伽(ga)几伽奥!”(意为“把衣服拿走!),如此连喊三次,最后喊声“袄包-袄包-袄包!(自…復-復-復!?演变的招魂叫法,意为…回去原来的地方。?)”。招魂意义在于招呼离开躯体而游荡在空中的魂魄重新归附到死者的躯体里,希望死者能奇迹般的复醒过来(表示挽救死者尽到最后一次努力)。招魂过后,把招魂用的衣服保管好,安神祭后烧毁。现在,此习俗依然不衰。病人在医院死亡,在病房打开窗户轻声招魂。没有招魂,一般视为对死者没有尽到责任。(1.5)孝服:招魂过后,死者仍不复醒过来,丧主便换穿孝服,死者的长子为丧主,其他家属通称为丧制,死者的旁系亲属通称为服人。丧主身穿麻布孝袍,头戴麻布孝冠,腰系草麻绳孝带,脚穿麻鞋或草鞋。丧主换穿孝服后,一同陪丧主站在灵座前开始哀号,以哀号声向全村通报初丧。现在,除了个别山村以外,基本上不穿孝服,丧主也和其他丧制、服人一样,只戴丧章,以示戴孝。(1.6)哀号:也称号哭,在朝鲜族的丧葬和祭祀当中,死者的家属和亲属中有两种不同的哀号规范。死者的直系家属,即丧制们哀号时要号出“哀高,哀高”之声,死者的旁系亲属,即服人们哀号时要号出“哦咿,哦咿”之声。现在,农村丧礼中,依然保持此习俗。在城镇丧礼,一般不提倡哀号。(1.7)发丧:由丧主和护丧人(丧礼的主持人)商议决定丧期,由司书人员书写讣告,通知外地的亲属和亲友。护丧人掌管一切丧礼事宜。丧期一般定为三天、五天、七天。出殡忌讳双日,意为死亡之凶事不要成双。从这一天开始,直到出殡那天,丧家里不生火做饭(防止遗体受温腐烂),由左右邻居供食。在举办丧事其间,丧家的人和客人可以去左右和前面的邻居家,但习惯上忌讳去后面的邻居家,“后”意味着下一次,对后面的邻居不吉利。现在,亲人死亡,讣告基本上用电话来传达,一般丧礼,第二天就结束,也有当天结束的。很多传统忌讳已经基本不存在。(1.8)小殓:也称殓袭,给遗体穿上寿衣以后,包裹、捆绑的程序,由村里的年长者负责施行。施行人为死者净面,洗澡,穿上寿衣,戴上冥帽,戴上幄手(遮掩手背的一块白布,其一端系在手腕上,现在一般以白线手套和用一打棉线来代替),穿上冥袜(现在一般以白线袜子来代替),行饭含。寿衣一般是特制的,也可以是死者生前珍惜的民族礼服。饭含是死者口中放入米粒的程序,用柳木勺,分三次将米粒放入口中。放入米粒时,自第一勺起,依次叫“百石”、“千石”、“万石”,然后再放进三枚硬钱币,依次叫“百两”、“千两”、“万两”,这样作,意义在于为死者备足将在冥府用的口粮和费用。饭含完毕后,矫正口形,用一块棉花片和帛布掩盖死者的整个面部,用一条长有4米左右的整幅白布紧紧包裹遗体,再用白布带(俗称绞带)分别捆绑肩部、腰部、下腿部等三处(也有捆绑五处的,

也有捆绑七处的,捆绑时不打死结,以绞拧的方式固定),包裹的遗体下铺垫地衾,包裹的遗体上铺盖天衾,而后放回七星板上安置。现在,此习俗依然不衰,代表朝鲜族丧礼文化的一种标志性习俗,程序多有调整。(1.9)大殓:就是入棺。朝鲜族的棺材呈矩形立方体。棺材的长度约有180cm左右;宽度约有50cm 左右;高度约有40cm左右。入棺时先把地衾铺垫在棺底,把包裹的遗体放入棺材里,调整姿势,而后,用死者生前的衣褥和喜爱的东西填置空隙(有条件的地方用桦树皮包裹遗体,认为桦树皮有防腐功能),然后入棺的遗体上铺盖天衾,上天板(棺盖),打隐钉封棺,铺盖柩衣,安放在堂中。现在,山村土葬的地方依然保持此习俗。城镇实施火葬的地方已经不使用棺材,用殡仪馆提供的装尸袋来代替。(1.10)铭旌:顾名思义铭旌是写入死者功德的旗子,铭旌的材料是整幅二米多长的红布,上面用白色涂料书写死者的谥号、本贯、姓氏等。男性的谥号一般写“學生”(这已经不仅是字,也含有传统文化内涵,应该写繁体),女性的谥号一般写“孺人”。例如:死者是男性、金氏姓、本贯是金海,那么,他的铭旌上就写《學生金海金公之柩》(以此类推);死者是女性、李氏姓、本贯是全州,那么,她的铭旌上就写《孺人全州李氏之柩》(以此类推)。铭旌写完以后挂在屏风上,出丧时作旗幡,举在灵柩前引路;下棺时铺盖棺材上,一起埋下。现在,此习俗依然不衰,铭旌规格上多有调整。在城镇火葬的地方,已经不使用旗幡铭旌,现用铭旌材料是,宽30厘米左右,长150厘米左右的红布条,写法同上,用白石笔或白粉笔来书写,殓袭结束后铺盖在包裹的遗体上,一起火化。(1.11)祭桌:大殓结束后,撤下小灵座,屏风前摆设祭桌。祭桌上摆设祭物的分类顺序一般来说;第一行是饭汤类,第二行是副食品类,第三行是鱼肉类,第四行是果品类(可以调整)。祭桌上明太鱼不可少,禁忌狗肉、刀鱼和桃子。祭桌的最内侧中央树立死者的神位或遗像,神位旁边放置魂帛(死者魂灵的凭依物,用苎麻布或白纸折叠而成),祭桌也称谓正式灵座。祭桌的前面再放一张“上酒桌”,吊唁和祭奠时恭酒用。现在,此习俗依然不衰,程序和内容多有调整,魂帛一般不设。(1.12)成服:大殓结束后,丧制们换穿丧服:男丧制们都身穿麻布丧袍,头戴麻布丧冠,腰系草麻绳丧带,脚穿麻鞋或草鞋;主妇(死者之妇或丧主之妇)和其他女丧制们都解下头上和身上的饰物,身穿麻布丧袍,头戴麻布绳丧圈,腰系草麻绳丧带,脚穿麻鞋或草鞋;服人们一律戴丧章,男的戴左胸前,女的戴右头上。换穿丧服后举行成服礼,一同在祭桌前哀号一阵。现在,除了个别山村以外,基本上不穿丧服,丧家人不管丧主、丧制、服人,一律戴丧章,男的戴左胸前,女的戴右头上;前来参加丧礼,女的尽量穿白色民族服,男的尽量穿黑色西服。(1.13)吊唁:成服礼结束后,开始接待吊唁客人。男丧制们都出屋,拄着丧棍站在院子里迎接前来吊唁的客人。父丧时,拄竹杖;母丧时,拄柳木杖,当吊唁的客人走进院里时,男丧制们立即放声哀号。吊唁的客人们一律从正门走进屋里,客人一到门前,屋里的一同立即起身放声哀号。此时,护丧人在祭桌边主持,丧主和女丧制们都站在上房间哀号,服人们则站在正屋哀号。吊唁的客人进屋之后,默默地走到祭桌前,斟上一杯酒,向祭桌上的死者的神位或遗像跪三拜,再和丧主及丧制、服人们各对跪一拜,说些安慰的话,护丧人把酒倒在推酒缸里。吊唁客人退屋时,便把赙仪金交给丧家人,丧家把收到的赙仪金一一记录在《受恩簿》里。现在,农村丧礼吊唁习俗基本没有变,程序多有调整。城镇丧礼吊唁活动基本上在殡仪馆告别厅进行,程序按国家通用的吊唁程序为准。(1.14)守灵:丧主自从穿孝服起,全天不能离开灵柩,夜间也在灵柩前坐着守夜。子时简单上凌晨奠。亲属和亲友们陪他一起守夜。现在,此习俗在农村

依然盛行。在城市,把遗体保管在殡仪馆遗体保管箱以后,一般不安配守灵人,以守侯在家摆设的灵座来代替,程序多有调整。(1.15)上食奠:早晨上朝奠,中午上午奠,晚上上夕奠;朝奠见日上酒上食,午奠正午上酒上食,夕奠落日上酒上食,意义在于虽死如生,给死者一日恭三餐。祭桌上给死者上饭、上汤、上菜,摆上勺和筷子,在哀号声中丧主和主妇出来祭桌前,给死者斟酒跪三拜,拜毕退下。护丧人宣布止哭,在祭桌前开始作照看死者用餐的动作,而后,侍立在祭桌旁边等候片刻,意义在于等候死者用餐完毕,最后,端来一碗水恭上。护丧人再斟上一杯酒后,指挥屋里的所有人一起跪三拜,本餐上食奠结束。每餐上食奠程序都差不多,每餐上食种类可按死者生前爱好所定。现在,农村依然保持此类习俗,城镇有的家庭也保持此类习俗,不过为了不惊动邻居,不发出哀号声,祭奠在默默无声而严肃的气氛中进行。(1.16)夜奠:在即定的出丧日凌晨子时举行,意义是送冥府使者和死者一行上永久路仪式。祭奠由护丧人主持。祭奠开始前,先把三碗米饭恭上,每碗饭配备勺和筷子。子时一到祭奠开始,护丧人便半开上房门,宣布;“冥府使者入席!”,随即,屋内的所有人立即放声哀号。在众人的哀号声中,首先是丧主夫妻出来斟酒三杯,并向祭桌上的神位或遗像跪三拜,拜毕退下,护丧人把酒都倒在推酒缸。其余的丧制和服人们均按辈分的顺序,以此类推。特来吊丧的客人们也可以敬酒磕头。斟酒跪拜全部结束以后,护丧人再宣布;“开饭插匙!”,随即,屋里鸦雀无声。护丧人在祭桌前开始作照看人家用餐的动作,而后,侍立在祭桌旁边等候片刻,意义在于等候人家用餐完毕,最后,端来三碗水恭上。护丧人再斟上三杯酒后,宣布;“一行上路!”,屋里的所有人一起跪三拜,夜奠结束。现在,农村依然保持此类习俗,城镇有的家庭也保持此类习俗,但是,不提倡号哭,允许自然哭,控制哭声,程序多有调整。(二)安葬(2.1)掘圹:就是挖墓穴,由村里的相助治丧组织负责完成。葬地要在村里允许的公用墓地范围内选址。传统观念的所谓风水宝地的简单标准是“山环水抱”之阳坡,就是说,西北方以山丘环绕着,东南方以河川包围着的山坡,传统认为这种地方必有神气。葬址决定以后,北边修后土(小祭坛),摆设酒和简单的食品祭祀土地,而后,开始挖墓穴。墓穴一般是长度2米左右、宽度60厘米左右、深度80厘米左右为宜。墓穴的坐向一般以墓穴面的长中心线与东南方向的最高山峰成一条直线为准,意义在于;沿着那座最高山峰的方向继续走下去,就会到朝鲜半岛的死者的故乡,表现中国朝鲜族先民们的落叶归根之愿望,是中国特色的朝鲜族丧祭文化之一面。现在,此习俗在山村依然不衰,程序按地方多有调整。现在乡镇区域普遍盛行把遗体火化以后,埋葬骨灰盒修坟墓的习俗,而这种习俗与过去土葬的习俗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过去掘圹时的一些老习俗依然具有现实价值。(2.2)发引:就是出殡,是朝鲜族传统丧葬礼仪中最隆重的仪式。出殡日早晨,朝奠结束,把棺材装入丧舆(朝鲜族传统葬礼中的运柩工具,别名:香徒)后,举行发引祭,读发引祝文,丧主行发引礼。起灵后抬夫(抬丧舆的人,在丧舆两边各站一列或两列,分五排…)们抬起丧舆上下颠动两次,以表示行拜,而后,指挥人摇动铜铃起唱挽歌(香徒歌、丧舆哨哩),抬夫们齐声应唱,抬着丧舆跟着铭旌开始行走,一路上挽歌不断。若是好丧(老人长寿而终),遇桥梁、山岗或遇死者亲戚时,抬夫们便以路费不够为借口止步不前,直至丧主跑过来用钱和酒来满足抬夫们的要求方走(向寿终老人讨取祝福钱之寓意,认为这种钱很吉利)。在文革期间,中国朝鲜族葬礼中一律禁止使用丧舆,山村以运柩牛车来代之,城镇以灵柩汽车来代之,葬礼大为简化,禁止一切所谓迷信色彩的程序。现在,改革开放已30年有余,有的山村葬礼已经恢复使用丧舆,很多

传统丧礼习俗正在逐渐恢复当中。(2.3)安葬:到了葬地,从丧舆里卸下棺材,解下铭旌铺盖棺材,再行简单祭吊,由四人用布带抬起棺材,头部朝西北,足部朝东南下圹,调整坐向。丧主先用自己的衣襟接新土,撒在圹中棺材的四角和中央,谓之“五方土”,意为聚来东西南北中的灵气。而后村里人齐声动锹添土埋葬。埋葬以后修圆坟,形状半球形,东南边修祭坛,立墓碑(墓碑可以不立,也可以葬后择日而立,一般在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立碑,若有特因,可以在三三阳春、五五端午、七七七夕立碑。碑文一般用汉字,一般格式为;“故某某某之墓”,左边写“某年某月某日生”,右边写“某年某月某日卒”。),坟墓边的后土修理好,每年清明、端午、秋夕扫墓时祭祀土地用,定位后不再移动。现在,此习俗在山村依然不衰,程序按地方多有调整。在城镇,遵守新的“殡葬管理方法”的前提下,很多传统丧礼习俗正在逐渐恢复当中。(三)祭祀(3.1)虞祭:是葬礼结束后的第一个祭祀,有初虞祭、再虞祭、三虞祭。虞祭一般在家举行,初虞祭是葬日当天下山以后日落之前举行,初虞祭结束后丧家人可以脱下丧服。再虞祭是葬日后第一个柔日(乙、丁、己、辛、癸等偶日)举行,三虞祭是再虞祭后第一个刚日(甲、丙、戊、庚、壬等奇日)举行。现在,很少见举行虞祭,一般在安葬成坟后,直接在新坟前举行安神祭来代替。(3.2)安神祭:也叫“慰灵祭”,葬日第二天重上新坟地举行。上山时准备三个半熟粘糕饼、豆油、小平锅和柴火若干,上山后在新坟附近点柴火,用小平锅油炸三个粘糕饼,谓之散发油香味(意为向冥府发出信息,招来游荡在空中的亲人的亡灵,曾经有位先民留遗言,冥府没有油类,只要油香味飘来,他就知道家属来祭祀他,立即过来享祭物。)。三个粘糕饼炸熟以后恭上祭坛上,一同跪三拜,意义在于安抚亡灵,祈祷死者冥福。传统安神祭中不斟酒、不哀号。现在,此习俗有所不同,一般在安葬成坟后,直接在新坟前举行安神祭。在新祭坛上摆设简单的祭物之后散发油香味,从丧主开始,丧制、服人各按辈分顺序每人斟酒跪三拜,安神祭结束后,把招魂衣服、丧章等烧毁。在城市,殡仪馆为了方便死者家属,在山坡上专门修筑了很多祭坛,遗体火化以后,死者家属以骨灰盒或遗像代替灵座,在祭坛上直接举行安神祭,程序多有调整。(3.3)小祥:周年祭就是“小祥”。死亡日的前一天晚上落日之际,在家举行夕前祭,死亡日子时举行凌晨祭,死亡日的白天上墓所举行墓祭。现在,此习俗依然不衰,程序多有调整。(3.4)大祥:二周年祭就是“大祥”,俗称三年祭。祭祀的程序基本上与周年祭相仿。三年祭过后,把魂帛烧毁或埋葬,不再举行下周年祭,服丧期结束。现在,此习俗依然不衰,程序多有调整。(3.5)清明祭:每年清明、端午、秋夕(中秋节)上山扫墓,现在端午可以不去。清明时准备一把铁锹,到了墓所动土之前,在后土上先祭祀土地。祭祀土地结束后,用铁锹轻轻整理坟墓(俗称“加土”)。把坟墓整理好以后,在祭坛上摆设祭物,按辈分顺序每人斟酒跪三拜。斟酒跪拜结束后,择一平地围坐,共享祭物(俗称“饮福”),交流吉利的话(俗称“德谈”)。现在,此习俗依然不衰。在城镇光荣馆里保管骨灰盒的人,这天把骨灰盒取出来,放在山坡祭坛上举行祭祀,程序多有调整。(3.6)秋夕祭:秋夕(中秋节)时准备一把镰刀,割除坟墓上长出来的杂草(俗称“伐草”),其他祭祀程序与清明祭时相仿。现在,此习俗依然不衰,程序多有调整。

朝鲜族民俗文化

Music Main article: Music of Korea Pansori Traditional Korean music is characterized by improvisation and the lack of breaks between movements. A pansori performance can last for over eight hours during which a single singer performs continuously. 清唱 朝鲜族传统音乐的特点是即兴创作和不间断的演唱,一个歌手可以连续清唱八个小时。Rather than contrasting different speeds as it is common in Western music, most traditional Korean music begins with the slowest movement and then accelerates as the performance continues. 与西方音乐中常见的节奏不同,传统朝鲜族音乐开始时节奏很慢,之后不断加速 Korean court music, called jeongak,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iterate upper-class, and has a strong intellectual emphasis. Jeongak is played at a very slow pace, with single beats taking as long as three seconds. The beat matches the speed of breathing rather than the heartbeat as in most Western music, and feels static and meditative. 朝鲜族宫廷音乐,称为jeongak,与有文化的上层阶级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知识。Jeongak 发挥在一个非常缓慢的步伐,只要三秒钟的单节拍。和大多数西方音乐节拍不同,传统朝鲜族音乐节拍与呼吸速度相匹配,而不是心跳,给人感觉静态和冥想。 The tone of Jeongak is soft and tranquil because the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are made of non-metallic materials. String instruments have strings made of silk rather than wire. Almost all wind instruments are made of bamboo. 演奏Jeongak的乐器的声音是软的,安静的,因为是传统的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工具。弦乐器的琴弦是丝绸,而不是电线。几乎所有管乐器都由竹子制成的。 Pungmul is Korea's folk music and is full of expressions and emotions. This kind of traditional music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ives of common people. As with the Jeongak, improvisation is common in Minsogak. Pungmul是朝鲜族的民间音乐,充满感情和情绪。这种传统音乐与普通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与Jeongak一样,以即兴表演为主 [edit] Dance Main article: Korean dance There is a distinction between court dances and folk dances. Common court dances are jeongjaemu performed at banquets, and ilmu, performed at Confucian rituals. Jeongjaemu is divided into native dances (hyangakjeongjae) and forms imported from China (dangakjeongjae). Ilmu are divided into civil dance (munmu) and military dance (mumu). 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之间是有区别的。常见的宫廷舞蹈进行于jeongjaemu宴会,以儒家礼仪进行的。分为本土舞蹈(hyangakjeongjae)和从中国传来的舞蹈(dangakjeongjae)。Ilmu 分为民间舞蹈(文武)和军事舞蹈(MUMU )。

朝鲜族习俗作文

朝鲜族习俗作文 【篇一:中国朝鲜族的形成及民俗文化】 中国朝鲜族的形成及民俗文化 摘要:了解中国朝鲜族的迁入历史及民俗文化,更多的了解朝鲜族,有利于发展和谐互助的民族关系,以及巩固东北地区的稳定与和谐具 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朝鲜族、迁入、饮食文化、炕文化 近几年来,韩流之风越吹越猛,说起韩国就离不开朝鲜,还有韩国 和朝鲜的主要民族—朝鲜民族,朝鲜民族是东亚的主要民族,主要 分布在朝鲜半岛,在中国东北和日本也有少数分布,现在中国的朝 鲜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的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陆续迁入的。最早迁入并定居的一批, 距今已经有三百多年了。明末清初, 朝鲜半岛的朝鲜族开始有规模地 迁入, 或因其他原因被动迁入中国东北地区。其途径主要有两个,一 是因战争而被动迁入中国。在著名的萨尔浒战役中, 清军就俘获 5000 名朝鲜士兵, 其中, 仅有部分遣返朝鲜。另有一部分发配为奴, 这部分朝鲜人终生留居中国。1627年, 后金为巩固作战在第一次对 朝战争中获胜, 朝鲜被迫与后金签订《江都会盟》, 在后金军队撤退 过程中, 有 4986 名朝鲜人被掳走, 除被杀 290 人、逃还 623 人外,其 他被带到中国。1636 年, 后金改国号为清, 为解入关后患之忧, 再度 攻伐朝鲜。朝鲜大败, 被掳到中国东北的朝鲜人达数十万。这些数量 众多的朝鲜人, 绝大多数成为女真人的奴隶, 自然成为中国朝鲜族的 早期迁入者,。现在东北分布的朝鲜族,尤其是黑龙江的朝鲜族,主 要是在九一八之后日本组织的移民。日本当时有个政策,叫“日人移韩,韩人移满”,组织了大量朝鲜人进入中国东北。曾经东北地区对 朝鲜族人的两种称呼——鲜族和棒子,都和这种移民活动相关。称 朝鲜族为鲜族,会引起不悦——这是日本人对朝鲜人的蔑称,称呼 其为“棒子”“高丽棒子”,那就是要打架。诚然, 这一迁入过程是被动的。中国朝鲜族人口积累的第二个途径是主动迁入的,公元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年、朝鲜肃宗二十三年)至1699年,朝鲜全国遭遇 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瘟疫。在这种情况下,公元1700年,在朝鲜北部 首次出现了携家眷、牵牛马而潜居我国东北谋生的现象。此后,为 了生计而潜逃越边境者越来越多。

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天井与院落关系之初探

中國傳統民居中的天井與院落關係之初探 學生:9633725王俊凱指導:楊裕富博士前言 天井與院落皆為中國民居宅住的中樞,也是吐故納新的空間。但天井與院落的不同之處,除了在尺度上較不受限,院落大多大於天井;而天井往往受室內空間的制約。根據《理氣圖說》井形如船槳,長寛約四至五比一。歷代建築中,除了透過了「井」與「院」來表徵了居住的生活模式,與規劃設計的秩序感或審美感,建築可透過「井」與「院」產生了不同的小氣候。院多存在於北民多雪少雨的民居,形成「宅中有院,院中有園」。而天井則普遍存在南方溼熱多雨的氣候。 1.南方建築特色 南方民居的重要特點是以天井為特點的四合院平面佈局。民居朝向以東或東南向為主,充分利用自然日照,並順應當地主導風向,以利於形成室內自然通風。房屋進門多為天井,利用天井採光,光線通過二次折射,少有眩光且具有柔和感;通過天井合理組織室內自然通風、匯集雨水、夏季遮陽,室內設水池盆景綠化調節室內濕度,冬暖夏涼,可謂古代的天然空調。一般正屋面闊三間,中間堂屋面臨天井敞開,是一家生活起居活動中心(圖1)。兩邊廂房,堂屋兩邊的次間是臥室,臥室一般向外牆都不開窗,但均有開向天井一面的花窗,既滿足防盗安全的需要,又能減少通過窗散失熱量,也符合聚財的思想。

屋內的採光、通風、排水全依賴於天井,天井的設計,即“四水歸堂”的格局,有“肥水不外流”之意。民居平面形狀大都為矩形,柱與柱間的尺寸接近現代模矩,開間不大,進深較大,使住宅的傳熱耗熱值較,能耗較少。“四合院”建築通過其建築形式實現了建築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和天然的生態節能思想。 圖1徽州民居常見平面佈局 南方古民居天井上都開鑿有水池,在風水理論中,“天井”和“財祿”息息相關,除了有蓄存積水的功用,但更重要的恐怕還是一種象徵符號,表示把財氣完全蓄積在家中而不外洩。石板圖案雕成古錢形,寓意從漏下的雨水全是財氣之水,仍然留家中。天井上的石板有深、有淺,學者的研究,發現了徽州古民居天井上的石板有“深度隨著朝代的更替變遷而逐漸減小直到為零”的規律。具體來說,明代建造的徽州古民居的石板鋪的“池狀天井”深度較深,有的甚至可成魚池,有的得在天井水池居中架石板為橋以便於行走;而隨著時間變幻,池狀天井逐漸變淺,直到最後池深為零,天井石板幾乎與門屋地坪一樣高了。

中国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乡土文明历史悠久,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正是在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进程中形成的民族建筑文化的结晶,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以建筑的形式记载和描画着各民族壮丽的历史诗篇,直接反映着各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生活状况及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遭到破坏。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政府主导的大拆大建,村民自发的随意改造,屡见不鲜。许多传统民居被风格迥异的新兴建筑替代,民族与乡村特色逐渐消失,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亟待保护。 历史建筑与历史风貌的保护和村民要求改善传统落后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当前中国传统村落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中显得尤为突出。

对特色村寨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得不到村民的响应和支持,最终会使村寨文化的传承陷入无人承担、无物承载的困境。时代的发展变迁,使满足乡村振兴主体生产生活需要的创新成为必然。如何在建筑文化创新中,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新老建筑景观风貌的协调性显得尤为重要。 民族村寨建设在国家大力扶持下,迅速地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面貌,民生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新时期国家持续的扶持和社会资本的注入,加上村寨发展主体自身的资本积累和改善需求,更加量大面广的村寨环境建设即将全面铺开。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建筑者们在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确保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1.对乡土材料的应用和现代材料的取舍。 需要原样风貌传承的建造,乡土材料是最佳的选择。现代建筑中回归应用传统材料的做法,既可以满足人们怀旧和寻根的心理情结,也有环保的需求。而在新型大空间建造和内藏承重结构时,现代材料无疑具有不可代替性。对建造时间、性能和造价的综合考量,最终以是否符合村寨建筑文化的场所精神和风貌传承为依据。所以在大力倡导使用乡土材料来传承地域建筑文化的同时,必须加强乡土材料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热工性能、抗震性能的改良和提升,尤其是乡土材料的可再生利用,能够避免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浅谈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礼仪作为代表传统文化渊源和基质的文化现象,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因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因而中国也被世人称为“礼仪之邦”。 在我国的古代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没有今天这么随意,做得都比较庄重,也就是现在所讲的“繁文缛节”。而随着近代历史的快速发展,礼仪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使得我国的一些传统礼仪文化被彻底抛弃。此外,在文化大革命时也给礼仪带来了一场“浩劫”。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被直接扫进了垃圾堆,礼仪受到摧残,社会风气逆转。但是,改革开放之后,各行各业的礼仪规范纷纷出台,讲文明、重礼仪蔚然成风。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部分,使之被很好地继承下来,并且对现代的礼仪有很大的影响。 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我们对礼仪文化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于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并没有全盘接受,也没有全盘否定,而是辩证地接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同时,西方的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礼仪是实现人际交往和谐的前提和保障,所以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在考虑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借鉴和学习中国的传统礼仪。 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我们在接受现代文化的同时,也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礼仪。例如,尊老爱幼、讲究信义、以诚待人、先人后己、礼尚往来等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部分;再如,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端午悼念爱国先人,重阳登高敬老等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但是我们也要摒弃一些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比如“三纲五常”等。总的来说,要有批判的态度去继承和发扬我们传统礼仪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我们面对多元的文化,要有意识地学习和比较不同文化中礼仪的差异,深刻领会其文化内涵,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其它文化的适应能力。此外,还要善于探寻文化的互通性,发掘不同文化中所存在的相近或相似的观念,加以现代化的阐释,达成相互间的认可,从而建立一种互补互存的和谐关系。 今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增多,礼仪必将得到新的完善和发展。而随着礼仪的发展,可以更好的展示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加深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交流,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得以弘扬,使中国以泱泱大国之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院落角部连接方式知识讲解

[转载]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院落角部连接方式 (2011-03-11 15:34:20) 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院落角部连接方式作者:乘月待晓 有人说,中国的传统民居是院落的艺术。这句话可能有些夸张。然而,院落是除了木结构之外明显区别于西方传统建筑的又一大特色,却是不假。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的一大特点是它的封闭性,高墙之内,自成天地,所有房舍的正面都朝向中庭,对外不开窗,或者只开很小的高窗。中国的传统民居布局采用合院形式为主流的原因另有详文细述。然而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地域、气候、民风差异巨大,同样是合院式民居,在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形式。举例来说,北方气候寒冷,冬季时间长,太阳高度角小,所以合院整体上更加封闭,而中间的院落则更为宽敞,这样既可以提高房屋的保暖性能,又可以利用宽敞的院落争取更多的日照;而在南方,夏天日照强烈,太阳高度角大,故遮阳成为首要考虑因素,从而将院落缩小成天井,减少进深,既可以满足采光要求,又有利于通风纳凉和屏蔽强烈的阳光辐射。 但是合院式住宅面临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直接用房屋与房屋连接的方式形成院落,因为中国传统民居极少向院外开窗,则在角部的房间的采光和通风会很成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个空间的使用质量问题,不同地区、不同形式的民居运用了不同的方法。将这些各式各样的方法作一个分类和探讨,对于研究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将有很大的参考作用。 1.房房相离式 要解决由“硬连接”带来的问题,最直接的方法当然是将角部的房屋分开,成为独立的个体。这种方式因为简单直接,所以由南到北都有被运用,但是原因和形式都不同。 一般来说,北方平原地区农业民族的民居基本上都是房房相离式的,房屋的净高都不是很大,而院落都比较宽敞。这是因为北方气候寒冷,较矮的房屋有利于保暖,而宽敞的院落有利于采光。在小型的北京四合院中常可看到这种做法,方法是在正房两边设立较小的耳房,厢房和正房分开。这样角部的过度就由一个可以保证采光的耳房完成。

朝鲜族传统民居室内陈设在现代居住空间设计上的应用

朝鲜族传统民居室内陈设在现代居住空间设计上的应用 摘要: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传统民居非常有特色的地区之一,其中尤其是以朝鲜族和满族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民居的样式和室内陈设对中国传统的民居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就是结合传统满族民居的基础上改变衍生出来的。在现代居住空间设计研究上,朝鲜族的传统民居的内部陈设有着自身特有的特色和优点,对于现在的居室室内设计有着非常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朝鲜族,传统民居,现代居住空间设计,借鉴 东北地区居住着包括汉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等众多民族,因此也诞生了众多四合院、汉族房屋、赫哲族的窑洞以及蒙古族的蒙古包等一系列具有各自特色的传统民居。其中,朝鲜族的传统民居结合了朝鲜半岛的传统民居的特点,又在中国东北特殊气候条件下进行了改造,成为了一种特色的民居形式。 一、朝鲜族传统民居的特点。 中国境内的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的外来迁移民族,在迁移过程中,他们带来朝鲜族的生活习惯、民风民俗,同时也把朝鲜半岛的房屋建筑样式以及居住文化带到了中国的东北地区,尤其是在结合东北气候寒冷等特点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居住文化。生活在东北的朝鲜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它不但有着色彩亮丽、形式特异的民族服饰,而且有着极具特点的饮食、祭祀、丧葬等等民族风俗。特别是朝鲜族民居建筑,更表现出鲜明的朝鲜族民族的风俗文化。 1、朝鲜族传统民居对于向阳不是特别的重视。这个特点与汉族的传统民居特别强调向阳有着很大的区别。这里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东北地区的朝鲜族主要居住在吉林省的东部地区,这里山区广布,适合居住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河流河谷的两侧,由于地形的限制房屋的样式也不太受到阳关的限制,而汉族满族等则主要集中在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加上汉族的传统习惯的影响对于坐南朝北影响较大。另外,东北地区由于纬度高,气候较为寒冷,对于采暖的要求比采光的要求就更高,因此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民居的采暖要求大大高于采光的要求,所以对于向阳重视不够强。 2、朝鲜族传统民居以单体为主,最多一个厢房,院落大。在朝鲜族居住的地方一般只有一个房屋,无论是卧室、厨房、橱柜等都是集中一个厢房内,这与汉族传统的房屋民居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汉族的房屋是分区分功能的,满族的四合院传到汉族地区时就收到了这个很大的影响。在现在汉族的农村地区,即便是再穷的家庭都会至少有一个堂屋(又称为正屋),一个灶屋(主要用于厨房)。即便是东北地区的汉族也一直保持着这个特点。这里重要是因为汉族地区原本的聚居区气候比较温和,所以必须把两者进行分开,移民到东北的汉族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但是朝鲜族继承了朝鲜半岛的居住特点,在一个厢房内比较容易取暖,而且由于延边地区地形的限制,没有足够平坦的地势用于建造这样的分离式的房屋。

中国传统礼仪论文

浅谈崇尚中华礼仪弘扬优良传统 [论文关键词]中华礼仪精神文明 [论文摘要]礼仪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促进历史发展、社会文明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今,我们应传承中华礼仪优良传统,以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加快我国文明、进步及和谐社会的创建。本文试从礼仪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功能的角度,对社会现实交往中,礼仪原则及规范的理论意义及具体实践作一探析。 我国经历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当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腾飞时期,我们需要从先人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中,继承和发扬中华礼仪优良传统,以激发当代民族的创造和进取精神,实现对文明、进步、健康、和谐社会的创建。 纵观历史,礼仪对促使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及地区兴旺发达和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并能体现一个民族精神面貌、文明水平的高低。随着当今时代的开放,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礼仪作为人类社会交往的准则,社会成员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愈来愈显示其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由此,在当今时代,我们全社会需要高度重视礼仪的学习及研究,作为参政党,应责无旁贷的为礼仪精神的传承、礼仪在实践中的运用作出努力。 一、弘扬“礼仪”精神 礼仪,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延续,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并以礼仪文化的历史悠久及影响深远为世界所景仰。我国传统礼仪,即儒家所提倡的“礼”,它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其典章制度、宗教、法律,以及伦理风范、生活方式、做人本分。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我国传统礼仪在其延续中不断扬弃和完善,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礼仪不仅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方式,如礼貌、礼节、礼宾等,还具有其深层的精神内涵,即思想道德及品格修养。显然,礼仪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更合乎人性,并更有利于时代的进步。 从礼仪的社会功能来看,它虽不同于法律功能具有的强制性,但表现出的自律性、内控性和预防性的功能特征,其约束作用更广泛深入、更易于接受,并且对社会个体人格的要求更高。我国现处于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时期,需要倡导礼仪精神,通过“礼仪”的方式,化解种种矛盾、冲突,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创造其互利共赢的局面。审视历史的发展,不可否认,人类生活既要受自然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要受社会规律的影响和制约,社会规律则指道德、法律和礼仪。因而,不可忽视礼仪精神对于当代的重要意义,我们应从民族传统礼仪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二、遵循“礼仪”原则 人类社会发展史可谓一部人类交往史。对此,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无论何种社会关系,都必须通过社会交往表现出来。因而,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人们只有遵循礼仪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有效交往,达到预期目的。 1、“相互尊重”为首要前提。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著名“层次需求论”,为我们揭示了“尊重”在人际交往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每个人都期盼得到外界重视,注重自我尊严的维护,因而唯有做到交往中的相互尊重,才能建立和保持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相互尊重原则,主要指交往中应尊重对方的人格、信仰、习俗、个性及兴趣爱好等。当今,此原则已被世界各民族视为人与人交往的道德底线。 2、“社会道德”为基本准则。社会道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从历史来看,作为个体的行为准则及价值取向,是通过社会舆论、内在信念、传统习俗的力量,来实现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因此,作为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不同于法制规范带有强制性,必须依靠道德来维护。从某种意义上说礼仪是道德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道德则是构成礼仪的内在基础。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要求的是一种秩序道德观,即要求个体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条件下求得自身发展。社会道德反映了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共同相处、彼此交往的最一般关系,它维系着不可或缺的公共秩序和纪律,我们应当奉行这一原则。 3、“平等相待”为情感基础。作为人类先进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礼仪,竭力倡导交往中“人格平等”的礼仪原

朝鲜族的风俗习惯

篇一:朝鲜族风俗 , 朝鲜族风俗 朝鲜族是一个古老 的民族,一个勤劳的民族,一个和眭团结的民族,自古就有许多优良的风俗习惯。 高尚的品德 朝鲜族素有礼貌等人、尊老爱幼的美德,与人交往特别注意用语。朝鲜族有三种阶称,即“尊敬称”、“对等称”、“谦卑称”。晚生对长辈须操“尊敬称”,妻子对丈夫也都用尊称,就是兄弟姐妹只要大一岁 也必须用尊称,不能叫名字。平辈之间初次见面,也要用敬语,否则是一种失礼,就要受到 舆论的谴责。 老人无论在家晨或 社会上都普遍受到尊敬。老有用餐时不和晚辈同席,到吃饭时全家人必须等老人归来方能用餐。一般父子不同席,同席晚辈不是喝酒,如得到允许,必须转过身去饮用。席间,长辈举 杯后,其余人方能依次举杯。晚辈抽烟时不能向长辈借火,更不能对火。老人或长者外出, 全家人都要行鞠躬礼,同路时晚辈必须跟在长者后面。 父母丧失劳动能力后,不管儿女多少、生活贫富,必须由大儿子赡养。每缝节假日,其他子女必须携家口前往“大家”(大哥)看望父母共席节日,父母也可到其他子女家走动,但患病时,必须住大儿子处,这是朝鲜族人规定的大儿子义不容辞的责任。 给老人过“花甲”(六十大寿)是朝鲜族人尊老习俗中的最庄重一项,届时要摆上丰盛的美味佳肴,把全村老 人都请来,共享其乐,在席上频频敬酒,祝愿老人延年益寿。 朝鲜族不但尊老还 爱幼,新的生命一降生,就要举家接连庆贺几天;子女满周岁时,更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亲朋好友都要到场祝贺,以后每年给孩子过一次生日。朝鲜族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无论家 庭是否困难都要全力供孩子念书,甚至为了孩子离学校近一些,可以举家搬迁,注重给孩子 传授礼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朝鲜族妇女,在家里操持家务,在外干体力活,家中的上下关 系和邻里关系,全靠妇女的品德修养。 特殊的房屋 朝鲜族的房屋与众 不同,独具特色,以平房为主,分内部矛盾结构和外部结构两部分。内部结构一般由三部分 构成。中间为灶间,一边是仓库没有炕,有门和灶间相通;一边是住屋,全部铺成炕。住屋 分上屋和下屋,一般下屋是热炕头供老人居住;上屋隔成二间,朝阳的一间作为客房,另一 间作为儿子的卧室,各间用横推的门板隔开,随时能挪走隔板成为一个大间,便于聚众活动。 每屋都有通向外边的门,门上的棂子有各种式样的格纹棂和雕花棂构成,糊窗纸现多改为玻 璃门窗。客人进屋男女有别,男人进客房,女人通过灶间进大铺炕,否则为失礼。进屋都要 脱鞋,过去炕上铺的是芦席或高梁杆编的席子,现在则用人造纤维板或油黄纸,上面刷上炕油,墙壁和顶棚用不同颜色花纸裱湖,满屋既亮堂又整洁。 外部结构也有许多 特点。以前房屋多用木搭架,屋顶用稻草、谷草或瓦盖顶,墙壁是泥墙刷白色,房柱有圆的、 方的,圆柱有鼓肚的也有直的,方柱有四角和八角的,尤其是鼓肚的圆柱将房子装饰得雄伟 壮观,房柱的顶端有梁和檩,雕刻成各种形状的壮斗拱托住屋顶房檐。房顶过去多苫草,现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建筑学082 108054047 葛珏骏中国传统的十大民居按地域可分为东北民居、华北民居、江南民居、岭南民居、客家民居、西北民居、西南民居、蒙古民居、新疆民居和西藏民居等十类。民居的特色形成主要是根据其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在功能、结构、形式上都较为合理的营造方式。 一.东北民居: 东北地区处于寒冷或严寒地区,一年之中夏季短冬季长,居住建筑对保温的高要求是重点。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层高较低,屋盖坡度较大(为了积雪保暖)墙体较厚,且多采用土坯、原木、茅草等取于当地,且孔隙率较大,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作为围护结构。较为典型的有井干式建筑、朝鲜族民居等。 二.华北民居: 华北民居为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经常被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常以四合院形式布置,根据地方气候和文化差异而略有不同,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四合院、晋中四合院等。北京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大,为正方形,多采用硬山和卷棚顶,色彩较为鲜艳;山西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小,常采用单坡顶向院内采集雨水,颜色偏灰。 三.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是除四合院外又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布置紧凑,也常以院落形式布置,但院落往往很小,称之为天井;由于建筑成片相连不利于防火,因而有马头墙出现作为隔断之用。江南多雨水,致使形成檐廊,基本上是粉墙黛瓦,卧房常设在二楼以避免室内泛潮。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徽州民居和浙江民居。 四.岭南民居: 岭南民居主要指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民居,特点是通风良好,且受西方文化影响明显,建筑外观上有明显的西方建筑元素。墙体颜色常常为朱红色,基于风水上的说法。 五.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福建地区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传统居住建筑,常被称作“土楼”。一般由土坯做外墙,墙体厚实,整体呈圆形,体量巨大,内部房间众多。中间常有祠堂。 六.西北民居: 西北民居主要指宁夏、山西一带的传统民居,以窑洞最为典型。窑洞是一种穴居的形式,热惰性非常好,冬暖夏凉,日照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室内通风往往不畅。门面根据受力特点和地方文化形成鲜明的特色,基本呈拱形,门口往往是具有名族特色的窗格。 七.西南民居: 西南民居主要指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典型住宅,特征主要体现在材料和造型两方面。由于地区环境十分潮湿闷热,房屋修缮和重建的次数较多,且注重通风和散热,故采用轻质材料作为建材,底层架空,且为及时排挤雨水而将屋顶坡度加大。典型的有杆栏式建筑。八.蒙古民居: 蒙古民居指草原上为了适应游牧民族放牧需要而形成的毡房,俗称“蒙古包”。主要特点是可以自由拆卸便于携带,且由兽皮、毛毡等材料制作,有利于保温。 九.新疆民居: 新疆地区的传统民居称为“阿以旺”,常以土坯作原料,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平屋顶,用以晾晒衣物和风干葡萄。建筑有伊斯兰风格,常出现拱券式的门斗和窗户。十.西藏民居: 西藏传统民居主要有碉楼和帐房两类。碉楼为石木结构,下部敦实,常用作饲养牲口的用房,上部供人居住,利于保暖。帐房分两种,冬帐由牦牛毛编织,夏帐由布料编织。

中西方传统建筑的民居文化比较

中西方传统建筑的民居文化比较 传统民居是建筑起源、理论本源。中西方传统民居都具有史前的特点。各种差异的影响都颇为深远,我国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方则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的征服。通过对中西方传统建筑中民居的比较,感悟在民居所体现出的文化,理解民居发展的深刻意义。 标签:民居民俗文化等级思想地域庭院 0 引言 民居,血缘家族的居住环境,百姓的生死之所,由于中西血缘家族文化及其生活观念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民居文化的不同特性。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外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同样也造就了具有西方特色的民居文化。 在我国,“民居”一词最早来自《周礼》,原文是“辩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鳥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疏曰“既知十二土之所宜,以相视民居,使之得所。”民居是相对于皇居而言的,统指皇室以外庶民百姓的住宅,其中包括达官贵人的府第园宅。 民居是世界传统建筑的宝贵遗产,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设计者、建造者、使用者集于一身,决定了它自然纯朴,设计灵活、经济实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及强烈的民间审美特色等特点。它的诞生与发展,是与自然地理、气候、地形地貌、资源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习俗等复杂多变的综合因素密切相关的。 1 民俗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也是国家、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民间传承的世界,并与民居有着紧密的联系。广义的讲,民居本身也可以算作民俗的一部分。 中国我国民俗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物质基础。远古时期的民俗主要是神话、宗教、巫术及图腾崇拜的等民间信仰。卜居相宅,就是在吸取了巫术以及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后,逐渐形成的民间风水理论和营造方法。在民间的建造学全过程中,也体现了这种文化的影响。如破土动工要“择吉日”、“祭天神”;上梁日要请四邻同来祈愿,还要祭公鸡“以除鬼之气”。民居内还常设有“跳板”、“石敢当”、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朝鲜族的餐桌礼仪

朝鲜族的餐桌礼仪 朝鲜族又称高丽族、韩族,是东亚主要民族之一。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的朝鲜、中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及其他原属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其余散居美国、日本等世界各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朝鲜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朝鲜族的餐桌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朝鲜族的餐桌礼仪 朝鲜族的饮食特点 朝鲜族地区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水稻之乡,大米是其主要食粮。 爱吃打糕(打糕是朝鲜族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招待宾客的主食,就像汉族人吃饺子一样重要。)、冷面(朝鲜族冷面更是别具一格,朝鲜族有正月初四吃冷面的习俗,认为这一天吃了长长的冷面能“长命百岁”,故又称“长寿面”。) ,爱喝汤,爱吃狗肉。此外,其传统食品有五谷饭、松饼、药饭;另最富民族特色的传统副食品为:泡菜。 酒:白酒、“马利格”酒

冬至这天还有喝小豆粥的习惯。 朝鲜族的社交礼仪 朝鲜族人礼貌、好客,非常注重礼节,儒家“孝”的思想对其影响最为深远。 尊老及餐桌礼仪 朝鲜族日常礼仪 说话礼仪:朝鲜族讲究夫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人们非常鄙视不孝不敬的人和行为。在与人交往时,特别注意用语。朝鲜语有三种阶称,即“尊敬阶”、“对等阶”、“谦卑阶”,以不同的语法格式,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 对长辈一定要操“尊敬阶”,妻子对丈夫一般也用尊称,兄弟姐妹之间,弟弟妹妹对兄姊也要用敬称,而不能直呼名字。平辈之间初见,也要用敬语,并说些客气话,以示文雅、有礼;否则就是失礼,被视为无教养,家长也会受到非议。 走路礼仪与长者同路时,年轻者必须走在长者后面;路遇认识的长者,如果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需向长者恭敬地说明理由。途中遇有长者迎面走来,必须恭顺地敬礼、问安,并且让路以至目送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简析

传统民居庭院的布局特点 【摘要】中国传统民居庭院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价值。本文在对传统民居庭院空间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化特点、建筑布局、布局功能和影响等方面阐述了传统民居庭院空间所蕴含的重要价值及其在当代环境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民居庭院;继承;发展 中国传统民居以庭院式为主,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庭院空间的形态更加多样。它融会了我国古代文学、诗词、绘画乃至音乐之精华,把建筑、园林艺术充分地融为一体,紧密围绕着“人与自然”这个永恒的主题,形成了优雅和谐的人居环境。这种内向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反映我国特有的空间意识,这种空间意识把建筑和庭院空间视为一体,创造了中国独特的“庭院文化”。 1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文化特点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几千年风格的一贯性,即庭院式布局,首先来源于中国哲学思想与空间的渗透。在山西、河南的下沉式庭院最早形式的四合院,这些庭院富有较强的人文特点。首先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的,特别是在各地传统的民居建筑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传统民居的布局,不仅顺应环境,表明出对自然的土地、水源的尊重及阳光、空气、水、植物等天地万物的容纳,而且还追求精神上与天地之间的和谐统一。四合院所创造“与世隔绝”的气氛,也体现了“在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2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地域特点 各地区传统建筑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传统民居是地域文化中最明显、影响最为深远的载体。传统民居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具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征。从设计进程的最早阶段开始,建筑与其地域之间就建立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由于各地有着地域、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审美观念、民俗风情等各方面的差异,有着各自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所以不同的民居既能反映它所建造的时代特征(包括经济、技术以及人们的意识形态),又能反映它所处的地域特征。因此,不同地区的民居庭院,也就随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 3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建筑空间布局 以群体组合为主要特色的中国民居建筑文化,非常注重庭院空间布局的技术与艺术,把“庭院”作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精髓与空间核心,反映了中国特有的时空意识。 纵向深度延伸的空间 中国传统观念历来重视主次、尊卑,而横向联系不适宜体现主要院落的重要地位;一般院落又均为南北向布置,横向联系不能体现北屋的尊贵地位。可见,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中所谓“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的布局,事实上并未从使用角度出发,更多考虑的是宗族内长幼、尊卑的层次关系。成组的院落变化也遵循着相同的关系,随之带来的院落尺度、建筑型制的同时变化更是按照同样的秩序在进行,形成了中国传统民居庭院独有的“庭院深深几许”的情景。 中轴对称、正方位的布局 受中庸思想的熏陶,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择中”意识也很强,在组群中往往对“中轴线”和轴线核心位置十分重视,所以传统民居建筑的主题贯穿在中轴线上,空间的秩序感极强。但是,有时由于民居建筑功能的不完全对称、地形地势的变

中华传统文化--生活礼仪

中华传统文化--生活礼仪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寿的主题。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领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冠礼 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

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利。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 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笄礼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 女子在十五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 婚冠礼 古代嘉礼之一。 《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

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六礼 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简单来说,纳彩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请期,男方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六礼之中,纳征和亲迎最为重要。 飨燕饮食礼仪

关于吉林地区朝鲜族的民俗文化

关于吉林地区朝鲜族的民俗文化 李丹妮1 摘要:吉林地区作为朝鲜族聚居地之一,其民俗文化已与当地文化交融渗透,并且展现出巨大的活力。 关键词:朝鲜族,特色,交融,吉林,东北 一、中国朝鲜族的来源 我们现在所说的朝鲜族一般是指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民族,但其实朝鲜、韩国的人民也都是朝鲜族。事实上,朝鲜、韩国原本同属一个国家,位于朝鲜半岛,历史上是一个国家。1910年8月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15日朝鲜半岛被解放,但问题随之而来——苏美两国以“三八线”为界对朝鲜进行分区占领(苏占北朝鲜,美占南朝鲜),自此南北对立形成。在朝鲜和韩国成立时,双方都声称自己对整个朝鲜半岛拥有主权。都指责对方是伪政权,也就是说,他们是一个国家里边的两个不同的派别,代表着不同的集团的利益。虽多次调和但均以失败告形成。后来朝鲜内部发生矛盾,发生内战。紧接着南朝鲜与北朝鲜分别建立政权,后美国借口对朝鲜进行侵略。中国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组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联合朝鲜军队对美韩为主的联合国军作战。1953年7月各方签署停火协议,谈判的最终结果是在三八线附近以1953年7月27日22点整双方实际控制线南北各2公里宽设立非军事区。之后中国与朝鲜关系更加密切,成为生死与共的近邻。朝鲜位处长白山附近,与中国仅隔一条鸭绿江,由于贸易往来以及其他原因,大量朝鲜族居民迁移到中国,并且在中国东北地区形成聚居地。 二、吉林朝鲜族民俗文化 1、风俗习惯 (1)民族服饰 朝鲜族民族服装根据穿着者的年龄和场合,选用各种质地、颜色的面料制作。女子婚前穿鲜红的裙子和黄色的上衣,衣袖上有色彩缤纷的条纹;婚后则穿红裙子和绿上衣。年龄较大的妇女,可在很多颜色鲜明、花样不同的面料中选择。朝鲜族男子一般穿素色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裤腿宽大的裤子。朝鲜族儿童服装主要是七彩衣,是用七色绸缎给儿童做的衣服,好像彩虹在身。朝鲜族认为彩虹是光明和美丽的象征,或出于审美心理,或出于避邪的目的,意在让儿童美丽幸福,使孩子们显得更加聪慧、活泼可爱。穿朝鲜族传统服装一般会带佩饰。传统朝鲜族服装的领结下常挂一个流苏,流苏上的装饰为一块玉雕或一柄小银剑,其上有一环圈,下面则垂着长长的丝线流苏,与服装相呼应,形成整体美感。船形鞋是朝鲜族独有的鞋。鞋样像小船,鞋尖向上微翘,用人造革或橡胶制成,柔软舒适。男鞋一般是黑色,女鞋多为白色、天蓝色、绿色。此外朝鲜族服饰中还有一种七彩上衣,用七彩缎做成,象征幸福和光明,一般是在集会和喜庆活动时穿戴。朝鲜族早期穿木屐、革屐,后来出现草鞋、麻鞋、胶鞋,现在普遍穿胶鞋或皮鞋。由于民族服装不便于日常出行,现一般与当地人民穿着一样,只有在民族节日时才会着民族服装。 1【作者简介】李丹妮,10058064,管理学院,10级电子商务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概述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概述 武星宽梁文桂 【摘要】:由于自古受宗法礼制、风土民俗及气候、地域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民居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想要涵盖所有的民居式样并非易事,因而也就出现了多角度的民居分类方法。 【关键词】:造型构造方式地域行为习俗 建筑起源于人的居住需要,因而,民居几乎是和人类的文明同时发展起来的,它是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泛,形式最多样最基本的建筑样式,是宫殿,祠庙,寺观等建筑类型的基础和源泉。民居作为宁和,朴素的安居之所,既满足了人的居住功能的要求,又具有一定的精神意义,它所形成的文化功能与氛围总是与“家”联系在一起,让人的生活和精神得到休憩与寄托。 我国的建筑起源于一个“防”字,由“防”的理念衍生出向心性的平面构成,是一种理想的美的构成。1[①]之所以会有这一理念,是与古代中国不断遭受外敌入侵的历史有关。同时,北方中原地区的民宅为了防止寒风与风沙的侵袭也不得不筑起高墙将住宅尽可能地围合起来。从古代新石器时代的住宅群遗址中就可以看到这种向心式的住宅构成。到了夏商,中国已经有了将房屋设置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央设置内(庭)院的平面形式,被称为“四乡之制”。西周时期,出现了中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进入汉代以后,四合院住宅已经相当成熟,直至近代,中国民居仍然保留着厚厚的外墙,房屋围抱着中央院子或天井的形式。竖起坚固的墙壁,将住宅、村落、城市包围起来,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最基本的行为。 下面从多个角度对我国传统民居进行大致的介绍。 一. 从造型的角度,分为规整型和非规整型民居。大量的民居造型都很规整,首先表现在平面布局的中轴对称,其中典型的当属北方四合院,它是独立的长方体生活空间。进入四合院之前首先得穿过胡同,胡同是夹于四合院侧面高墙之间的宁静的小巷。叩开两侧点状设置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称为照壁的砖墙,上面通常点缀着一些精致的砖雕。照壁的后面是前院,前院和内院通过垂花门相连,穿过垂花门是位于住宅中心位置的内院,院子四周由四栋房屋相互围合,“四合院”因此而得名。院子正面朝南的主屋称为正堂,东西两侧为厢房,对面是倒座的副房。在主房之后还设有后房。整座四合院以东西厢房、南部倒座和后房的外墙体为外墙,外墙不设一扇窗,空间造型十分封闭,只在四合院外墙的东南一隅开一扇门,以供出入。该四合院具有中轴意识其中纵轴向穿越整座四合院的南北重点,除了设于东南一隅的院门,整座四合院在平面立面上是对称的。 这种四合院形制的空间封闭性,在生理意义上,处于出于中国北方天气较为寒冷之故;在心理意义上,契合一个家族的向心、内敛气质。而基本上的中轴对称可以看作传统儒家思想讲究规矩、规范的特点在建筑上的体现。这类民居形制,可以说是中国民居的常式,即以院落为空间组合的、几重进深的、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 其次,这种规整型民居多见于北方。从文化性格看,北方人相对要比南方人更注重于文化规范。北方天寒,物多收敛,人的心态比较严谨,儒家的实践理性所崇尚的是现实实践、冷静和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伦理规范,所以注重人生秩序与有条不紊的居住空间的出现,是不足为奇的,并且北方古代地广人稀,所以北方四合院等民居的庭院一般比较宽阔,这样也可以接纳更多宝贵的阳光。 非规整型民居以南方为多见。尤其在丘陵地带,地形地理复杂多变,建筑不得不因地制宜。有的民居平面呈“一”字形,有的为曲尺形;有的有院落,呈马鞍形,有的没有院落,这种没有院落的民居,以临街就建的南方民居建筑为多见;有的孤村独特建于山坡之上,室内平面错折多变;有的由多座毗邻的民宅组成一个连续多变的空间序列,平面和立面都可能参差不齐。总之,在文化心理上,南方由于气候趋暖,人的心态活动多变,加以地基条件的限制,尤其是文化传统的不同,其民居的非规范性可能明显一些。 二按建筑构造方式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由砖土建造的砖墙结构的北方中原地区的住宅;以木结构为主的云南、西南地区的住宅;江南地区内部主体木结构外包砌墙体的砖木混合结构住宅。在此基础上,又可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北方的典型住宅,住宅室内不铺地板,四周是坚固的土墙或砖墙,再加上小小的屋顶,是一种墙壁型的住宅,四合院就属于这种类型,同时也是内庭型住宅;另一类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典型住宅。在柱子上架上楼板与屋顶,周围几乎没有墙壁的简单围合的屋顶型住宅。为了防御沙尘暴及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