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物理性能复习资料

材料物理性能复习资料
材料物理性能复习资料

第二章材料的热学性能

热容:热容是分子或原子热运动的能量随温度而变化的物理量,其定义是物体温度升高1K所需要增加的能量。

不同温度下,物体的热容不一定相同,所以在温度T时物体的热容为:

物理意义:吸收的热量用来使点阵振动能量升高,改变点阵运动状态,或者还有可能产生对外做功;或加剧电子运动。

晶态固体热容的经验定律:

一是元素的热容定律—杜隆-珀替定律:恒压下元素的原子热容为25J/(K?mol);

二是化合物的热容定律—奈曼-柯普定律:化合物分子热容等于构成此化合物各元素原子热容之和。

不同材料的热容:

1.金属材料的热容:

由点阵振动和自由电子运动两部分组成,即

式中和分别代表点阵振动和自由电子运动的热容;α和γ分别为点阵振动和自

由电子运动的热容系数。

合金的摩尔热容等于组成的各元素原子热容与其质量百分比的乘积之和,符合奈曼-柯普定律:

式中,n i和c i分别为合金相中元素i的原子数、摩尔热容。

2.无机材料的热容:

(1)对于绝大多数氧化物、碳化物,热容都是从低温时的一个低的数值增加到1273K左右的近似于25J/(K·mol)的数值。温度进一步增加,热容基本无变化。(也即它们符合热容定律)

(2)对材料的结构不敏感,但单位体积的热容却与气孔率有关。气孔率越高,热容越小。

相变可分为一级相变和二级相变。一级相变:体积发生突变,有相变潜热,例如,铁的a-r转变、珠光体相变、马氏体转变等;二级相变:无体积发生突变、无相变潜热,它在一定温度范围逐步完成。例如,铁磁顺磁转变、有序-无序转变等,它们的焓无突变,仅在靠近转变点的狭窄温度区间内有明显增大,导致热容的急剧增大,达转变点时,焓达最大值。

3.高分子材料热容:

高聚物多为部分结晶或无定形结构,热容不一定符合理论式。一般,高聚物的比热容比金属和无机材料大,高分子材料的比热容由化学结构决定,它存在链段、链节、侧基等,当温度升高时,链段振动加剧,而高聚物是长链,使之改变运动状态较困难,因而,需提供更多的能量。

传导机制

(1)金属中热传导是以自由电子导热为主,合金热传导以自由电子导热和声子导热为主;金属材料的热导

率很大。

(2)对于晶体的无机非金属,热传导主要是靠点阵振动,即声子导热为主,约为金属热传导的三十分之一。(3)高聚物的热传导以链段运动传热为主,而高分子链段运动比较困难,所以,其导热能力较差。

晶体中存在的各种缺陷和杂质会导致声子的散射,降低声子的平均自由程,使热导率变小。固溶体的形成同样也降低热导率,而且溶质元素的质量和大小与溶剂元素相差愈大,取代后结合力改变愈大,则对热导率的影响愈大。热阻:材料对热传导的阻碍能力。理想晶体中的热阻也即声子与声子的碰撞。

热膨胀本质:原子间相互作用,位能曲伸不对称。温度升高,振动加剧,振动中心发生变化(右移),原子间距增大,材料产生热膨胀。

线膨胀系数与熔点的关系有一个经验表达式:

因此,固态晶体的熔点愈高,晶体原子间结合力增大,其膨胀系数就愈低。

高分子材料的热稳定性

提高高分子的耐热性:(1)增加高分子链的刚性(分子链带上庞大的侧基,增加主链共轭双键,减少单链),(2)提高聚物结晶能力(提高链的规整度和对成性),(3)进行交联,增加分子链间化学键,阻碍分子链运动。无机材料的热稳定性

提高抗热冲击断裂性能的措施(主要针对陶瓷,玻璃等):①提高材料强度σ,减小弹性模量 E,使σ/E 提高。②提高材料的热导率λ,使R'提高。③减小材料的热膨胀系数α。也即产生的热应力小。④减小表面热传递系数h。⑤减小产品的有效厚度r m。

热差分析: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将被测材料与参比物在相同条件下加热或冷却,测量试样与参比物之间温差(ΔT)随温度(T)时间(t)的变化关系。

参比物要求:应为热惰性物质,即在整个测试的温度范围内它本身不发生分解、相变、破坏,也不与被测物质产生化学反应同时参比物的比热容,热传导系数等应尽量与试样接近。

第三章材料的光学性能

一、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真空慢的原因

当光的电磁场作用到介质上时,介质的原子受到外加电场的作用而极化,正电荷沿着电场方向移动,负电荷沿着反电场方向移动,这样正负电荷的中心发生相对位移。外电场越强,原子正负电荷中心距离越大。由于这种光波电磁场和介质原子的电子体系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极化,“拖住”了电磁波的步伐,使光波的传播速度减少。

二、光的反射:指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

影响因素:在垂直入射的情况下,光在界面上反射的多少取决于两种介质的相对折射率n21,如果n1和n2相差很大,那么界面反射损失就严重。如果n1等于n2,几乎没有反射损失。

由许多块玻璃组成透镜系统。反射损失更可观。为了减小这种界面损失,常常采用折射率和玻璃相近的胶将它们粘起来,这样,除了最外和最内的表面是玻璃和空气的相对折射率外,内部各界面都是玻璃和胶的较小的相

对折射率,从而大大减小了界面的反射损失。

三、双折射现象、常光折射和非常光折射的概念

当光通过除立方晶体以外的其他品型介质时,一般都要分为振动方向和互垂直、传播速度不等的两个波,它们分别形成两条折射光线,这个现象称为双折射。

双折射光线中,平行于人射面的光线的折射率,称为常光折射率n0,不论入射光的入射角如何变化,n0始终为一常数,因而常光折射率严格服从折射定律。

另一条与之垂直的光线所构成的折射率、则随入射线方向的改变而变化,称为非常光折射率n e,它不遵守折射定律,随入射光的方向而变化。

四、选择吸收:同一物质对各种波长的光吸收程度不一样,有的波长的光吸收系数可以非常大,而对另一波长

的吸收系数又可以非常小。

均匀吸收:介质在可见光范围对各种波长的吸收程度相同。

金属材料、半导体、电介质产生吸收峰的原因

(1)金属对光能吸收很强烈,这是因为金属的价电子

处于未满带,吸收光子后即呈激发态,用不着跃迁到导

带即能发生碰撞而发热。(2)半导体的禁带比较窄,吸

收可见光的能量就足以跃迁。(3)电介质的禁带宽,可

见光的能量不足以使它跃迁,所以可见光区没有吸收

峰。紫外光区能量高于禁带宽度,可以使电介质发生跃

迁,从而出现吸收峰。电介质在红外区也有一个吸收峰,

这是因为离子的弹性振动与光子辐射发生谐振消耗能量所致。

五、散射:材料中如果有光学性能不均匀的结构,例如含有透明小粒子,光性能不同的晶界相、气孔或其他夹杂

物,都会引起一部分光束偏离原来的传播方向而向四面八方散开来。

折射:当光依次通过两种不同介质时,光的行进方向要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为折射。

弹性散射:光的波长(或光子能量)在散射前后不发生变化的,称为弹性散射。

非弹性散射:当光束通过介质时,人射光子与介质发生非弹性碰撞,使散射光的波长(或频率)发生改变,这种散射称为非弹性散射。与弹性散射相比,非弹性散射通常要弱几个数量级,常常被忽略。六、红移、蓝移原因

(1)从能量的角度看,可以用简单的能级跃迁图来说明。图a表示瑞利散射过程,图b可表示红移过程,图c表示蓝移过程。

(2)从波动观点来看,光的非弹性散射机制是光波电磁场与介质内微观粒子固有振动之间的耦合,从而激发介质微观结构的振动或导致振动的消失,以致散射光波频率相应出现“红移”〔频率降低〕或“蓝移”(频率增高)。

七、利用拉曼散射分析物质的结构(不确定)

由于拉曼散射和布里渊散射中散射光的频率与散射物质的能态结构有关,研究非弹性光散射已经成为获得固体结构、点阵振动、声学动力学以及分子的能级特征等信息的有效手段。

八、色散:材料的折射率随入射光的频率的减小(或波长的增加)而减小的性质,称为材料的色散。

原因:在光波电磁场的作用下,光波引起介质中束缚电荷受迫振动,受迫振动的振子(束缚电荷)又可以作为新的电磁波波源,向外发射“电磁次波”(或称散射波)。在固体材料中,这种散射中心的密度很高,

多个振子波的相互干涉使得次波只沿原来入射光波的方向前进。按照波的叠加原理,次波和入射光波

叠加的结果使合成波的位相与入射波不同。次波的叠加改变了波的位相,也就改变了光波的速度。

九、自发辐射与受激辐射的区别

自发辐射过程是指,如果原子已经处于高能级,那么它就可能自发、独立地向低能级跃迁并发射一个光子,其能量为: hν=E2-E1

各个原子发射的自发辐射光子,除了能量(频率)受上式限制外,其发射方向和偏振态都是随机和无规的。

受激辐射过程是,当一个能量满足hν=E2-E1的光子趋近高能级E2的原子时,人射的光子诱导高能级原子发射一个和自己性质完全相同的光子来。受激辐射的光子和人射光子具有相同的频率、方向和偏振状态。

十、激光的激活介质的作用:实现粒子数反转的介质,具有对光的放大作用。

十一、红宝石

红宝石(CrAl2O3)加工好的红宝石激光器呈棒状,两端面平

行,靠近两个端面各放置一面镜子,以便使一些自发发射的光通过激光

棒来回反射。其中一个镜子起完全反射的作用,另一个镜子只是部分反

射。当沿着激光棒的长度方向用氙闪光灯照射时,大部分闪光的能量以

热的形式散失,一小部分被激光棒吸收,Cr3+的d电子可以从4A2基态激

发到4F1和4F2激发态。这些激发态寿命很短(10-9s),通过无辐射跃迁迅速衰变,降到2E能级。2E激发态的寿命很长,约为5x10-3s,这表明有足够的时间形成位子数反转。然后由2E 能级跃迁返回基态,多余的能量以激光形式释放出来,于是产生了激光。

第四章材料的导电性能

一、超导: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材料突然失去电阻的现象称为超导电性。

两个基本特性:完全导电性和完全抗磁性(即超导体内无磁场,内部磁感应强度B为零)

二、库柏电子对(BCS理论):当超导体内处于超导态的某一电子e1在晶体中运动时,它周围的正离子点阵将被

这个电子吸引以降低静电能,从而使这个局部区域的正电荷密度增加,而这个带正电的区域又会对邻近电子e2产生吸引力,正是由于这种吸引力克服了静电斥力,使动量和自旋方向相反的两个电子e1、e2结成了电子对,这种电子对称为库柏电子对。材料变为超导态后,由于电子对结成库柏对,使能量降低而成为一种稳定态。

三、固溶体、化合物对导电性能的影响

1.固溶体的导电性

(1)固溶体组元浓度对电阻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形成固溶体时合金的电导率降低,即电阻率增高。固溶体电阻率比纯金属高的主要原因是溶质原子的溶入引起溶剂点阵的畸变,破坏了晶格势场的周期性,从而增加了电子的散射概率,使电阻率增大。同时,由于固溶体组元间化学相互作用(能带、电子云分布等)的加强使有效电子数减少,也会造成电阻率的增高。

(2)有序固溶体的电阻固溶体有序化对合金的电阻有显著的影响,其影响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固溶体有序化后,其合金组元间化学作用加强,电子结合比无序固溶体强,导致导电电子数减少而合金的剩余电阻增加;另一方面,晶体的离子电场在有序化后更对称,从而减少对电子的散射,使电阻降低。综合这两方面,通常情况下第二个因素占优势,所以有序化后,合金的电阻总体上是降低的。

(3)不均匀固溶体(K状态)的电阻当形成不均匀固溶体时,在固溶体点阵中只形成原子的偏聚,原子聚集区域的集合尺寸与电子波的波长相当(约1nm),故可以强烈地散射电子波,提高了合金电阻率。

2.金属化合物的导电性

当两种金属原子形成化合物时,其合金电导率要比纯组元的电导率低得多,这是因为组成化合物后,原子间的金属键至少有一部分转化为共价键或离子键,使有效电子数减少,导致电阻率增高。

四、温度、压力、形变对于导电性质的影响

温度:金属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温度升高会使离子振动加剧,热振动振幅加大,原子的无序度增加,周期势场的涨落也加大。这些因素都使电子运动的自由程减小,散射概率增加而导致电阻率增大。大多数金属在熔化成液态时,其电阻率会突然增大约1.5~2倍,这是由于原子排列的长程有序被破坏,从而加强了对电子的散射,引起电阻增加。

应力的影响:弹性应力范围内的单向拉应力,使原子间的距离增大,点阵的畸变增大,导致金属的电阻增大。高的压力往往能导致物质的金属化。引起导电类型的变化,而且有助于从绝缘休—半导体—金属—超导体的转变。

冷加工变形的影响:冷加工变形使晶体点阵畸变和晶体缺陷增加,特别是空位浓度的增加,造成点阵电场的不均匀而加剧对电子散射的结果。若对冷加工变形的金属进行退火,使它产生回复和再结晶,则电阻下降。再结晶生成的新晶粒的晶界增多,对电子运动的阻碍作用增强所造成的,晶粒越细,电阻越大。(回复退火可以显著

降低点缺陷浓度,因此使电阻率有明显的降低。再结晶过程可以消除形变时造成的点阵畸变和晶体缺陷,所以再结晶可使电阻率恢复到冷变形前的水平。)

五、多晶多相的陶瓷材料影响导电性的因素

其导电性受玻璃相、晶界和气孔的影响。电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玻璃相。晶界对带电离子运动产生散射,但要弱于晶格的散射效应。气孔相电导率一般较低,所以,对于少量气孔分散相,气孔率增加,陶瓷材料的电导率减小。如果气孔量很大,形成连续相,电导主要受气相控制。这些气孔形成通道,使环境中的潮气、杂质很容易进人,对电导有很大的影响。

六、双碱效应和压碱效应

双碱效应:双碱效应是指当玻璃中碱金属离子总浓度大(占玻璃组成25%~30%)时,碱金属离子总浓度相同的情况下,含两种碱金属离子比含一种碱金属离子的玻璃电导率要小。当两种碱金属浓度比例适当时,电导率可以降到很低。

压碱效应:压碱效应是指含碱玻璃中加人二价金属氧化物,特别是重金属氧化物。使玻璃的电导率降低。(相应的阳离子半径越大,这种效应越强.这是由于二价离子与玻璃中氧离子结合比较牢固,能嵌入玻璃网络结构,以致堵住了迁移通道,使碱金属离子移动困难,因而电导率降低。)

七、三个热电效应的概念

1.第一热电效应—塞贝克效应

当两种不同的导体组在两接头处存在温度差,则回路中将有电势及电流产生,这种现象称为塞贝克效应。回路中产生的电势称为热电势,电流称为热电流,上述回路称为热电偶或温差电池。

塞贝克效应产生的机理:

1.触点处有接触电位差,当两种不同金属紧密接触时,由于它们的真空能级都为

零,而各自的表面势垒E0和费米能E F不同,也即它们的逸出功不同。另外不同金

属的自由电子密度不同,由此产生接触电位差。

2.回路里面的电位差,

2.第二热电效应—玻尔帖效应

当电流通过两个不同金属的接点时,除因电流产生的焦耳热外,还要在两接头处额外产生放热或吸热效应,这种现象称为玻尔帖效应。

玻尔帖效应可以用接触电位差来解释。接触电位差的电场将阻碍电流电子的运动,电子要反抗电场力做功eV12,电子动能要减小;减速的电子与金属原子相碰,又从金属原子取得动能,从而使该处温度降低,须从外界吸收能量。(而在接头B处,情况相反。)

3.第三热电效应—汤姆逊效应

当电流通过有温差的导体时,会有一横向热流流入或流出导体,其方向视电流的方向和温度梯度的方向而定,此种热电现象称为汤姆逊效应。

对汤姆逊效应可作如下解释:当某一金属存在一定的温差(温度梯度)时,电子被温差电场加速,电子从温差电场中获得的能量,除一部分用于电子达高温端所需的动能增加外,剩余的能量将通过电子与晶格的碰撞传给晶格,使整个金属温度升高,并放出热量。反之则吸热。

第五章材料的介电性能

一、束缚电荷:在真空平板电容间嵌人一块电介质,当加上外电场时,则在正极板附近的介质表面上感应出负电

荷,负极板附近的介质表面感应出正电荷。这种感应出的表面电荷称为感应电荷,亦称束缚电荷。

二、电介质极化的机制

包括电子的极化、离子的极化(又可分为位移极化和弛豫极化)、电偶极子取向极化、空间电荷极化。

1.电子、离子位移极化:

(1)电子位移极化在外电场作用下,原子外围的电子轨道相对于原子核发生位移,原子中的正、负电荷重心产生相对位移。

(2)离子位移极化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偏移平衡位置的移动,相当于形成一个感生偶极矩。

2.弛豫(松弛)极化:这种极化机制也是由外加电场造成的,但与带电质点的热运动状态密切相关。极化是一种非可逆过程。

3.取向极化:沿外场方向取向的偶极子数大于与外场反向的偶极子数,因此电介质整体出现宏观偶极矩,这

种极化称为取向极化。

4.空间电荷极化:混乱分布的空间电荷,在外电场作用下。趋向于有序化.即空间电荷的正、负电荷质点分别

向外电场的负、正极方向移动,从而表现为极化。

压电性:对晶体在一些特定方向上加力,则在力的垂直方向的平面上出现正、负束缚电荷,这种现象为压电效应。

产生条件:压电体首先必须是电介质,同时其结构必须有带正、负电荷的质点——离子或离子团的存在。(必须是离子晶体或者由离子团组成的分子晶体)

热释电性:晶体由于温度作用而使共电极化强度变化,这就是热释电性,亦称热电性。

产生条件:晶体是具有自发极化(固有极化)的能力,在结构上应具有极轴,无对称中心。

铁电性:晶体中其极化强度随外加电场的变化而变化的性质。

产生条件:铁电体具有自发极化(电场极化),无对称中心,有极轴和电滞回线。

第六章材料的磁学性能

一、固有磁矩产生的原因

原子固有磁矩由电子的轨道磁矩和电子的自旋磁矩构成,电子绕原子核运动,产生轨道磁矩;电子的自旋也产生自旋磁矩。当电子层的各个轨道电子都排满时,其电子磁矩相互抵消,这个电子层的磁矩总和为零。原子中如果有未被填满的电子壳层,其电子的自旋磁矩未被抵消(方向相反的电子自旋磁矩可以互相抵消),原子就具有“永久磁矩”。

二、抗磁性与顺磁性

抗磁性:轨道运动的电子在外磁场作用下产生附加的且与外磁场反向的磁矩。

产生原因:外加磁场作用下电子绕核运动所感应的附加磁矩造成的。

顺磁性:材科的顺磁性来源于原子的固有磁矩。

产生原因:因为存在未填满的电子层,原子存在固有磁矩,当加上外磁场时,为了降低静磁能,原子磁矩要转向外磁场方向,结果使总磁矩不为零而表现出磁性。

三、强顺磁性:过渡族金属在高温都属于顺磁体,这些金属的顺磁性主要是由于3d, 4d, 5d电子壳层未填满,而d和f态电子未抵消的磁矩形成晶体离子构架的固有磁矩,因此产生强烈的顺磁性。

四、磁化曲线、磁滞回线

剩余磁感应强度:Br(剩余磁化强度Mr)

矫顽力:Hc

饱和磁感应强度:Bs(饱和磁化强度Ms

五、磁畴:在铁磁材料中存在着许多自发磁化的小区域,我们把磁化方向一致的小区域,称为磁畴。

结构:磁畴结构包括磁畴的形状、尺寸、畴壁的类型与厚度,同一磁性材料如果磁畴结构不同,则其磁化行为不同。从能量观点来看,磁畴结构受到交换能、各向异性能、磁弹性能、畴壁能及退磁能的影响。

稳定的磁畴结构,应使其能量总和最小。由于晶体表面形成磁极的结果,这种组态退磁能最大。从能

量的观点,把晶体分为两个或四个平行反向的自发磁化区域可以大大降低退磁能。当磁体被分为n

个区域(即n个磁畴)时,退磁能降到原来的1/n。但由于两个相邻磁畴间畴壁的存在又增加了畴壁能,

因此自发磁化区域的划分并不是可以无限地小,而是以畴壁能及退磁能之和为最小,分畴停止。六、产生自发磁化的原因

在没有外磁场的情况下,材料所发生的磁化称为自发磁化。

(1)从能量的角度:铁磁性物质自发磁化是由于电子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当两个原子相接近时,电子云相互重叠,由于3d层和4s层的电子能量相差不大,因此它们的电子可以相互交换位置,迫使相邻原子自旋磁矩产生有序排列。因交换作用所产生的附加能量成为交换能,用E ex表示。交换能的正负取决于A和,当A为正值(A>0)时,时,E ex为负最大值,即相邻自旋磁矩同向平行排列时能量最低,即自发磁化;(当A为负值(A<0). =180`,E ex为负最大值,即相邻自旋磁矩反向平行排列时能量最低,即产生反磁性。)

(2)交换能积分常数A与原子之间的距离a和未填满电子壳层半径r之比有如下关系:当a/r>3时,A>0,有自发磁化倾向。(当a/r<3时,A<0,这时自旋磁矩反向平行排列时能量最低)

七、超交换:通过夹在磁性离子间的氧离子形成的间接交换作用,称为超交换作用。

八、正尖晶石型、反尖晶石型

通常把氧四面体空隙位置称为A位,八面体空隙位置称为B位并用[]来表示。如果M2+都处于四面体A位,Fe3+处于B位,如Zn2+[Fe3+]2O4,这种离子分布的铁氧体称为正尖晶石型铁氧体;如果M2+占有B位,F3+占有A位及余下的B位,则称为反尖晶石型铁氧体,如Fe3+[Fe3+ M2+]O4。

九、磁滞伸缩效应:当铁磁体在磁场中被磁化时,由于原子磁矩有序排列,电子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原子间距的自发调整过程而使其尺寸和形状发生改变。

十、铁磁的技术磁化的过程

技术磁化是指在外磁场作用下铁磁体从完全退磁状态磁化至饱和状态的内部变化过程。

铁磁物质的磁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始磁化阶段、急剧磁化阶段及缓慢磁化至饱和阶段。在起始磁化阶段,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能态低的锐角畴扩大,能态高的钝角畴缩小,是铁磁体宏观上表现出微弱的磁化,该过程是可逆的。在急剧磁化阶段,钝角畴瞬时转向与磁场成锐角的易磁化方向,发生巴克豪森跳跃,不可逆的。当所有的原子磁矩都转向与磁场成锐角的易磁化方向后,晶体成为单畴。如果再增强磁场,磁矩将逐渐转向外磁场H 的方向。当外磁场使磁畴的磁化强度矢量与外磁场方向一致(或基本上一致)时,磁化达到饱和,称为磁饱和状态,此过程是可逆的。

十一、单畴颗粒的磁化特点:单畴颗粒中不存在畴壁,因而在技术磁化时不会有壁移过程,而只能依靠畴的转动。

具有低的磁导率和高的矫顽力。

十二、磁畴迁移的杂质理论和内应力理论

技术磁化过程中,磁畴壁移动存在阻力,因此需要由外磁场做功。阻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磁体磁化时产生的退磁能。二是由晶体内部的缺陷、应力及组织所造成的不均匀性。

(1)内应力理论:实际晶体中不可避免存在位错、空位、间晾原子及溶质原子,这些晶体缺陷都会产生内应力,磁化过程中铁磁体的磁致伸缩效应也会造成内应力。铁磁体中内应力的分布状态决定了畴壁迁移的阻力。

(2)杂质理论:从能量角度考虑,在无外磁场作用时,畴壁如果位于杂质处,畴壁就要被杂质穿孔而减少畴壁总面积,因此畴壁能低。如果施加磁场使畴壁移动离开这个位置,畴壁的面积就要增大,导致畴壁能量的增高,

给畴壁迁移造成阻力。

十三、提高剩磁Mr措施:①使材料的易磁化方向与外磁场方向一致;②进行磁场热处理。

十四、影响铁磁性的因素

影响铁磁性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外部环境因素,如温度和应力等;二是材料内部因素,如成分、组织和结构等。

1.温度的影响:随温度升高,饱和磁化强度Ms下降。

2.应力的影响:当应力方向与金属的磁致伸缩为同向时,应力对磁化起

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3.形变和晶粒细化的影响:磁导率μm,随形变量的增加而下降,而矫顽

力Hc则相反。剩余磁感应强度Br,在临界变形度下(约5%-8%)急剧下降,而

在临界变形度以上则随形变量的增加而增加。晶粒细化对磁性的影响和塑性

变形的作用相似,晶粒越细,则矫顽力和磁滞损耗越大,而磁导率越小。

形变影响原因:在临界变形度以下,只有少量晶粒发生了塑性变形,整个晶体的应力状态比较简单,沿铁丝轴向应力状态有利于磁畴在去磁后的反向可逆转动而使Br降低;在临界变形度以下,晶体中大部分晶粒参与形变,应力状态复杂,内应力增加明显,不利于磁畴在去磁后的反向可逆转动,因而使Br随形变量的增加而增加。冷塑性变形不影响饱和磁化强度。

十五、铁磁金属化合物的磁性特点:

1.铁磁金属与顺磁或抗磁金属所组成的化合物和中间相都是顺磁性的;

2. 铁磁金属与非金属所组成的化合物Fe3 O4 ,FeSi2, FeS等均呈亚铁磁性,即两相邻原子的自旋磁矩反平

行排列,而又没有完全抵消。而Fe3C和Fe4N则为弱铁磁性。

第七章材料弹性变形与内耗

一、晶体结构材料和高弹态聚合物弹性变形本质

弹性模量的物理本质是标志原子间结合力的大小。材料原子间结合力越大,其弹性模量越高;原子排列越紧密,其弹性模量越高。

高聚物分子的链段是由主链上若干个σ单键内旋转所形成的独立运动单元。像小分子一样,是一个无规热运动单元。在没有受到外力时,高分子链通常总是卷曲的,在受到外力作用时,高分子链转变为较伸展的分子构象,构象熵小。而当拉伸外力被解除后,高弹形变可完全回复,宏观上可以观察到显著的、可逆的高弹形变。二、温度对弹性模量的影响

一般说来,随温度的升高,物质的原子振动加剧,原子间距增大体积膨胀,原子间结合力减弱,使材料的弹性模量降低。

对于高弹态聚合物,弹性模量随温度的升高略有增加,这一点与其他材料不同。其原因是温度升高时,高分子链的分子运动加剧,力图恢复到卷曲的平衡状态的能力增强所致。

三、滞弹性内耗(动滞后型内耗)、静滞后型内耗区别

特点:应变—应力滞后回线的出现是由试样的动态性质所决定的。因此,回线的面积与振动频率的关系很大,但与振幅无关。即使是滞弹性材料,如果试验是静态地进行,即试验时应力的施加和撤除都非常缓慢,也不会产生内耗,所以,可以将滞弹性内耗看作是一种动态滞后行为的结果。

所谓静滞后是指弹性范围内与加载速度无关、应变变化落后于应力的行为。它们在应力应变间虽也存在多值函数关系,同一载荷下加载与去载具有不同应变值。但在完全去载后却留下残余形变,只有反向加载才能使其恢复到零应变状态。由于应力变化时应变总是瞬时调整到相应的值,因此这种滞后回线的面积是恒定的,与振动频率无关。

注:(一般来说,静滞后回线的面积与振幅不存在线性关系,因此其内耗一般与振幅有关而与振动频率无关,这往往被认为是静滞型内耗的特征。它与前面所讨论的弛豫型内耗和频率和关、振幅无关的特征恰好相反,这一明显的差别可作为区分这两类内耗的重要依据)

四、内耗和角频率之间的关系

(1)当,即时,弛豫时间远大于振动周期,意味着应力的变化非常快,以至于材料来不及产生弛豫过程,即内耗趋于零.

(2)当,即时,弛豫时间远小于振动周期,应力的变化非常快,这时应变和应力同步变化,应力和应变组成的回线趋于一条直线,但斜率较低,内耗也趋向于零。

(3)当为中间值,即在上述两种极限情况之间,当时,内耗曲线达到峰值,即内耗达到最大值。

五、背底内耗

背底内耗的含义可用右图内耗曲线说明。图中内耗峰abc是在虚线ac

的基础上产生的,则虚线ac以下即为背底内耗。

减缩量△可分为与振幅无关△Ⅰ和与振幅有关△Ⅱ两个部分。△Ⅰ与

应变幅ε0无关,与频率有关,相当于滞弹性内耗;△Ⅱ与应变幅ε0有

关,相当于静滞后型内耗。

六、K-G-L理论

位错网络的结点为强钉扎,杂质原子为

弱钉扎。当受较小的交变应力作用时,位错

线段Lc弯曲弓出,并作往复运动(图b)。

随着外力增加,位错线弓出加剧(图c)。在

运动过程中要克服阻尼力,因而引起内耗,

这种从杂质原子处脱钉之前位错产生的内耗

与振幅无关。当交变应力足够大时,位错便从杂质的钉扎处解脱出来,即发生脱钉。一旦这段位错线脱钉,就会像雪崩一样连续地进行,直到网络结点之间的弱钉扎全部脱开为止(图d)。当位错从杂质原子脱钉之后便产生

了与振幅有关的内耗。继续增加应力,位错线L N继续弓出。应力去除时,位错线L N弹性收缩。如图7-28(f),(g)所示,最后重新被钉扎。脱钉与收缩过程。位错级运动情况不同,对应的应力—应变曲线如图7-29所示。曲线上的字母对应于图7-28中的各个过程。

七、应力感生有序:所谓应力感生有序是指固溶体中由于溶质原子溶入造成晶格的不对称畸变,在没有应力作用时呈无序分布,但在外应力作用下,溶质原子将沿某方向择优分布以降低畸变能,这一现象称为应力感生有序。

八、多晶铝出现这个内耗峰的原因

对高纯铝内耗曲线的测量表明,多晶铝随着温度的变化约在285℃附近出现一个内耗峰。图中曲线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晶粒愈大,内耗峰就愈低,而单晶铝则不出现这个内耗峰。该峰的激活能为1. 34 X 104J/mol,它相当铝晶界弛豫的激活能与蠕变法求得的激活能基本一致,它表明此内耗峰是由晶界引起的。

晶界黏滞性流动引起的能量损耗可近似认为:能量=相对位移X沿晶界滑移的阻力

在温度比较高时,晶界的黏滞系数变小。晶界受到切应力时便可产生相对滑移,晶界的滑移阻力很小,虽然滑移的距离较大。但总的能量损耗还是很小;在温度比较低时,虽然滑移阻力大,但是滑移距离很小,所以,能量损耗也还是很小。只有在中间温度范围,位移和滑移阻力都较为显著的时候。内耗才达到最大值,出现内耗峰。

材料物理性能期末复习题

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20) 1.一长30cm的圆杆,直径4mm,承受5000N的轴向拉力。如直径拉成3.8 mm,且体积保持不变,在此拉力下名义应力值为,名义应变值为。 2.克劳修斯—莫索蒂方程建立了宏观量介电常数与微观量极化率之间的关系。 3.固体材料的热膨胀本质是点阵结构中质点间平均距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4.格波间相互作用力愈强,也就是声子间碰撞几率愈大,相应的平均自由程愈小,热导率也就愈 介电常数一致,虚部表示了电介质中能量损耗的大小。 .当磁化强度M为负值时,固体表现为抗磁性。8.电子磁矩由电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组成。 9.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载流子主要是电子和离子。 10.广义虎克定律适用于各向异性的非均匀材料。 ?(1-m)2x。11.设某一玻璃的光反射损失为m,如果连续透过x块平板玻璃,则透过部分应为 I 12.对于中心穿透裂纹的大而薄的板,其几何形状因子。 13.设电介质中带电质点的电荷量q,在电场作用下极化后,正电荷与负电荷的位移矢量为l,则此偶极矩为 ql 。 14.裂纹扩展的动力是物体内储存的弹性应变能的降低大于等于由于开裂形成两个新表面所需的表面能。 15.Griffith微裂纹理论认为,断裂并不是两部分晶体同时沿整个界面拉断,而是裂纹扩展的结果。16.考虑散热的影响,材料允许承受的最大温度差可用第二热应力因子表示。 17.当温度不太高时,固体材料中的热导形式主要是声子热导。 18.在应力分量的表示方法中,应力分量σ,τ的下标第一个字母表示方向,第二个字母表示应力作用的方向。 19.电滞回线的存在是判定晶体为铁电体的重要根据。 20.原子磁矩的来源是电子的轨道磁矩、自旋磁矩和原子核的磁矩。而物质的磁性主要由电子的自旋磁矩引起。 21. 按照格里菲斯微裂纹理论,材料的断裂强度不是取决于裂纹的数量,而是决定于裂纹的大小,即是由最危险的裂纹尺寸或临界裂纹尺寸决定材料的断裂强度。 22.复合体中热膨胀滞后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不同相间或晶粒的不同方向上膨胀系数差别很大,产生很大的内应力,使坯体产生微裂纹。 23.晶体发生塑性变形的方式主要有滑移和孪生。 24.铁电体是具有自发极化且在外电场作用下具有电滞回线的晶体。 25.自发磁化的本质是电子间的静电交换相互作用。 二、名词解释(20) 自发极化:极化并非由外电场所引起,而是由极性晶体内部结构特点所引起,使晶体中的每个晶胞内存在固有电偶极矩,这种极化机制为自发极化。 断裂能:是一种织构敏感参数,起着断裂过程的阻力作用,不仅取决于组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微观缺陷、显微结构的影响。包括热力学表面能、塑性形变能、微裂纹形成能、相变弹性 能等。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论述题

第一章 论述: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目的:研究高等教育学可以让教师了解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认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可以让教师从理论和实践想结合的高度,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增强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意义: 1、有利于增强教师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人才为根本使命的。发挥高级人才的作用,对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创新、社会的改革、历史的推进是举足轻重的。作为社会中心的高等教育的教师,不仅重担在肩,必须有为,而且大有可为。 2、有利于深化教师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 理论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对实践具有发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高等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可以大大提高。 3、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高等教育学虽然是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综合层面的理性审视和把握,但对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活动也给出了意义、原则、过程、方向灯“中观”层面的阐述,这对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科研教研的深化强化,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方法: 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为中心 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理论,一要联系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实际,二要联系各高校教师所在学校、所在学科的工作实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和自己的工作实际为中心。 2、注重讲高等教育学理论运用于实际 理论的运用是学习研究的根本目的。理论应用首先要对理论有透彻的理解,把握其精神实质;其次,要设计运用的技术路线和环节,思考这种路线和环节的可能性、现实性以及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3、对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高等教育学的学习研究首先要善于从高等教育的实际中提出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其次,要对矛盾进行分析,即分析其矛盾多方或双方的特点、地位和在运行的作用,把握其来龙去脉和发展转化的趋势。再次,探讨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4、了解关注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高教理论和高教实践是辩证运动的。高校教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要树立科学辩证的发展观,在高教时间基础上进行高教理论创新,在学习创新高教理论中推进高教实践。 第二章 试述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高等教育的功能具体体现于高等学校的职能中,高等学校也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其职能主要有:(1)培养专门人才,这是高等学校永恒的职能,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是高校区别其他社会机构的根本特征,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把培养专门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2)发展科学,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3)社会服务。虽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其他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特别是在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担负起对社会各方面工作的指导与咨询责任,帮助社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理论和实际问题。除了通过培养

材料物理性能考试复习资料

1. 影响弹性模量的因素包括:原子结构、温度、相变。 2. 随有温度升高弹性模量不一定会下降。如低碳钢温度一直升到铁素体转变为 奥氏体相变点,弹性模量单调下降,但超过相变点,弹性校模量会突然上升,然后又呈单调下降趋势。这是在由于在相变点因为相变的发生,膨胀系数急剧减小,使得弹性模量突然降低所致。 3. 不同材料的弹性模量差别很大,主要是因为材料具有不同的结合键和键能。 4. 弹性系数Ks 的大小实质上代表了对原子间弹性位移的抵抗力,即原子结合 力。对于一定的材料它是个常数。 弹性系数Ks 和弹性模量E 之间的关系:它们都代表原子之间的结合力。因为建立的模型不同,没有定量关系。(☆) 5. 材料的断裂强度:a E th /γσ= 材料断裂强度的粗略估计:10/E th =σ 6. 杜隆-珀替定律局限性:不能说明低温下,热容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在接近 绝对零度时,热容按T 的三次方趋近与零的试验结果。 7. 德拜温度意义: ① 原子热振动的特征在两个温度区域存在着本质差别,就是由德拜温 度θD 来划分这两个温度区域: 在低θD 的温度区间,电阻率与温度的5次方成正比。 在高于θD 的温度区间,电阻率与温度成正比。 ② 德拜温度------晶体具有的固定特征值。 ③ 德拜理论表明:当把热容视为(T/θD )的两数时,对所有的物质都具有 相同的关系曲线。德拜温度表征了热容对温度的依赖性。本质上, 徳拜温度反应物质内部原子间结合力的物理量。 8. 固体材料热膨胀机理: (1) 固体材料的热膨胀本质,归结为点阵结构中质点间平均距离随温度升 高而增大。 (2) 晶体中各种热缺陷的形成造成局部点阵的畸变和膨胀。随着温度升 高,热缺陷浓度呈指数增加,这方面影响较重要。 9. 导热系数与导温系数的含义: 材料最终稳定的温度梯度分布取决于热导率,热导率越高,温度梯度越小;而趋向于稳定的速度,则取决于热扩散率,热扩散率越高,趋向于稳定的速度越快。 即:热导率大,稳定后的温度梯度小,热扩散率大,更快的达到“稳定后的温度梯度”(☆) 10. 热稳定性是指材料承受温度的急剧变化而不致破坏的能力,故又称为抗热震 性。 热稳定性破坏(即抗热振性)的类型有两种:抗热冲击断裂性和抗热冲击损伤性。 11. 提高材料抗热冲击断裂性能的措施 ①提高材料强度σ,减小弹性模量E ,σ/E 增大,即提高了材料柔韧性,这样可吸收较多的应变能而不致于开裂。晶粒较细,晶界缺陷小,气孔少且分散者,强度较高,抗热冲击断裂性较好。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情况全

实用文档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一、简答题: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P10-12) 1. 教育: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 2. 教育: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3. 教育: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二、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P13-16) 1. 高等教育的高级性; 2.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 3.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 4.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 5. 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三、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P17-20)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 推进科学技术发展;3. 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四、选择题:(P19页)1810年,德国的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的原则。在洪堡和柏林大学的影响下,“洪堡原则”迅速传至西欧、美国、东欧、日本和中国,成为现代大学共同遵守的一条原则。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简答题: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具有哪些总体特征? 其一,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非官无学;其二,官学一体,或官师合一;其三,政教合一。 二、选择题(P24)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到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实用文档 三、选择题(P26)

作为东罗马帝国的教育中心,其任务是为帝国训练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吏。教学内容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之上设哲学、法律学和修辞学三种。 四、选择题(P27) 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五、选择题或名词解释(P30) 1862年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 六、选择题(P30) 1904-1918年,威斯康星大学率先提出大学应具有社会服务职能,从而将德国大学拥有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又向前拓展了一步。 七、选择题(P32) 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的仅存硕果。(北京大学的前身) 八、选择题(P34)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校内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 九、选择题(P36) 从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来看,1952年的院系调整应当说基本上是成功的(多科制学院和单科制学院),若以是否符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规律来评价,答案就不那么肯定了。 实用文档 十、选择题(P37) 1961年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重点高校工作会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提出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定规模、定任务、定方向、定专业”。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材料物理性能及材料测试方法大纲、重难点

《材料物理性能》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 绪论(1 学时) 《材料物理性能》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内容,以及在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中的作用. 基本要求: 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性质和作用. 第一章无机材料的受力形变(3 学时) 1. 应力,应变的基本概念 2. 塑性变形塑性变形的基本理论滑移 3. 高温蠕变高温蠕变的基本概念高温蠕 变的三种理论 第二章基本要求: 了解:应力,应变的基本概念,塑性变形的基本概念,高温蠕变的基本概念. 熟悉:掌握广义的虎克定律,塑性变形的微观机理,滑移的基本形态及与能量的关系.高温蠕变的原因及其基本理论. 重点: 滑移的基本形态,滑移面与材料性能的关系,高温蠕变的基本理论. 难点: 广义的虎克定律,塑性变形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无机材料的脆性断裂与强度(6 学时) 1.理论结合强度理论结合强度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 2.实际结合强度实际结合强度的基本概念 3. 理论结合强度与实际结合强度的差别及产生的原因位错的基本概念,位错的运动裂纹的扩展及扩展的基本理论 4.Griffith 微裂纹理论 Griffith 微裂纹理论的基本概 念及基本理论,裂纹扩展的条件 基本要求: 了解:理论结合强度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实际结合强度的基本概念;位错的基本概念,位错的运动;裂纹的扩展及扩展的基本理论;Griffith 微裂纹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裂纹扩展的条件熟悉:理论结合强度和实际结合强度的基本概念;位错的基本概念,位错的运动;裂纹的扩展及扩展的基本理论;Griffith 微裂纹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裂纹扩展的条件. 重点: 裂纹的扩展及扩展的基本理论;Griffith 微裂纹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裂纹扩展的条件难点: Griffith 微裂纹理论的 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第三章无机材料的热学性能(7 学时) 1. 晶体的点阵振动一维单原子及双原子的振动的基本理论 2. 热容热容的基本概念热容的经验定律和经典理论热容的爱因斯坦模型热容的德拜模型 3.热膨胀热膨胀的基本概念热膨胀的基

材料物理性能思考题

材料物理性能思考题 第一章:材料电学性能 1如何评价材料的导电能力?如何界定超导、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材料? 2 经典导电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如何解释欧姆定律?它有哪些局限性? 3 自由电子近似下的量子导电理论如何看待自由电子的能量和运动行为? 4 根据自由电子近似下的量子导电理论解释:准连续能级、能级的简并状态、 简并度、能态密度、k空间、等幅平面波和能级密度函数。 5 自由电子近似下的等能面为什么是球面?倒易空间的倒易节点数与不含自旋 的能态数是何关系?为什么自由电子的波矢量是一个倒易矢量? 6 自由电子在允许能级的分布遵循何种分布规律?何为费米面和费米能级?何 为有效电子?价电子与有效电子有何关系?如何根据价电子浓度确定原子的费米半径? 7 自由电子的平均能量与温度有何种关系?温度如何影响费米能级?根据自由 电子近似下的量子导电理论,试分析温度如何影响材料的导电性。 8 自由电子近似下的量子导电理论与经典导电理论在欧姆定律的微观解释方面 有何异同点?

9 何为能带理论?它与近自由电子近似和紧束缚近似下的量子导电理论有何关 系? 10 孤立原子相互靠近时,为什么会发生能级分裂和形成能带?禁带的形成规律 是什么?何为材料的能带结构? 11 在布里渊区的界面附近,费米面和能级密度函数有何变化规律?哪些条件下 会发生禁带重叠或禁带消失现象?试分析禁带的产生原因。 12 在能带理论中,自由电子的能量和运动行为与自由电子近似下有何不同? 13 自由电子的能态或能量与其运动速度和加速度有何关系?何为电子的有效质 量?其物理本质是什么? 14 试分析、阐述导体、半导体(本征、掺杂)和绝缘体的能带结构特点。 15 能带论对欧姆定律的微观解释与自由电子近似下的量子导电理论有何异同 点? 16 解释原胞、基矢、基元和布里渊区的含义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重点知识整理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学: 一、概念: 1、来源: (1)孟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战国) (2)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许慎,东汉) 题:最早使用“教”和“育”两个字的是(孟子)。 最早对“教”和“育”两个字解释的是(许慎)。 2、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3、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 (1)主体性---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具体实施者。 (2)目的性---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 (3)社会性---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 2.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中介 4.教育活动中的三对基本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

盾)(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 No.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No.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No.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属性:(重点) ——永恒性: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人在教育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 ——1.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没有阶级性,社会主义社会也具有阶级性) ——2.历史性: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力的水平和统治阶级制度密切相关,并随之变化而变化发展。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3.继承性。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材料物理性能资料终极版(1)

《材料物理性能复习资料整理》 一、名词解释 物质的磁化:物质在磁场中受磁场的作用呈现一定磁性的现象。 自发极化:铁磁性材料在没有外加H时,原子磁矩趋于同向排列而发生的磁化。 软磁材料:是指磁滞回线瘦长,μ高、H c小、M r低,并且磁化后容易退磁的磁性材料。硬磁材料:是指磁滞回线短粗,μ低、H c大、M r高,并且磁化后很难退磁的磁性材料。磁致伸缩:铁磁体在磁场中被磁化时,其形状和尺寸都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磁致伸缩效应。 PN结:是指在同一块半导体单晶中P型掺杂区域N型掺杂区的交界面附近的区域。 禁带:在能带结构中能态密度为零的能量区间。 超导电性:在一定条件下(温度、磁场、压力)材料的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称为超导电性。马基申定则:马基申等人把固溶体电阻率看成由金属基本电阻率ρ(T)和残余电阻ρ残组成。 这表明在一级近似下,不同散射机制对电阻率的贡献可以用加法求和。 激活介质:实现粒子数反转的介质具有对光的放大作用,称为激活介质。 因瓦效应:将与因瓦反常相关联的其它物理特性的反常行为统称为因瓦效应。 磁介质:能被磁场磁化的物质。 技术磁化:是指在外磁场的作用下,铁磁体从完全退磁状态磁化至饱和的内部变化过程。磁畴:是指在未加磁场时铁磁体内部已经磁化到饱和状态的小区域。 铁电畴:铁电体中自发极化方向一致的微小区域。 N型半导体:在本征半导体中掺入5价元素(磷,砷,锑)使晶体中的自由电子的浓度极大地增加而形成的以电子为多子的杂质半导体称为N型半导体。 第一类超导体:指大多数纯金属超导体,在超导态下磁通从超导体中全部逐出,具有完全的迈斯纳效应(完全的抗磁性)。这类导体称为第一类超导体。 介质损耗:电介质在外电场作用下,其内部会有发热现象,这说明有部分电能已转化为热能耗散掉,这种介质内的能量损耗称为介质损耗。 光致发光:通过光的辐射将材料中的电子激发到高能态从而导致发光,称为光致发光。 杜隆-珀替定律:恒压下,元素的原子摩尔热容为25J/(K?mol)。 二、简答题 1.请从能量式波长(频率)范围详细划分电磁波谱 (1)无线电波——波长从108~1013nm (2)微波——波长从106~108nm (3)红外线——波长从103~106nm (4)可见光——波长390~700nm (5)紫外线——波长从10~390nm (6)伦琴射线——波长10-3~100nm (7)γ射线——波长从10-5~0.1nm

最新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育学考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

材料物理性能检测设备操作规程

1范围 本操作规程规定了熔融指数仪的使用方法、使用注意事项等。 2使用方法 将仪器调节至水平,打开电源,在屏幕上设置所需要的温度和负荷。 2.2待温升至设置温度时再恒温15分钟,用纱布分别对仪器料筒、口模及料秆进行清洗。 2.3取物料3?8g加入到料筒内,加料时要均匀且迅速,整个过程1min内完成。 2.4加料完成后拿压料秆尽量压实物料,放入料秆。 2.5屏幕按下计时值确预热认时间达到240秒后停止计时,再加载砝码。 2.6一般先选用国标A法进行测试,并收集一定时间间隔内挤出的物料进行称量,且满足每段 长度在10m?20mn之间,每段质量大于以上。当每段长度和质量不满足时,则应选用B法进行测试。根据熔体质量流动速率计算如下式: ref ? m

MFR(190,2.16kg) = (1) t MFR --- 熔体质量流动速率; t ref 参比时间(10min),s(600s); m 切断的平均质量,g; t 切断的时间间隔,s;将所称得的每段挤出物料的平均质量,输入仪器操作界面,得出熔体质量流动速率。 选用B法测试时,依次?的步骤,当料杆下标线达到料筒顶面时,开始自动测定。从加料开始到测得最后一个数据时间不得超过25mi n。对整个事件过程中切下的物料进行精密称量。并按式(2)计算熔体在测定温度下的密度p ,g/cm3。 m p —— (2) A ? l m -- 秤量测的的活塞移动lcm 时挤出的试样质量; l - 活塞移动的距离,mm; A -- 活塞和料筒的截面积平均值(等于0.711cm2); 将 2 式计算得出的熔体密度输入仪器操作界面,直接得出熔体质量流动速率与熔体体积流动速率。 实验结束,依次对料杆、料筒、口膜进行彻底清洗

高等教育学相关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等教育学相关知识点总结大全

————————————————————————————————作者:————————————————————————————————日期:

高等教育学(浙大版顾建民) 高等教育内涵: 1.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教育。 (从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它的基础应确定为中等教育) 2.高等教育是由大学和其他各类高等院校提供的教育。 (从高等教育的组织方式来看,它应涵盖各种院校类型、授学形式和教育类型) 3.高等教育史以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 (高等教育的培养布标应确定为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 现代大学的许多特征主要来自中世纪的大学,当时大学的三个重要特征: 1.大学拥有自治权和学术自由。 2.大学具有宗教性和国际性。 3.大学兼具专业性和学术性。 柏林大学: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等教育发生了变化,其特点主要为: 1.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开始受到政府重视。 2.由精英高等教育过度到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3.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化特征更加显著。 4.高等教育从注重数量增长转向强调质量提升。 高等教育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现象、问题和矛盾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科学。高等教育根据目的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前者旨在扩展理论知识,后者着力解决实践问题。 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法治化、终身化、民主化、国际化。 1901年,书院被统一改为学堂,延续千年左右的古代书院制度自此终结。 官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高等学堂,标志着近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近几年,浙江高等教育变化显著,成就明显: 1.顺利实现了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的跨越式发展。 2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3.高等教育体制创新成果较为显著。 4.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等教育的学科性质:高等教育是基础理论和教育原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特殊运用,具

材料物理性能检验人员培训题

材料物理性能检验人员培训大纲 一、选择题 1、质检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包括() A. 爱岗敬业,忠于职守 B. 遵纪守法,严守机密 C. 秉公办事,诚实守信 D. 实事求是,工作认真 2、任何工程材料受力后都将会产生变形,变形过程可分为() A. 弹性变形 B. 塑形变形 C. 最后断裂 D. A+B+C 3、由拉伸试验得出的力学性能指标包括() A. 非比例延伸强度 B. 屈服强度 C. 硬度值 D. 弹性模量 4、测定规定非比延伸强度,最适用的方法有() A. 图解法 B. 公式计算法 C. 逐级施力法 D. 排除法 5、规定残余延伸强的测定的定义() A. 试验拉伸时,其标距部分的残余伸长达到规定的原始标距百分比时的应力。 B. 试样卸除拉伸力后,其标距部分的残余伸长达到规定的原始标距百分比时的应力。 C. 试样卸除拉伸力后,其残余伸长达到规定的原始标距百分比时的应力。 D. 以上都不对。

6、测定上屈服强度或下屈服强度的方法有() A. 位移法 B. 公式计算法 C. 图示法 D. 指针法 7、抗拉强度的定义() A. 试样拉断前所承受的最大标称应力即是抗拉强度。 B. 试样拉断后所承受的最大标称应力即是抗拉强度。 C. 试样拉断前所承受的最小标称应力即是抗拉强度。 D. 试样拉断后所承受的最小标称应力即是抗拉强度 8、金属拉伸试验试样尺寸测量后横截面积计算结果有效位数() A. 2位 B. 3位 C. 4位 D. 5位 9、塑性也是工程材料重要的性能指标,可以从()说明: A. 当材料具有一定塑性时,机件或构件偶而遭受到过载荷时能发生塑性变形从而产生形变强化,保证构件安全,避免断裂。 B. 机械零部件难免存在沟槽、夹角等,加载后会出现应力集中,可以通过塑性变形来削减应力峰使之重新分配。 C. 有利于冷冲、冷弯等成形、修复工艺和装配的顺利完成。 D. 塑性指标是金属生产的质量标志。 10、弹性模量() A. 弹性模量代表材料生产单位弹性变形所需应力的大小。 B. 在弹性范围内物体的应力和应变呈正比关系。 C. 弹性模量E是决定构件刚度的材料常数。

材料物理性能考试重点、复习题电子教案

材料物理性能考试重点、复习题

精品资料 1.格波:在晶格中存在着角频率为ω的平面波,是晶格中的所有原子以相同频率振动而 形成的波,或某一个原子在平衡附近的振动以波的形式在晶体中传播形成的波 2.色散关系:频率和波矢的关系 3.声子:晶格振动中的独立简谐振子的能量量子 4.热容:是分子或原子热运动的能量随温度而变化的物理量,其定义是物体温度升高1K 所需要增加的能量。 5.两个关于晶体热容的经验定律:一是元素的热容定律----杜隆-珀替定律:恒压下元素的 原子热容为25J/(K*mol);另一个是化合物的热容定律-----奈曼-柯普定律:化合物分子热容等于构成此化合物各元素原子热容之和。 6.热膨胀:物体的体积或长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现象称为热膨胀 7.固体材料热膨胀机理:材料的热膨胀是由于原子间距增大的结果,而原子间距是指晶 格结点上原子振动的平衡位置间的距离。材料温度一定时,原子虽然振动,但它平衡位置保持不变,材料就不会因温度升高而发生膨胀;而温度升高时,会导致原子间距增大。 8.温度对热导率的影响:在温度不太高时,材料中主要以声子热导为主,决定热导率的因 素有材料的热容C、声子的平均速度V和声子的平均自由程L,其中v通常可以看作常数,只有在温度较高时,介质的弹性模量下降导致V减小。材料声子热容C在低温下与温度T3成正比。声子平均自由程V随温度的变化类似于气体分子运动中的情况,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实验表明在低温下L值的变化不大,其上限为晶粒的线度,下限为晶格间距。在极低温度时,声子平均自由程接近或达到其上限值—晶粒的直径;声子的热容C则与T3成正比;在此范围内光子热导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晶体的热导率与温度的三次方成正比例关系。在较低温度时,声子的平均自由程L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声子的热容C仍与T3成正比,光子热导仍然极小,可以忽略不计,此时与L相比C对声子热导率的影响更大,因此在此范围内热导率仍然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变化率减小。 在较高温度下,声子的平均自由程L随温度升高继续减小,而声子热容C趋近于常数,材料的热导率由L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决定。随着温度升高,声子的平均自由程逐渐趋近于其最小值,声子热容为常数,光子平均自由程有所增大,故此光子热导逐步提高,因此高温下热导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一般来说,对于晶体材料,在常用温度范围内,热导率随温度的上升为下降。 9.影响热导率的因素:1)温度的影响,一般来说,晶体材料在常用温度范围内,热导率随 温度的上升而下降。2)显微结构的影响。3)化学组成的影响。4)复合材料的热导率 10.热稳定性:是指材料承受温度的急剧变化而不致破坏的能力,所以又称为抗热震性。 11.常用热分析方法:1)普通热分析法2)差热分析3)差示扫描量热法4)热重法 12.光折射:当光依次通过两种不同介质时,光的行进方向要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为折 射 13.光的散射:材料中如果有光学性能不均匀的结构,例如含有透明小粒子、光性能不同 的晶界相、气孔或其他夹杂物,都会引起一部分光束偏离原来的传播方向而向四面八方散开来,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散射。 14.吸收:光通过物质传播时,会引起物质的价电子跃迁或使原子振动,从而使光能的一 部分转变为热能,导致光能的衰减的现象 15.弹性散射:光的波长(或光子能量)在散射前后不发生变化的,称为弹性散射 16.按照瑞利定律,微小粒子对波长的散射不如短波有效,在可见光的短波侧λ=400nm 处,紫光的散射强度要比长波侧λ=720nm出红光的散射强度大约大10倍 17.色散:材料的折射率随入射光的频率的减小(或波长的增加)而减小的性质,称为材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梳理(附答案)

1 第一章 绪论 1. 在英国,1963 2. 3. 4. 高等教育学:((2 (3 )研究对象——高等教育这一特 殊教育活动。 5. 6. (记忆:大学的3 大职能——教学、 7. 8. 4。 9. 10. )身心发展趋于成熟()思维的组织性、深刻性、独立性、创新性(3)情绪情感内容丰富(大学生情绪体验往往表现两极性的特征 ——非好即坏)(411. 12. 1922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济南召开第一次年会,把高等教育专门列为第二组,这可能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高等教育研讨会。 13.年,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标志高等教育在我国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从而开始了高等教育研究从非制度 14. 15. 16. 从事高等教育研究首先要有问题意识。 17. 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确定研究问题的一般要坚持 3原则:(1(2(3 18. 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0个)——分析法与综合法、归纳法与演绎法、调查法、观察法、比较法、历史法、文献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19. 20. 为什么学习高等教育学:(1)高校教师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自解:包括教师、管理人员)要懂得教育活动的规律(2)高校教师从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教学) 3)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学习高等教育学。 21.3条标准:(1)需要长时间学习(2)具有市场准入限制,即不可替代和垄断(3)专业人员拥有专业问题的发言权。 22.:(1)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2)具备评价学生和帮助学生的能力(3)对学生需求市 场做出反应(4)具备学者的敬业精神(5)掌握教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6)信息技术应用 第二章 高等教育历史发展(上)(外国部分) 1. 现代意义的大学起源于欧洲,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拥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始于清末京师大学 堂。 2. 现代大学最早产生于12。

《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大纲-r

《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英文) 中文名称:材料物理性能 英文名称:Properties of Material Physics 二、课程代码及性质 课程代码: 0801151 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必修课 三、学时与学分 总学时:32(理论学时:32学时;实践学时:0学时) 学分:2 四、先修课程 大学物理、材料科学基础、热处理原理与工艺 五、授课对象 本课程面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功能材料专业开设 六、课程教学目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贡献和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1. 系统掌握材料物理性能方向的专业知识,具备应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功能材料选择和应用技术复杂问题的能力; 2. 掌握各种物理性能的本质,具备独立进行物理性能分析和测量的能力; 3. 理解不同类型物理性能与材料的不同层次的结构和组织之间的对应关系,具备基于材料成分、结构设计开发新型功能材料的能力;同时,具备基于材料物理性能的研究,实现对材料结构和相变(结构变化)的表征的能力; 4.了解功能材料及制备和应用技术的发展前沿,掌握其发展特点与动向。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材料物理性能中的电学性能、介电性能、热学性能、光学性能和磁学性能基于材料成分、结构和组织微观本质。 教学难点: 材料物理性能中的电学性能、介电性能、热学性能、光学性能和磁学性能的微观机理和宏观性能内在联系的定量描述,以及各种性能之间的逻辑关系。 八、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以课堂讲授为主,阐述该课程的基本内容,保证主要教学内容的完成; (2)安排适量的课堂讨论环节,使学生通过课下的资料查阅而掌握基本的专业资料获取方法、途径、整理归纳和讲演能力。 教学手段: (1)运用现代教学工具,在课堂上通过PPT讲授方式,实现图文并茂,形象直观; (2)收集典型功能材料应用实物,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讲授。 九、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1)总体安排 教学内容与学时的总体安排,如表2所示。 (2)具体内容 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材料物理性能概论(2学时) 1.1材料的分类 1.2材料物理性能本构关系 1.3材料物理性能的研究方法及描述 1.4数值分析方法在材料物理性能研究中的应用 1.5功能材料的性能、应用与发展 第二章材料的电学性能(6学时) 2.1 概念和原理 2.2 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能带 2.3 金属的导电性 2.4 离子导体 2.5 半导体的电学性能 2.6 超导电性

材料物理性能作业及课堂测试

热学作业(一) 1. 请简述关于固体热容的经典理论. 爱因斯坦热容模型解决了热容经典理论存在的什么问题?其本身又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德拜模型怎样解决了爱因斯坦模型的问题? 答:固体热容的经典理论包括关于元素热容的杜隆-珀替定律,以及关于化合物热容的柯普定律。前者内容为:恒压下元素的原子热容约为25 J/(K·mol)。后者内容为:化合物分子热容等于构成该化合物的各元素原子热容之和。 爱因斯坦热容模型解决了热容经典理论中C m 不随T 变化的问题。在高温下爱因斯坦模型与经典理论一致,与实际情况相符,在0K 时C m 为0,但该模型得出的结论是C m 按指数规律随T 变化,这与实际观察到的C m 按T 3变化的规律不一致。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爱因斯坦热容模型对原子热振动频率的处理过于简化——原子并不是彼此独立地以同样的频率振动的,而是相互间有耦合作用。 德拜模型主要考虑声频支振动的贡献,把晶体看作连续介质,振动频率可视为从0到ωmax 连续分布的谱带,从而较为准确地处理了热振动频率的问题。 2. 金属Al 在30K 下的C v,m =0.81J/K·mol ,其θD 为428K. 试估算Al 在50K 及500K 时的热容C v,m . 解:50K 远低于德拜温度428K ,在此温度下,C v 与T 3成正比,即3T A C v ?= 则 53310330 81 .0-?=== T C A v J/mol·K 4 故50K 时的恒容热容75.3501033 53=??=?=-T A C v J/mol·K 500K 高于德拜温度,故此温度下的恒容摩尔热容约为定值3R ,即: 9.2431.833=?=?=R C v J/mol·K 热学作业(二) 1、晶体加热时,晶格膨胀会使得其理论密度减小. 例如,Cu 在室温(20℃)下密度为8.94g/cm 3,待加热至1000℃时,其理论密度值为多少?(不考虑热缺陷影响,Cu 晶体从室温~1000℃的线膨胀系数为17.0×10-6/℃) 解:因为3202020a m V m D == ,31000 10001000a m V m D ==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绪论 一、高等教育发展简况 1、成长中的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高等教育机构性质不明确,教育职能不确定,专业教育性质模糊,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教学形式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 (2)高等教育的雏形阶段(欧洲中世纪大学):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体制,开始走向成型,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学术及教学机构。 (3)高等教育的成型阶段(文艺复兴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大学开始围绕着各个专业、各个学科、各门课程,组织其教育形式和内容,才有了今天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即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4)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高等学校产生新职能——为社会服务。基于知识分化、科学进步和社会需要,多种类型的专业学院大量涌现。 2、扩张中的高等教育 (1)规模化:二战后从精英走向大众 (2)中心化:逐渐走进社会的中心,成为社会的核心机构。 (3)综合化:出现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目标、内容、过程、教育方法)的趋势。

(4)国际化:20世纪50年代后日益明显,即一国高等教育面向国际或全球发展的过程和总趋势,是把国际的、全球的、跨文化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诸项职能中的过程。(5)职业化:职业准备课程更多开设,是经济巨大发展的产物。(6)终身化: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提供教育一体化,注重教育的整体性。 (7)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 二、高等教育研究及高等教育学 1、个别研究阶段:没有专门的研究队伍,研究的成果也较为零散而缺乏系统性。 2、组织研究阶段——高等教育学产生:20世纪70年代,有组织的研究在西方的高等教育已开始。1978年5月,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进入了实质性的开展阶段。 3、系统研究阶段——学科体系形成:中国第一个群众性的高等教育研究组织——1979年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会筹备工作会议。 三、认识高等教育学 1、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1)性质: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一门应用型学科。 (2)任务:在于应用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和教育科学中的技术理论以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