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差异

区域发展差异
区域发展差异

区域发展差异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目标:▲1.东、中、西差异①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②理解并掌握我国东、

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③掌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区域差异(时空发展状

况)

▲2.南方与北方①了解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划分②理解并掌握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3.西部大开发①理解并掌握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

教学重点: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2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3.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

难点: 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2.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教具准备:1 中国政区图

2 PPT课件

3.中国政区空白图(学生人手一份)

教学方法:启发式图表阅读、分析、归纳等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我国地域辽阔,不仅自然地理区域差异大,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

此,我国的国土整治既有其不同的自然地理背景,还有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在学习了中国自然地理差异后,我们将学习探讨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问题。

板书: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开始新内容:

(承接)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我国客观上存在着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三个有差别的经济地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有关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经济差异和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分布等知识。板书:一东、中、西差异

过渡:(背景介绍)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基本上是按照1983年国家计委在制定第七个五年计划时的提法。当时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目的是为了正确处理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发展它们相互间的横向联系,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层次不同、规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经济“网络”。从现在看,这种从沿海到内陆的经济差异也是客观存在,不可回避的。

我们讲东部沿海与内地的社会经济差异,目的是对我国这方面的国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解这种差异是由历史、自然和社会等因素造成的,以及未来三个地带发展的趋势。板书:(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引导:(出示PPT)“中国三个经济地带分布图”,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

(读图、绘图)

1.分别请三位学生代表在投影屏幕前分别指图说出三个地带所包含的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及人民政府驻地。

2.下发给学生“中国政区空白图”,让学生在空白图上绘出三个地带的分界线,并认读三个经济带内各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等。

3.安排二分钟让邻座的同学相互检查提问。

过渡:(引导讲解)上表数据展示反映了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概况。同学们可以比较出三个地带之间的一些差异:东部和中部人口比重均大于面积比重,而以东部这两个比重的差异为最大,西部人口比重小于面积比重。

(承转)以上差异都只是表面的一些差异。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关键还是表现在以下内容。

板书:(二)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过渡:我国三大区域发展差异非常突出,东部地区社会经济相对发达,80年代以来更是抓住国家改革开放的机遇,取得了迅猛发展。而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由于自然及其历史方面的原因,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经济带。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

板书:1 产业结构差异

过渡: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存在明显产业结构差异是导致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

引导:请同学们看一下书上图1-14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比较,根据图示,我们首

先比较东部与全国的产业结构。

设问:请同学回答这两者比较东部经济地带的三大产业结构有什么特点?

同学回答略。

过渡:东部地带第二与第三产业比较发达,那我们在来看以下中西部的产业结构与全国的比较。

设问:请同学回答这两者比较中西部经济地带的三大产业结构有什么特点?

同学回答略。

过渡:中西部经济地带第一产业也就是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那现在我们来综合比较东部与中西部产业结构。从工业结构上来说,我国大致有“南轻北重,东轻西重”的基本特征。东部地带以轻型或轻重型混合产业为主,西部以重型产业为主,而中部则显示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板书:2 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

(1)工业化

引导:请同学们看一下书上图1-17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工业增加值结构。

设问:根据图示,请同学们回答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在全国工业增加值结构中各占什么地位?

同学回答略。

过渡: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但东部地带工业化进程较快,中西部地带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东部地带工业产值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带,占了绝对的比重。

在东部地带,外资、中外合资、民营企业已经占有相当大比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但在中西部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体。

板书:(2)城市化

引导:请同学们看一下书上17页阅读与下面的表格。

过渡:城市化水平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出这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在工业化迅速推进的时期,城市化水平会显著提高。我国处于工业化迅速推进的时期,从东部与中西部东部城市化水平远高于中西部来看,东部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要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带的同类城市。城市发展的滞后,严重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板书:3 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过渡:我国目前经济上的地带性差异,与我国的对外开放首先从东部起步仍有直接的关系。

东部开放地区的特殊政策既宽松又灵活,吸引了外资和中西部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其经济得到高速发展。

(PPT出示“全国开放格局的时空发展”图)

过渡:(指导学生读图)从时间轴上看,我国开放起步于1980年设立4个经济特区;五年后

的1984年迈出第二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从此以后,开放步伐不断加快,至1992年基本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从空间轴上看,改革开放首先是从沿海开始,从沿海的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港口城市)到沿海的片(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带、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沿海经济开放区),再向中西部推进。但中西部的开放城镇仍呈点状分布(长江沿岸开放城市、边境开放城市、省会开放城市),开放的程度尚不及东部沿海地带。

引导:请同学们把以上经济特区、沿海开放港口城市等填写在空白政区图上。

过渡:学习了东、中、西区域差异,我们继续来看以下南北方区域差异。

板书:二南方与北方

过渡:我国的区域差异,除了东中西地带的差异以外,还集中表现为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同学们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南北方是针对东部而言的。

设问:那有谁知道南北方的分界线是什么?

同学回答略。

引导:南北方是以秦岭—淮河为界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南则为枳“,说的就是这条界线。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社会经济条件,南北方都存在着很大差别。下面我们来看以下表格。

同。针对这些区域的差异,国家采取了各种对策来缩小差异。最重要的战略就是西部大开发。

板书:三西部大开发

1.范围

引导:请同学把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填入空白图。

设问:1西部大开发地区中包含了哪几个省、自治区是东部?

2西部大开发地区中包含了哪几个省、自治区是中部的?

3是否三大经济带中的西部都属于西部大开发地区?

同学回答略。

过渡:了解了西部大开发范围,那我们就要了解实施西部大开发中西部的优劣势有哪些。板书:2 开发条件

过渡: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缺乏。实施西部大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板书:3 实施意义

过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缩小地区差距、走向共同富裕、繁荣的伟大举措,是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保持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的迫切要求。

课堂小结:

这几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的三大经济带以及这三大经济带的差异,对东部这一经济带又分为南北方,从表格中了解了他们的优势劣势发展任务等问题。对于这些区域经济的差异,我们学习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现在有一个可后的问题留给大家,下堂课我们再来探讨。

(PPT出示问题)

(课后创新讨论)

我国的改革开放为什么首先从东部起步?东部经济发展后,对中西部会产生什么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首先从东部起步,有其自然原因、历史原因和社会经济原因。从自然原因而言,东部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为发展经济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从社会经济而言,东部地区的近代工业出现较早,社会经济基础较好,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在经济竞争面前有比较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加上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优,东部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高等原因,因而非常有利于对外开放,并以此为窗口,引进外交、技术和先进设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内地经济的发展。应该说这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实践证明,改革开放后,东部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拉大了东部同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但从长远来看,东部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并可以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对中西部地区以支持,带动中西部经济地带的发展。新的世纪,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也是提高综合国力、走向共同富裕、繁荣的伟大举措。如果没有东部地带的首先对外开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恐怕难以成为现实。)

板书设计

§1.3 区域发展差异

一东、中、西差异

(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二)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1 产业结构差异

2 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

(1)工业化

(2)城市化

3 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二南方与北方

三西部大开发

1.范围

2 开发条件

3 实施意义

区域发展差异

区域发展差异(第一课时) 霸州市第四中学介卫卫 教学思路:本节课教学在重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同时也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体现出“情商与智商和谐发展”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学科特征与我校《新知讲授课》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预习认标—观察学习—转化练习—测评调控—梳理反思)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的组织、促进学生参与,尽力使课堂的有效与有趣相结合。 教学目标: 1.东、中、西差异①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②理解并掌握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2.逐步培养读图能力;用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 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难点: 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教学方法:启发式图表阅读、比较分析法、归纳等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我国地域辽阔,不仅自然地理区域差异大,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我国的国土整治既有其不同的自然地理背景,还有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在学习了中国自然地理差异后,我们将学习探讨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问题。 板书: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新知学习: (承接)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我国客观上存在着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三个有差别的经济地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经济差异等知识。 一、东、中、西差异(板书) 过渡:(背景介绍)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基本上是按照1983年国家计委在制定第七个五年计划时的提法。当时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目的是为了正确处理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发展它们相互间的横向联系,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层次不同、规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经济“网络”。从现在看,这种从沿海到内陆的经济差异也是客观存在,不可回避的。 我们讲东部沿海与内地的社会经济差异,目的是对我国这方面的国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解这种差异是由历史、自然和社会等因素造成的,以及未来三个地带发展的趋势。 (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板书) 引导:(出示PPT)“中国三个经济地带分布图”,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

《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高中地理《区域发展差异》教案(湘教版必修3)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一)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3、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的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4、知道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和发展方向。 5、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二、学习重点 1、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2、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3、西部大开发的优势条件及存在问题。 4、区域差异比较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 1、东、中、西部产业结构差异。 2、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四、教育用具 导学案、课外材料 五、课时安排 四课时 六、教学时间 七、教学内容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导学】(自主深究并抽查回答) 一、东、中、西差异 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经济基础、和对外开放程度。 2、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1〉东部地带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和都比较高。 〈2〉中、西部地带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但由于和等方面的原因,总体发展水平还明显地落后于东部地带。 东部地带,和相对发达 〈3〉产业结中、西部地带,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比重 构差异从工业结构来说,我国大致上具有“”的基本特征。 东部地带,、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重, 工业化产业蓬勃发展,中、西部以为主体。 〈4〉与城市 化差异从城市化水平来看,东部地带远高与中、西部地带。 东部地带,吸纳外资的能力强中、西部对外开放程度比较低。 对外开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广大西部地区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加强对外联系,尤其 〈5〉放的区是成功地与周边国家进行了广泛的。 域差异1、有利于引进先进的和,与 对外开放程度直接影发达国家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从而提高本地企业 响到区域经济增长原因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2、有助于本地企业主动融入国际市场,及时把握研发动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进而提高产品 的 【预习成果展示交流】(自主学习反馈) 【合作交流深究及活动题解析】

区域差异分析

5 / 5 9.区域差异分析类 设问1: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设问2: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设问3: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 设问4: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 背景:山地垂直带内部分异概况及苔原带受干扰后植物多样性差异变化示意图 考向: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差异表现及原因分析 背景:茉莉生长习性及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示意图 考向:农业生产区位条件差异分析 背景:卤虫生长习性、美国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变迁及大盐湖位置示意图 考向:产业规模的时间差异 背景:冻土基本特征及其在我国的分布特点、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 考向: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差异 考向 区域环境差异的分析

中国工业布局受政治、资源、市场等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十二五”期间,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读下图,回答下题。 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概述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10分) 解答示例: 答案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面积大),价格较低;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经济发展潜力较大。 1.自然要素差异 思考方向答题模板 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南温带、南寒带);地处西风带(信风带、东风带) 海陆位置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四面环海;深居内陆 气候气温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 降水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不同期);有明 显旱、雨两季 地形地形类型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广) 地势起伏 状况 地势起伏大(小);×高×低;自×向×倾斜 5 / 5

《§1.3区域发展差异》教案设计

《§1.3 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四大地区的范围并对比分析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3、知道我国南北方的划分界线及区域差异,限制性因素和发展方向。 4、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教学重点】 1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2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3.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 【教学难点】 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2.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地图册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列举)2016年我国人均GDP排名前20名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

(点拨)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间不仅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大,而且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授新〗 进入21 世纪以后,我国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 (板书)一、四大地区的差异 (一)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读图)P13图1-12“我国四大地区” (问题)P14活动——问题1:我国四大地区各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简称表示) (回答)略 (板书)(二)四大地区 1、东部地区(13个):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台琼、港澳 2、中部地区(6个):晋豫皖、鄂湘赣 3、东北地区(3个):黑吉辽 4、西部地区(12个):陕甘宁青新蒙、云贵川渝藏桂

(问题)P14活动问题2: (回答)家乡陇县在陕西,属于西部地区。 (承转)我国四大地区自然条件不同,发展差异突出,表现在诸多方面。 (板书)(三)发展差异 (读表)“我国四大地区基本情况”。 (问题)我国四大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何差异?为什么? (回答)东部>东北>中部>西部 (读图)四大地区经济发展比较 (问题)我国四大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有何差异?为什么? (回答)东部>东北>中部>西部 (板书)1、水平、速度差异: (读图)P15图1-13“2012年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比较” (问题)比较我国四大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说明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再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回答) 差异比较:目前都为“二、三、一”结构;东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最大,最接近“三、二、一”结构;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最高;东部、东北地区二、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差异原因:中、西部、东北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历史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地带。 改进对策:中、西部、东北地区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区域发展差异

区域发展差异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东、中、西差异①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②理解并掌握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③掌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区域差异(时空发展状况)▲2.南方与北方①了解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划分②理解并掌握我国南方与北 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3.西部大开发①理解并掌握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 教学重点:1 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2 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3.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难点:1 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2.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教具准备: 1 中国政区图 2 PPT 课件 3.中国政区空白图(学生人手一份) 教学方法: 启发式图表阅读、分析、归纳等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我国地域辽阔,不仅自然地理区域差异大,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 此,我国的国土整治既有其不同的自然地理背景,还有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在学习了中国自然地理差异后,我们将学习探讨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问题。 板书: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开始新内容: (承接)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我国客观上存在着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三个有差别的经济地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有关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经济差异和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分布等知识。 板书:一东、中、西差异 过渡:(背景介绍)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基本上是按照1983 年国家计委在制定第七个五年计划时的提法。当时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目的是为了正确处理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发展它们相互间的横向联系,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层次不同、规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经济“网络” 。从现在看,这种从沿海到内陆的经济差异也是客观存在,不可回避的。

某地区域发展及房地产市场分析

滨海新区核心区区域发展及房地产市场分析 一.区域发展 (一)区域概况: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市中心区的东部。新区辖塘沽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汉沽区,核心区域为,塘沽、开发区、保税区。滨海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第三个增长极——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区域,具备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工业基础优势,体制优势以及人才优势,对于推动中国北方乃至全国经济发展都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 (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1.经济 自98年以来滨海新区和新区核心区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保持着大幅度高速增长,形成新区核心区快于整个滨海新区、滨海新区快于全天津市的增长格局;目前滨海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万美元。 历年GDP对比 滨海新区的经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增长,2004年GDP达1250亿元,占全市的42.6%,其中滨海新区核心区GDP为905亿元. 2.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2004年,滨海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5.47亿元,比上年增长55.2%,其中,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分别增长56.5%和40.7%。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的比重达42%左右,房地产开发投资80.49亿元,占总固定资产投资的17%,这也充分说明了整个滨海新区的房地产市场正处在快速的发展阶段。 3.区域支柱产业、产业结构: 滨海新区是中国北方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显著,经过10

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港口物流、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产业、海洋化工、电子通讯、现代冶金、机械制造产业、生物制药产业、食品加工产业等为主导产业。 2004年,滨海新区投资结构逐步改善,二、三产业趋于协调。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51亿元,比上年下降1.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11.56亿元,增长59.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51.01亿元,增长71%。三次产业的投资结构为:0.3:45.6:54.1。三次产业的比重为0.74%、69.33%和29.93%。 4.区域发展战略 天津市委、市政府为了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同时,为滨海新区发展提出新的目标:这就是“立足天津,辐射‘三北’,服务全国,面向东北亚,建成现代化的世界性加工制造基地和物流中心”。 5.重大市政建设情况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建设具有较高水准的商贸区、住宅区、文化娱乐区等城市功能区。利用海河南岸开发步伐加快和交通条件改善的有利条件,加快东西沽地区的建设改造,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实施津塘公路两侧的开发建设,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突出滨海、临港、沿河风格,努力塑造具有自身特色和现代风格的港口城市形象。 6.小结: 在全市整体经济不断增长的大环境下,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可谓更加迅速,目前滨海新区核心区的经济结构已基本成熟,整体产业布局合理,已形成了六大支柱产业,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形成,因此在未来的相当长的一段

区域发展差异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最能全面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是(D) 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B.人均国民收入 C.三次产业产值比重D.人文发展指数 2.下列关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D) A.工业化处于迅速发展阶段 B.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大 C.拥有一批具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 D.大多数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 我国某地区2008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平均预期寿命81 岁。下图表示“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所处的发展阶段是 (C)A.传统农业阶段B.工业化起步阶段 C.工业化阶段D.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4.下列有关该地区21世纪以来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C)A.第一产业产值出现负增长B.第二产业比重下降最快 C.第三产业占主导D.以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 5.材料中将世界各国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划分指标包括(D)①国内生产总值②人均国民收入③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④资源蕴藏量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6.需要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的国家(C) A.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B.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时期内高速增长 C.区域经济增长明显不平衡D.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7.必须率先大幅量化减排的国家(C) A.社会经济通常是相对封闭的B.工业以资源型工业为主体 C.高科技是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D.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增加 下图为“我国经济格局模式图”,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A)①M城市代表上海②d包括京广、兰新等铁路 ③N城市代表武汉④c可能是长江,也可能是黄河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9.关于我国经济格局模式图的正确叙述是 (B)①b经济带的发展是因为劳动力资源丰富②我国经济 最发达的是b经济带③d经济带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丰 富④a经济带技术指向型工业发达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 ④ 有些学者认为,区域的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下图,回答10~11题。 10.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 域内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B)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 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 步阶段 C.工业化起步是源于本阶段的科技的创 新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11.图中甲、乙、丙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C)A.甲—乙—丙B.乙—丙—甲C.丙—甲—乙D.乙—甲—丙 12.分析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A.上海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有 限B.金融、科技、信息已成为上海发展的主导力 量C.上海市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大 D.上海市的产业仍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为 主 二、综合题(共40分) 13.阅读下面的一则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 分)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中部,过 去是一片茫茫荒原,人烟稀少。20世纪50年代后 期,在松嫩平原发现了大庆油田。直到2002年,大 庆累计生产原油17亿吨,接近全国原油总产量的一半,大庆已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油城”。随着石油开采量的不断增加,大庆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为避免矿竭城衰的命运,大庆正进行二次创业,2010年已形成石油、石化、地方经济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 (1)20世纪50年代以前,大庆处于__________阶段。这时,人类对环境的影响__________,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比较__________,人地关系基本__________。(4分)(2)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石油工业一直是大庆的主导产业,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处于区域__________阶段。(2分)(3)进入21世纪,大庆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大庆正在进行“二次创业”,说明它正在努力向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阶段迈进。(4分)(4)大庆市的发展变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______________的总体发展趋势。(8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1:2012年2月1日吉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长春开幕。会议中就如何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突出 重点和主攻方向,扬长补短,推进产 业调整做了深入探讨。会议指出,吉 林省产业结构要从汽车、石化“二人 转”升级为群星辉映的产业“大舞 台”,努力使经济尽快走上协调增长 的轨道。 材料 3:2004~2009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 值及增长速度。 (1)过去的吉林省老工业基地是汽车、石化 唱“二人转”。试分析其汽车、石化产业发展 的优势条件,并说明这种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8分)(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区域均衡 发展的重大战略,结合材料1、2,描述如今吉 林省的产业结构特征。(6分) (3)判断吉林省目前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 并描述该阶段的发展特征。(8分) 解析:吉林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依据其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汽车、石化等重工业,但这种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产业结构有了明显的优化,从表图中的数字信息上可以看出,吉林省的工业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 水平分析 专业:2012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班 姓名:曾宏波 学号:1212060045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影响到政府对各地的管理,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更是表现明显,合理分析差异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通过运用软件,以《2013年四川省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对四川省21个地区的重要数据加以分析,做出简单排名和综合经济分析,最后为政府对今后各市的均衡发展和规划管理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因子分析;政府管理

一、引言 区域经济一般是指某一特定经济区域内部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它是一种以某种经济活动或以特定的经济区域为中心的具有宏观经济意义的地域性综合经济体系,是经济区域的实体性内容。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划分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区域经济。各级政府一般根据统计局资料对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各发展差异的原因,然后依次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的发展指导和规划管理。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下,通过对各个区域的经济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各政府制定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措施和办法。但由于不同的地方情况不同,不同的时期发展需求也不一样,因此要因时因地的采用适合的方法和策略。 二、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 其模型为 Z = A F + ε (一)样本与指标选取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研究, 通过因子得分及排名更直观的看到分析结果。本文共选取四川省的21个地区作为样本 , 分别是成都市、自贡市、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巴中市、资阳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为了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以《四川省统计年鉴》为基础 ,选取了9个指标:人口数(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均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元)、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均工业总产值(元)。 表1 所选指标情况 人口数(万人)城镇 居民 人均 可支 配收 入(元) 人均 社会 消费 品零 售额 (元) 农民 人均 纯收 入(元) 人均 地方 财政 预算 收入 (元) R&D经 费内部 支出 (万 元) 就业人 员平均 工资 (元) 人均国 内生产 总值 (元) 人均 工业 总产 值(元) 成都市1417 .78 26590 22021 .7 11300. 6 5507. 9 170197 15995.6 3 57624 22059. 9 自贡市271. 32 19447 12593 .0 7954.8 1215. 9 55337 6067.43 32787 18002. 4 攀枝花市123. 09 22808 15606 .8 8727.5 4646. 8 73403 18326.2 5 60391 43307. 3 泸州市425. 00 20746 8432. 4 7462.6 1948. 42129 6534.93 24317 13839. 8 德阳353.22374 115538953.3 2138.372205 8745.85 35945 20346.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分析类题目答题技巧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分析类题目答题技巧 河南省渑池高中 上官书庆(邮编472400) 中国地理分区的考查形式多样、角度灵活,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国地理分区命题 主要是以非选择题,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考查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描述区域内河流的水文特征、地形特征、气温和降水特征;二是分析区域内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和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三是阐释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四是分析区域内的环境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解题流程] 角度一 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材料或某区域图――→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判断某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角度二 人文地理特征的特点及原因,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材料或区域图――→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判断某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分布、成因 角度三 区域环境问题、成因及治理措施,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材料 或某区域图――→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判断区域环境问题、成因――提出[典例](2013·山东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 mm 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 mm 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 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Ⅰ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Ⅱ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1)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 (2)指出自贺兰山至黄河不同地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 (3)近年来,宁夏在银川平原打造枸杞特色农产品带。试推断其依据。 [解析]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1)由“年降水量仅200 mm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 mm的银川平原”获取“该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热量资源充足”的信息。 (2)由“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获取“该地地形、气候差异较大、农产品品质好”的信息。 2.从图中获取信息 答案:(1)阻挡西北方寒冷气流;阻止沙漠入侵;东坡为东南季风迎风坡,增加降水补给。

高中地理《区域发展差异》教案35(湘教版必修3)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带的经济社会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2、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主要优势特征和各自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以及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思想。 3能正确分析理解各经济地带应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发展本地经济。、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个经济区的优势特征、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2)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2、难点:各区应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电脑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 六、教学步骤: [复习]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和它们的经济差异及其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三个经济地带是什么?划分依据是什么?差异突出表现在什么方面?差异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分别找同学回答)。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在学三大自然区时学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及其差异,那么三个经济地带的各自特征是什么?存在怎样的差异?其发展方向如何?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板书] 1.4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和发展。 [活动] 同学们看课本P13—15关于东、中、西三个地带的内容,同时思考它们各自的

所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各区如何协调。(留15分钟给学生)(教师在黑板上作表格) (15分钟后,和同学们一起填表作板书。) [板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及其相互协调。 [补充说明] 解决东部资源短缺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跨区域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输(如三峡工程);西部发展落后,我们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东中部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支援西部。同时还有很多措施如国家的财政措施、税收政策等。希望同学们可以多看一些这方面的电视片或到有关网站查询。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虽然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总体上看,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加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又有一些制度性因素,还有历史地理环境资源等因素,它们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不断分化的现状。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姓名:徐元挺学号:200701100130 院系:法学院班级:07级法学3班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文章探讨了东北区域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问题,提出了以沈阳-大连双核心城市组合模式来推动东北区域协调发展的,并就两城市之间的协同分工政策安排进行了阐述。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在改革开放早期,国家为了搞活经济,通过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以使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三十年间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隆起”地带。该地区的加速发展确实带动了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既定的目的。但是这种发展也因为政策性倾斜等方面原因加剧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板块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从而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不平衡;中国南方经济板块和北方经济板块的不平衡。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国家首先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互补发展;其次为了振兴北方经济,国家加大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国北方经济区域的发展与布局必须立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板块。要想在东北亚区域经济整合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就必须下大力气整合东北亚中国地区,使之形成统一的协同体。东北亚中国地区包括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具体来说包括京津冀板块、山东半岛城市群、环渤海辽宁地区和其他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从发展现状来看,京津冀板块有北京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强力拉动,山东半岛城市群有青岛和济南的带动,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良好,而另外两个板块却发展缓慢。即东北地区的振兴事关中国北方经济的区域发展大局。 东北地区两个板块,环渤海辽宁地区的核心城市是大连,而另一地区的核心城市则是沈阳。这两个板块无论从行政区划上还是从文化历史传统上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这两个地区,或者说大连和沈阳两个城市的协同发展情况却并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大连和沈阳的组合模式及协同发展有利于环渤海地区各板块间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改变中国经济“南重北轻”的格局,还有利于辽宁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东北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对一个区域进行空间结构分析最重要的就是评价该地区城市的竞争力状况,从而能够找到该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竞争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社科院倪鹏飞教授认为,城市竞争力系统构成是复杂的,其众多的要素和环境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又处在不同的维度和层次上,它们共同集成,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决定城市的价值收益。根据这一思路,倪鹏飞教授编制并出版了200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一书,

《区域发展差异》教学设计

湘教育版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本节设计了分组活动“东部与中西部差异图表分析”,从多方面比较了东部与中西部差异,既让每组同学开展合作探究,又节省了教学时间。也设计了“东部与中西部在未来格局中哪个占主体地位”辩论题目,让学生把课堂作为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发挥学生主人翁的作用,一方面加强学生对东部、中西部的优劣势的全面认识,另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思辩能力、阐述能力。 2.课程强调地理学习的生活性、实践性,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南北方饮食习惯、民居建筑差异来导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最后通过中美西部开发的比较,让学生借鉴美国西部开发的经验教训,为中国西部大开发提些合理化的建议,不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关心国家建设的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二.教材分析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材以我国为例,阐述了南北方、东西部差异,由三部分组成:南北方差异、东中西差异、西部大开发。考虑西部大开发内容与东中西差异内容衔接紧密,学生对南北方差异熟悉,因此大胆地重组教材,将“南北方差异”提到“东中西差异”之前学习。本节内容用实例诠释了本章第一节区域基本特征:区域间差异性,同时为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作了理论铺垫。本节有关南北方差异,初中虽以学过,但要求掌握的是感性知识,在高中阶段应提升到理性分析,重点放在让学生了解区域差异的基础上,明

确优势,找准问题,寻求正确的发展方向。 三.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南北方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发展方向;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通过比较,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表,比较东、中、西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分析其原因,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2.讨论交流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及发展前景,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区域差异学习,明确我国的地理国情;通过西部大开发的讨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开发西部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五.教学方法:列表比较法、图表分析法 六.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掌握快速记忆法以及图文互换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投影:南方水稻种植、北方小麦种植图片和南方、北方聚落图片 思考:1.南北方居民饮食习惯有什么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南北方民居建筑各有什么特点?成因呢? 生答:1.南方以大米为主,如米粉、糕团、粽子、汤圆等;北方以面食为主,如馒头、面条、饺子、包子等;因为北方降水较少,旱作农业,种小麦为主;南方以水田农业、水稻为主。 2.北方民居墙体厚,便于抵御冬季严寒;屋顶平顶,是因为降水少,便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长江中下游区开发历史悠久,早在隋唐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水热条件,开始大规模开发。晋朝到宋朝曾出现北方人口和文化、经济南移的高潮,本区很快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近代,本区又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汉口成为内陆的工业中心。 1949年以来,本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重要的是,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和沿海战略的实施,给本区带来新的机遇。江苏、浙江经济迅猛发展,湖北、安徽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进入90年代,以浦东开放开发和三峡跨世纪工程的建设为动力,推动本区经济实现新的腾飞。本区在全国经济区域格局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 1.优越的区位条件。80年代中期,有关部门提出要建设沿海和沿长江地带组成的“T”形国家级产业发展轴的战略,旨在通过沿江开发,延伸拓展沿海的对外开放,实现东西结合,优势互补,促进内陆开发和全国经济增长。长江沿岸与海岸带一级发展轴线构成的“T”形开发空间结构,准确地反映了我国国土资源,经济实力和开发潜力空间分布的基本框架。 本区地处我国经济“T”形总体布局框架的交叉结合部,兼有沿江和沿海的双重地缘优势。本区地处太平洋沿岸,是我国对外的前沿阵地,便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又可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及多条铁路、公路干线,联结国内其他地区,发挥其强大的辐射作用,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2.良好的空间资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热量较充裕,水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低山丘陵是发展经济林果、多种经营的理想场所。低平的地势也给工业发展和交通建设带来了便利条件。低平的地势与丰富的水热资源的良好结合是本区空间资源的显著特征。 3.投资环境优越。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将本区连结成水运四通八达的整体。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海上海、宁波、连云港等沿海港口组成本区水运网络的骨干,为大宗货物的长距离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 本区重要的铁路干线,南北向的有京广线、京九线、皖赣线、京沪线、沪杭线、焦柳线,东西向的有南京—九江—武汉、汉丹线、襄渝线、浙赣线、湘赣线、湘黔线等,形成纵横交错的铁路交通网络。 近年来,等级公路、高速公路发展很快,201、205、207、330、317等国道在本区纵横交织,形成公路体系的骨架,地方道路分布于各大、中、小城市及乡镇之间,客货运量都很大。 近年来,现代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迅速,为区内外信息交流提供了方便。 4.人力资源丰富。人口素质较高,文教卫生等社会条件较好。本区人力资源丰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化问题十分突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就地吸收剩余劳动力,有组织地安排劳动力输出是解决劳动力过剩的有效途径。本区“苏南模式”是农村“城市化”的成功经验,浙江温州地区、安徽无为县在劳动力异地消化方面成效显著。 5.资本雄厚、技术较先进。1949年以前,江浙及沿江一带就是我国近代工业的重心之一,资本相对雄厚。1949年以来又进行了不少资本积累,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沿海战略的实施,本区资本积累迅速提高。 本区技术力量、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千人占有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6.市场容量大。本区是全国市场重心区,区内人口多,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社会总需求量大。城市数目多,物资市场、金融市场、劳务市场及各种商品的批发、零售市场都很发达。 本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其自然资源较少,人多地少,基础设施、生态建设与发展尚不相适应。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以年均超过9%的经济增长速度创新了人类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国土面积辽阔、区域发展条件差异性较大、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导致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差异的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正在引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运用了计算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的标准差、极差、变异系数、极值比率等多种方法,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自1978 年之后,中国的绝对差异一直呈扩大趋势。从人力资本、资本投入、产业结构、地理区位、市场化程度和政府政策六个角度探究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就缩小各地区经济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统计分析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of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was put into effect in 1978, China had developed into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with an economic growth rate of more than 9%, which is regarded as a miracle in the human economic growth history. .But because of vast territory, the difference of area development conditions, the imbalanced resources distributions, the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has become even more serious. The influence of enlarging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on economy and society can not be neglected. This paper carries out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the regional economy difference aft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uses many kinds of methods such as coefficient of standard deviation, extremely ba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extreme value rate.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has continuous enlarging since 1978.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reasons from six aspects, and also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reduce the gap.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y;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balanced development; statistical analysi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