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期末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期末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期末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期末整理题

一、名词解释。(举例)科学研究、人文研究、事实研究、价值研究。

1、科学研究

在比较严格的意义上,科学研究是指从对象的重复性和数量性方面进行的研究,或者说,科学研究具有二重性即重复性和数量型。比如,水经过分解能产生氢和氧,这一过程是可重复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在不改变条件的前提下同样还是如此。同时,一定量的水经过分解能产生一定量的氢和氧,这也是可以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简约地表达即是可量化的。科学研究是人们在研究时经常使用的方法,如科学的观察、测量、实验、统计等等,它对人类的贡献与价值是为当代人所熟知和感觉到的。

科学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采用自然科学中标志性的定量研究方法,以定量研究手段获得对客观现实的客观认识。如:教育测量法、定量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教育实验法、内容分析法等。

科学研究方法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研究对象必须具有重复性。

②研究对象必须能够量化,即能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其基本特征有:

1、在考察研究对象时,强调教育对象的独立性、客观性。

2、在表述研究结论时,要求以量化资料反映客观属性。

3、在形成研究思路时,要求事先设计和严格控制实施过程。

4、选择与处理资料时,强调观测预定变量并检验假设。

5、在选择研究工具时,重视采用标准的量化检测手段。

科学研究方法采用一些标准化的测量工具,能够精确地量化测量结果,从而获得客观的数据资料。

但是,科学研究方法事实上是将教育研究的对象等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但教育现象是十分复杂的社会人文现象,其中包含着事实,也包含着价值和意义,它有历史性、社会性,它的每一部分都与当时当地情境中的各种因素有着诸多联系,因此科学研究方法很难将教育现象的复杂因素尤其历史性、社会性和价值性完整而准确地反映出来。因而该方法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具有局限性。科学研究方法有:①教育测量方法(纸笔测验、口头测验、操作测验、团体测验、个别测验、速度测验、难度测验、选择题或问答题)。

②定量观察法(如:时间取样记录法、行为核对法、等级评定法等)。

③问卷调查法。

④教育实验法

2、人文研究

所谓科学研究是指从对象的偶然性和质性方面进行的研究。人文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受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思想的影响,强调定性的研究问题,所注重的是整体和定性的信息以及理解的方法。如:访谈调查法、定性观察法、叙事研究法。

人文研究方法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研究对象具有随机、偶然性。

②研究对象只能定性研究,不能量化。

基本特点:

1、在考察研究对象时,强调教育现象的自然性整体性。

2、在表述研究结论时,要求通过描述性资料理解对象。

3、在形成研究思路时,强调保持自然状态和灵活调整。

4、选择与处理资料时,强调全面了解信息和归纳整理。

5、在选择研究工具时,重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

人文研究方法注重了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相关性,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整体的、关联式的考察。能够广泛地收集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它能够用描述性资料而不是定量数据来理解和反映研究对象的情况,使其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社会现象。人文研究方法通常描述研究对象是什么而不是什么,有时不能精确地反映客观事实。

3、事实研究

事实研究就是主要反映研究对象的客观存在及其变动的研究。现行教育学很少考察教育领域的事实,而更多反映的是教育研究者对教育的主观设想、意愿、追求的研究,便构成了对教育的泛价值研究。其有缺陷,需要改造。因而,在基础教育中,要坚持边界价值研究方法。价值研究必须以事实研究为基础,尊重教育领域的事实,形成重事实,踏实、务实的研究态度,力避教育研究的空洞和浪漫。事实研究先于价值研究,价值研究必须以事实为依托。

例如我们常说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督促者、促进者,其实这是“价值化”的一厢情愿的规范或目标。这忽视了:

a、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的学习生活最终是由他自己决定的,任

凭我们老师或是家长的外力有多大,只要学生本人不接受、不承认,老师家长做的再多也无济于事,所以,我们在承认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督促者的同时,首先要承认学生自己是自己最好的督促者、促进者。

b、学生的独特性。学生是循序渐进的成长的,但每一个学生又是不一样的,是独一无

二的,我们老师一个人面对整个教室的学生,我们不可能要求我们的做法适合每一个学生,所以我们作为督促者、促进者的身份也就大打折扣。

再如:教与学的关系中,我们所固有的观念“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这同样是我们“价值化”的一厢情愿的规范或目标。这忽视了教师、学生不仅有社会性,还有生物性。所以我们的传统观念仅仅是将教与学的关系概念化、僵硬化了,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当学生的社会化占主导时,我们可以认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但常常会有这样的时候,教师是一厢情愿的在自己跟自己讲课,学生压根没有听,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这样认为。

因此。我们在考虑教学中各种各样的关系时,我们首先要立足实际,关注学生的实际,也关注我们教师自己的实际,不要停留在虚幻的浪漫中。

4、价值研究

所谓价值研究是关于对象的应然状态的研究,或者说,是关于对象应该如何的研究。它主要反映研究者的理想、心愿、追求、志趣、希望等等的研究,或者说是反应研究者的主观心向的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好人一生平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价值追求,即希望好人一生平安,或者祝愿好人一生平安,或者好人应该一生平安。近代法国启蒙思想中的“人人生而平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价值研究,即人人生而就该平等,或者希望人人生而平等。如分析小学培养目标:在德育方面,“形成初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分析上述德育目标,旨在培养的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要求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其实这是“价值化”的一厢情愿的规范或目标。总之,这些都属于表达人的愿望或愿景的考察,都属于价值研究或价值规范的范畴。

二、论述题。从生命感受切入点的多样性,论研究者开放视野的价值。

生命感受有多样的切入点,或者说,生命感受的切入点具有多样性。所谓生命感受的切入点是指生命感受的生发点或起点。人在生命经历中会面对种种迹象,不同的人即使面对同一对象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甚至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中面对同一对象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的生命感受的切入点是不同的。面对同一棵枯木,有人可能会感受其枯萎这一方面,在这里,生命感受就是以枯木本身为切入点的;画家面对枯木可能会感受其形态的方面,在这里,生命感受就是以枯木所具有的美学的或艺术的特质为切入点的;工匠们面对枯木则可能感受其材质朽败的方面,在这里,生命感受就是以枯木的使用功能为切入点的。总之,生命的切入点是多种多样的,甚至,略显极端地说,有多少个生命,就有多少个生命感受的切入点。

从人的生命与对象的联系方面,可以简略地说把人的生命感受的切入点分析为三个层次,即生命本体层次、对象层次与中介层次。本体层次的生命感受的切入点是指生命感受发生自生命本身,其基础性的切入点有欲望、情感、意念与理感。欲感即欲求感,它包括两个相应的方面即占有感与付出感,在爱的领域,有人对自己所爱的人就具有占有感甚至独有感,也有人具有付出感甚至牺牲感。情感包括日常语言中所谓的“好感”与“反感”,对对象的“好感”使人趋近对象,而对对象的“反感”则使人背离对象。意感即意志或权利感,它包括独立感与依赖感。理感即理性感,它包括条理感与紊乱感或混乱感。对象层次的生命感受的切入点是指生命感受发生自对象。根据对象所处的时空状态,对象层次的生命感受的切入点又可分为历史感、现实感与未来感。历史感即过程感,那些主张“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的人就有很强的历史感。现实感是对当下或此时此地的对象的感受,那些与世沉浮、与时俯仰的人大多就具有较强的现实感。未来感是对将来可能出现的对象的感受,那些追求为未来而工作或从事开拓性事业的人就有明确的未来感。中介层次的生命感受的切入点是指生命感受发生自将生命本体与对象连接起来的媒介。根据媒介的存在状态,中介层次的生命感受的切入点又可分为语言感、操作感与逻辑感。

总之,生命感受有多样的切入点,上述关于三层次生命感受切入点的区分只是为了提供一个分析性的框架或结构,以便于更好地把握切入点的多样性。

三、简答题。请用遮蔽性分析法分析某一教育、教学或管理中的问题。

以遮蔽性分析法评价教师要与学生一同成长,父母与子女同时成长。

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理论都是基于一个认识切入点来展开,我们也都是从某个点切入获得生命感受,这必然会忽视另一些有形或无形的点,会导致有所见必有所不见。遮蔽性分析法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现象,对语义遮蔽性进行分析,力求全面认识,防止片面性和武断处事。下面运用这一理论对教师要与学生一同成长这一理论进行分析:

1.在学校、在课堂、在学生的眼中,老师代表着权威,代表着神圣,在学生们心中,老师讲授的知识几乎就是真理,这阻挠了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探究,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为自己充电,不断地接触当今最前沿的知识、理论体系,并不断的与自己已有的理论进行交汇融合,以保证我们的学生所接受的是目前较为科学的知识。

2.同样,在当前应试教育还占有相当席位的形势下,我们对好学生的定义往往更倾向于成绩好的孩子,忽视了另一点,即这些成绩的取得是靠苦学、死记硬背得来的,还是在充分理解所学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而得来的,这种现象的背后会影响我们对某些学生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所以,我们要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正确的归因,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良性的学习轨道上前行。

3.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这一理论同样值得我们做父母的思考。比如,我们往往

更重视对孩子学业的要求,让孩子多读书,多看报,有空没空多涉猎一些所为的“有用”的知识,只要孩子在看书,我们很少会打断他们,只要孩子在学习,我们很少会打扰他们,只要孩子在学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们很少去反思成绩的由来,只要孩子在学业上一直名列前茅,我们很少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孩子的交际能力,处理同伴关系的能力,以及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孩子是否存在人格障碍。这也就导致了现在的一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感恩,不珍惜友情的现象,所以我们作为父母应该更加全面的对孩子进行交代,毕竟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四、简答题。为什么“实事求是”法需要转化为“实事求蔽”法?(本体方法)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说话办事做学问,不是弄虚作假,抄袭别人成果。

“实事求是”法需要转化为“实事求蔽”法这是边界哲学的认识论问题,也是思想的本体方法问题。1、思想的本体理解及其对人类的价值:共同性与共用。思想本体就是指思想本身的发生、运动与变化的过程;而所谓对本体理解就是指对思想本身的把握。2、思想本体理解的基本内容:遮蔽性与切入点。遮蔽性是人(类)对世界进行关照的内在属性,或者说,人(类)无论从什么单一视野进行关照,都无法回避这种遮蔽性。如果用对分法进行评价,那么就可以说,人(类)对世界的任何一种关照或解释都同时存在优点或缺点。例如,以孔丘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属于理论体系。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影响的佛学属于信仰体系。近代由欧洲传入旳以尼采为代表的唯意志论属于非理性体系。总之,按照边界哲学的理解,“实事求是”法需要转化为“实事求蔽”法这种思想具有内在的遮蔽性,而所谓对思想本体的理解,其基本内容之一就是要弄清楚这种思想本身的所见与所蔽或优点与缺点。这正像我们说理解一个人首先就要明确其长处与短处一样。然而,这还仅是理解的一个方面,对思想的理解还要求探索其发生的基础,即寻求思想的切入点,这正像我们说理解一个人不仅要知其长处,而且还要进一步弄清这些长处与短处是如何造成的一样。何为思想的切入点?简单地说,人类的任何思想都可以从基础处找到发生点,或者反过来说,任何一种思想都是在特定发生点上认识世界的结果。这个思想的发生点就是边界哲学以术语表达的切入点。恩格斯对马克思的理解很好地例证了这个问题。3、思想本体理解的基本过程:谦虚与转换。总之,由于任何一种思想都提供一个关照世界的切入点,而任何切入点上的关照都同时会有所见与所蔽,因此,人(类)就应当学会谦虚与转换。直白地说,就是让他人来理解自己思想的价值与不足,同时也去理解他人思想的价值与不足。这也就是关于人类思想本体理解的基本追求,即理解自己也为他人所理解。或许,经由这种认识论意义上的谦虚与转换,人(类)才有可能走向或思想或行为上的合作。

综上所述,“实事求是”法需要转化为“实事求蔽”法这种思想是在特定切入点上对人或世界进行考察的结果,而这种特定切入点上的考察结果都同时会有所见或所蔽;因此,所谓对思想的本体理解,其基本内容就是对思想本身的遮蔽性及切入点的把握。

五、论述题。论作为哲学术语的“谦虚”。

要走向对人类思想的本体理解,第一环节就是像恩格斯所做的那样:对任何一种思想都不能简单的排斥与否定。人类的任何一种思想都有“所见”,而排斥或否定任何一种思想都将意味着对这种思想之“所见”的排斥,从而使排斥者在这一思想之“所见”的界限内变得无知。简单地说,人类中的每一个人若不想使自己变得无知,那就不应该简单地排斥他人。需要强调,这里说的“不应该排他人”决不仅仅是一个态度或修养意义上的命题,而是一个

智力或哲学意义上的命题,即这是一个是否认识到他人思想之“所见”的问题。与这一环节相对应的还有对自己的本体理解:由于思想之遮蔽性的存在,人(类)对自身的判断就应当是谦虚的——很明显,这里的谦虚同样不是一个道德或修养意义上的概念,而是一个智力或哲学意义上的概念——因为,人(类)有“所蔽”或有所不见,所以必须谦虚。

总之,由于任何一种思想都提供一个关照世界的切入点,而任何切入点上的关照都同时会有所见与所蔽,因此,人(类)就应当学会谦虚。直白地说,就是让他人来理解自己思想的价值与不足,同时也去理解他人思想的价值与不足。这也就是关于人类思想本体理解的基本追求,即理解自己也为他人所理解。或许,经由这种认识论意义上的谦虚,人(类)才有可能走向或思想或行为上的合作。

六、论述题。从教学关系角度,论对应定位法。【可从主体出发如师生关系、主体活动(狭义上的教学活动)、师生互动等方面思考】

对应定位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本体论意义上的定位。2、认识论意义上的定位。

3、价值论意义上的定位。

4、活动论或实践论意义上的定位。

所谓合作中的三线规范,是指在人与人合作中必然涉及到的规范的三种限度或程度。关于合作中三线规范的基本原则就是:倡导或提倡上线,操作或运作中线,坚持或扼守底线。以三线规范原则,可以对教学关系做出基本的边界定位。

关于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边界定位。1、上线定位。在教学过程中,倡导教与学并重,将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结合起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作为关系的双方,教与学的主动性与被动性是相互规定、相互制约的。教的主动性规定着学的被动性,而学的主动性又规定着教的被动性。双方各自所拥有的主动性和被动性是在实际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发生的。2、中线定位。在边界哲学的视野中,关于教与学的主动与被动关系有以下三层方面。(1)教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对教师在教育或教学中的被动性,既与现行的认识有关,也与传统文化心理及由此决定的行为习惯有关。在边界哲学的视野中,像每种关系中的人一样,教师既有主动性又有被动性,其教育或教学行为既有主动的一面,又有受动的一面。而针对认识和行为中忽视教师被动性的现实,更为强调教师的被动性。(2)学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在边界哲学的视野中,像教师既有主动性又有被动性一样,学生同样既有主动性又有被动性,他们不仅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影响,而且也主动地影响教师,而针对实际中存在的忽视学生主动性的偏向,更为强调学生的主动性。(3)教与学的主动与被动关系。a、教的主动性与学的被动性匹配。当教师发挥教的主动性时,学生必须保持相应的被动性。b、学的主动性与教的被动性匹配。当学生发挥学的主动性时,教师则必须保持相应的被动性。3、底线定位。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这一命题分为两个命题:(1)教为主导、学为被导;(2)学为主体,教为客体。而所以分为这两个命题,是因为“主导”、“被导”与“主体”、“客体”分属于不同的思维层次,是无法将它们混编在同一个名命题之中的。

在我们的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三线理论同样可以很好的解释,比如,我们常常要求自己的课堂每个学生都要认真的听讲,所谓每个学生都认真听讲,这也仅仅是上线,是我们的期望值,是我们的愿望所在,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是不会达到的,我们所能做的是尽我们所能让听讲的孩子听会,让边缘区的孩子多听一些,让压根听不进去的孩子做到不影响我们课堂的顺利进行,这也就是我们的中线,同样,我们要注意扼守下线,即: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扰乱课堂秩序,这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最起码的尊重。

总之,无论对待老师、学生还是自己,无论是面对工作、生活还是评价一件事、一个人,不要拿期待和愿望作为标准去衡量,而应找出决不允许的作为最低限度或规则的下限,更侧重于在当下的时空中我能做什么或为别人、自己创造什么条件去改变现状、达成目标。

七、简答题。你如何理解“小微研究”?

(一)、相关理论:

1、现实生活中、研究中,人们往往注重抽象、空大的问题,为宏大的目标而劳碌,追求单一的标准,为研究和生活带来了许多问题。而小微研究的方法,对于我们处理上述问题很有助益。

2、小微研究三原则:

(1)、化空大为小微:我们研究要注重微小题目,目标上要注重小微目标,生活中要注重细节;

(2)、化概括为具体:对于事物,要注重它属于哪一类,包括什么,并对其加以辨别;

(3)、化单一为丰富:调整单一层次的追求标准,走向丰富和多样化。

(二)、分析问题:社会上的“最美”追求:“最美”妈妈、“最美”教师.

1、不可否认,“最美”妈妈的作为令我们非常感动。可是“最美”的社会追求,是一种简单、完美的上线追求。

2、因为:(1)、人是丰富的人,人有天使的一面,也有魔鬼的一面。单一完美好和绝对坏的人是不存在的。追求“最美”,可能忽视人的不美的一面。人的不美的一面也需要我们注重与改善;

(2)、每个人也是有差别的。每个人的修养,文化水平,所处的环境不同,“最美”这种单一的标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到;

(3)、有美即有丑。现实发生的一些丑恶的事情我们不能否认,一个人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不做坏事。丑恶事情的减少,就是对美的最好诠释。

3、因此,我们该摒弃“最美”这样的单一层次的追求,走向丰富和多样化,走向小微。

八、简答题。你如何理解思维运行中的“泛化”与“边界”?

1、泛化论的哲学观。所谓泛化论的哲学观是指人(类)在把握对象时经常表现出的片面的简单的观点。从人(类)把握对象的日常状态来看,所谓的“好人”或“坏人”就是把对人的“好”或“坏”的认知切入点无限地扩大或膨胀开来去,以致陷入“好”或“坏”的泛化的状态。这属于感知方面的泛化。就情感方面的泛化而言,所谓“痴情”,就是情的泛化,“迁怒”则是“怒”的泛化,“极乐”则是“乐”的泛化,而“癖好”则是“好”的泛化。就意志或行为方面来看,所谓“某某人说了算”或“谁说了算”或“谁做主”,就是“某人”或“谁”的意志支配力的泛化,而所谓“屈服”或“屈从”或“屈就”则是意志依附性的泛化。

从人(类)把握对象的专门领域来看。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认识方面对“实践标准”的泛化——不是吗?在科学探索的领域,逻辑标准便是被经常运用的标准,“不合逻辑”甚至成为科学领域判断某种理论之悖谬性的惯用语。判断真理的标准怎么可能会是“唯一”的呢?拿一把尺子能测量天下的所有东西吗?从人(类)把握对象的理论或体系状态来看。以弗洛伊德的深层心理理论为例,他是以性欲,尤其是以压抑着的性欲为切入点去把握人的存在状态的,尤其是把握非正常人的存在状态,由此发现出人的深层心理的运动与变化,这对于认识人的深层心理,尤其是认识非正常人的深层心理具有巨大的开创性价值。但后来,他以这一切入点去理解文学与宗教等等,提出了诸如“文学是压抑了的性欲的升华”以及宗教与性欲的关系等等理论,便是把性欲这一切入点作了不加边界限定的扩大化并进而走入以“泛化”为内容的泛化的误区。

2、泛化论哲学观在教育上的价值。(1)泛化是某个切入点上生命感受的泛化,通过泛化,人们可以考察其生命感受的切入点,或者说,考察其把握对象的逻辑起点,从中人们可以发现泛化所提供把握对象的特定角度。(2)众多切入点上生命感受的泛化必然带来不同生命感受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并且能够造成不同理论之间“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种相互参照、相互批评中,不仅可以更好地彰显各种理论自身的品质与价值,而且还可以互相补充或相互吸引,这样可以促进理论的发展或理论的综合,甚至会形成新的理论。(3)生命感受切入点上的泛化会以其明显的谬误而彰显其边界。

3、泛化论哲学观在教育上的不足。(1)泛化即简单化。(2)泛化论即自我中心论。(3)泛化论即片面论。

总之,泛化论是简单的、片面的,又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因此,它必须被改造。

1、边界哲学的基本内容。边界哲学即存在有边界,存在之间互有遮蔽,因此,人应当学会定位。存在有边界,这有如下几层意思。(1)本体论意义上的边界,即共在有边界,边界是共在的边界,无共在则无边界。(2)认识论意义上的边界。(3)价值论意义上的边界。(4)活动论或实践意义上的边界。存在之间互有遮蔽。这有如下几层意思。(1)本体论意义上的遮蔽。(2)认识论意义上的遮蔽。(3)价值论意义上的遮蔽。(4)活动论或实践意义上的遮蔽。

2、以边界哲学为前提的基础教育学。它包括(1)坚持存在的共在性,反对一切形式的自我中心主义。(2)关注人类文化的多元性或丰富性,反对文化的一元论或简单论。(3)关注人的生命感受切入点的遮蔽性,反对生命感受切入点的泛化。(4)以切入点的遮蔽性为基础,反对简单或片面或以自我为中心的所谓“真理观”。(5)以切入点的遮蔽性为基础,培养人的谦虚感,反对人的偏见与傲慢。(6)以谦虚感为前提,提倡不同思想、理论或体系的对话或讨论。(7)以切入点的遮蔽性为基础,关注人的边界定位,反对人的自我迷失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人的专制与盲从。人应当学会边界定位。这有四层意思。a、人是被定位的。b、人是自定位的。c、在人的被定位与自定位之间存在遮蔽。d、确定被定位与自定位的边界。(8)关注合作中的代价,以养成人的承担感,反对人的不负责任。

九、写作题。结合自身成长史,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论文,然后分析自己的思维路线与具体方法。(切记空谈)

提示:(1)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勾”与“沟”——亲情泛化及其边界定位。

(2)家庭教育中夫妻之间的“你”与“我”——爱情泛化及其边界定位。

(3)朋友之间的“一头”与“两头”——友情泛化及其边界定位。

(4)对领导者的服从与抗争——服从泛化及其边界定位。

(5)对下属的命令与服从——命令泛化及其边界定位。

浙师大 教育研究方法考试整理(2012上半年)

教育科研方法(2012) 一、教育研究的过程 从科学方法的一致性,从研究过程提供的基本的、系统的要素看,可分为5个步骤: 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推导结论 二、 (一)教育研究的效度:指结论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内在效度)和结论的普遍性(外在效度)。内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外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推广到其他总体条件、时间和背景中的程度。 (二)教育研究的信度:研究的前后一致性以及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复。内在信度:指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外在信度:涉及的是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 (辨析题): 1、内在效度高的实验,外在效度也一定高。(错) 内在效度指研究的结果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外在效度表明研究结果的可推广程度,即研究结果是否被正确地应用到其他研究情境、其他条件及其他时间、地点、总体中去的程度。内在效度决定了研究结果的解释,没有内在效度的实验研究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内在效度是外在效度的前提,但是内在效度高,外在效度不一定高,有时候,内在效度高,外在效度反而低。 2、为达到外在效度,结果必须能推广到许多不同的人群和条件中去?(错,科教) 外在效度依赖于特定研究工作的条件及目的。研究的效度只是一个度的问题,事实上也不可能得到纯粹的内在或外在效度,提高内在效度的企图可能降低外在效度,反之亦然。研究者需要求得一种平衡,使某一结果得到合理的解释,又具有某种程度的推广价值。 3、没有信度也就没有效度(对) 信度是效度的一个必要的保证,也就是说,一项研究不可能没有信度却有效度。如果一项研究是不可靠的,我们就不可能有信心去解释结果,并将它推广到其他的人群和条件中去。从本质上说,信度和效度共同构成了研究的可靠性。 4、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1)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个测量工具要有效度必须有信度,没有信度就没有效度;但是有了信度不一定有效度。 (2)信度低,效度不可能高。因为如果测量的数据不准确,也并不能有效地说明所研究的对象。 (3)信度高,效度未必高。例如,如果我们准确地测量出某人的经济收入,也未必能够说明他的消费水平。 (4)效度低,信度很可能高。例如,即是一项研究未能说明社会流动的原因,但它很有可能很精确很可靠地调查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人的流动数量。 (5)效度高,信度也必然高。 三、教育研究的分类方法(给出一个实例,能判断是属于哪类研究?选择) 1、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于研究的目标或目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扩展知识,为现有学科的知识体系增添新的东西。 应用研究的基本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 2、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基于研究的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用文字来描述现象。主要是描述性的说明;倾向于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关心的是研究对象在自然情境中,对事物已经发生或已经存在的意义的理解、看法和体验,而不注重对象的操作行为和反应。定量研究: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现象。注重结果,更强调标准研究程序和预先设计,企图对同类问题作广

《教育研究方法(专科必修)》2015期末试题及答案

《教育研究方法(专科必修)》2015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合计20分) 1.下列关于观察法中编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策略编码指对人们完成一定任务所用方法、策略的编码。 B.常见的一些编码有:过程编码,活动编码,策略编码和行为编码。 C.过程编码指对事物过程的编码,其编码名称是阶段和步骤。 D.活动编码指按照一定的种类进行的内容编码。 2.对于调查访问,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在访问时,与被访者谈得越投机越好。 B.在访问时,调查者用眼睛、神态与被调查者交流是不礼貌的。 C.在访问时,座位的安排无关紧要。 D.-般情况下,只要受访者允许,访谈者应该尽可能使用录音机。 3.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研究计划的形式分为七个部分,对于特定的研究项目不可能提出其它一 些研究计划的形式。 B.研究计划的准备是研究过程的重要一步,许多研究在开始进行之后都要求提交研究计划。 C.具体到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尽管存在着性质和层次上的差异,研究工作的程序是一成不变的。 D.研究计划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研究目标和理论框架,以往研究的考察,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4.关于实验设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施以实验处理称作实验组,另一组不给实验处理,然后测定他们对某种刺激的反应。比较两组反应上的差异不能被认为是实验处理的结果。 B.组间设计的优点是:可以进行比较;缺点是:两组被试相等的假设难以得到保证,各种无关变量的控制,两组也难以做到完全相等。因此,对实验结果的解释上,可靠性就要降低。 C.事前测定和事后测定比较设计是按照测定被试的方式来分类的设计类型。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集与答案

1、在科学史上,首次研究了科学认识的“归纳一演绎”程序及所遵循的方法,并在形式逻辑之上建立了科学方法论的哲学家、思想家是(C ) 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 D 毕达哥拉斯 2、在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中,( B )时期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A 直觉观察时期 B 分析为主的时期 C 独立学科时期 D 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时期 3、教育研究活动的起始环节是( B ) A 收集资料 B 选择课题 C 提出假设 D 制定方案 4、教育研究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 C ) A 教育研究成果的展示 B 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 C 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 D 教育研究成果的概括 5、( C )不是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 A 客观性原则 B 创新性原则 C 综合性原则 D 伦理性原则 6、课题论证的目的是(A ) A 避免选题的盲目性 B 鉴定选题的准确性 C 审查课题的实用性 D 完善课题的合理性 7、教育研究问题的可行性包含的条件除了客观条件、主观条件还有一个(D ) A 存在可能性的问题 B 选题问题 C 表述问题 D 时机问题 8、对选定的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被称为( B ) A 课题审查B课题论证 C 课题评估 D 课题鉴定 9、确立选题的重要依据源于(D ) A 问题的应用价值 B 问题的范围 C 问题的学术价值 D 问题的意义 10、“书目”属于文献等级中的( B ) A 一次文献 B 二次文献 C 三次文献 D 四次文献 11、为了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必要的工作是( C ) A 选定课题 B 课题论证 C 文献检索 D 历史分析 12、以下属于二次文献的有(C ) A 综述B报告 C 文摘 D 手册 13、在文献检索中,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进行查找的方法是( B ) A 顺差法 B 逆差法 C 引文查找法 D 综合查找法 14、查得资料比较杂乱,没有时代特点,属于哪种文献检索的特点(C ) A 顺差法 B 逆差法 C 引文查找法 D 综合查找法 15、国内外许多学者均通过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跟踪观察研究儿童的一般发展,主要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是(A ) A 日记描述法 B 描述记录法 C 轶事记录法 D 连续记录法 16、有明确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的观察是(A ) A 结构式观察 B 非结构式观察 C 直接观察 D 参与性观察 17、教育观察研究,根据观察的方式可分为(A ) A 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B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C 自然情境观察与实验室观察 D 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18、最早使用日记描述法的是( B ) A 洛克 B 裴斯泰洛齐 C 皮亚杰 D 陈鹤琴 19、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的是( C ) A 自然情景观察 B 实验室观察 C 结构式观察 D 非结构式观察 20、主要用于反应个体、事件或新异教育现象的调查是(D ) A.普遍调查B.抽样调查C.现状调查D.个案调查

教育研究方法 试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关于观察法中编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策略编码指对人们完成一定任务所用方法、策略的编码 B.常见的一些编码有:过程编码,活动编码,策略编码和行为编码 C.过程编码指对事物过程的编码,其编码名称是阶段和步骤 D.活动编码指按照一定的种类进行的内容编码 2.对于调查访问,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在访问时,与被访者谈得越投机越好 B.在访问时,调查者用眼睛、神态与被调查者交流是不礼貌的 C.在访问时,座位的安排无关紧要 D.-般情况下,只要受访者允许,访谈者应该尽可能使用录音机 3.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研究计划的形式分为七个部分,对于特定的研究项目不可能提出其它一些研究计划的形式 B.研究计划的准备是研究过程的重要一步,许多研究在开始进行之后都要求提交研究计划 C.具体到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尽管存在着性质和层次上的差异,研究工作的程序是一成不变的 D.研究计划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研究目标和理论框架,以往研究的考察,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4.关于实验设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施以实验处理称作实验组,另一组不给实验处理,然后测定他们对某种刺激的反应。比较两组反应上的差异不能被认为是实验处理的结果 B.组间设计的优点是:可以进行比较;缺点是:两组被试相等的假设难以得到保证,各种无关变量的控制,两组也难以做到完全相等。因此,对实验结果的解释上,可靠性就要降低 C.事前测定和事后测定比较设计是按照测定被试的方式来分类的设计类型 D.事前测定,是指在实验处理实施前对被试时行有关研究内容方面的测定,事后测定是指在实验处理实施后对被试进行有关研究内容方面的测定。前后两次测定的差

考研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一、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 1.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 2.意义:①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③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 3.教育研究的类型:(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 (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 (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以经验论(培根)和唯理论(笛卡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康德)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

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影响;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 (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三)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1.特征:①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②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③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脱节④思维方式整齐划一、整体直观; 2.现状:①研究的主体在不断地扩大;②研究的范畴在不断拓展;③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④研究角度和方法多元化; 3.存在问题:①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重视;②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不够;③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依旧占据教育研究的主流,应加强科学实证性;④不善于吸收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四)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①自然化、生态化②综合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多变量实验设计)③多文化趋势④现代化;

《教育研究方法》2017期末试题及答案

《教育研究方法》2017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合计30分) 1.在假设检验过程中允许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又称为事件。 2.外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性,或推论、应用之范围的准确性。 3.结构型问卷又称封闭式问卷,即在研究者事先规定的各种答案中,填答者选择认为符合 当时意见、态度的一个或几个答案。 4.测验的性是关于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指标。包括以下诸方面:测验刺激的客观性、量化的客观性、推论的客观性。 5.取样是选取某一段时间作为观察记录的对象。 6.测验是一种系统化了的程序和一种测量的。 7.文献法的一般过程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分别是:提出课题或假设、研究设计、搜集文献、整理文献和进行文献。 8.无结构型问卷的结构较松懈或较少,并非真的完全没有结构,只是不将资料,但必须向有关人士问差不多相同的问题,被访问的人数一般较少,自由回答。 9.成就测验是指经过一定的数量化或测验编制程序化的各类教育测验。 10.用专业语言来说,某一个随机事件在n次实验中出现的情况称为该随机事件的次数,各种随机事件在n次实验中出现的次数分布情况称次数分布。 11.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都能用于文献的研究,同属于非接触性方法。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相比更侧重于分析。 12.以结构形式为标准,问卷法可划分为型和无结构型两种类型。 13. 变量又称调节变量,是自变量的特殊类型,是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而选择的次要自变量。 14.结构型访问法、半结构访问法、无结构型访问法又被称作封闭型、半封闭型、型。 15.在实验设计中可以采用两种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他们分别是无关变量的和无关变量保持恒定。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合计l5分) 1.下列关于观察法中编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策略编码指对人们完成一定任务所用方法、策略的编码 B.常见的一些编码有:过程编码,活动编码,策略编码和行为编码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 试卷编号:12号 一、填空(1’x20) 1、科学研究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科学理论、方法技术。 2、确定性原则是指研究者选择和确定的()应合理适度。 3、遵循确定性原则选题,应注意具体明确、()、难以兼顾的三点要求。 4、阅读研究文献的方法一般有浏览、粗读和()三种。这三种阅读方法各有所长和不足,对于研究工作者阅读分析文献来说,均为非常有用的方法。 5、文献是记录、()、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信息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 6、确定问题的原则有:实践性、可行性、()。 7、根据访谈结构可将访谈分为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访谈。 8、为保证研究的质量,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应具备:定向性、价值性、 ()、新颖性。 9、内容分析法常用的三种抽样方式是:来源取样、()、分析单位取样。 10、观察计划和方案的内容包括:观察研究的目的、观察对象、 ()、观察类型、观察的取样和时间安排、观察提纲和观察记录表、观察手段和工具等。 11、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施以实验处理称作实验组,另一组不给实验处理,称作控制组,最后测定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然后比较两组反应上的差异,这称为( )。 12、研究计划一般包括:课题表述,课题意义,定义、限制和界定,文献查阅,假设,方法,()7部分。 13、()是具有不同比重的数据(或平均数)的算术平均数。比重也称为权重,数据的权重反映了该变量在总体中的相对重要性,每种变量的权重的确定与一定的理论经验或变量在总体中的比重有关。

教育研究方法背诵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背诵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 一、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1.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2.意义:①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③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3.教育研究的类型:(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以经验论(培根)和唯理论(笛卡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康德)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影响;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三)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1.特征:①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②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③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脱节④思维方式整齐划一、整体直观;2.现状:①研究的主体在不断地扩大;②研究的范畴在不断拓展;③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④研究角度和方法多元化;3.存在问题:①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重视;②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不够;③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依旧占据教育研究的主流,应加强科学实证性;④不善于吸收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四)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①自然化、生态化②综合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多变量实验设计)③多文化趋势④现代化;

2010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专科《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0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专科《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马全力整理的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盗传必究!) 说明:试卷代号:2044; 适用专业及层次:教育管理和小学教育、专科; 资料整理于2020年9月29日。 一、判断题 1.搜集教育科学研究文献的主要渠道有: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社会、科学、教育事业单位或机构,学术会议和个人资料交流,计算机互联网。 [答案]对 2.编制测验题目是编制测验的中心环节,测验题目是具体体现测验目的的重要内容,也是决定测验好坏的重要方面。 [答案]对 3.研究的效度是指研究在揭示所研究内容的本质或其规律方面的准确、客观、科学程度,或者说研究结果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 [答案]对 4.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都能用于文献的研究,同属于非接触性方法。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相比更侧重于定量分析。 [答案]对 5.测验(或,测验量表)法是教育与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心理差异的定量化研究。 [答案]对 6.在实验设计中可以采用两种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他们分别是无关变量的消除和无关变量保持恒定。[答案]对 7.在假设检验过程中允许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又称为小概率事件。 [答案]错 8.两种变量值变化方向无一定规律,即一种变量值变化时,另一种变量值可能变化也可能不变化,并且不变或变大、变小的情况为随机的,这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为零相关。 [答案]对 9.结构型问卷又称封闭式问卷,即在研究者事先规定的各种答案中,填答者选择认为符合自己当时意见、态度的一个或几个答案。 [答案]对 10.测验法又称测验量表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心理差异和人的行为个别差异方面的的定量化研究,具有诊断与预测二种功能。 [答案]无错,但不完备 11.随机取样法在理论上最符合概率论原理。当研究者对所研究总体中各类个体的比例不了解,或总体中的个体之间差异程度较小,或样本数目较大等情况下,它是一种很好的取样方法。但是,它有自己的限制要求和局限性:事先把研究对象编号,比较费时费力;如果总体中的个体分散,抽取到的样本的分布也比较分散,给研究带来困难;当样本容量较小时,可能发生偏差,影响样本的代表性。 [答案]完全正确 12.等距变量有相等单位,能用数量准确说明某一量比另一量大(或小)多少,但无绝对零点,像身高、摄氏温度、体重、百分制计分等都是等距变量的例子。 [答案]部分错误 13.操作定义的作用主要有4条:第一,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第二,它有助于研究假设的检验;第三,它有利于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统一性;第四,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 [答案]无错误,但不完备 14.次数分布也称为频数分布,指的是一批数据中各个不同数值所出现的次数情况,或者是指一批数据

教育研究方法历年真题(2007-2012)

2007年 简答题: 1、简述教育文献综述报告包含哪几个部分 答:教育文献综述报告包含以下四个部分的内容:(1)提出问题。(2)确定方法。(3)正文部分。(4)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简述提高教育实验研究内在效度的方法(至少五个) 答:内在效度是指实验者所操纵的实验变量对因变量所造成的影响的真正程度。影响教育实验的内部效度的因素有八种:大师教育(1)偶然事件。是指除了实验变量之外,一些未经控制的因素会介入周期较长的实验过程,引起实验结果的变化。大师教育(2)成熟。指在实验期间,实验对象的身心发生变化也影响实验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3)测验。指前测的暗示对实验因变量的影响。大师教育(4)工具。指测量手段对实验因变量的影响。大师教育(5)统计回归现象。可能混淆实验处理对因变量的效果,使实验结果难以解释。(6)差异的选择。所选择的两组或几组受试者,在未受实验处理之前,本来各方面的能力就有所偏差或不相等,那么实验结果的差异,就不能说是单纯由于实验处理所造成的。(7)实验对象的流失。实验对象在实验期间的流失,如择校、转学等,则可能使实验结果难以解释。当实验组和控制组有不同比率的实验对象退出实验时,就会导致结果的偏差。(8)上述七项因索的彼此交互作用,是影响内部效度的另一个因索。 选做题: Ⅱ:为了确定某地区中小学是否有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特采用如下方式进行(1)称书包法; (2)课堂观察法;(3)问卷调查法;试分析这三种方法的优劣,并自己设计一个研究方案。大师教育答:称书包法的优点在于:形式直观,简单易行,方便整理。局限在于:笼统地通过一个因子进行判断,有误差;只适合在数量较少的情况。问卷调查的优点在于:方便实用,省时,花钱少;由于可以不署名,在某种情况下结论比较客观;能搜集大样本信息资料,收效大;便于整理归类,能做量的统计处理,使调查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问卷调查法的局限在于:问卷设计的质量会影响结论的代表性;搜集的资料比较表面,不能深入了解深层次的内心世界真实情况;若部分调查对象不作回答,难以知道不回答的原因,也会影响问卷的效度。课堂观察法的优点在于:对事物有最直接的认识;方便易行,不必使用特殊设计的复杂仪器设备,不需要特殊条件,适用于广大的研究范围;不妨碍被观察者的日常学习、生活和正常发展,因此不会产生不良后果。课堂观察法的局限在于,观察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受各种偶然因素的干扰;研究者在观察时原则上不能支配和控制研究对象及其发展,所以不能判断问题的原因,只能说明“有什么”和“是什么”问题;在研究对象人数多且分散的情况下应用较困难;教育现象的复杂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观察项目归类推论性太多,会影响研究的信度;观察研究往往取样小,观察的资料琐碎不易系统化,普遍性的程度不高。研究方案(略)。 Ⅱ.答案要点:(I)三种研究思路优劣(18分) ①称书包重量可以收集关于学生课业负担的客观的数量化证据,但如果不同时考察书包的内容,就会使研究显得简单化而失之武断。

2020年整理教育研究方法学习心得.doc

教育研究方法学习心得 关于教育研究方法基础的学习快要结束了,虽然时间并不是很长,但还是有或多或少的收获。教育研究方法是作为一个现代师范生所必须学习的学科,了解学生、走进学生对教师进行从教活动有很大的帮助。刚开始上这门课的时候,觉得这课上不上都一样,只要因材施教就能当好好老师,后来上了这门课之后,我才明白,我完全误解了这门课。不管后面有多少人来上课,但是我每次都去上课,学习到不少有关教育研究方面的知识。 教育研究方法通过一系列规划好的活动步骤的实施及方法、技术的运用,来认识教育现象,为教育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可信赖的知识。它有助于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简单地说,教育研究是采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的活动。教育研究方法的真正意义是:要老师发现在教育中的问题,并研究出问题的所在,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应该对应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把教育落到实处,必须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发展为主题,注重学生学的方式,形成一种让学生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教学方式。学校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这需要迫切的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的先导则是教育研究,需要教育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准备。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对于教育研究有了比较直观的感受,思维也得到了转变。 下面我来谈谈,这次的教育研究方法学习的收获。 收获之一:我开始感到教育研究并不是十分神秘的事。这种意识对我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将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收获之二:是了解了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法。教育研究领域积累了种种研究方法,诸如调查法、观察研究、访谈法、实验研究、历史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叙事研究法。 收获之三:是感到学无止境。平时各科的学习一般是先学知识再学知识如何用,有的知识学了以后一时还不知道有什么用,所以我们往往只感到知识太多而感受不到知识的不足。而教育研究方法的学习正好是反过来:先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再回过来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在教育研究方法的学习中,我不仅感到知识不够用,在提到研究的能力方面也马上感到力不从心。这种学无止境的感受将激励我今后更加努力地学习。 收获之四:是深切地体会到教育研究方法时团结很重要,合作就是力量。教育的研究过程就是团结合作的过程,大家要共同努力自不待言,还要填写问卷的同学的积极配合,有时还要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学校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等等,都对教育研究的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收获之五:是培养了老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且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要难。只有发现了问题的所在才能认识到自己不足,进尔进一步提升自己。 收获之六:培养了我们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初步理解到教育研究方法在教育方面的应用。 教师这个职业,几乎全部的时间都是和学生打交道,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进行各种“研究”,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学术问题等等。学校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这需要迫切的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的先导则是教育研究,需

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考试题(五套)

第一套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考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合计30分) 1.一个具有信度的研究程序,不论其过程是由谁操作, 或进行多少次同样的操作,其结果总是非常( ) 的。 2. 量化处理是对经过编码分类的资料,运用()方法进行加总、求平均、求百分比、进行差异检验等。 3. 在假设检验过程中允许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又称为()事件。 4. 参与性观察指参与到被观察者的生活和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地观察。 5. 量表是一组符号或一组数量,经过某种建构过程,使之依一定规则描述该量表所测量的()特性,可分为四种量化水平:名称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等比量表。 6.两种变量值变化方向无一定规律,即一种变量值变化时,另一种变量值可能变化也可能不变化,并且不变或变大、变小的情况为()的,这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为零相关。 7. 外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性,或推论、应用之范围的准确性。 8. ( )文献即曾经历过特别事件或行为的人撰写的目击描述或使用其他方式的实况纪录,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 9. 广义的教育科学研究设计是为解决()问题所拟定的比较详细的规划及付诸实施的全部过程。 10. 测验是一种系统化了的程序和一种测量的()。 11. 结构型问卷又称封闭式问卷,即在研究者事先规定的各种答案中,填答者选择认为符合()当时意见、态度的一个或几个答案。 12. 自变量的不同水平称为()点或实验处理。 13. 测验法又称测验量表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心理差异和人的行为个别差异方面的的定量化研究,具有评估、()与预测三种功能。

14.对于自己了解较多的问题,可以选择封闭型访谈;而对于自己了解较少的问题,可以选择()型访谈。 15. 测验的()性是关于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指标。包括以下诸方面: 测验刺激的客观性、量化的客观性、推论的客观性。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合计15分) 1. 下列不属于观察的设计和准备内容的是()。 A. 问题、目的与对象的确定 B. 理论准备、内容、项目与表格设计 C. 试探性观察与观察取样 D. 组成评价专家组 2. 下列关于区分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区分度又称鉴别度,指每一题目对所测量的心理特性(或学习成绩) 的有效程度。 B. 区分度分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题目内部一致性分析,另一个是外在效度的分析。 C. 外在效度的分析与区分度分析无关。 D. 题目内部区分度分析指检查个别试题与整个测验之内间的一致性。 3. 下列关于观察法中编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策略编码指对人们完成一定任务所用方法、策略的编码。 B. 常见的一些编码有:过程编码,活动编码,策略编码和行为编码。 C. 过程编码指对事物过程的编码,其编码名称是阶段和步骤。 D. 活动编码指按照一定的种类进行的内容编码。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集及答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题干的空白处) 1、在科学史上,首次研究了科学认识的“归纳一演绎”程序及所遵循的方法,并在形式逻辑之上建立了科学方法论的哲学家、思想家是( C ) A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D 毕达哥拉斯 2、在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中,( B )时期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A直觉观察时期 B 分析为主的时期 C 独立学科时期 D 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时期 3、教育研究活动的起始环节是( B ) A收集资料 B 选择课题 C 提出假设 D 制定方案 4、教育研究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 C ) A教育研究成果的展示 B 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 C 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 D 教育研究成果的概括 5、( C )不是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 A客观性原则 B 创新性原则 C 综合性原则 D 伦理性原则 6、课题论证的目的是(A) A避免选题的盲目性 B 鉴定选题的准确性 C 审查课题的实用性 D 完善课题的合理性 7、教育研究问题的可行性包含的条件除了客观条件、主观条件还有一个( D ) A存在可能性的问题 B 选题问题 C 表述问题 D 时机问题 8、对选定的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被称为( B ) A课题审查B课题论证 C 课题评估 D 课题鉴定 9、确立选题的重要依据源于( D ) A问题的应用价值 B 问题的范围 C 问题的学术价值 D 问题的意义 10、“书目”属于文献等级中的( B ) A一次文献 B 二次文献 C 三次文献 D 四次文献 11、为了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必要的工作是( C ) A选定课题 B 课题论证 C 文献检索 D 历史分析 12、以下属于二次文献的有(C ) A综述B报告 C 文摘 D 手册 13、在文献检索中,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进行查找的方法是( B ) A顺差法 B 逆差法 C 引文查找法 D 综合查找法 14、查得资料比较杂乱,没有时代特点,属于哪种文献检索的特点( C ) A顺差法 B 逆差法 C 引文查找法 D 综合查找法 15、国内外许多学者均通过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跟踪观察研究儿童的一般发展,主要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是(A) A日记描述法 B 描述记录法 C 轶事记录法 D 连续记录法 16、有明确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的观察是(A) A结构式观察 B 非结构式观察 C 直接观察 D 参与性观察 17、教育观察研究,根据观察的方式可分为(A) A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B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C 自然情境观察与实验室观察 D 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18、最早使用日记描述法的是( B ) A洛克 B 裴斯泰洛齐 C 皮亚杰 D 陈鹤琴 19、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的是( C ) A自然情景观察 B 实验室观察 C 结构式观察 D 非结构式观察 20、主要用于反应个体、事件或新异教育现象的调查是( D ) A.普遍调查B.抽样调查C.现状调查D.个案调查 21、调查不同年代大学生消费观的变化,这属于( C ) A.现状调查B.相关调查C.发展调查D.普遍调查 22、问卷调查中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的答题,而由回答者自由回答的是(A)

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重点

一、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类别 1、以研究目的对教育研究所作的分类: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基础性研究以抽象、一般为特征,目的是揭示、解释、描述某些现象和过程,直接增加知识的价值;应用性研究以具体、特殊为特征,对基础性成果做进一步验证,目的在于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或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如相对论原理为基础性,核能应用研究为应用性。)学校情境中的教育研究大多为应用性。 2、以研究目的对教育研究所作分类: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a、探索性研究。进行新课题,对该课题进行初步了解。缺点是难以提供满意答案;b、描述性研究。对教育中出现的某一情况或事件进行描述,把过程中观察到的情形记录下来;c、对教育中某一现象做出解释。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依教育研究性质或手段区分的两种范式:(1)定性研究:主要用文字来描述现象,从人文学科中推演而来,注重的是整体和定性的信息以及说明的方法。定性研究的5个特征:a、把自然情境作为资料的主要来源,其中研究者起关键作用;b、是描述性的(不采用数据形式);c、关心过程而非结果或产品;d、倾向于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自下而上,即通过资料找问题);e、关心的最基本的事情是人们对事物的理解。(2)定量研究:模仿自然科学,对教育现象进行观察,是经验的、可定量的研究,研究目的在于确定因果关系,并做出解释。优点:a、消除研究过程中主观性和各种偏向偏见,使研究保持客观、精确;b、把教育实践工作者以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加以检验。缺点:a、教育现象具有模糊性;b、不仅受物质条件限制,还受伦理上和社会条件的限制。(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定性研究为定量研究提供框架,定量研究为进一步定性研究提供条件。 4、教育研究内容可分为宏观的、中管的、微观的。宏观教育研究主要研究社会现象;中观的对应机构;微观研究重点研究人与人之间。在学校情境中主要研究的是微观的。 5、按研究开展地点和资料收藏方式可分为书斋式研究和现场研究。书斋式以查阅资料为主,而非在实践中。现场研究在实践中进行。 6、研究方向尺度分为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横向研究-同一时间-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纵向-不同时间-趋势研究、各年龄组特征研究,定组研究。 7、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①资料来源:定性研究来源于自然情境,定量研究来源于经过严密控制的情境;②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定性研究来源于图片文字,定量研究来源于数据;③对研究关注的方面:定性研究重过程,定量研究重结果;④分析资料的方法:定性研究采用归纳分析,定量研究采用演绎分析;⑤关心的基本项:定性研究关心意义和理解,定量研究关注变量与操作;⑥学术属性:定性研究属社会、历史、人类学类,定量研究属于心理、经济、物理范畴;⑦目标:定性研究目标在于描述现实现象提高认识,定量研究目标在校验理论证实事实;⑧设计:定性研究设计灵活、一般、可引申,定量研究设计有结构、预定的、正是具体;⑨技术和方法:定量研究重观察漫谈,定性研究重实验和有组织的交谈; ⑨与被试关系:定性研究者热情接触被试,视为朋友,定量研究与被试疏远;⑩工具或手段:定性研究重录音等,定量研究中项目表问卷占比重大。 8、在学校情境中开展的研究:是应用性、中/微观的、现场式的研究。 二、研究问题选择的三个基本准则:问题必须有价值,有新意,有可行性。主观条件:研究人员自身的素质。客观条件:物质条件。时机条件:理论、工具、技术手段等成熟度。 三、研究变量的类型 1、自变量:又称刺激变量,是引起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研究者操纵的假设的原因变量。 2、因变量:又称反应变量,也称依变量,是受自变量影响的变量,是自变量作用于被试后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定义P3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建构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以一定的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简言之,教育研究方法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研究中所采取的步骤、手段和方法的总称 二、内容分析属于文献研究中的一种。 三、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特点P6 【西方】1、1900年以前的教育研究方法、 (1)教育研究方法的萌芽期(古希腊——16世纪前)——直觉观察时期 (2)教育研究方法的形成期(16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 【时期特点】 (1)研究中心问题域集中到学校教育内部,开始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 (2)初步形成了以不同哲学理论指导的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和研究风格,这就是归纳法和演绎法。 (3)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4)教育研究中的方法有所增强,开始了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 2、20世纪上半叶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成为独立学科时期) (1)教育研究实证化趋势形成 (2)教育研究方法明显表现出实用主义倾向 (3)教育研究方法受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影响 (4)教育研究方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教育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从偏重实证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2)定性研究法与定量研究法相结合 (3)教育研究方法的现代化 (4)教育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越来越强 【中国】 1、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教育研究方法 (1)引进西方教育研究方法 (2)倡导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 (3)教育研究方法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和学科 2、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教育研究方法 (1)学习苏联的教育研究方法(1949—1955) (2)教育研究方法的中国化探索(1956---1965) (3)全盘否定前17年教育研究方法(1966---1975) (4)教育研究方法的重建和发展(1976---2000) ①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史人们从反思与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开始的 ②从当代科学发展的成果中,从与教育科学相关学科中吸取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适应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影响、渗透、汇流的趋势,构建教育研究方法体系 ③许多高等师范院校结合教育系的课程改革,着手教育研究方法类学科研究和建设,开设了

小学教育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 带答案

小学教育-教育研究方法试题(带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合计20分) 1.分层随机取样是指对由性质并非完全相同的部分组成的总体,按照性质不同分层,然后对各层次按比例抽样的方式选择样本。 2.影响研究信度的因素主要有:被试方面的因素、主试方面的因素、研究设计方面的因素和研究实施方面的因素。 3.研究计划一般包括:课题表述,文献查阅,课题意义,定义、限制和界定,文献查阅,假设,方法,时间表等7部分。 4.影响研究信度的因素主要有:被试方面的因素、主试方面的因素、研究设计方面的因素和研究实施方面的因素。 5.加权算术平均数是具有不同比重的数据(或平均数)的算术平均数。 6.观察法具有目的性与计划性、自然性和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直接性等特点。 7.随机化和配对法是将两组被试除自变量外其他条件尽量保持相等。 8.研究日志一般包括备忘录、描述性记录、解释性记录和深度反思四种。 9.内在效度是指实验数据偏离真值的程度或系统误差之大小。 10.半结构型访问法是把有关问题交给访问者,但无一定的问题顺序;这种方法访问时比较方便,被试易于合作。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合计10分) 1.研究变量的四种类型分别是( a )。 A.称名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和等比变量 B.称名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和随机变量 C.离散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和等比变量 D.称名变量、顺序变量、连续变量和等比变量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 )。 A.分类指标是反映研究变量的性质和类别的指标 B.顺序指标是反映研究变量所具有的不同等级或顺序程度的指标 C.等距指标是反应研究变置在数量上的差别和大小的指标 D.等比指标是反映变量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指标 3.下列不属于观察的设计和准备内容的是( d )。 A.问题、目的对象的确定 B.理论准备、内容、项目与表格设计 C.试探性观察与观察取样 D.筹备观察资金 4.“总数为N=500,样本容量是n=50,求出间隔500÷50=10,于是每隔10个抽取一个样本,连续抽样50次。”这是采用( c )。 A.简单随机取样法 B.分层随机取样法 C.等距随机取样法 D.多段随机取样法 5.下列关于区分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区分度指标等于o.2时,题目评价为优良 B.难度在o.5时,区分度最大 C.区分度分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题目内部一致性分析,另一个是内在效度的分析D.一般讲,区分度越接近l时,难度越大。 6.关于实验设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 事前测定和事后测定比较设计的优点是有了两次测定可以进行比较,缺点是由于先后两次是在不同的时间测定的,因而对于测量工具、评价人员标准及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等引起的变化,难以进行良好的控制,但不会降低结果解释的效度 B.区组设计是将被试按区组分类,使每一区组的被试尽量保持同样数量,然后将区组内被试随机分派到各个实验处理中去 C. 区组设计的一种方式是配对,即根据研究的要求,将影响研究结果的某些因素水平相同的被试配对,得到不同水平的被试对,然后随机让其中的一个,接受实验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