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家》的序和跋同步练习语文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家》的序和跋同步练习语文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家》的序和跋同步练习语文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家》的序和跋同步练习语文版

一、字音字形

1.识记生难字

扉.页(fēi)诅.咒(zǔ)累赘.(zhui)

2.读准多音字

(1)魔爪.zhǎo其他读音:zhuǎ组词:爪子

(2)挣.扎zhēng其他读音:zhèng组词:挣脱

(3)累.赘léi其他读音:lèi 组词:劳累

其他读音:lěi组词:积累

二、重要词语

1.激流:湍急的水流。

2.魔爪:比喻凶恶的势力。

3.诅咒: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4.序文:一般指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书的内容。

5.跋:一般写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内容大多属于评介、鉴定、考释之类。

三、知识储备

1.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汉族。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40

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人》最为著名。

2.体会序和跋的风格变化。

序文不长,但充满激情,一个意思反复表述,就像一个急于把事情告诉别人的孩子,想一口气把所有的话说出来,滔滔不绝,热情洋溢,使读者深受感染。

《跋》再一次表述了自己创作动机,比在《序》里表述得更明确、更犀利。《跋》与《序》一样充满激情,但“冷静的思考”渐趋主流。文中有热情奔放的陈述,也有切中要害的分析,文章风格稍有变化。

1.“为的是来征服它”作者引用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引用罗曼·罗兰的话,表明了作者的生活态度。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作者不是一个生活的悲观论者,也不是一个旁观者,它是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斗的勇士。

2.“《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为什么这样说?

点拨:在“五四”之后,《家》曾经激励了无数年轻的生命为命运而抗争,为前途而抗争,现在全国已经解放,人们都过上了自由的生活,所以说《家》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了。

3.核心图解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

tuǒ()当累zhui()

序跋.()吐露.()

说教.()fēi()页

2.文学常识填空。

(1)序和跋是构成一部书完整结构的两个板块,从位置上看,序这种体裁,一般放在一部书的__________,跋则在书的__________,但他们有一个相同的作用,就是__________。

(2)巴金原名叫__________,他创作的“激流三部曲”指的是__________。

3.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词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在黑暗中寻觅到的光明,是永远不会黯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贫瘠中创造出的丰饶,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4.你对《家》中哪个人物形象印象深刻,写出他(她)的名字,并简要说说他(她)的事情。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也曾发射出种种的水花,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腾的激流,具着排山之势,向着惟一的海流去。这惟一的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海里,就没有人能够确定地知道了。

5.“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这里作者把什么比作激流?

6.“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腾的激流,具着排山之势,向着惟一的海流去。”这里“惟一的海”指什么?

7.从这一段文字中,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8.“这惟一的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海里,就没有人能够确定地知道了”这句话,你又悟出点什么?

9.你能写一个有关生活的比喻句吗?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

《作文杂谈》序

刘国正

读《庄子》的《山水》篇,深深叹服其立言之巧。在讲述伐木者不取无所可用的山木和故人杀不能鸣的雁两个故事之后,写道:“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

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作寓

言读,可以从多方面得到启示。也许是有点职业病吧,我从中悟出一点作文的道理。

作文有法吗?有人说有,而且甲乙丙丁,不能越雷池一步,没有规矩怎能成方圆?有人说无,文无定法,也可以说是无法。我要学庄老先生,笑一笑说:作文在有法与无法之间。最近应某刊物之约诌了一首勉强算作诗的诗,比较详细地说明这点勉强算作一种主张的主张,不妨抄在下面:“若谓文无法,绳墨甚分明,暗中自摸索,何如步随灯?若谓文有法,制胜须奇兵,循法作文章,老死只平平。习法要认真,潜心探微精;待到着笔时,舍法任神行。谓神者为何?思想与感情。瞻彼春鸟鸣,无谱自嘤嘤。”我的这个主张,不过是“野狐禅”。曲高和寡,曲怪,和者也未必多。读张中行同志的《作文杂谈》,与我心会,才知道我并非踽踽的独行者。

中行同志同我一道从事语文课本的编辑工作三十多年,长我近二十岁,可谓忘年之交。他学识渊博,融贯经史百家之言,历览古今中外之书。文得力于蒙庄,诗似玉谿生,金石书画亦广有见闻。知道他的人都说他是真正的杂家。在这三十多年间,他感到心情最舒畅的是近六七年。虽然年逾古稀,身子骨还挺硬朗,干起事情来像个小伙子。啖蔗后甘,以此比喻他的老境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他曾经表示:自己学语文,教语文,编语文,研究语文,运用语文,同语文打了半个多世纪的交道,体验到其中一点甘苦,很想把一己的体验写出来,对教者和学者也许都会有点益处。他这样表示,就这样做起来,才一年的光景,这本《作文杂谈》就完稿了。

《作文杂谈》是怎样的一本书,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我想,读者看到了我上文的介绍自然明白,我再唠叨反而成了多嘴。而且一位博学的长者的写作体验,好比一桌丰盛的筵席,读者是搛一箸红煨熊掌,还是舀一匙竹荪双脆汤,要随心所欲才好,如果有人从旁不厌其烦地指指点点,说该怎么吃怎么吃,是一定会惹得与筵者皱眉的。但有一点我还要提一下,就是作者把作文的方法看得很活。他说“条条道路通北京”,他并不把自己所谈看成学习写作的不二法门,也不认为世界上有这种不二法门。作文在有法无法之间,这也许是中行同志许多宝贵的体验中很重要的一点吧。我想,读者读这本书,不要抱上西天取经的态度,以为可以从中取得无量妙法,要抱逛花儿市的态度,花是随心草,捡顺心的买几朵几枝,赏色闻香,自得其乐。要活读,不要死读,这才合乎作者的意趣。

写到这里,偶然抬头看见墙上挂着的一幅画,是友人赠与的,画的是枯木逢春,从那瘦棱棱的老枝上爆出很大的花朵——也许是玉兰吧。我以为这样的画赠给中行同志是很合适的。我早年学过一阵子画,但始终没画好。再练得好些,一定要为中行同志画这么一幅,祝愿老枝上的新花,开得越来越多越好。

序,绪也。作为一种文体,应该叙其著作的所由作。我写下的似乎许多与序不相干,但文章作法既然很活,就算作序有何不可。质之中行同志,然耶否耶?

一九八四年五月,于山海楼

10.本篇是为张中行著的《作文杂谈》而写的序文,主要内容包括()。

A.介绍该书作者情况

B.对《庄子·山水》的看法

C.介绍该书的特点、价值

D.“我”对作文的看法

E.“我”想为书作者作画

11.解释词语。

(1)曲高和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踽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忘年之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年逾古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从《庄子·山水》谈起,其用意是什么?

13.用诗句来谈自己对作文的看法,其作用是什么?

【表达交流】

14.作者说:“这次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家》的时候,我本想重写这本小说。”对此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体验中考】

15.(2011·山东烟台中考题改编)宇璇同学出示了一幅在报纸中看到的漫画,仔细观察,完成下面题目。

没听天气预报

(1)请用一两句话概括画面的内容。

(2)请说出这幅漫画的主题。

参考答案:

1. 答案:妥赘bálùjiào扉

2. 答案:(1)开头后面对全书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作一个简要的概述,意在引导读者有针对性的阅读

(2)李尧棠《家》《春》《秋》

3. 参考答案:在狭窄中追求到的辽阔是永远不会缩小的

4. 解析:此题考查课外阅读知识,符合作品内容即可。

参考答案:觉民。他为了得到自己与琴的爱情,没有遵从高老太爷为其安排的婚姻,为了反抗而离家出走,最终和琴得到了甜蜜的爱情。他可以说是一个反抗封建制度的觉醒者。

5. 参考答案:把生活比作了激流。

6. 解析:结合前一个比喻:把生活比作激流来分析,就好理解了。

参考答案:“惟一的海”是一种理想的生活、自由的生活、幸福的生活。

7. 解析:从整体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参考答案:是一种乐观的、积极向上的、征服生活的人生态度。

8. 解析:“没有人能够确定地知道”表达作者对实现理想的渺茫。

参考答案:意思是什么时候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就无从知道了。这其中也透出作者对前途的迷茫。

9. 参考答案:生活犹如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10. 解析:通读全文,了解每段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答案:C

11. 答案:(1)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很少。比喻言论或艺术作品不通俗,不能为广大群众所了解或欣赏。(2)形容独自走路孤零零的样子。(3)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4)年龄超过了七十岁。

12. 解析:从本文内容与《庄子·山水》的相同点方面去考虑。

参考答案:论述作文在有法无法之间的道理。

13. 解析:从诗句内容本身的含义方面去思考。

参考答案:间接地印证张中行的宝贵经验。

14.解析:只要理由充分,符合实际即可。

答案示例:可以重写,因为随着作者思想认识的提高,新的作品会有一个更为明确的主题,回忆年轻时的生活会多一份冷静的思考和怀恋的韵味。总之,如果重写,或许会有一篇内容更充实、结构更完整的《家》来。

不能重写,巴金先生是明智的,尽管二十余年后看到了作品的年轻幼稚,主题十分鲜明,但作者年轻时的激情、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只有那个时代才具有的,是二十余年后的作者所不具备的,若再重写往往会写出一部得不偿失的作品,“《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任务。”还是“保留着它的本来的面目”好。

15. 解析:根据图片所给的信息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自称神算的先生没有算到会下雨,结果被大雨淋了,受到路人的嘲笑。

(2)解析:结合神算不神理解。

参考答案: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家练习新版语文版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陌.生()水域.()琐屑.()耳畔.()陶冶.()漂泊.()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休qì() míng想() yíng绕()祝dǎo()温xīn()摇yè()

3.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2)尊贵的女神,我深知我的老婆在你的光彩下只会黯然失色,你长生不老,她却注定要死。()

(3)“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家是游子梦魂索绕的永远的岸。

()

4. 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我站起来,愉快地问候:“晚安,回家的人们!”

B.不要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C.我相信:如果灵魂不死,我们在天堂仍将怀念留在尘世的这个家。

D.我心中闪过一句诗:“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

5.文学常识填空。

(1)《家》是当代作家写的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

(2)“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语出《》,作者。

6.“家”是“爱”的载体,要在深入了解家庭的过程中感悟亲情,表达自己对家庭生活的独特感受,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多彩,也才能学会更好地去回报亲情之爱。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我爱我家,请你用一句话写出对家的感激!

(2)爱的花絮:打听爸爸、妈妈的生日,想一想,父母生日那天你打算怎样向他们表示祝福?

(3)我国古代诗词中有许多赞颂母爱的诗句,请你写出一句来。

7.阅读下面新华社2008年5 月17 日发表的新闻,完成练习。

汶川地震让半个亚洲震动,让整个世界震惊。中国经历的磨难大多,但从没在磨难中倒下。面临灾难,中国展砚出坚韧与硕强;珍视生命,中国yíng 得了全世界的敬意和赞扬。在这个生死交织、人神共qì的时刻,我们愿共同分担这分痛楚,愿共同祈祷.生命的希望。

中国不需要同情,中国需要理解;中国不需要①,中国需要②。

我们愿以杯水之力,尽寸尺之能,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我们知道,一个总理在两小时内就飞赴灾区的国家,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救达到数十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相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yíng qì祷塞

(2)仿照画线句子,给选文中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①②

(3)给上面的新闻加上合适的标题。

标题:

(4)根据下面所给例子,围绕“恩”字写一句话。

示例:①舒:“舍”得给“予”他人,自己才能获得快乐。

②协:要“办”成一件“十”分成功的大事,必须靠大家共同努力。

恩:

附:参考答案

1.mò yù xiè pàn yě bó

2.憩冥萦祷馨曳

3.(1)比喻(2)对比(3)引用、比喻

4.C

5.(1)周国平(2)红楼梦曹雪芹

6.(1)示例:敬爱的爸爸、妈妈,感谢你们为我的生活指引方向,感谢你们为我的精神注入坚韧的力量。(2)示例:①爱唱歌的同学准备为爸爸、妈妈唱一支动听的歌儿。②故事能手准备给爸爸、妈妈讲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③手巧的同学已悄悄动手制作“爱心卡”。④还有的同学说从现在开始不再吃零食了,攒钱为爸爸、妈妈买生日蛋糕,买康乃馨。(3)示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效《游子吟》)

7.(1)赢泣 dǎo sè(2)示例:①安慰②支持(或“①指责”②“理解”等)

(3)示例:中国,挺住!(或“中国永远不会被打垮!”“汶川地震震惊世界,中国人民众志成城”等)

(4)示例:恩:“因”为别人为你的成长付出过“心”血,你应该有感恩之心。

二、类文阅读

母爱是船也是岸韩静霆

那年5月,我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叩响了家门。隔门听到老人鞋子在地上拖沓的沉缓的声音,半晌才是苍老的问话。“谁呀?”“我。”

终于还是迟疑着。母亲,母亲,您辨不出您的儿子的声音啦?您猜不出是您放飞23载的鸟儿归巢

么?

门,吱吱地欠开一条窄缝儿。哦,母亲!母亲的眼睛!

那双眼睛,迟滞地抬起来。老人的两眼因为灶火熏,做活计熬,又经常哭泣,还倒睫,干涩涩的。下眼睑垂着很大的泪囊。那眼睛打量着穿军装的儿子,疑惑,判断,凝固着。真是不认识啦。

“妈妈!”我唤一声“妈妈”,母亲眼里的光立即颤抖起来,嘴唇抖动着细小的皱纹;她问自己:是谁?是静霆啊?眼里便全是泪了。

母爱就是这样,她是人间最无私的、最自私的、最崇高的、最褊狭的;最真挚、最热烈、最柔情、最慈祥、最长久的。母亲无私地把生命的一半奉献给儿子,自私地渴望用情爱的红绳把儿子系在身边;母亲崇高到含辛茹苦教养儿女,褊狭到夸大儿女微小的长处,甚至护短。她的爱一直会延展到她离开人世,一直化成儿女骨中的钙、血中的盐、汗中的碱。母亲定定地望着我。我在这一刹那间忽然想到了在张家口,在坝上,在长江流域,在鲁东,都看到过的“望儿山”,大概全世界无论哪儿都有“望儿山”,都有天天盼望游子远归的母亲变成化石。

母亲还在呆呆地望着我。那双朦胧的泪眼啊!

蓦然想到了一周后如何离开,儿子到底是有些自私。我害怕到时候必得说一个“走”字,碎了母亲的心。

记得10年前我匆匆而归,匆匆而去。临走的那个拂晓,我在梦中惊醒,听见灶间有抽泣的声音。披衣起身,见老母亲一边佝偻着往灶里添火,一边垂泪。

“妈,才4点钟,还早啊,你怎么就忙着做饭?”

“你爱吃葱花儿饼,你爱吃。”

如果儿子爱吃猴头熊掌,母亲也会踏破深山去寻的啊! 回到家的日子,母亲一会儿用大襟兜来青杏,一会儿去买爆米花,她还把40岁的军人当成孩子。我受不住那青杏,受不住那爆米花,更受不住母亲用泪和面的葱花饼,受不住离别的时刻。

母亲原来是个性情刚烈、脾气火暴的人。她14岁被卖做童养媳。生我的那年,父亲被诬坐监。母亲领着父亲前妻遗下的一男一女,忍痛把我用芦席一卷,丢弃在荒郊雪地里,多亏邻居大娘把我拾回,劝说母亲抚养。为了这个,我偷偷恨过母亲。孩提时遇有人逼我说:喂,你是哪儿来的?树上掉下来的吧?我就恶狠狠地说:

我是乱葬岗捡来的,她是后妈!

理解自己的母亲也需要时空的长度,理解偏偏需要离别。印象里母亲似不大在意我的远行。我

19岁那年离家远行,到北京读书。大学毕业正逢十年浩劫,被遣到农场劳动。那个风悲日曛的年月,我做牛拉犁,做马拉车,人不人鬼不鬼。清理阶级队伍的时候,人人自危。我足足有3个月没给家里写信。母亲来信了,歪歪斜斜的别字错字涂在纸上——

“静霆,是不是你犯错误了?是不是你当了反革命啊?你要是当了反革命,就回家吧。什么也不让你干,我养活你……”我的泪扑簌簌落在信纸上。

母亲,母亲,您的怀抱是儿子最后的也是最可靠的窠!你的双眸永远是我生命之船停泊的港湾!记得后来我回了一次家,您说:“人老啦,才知道舍不得儿子远走。”说着声泪俱下。

可是你总是得走。你总得离开母亲膝下。你是个军人。可是你到底还是不敢看母亲佝偻的背和含泪的眼。你没有看母亲的泪眼,可是你的心上永远有她老人家的目光。

那时候我懂得了:母亲的目光是可以珍藏的。儿子可以一直把母亲的目光带到远方。

我搀着母亲走进了昏暗的小屋。屋子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气味使我感到亲切,感到自己变小了,又变成了孩子。年逾古稀的父亲呆呆地拥被坐着,无言无泪,无喜无悲。父亲患脑血栓,瘫痪失语了。我看见母亲用小勺给父亲喂水喂饭;看见她用矮小笨拙的身体,背负着父亲去解手;看见她把父亲的卧室收拾干净。母亲就这样默默地背负着家庭,背负着生活的重担,极少在信里告诉我家庭负担的沉重。

我心里内疚。不孝顺,你这个不孝顺的儿子!

可是你还是得走。

转眼便是离家的日子!我不知怎么对母亲说离去这层意思,只是磨蹭着收拾行装。我能感觉到母亲的目光贴在我的脊背上。离别大约是人类最痛苦的时刻了。记得,上次我探家回归的时候,吉普车一动,我万万没想到年迈的母亲竟然顺着门外的土坡,踉踉跄跄跑起来,追着汽车,她喊道:“你的腿有毛病!冷天可要多穿点啊!”

后来,母亲寄给我二十几双毛毡与大绒的鞋垫,真不知母亲那双昏花的眼睛怎能看见那样小那样密的针脚。

后来,母亲又寄给我一条驼绒棉裤。膝与臀处,都缀着兔皮。她哪里知道,北京的三九天也用不着穿这驼绒与兔皮的棉裤。它实在是太热了,只好搁在箱底。为了让妈妈的眼睛里有一丝欣慰,少几分担忧,我在回信中撒谎说——那条棉裤舒适至极,我穿着,整个冬天总是穿着。

谎言能报答母亲么?可是天下哪个儿女不对母亲说谎?

我对母亲撒谎说:我不久就会回来。我撒谎:您的儿媳妇和孙子都会来。我说也许中秋也许元旦

也许春节一定会来……母亲默默地听着,一声不响。她的眼神却回答我:“儿子,我——不——相——信!”

我以为,最难的离别,当是游子同白发母亲的告别。见一回少一回啦,不是么?临走那天,我实在不敢再看一眼母亲的白发和泪眼。我安排了许多同学和亲友来安抚母亲。有人说,车来了,我便逃之夭夭,匆匆忙忙跑出门,匆匆忙忙钻进吉普车。在车门关上的一瞬间,我,一个40岁的军人,竟呜呜地哭出了声。我忙把带泪的目光向车窗外伸展,可是——母亲没有出门来送她的儿子。她没有用眼泪来送行。

我不难想象老母亲此时此刻的心境。儿子从她身边离开了,她经不起这痛苦;一个军人告别家乡回军营去了,她必须承受这痛苦。哦,母亲,我知道,我还在您的眼睛里,您那盈满泪水的眼睛,永远是儿子泊船的港湾。可是您这个做军人的儿子,他那爱的小船,却必须远航到遥远的彼岸。

必须远航。是的,必须。

鉴赏要点

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为我们描绘了家的温馨,让我们感受到家的幸福。本文与课文的相同之处在于同样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讴歌母爱的伟大、母爱的深沉、母爱的无私。作者选取生活中的小事,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倾诉了自己对母亲的挚爱。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事,于平凡中见伟大,情真意切,真挚感人。

问题探究

1.初见母亲,作者用哪些文字表现母亲的“苍老”?怎样理解母爱是“人间最无私的、最自私的、最崇高的、最褊狭的”这段看似矛盾的话?

2.“母亲,母亲,您的怀抱是儿子最后的也是最可靠的窠”这句发自儿子内心的呼喊是因何事引起的?为什么说“母亲的目光是可以珍藏的”?

3.游子同白发母亲的告别“最难”之处在哪里?怎样理解“我”对母亲的“撒谎”?

4.读罢全文,你怎样理解文题“母爱是船也是岸”的内涵?结合文章的结尾,谈谈你的看法。

附:参考答案

1.鞋子在地上拖沓的沉缓的声音,双眼迟滞,下垂的泪囊。母亲无私地把生命的一半奉献给儿子,自私地渴望用情爱的红绳把儿子系在身边;母亲崇高到含辛茹苦教养儿女,褊狭到夸大儿女微小的长处,甚至护短。 2.受迫害时母亲的来信。母亲的目光深深烙在“我”的心里,每时每刻都萦绕于眼前。 3.见一回少一回。儿子从军报国,忠孝难以两全,“撒谎”也是一种爱,不忍

让母亲失望。 4.是船,送儿子远行;是岸,是儿子停泊的港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