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概念和知识要点第三单元复习要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概念和知识要点第三单元复习要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概念和知识要点第三单元复习要点

1、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2、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

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3、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

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4、雄伟的喜马拉雅山是两个大陆板块的碰撞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

成的断裂谷。

5、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6、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7、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8、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土壤为动植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9、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0、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1、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2、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3、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

14、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15、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复习资料

一、科学概念:

1、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2、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3、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4、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5、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6、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7、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8、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9、流水、风力、海浪、冰川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

10、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降雨量大比降雨量小对土地的侵蚀严重,无植物覆盖比有植物覆盖侵蚀严最,土地的坡度大比坡度小受到的侵蚀严重。

11、人类自身的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这种改变有时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尽最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L2、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13、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形成的,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形成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消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二、简答:

1、请描述几种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答:峰峦高耸,地势崎岖的是山地:海拔不高、山顶浑圆的丘陵:低平面宽广的是平原;海拔较高、地面工阔或有丘陵起伏的是高原;周围有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的是盆地。

2、火山和地震使地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答:火山喷发时,岩浆会形成火山岛、火山锥、熔岩高原等。地震会造成地面隆起、升降、陷落、或出现裂缝,还会发生河流移位等。

3、地形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答:(l)地球内部的运动;(2)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重力等各种自然力的作用。

4、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对满了碎石?

答:山上的岩石在温度、雨水和植物等长期的联合作用下,出现风化现象,所以布满了裂缝,从大岩石上风化下来的小碎石在重力的作用下,再加上雨水和风的冲力,就从山

上滚落到山下,所以山脚堆满了碎石。

5、土壤的沉淀物分成了哪几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

答:土壤按颗粒大小先后沉积下来并分成了几层,沉积物最上面的一层是黏土,其次是沙粒,越到底下颗粒越来越粗,漂浮在水面上的是动植物的残体。出现分层的原因是土壤按颗粒大小沉积的顺序也是有先有后的,一般是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6、说说土壤中的生物和土壤之间的关系。

答:(1):土壤是动植物的生存场所;(2)土壤提供了动物的食物;(3)动植物的残体增加了土壤的腐殖质;(4)动植物能增加土壤中的空气。

7、什么是侵蚀?

答:流水不断冲刷地表,把疏松的石块和泥沙带走,使地表遭受破坏,这种作用叫做侵蚀。下雨时,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因此雨点的降落便是侵蚀的开始。除了流水,风、冰川、海浪等也会侵蚀地表。

8、河流对土地有什么影响?

答:河流对土地不仅有侵蚀作用也有沉积作用,表现在“河流”形成后,“河床”的宽度和深度都增加了。在“河流的下游”比较平缓的地方发生了沉积的现象,原来没有泥土的地方出现了泥土,而且在“河床”坡度较大的地方水流的速度较快,侵蚀现象比较严重。侵蚀的过程中流水带走的是比较细小的颗粒,而小石子等较大较重的颗粒却很难被冲走。

三、实验:

1、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毛巾、橡皮泥

实验方法:用几块毛巾叠在一一起,然后用手从两端向中间挤,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从两端向外拉,

橡皮泥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2、岩石的风化实验。

实验材料:小的岩石块。酒精等、镊子、烧杯、水、带盖的塑料瓶、石膏粉、豌豆种子,盘子

实验一:冷和热的作用:将烧热的岩石立即放入冷水中,如此反复多次。结果:石子会破裂。

实验二:流水的作用: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内剧烈晃动。结果:石子会磨圆。实验三:植物的作用:向杯内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观察豌豆发芽后的石膏。结果:石膏会被豌豆芽撑裂。

3、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实验材料:土壤、一侧有孔的塑料盒、喷水壶、小铲子。

实验的过程和方法:(1)在塑料盒中用掺有少量沙、石的土堆一个斜坡,并用小铲子拍紧。

(2)让喷水壶的水喷洒到斜坡的土上,并使塑料盒稍稍倾斜,以便“雨水”从盒中流出。观察到的现象:土地发生了变化,斜坡垮塌了,表面冲出了一些细沟,流水带走的多半

是细小的泥沙,径流混浊等。

实验结论: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从而改变了地表的地形。

4、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的影响。

研究题目: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的影响。

我们的推测:如果有植物覆盖,土地受到侵蚀的程度小,如果无植物覆盖,土地受侵蚀的程度大。

相同的条件:地形、水壶的高度、“雨量”都要相等。

不同的条件:一组有植物覆盖的土壤叫实验组,一组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壤叫对照组。

实验方法:用对比实验,把水壶中的水从同一高度分别流到两块土壤上,观察两组的现象。

实验结果:没有植物覆盖的一组地形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径流混浊,说明没有植物覆盖,土地受侵蚀现象严重。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讲解学习

第一课小苗的诞生 1、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 3、在自然界,种子春天才开始萌发,说明【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 4、浸泡在水中的种子,水面上的种子能萌发,而下面的种子却没有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足够的空气】。 5、雨后种子容易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 6、我国“神舟三号”2002年4月1日成功地返回地面。首次成功搭载并返回用于推广的植物试管苗是【葡萄】、【树莓】和【兰花】。 7、通过实验表明我国研制的飞船,其生命保障系统很完善,【温度】、【光照】、【空气】、【水】等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8、在自然界,种子一般在【春季】才开始萌发。 9、怎样制作种子标本盒? ①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2选择好的,并按自己指定的标准分类。○3利用干燥、透明的小盒或小瓶分类、分装。○4盒内放干燥剂和防虫药。○5收集各类种子资料制作标签,对号贴上标签。○6说明制作日期及制作人。 第二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1、在农业生产中,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这说明【土壤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2、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沙多的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3、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这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沙质土②壤土③黏质土】。 4、由土壤的渗水能力我们可以推测出,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黏质土②壤土③沙质土】。 5、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强】;黏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弱】。 6、黏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强】;沙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弱】。 7、除了渗水性以外,【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等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8、沙质土:含砂粒较多,土质松散,渗水快,保水能力差,易干旱,用手捏不成团。

科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 1.水滴里的生物有鼓藻、草履虫、水藻、钓钟虫、轮虫等 2.显微镜的结构有:目镜、镜筒、物镜、镜臂、载物台、镜座、通光孔、反光镜等 3.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 4.微生物分布在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 5.微生物的种类:细菌、霉、病毒 6.常见的微生物:变形虫、酵母菌、大肠杆菌、病毒、硅藻 7.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8.细菌的特点:细菌体积微小,有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细菌有的自己制造食物,有的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细菌繁殖速度很快 9.细菌的功与过:①生产腐殖质②生产新的食物③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④有的细菌会致病 10.哪些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 ①捂住鼻子打喷嚏②用热水冲洗筷子③勤用肥皂洗手 11.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在寒冷干燥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 12.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暴晒 13.酶的功与过 ①人类利用霉菌制酱、做腐乳以及生产农药、发酵饲料等 ②霉菌也会造成食物和其他物品的变质。有的霉菌还会危害人的健康,引起动植物的病变 ③英国弗莱明发现青霉菌分泌的青霉素能杀死一些细菌。青霉素属于抗生素 14.英国人胡克发现了细胞生物体基本上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造成的。 15.伤口化脓是怎么回事?当人体遇到病菌入侵时,白细胞便会与细菌展开激战。在消灭这些入侵者时,这些细胞也会有很大的伤亡。“脓”就是死亡的白细胞和病菌的尸体。 第二单元 1.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认为: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景象分析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 2.1519年9月-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进行了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五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一、基础知识。 1、种子发芽需要得最基本条件有水、空气与适宜得温度。不需要阳光与土壤。 2、在种子发芽需要得条件中,光、温度、水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种子发芽实验中,要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得大小,再把它们画下来,并用适当得词汇描述它们。 4、植物生长需要一定得环境,植物生长得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得温度、阳光、土壤。 5、植物得生长需要一定得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得改变。说明植物具有一定得适应环境得能力。 6、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得环境里,不同得动物对环境有不同得需求。生物与环境之间就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得. 7、生物得生存除了需要一定得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就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得。 8、食物就是动物生存最重要得需求之一。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得交换关系 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得肉食动物终止. 10、减少水与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系统得变化。 11、如果生物群落中得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2、沙尘暴就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得一种恶劣天气. 13、猎隼就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得土壤中. 15、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她多种生物得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二、解释概念. 1、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得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生产者: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得生物叫做生产者。 3、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得食物得生物叫做消费者。 4、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得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得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生态系统:像池塘里得这些生物与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得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瞧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瞧成一个生态系统。 6、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得生物形成一个平衡与谐得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三、举例。 1、植物适应环境得例子。 答: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得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得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得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④白杨树生长在多风得北方地区,所以树干长得十分高大。 ⑤橘子树生长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得南方才能结出甘甜可口得果实。…… 2、香蕉树、松树、仙人掌三种植物生活在什么地方?它们得叶同它们生存得环境有什么关系? 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得热带地区,长着宽叶,可以更多得蒸发水来适应炎热. 松树生活在高山上少水,叶子就是针状叶,这样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应缺水。 仙人掌生活在沙漠等干旱得地方,叶子就是刺状叶,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 3、动物适应环境得例子。 答:①候鸟(如大雁)为了找寻适合生活得环境条件会迁徙。 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得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 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得南极,所以它们身体得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 ④猫、狗、狼等有皮毛得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得环境。 ⑤天鹅等水鸟必须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得地方。…… 4、(1)食物链得举例。 答:①草→兔子→鹰 ②蔷薇→蚜虫→瓢虫→小鸟 ③落叶→蚯蚓→小鸟 ④水稻→稻螟虫→青蛙→蛇→老鹰 ⑤水稻→田鼠→黄鼠狼→老鹰 (2)写出水田中得3条食物链。 老鹰狗尾草水稻小鸟老鼠蝗虫蛇 ①狗尾草→老鼠→蛇→老鹰②狗尾草→蝗虫→小鸟→老鹰③水稻→老鼠→蛇→老鹰 5、自然保护区。

五年级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 在水中沉的物体如:橡皮、回形针、小石块;在水中浮的物体如:泡沫塑料块、萝卜、带盖的空瓶。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1. 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改变它们的轻重和体积的大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不会改变的。 2.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 答: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 3. 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答:潜水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潜水艇是改变轻重来改变沉浮的。)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1. 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虽然它的轻重没有变,但它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 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物体排开的水量大,受到的浮力就大,排开的水量小,受到的浮力就小 3. 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把石块放入水中它就会下沉? 答:石块受到浮力大小与它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石块的重力大于受到的浮力,放入水中会下沉。 4.制造一艘小船 1.相同质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船的发展史:木筏→独木舟→明轮船→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轮→现代客轮→航空母舰。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知识要点 第1课时运动和位置 1.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通常需要与周围的物体比校,看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2.要准确描述同学的位置,需要从方向和距离两个方面描述。判断方向需要用到方向盘,测量距离需要用到软尺。 第2课时各种各样的运动 1.要准确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形式,需要在这个物体上贴上圆点。 2.生活中各种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平动和转动。 3.很多时候,一个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上下运动,又有旋转运动。 4.在溜溜球的中心点和旁边贴上小圆点,观察到溜溜球中心的圆点在做上下运动,溜溜球旁边的圆点在做旋转运动。 第3课时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形式。 2.把蓝色球摆放在桌子中央,用手推出去,发现如果推的力大些,蓝色球先在桌面上做直线运动,然后再做曲线运动落到地上;如果轻轻地推动小球,蓝色球在掉落过程中,运动路线几乎接近直线。 3.生活中的物体运动路线属于曲线运动的有空中飞车、老鹰飞翔等;属于直线运动的有直升的电梯、斜升的电梯、苹果落地、击中的台球等 第4课时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1.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可以分为滑动和滚动两种形式。 2.物体的形状与运动情况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斜面上,球形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滚动,平面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滑动。 3.同一个物体,放在坡度大小不同的斜面上,斜面坡度越大时运动越快;斜而坡度越小时运动越慢。 4.一个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像坐滑梯那样的称为滑动。 5.像这样将同一个物体放在坡度大小不同的斜面上进行实验,在科学上称为对比实验。 第5课时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1.在相同距离内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主要看物体从起点到终点运动所需要的时间长短。 2.在测量不同小球在同一条轨道上运动所需时间时,如果测量3次获得的数据不同,应该取中间的数据作为结果。 3.要能准确地知道不同小球在同一轨道上运动的快慢,需要借助秒表。 4.在实验操作中,为了准确测得小球运动所需要的时间,大家要合作分工,学生可分别担任操作员、计时员、发令员、记录员等角色。 5.在同一条轨道上,小球运动时间短,表示运动快;小球运动时间长,表示运动慢 第6课时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1.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主要看距离长短。 2.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即速度的大小,需要测量出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 3.两位同学沿着直线行走,但出发地点和出发时间都不相同,要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比较精准的方法是走相同的时间,测量走的距离。 4.不同物体运动的时间相同时,运动的距离长,表示运动快;运动的距离短,表示运动慢。 第7课时我们的“过山车” 1.在设计“过山车”时,需要先知道设计的具体要求。

(完整word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良心出品)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复习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鸟、蛇、蝗虫、鹰 1草→兔→鹰2草→蝗虫→鹰 3草→鸟→蛇4草→鸟→蛇→鹰 5草→兔→蛇→鹰 6草→蝗虫→蛇→鹰 17.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影子总在背光一面,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随着斜射的程度越来越大,影子也越来越长。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在光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9.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0.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潜望镜、反光镜。 11.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2.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反射本领最强的是白色的光滑物体。 13.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4.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汽车、太阳能热水器。 15.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奥运圣火火种是用凹面镜取得的。太阳灶是利用凹面镜原理做成的,英国科学家用凸透镜汇聚光线制得了氧气 16.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7.牛顿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让白光扩展成了红、澄、黄、绿、蓝、靛、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回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三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2018年12月28日星期五科学每日一背 1.我们的感觉器官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手,其中眼睛从周围世界中接受的信息最多。 2.观察一个物体,我们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用耳朵听,用鼻子闻,还可以用尺子来测量。 3.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如给文具分类,可以以用途为标准分,也可以以大小为标准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4.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要精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要用温度计,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摄氏温度计,它的单位是摄氏度,用oC表示。 5.温度计主要由玻璃管、刻度、玻璃泡三部分组成。 6.一杯热水的温度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 7.专门测量液体多少的工具叫做量筒。一般用毫升做单位ml表示 8.在观察量筒的刻度时视线要与液面的最低处持平。 9.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上轻下重,底部半球形。 10.我们研究不倒翁的过程在科学上被称为解暗箱,它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2018年12月29日星期六科学每日一背 1.通过研究不倒翁我们知道了物体上轻下重是不容易倒。(√) 2.1升等于1000毫升。(√) 3.只有统计图才能反映出热水降温的过程。(×)统计表格也可以反映。 4.温度相同的两杯热水,少的一杯降温一定降的慢。(×)少的降温快。 5.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必须放在液体中一段时间,当液柱静止后才能拿出来读数。(×)不能拿出来读数。 6.不能用体温计测量热水的温度。(√) 7.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8.用手可以摸出袋子中的物品,所以说在我们所有的感觉器官中,手从周围的世界中接受的信息最多。(×)正确答案:眼睛 9.观察小动物时,要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 ) 10.科学是神秘而不可捉模的。( × )正确说法: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11.我们经常作的观察活动看起来和科学家的研究很相似,但是我们这样的研究和科学探究没有关系。(×)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12.所有动物都是“日出而做,日落而归”的。( × )猫头鹰老鼠都不是 13.不同植物的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不相同 14.充足气的皮球比没有充足气的皮球抛得高。(√ ) 15.所有的植物都开花。( × .) 不开花的植物有很多 16.小汽车的外型很光滑,是为了减少前进时空气的阻力。(√ ) 2018年12月30日星期日科学每日一背 1.你知道热水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答:热水的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的。起初降温很快,而后速度逐渐慢下来,越接近室温,降得越慢,最后降到与室温相同的温度。 2.说明一件你知道的仪器或设备,是延伸了人体的哪个器官,能起到什么作用? 答:听诊器是听觉的延伸,能听到更小的声音,显微镜是视觉的延伸,能观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整册)

第一单元植物身体的奥秘 第一课根里的抽水机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根的形态。 2. 知道直根系和须根系。 3.了解根的作用。 能力培养 1.通过对植物根部的观察,学习观察的要点。 2.通过探究根的作用,学习运用模拟研究的方法探究根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神奇的植物世界,产生探索自然的欲望。 2.培养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了解根的形态和作用等活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和运用模拟研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 完整植物的图片、不同根系的图片、根尖放大图片、不同环境中植物根系图及视频、废报纸、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出示课本图片。 同学们,你们见过叔叔阿姨种小树苗吗?为什么那些小树苗的根部都包着一些泥巴呢? 问题为什么要用泥巴保护根呢?根有这么重要吗? 目的联系生活中的情景,引出本课探究的主题。 二、活动一:观察植物的根 导入要了解根的作用,我们先来观察根的外形。 出示带根的草、白菜和葱的图片。

观察各小组观察根的形态并记录其特征。 交流各小组进行汇报与交流。 媒体先阅读课本资料,然后看一段“植物的根系及其分布特点”视频。 归纳植物的根可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 延伸出示一些植物的根,让学生判断这些根分别属于哪种根系,理由是什么。 三、活动二:观察根系的分布 导入出示大风吹,树枝摇的图片。 讨论大树不容易被吹走的原因是什么? 观察出示一些树根1 树根2 图片,了解树根分布的情况。 思考植物能牢牢地“站稳”在地面上,确实是根的功劳吗? 四、活动三:扎根土壤的秘密 导入能设计研究植物是如何扎根土壤的方案吗? 分组讨论实验方案。 交流各小组交流并完善实验方案。 实验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表格。 交流各组汇报实验现象。 归纳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五、活动四:毛茸茸的根尖 导入出示根尖的放大图,介绍哪个部分是根尖,根毛长在什么地方。 观察各组选择一种植物的根尖图片,观察并画出简图。 问题你能用语言描述根尖的特点吗? 猜一猜,这些毛绒绒的根尖有什么作用呢? 六、拓展:不同环境里植物根 导入出示课本图中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示意图。 问题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有什么特点? 讨论根据图片进行分析,为什么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会有这些生长特点呢? 归纳植物的根系生长特点与其生长环境有关。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五下册复习资料总汇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里,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6、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热

科学知识点

科学知识点

1.小车的运动 1.推和拉都会产生,推力和拉力都会使物体。推力和拉力也有和。 2.说一说穿着旱冰鞋的小孩用手推墙,为什么会使他后退呢? 用手推墙,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墙也会对小孩产生推力,使小孩后退。 3.小车在斜坡上为什么会自己向下跑? 因为重力的缘故,使小车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跑。 4.小车的运动和拉力和推力大小的关系的实验。 器材:小车、细线、钩码、秒表等。 操作步骤 1.在操作台上从边缘到中央量取1米得距离。 2.用细线拴住小车,放到操作台的1米得标志处,细线的另一端垂到操作台下面,打个小圆环。勾上2个钩码。 3.小车放到1米标志处,在放小车的同时掐表;在1米结尾处按停小车同时掐表,记录时间。重复3次,取平均值。 4.勾上3个钩码,四个钩码,重复2.3.步。 5.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拉力越大,小车越快。

程度的实验? 1)器材:木块,钩码,木板,弹簧秤,毛巾,细线等 2)步骤:A.将木块放到玻璃板上,用细线拴上木块,弹簧秤勾住细线,使木块匀速移动,读取弹簧秤的读数,并记录。反复3次取平均值。 B.将木块放到木板上,重复A.的步骤。 C.在木板上铺一层毛巾,重复A.步骤。 D.得出结论: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和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 3.跷跷板 1.天平是人们根据平衡原理制成的。主要结构包括、、、以及和等附属部件。 2.使用天平前,要先调节天平,使天平()。 A.左右两端平衡 B.先把砝码放在天平托盘上 C.偏向一端 3.使用天平时,取砝码必须用()。A.镊子 B.手 C.磁铁 4.请分别在正方形和圆形纸板上找到一点,使它们能在直立的铅笔尖上保持平衡。 正方形的应该是在对角线的交点上。圆形的应该是圆心。 4.弹簧里的学问

粤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清单

粤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知识清单 https://www.360docs.net/doc/dd1645251.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粤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清单 第1课地球 1、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圆的(或球体的) 答:(1)出海的船只船身先消失在海平面,然后桅杆才消失; (2)进港的船只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 (3)月食时,月球上地球的影子是圆弧的; (4)卫星拍照的地球照片; (5)南北半球所见的星空不同,如在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 (6)登高望远,站得更高可以看到更远的地方; 2、最早证明地球是圆的人,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 3、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用3年的时间完成了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从而直接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 4、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研究了地球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从理论上推测地球不是一个很圆的球体,而是一个赤道处略为隆起,两极略为扁平的椭球体。 5、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球体 6、地球的直径约12800千米,半径约6400千米,赤道周长约40000千米,表面积约是5.1亿平方千米。(注意计量单位!) 7、世界第一高峰 --- 珠穆朗玛峰高8844.43米。 8、地球表面的海水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所以又有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说法。 9、平原面积只占陆地面积的 1/4左右。 10、因为地球表面71%被海水覆盖,所以有人把地球叫做水球。 11、地球的内部主要是熔岩,也叫做岩浆。 2

12、科学家推测地球由地壳(6---40千米)、地幔(约2900 千米)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13、地球的内部是不是都是岩浆?答:不是 14、人类有哪些方法了解地球内部的情况? 答:(1)通过地下岩层钻探标本来推测; (2)通过观察火山喷发出的地下熔岩来推测; (3)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来推测。 第2课太阳 1.太阳照耀着大地,给地球带来了光和热。太阳每分钟向地球传输的能量相当于燃烧 4亿吨烟煤放出的热量,但如此巨大的能量仅相当于太阳放射出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 2、有没有生物不依赖太阳而生存? 答:有,深海生物圈中的生物不依靠阳光,其中的微生物是依赖地热活动生存的。 3、太阳的核心部分直径不到50万千米,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而且压力极大。 4、太阳能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热源。 5、太阳能依靠什么发光发热产生能量?答:核聚变反应 6、太阳的寿命是100亿年,年龄是50亿年,正处于中年期。 7、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无污染,是最理想的能源。 8、太阳给地球带来什么(或问:太阳对地球万物的作用)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会是什么样子 答:太阳给地球带来了:(1)太阳直接给地球提供了光和热;(2)太阳辐射维持了地表的温度,成为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3)煤炭、石油等矿产的能量是古代生物积累下来的太阳能;(4)太阳能还可以通过太阳灶、太阳能电池等装置被人们直接利用。 3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测试 1. 一天中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早上太阳高度低,中午太阳高度高,傍晚太阳高度低。 2. 一天中太阳方向的变化规律:早上太阳在东方,中午太阳在头顶(偏南),傍晚太阳在西方。 3. 一天中影子方向变化规律:早上影子在西方,中午影子在脚下(偏北),傍晚影子在东方。 4. 太阳中或日晷是根据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之间的规律制作的,用来计算时间。 5. 手掌日晷的玩法: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上午左手食指代表早上6点,下午右手食指代表傍晚6点。 6.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月亮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7. 地球上位于东面的国家比位于西面的国家,较早看到日岀,较早看到日落。是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亚洲比我国早看到日 岀和日落的国家是日本,韩国等。美国与我国时间相差12小时,当我国是白天的时候美国是晚上。 8. 地球绕地轴自转一圈是一天,导致了昼夜交替;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是一年,导致了四季变换;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圈是农历一个月,导致 了月相的变化。 9. 托勒密提岀了“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哥白尼提岀了“日心说”,认为地球围绕太阳转动,他也是第一个提岀地球自转的科 学家。 10. 月相变化规律是:从新月开始,先变成蛾眉月,再变成上弦月,然后是凸月,到月中的时候就形成了满月,接下来依次是残月,下弦月, 蛾眉月。 11. 新月在初一,这一天在天上看不到月亮。 12. 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月亮不是光源。 13. 光在空气和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14. 光的反射:当光线照射到镜子、幕墙、月亮的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15. 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 16. 小孔成像是由我国古代的墨子发现的,小孔成像所成的物体影像,方向是左右相反,上下颠倒。它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17. 镜子分为平面镜和曲面镜,曲面镜包括凸面镜和凹面镜。它们都不是透明的。凸面镜的表面是突岀的,凹面镜的表面是凹陷的。凸面镜最 主要用在倒车镜上,所成的像是正立的。凹面镜常见于哈哈镜或勺子背面,所成的像是上下颠倒的。 18. 光的折射:看到水面处的铅笔发生了弯折,说明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是,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 叫做光的折射。 19. 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他们是透明的。 20. 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做凸透镜,有放大作用,可以聚光,主要用于放大镜、远视眼镜和老花镜。 21. 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叫做凹透镜,有缩小作用,可以散光,主要用于近视眼镜。 22. 雨过天晴后形成的彩虹,是由于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了色散,从而形成了彩虹。 23. 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白光透过三棱镜会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另U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24. 牛顿最早发现了阳光是有七色光组成的。 25. 简单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和开关组成。开关的作用是决定是否让电流通过。 26. 连接灯泡的导线两端分别接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上,形成电流的通路,灯泡才会亮。 27.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例如钢尺,铁钉等。大地和人体都是导体。 28.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例如塑料,橡胶等。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复习资料

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 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热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6、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7、(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8、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 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9、(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1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14、(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15、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 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6、(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17、(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 (即时长)。 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要点总汇

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要点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变化 一、概念 1、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 2、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我们熟悉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3、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 4、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较快。 5、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6、凤仙花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是为了吸收更多的阳光。 7、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到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8凤仙花的主要生长过程种子→发芽→生长→出现花蕾→开花→果实成熟这几个阶段。 9、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 10、凤仙花等植物的茎是垂直地面向上生长叫直立茎牵牛花的茎缠绕在其它物体上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缠绕茎葡萄的

茎攀缘在其他物体上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攀缘茎红薯的茎平卧在地面蔓延生长这样的茎叫匍匐茎。 二、简答; 1、根向什么方向生长与种子放臵的方向有关系吗 答根向下生长与种子放臵的方向没有关系。不同方向放臵的种子萌发出的根总是向下生长。 3、什么是光合作用 答植物中的叶绿体能够利用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养料并释放出氧气。这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4、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答根能够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植物的叶子的作用。 答: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叶子能为植物提供“食物”——养料。植物的养料能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这些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成的。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了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后来实验证明这是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结果。 第二章动物的生命周期 一、概念 1、自然界中的动物有很多种它们的身体的外形、结构以及生

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复习知识要点

备课本 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复习知识要点 教师吴栋才 日期

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复习知识要点 吴栋才整理 第一单元植物身体的奥秘 构成种子植物的六大主要器官是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第1课: 1、一株植物所有根的总和,就是一个根系。 2、植物的根系通常有两类:直根系和须根系。 3、直根系的特点是有一条较长的主根和许多短而细的侧根,如大豆、白菜、榕树等。 4、须根系的特点是没有明显的主根,而是长着许多长度差不多的像胡须一样的根,像玉米、水稻、甘蔗等。 5、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主要是依靠根系从土壤里吸收的。根系分布得越深、越广,其吸收水分的能力就越强。 6、根深扎土壤是有固定植株的作用。 7、根毛的作用:可以增加植物与土壤接触的面积,吸收更多的水分和矿物质,向茎和叶子输送,供给植物生长所需。 8、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可以固定植物,让高大的植物稳定地站在地面上; (2 可以吸收并输送水分和矿物质,供给植物生长。 9、比较不同环境里植物的根。 草原上的植物的根密密麻麻联成一个网状,既可以固定泥土,也可以使自己牢牢地固定在地面上。

沙漠中由于傻子松散又缺水,所以植物的根系都十分发达,有的尽可能往下伸展,有的尽可能向周围扩大,既可以较好地固定自己,又有利于自己充分吸收水分。 第2课: 1、植物茎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水分。此外,还有支持植物体的作用。 2、茎分匍匐茎、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 3、为什么树怕剥皮? 叶子能制造养分,这些养分是通过树皮向下运输到根部的。如果把树皮都剥了,这条运输养分的通道就会中断,根部得不到营养就会“饿死”,而茎、叶因为得不到水分而不能生长,甚至死亡。 4、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许多时候都会在茎上得到体现。 第3课: 1、植物的叶子,其大小、形状各不相同,排列也各有特点。 2、叶子有互不遮蔽的规律,是为了尽可能吸收更多的阳光。 3、植物为什么需要阳光呢? 植物的叶片是制造淀粉的“加工厂”,太阳光是这座“加工厂”的能量来源。植物通过根吸收土壤里的水分,通过茎把水分输送到叶片里。叶片借助太阳光的能量,利用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出淀粉,并释放氧气。 4、绿色植物的叶片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吸入二氧化碳,制造淀粉,并释放氧气。 5、植物对人类以其他生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1、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三层,从外向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其中最外面的一层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2、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的情况进行探索的。 3、在模拟火山成因的实验中,番茄酱相当于岩浆,土豆泥相当于地壳。用酒精灯加热,发现番茄酱从土豆泥的裂缝中流出来,我们可以推测火山的成因是岩浆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4、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地下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5、位于地表的岩石受到温度、水、植被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逐渐崩解、分离为大小不等的岩屑或土层。岩石的这种变化称为风化。引起岩石这种变化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6、高山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摩擦、碰撞,逐渐失去棱角形成卵石。 7.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聚集在一起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称为矿产。 8、.煤、石油、天然气等属于能源矿产,铁、铜等属于金属矿产,石英、石膏等属于非金属矿产。 9.铁矿石经过加工、提炼后可得到金属铁,经加工后可用于制造飞机、轮船、自行车等。 10.煤既可用作燃料,也可以用于染料、消毒剂、杀虫剂等方面。 11.为了保护矿产资源,我国颁布了《矿产资源法》。 12.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越来越大。 13.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的历史及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在科学研究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14.自然力量和人类活动能引起地表变化。 15.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科学家在这个地方发现了一些远古时代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这个地区亿万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 16.常见的矿物有煤、石油、铁矿石、金刚石等。 17.早在1800多年前,我国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检测地震的仪器,叫地动仪。 18.引起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地球内部的运动、自然力量、人的力量等。 19、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喇叭声、风声、鸟叫声、钢琴声等构成了奇妙的世界。 20、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叉、鼓面、玻璃杯的振动都能产生声音。 21、各种物体,只要振动,就必然发出声音。若想让声音停止,必须让物体停止振动。 22、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23、声音是向着四面八方传播的。 24、制作简易电话时,使用铜线做电话线,效果会更好一些。 25、人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中耳和内耳在头的内部,我们看不见。 26、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中耳由鼓膜、听小骨等构成。鼓膜是椭圆形的、半透明的薄膜。内耳由耳蜗等构成。耳蜗与听神经相连。 27.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28.耳朵是人体的听觉器官,如果受到伤害,人的听力就会下降,甚至丧失。 29.声音有大小和音调的高低的不同。 30、声音的高低,我们称为音调。 31、当敲打鼓面时,用力大发出的声音大,用力小发出的声音小;压锯条时,锯条伸出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