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洁精对鱼类的影响

洗洁精对鱼类的影响
洗洁精对鱼类的影响

洗洁精对鱼类的影响

题目:洗洁精对鱼类的影响

关键字:洗洁精金鱼影响实验结果危害机理建议

作者:刘帅

摘要:

正文:

洗洁精在现代生活中与我们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几乎天天都要用洗洁精来清洗食品,清洗餐具。但是清洗过之后这些废水都排入了河水中,而鱼虾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存与水质的好坏息息相关。为了研究洗洁精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以鱼类为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步骤,得到实验结果。具体的实验步骤如下:

把金鱼分别放入l-5号缸内进行比较。其中1-4缸内是配制不同浓度洗洁精的实验液,5号缸内是去余氯的自来水。观察记录l-5号缸内金鱼的呼吸频率、体表和运动情况、对刺激(用玻棒敲击鱼缸〕的反应等。

该实验的最终结果是放置在不同浓度的洗治精溶液里面的金鱼逐步死亡,然而放在清水中的金鱼仍然都存活。1-4号缸内的金鱼最先出现死亡现象的是浓度最高1号缸的鱼,随后其它缸内的鱼都相继出现死亡。

对1-5号缸内的金鱼观察记录汇总表

由此可见,洗洁精的浓度与金鱼的死亡率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其致害与浓度有关。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参考上述实验的有关结论以及所查阅到的相关资料,我们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并且初步探讨洗洁精的致害机理。

洗洁精的主要成分是一类人工合成的表面活性剂,例如洗洁精中的烷基苯磺酸钠其去垢机理是通过其分子疏水端亲和污垢(多为脂质),亲水端溶于水,达到使污垢分散于水中而被冲洗的目的。但这种物质也会同样作用于脂质的细胞膜,使膜崩解而细胞死亡。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金鱼鳃部的表面细胞也因此而遭受破坏,这样使得鱼的鳃部气体交换明显下降。氧气供应不足,在机体的反馈调节下,就通过增加呼吸频率来试图增加氧的获得量,浮头现象以及金鱼因吞气利用肠壁呼吸而引起的腹胀现象也伴随发生。当这一系列的调节措施仍无法见效时,缺氧将最终导致机能代谢的下降,进而表现为呼吸频率的下降、反应迟钝等不正常现象。因此,鱼的呼吸频率才会呈现出先增后减的曲线。

由此可见,洗洁精对鱼的致害机理主要表现在其对呼吸的阻滞作用,最终导致金鱼因窒息而死亡。但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实验鱼有表皮角膜脱落和体表及眼球褪色现象,则可能是因为洗洁精中的表面活性剂及氯化物(用于氧化杀菌)的作用,当然在自然水域中,因为没有如此高的浓度及如此长的作用时间,因而表现没有如此明显,但其致害性是客观存在的。另外,洗洁精内还含有多量的磷酸盐(如三聚磷酸钠)长期富集,可使水体出现富营养化,这样必将破坏水域生态系统的原有平衡。

洗洁精主要是由人工合成的物质组成,较难被微生物降解利用。设想每天都有大量的洗洁精残留物排入水体而得不到降解,一旦超过了水生生物的半数致死浓度,所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大量水生生物的死亡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加之,洗洁精产生的泡沫覆盖在水体表面,会降低其复氧速度和程度,这一点在静水水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从资料得知,英国的泰晤士河水体缺氧,河口处可闻到硫化氢的气味,这主要是洗洁精污染的影响。

通过本次的实验研究工作,我们深深感受到洗洁精对水生生物污染的影响,因此我们希望洗洁精的生产厂商能将许多有关成分进行改进,除去其中的有害成分;另外,我们呼吁提倡利用无污染的清洗物品。如肥皂,便是一种无污染无害又环保的物品,因为它的原料是存在于植物或动物的脂肪之内,易于生物降解;也可以考虑利用酶作为去污剂,降解污垢中的蛋白质和脂质。

通过查阅资料,得知了一些关于洗涤剂毒性机理的知识。具体如下:

1影响生物的形态

水产动物一生都依赖水环境而生存,所以水体的质量将会对其的生长发育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观察水产动物的形态行为特征,可以对水体进行质量评价。韩方园的研究显示,洗衣粉等溢油分散剂能使斑马鱼鱼体发生明显弯曲、畸形;个别出现尾部弯曲,并有折断趋势.陈沃洪在三种洗涤剂对黑眶蟾蜍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的研究中也注意到,整个实验过程中,洗涤剂对蝌蚪的外观形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其发生畸变,例如脊柱弯曲,身体萎缩变形,鼻孔大张,腹部胀大,皮肤变得透明等。以上结果表明,洗涤剂具有一定的致畸性,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蝌蚪的生存。

洗涤剂不仅能影响动物的形态,也能在一定程度影响植物的形态,蒋敬周发现,在洗洁精溶液中,小麦种子只发芽,但长不出须根,这说明洗洁精的存在抑制了小麦根系的生长。易志刚用4种洗洁精处理蚕豆根尖细胞探索洗洁精对其遗传损伤时,发现被处理的蚕豆根尖变

黑、变软,分析后认为,主要原因是经高含量洗洁精处理后,细胞发生脱水,从而导致根尖细胞死亡的所致。

2 影响动物的生理、行为

洗涤剂的主要成分烷基苯磺酸钠能够作用于细胞膜,使膜崩解而细胞死亡。肖安庆的在洗洁精对水生动物毒害机理的探究中发现,在接近半致死浓度的洗洁精溶液中,金鱼出现浮头、呼吸频率先急剧增加后转为抑制,反应降低等现象,个别实验鱼出现体表表皮脱落,体色变浅,鱼肚微胀等病理变化。分析原因主要为:1. 洗涤剂造成水的表面张力降低进,不仅影响了鱼的行动,而且影响鳃的正常呼吸功能;2. 洗涤剂与鱼的鳃蛋白结合成复合体.造成鱼鳃机能损坏鱼缺氧而死亡;3.洗涤剂具有一定的漂白作用。韩方园的研究也发现,试验出现侧翻、沉底、失去平衡并时而窜动等行为异常现象;随着时间的增加,部分中毒鱼游动能力下降,反应逐渐迟钝,继而丧失运动能力,最后躺卧死亡,甚至腐烂.张莹辉的也发现,洗涤剂能引起猪肝脏中央静脉扩张,肝窦轻度扩张充血,肝小叶周边区可见轻一中度脂肪变性.汇管区亦见充血,较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这可能与洗涤剂能破坏肝脏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胞溶解、细胞器死亡、胞质液的酶类释出有关。

3影响生物的生殖功能

烷基苯磺酸钠是哺乳类生殖细胞的一种弱诱变剂,能引发多种类型的染色体异常(易志刚,2009),精子畸形和精子的活动性降低,最终影响生物的生殖能力。贺斌发现,高浓度的洗洁精能导致大鼠储精囊前列腺水肿,重量明显增加,精子的活动性、精子数目、精子形态指标下降。易志刚也认为,洗涤剂成分长期在体内蓄积,可引起睾丸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如睾丸炎症、充血、水肿等。

4影响生物体酶活

酶是生物体新陈代谢的重要催化剂,只有酶存在,生物体内才能进行各项生化反应。一个生物体酶越多,越完整,其生命就越健康。相反,酶的缺失或破坏就会造成各种各样的疾病或代谢合成障碍。许多研究发现洗涤剂能影响生物体多种酶的活性。蔡德雷用洗洁精溶液饲喂小鼠4天,发现其肝脏内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降低,GR活性降低说明洗洁精可导致小鼠肝脏总的抗氧化能力降低。他同时发现,洗洁精还能使肝脏内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酶)和GST酶活性升高,GSH—Px酶活性升高可能与小鼠用洗涤剂染毒后体内产生氧化应激反应有关;GST酶活性升高则表明家用洗涤剂对小鼠的整个解毒系统都有影响。

在正常生理状况下,生物体内存在着完整的抗氧化系统,SOD是一种安全的抗氧化酶,对自由基的清除起重要作用.MDA是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的最终产物丙二醛,其水平的改变可间接地反映由于自由基损伤机体而引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情况。张莹辉在合成洗涤剂对猪肝脏的损伤作用的研究中发现,合成洗涤剂能是猪肝脏SOD酶活力降低而丙二醛含量升高,这说明烷基苯磺酸钠蓄积可以造成肝细胞的氧化损伤。

为避免洗洁精对我们的健康造成更多不可知的危害,有如下建议:

1.少用或不用洗洁精,如果需要去除油污可以多用温水;

2.如果非用洗洁精的话,建议少量使用,或选择植物抑菌类洗洁精,如田七,帮得佳等;

3.改变原来泡洗去污的习惯,使用流水冲洗的方式;

4.不要将洗洁精直接挤在厨具上,稀释后再用;

5.选择合适的购买渠道,不要图便宜在小商品批发市场买,小厂家的洗涤产品,可能含有甲醛、砷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对人体的伤害更大;

6.购买洗洁精学会看标签,标签标明了洗洁精的主要成分,购买时最好选用用植物成分作为溶剂和杀菌的洗净精。

7.洗洁精的生产厂商能将许多有关成分进行改进,除去其中的有害成分;另外,提倡利用无污染的清洗物品。如肥皂,便是一种无污染无害又环保的物品,因为它的原料是存在于植物或动物的脂肪之内,易于生物降解;也可以考虑利用酶作为去污剂,降解污垢中的蛋白质和脂质(利用生物发生器产酶可能降低成本)。

参考文献:

1.徐立红,陈加平;用水毒理学方法评价家用洗涤剂的潜在危害[J];中国环境科学;2000年05期

2.陈加平,徐立红,吴振斌;家用洗涤剂对鱼生物标志物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1年03期

3.陈建,周兴华;家用洗涤剂对麦穗鱼的急性毒性[J];内陆水产;2005年05期

4.黄溢明;环境因素对鱼类某些生理机能的影响[J];生理科学进展;1982年02期

5.吴国樵,孙晓白,陈加平,徐立红,吴振斌;家用洗涤剂对鱼的急性毒性[J];水生生物学报;2000年04期

6.黄仕勇;鲫鱼视网膜水平细胞的Ca~(2+)动力学和突触可塑性[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年

致谢

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他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老师批评和指正!

水体中氮对鱼的危害

水体中氮对鱼的危害 氮在水体中以氮气、游离氨、离子铵、亚硝酸盐、硝酸盐和有机氮的形式存在。其中游离氮和离子铵被合称为氨氮。水体中只有以NH4+、NH2-和NO3-形式存在的氮才能被植物所利用。水体中不能被浮游植物所利用而相对过剩,并且对池鱼产生危害,超过国家渔业水标准的那部分氮称为"富氮"。 一、水体氮的来源 1.鱼池中施入大量畜禽粪肥,分解产生无机氮。 2.注入含有大量氮化合物的生活和工业混合水。 3.水生生物和鱼类的代谢产物中含有氮。 池塘中氮主要来源于肥料和饲料。进入水体中的氮一般以氨的形式存在。这些氮来源于鱼鳃排泄物和细菌的分解作用。据研究,饲料中的氮有60~70%被排泄到水体中,因此水产养殖生态中 总氮浓度与投饲率及饲料蛋白含量有直接关系,在精养池中经常会出现对鱼类有害的"富氮"。 二、养殖水体中"富氮"与其它氮之间的转化和比例 精养高产池中,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三者比例分别为60%、25%、15%。当池中有效氮含量不变而氨氮比例下降、硝酸盐比例上升时,说明池水中硝化作用强,水质条件好。因此三者的比例变化可以作为评价水质的指标之一。 三、水体中"富氮"对鱼的危害 水体中对鱼有危害作用的主要物质是氨氮和亚硝酸盐,我国水质标准规定氨氮小于0.5mg/L,亚硝酸盐小于0.2mg/L。 1.水体氨氮对鱼类毒性 氨氮由NH4+和NH3两部分组成,其中NH3对鱼类有毒性,NH4+对鱼类无毒性。两者在氨氮中所占百分比要受pH值、温度、盐度等因素决定。PH值、温度、盐度升高,都会引起氨氮中NH3比例增加,加重水体对鱼的毒性。 1 氨氮对各种鱼类的毒性 氨气对鲢、鳙鱼苗24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分别是1.106mg/L和0.559mg/L(雷衍之等,1983),随着鱼体的发育,氨的致死浓度也逐渐增大。NH3对47日龄、60日龄和125日龄草鱼种的48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727mg/L、2.050mg/L和2.141mg/L,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0.570mg/L,1.609mg/L、1.683mg/L。对草鱼生长有抑制作用的NH3浓度为0.099~0.455mg/L,草鱼种最大允许NH3浓度为0.054~0.099mg/L。氨对杂交罗非鱼(平均体长7.5~9.5cm,体重6.14~11.09)24小时、48小时、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82mg/L、1.78mg/L和1.57mg/L,最大允许毒物浓度为0.035~0.171mg/L。氨对鲤鱼种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是0.962mg/L,但超过0.66mg/L时就会产生毒性作用。氨气对体重25g的鳜鱼24小时、48小时、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0.763mg/L、0.663mg/L、0.525mg/L,而安全浓度为0.0525mg/L(高爱银等,1999)。氨气对体重为0.56~0.70g、体长为3.6~4.2cm加州鲈的24、48、96小时半数浓度为0.99mg/L、0.96mg/L 、0.86mg/L ,安全浓度为0.086mg/L (余瑞兰等,1999)。氨气对体重为0.94~1.32g、体长为4.9~5.8cm鲢鱼的24小时、48小时、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为2.47mg/L 、1.95mg/L 、1.56mg/L ,安全浓度为0.156mg/L (余瑞兰等,1999)。 一般而言,同一鱼类的鱼种比成鱼对氨气耐受力弱;不同鱼类对氨氮的耐受力也不同,麦穗鱼耐受力最差,草胡子鲶相对较强,因此经常排放氨水的河段中以鲶、鳅科等无磷鱼为优势鱼群。

浅谈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浅谈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简介: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为了支持经济发展,水利工程在发挥发电、防洪、航运、灌溉等优势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受到了空前关注。本文对水利工程所引起的主要环境影响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关键字:水利工程环境影响阿斯旺大坝三峡工程 1引言 随着现代工程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近一百多年来人类对河流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利用,兴建了一批蓄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工程。这些水利工程一方面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利益,另一方面也极大的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因此,如何兴利弊害,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为人类造福的优势,减免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是广大水利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自然环境方面:水利工程的兴建对水文情势的改变,对泥沙淤积和河道冲刷的变化,对局地气候、水库水温结构、水质、地震、土壤和地下水的影响、对动植物、对水域中细菌藻类、对鱼类及其水生物的影响,对上、中、下游及河口的影响等(2)社会环境方面:水利工程兴建对人口迁移,土地利用,人群的健康和文物古迹的影响以及因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等产生的环境效益等。 2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2.1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1.1工程建设对水文情势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天然河流的水文特征和结构。在河流上建坝,使上游水流速减缓、水深增大水体自净能力减弱;库区水体增大后,水温结构也会发生

变化对水体密度、溶解氧、微生物和水生生物都产生影响,下游河道的径污比和鱼类繁殖条件发生变化;水库蓄水后可引起周围地区的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环境变化等。 2.1.2工程建设对泥沙淤积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将改变库区和下游河道泥沙的输移和沉积模式。例如,三门峡工程为了使黄河下游“地上河不再淤高,设计时想把黄河的泥沙全部拦截在三门峡水库内,使黄河下游变清,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上游的渭河,并且设计中没有设置底孔排沙系统,后经两次改建渭河下游泥沙仍大量淤积,这不仅使蓄水库容减少而且形成了“地上河”经常引起洪涝灾害。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和前水利部部长钱正英呼吁“三门峡水库停止蓄水不再发电”可见,三门峡水库的教训是深刻的。另例,1964年苏联为埃及在尼罗河上修建的阿斯旺大坝,在大坝建成前尼罗河每年向地中海输送泥沙并使之向海岸淤积的速度和海水对岸边的侵蚀速度大致相等。大坝建成后,泥沙被截留在水库内,地中海岸的冲刷得不到补偿,固有的自然平衡状态受到破坏。 2.1.3工程建设对局地气候、水库水温结构、水质和地震的影响 大型水库的建设使库区微气候环境条件有所改变,包括气温、风速、湿度、降水等。水库的水温结构分为分层型和混合型两种。混合型的水温结构对环境的影响比分层型小。水库水温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水温的分层温度高低的变化。水库下部的低温水对农作物、水生生物、人类生活等产生危害:①造成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减产。②影响水生生物(主要是温水鱼类)的生长和繁殖。③不利于工作、学习和娱乐。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水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水体经过长距离的输送或一定时间的贮藏,都会使复氧过程充分,从而丰富了水体潜在的环境容量资源。另一方面在库区内水位抬高,水流缓慢,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同时水库中由于大量水

探究不同盐度水环境对鲫鱼血液渗透压地影响1

探究不同盐度水环境对鲫鱼血液渗透压的影响 水族1202班罗雁支2012308200621 一.前言 鱼类能通过调节自身的渗透压而适应周围的水环境。根据不同生态类型鱼类对盐度的适应能力,可划分为淡水狭盐性、海水狭盐性、溯河广盐性、海水广盐性和咸淡水广盐性鱼类。鲫鱼为淡水狭盐性鱼类,但可长时间适应7‰的盐度,短时间适应的盐度更高。淡水鱼类的体液相对周围的环境为高渗性,必须通过调节体液渗透压以排出多余水分,其机制是排出多余的水,补充丢失的盐。所以淡水鱼有多而发达的肾小球,肾小球滤过作用强,肾小管重吸收作用特别强等。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通过测定不同盐度水环境中鲫鱼的血液渗透压变化,可大致了解其渗透压调节机制。 由淡水进入海水后,鱼类通过吞饮海水、减少尿量、排出离子等方式来调节渗透压。其中排出离子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氯细胞起着主要作用,而氯细胞中主要靠Na+-K+-ATPase 活性增加为排出氯化钠提供能量。随着环境盐度的增加,Na+-K+-ATPase活性增加。现已发现生长素、甲状腺素、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I)等激素与Na+-K+-ATPase活性调节有一定关系。其中生长素与IGF-I可增强广盐性鱼类在海水中的低渗调节能力;催乳素的效应则表现为与生长素相拮抗,即增强鱼在淡水中的高渗调节能力但降低鱼在海水中的低渗调节能力;而甲状腺对盐度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海水进入淡水的渗透压调节,由海水进入淡水后,其适应海水的渗透压调节机制受到抑制,而适应淡水的调节机制被激活。停止饮水,增加尿量,鳃上皮氯化钠排出降低,从水环境中吸收钠离子和氯离子,体表皮肤变化等。鳃上皮排出的氯化钠短期内迅速下降到较低水平,而氯细胞内酶活性仍很高,这说明可能有某些调节机理影响氯细胞排出氯化钠的作用。这与某些激素有很大关系,如催乳素。

水利工程和航道工程对鱼类的影响及生态补偿措施

水利工程和航道工程对鱼类的影响及生态补偿措施 摘要:本文分别总结了水利工程和航道工程对鱼类造成的影响,探讨有效的生态补偿措施,并着重介绍鱼道。 关键词:水利工程;航道工程;河流生态系统;生态补偿;鱼道 多数发达国家的水电开发率很高,河流渠化率高,航道等级网发达。而发展中国家的水电资源开发水平极低,一般在10%左右,航道网密度低。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在未来20年中,仍然需要修建大型水利水电和航道工程。但是,大型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不容忽视,尤其是对鱼类的影响,因此必须科学地进行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1.水利工程对鱼类的影响 修库筑坝切断了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道;水库深孔下泄的水温较低,影响下游鱼类的生长和繁殖;下泄清水,影响了下游鱼类的饵料,影响鱼类的产量;高坝溢流泄洪时,高速水流造成水中氮氧含量过于饱和,致使鱼类产生气泡病。水利工程对鱼类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但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如洄游鱼类由于种类不同,其生存的环境也各不相同,而且,并不是每条河流都有洄游鱼类,因此,在不同地区,不同河流上建坝对鱼类的影响是不同的,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1水流流态改变对鱼类的影响 大坝建成后,库区水位上升,库内水流流速降低,流态趋于稳定,水流对岸坡栖息地的冲蚀能力降低。水库水深的增加,使水库内淤积的泥沙比建库前河道淤积的泥沙多,而这些淤积的泥沙多为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来源。有机物和悬浮物的富集使库区成为鱼类索食场所。由于水库使原有河道失去急流、浅滩和较大的弯曲度,喜急流性鱼类的栖息环境发生变化,因而水库中急流性鱼类数目会有所减少。相反,水库静水区面积增大,静水性鱼类数目会相应增加。 由于大坝下泄流量是靠人工调节,加强了对河流径流的控制。水库运行的削峰添谷功能降低了河流原有脉冲式水文周期的变幅,甚至有些水库的调节库容接近或超过河川的多年平均径流量,造成大坝下游河流水量的相应减少。鱼类根据流速、水温、水位等信息获得产卵的信号,因此河流流态的改变必然会影响到鱼类的产卵和生长。 1.2水温改变对鱼类的影响 水温直接影响鱼类的新陈代谢。鱼类的生长一般与温度成正相关。库区水深增加,库水温度出现分层,为库区的鱼类提供了不同的栖息水温,在库区周边浅水区水温相对较高,适宜鱼类的产卵和活动,因此库区的形成有利于静水鱼类的生长。对于大坝下游的鱼类,由于水库经常下泄底层的低温水,造成大坝下游河道水体温度比历史同期温度低,对鱼类产卵有延迟作用。如延迟时间过长,刚孵化的卵遇到春汛,江水很有可能将卵带走,破坏卵的孵化。 水库蓄水有利于泥沙和营养物的沉积,蓄水初期对库区水质的改善起到一定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游污染物在库区中不断累积,有可能使库区及部分库汊的水质恶化。同时,水体营养水平的增加为藻类等浮游植物和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浮游动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如果水质继续恶化,造成藻类大量爆发,将大量消耗水体中溶解氧,导致水体中溶解氧浓度降低,会使鱼类因缺氧而死亡。对大坝下游的鱼类而言,大型水坝高水位下泄时,在高速水流表面形成掺氧,将空气卷吸入下泄水体中,使水体发生剧烈曝气,水体中溶解气体(N2、O2、CO2)处于过饱和状态,会导致鱼体内血液中产生气泡,鱼类因气泡病而死亡。 1.4河床底质改变对鱼类的影响

养殖水体中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的变化对鱼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酸碱度(即pH值) 对鱼的影响 池水是鱼类的生活环境,其酸碱度(即pH值)是鱼池水质的主要指标,它对鱼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鱼类最适宜在中性或微碱性的水体中生长,其pH值为7.8~8.5。但在pH 值6~9时,仍属于安全范围。不过,如果pH值低于6或高于9,就会对鱼类造成不良影响。 鱼类在养殖过程中,如果pH过高或过低,不仅会引起水中一些化学物质的含量发生变化,甚至会使化学物质转变成有毒物质,对鱼类的生长和浮游生物的繁殖不利,还会抑制光合作用,影响水中的溶氧状况,妨碍鱼类呼吸。如果pH 值过高,鱼类生活在酸性环境中,水体中磷酸盐溶解度受到影响,有机物分解率减慢,物质循环强度降低,使细菌、藻类、浮游生物的繁殖受到影响,而且鱼鳃会受到腐蚀,使鱼的血液酸性增强,降低耗氧能力,尽管水体中的含氧量较高,但鱼会浮头,造成缺氧症,还会使鱼不爱活动,新陈代谢急剧减慢,摄食量减少,消化能力差,不利于鱼的生长发育。同时,偏酸性水体会引发鱼病,导致由原生动物引起的鱼病大量发生,如鞭毛虫病、根足虫病、孢子虫病、纤毛虫病、吸管虫病等。如果pH值过低,在5~6.5之间,又极易导致甲藻大量繁殖,对鱼的危害也较大。 pH值对鱼类繁殖也有影响。pH值不适宜,亲鱼性腺发育不良,妨碍胚胎发育。若pH值在6.4以下或9.4以上,则不能孵出鱼苗。若pH值过低,可使鱼卵卵膜软化,卵球扁塌,失去弹性,在孵化时极易提前破膜。若pH值在5~6.5之间,又遇适宜的温度条件(22℃~32℃),饲养的鱼种还极易得“打粉病”。 由于池水酸碱度对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都有密切关系,所以,要经常对

池水作pH值检测,并根据检测的结果,采取必要的相应措施,以保证池水的pH 值正常。 水的硬度对养鱼的影响 硬度作为一项水质指标对水草的生长有很重要的影响,但总是弄不明白什么是软水和硬水?什么是GH和KH?硬度是如何分级的?对水草有何影响? 水怎么会有软硬之分呢?这裡所说的软硬并不是物理性能上的软硬,而是根据水中所溶解的矿物质多寡来划分的,多了水就“硬”,少了水就“软”,硬水有许多缺点,使用时有不少麻烦。例如,在烧开水时易产生锅垢,又如硬水用来洗涤衣服时,消耗肥皂会比较多等。 因此,硬度可以用来描述水的软硬程度,其定义是指能使肥皂沉淀之量。这是因为肥皂是硬脂酸的钠或钾盐,遇到水中的钙、镁离子,易生成不溶性的硬脂酸钙和硬脂酸镁,使肥皂失去洗涤衣服的作用。除了钙、镁离子外,肥皂还能被铁、锰、铜…离子所沉淀,所以在化学上定义︰凡是水体存在能被肥皂产生沉淀的矿物质离子,都称为「硬度离子」,这裡指金属阳离子而言,主要包括钙、镁、铁、锰、铜离子等,而象钠、钾离子都不属于。但在一般的自然水(包括自来水)中,除了钙、镁离子外,其馀硬度离子存量很少,它们的总含量可能不到3%,因此水的硬度可以说主要表现为钙和镁离子,又称为“钙硬度”或“镁硬度”两者之和,称为“总硬度”,简称“硬度”,这其中钙硬度平均约占85%,镁硬度约占15%。 硬水又依加热之后是否可以发生矿物质沉淀,而分为“暂时硬水”和“永久硬水”两种。其中的部分金属离子可因加热而析出,故称为暂时硬水,主要是指那些含有酸式碳酸盐(例如,碳酸氢钙、碳酸氢镁、碳酸氢锰…等);所谓永久

浅谈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浅谈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p陈常梅陆经纬o李丽华 任何水利工程都具有一定的两面性,它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河流生态系统要求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应兼顾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和可持续性。 1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河流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其生态系统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要求人类在开发利用水资源、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必须维系良好生态环境系统。 大坝建设把自然的、相互联系的河流系统分割为人工、部分自然控制的系统,破坏了水流的自然控制系统,破坏了水流的自然流态,从而对流域的生态环境系统产生或大或小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坝阻断河流,淹没了上游土地,也改变了下游河道的自然径流规律,变更了这一区域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影响了生物多样性,水流进入库区,流速变缓,导致库中的水温分层和含氧水平下降,影响了鱼类和水生生物的生长,大坝改变了河流中的泥沙输移规律,增大了库中泥沙沉积,减少了对下游河道及河口地区的泥沙及营养物质的运输,对水生物及栖息地产生不利影响;大坝还阻断了鱼和其它水生生物的迁移路径,特别对洄游鱼类的繁殖产生了极大危害。 河流本身也是需要用水维持的,一定的/河道内用水0能保持河槽的相对稳定。由于河道上水利工程拦蓄、取水,影响河道行水,以致不能满足河槽相对稳定的最低水量要求,造成下游河道萎缩,降低了行洪能力,湿地减少或干涸。 拦河筑坝的人类活动改变了河流的水动力特性,影响了河流中污染物的迁移、扩散和转化,从而导致纳污能力的降低。在某种程度上,流动的河流改善水质的能力并不亚于污水处理厂。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运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稀释,它受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可以自然减少、消失或无害化。因此,充分利用河流的自净能力,是改善水环境、降低污染程度的重要措施。 2依法做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我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重视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2003年颁布的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6,在1979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6(试行)开展建设项目环境评价的基础上扩大了评价范围,强调了开展规划环境评价,从法律上规定了包括水利在内的规划和建设项目必须实施规划环境评价,为流域规划的梯级开发在时空两个层面上对生态环境的互动、可能造成的影响、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综合评价,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各行各业在建设工程和发展经济的同时,应依法进行生态环境评价工作。 3建设水利工程为/生态工程0 现代水利的突出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应力求使每一项水利工程尽可能成为生态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恢复和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水利工作的基础性目标,把水利工程建设成/生态工程0,使水利工程一方面要满足水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要求,使水利工程发挥生态效益和环境美化功能;另一方面是指水利工程要满足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各项要求,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在工程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充分重视每一项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问题,才能兴利除弊,把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p临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o山东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 21 # 生态水利

浅议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浅议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广泛,许多影响具有长期性和不可逆性,应引起高度重视。生态工程是一门崭新的学科,是我国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艺技术。为解决施工中的环境问题,工程建设必须服从生态经济区域的整体规划,并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及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特别是生态工程这一重要工艺技术以及传统工程管理的有效经验,以期获得较高的工程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应用生态工程原理解决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不但可以获得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还丰富了水利工程施工理论和生态工程理论。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所遇到的环境问题非常广泛,并且十分具体。 1水利工程的投入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我国,兴修水利工程对生态平衡以及环境的影响开始重视始于50年代后期。为此,国务院专门规定今后凡规划大型(中型)水利工程,必须同时要考虑到环保问题。 1.1水资源承载力问题。长江流域虽然水资源丰富,但也经不起无节制地开发利用。长江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到底有多大,对这个问题我们研究得还很不够。因此,“十一五”规划首先要研究透这个问题,否则,整个水利建设的布局就无从谈起。在摸清楚水资源家底的基础上,要对水资源配置有一个初步的说法。所ν配置,也不是计划经济下的“一平二调”,要按照市场机制来进行,不能无偿调用一个流域

的水资源。如果大家头脑里都?有经济的概念,调水越多,越助长资源配置不公,也会助长资源浪费。而按照市场机制来配置,一个最根本的前提是要明确水权。现在,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可以说还有起步。许多同志总是对长江流域要不要搞初始水权的分配有犹豫。现在不能犹豫了,要抓紧开展工作。明确初始水权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有现状因素,有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节水行为的影响,更有这个流域最大可用水量的制约。在确定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时,要把节水考虑进去。 1.2生态环境承载力问题。长江治理开发不能破坏生态,因此,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首先是要维持河流自身的生态需水量,这是生态系统健康的基本条件。生态需水量包括河流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即维持河流系统最基本的生态环境功能所需要的最少水量;包括河流输沙排盐需水量,即维持河流形态和盐分的动态平衡,在一定输沙、排盐要求下所需的水量;还包括湖泊洼地生态环境需水量,即维持湖泊洼地水体功能而消耗于蒸发的水量。生态需水与河流流量变化高度相关,美国1978年在估计?一个水资源分区内水生生物用水量时,以分区河流出流点的月流量作为判断,提出评判标准:①河道内径流为多年平均值的60%,这是为大多数水生生物提供优良至极好栖息条件所推荐的基本径流量;②河道内径流为多年平均值的30%,这是保持大多数水生生物有好的栖息条件所推荐的基本径流量:③河道内径流为多年平均值的10%,这是大多数水生生物短时间生存条件所推荐的瞬时径流量。在水能资源开发上,过去的规划,按照流域梯

水污染对鱼类发育的影响

发育生物学论文 水污染对鱼类发育的影响 姓名:华俊豪学号:20116957 班级: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二班

摘要:随着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水体污染的事件频发,水污染使得,溶 解氧减少、色泽变化、PH改变、温度改变,以致使水生植物大量死亡,水面发黑,水体发臭形成“死湖”、“死河”、“死海”,进而变成沼泽,水中鱼类大量死亡。然而,水体污染对鱼类发育的影响却很少提及,本文结合鱼类发育,水污染使 得水体发生的变化,综合探讨水污染对鱼类发育的影响。 关键字:鱼类发育,水污染 1997年黄河三角洲工业废水排放量达4200*10^4t, 这些工业废水和污染物排 入河流之中, 造成严重污染。因水质污染严重, 致使原产小清河、潮河的鲤、 草鱼、鲫等22 种经济鱼类, 现基本上绝迹, 久负盛名的小清河银鱼已在该河中灭绝。原产河口的鲚、凤鲚、短颌鲚, 也因河流水质污染而濒于灭绝。黄河三 角洲水质污染严重的河湖, 鱼类物种减少, 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1、鱼类的发育 1.1 鱼类胚胎发育 鱼类的胚胎发育可以分为胚胎前期发育和胚胎后期发育两个时期,以胚体孵 出前后为界限。也称作早期发育。胚前发育在卵膜内进行,从一个受精卵逐渐 发育成一个活动的幼体,最后破卵膜孵出,这个时期常称作孵化。胚后发育指从孵出到能够开始摄食外界营养的时期或主要器官分化为止。 胚前发育在卵膜内进行,以卵黄为营养。主要有三大阶段:卵裂阶段、胚体 形成阶段、器官分化阶段。在适温范围内,水温越低,发育越慢。四大家鱼在胚孔封闭期前后是温度变化敏感期。 缺氧常促使胚胎提前孵出,相反提高氧的饱和度就抑制孵出。正常氧含量的 范围内,含氧量越高,孵出的正常胚胎越多。 1.2 鱼类发育阶段 鱼类的发育阶段分为有四个,首先是仔鱼期,当鱼苗从卵膜孵出,开始在卵 膜外发育,就进入仔鱼期。从受精卵孵出至奇鳍鳍条基本形成时的鱼类早期发 育个体。此期鱼体具有卵黄囊、鳍膜等仔鱼器官,是由内源营养转变为外源营 养的时期,包括前期和后期:前期指的是从受精卵孵出至卵黄基本吸收完毕时 的仔鱼。以卵黄为营养,后期是从卵黄吸收完,开始主动摄食到奇鳍鳍条基本 形成时的仔鱼。卵黄囊消失,开始摄食;奇鳍褶分化为背、臀、尾三个部分并 进一步分化为背鳍、臀鳍和尾鳍,腹鳍也出现。 随后进入稚鱼期,从鳍条基本形成到鳞片开始出现时的鱼类发育个体。幼鱼 期指的是具有与成鱼相同的形态特征,但性腺尚未发育成熟的鱼类个体。全身 被鳞、侧线明显、胸鳍鳍条末端分枝,体色和斑纹与成鱼相似,处于性未成熟期。最后是成鱼期,是从初次性成熟到衰老死亡。 1.3、影响鱼类胚胎发育的主要环境因子

2.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观测

环境生物学实验报告 实验: 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观测 学院:生态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 12级环境科学 实验组别:第四组 报告攥写人:程世军 学号: 1200602029 组长:周双喜 组内其他成员:李瑾楠、周双喜、孙志鑫

实验二、三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观测不同的生物对温度、盐度等生态因子有不同的耐受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的耐受范围有宽有窄,且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能力随生物种类、个体差异、年龄、驯化背景等因素而变化。当多种生态因子共同作用于生物时,生物对各因子的耐受性之间密切相关。【实验目的】 (1)认识并练习判断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方法。 (2)认识不同鱼类对温度、盐度的耐受限度和范围不同,这种不同的耐受性与其分布生境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加深对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的理解。 (3)认识影响鱼类耐受能力的因素。 【实验器材】 1. 实验动物 金鱼、热带鱼(部分金鱼和热带鱼预养在25℃水温条件下,另一部分金鱼预养在20℃水温条件下),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因地制宜地选择冷水性鱼如虹鳟或小型海水鱼作为实验动物。2.设备与试剂 水族箱,光照培养箱(0~50℃),温度计,海水精,冰,天平,纱布等。 【方法与步骤】 a)观察动物对高温和低温地耐受能力 (1)建立环境温度梯度(4℃,10℃,25℃,35℃,40℃)。 (2)对实验动物称重,并记录其种类、驯化背景等。 (3)将不同种类地实验鱼每10条分成一组,分别暴露在不同温度下30分钟。观察其行为,如果不正常,则停止观察;如有异常,则观察在该温度条件下动物死亡数达到50%所需地时间。动物明显麻痹不动,即可认定死亡。 注:将动物放入低温(高温)环境中后,如果动物出现马上出现死亡,说明温度过低(或过高),应适当提高(降低)2~3℃再观测。 (4)将鱼类在高温和低温出现死亡的温度条件下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记录在表2-2中。 表2-2极端温度下不同鱼类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每种温度条件下8条鱼)

盐度对鱼类的影响

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年论文 题目盐度对鱼类的影响 学生武志新 指导教师陈英教授 年级2010级 专业生物科学 系别生命科学与技术 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

论文提要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盐度一直是鱼类生理上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潮汐运动、降雨等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影响都可导致自然界海水盐度的变化, 从而给水生生物造成渗透胁迫。盐度影响着鱼类各个方面。

盐度对鱼类影响的研究 武志新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盐度对鱼类的各方面的影响,包括了盐度对鱼类体内,繁殖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每一种鱼类对于盐度都有一个耐受范围超过或低于都会产生影响。使鱼类体内发生各种变化,对于鱼类的消化系统,呼吸代谢,体内代谢和渗透压都会使之发生改变。而随着这些指标的改变,从而影响了鱼类的繁殖生长和存活率。 关键词:盐度 水中溶解盐类的总量称盐度或者矿化度,盐度是与鱼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因素之一,与鱼类的生长、发育、体内的各机能调节密切相关。盐度变化会迫使水产动物自身通过一系列生理变化来调整体内外渗透压的动态平衡,致使其生长存活、呼吸代谢、肌肉品质和生殖发育相关指标产生相应的变化 一、盐度对鱼类体内的影响 盐度,是影响鱼类生长代谢等各种生理活动的重要环境因素,盐度的变化迫使鱼类自身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变化来调整体内外渗透压的动态平衡,致使其生长存活与摄食等相关生理指标发生相应变化。[1]可以通过对盐度的调节来控制鱼类的生长发育,使其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1.1盐度对鱼类体内各系统的影响 盐度可以影响鱼类生存、生长,同时也对鱼类的体内机能造成很大的影响。 1.1.1盐度对鱼类消化系统的影响 盐度是与鱼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因子之一,它的改变不仅可以影响鱼类的食物摄食水平,还影响其消化酶活力, 进而影响鱼类的活动与生长。消化酶的活力可以反映鱼类基本的消化生理特征。环境盐度的改变会导致鱼体消化道内消化酶活力的变化,可能对鱼类产生激活作用、抑制作用或者没有影响。例如,黄鳍鲷幼鱼在盐度为10的时候, 蛋白酶活力最高, 盐度如果高于25的话,对其活力就会产生抑制作用。[2]盐度对高体革幼鱼胃蛋白酶活力和淀粉酶活力也有显著影响。随着盐度的升高,胃蛋白酶活力先升后降,当盐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又急剧升高;而淀粉酶活力变化则是盐度升高时显著降低。这说明环境盐度对高体革消化酶比活力的影响比较大,不同消化酶随盐度变化规律有所差异。庄平等研究发现, 施氏鲟瓣肠中三种消化酶活力在等渗点盐度10附近时最大。[3]陈品键[4]等研究了在不同盐度水体中真鲷消化酶的变化情况, 发现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比活力在不同盐度下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当盐度为25 时, 比活力最大。盐度上升或下降, 消化酶比活力均下降。[5] 1.1.2 盐度对鱼类呼吸代谢的影响 目前国内外关于盐度对鱼类呼吸代谢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不少的相关报道, 从这些报道中可以总结出关于耗氧率与盐度之间关系的一般规律, 即鱼类在接近于其长期生活的适宜盐度环境中, 其耗氧率、代谢率最低。当盐度发生变化以后, 通过耗氧率的变化到恢复正常水平时所需要的时间中, 可以看出一种鱼对盐度的适应能力的强弱。所需时间越长,

浅谈水环境对鱼类养殖的影响

浅谈水环境对鱼类养殖的影响 徐天科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于生鲜食品的需求大增加。鱼类就是我国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近年来鱼类养殖大规模兴起,这不仅为老百姓餐桌提供了保障,还为养殖户创造了大量的经济收益。但是鱼类养殖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水环境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充分分析水环境中影响鱼类生长的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对于鱼类养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水环境;鱼类养殖;影响 1 影响鱼类养殖的水环境因素 1.1 pH值对鱼类养殖的影响 实际当中多数鱼类适合生长在微碱性水环境中,通常情况下pH值为7.5~8.5最适合鱼类生存。这样的微碱性水环境非常有利于鱼类和其他水生物的生长,并且也非常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当水环境pH值过高时,不仅生活在其中的鱼类不仅生病概率会大幅增加,其呼吸和消化功能还受到影响,并且在这样的环境下致病菌会大量繁殖。如果pH值过低,那么水环境中氨的毒害程度就会大幅增加,那么就会有大量鱼类中毒。在pH值大于10或者小于4的情况下,鱼类就会大量死亡。 1.2 水温对鱼类养殖的影响 作为变温动物鱼类会随着周围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体温,但鱼类的新陈代谢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温的高低。当水环境温度小于10℃时鱼类便会减少摄食,当水环境温度大于10℃时鱼类才会真正摄食,通常来说25~32℃的水环境最适合温水性鱼类生长。实际当中不同种类的鱼具有不同水温瞬间变化范围的忍耐力,其中鱼苗耐受范围小于2℃;鱼种耐受范围小于3℃;成鱼耐受范围小于5℃。一旦鱼类遭遇温度瞬间变化范围大于耐受范围,那么就会出现休克或者感冒症状,进而严重损害鱼类机体。冬季进行鱼种运输和捕捉的天气温度应当高于5℃,避免因温度过低造成的鱼种肌肤冻伤。 鱼类养殖中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就是水温,它不但会对鱼类的新陈代谢造成影响,还会改变水环境中其他要素,进而对鱼类生长造成影响。实际当中水温状况与鱼类疾病流行、发生都存在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夏季的雷雨会加速分解鱼塘残渣,还原物和浮游生物就会在水中大量堆积,进而大量消耗其中的氧并造成水中缺氧问题,这时鱼类感染疾病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当水温在25~35℃并且天气少雨时,就会出现草鱼出血病;草青鱼肠炎在大于28℃时多发;鱼类烂鳃病在水温高于20℃的情况下比较常见[1]。 1.3 水中溶解氧对鱼类养殖的影响 鱼类在水中运用鱼鳃进行气体交换,所以其在水中的运动、呼吸、消化、摄食等活动都会受到水中溶解氧的影响。根据淡水养殖水质标准和淡水渔业水质标准可知,要想保证鱼类正常生长浴池中含氧量大于5mg/L的时间需要超过16h,并且水中溶解氧含量应当保持大于3mg/L。鱼类在水中含氧量充足的情况下就会食欲大增,消化率也会提升;含氧量过低时鱼类食欲就会大幅下降,就会有暗浮头现象产生;如果低于1mg/L,那么鱼类就会因为窒息而大量死亡[2]。 1.4 其他理化因子对鱼类养殖的影响 实际当中如果鱼池底部大量堆积淤泥,在夏秋高温季节就会出现有毒氨和亚硝酸亚超标问题,特别是残饵、杂草堆积过厚的地方,经常会有硫化氢产生,进而对养殖鱼类造成毒害。如果要保证鱼类的正常生长,那么亚硝酸盐浓度不应当超过0.2mL/L、有毒氨氮浓度不能超过0.02mg/L。池中氧气不足时就会有硫化氢、亚硝酸盐、铵态氮产生,进而严重危害鱼类

浅谈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浅谈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1 引言 随着现代工程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近一百多年来人类对河流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利用,兴建了一批蓄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工程。这些水利工程一方面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利益,另一方面也极大的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因此,如何兴利弊害,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为人类造福的优势,减免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是广大水利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自然环境方面:水利工程的兴建对水文情势的改变,对泥沙淤积和河道冲刷的变化,对局地气候、水库水温结构、水质、地震、土壤和地下水的影响、对动植物、对水域中细菌藻类、对鱼类及其水生物的影响,对上、中、下游及河口的影响等(2)社会环境方面:水利工程兴建对人口迁移,土地利用,人群的健康和文物古迹的影响以及因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等产生的环境效益等。 2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2.1 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1.1 工程建设对水文情势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天然河流的水文特征和结构。在河流上建坝,使上游水流速减缓、水深增大水体自净能力减弱;库区水体增大后,水温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对水体密度、溶解氧、微生物和水生生物都产生影响,下游河道的径污比和鱼类繁殖条件发生变化;水库蓄水后可引起周围地区的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环境变化等。 2.1.2 工程建设对泥沙淤积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将改变库区和下游河道泥沙的输移和沉积模式。例如,三门峡工程为了使黄河下游“地上河不再淤高,设计时想把黄河的泥沙全部拦截在三门峡水库内,使黄河下游变清,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上游的渭河,并且设计中没有设置底孔排沙系统,后经两次改建渭河下游泥沙仍大量淤积,这不仅使蓄水库容减少而且形成了“地上河”经常引起洪涝灾害。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和前水利部部长钱正英呼吁“三门峡水库停止蓄水不再发电”可见,三门峡水库的教训是深刻的。另例,1964年苏联为埃及在尼罗河上修建的阿斯旺大坝,在大坝建成前尼罗河每年向地中海输送泥沙并使之向海岸淤积的速度和海水对岸边的侵蚀速度大致相等。大坝建成后,泥沙被截留在水库内,地中海岸的冲刷得不到补偿,固有的自然平衡状态受到破坏。 2.1.3 工程建设对局地气候、水库水温结构、水质和地震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1302 靳玉朝2013994010205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和速度越来越高,现代水利工程除了灌溉、发电之外,还与防洪、城市供水、调水、渔业、旅游、船运、生态与环境等多目标相联系。一水多用,一个工程为多目标服务已成为普遍的论证、决策原则。由于水利建设的加快,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强,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引起的环境问题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 关键字: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生态 一、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影响 水库建成后,特别是一些大型或巨型水库,使得水位抬高,水面增宽,水流减缓,辐射平衡增大,水体热容量增大,库区原有下垫面自然状态发生较大变化,对局部地区气温、降水、湿度、风、雾、以及蒸发等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得库区年均气温略有升高,春夏季节库区气温低于周围地区,秋冬两季,水面气温比陆地气温高。库区中心区及临近区域的降水量有所减小,特别是中心区的降水量可能会减少10%,水库外围地区,特别是下风向或地形较高区域降水量有所增加。建库后,年平均气温略有升高,而下垫面的水源充足,蒸发加强,空气湿度增加,库区与库周比较,相对湿度平均可增加3%-5%。 2、对水质、环境地质影响 水库的水温结构分为分层型、混合型和过渡型三种。混合型的水温结构对环境的影响比分层型小。水库水温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水温的分层温度高低的变化。水库下部的低温水对农作物、水生生物、人类生活等产生危害:①造成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减产。②影响水生生物(主要是温水鱼类)的生长和繁殖。③不利于工作、学习和娱乐。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水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水体经过长距离的输送或一定时间的贮藏,都会使复氧过程充分,从而丰富了水体潜在的环境容量资源。另一方面在库区内水位抬高,水流缓慢,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同

盐度对鱼类的影响

盐度对鱼类影响的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盐度对鱼类的各方面的影响,包括了盐度对鱼类体内,繁殖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每一种鱼类对于盐度都有一个耐受范围超过或低于都会产生影响。使鱼类体内发生各种变化,对于鱼类的消化系统,呼吸代谢,体内代谢和渗透压都会使之发生改变。而随着这些指标的改变,从而影响了鱼类的繁殖生长和存活率。 关键词:盐度 水中溶解盐类的总量称盐度或者矿化度,盐度是与鱼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因素之一,与鱼类的生长、发育、体内的各机能调节密切相关。盐度变化会迫使水产动物自身通过一系列生理变化来调整体内外渗透压的动态平衡,致使其生长存活、呼吸代谢、肌肉品质和生殖发育相关指标产生相应的变化 一、盐度对鱼类体内的影响 盐度,是影响鱼类生长代谢等各种生理活动的重要环境因素,盐度的变化迫使鱼类自身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变化来调整体内外渗透压的动态平衡,致使其生长存活与摄食等相关生理指标发生相应变化。[1]可以通过对盐度的调节来控制鱼类的生长发育,使其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1.1盐度对鱼类体内各系统的影响 盐度可以影响鱼类生存、生长,同时也对鱼类的体内机能造成很大的影响。 1.1.1盐度对鱼类消化系统的影响 盐度是与鱼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因子之一,它的改变不仅可以影响鱼类的食物摄食水平,还影响其消化酶活力, 进而影响鱼类的活动与生长。消化酶的活力可以反映鱼类基本的消化生理特征。环境盐度的改变会导致鱼体消化道内消化酶活力的变化,可能对鱼类产生激活作用、抑制作用或者没有影响。例如,黄鳍鲷幼鱼在盐度为10的时候, 蛋白酶活力最高, 盐度如果高于25的话,对其活力就会产生抑制作用。陈品键等研究了在不同盐度水体中真鲷消化酶的变化情况, 发现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比活力在不同盐度下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当盐度为25 时, 比活力最大。盐度上升或下降, 消化酶比活力均下降。[5] 1.1.2 盐度对鱼类呼吸代谢的影响 目前国内外关于盐度对鱼类呼吸代谢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不少的相关报道, 从这 些报道中可以总结出关于耗氧率与盐度之间关系的一般规律, 即鱼类在接近于其长期生活 的适宜盐度环境中, 其耗氧率、代谢率最低。当盐度发生变化以后, 通过耗氧率的变化到恢复正常水平时所需要的时间中, 可以看出一种鱼对盐度的适应能力的强弱。所需时间越长, 适应能力越弱。所需时间越短,适应能力也就越强。而不同规格鱼的耗氧率, 所受盐度的影响也不同。规格越大, 所能适应的盐度范围也越大。jobling 提出, 鱼的标准代谢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组织的修复与更新所消耗的能量; 二是维持内稳态所消耗的能量。按照渗透调节原理, 鱼类在等渗点时渗透压力最小, 代谢率最低, 生长率最高, 因为此时维持内稳态 的渗透压凋节耗能最少,而远离等渗点时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用于渗透压调节,例如半滑舌蝎属狭盐性海水鱼类, 因此, 盐度的改变会导致其渗透压调节耗能的变化, 这样鱼的代谢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施工 1 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水利工程体系,在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社会经济安全、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水利工程在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福祉的同时, 也往往对生态系统产生各种影响, 有的甚至是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分析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目的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水利工程的各种生态影响,以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1 对局部气候和大气的影响 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会使库区微气候环境条件有所改变,包括气温、风速、湿度、降水等。有关研究表明,水面上空比成片的房屋群上空空气的透明度高8 %~10 %;水面上空与陆地上空相比较, 紫外线辐射高出30 %, 气温降低 4 ~ 5 ℃, 相对湿度提高10 % ~15 %。一般情况下, 地区性气候状况受大气环流控制,但大中型水库和灌溉工程的修建,使原先的陆地变成了水体或湿地, 对局部小气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风和雾等气象因子的影响。

1.1 对降雨量的影响 a .降雨量有所增加。 这是由于修建水库形成了大面积蓄水,在阳光辐射下,蒸发量增加,引起降雨。 b .降雨地区分布发生改变。 水库低温效应的影响可使降雨地区分布发生改变:库区和邻近地区的降雨量有所减少, 而一定距离的外围区降雨则有所增加;地势高的迎风面降雨增加,而背风面降雨则减少。 c .降雨时间分布发生改变。 夏季水面温度低于气温,气层稳定,大气对流减弱,降雨量减少;但冬季水面较暖,大气对流作用增强,因而降雨量增加。 1.2 对气温的影响 水库建成后,库区与空间的接触由陆面变为水面,与空气间的能

环境污染对鱼类繁殖性能的影响

环境污染对鱼类繁殖性能的影响 1温度的影响 鱼类是水族中比较脆弱的一个群体,它们不但对光照的要求较高,繁殖 过程中,鱼类对温度的要求也比较高。但是,在现阶段的环境之中,已经 造成了世界变暖的趋势,多数地区的水温都在持续升高,这将导致鱼类 的繁殖性能持续下降。第一,在鲤科鱼类当中,卵巢的发育和排卵是受 温度和光周期的调节的,一旦温度无法达到鱼类繁殖的标准,势必导致 鱼类的卵巢发育缓慢,排卵较少,甚至是不排卵,最终导致鱼类的繁殖力 低下。第二,温度对绝绝大多数鱼类的生殖周期影响非常重要,虽然鱼 类的寿命差异较大,但是生殖周期是固定的,一旦生殖周期的温度达不 到要求,将直接导致繁殖数量的减少。例如,金鱼在没有雄鱼和产卵基 质的情况下,水温从12℃上升到20℃,能够诱导卵母细胞成熟和排卵。 另外,光周期能够影响由温度上升而诱导的排卵前GTH峰值的到来时间。由此可见,在今后的鱼类繁殖性能提升方面,必须把握好温度的影响。 2水环境的化学污染 现阶段的环境污染情况十分严重,除了气象水文方面,水环境的化学污 染也是比较严重的。对于鱼类来说,不同类型的鱼需要不同的水质,倘 若水环境中的某些元素超标或者是过于缺乏,将直接导致鱼类繁殖性能 的降低。例如,大马哈鱼是我国的常见鱼类,该鱼类在繁殖过程中,首先 会到海洋中寻找食物,并且实行繁殖发育;之后,大马哈鱼会经过长途的 洄游,到淡水中实行产卵。由此可见,水中的盐度变化,对调节大马哈鱼 的性腺发育成熟和排卵具有较大的影响,日后必须保证水中的盐度情况。从现有的污染来看,重金属盐的的超标,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但各种 措施依然收效甚微。另一方面,水中的盐度控制,还应该在缺乏的过程中,即时为鱼类补充,防止鱼类因盐度不足而导致的繁殖性能下降。 3水生植物污染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