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区别

乡村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区别
乡村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区别

乡村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区别

随着旅游的新发展,尤其是我国乡村旅游的新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乡村旅游不仅将有可能推动我国乡村旅游的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也必

将推动乡村旅游的进一步规范化和成型化,并定将进而在我国农村

“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出它的积极作用。这里,笔者试图根据自己近20年对乡村旅游、农业旅游、民俗旅游的

观察与了解,谈一些个人的认识和辨析。

一、什么是乡村旅游

目前,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我国旅游业界和学

界的关注,但是,包括研究论文、会议发言和旅游规划中的片面理解不

仅相当普遍,而且也正在传播。笔者认为,如果业界、学界能够更广

泛的注目业态实践,并在此前人们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大家能够得到更多的共识,则将有可能在目前的新形势下,对乡

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理论和实践产生更加积极的作用。(一)关于乡村旅游的界定

对于什么是“乡村旅游”,虽然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大致相近的看法,

但是,人们对此的理解和阐述也不乏诸多差异。

那么,有没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解释呢?如果依世界旅游组织在推荐给

各国政府官员、地方社区和旅游经营者使用的《地方旅游规划指南》(《旅游与环境丛书》之一)的界定,那就是――“旅游者在乡村

(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

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

在这个文件里,“乡村旅游”用的是英文ruraltourism。大家都知道,对应“乡村旅游”的近义英文,还有agro-tourism和farmtourism等等。尽管有时候我们可以把它们都译作“乡村旅游”,但是它们的含

义却也不完全相同。显然,前者比较偏重乡村风情,后二者的内容却

难与农事分开(agro-tourism或者离不开农事活动,而farmtourism

或者离不开农场或庄园),因此,对后二者,我们自然又可以译为“农业旅游”和“农庄旅游”。

(二)我国早年关于乡村旅游的认知

20世纪,“乡村旅游”在我国就已经有了一些发展。对其给以较多关注的,是中央和北京等一些地方的农业主管部门,于是才有了中国农民旅游协会的正式成立。“乡村旅游”在我国受到较为广泛注目的事情,出现在1989年。那年4月,中国农民旅游协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河南郑州召开,在会上,根据有关同志的提议,“中国农民旅游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乡村旅游协会”(其时,笔者忝列该会顾问)。

虽然由于多种原因,“中国乡村旅游协会”后来被“中国国内旅游协会”所取代(再后,“中国国内旅游协会”又被“中国旅行社协会”所取代)。但是“中国乡村旅游协会”的一度正式命名,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乡村旅游的兴起(以1984年开业的珠海白藤湖农民度假村为主要标志)及其随后全国发展的相当规模,反映着乡村旅游经营者、乡村旅游研究者和有关方面对于此一领域所具有的视野和目光。

(三)后续的乡村旅游研究

尽管“中国乡村旅游协会”的消失使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缺少了应该有的认可和支持,但是在那以后,民间的研究仍然慢慢地多了起来。几年后,一次最具代表性的变化出现了,那就是由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未来研究分会,(又称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发起,该会与天津市旅游局、《旅游学刊》编辑部、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黄山市委、黄山市政府1998年在黄山联合召开的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全国学术研讨会。会议不仅结合浙江、湖南、天津、安徽等地的实况探索了乡村旅游发展的诸多内容,而且还就乡村旅游的定义、乡村旅游的魅力、乡村旅游的资源特征、乡村旅游的规划特点、乡村旅游的前景、乡村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中外乡村旅游的比较等进行了具

有相当深度的探讨,从而在当时的学界和业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只是由于汇集发表这些论文的刊物(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旅游管理》)当时发行范围比较有限,所以没有能够引起后来研究者的足够的注目。比如《旅游学刊》近些年来发表的有关乡村旅游的论文(2006年2月笔者补注:包括2006年第2期《旅游学刊》刊载的《中国旅游扶贫研究综述》一文)和“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讨会上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等多篇论文的作者,也许都没有能够读到上面所说的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的那期学报。

虽然研究仍然在进行,乡村旅游仍然在发展,但是,也不能不指出,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在研究者的部分研究中,也曾经出现过乡村旅游概念有欠清晰、思路不够明确的过程。那就是20世纪的90年代,尤其是1995年的前后,业界、学界和旅游主管方面曾经一度较多地使用“观光农业”来指代“乡村旅游”。关于这一方面的内容,比较集中地反映在1995年前后的文件、书籍和报刊中(包括一本很有价值也颇受欢迎的《观光农业》一书)。针对使用“观光农业”来指代“乡村旅游”的片面理解,1998年黄山的那次研讨会上,就有一篇名为《是“乡村旅游”还是“观光农业”》的论文,分别从“用语的误会”、“理解的偏颇与概念不清”等四个侧面对当时的一些混乱理解提出了辨析。正像该文指出的那样,姑且不谈“观光”一语在使用时可能出现的歧义现象(“观光”一语出自我国的《周易》,在解放前和现在我国的台湾,以及在日本,说“观光”,常常指的就是“旅游”,与我们现在所指的“观览类旅游活动”是有较多的差异的,而《观光农业》一书所沿用的一些主体资料,却正好出自日本和我国的台湾),即使是大而言之的“观光农业”,也仅仅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部分,也只是“乡村旅游”的一个供给的组成。可惜的是,正是因为一部分人中对“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辨析不清,“乡村旅游”的归属不明,才导致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本不应该的滞后,才造成了许多旅游业者多少年来对乡村旅游忽略的现实。

在这之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9月“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一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延庆的召开。这个会议是

中国地理学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延庆县人民政府和台湾

台中的一所高校联合发起主办的,从会议的名称、会议纪要和论文集

的栏目(观光农业与休闲农业,都市农业与现代农业,台湾乡村民俗

与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与景观规划,以及台湾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来看,很显然会议是以农业、农村为立足

点从而研究在农村发展旅游的诸多问题的。应该十分肯定地说,这的

确是推动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又一次很有价值的盛会;而且从地理科

学和农业科学的角度对乡村旅游的广泛探讨,也为我国乡村旅游的成

熟奠定了新的基础。

(五)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仅应该从农业的角度去探索观光农业、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关系,而且还应该从旅游业的角度去探索乡村

旅游与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关系。如果我们从旅游活动来考察,从

旅游学科来研究,那么“乡村旅游”赋予我们的担子也就不轻了,我

们应该进行的研究、应该做的工作,还有好多好多。

笔者认为,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乡村风情(乡村的风土人情)。乡村风情,似可以包括以下4个部分:

风土――特有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风物――地方特有的景物(包括生产文化创造物和生活文化创造物);

风俗――地方民俗,民间社会生活;

风景――可供欣赏的乡村景象。

如果再细致一些去发现,应该说,下面有关乡村的这些内容,也都是

乡村旅游难以分割的部分:

风光――靓丽的风景;

风貌――喜人的外观;

风姿――引人注目的风度与姿态;

风味――地方特色(包括地方特色食品);

风谣――民歌民谣和民间故事;

风尚――一定时期中流行的风气与习惯;

……

当然,以上基于当代字典意义的解释,对于乡村旅游来说,仍然是不

够完整的,这里必须说明,由于乡村历来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

所以乡村旅游的活动也就与农事难以分割。正是因为如此,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也就成了乡村旅游的必不可少的供给。但是乡村旅游所包含的、所涉及的内容却比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要广阔得多、宽泛得多。

它不止还必须关注需求的一方,而且即使从供给来看,观光农业、休

闲农业也仅仅是乡村旅游供给的一个部分(虽然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

(六)乡村旅游定义

以笔者个人这些年的认识而言,笔者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

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

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

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些了解的读者可能都知道,笔者这里的所用的“风”字,并不是指的“空气流动”的“风”,而是指的源自《诗经》“十五国风”的“风”,也就是指的“老百姓”,指的“老百姓的生活”,指的“老百姓的思想与感情”。因此,乡村旅游不仅包括有乡

村的物质存在的外部环境,更要包括乡村文化在内的广义的乡村人文

内涵。如果我们认真思考一下“乡村”的内涵,乃至略略考虑一下我

国“乡村”一语的语源,可能就不会对笔者一味地使用“风”字感到

不耐烦了。

如果从旅游者的需求重心来划分,似还可区分为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

乡村旅游。当然了,如果从整体而言,中国现在的乡村旅游,理所应

当包括现代乡村旅游和传统乡村旅游两个部分,而且这两个部分常常

又是不可分离的。关于这一点,应该对《地方旅游规划指南》书中

“通常是指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的限定给以必要的修正。

(七)乡村旅游成长模式

在我国,当代乡村旅游的成长,大体上可划分为四种模式――

1、客源地依托模式(或者称毗邻客源模式):借助于紧邻城市的区

位优势开发的城市居民旅游(严格地说来,实际是对乡村差异性的资

源和对城市市场的相邻关系的双依托)。其资源优势主要是自然环境,其产品要素是兼有观光的休闲,以“农家乐”、“渔家乐”、“山里

人家”等产品为代表。

2、目的地依托模式(或者称毗邻资源模式):借助于与该乡村自己

的或者相邻的原有名胜地的引力优势所开发的多样客源的城乡居民旅

游(严格地说来,或者是“搭便车”形成的差异性产品组合,实际上

也是双依托)。其资源优势是自然环境兼原有名胜,其产品要素是兼

有休闲的观光。北京郊区的一些“民俗村”,实际上就是这种模式的。这里,又有两种情况:①依托特色村寨或民居群落;②依托著名自然

景观或历史文化景观。

3、非典型模式:即,虽然地理位置在乡村,但是产品组合中却混合

着许多不属于乡村,或者与乡村关系并不明显的产品组成(其中最突

出的,是设在乡村的都市娱乐型的度假村)。其资源优势是在自然环

境中的现代创新,其产品要素主要是休闲。早年最具代表意义的位于

珠海的白藤湖农民度假村,实际上就是这类模式的,即使从它现在仍

然使用的促销口号“住水边、玩水面、吃海鲜”,也不难看出这一点。

4、复合模式:即上面多种模式的不同比例的混合组成。

综观以上4种成长模式,不难了解,其实正是居民的(尤其是城市居

民的)需求促进了乡村旅游的成长。如果从当前的现状来考察,可以

明显地发现,在我国乡村旅游的各种模式中,目前发展最为普遍的、

也发展最快的一种模式,便是上面所列的客源地依托模式。其产品构

成比较简单,雷同化也比较严重,但是却比较适应当前市场的需要

(因为面向的多是就近城市市场,所以摆脱了远距离的竞争);虽然

还有进一步提高的必要,但是,其发展模式却无可指责。

(八)对需求的适应类型

对应旅游者的需求与选择,乡村旅游又表现为下列的7种类型(以类

型的关联度排列)――

1.休息娱乐型:以休息娱乐为主,其中以一般性“农家乐”、“渔

家乐”、“山里人家”等为代表;

2.收获品尝型:以特色餐饮美食,或采摘垂钓等为主,以“采摘游”、“垂钓世界”、“美食村”等为代表;

3.运动养生型:以山野及水体运动、乡村自然环境疗养健身等为主,以“乡村运动俱乐部”、某些“温泉别墅”等为代表;

4.观光审美型:以特色风光、农事活动或村落名胜等的观光旅游为主,其中包括现代农村观光,科技农业观光,古村落民居观光,临近

名胜观光等;

5.认识学习型:以学校或家长等安排的有目的的旅游与考察、写生、实习等为主,以学生远足、夏令营等为代表;

6.复合型:不过分偏重以上的某一类型,而是某几种类型兼而有之;

7.其他非典型型。

二、乡村旅游与社区发展

(一)中国乡村旅游近年已经受到全球的关注

2002年底,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兰加利先生和亚太部主管沃玛博士专程访问了我国贵州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区,并对该地乡村旅游发展

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2003年10月的世界旅游大会上,各国旅游部

长及世界组织的贵宾近300人又聆听了贵州省旅游局局长关于贵州省

发展乡村旅游实施扶贫的发言。发言中贵州同志不仅说到,到2002年底,贵州省农村已有53.2万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而消除贫困;而且对

乡村旅游,贵州同志还提出了保护当地农民利益的重要措施。很显然,只是一个旅游企业致富是不行的,一定要让老百姓参与进去,让农民

在旅游发展中富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农民有保护自己

文化的积极性,乡村旅游才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包含的又一理念

贵州的经验和世界旅游组织关于“以可持续旅游来帮助脱贫的有效手段”的理念是值得重视的。但是,“反贫困”的理念并不能够代表旅

游形式,“反贫困”也不是一种旅游产品;它只是旅游发展与管理的

目标之一,只是一种旅游发展与管理的手段。

(三)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部项目主任里迈斯特2004年10月在贵

州举办的“乡村旅游及扶贫国际论坛”上,除了阐述国际背景下旅游

业的优势,阐述以发展旅游业来解决贫困问题的的原则外,还具体建

议了有关工作的7个方案。概括起来,其主体内容是:1.在旅游企业

中雇佣贫困人员,并保证其公正的工资收入;2.由贫困人员给旅游企

业提供优质、可信的商品及服务;3.由贫困人员在有序和令人放心的

消费环境中将商品和服务直销售给游客;4.要有一个具有资金、技术、信誉、产权、法律、市场营销安排的支持贫困人员创建企业的制度;5.是要有一个有利于减少对贫困地区税收的规划;6.要鼓励旅游企

业及游客的自愿捐赠;7.旅游业促使基础建设投资,要真使贫困地区

受益……这种有意的倾斜,与目前我国某些地方乡村旅游就是地方财

政增收或者企业发财(富者越富)的途径或目标,显然是大不一样的。

(四)旅游扶贫

发展中国家的乡村旅游“反贫困”措施,我国实施的“旅游扶贫”政策,对于地区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无疑地是一件很有见地的作为。

而在摆脱贫困的措施上,“旅游扶贫”还有着变过去“输血式”扶贫

为现代“造血式”扶贫的优点。

但是,如果以经济学家理论为出发点的决策将经济目标强调过分,却

不免会给旅游业加上过重的经济压力;如果处理不当,将有可能给目

的地的生态、环境,以及社会风气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目前,在我

国的旅游发展中的某些负面影响,已经为旅游活动和旅游业招来了不

少骂声。其实,这不是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罪过,产生问题的某些重

要因素,不少都是决策人在决策之初考虑欠周,或者企业运行失当造

成的。关于这一点,多数旅游研究者的研究方法与结论,是与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文化学、民俗学的研究是完全相通或相同的。

(五)目前乡村旅游与生态的关系

乡村旅游与生态的关系(可以包括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必须引起

人们的高度重视。在致力于保护越来越稀缺的原生生态(或准原生生态)的同时,应该允许不同形态的广义的生态旅游的共生共存。

这里之所以要提出“不同形态”的存在,就是说,不能今后一提“生态”就只能够指某种原生生态(现在国际上通行的生态旅游,大多是

指的原生生态)。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看到不同的生态存在。即――

原生生态;准原生生态;次生生态;再生生态;新生生态;仿生生态。

因此,广义的生态旅游也不妨考虑细分为“生态旅游”和“非原生生

态旅游”两类――

1.生态旅游:其依托的生态环境是①原生生态;②准原生生态;

2.非原生生态旅游(或称“准生态旅游”):其依托的生态环境是

③次生生态;④再生生态;⑤新生生态;⑥仿生生态。笔者建议,对

这类旅游,我们可以在前面都加一个类别性定语,称“……生态旅游”。

与目前国际通行理解一致的生态旅游,我们仍然可以用“生态旅游”来称呼;非原生生态的旅游,我们可以用“非原生生态旅游”或“……生态旅游”来称呼。这样,我们既不与国际通行的理解“对着干”,同时也与另一些关注者的理解取得了更多的共识,从而也避免了把“生态旅游”泛化将招致的原生生态被破坏的严重危险。不同类型生态环境中的旅游,作为不同需要的对象,都有存在的必要。但是保护原生生态却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以原生生态为载体的生态旅游,笔者仍然坚持认为,必须根据得到广泛认可的生态旅游的原则,参照国际生态旅游的标准,尽快制定出我国生态旅游的严格标准,并且强制性地规范与执行;任何模棱两可、姑息放任的想法(或理论),以及无限制地扩大推广的做法,都将是祸害无穷的。

应该说明的是,现在已经有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生态”为什么就必须是具有科学、美学价值可以供欣赏的“生态”,甚至对“生态旅游”的提法都提出了质疑。因为这些问题涉及面太宽,这里难以展开讨论,因此也就只好暂且从众从俗了。

目前,在我国学界和业界,人们对生态旅游在我国发展的意见尚不一致。不少学者认为,符合国际认知的“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开展尚有相当的难度,开展起来也尚须一段进程。而乡村旅游在我国虽然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的发展,但是目前在总体上尚处于发展的浅层;可是,其对乡村生态的冲击却又已经显现。因此,对乡村生态旅游课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的前瞻性,而且也有现实的紧迫性。云南省把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研究的“乡村生态旅游”课题,就是这样的一个极富开拓性的课题。

乡村生态旅游,对于乡村建设的一个十分明显的意义,还在于它不仅有利于原有生态的保护,而且有利于乡村生态的进一步优化与建设。

(六)“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人类发展中的全球性“城市化”进程(我国现在多称“城镇化”),

使越来越多的乡村“城市化”起来(从而失去了原有乡村的面貌),

这既使得乡村旅游越来越珍贵;同时也使得乡村旅游越来越难以保持

原有特色和传统特色。

因此,在乡村旅游的开展中,如何减少乡村文化的流失和防止旅游者

的“行为污染”,却又是摆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又一重大课题。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多种形态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其发展中逐渐出现了各自不

同的形态。当前在我国最具规模、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的几类区域团组。

(一)成都“农家乐”

虽然在1989年“中国乡村旅游协会”正式诞生前中国乡村旅游就已

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形成大规模的“农家乐”却还是近10年的事情。“农家乐”的诞生地应该说是在成都。其发展进程大致可分为三

个时期――自发萌芽期(1987-1992);推广发展期(1992-2004);

规范成型期(2004-现在)。

成都“农家乐”的发展,显然是基于成都客源的就近需要。来“农家”的客人多是成都市民,“乐”的多是休息、娱乐与餐饮。

据各种资料估计,目前成都的农家乐接待户仍然停留在5000家左右(截至2004年初,成都登记在册的“农家乐”经营户已有4559家;

由于近地竞争导致的原农家乐接待户的两极分化,近几年成都农家乐

的发展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数量增长了,故这里笔者的估算与他人的过

高估算有所不同)。2005年6月,“成都农家乐”网站推广的农家乐

接待户一共占有28个页面(每页20家),共有548家。而2006年1

月对“成都农家乐”网的“按类别查询”的“传统农家乐”的再次搜

索,该网站推荐的传统农家乐接待方式的农家却只有285家了(每页14家,共21页)。

如果将各种资料汇总测算,目前全国的农家乐(包括“渔家乐”、“山里人家”等)接待户至少已达30万家。虽然我国研究者正在试图把目前“农家乐”分为几种模式或类型,但是却不能不看到,目前得到良好发展而且正在继续发展的大多数乡村旅游项目,仍然偏于本文前面所说的简单的“休息娱乐型”。因为这种类型最适合当前我国城市旅游者自身的工作节奏、适应于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水平。

这同时也预示着,乡村旅游的其他类型正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

乡村旅游,虽然在全国常常多用“农家乐”来称呼,但是与成都“农家乐”却不尽相同。据笔者本人的实地走访考察,在成都郊区,不少“农家乐”的接待户都同时做着盆景、苗木和花卉的生意;他们为旅游者提供休闲和聚会的环境和餐饮(安排住宿的不多),其中,棋牌(麻将等)等几乎是家家都有的。而长沙郊区,“农家乐”虽然同样提供环境和餐饮(有的也安排住宿),也有棋牌(麻将),但是因为长沙郊区水面较多,所以多数的“农家乐”都把钓鱼作为主要的娱乐活动。而北京郊区的怀柔,虽然也有钓鱼,但是除了大型垂钓场外,不少虹鳟鱼、罗鲱鱼的垂钓地,钓鱼却只是虚幌一下,而供应鱼鲜和旅游者的大快朵颐,常常才是供需双方的真正目的。相比之下,珠三角的番禺、中山等地的农家乐,尽管也有餐饮和垂钓等等,但是最让旅游者心旷神怡的,却多是一望无际的农事天地。

(二)北京“民俗村”

北京的乡村旅游,虽然同样也可以称做“农家乐”,而且最先也是基于本地“桃花节”的启示;但是,北京的“农家乐”却是以村落为标志得到规范的。北京的乡村旅游虽然起步的时间和类型大致与成都一致,不过它的大发展却比成都来得稍晚一些。尽管如此,它现在的规模却已经超过了成都。

迄至2004年12月为止,北京全市已有316个行政村开展了民俗旅游

接待(其中市级“民俗村”70个),乡村民俗旅游接待户已发展到了13819户(其中市级“乡村民俗接待旅游户”5537户)。如果加上

2005年9月第三批批准的40个市级民俗旅游村和1582个市级民俗旅

游接待户,那么北京市级“民俗村”已达到110个,市级“乡村民俗

接待旅游户”已达到7119户。

不同于成都的是,北京这些民俗村不少都是以历史古迹或自然风景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为依托的。而且,如果从总体上来考察,北京的

乡村旅游虽然被人们称为“民俗旅游”,但是产品的民俗气息实际上

并不十分浓郁,因此在对需求的适应类型上,它应该属于复合型。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目前正在进行郊区休闲目的地的研究,不仅初

步编制了全市郊区的乡村旅游规划,而且密云、延庆等区县,更瞄准

民俗旅游在努力,可以预见,在不久之后北京的乡村旅游将会得到更

大的发展。

(三)皖赣古村落

2005年11月,有乡村旅游的两个集会颇为引人注目,一个是“婺源

乡村文化旅游节”在江西上饶婺源举行,一个是“中国乡村旅游论坛”在安徽黄山黟县召开。这两个节庆或会议的举办,目的都是促进以乡

村聚居地为中心的乡村旅游的发展。

黟县的旅游发展,已经有20年的历史,其宏厚基础是它地方特色浓

郁的乡村聚居文明。黟县旅游不仅早已闻名遐迩,而且西递、宏村已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地处皖浙赣交界

的婺源,虽然没有名山名水,但却素有“书乡”的美誉;条条来往小

街仍印着徽商创业的足迹,幢幢明清古建仍透出村庄往日的繁胜;十

分重视历史文化保护的婺源,已经把旅游者的脚步唤醒。不久前在

《中国国家地理》等媒体的“中国最美的地方”的评选中,“婺源古

村落群”就被评为了“中国最美六大古镇古村”。

如果说,黟县的西递、宏村是乡村旅游中村民聚居地旅游发展的范式,那么婺源的汪口、江湾以及一些尚未被更多人知晓的村落,也定将成

为旅游者向往的具有厚重传统乡村文化的目的地。虽然在黟县和婺源

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将会越来越多地充实进田野农事和自然风光等方面

的内容,但是可以预料,乡村聚居地文化(两地共有的是“徽文化”)仍将长久地成为其乡村旅游产品的重要依托,而其中,民俗文化仍将

会十分引人注目。

(四)台湾乡村旅游

此外,当前我国台湾的乡村旅游也有着自己的特色和区域形态,由于

笔者未能前往考察,资料也不足,故暂且不论。

四、民俗旅游与乡村旅游

(一)民俗旅游的正本清源

如果以北京作为例子,那么我们可以看出,北京的民俗旅游应该分为

两支,一支是都市民俗旅游(可以用“胡同游”作代表),一支是乡

村民俗旅游(可以用“民俗村”作代表)。

因此,既不应该认为,民俗旅游仅仅在乡村才有;同时又应该看到,

乡村民俗旅游又是乡村旅游内容的一部分。而且,正是因为我国乡村

民俗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更何况部分地区保存得还相当完好),所以它又是乡村旅游引力的十分重要(甚至是不可或缺的)的一部分。在当今老百姓的现代生活方式趋同走势不可逆转,而旅游产品同质化

竞争越来越突出的时候,差异性的民俗旅游产品便成了吸引游客、增

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拳头(近10余年北京“胡同游”的引力发挥,

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所以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就更加应该注意民

俗旅游与乡村旅游的的密切关系。关于这点,正是1989年在“中国乡

村旅游协会”成立时笔者主题发言所阐述的问题。

应该正视的是,我们旅游研究和旅游业在论及民俗旅游时,对“民俗”的阐释绝不能够与我国和世界民俗学者的认知相去太远。民俗是什么?

是民间的传承。如果就Folklore的词义而言,也就是民间的学问。民

俗是一种活着的潜文化,即人们所说的“活化石”(活着,又由来久远)。民俗必须是在民众中经过传承得来的。“泛民俗”作为一个学

派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如果用“泛民俗”来代替“民俗”,那么其

所导致的对传承的背离,却是与民俗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二)民俗旅游的内容

传统的民俗学,大致可分三大流派(这里只是粗粗而论)。一是以民

间文学民间文艺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学派;二是以信仰传承为研究对象

的心理学派;三是以人类生存民俗事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派或人类

学派。其实,这也大致反映着民俗学的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如果把已故钟敬文先生的民俗分类的11类作一个归并,把乌丙安的4类也给以合并,那么民俗事项包括的内容就可以是以下这样的这样3类――1.游艺和文学的民俗(口头文学、民间歌舞、民间音乐、游戏、民间技艺……);2.信仰和节日的民俗(除了迷信今天不能为旅游所

利用外,节日和节日活动是最突出的了……);3.生产和社会生活的

民俗,或者称为经济的民俗与社会的民俗(生产活动事项、生活活动

事项、人生民俗事项――婚丧嫁娶和生老病死……)。

在我国辽阔的乡村,极为丰富的民俗事项不仅还有踪影可寻,而且在

一些地方保留得还相当完好,我们有责任去挖掘它们、保护它们,同

时在保护和利用中加强人们对它的价值的认知。

在这方面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山东安丘的石家庄(村)。20世纪70年

代初,石家庄是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代表”首先向外国人开

放的“第一村”。虽然经历了70年代后期原有政治任务结束后的变化,但却伴随着山东1884年首届潍坊风筝节的举办和山东省旅游局的“千

里民俗旅游线”的开辟,又和年画之乡的杨家埠等成为了海内外驰名

的中国民俗旅游村。在那里,不仅民俗事项得到了较好的挖掘,而且

也比较好地与旅游者需要结合起来。

(三)民俗旅游的定义

如果把个人早年专注民俗研究和今天改行研究旅游的体会结合起来,

笔者认为:民俗旅游,就是以与城乡民众密切联系的民俗传承事象作

为旅游主要目的对象的旅游活动。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除了观览、参与、体验当地民众的游艺民俗传承、信仰民俗传承、生产民俗与民生民俗传承之外,自然也不可避免

地要观览、参与、体验到当地民众的现实生活内容(即某些“泛民俗”所指的内容),以及并非地方传承的文化艺术。

(四)民俗旅游需要得到更多重视

我们的旅游经营、旅游开发、旅游规划,在文字上、在口头上,常常

也以“民俗旅游”做“主题”;但是在实际上,真正民俗旅游的内容

并不很多,或者并不多。究其原因,其实还在于我们对于当地的民俗

传承了解不多,或者是还没有分出工夫去挖掘。除了我们的经营者、

开发者、规划者应该在这个领域更加努力外,还应该欢迎更多的民俗

学者进入到旅游经营、旅游开发、旅游规划的工作中来。

在这里,不能不提到韩国“江陵端午祭”(韩国的中文网站上仍称

“江陵端午节”)作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去年的申

报成功。在我国,虽然各个地方当局对“申遗”的积极性都很高,但

是多把目光集中在本地的某一处文物上。反观韩国,端午节虽然在总

体上也是一个正在淡化的民间节日,然而江原道的江陵市,却不仅把

这个乡土味儿、农民味儿十足的节日活动保留和发挥得很好,而且还

取得了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成功。这对我国说来,是

不乏警醒意义的。从事后我国媒体发表的一些专家的评论来看,诸如

什么“韩国端午与中国端午根本不是一回事”、“韩国端午是祭祀山

神而中国端午是祭祀水神”等不合实际的解释,也说明了,即使是我

们的某些专家,也仍然有进一步学习的必要。

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作为生活传承的民俗正在不断地淡

化和消退。但是,无论是国家还是地区,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总

是滞后于城市的。所以,乡村保存的民俗也就总是多于城市,再加之

我国广袤土地上交通阻隔的历史差异,因此地域性的民俗特征就更显

出了它的千差万别。

很显然,我国如此丰富,而地域表征又千差万别的民俗事象,在我们

的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却没有被我们充分认识和利用。这实在是太可惜了。

五、农业旅游与乡村旅游

(一)农业旅游的正式确立

“农业旅游”,在我国正式提出来,是2001年。为了认真贯彻落实

国发[2001]9号文件和有关领导在2001年全国旅游发展工作会议上

的讲话精神,国家旅游局把推进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列为2001年旅游

工作要点。从2001年5月国家旅游局下发文件,到11月初全国各地

共上报工业旅游和农业旅游项目的推荐材料223个。经过分析、调研、筛选、征求意见和国家旅游局局长办公会讨论等一系列工作,最后于2005年1月正式公布了首批全国工农业旅游306个示范点名单,北京

韩村河等203个单位成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2005年末,又有233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通过验收,四川广安牌坊新村等156个单位成为第二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二)农业旅游推动乡村旅游的更加成熟

不言而喻,我国农业旅游的萌芽是与乡村旅游萌芽同时的。只是农业

旅游的正式提出稍晚了一些。如果根据《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业

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中对农业旅游点的界定(“农业旅游

点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为主要旅游吸

引物的旅游点”)和入选旅游点来看,应该说我国正式提出的“农业

旅游”的偏重点还是乡村旅游中与生产关系比较密切的那一部分,因

此我们不能把农业旅游完全等同于乡村旅游。新晨范文网

但是另一方面,农业旅游又为更为广泛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有利

的基础。作为乡村旅游的主体,它也定将会推动我国乡村旅游的更加

成熟。

在2005年国家旅游局的一次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提出了“2006

中国乡村游”的旅游宣传主题口号,这正是在此前提出的“农业旅游”基础上的新步骤,也正是为了贯彻落实此前中央有关会议的精神和部署,为了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所采取的

新措施。

作为“2006中国乡村游”的主题的具体安排,国家旅游主管部门又提出了全国旅游行业的坚持服务农村、造福为民、积极推进农村现代化

建设的宗旨,并指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采取有效措施,以

期在“中国乡村游”的开展中实现“展示新农村、推动新旅游、倡导

新体验、树立新风尚,不断为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的目标。可以预期,它对我国乡村建设的推动作用定将会陆续地展现

出来。

“2006中国乡村游”不仅将有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的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也必将推动乡村旅游的进一步规范化和成型化。

而且,“2006中国乡村游”对中国旅游业的而言,其意义与作用也可能与以往的年度主题不尽一样。以往许多年度主题,虽然也不同程度

地在产品的开发和整合方面起到了不少作用,但是其主要功能还是在

产品的推广上;而旅游者和行业对乡村旅游的关注,则将有可能促使

一个“旅游供给体系”成长起来和完善起来。如果我们把旅游业的目

的地按地域的差异分为城乡两个部分的话,那么乡村旅游就将是旅游

业的“半个太阳”。因此注重乡村旅游从而带来的乡村发展与旅游发

展的良性互动,其前景将是难以限量的。

乡村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区别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知识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 1.了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基本知识、意义、作用和相关政策; 2.了解基本游客心理学; 3.了解“农家乐”、休闲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景点的一般经营管理知识; 4.了解城市与农村的主要区别,懂得如何突出农家特色,设计出游客参与的体验活动。 【教学重点】 设计游客参与的体验活动。 【教学难点】 将农业生产资源体验方式与农村生态资源体验方式有机结合,设计游客参与的体验活动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学时分配】 12学时 专题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介绍 〖引入〗 国家政策: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休闲农业作为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在全国各地,特别是距离城市较近的交通方便的县、镇、村开展起来。休闲农业 〖理论知识〗 一.休闲农业介绍 1.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人们休闲,增进居民对农业和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是结合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的农业,在经营上表现为产供销及旅游休闲服务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农业发展形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摘、收获农产品、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甚至部分劳动过程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亲自体验。休闲农业可以增加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功能,增进民众对农

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休闲农业还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参与者更加珍惜农村的自然文化资源,激起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兴趣,进一步增强人们保护自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的意识。 2.休闲农业基本功能 ①经济功能: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产业结构。 ②社会功能:增加城乡居民接触,拓展农民人际关系,缩短城乡差别,提升农村生活品质。 ③教育功能:提供人们认识农业、了解农村动植物生长过程、体验农村生活及认识农村文化及生态等。 ④环保功能:为吸引游客,休闲农业区必须主动改善环境卫生,提升环境品质,维护自然生态均衡。并借助休闲农业相关知识的教育提高人们环境保护与生态保育重要性的认识,主动做好资源保护工作。 ⑤游憩功能:提供人们休闲场所,从事健康的休闲活动,特别是增加不断增长的老年人的休闲场所,解除工作及生活的压力,达到休养心身的作用。 ⑥文化传承功能: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使农村特有的生活文化、产业文化及许多民俗文化得以继承,同时能创造出具有特殊风格的农村文化。 二.乡村旅游 1.乡村旅游的定义 乡村旅游,简单地说就是依托乡村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农业资源等要素,开展的一切游憩、休闲、参与、娱乐、体验、科普活动。近年来,随着人们休憩时间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和游客的青睐。 2.对乡村旅游的认识 要把握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应充分认识到以下几点: ①从地理角度来看,乡村是与都市相对的一个空间概念,它指的是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人民所住的地方。 ②乡村旅游资源是指存在于乡村的资源。它包括乡野风光等自然旅游资源,还包括乡村建筑、乡村聚落、乡村民俗、农事活动等人文旅游资源,以及乡村社会文化等无形的旅游资源。 ③乡村旅游有别于农业旅游,前者是按旅游的地域空间来分的一种旅游形式,后者是按旅游对象来分的一种旅游形式 ④要区分乡村旅游与民俗旅游之间的关系。民俗旅游指的是以特定民族的传

浅谈旅游观光农业(一)

浅谈旅游观光农业(一) 观光农业旅游正在兴起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人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观光农业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形式和类型很多。根据德、法、美、日、荷兰等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实践,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有5种:(l)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2)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3)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4)森林公园;(5)民俗观光村。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一)、现状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观光旅游在大中城市迅速兴起。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年已动工和计划投资在一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在7个以上。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旅游年,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农村一景。目前我国观光农业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发达。在广东,果园观光旅游最早出现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目前广东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10多亿。在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等地的一些大城市的近郊,还出现了引进国际先进现代农业设施的农业观光园,展示电脑自动控制温度、湿度、施肥、无土栽培和新特农产品种,成了农业科普旅游基地。如上海旅游新区的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北京的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苏州的大地园、无锡的大浮观光农业园和珠海农业科技基地。(二)前景1、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为观光农业旅游提供了充足的客源。观光农业既然属于旅游业,其发展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首先我们考察整个旅游行业1994年以来的数据资料:年份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入境旅游人数(万人)4365.444638.655112.755758.796347.847279.558344.39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73.2387.33102.00120.74126.02140.99162.24国内旅游总人次(亿人次)5.246.296.406.446.957.197.44国内旅游收入(亿元)1023.511375.701638.382112.702391.182831.923175.54 旅游业保持了稳定而高速的增长。若进一步观察,可发现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增长速度不同。从1994年到2000年,旅游外汇收入增长了122%,年均增长14.2%;国内旅游收入增长了210%,年均增长20.8%。国内旅游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入境旅游,但到2000年为止,旅游外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之比仅为1∶2.5,国内旅游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鉴于观光农业的特性,对其需求主要来自国内游客,因此客源有充分保证。从1994年以来的有关数据也表明,城镇居民旅游人次和旅游支出都是逐年递增,尤其近年随着假日经济的兴起又有大幅增长。由于观光农业的客源主要为国内城市居民,因此可以预测,对观光农业的需求也将保持一个旺盛的态势。2、农业观光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方向之一。今年我国将分别启动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扶贫开发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工程,争取在“十五”期间形成三区联动、滚动发展的旅游产品新格局。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主要是利用富集的景观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通过政府引导,资金支持,市场推荐的方式,建设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精品项目和示范项目。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重在开发适应现代旅游需求的高水平生态旅游产品,培育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后续产品。

0223.docx乡村旅游发展四大创新路径

乡村旅游发展四大创新路径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顶层设计中,乡村旅游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乡村旅游在解决三农问题、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助力脱贫攻坚、城乡统筹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建设”与“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在“全域旅游”的建设东风下,如何有效推动我国乡村旅游从“点式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如何让乡村旅游得到长远稳定的发展?如何让乡村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效应最大化?绿维文旅认为:要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产品模式、投融资模式、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化,系统性创新,探索出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路径,方能绘制出新时期,乡村旅游美好蓝图。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观光到乡村休闲到乡村度假的迭代优化 经过数年的乡村旅游发展,我国乡村旅游表现出巨大的生命力,朝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呈现出从乡村观光到乡村休闲,到乡村度假的迭代优化过程,功能上,逐步从单一功能向综合性服务功能转变。 伴随消费升级带动,乡村旅游类型从最初的农家乐、乡村田园观光,不断丰富,由传统的“农家乐型、依托景区发展型、旅游城镇建设型、原生态文化村寨型、民族风情依托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现代农村展示型、农业观光开发型、生态环境示范型、红色旅游结合型”等,逐步呈现出一些新业态,如“国家农业公园、休闲农场/休闲牧场、乡村营地/运动公园/乡村公园、乡村庄园/酒店/会所、乡村博物馆/艺术村、市民农园、高科技农园/教育农园、乡村民宿、洋家乐、文化创意农园。”基本形成了乡村观光、休闲、度假的复合性功能结构。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浅谈旅游观光农业

浅谈旅游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旅游正在兴起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人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观光农业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形式和类型很多。根据德、法、美、日、荷兰等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实践,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有5种:(l)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2)农业公园:即按 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3) 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4)森林公园;(5)民俗观光村。我国观光 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一)、现状 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观光旅游在大中城市迅速 兴起。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年已动工和计划投资在一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在7个以上。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旅游年,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 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农村一景。目前我国观光农业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 和广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发达。在广东,果园观光旅游最早出现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目前广东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10多亿。在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等地的一些大城市的近郊,还出现了引进国际先进现代农业设施的农业观光园,展示电脑自动控制温度、湿度、施肥、无土栽培和新特农产品种,成了农业科普旅游基地。如上海旅游新区的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北京的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苏州的大地园、无锡的大浮观光农业园和珠海农业科技基地。(二)前景 1、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为观光农业旅游提供了充足的客源。观光农业既然属 于旅游业,其发展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首先我们考察整个旅游行业1994年以 来的数据资料:年份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入境旅游人数(万 人) 4365.44 4638.65 5112.75 5758.79 6347.84 7279.55 8344.39 旅游外汇收入(亿美 元) 73.23 87.33 102.00 120.74 126.02 140.99 162.24 国内旅游总人次(亿人 次) 5.24 6.29 6.40 6.44 6.95 7.19 7.44 国内旅游收入(亿 元) 1023.51 1375.70 1638.38 2112.70 2391.18 2831.92 3175.54 旅游业保持了稳定而高 速的增长。若进一步观察,可发现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增长速度不同。从1994年到2000年,旅游外汇收入增长了122%,年均增长14.2%;国内旅游收入增长了210%, 年均增长20.8%。国内旅游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入境旅游,但到2000年为止,旅游外汇收 入与国内旅游收入之比仅为1∶2.5,国内旅游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鉴于观光农业的特性, 对其需求主要来自国内游客,因此客源有充分保证。从1994年以来的有关数据也表

《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摘要。随着我国大众化旅游时代的不期而至,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的交叉性产业,近年来蓬勃发展。本文以三亚中廖村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研究为题,通过查阅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相关文献以及多次对中廖村的实地考察,在了解三亚中廖村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概况、三亚中廖村乡村旅游发展概况的基础上,论述了三亚中廖村休闲观光农业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独特作用。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以休闲观光农业为特色的三亚中廖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以期为三亚中廖村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相关对策,为海南省更多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经验借鉴。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三亚中廖村;发展现状;发展策略 一、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从xx年中国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9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6401万人,减少1260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1]。随着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多,农村人口的的不断减少,未来城市居民对休闲观光农业的乡村旅游的需求会更加旺盛。本文研究目的是:分析三亚中廖村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总结经验,探究三亚中廖村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

2.研究意义。我国的政策对于三农问题历年来都非常重视,xx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近年来,中廖村的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也是在不断发展,使中廖村的农业旅游资源、农村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内容、乡土文化等得到充分利用,能够有效的促进该村的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扩展,提升乡村居民的农业收入和农民工资性收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进而带动中廖村的乡村旅游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概念。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2]。 2.国外研究综述。浏览相关国外文献发现,外国关于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文章有提到经营管理、政策影响等。比如,学者sharple (xx)在对地中海岛国塞浦路斯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如果旅游业要发挥有效的农村发展作用,长期的财政和技术支持是必不可少的[4]。学者romeiro(xx)认为:“从经营管理的角度看,乡村旅游面临着诸多障碍,使其作为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更加复杂。”[5]学者kutay(xx)对欧盟旅游政策进行总结,指出:乡村旅游

观光农业旅游的调研分析报告

观光农业旅游的调研分析 1.引言 观光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融合了农业和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它以农业为载体,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环境美学的方法,合理地开发利用农业的旅游资源,融合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等人文景观,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和文化教育等多重功能,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观光休闲活动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它既有农业生产的部分,又结合了旅游的形式,是一种集合了生产、游憩、体验、教育、保健、经济、文化和环保为一体的新型多功能型的产业,同时也是乡村旅游的一种重要类型。 观光旅游产业最早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地区,并逐渐成型完善,目前世界各国的观光农业形成了传统观光农业、都市型观光农业、科技型观光农业、奇异型观光农业等多种经营模式,成为国际旅游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各国农业和乡村收入的主要来源。 而我国的观光农业旅游最早开始在,大陆的起步较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共有各种类型观光农业项目近16000个,遍布全国31个省市。观光农业旅游也在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并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和贡献。对于观光农业旅游方面也有很多学者研究。但是由于观光农业有别于传统的旅游业,其发展必须要依靠项目的容来吸引消费者。也就是说消费者的需求是推动观光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否将观光农业活动融入到一般消费者的休闲生活中,满足他们的需求则是观光农业活动成败的关键。而目前从消费需求的角度考察如何合理安排活动容的研究显得比较匮乏。 本文以省临安为主要调研地点。临安市人口有52万左右,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287亿元,增长14%;财政总收入30.1亿元,增长1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5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2元,分别增长11.1%和11.8%临安有350余户的农户家庭达到了农家乐的标准,可同时接待3000多名的游客。 2.研究方法 2.1 文献分析法 将相关文献资料本着系统性、客观性、定量性的原则,分析整理所收集的资料容,为论文提供真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2.2 问卷调查法 在问卷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审慎的分析问卷,并运用相关数据分析软件,对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说明。并根据得出的结果对部分发展态势进行一般性猜想或假说,然后再运用演绎对其进行修正和补充,直至最后得到结论。 2.2.1调查的目的 通过实证研究了解都市人群现有的心理状态,旅游模式,对观光农业旅游等有关方面的熟知程度;另一方面,在市场大众初步了解产品的情况下,总结得出其对产品的认可度、接受度、以及期望度。并在此基础上,得以提出现今观光农业旅游产品发展状况以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2.2.2 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主要涉及旅游消费者人口统计学特征、消费者对观光农业旅游的认知程度参与程度以及对农业观光旅游的建议等方面。(问卷调查详见附件一)

创意乡村旅游产品-绿维创景

创意乡村旅游产品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产业地产与新型城镇化运营服务商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New Dimensio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Ltd. 官方网站:旅游运营网https://www.360docs.net/doc/dd17140238.html,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创意乡村旅游产品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从活动的多样性、发展形成过程、开发形式等不同分类方法出发,乡村旅游的类型也各不相同,本专题根据业内的一些研究以及绿维创景制作项目中的经验,从游客的角度,依据乡村旅游活动类型将乡村旅游分为如下七个类型。 一、观光型乡村旅游 根据研究,观光型乡村旅游以良田、特色蔬菜、花卉苗木、乡村农舍、溪流河岸、园艺场地、绿化地带、产业化农业园区、特种养殖业基地等自然、人文景观为主要内容,主要满足游客回归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原始美、天然美,在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和多彩多姿的民族风情中放松自己的需求,从而使他们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愉悦感。

二、休闲型乡村旅游 根据研究,休闲型乡村旅游以乡村风景为背景,以静宁、松散的乡村氛围为依托,提供棋牌、歌舞、观光采风等休闲娱乐活动服务。也有人将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场景、器皿工具、房屋建筑、屋内陈设、饮食、服饰、礼仪、节庆活动、婚恋习俗以及民族歌舞和语言等方面的传统特色纳入休闲型乡村旅游中。 三、度假型乡村旅游 根据研究,度假型乡村旅游利用乡村“蓝色的”天空、“清新的”空气,让游客乘着习习凉风、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着泉水韵律、望着流星明月,感受“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乡间散步、爬山、滑雪、骑马、划船、漂流等乡村度假健身、娱乐活动也属于这一类型。

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存在问题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d17140238.html, 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存在问题的思考作者:陈先吉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23期 [摘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大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市场定位不准确、同质化严重、统筹规划滞后、服务水平不高是各地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安徽省太湖县为例,作出分析与思考,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592;F323.4 [文献标识码]A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体育等深度融合,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依托各地山青水秀的自然禀赋、深厚的文化与民俗底蕴、丰饶的农林水特色产品,大力发展集休闲观光、度假康养和农俗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大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高质量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太湖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 安徽省太湖县继2017年被省农委评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之后,康养云间、万秀园、金梦湾等8家经营主体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企业。鱼游鹰飞、玖玖花海、黄鹤山等15家经营主体被认定为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县以休闲农庄、休闲山庄、特色小岛、垂钓中心、农家乐、采摘园、田园综合体等形式存在的经营主体有100多家,发展形势甚好。在这些经营主体和示范点的引领下,该县广大农村正朝着更强、更美、更富的方向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推进全域旅游首位产业的重要抓手。 2 太湖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定位不准确 从全国范围来看,这些年到农村乡间休闲旅游比较热门,其原因在于乡村不仅是一个生产粮食的地方,还是一个离大自然最近、可以医治城市快节奏生活与现代工业文明创伤的地方。乡村建设专家孙君据此认为“乡村是未来中国的奢侈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农村都适合发展乡村旅游,武汉大学贺雪峰教授分析认为,全国最多只有5%的农村具有赚取城市人“乡愁”钱的可能;另有一则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旅游景区只有10%在盈利,90%在亏钱。

休 闲 农 业 与 乡 村 旅 游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第一章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知识 过去,一提旅游,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名山大川,文物古迹,著名城市。 现在,旅游的发展也已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与我们农村密切相关的民俗、民风为载体的旅游开始火爆起来。既然旅游是眼球经济,旅游能致富,那么,怎样充分利用我们的现有资源发展经济而致富呢? 一、什么叫旅游 “旅游”从字意上很好理解。“旅”是旅行,外出,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二者合起来即旅游。所以,旅行偏重于行,旅游不但有“行”,且有观光、娱乐含义。 我国国内游的时间在6小时以上,距离30公里以上。 二、什么叫旅游资源 1、定义 所谓旅游资源是指“具有游览、观赏价值的景观、风貌”或“能够吸引旅游者进行各种旅游活动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2、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 a.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 b.具有可利用性,随着旅游者旅游爱好和习惯的改变,旅游资源的包容范畴不断扩大 c.资源的开发能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树立旅游资源的三种意识 a.整体意识 b.发展意识 c.市场意识 4、什么是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是个整体概念,它是由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旅游商品等多种要素组合而成。其特征是旅游服务成为旅游产品构成的主体,其具体展示主要有线路、活动和食宿。 三、什么叫农业旅游

1、定义 农业旅游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渔等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并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的旅游业的统称,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乡村旅游等。 2、农业旅游的基本特点 (1)农业特性 农业旅游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发其旅游功能的,旅游农业的引人入胜主要是优美的田园风光。 (2)生态特性 农业旅游的兴旺也要得益于宁静优美的生态环境、天然的自然景观以及纯朴的乡村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等。 (3)娱乐特性 农业旅游除了具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外,还应具有一定程度的娱乐性,否则也不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娱乐性主要体现在观光、农业体验、民俗活动等富有农村特色的游乐活动中,而人工游乐设施则适可而止。 四、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 根据农业旅游的性质、定位、经营等方面的特点,将农业旅游发展模式进行分类 1、传统观光型农业旅游。 主要以不为都市人所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尽田园乐趣。 2、都市科技型农业旅游 以高科技为重要特征,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兼顾了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由计算机控制管理。 3、休闲度假型农业旅游 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吸引游客前去度假,开展农业体验、自然生态领略、垂钓、野味品尝,住宿、度假、

1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计划书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计划书 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 自主遴选一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编写该项目的推广计划书,并撰写项目推广可行性报告。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计划书 、项目名称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园二、项目建设的背景条件和必要性 生态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着农 业产业化的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入、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 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一观光农业应运而生,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 现代社会,人们渴望能在优美的环境中放松、休闲。于是,回归田野、拥抱自然的观光农业就成为人们最好的选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新的热点。据专家介绍,观光休闲农业,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就已形成产业规模,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观光休闲农业也应运而生。 生态观光农业园主要是以发展养殖、种植园为最主要的经营项目,养殖和种植品种力求做到新、奇、特。在养殖品种中,可引入市场销售情况较好、人人爱吃的动物及特色品种。种植项目应引进速生、抗病丰产、好看、好吃,或外观奇特的产品。 在生态观光农业园内游客不但可吃到各种山珍野味,品尝到珍奇水果、蔬菜, 1/15 页 还能看到各种动物表演,同时还能烧烤、垂钓、采果、制作栩栩如生的标本,使 农产品在各种休闲、参与的项目中就地消费。利润和效益是普通种养业的5至10倍。 生态农业观光园不是人们通常所述的与生态农业、旅游农业、高效农业等同意义上的生态农业观光,它是在现代农业基础上,集合现代农业建设的实践经验,迎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情趣变化的需要而提出的。生态农业观光园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为基础,以高新示范园区为桥梁,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融直接效益与观赏效益、长远效益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新体系。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有着丰厚的社会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

乡村旅游成功案例研究

乡村旅游成功案例研究 (一)国外经典案例 1.1工匠之乡——日本水上町 (1)项目概况 走观光型农业之路的日本乡村水上町的“工匠之乡”包括“人偶之家”、“面具之家”、“竹编之家”、“陶艺之家”等近30余家传统手工艺作坊,其旅游概念的提出吸引了日本各地成千上万的手工艺者举家搬迁过来。1998年至2005年间,每年来“工匠之乡”参观游览、参与体验的游客达45 万人,24 间“工匠之家”的总销售额达3116 亿日元(约合271 万美元)。 (2)主要项目及产品 核心旅游项目:胡桃雕刻彩绘、草编、木织(用树皮织布等)、陶艺等传统手工艺作坊,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水上町群山围绕,当地人以务农为生,种稻、养蚕和栽培苹果、香菇等经济作物,把区域整体定位成公园,探索农业和观光业相互促进、振兴地方经济之路。目前水上町已经建成了农村环境改善中心、农林渔业体验实习馆、农产品加工所、畜产业综合设施、两个村营温泉中心、一个讲述民间传说和展示传统戏剧的演出设施。 旅游产品:田园风光观光游、乡村生活体验游、温泉养生度假游、传统工艺体验游。 业态设置:特色餐馆、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水果采摘及品尝体验活动、温泉中心等。 (3)模式借鉴 水上町的“一村一品”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促进了地方经济的活跃和产业化发展,它们承载着当地人振兴家乡的“农村公园”构想,为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发展地方经济做出了贡献,经验值得静海思考和借鉴。 游客不仅可以现场观摩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还可以在坊主的指导下亲自动手体验。 “工匠之乡”以传统特色手工艺为卖点,进行产业化发展和整体营销,提供产品生产的现场教学和制作体验,大力发展特色体验旅游,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项目规划方案

抓机遇谋发展、积极发掘和打造特色生态旅游品牌 生态农业观光项目规划方案 社会在不断进步,工业产业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伴随着城市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投资建设。大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也得到了“解放”,洗脚上田,进入到城市务工,安居落业。经过几年的打拼,生活慢慢好起来后的他们,开始去追求休闲度假和享受自然生态旅游。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加剧,工厂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工作、生活压力加大,使他们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束缚和压抑;必须去找一个远离城市喧哗、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地方来宣泄,让内心得到解放。他们想到了去条件比城市稍差的乡村度假游玩,这里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树林青葱,旷野开阔;置身其中,真的有一种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感觉… 随着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到乡村去度假,也就渐渐地催生了一个新兴的旅游产业“农业生态旅游”。利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围绕“绿色生态、环保健康”这一主题;把自然生态、绿色环保、农业观光、科普教育展示和休闲度假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广大游客在游玩中更加亲近大自然;置身于大自然当中,品味大自然,尽情地享受来自大自然的恩赐。当见到阔别已久的绿色和满山遍野的花果,看到在农业现代化高科技条件下,不用泥土而只用水和营养液就能生产出;符合国家无公害食品要求的新鲜环保的蔬菜和各种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珍稀瓜果时,当你品尝到新鲜采摘的鲜果蔬菜时,那种感觉仿佛又回到了以前… 在旅游业遍地开花的今天,也有一部分眼光独到的旅游投资策划者,将目光放到“观光农业、生态旅游”这个项目上;与传统旅游产业相结合,取长补短,而且都收到了很可观的效益。正因为如此,该项目在业界也渐渐得到肯定和推崇。在机遇面前,我们要好好的把握;在做好传统旅游业务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对市场的考察来;优先考虑开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这一项目,去挖掘出其所隐藏的市场潜力,打造和树立独有的特色生态旅游品牌! 现结合景区实际,对开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作如下方案规划,恳请各位领导多多指教: 一、景区(内)农业观光作物栽培展示规划:(分区分点规划) (一)景区游客休息亭区域规划:分三段进行规划(建议把休息亭的顶部部分遮盖物揭去,保留骨架部分留作日后备用) 第一段(大门口篮球场至漂流终点站): 分段种植老鼠瓜、砍瓜、玩具南瓜(金童、玉女、白蛋、双色梨、佛手、西瓜皮、丑小鸭等品种) 第二段(漂流终点站至“黄金河道”景观石位置): 利用一段与二段连接处的一段“拱形”竹架,种植蛇瓜(瓜可长达2.2-3米),其它位置可种黑宝石南瓜、长柄瓜、大小葫芦; 第三段(“黄金河道”景观石至探险上山小桥位置): 种植西番莲(鸡蛋果),并配置“A”字形水培装置或立柱式复合基质栽培柱种植绿叶蔬菜。注:该栽培柱可以安放在棚架边与棚架的支柱一起支撑棚架,既起到装饰棚的作用,也突出其作支柱的特殊性,该栽培柱在本地区同类景点中还未有人采用,属于首创。 (二)、上山顶汽车公路:

学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心得认识

王彬彬商学系11级旅游管理2班王彬彬 1101402045 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调查与理解 关键字 休闲乡村旅游乡村发展 绪论 休闲是指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的目的的一种业余生活。 休闲是指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的目的的一种业余生活。在这个寒假里,我自己学习和了解有关休闲方面的一些内容,选择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研究和调查对象。在半个月里我查阅了大量文献和数据,终于有了较为深入认识,同时也得到了很多收获。 大量的资料和全国各地的发展实践证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充分开发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致富农民,而且可以促进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增强城里人对农村、农业的认识和了解,加强城市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可见,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开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一)、促进了城市资金向农村转移。改变中国农村面貌的最终解决办法,

是资金农村流动,无论是政府资金还是社会资金,无论是建设资金还是消费资金。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就是让社会资本和城镇消费向农村流动的最好载体。目前中国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除了小型农家乐是自身投资外,城镇的民间资本是投资主体,也还有少量政府投资建设的基地。这些投向农村的资金,是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不是农村的农民而是城镇的市民,促进了城镇的资金到农村休闲、旅游、购买农产品等等,活跃了农村经济。 (二)、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点,基本上是选择乡村较好的环境和资源开发出来的,但并没有现成的公共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状况不是很好。这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在前期开发的时候,绝大多数都整修、硬化或建设了乡村干道,有的还进行了山地护坡、水渠改造等其它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千龙湖开发格塘水库就修建公路近30公里,对格塘病险水库进行了基本整治,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2000多万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开发,大大改善了乡村交通、水利及环境,大大改变了这些景点周边乡村集镇的面貌,使景区和乡村的发展达到了和谐统一。 (三)、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随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的实施,周边农民都以平均每天有几十人、几百人甚至上千人(游客加员工)消费的休闲农庄为市场,相应种植蔬菜、西瓜、果木,养殖鸡、鹅、鸭等,有的休闲农庄旁边还开起了农家土菜饭庄、卡拉

国内外乡村旅游成功案例

乡村旅游成功案例研究 一、国外经典案例 1.1工匠之乡——日本水上町 (1)项目概况 走观光型农业之路的日本乡村水上町的“工匠之乡”包括“人偶之家”、“面具之家”、“竹编之家”、“陶艺之家”等近30余家传统手工艺作坊,其旅游概念的提出吸引了日本各地成千上万的手工艺者举家搬迁过来。1998年至2005年间,每年来“工匠之乡”参观游览、参与体验的游客达45 万人,24 间“工匠之家”的总销售额达3116 亿日元(约合271 万美元)。 (2)主要项目及产品 核心旅游项目: 胡桃雕刻彩绘、草编、木织(用树皮织布等)、陶艺等传统手工艺作坊,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水上町群山围绕,当地人以务农为生,种稻、养蚕和栽培苹果、香菇等经济作物,把区域整体定位成公园,探索农业和观光业相互促进、振兴地方经济之路。目前水上町已经建成了农村环境改善中心、农林渔业体验实习馆、农产品加工所、畜产业综合设施、两个村营温泉中心、一个讲述民间传说和展示传统戏剧的演出设施。 旅游产品: 田园风光观光游、乡村生活体验游、温泉养生度假游、传统工艺体验游。 业态设置: 特色餐馆、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水果采摘及品尝体验活动、温泉中心等。 (3)模式借鉴 水上町的“一村一品”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促进了地方经济的活跃和产业化发展,它们承载着当地人振兴家乡的“农村公园”构想,为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发展地方经济做出了贡献,经验值得静海思考和借鉴。 游客不仅可以现场观摩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还可以在坊主的指导下亲自动手体验。

“工匠之乡”以传统特色手工艺为卖点,进行产业化发展和整体营销,提供产品生产的现场教学和制作体验,大力发展特色体验旅游,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地方经济添活力。农业与观光相结合的模式促进了地方经济的活跃,使居民们获得了实惠。 居民观念大转变,当地土生土长的匠人不仅感受到了家乡面貌的变迁,还感慨于人们观念和意识的转变。 1.2薰衣草的国度——法国普罗旺斯乡村旅游 (1)发展现状 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的普罗旺斯不仅是法国国内最美丽的乡村度假圣地,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度假人群,到此感受普罗旺斯的恬静氛围。在彼得.梅尔的《重返普罗旺斯》一书中介绍道:“普罗旺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代名词,已经和香榭丽舍一样成为法国最令人神往的目的地”,几乎所有人“逃逸都市、享受慵懒”的梦想之地。 (2)发展概况 普罗旺斯旅游形象定位是薰衣草之乡,功能定位是农业观光旅游目的地。旅游核心项目及旅游产品是田园风光观光游、葡萄酒酒坊体验游、香水作坊体验游。在业态方面设置家庭旅馆、艺术中心、特色手工艺品商铺、香水香皂手工艺作坊、葡萄酒酿造作坊。 (3)模式经验 凸显特色化——立足本土,魅力独具 特色乡土植物——“薰衣草”几乎成为普罗旺斯的代名词,在普罗旺斯不仅可以看到遍地薰衣草紫色花海翻腾迷人的画面,而且在住家也常见挂着各式各样薰衣草香包、香袋,商店也摆满由薰衣草制成的各种制品,像薰衣草香精油、香水、香皂、蜡烛等,在药房与市集中贩卖着分袋包装好的薰衣草花草茶。而薰衣草花海同时也赋予了普罗旺斯浪漫的色彩,使其成为世界最令人向往的度假地之一。 农业产业化——游客体验,乐在其中 法国农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和参与酿造葡萄酒的全过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区别是什么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区别是什么?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各地结合各自的资源、人文以及区位优势创新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振兴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由此,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应运而生。那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分别是什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什么区别? 一、什么是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民众休闲、增进民众对农业及农村之生活体验为目的农业经营。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急剧增加,为了缓解都市生活的压力,人们渴望到农村享受暂时的悠闲与宁静,体验乡村生活。 休闲农业的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它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情趣。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也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 休闲农业通过融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人文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的需要。休闲农业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

二、什么是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 乡村旅游是依托特色村容村貌、乡村民俗风情、乡野田园风光等资源,为游客提供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娱乐体验、健康健身、会务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乡村旅游植根于农村,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农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产品可以跳过流通环节直接到达消费者手中,适时解决了当地农业产业化中购销体制不畅等难题。旅游需求还直接增加了农产品的需求量,提高了农业附加值,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观光农业生态园

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业。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 概念 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 发展情况 1、以农业(广义)自然资源为基础,以农业文化和农村生活文化为核心,通过规划、设计与施工,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的一种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生产经营形态。 2、观光农业是指为能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享受而开辟的可吸引游客前来开展观(赏)、品(尝)、娱(乐)、劳(作)等活动的农业.观光农业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手段,以城市为市场,以参与为特点,以文化为内涵 观光农业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形式和类型很多。根据德、法、美、日、荷兰等国和中国台湾省的实践,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有5种: ⑴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⑵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

⑶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 ⑷森林公园; ⑸民俗观光村:到体验农村生活,感受农村气息 分类 1.结构分类 ⑴观光种植业。指具有观光功能的现代化种植,它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作物品种园地,或利用现代化农业栽培手段,向游客展示农业最新成果。如引进优质蔬菜、绿色食品、高产瓜果、观赏花卉作物,组建多姿多趣的农业观光园、自摘水果园、农俗园、果蔬品尝中心等。 ⑵观光林业。指具有观光功能的人工林场、天然林地、林果园、绿色造型公园等。开发利用人工森林与自然森林所具有多种旅游功能和观光价值,为游客观光、野营、探险、避暑、科考、森林浴等提供空间场所。 ⑶观光牧业。指具有观光性的牧场、养殖场、狩猎场、森林动物园等,为游人提供观光和参与牧业生活的风趣和乐趣。如奶牛观光、草原放牧、马场比赛、猎场狩猎等各项活动。 ⑷观光渔业。指利用滩涂、湖面、水库、池塘等水体,开展具有观光、参与功能的旅游项目,如参观捕鱼、驾驶渔船、水中垂钓、品尝海鲜、参与捕捞活动等,还可以让游人学习养殖技术。 ⑸观光副业。包括与农业相关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及其加工制作过程,都可作为观光副业项目进行开发。如利用竹子、麦秸、玉米叶、芦苇等编造多种美术工艺品,可以让游人观看艺人的精湛造艺或组织游人自己参加编织活动。 ⑹观光生态农业。建立农林牧渔土地综合利用的生态模式,强化生产过程的生态性、趣味性、艺术性,生产丰富多彩的绿色保洁食品,为游人提供观赏和研究良好生产环境的场所,形成林果粮间作、农林牧结合、桑基鱼塘等农业生态景观,如广东珠江三角洲形成的桑、鱼、蔗互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景观典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