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43例护理疗效观察

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43例护理疗效观察
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43例护理疗效观察

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43例护理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43例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患者均给予护理干预,观察患者治疗疗效与干预前后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患者干预后TBIL为(168.32±119.95)μmol/L,明显低于干预前的(332.19±121.8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844,P<0.05);患者干预后MELD评分为(21.23±7.16)分,明显低于干预前的(25.01±7.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73,P<0.05);患者干预后PTA水平为(45.09±19.72)%,明显高于干预前的(34.28±9.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84,P<0.05);治疗有效率为76.74%(33/43)。结论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配合更周到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疾病相关指标,为保障治疗疗效提供辅助。

关键词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护理疗效

重型肝炎属于临床常见的危重症情况,病情发展迅猛,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控制治疗,容易引发患者死亡[1]。其中肝衰竭属于常见问题,可以运用血浆置换、人工肝支持治疗等干预[2],除了规范的治疗,临床护理工作也对患者疾病控制改善有一定辅助作用。本文研究2015年7月~2017年9月

接收的43例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分析护理干预后患者治疗疗效与TBIL水平、PTA水平、MELD评分等情况变化,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研究2015年7月~2017年9月本院接收的43例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36.1±4.9)岁;文化程度:中学及以下15例,高中12例,大专本科及以上16例。所有患者均同意治疗与护理工作的开展,签署同意书。

1. 2 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1. 2. 1 心理护理患者由于疾病影响而在精神层面存在较大的压力感,甚至有明显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治疗工作产生一定阻碍。需要做好护患沟通,让患者充分的信任护理人员,接纳护理人员的心理安抚处理。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的综合情况,包括性格、知识结构、信仰与家庭状况等[3],由此来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安抚工作,促使护理工作的有效性。要做必要的家属沟通,让家属给予患者宽松的家庭氛围[4],避免家属不良情绪对患者构成压力与负面影响。

1. 2. 2 饮食护理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会有食欲不振的情况,要针对患者饮食喜好与病情需求做针对性的饮食方案与饮食食谱[5],做好具体指导,避免

重型肝炎的诊疗及护理

重型肝炎的护理 重型肝炎是以大量肝细胞坏死为主要病理特点为表现的一种严重肝脏疾病,可引起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是肝病患者病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引起重型肝炎的最常见原因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约占所有重型肝炎的三分之二,此外,甲型、丙型、丁型重型乙肝及戊型肝炎病毒亦能引起重型肝炎,其它病毒如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疱疹病毒、腺病毒、登革热病毒、Rift-vnlley病毒也可以引起,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所引起的重型肝炎在临床中也时有出现,尤其是药物性肝衰竭,在美国重型肝炎中占有较高的比例。随着乙肝抗病毒领域药物的推广,乙型肝炎所致的重型肝炎在我国也在下降,因此使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所致的重型肝炎比例上升,此外,妊娠急性脂肪肝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重型肝炎。重型肝炎疾病的特点:病情重、合并症多、预后差、死亡率高。 发病机制 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复杂,从细胞损伤、功能障碍,直到细胞凋亡、坏死,其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重型肝炎,其发病机制既与病原有关,也与机体的免疫有关。 发病机制与病原关系:病毒可直接引起肝细胞损害,最后形成大块肝细胞坏死,例如甲型与戊型肝炎发病时,肝细胞的严重病变(溶解和坏死)是这些病毒在肝细胞内大量复制的直接后果,也就是说被感染破坏的肝细胞数越多,病情越严重。就乙肝而言,感染的病毒量多是一个因素,但病毒的基因突变也是另一个因素,基因突变后导致病毒数上升,也与乙型重型肝炎的发生相关。 发病机制与免疫关系:乙型肝炎患者发生重型肝炎占重肝的2/3,但并非是这些重型肝炎患者体内乙肝病毒很多,更重要的机制是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免疫反应异常所致,由乙肝病毒激发机体的过强免疫时,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并激活被体系统,以及在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内毒素等参与下,导致大片肝细胞坏死,发生重型肝炎。[1] 病因分类 重型肝炎的病因及诱因复杂,最常见的是机体免疫状况改变后免疫激活,乙型肝炎基础上重叠戊型、甲型肝炎感染、乙肝基因突变、妊娠、过度疲劳、精神刺激、饮酒、应用肝损害药物、合并细菌感染、伴有其它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等。其分类主要按病情发展速度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其中,慢性又分为慢加急肝衰竭和慢性肝衰。 分类: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重型肝炎可分为四类: (1)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又称暴发型肝炎(fulminant hepatitis),特征是起病急,发病2周内出现以Ⅱ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状。发病多有诱因。本型病死率高,病程不超过三周。 (2)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ure,SALF):又称亚急性肝坏死。起病较急,发病15天~26周内出现肝衰竭症状。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为脑病型;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晚期可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脑水肿,消化道大出血,严重感染,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白细胞升高,血红蛋白下降,低血糖,低胆固醇,低胆碱酯酶。一旦出现肝肾综合征,预后极差。本型病程较长,常超过3周至数月。容易转化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3)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 (4)慢性肝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CLF):是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或门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

病毒性肝炎护理及教育答案

本组考试由题库随机抽取10道题目,全部答对后视为通过 1、氨中毒的防治说法错误的是() A、高蛋白饮食 B、乳果糖通便 C、口服氟哌酸 D、静滴乙酰谷酰胺 2、HBsAg携带率不属于高度流行区的是() A、非洲 B、北美 C、东南亚 D、中国 3、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大约会()发展成慢性肝病 A、1/2 B、1/3 C、1/4

D、1/5 4、门冬氨酸转氨酶分布最多的部位是() A、肾 B、心 C、肌肉 D、肝 5、Ⅳ度肝性脑病的临床特点是() A、嗜睡 B、扑翼震颤 C、浅昏迷 D、深昏迷 6、()肝炎经消化道传播 A、乙型、丙型 B、丁型 C、甲型和戊型

D、甲型和乙型 7、重症肝炎四大并发症不正确的是() A、肝性脑病 B、下消化道出血 C、肝肾综合征 D、感染 8、下列经消化道传播的肝炎是()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 9、丙氨酸转氨酶分布最多的部位是() A、肾 B、心 C、肌肉

D、肝 10、在急性肝炎早期最重要的是要求患者() A、抗病毒治疗 B、口服氟哌酸 C、补充凝血成分 D、卧床休息 本组考试由题库随机抽取10道题目,全部答对后视为通过 1、戊肝的临床特点,正确的是() A、HEV体外抵抗力及传染性较HAV高 B、临床症状及肝损害程度较甲肝轻 C、急性黄疸型感染的发生率高于甲肝 D、HEV发病多为家庭集聚现象 2、甲肝可以经受污染的食品传播,主要是() A、水产品类 B、禽类

C、蛋类 D、蔬菜 3、患者在发病前潜伏期末和急性早期传染性最强,发病后()周传染性消失 A、1 B、2 C、3 D、4 4、戊肝患者每日碳水化合物约需()克 A、150~200 B、500~800 C、750~1000 D、250~400 5、孕妇容易患急性戊型肝炎,死亡原因主要是() A、大出血和肝功能衰竭 B、肝肾综合征

重型肝炎的治疗研究进展

重型肝炎的治疗研究进展 重型肝炎病情进展迅速、并发症多、病死率很高,对人类身体健康及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由于重型肝炎的确切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因此治疗难度较大,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有关重型肝炎患者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标签:重型肝炎;治疗;研究进展 重型肝炎是在各种诱因作用下短期内大片肝细胞坏死或严重变性致肝功能衰竭的一类危重综合征,其特点是进展迅速、病情凶险、并发症多,常可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有研究报道其病死率可达50%~80%以上[1]。目前国内重型肝炎主要由病毒感染所引起,重型病毒性占相当高的比例,其他病因还有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由于对重型肝炎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而且发病后除了肝功能严重受损外,常伴随其他严重并发症,因此给临床治疗造成较大难度。本文就近年来重型肝炎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基础对症支持治疗 患者入院后需绝对卧床休息,并给予严密监护、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同时给予对症治疗,包括预防感染、加强营养支持、补充新鲜血浆或白蛋白、补充足量维生素、维持血容量和胶体渗透压及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防止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 使用促进肝细胞生长药物有助于促进坏死肝细胞再生及组止血氧自由基的损害。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是一种特异性肝细胞生长刺激因子,具有稳定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微循环及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谢林红[2]将84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组后分别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及加用促进肝细胞生长药物(PHGF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6.2%)明显高于对照组(45.2%)。观察指标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改善更优,且安全性好。国外的前瞻性研究显示使用重组人肝细胞生长因子的重型肝炎患者在试验结束时仍然存活,而未使用者在29~66 d内死亡,且反复使用中未发现任何明显的不良反应[3]。其他促进肝细胞生长的药物有阿思欣泰、思美泰、多烯磷脂酰胆碱等。 前列腺素E1(PGE1)具有改善肝脏微循环、促进受损肝细胞修复与再生、增强肝脏对黄疸代谢等作用。秦桂来[4]使用PGE1治疗亚急性乙型重型肝炎33例,结果与常规治疗相比,有效率从70.0%提高到了81.8%,血清TBIL改善更明显,提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PGE1能明显改善亚急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 2 抗病毒治疗 国内大部分重型肝炎患者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在重型肝炎发病

重型肝炎患者的护理体会

重型肝炎患者的护理体会 重型肝炎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目前仍无特效治疗方法。正确及良好的护理干预 可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改善病情预后,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现将我科近3年来我护理 的50例重型肝炎患者的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0例为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住院的重型肝炎病人,其中男41例,女9例,年龄29~62岁,平均52.6岁。均为慢性重型肝炎(乙型)。诊断符合2005年全国病毒性肝 炎学术会议所制定的标准[1]。 2.护理措施 2.1 加强健康教育,搞好护患关系我们利用各种机会与患者交流,增强其治疗信心,向患者 传授疾病的信息,尤其强调绝对卧床休息的重要性以取得其配合,因休息是肝病治疗的主要 措施,减少活动,以增加肝脏血流量,有利于肝脏修复。 2.2 做好心理护理,促进早日康复重型肝炎患者常常有明显食欲减退、全身乏力、恶心呕吐、腹水等症状,而且因疾病的传染性需要隔离,造成患者焦虑和抑郁,焦虑和抑郁情绪严重地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与家属做好沟通工作,讲解病情及消毒隔离方法,加强家庭干预,协调好家庭关系,使家属接纳患者,改变家属对患者的态度,多给患者积极的信息。有些因 恐惧绝望可使重型肝炎患者表现出烦躁不安、精神紧张,我们要对其多给予鼓励、同情,循 循善诱的指出不良心理对疾病治疗的影响,劝慰患者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乐观的情绪,才有利于疾病康复。 2.3 合理调整饮食,保持大便通畅肝脏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物质的代谢枢纽。 肝功能严重受损时,必然影响三大物质的代谢。需根据具体情况与患者家属一起制订食谱, 做到个性化、具体化。在患者消化道症状重、食欲差时,饮食宜清淡、低脂、低蛋白,少食 多餐。有水肿、腹水者应低盐或无盐饮食。肝功损害严重或有肝性脑病者,要严格限制蛋白 的摄入,以减少氨和毒素的产生。进食量少者,应通知医生,及时静脉补充葡萄糖液,嘱患 者增加糖分的摄入。保持每天大便1~2次,以缩短粪便在结肠中停留时间,及时排出体内代 谢产物,有利于肝细胞的再生与修复及黄疸的消退。必要时可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溶液灌肠, 使肠道内保持酸性环境,忌用肥皂水灌肠,加重病情恶化。 2.4 严密监护病情,以防治并发症重型肝炎由于免疫功能低下,肝脏受损严重,代谢异常等,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各种感染及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是病情加重和死亡的主 要原因。因此,要做好预防性护理,减少并发症,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患者要隔离,病 房要严格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湿度适宜。每日用2%过氧乙酸、紫外线、含氯消毒液消毒空气、桌椅、地面、门把手、痰盂、便盆等,减少医源性感染。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肝性脑病是重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广泛受损,肝功能衰竭所致的中枢神经 系统综合症,以计算力和定向力下降、意识障碍以及神经肌肉运动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在使用降氨药物时,静脉点滴速度不宜过快,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2]。消化道出血也是重型 肝炎的常见并发症,护理重点是及时发现出血先兆,要以高度责任心,注意观察有无牙龈、 皮肤出血等现象,因肝脏严重损害,凝血机制障碍,告知患者不要用牙签剔牙,不要用硬牙 刷刷牙,口腔及鼻腔黏膜有出血者可用0.1%肾上腺素棉球填塞止血。准确测量血压脉搏,严 密观察出血倾向,正确估计出血量及出血部位,仔细观察呕吐物、排泄物的颜色、量、性状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留取标本送检。患者如出现脉搏细弱、血压下降、肠鸣音亢进、腹胀加重、心慌、头昏、气短、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等,均应警惕消化道大出血的可能。肝 肾综合症预后极差,故应强调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和去除诱因。尤其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 平衡,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观察利尿效果,随时做好各种护理记录,为医生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争取最佳有效的抢救。

重型肝炎的分型和诊断标准.doc

[ 关键词 ]重型肝炎肝炎 健康网讯 : 北京佑安医院人工肝治疗培训中心段钟平 目前,国内将重型肝炎分为三型,即: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 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是指自出现黄疸到肝性脑病的发生病程少于 2 周;亚急性重型肝炎指发病 2 周以上 24 周以内发生肝衰竭症状,有脑病者称脑病型,有腹水而无脑病者称为腹水型;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与亚急性重型肝炎相似,但有慢性肝 炎或肝炎肝硬化的证据。现将 2000 年 9 月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有关重型肝炎的诊 断依据介绍如下。 一、重型肝炎的临床分型与诊断标准 1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 2 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 显,迅速出现Ⅱ度以上(按Ⅳ度划分)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 其他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尚未出现黄 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 2 亚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 天至 24 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 化道症状明显,肝性脑病,同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并排除其他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μmm ol/L或血清胆红素大于正 常值 10 倍。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脑病型(包括脑水肿、脑疝等);首 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状(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 3慢性重型肝炎其发病基础有:①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②慢性乙型肝炎病 毒携带史;③无肝病史及HBsAg携带史,但有慢性肝炎体征(如肝掌、蜘蛛痣等) 、影像学改变(如脾脏增厚等)及生化检测改变者(如丙种球蛋白升高,白/ 球比例下降或倒置);④肝穿刺检查支持慢性肝炎;⑤慢性乙型或慢性HBsAg携带者重 叠甲型、戊型或其他型肝炎病毒感染时要具体分析,应除外由甲型、戊型或其他型 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达

最新重型肝炎的临床分型和诊段标准

重型肝炎的临床诊治和研究进展 编者按:本专题讲座,由我刊副总编辑聂青和博士组稿并承担多讲的撰稿,共14 讲,约6 万8 千字。 第一讲重型肝炎的临床分型及诊断标准(周永兴) ; 第二讲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学特点及研究现状(郎振为) ; 第三讲内毒素血症在重型肝炎发病中的地位(聂青和) ; 第四讲重型肝炎实验室检测的临床意义(罗新栋,聂青和) ; 第五讲重型肝炎并发肝性脑病的诊治进展(聂青和,毛青) ; 第六讲重型肝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进展(申德林,王全楚,焦栓林) ; 第七讲重型肝炎并发肝肾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焦成松,聂青和) ; 第八讲重型肝炎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治进展(王全楚,聂青和) ; 第九讲重型肝炎的综合支持治疗(宋喜秀) ; 第十讲重型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新进展(江河清) ; 第十一讲糖皮质激素在治疗重型肝炎中的应用及评价(张绪清,聂青和) ; 第十二讲重型肝炎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的诊断与治疗(张绪清,聂青和) ; 第十三讲重型肝炎的人工肝支持治疗(王英杰) ; 第十四讲重型肝炎的外科治疗———肝移植(管文贤) 。 重型肝炎的临床分型及诊断标准 周永兴作者单位:710038 西安市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感染病诊疗中心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甲、乙、丙、丁、戊五型典型病毒性肝炎广泛存在,仅就病毒性乙型肝炎来说,其HBsAg 携带率达10 % ,现症患者约3000 多万,其中60 %以上为慢性乙型肝炎。这些携带者和慢性肝炎患者常有恶化或发展成晚期肝病的可能。据统计由乙型肝炎病毒导致成重型肝炎占重型肝炎的81 % ,甲型肝炎病毒仅占1~6 % ,丙型肝炎病毒致重型肝炎不同地区报道参差不一,约13 %~44 %;戊型肝炎病毒仅在感染妊娠妇女时易发生重型肝炎,可达20 %;而两种或以上肝炎病毒混合感染时也是造成重型肝炎的重要原因,约50 %以上[1~3 ] 。由此看来在我国由肝炎病毒引起重型肝炎不仅发病率高而且病情复杂,这就给临床工作中的诊断和分型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1978 年以前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是两期六型,两期为急性期与慢性期,急性期中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和重型,重型显得不突出。而此后随着乙型肝炎的传播及发生发展,其它肝炎病毒或非嗜肝病毒的检出,使临床上重型肝炎发生率升高,临床医生们感到重型肝炎的重要性,要求对其诊断和治疗从学术上制订指导原则。至1983 年即将重型肝炎独立成一个型。又经几次变更终成2000 年西安会议版本。 2000 年全国肝炎专家组在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将草案提交西安全国第十届病毒性肝炎会议大会充分讨论,最后修订了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该方案将我国病毒性肝炎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等五个临床类型[4 ] 。其中重型肝炎又分为三个临床型,即: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 一、重型肝炎的具体诊断标准 (一) 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 ≤2 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Ⅱ度以上(按Ⅳ度划分) 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 ,并排除其它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尚未出现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

病毒性肝炎护理措施

入院时宣教 病毒性肝炎是由几种不同的嗜肝病毒(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病变为主的一组感染性疾病。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部分乙、丙和丁型肝炎患者可演变成慢性,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 【疾病分类】1、按引起疾病的病原分类,目前已确定的病毒性肝炎有甲、乙、丙、丁、戊五型。临床上还有一些患者临床表现酷似病毒性肝炎,但并不能查到肝炎病毒标志的病例,多数专家称之为非甲-戊型肝炎。2、按照临床表现的特征可分急性肝炎(包括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黄疸型)、慢性肝炎(包括轻度、中度、重度)、重型肝炎(包括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及肝炎肝硬化。 【传播途径】:甲肝&戊肝:以消化道传播为主,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通过手、玩具、用具等污染食物或直接经口传播;水源和食物的污染(尤其是水生贝类如毛蚶等)可导致其暴发流行,此外,苍蝇和蟑螂在传播中也起着一定作用。乙肝、丙肝和丁肝主要传播途径:1.血液传播:是目前我国的主要传播途径,如输注含有肝炎病毒的血液和血制品,尤其是反复输注输血及血制品(如血友病)HCV感染以输血为主要途径,占输血后肝炎的70%以上;此外,使用有病毒的注射器、医疗器械、意外针刺伤或血液透析、脏器移植等也可造成传播。2.日常生活密切接触:是次要的传播方式,HBV可通过各种体液排出体外,如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乳汁等,但以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传染性较大,故性接触传播也是一条重要的传播途径,此外,共用牙刷和剃刀、纹身、文眉中的微量污血进入体内同样可造成感染。3.母婴传播:在我国母婴传播是导致婴幼儿HBV感染的重要途径,包括宫内感染、围产期或分娩后传播。其中围产期和分娩过程中传播为主,婴儿音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接触母亲的血液、羊水或阴道分泌物而感染,分娩后传播主要是母婴之间密切接触所致。 【临床表现】 虽然五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不同,但临床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病程有所不同,病程在6月之内的为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月者为慢性肝炎,其中甲、戊两型肝炎只表现为急性肝炎,乙、丙、丁三型肝炎可以呈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的表现,并有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可能。 一、潜伏期: 甲型肝炎:2—6周,平均4周。 乙型肝炎:1—6月,平均3个月。 丙型肝炎:2周—6月,平均40天。 丁型肝炎:4—20周。 戊型肝炎:2—9周,平均6周。 二、临床经过: (一)、急性肝炎表现: 各型病毒均可引起。甲、戊型不转为慢性,成年急性乙型肝炎约10%转慢性,丙型超过50%,丁型约70%转为慢性。根据有无黄疸可以分为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经过的阶段性较为明显,可分为三期,总病程2—4个月。 黄疸前期: 此期主要症状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

73系统精讲-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

1.患者男性,54岁,乙肝病毒携带者,请问HBV感染时产生的具有保护性抗体是 A.HBsAg B.HBcAg C.HBsAb D.HBeAg E.HBeAb 【答案】:C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HBV感染后体内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是HBsAb。 2.乙型肝炎的潜伏期是 A.平均30天 B.平均40天 C.平均50天 D.平均60天 E.平均70天 【答案】:E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请记忆乙型肝炎潜伏期是30~180天,平均70天。 3.患者女性。50岁,4年前发现HBsAg(+),近两年来出现ALT升高,伴有食欲下降、乏力,查体:颈部出现蜘蛛痣,未见黄疸,请问下列哪项不是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 A.综合性治疗 B.以休息、营养为主 C.适当药物治疗 D.避免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E.戒烟 【答案】:E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治疗原则。病毒性肝炎目前仍无特效治疗。治疗原则为综合性治疗,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治疗;避免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4.关于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甲型肝炎可呈食物型或水型爆发流行 B.母婴垂直传播可见于乙型肝炎 C.家庭内密切接触传播可见于各型肝炎 D.输血后肝炎仅见于乙型肝炎 E.HBsAg阳性者常呈家庭集聚现象 【答案】:D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病因及发病机制。主要经血液途径传播的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丁型肝炎。 5.患儿女性,6岁,近3天出现低热、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2次,不愿意活动,今日家长发现患儿眼睛发黄来医院就诊,医生经过检查诊断为病毒性肝炎,请问该病人早期护理最主要的是 A.卧床休息 B.保肝药物 C.免疫制剂 D.抗病毒药物 E.维生素类药物 【答案】:A 【解析】:考察急性病毒性肝炎护理措施。该病发病早期,尤其有较深黄疸者,应强调卧床休息,症状明显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卧床可以增加肝脏的血流量,对肝功能的恢复有利。 6.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程大约是 A.3个月以上 B.半年以上 C.1年以上 D.2年以上 E.3年以上 【答案】:B

最新护理资格技能:重型肝炎的分型答案

1.重型肝炎的分型,不包括下列哪项: ( ) A.急性重型肝炎 B.亚急性重型肝炎 C.慢性重型肝炎 D.肝炎肝硬化 2.下列预防压疮的措施不妥的是 ( D ) A.避免局部长期受压 B.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的刺激 C.增进局部血液循环 D.勤换衣服、床单 E.增加营养的摄入 3.痛风的特征性损害是: ( B ) A.急性关节炎 B.痛风石 C.尿酸性尿路结石 D.痛风肾病 4.肝性脑病患者禁用的饮食是 ( C ) A.低蛋白饮食 B.低脂肪饮食 C.高蛋白饮食 D.高维生素饮食 E.高热最饮食 5.全身麻醉术后未清醒时最合适的体位是 ( D ) A.仰卧位 B.侧卧位 C.半坐卧位 D.平卧头偏一侧 E.头低脚高位 6.排卵一般发生在何时: ( B ) A.本次月经干净后14天左右 B.下次月经来潮前14天左右 C.月经干净后3~7天 D.下次月经来潮前10天 7.下列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叙述不正确的是: ( D ) A.最具特征的皮肤黏膜表现为面部红斑 B.尿毒症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见的死亡原因 C.神经系统表现中,严重头痛可以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首发症状D.多表现关节痛、关节炎,多引起关节畸形 8.下列哪项不是骨盆骨折的临床表现 ( E ) A.双下肢不等长,不对称 B.骨盆分离和挤压试验阳性 C.会阴部可有瘀斑 D.可有腹痛、腹胀、腹肌紧张 E.可有大小便失禁

9.下列有关心理治疗的概念叙述正确的是: ( A ) A.是应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治疗方法,治疗病人的心理、情绪、认知与行为有关的问题B.是应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治疗方法,治疗病人的心理问题 C.是应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治疗方法,治疗病人不正确的想法 D.是应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治疗方法,疏导病人的心理问题 10.护理技术管理的重点是: ( D ) A.提高护理质量 B.提高技术整体功能 C.护士 D.基础护理技术 11.放射治疗价值不大的肿瘤为 ( ) A.恶性淋巴瘤 B.神经母细胞瘤 C.鼻咽癌 D.宫颈癌 E.脂肪肉瘤 12.机械通气时,吸痰操作错误的是: ( D ) A.吸痰前后,适当提高吸入氧浓度 B.吸痰前,结合翻身、拍背使痰液从周边肺野向中心集中 C.吸引负压不超过19.6kPa(200cmH2O) D.用吸引口鼻腔的吸痰管再吸引气道 13.护士在制定计划中列出“3天内病人自觉腹胀症状减轻”,这是: ( C ) A.护理诊断 B.护理措施 C.护理目标 D.护理评价 14.急性巴比妥类药中毒时最主要的并发症和致死原因是 ( A ) A.呼吸和循环衰竭 B.中毒性休克 C.大出血 D.急性肾衰竭 E.脑细胞中毒坏死 15.目前居人体器官和组织移植中首位的移植是 ( E ) A.肾移植 B.肝移植 C.骨髓移植 D.肺移植 E.角膜移植 16.防止烧伤休克的主要措施是 ( D ) A.保暖 B.镇痛、镇静 C.创面处 D.补液治疗 E.多饮水

重型肝炎的分型和诊断标准

重型肝炎的分型和诊断标准 https://www.360docs.net/doc/dd17285884.html, 2004年5月8日11:45 [关键词] 重型肝炎肝炎 健康网讯: 北京佑安医院人工肝治疗培训中心段钟平 目前,国内将重型肝炎分为三型,即: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是指自出现黄疸到肝性脑病的发生病程少于2周;亚急性重型肝炎指发病2周以上24周以内发生肝衰竭症状,有脑病者称脑病型,有腹水而无脑病者称为腹水型;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与亚急性重型肝炎相似,但有慢性肝炎或肝炎肝硬化的证据。现将2000年9月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有关重型肝炎的诊断依据介绍如下。 一、重型肝炎的临床分型与诊断标准 1 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Ⅱ度以上(按Ⅳ度划分)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尚未出现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 2 亚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肝性脑病,同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并排除其他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17.1μmmol/L或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脑病型(包括脑水肿、脑疝等);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状(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 3 慢性重型肝炎其发病基础有:①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②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③无肝病史及HBsAg携带史,但有慢性肝炎体征(如肝掌、蜘蛛痣等)、影像学改变(如脾脏增厚等)及生化检测改变者(如丙种球蛋白升高,白/球比例下降或倒置);④肝穿刺检查支持慢性肝炎;⑤慢性乙型或慢性HBsAg携带者重叠甲型、戊型或其他型肝炎病毒感染时要具体分析,应除外由甲型、戊型或其他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达到重型肝炎诊断标准(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 为便于判定疗效及估计预后,亚急性重型肝炎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早、中、晚三期:

重症肝炎的诊断治疗

重症肝炎的诊断治疗 §1. 概念病毒性肝炎发生急性肝衰竭(a cute hep atic fa ilure)称为重型肝炎。急性肝衰竭的定义是迅速发生的严重肝功能不全,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至40%以下,血清胆红素迅速上升而ALT迅速下降(酶-疸分离)、胆碱脂酶活性显著 降低。在发病10日内出现明显肝性脑病的急性肝衰竭,称为暴发性肝衰竭(急性重型肝炎),在发病10日至8周出现明显肝性脑病的急性肝衰竭,称为亚暴发性肝衰竭(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或肝硬化基础上出现类同亚急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的病例,我国学者称为慢性重症肝炎。 §2. 病因FHF最见的病因是肝炎病毒感染所致,其次为药物性或中毒性,其它病因罕见。FHF的病因一般分为①感染; ②药物、毒物等化学物质;③肝缺血缺氧;④代谢异常;⑤其它。 急性甲型引起的FHF约为0.1%~0.01%,1988年上海甲肝暴发流行时,在发病的数万名患者中,22例为FHF。急性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与急性甲肝相似,但它引起的FHF较甲型多见。我国新疆地区1986~1988年曾有戊肝流行,在有临床与病原学研究的199例中,16例为急性FHF(8.04%),全部均有肝昏迷,孕妇17例中,发生重肝者6例(35.3%),非孕妇68例中,发生重肝者2例(2.9%),这提示孕妇感染HEV后病情重,发生FHF者远较非孕妇多。HBV单独感染及与HDV协同感染引起的FHF及亚暴肝,据国外报告,分别占25%,60%及65%。现已确认HBV与HDV协同感染患 者发生FHF的危险性比单纯HBV感染者要高的多。在欧洲所见的FHF及亚FHF患者,由HC V引起者占23~44%。此外,非肝炎病毒为C MV和HSV与HBV协同感染亦可致FHF。 §3. 病理 急性重型肝炎组织学上分坏死型和水肿型。 ㈠坏死型:以急性大块坏死为特点,坏死的新旧程度一致,肝细胞溶解消失,仅存小叶周边残存少量肝细胞,肝窦扩张、充血,炎症细胞稀疏,可见较多嗜中性白细胞浸润,早期肝小叶网状支架及门管区结构保存,残存肝细胞及小胆管有胆汁瘀积。 ㈡水肿型肝实质除有灶性坏死外,更突出的是肝细胞广泛呈极显著的气球样变,相互挤压,形成植物细胞样。 亚急性重型肝炎可见新旧不等的亚大块、大块坏死和架桥样坏死,坏死区淋巴细胞等浸润密集,网状支架塌陷,有明显的门管区集中现象,小胆管大量增生,残存的肝细胞增生成团,肝细胞及小胆管显著淤胆,肝组织结构高度变形。 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活动型肝炎或肝硬化的基础上继发性亚大块或大块肝坏死者,即新鲜亚大块或大块坏死有慢性陈旧病变的背景。炎症细胞浸润密集,淤胆显著,肝组织结构高度变形。 §4. 发病机理 FHF发生于特异性免疫亢进的个体。强烈的T细胞毒反应,迅速破坏大量HBV感染的肝细胞;或由于早期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充斥门静脉血,在肝血窦与肝细胞释放的HBV特异性抗原结合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肝细胞血窦面,激活补体,导致

重型肝炎的具体诊断标准

2000年全国肝炎专家组在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将草案提交西安全国第十届病毒性肝炎会议大会充分讨论,最后修订了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该方案将我国病毒性肝炎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等五个临床类型。其中重型肝炎又分为三个临床型,即: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 一、重型肝炎的具体诊断标准 (一)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Ⅱ度以上(按Ⅳ度划分)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尚未出现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 (二)亚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同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17.1μmol/L或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脑病型(包括脑水肿、脑疝等);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 (三)慢性重型肝炎其发病基础有(1)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2)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3)无肝病史及无HBsAg携带,但有慢性肝病体征(如肝掌、蜘蛛痣等)、影像学改变(如脾脏增厚等)及生化检测改变者(如丙种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值下降或倒置);(4)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支持慢性肝炎。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者重叠甲型、戊型或其它肝炎病毒感染时要具体分析,应除外由甲型、戊型和其它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达到重型肝炎诊断标准(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 为便于判定疗效及估计预后,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肝炎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早、中、晚3期(1)早期:符合重型肝炎的基本条件,如严重乏力及消化道症状,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凝血酶原活动度≤40%~30%,或经病理学证实。但未发生明显的脑病,亦未出现腹水;(2)中期:有Ⅱ度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出血倾向(出血点或瘀斑),凝血酶原活动度≤30%~20%;(3)晚期:有难治性并发症和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斑等)、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或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活动度≤20%。

重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

---------------------------------------------------------------最新资料推荐------------------------------------------------------ 重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 重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一、重型肝炎的定义及临床分型急性病毒性肝炎发生 AHF 者称急性重型肝炎,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基础上发生 AHF 者称慢性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又可根据发生急性肝衰竭的(通常以肝性脑病为标志)缓急程度再分为暴发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前者指于发病的 10 天内发生急性肝衰竭,而后者指于发病后10 天至 2 个月(8 周) 内发生的急性肝衰竭。 二、重型肝炎的病原学 1,甲肝病毒(HAV) 单纯 HAV 引起重型肝炎较少见,约占 10%,而多见于在原有 HBV,HCV感染的基础上重叠感染。 2,乙肝病毒(HBV) HBV 是引起重型肝炎的主要病因。 3,丙肝病毒(HCV)能否引起急性重型肝炎尚有争论。 4,戊肝病毒(HEV) HEV 感染引起重型肝炎主要发生于孕妇患者。 5,庚肝病毒(HGV)和 TTV HGV 和 TTV 的致病性目前尚难定论,多数学者认为,HGV 和 TTV是其它病毒性肝炎病程中一种伴随感染或是一个旁观者。 6,其他病毒感染其他能引起重型肝炎的病毒如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腺病毒(adenovirus)、人类细小病毒(human parvovirus, HPV)、EB 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 1 / 23

病毒性肝炎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肝性脑病病人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一、护理问题 1、意识障碍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有关 4有受伤的危险 5潜在并发症脑水肿、消化道出血、肾功能不全、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感染。 二、护理措施 1、休息与活动:肝性脑病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不必要的活动。 2、饮食:饮食应选用柔软的食物纤维,限制蛋白的摄入。病情好转或清醒后,以植物性蛋白为主。昏迷者禁食蛋白,脂肪每日不宜过高,以免延缓胃的排空,增加肝脏的负担。有腹水者,钠量应限制,防止血钠过低。低钾血症时,要补充氯化钾和含钾多的食物,高血钾时,避免食用含钾多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可减少肠道毒素的吸收。伴有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避免刺激性、坚硬、 粗糙食物,不宜食用多纤维、油炸、油腻食物,应摄入丰富的维生素。 3、消除和避免诱发因素。 ①避免应用催眠镇静药、麻醉药等;选用对肝毒性小的药物,以减少肝损害。 ②避免快速利尿和大量放腹水,及时处理严重的呕吐和腹泻; 对水肿和腹水病人,利尿应注意保钾和排钾利尿剂交替使用,防止电解 质紊乱,发现低钾、低钠血症及时纠正。 ③防止感染;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炎症。 ④防止大量输液; ⑤保持大便通畅;及时灌肠以清除肠道积血、积物. ⑥积极预防和控制上消化道出血; ⑦禁食或限食者应避免发生低血糖。 ⑧对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应立即止血并补充新鲜血液。出血停止后应采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溶液清理肠内积血,以减少肠内氨的产生和吸收。 4、意识混乱病人的护理

①躁动不安者须加床挡,必要时应用约束带,以防坠床; ②经常剪指甲,以防抓伤皮肤; ③以尊重、理解的态度对待病人的某些不正常行为,避免嘲笑,同时应向同病室病友、家属等做好解释工作,使其了解这是疾病的表现,让他们正确对待病人。 昏迷病人的护理按昏迷病人护理常规进行护理,保证病人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可用冰帽降低颅内温度,使脑细胞代谢降低,保护脑细胞的功能。 5、密切观察病情,注意观察意识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前驱症状,如有言语不清、健忘、行为异常、嗜睡、扑翼样震颤. 注意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健康教育 病人意识清醒后,应及时向病人及家属介绍,肝性脑病的病因及诱发因素,预防肝性脑病的措施:如合理的饮食,不滥用损肝药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各种感染,戒烟酒等。应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有效的自我防护可使病情稳定,延缓发展。应教给家属如何识别病情变化,特别是思维过程变化、性格行为异常、睡眠障碍等异常现象出现时,应及时就诊,以及早治疗。

重型肝炎的护理方法分析

重型肝炎的护理方法分析 发表时间:2013-05-20T16:01:02.8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2期供稿作者:张庆珍[导读] 重型肝炎以肝脏缩小、大量肝细胞坏死、残余肝组织淤胆为特征。 张庆珍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二医院163461)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2-0225-02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肝炎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临床30例急性重症型肝炎患者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重型肝炎患者经抢救成功22例,死亡8例。结论临床护理中认真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并发症发生,通过及时、周到、合理的护理,对提高重型肝炎的治愈率。【关键词】重型肝炎护理 重型肝炎以肝脏缩小、大量肝细胞坏死、残余肝组织淤胆为特征。亚急性重型肝炎在急性重型肝炎基础上可见肝细胞再生,胶原及纤维组织增生,形成再生结节,同时胆小管亦增生,淤胆明显。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出现亚大块或大块坏死,大部分病例可见桥接及碎屑状坏死。选取临床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重型肝炎患者30例临床护理方法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30重型肝炎患者,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12~67岁,平均36岁。诊断均符合重症肝炎诊断标准,其中急性重症2例,亚急性重症3例,慢性重症25例。内血胆红素上升>171μmoI/L,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严重出现,腹水、出血、肝昏迷等症状。 1.2 方法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实施重病监护,胰高血糖素1mg和胰岛素10U加入10%葡萄糖溶液500ml缓慢静脉滴注,输注期间应观察有无呕吐、心悸、低血糖等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肝细胞生长因子(HGF):静脉滴注160~200mg/d。进食不足者,可静脉滴注10%~25%葡萄糖溶液。每日热量2000卡左右,液体量1500~2000ml。输注新鲜血浆、白蛋白或免疫球蛋白以加强支持治疗。注意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 护理 2.1 病情观察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状态;黄疸是否进行性加重;出血表现:注意有无鼻出血、牙龈出血、注射部位出血、消化道出血等;肝浊音界变化;是否有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消化道症状有无改变;记录出入量;测量腹围及体重;有无肝臭味。 2.2 休息严格卧床休息,保持安定情绪。以减轻肝脏代谢负担,减少能量消耗,增加肝脏血流量,促进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有利于炎症病变恢复等。 2.3 饮食给以低脂、低盐、高维生素、易消化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限制蛋白质摄入量,蛋白质应少于0.5g/(kg?d)。重型肝炎患者往往有明显食欲不振,应鼓励患者进食[1]。采取少量多餐;经常更换食物品种;注意食物色、香、味和加调味品等方法以增加患者食欲。同时保持大便通畅。进食不足者应输入10%~15%葡萄糖溶液,加适量胰岛素,总液体量以1500ml/d为宜,不宜过多。 2.4 并发症的护理 2.4.1 肝性脑病应注意观察精神、神经症状,及时发现肝性脑病先兆。对使用利尿剂、进高蛋白饮食、有消化道大出血、感染或放腹水的患者更应加强病情观察,因上述原因易诱发肝性脑病。生肝性脑病后协助医师进行抢救并给以相应护理。 2.4.2 出血观察出血的表现: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斑、呕血、便血及注射部位出血等,并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注意出血程度。及时采血查血型、血红蛋白及凝血功能等,并配血备用[2]。告知患者不要用手指或牙签剔牙、不用硬牙刷刷牙,刷牙后有出血者可用棉棒擦洗或用水漱口。注射后局部至少压迫10~15min,以避免出血。发生出血时根据不同出血部位给以相应护理。 2.4.3 继发感染观察感染的表现:注意观察体温、血常规及各个器官感染的表现,常见的感染部位是口腔、肺部、腹腔、肠道等,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及体征,应注意观察。加强对感染的预防:保持病室空气流通,减少探视;做好病室环境消毒,每天对地面、家具、空气消毒2~3次,防止交叉感染[3];做好口腔护理,定时翻身,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衣服、被褥保持清洁,防止皮肤感染。发生感染时及时按医嘱应用抗菌药物。 2.4.4 肾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常是重型肝炎患者死亡的原因。病情观察:严格记录出入量。及时检查尿常规、尿比重、尿钠、血尿素氮、肌酐及血清钾、钠、氯、二氧化碳结合力等,了解检查结果,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对有上消化道出血、大量利尿、大量或多次放腹水、严重感染等患者更应加强观察,因上述隋况易诱发肾功能衰竭。发生肾功能衰竭者给以相应护理。 2.5 心理护理 在治疗护理中应注意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如主要症状、体征、治疗方法、护理措施、疾病预后及隔离的意义,鼓励患者与病友多交谈等以增加患者对疾病的了解[4];多与患者交流沟通,随时了解患者心理活动,鼓励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及时进行疏导和鼓励并配合亲友探视等使患者产生安全感,消除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保持豁达、乐观心情,增强战胜疾病信心,有利于患者疾病早日康复。参考文献 [1] 孙美青,刘维霞.重症肝炎患者的饮食调护.中外健康文摘,2007,11(4):241-242. [3] 聂国英.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体会[J].福建医学杂志,1999,21(1):110. [4] 李继云,侯秋菊.重症肝炎患者的护理[J].包头医学,2002, 26(2):88.

重型肝炎的分型和诊断标准

[关键词] 重型肝炎肝炎 健康网讯: 北京佑安医院人工肝治疗培训中心段钟平 目前,国内将重型肝炎分为三型,即: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是指自出现黄疸到肝性脑病的发生病程少于2周;亚急性重型肝炎指发病2周以上24周以内发生肝衰竭症状,有脑病者称脑病型,有腹水而无脑病者称为腹水型;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与亚急性重型肝炎相似,但有慢性肝炎或肝炎肝硬化的证据。现将2000年9月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有关重型肝炎的诊断依据介绍如下。 一、重型肝炎的临床分型与诊断标准 1 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Ⅱ度以上(按Ⅳ度划分)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尚未出现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 2 亚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肝性脑病,同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μmm ol/L或血清胆红素大于正 常值10倍。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脑病型(包括脑水肿、脑疝等);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状(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 3 慢性重型肝炎其发病基础有:①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②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③无肝病史及HBsAg携带史,但有慢性肝炎体征(如肝掌、蜘蛛痣等)、影像学改变(如脾脏增厚等)及生化检测改变者(如丙种球蛋白升高,白/球比例下降或倒置);④肝穿刺检查支持慢性肝炎;⑤慢性乙型或慢性HBsAg携带者重叠甲型、戊型或其他型肝炎病毒感染时要具体分析,应除外由甲型、戊型或其他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