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有效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的心理学术语

能有效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的心理学术语
能有效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的心理学术语

能有效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的心理学术语

——人际沟通分析学理论简介

杨眉设计并执笔

缘起:人际沟通分析学(简称TA)是目前在国际上流行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这个理论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套比较容易让人理解的通俗、简洁的分析语言和便于操作的方法。它的基础部分可以成为帮助公众改善自身人际关系、提升自身生活质量的心理学自助理论。

以下是我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这门课程后的总结。这一次的文章和以往的课堂讨论与训练有不同的地方,这一次,我将以对此理论的简介和我的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后的体会相结合,尽可能地以有助于应用的方式呈现这个理论。

术语一、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三种自我状态”

人际沟通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由三种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组成,其中每一个自我状态都包括完整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这三种自我状态细分后又成为五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人们各自三我之间的交往,三我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父母自我状态,指我们从我们的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那里拷贝来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父母自我状态又分做: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和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一个人处于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的时候,与人交往常常会表现出教育、批评、教训、控制的一面;而处于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的时候,人与人交往时则常常会表现出温暖、关怀、安慰、鼓励的一面。

人际交往中,那种特别喜欢教训别人的人,常常运用的就是自己的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而那些总是无微不至关心别人的人则常常是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为主。

二是儿童自我状态,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带着一个小小的儿童,当一个人以儿童自我状态与人交往时,他的情感、思考和行为表现等就会像一个孩子一样。儿童自我状态又分做: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和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

处于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的人听话、服从、讨好、友爱。处于此种自我状态的人内心常常充满自责、担心、焦虑和自罪;而处于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的人则往往表现为活泼、冲动、天真、自发性行动、贪玩、富于表情、爱憎分明等,像以自我为中心的婴儿一样追求快感并能充份表达自我的感情。

一个成年人在与人相处时总是任性妄为,其自由型儿童自我的状态显然就过度了,而一个总是唯唯诺诺的人,则是其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过度的表现。

三是成人自我状态。一个人处于成人自我状态时其思想、行为和情感都指向于此时此地。具体表现为理性、精于计算、尊重事实和非感性的行为。

以上五种自我状态不存在好坏之分。因为每一种自我状态都有其适应性,也都各有其不适应之处。事实上,就一个健康、平衡的人格来说,三种自我状态都是必须的,我们需要成人自我状态来处理此时此地的问题、帮助我们过一种有效率的生活;而要融入社会,我们既需要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提供规范以便遵守底线伦理,也需要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帮助我们去营养并且维护自己的人际关系。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是我们可以遵守社会上的游戏规则的前提,而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所包含的自发性、创造力和直觉力,则是工作成就和业绩的基础。

从人际沟通分析学理论(简称TA)的角度看,人在清醒时,总是处在某种状态中,即父母、成人或儿童自我状态中的一种。而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就是能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使用恰当的自我状态的人。

学习完“五种自我状态”后,我的学生在作业中写到:

"在青春期的时光,常常会有一些特别怪异的想法,总在想自己是不是生病了,心理上会不会有什么问题,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总是被这些问题困扰使我感到很忧虑、担心。面对别人的时候,我也尽量伪装,怕别人感到自己异样,被别人嘲笑、排斥。但是时间久了,心情也就变得沉重、压抑了。通过…人际沟通分析学?这门课,我发现自己是正常的,因为我和大家一样,在这个年龄段会有相同的想法、相同的感觉。老师上课讲的问题也出奇地和自己相似,我找到了解开自己困扰的金钥匙。原来每个人都有三个自我状态,即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儿童自我。一个人会有三种自我状态是非常正常的,而且这三种自我状态都是必须的,但取决于时间、地点、环境。没有哪个是最好的,只要适合环境的自我状态就是只好的"(2006金融学院,赵微)。

"高三被称作…学习的魔域?,在那只知道学习的一年中,面对没有感情的数学题,计算公式和只会根据分数的多少变化表情的老师和家长,同学们长期停留在成人自我状态(或父母自我状态),使得儿童自我状态几乎没有机会出现,致使高考后出现了…不知道怎样玩?或说是…不会玩?的现象。长期压制儿童自我状态特别是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会使我们丧失创造力,更恐怖的是,会使我们丢失感受快乐的能力"(2006金融学院,王彦婷)。

"在听老师介绍TA理论中人的五种自我状态之前,我一直很不理解为什么人会有很多面,别人有的人在不太熟的人面前特别淑女,但是在熟人面前却又特别撒娇。我一直以为这样的人很虚伪。当人一面,背人一面。而听了杨老师的讲解后,我才知道,人在不同场景下就是会表现出不同的自我状态,而这些状态绝不是互相冲突的,而是一个人的正常表现。后来我又如此审视了我自己。我才发现其实出错的是我自己,我在大多数场合都是用成人自我状态这一个状态,而不会对不同场景做不同自我状态的转化,从而在与相处时会有一种距离感。就好象妈妈老跟我说在亲友聚会时要开心一点儿,以前我就是觉得她很罗嗦,我觉得我的行为很正常。但现在我发现是我错了,我在亲友面前表现了太多的成人自我状态,而我其实应该表现更多的儿童自我状态。当我试着改正后大家都说我变了,变得懂事了。我也觉得这样很开心。由此我就更深刻地理解了人在不同的场景下自我状态改变的建设性意义,这样能让我更好地融入他人,也使自己生活得更加愉快"(2005工商管理学院,于丽丝)。

"学习人际沟通分析学理论,我最先接触的就是五个自我状态,即父母自我状态(营养性父母和控制型父母)、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自由儿童和适应型儿童)。每个人处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会调动起不同的自我状态。犹如一个人的内部有许多不同的人员来往穿梭。……我用这个理论帮助我父亲解决了他工作中的一个问题。我父亲是一名负责看管犯人的警察。刚刚调去的时候,他不适应环境,面对很多犯人,他真的有些紧张和无所适从。这些犯人起初不配合父亲的工作,他们在监狱里闹事、打架、骂人。父亲无奈之下也开始和他们针锋相对起来,和他们大声争吵,而且越发不可收拾。其时,父亲此刻处于儿童自我状态。可是他没有学习过人际沟通分析学,于是我向爸爸简要介绍了这个理论,告诉他应该以成人自我状态或者营养型父母状态去面对犯人。爸爸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后来面对出言不逊的犯人,爸爸冷静地处理和对待,并以宽容的心态对他们。渐渐地,这些犯人不再挑衅,但还是不满。于是爸爸立刻表现出营养型父母的一面,耐心告诫他们在狱中表现好的人家属可以优先探望,与此同时,爸爸还把家里的军棋、跳棋拿到监狱里教犯人玩,以让他们在监狱里过得快乐而有意义。现在爸爸对工作已经游刃有余,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愁眉苦脸,而是更自信地面对自己的工作。爸爸的快乐就像阳光,把我们家照得暖洋洋的"(2006级城市学院,高同学)。

"还记得同学们做的短讲中,不止一个人提到现在的我们都过于压抑自己的感情,总是想得很多很多,活得很累。那天做短讲的方瑶同学给我们展示她精心编排的朱德庸《绝对小孩》中的漂亮图片,听着Jordy唱的…做小孩真难?的配乐,还有方瑶同学自己的感悟。我也随之心潮澎湃,心里面仿佛也有个小小孩一直在跳呀跳。过去我对这种情况可能会不知所措。但现在学习了TA,我能够坦然接受这种快乐"(2005外语系,王喆)。

"TA告诉我们生活定位与人格中的三我是有关系的,会形成无效的行为模式或有效的行为模式。无效的行为模式常常会成为沟通与交往中的障碍,而有效的行为模式则会得到发展并能提升人的幸福感。让我最有感触的某过于对自由型儿童自我的认识。积极的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在缓解个人压力促进个人心理健康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以前的我总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就只能干大人的事,现在的我已经能够坦然的释放儿童自我了。想跟小孩们跳皮筋就去,想爬山就爬,有时也会跟父母撒撒娇。每一次儿童我的释放都能带给我幸福感。现在我感觉心里不那么压抑了,经常会觉得空气里弥漫着轻松。更让我惊喜的是,我常常能从这些行为中发现什么,有时玩着玩着,脑子里就会出现久未解决的问题的答案。这样一来,我就更高兴了。再也不受困于…你有多大了?这类问题,因为年龄不是界限"(2005会计学院,张惠雅)。

"人际沟通分析学给我的不仅是怎样和别人相处,更多的是教会了我怎样跟自己相处。让我知道怎样用…成人自我?来鞭策自己,怎样用…儿童自我?来释放自己和怎样用…父母自我?去关心他人"(2007经济学院,夏百卉)。

有关控制型父母和营养型父母的形象描述:

"我没有理想不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有喜欢做的事与不喜欢做的事。但我被…你应该?吓怕了,常常被…你应该?恐吓的小孩,就忘记了…我喜欢?。

…你应该考大学?、…你应该找个体面的工作?、…你应该……?无数个…你应该?把…我喜欢?给覆盖了,让我以为…你应该?就等于…我喜欢?。我如此,大多数人也如此"(2006旅游管理,高洁敏)。

"我也挖掘到被自己忽略的现象。比如自己营养型父母状态较多,总想帮助别人、照顾别人。而当对方依赖我、咨询我很多事时,我间或就会有控制型父母状态的表现,这就是我有偏颇的地方,因为对方并不该被以这样的状态对待"(2005城市学院,周嫕雯)。

巴黎奥运火炬传递事件和紧接着的抵制家乐福事件发生后,我要学生用TA理论去分析当时的情况,王梓同学和赵灵翡同学在其演讲中就家乐福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要学会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要做…爱国贼?!……我们都是爱国的人,我们是成年人,我们有成人自我,所以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和平的方式宣泄出来,非暴力、不违法,是一切行动的底线。……过激违法的行为只能导致行为的疯狂,而结果就是阻碍奥运进程,破坏中国形象,这是得不偿失的”。

两位同学的热情演讲中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心和他们的理性爱国的成熟态度,给在场同学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术语二、心理游戏

心理游戏是指两个人相处时一连串的暧昧的交流与沟通,TA称之为:“一系列连续进行的互补隐藏式沟通”。心理游戏是在成人间的无意识中发生的,是一种让人不舒服的、总在重复的行为模式。人们最常玩的心理游戏是:“戏剧三角”,也就是人们常常在游戏中无意识地轮流扮演这样三个角色:拯救者(rescuer,R);迫害者(persecutor,P);受害者(victim,V)。最常见戏剧三角例如下:

人们最常玩的心理游戏是:“戏剧三角”,也就是人们常常在游戏中无意识地轮流扮演这样三个角色:拯救者(rescuer,R);迫害者(persecutor,P);受害者(victim,V)。

戏剧三角说中最常见的游戏包括:

1.迫害者对受害者

*责备型:“你为什么不……?”“如果不是为了你……”;“都是你害的我”;“要不是为了你……”(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说法)。

还有一种被动攻击型,表面上他什么都不说,但是,他做出的委屈、忍让、顺从、讨好等在外人看来他是受害者,其实当事人知道他是迫害者。

2.受害者对迫害者

*“看你对我做了什么……?”(和对方生气时,自己故意不按时吃饭或者不吃饭;故意让自己着凉……)

3.受害者对拯救者

*“是,但是……”;

*“我不能……”,“我没有办法……”,“可怜可怜我”;

4.拯救者对受害者

*我只是试着帮你呀!

以上戏剧三角游戏中的角色并不是固定的,游戏中人们的位置是会不断变换的,迫害者可能变成拯救者,而被害者可能变成迫害者,拯救者也可能变成迫害者或者受害者等。

TA理论认为心理游戏是安抚的替代品,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个时刻和别人玩心理游戏。游戏的结果是双方都觉得不舒服。因此,为了避免那种双输的结果,我们要对自己常常玩的游戏有敏感,同时也要懂得及时终止别人与自己玩的游戏。

" 学习TA理论最大的感触是能够及时地发现身边日常的心理问题,及时地中断问题,抑制其蔓延扩散,使偏离健康的心在最短时间内回归正常轨道,就像面对各种人际沟通中的心理游戏,及时地对自己说:…我要主动结束这个游戏?" (2005外语系,沈忱)。

"学习TA理论让我感兴趣的内容是心理游戏部分。比如最为常见的” yes,but……”。因为在我的周围常发生这样的一幕,比如:

甲:我不想做作业;

乙:你可以看电视;

甲:但我内心愧疚;

乙:那你看杂志吧。

甲:不,看杂志也是看书,我现在不想碰书。

乙:……

现在学习了TA理论,我知道自己虽然不能干预他人玩心理游戏,但是我自己可以调动起成人自我状态来拒绝和别人一起…做游戏…。这样不仅省了我的时间,又避免了自己产生挫折感"(2006城市学院,高雅)。

"在交互作用分析学中,我还学习到一个对于改善我人际关系有很大帮助的理论——心理游戏。原来我完全没有意识到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有那么多游戏存在,不仅给我造成了负面影响,还给身边的人带来了伤害。有时,当别人玩游戏时,我会很难受,但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地玩起这种游戏。现在,我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不要和别人玩游戏。例如,当别人向我要建议或者态度时,我会很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但是当她说…但是?时,我也会很明确地表示:…我就是这样认为的,我没有其它办法了,帮不了你对不起?"(2006级劳动经济学院,崔璐)。

"这门课,让我看到了这么多心地纯洁、善良,时刻准备帮助别人的同学,在一定程度上对我来说是很大的安抚。……说到心理游戏,我想,我们都深受隐藏沟通之苦,让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变得很糟糕;也都说过?是,但是……? 让别人与我们都对现状更绝望;遇到一个说…我没有办法呀……?的人更是不知所措。但是学过人际沟通分析学后,让我们能清楚地在交往中分辨出这于人于己都无益的游戏,并用学过的方法终止它。这无疑帮助我们学会了如何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2005级工商管理学院,马宇凡)。

日常生活中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对关系疏远的人,我们往往能够比较体谅对方,对对方对自己的偶然的误解表现出大度的理解。但是对关系亲密的人,我们却常常表现出非常狭隘的一面,一点容不得对方对自己的误会,总觉得对方“应该”知道自己怎么想,“应该”能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于是,在和亲友相处时常常玩要别人猜谜的游戏。结果当然是常常让自己和对方都失望并且疲惫不堪。

很多时候,人们是通过隐藏沟通的方式邀请别人玩心理游戏的,要想避免这点,我们自己就需要学习在与别人交流时尽量少使用隐藏沟通,并且学习用真诚的方式表达自己。

"我们总是希望别人能够猜到自己的真实意图。从古就把…心有灵犀一点通?奉为美喻。现在更有人说…心有灵犀不点也通?。但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似乎很微小。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及时再亲密的人也不可能十分了解彼此,更别说完全明白彼此的心思了。往往们总说…他怎么那么笨呀,连这都看不出来?或是…我不说他也应该知道啊?之类的话。但事实上是大部分情况下没有说出来的意愿别人是不知道的。

我们宿舍就发生过这样一幕:大家都坐在电视机前看访谈节目,节目里的某个场景让我们全都大笑起来。同学A说:…你们想起来没,跟上次见过的那件事太像了!?同学B 说:…我知道你想说什么,逗死了!?同学C说:…还真有点像?;同学D说:…我怎么没觉得呀,这哪儿跟哪儿呀。对了,你们说的是哪件事啊??A、B、C都开始回答D的问题,结果表明她们三个人所说的并不是一样的事,而且与节目中理想的相似情况也不一样。而D的想法跟她们三个的也相去甚远。

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不同人对待同一件事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出发点和联想点都不一样。所以别人不明白我们自己的想法是极正常的,正因此,隐藏沟通就有可能导致更多的信息交流的错误。我想说的是,我们是否应该在生活中尽量少的使用隐藏沟通呢?尤其是当你需要对方或者希望对方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不好意思和拐弯抹角往往造成误解,使沟通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当然,隐藏沟通也是生活中婉拒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使沟通变得有趣。如果什么都说得赤裸裸的,沟通中的乐趣就会少很多"(2005会计学院,张惠雅)。

术语三:安抚

TA理论有三个哲学假设,其中之一就是:“人需要得到他人的注意或说安抚才能生存”。

安抚分作正面安抚和负面安抚。

所谓正面的安抚是指能使接受者感到愉快或者安慰的抚慰。而负面安抚则指接受者感到不舒服的感觉。比如和别人热情地打招呼,别人不理睬。或者是老师批评孩子等。

但是人对客观安抚的主观评价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是“给点阳光就灿烂”,有的人却显得“贪得无厌”,对一个人来说是高品质的安抚,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是低品质的安抚。这与每个人的文化与家庭环境还有早年经历有关。

大多数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都会接受到某些安抚,但是由于这些安抚太熟悉了,人们常常就觉得这些安抚较没有价值或者对这些安抚熟视无睹。

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特别感慨地说过:“我越来越相信对自身幸福的熟视无睹是人类罪恶、痛苦以及悲剧的最重要的非邪恶的起因之一。我们轻视那些在我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我们往往用身边的无价之宝去换取一文不值的东西,从而留下无尽的懊恼、悔恨和自暴自弃” (马斯洛著,1954,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p192,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而对待安抚的健康的态度是:对自己的所得到的安抚敏感,满怀喜悦和感恩地接受别人给予自己的安抚,并且主动去寻求自己想要得到的安抚。

在有关安抚的问题上人们有如下一些误区:

误区一:要来的安抚是没有价值的

而事实上要来的安抚和未经要求而得的安抚是同样有价值的!

误区二:别人都能够猜出我想要什么样的安抚

这是不可能的,我们自己都常常搞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安抚,又怎么能够指望别人?

误区三:别人都应该是安抚专家

这是不对的,别人能否给你所需要的安抚,一是由每个人自己的共情能力所决定,另外则是由你自己的表达和接受方式所决定。

误区四:不可以给自己安抚

我们有权利并且有义务随时安抚自己,而这是可以通过练习学习到的能力。

误区五:自我安抚可以取代他人的安抚

虽然自我安抚是安抚的重要来源,但却不能完全取代来自别人的安抚。

健康的人际关系是我们可以依赖的最重要的外在资源之一。没有他人,我们的世界不可能完整。

误区六:只有正面的安抚才是好的,负面的都是不好的

其实不然,这是一个度的问题。老师的批评、父母的教诲,在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中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此外,任何形式的安抚都比完全没有安抚要好。因此为了满足安抚饥渴,人宁愿接受负面安抚也不愿意没有安抚,因为对人而言,负面安抚至少说明我们存在并且别人知道我们存在。

"安抚就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座桥,通过这座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过这座桥,输送出我们对另一方的关心和爱心,通过这座桥,接受对方给予我们的关爱;通过这座桥,每个人都不再孤独"(2006财税学院,贾莹萍)。

"但是现在出现了一种很不益的寻求安抚的方式:网络游戏。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有沉溺于网络游戏的现象。很多人打游戏就是为了从中获得安抚。但这的确不是一个良好的寻求安抚的途径,对身心健康不利不说,还浪费了时间、荒废了工作或学业"(2005行政管理,靳微)。

"首先想说的是特别喜欢最近的专题:大家细心准备的短讲;杨老师告诉我们的那个台湾导游的美丽人生;电影《女王》的欣赏;老师关于校园某事件的客观思考和正面声明……人际沟通分析学课仿佛大家的避风港,让平日里扮演各种角色为前途埋头奔走的年轻人们有停下来的勇气,去倾听他人的故事和自己的心声,让我们对人生中的美丽与幸福感多了一些关注和诊视;让我们以单纯本真的动机相互安抚以求实现生命的意义……在聆听和思考的同时,我深刻地体会着…你好,我好?的生活定位,以及…共情?与…安抚?在人与人交往时给彼此带来的舒畅感与归属感"(2006财税学院,李兮)。

"……这样的安抚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大家正是在这样那样的安抚中发觉自己的价值,踏实幸福地活下去。从前,安抚大概是人人都有的本能流露,但是当你开始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时,你会在给予安抚时更加用心去选择方式,并从中得到欢愉与满足"(2006财税学院,李兮)。

"中国人认为,人应该自律,自强,应该通过自我修炼磨砺自我。所以,在中国人心中,向他人寻求安抚,是一种软弱无能的表现,是一种示弱。比起寻求安抚,给予安抚他人更来得容易。但是,如果自己都无法接受安抚,那又如何给他人提供真正的安抚。而且,中国人有不麻烦他人的传统,而情绪与感受是很私人的事情,更不应该麻烦他人。这也是中国少有人接受或提供安抚的原因。……不少的中国人都会采取这种教育方式:不提供也不允许儿女接受安抚,为的是不想让他们太过一帆风顺,但结果,可能造成的是对安抚的更深的渴望或是干脆的拒绝一切的安抚……

我就安抚问题,问过周围的同学,却很震撼的发现:很少有人能坦然地接受安抚,很少有人认为安抚是必要的。比如赞美,被赞美的人却认为他不值得赞美,比如拥抱,无论

是施抱者还是被抱者,都会觉得别扭,而不会觉得快乐和幸福。为什么会这样?本来该是快乐和幸福的事情,却根本触及不到我们的内心,我们把这些都挡在了门外。……这很可怕,也让我震撼"(2006经济分析,贾思)。

"总是会听到这样的故事:一个人做了很多让另一个人为难甚至是伤害他的事,很多人会以为这两个人之间有什么恩怨纠纷,到最后却发现这个人只是想引起另一个人的注意,想让他知道自己的存在。这就是在寻求负面安抚"(2005会计学院,张惠雅)。

"我听一个同学说,高中时考试不好了,很多女生会自己在家哭上一场,但她如果真的特别难受时,会坐在楼道里最显眼的地方哭,这样就会有很多人来安慰她,得到这么多安抚后,她很快就重新振作起来。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安抚是可以要来的,不需要总把自己当悲剧主人翁抱着头自怜自惜地说…没人要我,没人关心我?"(2006金融,王彦婷)。

"当我们寻求他人安抚时不要挑剔这份安抚是否附有条件。我觉得我们不应该要求他人毫无原因地喜欢自己,如果有,是缘分,如果无,是本分。身旁的同学朋友不是妈妈,不一定第一次见你就觉得你可爱的无以复加。朋友间的感情往往是一点点累积的"(2005会计学院,王乔)。

"当我听到您讲安抚的时候,我就感觉周围的空气成了橘黄色,感到温暖、踏实和有力量'(2006劳经学院,冯海龙)。

"很多同学都说自己的妈妈总爱夸别人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却一句好话都没有,有的同学于是就破罐破摔了,其实这就是在寻求负面安抚。我认为中国的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真应该多给予我们一些鼓励,这样有助于我们建立自信"(2005工商管理学院,于丽丝)。

"过去我遇到让自己郁闷的事时,会把伤心留在心里,很少去向他人倾诉,直至伤口自己痊愈。其实愈合的过程真的很痛苦,有的时候我渴望得到他人的安抚,却不去主动寻找。这好象是东方人墨守成规的一种做法,因为害怕自己会变的不够坚强。但是现在,了解了…安抚?再审视自己的灵魂时,我懂得要想享受生活,就要学会享受安抚,喜欢安抚,就要去寻找它、接受它并给予它,因为这样,才会让我更深刻地品位到生活中阳光一面的幸福!"(2006城市学院,高雅)。

说到有关安抚的方式,同学们的观点有:

"……另一种寻求安抚的方式就是冷淡。这里的冷淡不是对于刺激毫无回应的漠视,而是用不回应来刺激对方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安抚。这是女孩、女生甚至是女性的…常备武器?。经常能看到女生在前面走,男生在后面追着、旁边哄着。女生却视而不见,仿佛没这个人。那男生和周遭的人不明白女孩的意图,还会觉得那女孩不明白道理,不好交往呢,但其实,她只是想得到更温柔的安抚。由此可见,人们寻求安抚的方法很多,但不是所有的都是直截了当、一目了然的"(2006金融学院,罗阳)。

"……如果没有朋友亲人的鼓励和支持,我想我是没有心灵的力量去完成人生旅途的。同时我们也是某个人的亲人朋友,他们也需要我们的支持去更好地做自己,他们也需要你在他们一个人在湖边发愣时坐在她身旁揽住她的肩膀;在她们满心焦虑为明天的开始熬夜时对她们说别担心早点睡;安抚是生病时的一条询问的短信息,是同学在考试前的拍拍肩,是女伴失意时的一个拥抱。安抚是给予才会得到的幸福"(2006会计学院,杨爽)。

"我是生活在一种有些保守的家庭环境中,我们家的人都不会把爱说出来。我们可能会默默地为彼此做些事情,但是很多时候对方会觉得理所当然。我们之间没有谢谢。承袭着…家人道谢就不是家人了?的保守。

当我听到那个同学在奶奶病重时表现出积极的营养性父母状态时,内心震动很大。我想如果我的奶奶也病了,我内心可能会很痛,但是我不会是营养性父母自我状态,更有可能会是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或者玩一些心理游戏。比如说,说一些…您平时怎么都不注意

自己的身体呢?您看现在,生病了吧?以前总跟您说,您也不听……?这样的话。这可能是我们家族互相关心的一种形式。但其实…营养性父母?自我状态会给人以更多的安抚。所以我觉得我以后要多学习向自己的亲人朋友表达我的爱"(2006劳经学院,张晶璐)。

"还有就是我们在为人处事中所显现出的有教养、有素质和好习惯,都会让我们在不经意间获得很多安抚……其实,安抚的获得与给予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在获得中给予,在给予中获得。幸福是共生的,一个人的幸福不是幸福,与别人分享我的幸福,与别人分享别人的幸福,才是幸福。当你把它养成习惯了,那么一切皆为幸福"(2005电子政务,张岳)。

"有些人认为寻求来的安抚是没有价值的,事实上寻求来的安抚和未经寻求而得到的安抚是同样有价值的。只不过你需要辨别一下,这个安抚是否是别人本来就想给你的,是否是出于真诚,如果不是,你完全可以拒绝这个假意的安抚"(2006安全工程系,苏红梅)。

"我们很需要别人的安抚,我们也很应该给别人安抚。如果那些悬崖边的生命及时获得了安抚,那么很可能就拯救下了这个鲜活的生命。当世界充满安抚的给予,也有安抚的勇敢的接受,这个世界这个人间真的会很美好。所以,我们要用安抚成就美好的人间"(2007人文学院,苏艺)。

有的同学把人际沟通分析学的理论用到调节与父母的关系或帮父母改善关系上:"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理解、认可和回应,也就是需要安抚,妈妈也是。作为妈妈,她需要我对她母亲权威的认可。小的时候,我会乖乖地听话去做,这对于她是一种很好的安抚。但是大了以后,我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些事情我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但是我仍然可以给妈妈在其它方面的安抚(此同学在前面的作业中提到这些安抚包括:陪妈妈逛街,给妈妈挑好看的衣服。上个月,爸爸和妈妈渡假回来,惊喜地发现我和姥姥给他们留的饺子,我特别在便条的称呼上写着:…亲爱的小爸爸和小妈妈?,妈妈特别高兴,还特别把便条拍下来,留作永久的回忆)"(2005经贸英语,邢星)。

"有一次,妈妈和我聊天,无意中说起爸爸有时会忽略她。听到妈妈说她的委屈,我突然想到TA理论中有关安抚的内容。我告诉妈妈,爸爸并非不关心她,只是表达的方式不明确或不是妈妈想要的方式而已,妈妈完全可以直接告诉爸爸自己的想法,这并没有什么丢面子的,后来我又和爸爸说起了这事,起初,爸爸并不理解妈妈的想法,认为已经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的夫妻,已经不需要太过形式的东西了。我反问爸爸:如果妈妈只是在心里想着你,而给予任何语言、肢体、动作的表达,早晨不再帮你热奶,冬天不再给你添衣。而只是把你…放在心里?,那你能接受吗?你应该以成熟的成人自我状态对待身边的人,处理周围的事。生活不需要模式,但有时生活需要一些仪式来提示自己、抚慰他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觉得爸爸和妈妈之间的交流好了很多,妈妈开始尝试着向爸爸表达自己的需求,爸爸也更多地奖励和感谢妈妈:…太好了,我今天正好想吃菠萝呢,你就买了,真是越来越默契拉!?我觉得父母交流得顺畅了,家里的气氛自然就好起来了"(2006国际金融,杨熠)。

术语四:生活定位

人际沟通分析学中的“生活定位”是指一个人童年时确立的有关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关系的基本信念和结论,这种信念成为此人日后所做决定和行为的准则。

人的生活定位通常有以下四种:

一是:“我好,你也好”

这里的“我好,你也好”是指相信自己是好的,别人也是好的。换言之,就是对世界与人充满信心,因此,在在现实生活中会与别人共同追求双赢;

二是:“我好,你不好”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被虐待,他就有可能产生“我好,你不好”的生活定位。这样的人会表现出一种防卫态度或者是有有很强的攻击性,并且常常处于偏执、愤怒的状态。这是一种

输家的人生定位。

三是:“我不好,你好”

也许一个孩子在胎儿时和出生时都还顺利,但是他出生后被长期惩罚、教训、贬低和忽略,这样的孩子渐渐就会形成这样的人生定位“我不好,你好”。持此生活态度的人有以下两种生活方式:自卑、依赖、无力感、自我放弃、无主见,发展出一种退缩的生活方式;极度顺从或服从别人的要求,努力得到赞许;为了符合自己的人生定位,此人会在无意识中选择持续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并且总要显得自己不如别人。

四是:“我不好,你也不好”

伯恩认为,有些母亲有创伤体验(如家庭暴力导致的躯体或者心灵受伤,),或是孩子出生时难产甚至有生命危险,这种经历很可能影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使他感觉生活充满了恐慌和威胁。这样的人容易产生“我不好,你也不好”的生活定位。这样的人不敢信赖他人,他会有很深刻的被遗弃感和消极、绝望的情绪;对他而言,生活充满了艰辛,具体表现为:会对生活持高度警觉的态度;有深刻的无价值感,觉得空虚无望,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也不相信别人会帮助他,他整个的人生都是在重复上演拒绝这出戏:拒绝自己、拒绝别人同时又被别人拒绝。

我们的生活定位最初是由我们的童年经历决定的。我的一个学生以“童年,我学会了自卑”为题,写下了她的文章的第一个章节:

"童年,我学会了自卑:我受的教育使我自小就认同了…我不好?这样的生活定位。有时我甚至觉得老北京人传统的教育方式就是要让孩子们认为自己不好。师长们对待后辈习惯使用斥责的态度。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大人们的脸总是严肃的,或者甚至是带着蔑视神态的扭曲状。我可以举出好几个鲜活的例子来证明我的观点,但声讨长辈们的吹毛求疵并非是我写此文的初衷。况且我也心有余悸。所以还是不写为好。我童年的玩伴和同学们大体都有受辱的经历。我不知道别人内心作何反应。总之我是对此十分敏感并且记忆深刻的,每当回忆起来就会感到羞耻"(2005级,王同学)。

了解这点,对未来的父母一定会很有帮助吧。

"学习了TA,我知道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是怎样影响一个人的生活甚至是命运的,好象慢慢地我的人生被照亮了,我渐渐地看清楚了我的未来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去努力。……在…你好,我好?的生活态度下,我发现自己身边快乐的事情多了起来,而烦恼越来越少了。一个好的生活态度可以使一个人相信自己可以做好,让一个人不断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并且让一个人在发现问题的时候愿意去改变自己以让自己更好"(2006信息学院,曲瑞)。

"还是从汶川地震说去吧,无论曾经有多少碰撞,多少摩擦,在这片正在经历劫难的土地上,在这个被天灾震惊的时刻,我们仍然看到了许多国家伸出援助之手。来自日本、俄罗斯、新加坡等国的国家救援人员参于救灾的行动在震灾最前线展开。整个国家救援队多秉持的必然是:…你好,我也好?的生活定位"(2006劳动经济学院,张唯舒)。

"…我好?并不意味着自己是最棒的,最杰出的,而是知道我们自己每个人都有存在的权利,都有权利感到自己是美好的,并且有权利去追求美好的生活;…你也好?是你对这个世界充满希望,你认为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是值得你去留恋并不断奋斗的。…你也好?的态度会让你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生活态度。会避免好多无谓的麻烦,会让你有更多的精力去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2006金融学院,赵微)。

"选择…我好,你也好?生活态度的人,可以提升我们的幸福感。它代表着双赢,我觉得它更体现出一种平等,没有歧视、偏见、有色眼镜,持这种生活态度的人也一定是幸福的。他周围的人也是幸福的。当你遇到困难时,…你好,我好?可以化解矛盾、纠纷和不必要的误会。这种生活态度有利于我们自身的持续发展。如果你选择这种生活态度,你一定会很珍惜很珍惜,…此时此刻?的人和物,不会做…断自己后路的事?"(2006经贸英语,李阳)。

"我们在宿舍门后贴了张纸,记录下每天发生的快乐和感动的事,现在都已经成了习惯。每回宿舍先看一眼门后。所有的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快乐和感动,TA帮助我们幸福地成长!

在这门课上我还学会了许多,共情、自我觉察……这些都是我得到的财富,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我会学着做出学过心理学后的第二反应,感受生命的美好"(2006金融学院,罗迪)。

"我发现,如果选择…你好,我好?的生活态度解决日常小摩擦,首先可以让自己不生气,把情绪放松,进而有利于事情的解决。所以…你好,我好?的生活态度是有效率的。而且,此次事情的顺利解决,就不会留想阴影,又有利于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所以,…你好,我好?又有利于心理健康"(2004级城市学院,魏菁菁)。

"老师说要在现实中多运用理论,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获得知识,把老师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学习了…你好我好?的理论,我便在生活中寻找他人的优点和长处。我觉得在我发现了他人的优点后,我与他们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我觉得自己的生活比原来更充实、更温暖。老师说要用橘黄色的眼镜去看他人、欣赏他人。我原来是用黑色和白色,现在却越来越喜爱橘黄色"(2006级财税学院,贾莹萍)。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越发地了解到人生的灿烂,生命的可贵,生活的美好。我越来越多次地自己微笑着望着蓝天,大口地呼吸周围…橘黄色?的空气,并感受到可以生活在如此美好的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2006级财税学院,张旭)。

"生活定位是在早期形成的,但伯恩也告诉我们可以进行再决定。所以不要灰心,如果我们发现自己不幸福,我们可以找出自己的生活定位。倘若并非是…你好我好?的生活定位,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再决定,从而使自己成为拥有…你好我好?人生观的人,此时,我们就会引来幸福了。最后我想说的是,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美妙的事物了。课堂带给了我很多感动。同学们的发言让我感到我自己不是一个人,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找到幸福的能力"(2006级电子商务,孟瑶)。

"当一个人总要与人争时,任何选择都会患得患失。惟恐选错了路,将来发展得不如别人而遭嘲笑。而当一个人相信…你也好?的时候,才不会恐惧别人的成功会对自己不利。当一个人无条件地相信:…我好?的时候,才能不苛求自己,不用拼命地要夺取成功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坚持…你好,我也好?的生活定位才能敞开心胸,享受大学这一段天赋的流光,享受生活的安逸与快乐"(2005级劳经系,王晗玥)。

"我想起泰戈尔说过的一句话:…在梦中我以为我们不相识,醒来时才发现我们是相亲相爱的?!正如这句话所说,我不是不好的,我不是孤独的,我们相亲相爱地生活在…你好,我也好?的世界里!"(2007经济学院,房思思)。

需要指出的是:生活中并不存在单一的生活定位,每个人通常都拥有四种生活定位,人与人的区别只在于哪种定位的比例更高。

术语五与六:生命脚本与我们可以做的再决定

生命脚本是指人“潜意识里的人生计划”。它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早年经历而做出的一种无意识的人生决定,这个计划中包括:自己能够活多久,自己的生活是否健康、快乐和满足?将怎样过自己的一生和有怎样的人生等等。人的生命脚本建立在他的生活定位之上。

人际沟通分析理论认为,虽然每个人的脚本都是由个人经历所决定的,是每个人自己写出来的,但是,只要一个人愿意,他就能够重新编写自己的脚本。

因此,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概念:再决定

再决定是指对自己以往的人生脚本做出更改,例如改写原来的悲剧脚本,再如改写自己的角色,把受害者、拯救者或迫害者的角色改成建设者的角色等等。

再决定的提法是非常有意义的,它表明不论一个人有多么不幸的过去,都可以通过个人现在的努力去改写以后的人生;表明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让自己重新具备…你好,我也好?的人生定位;最重要的是,它表明以往的不幸不会成为未来幸福的永久性障碍,只要我们愿意!

TA理论提倡从自己记忆中最早的童话故事寻找自己人生脚本的痕迹,如果必要,就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脚本做出再决定。

"我发现我的人生脚本非常美好。我能想到的我童年时最喜欢的是一个丑公主的故事。她从出生就奇丑无比,但是却有一个美丽动人的同胞妹妹。丑公主不但不仇视妹妹,相反她疼爱并处处保护着妹妹。她快乐地长大,并在新婚之夜冒着生命危险救回了被巫婆抢走的妹妹,杀死了女巫。此时她的容貌也突然变得美丽,比小公主还美。从此她与王子相爱,和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这是一个有些类似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不同的是丑小鸭是自然蜕变,而丑公主却是经过了无数的身心折磨,勇敢拼搏才取得了成功。

我知道这个故事预言着我光明而幸福的将来,在那里,有一个美丽动人、神采熠熠的自己"(2006城市学院,李梦)。

"我以前一直认为那些拒绝别人的女生是被惯坏了。谁都是独生子女,凭什么你就那么清高?现在我知道这样想是不对的。他们的早期决定和生命脚本出了差错导致了他们生活态度或者说是生活定位偏离了…你好我也好?的方向。这样的人更需要关心更需要安抚。我不再那样想她们了,我会尽可能多的给予她们所需要的关心和安抚"(2006级劳动经济学院,唐琳)。

"从接触到熟悉人际沟通分析学的整个过程中,我在不断感受并收获着力量——一种很确定的、让人感到幸福的力量。……很多事情,只要我们想,就可以有所改变。我们可以终结那些反复上演的心理游戏,将自己与别人从无意识中唤醒,从而也可以避免之后的扭曲感。我们可以耐心地了解自己与他人真正的需要,破译隐藏沟通的密码。用正面的、建设性的互补沟通取代游戏带来的负面安抚或是伤害。我们在不同的场合下,用成人自我协调父母自我和儿童自我,让污染产生的幻觉、混乱和模糊就此告别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帮助自己和他人从戏剧三角中脱离出来,终止因为漠视而造成的恶性循环……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最重要的是,即使我们失去了做正确的早期决定的机会,我们仍然可以做再决定,并在人际沟通理论的指导下深化…你好,我好?的定位"(2006级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方瑶)。

"学习了TA理论后,感觉生活发生的变化妙不可言。以前藏匿在角落里的小小幸福和感动渐渐地犹如浮出水面一般,呈现在我的面前,成为我生活中快乐的源泉。让我像发现珍宝一样学会去珍惜点点滴滴,学会感动、学会面对、学会表达,一切自己不曾理解的一些人和事现在却豁然开朗"(2007外语系,王玉芳)。

苏艺同学谈到她在帮助一个因为创伤而有猜疑心的熟人改变生活定位的事后谈到:"学了这门课,我明白了原来我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我帮她从…我好,你不好?的灰暗定位回到了…我好,你也好?的美好世界。虽然我也不能肯定她的生活定位已经完全改变,但是我相信:…我好,你好?已成为她生活中的主流定位。她的生命正向着美好的方向蜕变!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我们的生命可以重塑,不仅我们自己的,也有身边之人的"(2007人文学院,苏艺)。

"以往我是个很能够控制情绪的人,不太爱与人分享我的情绪,即使是亲人也很少亲密的感觉和亲密的举动。有时候有的人会说我太过于冷静,情感不丰富,甚至有点冷血。我自己也怀疑过,我是不是个情感淡漠的人,我是不是生病了?当时的自己很困惑。但是学了人际沟通分析学后,我明白了,我是成人自我状态太高了,儿童自我状态太低了,这与我童年时代的经历有关,我没有生病。而且我知道了这种情况并不是不可调试的,经过自己的调试是可以改善的"(2005级,某同学)。

"对于我而言,寻找自身天赋的启发来自于TA的课堂。在课堂上,我发现自己的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偏低。我把这种状态看成是一个活泼、天真、富有创造力的一个小孩子,而我反省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似乎没有足够善待她,给她的糖和微笑太少了。于是我重新安排出时间来陪这个内心的孩子玩耍。似乎我知道,她的纯真会带我发现自己天赋的一面。于是我拾起了儿时的爱好——做手工。……整个过程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当我停下匆忙的步伐,静心与心里可爱的孩子对话,就像找回了失落了的自己,关注她的需要,重视她的爱好——虽然这样的爱好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无用的?,这就是对心灵最大的安抚。学会爱自己,这是一种最棒的感觉。……现在的我越来越珍惜自己心中的那个小公主。我既让她自然地嬉笑打闹,又教会她不任性和撒娇。其实自己一旦开始关心她,她就会以最可爱的一面呈现出来;,而在与她相处的过程中,我也渐渐认识到自己天赋中擅长于动手的这一面"(2005财税学院,许露)。

"我发现自己同大多数经历了十几年应试教育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一样,存在着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不足的情况。我记得从前上高中时经常会有很多新奇的想法,对课本上的理论时常怀疑,想要自己已经一番。但常常因为害怕浪费时间而放弃。在我进入大学之前,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除了看课本和写作业,其它的事情都不是正经事。我应该抓紧每分每秒为了高考而学习。这使我的想象力、创造力降低,使生活乏味,缺少乐趣。因此现在我应该多拿出些时间做童年的…未完成事?,或由着兴趣去做一些新奇的事。来找回自由型儿童状态。另外为了与人更好地相处,我还应该增加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以提高共情能力"(2005级,劳动经济系,王晗玥)。

结束语:

TA是一种非常好的可以有效提高人际沟通效率的理论。感谢瑞典沟通分析督导师(TSTA)托马斯.欧瑞(Thomas Ohlsson)先生,是他把系统的TA理论介绍给中国,使我得以从操作层面更好地理解TA并教会我的学生运用TA。

最后,我要用我学生(2006级电子商务,侯云菲)的一个“再决定”结束我的文章:“从现在开始,每天早起迎着第一缕阳光坚持读半个小时的英语,哪怕是雨天;

从现在开始,每天都要给自己一个微笑,给朋友一个微笑,哪怕自己的心情并不是那么好;

从现在开始,每天按照即定计划读书、写作业,完成一项就画一个对钩,如果没有完成,不要忘了画一个叉子,用红色的笔;

从现在开,每天坚持慢跑十圈有氧运动,120个仰卧起坐;在跑到第9圈和第119个仰卧起坐的时候,决定的告诉自己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从现在开始,每天都要在睡前几分钟默念以上的自我宣言,并在第二天醒来告诉自己我可以!”

人际交往中的几个心理学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几个心理学效应 (1)首因效应 “首因”也可以说是第一印象,一般指人们初次交往接触时各自对交往对象的直觉观察和归因判断。人际交往中,首因效应对人们交往印象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初次见面时,对方的表情、体态、仪表、服装、谈吐、礼节等形成了我们对对方的第一印象。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作用下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左右着我们对他人的日后看法。因为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初次印象是长期交往的基础,是取信于人的出发点。 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留给他人好的第一印象。如何做呢?首先,我们应该注重仪表,比如衣着要整洁、服搭配要和谐得体等;其次,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为此必须锻炼和 提高言谈技能、掌握适当的社交礼仪。 (2)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一般在交往双方还彼此生疏的阶段特别重要,而随着双方了解的加深,近因效应就开始发挥它的作用了。近因效应是相对于首因效应而言的,是指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题地位,掩盖了以往的评价,也称为“新颖效应”。比如,你一个平凡的老邻居突然做了官,你就会一扫其平凡的印象,对其刮目相看。再比如,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你的一个好朋友最近做了一件对不起你的事情,你提起他来就只记得他的坏处,完全忘了 当初的好处……这一切都是近因效应的影响。 近因效应给了我们改变形象、弥补过错、重新来过的机会。例如,两个朋友因故“冷战”一段时间后,一方主动向对方表示好感或歉意,往往会出乎意料的博得对方的好感,化解恩怨。 (3)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评价他人的似乎后,常常喜欢从某一点特征出发来得出或好或坏的全部印象,就像光环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因此有时也称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对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影响。多数情况下,晕轮效应常使人出现“以偏盖全”、“爱屋及乌”的错误,影响理性人际关系的确立。话说回来,晕轮效应可以增加个体的吸引力而助其获 得某种成功,这或许是有利的一面。 为了防止晕轮效应的不利影响,我们要善于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尽量避免感情用事,全面评价他人,理性和人交往。如果想利用晕轮效应有利的一面,我们在与人交往时应采用先入为主的策略,全面展示自己的优点、掩饰缺点,遗留给他人尽量完美的印象。 (4)刻板效应 我们在评价他人时,往往喜欢把他看成是某一类人中的一员,而很容易认为他具有这一类人所具有的共同特性,这就是刻板效应。比如,北方人常被认为性情豪爽、胆大正直;南方人常被认为聪明伶俐、随机应变;商人常被认为奸诈,所谓“无奸不商”;教授常常被认为是白发苍苍、文质 彬彬的老人…… 刻板效应在人际关系交往中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在于它简化了我们的认识过程,因为当我们知道某类人的特征时,就比较容易推断这类人中的个体特征,尽管有时候有所偏颇;消极作用,常使人以点带面、固执待人,使人产生认知上的错觉,比如种族偏见、民族偏见、 性别偏见等就是刻板效应下的产物。 (5)定式效应 定式效应也称为心理定式效应。心理定式,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事务的一种心理倾向。或许你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农夫丢失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于是他观察邻居的儿子的言行举止,没有一点不像偷斧头的贼。后来农夫在深山里找到了丢失的斧头,再看邻居的儿子,怎么也不像一个贼了。这个农夫就是受了心理定式

社会心理学第 节 人际沟通

沟通的概念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第七节人际沟通 第一单元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沟通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 是一种面对面的直接沟通形式。 大众沟通,亦称传媒沟通,是一种通过媒体(如影视、报刊、网络)中介的沟通过程。 二、沟通的结构 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等七个因素构成。 图2—3是沟通过程及其构成要素的关系。 图2—3沟通模式 (本图引自L.L.贝克尔《沟通>,1987年第4版,第9页) (一)信息源 在人际沟通中,信息源是具有信息并试图沟通的个体。他始发沟通过程,确定沟通 对象,选择沟通目的。在沟通前一般还需要一个准备阶段,整理思绪使自我心理感受清 晰与明确。 (二)信息 信息是沟通者传达给他人的观念和情感。但个体的感受必须转化为各种不同的可以为他人觉察的信号。在各种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是词语。词语可以是声音信号,也可以是形象符号(文字);面对面沟通除了词语本身的信息外,还有沟通者的心理状态的信息,使沟通双方产生情绪的互相感染。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三)通道 通道是沟通的信息载体。个体的感官均可接受信息,其中视听信息占的比例较大 际沟通是以视听沟通为主的沟通。 (四)信息接受者 信息接受者是沟通的另一方。个体在接受带有信息的各种音形符号后,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把它“转译”为沟通者试图发送的信息或态度、情感。 (五)反馈 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相互过程。在沟通中,双方都不断把信息回送给对方。这种信息回返过程叫反馈。反馈可告知发送者,接受者所接受和理解信息的状态。 (六)障碍 人际沟通常常发生障碍。例如信息源的信息不充分或不明确,编码不正确,信息没有正确转化为沟通信号,误用载体及沟通方式,接受者的误解以及信息自然的增强与衰减等。此外,沟通双方的主观因素也可能造成障碍。如果彼此缺乏共同经验,也难以沟通。 (七)背景 背景是沟通发生时的情境。它可能影响沟通的每一因素以及整个沟通过程。不仅许多意义是背景提供的,而且甚至词语意义也会随背景不同而改变。 三、沟通的功能 (一)获取信息的手段。 (二)思想交流与感情分享的工具。· (三)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 (四)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过程。 (五)协调群体内行为,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与效率的提高。 四、人际沟通的分类 (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按组织系统可分为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前者是通过组织规定的通道进行的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后者是在正式沟通外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正式沟通的优势是信息通道规

《社会心理学》人际沟通知识点

第九章人际沟通 第一节人际沟通概述 一.人际沟通的含义 人际沟通简称沟通,是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 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二.人际沟通的功能 协调整合功能、心理保健功能(感觉剥夺实验) 、 心理发展动力(狼孩儿)、社会心理建构 三.沟通的过程和结构 第一,发布者的权威性; 第二,接受者的特殊性(问路); 第三,信息的内容和呈现顺序(打破伤风,有新同学) ;发布者反馈 信息渠道接受者 噪音信息环境

第四,沟通渠道的多样性; 第五,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老外学中文)四.人际沟通的种类 (一)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平行沟通 美国学者凯利等人研究了一个团体里的人际沟通,发现地位较低的成员主动对地位较高的成员沟通多,这说明在群体中上行沟通多于下行沟通。 (二)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莱维特1964) (三)假相倚、非对称相倚、反应性相倚、彼此相倚沟通(琼斯和西鲍特1996) 假相倚(讨论会) 非对称相倚(答辩、面试) 反应性相倚(顾客和售货员沟通) 彼此相倚(像朋友间的沟通) (四)工具式沟通和情感式沟通(微笑假笑真笑,心理咨询测试) (五)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沟通网络分类 正式的网络沟通:星型沟通、Y型沟通、链型沟通、圆型沟通、全通告型(每种方式都有利和弊) 非正式的网络沟通:单线型、集束型(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网络)、流言型、偶然型

第二节非言语沟通 语言沟通是人类最普遍的沟通形式。非言语沟通的通讯渠道是非语言符号。常见的非语言符号有三类:动态无声的、静态无声的和有声的。 语言沟通100%=7%语言+38%语音+55%非语言符号系统 兴奋——眉眼朝上,眼睛追踪着看,倾听 愉快——笑,嘴唇朝外朝上扩展,眼笑(环形皱纹) 惊奇——眼眉朝上,眨眼 悲痛——哭,眼眉拱起,嘴朝下,有泪有韵律地啜泣 恐惧——眼发愣,脸色苍白,脸出汗发抖,毛发竖立 羞愧—羞辱——眼朝下,头低垂 轻蔑—厌恶——冷笑,嘴唇朝上 愤怒——皱眉,眼睛变狭窄,咬紧牙关,面部发红 脸型和信任程度,娃娃脸受信任度高。 人际空间距离(霍尔1975) 0——46厘米亲密距离 46——120厘米个人距离 120——360厘米社会距离 360厘米以上公共距离 第三节沟通的障碍与解决 一.沟通的障碍

社会心理学--论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论影响人际吸引的关系 摘要: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接纳和喜欢,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被人喜欢呢?总结社会心理学在人际吸引领域的研究,可以发现,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情境、个人特点、相似性和互补等。 关键词:人际吸引、影响因素 一、人际吸引的界定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人际吸引是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和主要特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因此,调查研究高中生体育课堂教学中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对高中生人际吸引力的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人们会喜欢与自己邻近的人。熟悉性和临近性二者均与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有关。处于物理空间距离较近的人们,见面机会较多,容易熟悉,产生吸引力,批次的心理空间就容易接近,则往往容易成为知己,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菲斯汀格以麻省理工学院已婚学生为对象,多次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与彼此居住距离的关系。结果发现,相互交往的多寡与居住距离的远近成反比。怀特1956年的调查发现,在几乎是完全偶然地住到一个居民区的人们中,成为朋友的多是居住的比较近的。为什么空间上的邻近能够促进人们的相互吸引呢?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邻近的人们能够经常的交往和互动。研究发现,交往本身就可以产生人际吸引,这是因为交往可以满足人们的一些基本心理需求。首先,交往可以帮助人掌握外部世界;其次,交往可以使人找到联系感和归宿感。 此外,熟悉本身可以增进喜欢一与我们接触交往越频繁的人,越容易成为我们的朋友,这就是所谓的“曝光效应”。扎琼克向学生们展示了他人的面部照片,有些图片被呈现达25次之多,有些则仅仅被呈现一两次。结果发现,一个人的照片被呈现次数越多,被试对照片就越喜欢,对照片上的人也是越喜欢。Perlman选择三种类型的人(正面、中性和反面人物)的照片作为研究素材。结果表明,熟悉增加了被试对于正面与中性对象的喜欢水平,但对于反面对象,却没有这种效应。当然,如果我们熟悉的对象在人格或行为上存在污点时,越熟

精选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心得

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心得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心得 在人际交往中,切忌死板,不要用同样的交往方式去交往所有人,所谓林子大了什么样的人都有,三教九流,人生百态,学会变通,随机而动。下面是由小编带来的有关人际交往心得体会5篇,以方便大家借鉴学习。 人际交往心得体会1 (1)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 处于青年发展期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在心理、生理和社会化方面逐步走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一旦遇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容易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影响学习和生活。实践证明,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对不良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和发泄。 (3)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大学生情感丰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讨论理想、人生,诉说喜怒哀乐。人际交往正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方式。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并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人际交往心得体会2 人际关系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也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精神生活。 另一方面,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社会不是抽象的,而是由具体的人及其相互之间的交往编织起,对于大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六节沟通的结构与功能.doc

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 第一单元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一、沟通的定义 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1、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形式。 2、大众沟通(传媒沟通):,是一种通过媒体(如影视、报刊、网络)中介的大众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二、沟通的结构 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七个要素构成。 (一)信息源:信息源是具有信息并试图沟通的个体。 (二)信息: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他人的观点和情感。在沟通使用的各种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是语词。语词可以是声音信号,也可以是形象符号(文字)。面对面的沟通除了语词本身的信息外,还有沟通者的心理状态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使沟通双方产生情绪的互相感染。 (三)通道:是沟通过程的信息载体。人际沟通是以视听交流为主的沟通。在各种沟通方式中,影响力最大的还是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因为面对面的沟通除了语词信息外,还有交流双方的整体心理状态的信息,并且沟通者和接受者还有互动和反馈,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可以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四)信息接受者:信息接受者是沟通的另一方。 (五)反馈: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 (六)障碍 (七)背景:背景是沟通发生时的情境。沟通的背景包括心理背景、物理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等。 三、沟通的主要功能 1、沟通是获取信息的手段; 2、沟通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 3、沟通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 4、沟通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5、沟通能协调群体内的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四、人际沟通的分类 (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按组织系统划分) 1、正式沟通:是通过组织规定的通道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优势:信息通道规范,准确度较高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南开大学第四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①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②研究人的社会动机③研究人的社会认知④研究社会态度的改变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包括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方面。 3.群体心理 4.应用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自20C20’由“社会经验论”阶段进入“社会分析论”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社会心理学已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研究。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他将人的精神世界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大部分。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心理部分,潜意识包含了人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根据这一设想,有三个相应的人格组织结构: 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基本与源泉,它奉行“快乐的原则”而不受理智、逻辑、道德的约束,以满足本能的需要;自我位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主要对两者加以统治和统辖,它遵循“现实原则”,其作用是将“快乐原则”现实化,以此调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达到真正能满足需要的作用;超我是人格的最上层,主要以道德的原则为准绳,它发端与自我并将父母的道德观

内化于己,以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父母的要求。 将潜意识冲动归于性的趋利:口唇区、肛门区、生殖器区及生殖欲等。 乔治米德:符号互动理论 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的:1.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 2.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因此。。。。。。 主观我与客观我。“主观我”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冲动,具有主动性与创造性;“客观我”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由于个人具有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因此客观我就成为“一般化的他人”。 自我的发展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即准备、玩耍和游戏。 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与勒温的场论:社会认知理论 场:包含了个人的主观因素、心理环境和行为,而行为则是前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知识点

第八章人际关系 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人际观系的特点:个体性;直接性、可感性;情感性。 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间的关系 社会关系是客观决定的,是一种角色关系。 人际关系理解为社会关系的个性方面或心理方面; 人际关系受客观社会关系的制约;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复杂的折射,社会关系透过人际关系这一中介因素,对人们发生作用。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阶段;人际关系的发展与自我暴露 人际关系的建立发展阶段(4个阶段) 定向阶段:选择和谁交往互动 情感探索阶段:探讨共同的需求,是自我暴露的开始,情感的卷入是轻度的,不涉及私密性的 情感交流阶段:彼此的信任感安全感就确立了,自我暴露进一步加大,情感卷入进一步加大,情感破裂会有丧失,有心理压力。另一重要标志是双方能够提供真实的评价性的反馈信息,提供建议,彼此进行真诚的赞赏和批评。

稳定交往阶段:交往的频率增加,双方共同的领域进一步增加,情感卷入达到一定深度,自我暴露很深,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领域 自我暴露程度的高低是贯穿人际关系建立发展阶段的脉络。自我暴露可分为四个层次(鲁宾) 第一层,是自我最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如饮食、偏好、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自己的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一个人的隐私部分,不会轻易向别人暴露。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的经验、念头、行为。(如财产、性经验、政治态度等) 为什么说自我暴露是人们与别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或条件? 第一,自我暴露能体现出你的真诚 第二,暴露意味着开放,它有助于我们在人际交往当中创造一个开放的心理防御很低的气氛 第三,会缩短与对方之间的角色距离,先暴露的人给对方树立了榜样. 三.人际关系的类型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整理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2.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发展新型人际关系;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联系尤其密切。可以说,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从社会心理学中脱胎而来,两者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如果把社会心理学比作一棵树的主干,那么人际关系心理学就是它的枝干之一。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的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而人际关系心理学是探索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学规律。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他们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区别。这表现在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一个独立学科,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是相互交叉的,但不能相互代替。 3.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1)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

关系的总称。(2)社会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 第二,人际关系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第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第四,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 ⑴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心理学研究 莱维特的人际沟通模式:圆形、轮式、链式和 Y 式传递。(针对正式群体) 戴维斯人际交往模式: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流言型。(针对非正式群体) ⑵人际关系结构的心理学研究 人际关系就其结构组成的分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活动型。 ⑶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试验 霍桑实验的组成: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和态度调查 霍桑实验的结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人的社会心理方面的满足和工作中发展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答案

1.心理学不属于以下哪门课程的分支学科?生理心理学 2.中国的心理学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独立研究自己的观点的?80年代 3.社会化是社会心理学在个体层面研究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正确 4.社会心理学是生理心理学的下级学科否 5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社会动机 6心理学可以分为几大分支?2 7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大分支之一是 8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只有一种是标准的错误 9生病引起脸色发红,那么生病是自变量 10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不包括普通社会心理学和群体行为 11由于到了一定年龄才能入学,所有学校不影响人的社会化。错误1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不包括考试法 13影响结果的因素一定与结果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错误 14作为一个旁观者进行观察的方法是一般观察法 15现场实验法不同于实验室实验法,不需要控制变量。错误 16相关就可以解释因果。错误 17观察法根据主体参与情况不同分为几种类型? 2 18访谈法和问卷法统称为什么? 调查法 19实验中要严格控制无关变量。正确 20群体心理的最本质的东西是爱的关系 21麦孤独的观点至今看来都是非常合理的。错误 22现场实验法对任何条件都不用控制。错误

23观察法中除了一般观察法还有参与观察法 24精神分析学理论认为,人格可以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25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正确 26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各种证实手段的运用,社会心理学由“社会分析论”阶段进入“社会经验论”阶段。错误 27社会经验论时期是社会心理学形成的哪个时期?形成 28卢梭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来自教育 29人类的遗传基因提供了个体社会化的可能性。正确 30调查法可以分为几类?2 31婴儿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害怕感是在什么时期?8-10个月 32人生来就会有“我”的概念。错误 33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和自我的相互作用决定l人格的发展方向。错误 34在社会化过程中,5-6岁孩子产生的情感不包括骄傲 35性行为从社会生物学角度来看是为了繁衍后代。正确 36罗曼蒂克激情是在5-6岁产生的感情。错误 37控制有余,爱心不足是哪种父母教养方式的表现? 专制型 38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39婴幼儿的情感发展不是同步的,是有固定顺序的。正确 40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依附期的变化趋势是变长 41角色扮演的基础和前提是角色学习 42角色理论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变化的社会心理学价值取向,在20世纪20-60年代逐步发展和确立。正确 43研究发现,人的一半以上的人格特征是通过遗传得来的。正确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d17617609.html,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 作者:赵硕 来源:《山东青年》2015年第05期 摘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经逐渐从物质需求的满足过渡到对精神食粮的渴求,生活的重压面前,人人都疲于奔命,心力交瘁。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在今天已然稀松平常,但如何处理各种交织关系所带来的问题,如何面对不同人群所带来的精神压力成为重要问题。作为社会元素,生活在亲人、朋友之间,忙于工作,想要更好地协调各重关系,首要的便是了解大众的心理,其次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关键词:生活;关系;心理 引言: 心理学将人际交往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包括亲属关系、 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身为群居的高等生物我们与周围的一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谁能够脱离外在遗世独立。况且在如今这个世界多元化的趋势下,人际交往已然成为决胜的重要砝码。 1、亲人之间 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我们便开启了我们的一生,而与我们见第一面的便是父母——亲情 是我们大多数人最先接触的一种情感,也是一生中陪伴我们时间最长的一种情感,无论是与我们父母之间还是子女之间。然而加在我们之间最大的问题便是代沟。很多人认为和父母之间由于年龄、时代等方面的问题存在着观念、想法上的分歧。尤其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老一代的节省与新生代的大手大脚形成鲜明的对立。在温和的对抗中,子女孝敬父母,质量求尚钱财次之;父母心疼子女,省吃俭用为其节省。你来我往中,物质大多成为形式,不过好在心意已经接受。然而惨烈的对抗中,父母对孩子的浪费无度十分忧心,而子女却从视钱财为身外物,一味追求时尚潮流。久而久之,子女在父母眼中便是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父母在子女看来则是思想陈旧、脱节落伍。 很多人在和父母相处的问题上存在着困惑。有些人愿意和父母交心,但有些问题却不知 道如何启齿,尤其在一些私人问题上。就像对有好感的的对象,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情感,在学业与不确定的感情之间徘徊。有些时候无法得到父母的支持,话题常常无法进行。就像和最好的朋友产生了矛盾,希望有人能帮忙打开心扉,但这时候父母一派大家长的姿态,一味的指责,反而助长了叛逆。很多时候遇到困难,第一个便想到父母,拿起电话却又不想让他们担心。很多人希望和父母成为朋友,渴望一位亦师亦友的长辈,却总受到恐惧、反感、担忧的影响无法进行。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常用的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态度测量始于20世纪凹年代。 在使用态度量表进行测量时,主要测量态度方向与态度强度两个维度。前者是对态度 对象肯定或否定的反应以及中性反应的测量;后者是对上述三种反应的深度的测量。 态度量表分单维量表与多维量表。单维量表有瑟斯顿一蔡夫的等距量表,李克特的累 加量表等;在多维量表中有奥斯古德的语义分化量表,博加达斯的社会距离量表等。 本书第五章专门介绍量表及心理测量,请读者自行参考。 人际关系的概念 第六节人际关系 第一单元人际关系的类型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其特点是: (一)个体性在人际关系中,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 亲近的人成为主要问题。 (二)直接性人际关系是人们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可切实感受到它的 存在。没有直接的接触和交往不会产生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经建立,一定会被人们直接体验到。人们在心理上的距离趋近,个体会感到心情舒畅,如若有矛盾和冲突,则会感到孤立和抑郁。· (三)情感性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间的情感活动。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的主要 成分。人际间的情感倾向有两类:一类是使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的情感;另一类是使人们 互相排斥分离的情感。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一)建立与发展的阶段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经过定向、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1.定向阶段包括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及初步沟通等方面的心理活动。 2.情感探索阶段在此阶段,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建立感情联系。随着双方共 同的情感领域的发现,彼此沟通越来越广泛,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 3.情感交流阶段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一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发生重要的变化。双方 的信任感、安全感开始建立;彼此沟通的深度有所发展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此时,双方 会提供评价性的反馈信息,进行真诚的赞许或批评。 4.稳定交往阶段此阶段中,彼此在心理相容性方面进一步拓展;已允许对方进入自 己的私密性领域,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 图2—2是对人际关系状态予以直观描述。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 │││相互作│ │图解│人际关系状态│用水平│ ├────┼──────┼─────┤ │Q Q │零接触│低│ ├────┼──────┼───┬─┤ │O--Q │单向注意│││ │O圈O │双向注意│││ ├────┼──────┤││ │CC) │表面接触│││ ├────┼──────┤││ │ CE) │轻度卷入│││ ├────┼──────┤││ │ CD │中度卷入│││ │││ 1 │! │ │││ -^- │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关系干货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关系干货 大家还记得“斯坦福监狱实验”吗?今年是这个实验做成45周年了,经典是不朽的,至今广受争议也广为称赞,争议的是其伦理道德部分,称赞的是其发现了路西法效应。2016年4月12日,菲利普·津 巴多在北京大学演讲,主题是“普通人如何成为英雄”,一票难求。由于津巴多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博仁老师今天奉献给大家《社会心理学》社会关系方面的干货,心理学考研的你,好好地学习社会心理学对你之后的工作和人生都有很大裨益,庆幸我们生活的时代还有一位活着的传奇。 以下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关系一章的详细内容,五角星越多表示越重要 一.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 (一)人际关系 1.含义 广义: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均为人际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情感关系等)。 狭义: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而形成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 人际关系与社会角色关系之间的区别 人际关系并没有明确对应的社会职能,不受外在的力量强迫。任何外加的力量,都不能左右已经产生的具有倾向性的情感。而社会角色关系则是一种人的类与类的关系。 2.人际关系的基本特点 (1)人际关系是在人际交往过程或互动过程中建立的,而且它并不能脱离社会关系的制约 (2)人际关系的交往双方可以实际感受到其存在 社会心理学思维导图

(3)人际关系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体现了群体成员之间心理上的吸引或排斥 3.人际关系的建立原则 (1)交互原则:任何人都有着保护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的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性,并根据这种适当性、合理性使自己的行为、与别人的关系得到解释。这样,当别人对我们作出一个友好行动时我们也会感到“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友好回答 (2)功利原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它不仅有物质的交换,同时还包括非物质品,如情感、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交换。人们都希望交换对于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交换过程中得大于失或至少等于失,不值得的关系也没有理由去维持,不然我们就无法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3)增值交互:情感卷入较多,重情谊轻物质,因此回报时倾向于超出别人的期望,是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4)减值交换:重外在物质利益,对交换媒介的价值估计往往低于交往行动的发起者,总觉得自己吃亏,是个恶性循环过程。 (5)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指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因此应该注重保护他人的自我价值。 (6)增减原则:人们倾向于对对自己的态度逐渐变好的人有好感,而对于态度逐渐变差的人,即便是起初极其赞扬,也会导致关系的淡化。 4.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1)定向阶段——对可能的交往对象进行注意、选择、初步沟通 (2)情感探索——仍属非正式交往,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但仍避免涉及个人隐密; (3)感情交流——信任感、安全感确立,较深的情感卷入,自我暴露程度较高,正式交往的压力已趋于消失,关系一旦破裂,心理压力较大。 (4)稳定交往——心理相容性很高,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的个人领域。 (5)冲突阶段(衰退阶段) (6)疏离阶段——关系结束 5.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熟悉——熟悉可以增加人对某种对象的喜欢程度 (2)个人特征 ①才能:才能与被人喜欢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呈正比关系;超出一定范围,其才能所造成的压力使人倾向于逃避或拒绝。 ②犯错误效应:1961年,美国中央情报局训练武装分子在古巴猪湾登陆,试图从事武装颠覆活动,

人际交往心理学上课讲义

●第一章 人际关系 ●Interpersonal relation ●人是社会性动物,在社会中,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发展的多种需要,几乎每天都要与 他人交往,建立各种联系。 ●人际关系是多门学科关注的研究领域。 一、人际关系的心理结构 ●(一)人际关系的界定 ●(二)人际关系的内在结构 ●(一) ●广义含义: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关系,及社会关系。具体包括: 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心理关系等等。 ●狭义含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相互交往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关系,或称心 理距离。 ●本课所说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狭义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人际关系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 ●人际关系渗透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 ● 人际关系与公共关系 ●主体不同、对象不同、运作不同、作用不同 ●两者相互交融、相互渗透 人际关系的特性 ●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实质是人与人的心理距离 ●亲疏主要取决于人际心理距离的远近 ●在人与人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二)人际关系的内在结构 ●人的心理的三层结构 ●知:认知系统 ●情:动力系统 ●意:控制系统 ●人际关系的心理结构 ●人际认知、人际情感、人际行为 人际认知 ●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的相互认知。即彼此相互感知、识别、理解而建立的一种 心理联系。 ●“自我暴露”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知之深,爱之切” 人际情感 ●指人际交往中各自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绪、情感体验。 ●人际情感是人际关系的核心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人际行为 ●指双方在相互交谈过程中的外在行为的综合体现。 ●包括:仪容仪表、服饰打扮、言谈举止、礼仪礼节 ●人际行为是人际关系的调节杠杆 二、人际关系的基础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指影响人际关系亲疏远近的决定因素 ●需要说(马克思) ●交换说(霍斯曼·莱维特) ●需要的分类(马斯洛) 三、人际关系的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感情过程 ●意志过程 关系金字塔 杰尔·厄卡夫,维利·伍德(美) (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行程和发展过程 ●一、奥尔特曼和泰勒: ●认知定向 ●情感探索 ●感情交流 ●稳定交往 (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行程和发展过程 ●莱温格和斯诺克 ●注意时期: ●确认时期: ●融合时期: ●稳固时期: ●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 (二)人际关系恶化的心理过程 ●人际关系的的负向发展 ●朱迪·C ·皮尔逊:连我名字也不知道的人知道我名字的人 喜欢我的人 对我友好的人 尊重我的人 看重与我关系的人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知识点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人际观系的特点:个体性;直接性、可感性;情感性。 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间的关系 社会关系是客观决定的,是一种角色关系。 人际关系理解为社会关系的个性方面或心理方面; 人际关系受客观社会关系的制约;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复杂的折射,社会关系透过人际关系这一中介因素,对人们发生作用。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阶段;人际关系的发展与自我暴露 人际关系的建立发展阶段(4个阶段) 定向阶段:选择和谁交往互动 情感探索阶段:探讨共同的需求,是自我暴露的开始,情感的卷入是轻度的,不涉及私密性的 情感交流阶段:彼此的信任感安全感就确立了,自我暴露进一步加大,情感卷入进一步加大,情感破裂会有丧失,有心理压力。另一重要标志是双方能够提供真实的评价性的反馈信息,提供建议,彼此进行真诚的赞赏和批评。

稳定交往阶段:交往的频率增加,双方共同的领域进一步增加,情感卷入达到一定深度,自我暴露很深,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领域 自我暴露程度的高低是贯穿人际关系建立发展阶段的脉络。自我暴露可分为四个层次(鲁宾) 第一层,是自我最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如饮食、偏好、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自己的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一个人的隐私部分,不会轻易向别人暴露。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的经验、念头、行为。(如财产、性经验、政治态度等) 为什么说自我暴露是人们与别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或条件? 第一,自我暴露能体现出你的真诚 第二,暴露意味着开放,它有助于我们在人际交往当中创造一个开放的心理防御很低的气氛 第三,会缩短与对方之间的角色距离,先暴露的人给对方树立了榜样. 三.人际关系的类型

《人际交往心理学》的读后感

《人际交往心理学》的读后感 读了刘晓新编写的<>后,我认为人际交往是一门非常有学问的 课程,人际交往中应该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最怕孤独也最容易感到孤独,人对孤独有一种本能的恐惧,人际交往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消除孤独的手段之一。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孤独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体验中产生的,也就是说,孤独实际上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的人际关系中所体验到的东西,当一个人感到孤独时,那就表明他正处于想与别人接触和交往的状态中。 所以,人和他人交往,可以满足个体的心理需要,消除孤独感,除此之外,人际交往可以传递信息增加个人的知识经验,可以通地互动提高群体凝聚力,可以及时地沟通思想,消除误会,解决矛盾,协调群体成员之间情感和行动。缺乏人际交往,甚至连本能行为也受到严重影响。 此书在人际交往中,归类了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以下的特点: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即人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因为类似或相符本身具有一种增强作用,容易获得他人的支持,获得内心的稳定感;同时,相似的人,容易建立相性的群体,以增强对外界反应的能力,保证反应的正确性。一个人在与自己相似性的团体中活动,阻力会比较小,活动更容易进行。 互补的人容易相互吸引,因为人有从对方获得自己所缺乏的东西的需要,互补性是指在需要,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特长和思

想观念方面存在差异的人,可以在活动中产生相互吸引的关系。如果交往中的一方能满足另一方的某种需要或弥补某种短处,那前者就会对后者产生吸引力。如果他人的某一特点满足了一个人的理想,从而增加了其对这个人的喜欢程度。正因为有了互补性,社会生活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互补是以交往双方都得到满足为前提的,如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那些相反的特性就不能够产生互补,能否实现互补吸引还需要它们是由哪些人格特质构成的,因为互补性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一个人的人格特质。 美丽的仪表能给交往加分 能力和个性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很重要的内在因素。个性品质里的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信得过,理智,可靠,有理想,体贴,可信赖,热情,友善,友好,快乐,不自私,幽默,负责任,开朗,信任别人是最值得喜欢的。 适当的自我暴露有助于加深亲密程度,自我暴露是指坦率地表白自己陈述自己,推销自己,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应该至少一个重要的他人知道和了解真实的自我暴露和太多的自我暴露都会引起环境 适应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一个从不自我暴露的人不可能与他人建立起密切的关系,但总是向别人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的人,会被他人看作是适应不良的自我中心主义者,理想的自我暴露是对少数亲密的朋友做较多的自我暴露,而对一般朋友和其他人做中等程度的暴露,人们常常会回报或模仿他人所欣赏的自我暴露,人们喜欢那些与自己有相同自我暴露水平的人,如果某人的自我暴露,人们喜欢那些与自己有

答案--兰州大学《社会心理学》15秋在线作业2满分答案

兰州大学《社会心理学》15秋在线作业2满分答案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 成就动机是指 A. 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B. 个体想要达到目标的情境但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C. 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动机 正确答案 :B 2. “9.11”之后,大多数美国人对阿拉伯裔的偏见加深,在一家公司中一位阿拉伯裔职员觉得越来越难与白人老板进行沟通。这可能是由于()造成的。 A. A.地位障碍 大众理财作业满分答案 B. B.结构组织障碍 C. C.文化背景障碍 D. D.社会心理障碍 正确答案 :D 3. 根据莱维特(K.Levitt)的研究结论,下列沟通方式中,信息传递速度最快的是 A. A.轴型沟通 B. B.Y型沟通 C. C.链型沟通 D. D.圆形沟通 正确答案 :A 4. 社会角色按功能区分为 A. 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 B. 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C. 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D. 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正确答案 :B 5. 主从—竞争型人际关系是指 A. 双方相处中,有时是主从型、有时是竞争型的人际关系 B. 一种互补与对称的混合型人际关系,双方在其中能合谐共处 C. 一方处于支配地位,另一方处于从属地位 D. 双方有共同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彼此能配合和容忍对方 正确答案 :A 6. 社会心理学家戴恩(K. Dion)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被试通过外表上魅力大大不同的人物照片来评定每个人其他方面的特性。结果发现,在几乎所有的特性方面(如人格的社会合意性、婚姻能力、职业状况、幸福等),有魅力的人得到的评价最高,而缺乏魅力的人得到的评价最低。这反映了社会心理

人际交往心理学与沟通模式

人际交往心理学与沟通模式 一.人际交往心理学起源 学科起源 人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与社会的连结中,必然要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在这些关系交往过程中,人们借助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来进行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这些关系因对象不同,也会指向不同的发展方向。良性的关系是吸引与合作的;但由于环境影响、性格因素、心理因素等原因,许多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难免会陷于矛盾与痛苦之中,关系中的当事人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去化解由此带来的自己心的冲突,则会陷入人际关系的危机之中,甚至会出现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从而降低自己生活的幸福指数。 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来源于健康的心理状态,自信、乐观、从容、友爱、助人、谦虚、宽容等等,这些良好的行为品质都可以在人际交往中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健康的人际关系也可以使人舒缓压力、平复情绪,对人们的个人发展、身心健康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那些在人际关系中出现问题的人,也会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甚至是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他们更多地表现出自负、自卑、干涉他人、多疑、敏感、嫉妒等消极心理,从而导致了人际交往的一次次挫败。因此,研究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就应运而生。 二.人际交往学简介 一.基本理论: 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是比行为更为深层的东西,是个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的行为的关联性和必然性规律。 2、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理论任务:就是要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同时,也要使人际关系心理学尽快中国化,即适合中国国情,经过"选择-摄取-中国化"的途径,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改革开放实际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体系。 3、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 (1)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2)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 (3)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4)发展新型人际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