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练习:题型分类练 训练9 古今贯通类非选择题 Word版含解析

训练9古今贯通类非选择题

1.乡约是中国民间社会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依靠习惯和道德力量发挥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民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戒赌博,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党之间要有长幼之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

——摘编自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等材料二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

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材料三当前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乡规民约不谋而合,全国各地不同地方有着不同习俗,民风民情也千差万别,若只是以法律的方式做出统一规定,难免引起“不适”,乡规民约源于世代民众生活沿袭下来的习俗和传统,更适应本地方的现实需要,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摘编自刘宇《论“吕氏乡约”的社会治理作用》请回答:

(1)据材料一,简要指出《吕氏乡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乡约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制订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乡约所体现的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研究古代乡约的现实价值。

答案(1)特点: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规范乡民的道德行为(道德教化);强调互助互勉;强调自治。原因:理学的形成;科举制的推行,知识分子进入国家政治体系;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和主体意识的增强。

(2)社会价值:宗族互助,和谐乡里;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奖善劝诫,稳定秩序。思想主张:知行合一;致良知。

(3)现实价值: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美德;有利于农村基层自治制度的完善;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纵观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从西汉时期的张骞通西域至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止,是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就整体过程而言,中国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而出现或存在的,呈现出明显的中华文明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和扩散的色彩,这是一种进步文明向不太进步地区的自然辐射,是一种高势能文化向低势能文化渗透与浸润的自然过程,基本上是各国间的和平、和谐发展。第二个阶段,大致自清朝初年至其覆亡止。此一时期,虽然清王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但中外之间的联系并未完全中断。除了西方国家的商人不断来华以外,诸如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曾派遣使节来华,力图与中国建起商贸,甚至是国家的关系。

——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材料二19世纪以后,西方列强倚恃坚船利炮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而来,这次他们不是为了贸易,而是为了侵略,在中华大地上到处抢滩夺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国悠久的丝绸之路由此蒙上一层重重的雾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经60多年的发展与积淀,一个自信的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标志着丝路实践进入了3.0时代。

——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大致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的主要依据。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与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的区别。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1世纪中国政府倡导“一带一路”的国际背景。

答案(1)西汉到明朝初期,中国处于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地位,中国文明通过自然辐射影响到周边国家,中国政府大多采取积极开放的对外政策,明清时期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西方国家主动来华,西学东渐,西方列强开始侵略中国。

(2)区别:前者主要是行政行为,后者主要是自由贸易;前者大多是和平交往方式,和谐发展,后者主要是通过武装殖民。

(3)国际背景: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化,社会信息化。

3.世界贸易自新航路开辟后逐渐深入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6世纪开始,跨国长途贸易成为欧洲资本积累的主要手段。有人把当时全球贸易格局概括为两个大三角,一个是东方或亚洲三角,另一个是大西洋三角。西方史学家布罗代尔说:“美洲白银1572年开始一次新的分流,马尼拉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同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连接起来,运来的白银被用于收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品。”——摘编自高德步主编《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1871—1873年,中国丝茶两项出口占出口总值的87.2%,1891—1893年则下降到51.5%,其他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出口则由12.8%上升到48.5%,其中主要是豆类、草席、花生、皮毛等物品。甲午战争前,生产资料在中国进口总值中的比重不到10%,1903年达到15%,1920年达到28.5%。——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世纪之交,中国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2002年至201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达8 805亿美元,2012年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48.2%,超过制造业4.5%。2012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 166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9.4倍。——摘编自郑有贵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6世纪东方三角贸易和大西洋三角贸易的主要不同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的特点。简要分析此战略的积极意义。

答案(1)不同点:东方三角贸易以丝绸、瓷器和高级棉布等为主要交易内容;大西洋三角贸易以黑奴贸易为主。东方三角贸易使白银从西方流入中国和印度;大西洋三角贸易使欧洲积累起巨额资本。

(2)变化:丝茶出口下降;其他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出口增长;生产资料进口增长。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扩大侵略;中国更深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增长。

(3)特点:积极使用外资和参与海外业务。积极意义: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有利于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化;有利于提高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等。

4.为追求富民强国,历代中国人进行了艰苦的努力与奋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鞅认为“国之所以富,农战也”。荀况认为富国并不单是为了强兵,归根到底是

为发展国民经济,增加国家财富,提出“上下俱富”。——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900年庚子事变后,外患日亟,以张謇为代表的立宪派和部分开明人士积极提倡“振兴实业”,认为“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其根本在先致力于农工商”,在此基础上走工业化道路,从而形成著名的“棉铁主义思想”,且“实业之兴衰,关乎国势之存亡……而且国家赋税可以增,百姓生计可以足,数十年外溢之利权可以挽,富强之基实系于此。”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材料二中国的“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后,负责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的编制,并对农产品在内的重要生产资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平衡分配管理……在工业发展中,中央还提出了“沿海地区的工业一般不扩建不新建”的方针,对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在引进苏联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对自己的科研体系和技术人才的培养。

——摘编自郑有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材料三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6%。广电通迅、程控交换机、移动电话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等信息通讯产品分别增长25.9%至1.2倍。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3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和近代在经济发展策略中的相同点。指出张謇等人的经济发展策略与古代相比有何新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发展策略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当今工业化建设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答案(1)相同点:以富国为核心;重视农业发展。新变化:张謇等主张在农工商发展基础上走工业化道路(或振兴实业)。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实业救国(或挽回利权的需要)。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国家主导,计划管理;注重工业发展的区域平衡;受苏联建设的影响;注重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

(3)新特点: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指导(或政府的重视;政策的引导);改革开放创造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