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住宅楼施工测量方案研究

小区住宅楼施工测量方案研究
小区住宅楼施工测量方案研究

第一章引言3第二章工程概况3 2.1基本概况3 2.2施工工程概况4第三章施工准备5 3.1编制依据5 3.2场地准备5 3.3测量仪器准备6 3.4技术准备6 3.4.1技术要求6 3.4.2施测原则7第四章测量控制网的建立7 4.1平面控制网的建立7 4.1.1平面控制网的测设7 4.1.2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及精度指标8 4.1.3轴线平面控制网的测设8 4.2高程测量控制网的建立9 4.2.1场区内高程控制网的建立9 4.2.2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及观测技术要求9

第五章施工测量10 5.1±0.000以下结构施工10 5.1.1平面放样测量10 5.1.2标高控制11 5.2±0.000以上结构施工12 5.2.1结构施工中的标高控制12 5.2.2轴线内控点竖向投测12 5.2.3作业层轴线、细部线放样13 5.2.4高程的传递14 5.3外部施工测量14 5.3.1轴线的恢复和引测14 5.3.2标高的抄测15 5.3.3幕墙的控制测量15第六章沉降测量方案15 6.1沉降基准点布设15 6.1.1基准点布设原则15 6.1.2基准点的埋设及测量15 6.1.3沉降观测点的布设16 6.1.4观测仪器17 6.2观测中应遵守的事项18 6.2.1观测周期18

6.2.2沉降资料的提交18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工程概况

2.1基本概况

唐山宏扬香木林一期项目位于路北区长宁道南侧,学院路和大理路之间,项目总占地187亩,主要是生态型的板式电梯公寓。

在建筑布局上,45—50的超大楼间距.在建筑内部空间设计上,大面宽、短进深、前后双阳台的设计。

香木林30000平米的商务会馆,将设有游泳、洗浴、SPA、咖啡厅、西餐厅、KTV、

美容高端俱乐部等休闲娱乐场所。项目为业主建造了全封闭式地下车库,道路完全实行人车分流,所有车辆均能停放在地下车场。

宏扬香木林二期项目位于长宁道与大里路交汇处,北临长宁道,东临学院路,西临大里路,周边均为市政道路,项目总占地面积4万多平米,总体布局中低两边高,呈U 字型排列。

(图01:唐山宏扬香木林小区位置)

2.2施工工程概况

一期开发住宅共16栋,1700多户,二期住宅共6栋,两期开发住宅加起来是3000多户。以11-12层为主体的小高层电梯公寓群。

二期项目分别由两栋16层、两栋18层和两栋25层转角式住宅组成。二期项目配套近9万㎡的大型商业,项目负一层为车库,一层至四层为商业、东西两侧五层办公、五层以上均为住宅。

(图02:唐山香木林小区住宅楼图)

第三章施工准备

3.1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

根据以上规范、规程对施工精度的有关要求,本着“技术先进,确保质量”的原则,制定本施工测量方案,确保圆满完成本工程的施工测量任务。

3.2场地准备

本工程施工时拆迁工作已基本结束,现场地势基本平担,定位测量施工前先进行场地平整、清除障碍物后并可进行施工定位放线工作。

3.3测量仪器准备

根据本工程的规模、质量要求、施工进度确定所用的测量仪器,所有测量器具必须经专业法定检测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使用时应严格遵照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为了保证建筑物楼层放线及安装的测量精度,采用了全站仪、激光铅直仪、电子水准仪、自动安平水准仪等。

(表01:测量仪器配置)

3.4技术准备

3.4.1技术要求

1)所有参加施工测量人员、验线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施工放线人员要固定,不能随便更换,如有特殊需要必须由现场技术负责人同意后负责调换,以保证工程正常施工。

2)测量人员必须熟悉图纸,了解设计意图,学习测量规范,充分掌握轴线、尺寸、标高和现场条件,对各设计图纸的有关尺寸及测设数据应仔细校对,必要时将图纸上主要尺

寸摘抄于施测记录本上,以便随时查找使用。

3)测量人员测量前必须到现场踏勘,全面了解现场情况,复核测量控制点及水准点,保证测设工作的正常进行,提前编制施工测量方案。

4)测量人员必须按照施工进度计划要求,施测方案,测设方法,测设数据计算和绘制测设草图,以此来保证工程各部位按图施工。

3.4.2施测原则

1)认真学习执行国家法令,政策与法规。明确一切为工程服务,按图施工,质量第一的宗旨。

2)遵守“先整体后局部”的工作程序,先确定“平面控制网”,后以控制网为依据,进行各细部轴线的定位放线。

3)必须严格审核测量原始依据的正确性,坚持“现场测量放线”与“内业测量计算”工作步步校核的工作方法。

4)测法要科学、简捷,仪器选用要恰当,使用要精心,在满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力争做到省工、省时、省费用。

5)定位工作必须执行自检、互检合格后再报检的工作制度。

6)紧密配合施工,发扬团结协作、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第四章测量控制网的建立

4.1平面控制网的建立

4.1.1平面控制网的测设

平面控制应先从整体考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使用电子全站仪根据测量总控制网的成果资料,采用直角坐标法和极坐标法来测设建筑物所需要的轴线控制桩,经复核无误后作为建筑物平面控制网。

本工程错综复杂的轴线布置,测量控制网拟采用分不同的坐标系进行单体控制。各个坐标系之间建立相互转换关系,作为单体组合及单体之间相互校合的依据。

标高控制根据业主提供的由测绘部门测设的水准点为依据,引测到现场首级平面控制网P1~P7控制点,建立水准基准组。采用高精度水准仪进行数次往返闭合测量形成正式基准点资料,便于相互校核和满足分段施工的需要。这样控制点P1~P7组成测量总控制网,可以用于护坡监测和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基准点。

(图03:首级平面控制网)

4.1.2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及精度指标

由于本工程占地面积较大,根据总平面图利用全站仪(测角±1″,测距1mm+2ppm.D),从高级起算点在场区布测一条闭合或附合导线,然后采用极坐标法,定出建筑物纵横两条主轴线,经角度、距离校测符合点位限差要求后,作为场区首级平面控制网。场区地下室的平面控制应与场区首级平面控制同时进行,并要进行相互校核。场区平面控制网的精度等级应满足《工程测量规范》要求,控制网的技术指标必须符合表02的规定:等级测角中误差(mβ)边长相对中误差(k)

一级±5 1/30000

(表02:平面控制网精度技术指标)

4.1.3轴线平面控制网的测设

首级平面控制网布设完成后,依据结构图上有关柱、墙体、洞口详细位置关系确定建筑物需要定位的主轴线,然后以首级平面控制网为基准,采用极坐标法或直角坐标法,定出建筑物主轴线的控制桩。经角度、距离校测符合点位限差要求后,作为该建筑物的轴线控制网。

根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6要求,轴线控制网的精度技术指标必须符合表03规定:

(表03:轴线控制网精度技术指标表)

4.2高程测量控制网的建立

4.2.1场区内高程控制网的建立

高程控制网的精度,不低于三等水准的精度。高程控制网的建立是根据业主提供的由测绘部门测设的水准点(至少应提供三个),由测量工程师采用0.3mm级精度的电子精密水准仪对测绘部门所测设的水准点进行复测检查,校测合格后,测设一条附合水准路线,联测场区平面控制点,以此作为保证施工竖向精度控制的首要条件。

4.2.2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及观测技术要求

高程控制网的等级为三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见表04;表05。

50

(表04: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注: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km)

(表05:水准观测主要技术指标表)

水准测量的内业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水准线路应按附合路线和环形闭合差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全中误差,按下式计算:

]/[M 1W L WW N

式中:M W ----高差全中误差(mm): W------闭合差(mm): L------相应线路长度:

N-------附合或闭合路线环的个数。

内业计算最后成果的取值:二等水准精确至0.1mm ,三、四、五等精确至1mm 。

第五章 施工测量 5.1±0.000以下结构施工

在建筑物基础施工过程中,对轴线控制桩每月复测一次,以防桩位偏移,影响到正常施工及工程施测的精度要求。

校测仪器采用测量精度±1″级、测距精度1mm+2ppm*D 的全站仪。

5.1.1平面放样测量

开挖线放样。首先根据轴线控制桩投测出控制轴线,然后根据开挖线与控制轴线的尺寸关系放样出开挖线,并撒出白灰线作为标志。当基槽开挖到接近槽底设计标高时,使用用经纬仪根据轴线控制桩投测出基槽边线、电梯井、集水坑开挖边线,并撒出白灰线指导开挖。

A .轴线投测

基础底板混凝土浇筑并凝固后,根据基坑边上的轴线控制桩,将经纬仪架设在控制桩位上,经对中、整平后、后视同轴对面方向桩,将控制轴线投测到作业面上。然后以控制轴线为基准,以设计图纸为依据,放样出其它轴线和柱边线、洞口边线等细部线。

当每一层平面或每一施工段测量放线完后,必须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及时填写楼层放线记录表并报监理验线,以便能及时进行下道工序。

验线时,允许偏差如表06所示:

主轴线间距允许偏差(mm)

60m

L >90m ±20

(表06:轴线间距允许偏差)

B.支立模板时的测量控制

根据轴线控制点将中心线测设在靠近墙体底部的楼层平面上,并在露出的钢筋上抄测出楼层结构+0.500m标高,控制模板平面位置及高度。

C.模板垂直度检测

模板支立好后,吊线坠校核模板的垂直度,检查线坠与轴线间距离来校核模板的位置。

5.1.2标高控制

A.高程控制点的联测。在向基坑内引测标高时,首先联测高程控制网点。经联测确认无误后,方可向基坑内引测所需的标高。

B.基坑标高基准点的引测方法:悬吊钢卷尺法。以现场高程控制点为依据,使用水准仪以中丝读数法往基坑测设附合水准路线,将高程引测到基坑施工面上。标高基准点用红油漆标注在基坑侧面上,并标明数据。悬吊钢卷尺法如图04所示。

(图04:悬吊钢尺法示意图)

C.土方开挖标高控制。在土方开挖即将挖到设计底标高时,测量人员要对开挖深度进行实时测量,即以引测到基坑的标高基准点为依据,使用水准仪抄测出挖土标高,并撒出白灰点指导清土人员按设计标高清土。

D.施工标高点的测设。施工标高点的测设是以引测到基坑的标高基准点为依据,使用水准仪以中丝读数法进行。施工标高点测设在柱立面上,并用红油漆作好标记。

5.2±0.000以上结构施工

本工程建筑物0.000m以上的轴线投测采用激光铅直仪竖向传递法进行。

5.2.1结构施工中的标高控制

A.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每个单体内控点布设:平面内控点的布设,要根据施工流水段的划分进行,每一流水段至少布设3个点,作为该流水段的测量控制点。

B.预埋件的埋设

内控点所在楼层相应位置上需预先埋设铁件并与楼板钢筋焊接牢固。各层施工浇筑混凝土顶板时,在垂直对应控制点位置上预留出200mm*200mm的孔洞,以便轴线向上投测。

预埋铁件由100×100×8mm厚钢板制作而成,在钢板下面焊接Φ12钢筋,且与底板焊接浇筑。内控网的精度不低于轴线控制网的精度。

5.2.2轴线内控点竖向投测

A.仪器简介

在进行内控点的竖向传递时,采用激光铅直仪。仪器向上投测精度1/200000。

B.内控点竖向投测

在首层内控点上架设好激光铅直仪,打开电源发射激光,在铅直仪度盘0°、90°、180°、270°四个位置向上投测,作业层测量人员用激光接收靶接收并取四点的中点作为轴线的控制点。竖向投测过程如图05所示:

(图05:轴线竖向投测示意图)C.轴线竖向投测的允许误差见表07:

项目允许误差(mm)

每层±3

高度

H)

H30m ±5

30m

60m

90m

m

±20

(表07:轴线竖向投测允许误差)

5.2.3作业层轴线、细部线放样

轴线控制点投测到施工层后,将经纬仪分别置于各点上,检查相邻点间夹角是否为90°,然后用检定过的50m钢卷尺校测每相邻两点间水平距离,检查控制点是否投测正

确。控制点投测正确后依据控制点与轴线的尺寸关系放样出轴线。轴线测放完毕并自检合格后,以轴线为依据,依据图纸设计尺寸放样出柱边线、洞口边线等细部线;

圆弧柱测量:圆弧柱中心线的控制采用CAD图解法测量放样,在电脑上使用CAD标注功能将圆弧控制线与纵、横轴关系尺寸数据标出,测量人员根据数据放样圆弧线。

5.2.4高程的传递

A.首先从高程控制点将高程引测到首层便于向上竖直量尺处,经校核合格后作为起始标高线,并弹出墨线,用红油漆标明高程数据。

B.标高的竖向传递,用钢尺从首层起始标高线竖直量取。钢尺需加拉力、尺长、温度三差改正。

C.施工层抄平之前,应先校测首层传递上来的三个标高点,当较差小于3mm时,取其平均标高引测水平线。抄平时,应尽量将水准仪安置在测点范围的中心位置。

D.标高竖向传递的允许误差见表08

H30m

30m

60m

90m

(表08:标高竖向传递允许误差)

5.3外部施工测量

5.3.1轴线的恢复和引测

A.轴线恢复前对每条轴线的相对距离、角度进行校核,方法为:用钢卷尺直接丈量距离,用经纬仪测量轴线、轴线控制线之间的角度。

B.在施工中被砂浆覆盖和因为时间久而模糊的轴线、轴线控制线,需把面层的附着物清理干净,用墨线重新弹出。用于隔墙的平面位置控制。

C.柱立面的轴线由恢复后的轴线进行引测,并弹出墨线用红油漆标识。

D.根据恢复后的轴线及图纸上隔墙线与轴线的关系依次放出各楼层的隔墙线,用墨线弹出。

5.3.2标高的抄测

A.楼层建筑+1.000m标高线抄测前应先校测结构施工从首层传递在电梯井内壁的标高控制点,当较差小于3mm时,取其平均标高引测水平线。

B.楼层建筑+1.000m标高线抄测时,应尽量将水准仪安置在测点范围的中心位置,采用水准仪、塔尺抄测标高,各标高点之间用墨线连接并用红油漆标明标高数据。

5.3.3幕墙的控制测量

A.外轮廓线测量

依据设计图纸标定的建筑结构各轴线与外墙尺寸的关系,选好基准控制层,分别用经纬仪的水平度盘和竖直度盘确定出控制幕墙内径周长的处于同一垂直面的矩形基准点控制网及其连线的距离,基准点之间的垂直误差控制在直径为5mm的投影范围内,基准点连线的直接距离误差不大于3mm。以矩形基准控制网为基准测放出结构外轮廓线。

B.高度、水平度、铅垂线测量

用水准仪以首层±0.000m标高为基准,测出各楼层周长边的平整度,用水平尺、光学水准仪测出各转接件的横向和纵向水平度,在楼层外立面处分层固定悬挂20kg重捶的50m钢卷尺,静止后用等高法分别测量,算出各楼层的实际标高和建筑结构实际总高度,高度标志用油漆记录在立柱或剪力墙的同一位置处,在幕墙安装完毕之前,此高度标志必须予以保护不被消除破坏,标高测量误差:层与层之间≤±3mm。铅垂方向用铅垂仪在基准轴的位置投射铅垂线,测出楼板的出入误差,并确定控制线。

第六章沉降测量方案

6.1沉降基准点布设

6.1.1基准点布设原则

沉降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的依据,每项工程应有3个稳定可靠的基准点,并每半年校核一次,以保证沉降观测成果的正确性;

沉降基准点与观测点的距离不宜太远,以保证足够的观测精度;

沉降基准点须埋设在建筑物的压力传播范围以外,距离建筑物基坑边线不小于2倍基坑深度。见图2:首级平面控制网

6.1.2基准点的埋设及测量

沉降观测基准点采用测量高程控制网埋设的4个高程控制点。

基准点高程的校测:基准点使用前,使用蔡司Dini10电子水准仪从业主提供的水准基点与场区内4个高程基准点联测,经平差计算后的4个高程基准点高程数据作为本工程沉降观测的基准点高程。

沉降观测基准点布设附合路线,其主要技术要求和测法应符合表9规定。

等级相邻基准点

高差中误差

每站高差

中误差

往返较差、附合

或环线闭合差

检测已测高

差较差

观测方法及要

二等±1.0 ±0.30 0.6n0.8n往、返各两次

(表09:沉降观测技术要求(单位mm))

注:n为测站数

6.1.3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的要求,沉降观测点布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布置在变形明显而又有代表性的部位;

稳固可靠、便于保存、不影响施工及建筑物的使用和美观;

避开暖气管、落水管、窗台、配电盘及临时构筑物;

承重墙可沿墙的长度每隔8至12m左右设置一个观测点,在转角处、纵横墙连接处、沉降缝两侧也应设置观测点;

框架式结构的建筑物应在柱基上设置观测点。

(图07沉降观测点总体布置图)

6.1.4观测仪器

观测仪器采用精密电子水准仪及与其配套铟瓦条码尺。该仪器相对于光学精密水准仪具有精度高。该仪器每公里往返测高差中误差为0.3mm;

观测方法沉降观测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规定的二等水准测量要求,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观测过程中应做到:主要观测人员固定、仪器及附属设备固定、安置的镜位固定、观测方法及程序固定。

观测的技术要求

沉降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按表10要求进行:

等级仪器型

视线长

前后视距

前后视距

累积差

视线高

往返较差、附合

或环线闭合差

二等ZeissD

INI1电

子水准

≤30m ≤1.0m ≤3.0m ≥0.3m 4L

(表10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数据记录及处理采用数字式水准器的平差程序自动进行平差计算,减少人为误差发生,提高工作效率。

6.2观测中应遵守的事项

观测前30分钟,晴天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的三脚架时,应使其中两脚架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第三脚架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水准仪圆水准器应严格置平;除路线转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应接近一条直线。

6.2.1观测周期

沉降观测点埋设完毕并稳定后,连续往返观测两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沉降观测点的初始值;

荷载变化期间的观测周期要求:

施工期间地下室每层观测一次,地上部分每两层观测一次;

基础周围大量积水、挖方、降水及暴雨后应观测;

出现不均匀沉降时,根据情况增加观测次数;

结构封顶至工程竣工,观测周期按下列要求进行:

均匀沉降且连续三个月内月平均沉降量不超过1mm时,每三个月观测一次;

连续两次每三个月平均沉降量不超过2mm时,每六个月观测一次;

外界发生剧烈变化时应及时观测;

交工前观测一次;

竣工后,第一年观测2次,以后根据实际情况及按照《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的要求来决定观测次数。直至建筑物达到基本稳定(1mm/100d)时,停止观测。

6.2.2沉降资料的提交

沉降观测点埋设完毕并稳定后,连续观测两次,取平均值作为沉降观测点的初始值,并提供首次技术报告。技术报告包括作业说明;沉降观测记录;基准点与沉降观测点位布置图。

正常观测过程中,每观测一次,提供作业说明、沉降观测记录、时间-荷载-沉降量曲线图。

沉降观测工作完成后,提供汇总分析报告。技术报告包括:作业说明;基准点与沉降观测点位布置图;沉降数据技术分析;沉降观测记录;时间-荷载-沉降量曲线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