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家》的艺术特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家》的艺术特色

巴金的写作风格文字简约,饱含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从中可以清晰地体察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赫尔岑的影响,这与巴金当年从翻译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开始走上文学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的目的是“我控诉”。作品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封建家庭的罪恶。描写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艺术特色:

(1)典型化的方法。

(2)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高觉新的复杂的性格。

(3)浓郁的抒情色彩。平易、平白的文字,洋溢着浓郁的情感。

(4)心理描写。例如作品对于鸣凤初恋心态的描写就很好地呈现了这个初恋的女孩子对于异性之爱的既惊又喜,以及青春期的萌动和羞涩。作品在语言上也独具魅力。巴金的作品一向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家》在语言上也同样体现着巴金作品的独特风格。在作品中,作者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艺术上的特色。

浅谈巴金《家》的艺术成就

浅谈巴金《家》的艺术成就 1931年4月18日到1932年5月22日,巴金的第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以《激流》的名字在上海《时报》上连载,一九三三年五月初,上海开明书店为之出了单行本,这就是长篇小说《家》,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这部长篇小说的生命力始终旺盛不衰。巴金先生的《家》是其中代表作之一,是《激流三部曲》中的一部,也是他全部作品成就最高,容量最大,艺术感染力最强的一部。《家》不仅是一部控诉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血泪书和对初步觉醒的年轻一代的赞歌,而且是一幅布局慎密,点染得当,浓淡相宜的人物历史画卷,这部作品结构严谨,以高家内部封建势力对年轻一代的压迫和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抗为主要表现线索,展开大家庭内部的多方面的生活和矛盾的描写,并以觉慧,觉民参加社会活动为主线,描写了五四运动在成都的影响和社会上新旧势力的矛盾斗争,具有时代气息,而刻画人物注意从性格对比中突出人物个性,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下面就《家》的艺术成就作一些浅论。 一、结构上的艺术手法 巴金在一九三一年四月写的《〈激流〉总序》中说:“我底周围是无边的黑夜,但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一股生活之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径路,以通过黑暗的乱山碎石中间。”在《家》这部作品中,这股“生活之激流”,就是以觉慧为代表的正觉醒的年青一代,他们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黑暗的乱山碎石”)的对抗和斗争,构成了作品的主要矛盾冲突,在这主要矛盾冲突中,觉慧既是作品的主人公,又是贯穿整个作品的主线人物。 《家》在结构上正是紧紧的围绕着作品的主要矛盾冲突和这一主要矛盾冲突中主要人物的行动来安排其他人物,各种纠葛和展开社会环境的描写的。 觉慧是《家》里面是“幼稚大胆的叛徒”,是初步觉醒了的青年代表,在“五四”运动的狂飙惊雷的激荡下,思想逐渐觉醒。他认识到他所处的封建大家庭是“一天一天地衰落的路上走”。姐夫的专制,叔父们的荒淫无耻,青年男女和奴婢们的辛酸血泪,使他仇恨自己的本阶级,幻想总有一天,他的手会变大起来,能够把封建制度彻底毁掉,他萌发的这种民主主义意识和在此基层上产生的与鸣凤的纯洁的爱情,必然要与封建大家庭的伦理道德观念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作者通过这个矛盾冲突,展示了中国二十年代年轻一代逐渐觉醒,封建制度逐渐崩溃的历史画面。在这个繁富杂陈的社会生活图画里,不仅有中心有主脑,同时又充分注意到四方八面的呼应,兼顾各种各类的矛盾发展,这样,整部小说形成一种“网状式”的结构艺术。纲举目张,作家想要揭示的广阔而复杂的时代主题的意图就能较好的体现了。 作品围绕主线组织了下面一些矛盾冲突:觉民和琴的爱情关系与封建家庭,封建礼教的矛盾;觉新在所处地位上与封建家庭内部四叔,五叔等的矛盾,在爱情上因失去了梅表姐后的内心苦闷和矛盾,在兄弟关系上,由于他实行“不抵抗哲学”,“作揖主义”所产生的与觉慧,觉民的矛盾;封建家庭内部统治者和奴隶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在作品中交错发展,但觉慧与封建制度,封建礼数的矛盾一直处于突出的中心地位,并且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起了枢纽的作用,使小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 1、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正式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帷幕,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的正式开始。 2、《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在结构上选取了“狂人”整个生涯中的一些片段,用日记格式连缀成篇。 3、《阿Q正传》是鲁迅解剖国民痼疾的最典型的作品,是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集中体现。 4、郁达夫的《沉沦》是现代文学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5、《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它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而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作。 6、在“左联“的大会上,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高屋建瓴地对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期的经验与教训作了科学总结。 7、30年代的文学作品:茅盾《子夜》,巴金《家》,老舍《骆驼祥子》,沈从文《边城》,艾芜的《南行记》,曹禺的《家》和《原野》,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等,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日趋成熟。 8、矛盾的《农村三部曲》,包括三个连续性的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 9、巴金的《爱情三部曲》包括中篇《雾》《雨》《电》和短篇插曲《雷》。 10、沈从文被称为“文体作家“,他的小说往往体式独特。《边城》就是别具一格的诗化抒情小说。 11、艾青是吟唱着一首中国劳动人民的赞歌《大堰河—我的保姆》登上中国现代诗坛的。 12、《雨巷》是戴望舒的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作,诗作采用整体象征的写法。 13、曹禺于1933年完成了处女作《雷雨》,1940年创作了五幕剧《北京人》,它是继《雷雨》《日出》《原野》之后的又一杰作,是曹禺戏剧创作的高峰。其中《北京人》是曹禺根据巴金的小说《家》改编而成的。 14、钱钟书是一位学者型的小说家,在讽刺小说的创作上自成一体,代表作《围城》。 15、“老百姓喜欢看“是赵树理的审美目标,创造了”评书体“的小说样式(代表作《小二黑结婚》) 16、孙犁是解放区除赵树理以外最重要的小说家,他最有名的小说都是以抗战时期的白洋淀地区为背景创作的“抗战小说“。《荷花淀》是最能代表孙犁小说风格的优秀短篇小说。17、50、60年代的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其曲折发展的过程,显示了50、60年代的文学轨迹,为以后总结小说乃至整个文学创作的规律,提供了经验教训。50、60年代的小说在历史和现实两类题材方面,有一些收获。本时期小说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四部反映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分别是: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18、《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 19、1959年,杨朔明确提出了诗化散文的艺术主张。 20、1977年底,刘心武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作品反响巨大,被誉为是新时期“伤痕“文学的开端。 21、舒婷的《致橡树》宣示了一种爱情观念。 22、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二、名词解释 1、创造社:创造社是五四时期出现的一个著名的新文学社团,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正是成立,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有时是他们反映内心矛

中国现当代文学

鲁迅从事过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数量最多的是他的杂文,彻底的反封建的精神是贯穿他杂文始终的灵魂。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和散文集《朝花夕拾》均为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精品。《狂人日记》中并用着两种创作方法:实写人物,用的是现实主义;虚写寓意,用的是象征主义。鲁迅的小说在艺术上一方面大胆借鉴了西方小说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小说的长处,从而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鲁迅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鲁迅散文诗集是《野草》于1927年出版,标志着散文诗的成熟立人思想的确立与改造国民性的追求决定了他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现实题材小说集《呐喊》狂人日记,〈彷徨〉,抒情散文集朝花夕拾,关注女性命运《伤逝,祝福,离婚》。杂文华盖集坟 郭沫若现代文学史上高扬浪漫主义文学主张的第一人,注重艺术自身规律,感情自然流露。〈女神〉白话文新诗奠基之作,毁坏旧事物,创造新事物,郭的第一部新诗集,结束了一个旧的诗歌时代,气势豪迈的自由体诗,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榜样。戏剧主张:据古推近先欲制今而后借鉴与古失事求似前历史创作原则,内在历史精神的真实。以史入剧,强调结构的风格。诗文集〈星空〉,诗集〈瓶〉,历史剧〈屈原〉现代文学史上历史剧最高成就。 茅盾现实主义的倡导者,提出文学为人生的艺术主张,社会剖析派小说主将。《春蚕,秋收,残冬》反应深刻的社会现实,控诉社会,唤醒人民,《子夜》标志现代长片小说成熟。 巴金激流,爱情三部曲(家春秋)(雾雨电)。以家庭为主要创作题材,体现了作家自身人生经历与文学作品的高度融合;体现了文学作品与时代社会的高度融合。从家庭来剖析整个社会本质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早年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50年代后又创作了话剧《茶馆》、《龙须沟》和长篇小说《正红旗下》等。从市民角度揭示社会本质问题。创作个性及成就:1、对市民人生的文化关照;2、浓郁的民族风情和鲜明的地方色彩作品根本价值。3、语言幽默,悲喜剧交融;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的语言。 (雷雨-中国现代第一出真正的悲剧)曹禺现代话剧奠基人,开拓了我国悲剧的表现领域, 艺术探索:1、由情节中心转向人物性格中心2、中国式悲剧: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的融合3、个性化、动作化的戏剧语言。美学特征:对人类命运之秘的探索;完整绵密的戏剧结构浮雕式的人物性格准确、深刻、富于表现力的戏剧语言;浓郁的诗兴;崇高的美学风格;戏剧理论与舞台实践融会贯通。 沈从文多产作家,创作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风格多样,擅长谱写爱和美的人生颂歌,取材广泛,描写城乡各色人物的生活,看重作品的写意性和抒情性,独创出一种诗化的境界。 张爱玲艺术风格:末世情怀,世俗欲望的挣扎,华丽而苍凉。语言风格:古典小说与市井小说的色彩。成就与特征:新:小说新形式,艺术技巧:西方象征心理分析、表象的细腻。旧:小说的内容。雅:内容与形式浑然一体。俗:通俗易懂,故事性强,可读性强。 文学研究会(成立最早,影响最大)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在创造方法上,文学研究会强调写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体现其为人生的宗旨。 新月派有称新格律诗派,指的是1923年成立于北京的新月社的一群诗人。主要成员多是留学英美的文人。深受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著名成员有以诗歌创作的闻一多、徐志摩、陈

中国现当代文学试题答案

1.文学研究流派 ①文学研究会:沈雁冰、王统照、周作人,“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 ②创造社: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为艺术而艺术”,“直觉”与“灵感”,浪漫主义。 ③新月社(新格律诗派):徐志摩、胡适、闻一多,新诗格律的探索。 ④莽原社:“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 ⑤未名社:创作以乡土小说为主。 2.诗歌 1917—27年,自由体、新格律体和象征体三大流派。胡适、郭沫若。 3.小说 “人生派(问题小说)”、“乡土派”、“艺术派”等三个有影响的作家群。 4.第一个十年的小说创作 ①“为人生”派的小说创作: A、“问题小说”:文学研究会,冰心,只问病根不开药方,“为人生而艺术”。 B、“人生派”写实小说:叶圣陶,关心社会问题,多数是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C、乡土小说——贡献:(1)第一次描绘了中国乡土社会宽广而真实的画卷。 (2)展现了色彩斑斓的社会风俗场景。 ②“为艺术”派的浪漫抒情小说: 创造社为主的,浪漫主义抒情小说,代表作家有郁达夫。5.郁达夫 原名郁文,代表作《沉沦》。郁达夫的“欲望写作”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欲望/身体写作的源头。 6.郭沫若 原名郭开贞,代表作《女神》、《屈原》。 7.三美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8.徐志摩 名章序,字志摩,《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 9.新感觉派 30年的第二代“海派”,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 10.“东北作家群” 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11.现代诗派 戴望舒《我的记忆》成为现代诗派的起点。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等。 12.茅盾(1896——1981)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13.老舍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月牙儿》、《猫城记》。 14.巴金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15.沈从文 原名沈岳焕,《边城》、《长河》、《湘行散记》。 16.戏剧发展 ①文明戏时期:“幕表制”,即不用剧本,只用演出提纲,演出内容由演员即兴发挥。 ②爱美剧时期:“导演制”取代“明星制”。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题库(当代文学部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题库(当代文学部分) (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 的主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彷徨》(包括《祝福》、《伤逝》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藤野先生》、《范爱农》等)。 (2)郭沫若,原名开贞,号尚武。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也是历史学家和古 文字学家,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主要作品有年出版的诗集《女神》(包括《凤凰涅盘》、《女神之再生》、《炉中煤》等);历史剧作有《棠棣之花》、 《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蔡文姬》、《武则天》等。《女神》 是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诗集,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不朽的诗歌作品,开了一代新诗风,奠定了新诗运动的基础。 (3)叶圣陶,名绍钧,现代作家,教育家。主要作品存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 篇小说存有《多收了三五斗》、《夜》等,童话集存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他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下童话的作家。 (4)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笔名。现代杰出作家,五四新文学运动的 先驱之一。主要作品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子夜》是我国现代文 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杰作,显示了“左翼”文学阵营的战斗实绩。 (5)郁达夫,现代作家。主要作品存有《迷失》、《春风陶醉的晚上》、《厚允为》等。 (6)徐志摩,现代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等,著名篇目 有《再别康桥》、《在病中》、《沙扬娜拉》、《偶然》等,是新月派主要诗人。 (7)田汉,知名戏剧家,我国革命戏剧的奠基人。主要剧作存有《咖啡店之一夜》、《名优之死去》、《丽人行》、《关汉卿》、《文成公主》,存有京剧《白蛇传》、《谢 瑶环》等。他就是“五四”以后最存有成就的剧作家之一。歌词《义勇军进行曲》经聂耳 谱曲后广为流传,现订为国歌。 (8)朱自清,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诗和散文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欧游杂记》、《你我》,学术着作《经典常谈》,著名篇目有《背影》、《绿》、《荷 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等。 (9)闻一多,知名爱国诗人、学者。主要作品存有诗集《红烛》、《死水》。知名 篇目存有《太阳诗云》、《洗衣歌》、《辨认出》、《一句话》、《死水》等,学术着或 有《神话与诗》、《古典新义》等。

名著导读《家》

名著导读《家》 1、作家及其代表作: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生于官僚地主家庭,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巴金作品多以抒情笔调,描写新知识青年对旧制度、旧文化的强烈憎恨和大胆抗争,充满激情,语言清新流畅。他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1982年获得“但丁国际奖”,1983年又被授予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巴金创作甚丰,主要作品有,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春天里的秋天》、《第四病室》、《寒夜》、《灭亡》、《憩园》、《月夜》等;散文集:《海行集记》、《忆》、《短简》、《控诉》、《龙·虎·狗》、《爝(jué拔火)火集》等;随笔集:《随想录》五集。我们学过的《小狗包弟》一文选自《随想录》。 2、故事梗概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3、人物形象: (1)通过高老太爷形象揭露了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本质特征。 《家》里的封建统治者:有着道貌岸然的外表,竭力维护封建观念、秩序的人物,如高老太爷、克明等;也有行为荒唐、生活糜烂的人物,如克安、克定等。其中高老太爷是代表。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权威,谁也不能反对。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他逼觉新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他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鸣凤死后,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大家庭的秩序、兴盛,是他意志的全部。也正因此,当他临终

家的主体思想和艺术特点现当代文学

家的主体思想和艺术特点现当代文学 《家》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成就。巴金的小说《家》以加作为封建专制王国的缩影,无情地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腐朽,表现了封建大家庭中道德沦丧、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奢侈堕落等丑陋现象,有力地控诉了封建专制制度对年轻人的压制和摧残,同时热情地描写了封建家庭中年轻一代的觉醒和反抗,歌颂了他们向封建家庭及封建制度做斗争的叛逆精神。作品通过上述描写,从根本上揭示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家》在艺术结构上成功地用家庭作为社会的缩影,通过解析家庭进而剖析社会,以小见大,并具有浓厚的生活意蕴。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椅披封建家庭中不同性格、不同遭遇的人物形象,特别是觉慧、觉新、瑞珏、鸣凤、高老太爷等,都是典型环境里的典型形象。作品的语言朴素畅达而又充满热情,具有很强的心灵穿透力和审美感染力。 《家》的成功绝不是一种偶然,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袭卷下社会必然的产物。是巴金带给我们视觉上的享受,思想上的洗礼。以他高超的艺术才能成就了一部旷世佳作。本文主要对《家》的艺术特色做一个初步的探究,以挖掘它所蕴涵的社会学价值。 以独巨匠心的艺术结构,接受了家与社会一致性的原则,反映了时代的主题。巧妙的布局是一部小说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一切社会中最古老而唯一自然的 社会便是家庭。”(卢梭:社会契约论)无数个家庭组成一个社会,截取一个典型 的家庭便可以认识整个社会,而聪明的巴金更是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巴金把“五四”运动时期整个社会的风云动荡都浓缩在他一个非常熟悉的家庭中――高公馆,通过高氏家族内部一切不可调和的矛盾以至最后走向衰败的发展演变,折 射出20年代初整个旧中国内部矛盾的激化以及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高氏家族,一个清朝官员通过自己的“努力”隐退之后所兴盛的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有一大群儿孙,几十个丫头、仆人、轿夫,在这个大家庭中,充满着虚伪与罪恶,挣扎与反抗,时时刻刻都在滋生着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家》中涉及到了太多的人物、事件、场面、冲突。为了不使这些因素造成作品的烦琐、杂乱无章,巴金采用了故事串联式的艺术结构,以觉慧的情感经历以及成长过程中民主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斗争为主线,但一直讲觉慧,让人觉得似乎很单调,而且鸣凤个人的力量并不能完全改变觉慧,她的死只是觉慧离家出走的导火索,真正暴风雨前的所有预兆还是这个家庭内部的一切矛盾与悲剧。于是作者给了我们一双眼睛――觉慧,并把这双眼睛所看到的 高家内部各种人物、各种矛盾纠葛交织而产生的一系列故事,如:梅与觉新的感 情悲剧、鸣凤之死、克安克定的腐化堕落、觉民逃婚、高老太爷之死、瑞珏惨死等巧妙地串联在一起,同时突显学潮风云、军阀动乱、女子剪发、民风民俗等时代特征,使作品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始终保持着庞大而紧凑、严密而不游离于主要情节,条理清晰、脉络清楚的呈现出这个大家庭分崩离析的全过程。 作者以高觉慧饰演《宝岛》(英国小说家斯蒂文生(1850—1894)的一本惊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独幕话剧《终身大事》 作者胡适。1919年3月发表于《新青年》6卷3号是中国最早运用现代话剧形式表现五四时代精神的剧作。剧本描写一个中产家庭的独生女田亚梅为争取婚姻自主而离家出走的故事。剧情简单,受易卜生的影响,但反封建的主题鲜明,它的出现对以后的社会问题剧的创作和演出有推动意义。 爱美剧 “五四”文学革命开展了对中国旧剧的讨论,批判堕落的文明戏,翻译介绍欧美话剧。在此基础上,一些以陈大悲为代表的戏剧家提出了“爱美”的口号(英文Amate ur 的音译,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由此肇始了20年代初期遍及南北各地的“爱美剧”运动,打破了因为文明戏衰落儿形成的新剧舞台的沉寂,成为五四以后创造现代话剧的重要实践。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于1930年成立于上海霞飞路。代表作家有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代表刊物有《创造月刊》《拓荒者》《萌芽》等。左联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理论纲领》为纲,以鲁迅《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为总结,提倡和实践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汉园三诗人 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1936年出版了合集《汉园集》(商务印书馆),内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因此而得名。他们注重以诗歌传达独特的气质: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 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的主要阵地是《无轨列车》、《新文艺》和《现代》等刊物,主要作家是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此外还有黑婴、徐霞村、叶灵凤等。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 1932年9月林语堂创办的《论语》半月刊﹐是最早专门刊登小品文的杂志 现代文学流派。因《论语》半月刊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为林语堂。《论 语》於193 2年9月16日在上海创刊﹐林语堂主编﹐至1949年5月停刊﹐共出177期。 林语堂始办《论语》﹐即提倡幽默﹐倡言“不谈政治”自命“言志派”﹐反 对涉及“党派政治”的“载道派”。论语派提倡的“无所为的幽默小品文”﹐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30年代前期﹐实际起了痲痺人民群众﹑导致青年逃避现实斗争的不良作用。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文学阵营对“论语派”主张进行了必要的批评和揭露。 小说《子夜》 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1931至1932年间创作的长篇小说,原名《夕阳》,1 933年出版。 《子夜》的情节,是被镶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这一真实的历史时空里的上海。它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工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讲述了吴荪甫奋斗、发达、失败的悲剧,生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关于都市景物讽喻性作用的揭示,是贯注全书的一种写作原则。 激流三部曲

《现当代文学》课程标准

《现当代文学》课程标准 I.课程说明 《现当代文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14060035)承担单位(师范学院) 制定O制定日期O 审核O审核日期O 批准O批准日期O (1)课程性质: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我院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它旨在向已经具有了初步文学历史基础知识,介绍1919至2000年,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轨迹,讲述包括现当代文学作家主体、客体、载体、受体在内的当代文学系统运动过程(包括当代文学作家、文本、流派、思潮,及其催促和影响当代文学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多元的社会文化语境等)。 (2)课程任务:通过具体代表性作家主体的代表性文本的详细和深入分析,以期让学生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形成其有关当代文学历史的基本知识构架,以及培养欣赏当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感觉,并训练基本的当代文学思维,提高其运用当代文学思维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大学语文、儿童文学,后续课程有外国文学。 2 .学习目标 课程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热爱文学是进入技能培养的一个敲门砖。因此,以阅读促教学是学生技能提高的一个屡试不爽的基本方法。以师生的“阅读”为着眼点和出发点,以思维的培养为目标,以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为归宿,充分利用师生以往学习过的文学历史知识,从当代文学潮流发展变化的历史联系和特定的历史文化氛围中,去讨论某一当代文学现象产生的原由,去评判当代文学文本创作的得失。对待当代文学各种文学现象的认识,没有“阅读”是寸步难行的。所以,师生双方都应该从阅读文学文本、阅读教材、阅读参考资料中进行学术训练和培养当代文学的审美感悟能力。 在向学生传授中国现代文学史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白话文的基本规范和用法;帮助学生扩充与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相关的各种政治、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注重原著的精读与欣赏,培养学生的社会感知、语言感知、文体感知能力,以及读写能力与文本分析能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点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点整理 考点一:文学研究会 1)社团成立的时间:1921年1月 2)社团成立的地点:北京 3)主要发起人或主要成员: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瞿世英、郭绍虞等12人 4)主要文学主张和创作特点: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认为“文学应当反应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 创作“为人生”的文学 5)主要刊物或主要作品:《小说月报》 6)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或意义:它说五四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社团 创造社 1)时间:1921年6月 2)地点:日本东京 3)主要发起人或主要成员: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寿昌、穆木天、张凤祥、徐祖正,后增加李初犁、冯乃超、彭康、朱境我、李一氓、阳翰生等人 4)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表现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5)主要作品或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 后增《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等,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新月社 1)时间:1923年 2)地点:北京 3)主要发起人或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人 4)主张:倡导新格律诗,主张诗的音乐美(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绘画美,建筑美 5)地位或意义:对中国戏剧的程式化、象征性等特点加以肯定 湖畔诗社 1)时间:1922年4月 2)地点:杭州 3)主要发起人或主要成员: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 4)主张或特点:湖畔诗社是沐浴五四时代精神成长起来的诗人,具有清新、自然、、纯情、率真的特点,个性解放思想是他们创作的基石,他们将爱情、婚姻自由几乎当成了个性解放、自我完善的全部内容。他们坦率的告白爱情,抒写五四青年爱的觉醒,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5)主要作品:四人合集《湖畔》汪静之《蕙的风》潘、冯、应《春的歌集》谢旦如《苜蓿花》 6)地位或意义;湖畔诗派的情诗,揭破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展示了五四新人的青春人格与气质,体现了对女性人格、尊严、价值的尊重,对人的情爱自由的肯定,是真正的现代情诗 乡土小说 1)时间:20年代中期 代表人物:许杰、王鲁彦、王任叔、台静农、彭佳煌、黎锦明、废名)2. 3)主张与特点:乡土小说作家都来自农村,寓居于京沪等地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和宗法制农村的差异,在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 以其刚健、清新、质朴之气使创作界面目一新,又由于携带着对各地乡情民俗的纪实和描写,显示了鲜明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整理 一、中国当代文学概念 “中国当代文学”是指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迄今六十余年以及此后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发生、发展、消长、繁荣于整个中国大地上的文学。它包括了台湾、香港、澳门和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学。二、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 1950-1970年代的当代文学是“社会主义文学”。 1980年代之后的当代文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三、中国当代文学60年的基本轮廓1、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①十七年时期(1949-1966)②文革时期(1966-1976)③新时期(1976-1989) ④90年代文学(1990-1999)⑤新世纪文学(2000-今) 2、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轮廓(发展演变)①前三十年(27年) 1949年10月――1976年10月,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建国后全部文艺工作的总纲领、总方针。 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延安时期文学理论)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积极作用: I、适应了文学表现新中国成立后现实生活的需要。II、适应了文学表现革命历史斗争的需要。III、对作家队伍的影响。局限性: I、在理论上搞乱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II、对文学功能的认识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 严重挫伤了文学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文学观念僵化、艺术思维封闭,精神上无独立性,艺术上不能进行自由探索。②后三十年(37年) 1976年10月至今,文艺主导思想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二为”方针)思想文化界空前活跃,文学创作也空前繁荣。1980年代的“两个回归”:I、“文学的回归” II、“人的回归” 1980年代的文学创作的变化:

浅谈《家》的人物形象

浅谈《家》的人物形象 作者:强新梅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第2期 【摘要】本文以封建没落的大家庭为起点,重点分析在这个封建思想浓厚的旧家庭里统治者、妥协者、反抗者、牺牲者的形象,并以觉新、觉民、觉慧等人为例,简单谈论“五四”后 知识分子的思想动态及其与旧思想的矛盾斗争。 【关键词】家;封建;统治者;反抗者;牺牲者 1.前言 巴金的长篇小说《家》于1931年4月动笔,年底完成。《家》围绕着专制与反抗的斗争,成功的塑造了统治者、反抗者、牺牲者的形象。巴金在附录中说:书中人物都是我所爱过、我 所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亲身经历过的。的确,我在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 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寂苦。 2.人物形象的历史意义 作品通过一个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深刻的揭露了封建宗教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热情的歌颂了“五四”时期知识青年的觉醒和反抗。高家四爷五爷欺上瞒下,在家寻衅闹事,在外私设公馆,蓄妓取乐。陈姨太矫揉造作、为虎作伥。四婶五婶相互勾结却又明争暗斗。其间不乏一系列的丑闻、闹剧,矛盾冲突。巴金正是通过年轻一代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为线索,描写了鸣凤、瑞珏等青年女性被封建礼教吞没的悲惨命运,控诉了封建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没落,热情歌颂了青年一代向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叛逆精神和民主主义的觉醒, 在时代大潮的激荡下,封建统治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通过本文我们可以知道封建制度和封建 家庭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崩溃和灭亡的。 2.1至高无上的统治者 高老太爷是家庭制度的代表人物,是这个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封建礼教的执法人。专 横是他的突出特征,他很少出场,话不多,但每一句话都是法律:“我说是对的,哪个敢说不对?我说要怎么做,就要怎么做!”以至于他的每一次出场都会让周围的人感到很压抑,似乎 整个屋子的空气都在压迫他们。 虚伪是高老太爷的另一个特征,他表面上道貌岸然、反对新文化的思潮,要把儿孙培养成 为孝子贤孙。然而他自己先娶了每天将脸涂的粉白的陈姨太,面对觉新与梅的爱情,他熟视无睹、漠不关心,居然用抓阄的荒唐办法略去了觉新的爱情,草草决定了他的终身大事。是他扼 杀了两人的的幸福,象征着封建王权的高老太爷是觉新与梅芬爱情悲剧的制造者。克安道德败坏、坐吃山空,使他的希望落空,觉慧们的觉醒、反抗,又从另一个方面摧毁了他“扬名显亲、光宗耀祖”的美梦。他的死亡预示着封建礼教社会的摇摇欲坠,最终灭亡是这个社会的必然结果。 2.2委曲求全的压迫者 高觉新是这个封建大家庭中很具代表性的主要人物。长房长孙的身份让他成为家里逆来顺 受的孝贤子弟,这样一个年轻的生命在那些勾心斗角、损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中倍受 摧残。觉新作为资产阶级家庭中的一员,年青时有美好的理想和感情,然而在专制家庭的压迫下,他的理想破灭了。觉新与表妹梅芬本就青梅竹马、两情相悦,两家的长辈们也有意亲上加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重点 绪论 一、当代文学的性质、分期和特点 1. 当代文学的性质: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延续,指的是1949年之后的文学(该概念并不 科学,可是已经约定俗成了)。社会主义文学的性质,也应该涵盖港台文学,这只是个外延。 2. 当代文学的分期:1949年—1966 年,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17 年;1966年—1976 年的十 年文革;1977年—1989 年的改革开放时期,也叫新时期文学。,1990 年—上世纪末或者至今,市场经济中的文学。 3. 当代文学的源流和特点 中国二十世纪文学是一个开放的整体,尤其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文学历程,虽然几经曲折几 经摧残,依然顽强而逼真地表达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冲破几千年传统的精神桎梏,追求人性的 自由解放、国家的民主富强、社会的进步正义以及种种人类永恒梦想而生发的丰富复杂的审美心理,同时 也顽强而逼真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由古典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感应着时代变迁而生发的对国家命运、个人 命运以及广大人民大众的命运三者关系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二、关于人、社会、文学的现代化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历史定位,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这就是人、社会、文学的现代化;人 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个性解放与思想解放,也就是人的自觉的现代意识的树立,比如尊严、人格、独 立等等;社会的现代化,主要指现代公民社会既民主社会的建立,实现一系列与人的现代化要求相联系的 社会制约,比如法制、民主、平等、劳动权和社会保障;文学的现代化,是指脱离了“文以载道” 的工具论的束缚,实现文学的自觉,创造出以人性与人道主义为本的“人的文学” 。所有这些,都是“五四”启蒙主义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所有这些,也是世界上各民族的人文精神在几百年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符合人类发展要求的价值体系。 以这样的价值判断来估量“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关键问题就在于,看它是继承、发展了“五四” 传统,还是背离和消解了这一传统。包括对于港台文学,也不管任何历史时期的作家作品,以什么样的流派、社团、口号出现的。比如“左翼文学” 、比如张爱玲等 、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及成就 当代文学的历史叙述,通常是以重大的政治事件为重要标示的,这一叙事方式本身,就意味着政治和文学的等级关系,或主从关系,这并不正常。这就客观地揭示了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真正问题,这也说明,当代文学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还没有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共和国刚成立时,当代文学发生

论巴金小说《家》的思想内涵

论巴金小说《家》的思想内涵 [摘要]巴金的代表作小说《家》,通过20年代初期中国的一个封建大家庭的没落与分化来描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浪潮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家》的思想内涵主要通过梅、鸣凤、瑞珏三个女子的悲剧,控诉封建制度、礼教对年轻生命的催残,揭露、控诉封建大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恶;歌颂封建大家庭中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没落、崩溃。 [关键词]封建大家庭;青年一代;觉醒;斗争 中图分类号:g623.23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新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作者通过对封建大家庭的旧制度、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和吃人的本质的描写,反映了正在觉醒反抗的民主主义的青年一代。它的思想内涵具有很强的时代特性。 一、作品深刻地控诉封建制度、礼教对年轻生命的摧残 《家》中所写的封建大家庭,是作为当时中国封建制度的一个缩影来表现的。在这里有20几个大大小小的主子,几十个供他们

驱使、奴役的仆人、轿夫,尊卑分明,等级深严,俨然是一个小的封建王国。在这里,最高一层的统治者是高老太爷,他顽固、腐朽、堕落是高家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也是封建度及其权力的象征。封建制度、礼教对年轻生命的催残,最令人伤心惨目的是鸣凤、梅芬、瑞珏等美丽、善良的弱女子的惨死。鸣凤是个16岁的丫头,7年前死了母亲,被卖到高公馆,受尽了折磨和凌辱,却仍然保持着一颗纯洁的心和对人世执着的爱,正当她象春天的花朵一样含苞欲放,爱神悄悄地来敲她的心扉的时候,高老太爷一声令下,把她送给60多岁的孔教会长冯乐山去做小,任那个脾气古怪的老头子去糟蹋。为什么会有这种荒唐的事?因为这位老太爷眼里,“丫头都不是人,可以由他们当作礼物送来送去。”于是,这位少女的一切都被断送了!为了“落得一个清白的身子”,也为抗争和控诉,鸣凤投湖自尽了。她死后,一向比较温和的觉民也忍不住愤怒地说:“想不到爷爷这样心狠!……人家好好的女儿。为什么要这样摧残!”觉慧则说的更明白:“我们这个家庭,我们这个社会都是凶手!”是的,正是这个家庭。这个社会杀害了这个纯洁可爱的少女。梅芬和瑞珏与鸣凤不同,他们都是封建家庭中的成员,但一样受要摧残。梅芬是高家的亲戚,同“大少爷”觉新本来是“天生的一对”,只因为双方的母亲在牌桌上斗争,这一对友情便被活活拆散了;又因为梅芬是女子,就更苦不堪言,终至郁郁而死,至死不得瞑目。瑞珏则是为了避冲撞高老太爷的丧事,避免所谓“学光之灾”,在临产前被迁到城外,被活活折腾死了,瑞珏是高公馆最温纯、善良是个无

中俄家族小说比较研究——以巴金《家》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为例

中俄家族小说比较研究——以巴金《家》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为 例 “家族小说”作为文学创作的一个主题,其形成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国,最早可以追述到司马迁开创一人一代记的方式叙述人物历史的作品《史记》,并由此开创了中国家族小说的先河。进入到现当代文学创作中,更是涌现出了大量的家族小说:鲁迅《祝福》、巴金的《家》、陈忠实《白鹿原》等。作为一个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创作的主题,俄国同样有大批作家投身创作,如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布林《苏霍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借助批评家格里高利耶夫提出的“有机批评”理论,通过深入作品中有关人物、场景的描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时代背景和民族文化。 一、中俄家族小说的人物 在两部作品中读者首先感受到的就是人物和家庭环境:一个是四世同堂组成的“联合家庭”,另一个则是由“偶然成员”组成的“偶合家庭”。 《家》中的高老太爷曾是前清的一位官员,凭借自己的能力置办了一份很大的家业,在经济特权的加持下他自然也拥有了一份封建家长的特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支配青年人婚姻、制造奴隶人格。鲁迅曾分析说“中国的‘圣人之徒’……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利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封建家长控制的绝对权在作品中多有体现:“你现在中学毕业了。我已经给你看定了一门亲事,你爷爷希望有一个重孙,我也希望早日抱孙……李家的亲事我已经准备好了。下个月十三是个好日子,就在

那一天下定……今年年内就结婚。”看似这样一个“不错”的决定结束了觉新与表妹梅的恋爱,也开启了两个不幸的人生。在青年一代人物中,觉新历来是批评家和读者最关注的角色。他是一个实行“不抵抗主义”、“作揖主义”的“工具人”。作为长孙,他身上最明显的品质就是孝——“他们教孝,教忠,也就是教一般人恭恭顺顺的听他们在上的人的愚弄,不要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觉新作为一个受过新思想教育的年轻人,在新思潮和旧观念的碰撞中他却选择了隐藏自我,向封建势力妥协。觉慧相较于他的大哥,身上的反叛意识是尤为明显的。在他的认知范围中,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封建伦理和权威都是可以打破的。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其实也是巴金对自我的刻画,他作为一个新型人物,就犹如一盏明灯指引当时的青年大胆去抗争并争取属于自己的幸福。他敢于在进步报刊上发表激进言论、支持觉民抗婚、与婢女鸣凤恋爱、反对驱鬼的封建迷信活动、勇敢的走出家门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抱负等。他的出走不仅是巴金为新兴的独立青年指出的前进道路,同时也预示了老一辈封建势力终将土崩瓦解成为过去。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氏根据一桩真实弑父案改写的。老卡拉马佐夫作为一个家族的长者,较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明显是一个另类的存在,他不管教自己的孩子,对他们抱着一种放养的心态,任其自生自灭,可以说家里的老奴都比他负责。而放眼其私人生活却又是另外一幅画面——两段婚姻、一段风流史,这也就导致了父与子之间甚至子与子之间关系的微妙。老卡拉马佐夫的家长身份以及威严完全不同于高老太爷,他仿佛就是一个寄生虫和小丑似的存在。“父亲”这样一个形象在陀氏的很多作品里都是隐约提及,从《穷人》到《罪与罚》,“父亲”无一例外都不是正面的形象反而是一个缺失的角色。从“父亲”角色的空白,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答论述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答论述题 1鲁迅《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从三部作品之中分析鲁迅的写作内容及其艺术手法。 答:鲁迅是以启蒙主义精神从事文学创作的,在“立人”的出发点上,揭露封建礼教对于人性的束缚与摧残,他的小说立足于为人生,改良人生,努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以其独特的呐喊与彷徨,或揭示封建礼教,或针砭麻木灵魂,或抨击冷漠的社会,或讴歌诚与爱,呈现出执着的反封建精神。 内容:(1)鲁迅的小说揭示封建礼教。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短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把吃人的内容和仁义道德的表面看得清清楚楚,揭破了那些戴着礼教吃人的滑头伎俩。其思想忧郁深广。这篇小说揭露了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从而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这篇小说体现了他小说彻底反封建的总体倾向。 (2)鲁迅的小说抨击冷漠的社会。社会环境的冷漠是孔乙己悲剧的重要原因。孔乙己是一个不幸者,他生活在一个麻木而冷酷的环境之中,人们自私冷漠,无情无义,给人一种冻僵了的感觉。这种社会是孔乙己悲剧的催化剂。对于孔乙己这样一个弱者来说,社会不仅没有关爱他,更为严重的是人们还把他当作笑柄。老板的无情,长衫的不屑,伙计的鄙视,甚至短衣帮的讥笑,都深深地伤害了孔乙己本来就千疮

百孔的心,这种社会正是鲁迅所批判的冷漠社会。 (3)鲁迅的小说针砭麻木的灵魂,小说《药》这是其中的代表之作。《药》所描绘的是辛亥革命之前清末封建社会的现实,封建势力猖獗,人民群众在封建势力重压之下处于麻木落后,不觉悟的精神状态,他们不懂得反抗自救,不理解革命者为之奋斗,流血牺牲的目标是什么,更谈不上以实际行动支持革命。一句话,《药》暴露了人民群众在封建压迫下麻木愚昧的精神状态,呼吁人们寻找唤醒他们的“药方。(4)鲁迅的小说努力讴歌诚与爱在一件小事中,鲁迅先生把一位平凡的人不能再平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车夫写的那样的光辉伟大,事情是这样的:一天,鲁迅先生有急事鼓了一辆车去S门,但路上,人力车的车把碰到了一位衣衫破烂的老妇人,当时,鲁迅先生不以为然,认为她并没有受伤,于是,挥挥手让车夫快些走,但车夫却完全不理会鲁迅先生,而是“傻傻的”跑过去把老妇人扶起来,并关切的问她的伤势,再把她送到警署去做检查,当时,鲁迅先生看着车夫的背影,心里觉得他不再低微,而是变得伟大起来,而鲁迅先生觉得自己又是那样的渺小,心里的愧疚感便油然而生。 《一件小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在五四运动时期能有如此认识是很不寻常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