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南石林喀斯特地貌研究

路南石林喀斯特地貌研究
路南石林喀斯特地貌研究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路南石林喀斯特地貌形成与演化研究

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专业地理科学(师范)

年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成绩

2015 年5 月3 日

路南石林喀斯特形成及演化研究

姓名

班级学号

摘要:石林喀斯特是喀斯特发育演化的一种极端形式,指石灰岩在长期的喀斯特作用下,沿节理溶蚀而形成的高5m以上的石柱组成的林状地貌景观。路南石林自早二叠世晚期以来,由于有利的地质、气候、水文条件的结合,先后经历了四期继承性的演化发育,形成了在世界上演化历史悠久,形态最为丰富多样的石林喀斯特景观。

关键词:路南石林;喀斯特;形成;发育

1 引言

石林是指石灰岩在长期的喀斯特作用下,沿节理溶蚀而形成的高5m以上的石柱组成的林状地貌景观(宋林华,1997),是一种形态高大的石芽。石林喀斯特是喀斯特发育演化的一种极端形式,国外称为针状喀斯特或剑状喀斯特。

石林分布区往往以其独特、秀丽的地貌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观光旅游,同时,其成因和发育演化也引起了喀斯特学者们浓厚的研究兴趣,对石林成因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在我国,最著名的石林当数位于滇东的路南石林,其石柱之高、形态之丰、分布之广等都居我国之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除了少数学者对其它个别石林(福建永安鳞隐石林)进行过科学研究外(张捷,1994;王雪瑜,1997;许德祥,1999),几乎所有关于石林的研究都集中于路南石林。因此,可以说关于路南石林的研究代表了我国石林研究的现状和水平。

2 路南石林概况

2.1 路南石林自然地理概况

路南石林是云南著名的景观,是世界罕风的风景名胜,是大自然鬼斧神工杰作。位于滇东高原上的路南县境内,距昆明72公里,介于24°42′-57′N和103°14′-30′E之间,面积约40多万亩,是传说中阿诗玛的故乡。石林位于扬子准地台西南缘,滇东台褶带西南侧,夹持于九乡—石娅口断裂与师宗—弥勒断裂之间。区内构造以脆性变形为主,地层倾角和缓(在石林发育区一般小于10°),高角度的节理发育,为石林的发育和稳定保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前震旦系的牛首山组、震旦系、寒武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奥陶系和中生界地层缺失。其中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地层中的碳酸盐岩分布广,尤其是二叠系的茅口组和栖霞组灰岩,质纯、层厚,为石林的发育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从残存的老第三系地层来看,老第三系的路南群曾经覆盖了整个石林分布区,但由于长期遭受剥蚀夷平,现主要分布于巴江流域的西侧,呈长条形南北向展布,在流域的中、东部尚有零星分布。

这里地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四季如春、干湿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7℃,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0。8℃;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8。2℃。区域内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年降水量多在800一850mm间,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随着海拔升高,降水量有增加的趋势。

2.2路南喀斯特类型和石林喀斯特特征

2.2.1 路南喀斯特类型和石林特征

路南地区,喀斯特类型复杂多样,计有溶蚀夷平面、溶丘洼地、石林原野、石芽原野、峰丛洼地、峰林洼地、溶洞及洞穴沉积、暗河伏流、落水洞和漏斗、钙华盆地和钙华坝、天生桥、喀斯特瀑布等,彼此有规律组合和分布。

石林作为一定高度的石柱与溶沟、溶槽、土上溶痕、土下溶痕的组合,可表现为剑状石林、塔状石林、蕈状石林、枯柱林。剑状石林的石柱顶部呈尖锐或刃脊状、石柱密集分布,石柱高度在10多米到30多米;塔状石林以其塔形石柱,石柱顶部呈浑圆或台柱状,石柱中等密集和稀疏分布,高度在几米和至10多米为特点;蕈状石林以其蘑菇状石柱,石柱稀疏零星分布,高度在几米至10多米为特点;枯柱林以其蚀余状石柱稀疏、零星分布、高度在几米至10多米为特点。

石柱表面有多种溶蚀现象:平面溶窝、平面溶沟、溶槽、溶鱼而(鱼而状结构之蚀余态)、圆柱形溶槽、水平边槽、尖棱或浑圆形溶痕等。

2.2.2 石林喀斯特的地形组合

各种形态之石林产在不同地形部位:剑状石林产在洼地和沟谷地;塔状石林产在岭脊或峰面;蕈状石林产在岭脊和斜坡;枯柱林产在斜坡地和溶丘(石丘)。可分出石林洼地、石林谷地、石林岭脊、石林斜坡、石林溶丘、石林盆地等。

3 路南石林的形成条件

3.1 地质条件

3.1.1 地层

路南石林地区的地层主要由元古界、下寒武统、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碳系、下二叠统梁山组、栖霞组、茅口组、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第三系和第四系组成。其中发育石林喀斯特的主要是栖霞组和茅口组。

栖霞组下段为中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和白云岩,厚度50~84 m;上段为生物碎屑黑虎斑厚层灰岩,间夹白云岩,厚度在35~44 m。茅口组下段为厚层生物碎屑灰岩,间夹白云质灰岩,顶部为蜓科化石灰岩,厚度在60~97 m;上段为中厚层生物碎屑灰岩、泥晶灰岩,厚度220 m左右。栖霞组下段发育有不规则状枯柱林和蕈状石林,以石林斜坡和石林岭脊为多,海拔高度在1850~1900m;上段有枯柱林、蕈状石林,剑状石林,以石林谷地、石林斜坡和石林石丘为多,也有石林盆地,海拔在1800~1900 m。茅口组下段发育有典型剑状石林,以石林洼地、石林斜坡为多,海拔在1720~1 950 m;上段有塔状石林、枯柱林、蕈状石林、典型剑状石林,既有石林洼地,也有石林岭脊和石林坡地,海拔在1850~2000 m。

栖霞组和茅口组主要分布在牛首山复背斜倾伏段西南翼和路南断拗盆地之斜坡地带,也零星残留在石碳——泥盆纪地层中,并保留有石林喀斯特,如祖莫村附近。

3.1.2 地质构造

从路南石林喀斯特赋成条件看,石林地区主要是单斜构造、断拗盆地,前者由岩层倾角舒缓的下二叠统组成,后者由路南组和小屯组组成。东边是以泥盆系

为核部的小背斜,东北端是牛首山背斜倾伏端。从发育条件看,主要是小断裂和垂直节理构造,下二叠统、石碳系和泥盆系碳酸盐岩中均发育有节理,但各自节理的方向不同:泥盆系有40°~50°和280°~300°两组,石碳系有320°、10°和东西向三组,但发育较差;下二叠统330°~340°和40°~60°两组,节理密度在110~180条/km2,石林喀斯特排列方向是北西和北东,小断裂也主要是北西和北北东两组,把岩层切成不规则块体,石林岩丘基座保留了这种方向性。

3.2 气候与地下水、地表水系条件

3.2.1 气候

从石林地区碳酸盐岩地层和喀斯特的关系、各时代地层之间的关系看,研究与石林发育有关的气候应从早二叠世着手。早二叠世末期,该区处于古陆状态,从被玄武岩覆盖、充填、烘烤的石芽(柱)看,此时的气候潮湿温暧;晚二叠世处于海洋边缘的潮湿温暖气候(上二叠统有含煤地层);三叠世—侏罗纪处于海边的古陆状态,气候潮湿炎热,附近地区形成碳酸盐岩和含煤岩系;白垩纪处于夷平准高原化的炎热干燥气候,区域上主要为红色岩系,早第三纪早期有较长时期的炎热偏旱气候,形成了含纤维状石膏的砖红色岩系,有大量的哺乳类动物化石,晚期该区地理纬度21.9°,气候潮湿炎热,形成含煤河湖相地层,此时该区进入高原状态;第四纪该区一度变冷,东北边的牛头山发育有冰川;路南石林的现代气候为亚热带干湿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40 mm,并集中于5~10月,年均温度15℃。

3.2.2 地下水

石林地区的地下水主要表现为地下暗河及其地表露头泉水,主要暗河有北西向的黑山—寺背后、北东向的小林口铺—天生关—大村、水塘铺—石林—白龙潭、普豆村—张家庄—董家庄—、南西向的茂舍祖—小村,北西向的尾博邑—黑龙潭,埋深在几米至50米不等。暗河流线上多有漏斗、落水洞与地表水相联系,以泉水形式出露,流量在3477.1 L/s至18.39 L/s变化,地下水的温度在16~19℃。石林发育区地下水的补给源有雨水和地表湖泊。

石林地区的地下水流动富集分别在栖霞组—茅口组和泥盆系—石碳系形成

两个不同类型:石林原野管流型和石丘洼地隙流型;两者具有不同的水流状态和富水性,栖霞组和茅口组的径流模量是12~20 L/(s·km2);石碳系—泥盆系的径流模量为2。4~13 L/(s·km2)。

3.2.3 地表水系

石林地区的主要河流是发育于乃古石林的巴江,巴江横惯栖霞组—茅口组地层分布区,沿巴江发育有二级阶地和多处裂点,天生桥裂点高程1720 m,与源头的高程差约为120 m,巴江在大叠水处汇入南盘江,此处高程约1 620 m,大叠水裂点高程为石林地区的区域侵蚀基准面高程,下二叠统等地层中的岩溶水汇入巴江,河水pH值7.7,钙镁离子的含量为85mg/L,处于过饱和。巴江上游河段为宽谷,下游为峡谷。

3.2.4 钙华样年代测定

钙华普遍分布于石林喀斯特地区石柱、溶洞、暗河、湖盆、石丘等处,张寿越测定了天生桥、芝云洞的钙华样年代:175×103~34×103a,黄仁海测定了大叠水、天生桥、沙地的钙华样年代:170×103~3.55×103a。

4 石林发育时代和发育模式讨论

4.1 石林发育条件和发育方式

马希融(1936)认为石林是在特定的岩性、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下,通过地表溶蚀而成;巴拉兹(1959)认为在一定的植被和大量降水条件下的碳酸盐岩地区可以形成温带石芽和热带石林;袁道先(1995)认为石林是汇水体与帽岩下,沿灰岩裂隙冲蚀而成。这些观点表明了石林形成的岩性、构造、气候、地形、水流条件、地表溶蚀、饱气带垂直淋滤、土下溶蚀与裂隙成土—剥蚀的发育方式。从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分布的非局限性和石林地区碳酸盐岩成分结构的相近性及石林(芽)喀斯特类形的差异性、发育和保存的局限性,也与此有关。必要条件应是石林发育的物质基础、水溶液来源与溶蚀力保持、形态发育的基础;充分条件则是石林发育过程得以实现、形态塑造得以完成的保证。

在确定发育条件时应该区分石林发育所要具备的与仅影响发育程度、发育速

度的因素。因此,发育条件的分析应与发育方式的确定相联系,区分不同地层、不同地形的石林形态、地形组合的差异是同期异形还是不同发育阶段的产物。

结合前述的岩性、构造、气候等的分析,路南石林发育的条件如下:必要条件是产状平缓的中厚层以上的碳酸盐岩,尤以巨厚层生物灰岩较佳,一定密度、开启、垂直、切割几米以上的节理和小裂断,湿热的热带亚热带气候,一定的地形坡度,坡降在15%~20%;充分条件是在小范围内有10m至几十m落差的侵蚀基准面,有较大、稳定的积水域,喀斯特区内的地表径流、湖泊、地下暗河要与周边的碳酸盐岩有一定的高程差,并与近距离的区域地表径流形成几十米至百米以上的高程差,地形有小起伏,汇水的地洼处有一定密度的节理和裂隙系统,区域上有持续、间歇性的升降运动。至于是否需要有覆盖层,则视不同的石林地形组合类型而有不同:典型的剑状石林洼地、石柱体上发育有较大的垂直溶槽者需要有发育裂隙的覆盖层—帽岩,其上为汇水体,其它石林地形组合不一定需要。

发育方式可分为形成石林洼地剑状石柱的地下垂向冲蚀与形成坡地石林的沿裂隙侵蚀、形成石林岩丘的沿密集裂隙或较大断裂的面状侵蚀和沿稀疏节理的线状溶蚀;与改造石柱形态的后期土蚀作用和雨蚀作用。

4.2 路南石林发育时代与发育期次

关于路南石林的形成时代有不同的观点。中科院地质岩溶组(1979)认为石林形成于晚第三纪,根据是石林存在于晚第三纪的剥蚀面上;任美锷(1979)认为石林形成于老第三纪,根据始新统地层充填于石林间低地;张寿越(1984)根据土蚀作用和天生桥、芝云洞钙华的铀钍法年龄等,认为石林发育时代是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谭明(1993)从溶蚀速率和喀斯特景观的保存性出发,认为石林形成时代不早于晚第三纪。很明显对石林形成时代认识的分岐在于研究对象的具体地点和所取依据的不同,上述所有观点的根据均存在于石林地区的不同地点,表现于不同的石林地形组合。因此,确定石林的形成时代应首先弄清不同地点石林的关系,石林地区地势地形的演化趋势与溶蚀发生先后的关系,石林形成并抬升后所处环境与石林发育环境的差别造成石林保持时间长短的差异。溶蚀率与钙华样年龄和发育条件、发育方式的结合有助于石林形成时代、发育期次的确定。

(1)石林地区水化学成分(CaO)、径流模量、岩石成分、岩石容重、裂隙

岩溶率所计算出的面状溶蚀率7mm/ka~59 mm/ka,线状溶蚀率为23 mm/ka~196 mm/ka,考虑到山地高原的机械剥蚀量接近于化学剥蚀量,和茅口组的上覆地层厚度,剥蚀上覆地层需要的时间是以千万年计,形成10 m以上的石柱所需时间至少是以十万年计。

(2)喀斯特高原面之石林(芽)出露地表(路南组被剥蚀后)的雨蚀作用产物,其315万年年龄值表明上新世在石林地区就有石林出露于地表。大叠水样的年龄值表明至少在135万a前巴江就成为石林地区的侵蚀排汇通道,结合前述计算的溶蚀率和机械侵蚀估计,315万a至135万a是该区帽岩下石林发育时期之一。因此,石林自上新世以来就有多期性发育与改造。

(3)处于高原面上的石林已脱离了溶蚀水环境,仅有雨蚀过程,处于保持状态。因此,石林的发育时代和期次可划分如下:玄武岩覆盖、烘烤之石林(芽),发育于晚二叠世玄武岩喷发前;高原面之石林岭脊和石林坡地(包括泥盆系—石碳系上残留的栖霞组、茅口组发育的石林)、泥盆系—石碳系上溶丘之残留石柱,发育于始新世前;和摩村—北大村—清水塘—老鹰箐的石林洼地、石林坡地、石林岩丘,发育于中新世至早更新世的高原夷平化过程;早更新世以后,不同地点的石林又经历了改造和再发育,以站屯至和摩村之间的石林表现明显,古石柱上发育小溶槽和加宽、加深原有的裂隙溶槽或溶沟,使石林形态更为丰富。

4.3 石林发育演化模式

综上述,在岩性、气候、构造等基本条件具备下,自早二叠世末期,受海西运动影响,本区上升为陆,地势不平,发育有裂隙槽谷,在低洼处发育有大型石芽组合等喀斯特,发育地层是茅口组上段,晚二叠世早期该区沿裂隙槽谷发生了陆相玄武岩喷发,玄武岩充填于古溶沟,造成古石芽、古石柱等被烘烤硅化.此后,该区相对于弥勒、泸西,处于古陆状态,玄武岩被剥蚀的过程中,沿垂直裂隙、节理溶蚀,不同地点的茅口组、栖霞组、石碳系、泥盆系地层中发育了各类石林与石芽;此过程沿至第三纪早期本区发生的断块运动,形成路南古湖,北边、东边的石林遭受改造,盆地接受巨厚的碎屑沉积,形成路南组,石林被其充填埋藏,古湖中心的南移、西移,导至了北、东边地层被剥蚀、古石林等喀斯特的再出露;在此后的抬升、夷平、高原化过程中,古石林被改造,存在于同期的喀斯

特高原面上;与此同时,由于路南组局部低地和裂隙,沟通了上覆蓄水体与被埋藏的碳酸盐岩的联系,在低洼的汇水、节理裂隙外,通过垂向的溶冲蚀作用形成了典型的剑状石林,持续的抬升、线状、点状剥蚀使路南组盖层—帽岩的局部被剥蚀,造成如今剑状石林的簇状、群状分布,斜坡地区的碳酸盐岩被坡面、地下径流沿岩石的裂隙溶蚀形成石林坡地,此过程中巴江和地下水、暗河的沟通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各种喀斯特均处于被改造,土下石芽受土蚀作用发生形体变化;局部汇水体与断块运动是不同地点石林等喀斯特差异的直接原因.岩体切割、裂隙性质、裂隙密度分别是形成溶蚀盆地与石林岩丘的重要原因。

贵州喀斯特文化

贵州喀斯特文化简述 一、喀斯特一词来源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词即为岩溶地貌的代称。 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 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1、地表喀斯特形态 溶沟和石芽地表水沿岩石表面流动,由溶蚀、侵蚀形成的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叫石芽。石林:这是一种高大的石芽,高达20-30米,密布如林,故称石林。它是由于石灰岩纯度高、厚度大,层面水平,在热带多雨条件下形成的。峰丛、峰林和孤峰峰丛和峰林是石灰岩遭受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其中峰丛是底部基坐相连的石峰,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向深处溶蚀、演化而形成。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盆地中。 溶斗和溶蚀洼地溶斗是岩溶区地表圆形或椭圆形的洼地,溶蚀洼地是由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围的封闭洼地。若溶斗和溶蚀洼地底部的通道被堵塞,可积水成塘,大的可以形成岩溶湖。 喀斯特地下溶洞景观(20张) 落水洞、干谷和盲谷落水洞是岩溶区地表水流向地下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岩溶垂直流水对裂隙不断溶蚀并随坍塌而形成。在河道中的落水洞,常使河水会部汇入地下,使河水断流形成干谷或盲谷。 2、地下喀斯特形态 溶洞:溶洞又称洞穴,它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形成的地下孔道。溶洞中的喀斯特形态主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灰华和泉华。 二、世界喀斯特地貌分布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喀斯特地貌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山东省济南市2020版高一下学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I)卷

山东省济南市2020版高一下学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5题;共54分) 1. (2分)下图是1980—2007年福建省人口自然变动曲线图(单位‰),读图完成各题。 (1) 1990年至1999年间,福建省人口出生率为迅速下降,与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无关的是 A . 战争因素 B . 制度因素 C . 计划生育因素 D . 社会经济因素 (2)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该图反映福建省人口增长模式已由传统型过度为现代型 B . 由于自然增长率变动不大,因此福建省人口数量保持不变 C . 1980年以来,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 D . 1982年以来,人口死亡率持续下降 2. (2分)(2019·金山模拟) 下图为某国1980年、2000年、2025年“人口金字塔示意图”。由图推断,该

国人口变化的突出特征可能是() A . 老龄化趋势显著 B . 年轻劳动力过剩 C . 自然增长率上升 D . 人口出生率较高 3. (4分) (2017高三上·宁波模拟) 上海的人口容量大,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①能源丰富②经济发达③科技水平高④消费水平高⑤开放程度高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③④⑤ D . ②③⑤ 4. (4分) (2017高一下·三明期末) 读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2)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图中②国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 . 计划生育 B . 鼓励生育 C . 采取移民政策 D . 鼓励人员出国 5. (2分) (2016高一下·双峰期中) 有关世界城市化进程的论述,正确的是() A . 目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 B . 目前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进程表明这些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 C . 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标志着该国综合国力的强弱 D .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因为城市用地规模受到限制

桂林喀斯特地貌分析结果汇报

实习报告 实习名称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系别xxx 年级专业xxx 学生姓名xxx 指导老师xxx

xxx 2011 年4 月24 日 一、实习目的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根据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在学完地质学、地图学、气象与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自然地理课程后,组织的一次野外实习,通过此次实习,要求学生能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并能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感性知识结合起来,进一步理解、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学生野外独立研究与考察的能力,提高实践工作能力和学习专业的兴趣,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从事地理教学等工作奠定基础。 二、学生实习进度安排表 1、实习时间:2011年4月11日——2011年4月24日 2、实习地点:广西桂林市 三、实习过程概述 1、2011年4月11日xxx 实习准备:实习动员、安全教育以及收集实习资料。 2、2011年4月12日xxx 乘车,安排食宿。 3、2011年4月13日中国岩溶地质博物馆参观岩溶模型及标本;请专家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形态特征、形成原因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2011年4月14日桂林园林植物园考察珍稀植物及亚热带生物群落特征 5、2011年4月15日至16日桂林——阳朔考察桂林——杨堤——兴坪——阳朔一带的漓江沿岸岩溶地貌,漓江沿岸岩溶地貌,观察漓江沿岸地下河及溶洞特征。 6、2011年4月17日七星岩、芦笛岩考察七星岩、芦笛岩等典型溶洞的地下喀斯特地貌。

观察漓江沿岸多层洞穴特征。 7、2011年4月18日月亮山、象鼻山、伏波山考察穿山、孤峰等喀斯特地貌特征。 8、2011年4月19日桂林市郊唐家湾一带观察大型直立倾伏背斜,认识大型褶皱和张性构造角砾岩。 9、2011年4月20日桂林市郊刘家村北渡口观察桂林市区漓江沿岸河流的地质作用及主要产物。 10、2011年4月21日桂林市火车站乘车返校 11、2011年4月22日至24日xxx 根据实习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完成实习报告的撰写。 四、实习报告 (一)桂林区域简介 桂林市(简称“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湘桂走廊南端。东、北与湖南省相邻。湘桂铁路与漓江纵贯,有321 、322 、323 三条国道穿过。桂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 桂林是广西的名城和交通、文化中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桂林的工业主要以微电子、橡胶、医药、食品类和工艺美术为支柱,并建立了桂林高新技术开发区。 语言:普通话、桂林话、桂柳话 自然条件 地形条件 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米,典型岩溶地貌。岩溶峰林地貌是桂林重要旅游资源。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南岭山系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 气候条件

喀斯特地貌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喀斯特地貌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 保护研究 ——以贵州省西南地区(安顺、兴义)为例 摘要: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四川、湖南、湖北六个省区,贵州正好位于六省区的核心位置,是喀斯特发育最为激烈的中心区域,而贵州省又主要以西南地区最具特色。在贵州西南部,随处都可以看到独具个性的自然景观,喀斯特景观就是这万千自然景观的基础。本文以贵州省西南地区为研究主体,就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相关问题,通过查阅文献、网络搜索、实地调查和综合分析,阐述了该地发展喀斯特旅游业的意义、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并提出了一些喀斯特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具体措施和策略。 关键词:贵州省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开发保护 贵州作为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地处西南腹地,集聚了溶洞、瀑布、石林为主的天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区等旅游资源优势,并且它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但是其自然资源和人文风情的整合度较差,导致其旅游资源一直处于周边省份尤其是云南、广西等旅游热点的阴影之下,影响了其在全国的知名度。因此,如何提高贵州旅游资源的核心文化品位,树立个性鲜明的旅游产品形象,如何科学开发旅游资源,使贵州省变为一个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竞相发展的大省,成为目前贵州旅游开发与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一、贵州省西南地区主要旅游资源概况 贵州省西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主要由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构成,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

(一)、黄果树风景区 位于中国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是国家首批5A级风景区。黄果树瀑布是该景区的核心景点,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观赏的瀑布,以水势浩大著称。黄果树瀑布属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蚀裂典型瀑布,瀑布高77.8米,宽101米;其中主瀑高67米,宽83.3米,以其雄奇壮阔而闻名于海内外。黄果树瀑布不只是一个瀑布的存在,以它为核心,在它的上游和下游20千米的河段上,共形成了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瀑布18个。1999年被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黄果树瀑布群的各瀑布不仅风韵各具特色,造型十分优美,堪称世界上最典型、最壮观的喀斯特瀑布群,而且在其周围还发育着许多喀斯特溶洞,如天星洞,洞内发育各种喀斯特洞穴地貌,形成著名的贵州地下世界,具有极大的旅游观光价值。 (2)、龙宫风景区 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南郊,与黄果树风景区毗邻。龙宫风景区是以暗河溶洞为主称奇、并集旱溶洞、峡谷、瀑布、峰林、绝壁、溪河、石林等多种喀斯特地质地貌景观为一体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着中国最长、最美丽的水溶洞、中国最大的洞穴佛堂、中国最大的洞中瀑布、全世界最低的天然辐射剂量率、全世界最多、最为集中的水旱溶洞等高品位风景资源。贵州龙宫中心区有卧龙湖、迎宾洞、龙门飞瀑、龙潭天池、龙宫暗湖、蚌壳岩、虎穴洞等景点组成,上下辉映,别有洞天,宛如神话中龙王所居的水晶宫殿。天池是一个山间湖泊,碧绿如玉,俗称龙潭,湖水下泻,从巨大的溶洞倾斜而下,水墙壁立,宽25米,高约50米,惊涛奔涌,蔚为壮观,此即龙门,据称为中国地下瀑布之冠。 (三)、马岭河峡谷风景区 位于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境内,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集雄、奇、险、秀为一体。马岭河峡谷是一条在造山运动中的大裂水地缝,谷内群瀑飞流,翠竹倒挂,溶洞相连,两岸古树名木点缀其间,千姿百态。马岭河峡谷风景区地处云贵高原隆起的乌蒙山与广西丘陵之间,碳酸盐可溶岩分布广泛,岩层断裂褶皱复杂,集中体现了喀斯特多层次、多类型地貌景观,与东西两边的黄果树瀑布和云南路南石林竞展风姿,构成冠盖中华的喀斯特风光,被誉为“地球上一道美丽的疤痕”。特色万峰林景区是马岭河峡谷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兴义市东南部成千万座奇峰组成,气势宏大壮阔,山峰密集奇特,整体造型完美,被不少专家和游人誉为“天下奇观”。万峰林分为东峰林、西峰林两大景区,景致各异,相映成趣,分别被称为大自然的水画、天然大盆景。 (四)、民族风情 贵州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风情独特,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各民族的音乐、舞蹈、节日、风俗、民居、服饰等独具魅力。布依族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等;传统剧种有地戏、花灯剧等;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等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传统音乐“八音坐唱”有“声音活化石”、“天籁之音”之称,享誉海内外。苗族最早的乐器是芦笙,芦笙曲调是最早的曲调之一。苗族的音乐,可分为民歌、芦笙、唢呐和琴箫曲调。工艺上,刺绣具有独特的技巧,针法多种多样;蜡染历史悠久,独放异彩。银饰工艺精巧,是苗族服饰中,最耀眼的部分,在裙子、衣服、头饰、手饰等中都有运用。此外,彝族舞蹈“阿妹戚托”质朴、纯真、自然,被称为“东方踢踏舞”。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查白歌节”,苗族的“八月八”等民族节日,多姿多彩,让人留连忘返。特别是布依族“八音坐唱

世界遗产之—云南石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d2693025.html, 世界遗产之—云南石林 作者: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7年第17期 云南石林是地质学上的“石林”这个术语的发源地,它地处滇东高原腹地,位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是一个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休闲度假、科学考察为一体的著名大型综合旅游区。石林以喀斯特景观为主,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在世界地学界享有盛誉。 云南石林被誉为“世界喀斯特的精华”、“造型地貌天然博物馆”,石牙、峰丛、溶丘、溶洞、溶蚀湖、地下瀑布、地下河等喀斯特景观在这里都可以看到,这种令人惊叹的地质奇观是如何形成的呢? 大自然三亿年的杰作 石林是地球演化的杰作,经历了近三亿年沧桑巨变,最初的石灰岩形成于大海之中。在2.7亿年前的早二叠纪时代,石林地区为海洋环境,海底沉积形成了数百米厚的石灰岩,后经地壳抬升,石林地区处于湿热古海岸边缘,溶蚀形成了最早期的石林。紧随其后的火山熔岩喷溢,使石林被厚厚的玄武岩覆盖。漫长的中生代至新生代早期,石林地区一直处于剥蚀夷平状态。 约六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使石林地区掀斜抬升,转为内陆山间湖泊环境(路南古湖)。之后,石林地区继续抬升,向现代高原河谷环境演进。在持续的抬升过程和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被两组以上垂直裂隙切割,又经水、生物等沿裂隙溶蚀,随着溶沟的加深加宽,石柱被分隔出来而成为形态万千的石林奇观,石林地貌也处在继承、更替和叠置的演变中,老的石林逐渐消失,新的石林不断形成。 这期间石林还被炽热的火山熔岩烘烤过,也被广阔的湖水淹没过,石林的形成是一部真正的地质传奇。它涵盖了地球上众多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分布世界各地的石林仿佛汇集于此,其石牙、峰丛、溶丘、溶洞、溶蚀湖、瀑布、地下河错落有致,是典型的高原喀斯特生态系统和最丰富的立体全景图。 今天,云南石林已经被开辟为世界地质公园,受到严格的保护。 石林于1982年被命名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被命名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8年被命名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7年6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1年成为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中国唯一多省联合申遗项目

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展望

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展望 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展望 结合相关文章的描述,此毕业论文对喀斯特地貌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 (1)由于喀斯特地形的限制和地表的破碎,地形相对平坦、聚落发展相对较好的喀斯特高原盆地区聚落分布集聚性仍然不强,总体上分散,聚落形态复杂。 (2)喀斯特地貌决定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的空间格局特点及演变规律,聚落主要分布在喀斯特盆地、洼地等负地貌和溶丘、溶原、峰林等正地貌,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聚落规模逐渐增加,局部呈现集聚并随着喀斯特地表地貌和组合地貌的形态表现出一定的集聚特点:一般来说,低海拔、无坡向坡度或坡度较低的地势平坦区域聚落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集聚且较为连续,地形起伏地区聚落分布分散,喀斯特正地貌边缘有聚落低程度集聚,集聚形式上沿着等高线向外逐渐增加。 (3)喀斯特高原瓮地区聚落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无论是数量上或是面积上都有所增加,且增幅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水平空间上,聚落形态变化明显,居民点形状越来越不规则,分布越来越聚集,景观格局不断趋于复杂,但到一定程度后,景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一定继续增加,体现了喀斯特地貌对聚落空间发展的限制。 (4)垂直宅问分布是喀斯特高原盆地区聚落空间的主要特点,并加剧了聚落空间格局的复杂性。垂直空间上,聚落主要集聚在低海拔范围内,并逐渐向高海拔地区增加,但各个海拔范围的变化不尽相同,低海拔区域内聚落比蘑呈现逐年增加后又减少的趋势,体现了当居住空间受限后,聚落逐渐向海拔较高的区域蔓延规律。坡度上,聚落主要分布在无坡度的平坡地带,其次是坡度平缓地带。随着平缓地带居住空问的有限(聚落开始向坡度较高的地带蔓延,陡坡和较陡坡的聚落规模和所占比重都有所增加,极陡坡开始有一定比重的聚落分布。坡向上,聚落以分布在无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在可溶性岩类(主要指石灰岩)分布地区,由于喀斯特作用而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各种地貌形态总称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发育了各种奇特的石灰岩溶蚀地貌。我国对喀斯特地貌研究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山海经》中就有“伏流”的记载。在距今300多年前,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1641)在广西、贵州和云南一带的石灰岩地区考察了100多个岩洞,对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成因进行分类描述。他的不朽著作《徐霞客游记》,被人们称为喀斯特方面的经典著作。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和地下两种基本类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溶沟、石芽、石林、落水洞、漏斗、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干谷、盲谷、峰丛、峰林和孤峰等不同形态。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地表水沿着石灰岩地面流动,顺着节理、裂隙进行溶蚀,形成宽浅不一的溶蚀沟槽,称为溶沟。溶沟一般宽可从十几厘米到几米,深可达1米以上,长度不等,溶沟之间突起的脊、柱称为石芽。石芽的高度不等,可从数十厘米到数米。石芽除露出地面的,还有埋在地下的,是由地下水在下渗过程中溶蚀而成。发育在厚层石灰岩中的高大石芽,其间有平行的垂直溶沟、沟深坡陡,形似森林,故名石林,如我国云南的路南石林。

地表水沿着岩层裂隙垂直向下溶蚀,并有塌陷发生,成为地表水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垂直通道,称之为落水洞。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裂隙状落水洞、竖井状落水洞和漏斗状落水洞等。图1溶沟与石芽一般落水洞的洞口直径为7—10米左右,深度为10—30米左右,最深可达百米以上。在被溶蚀的石灰岩地表常可见到一种平面轮廓为圆形、椭圆形,直径数十米,深数米至十几米的漏斗状凹地,称为漏斗。漏斗下部常有管道通往地下,地表水沿此管道下流,如通道被粘土碎石堵塞,常积水成池。按其成因可分为溶蚀漏斗、沉陷漏斗和塌陷漏斗。漏斗是喀斯特发育初期的产物,它是喀斯特地下水垂直循环作用的结果,所以漏斗多分布在喀斯特地貌高原面上。例如宜昌的山地平面上,漏斗很发育,落水洞和溶蚀洼等负地形也很多,平均每平方公里达30多个。漏斗再进一步溶蚀扩大就成为溶蚀洼地。溶蚀洼地底部如果被红土和其它风化物覆盖,其底部的漏斗、落水洞等流水通道被堵,积水成为喀斯特湖。溶蚀洼地底部平坦,其直径超过百米,甚至可达1—2公里。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展形成宽坦的盆地,宽度可达数百米至数公里,长度达几十公里,称为喀斯特盆地。南斯拉夫学者J.司威治最早称这种地形为坡立谷,原意为可耕种的平地,现已成国际通用术语。盆地的边坡陡峭,底部平坦,常被残留的棕黄色粘土、红色粘土及河流冲积物所覆盖。一些溶蚀残丘、孤峰、峰林常常耸立在盆地边缘或排列在河谷两侧,著名的桂林山水就是这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在石灰岩地区,河流常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复习:喀斯特地貌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复习:喀斯特地貌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复习:喀斯特地貌 前言: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提高同学们的复习效率,下面由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复习:喀斯特地貌,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简介: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 ②硫酸盐类岩石( 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③ 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总面积达 51×106 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

牙买加等地。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 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

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2006修订)

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2006修订) 【法规类别】民族自治区域 【批准部门】8;823;82301; 【批准日期】2006.03.31 【发布部门】石林彝族自治县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2006.04.26 【实施日期】2006.04.2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 (1986年10月14日云南省路南彝族自治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6年10月29日云南省第六次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批准2006年2月11日石林彝族自治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修订2006年3月31日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批准2006年4月26日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注:路南彝族自治县于1998年10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石林彝族自治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结合

石林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自治县)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自治县是彝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地方,属昆明市管辖,自治县内还居住着汉族、苗族、壮族等民族。 第三条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治县的自治机关行使县级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自治县的自治机关驻鹿阜镇。 第四条自治县的自治机关维护国家的统一,保证宪法和法律在自治县的遵守和执行。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把国家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完成上级国家机关交给的各项任务。 第五条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根据自治县实际,在不违背宪法和法律的原则下,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加快自治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自治县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第六条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把自治县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民族自治地方。 第七条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实际,分类指导,发挥自然资源、民族文化、区位优势,实施对外开放、科教兴县和城镇化发展战略,促进自治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加快以粮烟果蔬为主的种植业、以羊产业为主的畜牧业和加工型工业、旅游业以及阿诗玛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第一、二、三产业全面协调发展,逐步建成城市经济带和阿诗玛文化经济带。

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摘要:贵州受到喀斯特地貌控制,喀斯特地貌研究的程度关系到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问题,意义重大。本文对喀斯特地貌成因、演化、分区,及喀斯特相关研究进行了描述,得出:地表喀斯特的研究已有规模,但地下喀斯特探测需大量研究,是今后研究重点;对于贵州受构造影响,喀斯特分区应考虑小地貌、小环境的影响;喀斯特相关研究如石漠化、小流域治理、旅游研究等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演化分区 引言 贵州地处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中心,是我国第一级台阶向第二级台阶的延伸斜坡地带,受到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地质构造较为复杂,造就了独特、多样而又秀丽的喀斯特地貌景观。[1]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其范围北起四川盆地南缘山地和鄂西南高原,南至南盘江河谷和桂西北山地,纵跨近5个纬度(24°30’N-9°13’N),长约510km;西起滇东黔西高原,东至湘西丘陵山地,横跨6个纬度(103°31’E-109°30’E),宽约570km,总面积1.76*105km2。[2]由于特殊的岩溶地质作用过程和岩溶环境特征,造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直接关系到贵州社会和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的建设等重大问题。 1.研究现状 1.1成因研究 袁道先先生认为应以系统科学的观点,将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程度和特征的因素:构造、岩性、气候、水文、土壤等,以及这些综合这些影响因素而产生的直接作用方式和强度综合起来考虑。[3]从宏观上看,自晚震旦纪到三叠纪晚期,贵州地区沉积了上万米厚的碳酸盐岩地层,发育了四套碳酸盐沉积建造,自上而下为:上震旦统灯影组,下寒武统上部至下奥陶统中部,中泥盆统顶部至下二叠统,下、中三叠统。[4] 俞遵典对原生喀斯特地貌的成员机制作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认为岩石地层因素、地质构造环境、水化学及水动力条件、生物化学制导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形成喀斯特。[5] 2006年以来,通过运用高分辨率的自动化监测仪器,对岩溶水文(水位、流量)、水的物理化学指标(水温、PH值、电导率、HCO等)和土壤空气CO2进行连续监测,不但证明了岩溶作用的迅速变化过程,而且揭示了水——岩——气耦合作用规律。[6,7]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报告 krast cave 宋柳依 2016级地理信息科学 学号:2016013332 2016年秋季 [摘要]:1.关于岩溶作用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和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2.喀斯特地貌发育和演化实在自然界一定时间和空间领域内进行的,它具有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性,同时又居于空间有序的分带性;3.喀斯特地貌类型多样,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两大类;4.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及其景观价值。 [关键词]:喀斯特;岩溶作用;形成条件;发育理论;形态分析;旅游形象。 前言: 喀斯特地貌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我国是热带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类型最多的国家,亦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对喀斯特地貌现象纪录和研究最早的国家。喀斯特地区有许多国民经济建设问题,因此,研究喀斯特地貌的类型与成因及演化一直备受关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与新方法的提出,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也一直在逐渐深入。 1,喀斯特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定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作用过程(分解和化合)和物理作用过程(流水的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叫岩溶作用。

化学作用过程:碳酸盐在纯水中溶蚀速度很微弱,只有当水中含有二氧化碳时,碳酸盐的溶蚀速度才会显著增大。二氧化碳和水化合成碳酸,碳酸再电离成氢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氢离子也越多,当含多量氢离子的水对石灰岩作用时,氢离子就会从碳酸钙中离解出的碳酸根离子结合成碳酸氢根离子,分离出钙离子。而上述化学反应是可逆的,所以喀斯特作用不断发展。 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碳酸钙在水中的溶度和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有关,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又受温度、气压以及土壤中有机质的氧化和分解等因素控制;另一方面,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度还受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的影响。因此,影响喀斯特作用的有气候因素、生物因素和地质因素。 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度、降水和气压等方面。温度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比较复杂,温度高,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少,溶蚀作用减弱。降水量多的地区,地表径流量大,地表水和地下水交替条件好,水的溶蚀力强。降水的影响比温度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当温度相同时,二氧化碳的分压越大,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大。 生物因素:动植物的生长与活动对喀斯特作用也有很大的影响,动植物可供给土壤大量有机质,土壤中的有机质的氧化和分解可产生许多二氧化碳。在高温地区,通过有机质氧化作用,二氧化碳将大量增加,对促进碳酸钙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藻类的生长能分泌许多溶蚀性酸,对可溶性岩石也有一定的溶蚀作用。 地质因素: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地质因素包括岩石成分、岩石结构和地质构造等三方面。岩石成分是指岩石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实验表明,结晶质岩石的晶粒愈小,相对溶解度愈大。岩层的产状核破裂可控制岩溶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在断层发育的地方,特别是张性断裂发育的部位,结构松散,空隙大,有利于岩溶作用的增强。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存在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水化和水解作用下不断溶蚀,并进一步扩大,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奇特的地貌。 2.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理论: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理论研究,近一个世纪以来被国内外研究者广泛讨论。

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展望

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展望结合相关文章的描述,此毕业论文对喀斯特地貌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 (1)由于喀斯特地形的限制和地表的破碎,地形相对平坦、聚落发展相对较好的喀斯特高原盆地区聚落分布集聚性仍然不强,总体上分散,聚落形态复杂。 (2)喀斯特地貌决定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的空间格局特点及演变规律,聚落主要分布在喀斯特盆地、洼地等负地貌和溶丘、溶原、峰林等正地貌,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聚落规模逐渐增加,局部呈现集聚并随着喀斯特地表地貌和组合地貌的形态表现出一定的集聚特点:一般来说,低海拔、无坡向坡度或坡度较低的地势平坦区域聚落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集聚且较为连续,地形起伏地区聚落分布分散,喀斯特正地貌边缘有聚落低程度集聚,集聚形式上沿着等高线向外逐渐增加。 (3)喀斯特高原瓮地区聚落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无论是数量上或是面积上都有所增加,且增幅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水平空间上,聚落形态变化明显,居民点形状越来越不规则,分布越来越聚集,景观格局不断趋于复杂,但到一定程度后,景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一定继续增加,体现了喀斯特地貌对聚落空间发展的限制。 (4)垂直宅问分布是喀斯特高原盆地区聚落空间的主要特点,并加剧了聚落空间格局的复杂性。垂直空间上,聚落主要集聚在低海拔范围内,并逐渐向高海拔地区增加,但各个海拔范围的变化不尽相同,低海拔区域内聚落比蘑呈现逐年增加后又减少的趋势,体现了当居住空间受限后,聚落逐渐向海拔较高的区域蔓延规律。坡度上,聚落主要分布在无坡度的平坡地带,其次是坡度平缓地带。随着平缓地带居住空问的有限.聚落开始向坡度较高的地带蔓延,陡坡和较陡坡的聚落规模和所占比重都有所增加,极陡坡开始有一定比重的聚落分布。坡向上,聚落以分布在无坡向地区为主,有坡度地区的聚落在各个坡向的分布变化显得杂乱且无规律可循,体现了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分布的复杂性。 综上,由于地表的复杂和破碎,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总体分散,近年来随着聚落规模的扩大,聚落在局部区域有一定程度集聚,但地形的限制导致集聚的形式和集聚的程度有所差异;相关才子表述,随着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增大.聚落形态更为复杂,空间分布更加散布;喀斯特地貌的垂直空间特点在决定聚落的垂直分布及演变规律的同时也加剧了聚落空间分布的复杂性。因此,掌握好喀斯特

201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四部分 专题二 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

专题二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3·保定调研)下图为中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力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省级行政区2000年粮食可供养人口数量大于实际人口数量的有( )。 ①四川②江苏③湖南④广东⑤福建⑥广西 A.①②③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2.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 A.滑坡、泥石流频发—植树种草,增加绿地面积 B.水土流失—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退耕还林还草 C.土地退化—增大化肥使用量,增强土壤肥力 D.水资源短缺—跨流域调水,补充水资源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川、苏、湘三省的2000年粮食可供养人口数大于实际人口数。 注意年份是2000年,即中间的数柱所表示的。第2题,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土层薄,农业生产活动极易造成水土流失,而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退耕还林还草是应对的措施之一。 答案 1.A 2.B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八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八次缔约方会议

将于2012年11月26日至12月7日在卡塔尔和朝鲜举行。据此完成3~5题。 3.近年不少国家大力推行绿色经济。下列属于其范畴的是 ( )。 A.巴西热带雨林地区的大力开发 B.古巴大力倡导发展有机农业 C.洞庭湖周边部分地区围湖造田 D.部分渔民在东海休渔期间私自捕鱼 4.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在2012年迎来第一承诺期到期。少数发达国家已表明不支持第二承诺期。这些国家的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 5.下列做法能起到遏制全球变暖作用的是 ( )。 A.将废旧电池送到专门的回收机构 B.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 C.在超市购物自备购物袋 D.出行尽量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 解析第3题,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A、C、D选项中的做法均会对环境产生破坏,这与绿色经济的理念不符。第4题,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指同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人与生物种群之间、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需要共享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指出,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要进行国际合作,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第5题,注意题干问的是有利于遏制全球变暖的做法,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遏制全球变暖。 答案 3.B 4.C 5.D 下图为我国某地农垦糖业循环经济模式图。据此回答6~7题。

文档: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和原理

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和原理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 碳酸钙(CaCO 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 3 ) 2 ], 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包括:可溶性岩石、岩石透水性、流水作用、气候影响。 可溶性岩石 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岩石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喀斯特地貌岩石。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流水作用 1.流水的溶蚀作用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 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 2 CO 3 ),二氧 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 H 2O + CO 2 ==HCO 3 -- H 2O + CO 2 ==H 2 CO 3 H 2CO 3 ==HCO 3 --+H+(第一步:形成碳酸和碳酸根离子) H++ CaCO 3==HCO 3 -+ Ca 2 +(第二步:H+与CaCO 3 反应生成HCO 3 -,从而使CaCO 3 溶解)

石林的形成

1.石林 石林位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在丘陵起伏的数百平方公里范围内,大大小小的石林成簇成片分布于山坡、岭脊、沟谷和洼地中。辟为游览区的大(小)石林和乃古石林只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片。实际上,石林的面积远比人们想象的大的多。 石林的魅力在于它的美似乎永远让人看不透,永远让人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因此,要想领略石林,只能是身临其境,用心灵去感悟。因为“大美者不能言啊!” 自古以来,石林吸引人们的,首先是石林奇特的自然景观。到石林之前,无论人们对它如何想像,一旦真正置身其中,还是免不了要被它特有的自然美所震撼,进而是对大自然鬼斧神工和神奇力量由衷的赞 置身石林,宛如进入石峰石柱的海洋。举目四望,比比皆是美妙造型,稍换角 度,景象又迥然不同,变化多端,让人目不暇接。沿石缝间的曲折小径,忽而可达峰顶望远,忽而又至深谷探幽,让人美不胜收,赏心悦目。但见嶙峋的奇峰怪石与奇花异草相映成趣,既有雄奇阳刚之美,又有阴柔妩媚之幽。石林如此多娇,难怪神话世界《西游记》的电视剧要在这里拍摄。 不仅高大的石柱形态多样,石柱表面上的各种溶蚀纹理也很奇妙,大大小小的沟纹如精美雕刻装点石柱表面,有的齐整密集、细腻平滑,如刀削斧劈;有的粗糙散乱,凸凹不平,粗看杂乱无章,细看却排列有致,似象形文字,又似天然浮雕。 石林的石峰石柱还会随天气改变颜色,阵雨之时,灰白色的石林须臾之间竟成了浓黑色,凝重端庄,宛如一幅泼墨山水画。雨过天睛,数十分钟内,无数石峰又魔幻般由黑色变成斑驳的杂色,最后又变成灰白色,还其本来面目,让人叹为观止。 石林的美不仅限于奇峰异石,而且还体现在石林与其他地貌和不同背景多种组合所呈现的整体美。成片的石林或突兀于广阔原野、或残留山脊,或藏于林间,或立于湖泊,在红土大地上,映衬着蓝天白云,如诗如画。云南石林可谓是大自然不朽的杰作。 石林的魅力在于它的美似乎永远让人看不透,永远让人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同一座石峰,同一处场景,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甚至一天里的不同时间去看,都会是不同的景象,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因此,要想领略石林,只能是身临其境,用心灵去感悟。 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石林不知迷住了多少人。摄影家杨春洲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就拍摄石林,一拍就是五十多年,可还是觉得没有拍够。多少诗人、作家用文字去赞美石林,多少画家用绘画去表现石林,但都不能尽现石林的神韵。作家贾平凹游览石林后感慨道:“对于石林,一个字也不写,也无法写出来。”因为“大美者不能言啊!”。的确,像石林这样的“大美者”,最好的办法是去亲身体验,“说”是说不清的! 形成于水,考验于火;两次被覆盖,两次再出露;几“世”同堂,演绎地球故事。 从地质科学的角度看,石林的形成不仅跨越了近三亿年的漫长历史,而且过程复杂,极具传奇色彩。可以说,石林的形成是一部真正的地质传奇。 形成石林的岩石主要是石灰岩(碳酸盐岩),属于沉积岩,即岩石是在水体中沉积形成的。石灰岩最大的特点是容易被水溶解,尤其是当水中富含二氧化碳时,因此石灰岩又被称为可溶性岩石。 有了石灰岩,并非就能形成石林,否则石林就成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观了。实际情况是石林的面积只占喀斯特面积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在中国南方这片最大的喀斯特区域,石林的面积连万分之一都不到。可见石林景观的独特和珍贵。

对喀斯特地貌地形的地基研究与处理

对喀斯特地貌地形的地基研究与处理 摘要:在我国的岩溶地区,工程建设中一般会遇到特殊的地质问题。溶洞、土洞和地层塌陷这些不良工程地质情况,在溶岩地区或多或少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对工程建设造成不利影响,使建(构)筑 物附近产生地面塌陷、不均匀沉降等危害,严重时危及建筑物的正常使用。本文在此从喀斯特地貌地区的地质问题出发,在此基础上对于地基的施工做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地质;地基 abstract:in the karst areas of china, project construction will always encounter special geological problems. cave, soil cave collapse and formation of these adverse conditions of engineering geology in karst area, more or less will inevitably arise, adverse impact on project construction, the building (structure ) constructed near the non-uniform settlement of ground subsidence, damage, serious endanger the normal use of the building.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geological problems of karst landform areas, on the basis of the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to do some research. key words; karst landform; geology; foundation; 中图分类号:f416.1 前言:岩溶(喀斯特)地貌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貌单元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在贵州、广西等地尤为发育。岩溶地区由于地下

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

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 【法规类别】自然保护 【发文字号】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号 【批准部门】8;823;82301; 【批准日期】2016.03.31 【发布部门】石林彝族自治县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2016.04.30 【实施日期】2016.06.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1号) 《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已于2016年1月23 日由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2016年3月31日经云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16年6月27日起施行。 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6年4月30日

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 (2016年1月23日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016年3月31日云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为了加强石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以下简称石林遗产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石林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自治县)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石林遗产地是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目录中国南方喀斯特组成部分的石林喀斯特及彝族传统文化传承地区域。 第三条在石林遗产地保护范围内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石林遗产地保护范围包括乃古石林片区、李子园箐石林片区、清水塘-石厢子石林片区、文笔山-蓑衣山石林片区、大小石林片区、长湖片区、大叠水片区、月湖片区等区域,总面积350平方公里。 保护范围由石林遗产地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管理机构)按照批准的界限设立标志,并向社会公布。 第五条石林遗产地的保护管理应当坚持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统一管理、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六条自治县人民政府的管理机构负责石林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执行本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