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是怎样发行和流通的

货币是怎样发行和流通的
货币是怎样发行和流通的

每个人都知道,货币的发行是为了使商品流通起来的一个基本手段。如果没有作为剩余产品进行买卖流通的商品,人们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只够生产者自己消费,那就无所谓货币了。因此货币的发行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前的现实上都需要一定的生产率作为基础;货币的发行量与生产率的高低成正比(忽略货币周转的速度),生产率越高,商品量越大,货币能够发行的量也就可以越大。

在历史上,每一个当政者在建国时都会发行自己的货币,这是一个当政者主权存在的关键体现。那么他们是如何(第一次)发行自己的货币呢?是不是一开始时便无偿地分发给他的全部民众,让民众自由(或者限定)购买社会上所具有的商品呢?决不是这样,因为如果如此,那民众所得到的这些商品岂不是白得了?白得到一笔货币就等于白得到一笔商品。最终人们肯定会全部抛出手中的所有货币以购买商品,将这些货币全部兑现为商品,如此的话,最后又有多少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呢?就象人们在银行那里挤兑,如果储户们要将他们的钱全部提取出来,银行没有黄金或贵重物资做后盾,又如何能够应付这种挤兑呢?所以货币开始发行时并不是将货币白白分送给社会民众的,而是以新货币购买民众手中的物质产品,作为新货币发行的开端的。以新货币来购买社会民众手中的商品,开始时民众还不一定领受,因为他们还不相信这种货币能够在他自己的手中购买得其它自己需要的商品,如果所有的民众都怀着这样的心态,如何办呢?那么这个新兴政权的金库中就一定要储备有相应量的黄金或其它贵重物资,以做为自己发行的货币系统的后盾,使这个新兴的货币体系得到抵押。这种情况对于明白一定经济道理的人来说不过是一种常识,因此不必多说。

但我们不也经常听说国家要提工资给那些国家公务员和其它体制内的人员吗?他们的这些货币工资不也是白得的吗?并没有让他们拿什么东西来换取这工资提高的部分呀。实际上,无论他们是白得也好,不白得也好,这部分钱并不是通过政府增发货币额而得到的,它仍然是现在运行的社会货币总量的一部分。因此政府会说:我们通过增加税收,打击走私,没收非法所得等等,用所有这些经济活动所获得的货币收入来增发公务员工资,来补贴农业生产等等。可见它并非来自新增货币发行量,通过新增货币的免费派送来实现的。

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府要想多发行一些货币量,它自己必须要拥有相应的黄金或贵重物资来做为抵押。如果国家没有掌握一定的财力,而乱增发货币,那如果货币持有者最终要向这个国家的政府寻求完全的兑现怎么办?如果不能完全兑现,那这个国家的银行体系就完蛋了。这是一个国家的“货币硬抵押”,就象国际上的所谓“硬通货”一样。然而在现实中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量与其所拥有的“货币硬抵押”之间往往并不相等,货币量往往多于“货币硬抵押”的量,即货币量多于它的国库中所储存的黄金量和它所掌握的各种物资的价值量。那么这些货币又依靠什么来抵押呢?只能依靠一种“货币软抵押”来补充抵押这些货币,使每个民众都感到自己手中的货币是有保障有信誉的。这个“货币软抵押”就是一种货币的信誉度,它可以是实的硬的,也可以是虚的软的,它单纯依靠人们对这个国家的经济和货币信心而持有这种货币,而用自己手中的货物来与这种货币相交换。因此一个国家必须要极力维护自己的货币体系的信誉度,要保持货币值的稳定,不要忽高忽低。所以一个国家的货币体系又称为“信用体系”。如果你十分随便地增发货币,使人们感到自己手中的货币在不断贬值,那人们对这种货币的信心就会下降,最终使银行体系发生危机,严重时使整个经济和社会垮台。因为国家此时并没有足够的“货币硬抵押”来应付这种局面。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最后几年,曾通过大量增发货币和各种证券来搜刮民间财富,用于战争和他自己将来的出路,结果怎样?蒋介石的整个银行信用体系被他自己完全摧毁,自己也没有再在中国大陆存在下去的前途了。

因此发行或增发货币是通过投资或购买社会民众手中的商品来进行的,并不是通过免费派送给社会民众的方式而进行。现在某些人却大胆主张要免费派送增发货币给社会民众,以促进社会商品的流通与销售,这不过是拿作为经济命脉的金融体系开危险的玩笑。如果现在的货币规模与社会商品量规模这两者之间已经相当,但因为商品滞销而要增发货币,那势必引起货币供应量超

过商品存在量。由于社会民众对商品价格上涨具有一种恐惧心理(‘买涨不买跌’就是这种恐惧心理的最好体现),因此会引起原先在银行中储存着的货币的大量出笼,而导致对商品的抢购风潮并引起物价的不断上涨,同时也导致银行体系的危机。所以,如此增发货币的结果必定引起商品价格的轮番上涨。什么是“商品价格的轮番上涨”呢?比如商品A的价格上涨一个回合后,引起另一种商品B价格的上涨,这又反过来再引起原先商品A价格的再一次上涨。如此,社会所有商品的价格在相互作用下轮番循环上涨,对经济、对金融系统造成极大的危害。中国近10多年来几次出现较大的通货膨胀和抢购风潮,使中国政府不得不以压缩货币供应量,生硬地截断这种价格轮番上涨的恶性循环,最终获得一个“经济软着陆”的好结果。但是压缩过后,经济从泡沫的高空跌落地下,使原先的许多经济活动不能再继续进行下去了,于是各种无法完成的工程散落全国各地,而银行系统呢?大量的贷款无法收回,使银行陷入难以复原的严重危机。也许有人会说,政府为什么要干预市场、压缩银根呢?由物价“轮番上涨”好了。但这种情况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境况的爆炸局面,国家会在这种爆炸中陷于毁灭,民众也会在这种爆炸中陷入极端的恐惧。在物价飞涨的时代,民众如何存活?如果要存活,那就只有完全抛弃这个银行体系,那时人们就不再通过货币来交换,而是以物换物了。经济进入了原始时代。

所以世界各国,都首先把通货膨胀看成经济的最大敌人,美国的“美联储”,小心翼翼地监视着美国的经济,看是否存在着通货膨胀的预兆。当然,单纯一种商品(如石油)价格上涨问题还不大,最怕的是它引起众多商品价格的连锁上涨,并最终导致社会商品价格的轮番上涨。而现在中国的决策者们,在小心翼翼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之时,时刻不忘记不久前的教训,时刻提醒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因此,全部的货币政策都要以社会的生产效率为根本依据,并且只有社会生产率得到提高了,才有可能相应增发货币量。如果我们想要以增发货币来获得生产率,即增发货币在先,获得生产率在后,那也是不可靠的,谁知道这后来的投资与生产是否能够为市场提供“有效的供给”呢?如果不能,那银行体系与整个社会经济也将要承担这笔新增货币的无效结果所导致的如上所述的危机风险。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电子支付对货币流通量的影响

电子支付对货币流通量的影响 1.电子支付与货币供给 1.央行可控的基础货币量趋于下降 传统货币供给理论中,货币供给由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决定。我们以M 代表货币总量,B 代表基础货币, m 表示货币乘数,整个社会货币供给量为:M=B ×m 。基础货币B 包含通货(M 0)和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 。通货我们可以认为是社会公众持有的、流通于银行体系外的现金。 电子支付的广泛使用将会减少通货M 0。而随着电子支付的发展,由于电子支付对现金的替代作用, 使得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缩小(资产负债表中, 中央银行最大的负债是流通中的通货)。而且,流通中的货币需求减少, 减少了中央银行的铸币税收收入。中央银行在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调节货币量时, 可能会因为资产不够而发生困难。在央行没有特殊措施下,银行准备金总额会下降。又由于通货M 0因电子支付的替代而也呈减少趋势,基础货币下降。 2.电子支付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决定货币供给的两因素中,除了基础货币外,货币乘数是影响货币供给的更为重要的因素。 设银行各项存款总量是D ,各银行缴存在央行的法定准备金为RR 、超额准备金为ER ,依据货币理论,D M D ER RR D M M R D M B M m ))(10 000+++=++== (1-1) 上式中,M 0 /D 为现金比率,(RR+ER )/D 为准备金率。这2个因子决定了乘数m 。当现金比率稳定,央行便可以调整准备金率(RR+ER )/D 来调节乘数m,进一步决定货币总量M 。这便是准备金率是效力较强的货币政策工具的原因。 但由于电子货币的替代作用,引起了货币供应量发生改变。我们设在电子货币存在情况下,电子货币余额为E ,则新的货币供应量公式为M = M 0’+ E + D ’ 。货币乘数公式修改为, D M D R E R R D E D M M R D E M B M m ' '+''+'+'+''='+''++'=='))(10000 (1-2) (1)假设电子货币代替的是存款,即M 0′= M 0,E+D ′与D 基本上相等。货币供给量M 无明显变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的负债结构发生了变化。这种替代使普通存款

(完整版)3第三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第三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第一节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一、货币的起源 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用公式表示: 1只绵羊=2把斧子 等号左边的商品绵羊主动地要表现价值,并通过商品斧子相对地表现出来,处在相对价值形式的位置,起主动的作用。等号右边的商品斧子作为价值的表现材料,证明商品绵羊具有同自身相等的价值,处于等价形式的位置,起被动的作用。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用公式表示: 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上,一种商品的价值已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是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作为等价形式的已经不是一种商品,而是一系列的特殊等价物。从相对价值形式方面看,商品的价值表现是一个无穷的系列,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现;从等价形式方面看,没有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统一等价物。商品交换仍然是物物交换。这些缺陷使交换经常发生困难。 3.一般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逐渐从许多商品中分离出公认的一般等价物,人们可以用它来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交换中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这一商品来表现,从而使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为一般价值形式。用公式表示: 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是价值形式发生了质的飞跃。商品的交换方式已由物物直接交换变

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一般价值形式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 4.货币形式 当某种商品(主要是金和银)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用公式表示: 货币形式替代一般的价值形式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唯一的区别只是一般等价物固定于金银商品上。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外化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货币的产生并没有消除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而是进一步发展了商品的内在矛盾。 二、货币的职能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货币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货币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 货币充当价值尺度时,只是表现价值,不是实现价值,因此,货币在执行此职能时,只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即给商品标明价格。 2.流通手段 货币的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是,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是转瞬即逝的要素。因此,在货币不断转手的过程中,单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够了。于是纸币一类的价值符号代替真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在货币出现之前,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即W0一W1;货币出现后,物物交换发展为商品流通,即W1一G—W2 3.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货币贮藏是货币流通的“蓄水池”。纸币不具备贮藏手段的功能,但纸币可以持币待购 4.支付手段 货币的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账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 该职能一方面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中国货币供应量数据分析

中国货币供应量数据分析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住金融统计系统不完善导致的时间序列数据中缺失数据的挖掘、修补办法;掌握数据的收集渠道。 二、实验背景 分析与检验经济货币化程度,需要广义货币M2的时间序列数据。现有的公开统计当中,中国统计年鉴金融业的货币供应量是从1990年开始的,1978—1990年的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可以在中国统计局年鉴数据金融方面找到,其他方面数据需要挖掘修补。 三、实验类型 设计型实验。本实验主要是设计对1978年——2012年中国货币供应量的数据的挖掘、处理与分析的基本路径与程序。 四、实验环境 数据处理软件:微软Excel工作表 Minitab15统计软件 数据比较:利用Minitab15统计软件计算各项统计指标。 五、实验原理 广义货币M2 的统计构成原理。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货币统计标准与我国的货币统计实践,广义货币M2的计算公式为 M2= 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其中,狭义货币M1的计算公式为: M1 =流通中的现金(M0)+活期存款 按照 M2的计量原理及相应的基础数据进行测算 平均值=隔年货币供应量之和/年数 标准差=∑(每年货币供应量-平均值)∧2 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六、实验步骤

第一步,从中国统计年鉴中找出数据1990年——2011年的有数据 第二步:上述数据只是1990年以后的,所以,从国家统计局中找出1978年——1990年之间的部分数据 第三步:合并上述数据得到下列数据表: 1978 212 1979 267.7 1980 346.2 1981 396.3 1982 439.1 1983 529.8 1984 792.1 1985 987.8 1986 1,218.40 1987 1,454.50 1988 2,134.00 1989 2,344.00 1990 15293.4 6950.7 2644.4 4306.3 8342.7 1991 19349.9 8633.3 3177.8 5455.5 10716.6

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量

七彩杂货店 --项目书 姓名:吴金乐 学号:20080332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学院:贸易与行政学院 指导老师:吴永球 完成日期:2011.06.14 摘要: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运用spss工具模对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分析得出的结论: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稳定关系,货币供给量变动是引起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货币政策仍具有最终影响价格水平的能力。借此分析2008-2010年我国通货膨胀率成因和相对于回归方程计算的膨胀率偏低

的原因。 关键词:金融危机;货币供给量;通货膨胀;回归方程 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中国政府于2008年10月开始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广义货币供给量急剧增加,从而引发了学术界对未来通货膨胀风险的疑虑。依据货币数量理论和弗里德曼对美国货币发展史的研究成果,货币供给量增长是决定通货膨胀的根本因素,较长时期内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成正向变动关系[1]。本文拟采用VAR模型就中国货币供给量变动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程度及其有效影响时期进行实证分析,以预测中国急剧增加的货币供给量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程度。 自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由于担心美国的次贷危机会向我国蔓延,导致我国的经济增长放缓,再加上我国政府在历次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这次次贷危机一发生,我国中央政府马上开始猛吃药,中央政府立刻出台8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并且要求各级地方政府相的配套20万亿。当然,这些举措的效果也是相当的明显,在美国等的一些国家经济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却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以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9.6%。本来我国可以通过经济的适度放缓来挤掉我国的房地产泡沫,使经济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但由于这一轮的刺激经济的措施却会使房地产的泡沫越来越大。同时,这28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的副作用还没有凸显出来,特别是向市场中投放了这么大的货币,今后的高通货膨胀率是不可避免的。真实情况也是这样,从2009年开始,流动性过剩开始显现出来,豆你玩,姜你军、蒜你狠等现象陆续出现,这是典型的由于流动性过剩导致大量的货币寻求出路,致使大量的农产品的价格飙升,股市繁荣也是一个人真实的写照,2009年我国股市经历了罕见的牛市,也就是股市起到了分流相当大的流动性的作用,使得通胀率出现的时间有所延迟,并且也起到了使膨胀率降低的作用。中央银行抗通货膨胀率的任务也很艰巨,尽管从2009年以来,陆续出台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存款法定准备金率和提高利率来收缩流动性,以此来抑制高的通货膨胀率,但实际效果不是很理想,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过多的外汇储备和我国实行的固定结汇制,2009年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了惊人的,尽管我国央行一边在紧缩银根,但由于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和我国的固定结汇制使得央行又在大量的向市场上投放货币,这必须让高通货膨胀率来为此买单。 一、通货膨胀率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假设与模型建立 伟大的经济学家、货币主义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弗里德曼曾说过通货膨胀永远只是一种货币现象,虽然这是一种套套逻辑,但他一针见血的指出通货膨胀的本质:正是央行发行货币过多,导致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和服务,从而使得一般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持续和普遍的上涨。本文为了解释我国此次通货膨胀率与货币供应量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我收集了1991-2010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和我国央行在此期间货币供应增长率的数据,如表一所示。为了分析简化,我假设通货膨胀率用CPI指数来代表,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用狭义口径M1的增长率代替。我假设用Y(单位:百分比)表示通货膨胀率,X(单位:百分比)表示M1的增长率。 设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yi = β0 + β1 +εi , I = 1,2,…,20 εi ~N(0, δ2 ), I = 1,2, …,20 ε1, ε2, …, ε20相互独立 如图表二散点图所示,通货膨胀率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国家财政收支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

国家财政收支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 (二)国家财政收支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 1、国家财政收支引起银行信贷相应收支 2、不同财政收支状况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不相同 (1)财政收支平衡对货币供应量无影响 (2)财政结余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财政结余——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货币供应量减少 (3)国家财政赤字对货币供应的影响 财政赤字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取决于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A、向银行借款或透支——银行信贷资金运用规模扩大——货币供应量必然相应增加——导致通胀。 B、发行国债弥补财政政策——国债购买人不同,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也不同。 居民、企业用闲置资金购买——货币供应量不变 银行用信贷资金购买国债,或企业单位购买国债挤占了银行信贷资金——增加货币供应量。第五 节货币均衡 一、货币均衡的含义与标志 (一)货币均衡的含义 货币均衡指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在总量上大体相等,结构比较合理。 Ms=Md 1、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量上绝对地相等是不可能的。 2、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均衡必然要在社会经济过程中表现出来——动态的平衡。 3、货币均衡还要求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结构上平衡。 (二)标志 1、物价水平变动率 2、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 3、货币供给增长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比较 二、货币失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一)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的概念 通货膨胀是在一定时间内一般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的现象。 (1)通胀指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而并非个别商品或劳务的上涨。 (2)通胀是一定时期内持续的上涨,而并非一次性的、暂时的上涨。 (3)通胀指的物价上涨必须超过一定的幅度 2、通货膨胀的原因 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客观需求量。就我国来看主要有:国家财政原因、国民经济结构、国际收支和银行信贷。 (1)国家财政原因 国家财政赤字,如果挤占银行信贷资金来弥补——银行信贷投放和信贷规模扩张——货币供应量超过货币客观需求量——通胀 (2)国民经济结构原因 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货币供应过多——结构型通胀

第九章 金融学 货币供给习题与解答

第九章货币供给习题 一、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 1、原始存款 2、超额准备金 3、基础货币 4、货币乘数 5、M1 二、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1分) 1.货币供应量一般是指() A.流通中的现金量B.流通中的存款量 C.流通中的现金量与存款量之和D.流通中的现金量与存款量之差 2.货币供给的根本来源是() A.银行贷款B.财政支出C.企业收入D.个人收入 3.主张“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的论点,其含义是() A.货币供给决定于整个金融体系的运作 B.货币供给决定于货币当局的政策 C.货币供给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 D.货币供给决定于财政政策的实施 4.如果物价上涨,名义货币供给成比例地随之增加,则实际货币供给() A.也成此比例地增加B.成比例地减小C.保持不变D.无方向性的振荡 5.如果实际货币需求增加而名义货币供给不变,则货币和物价的变化是()A.货币升值,物价下降B.货币升值,物价上涨 C.货币贬值,物价下降D.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6.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率,将导致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能力的() A.上升 B.下降C.不变D.不确定 7.基础货币是由( )提供的 A.投资基金 B.商业银行C.中央银行 D.财政部 8.派生存款是由()创造的 A.商业银行B.中央银行C.证券公司D.投资公司 9.下列资产负债项目中,属于中央银行负债的有() A.流通中的通货B.央行的外汇储备C.对商业银行的贷款 D.财政借款 10.下列金融变量中,直接受制于商业银行行为的是() A.超额存款比率B.现金漏损率C.定期存款比率D.财政性存款比率 三、判断题(10题,每题1分) 1、当非银行公众向中央银行出售债券,并将所获支票在中央银行兑现时,则基础货币增加。 2、当央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而买卖外汇时,常导致基础货币的变动。 3、一般地说,央行降低再贴现利率,则货币供应量一定扩张。 4、若中央银行在市场购买价值100万元的外汇,同时增加对商业银行100万元再贴现贷款,货币乘数为3,在其它条件不变时,货币供应量增加600万元。 5、基础货币中具有乘数效应的部分主要是现金。 6、货币乘数取决于四个因素的变动,即现金漏损率、超额准备金率、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以及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比。

货币供应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论文题目货币供应量影响因素分析 货币供应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摘要】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货币供求与均衡对国民经济的运行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与通货膨胀有着密切关系。外汇储备和信贷规模被认为是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因素。为研究其关系,本文建立模型,分析得到结论:总的来说货币的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以及社会公众这三个主体的行为共同决定,中央银行调节外汇储备对货币供应产生影响;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的信用创造作用影响信贷规模,影响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而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影响货币乘数,也会对信贷规模产生直接影响,引起货币供给量变化。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外汇储备;信用创造;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 一、引言 货币供应量作为央行调控的中介目标,在经济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几何式的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货币流通量也逐渐加大。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推出4万亿的投资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这使得中国的货币供应量M2超额的增长,截止到2012年6月末,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M2为92.5万亿。在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M2如此大的今天,居民的实际财富其实处在一个不断缩水的通道中,财富不断被稀释,通货膨胀不断。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货币供应增长如此之快,货币购买力为何会下降,我们有必要通过分析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因素来找出答案。

二、文献综述 在货币银行学中,货币供给是由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共同决定的。学界对货币供应量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是围绕这两方面展开的。夏斌、廖强(2001)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基础货币本身及其来源。黄燕芬、顾严(2006)采用协整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考察了基础货币的主要来源及其变动,得出基础货币供给具有较强内生性的结论黄武俊、陈漓高(2010)采用VAR 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定量研究方法,考察了基础货币的主要来源及其变动对基础货币变化的影响和冲击。何运信(2006)从货币乘数角度,对我国货币乘数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货币乘数变动不稳定但变动趋势可预测的结论。袁永德、邓晓兰、陈宁(2006)则综合了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因素,得出商业银行信贷途径、国库资金及国债余额是影响我国货币供应量的最重要因素的结论。 本文则从重点从基础货币、信用创造以及定期存款三个方面来考察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以及社会公众三者的综合行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和贴现窗口以及买卖黄金和外汇储备来控制基础货币变化从而影响货币供给量,通过分析外汇占款的变化可以研究中央银行的政策与行为以及对外贸易发展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货币乘数是表明基础货币放大或收缩的倍数,由于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存在,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具有信用创造的作用,通过研究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对信贷规模的影响来研究商业银行的业务行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定期存款利率是构成货币乘数的重要参数,通过研究定期存款的变化来研究社会公众的行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三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分析 (一)基础货币方面 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强力货币、始初货币,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和公众持有的通货(C)。基础货币的公式: 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银行系统的库存现金+社会公众手持现金。 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在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窗口来控制基础货币的变化,从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公开市场上的证券买卖权掌握在中央银行手中,但是贴现贷款发放数量的多少虽然与中央银行制定的贴现率有关,但是不完全取决于中央银行,而与商业银行的决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条投放基础货币的通道是买卖黄金和外汇储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收购黄金和外汇会直接引起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增加;如果向居民收购黄金和外汇,则使流通中的现金增加或使居民存款增加而引起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增加。无论哪种情况都会使基础货币等额增加。反之,当中央银行出售黄金和外汇时。则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减少。 外汇占款是指受资国中央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由于人民币是非自由兑换货币,外资引入后需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入流通使用,国家为了外资换汇要投人大量的资金,需要国家用本国货币购买外汇,因此增加了“货币供给”,从而形成了外汇占款。外汇占款的增加直接增加了基础货币量,再通过货币乘数效应,造成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长,使得流通中的人民币迅速增多。现在,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量达到3万亿,位居世界首位。巨额的外汇储备如何运用直接影响到了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所以,本文在基础货币的变化方面着重研究外汇占款的因素。 (二)信用创造 信用创造是指在整个银行系统内利用超额准备金进行贷款或投资的过程中,活期存款的扩大所引起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又称“货币制造”。商业银行收到一笔现金,除留足法定准备金外,其余部分进行贷款或购买有价证券,但支付方式是相应增加借款人或证券卖主在该行户头中的活期存款进行的。因而制造了一笔派生存款。收款人将支票存入与他往来的另一家银行,第二家银行仍然以相同的方式贷出去,又会创

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用性

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用性 一、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目的 (一)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是调控宏观经济运行 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即通过调控金融变量达到调控宏观经济变量的效果,其目的在于调控宏观经济运行。中央银行不能直接控制投资、消费和对外经济活动,只有通过金融杠杆来调控经济。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隐含的理论前提是,中央银行可以调控金融杠杆,金融杠杆对宏观经济具有影响。中央银行针对宏观经济变量的调控目标称为最终目标,中央银行针对金融变量的调控目标称为中介目标。 (二)中央银行设定中介目标的目的在于确定调控方向和幅度 货币政策设定中介目标隐含的理论基础有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并且具有稳定的数量关系;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具有可度量性;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具有可控性,中央银行可以将充当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控制在所需目标附近。 货币政策之所以设定中介目标,在于设定一个调控方向和调控幅度,防止调控反向、调控过度或调控不足。例如,在经济低迷时确定一个趋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目标,在经济高涨时确定一个趋于紧缩的货币政策目标。从理论上讲,中央银行可以假定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不变,可以据此确定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并将有关金融变量调控到中介目标水平,这样就可保证最终目标的实现。但是由于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中间目标变量作为经济体系的一个变量,又具有一定的内生性,中央银行企图通过将金融变量控制在目标值而完全实现最终目标的想法是不现实(建议不动,“不现实”说得过于绝对)的。 货币政策不但可以设定中介目标,而且可以为中介目标设定前置目标,即操作目标。其关于操作目标与中介目标之间关系的理论假定与关于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的假定相同。如果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设置两层前置目标,由于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发生变化,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实现了操作目标,不见得能实现中介目标;实现了中介目标,不见得能实现最终目标。 (三)选择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中介目标之调控方向可以是一致的 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与选择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在调控方向上可以是一致的。选择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作为中介目标,把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定得高一些,意味着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可以通过调低利率来实现,如果将利率作为中介目标,调低利率也会达到相应的目的;把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定得低一些,意味着执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也可以通过调高利率来实现政策目的,如果设定利率为中介目标,则将利率目标调高一些就可以了。 二、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作为中介目标的评价 (一)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相关性 理论上一般认为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变动是经济增长率变动和通货膨胀率变动的原因,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基本同步或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超前于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调控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就可以影响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但是,在实践上根据这个命题进行货币政策操作仍然存在

最新我国电子货币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我国电子货币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与应对 措施 电子货币作为替代现金币或存款的形式而直接转换,在货币进行转换的同时也直接影响银行对存款的超额储备能力,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电子货币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借鉴。 电子货币是信息技术应用中的创新型产品,它不仅实现了由纸币转变为电子币,也脱离了法币体系,也对传统的货币供应机制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下面我们结合电子货币发行的现状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供应量的冲击,进一步总结出相对的策略. 1、竞争性货币的供应格局 国内外中,许多私人机构陆续开始发行电子货币,其中除了银行外,也有不少的软件公司的参与.因而电子货币的发行形成了分散性,央行对此也受到了全面的挑战.电子货币的私人发行一方面能刺激私人及部门对电子货币的热情和投资,从而提高整体货币系统支付的效率,而另一方面来说,电子货币目前还处于研发的初级阶段,发行额相对比较小,分散发行部会影响或干扰整个货币市场的流通秩序,但正由于这种私人发行从而形成了竞争性货币的供应格局. 而这种竞争性的货币供应格局在货币发行量上存在着失控的风险.第一,因为电子货币是私人发行,它的发行主体和传统货币的发行主体不同.其目的也不同.央行发行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方式,当经济通货膨胀时央行会主动收缩货币的供给.而私人发行电子货币以获得铸币税收为主,铸币税收是消费者购买电子货币到使用电子货币的时间里,期间的时间内获得不用支付利息的贷款,这部分负债也可

以获得利息性的资产收益.这样的话,私人发行者就会增大电子货币的发行量,获得的无息贷款也就越来越多,也就是所说的铸币税收越大,因而就形成了货币发行量的失控风险.其次,电子货币的这种分散性极大地减弱了央行对货币供给的调控能力,不少国家也陆续实行了央行制定,央行处于核心地位,对整个国家的经济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分散发行的电子货币极大地挑战了央行对货币发行的垄断性,也减弱了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2、电子货币的供应量扩张 电子货币作为替代现金币或存款的形式而直接转换,在货币进行转换的同时也直接影响银行对存款的超额储备能力,也间接地影响了狭义货币(M1),在转换过程中,超额储备能力的变动也对电子货币有着重大影响.存款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中的核心变量,在电子货币的货币供应量扩张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C为现金,D 为活期存款,E 为电子货币账户,存款准备金率为dr),当 M1 中包含电子货币时,M1=C+D+E.货币的供应量增加到ErdD1.如果 M1 中没有包含电子货币的话,M1=C+D,因而 M1 的增加额为ErdD1+ D C.dr1,M1 的增加幅度还要上升,但是幅度相对较小. 由此可见,当存款准备金率为 0 时,M1 中不管有没有包含电子货币,其货币供应量都会增加. 3、货币供应的统计量失效 电子货币正处于发展初期,其技术标准及形式也在不断更新和创新中,从而使货币的供应层次的定义发生也不断变化.货币政策需要货币供应层次的产生,在制定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各国的货币政策要根据不同的货币状况来观察,从而找出适合于本国的经济政策.也就需要用到货币统计,也有了对货币层次的不同划分

货币与货币流通(一)

货币与货币流通(一) (总分:3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12.00) 1.如果其他情况不变,当中央银行增加黄金、外汇储备时,货币供应量将(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上下波动 A. √ B. C. D. 2.当财政赤字迫使银行超经济需要发行货币时,则这部分信用货币蜕化成典型的( )。 A.足值货币 B.一般等价物 C.纸币 D.辅币 A. B. C. √ D. 3.人民币从中国人民银行现金发行库直接进入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现金业务库的过程,称为( )。A.现金投放 B.现金回笼 C.现金归还 D.现金发行 A. B. C. D. √ 4.财政节余使货币供应量( )。 A.增加 B.不变 C.减少 D.不确定 A. B. C. √ D. 5.如果其他情况不变,中央银行放宽了商业银行的再贴现条件,货币供应量将( )。 A.不变 B.下降 C.上升 D.上下波动 A. B. C. √ D. 6.广义货币的投放发生额减去回笼后的结存额为( )。 A.货币投放量 B.货币供应量 C.货币发行量 D.现金发行量 A. B. √ C. D. 7.当财政赤字迫使银行超经济需要发行货币时,则这部分信用货币蜕化成典型的( )。 A.足值货币 B.一般等价物

C.纸币 D.辅币 A. B. C. √ D. 8.货币供应量是指( )。 A.处于流通中的现金量 B.处于流通中的存款量 C.货币需要量 D.处于流通中的现金量和存款量之和 A. B. C. D. √ 9.财政节余使货币供应量( )。 A.增加 B.不变 C.减少 D.不确定 A. B. C. √ D. 10.如果其他情况不变,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抛售了大量的有价证券,货币供应量将( )。A.上升 B.不变 C.上下波动 D.下降 A. B. C. D. √ 11.划分货币层次的重要依据是金融资产的( )。 A.兑换性 B.还原性 C.流动性 D.稳定性 A. B. C. √ D. 12.马克思揭示的货币必要量规律,是以( )为基础的。 A.价值规律 B.劳动价值论 C.现金余额学说 D.货币需求 A. B. √ C. D. 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 13.下列关于财政收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财政收支都要经由中央银行的账户实现√ B.财政收入过程意味着货币从商业银行账户流人中央银行账户√ C.财政收入过程实际上是普通货币收缩为基础货币的过程√ D.财政收支不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倍数变化 E.财政收支对货币供应量的最终影响,取决于财政收支状况及其平衡方法√ 14.贵金属具有的天然属性最适合于充当一般等价物,其主要表现在其( )。 A.质地均匀√

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 1.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给是指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对现金货币、存款货币等其它形式货币的供给。货币供应量是指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供给货币所形成的、为社会公众持有的债务总量,它是反映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一定时点上的银行负债总额或资产总额。 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存量概念,即某一时点的货币供应量。 2.名义货币供给与实际货币供给 名义货币供给是指适应物价增减幅度在名义上增减的货币供给,它是一定时点上的货币存量。 实际货币供给是指剔除了物价变动影响在一定时点上的货币存量。在一定的商品、劳务供给和货币供给下,如价格水平出现大幅上升,则意味着既有的货币供给只能媒介部分商品、劳务的流通,会出现明显的货币不足。反之,价格水平大幅回落,既有的货币供给就会明显过多。 3.适度货币供给 适度货币供给是指银行系统通过货币投放与信贷投放而实际注入社会的货币量与社会合理的货币需求相一致。 这个概念内涵了三层意思: 一是适度的货币供给反映了适度的货币需求; 二是适度的货币供给在于使实际的货币供给量与适度的货币需求量基本一致; 三是如何使货币供给适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能否审时度势,把货币需求调整在合理的限度内,从而使货币供给趋于合理。 在现实生活中,适度的货币供给很难取得。因为: l 银行作为货币供给的唯一闸门,从表面上看它能强制地向社会供给任意数量的币,而事实上,货币供应量是由国民经济各收支主体共同决定的,因而银行在按自己的意图供给货币的同时会受到来自社会各部门强求银行供给货币的抵触; l 适度的货币需要量与适度的货币供给量是相互依存、相互引导的,二者中任何一方因各种因素产生了波动,都会使另一方出现波动。 货币供给量既是外生变量,又是内生变量。 外生变量又称为政策性变量,是指在经济机制中易受外部因素影响、由非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变量,中央银行能够按照自身的意图运用货币政策手段对之进行调控。内生变量又叫非

货币供应量统计方法的国际对比

货币供应量统计方法的国际对比 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Keynes主义经济学逐步走向衰落,货币主义日益赢得世人的认可,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了货币供应量统计,并赋予重要的政策地位。但是,由于各国经济发展、金融市场结构和金融工具差别很大,世界范围内的货币供应量结构体系、统计口径,没有统一标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了提高成员国货币金融统计对风险的敏感性,增强不同国家之间主要金融指标的可比性,曾于1996年制定并颁布了《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Manual On Monetary and Financial Statistics),随后分别于1997、2000年两次修改。《统计手册》为货币供应量统计提供了概念框架体系和基本方法,是当今指导各国货币供应量统计的重要文件。 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荐的货币统计框架体系 在1997 年版的《统计手册》中,对货币供应量统计的一般性原则、货币定义和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给了具体表述: 货币供应量统计的原则:货币在经济政策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中央银行在编制货币供应量时必须依据机构组织和市场特点,以满足政策制定和经济分析的需要。根据这一基本原则,各国在编制货币供应量时,主要考虑的应当是本国经济、金融特点,以实证分析为主要依据。 货币定义:货币是金融中介机构的负债,包括流通中现钞、可转让存款和近似的公众金融资产,其中,金融中介机构主要指存款金融部门,金融工具包括以本币面值和外国货币面值两种。哪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被包括在广义货币统计中,应当通过实证性研究确定,在不同方案中选择与宏观经济变量——通货膨胀和名义经济产出——最具密切关系的作为确定广义货币供应量统计标准。 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 M0:现金,本币流通中现金; M1:狭义货币,M0+可转让本币存款和在国内可直接支付的外币存款; M2:狭义货币和准货币,M1+一定期限内的(三个月到一年之间)单位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外汇存款+CD M3:广义货币,M2+外汇定期存款+商业票据+互助金存款+旅行支票。 随着金融在世界各国迅猛发展,货币概念有了很大程度的扩展,仅仅采用金融中介的负债已经不能完全反映货币的内容1,也不能涵盖所有成员国的货币构成2,在这种情况下,1997年版的《统计手册》对货币和货币分层的定义已经 1一些国家把短期债券包括在广义货币中,欧洲中央银行就是如此。 2有些成员国的现钞或硬币是由政府发行,而不是由中央银行或存款货币机构发行。

我国货币供应量分析

我国货币供应量分析 【摘要】货币是一国经济运行中必不可少的流通媒介,而一国的货币供应量也就与经济的健康运行与发展有着密 切的联系。货币供应量的合理性更加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国家的合理投放控制至关重要。本文针对中国2008-2017年广义货币供应量进行总结分析,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货币供应量被定义为在一定点时间上全社会具有流通 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总的存量。当今,我国货币供应量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次是流通中现金M0,也就是在银行系统之外流通的现金;第二层次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1,即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羊类存款。第三层次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即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定期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M1则能够体现出在经济体系中的实际购买能力;M2则不但能够体现实际的购买力,而且还能够体现可能的支付能力。 这篇文章主要依据2008-2017年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数据变化情况,进行基本总结与分析。近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重要不可忽略的事实即为广义货币 供应量(M2)测度的流动性快速增长。 一、我国货币供应量现状

由图1的M2近十年的总量走势可以看出,广义货币的供给量一直呈较快速度上升,由2008年1月的417846.17 亿元到2017年9月1655700亿元,可以看出M2总额扩大了近4倍,其上升速度较快。 由M2同比增长率的变化情况来看,08年后我国货币供应量不断上涨,同比增长率一度达到30%的高值;而后随着经济的复苏,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稳健,其增长率也就下降到今天9%左右,可以看出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速度在减慢。 二、影响货币供应量因素 货币的供给量为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相乘所得到的数值,那么它们就成为影响货币供应量总额的关键因素。 (一)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它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即中央银行投放并直接控制的货币,主 要为商业性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以及公众所持有的通货。我国的基础货币量总体还是呈稳步上升趋势,由08年初的10万亿元增长到17年第二季度末的30万亿元,扩大了近三倍。从14年开始基础货币余额有所下降,后又小幅上升, 至今呈较为平稳的变动状态。 当今的金融体系中,任何经济主体的基础货币都是由货币当局发放的。货币当局通常通过三种途径来投放基础货币:一直接投放通货;二控制改变黄金以及外汇储备;三实施货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及影响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及影响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及影响 周辉物流14 [ 摘要] 从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理论关系入手,对二者进行了一系列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并得出结论:无论是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是以GDP来衡量商品流通总规模,它们与货币流通量(M0、M1、M2)均有十分显著的相关性,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商品流通规模对货币流通规模的决定作用。但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或GDP增长率与货币流通量增长率并未呈现出十分显著的相关性,这说明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规模扩张是不同步的,货币流通的扩张速度往往快于商品流通的扩张速度。 [ 关键词] 商品流通;货币流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货币流通量 一、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理论关系 (一)从静态角度看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 在对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之前,有必要对二者的理论关系进行简单分析。

1.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从货币产生和货币运动的最初动因来看,是商品流通决定了货币的产生和货币的运动;(2)从马克思的货币流通量规律来看,是商品流通规模决定了货币流通规模;(3)商品流通速度决定了作为商品流通一部分的狭义货币流通的速度和其他形式的货币流通速度;(4)商品流通结构决定了货币流通的形式和特点。 2.货币流通反作用于商品流通。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流通即狭义货币流通,是通过为商品流通提供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以及对价格施加影响来反作用于商品流通;(2)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流通即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等,是通过对商品流通时间、商品流通费用和流通中实现的价值总量施加影响来反作用于商品流通;(3)货币流通通过全局性的销售困难和经济危机对商品流通施加消极的反作用。 (二)从动态角度看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 1.分离。这是货币职能深化和信用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即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在各自的发展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