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四章 了解电路单元检测卷 (含答案解析)

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四章 了解电路单元检测卷 (含答案解析)
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四章 了解电路单元检测卷 (含答案解析)

第十四章了解电路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为6V,当开关S闭合后,只有一只灯泡发光,且电压表的示数为6V,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灯L1处短路B.灯L2处短路

C.灯L1处断路D.灯L2处断路

2.以下电路图中与实物图一致的是()

A.B.

C.D.

3.有一电路上串联着20只灯泡,如果电源插头处的电流为200mA,那么通过第10只小灯泡的电流是( )

A.10 mA B.20 mA C.200 mA D.100 mA

4.有两只定值电阻,上面分别标有“2A 10Ω”和“1A 5Ω”的字样,若将它们串联在电路中使用,则电路中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

A.1A B.2A C.3A D.不能确定

5.小明家的一本用电常识书中列出了白炽灯的常见故障与检修方法,如下表所述,造成此“灯泡不亮”故障的共同原因是电路中出现了()

A.短路B.通路C.断路D.支路

6.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R1、R2为定值电阻且R1>R2。开关 S 闭合后,电流表示数最小的是()

A.B.

C.D.

7.用如图所示的a、b两个电路进行“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比较”的探究活动,在保持电源不变的条件下,他们所记录的实验结果如下,你认为其中不可能的是

A.在a电路中,当灯L1和灯L2都发光时,取下灯L1,灯L2将会熄灭

B.在a电路中再串联一个小灯泡,接通电路后,灯L1和灯L2发光会变暗

C.在b电路中,当灯L1和灯L2都发光时,取下灯L1,灯L2将会熄灭

D.在b电路中,当灯L1和灯L2都发光时,取下灯L1,灯L2将不会熄灭

8.如图所示,能够正确表示电路连接的是图()

A.B.C.D.

9.如图所示,当开关闭合后,发现小灯泡不亮,电流表无示数,用电压表测量发现U ab=0,U bc=6V,U dc=0,若电路中只有一处故障,则其故障原因可能是()

A .小灯泡灯丝断了

B .小灯泡被短路了

C .开关接触不良,断路了

D .电流表断路

10.如图所示,开关S 闭合后电灯不亮,为了检查电路故障,用电压表进行测量,发现

=3.0V ac U ,=0V ab U , 3.0V bc U 。则电路故障可能是( )

A .灯L 断路

B .滑动变阻器R 短路

C .开关S 断路

D .灯L 短路或滑动变阻器R 断路 11.手机电池充电电压最接近下列哪个电压值 A .220V B .36V C .5V D .380V

12.关于如图所示的四个演示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试管口木塞冲出去的过程,其能量转化情况与内燃机的做功冲程相同

B .两个压紧的铅块能吊起钩码,是由于分子间存在间隙

C .甲、乙两个泡沫小球相互吸引,说明甲、乙两球一定带有异种电荷

D .用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两片金属箔张开一定角度,说明玻璃棒带正电 13.下列是四种模拟病房呼叫电路的设计图,其中设计最佳的是

A .

B .

C .

D .

14.图中所示的电路图中,各元件均完好,开关都闭合后,只一个灯泡发光的电路为

A .

B .

C .

D .

15.如图所示,开关闭合,两个灯泡都不发光,电流表指针几乎不动,而电压表指针有明显

偏转,该电路故障可能是

A.电流表开路B.L1灯丝断了C.灯泡 L2 开路D.灯泡 L1 短路

16.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的实验中,刚一“试触”就发现电流表的指针迅速转动到最大刻度,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A.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B.待测电阻的绕线断了

C.线路接错了,某处发生了短路 D.线路某处发生了开路

二、填空题

17.通过学习第11章简单电路,我们知道了电路是由____________、用电器、___________和导线组成的;

18.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人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________电荷;验电器是根据同种电荷互相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

19.将泡沫小球A靠近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泡沫小球A被排斥;将泡沫小球A跟泡沫小球B一起悬挂起来,A、B两球的作用情况如图所示,则B球可能_____(填写带电情况)。A、B两球都向对方靠拢,说明力的作用是_____。

20.酸甜多汁的水果不仅可以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还可以发电呢!几只水果提供的电

力足以点亮一排发光二极管!水果在这里扮演了________的角色:它为发光二极管提供了

________,使自由电荷在电路中__________起来,形成电流。

21.如图是A、B、C三个轻质塑料小球的相互作用情况,若A带正电,则B的带电情况是______ ,C的带电情况是______ (选填“一定带正电”、“一定带负电”、“一定不带电”、“可能带正电,可能不带电”或“可能带负电,可能不带电”)

22.如图所示,电路中要使L1和L2并联,应闭合开关________.要使L1和L2串联,应闭合开关________,为了防止电路出现短路,不能同时闭合开关________.

三、简答题

23.小红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标语:“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 装运汽油为什么不准用塑料桶,而要用金属桶?

四、作图题

24.在图所示的电路中,两根导线尚未连接,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正确连接电路,要求:灯L 1和灯L 2并联,电流表测量通过灯L 1的电流。

25.根据图中标出的电流方向,在电路空缺内填入电源、电流表或电压表符号,要求填入后灯L 1、L 2都能发光。 五、实验题

26.有A 、B 、C 、D 四个带电体,A 与B 相互吸引,B 与C 相互排斥,C 与D 相互吸引,已知D 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排斥,则四个带电体的带电情况是A 带________ 电,C 带 ________ 电;实验室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做验电器,它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 27.在“连接串联电路”实验中,实验电路如图所示.

(1)在连接电路时,幵关应该处于_____状态.

(2)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S ,小慧发现1L 、2L 两只灯泡都不亮,她用手按一下灯泡1L ,

1L 、2L 仍然都不亮,按一下灯泡2L ,两灯都亮,松开手两灯又不亮,则故障可能是___.(

选填“1L 灯丝断了”、“2L 灯丝断了”、“1L 短路”或“2L 与灯座接触不良”).

(3)排除故障后,闭合开关两灯同时亮,断开开关两灯同时灭;将开关S 换接到1L 和2L 之间、1L 和电池负极之间,观察到同样的现象.这样操作的目的是探究____.

(4)两灯并联,开关装在干路,还需要增加_____根导线.

28.如图甲所示,小明在探究“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时,将两盏标有“2.5V 0.3A ”的小灯泡串联起来,接到可调直流电源两端。

(1)小明在闭合开关后,发现电压表的指针偏转如图丙所示,这是因为_____;上述问题纠正后,小明正确操作测出了L1的电压。在测L2两端的电压时,为了节省实验时间,小明采用了以下方法:电压表所接的B接点不动,只断开A接点,并改接到C接点上,小明用上面的方法能否测出L2两端的电压_________?为什么?_____。

(2)调节直流电源两端的电压,使两灯泡都正常发光。突然,原来正常发光的两盏灯同时熄灭。

①发生这种故障的原因是什么呢?指导老师经过分析检查,给出下列两种原因供小明选择,你认为可能的是_____。

A.盏灯断路,另一盏灯完好B.一盏灯短路,另一盏灯完好

②为了检测故障,指导老师又提供了下列四种器材:

A.规格仍为“2.5V,0.3A”的灯泡 B.符合要求的电压表

C.符合要求的电流表D.一根导线

从它们中间每次选择一种器材来检测故障,你认为不适用的有_____(填器材前的字母代号)。(3)在故障排除的情况下,小明将实验中测出的数据记录如下:

根据上述数据,小明总结得出了以下实验结论:

A.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

B.串联电路中各部分两端的电压相等。

请你对此进行评估,写出小明在本次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写出一条即可):_____。

(扩展)若将L2换成规格为“0~20Ω”的滑动变阻器,若使灯泡L1正常发光,则电源电压可调范围为_____(电源电压连续可调),滑动变阻器消耗的最大功率为_____W。

29.在“探究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的关系”的实验中

(1)小明想测量干路中的电流,连接的电路如图甲所示,检查电路时发现只有一根导线接错了,请在这根导线上打上“×”并作出正确的连线。

(________)

(2)连接正确的电路后,闭合开关电流表的示数为0.46A,请在如图乙所示的图中画出指针的位置(O为指针转轴)。

(_______)

分析上表中数据得出结论:在并联电路中,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第1次实验数据发现,灯泡L1的电阻_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灯泡L2的电阻;若两灯泡灯丝长度材料相同,则灯泡__________的灯丝更粗。

30.如图甲所示是小强“连接串联电路”的电路图。

(1)在连接图甲电路的过程中,下列几点要求中没有必要的是________。

A.必须从电池的正极开始依次连接开关S、L1、L2、电池负极

B.每处接线都必须接牢

C.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应该是断开的

D.连接完毕对照电路图仔细检查电路,确认无误后再闭合开关

(2)如图甲,当两灯亮后,若将L1从灯座上取下, L2会________(选填“熄灭”或“发光”)。说明在串联电路中,各个用电器之间________(选填“不”或“相互”)影响。

(3)若把一根导线接在小灯泡L2的两端,会看到那灯泡L1________(选填“亮”或“不亮”);说明在串联电路中,一个用电器因短路而停止工作,其他用电器________(选填“不能”或“仍能”)工作。

(4)如图乙所示,导线e只有一端连接在电源正极上,为了形成并联电路,小强需要把导线e的另一端连接到电路中的________(填下列选项)。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六、计算题

31.如图所示,当开关S闭合时,两只电流表A1、A2的示数分别如图所示,问:

(1)电流表A 1、A 2使用的量程和读数分别是多少? (2)通过灯泡1L 、2L 的电流分别是多少?

32.如图(a )所示电路,V 1、V 2是两只相同的电压表.当闭合开关后.灯泡L 1和L 2都发光,这时两只电压表的指针偏转角度相同,均为图(b )所示,指针刚好对准刻度线位置.则:

(1)求L 1和L 2两端的电压;

(2)若将L 1和L 2改接为图(c )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后灯泡L 1和L 2都发光,此时电流表A 2的示数为1.5A ,电流表A 1的示数为1.2A ,求此时通过L 2的电流和L 2两端的电压

参考答案

1.B

【解析】 【分析】 【详解】

当电路发生断路时,用电器不工作,且电路中电流为零;当电路发生短路时,用电器可能工作,并且电路中有电流;由图可知,电路为串联电路,电压表测量L 1两端的电压,因为闭合开关后,有一盏灯泡发光,因此电路发生短路故障;又因为电压表有示数,并且等于电源电压6V ,所以L 2处短路。 故选B 。 2.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实物图可知,开关控制整个电路,开关闭合后,两灯并联.A. 该选项中,两灯泡串联,故A 选项错误;B. 该电路中,开关控制整个电路,两灯泡并联,符合实物电路,故B 选项正确;CD 电路图中,两灯泡并联,但开关控制支路,故CD 选项错误.故选B. 3.C

【解析】根据串联电路的定义,将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所以电流只有一条路径,那么就像水流一样,处处是相等的,所以如果电源插头处的电流为200mA ,那么通过第10只小灯泡电流也同样是200 mA 。故选C 正确。 选C 。

点睛:对于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的理解,可以结合水流来类比,就好像水在水渠中流动,如果水渠中间没有口子,那么水量既不会增大,也不会减小,流到哪里都一样大。串联电路的电流就是这样子。 4.A

【解析】 【详解】

当它们串联接到电路里时,各处的电流相等,∵I 1=2A ,I 2=1A ,即I 1>I 2,∴为了让每一个电阻都工作,电路中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I =I 2=1A .故选A . 5.C

【解析】 【详解】

灯泡的灯丝断了,灯头内的电线断了,灯头、开关等处的接线松动以及接触不良的共同情况都是电路中没有电流,灯泡不发光,这三个故障的共同原因是电路没有接通,这种故障就是断路.故选 C 6.B

【解析】 【详解】

A .闭合开关后,电阻R 1被短路,只有R 2工作,此时电流表的示数为2

U

R ;

B .闭合开关后,电阻R 1和电流表被短路,只有R 2工作,则电流表的示数为0;

C .开关S 闭合前,只有电阻R 2工作,闭合开关后,两电阻并联,电流表测量干路的电流,由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可得,电流表的示数为

1U R +2

U R D .开关S 闭合前,只有电阻R 1工作,电流表测量R 1的电流,闭合开关后,两电

阻并联,电流表仍测量R 1的电流,其示数为1

U

R ;

由此可知,B 图中电流表的示数最小。 故选B 。 7.C

【解析】 【详解】

A .在a 电路中,两灯串联,相互影响,当灯L 1和灯L 2都发光时,取下灯L 1,灯L 2将会熄灭,符合实际情况;

B .在a 电路中再串联一个小灯泡,电路中总电阻增大,电路中电流变小,接通电路后,灯L 1和灯L 2发光会变暗,符合实际情况;

C .在b 电路中,两灯并联,互不影响,当灯L 1和灯L 2都发光时,取下灯L 1,灯L 2将不会熄灭,因此不符合实际情况;

D .在b 电路中,当灯L 1和灯L 2都发光时,取下灯L 1,灯L 2将不会熄灭,符合实际情况.

故C 符合题意。 8.A

【解析】 【分析】

一个完整的电路包括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且不能出现短路. 【详解】

A 、有电源,且电灯和开关串联,故A 正确;

B 、电路中无用电器,导线直接将电源的两极连通,会发生电源短路;故B 错误.

C 、电路无电源,电铃不能工作,故C 错误.

D 、电路中有电源,用电器,但无开关,无法控制电动机.故D 错误. 故选A . 9.A

【解析】

开关闭合后,发现小灯泡不亮,电流表无示数,说明电路处于开路状态,若电路中只有一处故障,用电压表测量发现U bc =6V ,根据电压表电阻很大及其特性可知当电压表并联在开路处电压表有示数,故bc 间开路,答案选A . 10.D 【解析】 【详解】

串联电路中电灯不亮,则可能是某处断路或电灯短路,用电压表测检测电路故障,断路位置为电源电压,电路完好的示数为零;由题意可知,U ac =3.0V ,故a 点与

电源正极相连,c点与电源负极相连;U ab=0V,如果灯泡短路,则ab两点间电压为零;U bc=3.0V,说明c点与电源负极相连,b点通过灯泡、电阻、开关与电源正极相连,故bc间发生断路,即变阻器R断路;故电路故障为灯L短路或滑动变阻器R断路,故D正确。

故选D。

11.C

【解析】

【详解】

手机电池的电压为3.7V,充电电压稍高于3.7V,在6V左右。故选:C。

【点睛】

手机电池现在都用锂离子电池,手机电池的电压为3.7V,充电电压稍高于

3.7V.据此选择。

12.A

【解析】

【详解】

A. 木塞冲出的过程中,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塞子的机械能,能量转化情况与内燃机做功冲程相同,故正确;

B. 两个压紧的铅块能吊起钩码,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故错误;

C. 相互吸引的两个小球可能带异种电荷,也有可能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故错误;

D. 验电器是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是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制成的,图中绝缘棒接触验电器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一定角度,说明该棒带电,不能确定是正电,故错误.

故选A.

13.B

【解析】

【详解】

A.由图示电路图可知,两指示灯并联在两支路中,电铃串联在干路中,开关S

1

控制整个电路,开关S

2控制指示灯L

2

,当两开关都闭合时,两个指示灯都亮,

无法辨别是哪个病房病人在呼叫,因此不符合题意,故错误;

B.由图示电路图可知,两指示灯并联在两支路中,电铃串联在干路中,每个开关控制一条支路,因此符合题意,故正确;

C.由图示电路图可知,指示灯与电铃串联后并联,闭合任一开关,指示灯亮、电铃响,但是每个病房都需要对应的指示灯和电铃,电铃太多会混淆护士的判断,因此不符合题意,故错误;

D.由图示电路图可知,灯泡与电铃串联由同一开关控制,因此不符合题意,故错误.

14.C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A、B是并联电路,开关都闭合后,两个灯都发光;D是串联电路,开

关闭合后,两个灯都发光;C图中开关S

1闭合后,把灯泡L

2

短路,L

2

不发光,只

有L

1

发光,所以C符合题意.

考点:电路

15.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电流表开路,电路开路,两灯泡不发光,电压表和电流表无示数,不符合题意;

B.L

1

灯丝断了,电路开路,电压表测电源的电压,所以,电流表指针几乎不动,而电压表指针有明显偏转,符合题意;

C.灯泡L

2

开路,电路开路,两灯泡不发光,电压表和电流表无示数,不符合题意;

D.灯泡L

1短路时,电压表无示数,灯泡L

2

发光,不符合题意.

16.C

【解析】

【详解】

A. 电流表正负接线柱接反,指针会反偏,故A选项错误;

B. 电阻被烧断,电路中几乎没有电流,故B选项错误;

C. 电路发生短路时,电流会过大,故C选项正确;

D. 开路时,电路中几乎没有电流,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

根据电流表的正确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即电流表正负接线柱不可以接反,电流过大,可能是量程太小,也可能是某处有短路现象.

17.电源开关

【解析】电路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一个完整的电路这四个部分一个都不能少。

18.正排斥

【解析】

【详解】

第一空.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第二空.验电器工作的原理是由于两个金属箔带上同种电荷后,相互排斥而张开一定角度.

19.负电或不带电相互的

【解析】

【详解】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将泡沫小球A靠近玻璃棒时被排斥,由“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可知,泡沫小球A带正电;由图可知,A、B两球相互吸引,由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知,B球可能带负电;由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可知,B也可能不带电;A、B两球都向对方靠拢,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0.电源电压定向移动

【解析】

【详解】

根据题意,几只水果提供的电力足以点亮一排发光二极管,说明水果在这里扮演了电源的角色;

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自由电荷在电路中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所以水

果为发光二极管提供了电压。

21.一定带正电可以带负电,可以不带电

【解析】

【详解】

如图是A、B、C三个轻质塑料小球的相互作用情况,若A带正电,B与A相排斥,则B的带电情况是一定带正电.

A与B带同种电荷,都吸引C,因为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故 C可以带负电,也可以不带电.

22.S

1、S

3

S

2

S

2

、S

3

【解析】【详解】

要使两灯泡并联,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需要经过S

1,然后分别经过灯泡支路L

1

和支路L

2、S

3

,再流回电源负极;因此应闭合开关S

1

、S

3

;要使灯L

1

和L

2

串联,

则应将两灯首尾相连接到电源两端,则由图可知只要闭合S

2,断开S

1

、S

3

;当闭

合开关S

2、S

3

时,电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从电源的正极流入电源负极,从而形成

电源短路,故不能同时闭合开关S

2、S

3

.

【点睛】

串联电路:把电路中各元件首尾相接,连入电路就是串联。并联电路:把几个用电器首首相接,尾尾相接,再连入电路,就是并联。电源短路是指电源两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连通的电路,电源短路会烧坏电源,是绝对不允许的。

23.桶内汽油或空气等与桶壁摩擦,会使塑料桶带电,由于塑料是绝缘体,所以电荷不能及时流入大地,容易发生放电现象,并产生火花引燃汽油,造成事故.而金属桶是导体,可使电荷流入大地,避免放电现象的发生.

【解析】

桶内汽油或空气等与桶壁摩擦,会使塑料桶带电,由于塑料是绝缘体,所以电荷不能及时流入大地,容易发生放电现象,并产生火花引燃汽油,造成事故.而金属桶是导体,可使电荷流入大地,避免放电现象的发生.

24.

【解析】

【详解】

由题可知,灯L

1和L

2

并联,电流表应位于L

1

支路,开关应在干路上,实物图如

下图所示:

25.或

【解析】

【详解】

若电源在上面,根据箭头所指的电流方向,左边为电源正极,要想灯L

1、L

2

都能

发光,两个灯泡只能串联,中间为电压表,如图所示:

若电源在中间,根据箭头所指的电流方向,中间处的上边为电源正极,要想灯

L 1、L

2

都能发光,两个灯泡只能并联,上边空格处为电流表,如图所示:

26.负正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解析】由于D是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以D带负电;由于D与C相互吸引,则C带正电;由于C与B相互排斥,故B也带正电;A与B相互吸引,故A带负电;验电器是实验室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的。

27.断开2L与灯座接触不良开关作用与位置的关系 1

【解析】

【详解】

解答:(1)为了保护电路,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处于断开状态;(2)闭合开关S,两只灯泡都不亮,电路可能为断路或短路或接触不良;当用手按一下灯泡

L 1,L

1

、L

2

仍然都不亮,说明故障可能没有在上L

1

;按一下灯泡L

2

,两灯都亮,

则故障在L

2;松开手两灯又不亮,说明故障可能是L

2

与灯座接触不良;(3)串

联电路的特点:各用电器不能独立工作、相互影响,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开关

的位置变化时,控制作用不变.闭合开关两灯同时亮,断开开关两灯同时灭;将

开关S换接到和之间、和电池负极之间,观察到同样的现象.这样操作的目的是探究串联电路中开关的作用,说明串联电路中开关作用与位置无关.(4)两灯并联,开关装在干路,最少用五根导线,所以还需要增加一根导线.

28.选择0~15V的量程不能改接后电压表正负接线柱接反ACD所选灯泡规格相同2.5V~8.5V1.8

【解析】

【分析】

(1)电压表使用时选择合适的量程,判断能不能用此方法测出L

2

两端的电压,

就看电压表此时是否与L

2

并联,正负接线柱的接法是否正确;

(2)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各用电器相互影响;电流表的电阻很小,相当于导线;

(3)实验的不足之处需从误差、实验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两方面考虑;根据滑动变阻器的分压作用和灯泡的规格,判断电源电压,根据P=UI算出滑动变阻器消耗的最大功率。

【详解】

(1)从图中可知电压表指针偏转太小,说明选择了大量程,即选择0~15V的量程,应改接小量程;当电压表B点不动,只断开A点,并改接到C点上时,电压

表此时与L

2

并联,但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却是反的,闭合开关后,指针会反向

偏转,不能测出L

2

两端的电压;

(2)①把两盏灯串联起来接入电路中,若其中一盏灯断路后,另一个灯泡也不发光;若其中一盏灯泡短路后,另一盏灯泡仍然发光,并且更亮,故原来正常发光的两盏灯同时熄灭的原因是其中一盏灯断路,故A符合题意;

②当检查电路故障时,不能断开电路,只能把检验器材并联在电路里;电流表和导线的电阻很小,它并联在用电器两端时,会造成该用电器短路,电路中的电流过大而烧坏另一盏灯,故CD符合题意;

(3)实验时,为了使结论具有普遍性应选择规格不同的灯泡,使两个灯泡两端的电压不同。

扩展:若将L

2

换成规格为“0~20Ω”的滑动变阻器,当滑动变阻器的电阻为0

时,若使灯泡L

1

正常发光,电源电压为2.5V;当滑动变阻器的电阻为20Ω时,

若使灯泡L

1

正常发光,灯泡的电压为2.5V,额定电流为0.3A,滑动变阻器两端

的电压为:U

R =IR

=0.3A×20Ω=6V;

电源电压为:U=U

R +U

L

=2.5V+6V=8.5V;电源电压可调范围是2.5V~8.5V;

滑动变阻器消耗的最大功率为:P

最大=U

R

I=0.3A×6V=1.8W。

故答案为:(1)选择0~15V的量程;不能,改接后电压表正负接线柱接反;(2)①A;②CD;(3)所选灯泡规格相同;扩展:2.5V~8.5V;1.8。

【点睛】

本题考查串联电路电压的特点,需要知道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注意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故障分析、实验数据的分析。

29.

干路电流大小等于各支路电流大小之

和小于 L

1

【解析】

【详解】

(1)[1]从甲图中可以看到,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流过开关,再经过电流表后,

经过灯泡L

2的右端,就回负极了,这时电路中电流很大,灯泡L

2

的右端与电源

负极的连线是错误的,应该把电源负极的连线接到灯泡L

2的左端,这时灯泡L

1

和L

2

就并联接在电路了,如下图所示;

(2)[2]从图乙可以看到,接入电路的电流表量程为0到0.6A,那么里面的每一刻度的大小为0.02A,电流表的示数为0.46A,可知指针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3)[3]从表中数据可知,3次实验支路电流I1加上支路电流I2是等于干路电流I 总

的,可得出结论,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大小等于各支路电流大小之和;

(4)[4]并联电路,灯泡两端的电压是相等的,在第1次实验数据中流过灯泡L

1

的电流比较大,根据欧姆定律的变换式

U

R

I

,可知灯泡L

1

的电阻较小;

[5]由于灯泡L

1的电阻小于灯泡L

2

的电阻,若两灯泡灯丝长度材料相同,那么灯

泡L

1

的灯丝更粗。

30.A 熄灭相互亮仍能 C 【解析】

【详解】

(1)[1] A.连接实物电路图时,只要把开关S、灯L

1、灯L

2

接入电路即可,不

必从电池的正极开始依次连接开关S,灯L

1和L

2

,最后连到电池负极,也可从

负极出发,回到正极,故选项A符合题意;;

B.连接电路时,每处线都必须接牢,否则电路不稳定,故选项B是必须的,不符合题意;

C.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应该是断开的,故选项C是必须的,不符合题意;

D.连接完毕对照电路图仔细检查电路,确认无误后再闭合开关,故D选项是必须的,不符合题意;

(2)[2]由图知道,两灯泡串联,若把L

1

的灯泡拧下来,则电路断路,故两个小灯泡都会熄灭,不再亮;

[3]由此说明,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之间不能独立工作,是相互影响的;(3)[4]由图知道,闭合开关,两只灯泡串联,都发光。若把一根导线接在小灯泡

L 2的两端,L

2

被短路不能发光,但L

1

仍然有电流通过,照常发光,同时电源电压

全部加在L

1两端,所以L

1

变亮;

[5]由此说明,说明在串联电路中,一个用电器因短路而停止工作,但电路仍然为通路,其他用电器仍能工作;

(4)[6]由图知道,导线e只有一端连接在电源正极上,为了形成并联电路,小强需要把导线e的另一端连接到电路中C点,这样电流由电源正极流出,在C点形成分支,分别经过两灯泡,然后汇合与B点,经过开关回到电源负极,故选项C 符合题意。

31.(1)A

1量程0~3A,读数是0.8A;A

2

量程0~0.6A,读数是0.48A;(2)0.48A;

0.32A

【解析】

【详解】

因为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观察接线柱和电流表所在的位置

判断A

1所选用的量程0~3A,A

2

选用的量程为0~0.6A;

(1)电流表A

1使用的量程是大量程0~3A,其读数是0.8A;电流表A

2

使用的是小

量程0~0.6A,其读数是0.48A;

(2)电流表A

2测量通过L

2

的电流,通过L

2

的电流是0.48A;因为并联电路中干路

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所以通过灯泡L

1

的电流为0.8A?0.48A=0.32A。

答:(1)电流表A

1量程0~3A,读数是0.8A;电流表A

2

量程0~0.6A,读数是0.48A;

(2)通过灯泡1L、2L的电流分别是0.48A和 0.32A。

32.(1)L

1两端电压为1.2V,L

2

两端的电压为4.8V

(2)通过L

2的电流为0.3A,L

2

两端的电压为6V

【解析】【分析】【详解】

(1)由图a所示电路图可知,两灯泡串联,电压表V

1测电源电压,电压表V

2

L

1

两端电压;串联电路总电压大于部分电路电压,由图b所示电压表可知,两电压表指针位置相同,

则电压表V

1的量程为0~15V,示数为6V,电压表V

2

的量程为0~3V,示数为1.2V;

则灯L

1两端两端电压为1.2V,灯L

2

两端电压U

1

=U﹣U

2

=6V﹣1.2V=4.8V;

(2)由图c所示电路可知,两灯泡并联,电流表A

1测L

1

支路电流,电流表A

2

测干路电流,通过L

2的电流:I

2

=I﹣I

1

=1.5A﹣1.2A=0.3A,灯L

2

并联在电源两端,

电源电压为6V,则L

2

两端电压为你6V.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物理复习提纲(沪科版) 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 一.熔点与沸点 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3.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4.规律: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5.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4.汽化的两种方式: (1)蒸发:①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 (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为沸点。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二.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1.熔化是吸热过程。 2.汽化是吸热过程。 3.升华:①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②升华是吸热过程。三.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1.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是放热过程。 ②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③规律: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2.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3.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

四水资源与水危机 1、资源危机的原因:水污染 2、水污染的罪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 一、温度与内能 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常用的温度计有如下三种: (1)实验室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 (2)体温计。用于测量体温,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50℃,最小刻度值为1℃。 (3)寒暑表。用于测量气温,刻度范围20 以上三种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 物体的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内能大小的决定因素:质量、温度、状态。 (3)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但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溶化)。对于不同的物体,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4)把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之为热运动。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的实验报告文档

2020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的实验报告文 档 Contract Template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的实验报告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报告一般是指适用于下级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 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按性质的不同,报告可划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按行 文的直接目的不同,可将报告划分为:呈报性报告和呈转性报告。体会指的是接触 一件事、一篇文章、或者其他什么东西之后,对你接触的事物产生的一些内心的想 法和自己的理解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实验室则是学生学习和进行实验的主要场所,是物理探究学习的主要资源。因此,学校高度重视物理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仪器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即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物理知识,培养初步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运用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

能力。 初中物理是九年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其中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之一就是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能有目的地观察,辩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条件,能了解实验目的,会正确使用仪器,会作必要的记录,会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因此实验室工作直接关系到物理教学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因此实验室必须建立和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实行规范的管理。 二、具体工作计划: 1、制订规章制度,科学规范管理。 2、按照学校各类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 3、制订学期实验计划表、周历表。 4、开足开齐各类实验,并积极创造条件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积极服务于教学。 5、充分利用生活中身边的实验器材的作用,结合实验室条件进行分组实验。 6、做好仪器、器材的常规维修和保养工作。 7、做好仪器的借出、归还验收工作。 8、有必要时,可以自制一些教具。 9、做好仪器、器材的补充计划。 10、做好各类台帐的记录工作。结合采用电子档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中考知识点复习——九年级上期(沪科版) 第十二章从水之旅谈起 一.熔点与沸点 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3.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4.规律: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5.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4.汽化的两种方式: (1)蒸发:①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 (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为沸点。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二.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1.熔化是吸热过程。 2.汽化是吸热过程。 3.升华:①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②升华是吸热过程。三.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1.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是放热过程。 ②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③规律: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2.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3.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

四水资源与水危机 1、资源危机的原因:水污染 2、水污染的罪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 一、温度与内能 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常用的温度计有如下三种: (1)实验室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 (2)体温计。用于测量体温,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50℃,最小刻度值为1℃。 (3)寒暑表。用于测量气温,刻度范围20 以上三种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 物体的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内能大小的决定因素:质量、温度、状态。 (3)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但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溶化)。对于不同的物体,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4)把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之为热运动。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共28人,从上学年考试成绩来看,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较差,物理成绩很不理想,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缺乏灵活应用的能力。二是物理计算能力不强。针对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本期工作的重点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突破,如果能突破这两个问题,那么学生的物理成绩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1)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的目标。在内容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3)教材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章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第十二章物态变化六种物态变化及其吸放 热、对一些物理现象的解 释 液化和汽化 升华和凝华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比热容;内燃机;热机效 率 比热容和热机效率的 计算 第十四章了解电路电路组成、串联电路和并 联电路、电流 并联电路、电流、电压 第十五章探究电路电阻和变阻器;欧姆定律; 伏安法测电阻;电阻的串 联和并联 变阻器、电阻的串联和 并联 第十六章 从测算家庭电费说起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 关;功率;测量电功率 测量电功率 四、教育教学方法与措施 1、科学地布置作业,尽量减少重复作业,提高作业的效益。及时检查或批阅作业,采用书面作业与实践操作作业相接合的方式,通过作业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2、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辅导学生,解答疑问,点拔思路,也以便学困生完成作业。 3、做好每一章的复习和测试工作,做好期中复习和期末复习工作,完成教学的结尾工作。 4、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中拥有满足感及兴奋感。

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沪科版)

九年级上物理复习提纲(沪科版) 第十一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一、温度与温度计 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常用的温度计有如下三种: (1)实验室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 (2)体温计。用于测量体温,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50℃,最小刻度值为1℃。 (3)寒暑表。用于测量气温,刻度范围20 以上三种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点与沸点 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3.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4.规律: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5.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4.汽化的两种方式: (1)蒸发:①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 (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为沸点。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三.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1.熔化是吸热过程。 2.汽化是吸热过程。 3.升华:①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②升华是吸热过程。四.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1.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是放热过程。 ②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③规律: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2.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3.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 五水资源与水危机 1、资源危机的原因:水污染 2、水污染的罪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 一、物体的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内能大小的决定因素:质量、温度、状态。 (3)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但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溶化)。对于不同的物体,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4)把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之为热运动。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分析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分析 姜有志 一、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力图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改革理念,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注重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及学习方法的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科技新成就的适当纳入。(四“注重”) 简而言之: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二、编写原则: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三、沪科版物理教材特点: 1.从自然与生活现象引入问题。通过探究寻找规律,然后介绍知识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七大要素)渗透于不同章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知识技能,还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3.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融合,以便学生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客观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4.教材栏目丰富多彩,有“迷你实验室”、“实验探究”、“讨论与交流”、“信息窗”、“请提问”、“实践活动”、“作业”,书中插图形式多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材的语言简洁而有诗意;插图充满童趣和富有时代气息;引入的物理自然现象和实验事实情景鲜明、富有冲击力;教材的结构体系循序渐进、台阶合理。 要建立教材是课程资源之一,教师是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思想。 四、章节顺序 8年级教材 一、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二、运动的世界三、声的世界 四、多彩的光五、熟悉而陌生的力六、力与运动 七、密度与浮力八、压强九、机械与人

十、小粒子与大宇宙 9年级教材 十一、从水之旅谈起十二、内能与热机十三、了解电路 十四、探究电路十五、从测算家庭电费说起十六、从指南针到磁悬浮列车 十七、电从哪里来十八、走进信息时代十九、材料世界 二十、能量与能源 分章教材分析举例: 第四章多彩的光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1.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2.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3.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4.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科学内容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全章概述 1.本章基本要求 本章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对生活、自然和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总结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以及光在两种介质界面所发生的光的反射规律和光的折射规律。并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关于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也只要求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能够了解。但是,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则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科学探究进行归纳和总结,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沪教版)汇总教学提纲

八年级第一册 测量的历史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 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 3.长度的单位关系是: 1千米= 103米;1分米= 10-1米, 1厘米= 10-2米;1毫米=10-3米 4.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07 mm 地球的半径:6400 km 5.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 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 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 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辅助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7.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秒表。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秒 (s),它的常用单位有小时,分。1h= 60 min= 3600 s. 第一章声 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m/s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

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 气体 体快。利用回声可测距离:总总vt S s 2 1 21== 4.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 5.声音传递 信息 和 能量 6. 可听声:频率在20Hz ~20000Hz 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1-2 声音的特质 1.乐音的三个特征: 音色 、 音调 、 响度 。 (1)音调:是指声音的 高低 ,它与发声体的 振动频率 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 强弱 ,跟发声体的 振幅有关 、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3)音色:不同乐器、不同人之间他们的 音色 不同 2.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30dB ~40dB 是较理想的环境,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90 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50 分贝。 3.噪音与乐音的区别:是否为有规律的振动 4.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 声源处 减弱;(2)在 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 人耳 处减弱 第二章 光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3.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4.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影子、日食、小孔成像、 2-1光的反射 1.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3.反射的种类:镜面反射、漫反射 4.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5.平面镜成像特点: 光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复习

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知识点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一、温度与内能 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常用的温度计有如下三种: (1)实验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2)体温计。用于测量体温,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50℃,最小刻度值为1℃。 (3)寒暑表。用于测量气温,刻度范围20 3.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 (3 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熔化是吸热过程。如冰化成水 3.晶体熔化:A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B 特点:(1)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C 4.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是放热过程。铁水变成铁棒 5.晶体凝固:A条件:①达到凝固点;②继续放热。 B特点:①放出热量;②温度不变。 5.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图象: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汽化是吸热过程。 2.汽化的两种方式: (1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医用酒精消毒时感到手凉) (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为沸点。 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3.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如雾、露水、各种“白气”。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四.升华与凝华 1.升华:①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升华是吸热过程。如用久了灯丝变细、卫生球变小、冰 冻衣服变干、干冰升华(舞台白烟、人工降雨)等 2.凝华:①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②凝华是放热过程。如霜、窗边冰花、灯管变黑 五.水资源与水危机 1、资源危机的原因:水污染 2、水污染的罪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 一. 物体的内能 1.内能(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内能大小的决定因素:质量、温度、状态。 (3)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但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溶化)。对于不同的物体,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2.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两种途径:做功和热传递 (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本身的内能会减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质上是内能与其他形式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2)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热传递实质上是能量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3.热量:物体通过热传递方式所改变的内能称为热量。 二.物质的比热容 1、比热容(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2)单位:J/(Kg。℃) (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征,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它的大小与物质的种类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吸收 的热量、温度的变化量无关。 (4)水的比热容是:4.2×103J /(Kg。℃) 物理意义:1kg的水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后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2.物质的吸放热计算公式:Q =cm△t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的实验报告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的实验报告 篇一: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实验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实验室则是学生学习和进行实验的主要场所,是物理探究学习的主要资源。因此,学校高度重视物理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仪器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即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物理知识,培养初步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运用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是九年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其中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之一就是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能有目的地观察,辩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条件,能了解实验目的,会正确使用仪器,会作必要的记录,会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因此实验室工作直接关系到物理教学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因此实验室必须建立和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实行规范的管理。 二、具体工作计划: 1、制订规章制度,科学规范管理。

2、按照学校各类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 3、制订学期实验计划表、周历表。 4、开足开齐各类实验,并积极创造条件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积极服务于教学。 5、充分利用生活中身边的实验器材的作用,结合实验室条件进行分组实验。 6、做好仪器、器材的常规维修和保养工作。 7、做好仪器的借出、归还验收工作。 8、有必要时,可以自制一些教具。 9、做好仪器、器材的补充计划。 10、做好各类台帐的记录工作。结合采用电子档案。 11、结合学校常规管理,保持实验室的常清洁。 篇二: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单 一、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实验报告年级班实验人:组次:试验时间: 实验名称: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设计: 1、测量前“三观”: 一观:二观:三观: 2、测量时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知识点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复习 班级姓名 第十二章温度与温度计 第一节.熔点与沸点 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水的熔点是0℃ 3.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4.特点: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5.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4.汽化的两种方式: (1)蒸发①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如对病人用酒精为高烧病人降温。 (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 度为沸点。水的沸点是100℃.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有熔化、汽升、华化 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有凝固、液化、凝华 1.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是放热过程。 ②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③规律: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2.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3.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 第四节水资源与水危机 1、资源危机的原因:水污染 2、水污染的罪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 第一节、温度与内能 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常用的温度计有如下三种: (1)实验室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 (2)体温计。用于测量体温,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3)寒暑表。用于测量气温,刻度范围20 -℃~50℃,最小刻度值为1℃。 以上三种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 物体的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内能大小的决定因素:质量、温度、状态。 (3)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但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溶化)。对于不同的物体,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4)把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之为热运动。 5.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两种途径:做功和热传递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本身的内能会减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质上是内能与其他形式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②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实质上是能量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③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因此用功或用热量来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 6.热量(1)定义:物体通过热传递方式所改变的内能称为热量。 (2)单位:焦耳(J) (3)计算公式: A物体的温度由t1℃升高到t2℃时吸收的热量: B物体的温度由C t?1降低到C t?2时放出的热量: 第二节.物质的比热容 1、比热容(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单位:J/(Kg。℃)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 本章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展现了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以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事例引导学生观察、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加深对水的认识,学会运用科学规律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水的三种状态相互转化的条件,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现象,总结、归纳出三种物态变化的普遍规律。最后从水是生命之源,联系当前全球面临的缺水及水污染

问题提出珍惜每一滴水、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新课题。启迪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第一节科学探究:熔点与沸点 a、通过对冰的熔化现象的科学探究,熟悉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各个环节。 b、体验水的三种状态,会描述水的三种状态的特征。 c、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熟悉水的熔点与沸点。 d、学会对物质进行简单的分类。初步认识常见晶体的熔点与沸点。 e、从科学探究过程中,感知熔化、汽化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 一、奇妙的水 1.世界上70%左右的面积被水覆盖。大部分的水储存在海 洋里和南北极的冰山上。 2.水是循环着的:高山上的水低处的水 海洋天空高山 3.水存在的形式:水蒸气、液态水、冰、雪、雾、云、 雨、霜、露、冰雹。 二、水之旅 1.水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冰、雪、霜、冰雹 液态:水、雾、云、雨、露 气态:水蒸气 2.三种状态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物体存在的其他状态:等离子体、超固态、中子态。 三、科学探究:冰的熔点与水的沸点 1.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 1)晶体内部的原子按照一定规律排列。非晶体内部原子 的排列无规则。 2)熔化(melting):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 熔化。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 量程-20℃~110℃-30℃~50℃35℃~42℃ 分度值1℃1℃0.1℃ 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

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②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最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材解说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材解说 一、新课标对本册教材的要求: 1、每一个学生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熟练地操作,使他们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 2、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多各种类型的计算题目,能运用多种途径进行解答; 3、学生能运用所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得到提高; 4、结合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特色的物理课程教学,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5、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6、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7、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二、教材编写意图和体例: (一)、本册教材编写意图 为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服务的目的。本册教材在编写上隐含着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有机结构。 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义务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相比,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还有其他领域的目标,主要由如下三个层次组成。 1)、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的目标。在内容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3)、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二)、教材体例: 1、教材正文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适当设置一些相应的栏目。如:交流与讨论、信息窗、试验探究、探究点拨等。 2、结合教材各块内容,安排一些有关的阅读材料,涉及物理学家史料、及故事等。 具体的栏目丰富多彩,在“迷你实验室”,你可以做一些妙趣横生的物理小实验;在“实验探究”中,有需要你动手动脑的物理实验;通过“讨论与交流”,希望你畅所欲言;“信息窗”为你提供自学的阅读材料;在“请提问”、“实践活动”以及“作业”等栏目中将为你提供思考、实践、练习的空间,你可以选做一些活动或练习。 三、教材知识结构:

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全册教学设计

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全册教学设计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1、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2、正确使用温度计。 三、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欣赏一段有春、夏、秋、冬的影片 问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 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学生猜想:〔……〕 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温度的知识—温度计 进行新课: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作温度。 (1)、试验:结论: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温度比较高?学生结论

〔……〕 (3)、教师引导:拿出自制的温度计(图示), 可否判断温度高低? 学生讨论如何判断? 这仪器有什么缺点?如何改正? (加刻度、缩小体积……得到准确的测温度的仪器)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 结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实物、录像观察) 3、试验用温度计的使用: 探究:怎样使用?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总结:(1)使用前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量程 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 (2)使用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容器底或壁 ②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让学生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 4、摄氏温度:字母C代表摄氏温℃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读做摄氏度;它是 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 为100摄氏度,分成100等份,每1份就是1℃。低于0℃用负数表示 例:37℃读作;-45℃读作; 0℃读作。 5、体温计: 结构、量程、分度值、使用。 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五、教学板书 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 温度 定义: 单位: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课堂作业本答案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课堂作业本答案 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基础知识1分子,原子,不停,无规则,引力和斥力。2互相接触,进入对方,分子在运动,间隙。3引力,斥力。4运动,升高。5A6B7A8A 能力提升9樟脑的分子在运动,升华。10扩散,加快。11D12D13C14B15A16A 探索研究17分子间的距离太大,吸引力太小,分子在不停地运动。18碳分子和钢铁分子之间发生了扩散现象。19油珠从钢瓶分子间渗出来。因为钢瓶分子间有间隙,在高压作用下,油分子便能渗出来。20用乳胶黏合木制家具时,乳胶液体分子与木头分子充分接触,彼此只有微弱的引力作用。只有当乳胶干了,变成固态,分子间的距离变小,引力作用增大,木头才粘得结实。21因为用手抹几下,可以使胶带与纸之间的距离变小,增大胶带与纸的引力,才能揭干净。 第一节内能 基础知识1热运动,分子势能,焦耳,分子的热运动,相互运动,越大。2内,减少,具有,增加。3(1)增加(2)增加(3)增加。4(1)做功(2)热传递(3)热传递(4)做功(5)热传递(6)做功。5(1)×(2)×(3)×(4)√(5)×(6)√。6减少,热传递。能力提升7D8D9D10B11B 探索研究12“冒烟”或“冒出火苗”都是因为温度升高,甚至高达木材的燃点,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由于通过做功的方法把机械能转化为内

能,使木材温度升高的缘故。13不是这样。因为热传递是内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盖棉垫子是为了防止外界的热量向冰棒传递,这样冰棒不容易融化。14由于空间站穿过大气层反回过程中与空气摩擦做功,使其升温而熔化。15用打气筒打气时,活塞压缩气体做功,导致气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所以气筒壁会发热。16啤酒瓶内的气压大于外界的气压,当瓶盖开启时,里面气体膨胀对瓶盖做功,导致气体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使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也就看到“白烟”。 第二节比热容 基础知识1热量,质量,升高的温度,C,J/(kg ·℃)。2特性,一般不同,1kg的冰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是2.1*103 J。3热量,比热容,质量,初温,末温,cm(t-t0),cm(t0-t)。4、70,比热容,热量。5比热容,低于 能力提升6C7B8B9C10A11B12B13C14、6.3*104J。15、65℃ 探索研究16(1)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质量有关(2)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温度的变化有关(3)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种类有关(4)物质的种类、质量及温度变化的多少。17、7.072*105J。18(1)0.46*103J/(kg ·℃)。(2)铁 第十三章综合练习 一、填空题1(1)分子(2)间隙(3)无规则运动(4)引力,斥力。2小于,分子间有间隙。3间隙,斥力。4扩散,无规则,温度。5内,热传递,电。6、455.4。7做功,热传递。8ABFG。9、4.2*105。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学期教学及复习计划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及总复习计划 本学期是九年级进入冲刺的最后一个学期,新课在3月初结束,新课已经不是本学期的重点,如何在3、4、5、6四个月的总复习阶段进行有效的复习才是本学期教学的重心所在。 一、指导思想: 在做好九年级物理第十九、二十章新课教学的同时,以2014年中考为目标,以物理课本为主,以课程标准为理念,以考试说明为指导,多渠道收集资料,全面统筹做好复习,教学中,应该关注学习过程中如何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究、归纳总结得出物理概念及规律的能力,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创新精神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的活动中心放在使学生自我获得知识,完善知识,弥补不足,以真正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扎实深入、全面高效地做好“三轮大复习”工作。 二、基本情况分析 九(6)班有学生63人,其中女生31人,优生14人,学困生13人;九(7)班有学生63人,其中女生人,优生11人,学困生8人;九(3)班有学生39人,其中女生人,优生2人,学困生25人;九(6)(7)班学生由于大多能自主学习,并掌握了较科学的学习方式,对知识的把握和吃透上没有太大问题,多数学生基础较好,能够领会老师意图,而(3)班的学生由于思想和能力等方面的原因,有厌学念头,基础较差,兴趣不浓、理解能力不强,导致收效甚微。 三、教材分析 1、本期教学内容:本期新授第二册物理十九章始到第二十章,复习第一册、二册物理全部 内容。 2、编排意图: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的目标。在内容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 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知识构建: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 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4、复习重点内容:第一册:密度;压强;机械运动;光的反射和折射等;第二册:热学; 电功和电功率,电和磁。 四、学期培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使他们能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力争毕业实验操作考试合格率达95% 以上。 2、力争中考平均分九(6)(7)达58分以上,优秀率达30%、及格率达70%,低分率控制 在10%以内。九(3)平均分达30分以上,优秀率达5%、及格率达20%,低分率控制在50%以内。 五、方法措施及复习策略: 1. 多渠道收集中考信息,加强复习的针对性;重视实验教学,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演示 和分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实验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生动,更有实效;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对待生活,对待人生。 2. 加强复习,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督促,充分利用各班物理晚自习及晚自习后的时间对学生开展复习和辅导,采取教务处提倡的阶段性三轮式复习方法,加强对各知识点的练习和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