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迹化石在环境分析中的作用

遗迹化石在环境分析中的作用
遗迹化石在环境分析中的作用

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课程读书报告

课题名称:遗迹化石在环境分析中的作用

班级:064091

姓名:吴浩

学号:20091004040

指导老师:杜远生、颜佳新

遗迹化石是指地史时期生物的生命活动在沉积物和其他底质中留下的痕迹,生物的生命活动主要包括运动、觅食、潜穴、钻孔、休息、捕食、耕作、住居、孵化、新陈代谢等。

同古生物实体化石比较,遗迹化石具有其特殊性质。(1)绝大多数遗迹化石都是原地保存:绝大多数遗迹化石都是原地保存,不像许多实体化石会被水流搬运,无论是产生于沉积物表面的足迹、移迹或产生在沉积物内部的潜穴、钻孔,都会随着沉积物的成岩固结作用而保存在原地。水流作用只能导致其侵蚀和破坏,并不起搬运作用。遗迹化石的这种性质,可以用来更准确的恢复沉积环境。因此多数遗迹化石是可靠的指相化石。地层中同一个化石产地所发现的遗迹化石组合称为遗迹群落,它是一个生物群落中造迹生物活动的证据;(2)遗迹化石的地史分布一般比古生物实体化石长:不像许多实体化石那样可以作为标准化石,这主要是因为代表生物习性特征的遗迹化石不像各种生物形态特征那样演化迅速。这一方面降低了遗迹化石的生物地层学价值,另一方面却提高了它们的指相意义。在地史时期相类似的环境条件重复出现时,一些相类似的遗迹组合就会在不同地质时期重复出现。赛拉赫把这些在地史时期重复出现的遗迹组合称为遗迹相;(3)同物异迹:同一种造迹生物由于习性行为不同可以形成几种完全不同的遗迹(同物异迹),例如三叶虫在海底上爬行产生的足迹称双轨迹,三叶虫在底层形成的停息迹为椭圆二叶形,称皱饰迹,三叶虫的觅食潜穴称二叶石或克鲁斯迹。相反的情况是不同门类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环境可以形成相同的遗迹(异物同迹),例如在近岸强烈水动力条件下的砂岸,不同门类的生物可以造成垂直管潜穴石针迹,或者不同的生物可以形成U形潜穴;(4)遗迹化石产生的多样性:遗迹化石既可以同古生物实体化石共同产生,也可以在缺乏实体化石的地层中产生,具有硬壳的生物可以造成遗迹,缺乏硬体只有软躯体的生物(例如蠕形动物)也可以造成遗迹。许多实体化石贫乏的砂岩系或复理石建造往往含有丰富多彩的遗迹化石。前寒武纪在具有硬壳的化石出现之前也已经有大量的遗迹化石被发现。遗迹化石不仅在各种沉积岩中可以形成,即便是在变质或者火山岩中也可以有钻孔化石存在;(5)遗迹化石很少同造迹生物一起被发现:遗迹化石很少同造迹生物一起被发现,因此除去较高级的脊椎动物足迹化石或少数停息迹(如五辐射的海星或三叶虫等),容易确定其分类位置以外,大多数遗迹化石很难确定其造迹生物的系统分类。因此必须对遗迹化石的构造进行仔细的形态功能分析和同现代生物遗迹进行类比。

多年来对遗迹化石的分类沿着三个方面进行。①遗迹是由各种生物造成的,因此,自然希望遗迹的分类同生物的系统分类吻合。但是既然遗迹化石很少同造迹生物共同保存,并且遗迹化石随着生物的行为习性而容易变化(同物异迹或异物同迹),因此根据遗迹来判断造迹生物的系统分类和彼此的亲缘关系在目前很难作到。当前对于脊椎动物的足迹可以划分到纲

一级,对于某些无脊椎动物遗迹也只能划分到门(或纲)。对于已经绝灭的动物和软躯动物的遗迹分类也很难准确。因此目前只能采用遗迹形态特征的人为分类,基本上不考虑它们的系统进化关系;②遗迹化石的保存分类。既然遗迹是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因此有些地质学家希望根据遗迹的保存情况进行分类。保存在岩层表面的遗迹称为外生迹,而埋藏在沉积底层内部的称为内生迹,内生迹发育为三度空间的构造称为全浮雕,遗迹保存在岩层上表面时称为上浮雕,保存在岩层底面的称下浮雕等。这种分类对区别遗迹的野外产生情况非常重要,也是判断沉积环境必不可少的分类,然而却和造迹生物的分类无关;③遗迹化石的行为习性分类是目前比较广泛被人们采用的遗迹化石分类。由于遗迹是生物活动的证据,每种遗迹都反映一定的行为习性,因此根据形态特征可以判断相应的生态习性。赛拉赫1953年提出的遗迹化石习性分类目前仍被广泛采用,它分为停息迹、居住迹、觅食迹、牧食迹、爬行迹。除去上述赛拉赫的5 种习性分类以外,英国辛普逊1975年曾经补充了一种逃逸迹,是指动物随着当地沉积作用或侵蚀作用的变化,为了逃避不利的环境适应合适的环境而向上或向下作一定距离的移动形成的。

由于遗迹化石几乎完全是原地埋藏,所以在决定沉积环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应用遗迹化石组合确定古环境最典型和广泛流行的是赛拉赫1967年提出的遗迹化石深度分带。他区分出6个按深度划分的遗迹相:①Scoyennia遗迹相,近岸红层或非海相主要是两栖性的甲壳类,叶足类和肢口纲遗迹及昆虫幼虫潜穴。②Skolithos遗迹相,滨海上部潮间砂体环境,以分异度很低的垂直潜穴,泥质沉积中往往以“U”形潜穴为主,坚硬的岩岸以大量钻孔为特征。③Glossifungites遗迹相,滨海侵蚀面以近岸滤食性动物潜穴为特征。

④Cru-ziana 遗迹相,产于大陆架正常浅海环境,以各种无脊椎动物停息迹、爬行迹和觅食迹混合。⑤Zoophycos遗迹相,产生于大陆斜坡附近波浪基准面以下浊流沉积以上,以系统觅食迹为主。⑥Nereites遗迹相,产于较深海浊流沉积和深海扇出现各种复杂的系统觅食迹。以雕画迹(Graphoglyptida)占主要位置。

中国遗迹化石研究经历了零星( 1929) 1978) 、系统( 1978) 2004) 和创新( 2004) ) 研究3 阶段。在前寒武纪- 寒武纪之交遗迹化石研究; 海相遗迹化石及其古环境和古生态意义研究; 陆相遗迹化石及其与能源形成环境关系研究; 前寒武纪遗迹化石与后生动物的起源与演化研究; 拓扑遗迹分析; 遗迹化石在浊流、风暴事件和层序地层研究中的应用; 复杂遗迹化石的地球生物学研究和遗迹化石模拟与可视化研究8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就。

遗迹化石的的特征及代表生物的生活习性对古环境有着指示作用,下面通过国内外的一

些实例来进行说明。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纪Paleodictyon遗迹化石,属于耕作迹的一种,第一次被Menghini ( 1850)描述为六边形网格状,一般出现在沉积物近表层,造迹生物采用圈闭式捕食方式,吸取穴内微生物或其它有机营养物(胡斌等, 1997) ,具有特殊的网格状进食潜穴,通常发育在半深海—深海区远源浊积岩的底面,以印模形式出现,形成于浊积岩沉积之前。Pa leodictyon的网状遗迹在寒武纪出现于浅水环境(Crimes andAnderson, 1985) ,自寒武纪之后这类遗迹化石几乎都见于深水环境中,是典型的深水浊流相遗迹类型(McCann and Pickerill, 1988) 。就网状遗迹Paleodictyon而言,主要分布在海相地层,据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Paleodictyon 遗迹化石及其围岩中甲藻甾烷分子化石的发现,推测研究区在该时期曾受到过海水波及或一度与海连通。东营凹陷在大地构造区划上属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沙四段上亚段的咸化不仅在东营凹陷,在整个渤海湾地区都可以作对比。

藏北比如中侏罗世马里组遗迹化石8属8种( 其中包括1个新遗迹属和2个新遗迹种): 表面光滑无饰、具有较薄管壁和密集新月形回填构造的不分枝水平潜穴Beaconites biruensis ichnosp nov, 沿层面分布的哑铃形潜穴Bifungites cf hanyangesis Yang, 圆柱状厚管壁的分枝并构成假网状的潜穴Biruichnus maliensis ichnogen et ichnosp nov , 窄长的、内肢抓痕的二叶形遗迹Cruziana ichnosp, 以垂直于层面的圆管为中央放射出排列不规则且粗细变化较大细管的多分枝潜穴系统Micatuba cf verso Chamberlain,平行或微斜交于层面的圆柱状微弯曲或弯曲的潜穴Palaeophy cusichnosp, 栖管段有规律地交替向两侧分叉呈Z字形或锯形的三维潜穴系统Treptichnus cf bifurcus Miller, 平行层面的、具有蹼状构造的简单U 形潜穴Rhizocorallium ichnosp。西藏比如地区马里组的遗迹化石主要以浅层内生迹为主。略与层面斜交的U 形Rhizocorallium被普遍认为是内生滤食动物(可能为节肢动物)的潜穴,杨式溥(1989年)认为Rhizocor allium 为G lossifungites Lomnick i的同义名, 常见于水动力条件中至高能相的沉积环境中。放射状多分枝的潜穴系统M icatuba 被认为是造迹生物的居住潜穴, 主要见于边缘滨海的浅水沉积环境和滨海三角洲沉积环境。呈哑铃状的Bifungites在我国多产自细碎屑岩地层中, 被认为是水动力较低的近海浅水的沉积环境。三维空间的分枝系统潜穴Trep tichnus c.f bifurcus常见于湖相环境和浅海相环境中的相对低能环境。对近平行于层面的潜穴P alaeophycus 的造迹生物尚无统一的认识, 可在多种环境下出现。潜穴管具管壁和新月形回填构造的B eaconites多出现在浅海环境。节肢动物的爬痕Cruziana 广泛出现于台地陆架上部的滨海至浅海相沉积环境中。

柴达木盆地南缘石炭系Chondrites遗迹化石,在柴达木盆地南缘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 在祁曼塔格山前石拐子剖面的下石炭统石拐子组和乌图美仁庆华铁矿剖面的上石炭统缔敖苏组中发现了大量Chondrites遗迹化石。Chondrites遗迹化石对贫氧或缺氧沉积环境具

有指示作用, 主要证据包括: (1) 在一系列缺氧和富氧事件交替出现的层序中, Chondrites 总是最后在缺氧和缺生物的纹层沉积之前消失, 而后又会在生物扰动重新有所改善的环境中首先出现(机会种); ( 2) Chondrites遗迹化石常常出现在以单种或少数种为主的黑色岩系中或其他富含有机质的贫氧事件层中; (3) 在氧化条件很好的沉积物中,Chondrites遗迹化石总是占据着阶层(杨式溥,1999; 杨式溥和徐永兴, 2003) , 可以出现在不同类型的岩石(砂岩、页岩或灰岩) 中和不同的沉积环境(从滨海到深海盆地) 中。石拐子剖面石拐子组顶部实体化石分异度低,丰度高, 加上大量Chondrites遗迹化石的存在, 说明沉积条件稳定; 岩性为深灰色含生物碎屑灰岩和白云岩, 代表了一种较封闭的碳酸盐岩台地环境,为碳酸盐岩台地上最低洼的区域———台洼沉积环境。此种环境为还原环境, 其中的深灰色灰岩富含有机质, 有利于生烃(杨平和胡勇, 2006)。

贵阳花溪下三叠统大冶组中富产遗迹化石, 产出18个遗迹属: Beacon ichnus, C irculichnis, Cosmorhaphe, Dendro haphe, Glockerichnus, Gyrochorte, Gordia, M aeandropo lydora, Micatuba, Mammillichnis, Megagrapton, Planolites, Palaeophy cus,Phycodes, Phycosiphon, Rhizocorallium, Thalassinoides 和Undichna。自下而上可识别出三个遗迹组构, 分别为Phycodes、Phycosiphon Mammillichnis 和Thalassino idess遗迹组构。根据遗迹化石各属种分布, 大冶组自下而上出现四个遗迹相:Cruz iana 遗迹相、Zoophycoss 遗迹相、Nereites 遗迹相和Cruziana遗迹相。结合遗迹组构, 对大冶组的沉积环境进行了讨论, Phycodes 组构属于Cruziana相, 指示浅水环境; Phycosiphon Mammillichnis 组构属于Zoophycos遗迹相 Nereites遗迹相, 代表台缘下斜坡半深海低能环境; Thalassinoides 组构属于Cruziana 相, 指示早三叠世印度期末的浅水高能环境。

河南焦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 已识别出的遗迹化石有10属11种, 包括Zoophycos brianeus, Zoophycos villae, Teichichnus rectus, Nereitesisp, Chondritesisp., Rhizocoralliumisp, Thalassinoides suevicus, Ophiomorpha nodosa,Gordiamarina, Taenidium satanassi和Planolitesisp等。这些遗迹化石多为全浮痕保存, 少数为半浮痕表迹保存, 其丰度较高。根据遗迹化石的组成与产状特征及其围岩的沉积特征, 焦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的遗迹化石可识别出3种组合: (1)

Zoophycos-Nereites 遗迹组合, 出现在水体相对较深、浪基面之下且沉积底层内氧气贫乏的远岸浅海沉积环境; (2) Zoophy cos-Taenidium 遗迹组合, 产生于水体相对较浅、浪基面之上的近岸浅海沉积环境; (3) Ophiomorpha -Thalassinoides遗迹组合, 发育于海岸带潮坪或海湾潟湖沉积环境。基于遗迹化石组合的分布特点, 提出了焦作地区太原组遗迹化石的沉积环境模式。

湖北黄石新下陆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碳酸盐岩地层中6 个属的遗迹化石: Helminthopsi s, Palaeo phycus,Phycodes, Planolites, Rhizocoral lium, Scalarituba, 确认上述遗迹化石属于Cruziana 遗迹相, 依据风暴沉积及遗迹化石的组合推断嘉陵江组沉积序列是正常潮坪、浅海陆棚、浅水蒸发岩的沉积旋回,海水经历了逐渐加深→变浅的过程。将黄石地区早三叠世遗迹化石与美国西部弗吉尼亚早三叠世各层段遗迹化石的对比发现:两地的遗迹化石从下三叠统印度阶到奥伦尼克阶,都呈现出个体逐渐增多、丰度和分异度增大、垂直类型属种增多的特征, 其特征与前寒武纪- 寒武纪之交、晚泥盆世弗拉期- 法门期之交的遗迹化石所显示的演化特征颇为相近, 这一耦合现象可能与生物-环境的系统演化有关。

四川盆地南部赤水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中共发现遗迹化石4 个属8 个种,其中有3 个未定种,即Palaeophycus tubularis(管状古藻迹), Palaeophycus curvatus(弯曲古藻迹),Palaeophycusisp.A(古藻迹未定种A),Palaeophycusisp.B(古藻迹未定种B), Planolites octichnus(八曲漫游迹),Helminithopsisabeli(阿伯尔拟蠕形迹),Helminithopsis isp(似蠕虫迹未定种),Phycodes pedum(足状拟藻迹)。这些遗迹化石主要为无脊椎动物的觅食迹和进食迹,其中多数为下浮雕保存,其次为上浮雕保存,少数为全浮雕保存。根据遗迹相组合特征,结合沉积相分析,可划分出两个遗迹组合:Palaeophycus 遗迹组合,代表的是水体较浅、受短期海平面变化影响较大的灰岩坪沉积环境;Planolites —Helminithopsis遗迹组合,代表的是与Palaeophycus遗迹组合相比水体较深、能量较低的开阔海台地的台内洼地环境。

在陕西省富平县上奥陶统赵老峪组发现遗迹化石17 属25种(未定种8个),由于遗迹化石群落的宿主岩系是典型的浊积岩系,加之该遗迹群落中包含浊流事件前后形成的两类遗迹组合,因此将其归属于Nereites 遗迹相,(2) 遗迹以觅食迹占绝对优势,形态以分枝迹为主,分异度较高,反映出遗迹形成于海水较深且宁静的低能环境. 遗迹群落形成的水深不应在远洋深海区,推测水体深度大约在200~1500 m 之间,为半深海-深海斜坡环境. 这与赵老峪组内碎屑流沉积较为发育的特征是吻合的,(3) 赵老峪组内遗迹化石最显著的特点是潜穴管普遍较粗,直径超过5mm 者极为常见,说明浊流事件过程中含氧量普遍较高. 形成于浊流

事件前的遗迹分子,形态不十分规则,潜穴管普遍较粗,反映出浊流事件间歇期间底质的溶解氧含量也相对较高。

遗迹化石及遗迹化石组合在环境分析中有着重要作用,遗迹化石作为反映生物和环境事件的独特材料, 能够在研究环境的发展过程与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袁文芳,陈世悦,曾昌民,胡斌.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纪Paleodictyon遗迹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地质科学,2007年10月.

2 王清山,王根厚,李尚林,马伯永,杨晓刚.藏北比如中侏罗世马里组遗迹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现代地质,第21卷第

3 期,2007 年9月.

3 牛永斌,钟建华,钟福平,高玉飞,禚元杰.柴达木盆地南缘石炭系Chondrite s遗迹化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古地理学报,第10卷第5期,2008年10月.

4 时国, 喻美艺,罗茂,田景春.贵阳花溪地区下三叠统大冶组遗迹化石及沉积环境分析.沉积学报, 第27卷第3期,2009年6月.

5 胡斌,周方,宋慧波。河南焦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古地理学报,第12卷第5期,2010.10.

6 钟明洋,胡斌,刘顺喜,吴海东,杨文涛.河南留山盆地太山庙组沉积相及遗迹化石特征.煤田地质与勘探,第38卷第6期,2010.12.

7 齐永安,曾光艳,胡斌,张国成,龚一鸣.河南泌阳凹陷古近纪核桃园组遗迹化石组合及其环境意义.古生物学报,2007 年12 月.

8 马会珍,罗茂,龚一鸣.湖北黄石早三叠世的遗迹化石及其古环境意义.地质科技情报,第27卷第3期,2008.5.

9 张立军,龚一鸣,马会珍.华南泥盆纪遗迹化石及遗迹相,古地理学报.第13卷第4期,2011.8.

10 施振生,朱攸敏,胡斌,郭长敏.济阳坳陷车镇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深水沉积中的遗迹化石.古地理学报,第7卷第2期,2005.5.

11 龚鸣,胡斌,卢宗盛,齐永安,张国成.中国遗迹化石研究80年.古生物学报,第48卷第3期,2009.09.

12 方国庆,毛曼君.陕西富平上奥陶统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第35卷第8期,2007.08.

13 刘治成,张廷山,魏祥峰.

化石吟教学方案设计

化石吟教学方案设计 化石吟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①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②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感知内容 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b.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问题就是全球极为关注的事情。本课题主要结合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说明使用清洁燃料与开发新能源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对“环境”这样一个大题目进行教学。首先,教师通过两组形成鲜明对比的画面,使学生认识到燃料燃烧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其次,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模拟酸雨地危害”实验,加深对酸雨危害的认识。最后,师生共同讨论学习乙醇、氢气等新型燃料以及一些绿色能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2)认识使用与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模拟实验,认识酸雨的危害。 (2)运用讨论的方法,获取更多的新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2)激发更强的求知欲。(3)逐步培养学 生用辩证的眼光瞧“燃料的燃烧”。(4)培养对化学、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了解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2.认识使用与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逐步培养学生对现有资料进行分析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教学方法引导→实验→联系实际→拓展引申→开阔视野→小结内容。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烧杯、“模拟酸雨水”。学生用具:树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以图片的对比,创设情境] [教师]在开始学习新内容前,我们先来观瞧两组幻灯片。(或投影) 第一组:课本P 128图7—24。第二组:课本P 134 图7—30、图7—31、图7—32。 [设问]这样的两组画面给同学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呢?

《化石吟》优秀教案

化石吟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把握内容,体会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激趣:利用电教媒体放映多种恐龙的图片,并配以恐龙的模拟声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质疑:距今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的恐龙早已灭绝,我们看到的恐龙模样是怎样再现出来的? 3.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猜测,保留同学们的奇思妙想。 4.阅读:网上搜索“猛犸冰封3万年遗体完好眼睛至今仍透明(组图)”。 5.小结:正是这些沉睡亿年的化石裹藏着昨天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套珍贵的密码,人类才得以把思绪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6.解题: (1)理解“吟”的意思。 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2)化石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组图片就知道了。 ①欣赏化石图片(网上搜索)。 ②定义化石: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有机体自身保存完好,或在沉积岩中形成印模,或保留生存时留下的痕迹,漫长时间后成为地壳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 二、课内探究 1.自主学习 (1)师范读课文,要求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评价) 重点生字词。 骸骨潜行思绪xù不朽xiǔ躯qū壳裹guǒ藏档dàng案葱茏lóng 幽yōu雅

《化石吟》教学步骤(3)

《化石吟》教学步骤(3) 《化石吟》教学步骤 A.努力向上的精神 B.少年的情怀 C.四季的美好 D.喜怒哀乐 (4)思考“春、夏、秋、冬”四句的深意,用直线将左右两边恰当的连接起来。 春①热情的帮助 夏②无私的奉献 秋③冷静的思索 冬④心灵的沟通 (5)“拥有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湛蓝而高远的天空”,作为主持人的话,实际上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6)“放飞童心”,可与第一段中的“___________”二字照应。 2.在横线上填上一个恰当的字。 某学校用五个读音相同的字作为校训,激励师生创设良好校风:环境整洁突出一个“净”字;秩序安定突出一个“___________”字;文明礼貌突出一个“___________”字;强身健体突出一个“___________”字;力争上游突出一个“___________”字。

参考答案: 1.(1)lǚmíngyínzhànmùqīng (2)他希望大家敞开心扉,尽情倾诉心中的快乐与痛苦。 (3)B(4)春—④夏—①秋—②冬—③ (5)有一处可以倾诉心曲的场所(6)倾诉 2.静敬劲竞 六、课堂小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去慨叹、遐思,这更多地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秀水蓝天、花红草绿。 七、布置作业 1.阅读文段,思考题目 纯金难留 [美]弗罗斯特 自然的新绿是纯金, 她这种色彩最难保存。 她的新叶像一朵花; 但只能持续一刹那。

化石吟教学视频

化石吟教学视频 《化石吟》构思巧妙,语言优美,意境奇丽,很有特色,给人深深地教育和启迪。 《化石吟》阅读练习题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 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 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 高明的魔术师,卓越的雕刻家!

1.所选这几节紧承诗的第二节中一句展开。 2.第一节中“造物主的存在”是什么样的理论“平凡的真理”是什么意思 3.所选部分第二节是什么意思? 4.“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能否换成“它”吗为什么 5.从选文看,诗句发展到第节时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是诗人由衷的赞叹。 6.诗中称化石为“你”有什么好处? 7.为什么“肉体虽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用课文原句回答。 8.“海枯石烂”“日转星移”本是两个成语,为什么作者在这里要写成“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9.“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一句中“仿佛”二字能去掉吗为什么 10.“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既包括绘画、电影、电视等场景,也包括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二、①上帝创造万物。②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肯定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

三、说明了化石能够体现生物进化的道理。 四、1;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化石上的花纹。 2;不能,因为用“你”是第二人称,作用:①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五、第四节;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六、运用了第二人称,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七、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八、加强语言的停顿,可以突出时间的漫长 九、不能,“仿佛”是“好像”的意思,表示猜测。因为这是不存在的,是作者的想象,是化石重现的景象。 十、电脑、文学作品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教案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 江苏省东海县城头中学付彩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2)了解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3)认识使用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各种资源,认识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2)通过观看视频和“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充分认识酸雨的危害; (3)利用两则资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大气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并深刻感受到开发利用新能源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燃料对环境影响的学习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讨论来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重要性。 2.难点: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树立爱护资源、保护地球、爱护地球的意识。 三、设计思想及内容分析 本课题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点:一是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二是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一副漫画创设情境引入酸雨的危害,配合视频资料,在加上学生亲身体验实验探究,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受与理解,激发学生对生活中化学问题的兴趣,并有进行探究的愿望,通过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等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加以展示,让学生对燃料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有所体会,并深刻意识到开发和利用新能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自然地过渡到介绍新能源:乙醇和氢气。从关心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出发,来引起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关心环境污染,引导学生树立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思想,并为之做出努力,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点滴做起,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四、教学设计及过程 【情境导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问题 燃料的使用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但是,有些燃料在燃烧提供能量的同时,却对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一、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化石吟》教学方案

《化石吟》教学方案 《化石吟》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①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②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感知内容 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b.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

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化石燃料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②了解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少的燃料; ③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及开发新能源的意义;④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查阅资料和社会调查,培养学生从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对信息的加工能力; ②通过与其它学科或已有知识联系,小组合作并参与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③通过猜想和研讨,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以化石燃料为载体来辨证地认识物质; ②通过化石燃料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意识,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 ③使学生树立珍惜能源,爱护环境的意识,坚定学好化学为保护环境和解决能源问题做出贡献的信念。 【重难点】 学习重点: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学习难点:探讨减少化石燃料对环境污染的方法,树立环保意识 【课前准备】 学生:①查阅化学教材有关我国煤石油天然气分布及主要矿区; ②查阅化石燃料的用途,以及新能源及调查当地的燃料结构和燃料价格。 教师:①准备预习提纲发放给学生;②课件制作;③煤和石油的部分产品的实物标本。【教学过程】 导入: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燃料的燃烧给我们带来的能量,常用的燃料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化石燃料? 【德育评析】本章的课题是《燃烧燃料》,在前面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燃烧,所以这样导课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从已有知识进入新的学习主题——化石燃料。 通过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概括化石燃料的形成简单、明了。 (一)化石燃料的形成 引导学生回顾自然课已学知识:煤和石油的形成 大屏幕展示:化石燃料形成的文字说明和煤、石油、天然气的图片 师生活动:回顾和交流 (二)化石燃料的组成元素 创设问题情境:根据化学理论和已有知识猜测化石燃料的主要组成元素? 学生讨论:提出猜想及猜想根据。

化石吟教学分析

化石吟教学分析 化石吟教学分析 《化石吟》中用了四节诗,大肆铺陈,吟咏化石,盛赞化石的功劳,为我们展现了亿万年前奇幻般的生物世界,为我们解迷指津。 一、说化石,导入课题 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化石吗你们知道哪些有关化石的知识 (出示一些化石的图片资料。)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诗人张锋的《化石吟》,谁来谈谈“吟”的含义? 明确:吟是赞颂的意思。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化石?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读课文。 二、读课文,体会感情 1.听读,在听读中整体感知,读准字音。 2.跟读,在跟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 3.自由读,在读中思考这首诗的层次、结构特点以及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1)诗歌可分为三层:1-2节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联想想象内容;7节照应开头,回答呼应。(2)这首诗在结构上前后照应,最后一节照应第二节。(3)这首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三、品美点,研读赏析

任何一篇美文,都必须深入品析其好词佳句,才能体会其妙处。现在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由朗读,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4.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或一个词,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明确:(1)引起下文的作用。(2)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存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3)言之成理即可。 四、联想想象 1.“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中“平凡的真理”包含些什么? 2.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有何感想? 3.“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它说了些什么?明确: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五、悟学法 学生自由谈本课的学习心得。 明确:诗歌学习第一步是读,读出节奏韵律,读出感情;第二步品析好词佳句;第三步联想想象,深入意境。 六、拓展作业 1.收集有关化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办一份手抄报。

当代能源使用状况

当代能源使用状况 在当今,能源是每个人、每个组织乃至国家都必不可少的东西。它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能量,同时也创造者财富。能源有多种形式,不同的能源对环境的影响不同。 新能源可以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等能源。这些能源不是最近才发现的,但是在最近,才开始有国家努力去研发这些能源。新能源具有清洁、无穷无尽、不排放气体等特点。由于研发时间不长,技术还不够先进,使得成本高于现有的天然气、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而难以独立在市场上生存。新能源只有在政府的帮助下,才能立于市场中。风能利用风力,但各个地区的年均风力强度大小不一,政府则依据最佳方案在适合的地点建设风力发电厂。风能的设备成本低,而且随着规模而扩大,成本还会再降低,这增加了风能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有利于风能的发展。太阳能利用阳光。太阳发射的阳光分布非常广泛,但能量密度低,不利于采集,这增加了太阳能设备的成本,降低了其市场竞争能力。水能分布较广,但建设成本昂贵。且大坝会影响水生物的回游繁殖等活动,导致一些生物的灭绝,也会使大坝上游处的泥沙堆积。核能的能量密度极高,燃料的运输和储存都很方便,发电成本较其他能源稳定且低,几乎是最完美的能源。但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电站事故使人们意识到,核能不容易控制,而且一旦失控,后果将极其严重,会消耗大量的财力、物力。这严重阻碍了核能的发展,使得一些国家在可以控制核电站之前,不得不停止核电站的建设。 化石燃料燃烧时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物、氮化物及很多气体有机物和烟尘。这些气体打破气候原有的微妙平衡,破坏环境,形成如酸雨、光化学污染、温室效应等现象。酸雨腐蚀分解大理石制品进行,破坏许多建筑与雕像,也腐蚀粮食、蔬菜的茎和根,使其腐烂或枯黄。光化学污染导致人和动物的眼睛和粘膜受刺激、头痛、呼吸障碍、慢性呼吸道疾病恶化、儿童肺功能异常等疾病。温室效应则影响更大,会使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许多岛国和沿海低海拔的国家面临被淹的危险,瘟疫流行,许多动物濒临灭绝。 石油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它太过重要了,以至于它与政治也有着复杂的联系,无法再独立成为商品。近代化学的进步,拉瓦锡的燃烧和氧化原理;道尔顿的原子论;19世纪中期物质的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的确立,为石油化工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19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内燃机;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推动了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的产生和发展;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内燃机交通工具相继问世,石油成为重要的能源。石油作为现代最重要最普遍使用的能源,对现代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没有把石油等重要能源物资列入禁运范围,助长了法西斯侵略的气焰,世界面临法西斯侵略和战争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法西斯进一步向东南亚扩张,企图建立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日本的政策严重损害了美英在这一地区的利益。为此美国采取了限制和禁止向日本出口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的措施。日本为了夺取战略物资,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由于西亚海湾地区石油蕴藏丰富, 成为帝国主义长期

《化石吟》教学设计稿

《化石吟》教学设计稿 《化石吟》教学设计稿 化石是生物记载在地层书页里的文字。由生物的遗体而形成的化石叫遗体化石。下面是《化石吟》教学设计稿,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⑵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2、能力目标: ⑴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⑵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3、德育目标: 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更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

诗。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赞叹之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思想感情和音乐美。 2、联想想像法:诗歌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要联系生物学知识,充分调动思维活动,理解诗中所写内容,激发探究生物进化的兴趣。 3、讨论点拨法: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诗歌的内容要点和首尾圆合的结构美。教师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维以突破重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诵读感知诗歌大意。设疑研讨,调动想像力,理解诗歌内容要点和结构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古生物化石图片) 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日生命信

九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第十三课:化石燃料与环境问题

教学时间:第14周1课时总第14课时 教学课题:第十一课化石燃料与环境问题 教学目标: 1. 知道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大气中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 2. 了解化石燃料的开发利用过程,以及需要解决的环境污染和大气温室效应问题。 3. 培养珍惜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学习难点:探讨减少化石燃料对环境污染的方法,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燃料的燃烧给我们带来的能量,常用的燃料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化石燃料? (一)三种主要的化石燃料 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煤工业的粮食石油(原油)工业的血液天然气工业的氧气化石燃料的形成引导学生回顾自然课已学知识:煤和石油的形成大屏幕展示:化石燃料形成的文字说明和煤、石油、天然气的图片师生活动:回顾和交流(二)化石燃料的组成元素创设问题情境:根据化学理论和已有知识猜测化石燃料的主要组成元素?学生讨论:提出猜想及猜想根据。使学生学会猜想:1、因煤燃烧后生成CO2、SO2、H2O 等,故煤中应含C、H、O等元素。2、因化石燃料是由古代生物演变而来的,故应含生物体中所有元素,C、H、O、N、S、Fe、Ca等。3、化石燃料是掩埋于地下而形成的,则地壳中所含的元素都应含有,所以还可能有Si、Al等元素。小结:同学们猜测的依据都是质量守恒定律。

建立在一定的科学根据上的猜想往往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前提,指引我们深入地探究下去。(三)化石燃料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创设问题情境:你能说说化石燃料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吗?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中学生未知的知识生;结合化学知识,全班交流与补充交流课前查阅的“西气东输”的小资料。(四)化石燃料的用途学生活动:学生结合实际及所查资料交流学习及阅读教材自学实物展示讲解:煤的干馏和石油的蒸馏部分产品多媒体录象:以煤和石油为原料的多种工业产品(四)化石燃料燃烧与环境污染创设情境:由化石燃料的主要组成元素结合常识来推测燃烧产物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学生分组探究、讨论并全班交流。1、CO2能引起温室效应2、SO2能引起酸雨3、它们不充分燃烧会产生CO污染大气4、另外还有烟尘、固体废弃物、余热等造成的污染多媒体图片和录象:有关酸雨和温室效应的危害展示四个讨论话题,与学生共同参与到相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中1、对减少CO2的污染提出建议。2、对减少SO2的污染提出建议。3、汽车将走进千家万户,如何防止汽车对大气的污染?4、常用民用燃料有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你认为选择什么好?理由是什么?过渡:引导学生交流新能源的开发情况和开发的意义;媒体展示一些新能源的图片或资料 教学目标: 1. 知道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大气中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 2. 了解化石燃料的开发利用过程,以及需要解决的环境污染和大气温室效应问题。

化石能源承载力评价综述

Management Science and Research March 2014, Volume 3, Issue 1, PP.16-22 Evaluation on Carrying Capacity of Fossil Energy Li Li, Yalin Lei #, Xianhai Li School of Humanities & Economic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Email: leiyalin@https://www.360docs.net/doc/dd3631819.html, Abstract Energy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foundation and guarantee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owever, because energy especially fossil energy is t unrenewable and less efficient in usage, there exists a serious wasting phenomenon. Therefore, how to utilize energy effectively and reasonably to support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the urgent problem to be addressed. Relevant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done many researches on the carrying capacity. This paper reviews and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es on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fossil energy... Keywords: Fossil Energy;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化石能源承载力评价综述* 李莉,雷涯邻,李宪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 摘要: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障,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能源的支撑。但是由于 能源尤其是化石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呈现逐渐衰竭趋势,且能源利用效率低,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因此如何合理有效 地配置利用能源以支撑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和学者对承载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本文对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化石能源承载力进行了国内外的研究综述,并进行了总结归纳。 关键词:化石能源;承载力;评价 引言 根据中国的能源现状及资源禀赋,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长期依然不会改变。中国既是能源生产大国,也是能源消费大国。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我国能源消费量也呈现快速增长。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的开采利用排放出了大量SO2、氮氧化物和粉尘等,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能源行业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迫在眉睫。党的十八大也提出,面对能源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退化的趋势,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自己的贡献。本文希望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对承载力及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相关研究综述,以期探索出生态文明的合理发展路径。 国内外相关专家和学者主要从承载力的起源概念及演化进展、承载力评价方法及模型研究、不同区域不同化石能源承载力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国外对承载力的起源概念及演化进展的相关研究综述 公认承载力起源于1758年法国经济学家奎士纳的《经济核算表》一书,其中讨论了土地生产力与经济财富的关系,他认为土地资源是财富的源泉。马尔萨斯(Malthus)重视环境对人口规模的影响,1798年他首次 基金资助: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动态CGE模型的燃料乙醇产业发展政策模拟与实证研究”(71173200)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我国重点矿业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生态系统管理研究”(1212011220303)共同支持资助。

化石吟微课教案

化石吟微课教案 化石吟微课教案 《化石吟》为我们传达了太古时代的生命信息。下面是化石吟微课教案,希望你能喜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作者先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然后具体书写遐思的内容: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诗歌节奏鲜明,语调和谐,富有音乐美。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悉心体会。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投影显示)。 2、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3、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⑴学生听读,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⑵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⑶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两遍,体会诗歌的特点。

化石能源与新能源利用 论文

化石能源与新能源利用 摘要二十一世纪中期的主要能源是什么?人类如何最终解决能源问题?随着人类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能源的需求将会继续增加。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人类对能源的消费需求每年都在以1.5%的速度递增。在今后的二十年时间里,这种能源需求每年会以2%的速度递增。大约三十年后其能源消耗量将会增加一倍。尽管石油以及煤炭等化石能源在21世纪仍然能够满足人类的需求,但这些能源最终将会在某一天消耗殆尽,人类将可能会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动化石能源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关键词能源利用现状化石能源新能源前景 引言能源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减少碳排放让世界目光聚焦新能源。虽然传统能源在国际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仍然居多,但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新能源作为缓解高油价压力、应对气候变暧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长远战略。化石能源与新能源的结合利用,俨然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焦点。 1能源利用现状 1.1世界能源利用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世界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北美、中南美洲、欧洲、中东、非洲及亚太等六大地区的能源消费总量均有所增加。能源消费结构趋向优质化,世界能源资源仍比较丰富,但地

区差异仍然很大。随着世界一些地区能源资源的相对枯竭,世界各地区及国家之间的能源贸易量将进一步增大,能源运输需求也相应增大,能源储运设施及能源供应安全等问题将日益受到重视。 1.2中国能源利用现状 从中国能源资源的总体情况看,其特点可以概括为:总量较丰,人均较低,分布不均,开发较难。 具体来讲:一是总量比较丰富。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较为丰富。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二是人均拥有量较低。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相当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生物质能源开发也受到制约。三是分布不均。煤炭资源主要赋存于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而我国主要能源消费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四是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能源资源开发条件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 2化石能源的利用 2.1化石能源的概念 化石能源是一种碳氢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它由古代生物的化石沉

《化石吟》教学思路分析

《化石吟》教学思路分析 《化石吟》教学思路分析 一、整体把握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科学抒情诗,读这首诗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诗共7节,可分3层。1、2节是第1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象与思考。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承上启下。接下来就是写飞扬的思绪了。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你看,那冰冷的骸骨不就是明证吗?古代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就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有这些深埋地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在这些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些有机物的残余不就是生命的信息吗?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不就是破译这些密码吗?第5节的前两句写“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起人。人脸上的皱纹就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这是每一个读者都明白的道理。

但是作者并不是写人,还是在写化石。作者的思绪飞向那远古洪荒,海枯石烂,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无论多么久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生命的形式也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皱纹和化石是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皱纹呢?假如化石是人的脸,那么刻在这张脸上的皱纹不就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第6节,作者转入现实。当你参观古生物博物馆,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你会作何感想呢?你可能想像它在引颈长吼;当你站在重现的远古林木之中的时候,难道你不会赞叹大自然的高妙吗?“叹服大自然”,这是作者由衷的赞叹,大自然是魔法师,是雕刻家。至此,作者的感情达到高潮。读到这里,我们会突然感到,诗的第1节中接连四个问句是怎么引起的呢?可能是参观博物馆时生发的疑问。 最后一节回应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亲切自然。教学时要注意诗的韵律,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二、问题研究 这首诗比较好懂,是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和联想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局限在语文的小圈子里,应该放开让学生去想,去说,去朗读。要注意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起来,既学到了有关诗的知识,又学到了自然科学知识。当然,语文教师对于化石可能了解甚少,不妨在备课时找一些资料,也可以请生物教师帮忙。 对于诗中某些字词的含义不必细究,能基本理解就可以了。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2.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新能源泉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通过对燃料的选用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3.通过讨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燃料对环境影响的学习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讨论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 燃料燃烧污染空气的原因,选用燃料的依据,新燃料及能源的优点。 四、课题分析 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物别是燃料燃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本课题结合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说明使用清洁燃料和开发新能源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习本课题,学生可通过亲身体验探究活动来认识化石燃料燃烧对空气的污染,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学情分析 学生易产生的问题 1.不清楚汽油是石油分馏的产品,它是由碳、氢两中元素组成的多种有机物的混合物。 2.对酸雨形成的原因认识不清楚。有的学生认为“只要有SO2、NO2等氧化物的排放就一定会形成酸雨”。其实,酸雨主要是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排放到空气中与雨水作用而形成的,对酸雨的界定是PH要小于5.6。所以,不是有SO2、NO2等酸性气体存在,就一定能形成酸雨。 六、教学设计 本课题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二是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其教学过程如下: 1.生活感知:观看某些常用燃料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图片、音像资料; 2.设计并分析实验:酸雨危害模拟实验; 3.观察图片及相关资料:认识酸雨对环境的破坏、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影响; 4.引导讨论:(1)造成目前空气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2)如何才能减少有害气体对空

《化石吟》课文教学

《化石吟》课文教学 《化石吟》课文教学 【教材简析】 1、《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单元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而《化石吟》作为第一篇课文,应是引导学生走进科学宫殿的前奏。它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也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 2、《化石吟》也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感情丰富。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热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揣摩语言,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音律之美。 2、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教学策略】 1、吟诵法:

诗歌教学首先应重在朗读吟诵,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诗歌的韵律,诗歌的感情;在诵读中揣摩词语的形象精炼,句子的含义隽永,在诵读中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2、联想想象法: 科学的探索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依据现存的化石推测逝去的世界,依据科学的分析想象神秘的故事,在合理的联想想象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习方式】 1、自觉参与: 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创设适宜诵读的情境活动,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诵读中来。读中见意、读中品词、读中悟情,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参与意识不断加强,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自主探究: 依据化石推测上古的生物世界,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联想想象,探究未知世界的秘密。在发言中主动思考,在表达中善于探究,逐渐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小组合作: 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明确分工,分别指定读题员、记录员、报告员、协调员等;小组之间公平竞争,合理比较,使学生群体间产生合作、共享的局面,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面

[课外阅读]化石能源的环境影响

[课外阅读]化石能源的环境影响 大气受化石能源燃烧产物的污染程度取决于料的质量及燃料燃烧设备的特性。其主要污染物完全燃烧产物(硫化物、氮氧化物)和不完全燃烧物(主要是碳氧化物、碳黑、碳氢化物)。在高温燃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由空气中的氮所形成的氮氧物。 煤炭是化石燃料中对环境造成威胁较大的能之一。在煤炭的每个环节都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题。在生产过程中,地下矿井可引起放酸、塌陷等露天煤矿需要认真修整,否则将使土地无法复耕燃煤过程会向大气中散发二氧化硫、氧化氮、痕量素(如砷、镉、汞、铅、氟、铍等)和二氧化碳;向水中热和排毒以及煤渣处理问题等等。 1. 局部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燃煤大国。多数城市居民依靠燃煤做饭或取暖。居民区和商业区的集中供热许多是由燃煤小型锅炉提供的。如此多的燃煤污染源必导致大范围的室内和室外大气污染。 燃煤是我国大气污染和酸沉降的主要原因。煤炭提供了76%的工业燃料和动力,60%的化工原料,80%的民用商品能源。同时,因煤炭的直接燃烧造成的大气污染也非常严重:1993年烟尘排放量(不计乡镇企业)1416万t,SO2排放量1795万t,CO排放量68600万t,其中燃煤造成的排放量分别占70%、90%、88%。据统计,自1980年以来,中国源于化石燃料燃烧、水泥生产和放空气体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从1980年的3.16亿t上升到1991年的5.52亿

t,10年中上升了74.5%。 另一方面,开采化石能源,破坏地形地貌并诱发滑坡、地震等灾害。据统计,全国因采矿引起的地面塌陷面积已达8.7万ha左右;矿业开发也可诱发地震,如山西大同煤矿顶板塌陷诱发的较大地震有41次,最高震级为3.4级,震中裂度为7度。第二,采矿破坏和占用土地。露天大矿平均占地18~20ha。第三,破坏地下水源,由于矿山疏干排水,往往使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导致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出现大面积的疏干,使地下水动态平衡遭受破坏。第四,矿山废水。在矿业开发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水,包括矿山疏干排出的矿井水、洗选矿废水、渗出的酸性矿山水等。此外,尾矿及煤矸石,经长期氧化淋浸,产生大量含金属酸性矿山水,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源的严重污染。第五,废气排放。据统计,我国矿业每年排放的废气达5414万m3,其中煤矿行业年排放量在4000万m3以上,占矿业排放废气总量的74%。 2. 地区性影响 酸雨是大气污染后产生的酸性沉降物,而燃煤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是酸性沉降物的主要贡献者。大气是自由流动的,被污染的大气所产生的酸性物质会不断扩散从而具有地区性以至跨国界影响。如果酸雨酸度过高,pH值降到5.6以下时,就会产生严重危害。它可以使大片森林死亡,农作物枯萎;使土壤贫瘠化;还可使湖泊、河流酸化,加速建筑物和文物的腐蚀和风化过程。在我国,酸雨的侵害已十分严重,目前已有400多km2,年经济损失达20亿元人民币,受害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