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发展历史

烹饪发展历史

中国烹饪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先秦,汉魏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四个时期。

1、先秦时期

这是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期,即从烹饪诞生之日起,到公元前期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止,共约7800年。此乃中国烹饪的草创时期。

2、秦汉魏六朝时期

秦汉魏晋南北朝起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上止于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南北,共810年。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镇都有较大的发展。民族之间的沟通与对外交往也日益频繁。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里,烹饪文化不断出现新的特色。

3、隋唐宋元时期

这一时期属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中期,先后经历过隋、唐、五代十国、北宋、辽、西夏、南宋、金、元等20多个朝代,统一局面长,分裂时间短,政局较稳定,经济发展快,饮食文化成就斐然,是中国烹饪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

4、明清时期

清朝后期社会统治日见衰朽,由于帝国主义的侵扰,中国被套上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枷锁。统治阶级骄奢淫侈,贪求无厌,烹饪迅猛发展,宫廷菜和官府菜大盛。以"满汉全席"为标志的超级大宴活跃在南北,中国饮膳结出硕大的花蕾,达到了古代社会的最高水平,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中国烹饪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烹饪起源与发展 自从劳动创造世界、洪荒大地出现人类之后,饮食这个动物肌体与其生活环境进行基本物质交换的生活现象也就产生了。人类的饮食文明,经历过生食、熟食、烹饪三个阶段,各个国家和民族在这三个阶段的起止时间则不尽一致。在我国,生食、熟食与烹饪三个阶段的划分,大致是以北京猿人学会用火、以及1万年前发明陶器作为界标的。换句话说,我们祖先从生食到熟食,从火炙石燔到水煮盐拌,走过170万年的艰辛历程,直到学会制造最早的生活用具——陶罐,作为文明标志的烹饪术,始在华夏大地诞生。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170万年前,“人猿相揖别”,我国境内出现最早的人群——元谋猿人。元谋人和60万年前出现的兰田人、50万年前出现的北京人,统称“猿人”。他们群居于洞穴或树上,集体出猎,共同采集,平均分配劳动所获,过着“茹毛饮血”、“活剥生吞”的生活,这便是中国饮食史上的“生食”阶段。大约在50万年前,先民学会人工取火。继北京猿人之后陆续出现的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柳江人、资阳人、河套人以及山顶洞人,被考古学家称为“古人”或“新人”。出土文物证实,“古人”或“新人”尽管人处于原始状态,但已学会了用火烧烤食物、化冰取水、烘干洞穴、照明取暖、防卫身体和捕获野兽,进入了中国饮食史上的“熟食”阶段。熟食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它从燃料和原料方面,为烹饪技术的诞生准备了物质条件。中国社会进入距今1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已有一定的发展,氏族公社最后形成,并出现原始商品交换活动。这一切又为烹饪技术的诞生准备了社会条件。特别是制造出适用的刮削器、雕刻器、石刀与骨椎,发明摩擦生火,学会烧制瓦陶,更为烹饪技术的诞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工具与装备。再加上盐的发现、制取与交换,梅子、苦瓜、野蜜与香草的采集和利用,进而初步解决了调味品的问题,至此,中国烹饪之道始而齐备,中国饮食史从此揭开“烹饪”这崭新的一页。在学术界,也有把用火熟食化为烹饪诞生的标志,称为中国烹饪的萌芽时期,即火烹时期。烹饪的发明,是中华民族从蒙昧野蛮进入文明的界碑,“新人”向“现代人”进化的阶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转变的触媒。它对于维系中华民族昌盛、促进生产力发展、带动社会进步、缔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菜肴的发展,可划作先秦、汉魏六朝、隋唐宋元、明清和当代五个时期先秦时期 这是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期,即从烹饪诞生之日起,到公元前期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止,共约7800年。此乃中国烹饪的草创时期,其中包括新石器时代(约6000年)、夏商周(约1300年)、春秋战国(约500年)三个各有特色的发展阶段。 (一)新石器时代的烹饪 新石器时代由于没有文字,烹饪演变的概况,只能依靠出土文物、神话传说以及后世史籍的追记进行推断。它的大致轮廓是: 1、食物原料多系渔猎的水鲜和野兽,间有驯化的禽畜、采集的草果的试种的五谷,不很充裕。调味品主要是粗盐,也用梅子、苦果、香草和野蜜,各地食源不同。 2、炊具是陶制的鼎、甑、鬲、釜、罐和地灶、砖灶、石灶;燃料仍系柴草;还有粗制的钵、碗、盘、盆作为食具,烹调方法是火炙、石燔、汽蒸并重,较为粗放。至于菜品,也相当简陋,最好的美味也不过是传说中的彭祖(彭铿)为尧帝烧制的"雉羹"(野鸡汤)。

小学美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实用资料《家乡的历史和发展》教案

小学美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实用资料 《家乡的历史和发展》教案 教学思路: 本课安排在人美版小学美术十一册十九课,本课是“家乡”系列课,是一节“综合·探索”课,它既是对前三节课的总结,也是对前三节课的升华。前三课从家乡的老房子、家乡的小吃、家乡的艺术三个点出发,对同学们家乡的历史,传统进行了探究和总结,而本课则把视点放在了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上,寻找家乡发展变化的足迹。我将本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重心在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与城市建设的发展,探究未来建筑的设计理念,将爱家乡与重庆建设结合起来。第二课时则注重学生对重庆城市雕塑的关注,所以课题为《城市名片》,领略曾经的辉煌,关注现在的发展,他不仅综合的是一个地区的历史事件、文物、经济、文化教育、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从表现方法上看,它又可以用手绘小报、绘画、文字、摄影、板报等多种表现方式呈现学习成果;从学习方法上看,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了解重庆的地理、历史、文化,了解重庆的发展,将重庆文化带入城市雕塑中。 ②情感目标:让“红岩精神”成为学生的精神力量,将爱祖国、爱家乡与重庆建设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振兴家乡的情感。 ③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考察,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从而认识当代重庆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培养学生综合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重点:体会城市雕塑中融入的重庆文化。 ②难点:用“红岩精神”塑造当代重庆人。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城市与雕塑有什么联系? 生:略, 师:请你将下面的雕塑作品与城市或国家联系起来? 多媒体放出《自由女神像》、《哥本哈根的美人鱼》、《狮子》、《五羊》、《狮身人面像》。 生:略 师:真是不简单,聪明的人们竟然利用一座小小的雕塑让世界人民记住他们的国家,记住这座城市,比任何解说词更有用。一个城市的雕塑作品很多,可要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雕塑,它应该拥有什么?这个问题讲起来很复杂,请你先回答是什么让你将《哥本哈根的美

语言学发展史[1]

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为语言本身的目的而研究语言)起始于19世纪上半叶,是随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而诞生的.在一个多世纪里,语言学的发展,概括起来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可分别以语言研究中先后占据重要地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派,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和功能主义语言 学派的四大学术思潮为其标志. 1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指的是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对语言之间的系统对应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揭示语言的历史渊源,语言的演变规律及其亲缘关系.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工作最初是由在东印度公司任职的英国学者琼斯(W.Jones)开始的.琼斯在1786年首先提出了梵语同欧洲古希腊语,拉丁语有着共同的来源这一观点,但他并没能找出它们之间的语音对应 规律.因此,他的研究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般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是19世纪丹麦的拉斯克(R.Rash),德国的葆朴(F.Bopp)和格林 (J.Grimm).这三位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广泛地调查了一大批诸如梵语,希腊语,拉丁语,冰岛语,立陶 宛语,峨特语等古代和现代语言,对它们的词形作了系统的比较,找出了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 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另一位影响较大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是德国的施来赫尔(A.Schleicher).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古印欧语的重建工作,并提出了所谓谱系树理论(Family Tree Theory).该理论认为,一个语系就好像一棵树,亲语是树干,子语是树枝,构成一个谱系树.谱系树理论的提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一个语系从假设的原始母语逐步演变到各种语言的历史过程一目了然地展现了出来. 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以保罗(H.Paul)等人为代表的新语法学派(Neogrammarians),该学派的出现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又推进了一大步.新语法学派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应该只是对语言变化做单纯的 描写,而应该联系语言的使用者探讨语言变化的本质.他们把语言变化的规律归纳为两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一是语音规则无例外论,二是类比原则.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些局限性,如孤立地研究语言单位而忽视 了语言的体系性,强调对语言现象的历史比较而忽视了语言的整体性等,便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到了20世纪初,语言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酝酿着一场重大的变革. 2 结构主义语言学 1911年是语言学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的6月和7月间,早年曾从事过印欧语言历史比较研究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e Saussure)在日内瓦大学系统地传授了他本人语言学理论中的精华部分——静态语言学(Static Linguistics).1916年,也就是在索绪尔去世三年后,他的学生巴利(Charles Bally)和薛施蔼(Albert Sechehaye)根据讲稿和听课笔记整理出版了《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一书.这部著作自出版以来,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在语言学史上是罕见的.美国语言学家霍凯(C.Hockett,1965)曾把《普通语言学教程》称誉为现代语言学史上的四项重大突破之一.该书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论突破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局限性,开创了语言学中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新纪元.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主要特点是把语言看成是由语言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组成的结构系统.换句话说,索 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大系统,其中有词汇,语法,语音三个小系统;而这三个小系统各自又有许许多多彼此有联系的成分.另外,索绪尔对语言的研究与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同之处还体现在他的三个二分法之中,即语言和言语,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等的区分. 在索绪尔学说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语言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结构主义学派,如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等.各结构主义学派在语言研究中虽侧重的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是采用共时的研究方法,对语言系统本身的结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从不同方面进行描写. 在众多的结构主义派别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该学派由美国人类学家鲍阿斯(F.Boas)所 始创,但最有影响的人物当推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1933年布龙菲尔德出版了《语言论》(Language)一书,对这一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做了规范性的描写.他主张语言学的任务就是要客观地,系统地描写可以观察到的语言素材,以此来揭示语言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他们只注重语言形式的分析,而 忽视意义的研究;认为语义不属语言研究的范围.这个学派对语言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探索出了一套相 当严谨的语言描写方法,即以分布和替代为标准对语言单位进行层层切分和归类的描写方法. 3 转换生成语法 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乔姆斯基(N.Chomsky)出版了《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一书,在语言学界引起了一场革命,从而开创了语言研究的转换生成语法时期.虽然在语言研究方法和原则方面,乔姆斯基继承了结构主义的一些特征,例如哈里斯所创造的转换理论,雅柯布逊的语言共性理论,以

中国烹饪史讲义

中国烹饪史讲义 我们开得课对于我们的意义就不讲述了,但我们要了解我们开的什么课,学的什么东西,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我们怎么学。 国烹饪史讲义课程涉及的内容和了解这些内容的意义内容 1. 什么是烹饪,什么是中国烹饪,中国烹饪的历史 这个词在我们刚开始接触的时候都不理解是什么 常说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烹饪,他的历史是什么样的,而在代表中国文化的形象符号方面,汉语列第一位,接下来是北京故宫、长城、苏州园林、孔子、道教、孙子兵法、兵马俑、莫高窟、唐帝国、丝绸、瓷器、京剧、少林寺、功夫、西游记、天坛、毛主席、针灸以及中国烹饪。而在这20大形象符号中中国烹饪和京剧被毛主席寓为最具代表的。 2. 什么是烹调 3. 什么是厨师,厨师这个职业的现状和将来 4. 什么是餐饮业 5. 餐饮业的现状和将来 我们了解了这些内容之后就会明白,我们今天所学习的东西对于我们个人和行业甚至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了。 首先,我们了解下 .么是烹饪, 烹饪指的是膳食的艺术。对食品作加工处理,使食物更可口,更好看,更好闻。一个好的料理,色香味形俱佳,不但让人在食用时感到满足,而且能让食物的营养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另外日语烹饪一义的“料理”一词也常在台湾被使用。

“烹”就是煮的意思,“饪”是指熟的意思,广义地说,烹饪是对食物原料进行热加工,将生的食物原料加工成熟食品;狭义地说烹饪是指对食物原料进行合理选择调配,加工治净,加热调味,使之成为色、香、味、形、质、养兼美的安全无害的、利于吸收、益人健康、强人体质的饭食菜品包括调味熟食,也包括调制生食。 意义和作用 意义 原始人过着茹毛饮血的日子,生食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寿命,在特殊的情况下人们通过雷击起火后吃到了熟的食物,组建改善了人类的健康和寿命。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就是文明的转变中的故事,后来随着人类的冶金技术的进步而发展。 烹饪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技术、一门艺术、一种文化,是因为它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如下意义和作用: 1(提供富含营养的膳食,强人体质,满足人类饮食生活中的物质需求。 2(提供比较安全的膳食,保证饮食卫生。 3(提供色、形、味兼美的膳食。 4(创造、发展饮食文化,推进人类文明建设。作用 烹饪主要对食物作处理,例如切、刨、剁等方式让食物变碎而易于食用、腌渍或加入调味料使食物更可口、或加热食物等。加热食品,通常能让食物变软、杀菌,且使食物的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5-60?C是许多食物细菌兴旺的温度。鸡、鸭、鱼、肉、奶全部应该避免保存在这个温度范围。冷藏和冰冻不能杀死细菌,只能延缓它们的成长,让食物可以保存较长的时间。 什么是中国烹饪、中国烹饪历史 简单的理解为具有中国文化印记的烹饪,也就是做中国菜的所有文化的综合活动。

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

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 马京振29020142001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区或者地理环境中进行的,人们要使自己的活动获得成功,就必须认识和利用周围的地理环境。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一直在寻找这种能描述和分析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工具,而地图便是这样一种最普通最常用的工具。从古代地图的起源与萌芽到近代地图的发展与传统地图学的形成,再到现代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而长盛不衰,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然不可取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地图学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中并且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一、地图学的历史轨迹 1.地图学史 1.1古代地图 大约在距今1万至4万年之间的原始社会,出现了用小块石头、树枝在地上摆成的缩小模型,用来表示居住的位置及周围的通行路线。现在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地图是公元前 27 世纪梁流域的苏美尔人的地图,这幅古老的地图是雕刻在陶片上的。在我国,地图的萌芽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代或者更早,在《左传》中记载的关于鼎地图的传说,后人称之为《九鼎图》;《山海经》也绘有山水动植物及矿物的原始地图。3000年前,西周为修建洛邑时绘制的洛邑城址地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幅具有实际用途的城市建设地图。《管子·地图篇》对当时的地图内容和地图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并指出“凡兵主者,必先审之地图”,可见在当时地图在战争的作用已经很受关注。 古代地图从原始地图逐渐发展到具有相当绘制水平的地图,无论就地图的种类,地图的内容要素、地图测绘技术等方面来看,都反映了当时我国地图科学的蓬勃发展,但这时在制图的理论上还没有系统的阐述。从西晋到明末,这时期,裴秀创“制图六体”,奠定了制图的理论基础,中经贾耽、沈括、朱思本一直到罗洪先,终于形成在我国古地图中最有影响的《广舆图》体系。 1.2近代地图的发展 公元 14 世纪后,由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中国的罗盘、造纸、印刷等技术的西传,推进了当时欧洲探险的地理发现,也推动了地图的发展。从 16 世纪开始,出现了社会对新地图的需要,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地图学家,在东方是我国的罗洪先,西方就是佛兰德Flanders的墨卡托(Gerhardus,1512-1594)。墨卡托的《世界地图集》和我国罗洪先的《广舆图》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东西方地图学发展的历史成就。 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在西欧各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国家三角测量和地形测绘,并先后测制和出版了大比例尺地图和中比例尺地图。我国是亚洲最早以政府名义统一进行地图测绘的国家,清朝乾隆皇帝期间就开始了全国规模的测绘工作,主要是测定全国的三角网,历经十年的艰辛,终于在1718年完成了《皇舆全览图》,后来又编成中国分省图。这些大规模的三角测量和地形测绘,奠定了近代地图测绘的基础。 1.3传统地图学的形成 大约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地图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形成。一方面,由

中国烹饪史发展情况

中国烹饪史发展情况 渊源,称得上是古代第一本烹饪百科全书。西晋的l:《安平食单》、南齐的《食珍录》、南梁的:《食方》、北魏《食经》、五代的《清异录》、唐朝丞相段文昌的<食经>五十章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烹饪专著,唐朝韦巨源将宴请皇帝的“烧尾宴竹菜式1418种辑录成《食谱》,流传至今,影响很大。 我国很早就有药食同源的观点,隋唐五代在食疗药膳方面也有突出贡献,唐代百岁名医“药王”孙思邈收集各种食疗方法著成《千金?食治》-卷,他的学生孟诜更总结了唐以前的药用食物150种、药膳方138种写成《食疗本草:》,这是我国最早、内容最全的食疗专著。特别要指出的是,自唐朝以来,我国烧瓷工艺不断向高水平发展,使烹饪在色香味形俱佳之外,又增添了器皿之美。 宋代城市商业的发展,使烹饪饮馔极为繁盛。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形象而生动描绘了东京(开封)欣欣向荣的各色食楼、酒肆、食摊与小贩。来自成都、洛阳的酒,江准的谷米,江南的果品,北方塞外的牛羊和沿海的水产,“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这时我国四大菜系的风味特色基本形成,“川食”、“南烹”、“虏食”等名词都已见于正式典籍,北宋汴梁(开封)和甫宋临安(杭州)大小饮食名店上百家,几家大店食客动辄上千人,都经营不同地方风味的菜肴,还有专营南北不同口味的南食店、北食店。宋代人研究饮食成为时尚,著名的东坡肉是-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还有东坡肘子、东坡墨鲤、东坡酥、东坡豆腐等都出自此时。 宋代除了产生数量和内容均较前朝更广泛丰富的<东京梦华录>饮食诸卷等大批烹饪著作外,还出现了专讲素食的《食谱》,以及《蟹谱》、《笋谱》、《菌谱》、《桔谱》、《荔枝谱》、《糖霜谱》、《酒经》等分类专著。

关于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调查实践报告

关于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调查实践报告 年级:15级系部: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国际贸易与经济 班级:国贸7班姓名:卓依文 实践报告正文: 一、实践目的:第一,了解家乡;第二,丰富假期生活;第三,锻炼自己 与人交往的能力,增加社会经验实践经历及收获;第四,学习新的知识增长见识。 二、实践内容:在本学期寒假中,我进行了一次以“寻找家乡文化”为主 题的社会实践,着重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进行了一次调查。这是我进行的第一次社会实践,有很多不足,但对我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我走访了相关的单位和部门,又找遍了市里大小的图书店,搜集到了我自己认为较为真实的资料。这不仅仅对于社会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帮助,对于我自己来说也是收益非浅。这次活动之中,虽然我竭尽全力的搜集我所能找的的资料,但是对于这次的活动也仅仅是让我基本满意,还需要更深入的进行下一次的实践。 1、汕尾概况:汕尾,别称红城,广东省辖市,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三角洲与海峡经济圈中间,与香港一水之隔,南临红海湾和碣石湾,西濒惠州市,南隔惠州市与香港相连,北部与梅州、河源接壤,东部与揭阳接壤汕尾是中国首个苏维埃红色政权诞生地,是广东新一轮经济改革的窗口,已发展为有一定影响力的红色旅游城市,中国首个特别合作区诞生地,同时享有“中国海鲜美食之都”、东方夏威夷、东方莫斯科等美誉。 汕尾市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口岸之一,造船、轻工业和手工业发达,鱼钩畅销国外。市城区三面临海,依港而立,,具有亚热带海滨独特风光,有“广东沿海旅游黄金海岸”之誉。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是中国13块革命根据地。 2、汕尾历史沿革:据东南沿海出土文物考证,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渔猎种植,生息繁衍。《禹贡》有九州之说,时汕尾市属九州中的扬州南境;《周礼·夏官·职方》称为藩服之地;春秋属南越;战国入楚称百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统一岭南,岭南地区设立三个郡:南海郡(治所在今广州)、桂林郡(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象郡(治所在今广西凭祥市)。南海郡下设四个县:龙川县、傅罗县、番禺县、四会县,龙川县东境又设揭阳戍(在今丰顺),以推行“和辑汉越”的政策。海陆丰地区(汕尾市)全境属南海郡傅罗县。至秦末,诸侯纷纷叛秦,前204年,新任南海郡尉赵佗为防北

三角学的发展历史

三角学的发展历史 摘要:三角学是现代中学数学教育内容的重要部分,作为未来的中学教育工作者,了解三角学的发展史,是中学数学教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本文从三角学的兴起,希腊学者由于天文学研究的需要确定三角形边与角的精确关系;三角学的发展与改进过程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阿拉伯地区三角学的发展与改进;文艺复兴以后三角学更加完善并且深化。这几部分所涉及的三角学内容与当今中学课程标相关,本文探讨中学的三角学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三角学发展史教育 1.三角学的兴起 1.1古希腊天文学中的三角学 古希腊天文学家们为了做出一份天体运行位置以及日月食的详细记录,需要对天体的距离和角度十分熟悉。他们采用日晷仪指针。一种通过垂直杆的影长显示时间的简单装置,实质上是一种类似计算余切函数的装置。如图1,表示杆的高度,表示它影子的长度, 当太阳与地平线成角时,, 然而发明该指针的古人对余切函数没有研究,只是将其作为时间计时器。但是这种“投影计算”被古代学者得到良好的应用,这可称作三角学比例的先驱。后来,这种简单的方

法被成功的运用于测量地球的大小,以及行星之间的距离。后来希腊人创立了一门知识来预报天体的运行路线和位置以帮助报时,计算日历、航海和研究地理。 1.1.1希帕霍斯和三角学的兴起 三角学的兴起的标志性人物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数学家希帕霍斯。他在爱琴海的罗德岛建造了一座天文台,应用自己发明的仪器进行天文观测。由于天文研究的需要,希帕霍斯对球面上的角度和距离进行计算,制作了一个和现今三角函数表相仿的“弦表”,即在固定的圆内,不同的圆心角所对应的弦长(相当于现在圆心角一半的正弦线的两倍的表)。为了定出数值,他采用了巴比伦人的60进制。对于一定度数的圆弧,可以得到相应弦的长度数。 在希帕霍斯的三角学中,一个基本元素为单位圆中已知弧(或中心角)所对的弦,这里表示弧长,表示对应的弧长,如图2 因为角度和弧度的度量单位是“度”或“分”,为了统一单位希帕霍斯将圆半径的度量单位也转换成“度”或“分”。已知单位圆的周长为,取的六十进制近似值为3;8,30,他 算得近似到最接近整数的半径R的度数为:,则在该圆中任意角的度数(其对应的圆弧长除以圆的半径等于它对应的弧长的度数。

中国烹饪概论试卷

《中国烹饪概论》综合复习题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 《烹饪概论》复习题 第一章烹饪与中国烹饪学 一、名词 烹饪、烹调、食品、中国烹饪学、传统烹饪 二、单项选择 1.烹饪一词最早出现于( )。 (1)《周易》(2)《论语》(3)《礼记》(4)《尚书》 2.( )的出现是古老烹饪的开始。 (1)火(2)青铜器(3)鼎(4)铁器 3.烹饪的性质是( )。 (1)手工制作(2)成新(3)烹炒调制(4)食物由生变熟 4.中国烹饪学属于一门( )学科。 (1)自然科学性(2)社会科学性(3)技术科学性(4)综合性 三、多项选择 1.传统手工烹饪的特点有( )。 (1)手工性、地区性(2)传承性、个性化(3)时间性 (4)全面性(5)狭隘性 2.现代烹饪相对于传统烹饪来说,具有的优势有( )。 (1)规模化(2)规范化(3)标准化 (4)智能化(5)现代化 3.烹饪成品以能提供( )为基本要求。 (1)营养(2)蛋白质(3)卫生 (4)美感(5)维生素

四、判断 1.在不久的将来,现代烹饪必将全面替代手工烹饪。 五、简答或论述。 1.为什么说中国烹饪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2.传统手工烹饪与现代食品工业有什么特点和关系? 第二章中国烹饪文化 一、名词 文化、中国烹饪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烹饪典籍、饮馔语言、饮食成语、饮食谚语、饮食歇后语、医食相通 二、单项选择 1.《饮膳正要》是( )人( )编着的。 (1)宋代、林洪(2)明代、宋诩(3)清代、袁枚(4)元代、忽思慧 2.以下书籍中,( )是唐代一本谈烹饪技艺的刀工专着。 (1)《调鼎集》(2)《醒园录》(3)《山家清供》(4)《砍脍书》 3.世界上第一部论述茶叶的科学专着《茶经》的作者是( )的陆羽。 (1)汉代(2)唐代(3)明代(4)清代 4.中国烹饪文化的精华是( ) (1)烹饪典籍(2)饮食文献(3)饮食思想与哲理(4)食风食俗 5.豆腐的发明者是( ) (1)黄庭坚(2)老子(3)苏轼(4)刘安 6.“治大国若烹小鲜”出自( ) (1)《礼记》(2)《论语》(3)《尚书》(4)《道德经》 7.最早记月饼这一食品名称的着作,是宋代周密的( )。 (1)《清嘉录》(2)《荆楚岁时记》(3)《风土记》(4)《武林旧事》 8.《厨者王小余传》的作者是( )。 (1)李渔(2)张英(3)袁枚(4)徐珂 9.最早进行中西饮食比较研究的书籍是( ) (1)《厨者王小余传》(2)《武林旧事》 (3)《清稗类钞》(4)《建国方略》 10.清代郎廷极编着的( )对中国古代酒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1)《酒名记》(2)《胜饮篇》

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

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 马京振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区或者地理环境中进行的,人们要使自己的活动获得成功,就必须认识和利用周围的地理环境。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一直在寻找这种能描述和分析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工具,而地图便是这样一种最普通最常用的工具。从古代地图的起源与萌芽到近代地图的发展与传统地图学的形成,再到现代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而长盛不衰,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然不可取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地图学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中并且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一、地图学的历史轨迹 1.地图学史 古代地图 大约在距今1万至4万年之间的原始社会,出现了用小块石头、树枝在地上摆成的缩小模型,用来表示居住的位置及周围的通行路线。现在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地图是公元前27世纪梁流域的苏美尔人的地图,这幅古老的地图是雕刻在陶片上的。在我国,地图的萌芽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代或者更早,在《左传》中记载的关于鼎地图的传说,后人称之为《九鼎图》;《山海经》也绘有山水动植物及矿物的原始地图。3000年前,西周为修建洛邑时绘制的洛邑城址地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幅具有实际用途的城市建设地图。《管子·地图篇》对当时的地图内容和地图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并指出“凡兵主者,必先审之地图”,可见在当时地图在战争的作用已经很受关注。 古代地图从原始地图逐渐发展到具有相当绘制水平的地图,无论就地图的种类,地图的内容要素、地图测绘技术等方面来看,都反映了当时我国地图科学的蓬勃发展,但这时在制图的理论上还没有系统的阐述。从西晋到明末,这时期,裴秀创“制图六体”,奠定了制图的理论基础,中经贾耽、沈括、朱思本一直到罗洪先,终于形成在我国古地图中最有影响的《广舆图》体系。 近代地图的发展 公元14世纪后,由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中国的罗盘、造纸、印刷等技术的西传,推进了当时欧洲探险的地理发现,也推动了地图的发展。从16世纪开始,出现了社会对新地图的需要,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地图学家,在东方是我国的罗洪先,西方就是佛兰德Flanders的墨卡托(Gerhardus,1512-1594)。墨卡托的《世界地图集》和我国罗洪先的《广舆图》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东西方地图学发展的历史成就。 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在西欧各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国家三角测量和地形测绘,并先后测制和出版了大比例尺地图和中比例尺地图。我国是亚洲最早以政府名义统一进行地图测绘的国家,清朝乾隆皇帝期间就开始了全国规模的测绘工作,主要是测定全国的三角网,历经十年的艰辛,终于在1718年完成了《皇舆全览图》,后来又编成中国分省图。这些大规模的三角测量和地形测绘,奠定了近代地图测绘的基础。

烹饪历史文化

中国烹饪发展史 中国烹饪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先秦,汉魏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四个时期。 先秦时期 这是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期,即从烹饪诞生之日起,到公元前期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止,共约7800年。此乃中国烹饪的草创时期,其中包括新石器时代(约6000年)、夏商周(约1300年)、春秋战国(约500年)三个各有特色的发展阶段。 (一)新石器时代的烹饪 新石器时代由于没有文字,烹饪演变的概况,只能依靠出土文物、神话传说以及后世史籍的追记进行推断。它的大致轮廓是: 1、食物原料多系渔猎的水鲜和野兽,间有驯化的禽畜、采集的草果的试种的五谷,不很充裕。调味品主要是粗盐,也用梅子、苦果、香草和野蜜,各地食源不同。 2、炊具是陶制的鼎、甑、鬲、釜、罐和地灶、砖灶、石灶;燃料仍系柴草;还有粗制的钵、碗、盘、盆作为食具,烹调方法是火炙、石燔、汽蒸并重,较为粗放。至于菜品,也相当简陋,最好的美味也不过是传说中的彭祖(彭铿)为尧帝烧制的"雉羹"(野鸡汤)。 3、此时先民进行烹调,仅仅出自求生需要;关于食饮和健康的关系,他们的认识是朦胧的。但是,从燧人氏教民用火、有巢氏教民筑房、伏羲氏教民驯兽、神农氏教民务农、轩辕氏教民文化等神话传说来看,先民烹饪活动具有文明启迪的性质。 4、在食礼方面,祭祀频繁,常常以饮食取悦于鬼神,求其荫庇。开始有了原始的饮食审美意识,如食器的美化,欢宴时的歌呼跳跃等。这是后世筵宴的前驱,也是他们社交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新石器时代的烹饪好似初出娘胎的婴儿,既虚弱、幼稚,又充满生命活力,为夏商周三代饮食文明的兴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二)夏商周三代的烹饪 夏商周在社会发展史中属于奴隶制社会,也系中国烹饪发展史上的"初潮"。它在许多方面都有突破,对后世影响深远。 1、烹调原料显著增加,习惯于以"五"命名。如"五谷"(稷、黍、麦、菽、麻籽),"五菜"(葵、藿、头、葱、韭),"五畜"(牛、羊、猪、犬、鸡),"五果"(枣、李、栗、杏、桃),

教学设计 家乡的历史和发展第一一版

19、家乡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目标: 应知:1、通过本课学习,初步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和发展 2、对家乡一些标志性的景观,作简单介绍。 应会:能用手绘小报、文字、绘画等形式表现家乡的变化。教学重点:搜集资料,向家人了解调查家乡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难点:对家乡的历史和发展进行讲述。 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向身边的人询问,关于家乡的变化 课堂准备:彩色笔、彩色纸、剪刀、固体胶 教学内容: 1 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音乐视频。【图1】 请问,这段音乐视频讲述的是哪里?——安徽/合肥 安徽和我们是什么关系?——我们的家乡 那么,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自己的家乡 出示课题【图2】板书课题 2、【图3】这张照片,最突出的是什么?——彩虹 彩虹有几种颜色?分别是哪7种?——生说 现在给你任意一种颜色,你能想到家乡的什么?——生说 那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几种颜色,让我们想起了什么?【图4】红色 这是什么?——大龙虾 大龙虾能代表家乡的什么?——小吃 谁来介绍一下家乡的小吃?——生说 有了好吃的,课不能少了好玩的地方,这是在做什么?【图5】——庙会

这个庙会又有什么说法?有同学介绍一下吗?——生说 看这里,一排排的灯笼有序的排列,在画面中形成了优美的线条,这是什么活动?——猜灯谜 有同学喜欢才灯谜吗?举手——生举手,你经常能猜中谜底吗?——真厉害,老师就不行,不过我依然喜欢猜灯谜。 今天,我们不光自己了解家乡,还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家乡, 所以我想把猜灯谜展示出来(师贴图) 接下来是橙色【图6】知道是什么地方的,就举手。出图——合肥大剧院 这张照片,老师一直认为很漂亮,你能用美妙的语言介绍一下吗?——生说 非常好,这幅画上的线条,让大剧院外观上的线条更加灵动,你能把它画出来吗? 请一位同学帮我画一下——生画。你们一年级的时候,有合肥大剧院吗?——没有 合肥大剧院是去年才建成使用的,它还是个年轻的建筑体,不过名气可一点也不小啊。 这位同学画得真不错,谢谢你帮我完成了作品里的一部分。 你们猜接下来的颜色,会出现家乡的什么?——风景 【图7】是的,这一副图,同样有流动的线条,让画面显得怎么样?——生动。 有同学知道,这是哪里吗?——婺源。 不光是婺源,你还知道在哪可以见到这些景色?——黄山的周边,以及植物园 对啊,在家门口也就可以看到一年四季的美景了。【图8】 【图9】这是哪里?——环城公园,包河公园 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图片上的景色吗?——生说 这么标志性的家乡景观,请同学们来说说。——生说 【图10】到了最后一个颜色的联想了。蓝色 猜猜看吧,这张图片是很有难度的哦。——生说 还是用一句话来说说照片吧。——生说 风筝节上,和风升上天空的风筝。 我们根据彩虹的颜色,了解了一下自己的家乡,但是我们的家乡有着自己的颜色,你知道吗?——灰瓦白墙【图11】 像这样的墙,我们对它有固定的称呼,你知道吗?——马头墙 仔细观察,在这具有特色的墙上,还有什么?——精致的纹样。这些纹样,不仅在墙上有,在平常百姓家,以前也是很多见的。(木雕)现在,你还可以在家里见到这些木雕吗?——可以,做为家中的装饰。 在课前请大家做了很多准备,现在,请大家把收集来的资料放在桌上,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和你小组里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成果。 时间到,通过这次的收集调查活动,你发现了身边有什么变化?——生说 这是你们的感想,老师也有自己的感想(贴文字)。 这就是我想介绍的家乡,看看书本上,他们是怎么看待自己家乡的历史和发展的。 书本P39-P40 【图12】 现在,你们想以什么方式,完成这个主题?——生说 好的, 作业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绘画和文字,合作完成一张以“家乡的历史和发展”为主题的作品。 (小组分工) 评价:

玉米的历史和发展

玉米[2]原产地在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鲁一带,人类栽培玉米的历史大约有七千多年,从野生状态改造成栽培类型约四、五千年。但是,玉米的起源问题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因为一直未找到玉米的野生祖先。1954年巴洪的报道,揭露了一点秘密。在墨西哥城的70米以下的岩芯中(据判断约为八万年以前地层),发现了九千年前的玉米花粉化石。另外还发现了约七千年前的玉米果穗标本。这个玉米果穗,穗长3.5厘米,’穗粗0.7厘米,轴色和粒色为淡褐色,籽粒有黍粒大小,粒行整齐,齿窝很深,两个籽粒平行地连在一起,两排平行籽粒之间,有一较宽的间隙。据此发现,可认为玉米的祖先是一种野生玉米,且可断定玉米起源于拉丁美洲的可能性很大。 玉米崇拜,被认为是墨西哥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古印第安神谱中,有好几位玉米神,例如辛特奥特尔玉米神、西洛嫩女神、科麦科阿特尔玉米穗女神等等,他们都象征着幸福和运气。墨西哥民间有许多关于玉米的神话和传说,都将人类的起源与玉米的发现连在一起。纳华印第安人的传说认为,在远古时代,以克特萨尔科阿特尔和特兹卡特里波卡为主的诸神在反复争斗中创造了世界和人类,在第五个太阳普照大地的时候,人类才从吃树木果实和植物发展到食用玉米。在玛雅人的神话中,人的身体就是造物主用玉米做成的,因为这样的人比原来用泥和木头做的人要好许多,不容易损坏,最重要的是有心脏,因而有情感,能够赞美和颂扬造物主。时至今日,人们仍然把土著人称为“玉米人”,危地马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斯图里亚斯的长篇小说《玉米人》,写的就是玛雅人在现代社会的遭遇。 玉米属于禾本科玉米属,学名玉蜀黍,俗称棒子、玉茭、苞米。玉米,又叫御麦、金豆、玉菱、苞谷等多种名称。历来人们都把玉米称为“杂粮”。起源于美洲大陆,原产地是墨西哥或中美洲,是禾本科草本植物玉蜀黍的种子。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把玉米带到了西班牙,随着世界航海业的发展,玉米逐渐传到了世界各地,并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来有的国家把玉米奉为“国宝”。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作物之一,从北纬58度到南纬35—40度的地区均有大量栽培。北美洲种植面积最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次之。从栽培面积和总产量看,玉米仅次于小麦和水稻居第三位。 1492年哥伦布在古巴发现玉米,以后直到整个南北美洲都有栽培。1494年把玉米带回西班牙后,逐渐传至世界各地。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种植已达十余省,如吉林、浙江、福建、云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距今大约已有460年的历史。发展到现在,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玉米在我国分布很广,南自北纬18度的海南岛,北至北纬53度的黑龙江省的黑河以北,东起台湾和沿海省份,西到新疆及青藏高原,都有一定面积。 在7000多年前,中国先民们就从事着农业生产,并在很早就认识到种子的重要性。《诗经·大雅·生民》中就提到“嘉种”(良种),说明中国先民很早就认识到种子质量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性;公元前3世纪《吕氏春秋》一书中就有关于种子选育加工的记载;16世纪的《天工开物》中记载的选种用风车。

中国烹饪发展史

中国烹饪发展史 中国烹饪的发展,大体上可划分为先秦,汉魏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四个时期。先秦时期是指秦朝之前的历史时期,即从烹饪诞生之日起,到公园前期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止,共约7800年。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先秦,汉魏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四个时期。 先秦时期: 这是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期,即从烹饪诞生之日起,到公元前期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止,共约7800年。此乃中国烹饪的草创时期,其中包括新石器时代(约6000年)、夏商周(约1300年)、春秋战国(约500年)三个各有特色的发展阶段。 ①新石器时代的烹饪 新石器时代由于没有文字,烹饪演变的概况,只能依靠出土文物、神话传说以及后世史籍的追记进行推断。 ②夏商周三代的烹饪 夏商周在社会发展史中属于奴隶制社会,也系中国烹饪发展史上的"初潮"。它在许多方面都有突破,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春秋战国的烹饪 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动荡时期。连年征战,群雄并立。战争造成人口频繁迁徒,刺激农业生产技术迅速发展,学术思想异常活跃。此时烹饪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因素,为后世所瞩目。 汉魏六朝时期: 秦汉魏晋南北朝起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上止于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南北,共810年。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镇都有较大的发展,民族之间的沟通与对外交往也日益频繁。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里,烹饪文化不断出现新的特色。这一时期的后半段,战争频繁,诸候割据,改朝换代快,统治阶级醉生梦死,奢侈腐化,在饮食中寻求新奇的刺激。由此,烹饪就在这种社会大变革中演化,博采各地区各民族饮馔的精华,蓄势待变,焕发出新的生机。 隋唐宋元时期: 中国烹饪发展的第三阶段是隋唐五代宋金元,它起自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止于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共779年。这一时期属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中期,先后经历过隋、唐、五代十国、北宋、辽、西夏、南宋、金、元等20多个朝代,统一局面长,分裂时间短,政局较稳定,经济发展快,

“外国历史世界历史”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世界历史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运用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成果,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 在中国,约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主要由于历史专业的分工,人们习惯于把中国史和世界史对举,几乎把世界历史作为外国历史的代称。实际上,世界历史绝非把中国历史排除在外的域外史,而中国历史也和所有其他国家历史一样,是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全过程的组成部分。 关于世界历史的分期,至今还没有完全一致的意见。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就已有了把历史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的说法。这种主要基于欧洲历史的分期,在西方史学界长期沿用。有不少史学家又在三时期之后加上“当代”或“现代”,从而形成四阶段分期法。马克思主义史学也采用四阶段分期法,其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理论,与以政治兴替或其他“重大事件”为分期标准者有本质的不同。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对世界史的分期,一般都以“古代”相当于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阶段,“中世纪”相当于封建社会阶段,“近代”相当于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而“现代”则是指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开端的一个新的时期。有的学者认为“中世纪”一词只适用于西欧历史,没有世界历史上的普遍意义,所以改用“中古”一词标示“古代”和“近代”之间的阶段。这种分期法从理论上说是完全可行的。但是人类历史的发展并不平衡,世界各不同地区进入某一社会经济形态有早有迟,在某一社会经济形态中经历的时间也有长有短。特别是自历史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很少看到绝对纯粹属于这一阶段或那一阶段的社会经济形态,也很少看到绝对整齐的、单一发展的由低级

单片机的历史和发展

单片机的历史和发展 一.单片机的发展史 (1)第一阶段(1976-1978):单片机的控索阶段。以Intel公司的MCS–48为代表。MCS –48的推出是在工控领域的控索,参与这一控索的公司还有Motorola 、Zilog等,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这就是SCM的诞生年代,“单机片”一词即由此而来。 (2)第二阶段(1978-1982)单片机的完善阶段。Intel公司在MCS–48 基础上推出了完善的、典型的单片机系列MCS–51。它在以下几个方面奠定了典型的通用总线型单片机体系结构。①完善的外部总线。MCS-51设置了经典的8位单片机的总线结构,包括8位数据总线、16位地址总线、控制总线及具有很多机通信功能的串行通信接口。②CPU外围功能单元的集中管理模式。③体现工控特性的位地址空间及位操作方式。④指令系统趋于丰富和完善,并且增加了许多突出控制功能的指令。 (3)第三阶段(1982-1990):8位单片机的巩固发展及16位单片机的推出阶段,也是单片机向微控制器发展的阶段。Intel公司推出的MCS–96系列单片机,将一些用于测控系统的模数转换器、程序运行监视器、脉宽调制器等纳入片中,体现了单片机的微控制器特征。随着MCS–51系列的广应用,许多电气厂商竞相使用80C51为内核,将许多测控系统中使用的电路技术、接口技术、多通道A/D转换部件、可靠性技术等应用到单片机中,增强了外围电路路功能,强化了智能控制的特征。 (4)第四阶段(1990—):微控制器的全面发展阶段。随着单片机在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发展和应用,出现了高速、大寻址范围、强运算能力的8位/16位/32位通用型单片机,以及小型廉价的专用型单片机。 二.单片机的未来趋势 作为一个炙手可热的产品,单片机未来的走势会是怎么样的呢?作为一种应用型产品无外乎就是节省快速两个方面。在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节能成为所用产品不可避免的话题,所以低功耗是未来单片机的一个重要方向。这是一个效率社会,所以提速也是未来单片机应该考虑的问题。 1.低功耗CMOS化 MCS-51系列的8031推出时的功耗达630mW,而现在的单片机普遍都在100mW左右,随着对单片机功耗要求越来越低,现在的各个单片机制造商基本都采用了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象80C51就采用了HMOS(即高密度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和CHMOS(互补高密度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CMOS虽然功耗较低,但由于其物理特征决定其工作速度不够高,而CHMOS则具备了高速和低功耗的特点,这些特征,更适合于在要求低功耗象电池供电的应用场合。所以这种工艺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单片机发展的主要途径 2.微型单片化 现在常规的单片机普遍都是将中央处理器(CPU)、随机存取数据存储(RAM)、只读程序存储器(ROM)、并行和串行通信接口,中断系统、定时电路、时钟电路集成在一块单一的芯片上,增强型的单片机集成了如A/D转换器、PMW(脉宽调制电路)、WDT(看门狗)、有些单片机将LCD(液晶)驱动电路都集成在单一的芯片上,这样单片机包含的单元电路就更多,功能就越强大。甚至单片机厂商还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量身定做,制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单片机芯片。此外,现在的产品普遍要求体积小、重量轻,这就要求单片机除了功能强和功耗低外,还要求其体积要小。现在的许多单片机都具有多种封装形式,其中SMD(表面封装)越来越受欢迎,使得由单片机构成的系统正朝微型化方向发展。 3.主流与多品种共存 现在虽然单片机的品种繁多,各具特色,但仍以80C51为核心的单片机占主流,兼容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