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 青春万岁

班主任 青春万岁
班主任 青春万岁

班主任青春万岁

——感悟王君带班之道今天,在三初中听专家报告。在我焦急的等待中,论坛讲台上,一位年轻貌美的女老师款款走来。当时第一个念头就是——千万不要告诉我她就是王君老师,怎么那么年轻漂亮啊!!!可是,当她自我介绍,那甜美的声音通过广播响彻全场的时候,我不仅惊呆了而且还陶醉了,心想,听她讲话还真是一种享受。

她讲的主题是班主任工作得失谈,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新时期班主任面临的生存困境;二是班主任工作得失谈。她今天讲了足足有3个多小时,始终激情洋溢。在她3个多小时的演讲中,我感受比较深的有几个方面、几句话。

首先,她说活动是班级的灵魂,必须让孩子生活在活动中,让每一个孩子在班级江湖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地位。我觉得很对。因为每一个孩子必须在班级里面找到自己所有的那个地位,他对这个班级才会有一个自己的归属感,才能为自己的班级做出贡献,而就算没有什么贡献,但是他最起码不会给你添太多的乱子,因为每一个孩子都不希望也不喜欢把自己的“家”搞得乱七八糟。所以,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一定要多搞一些活动,或者是多让大部分学生都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团结,在活动中体会“家”的温暖。

其次,她说,要让孩子们拥有爱的权力和能力。她说关注对孩子来说最重要,那通过什么来实施呢?做老师的总不能时时刻刻都与孩子们在一起,时时刻刻都能够用眼来关注他们。那么,我们就要用心

来关注。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将评语写作日常化。也就是不管是学生的周记,还是学生的作文,哪怕就是简单的一份作业都可以,你都尽量写上自己的评语,不要简单地就给个优、良、中、差或者A、B、C、D。哪怕只是一点希望,一句简短的话语,都能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爱,让他们知道,老师其实很关注他们。所以,我也一定要把评语写作养成一种习惯,这样也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方式。

第三,她说“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爱与不爱,应由被爱的对方说了算,这是爱的最高原则”。这句话让我印象很深。是啊,爱与不爱,爱得有多深,应该由被爱的那一方说了算。你的爱,只有当对方感受到的时候,才算是有效的爱。所以,做老师的,也要知道,你不管有多关注那个学生,给了很多爱给他们,但是如果他们感受不到,那么,你这个爱就是无效的了,那么苛刻一点说,也就不是爱了。所以,以后一定要学会与学生谈心,面对不同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尽量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采用学生渴望的爱的方式。

最后,她还说到要把家长培育成我们的朋友。这也让我触动挺大的。一个老师,特别是当班主任的老师,一定要与家长成为朋友,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更好地管理好自己的班级。因为,老师的力量是有限的,仅靠老师一个人来管理学生,是很吃力的,而且往往还会出现吃力不讨好的情况。所以,一定要与家长成为朋友。只有这样,才能双管齐下。在学校,学生有老师的教育,在家里,学生有家长的教

导,而在这两个场所的表现,老师和家长可以互相知会,这样,管理起学生来就比较方便也比较彻底了。

王君老师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她的出现给中小学教育带来了一股青春的气息。是什么力量让一个乡村教师成长成为一道阳光、亮丽、青春的教育风景?是对教育的热爱,是忍耐与坚持,还有智慧与激情。王君老师用她的青春教育教学理念和极富感召力的演讲,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困惑,改变心态,丰盈内心,享受激情飞扬的青春,享受育的幸福,带给我们太多的收获与启迪。“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美丽的“青春代言人”也曾有那么多苦难磨练,王君带给我们的没有一丝的消极和退缩,只有永不言败的精神,有感恩生活的磨练和赐予的情怀,所以才有“因为受伤,所以幸福”乐观心态,才有苦和挫折是动力和营养的胸襟,“只要心中有爱,生活就充满香味”对平凡生活中美好细节的沉醉感恩,给了她对课堂的痴迷和教育的热爱,也让她拥有青春之语文的硕果和激情飞扬的青春。

我深深的领悟到:教育其实就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生命与生命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完成两个生命的成长。所以教育关系到两个人的幸福,一个是教师的幸福,一个是学生的幸福。幼弱的生命不能在孤独中成长,需要亲人、朋友、教师的理解、关怀和温暖。所以,我们应该用心去认真解读孩子用他们的独特方式向我们发出的每一

个生命讯号。用阳光照亮孩子的心灵,也就照亮了他幸福的未来!

人区别于其他生物,在于人有思想和感情,人对自己的行为有一种生命意识,有一种生命的反思。在青年教师的文章和演讲中,我强

烈地感受到了这种生命的意识和对生命的思考。感受到了对生命价值的寻求,对幸福人生的渴望!

而教师们正是用对“教育与人生”和“爱与责任”的独到理解,用自己教学工作中酸甜苦辣、喜怒悲欢的生动故事,用自己青春无悔的坚守和执着,诠释了什么是教育的快乐?什么是青春的追求?什么是生命的幸福?

王君老师的演讲很精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也远不止这几点,我真的很庆幸自己参加了这样一个论坛,听了一个那么精彩的演讲,学到了那么多的知识。我希望在我的教学路上,我会学习这些相关的班级教育和管理的知识在实践中去不断完善自己。

今天,受益匪浅!

班主任青春万岁

——感悟王君老师带班之道

学校:潘营中学

姓名:裴小艳

时间:2014年6月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1、掌握写景状物的相关写作知识,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提高梳理文脉的能力,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提高写对景状物散文的鉴赏水平。 3、感受朱自清的淡喜与忧愁以及自我调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提高写对景状物散文的鉴赏水平。 课时准备: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一个星期我们结束了必修一的学习,通过对写人记事散文单元以及文言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阅读写人记事散文的基本方法:要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以及事件的叙述品味或蕴含其中、或直接抒发的感情。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单元提示部分,浏览。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写景状物散文单元,可以将学到的散文阅读方法运用到这一单元当中。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状物散文基本上是抒情的,抒的是作者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打上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烙印。景是为情而铺设的,在不同作家笔下,景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色彩和趣味。这几篇散文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风格各异。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展开联想想象,勾画赏析精彩语句。一是要学到精彩的文笔和恰当的修辞,以及灵活的构思技巧。二是要从文中看到多姿多彩的世界。并学习作者观察这个世界的独特视角。三是要从作者丰沛的情感中收获感动,从作者的睿智和见识中得到启迪。精致的语言、深沉的情感、灵活的构思是《荷塘月色》称为经典的原因。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为我们营造的荷月世界,看看他笔下的荷塘和月色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 1、看标题,同学们能不能说出这篇散文的主要描写对象是什么? 明确:是荷塘和月色。不同于大多作品,这篇文章所呈现的是笼罩在月色下的夜晚的荷塘。 哪些段落集中描写了荷塘月色? 明确:四、五两段 2、除此之外,文中其他段落写了哪些内容?各个部分如何串联的?请同学根据提示概括每一段主要内容,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段,交代我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在夜晚外出漫步荷塘,这是本文的写作背景和诱因。第二段描写通往荷塘的曲折、幽僻、寂寞的小煤屑路。第三段是作者在路上的所思所想。第四段、第五段从荷叶、荷花、荷香、水波各个方面描写月下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第六段,描写荷塘四周的景色:树、山,影。第七段,作者思路被蝉声蛙叫打断,转而想起江南的采莲旧俗。第八段,在对江南的惦念中离开荷塘,回到家中。全文根据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明线)描绘了一次夏夜游。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1~3段)交代夜游荷塘的缘由。用“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第二部分(4~6段)夜景的描写,这是文章的主体部

_故都的秋_的写境艺术及其情感背景

《故都的秋》的写境艺术及其情感背景 ○张树生 郁达夫于1934年8月写就的《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写秋的佳作名篇。作家把真切、细腻、丰富、深沉的情感凝于笔端,融进北国皇城的寻常秋景中,以详略参差、疏朗不羁、色彩鲜明的文字绘画出30年代的故都秋色图。 “文之快者每不沉,沉者每不快”(《艺概》)。《故都的秋》以景写情、因情述景可谓“快而且沉”———尽管这“沉”仅仅躁动于作者的意念之中。散文开头直抒胸臆:“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奠定全篇情感基调的文字就包含了快而且沉的双重滋味。当面对“愿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的故都之秋时,作者有点超然物外了,感情不能自已,信笔款款抒写北平的秋槐秋枣、秋蝉秋雨,一花一蕊、一景一物无不牵其魂、动其神,朴素无华、苍古老到的字句淙淙流动着清静、清闲、悠悠然然的情愫,“话到秋边不言愁”。然而,在这“话秋”的背面,一个“愁”字尽管隐隐约约,却依然可循踪觅迹。不说他脚踏槐树落蕊时潜意识中觉得有点落寞、深沉,不说秋蝉衰微的残声中轻轻蕴蓄着的些许悲凉,且看那秋雨刚过、太阳初露的画面中的都市亲人微叹地、缓慢悠闲地一问一答:“咳,天可真凉了———”(这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悠闲缓慢而又微微叹息的声调语气,显然也渗透进作者的深深感慨。这移情描写,使人联想到辛弃疾的词《丑奴儿》:“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对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写作造诣很深的郁达夫,化用辛词的意境(不论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巧合),令人感到丝丝缕缕的愁思苦绪在袅然飘忽。他人生旅途中所体验到的生之况味,也许都包蕴于上述的字里行间;独有的生命体悟全在字外,尽在不言之中。力透纸背,出神入化。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人间词话》)披文细品,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创设的秋境所以清静恬适、悲凉深沉———独具快而且沉的审美魅力,得力于功力深厚的散文艺术。 一、散点透视———绘写秋境的显著特色 散文题目中的“故都”二字,规定了所写之秋的范围。故都秋色浓厚的名山好景,不胜枚举,前人之述备矣。运毫起笔,怎样才不落俗套、免入窠臼,是个颇费踌躇的难题。郁达夫毕竟是大家手笔,胸中自有丘壑。他没有蹈循常规的写作路数,没有把主要笔触对准人们熟识的景点———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地抓住北平街头巷尾、普通民居随处可见的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采用散文透视的方法,“像寻常谈话一般”地悠悠娓娓地道说故都的秋。似乎信手涂鸦,实则浑然天成———无人工之痕迹,有自然之风采,仿佛芙蓉出之于清水。作者或跟“你”一道,“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坐在院子里眺望“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有滋有味地静静地感受“十分的秋意”;或清晨起来,脚踏铺满地的槐树的落蕊,看扫除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留下的一条条扫帚的纹丝,自诉印在心里的那种微细柔软、细腻清闲而又有点儿落寞的秋之深沉感觉;或饶有深意地再现奇而有味的秋雨过后的场景:“一层雨 ? 7 1 ? 张树生/《故都的秋》的写境艺术及其情感背景

拿来主义(四环节)

拿来主义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正确理解运用反证、具有讽刺意味的语句。 3.通过诵读、讨论,正确理解文章中各个比喻的含义。学习本文综合运用类比、对比、举例、比喻等进行论证的方法。 4.树立正确对待外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掌握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文章中各个比喻的含义。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目标引领,自主学习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本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3. 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一:学习本篇课文,解决生字词,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学法:1.预习课文,解决文中字词障碍,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分小组,小组成员相互协助。 3. 各小组间相互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自主学习二: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自主学习三:了解议论文的特点,有哪些论证方法。 二、目标深化,交流探究 交流探究一 作者及其写作背景介绍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想甚嚣尘上。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交流探究二 (快速朗读课文) 1.思考:“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个自然段提出来的,是从哪一个自然段开始阐述的?(听完录音后回答) 明确:第2自然段点到“拿来”后,第5、6自然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自然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2.思考: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交流探究三 初步体会文章主旨 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提示:这实际上涉及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内涵。 明确:笼统地说,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2.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提示:我们不妨先看清王朝的“闭关主义”。当时清政府以“国情特别”等为借口,盲目排外,与世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结果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的境地,最终在别人的枪炮面前,不堪一击,“碰了一串钉子”。 明确:国民党的“送去主义”与清王朝的“闭关主义”有着内在的历史的联系,而且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闭关自守”的“大门”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就会由“闭关主义”走向极端“送去主义”。作者从历史上的“闭关主义”起笔,意在说明:(1)二者是衣钵相传的;(2)都是腐朽、落后、反动的本质的反映。 3.作者在哪一自然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提示:作者是在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对“拿来主义”的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说明

《荷塘月色》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临邑一中高中语文刘翠翠 【课程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散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会审美,学会鉴赏美的能力。《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安排在鲁人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的“走进自然”第三单元“写景状物散文”第二课,是这一单元的重点篇目。这篇文章,朱自清先生通过细腻的描写,把自己的淡淡的愁绪融进了荷塘月色的景致之中,使人读之陶醉。它是一篇独具特色的写景抒情散文。这篇课文情景交融,意蕴深厚,作者通过对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的精彩描写,表达了自己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文中比喻、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典雅秀丽,让人读后满口余香。 这一单元教学的任务是: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验作者独特的情感。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为: 1.理解作者独特的内心体验。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感的修辞手法。 【学情分析】本文学习主体为高一学生,本文是作者在特定年代、特殊时期表达自己独特心情的一篇佳作,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可读出景色,但难以走进作者的心灵。为了解决学生阅读隔靴搔痒的感觉,课前让同学们查阅写作年代的相关背景以及朱自清的生平经历,知人论世,真正走进作者。文中写景多用比喻、通感,很多同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这既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课的重点。 【设计思路】学习散文,就要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学习这类文章,首先要明确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所谓神就是散文的中心,也就是散文所抒的情。这种情在文字上往往不是直露无遗的,而是通过精巧、缜密的构思,富有华彩或哲理性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深婉迂曲又自然而然地表现的。 教学时本着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目的,引领学生从欣赏景物入手,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理清作品的线索(明线和暗线),欣赏文中之景,领会文中之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来分析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 三.情感态度个价值观。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了解背景 (一)【导入课文】 课件投影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作者是?(周敦颐) 莲就是荷花。周敦颐笔下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优美。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跟荷花有关文章——朱自

迎新晚会节目主持人台词范本

迎新晚会节目主持人台词范本 【篇一】迎新晚会节目主持人台词范本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 女:盛情的各位嘉宾 男:敬爱的老师们 王:可爱的师弟师妹们 女:亲爱的同学们,大家—— 合:晚上好!欢迎来到xx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xx迎新晚会的现场! 男:踏着青春的节拍,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运村,走进我们期盼已久的新校园 女:一路欢歌,一路笑语,今晚,我们浓浓的情谊将在千人礼堂安然舒怀。 男:这一刻是多么美好,多么女馨,多么激动 王:让我们走进蓬勃的希望,让每一颗青春的心都焕发出缤纷的色彩 女:让我们走进时尚的动感地带,让每一颗青春的心都升腾出热情的火焰 男:今晚,这里将成为欢乐的海洋,让我们尽情享受这段美好时光 女:今晚,让我们一起用心来感受真情 男:今晚,让我们彼此敞开心扉释放激情 王:今晚,让我们尽情享受缘分带给我们的欢乐, 女:现在,让我们打起手鼓唱起歌,尽情的舞动

节目单: 1双节棍协会 2心艺社 3街舞协会 4交环学院:歌舞剧 5魔术协会 6财经学院:街舞 7.校园之星颁奖 8合唱 9歌曲串烧 10跆拳道 男:欢乐的时刻总是那么短暂,欢声笑语留在你我的心中; 女:青春充满激情,青春充满梦想和希望。 男: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一定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王:让我们坚定信念,鼓起勇气,创造佳绩! 女:让我们在这个幸福的大家庭里,再接再励 合:续写新篇! 男:预祝各位新同学在信息学院畅游翱翔。祝大家——合:新年快乐!【篇二】迎新晚会节目主持人台词范本 杨:伴随着冬日里温暖的阳光,20XX年元旦如约而至 徐:在这一刻,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周:这是我们武汉工程大学的春天,这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春天,这更是我们每个人的春天! 左: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享受缘分带给我们的欢乐,享受这段美好的时光; 杨: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一起用心来感受真情,用爱来融化冰雪; 徐: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敞开你的心扉,释放你的激情; 周: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这里将成为欢乐的海洋,让快乐响彻云霄! 左:在这次晚会开始之前,首先,请允许我介绍光临本次晚会的各位来宾,他们分别是………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杨:本次晚会由研究生处主办,武汉久迪科技有限公司和“俏客”情调吧协办,由“简妆”品牌化妆品提供化妆,“达乐沙宣”提供发型设计,热带舞林专业舞蹈培训机构提供舞蹈支持。现在我宣布,武汉工程大学“绚彩学涯,研途有你”迎新年文艺晚会 合:现在开始!【篇三】迎新晚会节目主持人台词范本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女1:今夜,我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 女2:今夜,我们激情满怀、心潮澎湃

荷塘月色朱自清

《荷塘月色》 一、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 起的作用,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2、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3、熟读课文,背诵 4、 5、6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赏析4、5、6三段,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以及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难点:理解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心情,以及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 四、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荷塘月色 风吹麦浪 演唱:李健,孙俪 荷花自古深受文人骚客的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曾为之陶醉,如我们以前学过周敦颐的一篇《爱莲说》,里面有一诗句是这样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们古代诗词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融情入境·,即景抒情,太多了通过《荷塘月色》比较一下,朱自清在描写荷花方面与其他文人的不同。 111

朱自清的散文有一个矛盾而有趣的现象:一方面好用女性的意象,另一方面又摆不脱自己拘谨而清苦的身份,每一个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都扮演一个角色,所以有人认为所谓风格,就是艺术人格,固有知人论事一说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回忆以前学过有关朱自清的篇目《春》、《背影》等篇目。 (二)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此时,正值“四·一二”运动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 222

大学校园迎新晚会主持词

大学校园迎新晚会主持词 1、(开场舞蹈)《喜庆》礼花四射、主持人上场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合)晚上好! 女1:今夜,我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 女2:今夜,我们激情满怀、心潮澎湃 男:今夜,我们送去我们的祝福,欢迎来自全省各地的新同学。 女1:带着祝愿、带着嘱托,我们相约在xx学院 女2:踏着秋风、沐着秋雨、我们相逢在这收获的季节。 男:世纪畅想、金声玉振,我们祝愿xx学院走向辉煌 女1:出席今天晚会的领导和嘉宾有: 女1:xx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xxx同志 女1:xx学院党委副书记xxx同志 男:xx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xxx同志 女1:xx学院副院长xxx同志 女2:xx学院副院长xxx同志 男:xx学院党委委员xxx同志 女1:共青团xxx市委副书记xxx同志 女2:还有学院各系、有关处室的负责同志,我们还邀请了《xx日报》、xxx 电视台、xxx电台的新闻记者。 女1:向莅临今天晚会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诚挚的祝福和衷心的感谢! 男:xx学院二0xx年迎新文艺晚会

合:现在开始! 女1: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再一次欢迎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光临。 下面请xx学院党委委员xxxx同志致辞。 2、女1:600万xx人民的梦想,数代xxx人的殷切期望,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下,xxxx全体教职员工团结拼搏、共同努力,共同创建xx学院。20xx年终于实现了专升本的共同愿望,这是团结的力量,标志着xx教育事业走向新的时代。 请听合唱〈团结就是力量〉〈走进新时代〉 指挥:xx领唱:xx 演出单位:xx学院青年教工合唱团 3、男:前不久,在网上有一首超级火暴的flash叫《大学自习曲》 夸张的语言和幽默的形象把我们大学生对上自习的苦与乐表达的可谓淋漓尽致。 今天,xx系的两位同学则把这首flash改编成了相声说给大家听 请听由xxxxxx合说的相声《大学自习曲》 选送单位:xx系 4、女1:大学的第一课就是军训, 在军训中,我们感受军营的火热 感受军训带给我们的青春激情的撞击 看,那边走来了一队英姿飒爽的女兵 请欣赏舞蹈《军中姐妹》演出单位:xxxx系 5、男:请听女声独唱〈你好吗〉

《拿来主义》

周水娇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的作品、写作背景及杂文的文体特征。 2、梳理文章思路,把握作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3、体悟本文辛辣生动的语言风格、 4、探究文章的论证方法及破立结合的写作手法。 5、联系现实,探讨“拿来主义”在现实社会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 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旨。 2、探究文中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梳理——探究——感悟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是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之一。 2、作品 鲁迅一生的著作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近1000万字 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3、背景: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中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中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中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4、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艺性政论文。主要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它的形式灵活多样,无论是杂感、短评、随笔、编后、序跋、札记等,只要是富有浓厚的文学性何锐利的议论锋芒,都可以称为一篇好杂文。杂文特点:短小

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语《荷塘月色》知识点 词语注释 1、闰儿:指朱闰生,朱自清第二子。 2、蓊蓊(wěng)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3、踱(duó):慢慢地走 4、弥望:满眼。弥,满。 5、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之句。 6、袅娜(niǎ nuó):柔美的样子。 7、脉脉(ò):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 8、风致:美的姿态。 9、梵婀玲:vilin,小提琴的音译。 10、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11、妖童媛女:俊俏的少年和美丽的少女。妖,艳丽。媛,女子。 12、鷁首(yì shǒu):船头。古代画鷁鸟于船头。 13、羽杯:古代饮酒用的耳杯。又称羽觞、耳杯。 14、棹(zhà):船桨。

15、纤腰束素: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形容女子腰肢细柔 16、迁延顾步: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回视自己动作的样子,有顾影自怜之意。 17、敛裾(ū):这里是提着衣襟的意思。裾,衣襟。[2] 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这篇散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写作特点: 语言艺术 郁达夫在《中国新学大系散二集导言》里,曾经这样评价朱自清的散:“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学研究会的散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

故都的秋 预习提纲

《故都的秋》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是怎样扣住“清”、“静”、“悲凉”来描绘故都的秋景的,又是怎样通过对比来突显故都之秋的特点的。 2.体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语言品味与学习。 【重点难点】 1.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探讨故都的秋的文化意蕴和作者的审美情趣。【学法指导】 缘景入情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 ),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 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 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 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

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 从1921 年到1933 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 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 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 年7月,郁达 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缘景入情

青春万岁祖国万岁

在中国计算机技术专修学院华南理工辅导中心同学聚会上的讲演 珍惜今天,计算未来 同学们: 在世纪末的今天,来自五湖四海的我们相聚在广州五山华南理工园。在教师的指导下,遨游计算机知识的海洋,攀登电脑技术高峰。我们过去虽不曾相识,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家:“中国(中国计算机技术专修学院)”,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公民”。 回首历史,难忘昨天,获取启示。中国曾因科技与管理的落后而上演了一幕幕饱受屈辱的历史悲剧。当代高新技术特别是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给改革开放的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课题,也使我们—共和国的公民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把握现在,珍惜今天,播种希望。为此,我们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力、影响力、威慑力、战斗力,管理也是生产力”的战略思想,主动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在挑战中走向辉煌! 痴心等待只会增加遗憾,执着追求才会赢得明天。瞩目未来,遥寄明天,升华智慧。有人曾预言:“下个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但是21世纪祖国的地位需要我们自己去争取,民族胜利的庆功午宴要靠我们自己来摆下。如果说,上个世纪末英雄的主题主要是救亡图存的话;那么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富民强国就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科技实业家的主题。那就让风华正茂的我们,用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建我家园的责任感与强我中华的使命感、勤劳的汗水书写共和国强盛的绚丽画卷,用创造性的智慧计算共和国灿烂的美好未来! 我们胸中有自强自信的天空,就能容纳翻江倒海的云彩;我们脚下广阔无边的天地,就能播出满野滚动的绿浪。愿我们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把握好大好的青春年华,刻苦勤奋、严以律己、不懈追求,使自己尽快成为既掌握计算机应用,又懂管理的技术人才,即科技实业家。在实现人民共和国现代化的新长征中,用我们丰富的人文素质、深厚的科技素养,勇于进取、变革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方法,以及卓越的管理能力谱写出成功的人生篇章——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英雄! ——1999年8月15日夜 1

《故都的秋》写作背景

《故都的秋》写作背景 据郁达夫日记记载,《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作于1934年8月17日,是他到北京的第四天。郁达夫第一次到北京还是在他1913年去日本留学之前。年届不惑的郁达夫在经过21年的奔波后再次回到这物易人也非的故都,必然会感慨万千,就像是多年后邂逅一位一起长大的好友,眼睛里写满的除了亲切与兴奋,还有岁月的沧桑和生命的沉重。 郁达夫和北京的感情深而且浓,就像故都的秋色一样。他此次到京第二天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卖旧书之伙计某,还记得我十年前旧事,相见欣然,股股道故,像是他乡遇见了故知。” 1923年秋,郁达夫从日本回国后不久就不得不为了生计打算应聘到北大讲授会计学,度过了一年多孤独而苦闷的生活。这在去北京半路上写的《海上通讯》里就做了预言:“我此番北行,你们不要以为我是寻快乐而去,我的前途风波正多得很哩!”这期间的心情在他的作品里充分表现了出来。像他自己在1927年所写的《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中认同的观点一样,“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其中还说,“到北京之后,因为环境的变迁和预备讲义忙碌,在1924年中间,心里感到了许多苦闷焦躁,然而作品终究不多”。这“不多”的作品包括散文《零余者的自觉》《一封信》《北国的微音》《小春天气》,以及短篇小说《薄奠》等。这些作品,尤其是散文,像作者生活的镜子一样,反射出孤独苦闷的寒光。 在孤独苦闷的日子里,他经常出入旧书铺,难怪十年后卖书伙计还记得他。而这也一定就会触动他陈旧而脆弱的心弦,拨动起当年浓浓的忧郁。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年,但过去并不等于消失。往事已不再清晰,而当时的情绪却像生存中永不消散的雾霭一直笼罩着他,成为心灵的底色。而我们也只有穿过历史的层层迷雾,才能准确地为文章把脉,探寻出一条通往作者心灵的小路。 从字面看,“故都的秋”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在这里,“故都”是指北京无疑,而“秋”又是哪一年的秋天?1923年,郁达夫到北京已是10月10日,只赶上秋的尾巴。而这也确实是个多事之“秋”,正赶上新总统曹锟晋京。1924年,他才在北京度过完整的一年。否则也就不会有另一篇散文《北平的四季》了。 而文章说“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却与事实不符,恐怕是作者有意遮掩。因为在1926年6月19日,因其子龙儿在京患脑膜炎夭折,郁达夫从广州回到北京一直住到10月初才离开,恰好将1923年不得全顾的“秋”补上了。 那三个多月,“完全沉浸在悲哀里”,甚至“当微凉的早晚,我们俩(指作者夫妇)都想换上几件夹衣,然而因为怕见到他(指龙儿)旧时的夹衣袍袜,我们却尽是一天一天的捱着,谁也不说出口来”,还哪有心思去品味故都的秋色呢?但是,这样的秋天,作者又怎能从记忆中抹去呢?恐怕是另有原因。这需要我们对文章写作的具体过程及场景进行分析。 据当天日记记载:“晨起,为王余杞写了二千字,题名为《故都的秋》。”前一天的日记中还谈到:“接人间世社快信,王余杞来信,都系为催稿的事情,王并且还约定于明日来坐索”,作为著名作家,这样的事情自然是家常便饭。王余杞和郁达夫素有往来,这次到北京

14岁集体生日策划方案

2017-2018年上学期“十四岁集体生日”庆典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1、通过集体庆祝十四岁生日的活动,体验成长的快乐、体验到未来的责任。 2、通过活动增进亲情、友情,融合互助,和谐进步。 二、活动时间:5月日下午 5:00 三、活动地点:学术报告厅 四、参与人员:八级全体师生、部分学生家长 五、参会领导:(书记),(校长),(团委书记),(学生发展处主任), 六、活动准备 1、发《家长邀请函》:请家长配合好以下事项:每班一对家长为孩子准备一封生日祝贺信,表达父母对孩子生日的美好祝福与殷殷期望;请家长安排好活动当天的工作,准时出席;如有照相机或摄像机也可带来,记录美好的瞬间。(负责)。 2、为参会领导发《十四岁生日邀请函》() 2、会场布置:舞台旁放好桌子,放置蛋糕。(、、负责) 3、蛋糕购买:学校给每班准备好一个大蛋糕,10个小切蛋糕。(、负责) 4、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电子蜡烛。(负责) 5、节目排演。(各班班主任负责) 8.6班诗朗诵、8.5班合唱、8.3班年级音乐相册制作(入场播放,10分钟之内,每班10张左右)、8.1班4名搬桌子的同学(在校长讲话后把座子迅速搬到台上,放置蛋糕使用);主持人(两名)、领誓人(一名)年级决定;各班电子蜡烛做的集体造型,各班班主任负责 六、人员安排 主持人稿及培训:() PPT制作、灯光、音效:() 礼仪队、国旗队: 学生上下场与纪律维护:(、) 各班家长代表入场签到:() 安排座位:领导、12名家长及孩子、6位班主任、领誓人1名,八五班唱歌的学生(座在前排两侧)、礼仪队队员6人、各班献花代表1名,其他按照班级依次入座。(、、) 活动拍照、新闻() 给礼仪队递鲜花、蛋糕(、) 领导讲话: 材料归档: 七、活动流程 入场: 1、家长、领导入场,播放学生成长照视频。 2、学生分班依次入场。 第一板块:感恩父母、老师 1、主持人开场,宣布活动开始。 2、八六班诗朗诵-------《》。(播放录音:新生儿的啼哭声,然后播放配乐的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照片)(8.6班负责朗诵及音乐相册的制作) 3、家长代表与自己的孩子牵手上台,读写给孩子的生日祝贺信。(每班各一对家长与孩子,一位家长负责读信,不超过1分钟。)

拿来主义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写作背景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拿来主义》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 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日本侵略者实行“不抵抗主义”,致使日本侵略者很快地占领了东三省、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国民党反动派投靠英、美帝国主义,对外,更加肆无忌惮地出卖国家的领土主权,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都执行一条卖国投降路线。真是“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则实行残酷的、疯狂的反革命“围剿”。为了强化法西斯的思想统治,蒋介石还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新生活运动”,妄图用封建伦理道德来抵制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思想的传播。文化界也有一些反动文人,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 在革命阵营内部,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在左翼文化界,曾于1934年前后,展开过关于民族形式、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由于当时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有人指责采用和改造旧形式是“机会主义”,是“类乎投降”。在对待外国文化上,也有人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的发展的。 鲁迅针对敌人破坏新文化发展的种种罪行,针对革命阵营内部某些人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就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姊妹篇”。

十八岁成人礼誓词

十八岁成人礼誓词 现代成人礼是在少男少女年龄满18岁时举行的象征迈向成人阶段的仪式。下面是为 您准备的十八岁成人礼的誓词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噢!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后续精彩不断,敬请关注! 人礼宣誓词 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五四青年节,我们十八岁生日,今天我和我的同龄人站在这里,面对生我养我的中华大地,面对脚下这片沃土,这个铁人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最想说的是:祖国万岁!人民万岁! 此刻光荣的青春,承载着无谓的信仰;此刻光荣的青春,背负着未来的希望,开始集 合我们所有的梦想,以勇敢者的姿态,踏上新世纪的征程。这是多么神圣的时刻,我们开始聆听,聆听新时代的召唤,这个声音来自大地(和声:大地),来自山川(和声:山川), 来自一个不屈民族的崛起(和声:崛起),来自一个东方巨人的呐喊(和声:呐喊),这个声 音传递着责任,传递着信仰,传递着新时代的铁人精神,传递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自强之魂!时代在召唤,青春在呐喊,这就是祖国的召唤(和声:听从祖国召唤)(和声:听从祖 国召唤),无悔的青春将在这里起航! 〔此时国旗班三人(一人捧着国旗)入场到舞台中心处四名优秀学生代表(可以俩男俩女)接过国旗展开〕 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在十八岁成人之际,面对国旗庄严宣誓(庄严宣誓):我 立志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民-主和文明,艰苦创业,奋斗终身!我时刻准备着听从祖国的召唤,继承光荣传统,“爱国、创业、求实、奉献”,沿着

铁人的足迹,争做有志青年,刻苦学习,全面发展,与祖国共奋进,与学校共发展!青春 万岁,祖国万岁!(和声:青春万岁,祖国万岁!青春万岁,祖国万岁!) 下面有两段给你做下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 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十八岁成年之际,面对国旗,庄严宣誓:: 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守国家 宪法和法律,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关心集体,团结互助,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争当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二、 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十八岁成年之际,面对国旗,庄严宣誓: 我立志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积极履行公民义务。自 觉遵守社会公德。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完善人格,强健体魄,为中 华民族的富强、民-主和文明,艰苦创业,奋斗终生。

拿来主义导学案含答案

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3、杂文 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于议论,也可以叙事。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4、“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自读课文,疏通字词 自诩.()磕.()头残羹.()冷炙.() 冠冕.()犀.()利吝啬 ..()()脑髓.() 譬.()茅厕.()孱.()头徘徊 ..()蹩.()进国粹.()玄.()虚 【自主学习】 自读课文,理清全文结构: 课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1、2段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辱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主张必须针锋相对,实行“”。 3、4段尖锐地指出“”的自欺欺人的实质,它必 然导致亡国灭种的惨重后果。

第二部分(5-9):阐明“”的内容,批判在对待”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 第6段,揭示“”的危害性,揭示实行“”的必要性。 第7段,揭示“”的含义就是“,,”。 第8段是批判对待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是阐明实行“”应怎样区别对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和糟粕。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的人 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案 一、导入 二、作者、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游踪。 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师生交流明确: 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此句称“文眼”。 教师: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怎么会如此惆怅和苦闷?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朱自清在同时期发表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 问题2:作者采用什么方式来排解不宁静的? 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 师生共同明确: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四、课文分析 我们已经知道朱自清在荷塘上心仪到了一幅荷花美景。 朱自清笔下的月色下的荷花又具有怎样的风姿呢? 1、课文第4小节写了写了哪些景色,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怎样写的? ⑴写了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画面很美。 ⑵画面为什么会这么美呢?现在我们去掉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词语,表达效果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来读一读。删除法。 ⑶品位语言美: 改动文字:荷塘上面,满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

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清香。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学生朗读。问:感觉怎么样啊? ⑷教师分析:写景技巧:比喻、拟人、通感(修辞) ⑸第4小节写荷花的三个比喻,一个拟人。 ①“请问,‘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有的学生说:“形状相似,都是圆的。” “那盘子不也是圆的吗?锅盖也不是圆的吗?怎么不说‘叶子出水很高,像盘子,像锅盖’” 学生回答说:“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 我接着问:“何以见得很‘柔美’?” 学生答:“句中有‘亭亭’二字。”还有学生说:“是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写出了荷叶的风姿。 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 ③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晶莹剔透、纤尘不染。 星星──闪闪发光、忽明忽暗。 美人──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露珠点点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纤尘不染、冰清玉洁。 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 “请问,作者究竟听到歌声没有?” 学生回答:“没有。” “这里是比喻,因为这里用得是‘仿佛’一词……” “对,是比喻。也就是说,作者是用歌声来比喻荷香,是吧?” “但是,“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吗?” “荷香与歌声都是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 “而且朦朦胧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