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衍射》导学案1

《光的衍射》导学案1
《光的衍射》导学案1

光的衍射

学习目标:

1、观察光的衍射现象

2、知道什么是光的衍射及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3、能用衍射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

4、初步了解衍射光栅

重点:光的衍射的条件

难点:衍射条纹成因

学习过程:

复习与回顾:

1、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

2、发生衍射的条件

3、干涉和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那么光能发生干涉,说明光是一种波。这就说明光应该也

能发生衍射,那么,光如果能发生衍射,那光的衍射现象又该是什么样的呢?

4、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不到光的衍射?

5、已知红光的折射率n=1.513,请同学们计算红光在真空中的波长λ=?

【导读】仔细阅读教材P60-61,完成学习目标

【导思】

1、什么是光的衍射?

2、产生明显光的衍射现象的条件是

3、各种单色光的衍射条纹完全相同吗?

4、“泊松亮斑”说明什么?

5、能区分圆孔衍射和圆板衍射的图样

【动动手】请同学们用手边的材料自制一个简易观察光的衍射现象的实验器材并亲自观察一

下吧!

单缝衍射双缝干涉

不同产生条件条纹宽度

点条纹间距

亮度中央条纹最亮,两边最

清晰条纹,亮度基本相等

相同点干涉和衍射都波特有的现象,属于波动叠加;干涉、衍

射都有明暗相间的条纹

【典题·热题】

知识点一光的衍射及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

例1在单缝衍射实验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将入射光由黄色换成绿色,衍射条纹间距变窄

B.使单缝宽度变小,衍射条纹间距变窄

C.换用波长较长的光照射,衍射条纹间距变宽

D.增大单缝到屏的距离,衍射条纹间距变宽

解析:当单缝宽度一定时,波长越长,衍射现象越明显,即光偏离直线传播的路径越远,条纹间距也越大;当光的波长一定时,单缝宽度越小,衍射现象越明显,条纹间距越大;光的波长一定、单缝宽度也一定时,增大单缝到屏的距离,衍射条纹间距也会变宽.故选项A、C、D正确.

方法归纳通过光屏观察衍射条纹与用眼睛直接观察衍射条纹的情况是有所不同的.单缝到屏的距离增大时,屏上条纹间距变大,亮度变弱,条纹数目不变(屏足够大);如果用眼睛直接观察,眼睛必须靠近单缝,当略微增大眼睛与单缝距离时,观察到的条纹间距也会略大,而条纹数目将减少,因为眼睛的受光面很小(相当于光屏很小),所以当眼睛与单缝的距离过大时,就观察不到衍射条纹.

例2某同学把卡尺间的窄缝调节到0.5 mm去观察某一线光源,看到了彩色条纹.他把缝的宽度增加到0.8 mm,再观察同一光源,看到的现象是但亮度增大.若他把缝的宽度减小到0.2 mm,则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在衍射现象中,衍射图样条纹的宽度及亮度与______________有关,当其_____________时,衍射现象更为明显.

解析:当窄缝宽度变窄时,它和光波的波长越接近,衍射现象越明显,同时通过窄缝的光能越少,到达光屏上的宽度越宽,亮度就越弱.

答案:彩色条纹变窄彩色条纹变宽但亮度减弱单缝宽度变窄

知识点二波的衍射与其他现象的比较研究

例3如图13-5-3所示,A、B两幅图是由单色光分别射到圆孔而形成的图象,其

中图A是光的_________________(填“干涉”或“衍射”)图象.由此可以判断出图

A所对应的圆孔的孔径_______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图13-5-3

于”)图B所对应的圆孔的孔径.

解析:A中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是衍射现象,只有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和光波波长相差不多时,才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图A是光的衍射图样,由于光波波长很短,约在10-7的数量级上,所以图A对应的圆孔的孔径比图B所对应的圆孔的孔径小.图B的形成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

答案:衍射小于

巧解提示光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和光波波长相差不多,而当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光波波长大得多时,衍射现象不明显.

例4声波比光波容易产生明显的衍射,原因是()

A.声波是纵波,光波是横波

B.声波是机械波,光波是电磁波

C.一般障碍物尺寸跟声波波长相近而比光波波长大得太多

D.声波必须通过介质传播,而光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解析: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能与波长相近,声波的波长比光波的波长大,与一般障碍物尺寸相近,容易满足衍射条件,因而容易产生明显的衍射.正确答案选C项.

方法归纳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的条件是障碍物的尺寸能跟光的波长相比甚至比光的波长还要小,由于可见光的波长一般为数千埃,比普通障碍物尺寸小得多,所以光波的衍射现象观察起来稍难一些.

例5用一单色光源垂直照射带有圆孔的不透明光屏,下列几种情况中,在小孔后面的光屏上各看到什么现象?

(1)小孔的直径为1 cm;(2)小孔的直径为1 mm;(3)小孔的直径为0.5 μm.解析:小孔的直径大小决定屏上现象.当孔的直径较大,比光的波长大的多,此时光的衍射极不明显,光沿直线传播;当孔的直径很小,可以与光波的波长相差不多时,光的衍射现象明显.

答:(1)当圆孔的直径为1 cm时,在光屏上只能看到与圆孔形状相同的亮斑.这是光沿直线传

播的结果.

(2)当圆孔的直径为1 mm时,在光屏上能看到单色光源倒立的像,这是小孔成像,也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结果.

(3)当圆孔的直径为0.5 μm时,在光屏上能看到明暗相间的圆环.这是由于小孔尺寸与光波的波长差不多,光发生衍射的结果.

巧解提示我们在观察光的衍射实验时,当缝(或孔)的线度逐渐变小时,在光屏上可以看到光斑先逐渐变小进而小孔成像,然后又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圆环).继续使缝(或孔)变小,明暗条纹(圆环)的宽度和间距会随之变大,从而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进而认识到,任何规律都有其适用条件.光的直线传播只是一条近似的规律,只有在光的波长比障碍物或孔的线度小得多的情况下,才可以看成是沿直线传播的.

课堂练习

1.汽车在行驶时常会滴下一些油滴,滴下的油滴在带水的路面上会形成一薄层油膜,并呈现出彩色,这是由于()

A.光的色散

B.空气的折射

C.光的干涉

D.光的衍射

2.让太阳光垂直照射到一块遮光板上,板上有一个自由收缩的三角形孔,当此三角形孔缓慢地变小直到闭合时,在孔后的屏上先后出现()

A.由大到小的三角形光斑,直至光斑消失

B.由大到小的三角形亮斑,明暗相间的彩色条纹,直至条纹消失

C.由大到小的三角形光斑,明暗相间的黑白条纹,直至黑白条纹消失

D.由大到小的三角形光斑,小圆形光纹,明暗相间的彩色条纹,直至条纹消失

3.人隔着墙说话,能听见声音而看不见人,下列说法中解释正确的是()

A.光波是电磁波,而声波是纵波

B.光波是横波,而声波是机械波

C.光速太大

D.声波波长大,光波波长小

4.下列关于光的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白光做双缝干涉实验时,屏上从中央条纹向外,紫光的亮条纹偏离中央的距离最大

B.白光单缝衍射时,偏离中央亮条纹远的是红光

C.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发生色散,红光偏向角最大

D.涂有增透膜的照相机镜头看上去呈淡紫色,说明增透膜增强了对淡紫色光的透射

5.图13-5-4甲、乙所示是单色光通过窄缝后形成明暗相间的两种条纹图样,下列判断正确的是(图中阴影部分表示亮条纹)()

A.甲为单缝衍射的图样

B.乙为双缝干涉的图样

C.甲为双缝干涉的图

D.乙为单缝衍射的图样

图13-5-3 6.在一次观察光的衍射实验中,观察到如图13-5-5所示的清晰的明暗相间图样,那么障碍物应是(黑线为暗纹)()

图13-5-5

A.很小的不透明的圆板

B.很大的中间有大圆孔的不透明的圆板

C.很大的不透明圆板

D.很大的中间有小圆孔的不透明圆板

7.图13-5-6所示为单色光源发出的光经一狭缝,照射到光屏上,可观察到的图象是()

图13-5-6

8.一束红光射向一块有双缝的不透光的薄板,在薄板后的光屏上呈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现在将其中一条窄缝挡住,让这束红光只通过一条窄缝,则在光屏上可以看到()

A.与原来相同的明暗相间的条纹,只是明条纹比原来暗些

B.与原来不相同的明暗相间的条纹,而且中央明条纹变宽些

C.只有一条与缝宽对应的明条纹

D.无条纹,只存在一片红光

9.游标为20分度(测量值可准确到0.05 mm)的卡尺示数如图13-5-7所示,两测脚间狭缝的宽度为mm.用激光照射该狭缝,在屏上出现衍射条纹.如果减小狭缝的宽度,衍射条纹的宽度将变.

小学语文第七册高效课堂导学案

教学思路(纠错栏)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3、感受鸟与树之间、人与自然彼此和谐相处的道理。 学习重点: 体会榕树的奇特与美丽,鸟的自由与快乐,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链接: 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500多年树龄的古榕树,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笼罩着18亩左右的河面,独木成林。乘小艇从近处看,枝藤交错,犹如一座森林;从远处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白鹤在早晨飞出觅食,至傍晚归巢;而灰麻鹤正好相反,是晚上飞出觅食,天亮时归巢休息。它们每天早晚一进一出,盘旋飞舞,交互更替,很有规律,场面颇为壮观。1933年,巴金到新会访友路过此处,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天堂》,使“鸟的天堂”美名传扬。现在大榕树已成了一处旅游胜地,它的南面50米处建有观鸟楼,能够观赏“鸟的天堂”、热带植物、农舍风光等。 预习任务: 1、能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认真预习的孩子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说一说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 4、你能收集到关于鸟的天堂的图片或资料吗? 自主、合作、探究: 1、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生字词? 2、讨论交流: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什么时候去的?看到的景象一样吗? 3、说大榕树是“鸟的天堂”,这到底是棵怎样的树呢?你找到了哪些描写大榕树的句子。 闯关练习: 1、照样子积累词语 A、白茫茫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B、许很多多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C、商量商量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2、我能把他们送回家。 展示裂缝颤动陆续留恋茂盛

名著推荐与阅读 《水浒传》导学案及答案

名著推荐与阅读《水浒传》 一、目标导学 1.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初步学会读整本书,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 2.了解小说作者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理解小说主题。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厮.()聒.噪()腌臜 ..()臊.子()眼棱.()磐.儿()钹.儿()铙.儿() 赊.()趱.行()嗔.怒()恁.地() 怨怅.()逞.辩()罗唣.() (2)解释下列词语。 文书:懦弱: 苦楚:高抬贵手: 唱喏:诈死: 2.阅读“附录有关资料”。 (1)《水浒传》的作者_______,朝代______,它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小说。 (2)《水浒传》是以________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__________的生动故事,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暴露了____________,歌颂了____________。 (3)郑振铎先生在他的《中国文学研究》中曾以一条弧线表示《水浒传》的结构。这条弧线以____________为起点,步步上升,至梁山英雄排座次到达顶点,此后便逐渐下降,至____________降至终点。 3.三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1)速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理出小说故事情节。 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发展: 故事的高潮: 故事的结局: (2)速读《智取生辰纲》,理出小说故事情节。 总揽全文故事情节:从人物活动看,可分为和两部分;从人物矛盾看,第一部分主要写的矛盾,而第二部分主要写的矛盾。如果从杨志一方的角度编拟本文提纲,讲讲杨志的故事,你可以这样编写:杨志慎押生辰纲→ →→→杨志误失生辰纲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合作探究。 1.感知全书。 (1)补全回目。

第一课鸦片战争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上党区三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历史组集体备课导学案[来源主备人崔海军复备人:审批人:学生姓名: 年级 班组 课题:第1课鸦片战争 课时: 1 年月日 1、知道: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记住:林则徐虎门销烟及图;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3、会分析鸦片战争爆发及中国战败的原因。 学习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 学习难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鸦片战争的影响 任务与问题方法与要求暴露区(二次备课)一、自主学习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阅读教材1——2页,思考以下问题。 1、标题中的“烟”是指什么?它是什么东西? 2、英国为何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来源:学*科*网Z*X*X*K] 3.林则徐为什么要销烟?他在何时何地销烟? 4、林则徐为何不“烧烟”? 5.虎门销烟有何意义? 6.你认为林则徐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阅读教材P3—4页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思考如下

回答: 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2.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和结束的标志分别什么? 3、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进行了怎样的抗争? <三>、阅读教材P4—5页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思考如下回答: 1.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于何时?其主要内容有哪些?它对中国主权有何危害?其历史地位如何? 2、《南京条约》附件的内容有哪些? [来源:学&科&网] 二、合作探究 1、联系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和当今毒品对社会、家庭所造成的危害,谈谈为什么要远离毒品。 2、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3、鸦片战争中,中国被只有几十艘兵船、几千士兵的英国侵略军打败,你认为原因有哪些? 三、学生交流展示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学案

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的性质学案 学习目标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3.知道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变化 4.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一、课前预习 1、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它们之间的联系是。 4.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而且还伴随________的变化,常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填入下列相应的空格中:(1)火药爆炸 _ _______;(2)汽车轮胎爆炸____ _____;(3)水能结冰______ __; (4)铁会生锈_________;(5)酒精具有可燃性_____ ___;(6)常温下水是无色液体。 二、自主体验 1. 2008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以下是我省部分文化遗产,其制作过程主要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导电性B.可燃性C.延展性D.挥发性 3.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剩饭变馊B.自行车生锈C.牛奶变酸D.电灯发光 4.下列能说明硫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是 A.硫是淡黄色固体B.硫受热会融化 C.液态硫受热会汽化D.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5. 下列图示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6. 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7.电灯可以照明,但在停电的时候,我们可以点燃蜡烛照明,请你就这两种照明方法,从你所学过的化学知识,找出二者3个方面的差异: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自我检测 1、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们常常见到下列一些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菜刀生锈 B、衣橱中放置卫生球逐渐变小,最后消失 C、食物腐败 D、天然气燃烧 2、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燃烧 B、食物腐败 C、冰融化 D、钢铁生锈 3、下列叙述属于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是() A、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 C、氧气不易溶于水 D、氧气能与硫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4、蜡烛燃烧时,发生的变化() A、只有物理变化 B、只有化学变化 C、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D、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 5、硫在氧气中燃烧,最能说明了该变化是化学变化的是() A、比空气中燃烧更旺 B、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放出大量的热 D、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6、下列描述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有,属于化学变化的有。(1)钢铁生锈(2)铝箔能在氧气中剧烈燃烧(3)红磷可以燃烧 (4)纸张燃烧 四.链接中考 1. 1806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法从苏打中得到一种新的金属。他对新的金属做了以下实验:取一块金属,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投入水中,它浮于水面,并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它在水面急速转动,发出嘶嘶声,立刻熔化成一个闪亮的银白色小球,并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阅读后,请你归纳出这种金属四点性质。 ⑴;⑵;⑶;⑷。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儒林外史导学案第一课时-.docx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儒林外史》导学案 第一课时 班级:小组:姓名:等级: 【课标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 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 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 言。 【学习目标】 大体了解作者、作品。 【自读感知】 自读学案与名著,了解作者简介及作品基本内容。 资料链接: 一、关于作者 吴敬梓( 1701— 1754),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移家南京后自号 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科第家声从来美”的科举世家。曾祖一辈,兄弟五人,四人中进士,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十五年( 1658)殿试第三名,俗称探花,官至翰林院 侍读,提督顺天学政。祖父一辈,族祖父吴晟是康熙十五年( 1676)进士,吴昺 是康熙三十年( 1691)殿试第二名,俗称榜眼。但到了父辈逐步中落,父吴霖起, 拔贡,曾为赣榆县教谕,是个清贫的学官。二、结构 现在通行的《儒林外史》共有56 回。对于它的结构,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总体上看来,整部书是一个首尾呼应的回环式结构。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可以看做是总纲,点明主题和创 作意图;第 56 回则借“幽榜”回应“楔子”,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从第二回到第五十五回是书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从明宪宗成化(1465— 1487)末年写到神宗万历二十三年( 1595)为止,一百年间几代士人风 格迥异的命运遭际。这一部分与其他长篇小说不同,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人公,往往一回或者几回描写一个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互为引子,像串糖葫芦一

最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导学案及答案(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一课时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情节发展脉络,积累字词 2、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 3、认识封建社会的罪恶本质以及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重点难点 1、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 2、认识封建社会的罪恶本质以及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学法指导 1、提前预习,结合注释并利用工具书扫除语言障碍。 2、了解小说情节,感知人物性格。 3、结合课后练习,思考小说主题。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约1296─1370),钱塘(杭州)人,曾中元朝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因与当道不合,弃官闲居在苏北故乡。代表作《水浒》。《水浒》是一部著名的描写农民革命的长篇小说,作者是在民间故事、话本、杂剧等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水浒》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队伍的产生、发展和失败过程。它愤怒地揭露了朝庭的腐败和官吏豪绅的罪恶,热情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也具体描述了起义军失败的悲惨结局。 二、作品简介 《水浒传》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水浒》不是作者独立创作的作品,而是在民间故事、话本、杂剧等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它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在《宋史》中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中都曾提及。从南宋起,宋江的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元代出现了大批的水浒戏。这说明水浒故事是在不断发展中丰富和完善的。 《水浒传》原名《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在小说里有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他们未能“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通过对农民起义者不同反抗道路的详尽描写,热情讴歌了他们的造反精神和优秀品质,描绘了农民革命的理想,深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林冲是《水浒》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受人敬重,有个美满的小家庭。他对封建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本无造反之心。然而奸臣高俅(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蓄意霸占林冲的妻子,多次调戏都遭到抗拒,但高俅仍不死心,于是他利用权势指使他的狗腿子陆谦(陆虞候)、富安等人设下毒计,诬陷林冲手执利刃故入军机重地白虎节堂,图谋行刺,把他送交开封府发落。开

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一课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 2.掌握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3.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 4.掌握鸦片战争的过程。 5.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对鸦片输入危害、战争原因等分析)。 2.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林则徐虎门销烟(包含鸦片走私、危害及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包含鸦片战争、条约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方法

1.归纳法。像鸦片走私的危害、《南京条约》的影响等内容,都需用到此法。 2.讲述法。对鸦片战争的过程等内容,可以用讲述法来解决。 3.分析法。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及原因、鸦片战争的影响等,可用此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炮子谣》(节选) 清o陈澧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 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呜呼!太平无事吃鸦片,有事何必 怕炮怕火箭?" 同学们,这首《炮子谣》里讲的是鸦片输入中国后,民众吸食,造成体质下降、倾家荡产、社会风气败坏等恶劣影响,一个主题便是鸦片之害甚于杀人的武器炮和火箭。那么,鸦片又是如何进入中国的?是谁把鸦片输入进来的?其目的是什么?鸦片进入中国后给社会带来哪些危害?中国政府态度如何?等等。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就会明白的。

物质的变化导学案

白泥井郑国洲中学九年级化学导学案执笔:赵敏敏审核人: 时间:2013年 6 月10日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基本目标: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 (2)中层目标: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发展目标:能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 【重点】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 【难点】能正确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预习导航】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6-8《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部分,完成下列内容:1、物理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随着一些现象,如:_______的改变、放出_______、生成_______等。 交流、展示: 你在预习中有哪些困难或疑问?请写出来。 【导学释疑展示提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学习本节内容。 温馨提示:注意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活动一学生分组活动 提问:在刚才活动中有什么共同之处? 说一说: 你能说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吗? 接下来,我们再做几个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它和前面的实验有什么 实验序号变化前的 物质 变化时发生 的现象 变化后的 物质 变化后有无其 他物质生成 1 液态的水液态的水 2 块状胆矾粉末状胆矾 3 蓝色的硫 酸铜溶液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4 颗粒状石 灰石等二氧化碳气 体等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高效课堂导学案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材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42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20人。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他们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大部分同学对语文的兴趣较浓,基础知识和能力掌握较好,能主动学习。低段的学习重点是识字写字,从课外书的阅读情况看,孩子们的识字量还不错,但需要继续加强写字习惯的培养,尤其是笔顺的正确把握,书写姿势的养成,及看完整的字、词、句再书写的习惯。班中还有一部分同学没有什么上课的意识,听课习惯比较欠缺,也不能自觉完成作业。这些孩子纪律涣散,往往比较自私、娇气,卫生、学习等都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常规方面还要继续加强。另外,学生整体来说不够静心,这一点在做题时尤为突出,往往不看题目就动笔做题。这个坏习惯需要花时间好好改正。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八个专题,分为八组: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我们身边的科学。八个专题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教育价值,把知识、能力、方法、情感融为一体。每个专题内涵都比较宽泛,避免了教材内容的局限性。 每组包括1课“识字”、4-5篇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包括词语、三字经、对对子、谜语、谚语、诗歌等多种形式。课文共34篇,内容丰富多彩。“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主要是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口语交际——与专题联系,在双向互动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所得的舞台。 八组之后有五篇选读课文。最后是两个生字表。 四、教学目标 (一)汉语拼音 1.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2.能按顺序熟练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认识并初步掌握大写字母。 3.初步学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二)识字与写字

《水浒传》名著阅读学案(人教版九年级选修导学案)

《水浒传》名著阅读学案(人教版九年级 选修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课型阅读教学课授课时间2010.11序号 【作者简介】施耐庵(约1296~1370)中国元末明初作家。名子安,一说名耳。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人,原籍苏州。相传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明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 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 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万历年间,胡应麟在 《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 【作品简介】《水浒传》以梁山泊起义叙写了农民反封 建斗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以深刻的思想、广泛的 内容、杰出的艺术谱出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英雄史诗、革命 悲剧,反映出没落衰败的封建社会深重的剥削和残酷的压迫 激化着阶级矛盾,反动统治的黑暗腐朽造成广大人民的反抗 斗争。写起义发生是“乱自上作”。统治者上起皇帝、大臣,下至地方贪官污吏、土豪恶霸乃至吏役狱卒,全国上下,朝 廷内外,形成统治网,公然用恶。像梁中书两年就搜刮几十 万贯给丈人蔡京庆贺生日,贿赂公行;高俅为报私仇迫害王进,为高衙内霸占人妻而害林冲,逼得本不想反的人不得不反,揭示出起义发生的真正原因是“官逼民反”。小说真实

地叙写了起义斗争的发展过程:从个人反抗到集体反抗,从 分散斗争到有组织斗争,规模从小到大。鲁智深、林冲、武 松等开始都是个人抗争,只为逃避官府缉捕而找安身立命之地;虽有梁山、二龙山、桃花山等许多山头,但彼此孤立, 不能抵御逐步升级的官府“进剿”;晁盖、吴用、宋江上山 以后,以梁山泊为中心,联合各山头,形成强大统一的组织,取得大规模战争的胜利,挫败官府和朝廷的“进剿”,揭示 出农民革命斗争的规律。小说还叙写了起义的失败结局。梁 山英雄排座次后,“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哥弟称呼, 不分贵贱”的要求已经实现。农民革命的平等、平均主张, 使斗争只能有三种前途:一是像方腊称王后被镇压;二是像 李逵说,夺位自己当皇帝;三是像宋江“全伙受招安”。受 招安有总结农民革命经验教训,探索出路和寓意。宋江受招 安后,朝廷想“尽数剿除”,派去征辽、征方腊,梁山好汉 死伤离散,剩下的宋江、卢俊义、吴这样领袖人物,也被御 赐药酒毒死或伤心自杀。一场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起义,108位英雄只落得风流云散的悲剧结局。对这一英雄悲剧结局,学术界有不同说法,但对施耐庵总的思想倾向却看法一致:揭露批判封建统治的罪恶,赞扬颂美梁山英雄的反抗斗争。 【书名由来】《水浒传》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四大名著 之一。该书的作者是施耐庵,而书名却是罗贯中所起。作者

人教版初中化学导学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授课时间:班级:姓名:组名:课题: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能识别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3)能区分哪些是性质哪些是变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和整理相关信息,尝试用化学知识认识日常生活中一些变化及判断表现出了物质的什么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生活中变化的区分体会学习化学的有用性,通过对化学实验的观察体会学习化学的有趣性,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判断;理解物质的两种性质。 学习难点:理解物理、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做化学实验时,应该重点观察试剂(如水、胆矾、石灰石)的_______、______、______等在实验前后发生的变化,思考为什么发生变化 2、物理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 化学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

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将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化学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由于当___________发生时,物质的性质也会随之变化,因此描述物质性质时往往要注明_________。 4、我们在生活中了解了很多事实,如水和二氧化碳可以 __________________,乙醇(俗称酒精)可作______,石墨可用于__________。说明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_____决定的,同时物质的用途又可以反映出物质的 _________。 课内探究 一、知识链接 1、情境导入:演示“火柴梗被折断”“玻璃破碎”“火柴梗”等小实验,思考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 2、我们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我们怎样认识区分我们身边的变化呢? 3、在上述那些变化中能表现出物质的哪些固有属性?我们该如何认识物质的性 质? 二、自主探究 1、自主探究 a.观察你身边的这些变化并注明类别 天然气燃烧,能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煤燃烧,能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锯条、小刀生锈,能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化无穷的音乐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高效课堂导学案全套精典汇编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高效课堂导学案 全套精典汇编

目录 1 山中访友 (1) 2* 山雨 (5) 3* 草虫的村落 (8) 4* 索溪峪的“野” (11) 词语盘点 (14) 口语交际.习作一 (14) 回顾.拓展一 (17) 5 詹天佑 (18) 6 怀念母亲 (21) 7*彩色的翅膀 (24) 8* 中华少年 (27) 词语盘点 (29) 口语交际.习作二 (30) 回顾.拓展二 (33) 9 穷人 (35) 10* 别饿坏了那匹马 (39) 11.唯一的听众 (41) 12*用心灵去倾听 (43) 词语盘点 (45) 口语交际.习作三 (45) 回顾.拓展三 (47) 13 只有一个地球 (48) 14* 鹿和狼的故事 (50) 15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52) 16* 青山不老 (54) 词语盘点 (56) 口语交际.习作四 (56) 回顾.拓展四 (59) 17 少年闰土 (60)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62) 19* 一面 (65) 20* 有的人 (67) 第五单元词语盘点 (69) 回顾.拓展五 (71) 口语交际.习作五 (72)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75) 【诗海拾贝活动一】搜集诗歌 (78)

与诗同行 (80) 21 老人与海鸥 (84) 22* 跑进家来的松鼠 (87) 23 最后一头战象 (89) 24* 金色的脚印 (92) 第七单元词语盘点 (94) 回顾.拓展七 (95) 口语交际.习作七 (96) 25 伯牙绝弦 (99) 26 月光曲 (101) 27* 蒙娜丽莎之约 (104) 28* 我的舞台 (106) 第八单元词语盘点 (108) 回顾.拓展八 (109) 口语交际.习作八 (112)

下名著《骆驼祥子》阅读导学案参考答案

2016级八班名著专题复习 七下名著《骆驼祥子》阅读导学案参考答案 一、《骆驼祥子》概述 (一)主要内容: 本书主要描述了旧时代北平城的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来到北京拉洋车。他自尊好强,最大的梦想是拥有自己的一辆车。他的希望一次一次地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他买车经历了“三起三落”:第一次,他攒了三年钱,买了一辆车,但被大兵抢走了;第二次,车没买上,钱被孙侦探敲诈去了;第三次,用虎妞的钱买了车,虎妞难产死后,他卖了车去安葬虎妞。经历了“三起三落”祥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自暴自弃,堕落沉沦。整部书在波澜壮阔、曲折动人的故事叙述中,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幅具有浓郁的北京风情的人物画与世态图。通过写祥子的遭遇,老舍无情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它不让好人有出路, (二)主要人物及性格特征: 祥子:初来北京时,老实健壮,坚忍勤劳,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吃饭,经历了“三起三落”后,祥子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虎妞:车主刘四的女儿,长着虎牙,虎头虎脑的女人,管理车间的工人,大胆泼辣且有点变态。她没有嫌弃祥子的贫穷出身,不顾刘四反对,放弃富裕的生活,嫁给祥子,最后难产而死。 刘四:残忍霸道的车主。旧社会的袍哥人物,改良办起了车厂,为人耿直,性格刚强,从不肯在外场失面子。为了追求财富,不惜牺牲女儿的青春。因女儿结婚,失去了金钱的来源,就断绝了与女儿的关系。封建思想是他忘记了亲情,最终他也变得孤苦无依。 小福子:一步步走向毁灭的人。一个善良、可悲的人物,先是被父亲卖给了一个军官,军官被调走后她又回到了娘家,此时母亲已被父亲打死。父亲酗酒成性,家里没有经济来源,不忍看着两个弟弟挨饿,她被迫走上了卖身的道路,最后被父亲卖到了窑子了,上吊自杀了。小福子所走的路也许就是大杂院里的女孩的必经道路,她们没有过错,但是她们的出身注定了她们的悲惨命运。她的死使祥子彻底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曹先生:受到政治迫害的大学教授。在政治、艺术上并没有高深的见解,不过能把所信仰的那点东西体现在生活小事中,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战士,又知道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他对于像祥子一样的下层劳动人民表现出一定的关心和同情,不但在生活上帮助祥子,还在精神上鼓励祥子,并给他出一些好的主意。可以说,他是一个较为正直和进步的旧知识分子。 (三)主要事件: 1、祥子绰号来历 2、怒辞杨宅 3、曹家遭险 4、无奈结婚 5、祥子买车三起三落 (四)艺术特色: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的五步导学案(无答案)

第1课鸦片战争的五步导学案 一、明确任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记住<<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的主要内容。 2、理解鸦片中清政府战败的原因及其<<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学习林则徐维护中化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祖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三)教学难点 鸦片战争的原因和鸦片战争造成的影响。 二、自习学习 1、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_____________ 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 在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 ___________ 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 私___________ 。 2、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________________ 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1839年6月3日,收缴的鸦片在_______________ 海滩被当众销毁。_______________ 是中国人民禁 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 _________ 年______ 月,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工,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 提督___________ 战死。 4、1842年,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年近七旬的老将江南提督 ___________________ 率众抵抗,力竭牺牲。8月初,英军到达______________ 下关江面,清政府向侵略者屈服。 5、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 约_ _______________ 。主要内容有开放_________________ 、、、、五处为通商口岸;割 _______________ 给英国;赔款______________ 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 纳| |,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6、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得的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权利。 7、1844年,清政府被迫与美国、法国签订了中美___________________ 和中法_______________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______ 。鸦片战争是中国 近代史的开端。 三、小组合作,合作探究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3、针对鸦片走私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虎门销烟的意义是什么? (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英国为什么要发动侵略战争?其根本原因? 2、战争结局如何? (三)<<南京条约>> 的签订 1、签订时间?有何特点?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还有哪几个国家同国签订了哪几个条约? 四、展示交流 1、简述虎门销烟的过程

九年级化学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导学案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 设计者:刘家权审定人:涂永鸿 姓名:日期: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并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观察中描述分析现象的方法,概念学习中归纳总结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真观察实验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学习难点:准确的观察并描述以及分析实验现象。 学习过程: 一、观察并分析实验: 变化后的物质有无新物质生成 阅读P7填空 实验(填序号) 变化前后,物质种类并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只是物质的,这种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做; 实验 (填序号)变化前后,物质种类发生了变化,有新的物质产生,这种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做; 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方法是看该变化中。 常见的物理变化有、、等,化学变化常表现为、、等,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常伴有的现象是、、等。 例1:下列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变化都是化学变化的是()

A.活性炭使红溶液褪色、酒精燃烧 B.汽油挥发、动物的呼吸作用 C.剩饭变馊、铁锅生锈 D.灯泡发光、干冰升华 例2:冰融化是什么变化?;物质变色一定是化学变化吗?;发光发热一定是化学变化吗?;放出气体一定是化学变化吗?;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物质溶解一般是什么变化?。 二、交流讨论: 1.电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氧气变为液态后变为淡蓝色;饱和石灰水(氢氧化钙溶液)升温后有氢氧化钙固体析出等。产生这些现象的变化是否为化学变化? 2.为什么说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联系? 能否通过现象来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例3:判断镁条燃烧是化学反应的依据是() A.放出大量的热量 B.发出耀眼的白光 C.有白色固体生成 D.镁条消失了 三、自我测评: A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水结成冰 B.铁生锈 C.玻璃破碎 D.湿衣服晾干 A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钢铁生锈 B.玻璃破碎 C.木材燃烧 D.光合作用 A3.下列短语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滴水成冰 B.蜡炬成灰 C.海市蜃楼 D.木已成舟 A4.下列食品、调味品的制作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鲜奶制酸奶 B.黄豆酿酱油 C.糯米酿甜酒 D.水果榨果汁 A5.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导学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知道二者的区别,,并能正确加以辨别 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4.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学习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与判断。 学习难点:性质和变化的区别 自主学习: 1.日常生活中水的常见状态有、、三种。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水加热会变为水蒸气、在冰箱中的水会变成冰;铁钉被锤子打弯、钉子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纸张既容易被撕碎也易燃烧等现象。你能否再举一些类似的变化实例呢?并把这些例子进行归类。 合作探究: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阅读P6~P7 课文内容及有关插图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仔细观察教师演示的几个实验,并将实验现象纪录如下表: (1)以上四个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2)试归纳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并把你在课前预习中列举的例子进行正确分类,说出你的分类依据。 (3)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一些明显的现象,请回顾刚才所做实验总结在化学变化中伴随着哪些现象?是不是具备上述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请举例说明。 2.实验探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没有联系? 实验步骤:(1)点燃一支蜡烛并固定在桌面上。(2)仔细观察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现象。 问题思考:(1)蜡烛燃烧属于什么变化?该变化中是否伴随其他变化?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有何联系? 3.归纳小结:结合你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然后从以下方面比较物理变化与化学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鸦片战争》 赛课导学案_2

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第一课,主要分为“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三个子目。“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主要讲的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开辟海外市场、掠夺原料,把侵略扩展的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但通过正当贸易,英国处于明显出超的不利局面,于是英国往中国贩卖鸦片,以牟取暴利。中国有识之士认识到鸦片严重的危害性,清政府决定派林则徐禁烟。“英国发动侵略战争”主要讲的是英国借机于1840年,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于是中英有了“《南京条约》的签订”,《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课,学生兴趣较强。由于中国近代史离现代时间更加近,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照片、视频资料。其次,从本课开始,中国即将进入被压迫的历史时期,初中学生血气方刚,较为感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告诫学生理性爱国,落后会挨打,只有祖国强大了,才能独立自主,爱国应该要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尽自己的一份力。最后,教师要结合当时的世界历史来教授本课,才能使学生更加全面、理性地理解本课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外形势、林则徐禁烟运动,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知道《南京条约》的内容,简单分析其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观看影片《林则徐》的片段,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让学生利用地图讲述鸦片战争的过程;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理解《南京条约》的危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林则徐敢于反抗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通过学习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给世界其他地区带来的危害及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林则徐虎门销烟。 2.《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难点: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过程: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导学案

九年级化学导学案

A.有颜色变化B.生成其它物质 C.有发光发热现象D.有气、液、固三态变化 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汽油易燃烧 B.钢铁生锈C.木材燃烧D.水结成冰 3.成语被誉为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A.磨杵成针 B.死灰复燃 C.木已成舟 D.积土成山 4.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5.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现象,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用来防蛀的卫生球消失B.生米煮成熟饭 C.敞口久置的白酒没有酒味D.自行车胎炸裂 6.如何利用物质的性质鉴别下列物质(写出利用的具体性质) (1)酒精和水________,(2)厨房中的白糖和食盐______(3)酱油和醋 __________,(4)铜丝和铝丝__________(5)铁块和铝块(同体积的)__________(6)晴纶衣服与纯羊毛衣服_________其中,必须利用化学性质不同加以区分开的一组是 ____(填序号)。 【点击中考】 1.列著名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 白玉做床,金做马 B.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列家庭实验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用少量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B.用糯米、酒曲和水制甜酒酿 C.用75%的酒精杀菌消毒 D.用木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3.列在厨房中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的是() A.榨取果汁 B.冬瓜腐烂 C.铁锅生锈 D.煤气燃烧 4.下列各图所示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灯泡通电发光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湿衣晾干 D.食盐水的蒸发【拓展延伸】2010年5月18日,广州体育馆的爆破成为“中国爆破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一次城市控制爆破”,被称为“中国第一爆”。数次爆破共使用炸药300多千克,其爆炸属于化学变化。请例举两例你知道的属于物理变化的爆 炸:、

(完整word)语文高效课堂: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用法。 2.理解赵盾、晋灵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难点】 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用法。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法设计】 互动法、分析法、讨论法 【本章节概览】 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学习内容及过程】 一、文字层面质疑检查 (一)、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胹_____________蹯_____________畚_____________ 饮____________ 嗾_____________ 獒_____________ 遗_____________箪_____________ 橐_____________ (二)、指出下列活用现象并解释 1.晋灵公不君 2.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3.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4.食之,舍其半 5.提弥明死之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含义 1.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2.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3.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4.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5.问其名居,不告而退 6.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7.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8.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寸否。 9.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10.斗且出。 11.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12.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 (四)、解释下列相同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并指出词性1.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君知所过矣,将改之 2.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3.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4.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5.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五)、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②三进及溜 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④反不讨贼 ⑤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