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书法用笔9个经典比喻

古人书法用笔9个经典比喻
古人书法用笔9个经典比喻

古人书法用笔9个经典比喻

导读:本文古人书法用笔9个经典比喻,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写毛笔书法怎样用笔?如何学习书法的用笔?爱书法的为大家介绍古人书法用笔9个经典比喻,自行参悟去吧。

书法讲究的就是笔法,可笔法有时直接地还真不容易说清楚、讲明白。怎么办呢?要说还是古人厉害,历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不断地经过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索,提出了大量有独到见解的用笔方法。这些书家,越研究越觉得“笔法”实在是“奥妙无穷”,有时难以直接用非常明白通俗的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述清楚,于是,便创造了一种“比喻法”———即用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来类比如何用笔,以便使自己和后学者领会并掌握笔法的要领。现选出以下9位书法家主要的9个用笔“比喻”,大体按时间顺序列出来和同道共勉。

1.用笔如“鹰望鹏逝”

李斯不仅是小篆的“鼻祖”,也是用“比喻”阐述笔法的第一人。“鹰望鹏逝”这个比喻就是他说的(也有学者认为是蒙恬的话)。原话是:“用笔法,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鹏逝……”意思是:作书用笔要像苍鹰、鹏鸟捕食那样,先在空中飞翔、回旋、观望,看到“目标”之后疾速下飞贴近捕捉。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书者在笔头着纸之前,要先在空中摇曳取势,作落笔的“精神准备”,看准———弄清笔性、纸性、墨性、字体、字意;考虑好布局、风格之后,迅速下

笔,方可捕捉到“目标”———预想的书写效果。清代书法家朱和羹说:“能如秋鹰搏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笔之法得之矣。”“鹰望鹏逝”法,也被称作“摇笔”。

2.用笔如“游鱼得水,景山兴云”

这两个比喻是李斯同一次说的,故而放在一起阐述。总的意思是用笔不要做作,要自然舒畅。要像鱼在水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舒展活泼地游动;要像景山———大山上升起的云朵一样,飘然、悠闲、自在。意在强调从大自然的美中悟出用笔的规律来。

3.用笔“犹若登阵”

汉丞相萧何是中国书法史上把兵法引入书法的第一人。他在《论书势》中说:“夫书势法,犹若登阵,变通并在腕前,文武遗于笔下,出没须有倚伏,开阖籍于阴阳。”把书法的笔势、笔法比作登阵作战。意思是:登阵要随机应变,用笔要善于变通———在于用腕;登阵要调兵遣将,用笔要安排好点画;作战贵在神出鬼没,用笔要有起有伏;作战要能展开和集结,用笔、结体要善于处理好擒纵、提按、曲直、粗细、断连、起止、正??、舒敛、向背、方圆等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

4.“笔是将军”

书圣王羲之曾经担任过“右军将军”,对毛笔的神奇作用有独到见解。他在《书论》中说:“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书圣为何把笔比作指挥作战的将军?是因为二者有共同之处。将军一个命令,关系到战争胜败、土之得失、人之生死。作书,笔一落纸,墨便成形,字的生命(骨肉气血神),不可改变。因此,书

者下笔,要像将军发布作战命令一样,审时度势,谨慎从事,不可操之过急。王右军还曾经把笔比作大刀、长矛,对于“字”的生命,有生杀予夺的作用,用起笔来一定要慎之又慎。

5.用笔当如“锥画沙”,如“印印泥”

这是初唐四大书家之一的褚遂良在《论书》中的原话。“锥画沙”、“印印泥”是两个展现笔意的著名术语,是从事书法的人不可不知的概念。“锥画沙”,意思是说长矛一类武器(或工具)的锥锋画入平沙地里,沙形两边凸起,中间凹成一线。在纸上用笔,要像“锥画沙”一样,笔锋行在线条的中间,不显起笔、止笔的痕迹。而墨迹则浮在线条两边,使人感到凝重、突出、劲险、立体,富有质感、力感、涩感的效果。“印印泥”,是说用笔要像印章印在粘性紫泥上一样,深入有力、清晰可见,以造成布置均正、形体端严、黑白分明、圆静有力、刚柔相济的效果。两个比喻,惟妙惟肖地勾画出了中锋用笔、注意藏锋之后所达到的“用笔之妙”。若能深解其意,“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中锋用笔“诀窍”,才算领悟到了。

6.用笔如“孤篷自振,惊沙坐飞”

唐代书法家张旭在谈到用笔时说:“孤篷自振,惊沙坐飞,余思而为书,而得奇怪。”“孤篷自振”,是说用笔要像一种孤单的飞篷草浑身摇动一样,触动奋起、翻转奔逐。“惊沙坐飞”,是说用笔要像受到震动的沙子自然而然地飞起来一样,奔放纵逸、豪情激荡。张旭绰号“张颠”,精晓楷法,草书最为知名。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看到了上面两种自然现象,领悟到了书法(草书)的用笔,从而使自己的

笔势有了新奇的变化,达到了期望的“振飞”境界。

7.用笔如“屋漏痕”

“屋漏痕”,是“颜体”书法的创造者、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与向他求教的僧人怀素对话时说的。原话全文是:“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这里,有“醉素”之称的怀素,在谈到自己的用笔体会时,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夏云奇峰、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坼壁之路,应该说对用笔已经是很有研究很有体会了。然颜真卿却不以为然,一言以敝之曰“何如屋漏痕?”怀素听了,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肃然起敬,握手喜呼“得之矣!”可见“屋漏痕”的比喻更为形象、贴切、准确、经典。“屋漏痕”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唐代以后,书家对此多有解释,多数人的观点认为是指中锋或藏锋用笔,“言不露圭角”。

今人沈尹默在《书法论丛》中解释得比较明白,说“屋漏痕”是:“雨水渗入壁间,凝聚成滴始能徐徐流下来,其流动不是径直落下,必微微左右动荡着垂直流行,留其痕于壁上。”从沈尹默先生的解释中可以看出,这个“痕”的“形象”是自然的、有涩势的、有质感的、总体垂直的。若用笔蘸墨书写,能达到这个效果,那就进入到了笔法的最高境界。“屋漏痕”,是对用笔要求和艺术效果的一个非常著名的形象化比喻,是有志于书法的人不可不知的概念。需要指出的是,怀素的“四个比喻”也是可供借鉴的,其中的“坼壁之路”,指墙壁自然开裂处具有天然清峭、没有人为布置之巧的“裂纹”,用笔若能

如此,点画一定会浑然天成。这一比喻也常为后人引用。

8.用笔如“长年荡桨”

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说:“元佑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晚入峡,见长年荡桨,乃悟笔法。”此处“长”字念“涨”音。“长年”,是长江三峡人对船头把篙船工的称呼。“长年荡桨”意为船工荡桨。黄庭坚是1101年56岁时乘船路过三峡的,所以说是“晚入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黄庭坚多年为“用笔不到”、“笔意痴钝”的事所苦恼,晚年乘船过三峡,看到船工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有节奏的前俯后仰,把船桨推出挽回,一去一返,协调自然。由船工摇桨自然“到位”的动作,黄庭坚悟到了用笔如何自然“到位”。从此,用笔开始如船工般悠然“荡漾”,一扫“痴钝”的笔意。后人评价黄庭坚的书法作品,“飘动荡漾,大概是得长年荡桨之助吧”。黄庭坚活到61岁,一生对用笔都非常重视,曾说:“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凡学书,欲先学用笔。”黄庭坚从“长年荡桨”中领悟到“飘逸”的笔法,是他多年研究笔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后朝思暮想“顿悟”的结果。

9.用笔如“折钗股”

南宋词人、音乐家、书法家姜夔在《续书谱》中说:“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钗,妇女发髻上的一种首饰,多为韧性很好的金银材料打造,一般由两股合成。“折钗股”,是笔画转折处的用“金银钗”的形象作比喻的一种笔法。意思是用笔到线条转折之处,笔毫要平铺,锋要正,要圆而不扭曲、不偏斜,以便使转折处的线条像折

弯的“钗股”一样,表层圆畅、均称,内部劲健、含力,显出一种宽闲圆美之态。后代书家对这一比喻也多有解释,清代书法家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说:“折钗股者,如钗股之折,谓转角圆劲力均。”

以上李斯、萧何、王羲之、褚遂良、张旭、颜真卿、怀素、黄庭坚、姜夔等9人的16个比喻,涉及到用笔的重要性、观念、姿势、动作、技巧、效果等各个方面,是“笔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的重要传统之一,也是历代书家传授的用笔“真经”(对这些比喻的可行性也有不同认识)。踏入“书道”的人,不可不知以上比喻。但“比喻”毕竟是比喻,它只是对事物本质的一种“接近”,并不是事物本身,习书者在实践中只可参照,不可拘泥。因为说到底,“杀猪杀尾巴———各有各的杀法”,上述9人都是书法大家,每人对笔法的感受———比喻也不一样嘛。

为便于记忆,笔者将上面比喻连句为“用笔口诀”:

笔是将军,犹若登阵。鹰望鹏逝,游鱼得水,景山兴云。长年荡桨,惊沙坐飞,孤篷自振。夏云奇峰,坼壁之路,惊蛇入草,飞鸟出林。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悟得其中奥妙,用笔定能通神。

需要指出的是,翻阅典籍,发现宋代之后即元、明、清的书家,在探讨用笔方法的“比喻”上,基本上是重复、注释、延续唐宋之前的说法,很少有独到见解的新比喻。故笔者也只选到宋代之前。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出,宋代之前,关于如何用笔,已经研究得比较透彻了。因此,欲学书者在学习和把握用笔方法时,应多看宋代之前的书法理

论著作和经典墨宝。

毛笔行草书法书写技巧大全

毛笔行草书法书写技巧大全 一、从基本功入手三个联合临贴与创作联合、大字小字联合、楷书与行书联合。三看1、平时多看名帖、2、看书法展、3、看名家挥毫。从好作品中罗致养分。二、推荐范本“多景楼”、“虹县诗”、“研山铭”、“李太白忆旧游诗”、“花气诗”等。三、三大创作 一、从基本功入手 三个联合临贴与创作联合、大字小字联合、 楷书与行书联合。 三看1、平时多看名帖、2、看书法展、3、看

名家挥毫。从好作品中罗致养分。 二、推荐范本 “多景楼”、“虹县诗”、“研山铭”、“李太白忆旧游诗”、“花气诗”等。 三、三大创作原则 线条坚而浑——激情原自线条的熟练。线是力和势的组合行笔要冷静愉快做到稳健、轻巧重笔势(即趋向)凭据字形巨细排字的走向线条斜势整体纵向走势。 结体奇而稳——注意重心。欹侧、擒纵、疏密、崎岖。 章法变而贯——竹节式(几个字一节)节数间有清闲;贯珠式(中心线);蛇行式(左右

摆动);疏影式(疏疏朗朗)。 四、七大整体结构要点 1、一字不能成行。 2、字与字之间有呼应上承下启左映右带行距和字距不能相等。书眼放中央可大些字与周边气贯。 3、整体上展出适合墨迹浓重的作品。挂家中适合疏淡的作用。 4、作品中不能有错别字异体字不外于冷清。 5、作品整体结构上面重下面轻。 6、评作品优劣主要看总体视觉效果节奏、墨色、用笔。 7、三三两两似散还续气脉一向此结构之妙也。 五、十个誊写要害词 1、八面出锋。借助于八面出锋自然显出墨色

浓淡湿中有干干中有湿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变化万万,使作品富有节奏感。 2、刚柔相济。刚力-----铁划银钩(粗)柔力-----行云流水(细)。 3、惜墨如金。楷书要求蘸一次墨写一个字,甚至数字;行草一笔写3-5字,每笔竣事笔毛回复,要求纸上调锋。 4、豁然爽朗。留白处有宽有窄,宽处给人以突然爽朗之感。艺术是制造矛盾,到解决矛盾的历程。 5、中侧用。中锋得法立骨,侧锋得势求变。中锋是理性的要求,是书法审美的焦点所在;侧锋是情性的化身,是书法通神的手段。

毛笔书法的用笔方法

一、笔法 笔法就是使用毛笔地方法和技巧,古人亦称用笔或运笔,即笔毫在纸上地运行方式.毛笔在纸上究竟应该处于怎么样地状态来书写比较理想?这是毛笔字技法地关键,也是笔画写得好坏地最基本地法则规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笔法是我国书法理论最重要地组成部分之一.据传早在东汉时期,蔡邕就著有《笔诀》传世,并一直被书家视为至宝引用至今.古代文人将笔法当作秘诀,他们都很保守,绝不轻意告诉人.据传有位叫韦诞地书法家,是蔡邕地学生,藏有蔡邕地《笔诀》,另一位书家钟繇想借《笔诀》看一下,但遭到拒绝.钟繇为了表示诚意,竟用力捶胸到吐血昏死过去,然而终究没能看到《笔诀》韦诞死时,把《笔诀》作陪葬品埋入墓中.钟繇派兵丁挖墓得到了蔡邕地《笔诀》,书艺大进.传说虽不足信,但足以证明笔法理论地重要性.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那么蔡邕地《笔诀》(《九势》、《笔论》)究竟有什么奥秘呢?涉及到书法技法、书家地情怀以及与外在物象地关系等多方面地内容,最关键地一句话是“圆笔底纸,命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就是历来被书家一再引用,并视为毛笔字技法地重要法宝:中锋运笔.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中锋运笔 中锋运笔是毛笔书写时地主要运行方式.蔡邕说地“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中地“笔心”指笔锋、笔尖.“常在点画中行”,是指经常在笔画地中间运行.由于毛笔是圆锥状态地,因此中间地笔毫要比两边地厚一些,墨汁多一些,所以写出来地笔画呈圆润浑厚地立体感觉,显得很饱满.这就叫“中锋运笔”.但有时候虽然笔锋在笔画地中间,但是毛笔不是处于圆锥状态,而是像油画笔那样呈扁平状态,这时候写出来地笔画质感会显得扁平薄怯,因此蔡邕要在前面冠上“圆笔属纸”四个字.如果书写过程中出现‘扁笔”,一种方法可以将毛笔在砚池边上掭一下,使它回复到圆锥状态;另一种方法以执笔地手指将笔杆转动一下,使落笔时扁笔交圆;还有一种方法是在书写过程中用调节笔锋地方法使其变圆.不过,“今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种解释中锋运笔地方法,仍然令人觉得难以领会,因为具体书写时,笔锋已分布在笔画地中间和两侧,是很难找到所谓地笔心来地.因此应该用另一种更精确、科学地方法来进行诠释.毛笔在纸上运行时,笔腹处于运行地前方,笔锋紧随其后,笔锋始终重复在笔腹所形成地墨迹之上,为中锋运笔.中锋运笔时,笔锋到笔腹地方向与毛笔地运行方向一致.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用中锋运笔写出来地笔画由于书写力度、速度地不同会产生不同地质感.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笔画边线光洁平整,如刀切地一样,古称‘古钗脚”;另一类笔画边缘毛涩不平,如万年相藤,古称“屋漏痕”,或称之谓“金石气”.前者书写速度略快,用力平均,显示出刚健挺拔、富有朝气地美.后者书写速度略慢,比较用力,手指路有震颤.显示出遒劲涵蕴而又老成地美.初学者应该先练习前一种干净利索地线条.待熟练了再追求“屋漏痕”.实际上“屋漏痕”是功到自然而成地,决不是做作而成地,刻意用颤抖或扭动去做是不行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古人常用“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来形容笔画线条.所谓“力透纸背”,是指书写时笔力雄厚,墨能透过纸背.老师检验学生毛笔字写得是否认真,往往将元书纸反过来看笔画中间地墨色是否吃透了,如果笔画地两头与中间一样黑,说明这个学生写字认真,不马虎.如果发现笔画地头尾是黑地,而中段部分不黑,说明这个学生写字草率,一带而过.“入木三分”,典出自王羲之.他写地祭祀祝版(木板),因要重写新地祝词,叫木匠将字削掉,结果削去三分才不见墨迹.说明王羲之笔力浑厚,墨能进入到木板三分那么深.“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都是讲中锋运笔地力量和墨色实而不虚浮.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三、偏锋运笔

毛笔草书书法字体欣赏

毛笔草书书法字体欣赏 毛笔草书书法字体欣赏 毛笔草书书法字体欣赏1 毛笔草书书法字体欣赏2 毛笔草书书法字体欣赏3 毛笔草书书法字体欣赏4 毛笔草书书法字体欣赏5 草书的表现主义 张旭字伯高,唐开元天宝年间(713-756)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至今吾长史,故世人又称张长史。张旭平生嗜酒,性情放达不羁,往往酒醉后一边呼叫一边狂走,乘兴而挥毫。画史上记载,他曾经用头发濡墨书写大字,当时人们叫他“张颠”。 张旭的狂草左驰右鹜,千变万化,极诡异变幻之能事。韩玉涛先生认为可将其归纳为三个特点。其一为“狂”,写起来一气呵成,始终一贯,保持一种气势,满眼是“意”,“无惜是非”。其二为“奇怪”、“变态”。如“游云千万朵”,变幻莫测,下笔结体,都不易捉摸。第三个特点是“可畏”。“可畏”不是“可悦”、“可媚”,摈弃妍美、纤弱的病态,而产生一种岩石压顶之感,“观者对字,若‘逼利剑之锋芒’,感到‘肃然巍然’”。张旭的草书虽狂虽草,但不失法度,一点一画,皆有规矩,因为他的楷书亦有相当高的成就。张旭传世的作品不多,可见到的有《肚痛贴》、《古

诗四帖》等。 另一位狂草大书家怀素。字藏真,俗姓钱,潭州(今湖南长沙)人,幼年便出家当了和尚。他比张旭晚二十多年,曾受张旭和颜真卿的影响,幼年学书,十分刻苦。“笔冢墨池”的成语典故就是由他所得。他的书法热情奔放、豪迈恣肆,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当时的诗人李白、钱起等都有赞美他书法的诗篇。韩*f 在一首诗中写道:“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把他的字与张旭字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笔画偏肥而前者偏瘦,所以,怀素在《自叙帖》中有“奔蛇走虺势八座”、“寒猿饮水撼枯藤”的诗句,以“奔蛇”和’枯藤”作比,甚为贴切。 在中国古代书论中,不论是对篆、隶、行、楷,还是对草书的论述,大多是以自然景观或某些现象作比,加以形容和描述,读者要靠一种生活感受、生活经验去领悟,才能欣赏和理解。书法实在是一种很玄奥的艺术,尤其狂草,书写者往往是充满激情,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下完成的,读者从墨迹中隐隐地感受到某种情绪。这其实正是一种表现主义艺术的特点,狂草产生于唐代,当时的绘画基本上属于工笔重彩的表现形式,范山模水,描眉涂目,都须凭藉理性在较长时间里才能完成的。即使如吴道子那种带有表现主义成分的画法,也终归要受到物形的限制,并不是能够完全放开来的。在这种情况下,从书法中出现了狂草,则可以借用来比较充分地表现情感或情绪。这恐怕是表现主义书法产生的主要缘由。 在张旭和怀素以后,历代都有草书大家出现,如宋代黄庭坚、

古人88句书法技法剖析

古人88句书法技法 1、书法者,书而有法之谓,故笔落纸上,即入“法”中,动静皆能含法为上乘。唐.欧阳旬《用笔论》 2、书之神韵,虽得于心,然法度必讲资学。沈括《梦溪笔谈》 3、今书之美字钟、王,其功在执笔用笔。元.解缙《春雨杂述》 4、用笔之法:拓大指,偃中指,敛第一指,拒名指,令掌心虚如握卵,此大要也。唐.卢携《临池诀》 5、执笔之法,实指虚拳。运笔之法,意在笔先。清.冯武《书法正传》 6、古之所谓实指虚掌者,谓五指皆贴管为实,其小指贴名指,空中用力,令到指端,非紧握之说也。握之太紧,力止在管,而不注毫端,其书必抛筋露骨,枯而且弱。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7、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8、卢公忽相谓曰:子学吾书,但求其力耳,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虚掌实指,指不入掌,东西上下,何所阂焉?常人云:永字八法,乃点画尔,拘于一字,何异守株!唐.林蕴《拨镫序》 9、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献酎之丽。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10、书重用笔,用之存乎其人。故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 11、笔心,帅也,副毫,卒徒也。清.刘熙载《艺概》

12、昔人传笔诀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论书势:“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明.丰坊《书诀》 13、张长史折叉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风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黄庭坚《论书》 14、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一外法在肘腕。掌指法之常也,肘腕法之变也。元.郑铄《衍极并注》 15、大字运上腕,小子运下腕,不使肉衬于纸,则运笔如飞。明. 丰坊《书诀》 16、执笔低则沉着,执笔高则飘逸。清.梁献《执笔论》 17、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两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下笔点画波奈屈曲,皆需一身之力送之。东晋.卫铄《笔阵图》 18、把笔深浅,在于去纸远近,远者浮泛虚薄,近则瘟锋体重。唐.卢携《临池诀》 19、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依笔,则有力。黄庭坚《论书》 20、所谓法则,恹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五代.李煜《书述》 21、执笔欲紧,运笔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之,执笔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知执。孙过庭有执.使.转.用之法:执谓长短深浅;使谓纵横牵挚;转谓钩环盘纡;用谓点画向背;岂偶然哉!宋.姜夔《续书谱》

毛笔书法草书作品图片

毛笔书法草书作品图片 篇一:毛笔行草书法欣赏 篇二: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一.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中文名:王羲之国籍:中国主要成就:书法民族:汉族《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兰亭集序》、《初月 代表作品: 公元303年,一作321帖 出生日期: 年所处时代:东晋公元361年,一作379称号:书圣 逝世日期: 年 1.人物简介

王羲之他出身于名门望族(琅琊王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14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于江南建康(今南京市),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著名家族,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公元345-公元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抚州市临川区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文革”期间,墨池遭毁。20XX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草书《初目贴》、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则《临川帖》:“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表达了对临川的牵挂情怀。

古人论书释文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而辄放言无是道也,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碗不知,此语最妙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倚侧,及其定也。献之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而辄放言无是道也,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碗不知,此语最妙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倚侧,及其定也。献之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而辄放言无是道也,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碗不知,此语最妙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倚侧,及其定也。献之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而辄放言无是道也,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碗不知,此语最妙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倚侧,及其定也。献之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而辄放言无是道也,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碗不知,此语最妙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倚侧,及其定也。献之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而辄放言无是道也,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碗不知,此语最妙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倚侧,及其定也。献之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而辄放言无是道也,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碗不知,此语最妙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倚侧,及其定也。献之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书法基础:书法用笔的一些特殊技巧

书法基础:书法用笔的一些特殊技巧 1、摆笔。在特大字的较长笔画中,为强调金石涩辣之味,能够在一 横行笔时,增加上下移动。在一竖行笔时增加左右摆动,但都应增加 适当的提按顿挫。 2、退笔。适用于中锋和侧锋,写大字较长的行笔可增加适当的退笔,能增加屋漏痕之感。退笔的方法是在行笔中,笔锋适当提按,断断续 续加入较小的倒退动作。 3、颤笔。用摆笔、退笔的方法加在一起,动作减少即成。 4、跳笔。写大字行、草,在一笔运行接近终了时,笔毫较干的情况下,可将笔杆略提,但不可离开纸面,使它产生一些飞白的砂笔,随 后将笔沉下收住。能够产生气势和变化,给人以内含的力量。 5、擦笔。草书偶尔用之,为造成黑白轻重,虚实枯润节奏感,笔毫 已干仍然要把已写的字或笔画写完,应把行笔的速度减慢,把压力加重,用干擦完成,收笔要停顿。 6、旋笔。在落笔、行笔、收笔的某一阶段,捻旋笔管,使笔画出现 圆浑而有变化。 7、滚笔。在一撇的行笔阶段,将笔锋略偏,按前进的方向反滚,使 之增强磨擦,造成苍劲雄奇之感。 8、推笔。如在写“散氏盘”铭文的“三”字时,为避免笔画雷同, 中间一横是由右向左推出来的。 9、拖笔。狂草的较长笔画中,为增加变化,在行笔中可偶尔变换笔锋,加入顺拖之卧笔,能产生砂毛之感。 10、槌笔。松握笔杆以笔肚槌于纸上,方法象击鼓槌,干湿不定,狂 草中之点或某些笔画的开头偶尔用之。

11、砸笔。松握笔管,使笔杆有滑动感,将吸饱墨的笔头,用力掷砸在落笔的部位,不可让笔杆脱出五指,使墨花略有绽射,然后行笔,写狂草书中偶尔用之。 12、揉笔。在写特大字时,为增强较长笔画的变化和金石味,并突出结构部分,在运笔过程中将笔锋微微揉动,如不规则地转圈,并加上提按顿挫,能使骨力透彻。

最漂亮的毛笔行书欣赏[行书书法欣赏]

最漂亮的毛笔行书欣赏[行书书法欣赏] 学习行书书法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摹写”和“临写”,以下几幅优秀精美的行书书法送给正在学习行书的朋友。下面是为你的行书书法,希望对你有用! 行书是比较晚出的书体。从形态上说,“行”者,与“坐”、“跑”相对而言。《说文解字》云:“行者,人之步趋也。”行书最初又叫“行押书”、“行狎书”。唐韦续谓:“行书,正之小讹也,钟繇谓之行押书。”而《宣和书谱·行书叙论》日:“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间者行书有焉。于是兼真者谓之真行,兼草者谓之草行。”言其“贵简易相间流行”。最初传为刘德升所创,其门下有钟繇、胡昭二弟子。钟瘦胡肥,而实迹都不可见。钟繇的楷书确有行书之意趣,也可玄想其行押书之特点。当然,真正能看到比较清楚的二王行书,也已经是唐代摹本了。对于行书的特点,苏轼有个形象的说明:楷如坐着,行如行走,草如跑步。行走最好地体现了动静结合的节奏和韵律,所以,虽然它后起而影响最大,涉及面最广。行书分为行楷与行草。所以,简单地说,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边缘性书体,兼有楷书和草书的某些特征。 马宗霍认为,书以晋人为最高最盛,晋书与唐诗、宋词、元曲相并称,成为一代之尚也。原因有三:一是时接汉魏,诸体悉备;二是隶奇草圣,笔迹多传;三是俗好清谈,风流相扇,志轻轩冕,情骛

皋壤。而钟繇、胡昭为行书之宗。加之晋人禁碑,刻石较少,晋人所传唯缣纸而已。而且行书在缣纸上更易表现其性能,所谓“自相得而益彰”。论者谓晋人书以韵胜,以度高。而韵与度,皆须求之于笔墨之外。“韵从气发,度从骨见。必内有气骨以为之干,然后韵敛而度凝。徒以韵胜,则韵浮于气也。徒以度高,则度离于骨矣。”马氏认识到晋人行书形成的原因,也看到行书发展的利弊,是较早对行书成因作出概括的研究者。不过,其后言“晋书虽工之极,而实卑之始;虽盛之极,而实衰之渐”。似乎为帖学末流敲响了警钟,应当历史地看待这一点。 在传统的篆、隶、楷、草四大体中,没有行书之地位。但时代发展,无论是为了实用还是为了审美,行书以其独特之魅力后来居上,因其可以伸缩的巨大空间而获得最为旺盛的生命力。 从书论历史角度看,最初创造行书体的人是刘德升。当然书体的演变并非一人能成,刘氏顺应潮流,对行书加以归纳总结,集其大成而已。刘德升(生卒年不详),字君嗣,颍川人,为东汉桓、灵时期人。他的作品没有流传下来。他对书坛的贡献是:一是相传创造了妍美婉约的行书体,独步当时;二是培养了胡昭、钟繇两位书法家,钟繇成为“正书之祖”,与王羲之并称“钟王”,可谓成就非凡。行书的产生是在汉代,而成熟在魏晋。自魏晋之后,很少书家不擅长行书。而在五大体系统中,行书系统队伍最为庞大,而且每个时代都有名家

古人论书法

古人论书法 夫書之微妙,道合自然。秦?李斯-朱文長《墨池編川》 凡書非但裹結流快,終藉筆力輕健。秦?李斯-朱文長《墨池編川》 夫書勢法猶若登陣,變通並在腕前,文武遺於筆下,受須有倚伏,開闔籍於陰陽。蕭何《佩文齋書畫譜川》 斷木為棋,梡革為鞠,亦有法焉,而況書乎!漢?揚雄《法言》草書之法,蓋又簡略,應時諭指,用於卒迫。漢?崔援《草勢》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醜,在心與手,可強為哉? 漢?趙壹《非草書》 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您性,然後書若迫於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漢?蔡邕《筆論》 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漢?蔡邕《筆論》 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漢?蔡邕《九勢》 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漢?蔡邕《九勢》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三國?鐘繇《筆法》 蓋草書之為狀也,婉若銀鉤,漂若驚駕,舒翼未發,復舉還安。晉?索靖《草書勢》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福,莫重於銀鉤。晉?衛鑠《筆陣圖》 夫欲書者,先幹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晉?王表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 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齊平,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 字體形勢,狀如龍蛇,相鉤連不斷,仍須棱側起伏,用筆亦不得使齊平大小一等。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

凡書貴乎沉靜,令意在筆前,字居心後,末作之始,結成思矣。晉?王羲之《書論》 藏骨抱筋,含文包質。晉?王羲之《用筆賦》 夫未解書意者,一點一畫皆求象本,乃轉自取拙,豈是書邪? 晉?虞安吉-李世民《指意川 書之妙道,神彩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南北朝?王僧虞《筆意贊》 王右軍書如謝家子弟,縱復不端者,爽爽有一種風氣。南北朝?袁昂《古今書評》 敏思藏於胸中,巧態發於毫銛。南北朝?庚肩吾《書品》 澄神靜慮,端己正容,秉筆思生,臨池志逸。唐?歐陽詢《八訣》剛則鐵畫,媚若銀鉤,壯則啒吻而嶱嶪,麗則績靡而清遒。唐?歐陽詢《用筆論》 兵無常陣,宇無常體矣;謂如水火,勢多不定,故雲字無常定也。唐?虞世南《筆髓論》 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於妙。唐?虞世南《筆髓論》 學者心悟於至道,則書契於無為。茍涉浮華,終憎於斯理也。唐?虞世南《筆髓論》 夫字以神為精魄,神若不和,則字無態度也。唐?李世民《指意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靠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唐?李世民《王羲之傳論》 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檢而便。唐?孫過庭《書譜》 凜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之以閒雅。唐?孫過庭《書譜》 豈知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唐?孫過庭《書譜》 何必刻鶴圖龍,竟慚真體;得魚獲兔,猶吝筌蹄。唐?孫過庭《書

写毛笔字的正确握笔方法

写毛笔字的正确握笔方法? 毛笔的握笔方法是:大拇指的第一节内侧按住笔杆靠身的一方,大拇指处于略水平的横向状态。食指的第一节或与第二节的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中指紧挨着食指,钩住笔杆。无名指紧挨中指,用第一节指甲根部紧贴着笔杆顶住食指、中指往里压的力。小指抵住无名指的内下侧,帮上一点劲。这样形成五个手指力量均匀地围住笔的三个侧面,使笔固定,手心虚空。这就是所谓的“五指执笔法”,右手五指全派上用场,用“按、压、钩、顶、抵”的方法把笔执稳,使手指各司其职。 书法入门口诀歌 书法为艺术,前人心血凝。学书贵有恒,练书须用心。心正则笔正,笔决记心中。 下笔不离点,转折贵圆露。有垂还欲收,勾划忌平庸。左垂宜竖露,右直利悬针。 捺似金刀势,撇如犀角形。横行锋务敛,结构气欲清。毫发不松懈,布局巧用心。 疏密必相间,迟速便能通。轻重相扶持,正偏顾盼情。浓淡相映易,向背必适中。 虚实必兼顾,起伏延绵陈。纵横穿插势,吞让有分寸。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尊。 神形能兼备,飘逸潇洒容。日日不歇笔,不懈功竟成。 楷书口诀 楷书称正楷起笔多藏锋学书必先行行笔用中锋笔画形态稳回锋要自然 字字得端正结构讲造型结构搭配匀多临古人帖章法要讲究用笔讲技巧 笔笔得到位楷书要写好清朗必整齐重在用腕上 行书口诀 行楷书写要流畅主笔沉着是关键快写简化是特征连笔轻细不可粗 伸缩性大变体多用笔最好是长锋执笔用笔如草书使墨必须调湿润 执笔必须悬起肘全篇排头是标准灵活多变才自如一气呵成要贯通 隶书口诀 方劲古拙如龟如鳖蚕头雁尾笔必三折雁不双飞蚕无二色 点画俯仰左挑右磔重浊轻清斩钉截铁 魏碑口诀 魄力雄强精神飞动气象浑穆兴趣酣足笔法跳跃骨血润达 点画峻厚结构天成意态飘逸血肉丰美 草书要诀 草书行行如春蚓字字造型似秋蛇全章一起要贯通有气有神是精品 狂草要诀 狂草如激电湍流字字如惊蛇出洞点线变化多姿美疏密虚实心有数 气势磅礴态万千结构布白心畅意 练字十句激励语 一、记住,想交到更多的朋友,就必须写得一手好字。 二、只有你的心练静了,你写的字才能活起来。 三、做人要心正,练字要笔勤。

楷书的笔法行笔

楷书的笔法行笔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山东书法老师谈楷书的笔法—行笔 我的书法启蒙老师是一位山东的书法老师,记得他对我说行笔,也叫走笔、过笔,是点画用笔起收之间的中间环节,也即是行笔过程。他对我说书法其用笔起、收固然关键,但是行笔也十分重要。 有一次在山东书法加盟大会上,他还举例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就看到了古人之所以在用笔上取得不可企及的成就,正在于不仅仅重视起笔与收笔,使笔画两端“雄厚恣肆”,同时也在中间行笔的过程中下功夫,使笔画“丰而不怯,实而不空”,骨势洞达,神盈一体,力贯始终。 山东书法历史资料: 那天他首先说了下山东书法历史资料简述: (一)原始陶文:从文字画到文字。大汶口文化出土陶片文字,莒县陵阳河、大朱村、前寨;龙山文化陶片文字,城子崖、青岛白沙赵村;龙山文化晚期,邹平丁公村,龙山陶文(与甲骨文、金文一体系)。 (二)金文:青铜器铭文,如寿光古城乡;梁山;临朐;邹县;临沂;枣庄等地出土文物。

(三)碑刻:秦刻石:峄山、琅琊、泰山石刻;汉碑:济宁;摩崖石刻:邹城等。山东书法重要代表,反映了书法的演变和风格特征。很多碑文也是书法史上稀有或艺术水平很高的代表作,并列入中小学书法教材,如张猛龙碑。 主要介绍石刻文字,包括碑刻文化知识背景的介绍,和山东古代碑刻代表遗迹,产生背景、历史地位、书法创作学习价值。(碑刻包括碣、碑、石经、造像、画像、建筑器物刻字等) 1、秦石刻:峄山、琅琊、泰山石刻等,记载着政治与书法之间的联系,也是学习小篆的重要摹本。 2、 汉碑:山东汉碑数量多,质量高的文化背景;山东汉碑的内容、历史价行笔这一过程,用笔的方法主要是中锋与侧锋,另外,为了加强笔画的粗细变化及行笔方向改变后的转折,还要在行笔过程中辅之以提按、顿驻、疾涩等动作。在他讲解山东书法悠久的历史时,脸上那种自豪感真是一种幸福。 行笔的内容: 紧接着他又带领学生们去了一个很好的山东书法教室,又详细的讲解了行笔的内容:

写毛笔字的执笔 运腕 姿势 正确方法

执笔运腕姿势执笔学习书法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才能更好地使用毛笔,得心应手。关于执笔,古人总是将执笔与用笔结合起来讲。元陈绎曾《翰林要决》说: “拔镫法:李后主得之陆希声、希声所传于光者止六字,后主更益二字曰导、送谓之八字诀。 :大指骨下节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钧。 捺:食指着中节旁。 钩:中指着指尖,钩笔令下。 揭:名指着指外爪肉之际,揭笔令向上。 抵:名指揭笔,中指抵住。 拒:中指钩笔,名指拒定。 导:小指引名指过右。 送:小指送名指过左。 右名拨镫法。拨者,笔管着中指名指尖,会圆活易转动也。镫即马镫,笔管直,则虎口间空圆如马镫也。足踏马镫浅则易出入,手执笔管浅,则易转动也。” 此处所谈执笔,已将道理说清楚,然而所讲的“、捺、揭、抵、拒,导、送”八字指法,讲的太实,令人易产生主要是用指运笔的模糊认识。正确执笔方法的要点是: 一、大拇指、食指、中指捏笔,无名指以指背抵住笔杆,小拇指抵无名指不贴笔杆,五指捏管的距离不要上下分得太开。 二、指尖捏笔。指尖部分比较敏感,宜表达运笔的细腻变化。 三、虎口张开成“马镫”形为佳,写小字“风眼”亦可。这样手掌自然空虚,可容一只鸡蛋的空间。 四、掌竖腕亦竖。 五、执笔松紧适度,太松易飘滑无力,太紧则运笔乏灵动之感。以上五点便于灵活用笔。(见图1)不正确的执笔方法,往往就是不合以上五点,如三指执笔,用指关节握笔、虎口密封、手掌不虚、手腕与桌面平行角度等。(图2)执笔似乎很简单,然如果一开始马虎,形成不良习惯,就会直接影响学书的进步,好比学习打拳,开始时不注意“马镫式”、“弓箭步”的正确姿式,将来的拳法就难以提高。

执笔的高低,一般以笔杆的中间偏下一点为宜。写小楷及擘窠大字执笔偏下,求笔法稳重,行草书执笔偏高,运转幅度大,笔法才能灵动。但撮住笔梢的执笔法是不足职的。 运腕正确的执笔仅是个条件,更主要的是会运笔,清包世臣强调运指,这是错误的观点。宋姜夔《续书谱》说得明确: “大抵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腕法有三种: 一、枕腕。枕腕是写小楷的一种方法,因写小楷腕易累,故以左手背垫在右,手腕下,或用竹制的“枕腕”,但不要枕得太死。(图3)

谈书法的用笔方法

谈书法的用笔方法 用笔的方法,古人多称“用笔”,今人多称“笔法”,是指提、按、擒、纵、使、转、顿、挫等;从笔墨行迹分析说“笔法”,指方、圆、肥、瘦、血、肉、刚、柔等。操作为因,墨迹为果,故有时也将二者合在一起说,如中锋、侧锋、藏锋、回锋等。因此可以说,“用笔”与“笔法”仅是不同的说法,实质是一回事。 用笔要涉及的内容很多,这里仅就最基本的方面简述己见,以供探讨。 一、关于运笔运腕 运腕,是用笔的主要手段。写中字和小字主要靠运腕。即使是写大字或榜书,运腕也是主要的环节。运腕的好处在于方便调整笔锋和加强点画力度。 写字主要靠运腕实现,但通身皆要配合。坐写小字,手指相对配合较多;立写大字,手臂就较显用场了。无论坐书还是立书,腿足身肩的支撑平衡作用都很重要。所以清学者、书家程瑶田说:“书成于笔,笔运于指,指运于腕,腕运于肘,肘运于肩。肩也、肘也、腕也,指也、皆运于右体者也,而右体则运于左体。左右体者,体之运于上者也,而上体则运于下体。下体者,两足也;两足着地,拇踵下钩,如履之有齿以刻于地者,然此之谓下体之实地。下体实矣,而后能运上体之虚。” 应该说,指的主要任务是执稳笔杆,腕的主要任务才是运转,这就是谈用笔必谈运腕的道理。 运腕的本意,是以腕为动力,引笔而行。运腕不仅限于平腕的摆动,还有提、按、扭、转、等各个方向的转换,运腕的动向是全方位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笔法了。做到了这一点,腕才算真的活了。 二、关于八面锋和调锋 笔头是圆锥形的(蘸墨后),笔杆直立后可以向水平的任意方向用锋。按中国人传统习惯,约简为八面用锋,既“八面锋”(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 汉字的点画有不同方向,学会八面用锋是必备的基本功。而八面用锋不是各个方向点画的简单混合,而是要按一定规则搭配,并使之有紧密的联系。 由于各种点画的形态和用锋不同,实现点画的交接和转换,离不开“调锋”。调锋的任务,在于及时将散开的笔锋合拢起来,将弯曲的笔锋伸展开来。膏笔也是调锋的一种方式。 三、关于笔头使用部位 对毛笔笔头的使用与要求各有不同,有的喜用小笔写大字,有的却喜以大笔写小字。有的喜用短锋,也有喜用中锋和长锋的。 假如我们将笔头分为三截:尖的部分为笔锋,靠笔管的那端为根部,中间为笔腰。那么,喜用小笔写大字的人,爱用笔腰和笔根;喜用大笔写小字的人,爱用笔腰及笔锋。应当说,毛笔的三截都是有用场的,但从既发挥笔的功能又保证笔的寿命这点出发,还是应该以用笔锋、笔腰为主。以用笔根为辅。要使点画粗、就去换大笔。常用笔根,不仅不能充分利用笔毛的弹力,还会使点画书写准确率降低。另外,由于笔根过度磨损和受力,还会造成笔毛弯曲无力和笔杆劈裂。 四、关于用笔的基本要领 一副书法作品,无论字多大多小,都可视为汉字点画的组合,都要从一点一画写起。因此,历代书家很重视点画,把用笔的成功与否,看作书法的关键。 1、点画的三运笔 点画的书写,无论何种书体,无论粗细长短,都有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既“三运笔”。三运笔的要领,按刘熙载的说法是逆入、涩行、紧收。 2、提按和藏露 用笔的提按,是造成点画轻重的具体铺毫方法。轻则用提、重则用按。点画由轻变重,则用笔由提变按;点画由重到轻,则用笔从按到提。提和按没有固定的法则,都是相对的。笔的大小不同,点画的粗细不同,提按的幅度也有区别。按不是体现在简单的执笔动作里,而是在相互比较中或者是在有形的点画里才能显现。轻按较之于重按为提,低提相对于高提为按。有的点画先提后按,有的点画先按后提。有的字是提多按少,有的字却按多于提。提按是用笔的基本之法。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提比按更重要,更有难度。能够提得起,用笔才能更加灵活,调锋才更便利和准确。 藏露也是用笔的两种基本方法。藏是点画的起处或收处不出现锋尖(利用逆回之法把笔锋藏在点画中)的用笔方法,或叫“藏头护尾”法。这样的点画看起来凝重、含蓄。露锋则与藏锋相反,使点画起处直入,收处直出。这种用笔的点画直率、果敢、飘逸。藏锋对于点画头尾,多为逆峰起笔和回峰收笔;露峰则是顺锋而入和顺锋而出。 3、中锋和侧锋 中锋和侧锋,是指书写时毛笔的锋尖行走在点画中的位置而言,锋尖近点画之中的为中锋,在点画一边的为侧锋。中锋用笔是遣毫在运笔方向的反方向,既笔杆之后侧。这样铺毫,正副齐用,笔心可在点画中线(或近中线)上。侧锋用笔是遣毫在笔杆的一侧与笔杆同时向一方向行进,有些像扫帚扫地。

草书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草书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草书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欣赏: 草书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1 草书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2 草书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3 草书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4 草书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5 草书的演变历程: 草书是中国文字最为简约的书体。草书的起源,亦如行书,或其他书体,无法确指始于何时。史记说:“战国时,楚怀王使屈原造宪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见而欲夺之,盖草书之祖起于。”据此故有草书缘起于草稿之话,可见战国时即已有草书的形成。因为起于草稿的字体,为了发挥速写功能,较为省略草率,自然不能工整,草草写成,顾名思义而为草书。但此种草书,仅能说是古篆(当时使用的字体)的草稿,真正草书的开始发现,则始自汉初,其演变过程,自应是先有“章草”,而后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体了。 章草是隶书速写而成,故源出于隶。传说为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创。宋赵彦卫云漫钞说:“宣和,陕古人发地得木简,字皆章草,乃永初二,发夫讨叛羌檄。米元章帖言:章草乃章奏之草。今考之既用于檄,则理容施于章奏。盖小学家流,自古以降,

日趋于简便故大篆变小篆,小篆变隶;比其久也,复以隶为繁。则章奏文,悉以章草从事,亦自然之势;故虽曰草,而隶笔仍在,良繇去隶未远也。”此说章草因通於章奏得,其说较为可信。 “章草”字体,虽已“隶书”简约,但仍略带波磔,若从汉初木简书迹,可见初期的“章草”,实际上就是应急的粗率“隶书”变体。故其笔法与结体,无一定规范可循,一直到了东汉的张芝,章草字体,才臻成熟,至魏晋而登峰造极。其中著名的书家,如魏时的韦诞、吴时的皇象、晋时的索靖,都称为一代章草的宗匠。 “章草”传世的法帖,计有史游《出师颂》、《淳化阁帖》中张芝书、皇象所书《急救章》、索靖的《月仪帖》等。虽传刻至今,但法度端凝,体势坚劲,有独立自强之特,仍足供为后人临摹研究的最佳资料。 “章草”的笔画略带隶书的波磔,而字字独立不相连带;利用符号,一笔万同,是汉隶行书之变体。 今草即现今所通行的草书,通称为草书,传说为后汉张芝(伯英)所创始。韦诞说:“芝学杜度,转精其功,可谓草圣,超前绝后,独步无双。”张怀《书断》说:“自杜度妙於章草,崔瑗、崔实,父子继能。伯英得崔杜之法,故知新,因而变之,以成今草。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笔脉通其隔行。惟王子敬深明其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未,世称一笔书起自张伯英,即此也。”又说:“章草之书,字字别。张芝变为今草,上下牵连,或上字之末,而为下字之上。呼史游草为章草,因伯英草而谓今草也。”由是而知,“今草”与“章草”不同之处:章草字字独之,系速写隶书而成,而“今草”则省去

关于古代书法家的名言

关于古代书法家的名言 我国从古至今,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有哪些名言是关于古代书法家的呢》下面给你带来的是关于古代书法家的名言的内容,希望你喜欢! 1) 渣滓去,则清光来,若心地丛杂,虽笔墨精良,无当也。故扬子云:字为心画。 2) 昔人有联语云:夫复何为,莫非自然。真至理名言也。作书亦当知此意。 3)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书亦如之。 4) 摹古之法,如鬼享祭,但吸其气,不食其质。 5) 心粗气浮,百事无成。书虽小道,亦须静定。 6) 冷看古人用笔,勿参以杂念,是亦收放心之一法。 7) 离形得似,书家上乘。然此中消息甚微,不可死在句下。 8) 握笔之法,虚掌实指。指聚则实,指实则掌自然虚 9) 死指活腕,书家无等等咒也。指死则笔直,腕活则字灵。 10) 逆笔起,最得势。褚河南书,都逆起,隶法也。 11) 字须笔笔送到,到笔锋收处,笔仍提直,方能送到。 12) 作楷须明隶法,作隶切忌楷气。作隶须有万壑千岩奔赴腕下之气象。 13) 初学临书,先求形似,间架未善,遑言笔妙。

14) 笔须凌空,固也。然学者误会斯语,每走入空滑一路去。必曰气空笔实,方能无弊。 15) 书贵熟,熟则乐。书忌熟,熟则俗。未能画平竖直而遽求神妙,是犹离规矩以求巧,非吾所敢知也。 16) 书无定法,莫非自然之谓法,隶法推汉,楷法推晋,以其自然也。唐人视法太严,故隶不及汉,而楷不及晋。 17) 学楷宜由唐而晋,隶则非汉不可。 18) 汉隶笔笔逆,笔笔蓄。起处逆,收处蓄。 19) 字之纵横,犹屋之楹梁,宜平直,不宜倾欹。 20) 古碑贵熟看,不贵生临,心得其妙,藉笔以达之,方能神似。 关于古代书法家的名言(最新版)1) 意居笔先,形随法立。 2) 欲知后笔起,意在前笔止,明乎此,则笔笔呼应,字字接贯,前后左右,自能一气相生矣。 3) 笔法尚圆,过圆则弱而无骨。体裁尚方,过方则刚而不韵。 4) 熟能生巧,凡事皆然。书未熟而专事离奇,魔道也。弄巧成拙,不如守拙。 5) 秦汉之书,其巧处可及,其拙处不可及。 6) 工夫深,结体自稳;天姿好,落笔便超。 7)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扬雄《法言》 8)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清.松年《颐园画论》

论中国古代书法的笔法传授谱系

论中国古代书法的笔法传授谱系 一、笔法传授谱系的形成过程及其层累性 中国古代书法传授的核心内容是笔法,这一观念在中唐形成,后世代代沿承下去,积淀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中国书法史上有很多奇传演绎着这一观念,有笔法神授的传说,有掘冢求笔法的故事,有密室私授的典故,也有感物顿悟笔法的美谈,而其中笔法传授谱系这一现象最为引人注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笔法传授谱系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他有一个渐变和层累的过程。我们可以把他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传授谱系中始祖故事的形成,其二是系连书法名家,传授谱系基本框架的形成,其三是后世对传授谱系基本框架的衍脉和附益。而其中前两个过程有相互交叉关系,也就是说在基本框架的形成和丰富过程中,传授始祖的故事同时也被丰富和发展了。 古代书学文献记载的各种笔法传授谱系版本,一般都尊蔡邕为笔法传授的鼻祖,而蔡邕则得之于神人。(书法传授谱系中所列各家都是书法史上实有其人的书法家,“神人”毕竟凭虚无托,故一般都把蔡邕看作笔法传授的鼻祖。)蔡邕之所以能成为笔法传授的鼻祖,主要是有“石室神授蔡邕《九势》”的故事。这一作为笔法传授谱系发轫点的故事,也有一个渐变和层累的过程。张天弓先生认为,“石室神授蔡邕《九势》说之演化”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法书要录》卷一《传授笔法人名》始称“蔡邕授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于崔邈。而《法书要录》并没有明言“神人”于何地传何种笔法。其二,《墨薮·用笔法人名》始称“蔡邕授于嵩山石室得素书”,并暗示神人所授之书与蔡邕的《笔论》相关,但仍未及乎《九势》。其三,伪托羊欣的《笔阵图》中“石室书”才言及《笔论》、《九势》二文。② 再以笔法传授谱系中起初的祖先之一的钟繇为例。晋人虞喜的《志林》载:“钟繇见蔡邕《笔法》于韦诞座,苦求不与,捶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诞死,繇盗发其墓,遂得之。”③ 《题〈笔阵图〉后》(旧传为王右军所作,实为中晚唐人伪托之作)则对钟繇发韦诞墓的故事作了后续:“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张)翼乃读之,依此法学,名遂大振,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④宋朱长文的《墨池编》卷二收有《魏钟繇笔法》,此篇书论则涉及钟繇论笔法的具体内容,而钟繇所论与韦诞墓中盗发的笔法有关,同时又说钟繇临终前把笔法传给了他的儿子钟会。现在把相关的一段记载摘录下来:“及诞死,繇令人盗发其墓,遂得之。故知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自消息而用之,由是更妙。繇曰:‘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临死,乃囊中取出以授其子会曰……”⑤ 类似于蔡邕和钟繇的故事,在王羲之、卫夫人等人身上也有发生。从蔡邕和钟繇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以大书法家为依托的故事逐渐丰富发展的过程,其实正好反映了笔法传授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的过程。这些书法名家在笔法传授谱系中的地位奠定好了,自然就会系连起来,成为流传有绪的谱系。 我们再来看一下笔法传授谱系基本框架的形成。唐人韦续的《墨薮》第八篇《用笔法并口诀》还没有明晰地勾画出笔法传授谱系,但是此篇对笔法发展历史的叙述是以大家为脉络展开,并将笔法的发展上溯到了李斯、蒙恬、萧何,此三人以下则是蔡邕和钟繇。晚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收入一篇未具名的《传

毛笔字基本知识

毛笔书法基础知识 书写姿势 初学写字,应特别注意书写时身体的姿势。因为姿势是否正确,直接关系着字的好坏和进展。在书法中,把专门研究这部份内容称为“身法”,可见其重要。 正确的书写姿势,不仅能为写字打好良好的基础,而且对青少年来说,也是生理卫生的需要。青少年正在长身体的时期,若养成姿势上的坏习惯,还很不如易纠正。根据字的大小,一般有坐着写和站着写两类,即所谓的“坐势”和“立势”。初学写字,应特别打好坐势的基础。 坐势,端坐桌前,腰背自然伸直,上身可略向前倾,与肩同宽,左臂弯曲,手自然放置桌上,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手也可压在纸上,起到稳定纸的作用。右手执笔,笔不必正对头的中间部分,可偏向头的右侧,以能看到笔尖运动为宜。坐势书写又有枕腕,悬腕,悬臂等区别。枕腕,即右手执笔时,手腕不离开桌面,或把左手垫在右手手腕的下面的书写姿势。枕腕法多用于写小楷。悬腕,即右手执笔时手腕悬空。运笔较为灵活,适合写一寸左右的各种字体。 悬臂,即右手执笔时,手臂悬空的书写姿势,活动范围大,适合写两寸以上的各种字体。 采用坐势书写时,一般适合写两寸以内的较小的字,如小楷,晋人行书,唐人楷书等。 立势,身体站立不依靠桌子,上身前倾,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左手手掌平放在桌面上,左臂可直可曲,以能自然支撑桌面为宜,右手悬臂执笔。采用此种姿势适合写两寸以上的字。 蹲势,蹲在地上,两脚分开,略比肩窄,左手按纸,右手悬臂执笔,一般是在大的厅堂空地上写,便于把握通篇章法,这种姿势适合于巨幅长篇(写巨幅作品时脚可踩在作品上面)。 执笔方法与要点 执笔方法 如何正确执笔是能否正确用笔的前提,是能否把字写好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它被历代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所重视。只要我们翻开古今书法理论的典籍,关于执笔方法的探讨比比皆是。如握管法、单钩法、双钩法、握管法、撮管法、捻管法、拨镫四字法,回腕法等等。这些方法各有短长,各具特点。 一个初学者应该选用什么样的执笔方法呢?当这个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翻阅古今有关执笔的诸多论述,从中发现唐太宗李世民的"指实掌虚"说与唐代韩方明的"虚掌实指"说是最富于智慧的。他们可谓不谋而合,一同看到了问题的关键。指实,是强调五指执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