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1月)试题(含解析)

最新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1月)试题(含解析)
最新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1月)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1月)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2题,共64分)。

1. 《左传·定公四年》载:“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旂(旗),夏后氏之璜,殷民六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职事于鲁,以昭周父之明德。”材料

表明

A. 宗族关系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

B. 周公成为天下的绝对大宗

C. 智慧和品德是分封的重要依据

D. 周王以部族为单位进行分封

【答案】C

【解析】材料大意为:从前武王战胜商朝,成王平定天下,选择有明德的人分封,把他们作

为保卫周朝的藩篱屏障。所以周公辅佐王室,以治理天下,诸侯也和周朝和睦相处。分赐给

鲁公大路、大旂,夏后氏的璜玉,封父的良弓,还有殷朝的六个家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让他们率领本宗各氏族,集合其余的小宗族,统治六族的奴隶,来服

从周公的法制,由此归附周朝听取命令。分封制的主体有多种形式,其中同姓亲族是分封的

主体。但文献材料中“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强调的是依智慧、品德作为分封主要依据的一类,故A错误。周天子才是天下的大宗,周公只是一个辅佐者,故B错误。文献材料中周公“选建明德,以藩屏周”,体现出以智慧和品德为分封的重要依据这一点,故C正确。文献

中周公要求殷商六族率领本宗各氏族,集合其余的小宗族,统治六族的奴隶,来服从周公的

法制,由此归附周朝听取命令。所以殷族并没有获得与周族同等地位,故D错误。

2. 公元前322年,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舟节”、”车节”,“舟节”规定

鄂君使用的船只限额是150艘。自鄂出发一年往返一次。“车节”规定运输限额是50辆,也是一年往返一次。这说明了

A. 官营工商业发展情况

B. 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

C. 国家的商品专卖政策

D. 水陆交通设施十分完备

【答案】B

【解析】从材料来看,“舟节”、”车节”反映的是货物的运输,可以看出当时长途贩运已

经出现,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无法看出发展状况;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专卖”;D

选项材料无法体现。

3. 汉武帝统治时期颁布了附益法、左官律、《六察法》、限占田宅法、阿附豪强法、禁大姓族居法等法律文书,这些举措为后世王朝所继承和发展。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A. 形成了抑制贵族政治的制度基础

B. 外儒内法的统治理念

C. 注重立法手段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D. 为西汉强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汉武帝……附益法、左官律、《六察法》、限占田宅法、阿附豪强法、禁大姓族居法等法律文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汉武帝通过立法来约束地方豪强贵族,故C项正确;秦朝已经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宗法观念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的问题,故B项错误;约束地方豪强贵族与西汉的外部环境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附益法、左官律、《六察法》、限占田宅法、阿附豪强法、禁大姓族居法等法律文书”,学生据此可以得出注重立法手段的结论,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正确判断。

4. 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A. 选官不受身份限制

B. 宗法身份仍受重视

C. 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D. 官僚政治得到完善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士子考试“须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到“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资格限制放宽了,说明人才选拔渐趋开放,故C正确;A不符合“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表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错误。

5. 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以此为鉴,唐太宗采取了

A. 互利互惠的对外政策

B. 贵华夏贱夷狄的政策

C. 为国理财的经济政策

D. 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夷狄亦人耳""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等可以看出此君王并不歧视少数民族,而是尽力安抚,使民族关系融洽,故排除ABC,

选D。

6. 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A. 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B. 丝织业发展迅速

C. 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

D. 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手工业分工越来越细,可以看出手工业生产倾向专业化的趋势。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D项。

7. 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归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该学者的依据是宋明理学

A. 强调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

B. 突出儒学的社会伦理道德

C. 倡导恢复儒家个人主义精神

D. 突出了三教合一的特点

【答案】B

【解析】三纲五常思想是汉朝董仲舒提出的,汉唐训诂之学偏重于对名词的注解训诂以及对于经典的注解,宋明理学“直接面对经典”不是在强调三纲五常,A错误;宋代“义理”是讲求儒家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是指突出儒学的伦理道德,B正确;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扼杀人性,C错误;材料和三教合一无关,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理学被曲解之后以三纲五常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

8. 王阳明提出“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等主张。据此可知,王阳明

A. 关注人的主体地位

B. 反对“天人合一”

C. 主张格物致知

D. 否定宇宙的存在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王阳明主张我的灵明主宰天地的鬼神,把人放在重要的地位上,突出了人的

主体地位,故A正确;“天人合一”是指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题干不能看出王阳明反对“天人合一”的主张,故B项错误。本题考查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格物致知是指“考察事物,获得知识”,与材料中王阳明的主张不符,故C错误。题干中未体现“否定宇宙的存在”的相关论述,故D错误。

9.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 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 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 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 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明成祖迁都北京使得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逐渐转移到北京,这使得经济发达的南方要为北方的政治中心提供援助,因此促进了南北的交流。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区域型经济交流

【名师点睛】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

1、商业市镇兴起;

2、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3、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

4、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

5、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

10. 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这反映了当时

A. 世俗文学的发展

B. 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

C. 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D. 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

【答案】B

【解析】重农抑商政策是指重视农业,抑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题干中未体现,A项与题意不符;材料反映的是某些人的社会地位政治身份货经济效益的变化,不是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C项与题意不符;题干没有涉及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D项与题意不符;“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

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说明不同的阶层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体现了社会价值体系的多元化,故选B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11.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 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 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 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目中未涉及外来货币对中国市场的干扰及民间贸易对清王朝统治的冲击,故排除B、D两项;C项发生于鸦片战争后,晚于题目中的时间“清初”,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各省流行,所在皆有”可知“海禁”政策实施前,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的地位,故本题应选A 项。

12. 清朝数次进行撰修全国性地图、地志的工作。康熙《皇舆全览图》和乾隆《乾隆内府舆图》,是我国古代水平最高的实测地图。从康熙到嘉庆前后三次修订《大清一统志》,是我国古代最完善的一部全国地理志。这一做法

A. 有利于全国市场统一

B. 加强了专制国家体制

C. 标志地理测量技术进入一个新阶段

D. 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统一国家建立就有利于建立统一市场,故A错误;强化专制主要适用于皇帝权力与中央官员权力及机构之间的关系,而非地理志的完善,故B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出地理测量技术成熟的具体标准,故C错误;完善地理志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了解和管控,从而强化中央集权,故D正确。

13. 下表为晚清财政收入变化情况(单位:百万两白银)。这反映了

A.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解体

B. 政治的腐败程度加深

C. 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

D. 清廷的改革速度加快

【答案】C

【解析】近代中国自然经济是逐步解体,排除A;苛捐杂税比重和增加幅度不大,故B错误;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外贸关税,这意味着对外贸易的大幅增长,说明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故C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清朝的改革,排除D。

14. 1859年,英国人呤唎在广州街头散步,“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地,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人注目的”。这反映了

A. 广州是五口通商的主要城市

B. 广州社会风气开放

C. 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民众生活习俗

D. 沿海地区的开放使女子地位提高

【答案】C

【解析】当时广州很多姑娘着欧式装扮,这说明西方工业品输入影响民众生活习俗,故选C。材料没有比较广州与其他通商口岸,A错误。材料只是反映广州姑娘的信息,不能说明广州社会风气开放,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女子地位提高”,D排除。

15. 1864年,上海成立混合法院,主审涉外并兼理中国案件。法院由上海知县担任主审,一名外国领事担任副审列席审判,审判程序一如西方。这一现象

A. 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司法知识与精神

B. 反映了近代中国司法的殖民地性质

C. 标志着中国丧失了司法主权

D. 终结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案件“审判程序一如西方”,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司法知识与精神,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领事裁判权”的相关知识。材料是列强从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体现,“领事裁判权”这一现象反映了近代中国司法的半殖民地性质,不是“殖民地性质”,排除B。材料体现的就是“领事裁判权”,标志着中国司法主权的丧失,排除C。1943年l月,美、英分别与中国国民政府签订新约,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不是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D排除。

16. 1880年,清政府修建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1887年展筑至芦台,1888年又展筑至塘沽和天津,时称“津唐铁路”。“津唐铁路”的修建

A. 标志中国交通近代化的起步

B. 有助于解决洋务企业的困难

C. 诱导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

D. 目的是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唐胥铁路”。1887年展筑至芦台,1888年又展筑至塘沽

和天津,时称“津唐铁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洋务运动开展,主要交通的建设,故“津唐铁路”的修建有助于解决洋务企业的困难,故B正确。“津唐铁路”不是中国交通近代化的起步,故A排除。“津唐铁路”的修建之前,中国民族工业已经产生,故C排除。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显然不是主要目的,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

17. 白话文在维新变法时期就得到了充分重视。1897年11月7日,《演义白话报》在上海诞生;不久,《无锡白话报》创刊。此后,以“白话”命名的报刊竞相面世。这本质上反映了维新派

A. 反对愚昧,提倡西方学说

B. 效法西方,发展新闻事业

C. 普及文化,发展近代教育

D. 开启民智,推动思想启蒙

【答案】D

【解析】白话文容易让普通群众接受,更好地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故选B。提倡民主科学反对愚昧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排除A;BC没有揭示材料的本质,排除。

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本质上”。BC只是材料所反映的表面现象,排除;由“1897年”,可知当时是维新变法时期而非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A。

18. 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在《阿卡奈人》中描绘一雅典公民:“我可总是头一个到场……一个人坐好了以后,只好自个儿叹叹气、放放屁、打打哈欠、伸伸懒腰、转过来、转过去、画画符、拔拔鼻毛、算算数目、想望着田园、想望着和平。”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A. 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 民众已失去政治热情

C. 参政是民众的义务

D. 民主政治已出现弊端

【答案】D

【解析】材料“我可总是头一个到场……一个人坐好了以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要求全体公民的民主,不是“一个公民的民主”,故D项错误;AB不符合史实,表述错误;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19. 卢梭声称,可以从感情、感觉和心灵学到经验的教训,学到理性所永远不能确立的真理。他的这种思想

A. 充实了启蒙运动的自由理念

B. 摆脱了自然法则的制约

C. 凸显了激进的政治色彩

D. 否定了理性启蒙的历史作用

【答案】A

【解析】卢梭认为理性之外的真理可以从感情、感觉和心灵的教训中获得,体现了充实了启蒙运动的自由理念,A正确;材料没有提到自然法则的相关信息,排除B;卢梭的“人民主权”体现了激进的政治色彩,但与材料无关,排除C;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20. 下图是14世纪欧洲画家根据《马可波罗游记》而创作的中国杭州市景图。对此画的评论较为合理的是

A. 反映14世纪杭州市景的一手史料

B. 反映当时欧洲城市景观的一手史料

C. 反映当时欧洲人中国观的一手史料

D. 史料价值微乎其微

【答案】C

【解析】此画是根据马可波罗的口述绘制的杭州城市图,是第二手史料,因此A错误;B说是欧洲的城市,显然错误;但是确实直接的反映了当时的欧洲人对中国的看法,在这一点上又是第一手史料,C正确;根据上面分析, D项说法错误。

点睛:历史研究分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史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哪些是可信的,哪些需要佐证的,需要分清,历史研究能力的问题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21. 1730年,英国艾格蒙特勋爵评论当时的首相沃波尔说:“现在沃波尔爵士……成了一些渺小不足道的坏蛋们的避难所,这些坏蛋们干着肮脏的勾当,趋附着他,并且首先获得他的保护,然后得到他的宠信,……而实际上王座除了从首相那儿,很少可能得知某些个别人的优点与品格……”,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 政治制度的腐败

B. 议会是政治制度的基础

C. 责任内阁制成为政治制度的核心

D. 工业革命影响政局变化

【答案】C

【解析】沃波尔是英国的第一任首相,材料所说的“趋附着他”“获得他的保护与宠信”的人即内阁的阁员,英国的责任内阁制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在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内阁成为负责行政事务的主要机构,首相带领阁员处理国家日常事务,国王只是国家象征,没有实际权力。正因如此,国王只能从“从首相那儿”得到一点点大臣们的信息。故选C。材料是揭示内阁与大臣的关系,并非政治制度腐败,排除A;材料没有揭示议会是政治制度的基础,排

除B;1730年,英国没有开始工业革命,排除D。

22.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议员候选人在参选时必须是所在选区居民,同时参议员年龄不得

低于30岁且要成为美国公民9年以上,众议员年龄不得低于25岁且要成为美国公民7年以上。这一规定

A. 适应了移民为主体的现实国情

B. 体现了民主的狭隘性

C. 增强了参议院在两院中的权威

D. 协调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国会议员候选人在参选时必须是所在选区居民,同时参议员年龄不得低于30岁且要成为美国公民9年以上,众议员年龄不得低于25岁且要成为美国公民7年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是移民国家,这一规定适应了移民为主体的现实国情,故A正确。这一规定不会导致国会议员的数量减少,故B排除。材料内容与参议院在两院中的权威无关,故C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故D排除。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87年宪法

23. “爱情已从家庭关系的外沿变成它的首要的正当的核心”……相对于前工业化时代因经济关系,或为生存而组成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据此说明工业革命后

A. 社会分工渐趋细化

B. 平等观念日益加强

C. 社会分配日趋合理

D. 家庭稳定性逐渐提高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社会分工的日趋细化是指社会生产部门的细化,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前,家庭为生存而组成,说明维系家庭的是经济,工业革命后,维系家庭的纽带是情感,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为劳动妇女提供走出家庭机会,她们拥有和男子平等的经济地位,工业革命前后维系家庭纽带的变化反应了平等观念日益加强,故B项正确;工业革命后,社会分配更加不合理,资本家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后,由于经济的发展,男女经济上逐渐获得平等地位,离婚率上升,故D项错误。

24. 下图所示内容反映的社会现象

A. 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

B. 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

C. 是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结果

D. 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

【答案】A

【解析】漫画反映的社会现象是垄断的出现,垄断的出现是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的,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而非破坏,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而非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结果,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漫画无法反映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图片中的大鱼吃小鱼等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垄断组织的出现并且还要知道垄断组织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等。

25. 1832年,在两次否决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上院第三次表决时,国王以增加上院贵族人数相威胁,加上强大的民意压力,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

A. 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

B. 上院在议会中有决定性作用

C. 保守势力最后时刻做出让步

D. 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

【答案】C

【考点定位】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英

国议会选举改革

点睛:不能认为《权利法案》颁布后,英王就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权利法案》只是剥夺了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及军权,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只是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后来,随着责任制内阁的确立,国王的行政权才逐渐被剥夺,英王才真正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6. 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A. 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 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 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 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答案】C

【解析】“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指的是当时的俄国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指明了革命的斗争方式,故C项正确。A项应发生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之前;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说明和平夺权已经不可能了,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点睛: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俄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1)政权:沙皇专制政权——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苏维埃政府。(2)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3)革命策略:和平夺权——武装夺权。

(4)国家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27. 有学者指出:“1929年危机之后,政府的大财政都变成常态了……凯恩斯主义现在比较流行,已摧毁了很多国家潜在增长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这可能是个不幸的事情。”该学者认为凯恩斯主义

A. 遭到众多国家的抵制

B. 刺激经济具有时效性

C. 对经济发展的危害性

D. 损害后发国家的利益

【答案】B

【解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采取凯恩斯主义,来缓解危机的负面影响,挽救经济;同时结合材料,“1929年危机之后,政府的大

财政都变成常态了”表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故A错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采用凯恩斯主义,走上国家干预经济的道路,但是随着干预的进行,到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结合材料,张军认为1929危机后各国采用凯恩斯主义挽救经济,现在凯恩斯主义却摧毁了各国经济增长的能力。这些都说明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增长具有时效性,故B正确。1929经济危机后,各国采用凯恩斯主义挽救经济;现在凯恩斯主义却摧毁了各国经济增长的能力。这说明凯恩斯主义具有两面性,而C项仅仅看到其危害,过于片面,故C错误。材料内容并未体现凯恩斯主义损害后发国家的利益。故D错误。

28.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 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 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 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 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着重体现了美国通过黑人爵士乐演唱家来起到沟通的作用,让美洲等地的人民了解美国,对美国产生好感,这是美苏争霸的在文化领域的反映,故答案为D项。A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不结盟运动60年代初期正式形成,排除C项。

29. 1971年,作为不结盟运动成员国的印度与苏联签署了《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规定在任何一方遭到进攻威胁时,双方应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和平与安全。该条约

A. 凝聚了不结盟运动力量

B. 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

C. 影响了美苏“冷战”态势

D. 促成了中美关系改善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邴吉和所学知识可知印度与苏联签署具有准军事同盟背离了不结盟运动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苏冷战局面,但不利于凝聚力量,故C项正确;印度此举不利于不结盟运动国家的团结,故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故B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点睛:不结盟运动是一个十分松散的国际组织,它不设总部及常设机构,起初甚至没有定期的会议机制,直到后来才规定每3年举行一次首脑会议,并由会议举办国担任主席国,任期也是3年。

30. 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

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宪章。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该文件的签署

A. 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

B. 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

C. 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

D. 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项应为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影响,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87年”,故排除;题目中1987年,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倡导创建“没有国界的欧洲”的主张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集团内部的合作,为欧洲联盟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故B项的表述正确;C项应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87年”,故排除;D项中“扫清障碍”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故排除。

考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的联合

【名师点睛】经济全球化是高考必考内容,在高考复习中,应把握一个趋势、两项基本内容、三个阶段。

一个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到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形成;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到世界贸易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无不昭示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两项基本内容: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二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三个阶段,即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是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对立隔绝;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

31. 当前,人们提到或使用“全球化”一词时,往往没有将“全方位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行明确区分,而是将特定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

A. 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逻辑混乱

B. 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

C. 全球化的政治意图被刻意淡化

D. 全球化的经济意义被刻意彰显

【答案】B

【解析】当前的全球化实质上主要是经济领域的全球化,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会将“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故B项正确。A、C、D与题意明显不符。

【考点定位】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

点睛:1.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仅指经济方面的发展趋势,全球一体化还包括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内容,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在资本、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都占绝对优势。

32. 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

A. 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B. 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

C. 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

D. 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编撰教科”、“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评的眼光看待历史”可知,题目强调的是历史共识需要具有批评思想,故选C;AB均与题意无关,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BD。

考点:史学研究???????????????历史共识????????????????历史共识需要具有批评思维(课标外)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33题17分,34题12分;35题7分,共36分。本大题请用黑色签字笔于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视为无效。)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适于天演之国家,则天下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特不知我民族自有此能力焉否也?有之则莫强,无之则竞亡,间不容发,而悉听我辈之自择。

——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1902年)

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吾国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然曰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

——孙中山《<国民党恳亲大会纪念册>序》(1921年)材料二中世纪时,天主教之势力空前强大并占据支配地位,封建割据严重,王权弱小。14、15世纪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些国家的君主也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到15、16世纪,西欧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先后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并且出现了以专制君主为核心的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崔爽《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材料三这是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时代,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势力,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的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而现代的欧洲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就是在这种君主国里发展起来的。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基本观点;指出孙中山民族国家观念的变化,并说明辛亥革命对现代国家转型的贡献。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16世纪推动英、法等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综合以上材料,比较近代欧洲与中国寻求建立民族国家进程的不同。

【答案】(1)观点:建立民族国家以救亡;变化:从强调排满革命、建立汉族国家到主张建设统一的民族国家。贡献: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主义的王朝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现代国家;初步形成了大中华民族国家观

(2)影响:消除封建割据,促进了欧洲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冲击了中世纪基督教会神权一统的局面;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促进了欧洲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刺激了欧洲各国对海外市场的争夺

不同:欧洲各国是在其君主的领导下不断强化王权,建立了独立的现代民族国家,促进了其社会发展;近代中国则是在资产阶级领导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中,努力寻求建立真正独立的现代民族国家。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一句回答。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到“建设一大中华民族”归纳回答。第三小问,从民族主义出发归纳辛亥革命产生的重大影响。

(2)第一小问,根据“15、16世纪”英、法等欧洲民族国家出现的政治、经济、思想等因素回答。第二小问,根据近代欧洲和中国的主要政治史实的特点回答。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分别是战国时期中国的《法经》与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结构与内容归纳表。

阅读表中的相关历史信息,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论,逻辑清晰)

【答案】论题:不同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不同的阶级目的。

阐述:《法经》是通过统治者自身政治变革而形成的,建立在封建自然经济的基础之上,旨在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维护以君主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利益。从内容看,《法经》将“盗”“贼”放在法典之首,《杂法》中亦有诸多有关“逾制”罪名的规定,显现出《法经》积极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和等级秩序的意图;而由于《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妥协的产物,它既要反映贵族的意志,也必然要反映一些平民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利益诉求。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罗马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但其奴隶制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亦达到很高水平,所以其法律要服务于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结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法经和建立在农商并重基础上的罗马法反映了不同的阶级利益,体现了不同的目的。

整体分析:本题以中国《法经》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等为材料,主要考查《法经》与古《十二铜表法》的认识,难度较大,主要综合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作为东西方古代最重要的法典,《法经》与《十二铜表法》对各自所属的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系的产生和发展

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35. 美国杜邦公司的历史是两个多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

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0年,关闭了威尔明顿市郊的火药厂。

1922—1925年,研发出快干型耐磨亮漆,用于汽车生产;制造出成本低廉且耐用的塑胶产品。1929—1943年,发明尼龙;研制出可用于音像磁带、雨衣、不粘锅等产品的新型涂料。

1958年,成立公司国际部。此后,海外投资持续增长。

——据胡国成《美国现代化工之父——杜邦》等据材料,概括指出杜邦公司自1920年起进行了哪些战略调整,并分别说明其历史背景。

【答案】由军用生产为主转向民用生产为主(或由火药生产为主转向化工行业的多个领域);背景:一战后,出现了和平局面;美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

扩大海外市场,增加海外投资。背景: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解析】由材料“关闭了威尔明顿市郊的火药厂”说明杜邦由军用生产为主转向民用生产为主。由时间“1920年”,联系所学,一战后,出现了和平局面;美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由材料“成立公司国际部。此后,海外投资持续增长。”说明杜邦扩大海外市场,增加海外投资。由时间“1958年”,联系所学,可知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高三联考l历史学科质量分析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5月市统测质量分析 年级:高三年级学科:历史 考试时间:2020年5月任课老师: 所带班级:文科5.6班 一、总体分析 本次考试时间为5月4、5号,由商洛市统一组织的联考。文综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卷面总分为300分,历史学科占100分,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第一题为选择题共12个小题共48分,第二题为非选择题,共5道材料分析题,两道必选题,三道选做题,从三道中选一题,共52分。试题总体题量适中,难度较大。总体来看,题目的综合性很强,选择题的难度适中,材料题的难度稍大。本次考试5班平均分是62.62,6班是57.32分,两个文科班的平均成绩是60分,位居商洛市第一,但是仅比第二名镇安慧源中学高0.76分,相比于上学期末市统测的成绩,优势下降。 二、与同类学校对比分析 1.校内班级对比: 通过表格对比发现,文科班宏志班和志强班成绩差距逐渐缩小,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差距也不断变小,宏志班比志强班成绩高5分,题目难度较大,区分度不好,不再直接考察知识,更多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符合高三历史的特点. 这次考试班级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大,通过折线来看历次考试基本上各班的成绩对比变动较大,差的依然差,成绩好的依然好。文科两个班的差距比较小,文科志强班的进步较大,文科宏志班退步,优秀学生人数减少,低分段人数增加,以后应该加强培优和帮困工作。 2.全市成绩比较

从总体成绩来看,我校仍然位居商洛市第一,但是仅比第二名镇安慧源中学高0.76分,相比于上学期末市统测的成绩,优势下降。 3.我校各小题得分及排名 从各题得分来看,41(2)主要考察英国与中国扶贫的相关内容,题目综合性很高,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概括总结能力,难度比较大。41.1这道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学生只是内容的罗列,没有归纳。第42道材料题主要考察宋代文化的发展情况,对学生能力要求很高,很多知识是需要通过材料内容归纳总结,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较差,导致错误率很高。从各小题平均分在全市的排名来看,41(1)(2)得分率在全市排名靠后,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较差,思维不活跃,导致得分点不多。 4.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学生: (1)网课期间大部分学生教材和资料有没有,影响学习的效果。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习惯了学校的高压政策,网课期间学生面对电脑,老师不能时时关注学生,部分学生思想松懈,导致能力下滑。 (2)部分学生不能做到规范答题。文综题量较大,学生答题时间紧张,个别学生总是在快要交卷子是才填涂选择题,导致部分选择题错涂,漏涂,多涂,本次考试有四个学生存在选择题填涂错误的问题。还有个别学生(夏言)粗心大意,导致选修忘记涂题号,选修没有得分。 (3)本次考试全市最高85分,第二名80分,我们学校最高分是寇飞77分,张艳只考了75分。张艳的基础比较好,但是思维不够活跃,平时教学中在知识扩张方面可能还没有做好。 (4)文综合卷,时间比较紧张,历史排在最后,分给历史的时间更少,加上平时文综合卷练习的比较少,部分学生分配时间不合理,导致历史得分并不高。(5)本次考试选择题和42题、选修题做得都不错,唯独41题答的比较差,临

高三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高三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第一卷(选择题共69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9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回答第1~3题: 1.儒家思想体系所包含的优秀思想不包括 A、以德治国 B、依法治国 C、轻徭薄赋 D、和谐社会 【解析】B。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的思想主张进行分析,B属于法家思想。 2.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开始改变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 B、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家思想密切结合 C、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 D、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和各个方面 【解析】A。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早在秦朝“焚书坑儒”时期开始得到改变。3.下列历史人物,将自己的思想活动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有 ①葛洪②李贽 ③洪秀全④康有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C。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否定孔子权威;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平均主义结合起来;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4.下列对秦汉时期匈奴族社会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呼韩邪单于统一了北方草原

B 、在西汉时期内部出现过混战与分裂 C 、经过西汉的三次重大打击之后,再也不对汉朝构成威胁 D 、西汉时期威胁西域,东汉时期不构成对西域的威胁 【解析】B 。A 错误:统一北方草原的是冒顿单于;C 错误:此后,双方争夺的重点转移到西部,东汉时期仍然威胁东汉的中原、河西以及西域;D 错误:东汉初年汉朝无力顾及西域,西域各国重新被匈奴控制。 5.2006年6月10日我国迎来了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我国现存的石窟艺术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并留下的文化瑰宝,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A 、秦汉时期开始修造 B 、云冈石窟佛像具有中原文化的特征 C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D 、最精美的作品大多是佛教特别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品 【解析】C 。A 错误:魏晋以后,随着佛教广泛传播开始建造;B 错误:是典型的胡人形象,洛阳的龙门石窟佛像才具有中原文化特征;D 错误:大多是隋唐时期作品。 6.王安石变法规定,进士科专考 A 、明经诸科 B 、诗赋 C 、经义和时务策 D 、律令和断案 【解析】C 。基础知识再认再现的考查。王安石变法废除 了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设明法科,专考律令 和断案等 7.下图反映了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是 A 、引进的高产农作物逐渐取代传统的农作物 B 、棉花的种植区域在明朝中后期进一步扩大 C 、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D 、农业的进步促进了具有专门职能城市的发展 【解析】C 。A 不符合实际情况;B 项不对,该图反映的 是贸易场景,而不是生产场景;该图与D 项中城市的发展无关,所以答案应该体现出农业生产与贸易的关系。 8.明清时期,促进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①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②政局相对比较稳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③抗击的都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④粉碎了各种分裂势力的活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解析】C 。根据明清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条件及其作用进行分析。③错误:其间抗击的日本倭寇、沙皇俄国等不是资本主义列强。 9.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世界的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下列属于从树上“摇撼下来的果子”有 A.美国公使进驻北京 B.江苏的南京、苏州和镇江开辟为通商口岸 C.允许美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D.美国兵船可以任意到中国通商口岸“巡查贸易” 【解析】A 。从树上“摇撼下来的果子”指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美国从中渔利或通过片面棉花图·收贩

高三文科历史复习试卷及答案

高三文科历史复习试卷及答案 高三的文科生们,老师发的历史复习试卷都做了吗?需要校对历史试卷的答案吗?下面由为大家提供关于高三文科历史复习试卷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三文科历史复习试卷选择题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

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高三政治期末质量分析

高三政治三模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结构 本次政治部分由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组成。客观题共12个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主观题3题,共52分。题目难度适中,题目很好的体现了基础性,同时注重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考查。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覆盖考查,强调对基础知识的过关、基本能力的掌握,联系生活热点,关注时政新闻。 二、试卷特点分析 1、这次模拟试卷覆盖高中政治必修一——必修四的全部内容,试卷重视基础知识的考察,综合性较强,较好地体现了重视书本、考察基础的高考命题思路。 2.试卷的选择题阅读量不大,而且题目的指向明确,能较好地检测出学生对核心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实际掌握情况。 3.试卷的主观题设问明确,立足于考察学生对基本原理的全面理解和灵活运用,因此,试卷的区分度较强。 三、答题情况存在问题分析 本次考试较之前有多进步,尤其是五十分以上人数明显增多,这次考试平均分47.3分,最高分72分。从卷面来看,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有很大的进步,大部分还是能认真作答。但从考试中,也反映出一定的问题: 1、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运用能力不够理想。这主要跟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够科学;以及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双基学习的检查不到位、练习不够充分有直接关系。 2、学生对政治生活、哲学生活的原理运用不准确,知识框架不清晰,知识的体系不完备,缺乏基本的分析思维。 3、极少数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书写潦草,缺乏专业术语。 五、今后教学措施 1、重视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 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没有形成政治学科知识网,就不可能正确分析题目的题意,不可能全面、正确地回答问题。进入后期重点复习以后,要注意回归教材,钻透教材构建知识网,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梳理主干核心知识,熟练掌握政治基本观点与原理,并做好及时检测,认真查漏补缺。特别是加强对政治生活、哲学常识知识的强化。

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高三期末考试 历史 说明:本试卷分第工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将第1卷各题所选答案字母涂抹在答题卡上。第工卷可不上交。 第工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自秦创立后,在我国延续了二千多年,成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回答1-4题。 1.我国最早设立乡级行政机构是在 A.西周B.秦C.西汉D.东汉 2.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之一。下列哪些举措是为了分割相权? ①秦设御史大夫②唐设三省六部③北宋设参知政事④清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3.以下法津主张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的是 A.《法律》B.《秦津》C.《唐律》D.《大明律》 4.为加强对军队的控制,一些朝代统冶者采取兵将分离的办法。下列哪些措施采取了这一方法? ①府兵制②募兵制③更戍法④将兵法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社会经济是一切社会存在及历史发展的基础。回答5—8题。 5.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变法。下列变法措施,发生在山东境内的是 ①尽地力之教②相地而衰征③初税亩④为田开阡陌封疆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6.最后使用五铢钱的皇帝是 A.汉武帝B.隋炀帝C.唐高祖D.唐太宗 7.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秘色瓷。唐代秘色瓷主要产自 A.邢州B.越州C.宣州D.益州 8.下列我国古代赋税制度中,哪些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①租庸调制②两税法③一条鞭法④摊丁人亩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从鸦片争战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侵略中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回答9-12题。 9.我们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当时主要是指 A.割香港岛给英国B.开放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 C.协定关税D.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进行贸易活动 10.清朝同治年间,一位美国商人来华,这时他享有的特权有 ①他可以到安徽黄山观光旅游②他在中国触犯了中国法律可以不受中国官员的审判③可在汉口租赁土地④可在重庆开设工厂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1.《马关条约》内容中最能体现当时列强侵略意图的一项是

高三一模历史质量分析

---精品文档欢迎来主页下载2月临潼区高三一模文综历史检测质量 分析2015年月初,临潼区教研室统一组织了全区高三年级的一模考试,并 实年2 2015 施网上评卷。虽然本次高三文综考试历史学科的评卷人数少、时间紧、任务重、网上阅卷工作终于划上圆满的但在老师们加班、加点的共同努力下,阅卷量大,学生答题中现就本次高三历史一模检测的评卷情况,从试题的整体评价、句号。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欢迎来主页下载---

从得分情学生的得分率基本正常,本次文综历史考试选择题设计比较合理,题,如上面四图所示。究其、、、况分析可以看出,错误率较高的是24283134信息“题没有注意题干28原因主要有:审题不准确,如义和拳和统治集团发动”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欢迎来主页下载题没有从全球34题宗法制没有理解宗法制的实质,点,知识迁移能力弱,如24说明基础知识学生懒惰不愿意去深入思考,化角度理解问题。复习时难度较大,这说明部分学生学习历史已经入但其与选择题失分相对均衡。的复习尚须加强。门,理解、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已基本具备,也显示了历史学科第一轮复习的效果。(二)Ⅱ卷材料问答题:分,材料解析题,难度适中,考查的主要内题:三个小题,共251 、第40考查容是工业化的负面影响环境污染及相关史实(这也是近几年关注的热点),分的占156分,最低分0分,至25的方向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最高分题各分值段人数比例图所示:多数。如下面40 本题学生答卷中存在的问题: 如第一小题考查的是第一次工业革概念模糊。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只有少数学生回答的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大多数学生的答案都是工业革命如何,是工业生产、工业化。虽然本题难度不大,但审题不清的问题仍然存在,主要集中在第三小题。问题让从“历史责任”和“国际转移排放”的角度分析,这样直一部分学生问题问的是原因,接从字面理解就很容易,结果回答的是乱七八糟;回答的是“认识”、“启示”等等。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欢迎来主页下载第一小题和第二小题的第一问都是直接从材料二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差。甚至完全错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材料的解读都多少有偏差,中解读即可,很简单,误,阅读材料抓不住重点,要点整理不出来。三是书面表达能力差,组织语言存在障碍,表现为语句不通,用词不当,而且还不是个别现象,这个问题历史老师难以解决。、2分之分,平均分在5~7分,最低分题:满分为12分,最高分1003、第4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精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导读:本文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下面是整理的“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欢迎阅读参考,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高考栏目.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据北宋欧阳修等史学家编撰的《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而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 B.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者为准 C.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料价值 D.两者记载的史实相违背,必有其一是伪史 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

正确的是( ) 4.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上述材料( ) A.表明史学的实用价值 B.说明历史时序性特点 C.肯定求真的史学态度 D.阐释全球史观的意义 6.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作者在此强调的是( ) A.辩证统一中外关联 B.厚积薄发以古讽今 C.鉴往知来贯通古今 D.厚今薄古学贯中西 7.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高三历史期中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情况分析 本次期中试卷满分100分,选择题50道,共50分。材料题3组,共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考查的方向侧重于基本的知识和基本技能。非选择题侧重于学生理解能力的考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有一定涉及。 试卷主要考查了高中历史必修一的主干知识。本次考试重点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加大对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考核力度。同时,命题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考查历史学科能力,糅合多种史学研究方法。试题体现了“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的特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概括论证的能力。突出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试题难易适当,没有偏题、怪题。 具体而言,通过本次考试着重从能力提升角度下手进行命题。从选择题来看,试卷通过大段鲜活史料营造全新历史情境,注重考查学生在新的历史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理解、分析、评价、论证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单靠读熟背透已不能再取得理想成绩。从主观题来看,材料分析题成为最主流的考查题型,而且材料的篇幅越来越长。这就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阅读材料,并根据题意对材料进行分层、提炼、概括并组织答案。 从命题来源来讲,本次期中考试主要选取的历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为主,结合一轮复习特点加入一部分基础知识的考查。其中高考真题部分重点选取全国卷和天津卷的经典题目组成,辅以江苏、浙江、安徽等东部省份的题目,其主要用意在于让学生通过这次考试熟悉天津高考的命题特点,同时把握全国整体高考历史思维的大方向,做到一定程度的难易结合。同时着重挑选对文本解读能力有所提升的材料分析题,用大量新材料和新情景来让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事件,尽可能让学生既不脱离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做到教材知识与材料内容的整合与呼应。 二、学生考试情况及原因分析 本次考试总体平均分如图所示: 分析:与以往相比成绩有所下降,一方面较之过往考试,本次考试总体难度有所增加,结合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他“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2.“分封制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上的血缘性国家,秦以后才是地缘性(即民族性)国家。”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最高统治者的行政权力不同 B.地方行政的组织方式不同 C.能够直接统治的区域不同 D.选拔官员的途径不同 3.“有一湖南籍书生,在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石船山,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气概和抱负,潜心著述。这位士人是 A.黄宗羲 B.王夫之 C.魏源 D.曾国藩 4.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领域开始大谈“复辟与反复辟斗争”问题,其代表论文《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封建王朝复辟问题》指出:“任何一次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经过长期、反复、曲折、复杂阶级斗争而实现的”,“反动的统治阶级”“在被推翻之后”。可见当时世界史研究 ( ) A.侧重英法国际关系的演变 B.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认真贯彻了“双百”方针 D.受到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 5.“如果没有海湾战争,中国军队就不会这么快清醒,可以说海湾战争是我国军事变革的分

水岭,其意义不亚于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海湾战争对我国军事变革最大的启示在于 A.全新的战争观念 B.先进的军事装备 C.落后就要挨打 D.多国部队的阵容 6.美国一大学教授编写的关于马克思的历史剧中有这样的台词:“他们都宣布我的思想死了。”“他们不觉得奇怪吗——有必要一次又一次地宣布我的思想死了吗?不断宣布一种思想已死了。不正可以证明这种宣布的虚妄吗?”台词中提到的“思想”是 A.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前人相关思想基础上创立起来的 B.标志着马克思已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C.主要体现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 D.科学指导了国际工人运动,使国际共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7.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 ) A.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标志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 C.意味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D.宣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8. 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间开始了”的依据是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胜利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很本改变,人民当家做主 C.中国开始进入社会土义初级阶段 D.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9.“世俗的政治活跃分子——(最初)还不是别有用心的政治统治者,而是普通的小康家庭——接受了改革者的抗议,把它视为自己的信条,并团结起来给统治者施压。”这段话()A.揭示宗教改革本质 B.诠释宗教改革原因 C.鼓舞宗教改革热情 D.冲击世俗权力阻碍 10.《梦梁录江海船舰》记载:“舶商之船,自入海门,便是海洋……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据所学判断该书最早可能成书于()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年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新课标全国Ⅱ卷)黑龙江考题2018.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24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A.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B.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C.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D.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25.自耕小农衰退.土地兼并缓和D.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A.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26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A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27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28术中人物的脸谱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C D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187729.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国际地位得到提高D.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C .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30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31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C 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公元前32340“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B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D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年333.华盛顿在1787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B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1 / 8 .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C.废除君主立宪制D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1934.的原因在于.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B.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DC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10100年,我们应当在.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35一思想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40.(25材料一 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1919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年到19171923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5种左右。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材料二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备课组长:武宇红 一、教学情况: 从以上数据可得,本次历史期末考试均分66.71,优秀率为14.01%,及格率为74.15%,期中考试优秀率10.63%,及格率85.99%,由此数据可看出学生文理科的偏科现象逐渐显示。各班级均分最高71.63分,最低64.43分,相差7.2分,除去3班外,各班相差不大,相差在3分之内。这是近两个月以来,基本上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每位教师认真二次备课上课的成果。 二、试卷分析: 1、试卷以现行教材为依托,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核,题目容量适中,难度适中,无怪题、偏题,试卷中还出现了一些多次做过的题目。 2、试卷组成和结构:本次试卷分为选择题、材料问答题,两者比例为6:4。题型仍采用单项选择题与材料题两大类;单项选择题,有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材料题有2大题,共40分。 三、学生出错原因分析: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仍然是一个大问题,70分以下的学生,尤其是不及格的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就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记忆模糊。 (2)审题不清,很多学生存在看题只看一半就做题的坏习惯,看题不够全面。 (3)理解不到位,选择题题意与每项选项理解不够透彻,对于知识点的本质理解以及教材相关知识理解不到位。

(4)利用史料的能力不够好,不能全面利用材料,不能通过材料分析出题目要求的答案,有较多同学经常脱离材料作答。 (5)学生逐渐显示出文理偏科的现象,不能很好的利用课堂时间,学生作业完成也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 (6)课时紧张,几乎没有时间来给学生讲解题目,而历史学科的性质却是每堂课的知识容量都很大,很难实现在课堂上落实题目的目标。 四、以后的努力方向 (1)加强集体备课,认真编写教学案和批改作业。当没有时间落实题目讲解时,课堂的有效性及作业的批改显得尤为重要。 (2)强化基础知识巩固: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前提。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多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基础知识,将书本知识条理化。 (3)加强课堂管理,从学生考试成绩的状况结合学生平日课堂的表现得出,课堂纪律的良好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要以管理促教学,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 (4)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在课堂中加入学生感兴趣的环节,将历史对学生思维提高的重要性渗透于课堂之中。并加强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让学生更加爱上这门课。 (5)平日讲课多注重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答题习惯,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注重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6)从本次考试数据可知,历史科目优秀率相对较高,及格率相对较低,今后的目标就是保住优秀率并有所提高,关注那些想学却不知道怎么学的学生,严格执行学校“提高、促中、帮困”的教学理念。

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12060242

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本试卷分为I卷(选择题)和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48分) 本部分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西周分封诸侯,在武王时期即已开始,大规模分封在成王和其子康王时期。康王之后,分封机会减少,太子以外的各子多留在朝中为卿、大夫。这反映康王之后的西周 A.宗法血缘纽带更加牢固 B.分封制度日益走向瓦解 C.王室成员受到严密防范 D.嫡庶长幼地位依然有别 2.《考工记》是记述先秦时期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据该书记载,春秋时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由此可知,当时的手工业A. 工艺分工日益精细 B. 产品种类非常丰富 C. 地域特色较为明显 D . 生产管理特别严格 3.东汉中后期,皇帝早卒者较多,嗣君年幼,外戚得以擅权;至嗣君成年,则依靠亲信宦官翦除外戚实力,宦官专权局面随之而起。由此,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出现。这主要是由于A.君主专制体制得到加强 B.外朝官僚机构作用弱化 C.君主软弱权臣有机可乘 D.豪强大族左右政治局势 4.武则天在其身后的千余年间,主要是受批判和责难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她得到了较高的评价;建国后,史家对其评价有褒有贬,但是一分为二的分析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同,由此可知,历史人物的研究 A.视角不同导致结论有别B.时间愈久真相愈加清晰 C.观点越多越易达成共识D.需要迎合特定政治要求 5.宋代官员的选任,有科举取士、恩荫补官、学校考选、吏员出职、杂色补官以及摄官转正等途径。当时多数官员是以科举和恩荫补官入仕,其中又以后者居多,相对于进士出身者,这些人被认为“无出身”,在任官升迁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少有能跻身高层者。这表明,宋代选官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1.在1945年意大利国民生产总值退回到1911年的水平;于1938年相比,实际下降了百分之四十。由于意大利在殖民地的移民被遣退回国,向外移民停止,意大利人口激增,至使生活水平降低到惊人的地步。如果没有国际援助,尤其是美国的援助,许多意大利人就被饿死了。到1945年,意大利的实际工资下降到1913年的百分之26.7 材料表明()A二战导致了国际力量格局的直接变化B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C美国的援助在进行经济侵略的同时也客观上帮助稳定了资本主义统治的秩序和战后经济的恢复D法西斯自食其果 答案B 2.1940年秋,蒋介石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一个月内开到黄河以北,并寻机消灭,此事最终结果是A中共打退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B蒋介石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新四军番好C周恩来在重庆日报发表“为江南死国难者志衰”“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D宋庆龄、何香凝等民主人士在香港发起抗议活动 解析:A。此题难度简单,依据所学知识,随37年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泛建立和游击主义以及变敌人后方为抗战前线的抗日方针,抗战后期当时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抵抗了半数以上的日伪军队,大大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国民党在当时还不能放弃统一战线。另外英美从自身利益考虑(二战抗击法西斯的压力),也不希望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破裂。bcd属于后果但不是最终结果,蒋介石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不得不表示皖南事变“不涉及党派政治”,并保证“以后决无剿共的军事”。至此,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打退了 3.“我们正睡在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上。你们没有看见大地正在抖动吗?”材料说明A1837年欧洲农业歉收,工人失业,人民生活难以为继B俄国十月革命即将爆发C法国大革命进入高潮D法国迫切需要结束动荡实现稳定 解析:D 这位法国议员的发言之前法国即将爆发二月革命,故排除b。法国大革命的高潮在热月政变后标志结束,故排c d准确反映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的必然性,符合题意。 4.维多利亚18岁成为英国立宪君主,女王学会了如何心平气和地与首相共事,尊重政府的决策,哪怕她从心底里讨厌这个首相这说明A责任内阁已经确立下来,英王成为“虚君”B实权掌握在议会手中C君主立宪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强大D英国缺乏一个政令的连续性 答案A 5.“天道,后起者胜于先起也;人道,后人逸于前人也。”他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不断向前进化发展的,有君主专制的“据乱世”进到君主立宪的“升平世”是历史的必然。根据这种理论进化历史观,他认为当时的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已不合时宜,应当被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所取代。“世运既变,治道斯矣。材料表明A作者认为君主立宪制度比君主专制制度优越B作者讲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引入社会历史领域C作者意在变革儒家思想以法家思想为主导D中国政治改革不意操之过急,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解析:B 题目意在考查康有为的“三世说”的历史进化论观点,b项符合题意 6.该国(日本)近年改变旧制……其变衣冠,易正朔,每为识者所讥,然如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开煤矿,自铸洋钱,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并多派学生赴西国学习器艺,多借洋债,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故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有

高三历史试题分析报告及教学建议

历史试题分析报告及教学建议 通观试卷,绝大部分题目设计较好,符合高考题的风格,看似很难,细细考 虑很容易。通过这次训练是学生从做题思路和做题规范上都有了一次很好的提 高。 一、就统计情况看,学生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选择题看:一方面学生缺乏知识的运用和迁移;另一方面不能对材料 有透彻的理解。出错率高的题目是25、28、33、35。 2、从材料分析题看:出错率高的题目主要是第41题,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抽象分析和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选做题上,学生完成情况比较良好。 二、从阅卷环节看,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机读卡有破、脏、折的现象; 2、学生在粘贴条形码的时候,位置不符合要求; 3、学生的条形码信息有误,系制作的失误,需及时修正; 4、部分教师对于阅卷系统不能熟练操作; 5、书写欠规范,答案显得杂乱无章,卷面拥挤,欠整洁,影响了评分效果。 根据以上答卷中失分现象与原因,概括总结出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 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的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对试题考查的相关内容了解不全面,记忆理解不够牢固准确,不能迅速有效地提取平常积累的知识来解答试题中的问题。如选择题基本都是需要依据相关基 础知识才能确定正确答案,间接考查了有关基础知识。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1)迁移知识的能力差。试题设问的角度和情景大多是教材中没有涉及的, 但解决这些新角度、新情景问题所依托的知识却是在教材之中的,作答时只需按题目要求,从时间、空间范围上与教材内容加以对应,稍加归纳整理即可。(2)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差。一是找不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二是对有效信息缺乏概括归纳。依托新材料、新情境设计新问题是高考卷的主要特点,必须加强训练、减少失误。 (3)概括归纳、分析评价问题的思维能力差。首先是概括归纳不够精练、 准确,答案内容多而得分少;其次是分析评价能力差,不能多角度、多层次的思 考问题,思维角度单一、片面。 (4)审题能力差。审题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综合表现,而学习能力 的高低最终主要表现在审题能力上。学生审题能力差表现在缺少解答问题的一些 基本方法、技巧,如怎样抓住问题中的关键内容词、条件限制词,如何确定回答 内容的主次、多少,做到详略得当。 3.行文答卷仍缺乏答题技巧 一是答案的组织缺乏层次性,问题的答案要点让人分辨不清;二是无谓的文 字重复;三是书写欠规范,答案显得杂乱无章,卷面拥挤,欠整洁,影响了评分 效果;四是围绕答案的一个方面“揪住不放”,使用大量文字进行阐释和说明, “一条道跑到黑”,无暇顾及其他答案内容。

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 版新版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4.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 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A. 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25.从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不仅保持了政府官员的皇家仆从性质,更把它 正规化、政权化。这主要体现出 A.宗法制度逐渐完善 B.权力中枢决策的规范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家国一体政治的发展 26.罗马法规定,必须宣明奴隶、动物或不动产的缺陷,否则受损的购买者可以取消买卖。这反映罗马法 A.尊重社会契约 B.强调商业道德 C.保护居民财产 D.遵循市场机制 27.下表是《德国三大产业劳动力比例变化( 1882-1907 年)》。据此可知,当时德国 A.农业人口的流失导致了农业衰退 B.城市化与工业现代化的进程缓慢 C.经济结构得到了重大调整和完善 D.工业和服务业已与英国并驾齐驱 28.据记载,18世纪初英国国王常用赏赐官联俸禄的方式拉拢下院议员,得到职位和年金的下 院议员通常对国王唯命是从,被称作“宫廷党”。由此可知 A.英国政党政治基本形成 B.英王权力日益趋向膨胀 C.英王操纵了议员的选举 D.君主立宪体制尚未完善 29.佃农在魏晋时又叫“佃客”,是指世家豪族荫庇下的农民;在唐朝以后,佃农指完全失去 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宋代以后佃农编人国家的户籍,不再是地主的私属,须交纳丁税和负担徭役。据此可知,古代佃农 A.一直都是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B.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明显加强 C.始终未摆脱地主的压迫和剥削 D.身份和地位有所改善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A.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 B.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C.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 D.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 2.北宋名臣李沆曾当着使者的面把真宗皇帝的手诏烧掉,并让使者回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另一名臣韩琦曾对神宗皇帝说:“先帝,臣所立;陛下,先帝儿子,做得好,臣便面阔;做得不好,臣亦负惭愧。”上述现象说明宋代 A.君主权力受到了威胁 B.士大夫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C.士大夫参与政治决策 D.重文轻武的国策被严格执行 3.下列宋元时期三部重要的农业典籍在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记述上带有各自鲜明的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统一局面渐趋形成 D.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4.明代以每纳粮一万石的地区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拨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 A.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C.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完善 D.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 5.据不完全统计,1850年的中国总人口量约为4.1亿,1873年下降至约3.5亿,锐减6000余万。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日趋加剧的民族矛盾 B.持续不断的海外移民 C.愈加沉重的封建剥削 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6.下图是刊登在1910年《神州日报》上的一-幅风俗画,画中男子正在张贴的布告上写有“奉旨不缠足”字样。此画旨在说明

历史考试质量分析

2014-2015上学期高三历史期中四校联考质量分析 枣阳一中高三历史组 试卷分析: 试卷共两大题,第一大题是选择题,共计25小题50分,第二大题是材料分析题,共计4小题50分。 1、试题紧扣课标要求,基础知识题与基本技能题的考查都能够兼顾到,又有所创新,整套试卷29题里,有19题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10道题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2、内容比较丰富,没有超出大纲的要求,命题覆盖范围比较广,题目内容在教材中每个章节都有分布。其中,中国古代的经济、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代议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等这些章节中的内容在试卷中所占比例较大。考试内容没有超出课程标准范围,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致。 3、整套试卷题量适中,学生一般都能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试卷内容。试卷中基本题、有一定难度题、拔高题(难度较大)所占比重合理。其中,难度合适,区分度合适的题目占44.83%;难度合适,区分度不合适的占13.79%;难度偏难,区分度合适的占10.34%;难度便易,区分度合适的占17.24%;难度偏易,区分度不合适的占13.79%;而难度偏难,区分度不合适的为0。这些数据表明,这是一套比较成功的试题,没有偏题、怪题等。 4、题型多样化,材料比较新颖,有文字材料题、图表材料题、图片材料题,从题型上看,27题的题型类似于今年高考的41题,侧重于学生批判思维的考查,体现了命题者的匠心。 成绩统计及分析: 1、平均分:年级平均分49.34;及格率:19.94%;低分率:19.65%。其中,年级最高分74分,最低分16分。 2、选择题每题2分,其中平均分在1分以上的有第1、2、4、5、8、9、12、14、15、17、18、19、20、21、22、2 3、25题;平均分在1分一下的有第3、6、7、10、11、13、16、24题,有些题目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比如第三题,错误的同学大多选择的B选项。 3、26题材料分析题涉及近代和现代中国现代化的探索,总分14分,学生平均得分5.54,得分比较低,说明学生对于中等难度的材料分析能力还是有所欠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