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学提高科学素养

走进科学提高科学素养
走进科学提高科学素养

走进科学提高科学素养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谷岩

同学们好,我今天很高兴在这儿为大家讲一讲我对搞科学研究和提高科学素养的体会,这些对同学们可能会有所收益。我讲座的题目是“走进科学,提高科学素养”。

今天分几个问题来讲,实际上是给大家做一个向导,做一个导游,浏览一下科学的概貌,如同在短短的半天时间之内要游览颐和园,而且要把它看完。导游带领大家去看,只能是走马观花,但是能够得到一个概貌。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万寿山,可以看到十七孔桥,也可以看到苏州街,对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宏伟都能得到一个概貌。但是在了解概貌的时候,不一定每一个建筑,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部分都能看到,另外对当中有一些名词,比如说建筑学当中的名词,什么檐、什么柱、什么廊,也不一定能够看的很清楚,但是所有这些并不影响我们了解颐和园这个古典园林的宏伟。我说这段话的意思是我下面介绍的关于科学方面的内容,也也可能有一些细节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没有讲到,也不可能讲到,另外会有一些科学名词大家比较生疏,但是只管往下听,并不会影响我们对科学概貌的了解,也并不会影响今天通过这个报告了解我所讲的走进科学、提高科学素养这个主旨。

第一,科学是什么?第二,20世纪重大科学事件,讲十个事件。第三,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选了十位伟大科学家。第四,因为目前科学的发展,提出了很多重大理论、模型,也发展了很多高技术,有一个概貌,重大科学理论、模型和高技术。第五,了解科学,提高科学素养的必要性。第六,在座的许多都是青年学生,将来要投身到国家建设,到高等院校学习就准备投身科学,投身科学是学习科学,从事科学研究,应用科学的研究成果从事

专业

活动。第七,做一下小结。

第一,科学是什么?1609年伽利略用望远镜观看月球,这个事件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开端。明朝末年,天文学和数学传入我国,徐光启借用孟子《大学》当中的“格物致知”一词,把science译成“格物穷理之学”,以后被简称为“格致”、“格物”或者“格致学”。1895年严复又特别使用了“西学格致”,因为从西方传来的。这个词到1912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期间,把这些名词废弃了,认为不是特别贴切。尊重知识是人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拉丁语称“知识”为scientia,由这个演变来的科学便成为现代最受敬重的那一部分知识的名称。后来汉语把science翻译成“科学”,这个译名是1897年康有为从日语中引入的,日语当中“科学”一词的意义是“分科之学”,1915年一批留美学生在上海创办了一个杂志叫《科学》,从此“科学”一词广泛地在我们的国家流传起来了。

19世纪起,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成熟的科学时代,20世纪是自然科学各个学科蓬勃发展的时代,科学已经得到广泛的信任和尊重。而我们现在所处的21世纪将进入一个新的科学时代。

科学是什么呢?科学是一种探讨自然规律、阐明物质运动本质的知识体系,科学要通过实验不断完善、不断接近真理,形成系统的概念、定理(定律)和理论。

科学的发展对人类产生着重大影响,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已经深入到社会生产合生活各个方面。因此,走进科学,了解科学,就成为每个人的需要。教师们需要,因为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科学知识。将要成为21世纪主人的青年一代,为着确定学习与发展方向,则更需要深入地了解科学,以便做好准备,走进科学,去学习科学,去直接投身于科学事业。

第二,20世纪重大科学事件。举十个事件。

1,世界上第一架动力飞机为人类插上了翅膀。1903年12月17号,由美国赖特兄弟发

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动力飞机,是用内燃机带动螺旋桨,当时叫“飞人号”,一共飞行了4次,最远的一次是59秒,200多米。那时的飞行跟现在的飞行当然不能比,但是这是里程碑的飞行,而这证明人类已经能够实现自己多年的愿望,飞上了天空,离开了地面。这个事件成为人类航空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开创了人类的航空事业。今天遍布世界各地的航线上飞行的各式飞机,已经成为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运载工具,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和人类生活。

2,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让人类冲出了地球。1957年10月4号,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1号”。119天之后返回,在地球大气层当中烧毁,标志了人类航天时代的到来。早其发射的卫星都是在大气当中销毁的,回收技术还不行,而现在我们的回收技术已经很成熟了,1958年1月31号美国发射了第一颗卫星,叫“探险者一号”。东方红一号卫星是1970年4月24号发射的,今天在太空当中已经有数千颗卫星为人类了解地球,探索宇宙和通讯联络做着重要贡献。而且卫星因为用途的不同,已经发射了各种类型,有侦查卫星、气象卫星,各种各样通讯用的。

3,原子弹的爆炸就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给世界一个震惊。1938年起,德国科学家哈恩、施特劳斯、海森堡以及美国科学家费米,相继研究了铀裂变现象和链式反应,41年12月美国开始实施“曼哈顿”计划,1945年7月造出了三颗原子弹,这个图是奥本海孟,是曼哈顿计划的主持人。这颗原子弹叫“小男孩儿”。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一枚原子弹叫“小男孩”,死伤20多万人,3天后又在长期投下一枚“胖子”,死伤7万人,第二天日本就提出了投降谈判。还有一颗叫“大男孩”,是做实验用的。从原子弹制造成功之后,实际上使用的就是“小男孩”跟“胖子”。1948年苏联、1963年中国也相继制成了原子弹。

4,阿波罗登月,让人类走出了一大步。1969年7月20号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走出了阿波罗11号登月舱,首次将人类的脚印留在了地球上,二人在月球上停留了2小时40分钟之后,之后乘登月舱离开了月面,与留守环月飞行的智慧舱会合,并且返回了地球。这个图像是登月脚印,阿波罗登月计划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事件,正如阿姆斯特朗所说,对他来讲这是一小步,但是对全人类来说是一大步,因为飞机的发明离开了地面,这项计划是一个庞大的大系统计划,就像现在的神舟飞船都是大型的计划,要很多人花费很多钱做这件事情。阿波罗登月季花共有12人登上月球,而参与计划实施的人数超过40万,耗资250亿美元。

5,DNA双螺旋结构的建立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使人们认识生命更为深刻了。达尔文和孟德尔。当时再认识生命的过程当中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物种纷繁,有那么多物种。达尔文研究之后认为这是由于进化。为什么种瓜得瓜有这个遗传现象呢?孟德尔说这是由于遗传。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因为他们是在生物个体的水平上解释这种生命现象的。生物学在20世纪的根本进展,在于对生命现象的观察深入到了细胞里面,从个体到细胞,开始在分子水平上理解遗传与进化。1952年德尔布吕克在摩尔根工作基础上揭示,基因就是在染色体的DNA里,被誉为分子生物学之父,荣获了1969年度的诺贝尔奖。

1953年在威尔金斯和费兰克的工作基础上,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模型。这个事件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因为他们开始深入到了分子里边,而分子结构已经构筑了一个模型,运用这个模型可以解释当时对于生物学研究当中的许多问题,得到了解释,之后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之后又提出了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模式,成功地从分子水平揭示了遗传的秘密。

DNA复制半保留机制的模式图,下面是蛋白质的合成模式图。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轰动了科学界,标志着分子生物学时代的到来。在这之前分子生物学只是作为一个雏形开始研究,但是有许多难题得不到解释。自从沃森、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之后,很多问题可以有很好的解释,比如说复制问题怎么进行,蛋白质合成的时候,信息怎么

传递,怎么翻译,怎么做模板的,都可以得到解释,也正是因为这样,沃森等人获得了1962年度的诺贝尔奖。

基因是在染色体上的DNA片断,如果找出人类基因在24条染色体上的位置,并且能够测出每个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科学上称为测序,就掌握了人类的遗传秘密。正是因为出于这个考虑,因此美国科学家继1986年提出了,并且1989年实施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到2000年6月26号,经过了十年,耗资30亿美元,完成了覆盖人类基因组97%的工作框架图,当中谈到含3-4万个编码蛋白质基因,包括30亿个碱基对。人类基因组继续是继曼哈顿计划和阿波罗登月季花之后的第三个大科学计划,它也必将推动21世纪生命科学的大发展。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科学的发展,综合性更强,交叉性也特别强,各个学科、各种技术的综合发展,使人们能够实施像人类基因组计划这样的大科学计划,我们国家科协的发展,技术的发展也是这样的,比如说我们现在所进行的神舟飞船的国家载人航天的计划,我们已经发了五艘飞船,明年将发神舟六号,上两个人,飞行五天,这也是综合的,各个门类的技术都有,比如说我参与的神舟飞船上进行的生命科学实验,就是几十个单位、几千人做的,除了科学家完成他所承担那一部分的工作,比如说进行生命科学实验,像蛋白质生长,在空间进行细胞培养之外,还有许多协调和组织、控制,作为一个系统要运行,就要有各方面的管理,我所从事的是质量控制跟管理,就是能够保证各个参与单位,还有各个单位所进行的科学实验能够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实行质量控制,因此作为这么一项大的工程,是某一个人、某几个人或者某些少数人不能完成的,必须得有显示我们国家综合的科技水平,这也是很花钱的,因此也是显示我们的综合国力的。

6,克隆羊多莉的初试,标志着人们研究生物繁殖技术的突破。1997年2月23号,英国爱丁堡的罗斯林研究所的维尔穆特研究小组宣布,人类首次用体细胞克隆技术,繁殖出一只名叫多莉的克隆羊,这个消息不亚于当年的原子弹爆炸,从而使克隆成为家喻户晓的科学名词。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呢?我们历来就知道生殖要有性生殖,必须有雄性细胞跟雌性细胞,而这个是通过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只是采用了一个体细胞,用体细胞克隆产生出了一个个体,的确是对繁殖技术的突破。多莉是经过300多次失败之后,在1996年7月出生的,动物克隆繁殖技术经历了几代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才实现了,与卵细胞和胚胎细胞克隆技术相比,体细胞克隆技术是生物繁殖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有性繁殖,传统的繁殖要有卵细胞,而且要经过受精卵发育成胚胎之后进行的,因此卵细胞和胚胎细胞在正常繁殖过程当中是很正常的途径,用这个克隆要简单一些,而用体细胞就要复杂的多,因此是在300多次失败之后才实现的。

关于克隆技术,我谈一些我自己的看法,跟同学们共同讨论。体细胞、卵细胞、胚胎细胞的克隆产生新的个体,是在繁殖技术上的突破,而不能把它作为进行个体繁殖的一种常规的手段。如果进行个体的繁殖,走正常的繁殖程序是很简单的,而且很经济,比如说人的十月怀胎就可以出现一个新的宝宝,羊、牛也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之内,不需要很多人的照料就可以进行。另外有些人要去克隆人,他将会遇到很多问题,首先我认为作为一种繁殖手段,实际上从生物学角度来说,应该说是一种倒退,因为自然界在长期的进化过程当中是选择了有性繁殖,而无性繁殖还是停留在低等生物,高等生物都是有性繁殖的。自然进化一万当中进化的结果,是有选择的,选择了最优化的程序进行的,现在如果我们把克隆作为一种繁殖技术,我认为从这种角度来说是一种倒退。为什么现在各个国家都反对克隆人?我想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说,我的理解可能是这种概念,正是因为它是一种倒退,所以克隆出来的个体会有很多问题,比如说是短寿的,会有一些发育的不健全,克隆羊多莉寿命比自然繁殖的要短。进行克隆动物,你可以去尝试,克隆人就不能尝试,比如说克隆一个人之后,出现了畸形,出现了很多病态,怎么办?因为他已经是有生命的人,把他送到哪儿去呢?就会有一个社会问题。克隆人将来也会遇到很多无奈,会让他承受很多悲哀,比如说一个家里的孩子死

了,特别需要孩子,孩子特别乖巧,特别聪明,我们复制一个,这个孩子跟那个孩子差几岁还无所谓,如果这家的爸爸死了,克隆一个爸爸,孩子20岁了,爸爸才一岁,怎么办呢?就不好办了,有很多问题。关于克隆技术,我谈了一些我自己的看法,对或者不对,科学就是这样的,大家探讨。

7,青霉素的发明。正是因为青霉素,还有其它一系列抗菌素的发明,给人类的传染病创造了克星,大大地提高了人类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1928年-1929年,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1940-1941年,英国科学家钱恩和弗洛里进一步研究并提纯青霉素。1942年开始大量生产。从1928年发现到1942年开始大量生产,经历了14年的时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药物的出现是很费时间的,因为许多细节要进行研究。青霉素的发现,开创了用抗菌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正是因为这样,1945年,三位科学家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8,晶体管跟芯片的发明。我用了一个标题是“沙子铸就的辉煌”,因为它们都是硅。1883年和1906年,二极和三极电子管问世,1947年12月23号晶体管诞生,开创了固体电子技术时代,布拉顿、巴丁和肖克利荣获了1956年的诺贝尔奖。当时的晶体管实验装置。1957年美国青年基尔比发明了集成电路,2000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如果没有晶体管,没有集成电路,没有后来的芯片,我们目前面临的电子时代、多媒体时代也是不会到来的。

晶体管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制成了可以将数百万个晶体管集成在一起的芯片,芯片是20世纪又一项伟大的科学成就,有了芯片才有了电脑的小型化和移动电话的微型化。左图是微处理器的芯片,上面大概有两千万个晶体管。右面的图是在电子显微镜下芯片的局部放大。

9,计算机和互联网。正是由于它的出现,使我们面临着信息革命。1946年2月15号,莫克利等人设计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这个计算机占地167平方米,重30吨,耗电150万千瓦,用了18000个电子管,成为人类计算技术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在那之后的50多年,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和集成电路3代产品,现在已经发展到使用极大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产品。体积和耗能大大地减小,而且软件的开发同步发展,多媒体电脑已经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正是因为多媒体电脑的出现,给同学们,给年轻人提供了很多娱乐的乐趣,也给家长、老师添了很多烦恼,要想办法引导同学们不要沉迷于打电子游戏,两个方面。因此,同学们在享受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时候,应该有取有舍。

20世纪6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实验性的把分散在各地的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连接成远程网络。1969年10月29号,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计算机系教授克兰罗克和他的助手克莱恩,在使用分组技术连接的4台远程计算机的阿帕网上实现了通讯,正是这个通讯宣告了互联网的诞生。计算机和互联网将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

10,激光器的发明。激光器可以称为科学的瑰宝。任何一个新的技术跟器件的发明,必须有一些基础研究从理论上的阐释,上面我们讲了九个科学事件当中也都是这样的,激光器也是这样的,最早源于1916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受激光辐射理论。1958年,美国科学家汤森提出了激光器设计原理。1960年,美国物理学家梅曼用红宝石制成了激光器,首次获得了人造激光,标志着人类新文明的降临。此后又相继制成了氦氖等各种激光器,可以产生出从红外到紫外波段和X射线各个波段的激光。激光的高定向性、高单色性、高相干性、高亮度和可调谐性使它具有了广泛应用,比如全息照相、激光照排。另外激光与光纤结合的光通信技术,以及在存储光盘、激光刀等方面的应用得到扩展,都将对21世纪人类生活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20世纪的伟大科学家,选十位。

1,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创立了相对论,修正了牛顿的引力理论,

预言了光线引力弯曲现象,开创了宇宙学研究。还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正确解释了布朗运动,推导出著名的公式,虽然很简单,但是他却说明了很重要的问题,E=mc2。他在科学思想上的贡献只有哥白尼、牛顿和达尔文与之媲美。

2,普朗克是量子力学之父。1900年在德国物理学年会上他做了题为“正常光谱辐射能的分布理论》报告,宣告了量子理论的诞生。他的理论打破了能量的辐射是连续的传统观念,他指出这个能量是以一定数值的整数倍跳跃式变化的,也就是说能量不是无限可分的,而是一个最小的单元,这个单元叫做能量子或者量子。

3,原子物理学的奠基人玻尔,是丹麦人。他创造性的把普朗克的量子说和卢瑟福的原子核概念结合了起来,引入了定态概念,他提出了量子不连续性概念。他提出的一整套关于原子运动的新观点,为现代微观物理研究开辟了道路,为量子力学的最终建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4,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是东普鲁士的希尔伯特。他在数学上做出了巨大和多方面的贡献,为20世纪的数学指明了方向。他的许多研究成果是现代科学家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他的巨著《几何学基础》提出了更为严谨完整的几何公理系统。1900年8月在巴黎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他提出了新世纪数学家应努力解决的23个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20世纪数学的发展。前几年教科文组织有一份报告,他指出当时的科学发展有两大特点,一个是生物学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二,各门学科的数学化,从那可以看出数学正是由于像希尔伯特和许许多多数学家的成果,使得数学引入到了各个学科,促进了各个学科的发展。

5,现代遗传学的先驱,美国的科学家摩尔根。他创立了基因学说,揭示了基因是组成染色体的遗传单位,为20世纪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通过果蝇突变实验,验证了孟德尔遗传定律,并确认染色体是基因载体,推算出了各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从此,遗传学的重大发现接踵而至,成为20世纪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他坚信一切通过实验的原则,因为他认为每一种见解或者假说都必须通过实验的检验,然后才得以承认其科学地位。

6,现代物理学的揭幕人,德国的伦琴。他发现了X射线,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打破了当时的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核物理学已经发展到顶峰等等观点,最终导致了一个新科学体系的诞生。伦琴的伟大发现使人们掌握了一种透视物质内部奥秘的有力工具,从而了解了有关分子和原子结构的大量知识。包括DNA的结构等重大发现,都与X射线的应用密不可分。沃森和克里克应用的原有实验数据都是应用X射线得到的,用X射线打在蛋白质的晶体、核酸的晶体上会出现染色图样,牌照下来之后,根据电子密度的不同确认出是哪些原子,另外通过染色图样,也可以确认这些原子的排布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和其它一系列的相互关系。如果没有X射线的应用,没有X射线应用到晶体学方面的研究,现在很多生物大分子结构是搞不清楚的。另外X射线在医学上的应用也是很广泛的,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7,现代地质学的奠基人,德国科学家魏格纳。他创立的大陆漂移学说,可以与日心说和进化论齐名。1910年他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轮廓跟南美洲和非洲的轮廓,如果拼合起来是很好吻合的,因此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是不是存在原始的泛大陆,是一整块大陆,然后分开的,1912年做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演讲,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在地质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当时他面临着一间反对声,但是他以科学家坚韧不拔的精神继续搜集证据,4次考察格陵兰。20世纪50年代以后,找到了大量,大陆漂移说开创了地质学的新时代。

8,环保运动之母,美国的女科学家卡逊。她所坚持的思想,是为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点燃了一盏明灯。正是由于她非凡的努力,人们终于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1962年她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对农药等的潜在危害提出了警告,然而当时却遭到了非难。

卡逊以科学家的执着奋起迎战,她的思想终于为民众所接受。《寂静的春天》犹如一声呐喊,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她的声音永远不会寂静,她惊醒了整个世界,开创了现代环保运动的新纪元。正是在她和其他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和呼吁之下,才使世界的人开始重视环境保护,才不至于使地球从环境的恶化,而使人类面临着毁灭。

9,可以称为爱因斯坦的继承者,英国科学家霍金。他是当代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成果,对人类的时空观和宇宙观进行了根本的变革,为人类理解宇宙提供了非同寻常的可能性。60年代患上了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完全瘫痪。1985年气管手术之后又失去了说话功能,只能坐在轮椅里,靠语音合成器与人交谈。从宇宙大爆炸到黑洞的辐射机制,霍金对量子宇宙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已用33种文字出版,发行550万册。从霍金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提出的一些对科学有重大促进意义的理论,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一个科学家的精神,他身体处于极度的残废,但是他以坚韧不拔和执着的精神进行科学研究,他这种精神应该促进每一个正常人努力的学习科学知识,努力地去发觉自己的才能,用我们学到的科学知识从事我们所喜欢的专业,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去为人类造福。

10,最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他的发明可以用一个词叫数不胜数,他发明了留声机、白炽灯、电话机话筒、高效率发电机等对人类生活影响巨大的产品,原来的统计共得到了1093项专利,他发现的热电子发射现象微电子工业,尤其是为无线电技术和电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在发明的艰苦跋涉中历尽艰辛,比如为寻找白炽灯灯丝试验了6000多种材料,不得到一个合用的材料就誓不罢休,为试制一种新的蓄电池,他失败了8000多次,这也可能是一种说法,但是也告诉我们是坚韧不拔的不获得成功绝不罢休的精神。他的著名格言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在他的葬礼上,全美国熄灭电灯一分钟,用这种方式作为险给他的无言的赞歌。

我们讲了20世纪十件重大的科学事件,也介绍了十位伟大的科学家,可能事件和科学家还很多,这些都不是排名前十位的,但是从中可以了解20世纪的科学发展和科学人才涌现的一个概貌。有几点评论。科学之所以是科学,在于它本身是不断地发展着的,科学知识的增长并不是单单指观察资料的积累,而主要是指不断扬弃一些旧的理论,由一些新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的发展和知识的增长,往往始于问题,又终于问题。一个理论对科学知识增长所能做出的最持久的贡献,就是它所提出的新问题。

科学家之所以是科学家,在于他们总是不断地探索,提出一个个问题,解决一个个问题,去构建一个个阐释这些问题新的理论。科学家所进行的是一种接力式的工作,谁能达到巅峰不仅仅取决于他的能力跟水平,也取决于他的机会。科学家们在集体构筑着科学大厦。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勤于思考、敢于创新,是科学家应具备的素质。而这几点也是每个人做学问,学习科学知识,将来学习你喜欢的专业,从事喜欢的专业工作必备的。要获得成功,必须实事求是,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坚韧不拔,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勤于思考,在进行工作的时候要敢于创新,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你的才能,充分应用你所学到的知识,才能使你的工作更有成效。

第四,目前的科学发展提出了重大科学理论、模型和高技术。

1,四大基础理论。在现代科学发展中,对人类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有着深远影响的理论,是描绘人类所认识的自然界图景的四大基础理论。第一是量子理论,许多科学家对量子理论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二是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第三是信息论。第四是基因理论。

2,五大模型。现代科学发展形成的四大基础理论,粗略地描绘了人类所认识的自然界的图景,同时还建立了更详细的描述几类自然图景的五大模型。科学的研究当中经常使用模

型,这个模型是对一种自然图景和对一种事物解释提出的对于阐释原理的概括,因此叫模型,比如说沃森、克里克提出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是关于DNA的,因此在电视、广播跟书刊报纸上经常会有一些不清晰的概念,说沃森、克里克发现了DNA结构,不是,它是在用一些技术手段得到了数据基础之上,构建了DNA分子结构的模型,这个模型只是他认定是这么构成的,而实际上DNA分子的结构会比这个更复杂,也可能将来某一天的科学发展,有了新的手段,有了新的资料之后,会对它进行修正,提出更好的模型。科学是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构筑一个新的理论,而许多理论是不完备的,不完备是因为当时时代的局限,还有研究手段的局限,时代发展了,科学发展了,知识积累的多了,技术手段更完善了,资料更多了,就会使人对一些自然规律的认识更清晰了,去修正已有的理论,提出新的理论。

一个是宇宙演化的大爆炸模型。第二是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第三,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将来对它的修正,推进之后会使科学更加发展,这是现有的模型。第四,信息处理的计算机模型。第五,地壳构造的板块模型。

3,六大高技术。现代科学发展推动的现代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20世纪中叶集中形成了具有知识密集性、创新性、带动性和战略性特征的六大高技术。这里很多修饰性的定语不是无端加上的,正是标志着它有这些特征,如果要想了解这些特征,同学们可以参照大量的资料。第一是信息技术,第二是生物技术,第三是材料技术,第四是能源技术,第五是空间技术,第六是海洋技术。大家接触比较多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多媒体,还有各种各样的通信技术,还有生物技术也讲的比较多,空间技术,卫星、飞船,探索火星,登月。而材料技术、能源技术跟海洋技术也是相当重要的高技术。

第五,了解科学,提高科学素养。

当科学发展越来越快时,对于科学发展历程的理解变得更为必要,同时也变得更为复杂。随着科学研究成果的激增和知识的爆炸,增进对科学的理解与了解,特别是不断提高科学素养,就成为每个人至为重要的必修课。因为我们是生活在科学高度发展的时代,我们要去学习,要去工作,要去接触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各种事物,都会使我们很现实地遇到科学发展在各个方面的体现,因此如果我们对科学不了解,不理解,没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我们在这个社会的生活就会遇到困难,或者说我们就不能很好地适应科学高度发展的时代。

科学社会学家认为现代人是从三个层面上理解科学的。第一,科学是系统化的,用以说明自然规律的理性知识。第二,科学是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之上认识自然,并为人类造福的特殊的社会活动。第三,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建制,在整个的社会大系统中,科学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等各个方面都处在互动之中,也就是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国际上有一个科学素养促进研究中心,主任Miller教授曾经提出科学素养有三个标准。第一,要理解基本科学技术的术语和概念的含义。第二,能够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本质。第三,要理解科学对社会的广泛影响和对公众个人的影响。三个标准都是要进行理解,因此,科学素养的核心是理解科学。第一是理解基本科学技术的术语和概念的含义,简称为理解科学知识。第二,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本质,简称为理解科学活动。第三,理解科学对社会的广泛影响和对公众个人的影响,也就是说理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科学知识、科学活动和科学对社会、个人的影响,科学知识包括很多很多,比如说自然界,自然界又包括宇宙、地球、物质结构和能量转换。而在宇宙下面又可以包括宇宙结构、宇宙起源、恒星、行星、卫星、彗星、天文仪器与数据等等,这里还有很多。之所以给大家这个概念,就是让大家知道科学知识大致包括哪些。还包括物体运动、自然力。第二是生物界,还包括很多。第三是人类机体,第四,人类行为,第五,人工自然,被技术改造了的自然环境和条件。第六,数学。第七,通用概念,包括系统、结构、模型、进化、控制、协同等等,会在日常生活当中或者在工作当中、学习当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名词,名词下面包括一些概念。如果将来我们工作了,跟它有关系的概念,就要把概念弄清楚,才能很好地进行学

科技活动使青少年提高科学素养

科技活动使青少年提高科学素养 摘要:青少年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中的重点人群,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是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为了做好这项工作,需要认真研究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特点,不断探索创新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新模式,让青少年科学素质得到更快、更好地提升。 【关键词】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科学素养 【出处】《科技视界》 一、科技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科技活动,是大面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丰富多采的科技活动,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增长知识,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个性,增进身心健康,使他们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科技活动主要包括发明、创造、论文、制作、饲养、科学试验、环境保护、计算机操作、科学信息传播等方面。通过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科技发展过程及对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了解我国及世界历史上的科技成果、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科学创新意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以及科学地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科技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课内知识的兴趣。课内知识对课外活动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做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是学校进行科技教育的主渠道。 二、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益处 1、可以促进教学改革,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当前,我国教育现状很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而科技活动有许多课堂教学不能替代的作用。从性质来看,科技活动是在教师辅导下,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活动,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从内容看,它比课堂有较

大的伸缩性,能及时吸收现代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从形式和方法来看,它灵活多样,寓科技教育于活动之中,富有实践性和创造性。此外,许多项目与生产技术密切结合,参加这些活动将为多数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打下基础。因此,广泛地开展科技活动,可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向青少年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有利于及早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 科技活动的开展,使青少年从小接受科学启蒙和熏陶,特别是为那些科技爱好者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他们成材打下良好的基础。一些50年代、60年代参加科技活动的青少年,现在已成为科技战线上的骨干。 3、丰富青少年的课余生活,有利于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风尚 科技活动对青少年有很强的吸引力。它能使许多学生找到正当地表现自己能力的领域,将他们旺盛的精力引向正确的轨道。这对于在青少年中逐步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风尚很有好处。不仅如此,开展科技活动还是一种对少年儿童进行理想教育的好形式。科技活动在青少年的心目中从对科学的兴趣,逐步加深到对科学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把科学与祖国的建设事业联系起来,确立自己的志向,形成一种社会责任感,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升华为崇高的理想。 4、可以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科技活动可以培养青少年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学会关心集体和他人,维护集体利益,从而形成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形成协作意识,培养协作能力。在活动中可以使他们不断地端正学习动机,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严格的自律精神,不断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充分发挥科技活动的实践性,使青少年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他们懂得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些基本原理,并学习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

最新浅谈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浅谈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重庆市合川区南津街小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科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已引起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与深度思考。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科学教学实践中,积极践行《科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探寻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无疑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 一、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知识的掌握是科学素养提高的前题和保证。一个科学知识储备贫乏的人,是不可能提高他的科学素养的。 第一,介绍科学发展史引导学生崇尚科学。我们在科学教学活动要抓住有关点滴,特别是我国的科学发展史和科学家的发明史方面,我们教师要以情导学,引起学生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我在教学《磁铁》、《纸》等课时,我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指南针、活字印刷的发现、利用和世界性影响,同学们受到巨大的鼓舞,深深地为自己生长在一个科学发达的文明古国感到骄傲。像这样的实例在

科学史上举不胜举,在教学中渗透科学家的故事,为学生们将来投身于科学事业提供了榜样,这当然是对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好素材,要充分地利用。 第二,在探究活动中培养科学素养。小学生喜欢动手,容易被具体、新奇的材料所吸引,他们收集到或面对新异、奇特的实验材料后,肯定会自觉探究的。当孩子们遇到一些富有生趣的材料,他们就会去摸抚、去拨弄、去观察、去探究一番,当材料发生变化时,更会牢牢地吸引他们。例如在“认识磁铁的性质”时,学生会被形状各异的磁铁吸引,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去看、去“玩”、去比较;再如学生在了解热空气的性质时,学生的探究材料是一种“走马灯”,当灯里的蜡烛点燃后,就会看到灯罩上画的人和马在不停地转动,这种新奇的材料不能不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既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身的科学素养,又加强了对概念的理解,知识的掌握,是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好举措。 第三,教学过程渗透科学技术新信息。如从“神舟六号”到“嫦娥计划”,从磁悬浮到子弹头,从人类转基因工程到人类克隆技术,从超导到纳米等等,教学中渗透这些知识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而且,唤起了学生的时代感,树立了科学意识,并从中获得启示:现在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创造和发现。 二、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自然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概念的引进、规律的得出都和实

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摘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需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技能;注重生物科学史,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引典激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要变革评价方式。 【关键词】培养加强注重引典变革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标四大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 要想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师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 科学素养教育的第一特点在于其基础性,即使所有受教育者都具备一种最基本的学识、能力、思想和品质,发展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在于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应依照课标的要求,力求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进行基础知识教育,通过“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生物科学知识。还应充分运用多媒体优势解决教学中难点,达到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的。比如,在学习“细胞减数分裂”这一节课时,可以通过设计三维动画来显示染色体有规律变化,并通过音频、

色彩的辅助,变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学生感知鲜明,印象深刻,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通过人机互动的手段获得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的积极活动,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知识倾注极大热情,形成对科学执着追求的意志品质。还要充分挖掘生物科学的成就在生活中运用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从而实现基础知识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科学品质(对科学的兴趣、情感、意志和作风)相统一。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技能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重视实验教学、培养探究创新实践能力是新课标的最大特点之一。 1、通过验证实验培养操作技能 科学技能是构成科学素养的另一个基础要素。新课标对此有明确要求,实验操作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技能,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中,采用开放实验室、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实验操作,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从操作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并严格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科学观察、记录、完成实验报告,通过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或数据,得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如何能够更好的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中学教师如何坚持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并重的理念,如何提高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一.深入学习,提高认识。 1.深入教育一线调查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梳理、分析、提炼、升华——即调查研究,这是教育科研必需的也是基本的内容和方法。 2.如果说科研是教育生命的源泉,那么,课题便是教育科研的起点、旗帜和抓手。课题的能量是巨大的、神奇的。因为它有智慧的能量。名师走的是课题研究之路,名校走的是课题研究之路,课题研究也是区域性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3.教育经验来自教育实践活动。只有及时地认真地科学地总结,并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才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指导教育实践活动。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明确地指出——“理论的概念必须要由大规模积累的实际经验来完成。4.台湾诗人痖弦有句绝美的诗——“海,蓝给自己看”。就像那只破水罐,悄然为自己开一朵花,教育科研工作者以缄默淡泊自己的美丽,只要立足于学生、教师、课堂和学校,关爱生命、关照心灵、关注成长,走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之路,管理必然有新视野,课堂必然有新天地,课改必定有新干线,家庭教育必定有新亮点。 5.教育科研其实很简单,她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事,拓宽基础、专一深入、痴情关注、大胆设想、艰苦奋斗,都需要我们比平常人晚睡早起、按照规律下笨功夫,不仅需要积极地入迷、奋发、获得,大部分时间里还需要在宁静平和的状态下反思,在教育科研中寻觅理味、趣味、情味、艺术之味,乃至人生之味。 6、用握过粉笔、教鞭的手,用批改过考卷、作业的笔,记录下、整理出教育生活中一个个专题,诸如“教育现代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等,从而走过亘古走过蛮荒,走过森林走过雪原,与那些高尚的人们和思想进行心灵沟通。如此不断沟通,不断蒸馏,不断品味,即是教育科研工作者的臻妙心境和生活享受。 一、分析问题,寻求对策。 1、教育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学校层面:申报课题多,深入研究少.检查汇报多,平时落实少.装门面赶新潮多,联 系实际少.追求短期效应多,持之以恒少,应付上级检查多,解决问题少.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教学中,由于科学学科本身的特性(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就我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探索与实践。 一、呵护儿童好奇心,激发科学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以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通过科学探究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使之真正发挥科学学习的原动力。“本来好奇心就是人与生俱来的,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至打小学毕业的时候,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反而逐渐减弱了”,对此我们教育工作者是有责任的。 二、引领儿童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在过去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科学教育往往既枯燥又乏味,教师实行的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满堂灌”,孩子们依赖死记硬背蒙混过关,根本不知道科学和他们周围世界有何相关。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几个方面: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方案、实施计划、分析综合整理、表达交流等。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给予适当帮助、适时调控。1?问题情境阶段,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提出假设、验证假设阶段,学生提出假设和实验方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并将自己的观点在探究中交流讨论,反复探究,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3.发现、概括阶段,在实验完成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观察的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结论。 三、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方法初探

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方法初探 作者:梁莉 来源:《海峡科学》2009年第07期 [摘要]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我们应该积极破除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培养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使之树立起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培养其创新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他们成为与时俱进、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科学素养方法青少年 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是开发科技人力资源、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也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我们要通过具体生动、切实有效的科学素养教育,在青少年中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培养他们的 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他们成为与时俱进、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一代新人。 1破除心理障碍,引导青少年走近科学的大门 科学给很多人的感觉就是高深莫测的,是只有专业人士才可以接触、钻研的事物。因此,很多人是谈“科学”色变。这种心理障碍肯定对提高大众科学素质不利。 因此,为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我们必须先从其心里障碍开始,只要破除这块坚冰,就可以正确地引导青少年走进科学的大门。 我们在给青少年上课、讲解时,就非常注意青少年的心理状态的调整,从身边的科学讲起,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科学是可以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只要利用好科学,那么就会事半功倍。同时营造了一个热烈的讨论氛围,大家各抒己见,交换彼此的看法,并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的结论,让他们在求索中得到满足,充分理解到科学的重要性。 阿累尼乌斯说过,一切自然科学知识都是从实际生活需要中得出来的。我们在给青少年讲课的时候,就非常注意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比如讲到电传导的时候,我们提问学生“为什么打雷时 不要站在树下”,让学生去反思这些生活小常识背后的科学意义,让他们觉得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关键是自己是否留心、留意。科学并不需要专业的设备,更不是专业人士的时尚饕餮。 2精心挖掘教材,着力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 科学兴趣是激励人们孜孜不倦地进行学习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培养科学素质首先要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观察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 一、学生求知欲强,小组合作出成效 从小学六年级开始的科学教材中就有了很多初中生物课程的实验,需要学生动手、分析和思考。所以,作为教师要具备领导才能,能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提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实验探究中,教师的作用应尽力体现在情境的创设、启发性问题的提出、学生创造性思维兴奋点的捕捉等方面。把思考的空间、总结评价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锻炼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最后获得问题的答案,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乐趣。这一过程中的教育意义是照本宣科所无法达到的。 二、大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挖掘学生潜力 在生物学实验中,我们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和成功的情境体验,让他们积极交流,展示探究的成果。对于学生的认识和经验,是正确的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独特的见解要大加表扬;对于错误的不要草率批评,应鼓励思考,鼓励质疑问难的品质。树立起肯疑、敢疑和善疑的优秀品质。例如:在进行“洋葱根尖有丝分裂的观察”实验时,让学生自己制作实验材料,然后创设问题情景,比如材料的选取为什么培养到5cm时候才剪取,为什么只剪取3cm?在实验步骤中,为什么要按照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的步骤,如果顺序颠倒会怎么样?如果每个处理步骤时间过长后者过短会有什么后果等等。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意发掘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大胆理性质疑,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能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乐趣,还可以提高探究的能力。 三、创造合作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提倡合作学习,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重要形式。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合作多,交流少”的现象,使得交流活动成了小组中学习成绩优秀者的独角戏。这样“合作”成了“独做”,相当一部分学生成了探究的观众。所以,教师应对合作探究加强有效的组织和指导,协调自主与合作的关系,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引导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参与对科学问题的讨论,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大家讨论。同时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他们也能积极地参与探索活动,能够敏锐地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他们在合作交流中体现自身价值。 本人教学过程中发现,在进行生物探究活动时,由学生依据所提供器材(或自己设想可以找到的器材),自行组成合作小组,设计、进行对照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特点,自由搭配、设置小组长,形成有组织、有分工(比如有的同学负责设计,有的负责记录,有的负责测量,有的负责小结汇报)的合作小组。这样,学生依据自己在小组中的合作地位履行各自的职责,在小组活动中注意合理的分

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生物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特质,包括人们所掌握的生物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物科学能力、科学观以及科学品质等方面。 生物课程能力目标中的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包含哪些方面的要求? 提出问题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尝试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作出假设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制定计划拟定探究计划。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实施计划进行观察、调查和实验。收集数据。评价数据的可靠性。 得出结论描述现象。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什么是课程资源?生物学科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一、建设目标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高中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目标是: 1、学校的人力、物力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动态课程资源基本满足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需求。 2、学校人力资源配置更为完善和优化,形成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运用能力切实增强,并实现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对其它课程资源建设的有效带动。 3、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等各类教学场地、设施设备等的配置更为完备,使用更为充分,潜在的各类物力资源得到更为积极的挖掘和利用。 4、教材、教辅等教学素材得到科学、灵活地开发、加工和利用,以学科为单位的教学素材的建设与利用有效支持和保障课堂教学。 5、全省城乡间、区域内、校内外各种有利于课程实施的人力、物力资源得到有效挖掘、整合和利用,初步形成校内外有机结合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6、各级教育行政、教科研等部门对课程资源开发建设的规划、统筹、管理和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利用、共享制度。 二、建设要求 1、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培养优秀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设一支适应课程改革发展需要,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要根据课程要求,认真规划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抓好薄弱学科和新增科目的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所有学科必修模块有专任教师。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选修模块的任课教师可采用校际共享的办法,提高选修模块的开设率和开设质量。通用技术课程选修模块教师可采取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高职和高等院校或其它相关机构选聘共享的办法予以解决。各级师训部门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对课程方案的理解程度和对新增内容的掌握程度。教研部门要加强教研培训和指导工作,不断提高教师课程实施的能力。高中学校要强化校本教研工作,以教师队伍素质提高为突破口,促进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切实服务课程实施。

弘扬科学精神 提升科学素养(范文)

范文一: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 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先驱们为我国引进了“赛先生”,从此开始了我国的科学进程。时至今日,科学依然在我国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科教兴国成为了我国既定的国策。然而尽管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国不断取得突破,却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科研学术浮躁、“伪科学”盛行、公民科学素养低下都成了我国科学进程的绊脚石,因而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就尤为重要。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一个国家的发达进步必须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推动力,而科学精神便是指引科学技术走向正轨的指路明灯。只有弘扬科学精神才能在全社会树立人人懂科学、爱科学的良好氛围,才能进一步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国家方方面面的发展。因此,要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在科协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指示,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全面提升科学素养。 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就是要弘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这也是科学技术与生俱来的秉性,它要求人们在对待任何事情的时候必须从实际出发,摒弃浮躁,以务实的态度探索未知的世界,去揭示事情的本质以获求真理。而我国目前学术界及科研领域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夸大研究成果以骗取国家经费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素有“象牙塔”称号的高校校园里,也出现了师生共同炮制泡沫论文、虚假奖项等学术浮躁现象。这些具有欺骗性质的行为反映出科学工作者浮躁、不踏实的工作作风,明显违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无法在学术上进行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力弘扬实事求是的精神,脚踏实地地专注于科学与学术研究,创造新的科学成果。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就是要弘扬理性探索的科学精神。由“加碘盐可抵抗日本地震引发的辐射”这样一条假新闻引发的全国抢盐潮以及下岗工人张悟本的“绿豆养生说”引发全民喝绿豆汤这些“闹剧”,无不显示出我国国民科学素养之低下。究其原因,是我国国民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但更重要的是缺乏理性探索的科学精神。面对社会上的传闻和所谓“专家”的论断,公众不是进行理性的思考而是盲目的跟风,媒体舆论也不进行科学的查证就进行吹捧炒作,造

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 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启蒙课程”。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但实验课很难组织,教师为了减少“麻烦”,能不触及实 验的,尽量不触及,虽然随着新教改的深入,近几年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不过,教师在教学中,不知如何把握:小组合作怎样更有效?怎样指引学生合作、交流,更有效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长时间处被动参与的应付层面,这与我们追求的科学素养背道而驰。因此,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研修,分别观看高秀丽老师执教的〈〈有趣的磁铁》和刚老师的〈〈我们的呼吸》等一系列实验的巧妙,惠文老师执教的〈〈认识岩石》这一自然界事物的过程和方法,周伟老师执教的〈〈我们的身体》、 外部的秘密,森老师执教的〈〈寻找生物的家园》的欢乐旅程,鲍星海老师执教的〈〈彩虹的秘密》六位老师的课,真正领略到了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精彩的教学艺术,真是受益匪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行动的改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要做到让学生乐意做实验,首先应该从精彩的导课入手,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 这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一个扣人心弦的精彩导课,自然会吸引学生的眼球,在短短的几分钟抓住学生的求知和探究欲,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 二、寻找证据,巧解冲突,验证猜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目的不单是使学生“做”得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怎么样“做”,因而,教师应当在“做”的方法上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使学生懂得如何去“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实践是人类认识自然神会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特点。科学家在探究中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收集证据,并以此为基础解释自然界的奥秘。在科学课堂的探究中,动手实验,寻找证据,巧解冲突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冲突是学生探究的动力,证据是学生探究获取新知的关键。在教学中,要注意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情境,每个未知的答案都不是从教师口中说出来,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科学课就是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同时,教育学生做任何事也不能弄虚作假,一定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尊重科学、尊重知识。 三、科学课上的细化问题。 在科学课堂上,我们经常发现教师在提问时,往往问的问题太笼统,致使课堂上出现学生答非所问、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做实验前一定要明确实验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针对想要验证的猜想制定出实验方案,这是有效实验的关键。要想做到有的放矢,首先教师要创设合适的情境,细化问题,使实验的指向性明确。其次,教师要加强指导,引导学生完善探究方案。每个学生都喜欢实验活动,但由于小学生的个人能力参差不齐,观察事物时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主题。他们往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因此要在学生开始探究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设计出一个相对完善的探究方案,了解实验注意事项,更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探究方案,教师指导完善,并让学生把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说出来,这样,学生探究目的明确,更能尽情地享受实验的乐趣。缺乏对全体学生的关注。教师为了追求有序的课堂效果,过多了关注表现积极的学生,忽视了其他学生,很多学生始终是倾听者。 今后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小组合作,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引 导他们参与其中。我们要注意教法的灵活运用,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积极合作、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情感,面向全体,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才能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等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

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培育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新一代建设者,是关系上海未来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是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重要依托。对青少年进行科技普及教育,不仅是从事科普教育工作部门以及学校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对此,按照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向纵深发展要求,进一步探究培育青少年科学素养新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1、挖掘科普教育资源,营造立体科普学习氛围 上海有着十分丰富的科普教育资源,行业博物馆、专业展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青少年活动基地等俯拾皆是。目前100多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是全市范围内科普职能较为成熟、各具特色的单位,成为向青少年普及科技教育的重要场所。组织广大青少年参与上海科技馆、上海天文台、上海植物园和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等一系列科普活动,引领青少年积极探究科学奥秘,激发青少年崇尚与理解科学的高昂热情,使之养成善于在科学知识中遨游的良好习惯, 2、科技教育渗透教育改革,研发科技教育新模式 课堂教育是青少年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基本渠道。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素养整体水平是不断提高的,学校教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科学精神的培养与塑造还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需要,教育不仅要传授科技知识,还要注重对学生科学技术兴趣的培养,使学生了解科学方法、了解科学史,

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要加强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因此,科技教育要渗透到新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学校科技教育改革,鼓励科技界与教育界联合设计和实施科技教育改革方案,充分调动科技界与教育界的力量,广泛吸收社会资源,共同研发学校科技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径和新方法,形成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3、构筑传播媒体网络,搭建立体科技信息平台 计算机及其互联网的突飞猛进和广泛应用,为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极好的历史机遇,也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变化,同时为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由于传媒在科技教育中的作用突出,应当充分利用其高效、高速的传播作用,大力传播科学文化,积极发展科普文化产业。 因此,政府相关部门、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充分了解媒体的传播规律,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因特网等信息传播的方式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重点完善和建设由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互联网、科普画廊等大众传媒共同参与的传播媒体网络。 4、抓好科普教育,建设高素质科普人才梯队 学校教育是正式教育机构,而科技馆、大众传媒等是传统的科普地盘,前者是阵地,后者是辅助。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需要加大科普教育的力度,营造尊崇科学的社会风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来培养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有效调动各类科普实施主体参与科普,例如,研究所、各类

在科学实验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探究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氧化碳》教学感悟 余姚市实验学校叶银雅 背景分析: 《二氧化碳》这节内容是华师大版科学七下第二章空气中的一节重要的内容,因为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它不仅是大气中的重要成分,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是碳酸盐鉴定的重要依据,是自然界碳循环的主要转化物质,所以教材以二氧化碳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为切入口,引向对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学习。本节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实验较多,教材中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的讲解均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实验现象的分析,以及实验结果的讨论,让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有更深的认识。其次,学生通过前两节内容的学习,特别是对氧气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为本节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还不够强,特别是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的意识几乎没有形成,与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在2008年3月余姚市第十届教坛新秀评比活动中,我与梨洲中学704班的同学们合作,共同完成了《二氧化碳》这节课的学习,并获得余姚市一等奖的好成绩。那么本课的宗旨就是以二氧化碳的知识为载体希望通过探究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通过亲身参与、体验和感悟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片段: 活动一:看一看,闻一闻 师:现在每组同学的实验台上都有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得出二氧化碳的哪些物理性质呢? 生:二氧化碳无色的气体。 师:二氧化碳有没有气味呢? 生:有的(或没有) 师:我们闻一闻就知道了。我们在科学学习中,闻气味的方法是扇闻法。请同学先看老师演示一下。下面请同学们按老师的方法试一试。 此环节让学生从最简单的实验操作开始,让他们通过亲身的探究活动,去体验,去领悟二氧化碳是性质,并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活动二比一比 师:从前面的实验我们知道二氧化碳很轻,密度很小,那么二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相比哪个更大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生:二氧化碳更大 师: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有办法来验证吗?

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

谈一谈如何能够更好的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使自己能够更好的从事教研、教学,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很有必要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能够与时俱进,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才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才能更好的从事教育。以下是我的简单认识: 一、如何提高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科学文化素质的一部分,所谓科学素养也叫科学素质。我个人认为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师科学素养应包括:1、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吃透教材,结合自己班的情况,把复杂教学简单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2、 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3、新时代要求教师也要具备新技能,所以我们必须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现在大部分学校,都已经安装电子白板,我个人认为教师有必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把抽象问题具体化。 二、如何提高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作用,“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是就是我们教师日常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操、性格等等各方面的修养,所以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以身示范,做好学生的榜样。1、我们自己

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通过读书,不断提高修养。2、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与领导、同事、家人和谐相处,给自己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3、我们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旧观念,加强与时俱进。 4、在教书之余,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出去旅游,开拓眼见等等。 总之,我相信教师在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方面有所改变,有所提高,那么我们在处理教学,师生问题时候也就更加和谐,我们也能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很多时候不喜欢听老师的一大堆道理,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一身说教,我觉得这样的效果更明显。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们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时时处处都能明显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我们作为一线的教育者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有别于其他学科。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学生学习儿科学知识,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呢?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尝试,我总结了点滴体会。下面我就这个问题来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恳求各位同行批评指争,以求共勉!一、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对其产生了无穷的兴趣之后,就会积极地去完成。学习也一样,我们教师如果在教学

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兴趣的培养,将取决于学习态度的培养。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逐步地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实际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借助可用素材,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我总是巧妙地把科学的学习内容寓于生活实例当中,把科学知识与生活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在富有兴趣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真知。例如,我在教学《铁生锈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课前收集一些生活当中有哪些东西容易生锈,然后再在课堂上呈现一些生了铁锈的金属,如生了铁锈的自行车车轮,爬满了铁锈的金属锁头,长满铁锈的铁钉等等,让学生进行观察这些生了锈的金属,并适时的设置悬念:为什么这些金属会出现这种生锈的现象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达到培养科学素养的预期目标。二、巧妙创设学习情景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科学课程新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关键在教师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关键在教师-科学论文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关键在教师 教师的科学素养与学生的科学素养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会直接决定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以至影响到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向往,甚至影响到科学人才的培养。 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将影响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低,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模糊,对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不理解,就会把非科学或伪科学当作科学来对待,把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般问题当作科学问题来研究,甚至出现一些伪科学或违背科学思维的事,比如将迷信、魔术、科学幻想等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东西引入课堂,使学生分辨不清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能做什么,科学不能做什么;以及科学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作用,导致学生对科学的本质不能正确认识。 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将影响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追求。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高,知识渊博,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宽广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对科学的好奇心,而且还能根据科学教学的特点,为学生创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中获得经验,享受成功的体验,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乃至对科学的追求。反之,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低,知识贫乏,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一次次都回答不出来或令学生不满意,不但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爱好,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正如柯瓦列夫所说,“不言而喻,教师应当知道的东西要大大超过他要教给学生的范围,具有更宽广的科学视野。否则,他就不能唤起和发展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就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所以说,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学

如何提高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

如何提高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 发表时间:2018-11-17T18:21:34.943Z 来源:《青年生活》2018年第7期作者:刘洋 [导读] 现阶段,随着生物技术的广泛使用,生物学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当代高中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不足,例如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基础不够扎实等, 摘要:现阶段,随着生物技术的广泛使用,生物学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当代高中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不足,例如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基础不够扎实等,所以提高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迫在眉睫。基于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如何提高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以期能为高中学校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生; 生物科学素养 引言: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培养高中生科学素养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可以对学生的高中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为将来的学术研究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其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生物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在生物科学方面的探究发现能力以及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和运用水平[1]。高中生物是高中生踏入探索生命科学研究大门的第一步,为了学生将来可以更好的发展,拥有更多的专业选择,培养其生物科学素养是至关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本文将对于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现状和培养策略展开讨论。 1.当代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现状 1.1思想上不够重视,态度不够端正在高中生生物学习过程中,存在有学生对生物的学习不够重视的现象。生物在高考中的比分相较于其他学科略低,导致有些高中生对待生物这门学科的态度不够端正,认为其重要性低于其他科目,所以将学习重心放在了数学、物理等分值略高的科目上;还有些学生觉得生物学科的难度不大,自认为已经背诵了知识点,就是掌握了知识点,即学好了生物这门学科。 1.2说教式教学方法抑制自主思考能力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高中的生物教学普遍采用的方式还停留在课堂上的一对多说教式教学,对于许多中学生物教师来说,这种教学方法可快速提高学生成绩。但是“填鸭式”教学方式极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提高,使得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听懂了课堂内容,背会了课本重点,考到了好成绩便是学好了生物这一门学科。 1.3生物学习的自主选择少,课堂方式单一在我国大多数高中学校中,生物的学习仍然是由理论课与课后刷题组成。然而,日复一日的理论学习与枯燥无味的课后练习使得一些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难以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反感,更不要说主动地进行课外拓展,自然无法提高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高中生长期处于单一的理论知识学习,较少亲身感受实践与理论的联系,缺乏对生物科学前沿技术的接触和感悟,自然无法培养其自身对生物科学研究的热情,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由此观之,高校单一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自主选择少,也是当下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一个难点。 2提高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策略 2.1学生夯实基础,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高中生要想将来在生物科学领域进行更深入地拓展,高中阶段拥有扎实的生物理论基础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在兼顾成绩的同时在课堂外开阔自己的眼界,主动学习、接触更深入更前沿的科学技术,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高中生在日常的生物实验教学课堂上,主动培养自身的观察意识,拥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一个科学研究者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高中生需要培养的科学素养。 2.2 设置问题情境,实现探究性学习科技不断前进的动力是人们的好奇心,而这也是每个人的天性使然。说教式的课堂看似实用高效,实则枯燥而不易使学生激发与生俱来的探索热情。学生们在课堂上接受理论知识是被动的,并且学生学习能力与老师不相同,难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疑惑,如果教师能够在这时充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并对其进行引导,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或者搭建学习环境,比如说组织学生一些常见但并未深入学习的生物现象进行探究性学习,则更易使学生印象深刻,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从而培养其洞察力和创新力,激发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其科学素养。 2.3注重生物实践的学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中学生的生物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上,而没有加以实践的话,学生与生物科学研究的距离感会越来越大。生物这门课其实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关联性很强,并不是只重视理论的一门课,大自然中的一切动植物与场所都是可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场所,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校园也可以开展实践学习,例如组织生物趣味活动、开设实验课等。注重实践学习,不仅仅是为了高考,更是为了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升。而在实验室里,学生们应该把握机会,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激发对生物学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 2.4 提供必修和选修课程,改变学生过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人类本能是趋向于控制周围情况并把握主动权,因此长时间的被动学习十分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校可以在适当的放手,提供多种途径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例如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引入大学生的上课方式,高中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对课程进行选择。选修课程的内容可以是组织一场专题报告,对某种生物现象组织讨论会,或者对理论知识进行实验性论证。可供选择的空间越大,越有利于改变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化被动为主动,培养生物科学素养。 结语:提高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通过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的热情,培养其主动探索科学技术的好奇心,这是一个未来的科技工作者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这对高中生来说,是尝试迈向生物科学研究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