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宿迁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的认识

对宿迁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的认识
对宿迁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的认识

把握发展机遇规划宿迁未来

——对宿迁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的认识

以理性思考,感受宿迁市的心跳;以全球比较,携手宿迁人的起跑;以创新智慧,铺就宿迁发展的大道……

一、规划范围和区域概况

The scope of planning and district general situations

北至新沂河、骆马湖一线,东至洋河、顺河一线,南至徐宿淮盐高速,西至皂河、蔡集、耿车一线,规划总面积约530平方公里。

宿迁市位于江苏省北部徐州市、淮阴市、连云港市中间地带;地处长江三角洲与环渤海湾的连接走廊中心位置;京杭运河、宁徐公路、徐淮公路越境而过。介于北纬33度42ˊ30"-34度12ˊ30"间。总占地面积约1743.60平方公里。

气候特点:宿迁地处鲁南丘陵与苏北平原过渡带,四季分时,气侯温和。

四季划分:春季自3月30日-5月28日历时60天;夏季从5月29日-9月11日,历时 106天;秋季自9月12日-11月13日,历时63天;冬季从11月14日-次年的3月29日,历时136-137天。境内受近海洋季风环流影响,年平均降水量为899.90毫米,多集中在夏、秋两季,6-9月降水量一般为全年降水量的70%.降水量与光照条件同步,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宿迁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丰沛,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气温14℃,年平均降水量913毫米。

其地貌类型主要有:丘陵、岗地、平原、黄河决口扇形平原、波状平原、古黄河高漫滩等。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缓斜,北部为缓丘,缓丘前缘为洪积扇形地面,其余地区为平原。地形复杂,丘陵占总面积的5.20%,岭坡占26.50%,平原占41.30%,洼地占27%。宿豫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位于晓店东南的嶂山林场附近的峰山顶,海拔高程为71.20米;最低处位于关庙东南袁王荡,海拔8.80米。除晓店一带为低丘垅岗外,其余皆为平原。

二、发展历史及基本现状

The history and basic present conditions

宿迁市1996年建市,全市总人口515万,其中市区人口24万。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共有耕地586万亩,是中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

林业资源极为丰富,被誉为中国意杨第一故乡。

水产资源丰富,境内河流纵横,可供水产养殖的优质水面达303万亩,盛产银鱼、鳗鱼、甲鱼、螃蟹、青虾等50多种水产品。螃蟹产量全国第一,银鱼出口量江苏省第一。

矿产资源丰富,石英砂、陶土储量超5亿吨,蓝晶石、黄砂储量居全国省辖市之首,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宿迁的经济腾飞提供了极好的基础。

工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的主导。建市以来,宿迁市年国内生产总值每年以两位数的增幅发展,全市已形成食品、酿酒、纺织、建材、电子、化工、机械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其中,“洋河”、“双沟”、“大曲”早在明代就享有盛名,居中国十大名酒行列;SPCC绢丝出口量占全国绢丝出口总量一半以上。

水利和农业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土特产丰富

旅游景点颇多

宿迁历史:境内有江苏省发现最早的5万年前古人类活动遗址——“下草湾文化遗址”。夏、商、周三代,古族徐夷在此生息。周初,徐夷建立徐国,在东夷各部族中最为强大,曾数次联合淮夷等对抗周王室。春秋时为钟吾子国,后宿国迁都在此,秦置下相等县。在秦汉即为文化的风云际会之地,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热土。东晋年间宿豫郡和宿豫县并置。583年(隋文帝开皇三年)废宿豫郡,称宿豫县。762年(唐代宗宝应元年),因避李豫名讳,改称宿迁县。清代乾隆皇帝盛赞宿迁为“第一江山春好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宿迁县属淮阴地区管辖。1983年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宿迁县属淮安市。1987年,国务院批准宿迁撤县设市(县级),仍属淮安市代管。1996年7月19日,国务院批准江苏省设立地级宿迁市。

宿迁历史上人文荟萃,中国历史上唯一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英雄——西楚霸王项羽、南宋名将魏胜、清代民族英雄杨泗洪、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奠基者朱瑞的出生地。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清代大诗人袁枚等曾在这里为官。宿迁是苏北著名的革命老区。有宿北大战纪念碑、泗阳革命老区纪念地、泗洪雪枫墓地、朱家岗烈士陵园、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旧址及新四军烈士纪念基地、江上青纪念碑等一大批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刘少奇、陈毅、黄克诚、彭雪枫、李一氓、邓子恢、张爱萍、江上青等曾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

宿迁文物古迹众多,仅宿豫县境内就有以青墩文化遗址为代表的旧石器、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20余处。宿迁几千年沧桑巨变,极有考古和旅游价值,如古黄河区遗址、下草湾文化遗址、洪泽湖城堡遗址、马陵山古战场遗址,泗洪和泗阳古徐国、泗水国古城遗址,泗阳三庄、穿城、郑楼、史集古墓群遗址,泗洪松林庄醉猿和汉画像石遗址,项羽、虞姬传说遗址的考察,均具诱人魅力,其中以项王故里、皂河安澜龙王庙最为著名。宿迁市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项羽、鲁肃、薛仁贵、韩世忠、穆桂英、魏胜等一大批英雄名将代代相传,戏马台、校军场,马陵山的扳倒井、韩梁洞、晒米城、锅框山、征东道、冷饭台、七十二井,骆马湖的陆圩水寨木梁城,洪泽湖的穆墩岛,泗洪县的点将台、挂剑台、鲁肃故里、铁锁雄岭、沭阳县的虞姬沟和霸王桥等古战场遗址比比皆是。

京杭大运河是举世公认的古代奇迹,在海外游客眼里,古运河完全可与长城和兵马俑相媲美。运河纵贯我市100公里,尤其在市区,古运河与古黄河比肩并辔,蜿蜒如两条巨龙,实为造化赋予宿迁的两大瑰宝。乾隆皇帝每次南巡,在宿迁都留下了著名遗迹。

三、难以安睡的发展梦——宿迁城市发展的潜在危机

Hard to Maintain Comfortable Development Dream

——the Potential Crisis of Suqian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但宿迁也面临着发展中的较为严峻的问题:宿迁是江苏农业、农村、农民“三农”比例是最高的,相对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三化”进程却是最慢的一个地区。而且曾和淮安共有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宿迁只是淮安中心城市资源的一半。宿迁的一二三产业比例为5:3:2,在我国275个地级市中没有一个城市是这样的比例。11.2%的城市化率也是全国其他城市所没有的。区划调整导致宿迁市处于特殊的市情、特殊的地位、特殊的发展阶段。宿迁现在没有中心城市、没有经济中心、没有文化中心、没有社会事业发展中心。集体概括为:

1、由于宿迁整体城市竞争力和辐射力相对周边徐州、淮安、连云港的明显不足,造成的中心城市地位较难确立

2、三县两区形成弱市弱中心———个全市尴尬的角色

3、远离长三角、远离渤海湾、远离省会—一一个遥远的宿迁

4、优势不显的工业化之路

企业结构——散沙型:宿迁工业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很难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

创新资源——先天不足: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适合创业和创新的环境亟待完善。

竞争优势——受周边中心城市挤压,难以施展。

发展环境——忧多于喜。

5、接近徐州的土地和房地产价格提高了企业和人口进入的资本门槛。

6、尚未整合的中心城区空间

7、在1996年行政区划调整以后,面临着县、区、市产业和空间如何进一步磨合与拓展,这也成为产业发展制度的障碍。

8、小富即安的宿迁醉文化。

四、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The leading of the planning thought and basic way of thinking 贯穿宿迁城市概念性规划的研究、编写的指导思想是:以“十一五”规划精神为指导,根据国内外城市规划及经济发展趋势,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发挥宿迁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政策资源优势,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运用创新思维,对宿迁跨越、快速、和谐、永续发展模式提出科学、大胆设想。为政府在宿迁城市的重定位、城市发展方向与发展模式的选择方面提供重要建议,并为宿迁市区域性的发展提出指导意见。

规划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为核心,坚持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并注重规划的经济学原则。

五、宿迁发展优势和机遇

The advantage and opportunities to develop for Suqian

观念及政策优势:宿迁市近几年在市委书记仇和先生的领导和全市人民积极参与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大胆改革,创新经营理念、加快发展步伐、抛弃成规陋习,推出了许多符合宿迁发展实际的“铁腕”政策,将宿迁的发展推上了快车道。使宿迁这个江苏陆域面积最大、最穷的县,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在全省排名提升了13位和6位,GDP增长位全省第二,位次提升幅度为全省第一。

2001年江苏省委省政府联合发出第12号文件,“允许和扶持宿迁市在不违背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采取更灵活的政策和做法,探索加快发展的新路子。”《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也明文指出要“重点加大对宿迁市的支持力度”。因此,虽然国家土地政策的调整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全国一大批项目受阻,但宿迁市的各项优惠政策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扶持力度更大。观念及政策优势凸显!

基础配套优势:1、纺织服装业——全市共有纺织服装企业近300户,很多企业引进和使用意大利、德国、日本的剑杆织机、喷气织机、自动络筒机、精梳机等先进设备。2003年以来,有六七家投资超亿元的纺织企业在宿迁建成投产。2、玻璃建材业——宿迁丰富的石英砂均为露天矿,与陶土储量都超过5亿吨;优质蓝晶石、黄砂储量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全市已经形成了以玻璃、玻钢、水泥及其制品、房建材料等为主导产品的建材工业体系。3、板材加工业——宿迁作为美洲黑杨南方的引种发源地,享有“中国意杨之乡”之美誉,载至2003年上半年,全市拥有林网780万亩,林木总树株达到3.4亿株,活林储积量达到1,000万立方米,占江苏省总蓄积量的50%,每年可伐量100万立方米左右。至2010年,宿迁市的活林蓄积量将达到5,000万立方米。全市现有木材加工企业3707家,从业人员13.8万人,主要产品有胶合板、贴面板、工艺木制品、中密度板、防水模板、装饰板、木地板等,年产值达数亿元。4、食品加工业——宿迁农、渔、牧资源丰富,生态条件优越。洪泽湖、骆马湖和京杭大运河、淮河、古黄河等八大河,盛产银鱼、螃蟹、青虾等50多种水产品,银鱼出口量全省第一,螃蟹产量全国第一。形成畜牧、水产、林业、花木、蔬菜、蚕桑等六大主导产业。“洋河”、“双沟”大曲早在明代就享有盛名,居全国十大名酒之列。5、化工医药业——全市现有化工医药企业39户,总资产7.5亿元。主要企业有宿迁禾友化肥有限公司、江苏绿陵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大红鹰恒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华阳制药有限公司等,其中大红鹰和华阳制药企业的大输液及针剂车间均通过国家GMP认证。化工主要产品有合成氨、普钙、硫酸、复混肥、甲醇、磷酸一铵等,医药类主要产品有针剂、片剂、输液、胶囊等6大类近130个

品种。

区位、环境及交通优势:1.、宿迁具有优越的区域位置,地处淮海经济区中心地带,而该区位于中国大陆的“脐部”,东濒黄海、西临中原,北接齐鲁、南连江淮。由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接壤地区的20个地级市组成,自古以来区域之间就保持和延续着密切的人际交往、经济贸易、文化往来和社会联系。本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而且与中国最发达地区之一的长江三角洲相邻,并拥有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的突出区位,居全国经济东西结合和南北交流的枢纽地带,在全国经济总格局中,特别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宿迁生态环境、人居环境非常优势,居住环境绝佳。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4%,绿地率达23%,人均化绿地面积达到5.96平方米。毗邻市区的骆马湖,水质清纯,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二类标准水质湖,部分水域达一类水质。省级嶂山森林公园风景秀丽,大运河、古黄河穿境而过。一个同时拥有“两个著名湖泊、两条著名河流、一座森林公园”的地级城市在全国实属罕见。

3、通江达海,交通极为条件便利——国际海运离终年不封港的连云港港口只要2个半小时的车程,航班遍及美国、日本、韩国、欧洲、澳大利亚、中东、南非,尤其每天都有航班至日本各大港口,亦可经由日本、韩国及香港接转台湾,全球海运十分便捷;内河水运由京杭运河贯穿宿迁境内外,北至北京,南至杭州,水路运输不仅方便且成本十分低廉;泷海铁路可使货物由连云港直达阿姆斯特丹,横贯中国,连结大西部、直通欧洲;高速公路密度高于德国,京沪高速、宁宿徐高速、徐宿淮盐高速、洋新高速穿境而过,同时与205国道、305省道交织成密集的公路网络。

成本优势:1、人力成本较低——宿迁地区高级管理(技术)人员含所有法定保险费的月工资为800—1000元/月,中级管理(技术)人员600—800元/月,熟练工人500—600元/月。此标准仅是长三角洲地区的一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1/3。2、税收减免较多——增值税实行“两免三减半”,即工业生产性企业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前2年全额奖励,后3年减半奖励;所得税实行“五免五减半”,即工业生产性企业经营期达10年及以上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从获利年度起,前5年全额奖励返还,后5年减半奖励返还;营业税实行5年内财政奖励其所缴部分的25%。3、电力供应无后顾之忧——宿迁地处北电南输、西电东输的交汇点,无用电紧张之虑;生产性工业企业用电在实行峰谷电价后,实际峰谷电价不到0.1元/千瓦时。相比扬州、泰州、镇江等地要低0.15元/千瓦时。4、土地出让金仅相当于苏南地区的1/10。

上述优势使宿迁愈加成为苏浙和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企业扩张的首选之地。随着沿海发达地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显着提高,明显出现了产业转移、要素扩散的趋势。加上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己经形成沿海大发展、西部大开发的态势。宿迁位于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带和新亚欧陆桥经济带的结合部,是东部向西部,南方向北方战略推进的主要节点。这将为宿迁吸引沿海技术资金、承接产业转移,带来不可比拟的

发展机遇。

六、以发展目标为规划的出发点

Take developing the target as the point of the urban planning 宿迁做为一个新兴城市,我们应该从宏观的角度,科学确定宿迁市的战略发展目标。首先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外相关城市的发展经验,正确面对宿迁所存在的问题,抓住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力争做到不走弯路。一个150万人口以上的城区和3个30万至50万人口规模的城区将在规划中首次提出,将城市空间形态确定为“一核多心、三级格局、组团城市”。新格局的实现,将有效避免一般大城市可能出现的交通拥堵、废气热岛等“城市病”,各城区的集聚效应将进一步凸显,区域核心竞争力将进一步提高,实现城市跨越、快速、协调、永续的发展。

市中心区的“绿色轴线构想”与“商业轴线构想”;产业的合理调整;周边地区物流中心与效外地区的“景观特色再造”;湖滨新区空间的再生;信息技术的优先发展;历史遗产与环境的保存与整治;城市景观空间的照明规划与色彩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既做到经济快速增长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最后通过大规模的城市开发与再开发,调整与改善城市空间结构,提高人居住环境质量,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相生。构建既具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又突出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网络。从而形成全市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1.树立“区域和系统”的观念,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体系。

2.加快产业的调整与提升,营造良好的创业投资环境。

3.要有“以人为本”的理念,创造一个舒适、优美、方便和宜人的人居环境,以淮北明珠和

历史名城为特色的生态型现代化园林城市,增加宿迁城市磁场的吸引力。

4.保证安全、亮丽而令人愉悦的绿化开放空间,保护步行者和都市农民的权利。

5.尊重绿化和地形学的地域自然特点。

6.尊重地方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7.维护沿古黄河、运河和骆马湖湖滨开放空间。

8.增加人们相互交流和接触的公共场所。

9.即要有形式的美,又要有内容的善。形成鲜明的城市形象特点。

思路决定出路。从规划上创新,从城市建设管理上创新,到2020年将宿迁建设成为一功能完备、优质适居、具有活力的现代中心都市,基本实现现代化。宿迁是大有希望的!

七、规划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The method and the technique route of the planning 在规划中充分考虑价值判断重于经验分析,注重思维的灵活性,考虑使用多种方法,确

保规划的科学性、严谨性,拟采用以下的方法:

1. 问卷调查和访谈;

2. 对比研究;

3. 利益相关者分析;

4. 系统动力学方法;

5.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6. SWOT;

7. 多学科性综合研究;8.多方案选择;

9.定性与定量并重;10.提倡市民参与。

规划技术路线

拟进行的城市概念性规划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规划期内宿迁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各项建设的综合布署以及与周边主要城市的互动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宏观战略,即综合分析宿迁发展基础、找到宿迁城市功能的定位、确立宿迁城市发展的战略。本次规划的技术目标是为了实现宿迁市社会、经济、环境快速、可持续协调发展下的城乡空间优化配置和合理、高效利用。其技术特点主要体现在:(1)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协调发展的城乡空间配置是由自上而下导向和由自下而上需求的互动而形成的;

(2)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协调发展的城乡空间配置覆盖宿迁主要市域,在统筹布局城市建设用地的同时,注重对城市建设用地以外的城乡空间加以规划统筹;

(3)合理引导城乡空间发展的时序,落实城乡空间发展的近期建设目标,并对城乡空间发展提出强制性要求和措施。

规划的主要内容

宿迁城市产业的发展、城市发展潜力、人口增长预测、城市空间布局、流动空间组织、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人居环境营造及与周边城市的协调等。

规划的成果形式

宿迁城市概念性规划的成果以标准A3文本形式提交,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各类专项研究成果和相关附图等),其中最后报审成果4套,报批成果6套,归档成果10套,另附电子文件2份(含电子文件使用说明)、规划简本1份(含电子文件);方案汇报期间采用A0展板及电子演示方式相结合,所有文件的电子版光盘2份,并提供多媒体演示件。

新济宁,看北湖

新济宁,看北湖 济宁城市总体规划图,滨湖城市中心即为北湖新区所处位置。 北湖新区规划效果图 已经建成的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左)、奥体中心(右) 本报记者郭利民于国鹏 刚入秋的天气,热得还像夏天。暑假一开学就要升五年级的马海奇,假期里从鱼台来济宁串亲戚,跟着大人来到北湖景区游玩,湖、岛、花、树,优美的景色让他兴奋不已,尤其可以和小伙伴在湖边嬉水,更让他流连忘返。 正在建设中的北湖景区,计划今年国庆节正式对公众开放。整个景区面积20.3平方公里,其中北湖湖面

就占8.9平方公里,而整个北湖新区规划控制面积则达到了433.8平方公里。浩渺的北湖,广阔的湿地,水色山光,荷塘苇荡,光凭想像也会感觉美不胜收。 北湖景区属济宁市北湖新区打造的生态景观区。“生态宜居新城”,正是北湖新区的城市定位之一,这里也将成为济宁的城市未来主中心。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振川说:“北湖开发不仅是城市建设问题,更是发展战略问题。” 大气魄的决策,大手笔的布局,济宁市开发建设北湖新区,写下了这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华彩一笔,更承载着城市未来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提升的巨大希望。 顺势布局―― 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 尹营村居民尹大妈每天都会看到北湖新区的新变化,通畅宽阔的马路修起来,各种功能先进的设施逐渐成形。“变化太大了,俺这里是越来越漂亮,生活越来越方便了。” 受益于北湖新区的开发建设,尹大妈家住进尹营村回迁安置房里,这里有四栋小高层。原来,村边是一条狭窄的土路;现在,扩建延伸成一条大马路,取名济安桥路,平整宽阔、快捷方便,绿化景观也非常漂亮。尹大妈说:“看着就舒心。” 济安桥路是北湖新区“七纵七横”路网中的“七纵”之一。建成后的现代化路网,实现与老城区有机对接的同时,不仅勾连起整座新城,也大致分隔出新城的四大功能片区。根据北湖新区的整体城市规划,围绕新开挖延伸入城的北湖湾,将形成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四个功能区,各功能区既各有所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为济宁市的未来发展搭建起一个充满想像力的崭新平台。 前瞻思考、科学谋划,才能保证率先发展、跨越式发展。功能定位为“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的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因此,它的整体规划建设因地制宜、顺势布局的同时,又开阔视野扩大格局,与全省乃至国家层面上的战略发展布局相呼应。 认识的高度,决定着行动的力度。新城建设正在扎实快速推进。与已经基本建成的北湖景区相比,文体教育中心区渐具规模,济宁医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等新校区都已于去年投入使用。从空间鸟瞰,济宁医学院新校园错落有致的建筑组合起来,轮廓形同一个“细胞核”,形象体现出这所学院的学术特征。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新校园内,绿树成荫、蝉鸣悦耳,图书馆楼、实训楼时尚大气。市民路春蕾来到这里,禁不住感叹:“耳目一新,这才是大学应有的气质。”同在文教区内的,还有紧张建设中的济宁一中等新校区。济宁一中始建于1902年,曾培养出乔羽等著名校友。“明年,我们将在这里举行110周年校庆。”学校负责人介绍说。 一批设计新颖、功能齐全的标志性建筑已经拔地而起,呈现出新城“生态、典雅、现代、大气”的鲜明特点。作为第23届省运会主体育场的“小鸟巢”,已经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工人们正忙着安装座椅等收尾工作。济宁是2014年省运会承办城市,赛事主要安排在北湖新区举行。开幕式和田径赛事将在“小鸟巢”内将举行。小鸟巢”周围,未来还将镶嵌上三颗“宝石”。综合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射击射箭馆,形似“宝石”,红、橙、蓝三色,将共同烘托起时尚、大气的新城风貌。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1 总则 1.1 为加强和规范全省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以下简称《省实施办法》),以及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规、标准、规范,结合全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是与《城市规划法》和《省实施办法》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其适用范围同《省实施办法》。 1.3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河道、管线等适用本规定。 1.4 编制城市规划,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均须执行本规定。 2 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2.1 城市用地分类 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 - 90 )执行。

与城市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众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的水域),可以计人公共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2.2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建设用地,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小城市)的规定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建规定见表2.2.3。 表2.2.3 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其适建性。 需改变经批准的规划用地性质或超出表2.2.3规定的适建范围的,应对规划进行调整,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批准后方可实施。城市新建居住区应按国家和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同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2.3 建筑基地控制指标、

(城市规划)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版清稿

(城市规划)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修订版清稿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1年11月

第一章总则 1.1为加强和规范全省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管理,提高城乡规划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水平,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和城乡规划相关的标准、规范,结合全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适用于城市和县的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在此范围内制定城市规划、进行规划管理,须执行本规定。其他建制镇镇区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可参照执行。 第二章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2.1城市用地分类 2.1.1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50137-2011)和《江苏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执行。 2.1.2与城市用地相连的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其向公共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水域),可以计入公园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2.2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 2.2.1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应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2.2.2建设用地的兼容性要求按照《江苏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执行,在详细规划中规定,并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出具的规划条件中明确。 2.2.3 在满足安全、环境等要求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提倡同一地块内不同使用功能的混合。 2.2.4 制定和实施新建居住区的规划,应按照国家和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标准、规范,同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以及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2.3建筑基地控制指标 2.3.1建筑基地最小面积不应低于表2.2.3的规定。 表2.3.1建筑基地面积下限指标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说明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是新形势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我市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做出的战略性选择;是通过对城市空间布局的统筹规划确保实现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的协调统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 城市总体规划是调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形势。“十一五”时期,山东省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出现新的变化,济宁所依托的发展格局有明显调整,2008年2月省政府出台的《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将鲁南经济带作为重点开发区域,以枣庄、济宁为主体建立运河经济区,发挥京杭运河的功能,大力发展运河经济。济宁作为历史上管理运河航运的督府,需要大力弘扬运河文化,依托曲邹济三处历史文化名城实体和对泗水、峄山、九龙山等景观资源的利用,充分挖掘城市发展的文化带动力,打造城市品牌,参与区域竞争。同时,多个重大设施在济宁地域相继落户,包括济宁曲阜机场、济徐高速公路、济宁北湖旅游度假区、京沪高速铁路等,提供了影响济宁市城镇空间布局的新的作用要素,需要重新审视济宁市的区域地位和作用。 人地矛盾突出,城市发展受限。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大大制约了我市的城市化进程,迫切需要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规模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城区“东拓西跨南联北延”发展战略以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和“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城市发展定位,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拉开城市框架,促进城市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按照新的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济宁现有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式、资源粗放消耗型模式转变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式、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动因 一、宏观背景: 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是城市规划的紧迫任务。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课题。 二、中观背景: 1、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要求,各市、县都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金乡县应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2、山东省根据本省实际编制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济宁都市区规划》,济宁市也编制完成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这将对金乡的建设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金乡县需要以区域的观点重新评价和认识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区域合作和竞争中去,争取和寻求有利的区域地位。 三、微观背景: 1、金乡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标志着金乡县即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因此,需要探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快速城市化道路。金乡县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迫切需要调整。 2、《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编制以来,金乡县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的用地发展已突破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现有用地范围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金乡县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发展。 3、金乡县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对城市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使城市适度向北发展成为可能。 4、金乡县城南部和北部压煤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向南和向北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上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对金乡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需求。 第二节本次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宏观背景、中观背景的认知,反思上版总体规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轮的早期探索 1.1898霍华德出版了《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为题的论著,提 出了——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它的实质就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代表作,世界上的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1922年勒.柯布西埃出版了《明天的城市》一 书。(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1931年,柯布西埃发表了他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他认为所有的城市应当是“垂直的花园城市”。(代表作——昌迪加尔) 3.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于1882年提出了线性城市的理论。(线性城市就是 沿交通运输线布置的长条形的建筑地带,城市不再是一个一个分散的不同地区的点而是由一条铁路和道路干道相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城市 带。) 4.20世纪初法国建筑师戛涅提出了工业城市理论。1917年出版了名为《工 业城市》的专著。(阐述了他关于工业城市的具体设想,其目的在于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戛涅将各类用地按照使用功能划分得非常明确,使它们各得其所,这是工业城市设想的最基本思路。) 上述四条,主要集中在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城市中已经存在的问题。他们紧对现有城市的问题进行批判,而没有提出改进的意见。

5.法国巴黎建筑师埃纳于19世纪中叶发表了巴黎改建研究。提出了大城市 改建的一些基本原则。 6.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即,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 而在次要地区则可以强调土地的最经济适用。)现代城市设计之父西谛于1889年出版了《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一书》。(他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各类构成要素,揭示了这些设施位置的选择,布置以及交通,建筑群体布置之间建立艺术的和宜人的相互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7.盖达斯的学说。盖达斯于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他把对城市 的研究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由此形成了区域规划的思想。盖达斯的名言“先诊断后治疗”,由此形成了影响至今的现代城市规划过程的公式:“调查——分析——规划”。(通过对城市现实状况的调查,分析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预测城市中各类要素之间的互相关系,然后依据这些分析和预测,制定规划方案。) 二现代城市的发展理论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了卫星城理论。(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都是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上,但在含以上仍有一些差别,他们应当被看作是同一个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深化的结果)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节选)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第三章 建筑管理 第四章 市政公用设施与工程管线综合 第五章 城市景观与环境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2.1 城市用地分类 2.2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 2.3 建设基地控制指标 注:开放空间的条件和计算方法见附录五。 2.3.8 建筑物之间因公共交通需要,架设穿越城市道路的人行通道且符合下列规定的,其建筑面积可不计入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范围: 2.3.8.1 通道内不设置商业设施,通道全天候对公众无偿开放; 2.3.8.2 通道下的净空高度不小于5.0米,但穿越宽度小于16米且不通行公交车辆的城市支路的通道下的净空高度可不小于4.5米。 第三章 建筑管理  3.1 建筑间距 3.1.1 建筑物的间距除必须符合消防、抗震、安全、环保、工程管线和文物建筑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执行本规定。

3.1.2 根据居信建筑日照标准和我省实际情况,居信建筑日照间距系数低限什按表三-1执行。 3.1.2.1 居信建筑日照间距按下列公式计算: L=i:H 式中:L=建筑间距 i=日照间距系数 H=南侧建筑的计算高度(见附录二) 3.1.2.2 居信建筑日照间距按表三-2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 注:旧城区改造中局部地区确实难以达到规定标准的,按现状城市人口计,中小城市可减少系数0.05,大城市减少0.1,并应通过市县实施细则明文规定"局部地区"的范围。 注:1、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 2、L为当地住宅正南向东布置时的照间距。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XXXX-2020)

目录 引言 (2)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 (二)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背景 (3) (三)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过程 (6) (四)战略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12) 1 回顾与挑战 (14) 1.12000年战略规划要点 (14) 1.2 2000年战略规划实施效果 (16) 1.3机遇与挑战 (24) 结语 (40) 2 目标与定位 (41) 2.1城市发展目标 (41) 2.2城市定位与职能 (41) 2.3城市规划目标 (43) 3 发展战略 (45) 3.1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45) 3.2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63) 3.3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 (68) 3.4从安居到宜居—构筑宜居城乡 (75) 3.5从二元到一体—实现城乡统筹 (90) 4 空间与特色 (98) 4.1城镇体系 (102) 4.2 空间结构 (106) 5 实施策略 (147) 5.1生态优先串珠发展 (151) 5.2优化主城构建新区 (156) 5.3文化复萌强化特色 (161) 5.4 制度保障持续发展 (162)

引言 广州市2000年的战略规划是结合城市发展特点,改进城市快速发展和市场体制下城市规划工作方法的成功尝试,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编制方法、实施检讨等方面开创性的、卓有实效的探索,为战略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2007年开始,伴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落实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要求,应对空间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广州市及时开展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工作。 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新一轮的战略规划经过规划咨询,多方案比选完成初步方案,落实解放思想调研成果完成中期报告,贯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完成了最终成果。本轮战略规划不仅因应形势的变化提高了城市定位、明确了城市目标、深化细化了总体战略、科学制定了空间规划、制定了近期行动计划,还对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创新战略规划研究和编制方法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000年6月至9月,广州开国内大城市之先河,邀请国内五家规划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展了战略规划咨询工作。2000年12月在咨询方案基础上,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进行了战略规划的整合与深化,完成了《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以下简称“2000年战略规划”),2001年4月获得广州市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 2000年战略规划提出了将广州建设成为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生活居住的国

092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W}

委托 济 项目名称: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 委托单位:济宁市城乡规划局 设 计单位: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 划甲级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号 院 长:史衍智 研 究 员 审 定:郭庭良 研 究 员 工程负责人:王 尧 高级施工全过程管理人员 项目组成员 丁 芝 工 程 师 田冬梅 工 程 师 韩冬梅 工 程 师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汇报框架 一、项目概述 二、规划总则 三、溯源与展望 四、认知与行动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项目概述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线古槐路东侧 区位条件:位于城市历史文化轴 线古槐路东侧,处在济宁历史城区核心 部位,是济宁铁塔寺及太白楼历史文化 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有形制:“铁塔寺”原名 “崇觉寺”,又名“释迦寺”, 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年),后经 历代扩建和重修,至明代形成基本格局, 铁塔寺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 近十七亩,由左、中、右三路组成,各 类建筑八十多楹。现仅剩铁塔、大雄 宝殿、声远楼、僧王祠、汉碑室等 建筑铁塔寺—太白楼街区保护规划图 楹。 济宁崇觉寺铁塔为国家级文物保 护单位,是中国四大铁塔之一。 始建于北 宋崇宁四年(年)共九层, 为八角形楼阁式建筑,基座为砖砌,塔 身为铁汁铸造而成,通高米。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片区周边重要文物古迹潘家大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潘家大楼创 建于世纪年代,是潘洪均的私邸。 潘家大楼原是一组庞大豪华的近代建筑 群体。现仅存第二进院北厅。利用现有 戏台,将潘家大楼逐步恢复为传统戏院, 弘扬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道总督衙门:恢复河道总督衙门,河道总 督衙门是运河、黄河的最高行政管理机 构。河道总督衙门最初建于元代,兴于 明清,多次重修,现已不复存在。规划 拟于原址建设,位于古槐路、云路街、 西门大街、院后街四条街道形成的地块, 规划用地公顷。 吕家宅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吕德镇字 静之的私人住宅,系清末建筑。现仅 存原建筑的两进院落。整个建筑,民族 特色突出,传统风格浓厚是研究明、清 时期私人宅院的实物教材。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河道总督衙门规划总平面图吕家宅院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的几点见解

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的几点见解 【摘要】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到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条条与块块的关系,在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城市发展。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Abstract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the city, the city is the main carrier of economic activity. City Planning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Do a good job in city planning, must from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needs, consider as a whole to local and global, short-term and long-ter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partments and regions, 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unification of city development plan Key word s:City planning; design concept 城市规划是继承过去、创造今天、预测未来的一门科学。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到局部与全局。城市规划也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其目的在于实现城市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一、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分析 1.1人性化。城市是由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产生的人口相对集中的生活空间。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社会活动都是在城市当中进行的,所以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现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是安全、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城市作为人口集中的人类生活空间同样需要一个安全、舒适和文明的环境。因此,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文明的生括环境,使城市环境适应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便是人性化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依据。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己从面对面直接交流转变成通过高科技信息手段的间接交流,人情冷漠,邻里交往贫乏,互不关心。原本亲密的团体环境关系被弱化,建立高品质的城市交往空间可以通过环境与行为间的相互贯通与影响,使人们获得亲切、舒适、愉悦、有活力的心理感受,增加人们的交往空间,缩短心灵差距,增加生活体验,增强相互理解,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情趣,提高人们的文明行为,减少由人情冷漠产生的道德与犯罪问题。

泗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泗阳县城市总体规划目录 第一部分泗阳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化与城镇发展战略 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第二节城镇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水平 第三章城镇体系布局规划 第一节城镇空间组织 第二节城镇等级规模 第三节城镇职能结构 第二部分泗阳县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区概况 第一节地理位置 第二节行政区划 第三节自然条件 第四节资源条件 第五节历史沿革 第六节社会经济 第三章城区建设现状分析 第一节建设用地现状 第二节主要存在问题 第四章城市性质和城市规模 第一节城市性质 第二节城市规模 第五章城市总体布局 第一节空间管制 第二节布局原则 第三节布局结构 第六章土地使用规划 第一节公共设施用地 第二节居住用地 第三节工业用地 第四节仓储用地 第七章规划实施措施

第一部分泗阳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说明 泗阳县的现状表明泗阳城镇化水平与市域经济水平基本协调,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双重落后的特点。城镇体系表现出中心城市的能级较低、城镇体系发育不全、城镇功能趋同、城市化水平较低且地域分布不均等特征。因此,泗阳城镇体系面临着结构调整的任务,调整的目标是形成以泗阳为核心、镇乡为骨干、重点城镇为纽带、城乡协调发展的总格局,通过增强中心城市实力,壮大各级城镇的集聚规模,形成大小城镇分工明确、职能互补、结构合理的城镇新体系。 二、规划指导思想 1、突出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发展; 2、握全球化背景,增强城市辐射力; 3、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4、遵循可持续发展,协调区域发展; 5、强调规划的系统性、动态性和适应性。 三、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 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规[1991]14号) 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规[1995]333号) 5、《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6、泗阳县近四年来已批准实施的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 7、国家及省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 8、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9、《江苏省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苏建规(2000)298号) 10、《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苏建规(2002)35号) 11、《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1998—2020)》 四、规划期限和范围 规划期限:近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5年~2030年 规划范围:泗阳县域,泗阳县区、城市规划区、泗阳中心城区,本规划调整重点为中心城区高速公路环内的范围。 泗阳县域辖十六个乡镇,分别为众兴镇、王集镇、裴圩镇、爱园镇、里仁乡、庄圩乡、穿城镇、张家圩镇、三庄乡、南刘集乡、八集乡、临河镇、卢集镇、李口镇、高渡镇和新袁镇,泗阳县总面积1418平方公里(包含水域面积420平方公里)。 第二章城市化与城镇发展战略 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贾汪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1 引言 贾汪是徐州市区的一部分,但贾汪区似乎很难和“城市化地区”、城市建成区“等表征城区的用词联系起来。但必须承认,贾汪――这座城市(区)始终在徐州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 ●徐州近代工业的发祥地。 徐州近代工业的兴起,始于19世纪80年代贾汪煤矿的发现和采掘,贾汪由此成为江苏省第一个近代化能源工业基地,为广袤的徐淮地区引进了第一台蒸汽机,初步改变了这一地区的封建经济成分,为20世纪苏北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历史评价 ●徐州(江苏省)最大的城区。 1993年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新行政区划使贾汪由12.8km2面积和7万人,一跃成为690km2面积,50万人口的城区。同年,徐州被国务院批准为享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行政区划 ●徐州都市区的外围组团。 2003年编制的《徐州城市总体规划》将贾汪定位为徐州都市区的五个外围组 图1 贾汪在徐州市域中的位置

团之一。近期以能源、建材等资源型工业为主,远期以加工业为主,形成相对独立,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外围组团。――功能定位 当然,对于贾汪的“定义”,远不止这些。从时间序列上,我们不难发现,贾汪的区域地位面临着被日益“边缘化”的危机。 2 现实――必须面对 2.1 “飞地型”城区――半城市化的孤岛 城区是以城市建成区为主体的城市化地区。城市经济的空间载体。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人口与经济的高度聚 集,公共设施的便捷共享,经济 社会活动的高度化与服务化。 但是,“飞地型”城区却是 城区中的另类。“飞地”也称“插 花地”或“被包围版图”,是指某 个行政区域在另个行政区域内拥 有的小块领地,与本土不相毗连。 “飞地”作为一个地理区域.具 有下列特征。①它同政区行政中 图2 徐州市五大城区空间分布 心所在的本土一样,是一个政区 权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地方行政权力空间投影的组成部分。②飞地同本土在空间上具有不连续性,是一个独立的地域单元。③飞地同本土的联系.一定要经过其它行政区域境内。我国行政区划上的“飞地”,相当一部分是计划经济时代,行政区域边界调整的结果.大多是基于发挥资源和地缘优势、建设区域性工矿中心而为之。

济宁市城市规划管理简明技术规定(参考Word)

济规〔2006〕17号 济宁市城市规划管理简明技术规定 (2006年版) 第一条为加强本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以及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济宁市城市规划区。各县(市)的城镇可参照执行。 第二条城市各项建设用地,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规定,城市规划确定的人均用地指标、用地性质和规模,在已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地段内进行。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的,须先提出调整规划,按程序审批。 第三条建筑容量 (一)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的容积率、建筑密度按如下指标控制: 居住建筑:多层住宅容积率1.0~1.5,建筑密度不大于28%;高层住宅容积率1.5~3.0,建筑密度不大于25%。办公建筑:多层容积率0.6~2.5,建筑密度不大于38%;高层容积率2.5~5.5,建筑密度不大于35%。商业建筑:多层容积率0.8~2.5,建筑密

度不大于40%;高层容积率2.5~5.5,建筑密度不大于40%。

1、属于以上建筑类别的单个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周边环境、交通、地价和配套服务设施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 2、不属于以上建设类别的其它项目,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范另行确定建筑容量指标。 (二)建设用地最小面积小于(表一)规定的建设用地下限指标的,不应单独零星建设永久性建筑。 (表一)建设用地下限指标 建设项目用地面积小于(表一)的规定,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不妨碍城市规划的实施,可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1、社区配套用房、垃圾收集和中转站、变配电室、泵房、公厕等涉及社会公益性的建设项目。 2、邻近土地为完成规划或建设的河道、道路或其他类似情况,确无法与周边土地整合的建设项目。 3、被具有法定资质的机构鉴定为危房的拆翻建。 第四条工业项目容积率不得低于0.6,建筑密度不低于35%,绿地率不高于15%,厂前区用地比例不高于7%。

新发展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思考

新发展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思考 摘要:众所周知,道路对于人类生产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城市道路规 划的主要作用是为城市居民在有限的路面条件下,完成道路路面分配性设置、满 足城市交通职能需求、表现城市规划理念。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是城市整体规划布 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道路规划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城市职能化交 通分布在城市道路体系内部,保证城市通行安全与畅通。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下;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引言 城市道路依据道路在路网中的位置、交通功能和对沿线的服务性能等,可以 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不同等级的道路对应不同的设计车速、交 叉口间距及道路红线宽度。道路横断面应在道路规划红线宽度范围内,本着节约 用地原则,按道路所处区位、道路等级、服务功能、交通特性,并结合各种控制 条件合理布设。 1城市道路的功能与定位 在过去,城市道路的建设主要强调解决交通能力不足,制约城市经济社会发 展的突出问题,应对城乡布局的拓展和机动化水平的提高所提出的新要求,在这 种功能定位下,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主要考虑解决交通问题,催生出“以车为本” 的交通性道路,破坏了道路原有的生活氛围和地域性特征,沦落为纯粹的交通空间,给城市的交通安全、街区活力、历史文化传承带来了压力与挑战。现在,城 市道路功能呈多样化的趋势,除了其交通功能、基础设施走廊的功能外,同时也 应为人们提供休息、散步、交流交往、观赏、休闲的空间。因此,城市道路应具 有如下功能:1)供车辆、行人通过的基础设施。2)促进人们的交流与互动。3)寄托人们对城市的情感与印象。4)增强城市魅力和激发经济活力。在新的城市 建设理念下,城市道路应作为城市外部形象的重要载体,人行通道道路的空间与 形象来认识城市,道路上传达的建筑风采和人文风情应反映城市的内涵。 2发展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策略 2.1全面理解街道 市民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街道,不论是行走、骑行或者开车行驶都是在街道 上进行的。街道作为城市主要基础设施,是人流、物流和交往的主要通道与场所,同时,街道还给沿线的建筑物带来阳光和空气。不论是何种类型的街道,其最重 要的功能是作为最便利和无处不在的公共空间,支持各种社会交往。同时,街道 又是社会空间,是人们购物、休闲、会面、参与社区活动和观赏游玩的场所。从 广义上阐述,街道是个集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于一体的多元空间,它具有不 明确性,是不断变化的、互动的、复杂的和多义的。这种变化性和多元性使街道 的规划设计充满挑战。设计中需要重点思考影响街道使用的因素有:安全感、归 属感、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舒适度、便利性、领域性、人格化、温暖及感官愉悦。 2.2充分表达“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1)礼让慢行:促进绿色交通出行,优化道路空间分配,将更多的道路空间留 给慢行交通,对于空间局促的路段,可采用共享道路的概念(类似于小区内的道路),各种交通方式混行,使机动车更加的谨慎慢行。2)步行有道:提供宽敞、畅通的慢行空间,建议开放建筑退界空间,与红线内的人行道一体化设计,统筹 步行区域、设施带与建筑前区空间[3]。3)安全过街:控制路段人行过街间距,

某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目的依据)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围)在本市行政区域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从事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建设和管理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技术规定与控规的关系)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应符合本规定,并按相关程序经有权机关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二章建设用地 第四条 (用地分类)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R); (二)公共设施用地(C); (三)工业用地(M); (四)仓储用地(W); (五)对外交通用地(T);

(六)道路广场用地(S); (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八)绿地(G); (九)特殊用地(D)。 第五条 (各类建设用地的性质、相容性原则)各类建设用地的性质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其相容性应符合本规定表一《各类用地建设容适建表》的规定。 第三章地块控制 第六条 (允许最小地块)除公益性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外,建筑用地在旧城改造区未达到1000平方米,新建区未达到2000平方米的,不得单独建设。 第七条 (小地块控制原则)建设用地面积小于2万平方米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按本规定表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二》)进行控制。 第八条 (块控制原则)建设用地面积大于或等于2万平方米的,或建设用地位置特别重要的建设项目,必须先编制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由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确定。 第九条 (专业用地控制原则)对未列入《表二》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

宿迁市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导则

宿迁市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导则(试 行) 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工作水平,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加强对全市城市各类绿地规划建设的指导,规范城市绿地植物种植,根据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和《宿迁市城乡园林绿化全覆盖实施细则(试行)》,制定宿迁市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 第一章总则 1.1 本《导则》适用于全市各类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第二章通则 2.1 城市绿化规划建设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统筹兼顾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着重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使每一块有限的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2.2 城市绿化建设必须以植物造景为基本原则,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并作适当调整和处理,创造多种植物生存空间,营造出物种丰富、配置合理、群落稳定、景观优美的植物景观。 2.3 城市绿化规划建设贯彻以人为本思想,从人的利益和需求出发,坚持经济、适用、实惠、美观、自然的原则。因循区域自然

环境和物候特征,利用丰富的本土植物和自然景物,并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互交融,凸现城市的绿化特色。 2.4 城市绿化是人工再创的“第二自然”,应克服铺张浪费、苛求形式、贪大求洋,或硬造人工景观等做法,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绿化种植面积比例不低于规划用地面积的70%。 根据我市所处的植被群落区系,城市绿化应多选择乔木,乔灌木种植面积比例一般应不低于绿地面积的70%,其余为非树冠下草坪和其它地被植物。 2.5 城市绿地植物配置设计和种植原则:掌握植物生态适应性;阴、阳、干、湿、冷、暖各得其所;利用物种多样性,合理组合配置,坚持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多层结构,考虑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考虑季相变化,突出景观特色,充分利用平面和空间,提高单位绿地的叶面积指数。 2.6 各类型绿地地形改造原则:充分利用原有地形,保护湿地和天然水系,减少填挖工程、土方就地平衡,处理好地表排水,有利于植物生长,降低建设投资和养护管理费用。 2.7 城市绿化用苗规格应适当,速生乔木胸径6—10厘米,慢生乔木胸径8—12厘米;常绿乔木高度不低于2.5米。苗木要求带冠,冠形匀称,近期效果与远期效果相结合,不宜大量移栽胸径20厘米以上苗木。

济宁2018-2025年全市停车位、停车场规划

目录 1总则 (1) 2停车发展战略 (4) 3停车供给目标 (6) 4建筑配建停车标准优化 (7) 5路外公共停车场规划 (8) 6路内公共停车场规划 (10) 7充电设施布局规划 (12) 8非机动车停车设施规划 (14) 9停车政策研究 (16) 10近期行动计划 (18) I

附表目录 附表1 停车区域划分表 (19) 附表2 停车总量目标 (19) 附表3 供应结构目标 (19) 附表4 停车配建指标 (20) 附表5 一类区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布局一览表 (21) 附表6 二类区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布局一览表 (23) 附表7三类区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布局一览表 (27) 附表8 路外公共停车场泊位分配 (32) 附表9 路内临时停车设置控制表 (33) 附表10 占用机动车道设置停车泊位的 V/C比值 (33) 附表11 占用非机动车道设置停车泊位的V/C比值 (33) 附表12 占用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道设置停车泊位的V/C比值 (33) 附表13 任城区近期路内停车设置情况一览表 (34) 附表14 兖州区近期路内停车设置情况一览表 (35) 附表15 各类用地配建充电桩统计一览表 (36) 附表16 充电桩近期主要布点位置统计一览表 (37) 附表17 公共停车场充电设施布局 (39) 附表18 路内停车泊位充电桩布局数量 (40) 附表19 非机动车停放区设置宽度要求 (40) 附表20 济宁城区停车收费标准 (40) II

附表21 严格违停执法工作分工表 (41) 附表22 近期公共停车场建设计划一览表 (41) III

1总则 【第01条】规划背景 国家不断出台指导意见,系统的对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和 运营提出更高的要求。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对城市建设重点和方向提出了 新的要求,现有停车规划有必要进行优化和调整,满足济宁城市的 发展要求。 【第02条】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济宁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包括任城区、兖 州区、高新区、太白湖新区、经开区等,规划用地面积385平方公 里,规划人口350万 重点范围:任城老城区和兖州老城区。 【第03条】规划年限 近期:2017--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规划基准年为2016年。 【第04条】规划目标 1.近期着重解决停车供需矛盾,弥补城区停车缺口,缓解停车压力, 远期建成与济宁城市特征和公交优先交通战略相适应的可持续 停车发展模式; 2.建立以配建停车场为主,路外公共停车场为辅,路内停车场是公 1

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义乌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用地管理 第一节城市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二节建设用地 第三节建筑容量 第四节绿地 第三章建筑管理 第一节建筑间距 第二节建筑退让 第三节建筑高度 第四节建筑基地出入口及停车 第五节城市景观与环境 第四章市政工程管理 第一节城市道路及交通设施 第二节管线综合 第五章附则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乡建设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证城乡规划的顺利实施,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镇规划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义乌市市域总体规划》、《义乌市城乡规划管理办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工程。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的要求。各类建设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应按批准的详细规划和本规定执行;尚无详细规划的,应按城市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保护范围的建设应按批准的专项规划执行,可不受本规定的限制。 在规划编制、管理中,涉及消防、人防、环保、交通等其他专业的,除符合本规定外,还应当符合其他专业的有关规范和标准。 第二章用地管理 第一节城市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城市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结合本市用地的实际情况,本市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