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海外贸易第二章第三节

明代海外贸易第二章第三节
明代海外贸易第二章第三节

明代海外贸易制度

李庆新

第三节明前期朝贡贸易管理

作为国家礼制的一部分,宾礼中蕃国軌贡札仪古已有之。《通典》云:''自古至周,天下封建,故盛朝聘之礼,重宾主之仪”;周制,九州之外?谓之蕃国,有夷服、镇服、蕃服,代一见,各以其所贵之宝为贽。由《周扎》“六服”和“三服”所构成的“天下封建”、“诸侯朝聘”、“四夷朝贡”理想化礼制体系,为历代统治集团所取法。

唐宋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对外交往频繁,朝贡礼仪相当完善,并设鸿胪寺等“主以其事。唐代诸蕃朝贺,“中国有报赠、册吊、程粮、传译之费,东至高丽,南至真腊,西至波斯、吐蕃、坚昆,北至突厥、契丹,谢之八蕃,其外谓之绝域,视地远近而给费。”所谓“报赠”,即唐朝对朝贡国的蜴予和贡物的报酬,“计价酬答.务从优厚”。报赠山鸿胪寺付给。“册吊”是唐朝对蕃国君长的册封或吊唁,皆有赐物。“程粮”乃支付给贡使回国所需的粮料,“路111大海者,给祈羊豕皆一,西南蕃使还者,给入海程粮,西北诸蕃,则给度礦程粮。””程粮一般按路程远近分等第山州府给。证圣元年九月五日敕:“薔国使入朝,其粮料各分等第给:南天竺、北天竺、渡斯、大食等国使,宜给六个月粮;尸利佛誓、真腊、诃陵等国使.给五个月粮;林邑国使,给三个月粮。” “传驿”乃提供给蕃使的交通服务。

明代继承唐宋礼制,在“厚往薄来”原则上明确规定贡期、贡道、勘合、宴赏等环节。朝贡贸易完全为官方所垄断,具体山由市船太监及市船提举司管理。

一贡期、贡使与贡道

(一)贡期与贡使

明初规定各国朝贡原则上三年一贡。洪武七年,太祖诏中书中礼部日:

古者中国诸侯于天(子),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九州之外,番邦远国,则每世一朝;其所贡方物,不过表诚敬而已。高丽稍近中国,颇有文物礼乐,与他番异,是以命依三年一聘之礼;彼若欲每世一见.亦从其意。其他远国,如占城、安南、西洋琐

里、爪哇、淳尼、三佛齐、暹罗斛、真腊等处新附国土,入贡既频,烦劳劳太其,朕不

欲也。令遵古典而行,不必频烦,其移文使诸国知之。

洪武九年,以安南频繁来朝,劳赞太甚,太祖谓中书省臣,宜以“古礼” 谕之。“番夷外国,当守常制.三年一贡,无更烦数来朝,使臣亦惟三五人而止。奉贡之物,不必过厚,存其诚敬可也。”

据《大明会典》记载,2年一贡的国家有琉球;3年一贡的有安南、占城、高丽、真腊、爪哇诸国;日本10年一贡。

明朝对贡使人数、船只也有数额规定。如安南朝贡。每贡白?人,多不过150 人。永乐二年,日本纳款,擒献犯边倭贼20余人,成祖大喜,降诏褒奖,并给勘合百道,定1O 年一贡;每贡船2只,正副使等毋过200人,若贡非期,人船逾数,夹带刀枪,并以寇论。

明朝“厚往薄来”,诸国利其赐予,往往不遵制度,不按贡期,一岁数贡。如暹罗“比年一贡,或一年两贡”。占城“比年一贡”。爪哇''间岁一贡,或一岁数贡”。榜葛刺“比年入贡”。琉球三王屡入贡,中山王“一岁常再贡、三贡“。满刺加“或连岁,或问岁人贡”。永乐中尤甚,“数有事于西洋.遣中使以舟师一万金帛谕赐之,随便朝贡者十有六。”

诸番“入贡既频”,明廷穷于应付,“虽厌其烦,不能却也”,造成“劳费太甚”。

明前期日本与中国关系异常密切。1 392年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掌权,南北归于统一“为获得明朝的支持,开辟财源,足利义满以日本国王名义向明朝称臣纳贡,中日双方互有使节往来。永乐二年(日本应永十一年),明朝派遣赵居任等出使日本,赠给足利义满“日本国王之印”(金印)一颗.并赠与永乐年号勘合100道,规定1O年一贡,人限200.船限两艘,日本学者称之为《永乐条约》。从该年至永乐十七年(日本应永二十六年).为中日第一期“勘台贸易”,其间日本派出勘台贸易船6次,明朝派遣使节7次。

宣德七年,足利义教遣使臣往中国,恢复中日交往。明朝以日本“人贡逾额, 复增定格例”,船毋过3艘,人毋过300,刀剑毋过30,这就是木宫泰彦所说的

《宣徳条约》。从此至嘉靖二十六年(天文十六年)足利义晴派出最后一次遣明使为止,为第二期“勘台贸易”;其间日木派遣勘合贸易船11次?明朝往日木遣使一次。

郑樑生先生根据《明实录》、《明史》等中国文献以及《善邻国宝记》、《相国寺文书》《荫凉轩日录》等曰本古籍记载,对永乐元年至嘉靖二十八年日本人贡次数作了统计(表4),可以“窥见口本基本上没有按贡期朝贡。

(二)贡道

按照传统形成的习惯.海外诸国朝贡需循指定贡道,在设有市舶司或相关机构的口岸

人贡。

朝鲜人贡山鸭绿江历辽阳广宁、经山海关至京师。成化十六年七月,朝鲜使者为建州女直邀劫,请改道,将从之。刘大夏执不可,LI:“贞道自鸿鹘关山辽阳经广宁,过前屯而后入山海,纟于回匸大镇,此祖宗微意。若自鸭绿江抵前屯、山海,路太径,恐贻他日忧。”乃不许。

日本贡道原由辽东,后改浙江宁波。从浙江到北京的线路是:从杭州沿南运河经苏州、常州至镇江,自镇江渡长江,再人运河.经扬州、淮阴、彭城、济宁, 渡黄河至天律,再走运河到通州登陆,乘车马往北京。

胡松《海图说》日:“始倭之通中国也,实自辽东。今乃从南道浮海,率自温州、宁波以人。风东北汛,自彼来此,约可四五日程,盖其去辽东其远,而去闽浙甚迩……其贡使之来,必由博多开洋,历五岛而入中国,以造舟水手俱在博多故也。贡船回则径取长门,抽分官在焉故也。”

琉球是个国土狭小、资源缺乏的岛国,但地处东南亚、屮国与东北亚海上交通要冲。英统治集I才I重视对外贸易,发展国际转口贸易,成为联系亚洲各国的国际性中转市场。明朝皇帝特别是永乐皇帝积极笼络琉球,琉球亦勤于修贡,两国交往甚密。

琉球贡道山福建。高岐《福建市舶提举司志》记录了琉珠国使臣从进入福建到北上京帅朝贡,然后从祸建回国的全过程:

(1)琉球国夷船到水程澳水寨,经过闽安镇等处巡回,到达停泊处所后,提举司掌印官带领土通事.在都、布、按三司官员带领下前往“译问差来夷使”, “取彼国符文、执照查验,备抄明白,一面督令各匠,就将本船舱如法钉封,当令原委指挥防护进港”,夷使送至柔远驿安歇。

(2)各夷行李见数搬运入驿,具申报提举司。提举司另具日期、封皮张数、手本,禀请各衙门按临到厂会盘。原委官员先禀验封开佥。提举司行福州附郭闽、侯官、怀安三县。查照旧规,备办勢桶杠索合用家伙物件送厂,仍取行匠辨验方物。各大小衙门官员.俱到进贡厂听候会盘,提举司呈递夷使参见行礼事宜、手本、方物、文册。

(3)会盘完毕,夷官发柔远驿安歇。提举司拔吏一名,会同左右中三卫官兵, 每夜提铃巡逻防守方物,守把柔远驿门。提举司给示,禁止夷人,不许擅自出人, 变通贸易违禁

货物,按月取具。

(4)察院并都、布、按三司,各差人赴北京走报。提举司官与布按二司委官到厂开库拘集油碳等行办料,将原进草包、生硫磺、照依U规舂筛,如法煎销成饼,装盛方物,杠

数申报布政司。委官解杠。提举司择具封杠,日期并封皮式样张数,呈报刊刻,印给原委官员领带到厂,公同验看明白,逐杠钉封,照口收库。提举司照依旧规,军三民七派夫。

(5)都、布按三司并提举司委官护送夷使赴北京,解方物赴南京内库交纳,奉获长单批迴附卷。

(6)提举司依例办理夷官禀给、人伴口粮、夷梢月粮、蔬菜、火柴等,宴待夷官,赏楠夷众,

(7)夷使赴京,提举仍择具起杠日期、手本,禀知起杠之日,禀请三司,先到西门楼城上,进杠出城,取具解杠,官员并芋源驿递,各领状缴报。

(8)夷使赴京回还.奉钦依差鸿胪寺序班一员,防送至柔远驿安歇。照前宴待毕,提举司取具夷官离驿日期、缘山,申详布政司,委官一员,同本司土通事并该吏各一名,将夷人逐一搜检,上船防送至梅花千户所地方,开洋回国。去讫, 取具沿徒经过各该巡司地方,各不致纵容登岸。收买违禁货物,并夹带人口等项, 结状缴报各衙门。

暹罗、真腊、利加、苏禄国东王、西王、苏禄国山同山、渤泥、古里古麻刺、彭亨、爪哇、柯支、锡兰山、苏门答刺、榜葛兰、天方、古里班卒等国,贡道则由广东。

诸国贡使来广东多经琼州,官府“遣官辅护”,然后驶向广州,“皆择海滨地之湾环者为澳”;先年率无定居,若新F则广海、望山同,香山州浪口、濠镜澳、十字门,东莞则虎头门、屯门、鸡栖。嘉靖《广东通志》谓:

布政司查得递年暹罗国并瞎国管下甘蒲汛六坤州与满剌加、顺塔、占城各国夷船,或湾泊新宁广海、望览?或新台奇潭、香山浪白、竦镜、十字门.或东莞鸡栖、屯1虎头门等处海澳.湾泊不一。

诸国贡使到达广州后,镇守、巡按及布政三司、市舶太监设宴招待,安置于驿馆。“其人贡者惟正使人城,余皆就驿上宿,遇设宴管待方人,宴毕即出。”随后.官府派员护送贡使入京。

明朝接待外国资使的馆驿规模宏大,设施完善,服务周全。广东南雄地处贡道,城南建有怀远楼.““馆夷人”。王直《送李太守序》云:

庚岭,江西、广东之限也.南安、南雄二府在其下.盖江西之地尽于南安?自入广者则自南雄始焉。二郡之民皆不多,然皆在要地。凡朝廷选官显人有事于广东,及使海外诸国,广之任使者如京师,与夫诸夷之奉职贡效臣顺者.未有不由于此。其送往迎来,水浮陆走,居赴饮食之劳费?皆取给于民……

另外,姚虞《岭海舆图》也说:海外诸国“臣服西来,踰岭则北望天府.衣冠文物,凡海内大都,足以散其畏慕?莫或觊觎焉者,必暂劄于怀远楼。

地处北京与南京交通要冲的滁州皇华驿,洪武初迁至城南.改名为滁阳驿。

“当中原孔道,星轻驿骑,络绎币绝,与夫亲王朝觐,及四夷诸番入贡者,成舍于此,视他驿为壮”。永乐十三年,成祖以北京至南京水陆驿台湫隘,命工部降图式.遣官分莆军卫有司盖造。七月,于驿后增筑地基,”长七尺有奇,阔十有五丈,高三丈,下实以桩,旁砌“石,坚固平整”,创建前后堂及后两厢,复周筑高墉,乃门其楼;若中门,若前后两厢,东西马厩,与夫橱库,重加修饰,以次完美。九月,工程完工,规制宏大.大逾于前;“至于床榻鞍辔之物,粮料之储,刍菱之峙,无一不备:及夫庖幅饮食之器,往来给役之柢应之夫,亦无一不具。凡经于此舍于此者,莫不遂所愿欲焉。”

二勘合

明代勘台乂称符簿、符券,是官府公差往来、公文行移的一种重要形式,种类甚多,用途甚广,“兵部勘合为最重要。洪武五年。立萧马司于川陕,听西番纳马易茶,赐金牌信符“防作伪。每三岁,遣廷臣如诸番合符贸易。这种“金牌信符”,也是一种勘台。

朝贡贸易作为官方主持的外交、外贸活动,贡使往来,皆给勘合,以辨真伪, “杜奸诈。朝贡堪合由礼部发放,始于洪武十六年。《新刻明政统宗》云:

十月,给北番勘合。上以海外诸国进贡,信息往来真伪难辨,遂命礼部置勘台文簿发诸国,往来俱布政司凭信稽考,以杜奸诈之弊。但遇入贡咨文,具于所经各布政司比对,勘合相同,然后发遣。于是暹罗、占城、琉球等五十九国俱给勘合文册。

第一批发放勘合的国家和地区有15个:暹罗、日本,占城、爪哇、真腊、满刺加

苏禄国东王、苏禄国西王、苏禄国蝎山、柯支、拨泥、锡兰山、古里、苏门答刺、古麻

率叮。

嘉靖《广东通志初稿》云:“我朝互市,立市舶提举司“主诸番入贡、旧制应入贡番,先给与符簿。凡及至,三司与合符,视其表文、方物无伪,乃津送入京。”这里的符薄就是勘合。日人瑞溪周风《善邻国宝记》卷中记载:

今所谓勘合者,盖軒信也,此永乐之式尔。九州海滨以贼为业者,五船十船,号日本使而入大明?剽掠滨海郡县,是以不持日本书及勘合者,则坚防不入。此惟彼方防贼、此方禁贼之计也。自古两国商船,来者往者,相望于海上,故为佛氏者,大则行化唱道之师.小则游方求法之士.各遂其志。元朝绝信之际尚尔,况其余乎!有勘合以来.使船之外,绝无往来,可恨哉!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精心整理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秦唐明三朝中央机构的变迁 ·秦:实行三公九卿制(独相) ·唐:实行三省六部,相权一分为三,众多宰相集体议事(众相) ·明: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废相) 政治: 明清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 明:内阁制度 1. 2.措施: 1600年的宰 a b 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c:职责: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等 d:评价: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强化了皇权,不得妄提建议

e:实质:内阁实质上仍皇权的组成部分 3.影响:皇权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体制趋于极端 清: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严重制约皇权:清初,中央政府仿效明朝制度,设置内阁,作为协助皇帝办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另有源于满足旧俗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成员大多为手握兵权的满足王公贵族。军国大事往往不经内阁而由议政王大臣会 2.过程: 但实际作用有限 同虚设 3. 军机处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任,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百官的奏折也直接送军机处议复 4.实质: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 5.影响: ①精简了行政办事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

②皇权得以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清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边疆的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东北:康熙时,清军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给俄军以沉重打击,迫使沙俄同意和谈。随后,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此后,这一地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2. 政 3. 于西藏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4.东南: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在台湾的郑氏政权成为割据势力。康熙中期,清朝发兵攻占台湾,设台湾府,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 ·意义:巩固了东南沿海地区的边防;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管辖;有利于台湾地区的开发、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与内地的交流;维护国家的统一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一、教学目标和重点 (一)教学目标 由于明朝是农民起义建立的王朝,清朝是满族入关建立的王朝,为了加强及巩固统治的需要,在对外关系上也体现出从海禁走向闭关的总趋势。与此同时,世界局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逐渐成为一体;欧美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中国世界领先的地位逐步被取代;欧美的西殖东来,从反面促使明清统治者逐步从开放走向闭关锁国;……这又进一步导致中国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拉大。本课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技能 知道明朝“朝贡贸易”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及清初民间贸易的特征,理解明清两朝从开放到海禁、闭关走向的实质。 观察图像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异同;阅读文献和课文理解分析实例特征;搜集资料开展讨论进行交流探究成果。 2. 过程与方法 阅读文献,结合课文内容,学会分析“朝贡贸易”实质的方法。 观察《晚明中国海外贸易路线图》,学会比较各类“丝绸之路”特征的方法。 阅读文献,学会分析明清对外政策发生变化根源及其影响的方法。 搜集资料,组织讨论明清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的概况和影响,学会引用说明论证、质疑辩驳、补充完善等方式,开展与他人交流学习与探究成果的方法,来评价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对外贸易的“闭关自守”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对外开放交流促进国家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反之,闭关锁国只能导致闭塞与落后,在资本主义大潮到来之时,进一步拉开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 (二)教学重点 1.重点:朝贡贸易以及明清海外贸易的走向(海禁——开禁——闭关)与实质 明清对外贸易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基本上是不予涉及的。了解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整体趋势:明朝官方推行朝贡贸易,对民间实行海禁后又开放海禁;清朝从海禁到开禁再到闭关。理解其基本走向与实质应是本课的重点。 2.难点:如何全面分析和客观看待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和闭关政策 大一统的明清王朝为什么在对外关系方面,一改唐、宋、元时期的开放政策,逐步趋向闭关?这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当时世界的大背景有什么关系?如何正确理解明清对外关系的时代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如何全面分析和客观看待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和闭关政策,这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高一历史明清对外贸易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复兴高级中学朱文波 [教学目标] 1. 知道明朝从海禁、朝贡贸易到开放海禁;清朝从海禁到开禁再到闭关;葡萄牙、西班牙殖民势力东来并建立起以澳门为中心的国际贸易航线、以马尼拉为中转站的太平洋丝绸之路等重要史实。 2. 完成“文献选读”、“读图学史”等栏目,初步掌握从历史文献、图片中解读历史信息的方法;讨论分析“明清对外政策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和后果”,阅读相关史料,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论从史出”的意识。 3. 认识到对外开放交流促进国家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反之,闭关锁国只能导致闭塞与落后,进一步拉开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 [重点与难点] 重点——明清海外贸易的走向(海禁——开禁——闭关)及原因和后果 难点——朝贡贸易的概念、特点 说明: 1. 本课内容呈现了明朝的海禁、朝贡贸易到开放海禁;清朝从海禁到开禁再到闭关;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西班牙势力东来并建立起以澳门为中心的国际贸易航线、以马尼拉为中转站的太平洋丝绸之路等重要史实。在这些重大史实的背后,其实从对外关系上折射出了明清这一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阶段的又一社会特征:即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发展到闭关自守。因此本课的教学一者要帮助同学梳理和了解明清对外贸易的发展概况;二者是要引导学生把明清对外政策放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以及世界大背景去定位,理解明清对外关系的时代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因此,明清海外贸易的走向(海禁——开禁——闭关)及原因和后果应列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2. 在具体教学设计过程中,本课的相关史实对学生而言是比较生辟难懂的,尤其是朝贡贸易,因此朝贡贸易的概念、特点应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国际贸易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导论 1.为什么说从地理大发现开始才形成了真正意义的“世界贸易”? 思路:真正意义的“世界贸易“不仅发生在洲内,而且要求各州之间更加广泛的贸易往来。 在15世纪之前,由于技术和知识的局限,贸易主要局限于各州内以及亚欧间。15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是欧洲人开辟的一系列新土地、新航道,它联系亚欧非大陆,为洲际贸易创造了便利的地理条件,从此引发了真正意义的“世界贸易”,出现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业机构。 2.工业革命对世界贸易的主要影响是什么?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与以前有什么主要的 区别? 思路:工业革命对世界贸易的主要影响表现为 (1)加大贸易需求。工业革命提高生产率,促进生产,从而使贸易成为配置剩余产品的必要手段。 (2)为贸易提供物质便利。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加强了世界的联系。 (3)改变贸易模式。世界从单一的农业社会转向以工业生产为主的现代经济,从而使贸易建立在各国分工的基础上。 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与以前有主要的区别表现为 (1)贸易量迅猛增长。 (2)贸易依存度加大。 (3)改变贸易的产品结构。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除了本章中列举的因素以 外,你还有哪些补充? 思路:二战后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1)战后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是贸易发展的保障。 (2)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信息产业革命促进生产和分工,使贸易成为必然。 (3)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增长促进了对贸易的需求。 (4)战后较为健全的国际经济秩序减少贸易摩擦,推动贸易发展。 补充:可能政府的出口鼓励、人口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全球投资自由化等因素大大推进世界贸易。 4.简述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思路:新趋势包括 (1)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加大。 (2)服务贸易越来越普遍。 (3)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成为主流。 (4)行业内贸易发展迅速。 (5)区域性自由贸易得到加强。 5.中国的对外贸易早于西欧国家,但为什么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不及西欧?思路:长期以来中国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加上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对西方所求不多,贸易动机长期都是互通有无。特别到了明清时期,中国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极大限制中国的对外贸易。相反,西欧各国割据,资源短缺,急需对外扩张,进口本国所需的产品,于是在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对外贸易迅猛发展。 6.比较15世纪初中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和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欧哥伦布、达?迦马、 麦哲伦等远洋探险的不同结果,探讨产生这些不同结果的原因。 思路:郑和七次下西洋加强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交往,但是并没有对中国的开放拓展和对外贸易乃至经济有实质性的推动。究其原因,远航的主要性质是“宣威异域“的“朝

明朝的海外贸易

明朝的海外贸易 有什么事实足以论证明代的中国人和他们的帝国政府莫明拒绝巨大而 可观的海外利益?并且这种解释的理由是诸如:“儒家思想重农仰商的结果”这样的论述。我不想论及这种思想的起源,这脱离了本篇所要论述的范围,但我绝不相信有人会在1000%的贸易利润面前止步,就像意大利并不怜悯斯拉夫人的鲜血而用他们的自由换取穆斯林的财富一般。 1573年6月中旬,一件在当时的菲律宾土著看来无关紧要的小事,于今天被正式载入史册。两艘挂着西班牙国旗的大帆船从马尼拉港驶往墨西哥海岸的阿卡普尔科,船上载着绸缎712匹、棉布11300匹和瓷器22300件,总值30万比索,折白银7.5吨,贸易利润高达600%。这就是被称作“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首航。至此,马尼拉确立了它作为中介港的地位,由西班牙人经营着明帝国与美洲的贸易,他们从帝国的商人那里获取丝、絹、瓷等高级奢侈品,并将之转口到美洲以换取白银,再将这些白银作为支付给明帝国商人的硬通货。这条航线利益巨大,西班牙王室本在1579年王家法令中承诺给予新西班牙、秘鲁和危地马拉的所有西班牙商人通航权,但很快地,王室发现自己犯下了一个愚蠢的错误,大量的西班牙商人被吸引到这条航线上来,白银流量以每年一倍的数量增长,到1597年便达到了创记录的375吨。西班牙人深感忧虑,1587年一名忠诚的西班牙官员在写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密信中谈到:“许多白银和银币都被运到马尼拉去交换中国的货物,虽然部分仍留在那里,但其余全部都被中国商人运走。”菲律宾总督于1597年复述了这一事实。次年,马尼拉大主教再次向西班牙国王做出汇报:“每年从

新西班牙运来的一百万银币全都违返陛下的命令,落入中国异教徒的手中。”王室并非袖手旁观,1593年时王家禁令已被颁布,西班牙王室力图以此限制白银的流出,并将此条航线交由王室专营,但作用有限,西班牙商人不顾禁令以走私的形式予以回应,白银以平均每年80~125吨的数量继续流入明帝国。 大规模贸易的倾向并非始于今日,隆庆元年海禁大开前早有人冒险涉足,但明帝国与美洲的间接贸易确由西班牙人开启。自此以后,帝国的商人被巨大的利润吸引到东南亚,数万人集中在吕宋,带去丝织品、棉织品、瓷器、茶叶、布匹、锦段、丝绒等商品,换回自美洲运来的白银。福建晋江人李廷机曾谈到:“弟生长海陬,少时尝见海禁甚严,及倭讧后,始弛禁。民得明往,而稍收其税以饷兵,自是波恬,或言弛禁之便,盖以贫民籍以为生,冒禁阴通,为患滋大,而所通乃吕宋诸番,每以贱恶什物,贸其银钱,满载而归,往往致富。”张燮在<东西洋考>中曾提到:“东洋吕宋,地无它产,夷人悉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它携来,即有货亦无几。”从帝国本土来到这里的海船技术先进,每艘造价仅千余两白银,而所获每每过万,财富的积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帝国的官员、将领大都参与进来,形成一个巨大的南方利益集团。 因为大部分属走私贸易,得到一个确切的数据绝不可能,但一个简单的推导可以说明,100~125吨白银是一个合理的数据。因为当时从阿卡普尔科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平均每年运量达到了150吨,根据当时的航海资料和西班牙官员的信件可以得知,其中的绝大部分都被作为支付给帝国商人的货币而运走,如果排除这个唯一可能的解释,我们找不到任何理由说明那些白银的

《国际贸易》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国际贸易》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一.单项选择题 1.()以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A.自然条件 B.生产关系 C.社会生产力 D.上层建筑 2.()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A.自然条件 B.生产关系 C.社会生产力 D.上层建筑 3.二战后,国际分工向()过渡和发展。 A.垂直型B.水平型C.垂直型和水平型D.水平型和混合型 4.国际分工的形成始于()。

A.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后 B.机器大工业建立以后 C.第二次 世界大战以后D.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5.世界自由市场价格形成的客观基础是()。 A.国际供求关系 B.买卖双方的约定 C.各国政府间的协 商 D.各国资源的禀赋 6.可以对国际分工起到推进或延缓双重作用的是()。 A.上层建筑 B.资本流动 C.社会生产力 D.社会 制度 7.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国际分工主要是在()之间进行的。 A.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 C.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D.宗主国与殖民地 8.单位商品的国际价值量的高低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劳动强度()。 A.成反比 B.相同 C.成正比 D.不相关 9.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最初出现于国际分工的()。 A.萌芽阶段 B.形成阶段 C.发展阶段 D.深化阶 段 10.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的是()。

A.国际资本的流动 B.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C.大机器工业的建立 D.黄金 二、多项选择题 1.国际分工是() A.国际贸易的基础 B.国际市场的基础 C.国际贸易的产 物 D.国际市场的产物 E.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2.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包括()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生产关系 C.自然条件 D.资本流 动 E.上层建筑 3.对于生产力与国际分工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 B.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C.生产力对于国际分工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D.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4.对外贸易的乘数作用表现为()。 A.顺差对国民收入的倍增效应 B.顺差对国内投资的倍增 效应

明清对外贸易

第 27 课明清对外贸易 一、教学目标和重点 (一)教学目标 明清之际为加强及巩固统治的需要,对外关系上出现了从海禁走向闭关的总趋势,使宋元以来发达的海上贸易急速衰退。与此同时,世界局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开辟了不同于以往的海上贸易航线“太平洋丝绸之路” 。中方以守,西方为攻,导致中国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拉大。 本课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朝贡贸易”概况,明朝民间贸易的基本情况,“太平洋丝绸之路” 、清朝从海禁到闭关的政策变化。 2.过程与方法 阅读文献,结合课文内容,学会分析“朝贡贸易”实质的方法。 利用地图,观察《晚明中国海外贸易路线图》,学会比较各类“丝绸之路”特征的方法。 阅读文献,学会分析明清对外政策发生变化根源及其影响的方法。 搜集资料,学会引用说明论证、质疑辩驳、补充完善等方式,开展与他人交流学习与探究成果的方法,来评价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对外贸易的“闭关自守”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明清之际从海禁走向闭关的经济根源在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理解在历史发展的大潮到来之时,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抓住发展机遇,则会促进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反之,违背时代发展趋势,退缩性的保守、闭关只能导致闭塞与落后。 (二)教学重点1.重点:朝贡贸易以及明清海外贸易的走向(海禁——开禁——闭关)与实质明朝官方推行朝贡贸易,对民间实行海禁后又开放海禁;清朝从海禁到开禁再到闭关。 理解这种对外政策变化的原因是本课的重点。 2.难点:如何全面分析和客观看待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和闭关政策 如何正确理解明清对外关系的原因、影响,如何全面分析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和闭关政策,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华师大版第3册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教案

华师大版第3册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教案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教学说明] 这节讲的是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知识的容量很大,经济史不容易上的很生动。由于容量大,所以必须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我把民间对外贸易的影响以及清代限制对外贸易政策的根源作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对教材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整合与拓展,比如把明清前期的海禁政策放在一起讲授;在讲到民间对外贸易的影响,也补充了民间海外贸易对欧洲的影响,因为贸易是双边的,影响也是双向的。为了增加趣味性,在材料的选取了作了认真的研究,引入了大量油画史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同时也引入了一首小诗,既能为既定的教学目标服务,也具有一定的可读性。除了重视能力目标外,我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重视也体现在教学设计中。如通过对乾隆限制对外贸易政策原因的探究,认识到历史人物的行为往往受到历史传统和现实政治因素的影响,一味的苛求不是科学的态度,而是需要同情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知道明朝“朝贡贸易”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及清初民间贸易的特征以及影响,理解明清两朝从海禁到开放、再到限制对外贸易的实质。 能力目标:能运用和归纳所学史实,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能根据所掌握的确切的史料,得出比较中肯的结论,不为成见所局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图片和地图资料的观察研究,初步掌握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基本方法。 2.通过对对乾隆时期十三行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的相关史料的研究,获取其发展的信息,进而得出认为乾隆以后走向闭关自守的说法不够科学,应该是一种有限制的对外贸易政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明清民间贸易的史实的学习,认识到对外交流时保持文明活力的有效方式。 2.通过对乾隆限制对外贸易政策原因的探究,认识到历史人物的行为往往受到历史传统和现实政治因素的影响,一味的苛求不是科学的态度,须要同情的理解。

明代的海外贸易政策

明代的海外贸易政策 (一)明前期的朝贡贸易 明初实行海禁,严禁民间私人贸易。在明朝开国以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中外贸易基本上限定在“朝贡贸易”的框架之内进行。“朝贡贸易”是一种由政府统制的对外商业交往形式,即政府特许前来进贡通好的外国“贡舶”附带一定数量的商货,在政府指定的地点与中国做买卖。明初沿袭宋、元制度,在沿海口岸设立市舶提举司作为主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置提举官以领之,所以通夷情,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衅隙也”。第一个市舶司设立于朱元璋建元称帝之前的吴元年(1367年),地点在长江口的太仓黄渡镇。洪武三年(1370年),以黄波市舶司过于接近南京将其停罢,另于浙江宁波、福建泉州及广东广州三处传统日岸设置市舶司机构,宁波通日本,泉州通琉球,广州通占城、暹罗及后来的西洋诸国。其后,因沿海不靖,一度关闭对外口岸并实行海禁,至永乐初复置浙、闽、粤三市舶司。市舶司负责查验来华贡使身份、安排贡使食宿、管理口岸互市及抽分征税。永乐三年(1405年),以诸番来华渐多,在三市舶司分别建造专门接待外国商使的馆驿,福建曰“来远”,浙江曰“安远”,广东曰“怀远”。(注:《明史》卷81《食货五》。)贡使团到达京师后,除朝见皇帝、进行“贡”与“赐”的礼品交换外,还被允许在隶属礼部的会同馆与中国商人进行一定规模的互市,也属朝贡贸易的组成部分。 朝贡贸易是明前期唯一准许进行的合法对外贸易,所以王圻说:

“贡舶与市舶一事也。凡外夷贡者皆设市舶司领之,许带他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矣”(注:《续文献通考》卷26《市籴考二》。) 朝贡贸易作为明初外交活动的一部分。政治色彩远重于经济色彩。其时明王朝初建,北驱蒙元,一统全国,政治、军事强大,经济逐渐恢复并得到初步发展,正处于国势蒸蒸日上的阶段,因此愿意招徕海外各国遣使通好,以壮大国声威。在中国历史上,“天朝”兴旺发达,四海仰慕,遣使来朝,是“盛世”的标志,统治者一向将其视作自己的荣耀。为了吸引外国遣使来华,明初统治者在中外贸易中只重政治效果而不重经济实惠,实行厚待贡舶的“优值”及“免税”政策。明初朝廷不但每年都要花费大量金钱接待外国贡使,而且对其带来的贡品一律本着“薄来厚往”的原则回赠价值更高的中华礼品(锦缎、纱罗、金银、铜币等)。对贡使团附带来华贸易的商货,虽例有抽分,但往往特旨免税,并由政府出高价收买其大部分。如洪武二年(1369年)规定:“朝贡附至番货欲与中国贸易者,官抽六分,给价偿之,仍免其税”(注:《续文献通考》卷26《市籴考二》。)。永乐初,西洋刺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等来朝,附载胡椒与华商互市,有司请征其税,为皇帝所拒绝,并发表议论说:“商税者,国家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注:《明史》卷81《食货五》。)。就是说,国家对外贸易,不以征税得利为目的,而是要服从朝廷厚待远客政策这个“大体”。显然,当时与朝贡联系在一起的对外贸易是被当作政府外交活动的一部分来看待和

国际贸易实务第二章参考答案

国际贸易实务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三、判断题 四、简答题 1、交易前的准备工作: (1)国际市场调研 (2)寻找客户 2、寻找客户的途径: (1)出国访问; (2)根据国内外出版的各种进出口商名录、国内外报刊(比如国际商报)上的广告和出版物中的“贸易机会”,利用上面留下的联系方式,直接以函电等方式进行接洽; (3)邀请国内外进出口同业公会、商会、银行或有关贸易促进结构代为介绍; (4)请本国驻外国使领馆的商务参赞、代办处或外国驻本国使领馆的商务参赞、代办处代为介绍; (5)利用国内外的专业咨询公司介绍客户,他们的业务关系中有许多具有一定影响、专业经验和能力的客户; (6)在国外刊登广告招揽生意; (7)参加各种机构(如贸易中心、外贸协会)举办的商展,包括我国的出口商品展销会(如每年春秋季举办的广交会、一年一度的华东商品交易会和华北出口商品交易会),以及在国外举办的展销会; (8)利用互联网上各种电子商务交易平台(B2B平台)的计算机数据库中提供的客户信息;(9)建立企业网站,对公司的发展历程、概况进行简单介绍; (10)直接走访进口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办事处; (11)到国外设立办事处,联络客户。 3、构成一项有效发盘的条件有: (1)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的受盘人提出; (2)发盘的内容须十分确定;

(3)表明接受时承受约束的意旨; (4)必须送达受盘人。 4、构成一项有效接受的条件有: (1)接受必须由发盘中确定的收盘人作出; (2)接受的内容必须与发盘相符; (3)接受必须在发盘规定的期限内作出。 5、逾期接受一般无效,只能看做一项新的发盘。但公约规定,如果发盘人毫不延迟地用口头和书面通知受盘人,确认该接受有效,则该逾期接受仍有接受的效力。如果逾期接受是由于传递不正常造成的,对此,除非发盘人毫不延迟地通知受盘人,发盘因逾期而失效,否则接受有效,合同于该接受到达时成立。 6、采用书面形式订立的合同,即可以作为合同成立的依据,也可以作为履行合同的依据,还有利于加强合同当事人的责任心,使其依约行事,即使履约中发生纠纷,也便于举证和分清责任,故书面合同成为合同的一种主要形式。 7、合同有效成立的条件是: (1)当事人必须在自愿和真实的基础上达成协议; (2)当事人应该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3)合同必须有对价或约因; (4)合同的标的和内容必须合法; (5)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和审批手续。 8、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书面形式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合同的约首(首部)、正文(主体)和约尾(尾部)。 五、案例分析 1、根据《公约》规定,发盘有效期开始的时间是以发盘到达受盘人所在地开始计算。本案例中虽然没有约定发盘有效期的起始时间,也是以发盘到达受盘人所在地开始,受盘人在4月17日收到发盘,4月19日就表示接受,在发盘人规定的15日以内。故双方合同关系成立,该公司可以向H公司索赔。 2、由于采用电传方式发盘到对方需要10个小时,如果当天下午2点发现问题,可以采用更为迅捷的方式,比如打电话等撤回该发盘,但是撤回的通知必须要在发盘之前到达受盘人所在地或者同时到达,撤回有效;而第二天9点发现该问题,由于发盘已经生效,如果发盘人要想取消发盘的效力,只能采用撤销的方式,但是撤销的通知必须要在对方接受之前到达受盘人所在地,撤销有效。 3、根据《公约》规定涉及到货物包装方式的变更,除非双方合同中另有约定,属于非实质性变更,只要原发盘人没有马上表示反对,接受是有效的,双方合同成立。 4、双方交易过程中确定要采用书面合同的形式,则合同的生效以签订书面合同为准。而本案例中我方明确表示交易达成需要签订确认书,但是后来对方将草拟的合同条款发给我公司,但是我方并没有确认,故双方合同关系不成立。 5、(1)1、双方交易已经达成。因为虽然我国在加入《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时明确提出不承认口头协议,只认可书面协议或合同。但根据公约的解释书面协议包括:函电、电子邮件等。所以合同成立。 (2)就此案例我方应向对方据理力争,陈述利害关系,否则可向我国法院起诉对方。

2021华师大版第3册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word教案

2021华师大版第3册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word 教案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教学说明] 这节讲的是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知识的容量专门大,经济史不容易上的专门生动。由于容量大,因此必须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我把民间对外贸易的阻碍以及清代限制对外贸易政策的根源作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对教材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整合与拓展,比如把明清前期的海禁政策放在一起讲授;在讲到民间对外贸易的阻碍,也补充了民间海外贸易对欧洲的阻碍,因为贸易是双边的,阻碍也是双向的。为了增加趣味性,在材料的选取了作了认确实研究,引入了大量油画史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同时也引入了一首小诗,既能为既定的教学目标服务,也具有一定的可读性。除了重视能力目标外,我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重视也表达在教学设计中。如通过对乾隆限制对外贸易政策缘故的探究,认识到历史人物的行为往往受到历史传统和现实政治因素的阻碍,一味的苛求不是科学的态度,而是需要同情的明白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明白明朝“朝贡贸易”的差不多概况,了解明朝及清初民间贸易的特点以及阻碍,明白得明清两朝从海禁到开放、再到限制对外贸易的实质。 能力目标:能运用和归纳所学史实,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能依照所把握的确切的史料,得出比较中肯的结论,不为成见所局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图片和地图资料的观看研究,初步把握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差不多方法。 2.通过对对乾隆时期十三行对外贸易不断进展的相关史料的研究,猎取其进展的信息,进而得出认为乾隆以后中国走向闭关自守的说法不够科学,应该是一种有限制的对外贸易政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明清民间贸易的史实的学习,认识到对外交流时保持文明活力的有效方式。

国际贸易第二章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交易磋商案例分析 模块一对外磋商程序(一) 案例2---1 出口脱皮芝麻磋商案 【一】案情: 泰国A(下称A公司)2003年2月23日致电我国湖北B公司(下称B公司)询购脱皮芝麻,电文如下:欲购2002年产脱皮芝麻204吨,4月装运,请报CIF曼谷实盘价。B公司2月24日发盘:你23日电悉。发盘,脱皮芝麻204吨,每吨782美元,CIF曼谷,4月装运,不可撤消即期信用证付款,中国北京仲裁。27日复到有效。 A公司2月26日复电:你24日电悉。价格偏高。如降价,购买250吨。 B公司2月28日复电:你26日电悉。脱皮芝麻250吨,每吨780美元,CIF曼谷,4月装运,不可撤消即期信用证付款,中国北京仲裁,3月4日复到有效。 A公司3月4日复电:你28日电悉。用户要求延展发盘,请合作。 B公司3月7日复电:你4日电悉。发盘展期至3月14日。 A公司3月12日复电:你7日电悉。接受你发盘。脱皮芝麻250吨,每吨780美元,CIF曼谷,4月装运,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付款,中国北京仲裁。除通常装运单据外,要求提供产地证、植物检疫证明书,提供适合海洋运输的良好包装。 B公司发现脱皮芝麻市价上涨,不想成交,于3月16日致电A公司:你12日电悉。抱歉,脱皮芝麻世界行市变化,在收到你接受电报前我货已售出。 A公司3月17日复电:你16日电悉。对你货已售出我感到惊讶并提出异议。你7日电已将发盘有效期延展至3月14日,我于12日接受此实盘,是有效的接受,合同已告成立。如4月交货有困难,我可与用户商谈延期一个月,但不保证有任何结果。 B公司3月20日复电:你17日电悉。250吨脱皮芝麻确已售出,深表歉意。现应你请求,经过努力可供脱皮芝麻150吨,每吨790美元,CIF曼谷,5月装运,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付款,中国北京仲裁。3月23日复到有效。 A公司3月22日复电:你20日电悉。在目前情况下无法谈新的交易,我坚持我3月12日电。我接受你的实盘是有效的。如你不履约交货,根据目前市价,你应赔偿损失每吨10美元,共2500美元。考虑你方情况,为表示我方合作,我可同意5月装运,但须按每吨780美元CIF曼谷原价。请电告合同号码,以便开证。如不同意上述建议,则只有提请仲裁解决。 B公司3月25日复电:你22日电悉。考虑到双方长期贸易合作关系,同意你方建议,按每吨780美元CIF曼谷售给你250吨,5月装运,即期信用证付款。合同号码980223号,航寄中。 A公司3月28日复电:你25日电悉。谢谢你方合作并理解你方处境,待收到合同后即开证。 【二】案情分析: 〔1〕本案例的焦点问题: 本案例的焦点问题在于我国湖北B公司3月7日所做的发盘是“实盘”还是“虚盘”,对该公司是否具有法律约束力,以及泰国A公司于3月12日所做出的接受表示是否有效。〔2〕本案例的特点: 本案例表现出的特点在于在国际贸易往来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虽然我国各行业以及企业在掌握、适用国际惯例方面已经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是部分企业仍然缺乏既熟悉国际贸

高三历史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例题解析 旧人教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例题解析 【经典题】 例1(1998年上海卷试题)在下列战争中,具有反侵略性质的是 A.楚汉战争B.昆阳之战 c.萨尔浒之战D.雅克萨之战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具体考查了战争的性质。凡是民族之间的战争只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只有对外战争才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和侵略与反侵略之分。雅克萨之战是清朝康熙帝亲率的抗击沙俄的著名战役。其他均为民族之间的战争。所以正确答案为选项D。 【答案】 D 例2(1997年上海卷试题)明朝郑和率船队下西洋,最远到达①)波斯湾②红海沿岸①非洲东海岸④非洲最南端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考查考生识记历史地理的能力。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最远时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所以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例3(1997年上海卷试题)概述清朝前期,中央政府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的主要举措。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和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所答措施要是清政府所为;二是所答内容应围绕处理民族问题、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和反对外国武装侵略。本题难度不大,侧重对重点基础知识的考查,提醒考生要重视史实。 【答案】①统一台湾,设置台湾府。②康熙帝组织雅克萨反击战,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③康熙帝亲征噶尔丹,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④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此后清朝制定了中央政府册封历世达赖和班禅的制度。⑤清朝设置理藩院。 例4(2002年上海卷)下列东西方交流的史实按时间顺序发生在最后的是 A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到达西亚和非洲 B以“兰学”为名的西方科学知识传入日本 C马可波罗行记介绍元朝大都的繁华景象 D中国“西大发明”经阿拉伯商人传入西方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重要历史知识的能力。选项A发生在明朝,选项B发生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选项c发生在元朝,选项D发生在宋元时期。故本题正确答案应为选项B。 【答案】B 例5(2000年·全国高考)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 【解析】本题是材料型问答题,旨在考查对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差异的认识,突出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等多种能力的考查,题目综合性强,既是中外、古代近代内容的综合,又是各种思维方式和能力的综合。在回答时,首先据题目要求,提取题干的有效信息。其次确定好比较项是目的、性质、影响和中西方差距等方面的差异。要注意两者的大背景的区别,在明朝专制制度强大的情况下,远航是扬威异域的政治目的。而西方是在资本主义兴起情况下,远航则是经济利益驱动。由此再分析影响。对中国远航业落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秦唐明三朝中央机构的变迁 ·秦:实行三公九卿制(独相) ·唐:实行三省六部,相权一分为三,众多宰相集体议事(众相) ·明: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废相) ·趋势:皇权逐渐强化,相权趋于消失的态势 政治: 明清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 明:内阁制度 1.目的:为稳固统治,注重政治制度的建设,大力加强皇权 2.措施: ①废除中书省和宰相体制:元朝以来的中书省和丞相、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年的宰相制度由此终结,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皇帝大权独揽 ②设立殿阁大学士和内阁制度: a:原因:集皇帝、宰相于一身的朱元璋独揽决策、行政大权,难免力不从心 b:过程:使设殿阁大学士,侍从左右,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c:职责: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等 d:评价: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强化了皇权,不得妄提建议 e:实质:内阁实质上仍皇权的组成部分 3.影响:皇权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体制趋于极端 清: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严重制约皇权:清初,中央政府仿效明朝制度,设置内阁,作为协助皇帝办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另有源于满足旧俗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成员大多为手握兵权的满足王公贵族。军国大事往往不经内阁而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商定。议政王大臣一旦作出决议,皇帝也无法轻易改变,皇权因此受到一定限制 2.过程: ①康熙朝:康熙帝在位时,为加强皇权,于宫中设立南书房,招亲信翰林学士入内值班,侍从左右,以备顾问,进而参与机务,草拟诏令谕旨。他希望通过这一内廷决策机制对权势过重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加以钳制,并将内阁的部分职权归于内廷,但实际作用有限 ②雍正朝:雍正帝即位后,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在宫内创设军机房,后将这一临时性机构固定为常设的军机处 ③乾隆朝:乾隆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 3.职能: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执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纸等。军机处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任,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百官的奏折也直接送军机处议复 4.实质: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 5.影响: ①精简了行政办事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 ②皇权得以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清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边疆的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东北:康熙时,清军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给俄军以沉重打击,迫使沙俄同意和谈。随后,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此后,这一地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意义:捍卫国家领土完整;为双方和平谈判及《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创造条件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 一、单项选择 1、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一种() A、国际金融的“乘数理论” B、国际贸易的“零和博弈” C、国际金融的“杠杆原理” D、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2、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赫克歇尔D、俄林 3、假如A国使用同样数量的时间比B国生产更多同种商品X,那么A国在商品X的生产上() A、有相对优势B、有绝对优势C、相对有利D、绝对不利 4、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决定性因素是() A、自然条件 B、社会生产力C、上层建筑D、生产关系 5、一国拥有充足的资本要素,所以该国应该专门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进行对外交换,这种说法来自() A、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B、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C、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D、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6、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赫克歇尔和俄林 D、李斯特 7、晚期重商主义学说最重要代表人物是() A、李斯特B、托马斯·孟C、凯恩斯D、凯能 8、人力资本说最先是由()提出。 A、俄林B、里昂惕夫C、基辛D、凯能 9、里昂惕夫之谜的存在表明() A、有些国际贸易现实与要素禀赋理论的结论不相符 B、产业内贸易是个别经济学家的妄想 C、有些国际贸易现实并不能增进各国福利 D、发达国家之间极少发生贸易 10、俄林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第一个原因是() A、价格的国际绝对差 B、成本的国际绝对差 C、不同的成本比例 D、生产者要素的不同的价格比例 11、从需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理论() A、产业内贸易说 B、技术差距说 C、人力资本说D、偏好相似说 12、亚当·斯密在其发表的()中,首次提出了主张自由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A、《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B、《政治经济学原理》 C、《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 D、《国际贸易纯理论》 13、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是主张()的贸易理论。 A、自由贸易 B、保护贸易 C、国家干预 D、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相结合 14、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分工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各国间在生产某种产品时存在()差异。 A、比较成本 B、绝对成本 C、要素禀赋 D、生产要素组合比例 15、按照绝对优势理论,若两国能够进行分工生产和贸易,其结果会使两国的福利水平() A、一国提高,另一国降低B、均提高C、均降低D、不确定

明清对外贸易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一、教学目标与重点 (一)教学目标 明清之际为加强及巩固统治的需要,对外关系上出现了从海禁走向闭关的总趋势,使宋元以来发达的海上贸易急速衰退。与此同时,世界局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开辟了不同于以往的海上贸易航线“太平洋丝绸之路”。中方以守,西方为攻,导致中国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拉大。 本课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朝贡贸易”概况,明朝民间贸易的基本情况,“太平洋丝绸之路”、清朝从海禁到闭关的政策变化。 2、过程与方法 阅读文献,结合课文内容,学会分析“朝贡贸易”实质的方法。 利用地图,观察《晚明中国海外贸易路线图》,学会比较各类“丝绸之路”特征的方法。 阅读文献,学会分析明清对外政策发生变化根源及其影响的方法。 搜集资料,学会引用说明论证、质疑辩驳、补充完善等方式,开展与她人交流学习与探究成果的方法,来评价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对外贸易的“闭关自守”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明清之际从海禁走向闭关的经济根源在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理解在历史发展的大潮到来之时,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抓住发展机遇,则会促进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反之,违背时代发展趋势,退缩性的保守、闭关只能导致闭塞与落后。 (二)教学重点 1.重点:朝贡贸易以及明清海外贸易的走向(海禁——开禁——闭关)与实质 明朝官方推行朝贡贸易,对民间实行海禁后又开放海禁;清朝从海禁到开禁再到闭关。理解这种对外政策变化的原因就是本课的重点。 2.难点:如何全面分析与客观瞧待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闭关政策 如何正确理解明清对外关系的原因、影响,如何全面分析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闭关政策,就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二、教学设计建议 (一)教学过程建议 ●“朝贡贸易”(明朝) (1)在这之前学习了中国古代史第六单元的前4课,了解了明清两朝大一统王朝的主要特征:政治的大一统,君主专制的极盛;经济的大一统,经济恢复与发展,商品经济的繁盛;疆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比较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属于() A.从供给的角度进行静态分析B.从供给的角度进行动态分析 C.从需求的角度进行静态分析 D.从需求的角度进行动态分析 2、重商主义兴盛于() A.15世纪至17世纪B.17世纪至19世纪C.19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D.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3、按自然条件不同形成的商品成本绝对差异分工的理论,其提出者是() A.俄林 B.赫克歇尔 C.亚当·斯密D.大卫·李嘉图 4、早期重商主义的政策措施是() A.奖出限入B.发展工场手工业和航运业 C.制定《谷物法》以限制粮食进口D.禁止货币出口,由国家垄断全部货币交易 5、属于垂直性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模型是() A.新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B.新霍特林垄断竞争模型C.寡头垄断模型D.莎科特——萨顿模型 6、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从供给方面探讨一国产生比较优势的原因的是() A绝对成本论B比较成本论C相互需求论D要素禀赋论 7、经济学说史上“金块论战”中,金块主义者的代表是() A.阿奎那B.李嘉图C.博赞克D.休漠 8、一国劳动力资源丰裕,故它应专门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种说法来自()A.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B.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 C.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D.凯恩斯的贸易差额说 9、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最早倡导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是() A.美国B.英国C.德国D.法国 10、最早实施的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是() A.幼稚产业保护论B.重商主义C.凯恩斯的保护贸易论D.产业内贸易理论 11、凯恩斯的代表作是() A.《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B.《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C.《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D.《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2、约翰·穆勒提出的理论是() A.绝对成本说B.要素禀赋论C.比较成本说D.相互需求论 13、二十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两次世界经济危机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爆发,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发源地是() A美国B日本C英国D荷兰 14、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经济学家是() A.林德 B.弗农 C.波斯纳D.格鲁贝尔 15、新古典贸易理论中的要素禀赋论可以合理解释的贸易现象是() A发展中国家与发中国家之间初级产品的贸易B发中国家的初级产品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之间的贸易C大多数发达国家不仅出口工业制成品,也大量进口相似的工业制成品D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缓慢的现象 二、多项选择 1、国际贸易纯理论主要从()方面阐述国际贸易的基本问题。

2018北京海淀区高三(上)期中历史

2018北京海淀区高三(上)期中 历史 2018.11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 本部分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西周时期,政府设有专门的官职“媒氏”,督促男女婚嫁,并且规定男子最晚30岁娶妻,女子最晚20岁出嫁。政府如此规定的目的是 A.鼓励婚姻自由 B.促进人口增长 C.加强基层控制 D.实行重农抑商 2.春秋争霸战争期间,山东诸小国为齐国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国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国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国所并。这一历史进程造成了 A.县制普遍取代封邑 B.世卿世禄制被废除 C.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D.区域性的局部统一 3.商鞅曾向秦孝公建议:招揽三晋农民归附秦国耕种,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不服兵役;开垦山坡、洼湿之地,十年不收赋税。这一建议的意图是 A.打击贵族势力 B.增强经济实力 C.贯彻仁政思想 D.扩展秦国疆域 4.《史记·河渠书》对中国古代某水利工程记载道: “渠就,用注填阏(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 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 卒并诸侯。”此水利工程位于右图中 A.① B.② C.③ D.④ 5.《孟子》云:“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据此可知孟子主张 A.克己复礼以稳定社会 B.以严刑峻法维护统治 C.保证农民的土地财产 D.以礼仪彰显人的善性 6.史书记载,秦的御史大夫“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学者认为“副”在古代有剖开、分割之意,据此意解“副丞相”者,有分割丞相权力的作用。该学者认为,设置御史大夫的目的为 A.制约丞相权力,维护君主专制 B.强化思想控制,防止地方分权 C.扩大丞相权力,提高行政效率 D.担任侍从顾问,协助批阅奏章 7.《汉书·高帝纪》载,刘邦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免除)徭戍。以十月赐酒肉”。这一举措表明 A.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B.注重推行道德教化 C.官府建立养老机制 D.统治思想转向有为 8.中国古代有立法保护耕牛的传统,秦汉时期皆立法严禁杀牛,魏晋南北朝时规定“非宗庙社稷之祭不得杀牛,犯者皆死”。这一现象表明 A.西周宗法制度尚存 B.注重保护生态平衡 C.农业受到官府重视 D.立法过于严苛细密 9.汉高祖刘邦之后,开始“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惠帝时,废除民间收藏图书的禁令。文帝时,免于秦焚的古籍,多有出现。不少诸侯王身边聚集了一群学者,形成了一些学术中心。诸子学呈现繁荣局面。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A.实行宽松的统治政策 B.百家争鸣局面的重现 C.诸侯王势力逐渐削弱 D.推行积极有为的国策 10.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六月颁布俸禄制,诏云:“置官班禄,行之尚矣。《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