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货币的发展看货币与经济的关系

从货币的发展看货币与经济的关系
从货币的发展看货币与经济的关系

货币的发展和货币与经济的关系

摘要:在经济领域里,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和观点,但由于忽视了货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基本事实,本文从货币发展历史情况来进一步分析货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货币与经济的关系。

关键词:货币发展货币与经济的关系

一、货币的发展和演变

货币是指任何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最早出现物质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一只鸡换一些盐。但是有时候受到用于交换的物资种类的限制,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被交换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物品。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物物交换的最高形式是固定某种商品作为交换的中间物,人们只能换取中间物,才能以中间物来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商品。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沙金、石头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作为中间物使用过,而这中间物便具有一定的货币特性:交换媒介、价值尺度。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物物交换随即被淘汰,由具有稀缺性的自然资源的贵金属作为货币,使用金属货币的好处是它的制造需要人工,无法从自然界大量获取,同时还易储存。数量稀少的金、银和冶炼困难的铜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金属。但是其产量的增长必将远远落后于全世界物品产量的增长。因此,由贵金属作为货币较适合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社会。但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物品产量的增长,而黄金的增量少,则价格水平会普遍下降,造成通货紧缩,制约经济的发展。不是黄金满足社会的发展,而是经济被迫去适应黄金的增量。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属货币同样显示出使用上的不便。要进行大额交易时,交易双方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属硬币,那么这些金属的重量和体积都是令人感到困扰的,而且金属货币使用中还会出现磨损的问题,据不完全的统计,自从人类使用黄金作为货币以来,已经有超过两万吨的黄金在铸币厂里、或者在人们的手中、钱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损掉。于是作为金属货币的象征符号的纸币出现了,最初的纸币是以黄金为基础的,与黄金可以进行自由兑换,两者可以同时流通,纸币的发行量也比较少。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速度空前的膨胀与发展,於是纸币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但是它们仍然有黄金作为发行的保障。这种货币制度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金本位”。

纵观货币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货币不断挣脱其本身价值的过程。由于有价值的货币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出现了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历次经济周期中,危机爆发通常首先表现在货币金融领域里:银行挤兑,黄金枯竭,银根紧缩,股价猛跌,许多银行和工商企业只是由于周转不灵纷纷倒闭。这一时期,基本上以黄金作为货币或以按固定比例兑换的银行券作为货币的金本位制。所以经济危机首先表现在货币金融领域里,反映出有价值的货币严重阻碍甚至破坏经济的发展。

二、货币对经济的影响

市场经济离不开货币。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货币不仅充当着商品流通的媒介,其本身也在作为财产的代表成为信用活动的工具,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与货币收支有关的交易和借贷等经济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是所有社会资源的价值符号。

1.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货币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殊力量。因为它的产生使得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区域突破了狭小的天地。因为在缺少货币的社会,人们积累的是实物财富,而实物财富的转移相对困难,这必然会限制人们行动的自由,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再受一地传统习俗及偏见的束缚,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商品生产的扩大,思想文化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人们可以利用货币去进行财富的积累和承袭,这就激发了人们创造

财富的无限欲望,随之而来的,它为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条件。没有货币的出现,就没有资本的积累和社会资本的利用。因为若只有物质财富的累积,人们只能在简单再生产的小圈子内循环,不可能出现扩大的社会再生产。所以货币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且有了货币以后,政府也就有了货币政策这一利器来调控经济。货币政策可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达到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两方面的调节,使经济达到均衡。当总需求膨胀导致供求失衡时,可通过控制货币量达到对总需求的抑制。当总需求不足时,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社会总需求,使经济继续发展。同时,货币供给的增加有利于贷款利率的降低,可减少投资成本,刺激投资增长和生产扩大,从而增加社会总供给;反之,货币供给的减少将促使贷款利率上升,从而抑制社会总供给的增加。而且可以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各国政府运用各种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控时,都要利用货币政策,而货币政策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经济政策。不仅国内的各种经济活动离不开货币,国际经济贸易和各种交往活动中也需要货币。因此,货币对经济发展、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对经济的不利作用

货币和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是有利有弊的,在它带来经济的便利和繁荣的同时必然会带来泡沫。黄金和纸币是人类历史上曾经和正在使用的最普遍的两种货币形式,他们对于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自从纸币摆脱价值束缚作为货币以来,通货膨胀便成为市场经济的洪水猛兽,成为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货膨胀引起的经济混乱和财富的无序再分配等制约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政府主要的职能之一。

如果政府不断增加货币发行,有可能使得纸币分文不值。通常情况是,当政府发现通货膨胀过大时,会限制纸币发行,那么纸币的总量会受到控制,物价受到了限制。如果通货膨胀太严重,纸币将失去作为货币的功能,人们将采用物物交换的形式(或者以他国货币作为流通手段)。通货膨胀过大,不仅引经济的混乱,而且人们不相信货币的基本职能,宁愿回到物物交换的状态,失去货币的交换媒介作用。那么,投资就很难组织起来,投资会大幅减少,经济处于萧条状态。从理论上讲,当以有价值的黄金作为货币引起通货紧缩时,增加流通的货币量,

必然会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以本身无价值的纸币作为货币时会引起通货膨胀,而这时再增加货币量,必然会造成更大的通货膨胀,不仅不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反而会引起经济的混乱,阻碍经济的发展。

在国与国的经济往来中,因为每个国家之间的货币都是不同的,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由此产生了汇率。汇率是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调节杠杆。就拿我国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来说,我国人民币汇率不断攀升,人民币不断升值,从表面来看,我们用等值的人民币换取更多的美元了,中国老百姓手中的财富更加值钱了。但是众所周知,我国买了非常多的美国国债,人民币一升值,美国欠我国的国债就减少了,这对我国来说无疑是亏本的。人民币升值会影响到我国外贸和出口,人民币升值就会提高中国产品的价格,加大资本投入的成本,带来的是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下降,从而引发国内经济的不景气。还会影响到我国企业和许多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还有人民币升值后,股市和房地产达到高潮,一些“泡沫”进一步膨胀或造就新的“泡沫”,两极分化继续扩大,导致投机不可避免地盛行。

三、结论

货币最本质的作用是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货币的产生和发展无疑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最好的货币或货币政策是才能最大限度的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货币作为财产的代表成为信用活动的工具,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与货币收支有关的交易和借贷等经济活动。

参考文献:

《货币崛起:金融如何影响世界历史》作者:尼尔?弗格森中信出版社第1版《货币简史》作者: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第1版

金融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金融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郑振龙陈蓉(《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2期) Zvi Bodie和Robert C.Merton在他们合著的《Finance》一书中开篇明义:“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环境下如何进行资源跨期配置的学科”。这一看来与经济学含义颇为相似的金融学定义难免让人疑惑:包含了众多子学科的金融学体系能在这一定义下得到涵盖吗?金融学其实就是以金融领域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吗?还是有着其独有的学科特征? 回顾历史,人们会对金融学科产生种种疑惑是并不让人感到惊奇的。在这样一个发展时间很短,且涵盖了诸如公司金融学、投资学、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学、商业银行管理学、货币经济学、国际金融等子学科的学科体系中,“学科逻辑混乱”曾经是研究者对其所下的结论。然而,伴随着市场现实的发展和金融研究者的不断努力,金融学的学科脉络逐渐走向清晰完整,学科特征日益显著。因此,我们终于可以对上述几个问题做出基本的回答: 第一,现代金融学分为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两个部分,而Bodie和Merton所给出的定义显然是针对微观金融提出的,又被称为新古典意义上的金融学定义。 第二,在金融学体系中,宏观金融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看做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或者可以理解为现代(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的货币演绎。而微观金融学则不能做类似的理解,因为它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显现其独特的学科特征。可以说,今天的微观金融学,已然发展成为一门虽然与(微观)经济学联系密切但确实有所不同的独立学科,其最突出的特征就在于微观金融学所特有的“无套利分析”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这一思想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是没有的。 在本文的后面部分,我们将着重阐述第二个问题,即微观金融学研究方法与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区别。但在此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对第一个问题,即现代金融学的基本学科体系进行一定的回顾和分析。 一、一个历史的视角: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 众所周知,在其漫长的历史中,西方主流经济学所经历的是从微观到宏观的发展历程,而金融学则恰恰相反,最早的金融研究是从宏观层面开始的,包括古典经济学家如李嘉图(1821)等人对整体市场价格水平和相应的货币供求问题以 及利率决定等问题的研究;新古典后期的经济学家们,如Wicksell(1898),则通过利息理论把宏观金融问题与一般经济问题(如经济增长和经济危机)等结合起 来考虑。最后,当凯恩斯革命引致的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时,宏观金融学也相应形成,其核心内容就是货币经济学,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封闭的研究环境逐渐拓展到开放的经济环境,国际金融问题(有人将之称为开放经济下的货币经济学)也逐渐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而在微观金融学方面,由于市场现实的不发达,虽然在今天来看,早在1728年(Gabriel Cramer)和1738年(Bernoulli)就已经出现了对不确定环境下决策准则的初步思考,20世纪早期Marschak(1938)等人也已经开始进行均值—方差的决策分析,然而最初的微观金融仍主要停留在道·琼斯式的简单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和经验法则(Rules of Thumb)水平上。直到20世纪50年代前后,以VonNemnann —Morgenstern(1947)的期望效用公理体系的建立和Markowitz (1952)的资产组合理论为标志,微观层面的金融学才开始真正发展起来。

金融经济学名词解释

确定性:是指自然状态如何出现已知,并替换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已知。它排除了任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风险:是指那些涉及已知概率或可能性形式出现的随机问题,但排除了未数量化的不确定性问题。即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所有事件,以及每一事件发生的概率有准确的认 识。但对于哪一种事件会发生却事先一无所知。 不确定性:是指发生结果尚未不知的所有情形,也即那些决策的结果明显地依赖于不能由决策者控制的事件,并且仅在做出决策后,决策者才知道其决策结果的一类问题。即知道未来世界的可能状态(结果),但对于每一种状态发生的概率不清楚。 自然状态:特定的会影响个体行为的所有外部环境因素。 自然状态的特征:自然状态集合是完全的、相互排斥的(即有且只有一种状态发生) 自然状态的信念(belief):个体会对每一种状态的出现赋予一个主观的判断,即某一特定状态s出现的概率P(s)满足:0≤p(s)≤1,这里的概率p(s)就是一个主观概率,也成为个体对自然的信念。不同个体可能会对自然状态持有不同的信念,但我们通常假定所有的个体的信念相同,这样特定状态出现的概率就是唯一的。 数学期望最大化原则:数学期望收益最大化准则是指使用不确定性下各种可能行为结果的预期值比较各种行动方案优劣。这一准则有其合理性,它可以对各种行为方案进行准确的优劣比较,同时这一准则还是收益最大准则在不确定情形下的推广。 期望效用原则:指出人们在投资决策时不是用“钱的数学期望”来作为决策准则,而是用

“道德期望”来行动的。而道德期望并不与得利多少成正比,而与初始财富有关。穷人与富人对于财富增加的边际效用是不一样的。即人们关心的是最终财富的效用,而不是财富的价值量,而且,财富增加所带来的边际效用(货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效用函数的表述和定义:不确定性下的选择问题是其效用最大化的决定不仅对自己行动的选择,也取决于自然状态本身的选择或随机变化。因此不确定下的选择对象被人们称为彩票(Lottery)或未定商品(contingent commodity。 不确定性下的偏好关系表述:个体所有可选择抽奖的集合称为抽奖空间,记为:L=(p,x,y)同样地,假设个体在抽奖空间上存在一个偏好关系,即可以根据自己的标准为所有抽奖排出一个优劣顺序。 公理1: 公理2: 公理3 公平博彩是:指不改变个体当前期望收益的赌局,如一个博彩的随机收益为,其期望收益为,我们就称其为公平博彩。 风险厌恶者:如果经济主体拒绝接受公平博彩,这说明该个体在确定性收益和博彩之间更偏好确定性收益,我们称该主体为风险厌恶者。 风险偏好者:如果一个经济主体在任何时候都愿意接受公平博彩,则称该主体为风险偏好者。

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概要

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突出两大特点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上述两方面的发展正在并将继续对全球,以及全球各国与各经济体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生前所未有的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经济全球化顾名思义就是一国的经济活动日益融入全球,成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而什么是经济金融化呢?所谓经济金融化是指经济与金融日益相互渗透融合及社会财富或资产日益金融资产化,并由此带来了经济活动对金融的依赖日益提高。 一、金融的一般概念 1、金融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中,金融一词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简而言之,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提供资金融通的场所就是金融市场。 ——金融有传统金融和现代金融之分。由于金融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不断发展完善的,金融概念本身也在动态发展,从而有传统金融和现代金融之分。传统金融是指以银行为主的货币市场体系,而现代金融则不仅包括货币市场,而且包括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等,是一个大金融的概念。 ——金融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金融市场是以“货币”为交易对象,通过买卖各种信用工具融通资金的市场。它主要包括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资金交易,如货币的借贷、票据的承兑与贴现业务等。广义的金融市场除包括银行业务外,还包括有价证券买卖、保险业务、信托业务、基金管理、金融租赁业务,以及其他各类金融衍生业务。一般来说,在现实经济中,我们按金融活动类型将金融市场可以细分为三大市场:以银行为主的货币市场,以证券为主体的资本市场以及保险市场。其中,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市场又是金融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资金融通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所谓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需双方直接发生的关系,最后放款者和最后借款者直接结合起来的融资方式,也就是以证券市场融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谈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之下,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共识,而原先的货币经济也转化为了经济金融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内在要求通过金融深化来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并且已经被国外许多国家所应用并被证实。对于我国来说,如何借鉴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并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的金融深化道路,需要认真对待。 当前,金融和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血液,其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处于核心地位。对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我国来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也不例外。但是如何推动金融体制的深化,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是当前我国面对的一个战略层次的重要问题。 一、对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阐述 二战之后,各国为了加速恢复国内经济,采用了不同的金融政策,但是在本质上分为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两种。其中,发展中国家多采用了金融抑制的政策,但是其效果却很不理想,甚至出现了经济停滞不前的状况。对此,支持金融深化的学者就纷纷抨击金融抑制的政策,他们认为金融抑制实际上是对金融业的歧视性课税,最终会酿成许多的不良经济后果,所以应该积极推进金融的自由化改革,并以此来助推经济发展。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麦金农首先在其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及资本》一书中对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进行阐述,分析了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随后,发展经济学家们纷纷将金融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许多的重要成果。目前倾向于金融深化的学者们的观点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不完全的市场经济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导致了经济的割裂状态,其金融抑

金融经济学复习资料

资本资产定价模式(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简称CAPM): 1.为一套叙述性理论架构模式。 2.用来描写市场上资产的价格是如何被决定的。 其目的在於: 1.描述在证券供需达到平衡状态时,存在於证券的市场风险与预期报酬的关系。 2.协助投资人创造最佳的投资组合,评估与决定各种证券的价值,使其能制定合宜的投资决策。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意义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第一个关于金融资产定价的均衡模型,同时也是第一个可以进行计量检验的金融资产定价模型。模型的首要意义是建立了资本风险与收益的关系,明确指明证券的期望收益率就是无风险收益率与风险补偿两者之和,揭示了证券报酬的内部结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另一个重要的意义是,它将风险分为非系统风险和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是一种特定公司或行业所特有的风险,它是可以通过资产多样化分散的风险。系统风险是指由那些影响整个市场的风险因素引起的,是股票市场本身所固有的风险,是不可以通过分散化消除的风险。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作用就是通过投资组合将非系统风险分散掉,只剩下系统风险。并且在模型中引进了β系数来表征系统风

险。 套利定价理论概述 套利定价理论APT(Arbitrage Pricing Theory) 是CAPM的拓广,由APT给出的定价模型与CAPM一样,都是均衡状态下的模型,不同的是APT的基础是因素模型。 套利定价理论认为,套利行为是现代有效率市场(即市场均衡价格)形成的一个决定因素。如果市场未达到均衡状态的话,市场上就会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 并且用多个因素来解释风险资产收益,并根据无套利原则,得到风险资产均衡收益与多个因素之间存在(近似的)线性关系. 而前面的CAPM模型预测所有证券的收益率都与唯一的公共因子(市场证券组合)的收益率存在着线性关系。 套利定价理论的意义 套利定价理论导出了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相似的一种市场关系。套利定价理论以收益率形成过程的多因子模型为基础,认为证券收益率与一组因子线性相关,这组因子代表证券收益率的一些基本因素。事实上,当收益率通过单一因子(市场组合)形成时,将会发现套利定价理论形成了一种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相同的关系。因此,套利定价理论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广义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替代性的方法,来理解市场中的风险与收益率间的均衡关系。套利定价理论与现代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

论区域金融政策与经济发展

论区域金融政策与经济发展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所有大国经济发展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并不 是中国所特有的经济现象,是各种历史、文化、地理、政治、政策等因素综合作 用的结果。 关键词:区域经济;金融政策;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85 (2009) 12-0000-01 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的情况下,难以实现所有地区的均衡发展,因 而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少数具有优势的地区的经济,是提高经济发展效率 的必然选择。但是在这些地区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为了尽量减少“循环因果累积” 对社会经济的不利影响,缩小地区差距,中央政府就必须利用转移支付、税收、 利率、汇率等各种财税、金融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实现全国各区域相对均 衡的发展目标。 一、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从理论上讲,财政政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发展 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它能产生一种效应,协调生产要素,配置资源,形成推动经 济发展的动力。同时,财政政策可以调节各种利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 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财政政策在促进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全局性、长期 性的推动作用。 国家财政政策的取向对财政资金的流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财政资金的流 向又决定着某一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我国从建国初期到开放前这一时期内,以 均衡发展战略为指导,一直把有计划地平衡配置生产力、消灭地区之间经济的不 平等和经济差距,看成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布局的首要原则。国家在投资的地 区分配和项目选点上,实行了“向西大转移”的方针,基建投资大幅度地向西部地 区倾斜。“三五”时期,全国基建投资达976亿元,其中东部沿海占26.9%,西部 占34.9%。这一时期投资比重占全国4%以上的8个省中,西部占了5个,中部占 3个,而东部一个都没有。“四五”时期,内地投资比重更是占到了57.5%。由于这种持续了相当长时间的地区发展政策的影响,导致了中西部经济的一定发展和东 部经济的牺牲。这一时期,人均GDP高于全国的有9个省区,其中包括西部的青海和西藏,而东部沿海的广东、福建、浙江等省区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后,国家赋予沿海地区较大的自主权、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 相应的政策优惠,并且提出了让东部沿海有条件的地区先富起来的思想。在这样 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财政的投资布局向沿海地区倾斜。据统计1979-1991年,东 部地区国家基建投资占总投资的49.17%,而中西部地区仅占42.7%。同一时期, 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0.87%,西部地区为9.26%。而国内生产总值东 部地区更是占全国的52.37%,西部却仅占16.68%。中西部地区表现为经济增长 速度趋缓,经济水平和竞争实力相对减弱,在全国工业产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中所 占的比重也呈下降趋势。形成这一发展差异的原因除中西部地区本身的自然条件、地缘关系以及历史基础等原因外,国家的宏观财政政策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使地区差异再度扩大。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不断扩大这已经是不争的现实,这 一状况若不加以控制地任其发展下去,东部地区的发展不仅将被这种过大的差距 所制约而降低发展速度,甚至可能出现全局性的经济倒退,对整个国家的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经济进步构成严重的威胁。 二、区域金融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金融已逐步由最初中介商品交换的辅助工具发展成为经济活动中一个相对独立因素。一方面,金融通过促进储蓄和投资增长、优化资源配置、便利交换等活动,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金融风险的存在以及不合理的金融发展又令经济增长受阻。因此,合理发展金融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更能抑制其副作用。这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 关键词:金融;经济发展;促进;阻滞 金融是货币与信用的融合,它是商品交换与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打破了直接的物物交换中买卖双方在时空上的限制。随后信用的发展又令货币与商品的交换在时空上的限制进一步放开,以至即使在交换双方商品所有权转移后市场仍继续存在,货币也逐渐作为一种可有偿转让的特殊商品成为市场交易对象之一。于是,从商品流通中独立出了一种特殊商品——资本,金融也开始具有真正意义。此后,金融工具逐步由单一的货币形式发展为货币、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多种形式并存,出现了专门经营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以及从事金融活动的金融市场,金融开始由最初中介商品交换的辅助地位逐渐发展成为经济活动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通过其自身的货币发行、信用创造、资源配置等功能影响着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l 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当金融得到健康有效的发展时,它积极促进着经济发展。

1.1 货币的运用降低了交易成本、便利交换斯密认为。劳动分工即专业化是提高生产力的首要因素。专业化程度越高,工人越可能发明更先进的机器或生产方法。而金融的作用在于货币的产生大大降低了物物交换中因需求和时间的双重巧合的困难而存在的用于评估商品品质、掌握商品信息的单位交易成本,便利了交换,从而实现市场范围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随着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单位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仍会下降。这一作用更为加强。 1.2 金融能促进储蓄和投资的增长,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推进。而储蓄是提供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在经济从不发达走向发达的过程,储蓄率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几乎所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储蓄率的上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日本。日本在50:7O年代的高速发展时期,储蓄率曾达到40%的水平。在促进储蓄率上升的因素中,金融是最重要的一个。金融的特点在于资金融通,而利息率使当前消费转化为未来消费、实物储蓄转化为货币储蓄揩蓄增值并转化为投资成为可能,这就决定了它有条件吸收社会中的闲散资金转化为储蓄,从而为生产提供资金采源。此外,金融的特点又使它成为动员储蓄和投资的最佳途径:一方面,把分散的储蓄者用于投资或存储的资金集中起来需要大量信息和投资渠道,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而流动性金融市场能增强金融工具的多样性和流动性、满足持有多样化证券组合的需要;另一方面,动员储蓄牵涉大量筹资企业与拥有剩余资金的诸多投资者,金融中介能以最低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最大量地动员储蓄,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的

金融经济学》复习题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研修班)考试科目 《金融经济学》题库

一、名词解释 1、什么是金融系统? 2、什么是委托人-代理人问题? 3、解释内涵报酬率。 4、解释有效投资组合。 5、分别解释远期合约和期货合约。 6、解释无风险资产。 7、什么是互换合约? 8、简要介绍市盈率倍数法。 9、什么是NPV法则? 10、解释衍生证券。 11、什么是一价原则? 12、解释风险厌恶。 13、什么是套期保值? 14、解释Fisher 分离定理。 15、解释远期利率。 16、什么是风险厌恶者?什么是绝对风险厌恶者? 17、解释两基金货币分离。 18、解释卖空资产的过程。 19、什么是无摩擦市场? 20、什么是最小方差证券组合? 21、解释资本市场线。 22、解释证券市场线。 23、什么是实值期权? 二、简答题 1、金融系统的核心职能都有哪些? 2、简要介绍流动性比率的概念,及衡量流动性的主要比率种类。 3、简要回答“投机者”和“套期保值者”的区别。 4、CAPM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5、解释说明证券市场线。 6、根据CAPM,投资者构造最优化投资组合的简单方法是什么? 7、期货合约和远期合约的不同之处有哪些? 8、美式期权和欧式期权的区别是什么? 9、远期价格是对未来现货价格的预测吗? 10、期货市场中的投机行为有社会价值吗?如果有的话,活跃的投机者对市场经济有什么意义? 11、资本市场中,资产分散化一定会减少投资组合的风险吗,为什么?

12、风险转移有哪几种方法? 13、财务报表有哪些重要的经济功能? 14、财务比率分析有哪些局限性? 15、简述风险管理过程及其步骤。 16、比较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 17、CAPM模型在验证市场数据时表现出的失效性有哪些可能原因? 18、保险和风险规避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19、作图并描述不具有资本市场时边际替代率与边际转换率的关系。 20、作图并描述具有资本市场时边际替代率与边际转换率的关系。 21、解释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并用公式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 22、简述固定收益证券价格-收益曲线关系的特征。 23、简述绝对风险厌恶系数与初始财富之间的关系以及其经济意义。 24、简述相对风险厌恶系数与初始财富弹性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意义。 25、简述可行集的性质并画出由A,B,C三种证券组成的可行集简图。 26、作图说明风险厌恶者的最优投资策略,并说明市场存在无风险证券时可使参与者效 用更高的原因。 27、解释分散化能缩减总风险的原因,并画图表示风险的分散化。 28、简述CAPM模型假设。 29、简述影响期权价格的因素并加以解释。 30、阐述欧式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之间的平价关系并解释。 31、作图并描述不具有资本市场时边际替代率与边际转换率的关系。 32、作图并描述具有资本市场时边际替代率与边际转换率的关系。 33、解释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并用公式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 34、简述固定收益证券价格-收益曲线关系的特征。 35、简述绝对风险厌恶系数与初始财富之间的关系以及其经济意义。 36、简述相对风险厌恶系数与初始财富弹性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意义。 37、简述可行集的性质并画出由A,B,C三种证券组成的可行集简图。 38、作图说明风险厌恶者的最优投资策略,并说明市场存在无风险证券时可使参与者效 用更高的原因。 39、解释分散化能缩减总风险的原因,并画图表示风险的分散化。 40、什么是风险厌恶?用数学表达给出风险厌恶的定义。 41、请给出至少两种使得参与者具有均值-偏差偏好的条件?并分析你所给出的条件所 带来的限制和约束。 三、案例分析 1、以下信息摘自Computronics公司和Digitek公司1996年的财务报表:(除每股数值外,其他数值单位为百万美元)

浅析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

浅析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M0、M1、M2近三年的变化与我国的GDP变化,结合当年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等探讨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得出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存在正相关关系,以此为基础给出相关货币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 GDP变化宏观经济货币政策 一、引言 长期以来,货币供应量与总产出、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货币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也是宏观经济学争论的焦点。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两个基本工具之一。而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在形式上的唯一中介目标,在货币政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货币供应量水平是一国货币政策调节的主要对象,其变化情况是一国制定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并且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市场利率水平明显上升,货币政策如何在维护币值稳定、控制金融风险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二、M0近三年变化情况 M0是指除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即流通中现金,近三年统计数据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同比增长情况如图2所示1。 从图表可以看出,我国M0三年来同比稳定增长,趋势基本吻合,平均增长率约为 9.365%,而我国近三年GDP的平均增长率为8.264% ,二者相差不大2。M0的稳定增长是因为我国为应对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实行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所谓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指降低银行利率,减轻企业融资成本负担,释放居民储备,鼓励和扩大消费,同时实行低存款准备金政策,向市场释放流动性,放开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控制,促进信贷资金,快捷、顺畅地支持经济发展。 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是我国十多年来在货币政策总称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此举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就是要在继续稳定价格水平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图1:我国近三年M0统计数据变化趋势 单位:亿元人民币 图 2:我国近三年M0同比增长情况 单位:亿元人民币 1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网页https://www.360docs.net/doc/dd8462601.html,/publish/diaochatongjisi/4034/index.html 2受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变缓。我国2011年GDP增速为9.3%,2012年GDP增速为7.8%,2013年GDP增速为7.7%

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d8462601.html, 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 作者:葛雨松 来源:《现代营销·理论》2020年第08期 摘要:我国近些年来的经济增长与金融市场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首先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条件,其次为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多个发展的渠道。本文就金融市場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希望能够找到促进我国经济良好发展的金融市场条件。 关键词:金融市场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金融市场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城市,金融市场对于风险的控制和稳定状况对于经济的稳定增长都有着关键的影响。目前我国一直在走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这就造成了国际之间金融交流的现象越来越常见,增大了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对于其他的发达国家而言,他们对于金融市场是十分重视的,都有着十分发达的金融市场,以此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一、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概述 1.1金融市场和经济增长的概念 金融市场之中包含着金融总量的增加,而金融总量的增加是由金融资产和金融机构的发展带动起来的,其中还包括着金融结构的不断优化改善。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探索出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建立有效的金融市场来促进经济的稳步增长。通过合理的利用金融资源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指的是国家中实体经济的增长,包括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和国家生产技术的进步等等,实现经济的发展是经济学中研究金融市场的意义所在。 1.2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研究的产生 人们对于金融在经济发展之间作用的思考是从银行产生开始的。在银行的产生初期,一些经济学家通过银行对金融问题进行研究,当时的金融是被当作为资本的积累。再后来,市场的地位逐渐升高,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学的研究逐渐把目光放在了金融市场上。最后,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经济学研究的中心,外国的经济学家们分别发表著作,对于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研究从此开始。 二、我国目前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研究现状

金融经济学整理

金融经济学 名词解释 自然状态:特定的会影响个体行为的所有外部环境因素。 自然状态的信念:个体会对每一种状态的出现赋予一个主观的判断,即某一特定状态s出现的概率P。 期望效用原则:人们在投资决策时不是用“钱的数学期望”来作为决策准则,而是用“道德期望”来行动的。而道德期望并不与得利多少成正比,而与初始财富有关。即人们关心的是最终财富的效用,而不是财富的价值量,而且,财富增加所带来的边际效用(货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效用函数的定义:不确定性下的选择问题是其效用最大化的决定不仅对自己行动的选择,也取决于自然状态本身的选择或随机变化。 公平博彩:指不改变个体当前期望收益的赌局,如一个博彩的随机收益为ε,期望收益为E(ε)=0,我们就称其为公平博彩。 效用函数的凸凹性的局部性质:经济行为主体效用函数的凸凹性实际上是一种局部性质。即一个经济主体可以在某些情况下是风险厌恶者,在另一种情况下是风险偏好者。效用函数是几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在人们财富较少时,部分投资者是风险厌恶的;随着财富的增加,投资者对风险有些漠不关心;而在较高财富水平阶段,投资者则显示出风险偏好。 确定性等价值:是指经济行为主体对于某一博彩行为的支付意愿。即与某一博彩行为的期望效用所对应的数学期望值(财富价值)。 风险溢价:是指风险厌恶者为避免承担风险而愿意放弃的投资收益。或让一个风险厌恶的投资者参与一项博彩所必需获得的风险补偿。 阿罗-普拉特定理:对于递减绝对风险厌恶的经济主体,随着初始财富的增加,其对风险资产的投资逐渐增加,即他视风险资产为正常品;对于递增绝对风险厌恶的经济主体,随着初始财富的增加,他对风险资产的投资减少,即他视风险资产为劣等品;对于常数绝对风险厌恶的经济行为主体,他对风险资产的需求与其初始财富的变化无关。 相对风险厌恶的性质定理:对于递增相对风险厌恶的经济主体,其风险资产的财富需求弹性小于1(即随着财富的增加,投资于风险资产的财富相对于总财富增加的比例下降);对于递减相对风险厌恶的经济行为主体,风险资产的财富需求弹性大于1;对于常数风险厌恶的经济行为主体,风险资产的需求弹性等于1。 (均值-方差)无差异曲线:对一个特定的投资者而言,任意给定一个证券组合,根据他对期望收益率和风险的偏好态度,按照期望收益率对风险补偿的要求,可以得到一系列满意程度相同的(无差异)证券组合。所有这些组合在均值方差(或标准差)坐标系中形成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称为该投资者的均值-方差无差异曲线。 有效集,有效前沿(边界):同时满足在各种风险水平下,提供最大预期收益和在各种预期收益下能提供最小风险这两个条件就称为有效边界。 分离定理:在存在无风险资产与多个风险资产的情况下,投资者在有关多个风险资产构成的资产组合的决策(投资决策)与无风险资产与风险资产构成的资产组合比例的决策(金融决策)是分离的。 有效组合前沿:期望收益率严格高于最小方差组合期望收益率的前沿边界称为有效组合前沿。 两基金分离定理:在所有风险资产组合的有效组合边界上,任意两个分离的点都代表两个分离的有效投资组合,而有效组合边界上任意其它的点所代表的有效投资组合,都可以由这两个分离的点所代表的有效组合的线性组合生成。

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其诞生以来,就面临着其目标选择的问题。目前,货币政策所公认的目标有四个,即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均衡。但具体是哪一个或哪一些的组合仍有争议。本文主要探讨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现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坚守币值稳定目标,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一文中提到:“货币政策需要关注经济增长,又不能过度刺激经济增长”。我赞同易纲行长的观点。 首先,货币政策需要关注经济增长。一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不管各国的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什么,稳定物价也好,促进就业也罢,其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本国经济的平稳运行,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如果不以经济发展为目标,而以单纯的物价稳定为目标,这必然会导致货币缩紧,从而抑制社会的总需求,进而导致社会生产的萎缩,货币缺少了应有的物质基础,便会继续贬值,那么货币政策又将继续收紧货币,陷入恶性循环。这样的货币政策是没有意义、不符合发展大势的。二是货币政策需要充当经济发展的“熨斗”,减缓经济的波动。与财政政策相比,货币政策更加灵活,反应更加迅速,因此可以及时地应对经济波动,维护经济发展的稳定。当经济过热时,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为经济”降温”;当经济过冷时,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为经济”增温”。例如,在当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经济下行压力巨大,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复工复产面临巨大压力,市场流动性紧缺,需求不足,消费下行,中国人民银行迅速行动,通过货币政策,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向市场投放资金,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减轻了经济过度下滑对国民经济所造成的创伤。三是货币政策需要充当经济转型的助推器。当前我国正面临经济由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我国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货币政策虽然是一种总量政策,但也可以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重点实施结构性货币政策,支持经济结构性调整和转型。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把宽松政策释放的资金主要投入到制造业转型升级改造、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稳步推进企业生产创新产品,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开拓国内和国际新市场,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把宽松政策所释放的资金流向中小微企业和民生方面,激发市场活力,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班级:经济学2班 学号:2012120231 姓名:向瑾瑜 金融深化的含义 金融深化是指政府放弃对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的过分干预,放松对利率与汇率的管制,使之能充分反映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并实施有效的通货膨胀控制政策以促进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 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是互相刺激互相制约的关系:金融深化能对一国经济起巨大的刺激与推动作用。但若运用不当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若一国金融制度落后,政府对金融干预过多,压抑金融发展,那么受到抑制的金融又会反过来阻滞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发展程度低,但是金融深化如果盲目进行,金融自由化隐含的金融风险也会导致一些国家金融体系的不稳定,诱发金融危机;另一方面一国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也会对金融结构的演进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经济发展会提高人们的金融需求,扩大融资范围,从而刺激金融发展。 金融深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金融深化能对一国经济起巨大的刺激与推动作用。第一,金融深化有助于实现资本的积聚与集中,可以帮助实现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经营,实现规模经济的效益。第二,金融深化有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率。第三,金融深化有助于提高用金融资产进行储蓄的比例,因而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投资水平。由于金融体系可以改进现有资本构成,有效地配置资源,刺激投资与储蓄。所以,落后经济应当彻底改革金融体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放宽对金融市场的管理和限制,建立健全金融体系。 但是金融深化论的实质是金融自由化。从金融深化论和金融自由化的关系看,金融自由化是金融深化的必要条件,金融深化是金融自由化的结果。麦金农和肖早期提出金融自由化的时候,他们极力主张金融自由化要实行快节奏,也即激进式改革。它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快刀斩乱麻”,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改革,从而减少了改革过程中的磨擦,降低了改革的成本。但80年代上半期,有些发展中国家进行金融自由化的实践却证明,金融自由化带来了巨大灾难——金融危机。典型的是拉丁美洲等国纷纷陷入了因金融自由化导致过渡负债的尴尬境地,不得不依赖政府重新干预。为了减轻由此而来的金融危机,政府重新干预市场并且往往会再次采用最初被认为是导致金融抑制产生的政策。所以金融深化的向前推进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特别是对于急需进行金融深化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社会基础也不牢固,更需要谨慎前行。 经济发展对金融深化的作用 经济发展决定金融发展。从历史来看,金融是内生于经济的一种产业,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为金融发展提供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也不相同,由此决定了金融发展的结构、规模和阶段。第一,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因而提高人们对金融投资和理财服务的需求。第二,经济发展形成越来越多的大企业集团,这些大的企业集团要求与其融资需求相匹配的现代金融机构为其提供服务。

金融、经济专业词汇、术语大全

经济金融术语汉英对照表 A 安全网safety net 按可比口径on comparable basis 按轻重缓急to prioritize 暗补implicit subsidy 暗亏hidden loss B 颁发营业执照to license;to grant a licence to 办理存款业务to take deposits 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to protect farmers'incentive to produce 备付金(超额准备金)excess reserves 本外币并账consolid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currencyaccounts 本外币对冲操作sterilization operation 本位利益localized interest;departmentalism 奔小康to strive to prosper;to strive to become well-to-do 避税(请见“逃税”)tax avoidance 币种搭配不当currency mismatch 币种构成currency composition 变相社会集资disguised irregular(or illegal) fund raising 表外科目(业务)off-balance-sheet items(operation) 薄弱环节weaknesses;loopholes

不变成本fixed cost 不变价at constant price;in real terms 不动产real estate 不良贷款(资产)problem loans;non-performing loans(assets)C 财务公司finance companies 财政赤字fiscal deficit 财政挤银行fiscal pressure on the central bank(over monetary policy)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coordination of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ies 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in a phased and sequenced manner 操作弹性operational flexibility 操纵汇率to manipulate exchange rate 产品构成product composition;product mix 产品积压stock pile;excessive inventory 产销率current period inventory;(即期库存,不含前期库存)sales/output ratio 产销衔接marketability 产业政策industrial policy 长期国债treasury bonds 敞口头寸open position 炒股to speculate in the stock market 承购包销underwrite(securities) 成套机电产品complete sets of equipment;complete plant(s)

从货币发展史看货币与经济的关系

从货币发展史看货币与经济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8-01-11T10:31:44.58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7期作者:钱梦怡 [导读] 摘要:货币是指任何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 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在职研究生 摘要:货币是指任何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本文围绕中外货币的发展史来剖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金融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货币是指任何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分析中,货币的前身就是普普通通的商品,它是在交换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般等价物的。马克思创立货币理论的时代,正是各国普遍实行金铸币流通的时代,因此,马克思将黄金视为货币的最高阶段,而黄金本身就是价值十足的商品。进一步的推论就是,任何在商品交换中充当货币的东西,首先就在于它们是商品,与普通商品一样,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没有这种与普通商品的共性,货币就不具备与商品进行交换的基础。货币自身的发展主要有两条源流,一条是货币形式的演变,一条是货币职能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一般价值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后,有一个漫长的实物货币形式占主导的时期,贝壳,谷帛,牲畜等,都充当过货币。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 二、实物货币向金融货币转化,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与发展自然是金属货币广泛使用的物质和技术前提,金属货币所具有的价值稳定,易于分割,便于储藏等优点,确非实物货币所能比拟。但是由具有稀缺性的自然资源的贵金属作为货币,其产量的增长必将远远落后于全世界物品产量的增长。因此,由贵金属作为货币较适合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社会。但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物品产量的增长,而黄金的增量少,则价格水平会普遍下降,造成通货紧缩,制约经济的发展。不是黄金满足社会的发展,而是经济被迫去适应黄金的增量。正是由于黄金作为货币的局限性,出现了银行券,首先是与贵金属等值的银行券,后来银行券的发行量超过贵金属的存量。由于银行券只是黄金的代表,且与黄金捆绑在一起,随时可以兑换其代表的黄金量,因此,是黄金垂帘听政,银行券只是傀儡。从本质上讲,黄金是真正的货币,因而,我们称之为金本位制。然而,在历史上却出现过一幕闹剧:为了对付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即所谓的“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协议”,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这是经济上的复僻行为,逆经济规律而动。虽然该体系也曾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在制度安排中存在着诸多缺陷。 三、金融货币向纸质信用货币形式转化。由纸币取代黄金作为货币是货币演变的必然规律。那么作为纸币虽然克服了黄金作为货币所引起的通货紧缩,而制约经济的发展,但是纸币并非尽善尽美。纸币的发行是由政府控制的,其供应量最终是由人来决定的。因而,存在着极大的主观性。虽然,很容易解决通货紧缩的问题,却极容易引起通货膨胀。自从纸币摆脱价值束缚作为货币以来,通货膨胀便成为市场经济的洪水猛兽,成为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货膨胀引起的经济混乱和财富的无序再分配等制约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政府主要的职能之一。 中国是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马可波罗来中国时曾惊叹于中国人使用纸币。最早的纸币是北宋时期的“交子”。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与三十年代之交,国内的货币发行也未趋统一,杂乱不堪。民国时期纸币: 国家银行票, 商业银行与特种银行票, 军用票。国民政府纸币: 法币。法币从它诞生起成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工具。抗日战争时期,财政赤字更为严重,法币发行不断增加,终于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国统区币值跌落,物价飞涨,更使法币处于崩溃边缘。1948年8月,国民党当局以发行“金圆券”来代替法币。“金圆券”10个月的贬值程度,比法币14年的贬值程度还超过100倍。“金圆券”的出笼,加速了旧中国金融的总崩溃。 纸币容易引起通货膨胀有其主、客观因素。客观因素: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主观因素:纸币供应量是由人为控制的。而人为控制的货币供应量却没有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客观标准。主观、客观之间存在着一个混乱的接口,这便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始于2007年,全面爆发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大危机,至今仍未见底。危机戏弄着人类的经济学智慧此次大危机以纸币美元的泛滥为导火索,沿着纸币美元与全球其他纸币交易的通道迅速传播,最终肆虐全球。只要你使用纸币,你的生活就会被纸币包围,就会被沿着纸币传导的金融危机包围。危机中,被纸币烧着了的全球人类,把愤怒和疑惑的目光投向了纸币,特别是投向了那张先前被称作“美金”的纸币。 纵观货币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货币不断挣脱其本身价值的过程。由于有价值的货币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出现了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历次经济周期中,危机爆发通常首先表现在货币金融领域里:银行挤兑,黄金枯竭,银根奇紧,股价猛跌,许多银行和工商企业只是由于周转不灵纷纷倒闭。这一时期,基本上以黄金作为货币或以按固定比例兑换的银行券作为货币的金本位制。所以经济危机首先表现在货币金融领域里,反映出有价值的货币严重阻碍甚至破坏经济的发展。 四、货币的现在与未来——电子货币,由于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使得传统业务所带来的利润越来越微薄,这就迫使金融进行不断的创新以弥颓势。这样一来,为丰厚回报而进行的业务创新就给电子货币的出现提供了契机。因为对于电子货币的提供商而言,发行电子货币既可以作为金融创新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又可作为一种新颖的服务手段来吸引客户以增加潜在的收益。电子货币作为现代经济高度发展和金融类技术创新的产物,是以电子和通讯技术飞速发展为基础的,也是货币支付手段职能不断演化的结束,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货币发展的未来。与传统的纸币相比,电子货币还具有另外一些优越性。 1.数字形式的电子货币更容易与其它金融资产转换,或者反过来,所有的金融资产都更容易转化为电子货币,这意味着所有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都因此而提高了。 2.容易转化为其他国家的货币,因此它在跨国使用时远较传统货币方便。 3.无面额约束。数字式的电子货币能够任意的分割,直至最小的货币单位。有了它,就再也不需要带着各种面额的钞票和硬币,也不必再为找不开钱的麻烦而犯愁了。 4.可以通过计算机操作对钱的用途作出限制。 5.使用电子货币可免除某些风险和开支。 6.电子货币对政府而言也有着重大的意义。电子货币使人工智能(AI)监控货币成为可能,提高金融监管部门识别可疑货币流动的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